教育小孩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小孩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小孩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小学体育;教学;伤害事故;发生;预防

中图分类号:G623.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322-01

1.体育教学最常见的事故类型

体育教学事故就是在进行体育教学活动或者是组织运动会等活动时而产生学生人身伤害的事故,由于事故的不同,可以分为学校主要过错事故、学生主要过错事故、混合过错事故、意外事故。例如:由于老师的指导不当,或者是对于运动的安全系数预计不准确而导致学生受到伤害的就是属于学校的主要过错;又例如学生在进行踢足球时,不小心绊倒而造成的跌伤就属于意外事故。只要是在老师的安排下的体育课活动或者是学校安排的体育活动所发生的身体伤害事故就属于体育教学事故。

2.小学体育教学事故造成的原因

2.1 对学生的管理存在问题。体育的课堂纪律与常规管理是老师维持教学活动的手段之一,也是让学生积极参加运动和配合老师的手段,并且还能够有效的防止学生的违纪行为。调整好班级纪律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专心的进行学习,并且参与体育运动;学生的违规不仅降低学习的效率,还是造成体育教学事故的主要原因。因此,出现体育教学事故有可能是体育老师的常规管理不到位,或者是W生的纪律性比较差。

2.2 忽略学生体质健康的状况。小学学生处于一个发育不完全的阶段,并且目前的小学生的健康问题不容乐观,比如有由于营养过剩而产生的"肥胖",或者是身体素质极差,不爱锻炼等,很多学生在操场上跑两圈就会累的不行。这样的体质在体育课堂活动中最容易引起以外事故。

2.3 场地设备与活动环境的管理存在问题。学校的一些老旧的器材和场地都成为了教学事故的隐患,比如破旧的操场、学生破坏的器材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并且由于体育管理者的不严谨和学校的重"文"轻"体"的状态,使得学校老师和领导更加的不重视体育的发展,对体育课的随意安排,并且没有对安全进行考虑。

3.预防体育教学伤害事故的策略

3.1 深入了解学生,建立学生健康档案。老师应该要尽力的掌握学生的健康状况、身体状况和特别的体质问题。学校应该对学生的体质进行定期的检测,比如没半年进行体育的项目检测,对学生的身体健康的检测,然后建立完善的健康档案,并且对于这些健康档案应该定期的告知家长,与家长常联系进行配合管理。老师对于学生的体质情况应该特别的关注,特别是由特殊情况的学生应该给予更多的关照,另外,老师也应该对学生的"新情况"进行如实的了解,并且及时的采取措施工作。

3.2 加强体育卫生教育,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学校应该定期、有效的对学生的体育卫生教育和卫生原则进行宣传,并且要制定一些可行的准则,不仅要他们明白教育的内容,还要让学生如实的去做到。要告知学生逐一自己的身体状况,有任何的不良反应应该及时的报告老师;在进行活动之前,要做好充足的体育准备或者是整理活动;对运动的伤害要能够有效的预防,并且指导相应的运动项目的保护方法。其次,老师也应该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并且每节体育课上课前都应该进行提醒。在纪律上要求学生遵守课堂纪律、听老师的指挥。

3.3 充分做好准备活动。很多的意外事故都是由于准备不充分导致运动受伤,比如一个学生如果没有进行运动前的拉伸等准备动作,直接去跑800米,这样很容易导致学生肌肉损伤或者是出现跌倒的情况。因此做好准备活动时预防事故的关键措施。在运动前,老师应该带学生进行准备活动,根据所要运动的项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方法,使得学生的全是肌肉、关节等都得到充分的活动,特别是对于体质较弱的学生。老师对活动准备应该进行特别的重视,认真的组织,以免在运动中存在安全的隐患。

3.4 提高专业水平,规范教学方法。老师教学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了老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方法。如果一个老师对于一个运动的项目的讲解都不清不清,示范的动作也不规范,这也是体育事故发生的原因。特别是不遵守教学程序的,或者是不亲自做示范就让学生进行练习的就非常容易引起教学问题。因此,作为体育老师,无论什么时候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做到示范清晰、讲解明白,帮助有利等要求,并且老师应该不断的去提升自己,代领学生更好地运动。

总之,通过对本文的探讨,我们知道在小学体育事故的预防上应该得到重视,并且通过对造成小学体育教学事故的原因进行分析,很容易就能采取相应的措施去补救,并且能够显著的减少不安全事件,最大限度额保障体育教育的安全性。

参考文献:

[1] 孙林凤.体育教学安全问题瓶颈的研究和对策[J].才智.2012年09期

篇2

由此,我想到了陶行知先生。1944年底,他发表在《大公报》的《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强调,要真诚的、在情感方面和小孩子站在一条战线上,去发现小孩子的创造力,认识小孩子的创造力,解放小孩子的头脑、双手和嘴(特别是问的自由),解放小孩子的空间,而首先要为小孩子争取时间的解放。因此,要对小孩子的创造力给予适当的培养,而最能发挥创造力的条件是民主,要让小孩子在民主的生活中学民主。

1915年秋,陶行知先生留美时,学习接受过杜威的“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在做上学”的观点。后来,他认识到这种主张实质上是“鸟笼式”的教育,因此,他将其翻了半个筋斗,改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这里所谓“生活即教育”的内涵,指生活是教育的源泉,是生活就是教育,是供人生需要的教育。这样就拓展了教育的视野,丰富了教育的内涵。

1917年秋,陶行知先生返国后,目睹国内教育只重教授,于是力倡“教学生学”、“教学合一”,随后又以“做”为中心,“做”既是“教”又是“学”,“教师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方是实学。”“教学做合一”作为生活教育的方法论,陶行知先生在《劳力上劳心》、《行是知之始》、《从教人者教己》、《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下的教科书》等篇章中的深刻的、系统化的论述,从根本上与传统教育区分开来。其中教学方法具体化上蕴含着“少教多学”的许多合理元素。

1939年7月,陶行知先生在重庆创办了育才学校。该校的教育纲要草案表明,育才学校办的是“知情意合一的教育”,是“智仁勇合一的教育”,同时把“儿童能够用恰当的语言文字清楚地表现自己的思想”视为教育上的一项基本建设。这明确了育才学校的性质与相关内容。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教与学关系上的合乎规律的转换,各种形式的参合互用,以至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新型“共学”关系,对于“少教多学”内涵的深入把握和全面实施也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篇3

芭芭拉有两个孩子,在谈到如何给儿童讲性的时候,她讲了一段发生在她身上的故事:

我五岁的儿子贾妮斯问我:“孩子怎样才有的?”我硬着头皮告诉他人们常说的话:“小孩是在他们母亲肚子里长成的。”贾妮斯又问:“那他们怎么到那儿的呢?”

这真叫我难堪,该如何解释呢?我只好说:“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爱得很深,父亲将一粒微小的种子种在母亲的腹中,这粒种子长大后便成了一个婴儿。”贾妮斯懂了,我曾为自己的回答庆幸呢!

几星期后,我看见贾妮斯和他三岁的妹妹在后院,贾妮斯拿一颗草籽在妹妹肚脐上戳。我高声叫道:“你们在干吗?”贾妮斯迷惑不解地望着我说:“我要妹妹有个孩子,这些是我找到的最小种子。”我无可奈何地叹了口气,看来事情并不象我想象的那样……

和芭芭拉一样,许多父母都感到对孩子进行性知识教育简直无从下手。真的是这样吗?你掌握了与孩子谈这件事的方法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该怎样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谈性。

目前,美国性教育研究会(Sex education in the United States research meeting简称SEITUSRM)对婴幼儿到成年前的性启蒙教育又提出了新的方法:即让父母与孩子站在同一层面上,给孩子相应的性启蒙,从而使孩子在意识互动的信息交流中接受教育。SEITUSRM推荐给适龄孩子相应性教育,具体如下:

SEITUSRM步骤1:获取孩子的“性信息”

父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获取孩子的“性信息”:

1.了解小孩的与性有关的行为、需要、心情和态度。

2.判断孩子是否乐意接受与性有关的问题。

3.选择一种适合与孩子交流的方式。

4.使孩子确信他们的这种成长(性成长)是正常的。

5.预测小孩将来要面对的问题。

SEITUSRM步骤2:不同成长期的性教育

所有的儿童在成为成人之前都要经历一个成长阶段,这个成长阶段包括体力发展——由爬行到走路,智力阶段——由学习词语到组成句子说话,还有性的成长。父母应该根据孩子所处的年龄阶段而采取相应的性教育方法。

0~4岁阶段

性格特征和行为:在这个年龄阶段,小孩子开始探究他们所处的世界,而性也是那个世界的一部分。他们开始关注自己的身体,喜欢被人抚摸的感觉,并主要通过第一信号(非语言信号)获得与性有关的和识。

对待性的态度:在这个阶段,当遇到与性有关的问题时小孩子很好奇,容易接受并且不觉得害臊。

交流方法:父母的态度和情绪是最好的非语言的表示,因此同小孩交流时不要郑重其事,而要尽量地用比较轻松的语气,让小孩知道有关这方面的问题是可以询问的。如果发现小孩玩弄生殖器,不要有过激的反应,因为对处在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来说,这是很普通的行为,父母应告诉他,人的身体有些部位是不能随便去摸的,也不能让别人摸(尤其是女孩子)。

5~7岁阶段

性格特征和行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开始意识到了性别的不同,并且学习扮演性别的角色。对人身各部位很感兴趣,十分注意与异性的不同之处。大多数的小孩会问一些与他们身体、出生等有关的问题。

对待性的态度:在这一阶段的孩子,往往从其它途径获得了关于性的知识或一些暗示后,开始变得害羞胆怯,越来越少问与性有关的问题。

交流方法:要尽快地回答小孩提出的问题并给予简单易懂的解释,确保父母完全明白小孩的问题,小孩也能听懂父母的回答。5~7岁阶段的孩子往往以自身的质疑为出发点,如:“我从哪儿生出来?”绝大多数权威认为这是开始用易懂的词法解释“生活真象”的理想时机。例如对“我从哪儿生出来”,可以这样回答:“你是从妈妈身体一个特殊部位出来的,别的孩子也都这样。”

8~10岁阶段

性格特征和行为:小孩子在这个阶段会对身体上的一些部位进行“好的”和“坏的”之分。他们很想知道他们的身体上一些器官的功能以及与性的联系,但却害怕讨论“性”。对性以及与性有关的问题非常的敏感。

对待性的态度:在这一阶段,小孩对待性的态度表面上是漠不关心,但事实上,他们对这个问题非常地感兴趣。他们从成年人那里获得了很多非语言的信息而意识到应该避免去谈论这个话题。并且意识到触摸生殖器的感觉很好。

交流方法:试着向孩子解释他们这些身体的部位并不是很脏,并且告诉他们这些部位与其他的部位是一样的。要避免隐讳这些部位和它们的功能。在这个年龄阶段快结束时,要确保他们获得了关于青春期的全部知识。

11~13岁阶段

性格特征和行为:尽管父母亲可以尽量自然而巧妙地解释生活的真象,可是11到13岁的孩子仍会从学校带回一些怪诞的想法和令人惊诧的说法。“秘密部位”成为他们悄悄议论的话题。

对待性的态度:其实,11到13岁的孩子对性开始有了较深度的关注,在他(她)的心灵中有许多朦胧而好奇的性问题。即使孩子对性问题一无所问,你也应该自问其缘由,是他(她)简直无兴趣,还是你一再告诫他(她)此问题理应回避?

交流方法:这个年龄的孩子提出的一些问题,常常把父母亲弄得目瞪口呆。有个11岁的女儿问她母亲怎样“搞”同性恋爱。这位母亲作了最有说服力的回答:“我不知道,亲爱的,那种事我没经验。”这个回答告诉我们,最好的回答往往是最简单的回答。

14~16岁阶段

性格特征和行为:有这个年龄孩子的许多家庭大多处在非常时期。此时,孩子在生理上日臻成熟,成为他们尤为关心的对象。特别是他们开始感受异性的新变化,需要对自己生理上的变化有所准备。

对待性的态度:父母在这个问题上与14~16岁阶段的孩子交流时会遇到他们的各种各样的抵触,特别是年龄越大的孩子。因此,父母最好是对孩子逐步进行性启蒙教育。此时,必须告诉女孩子有关月经的知识,而男孩,要对他们讲和梦遗的问题。

交流方法:孩子提出的有关性问题,这时可以第一次正式向他们解答了,虽然这个年龄的特征是依靠假设来表现事物的。如:“女孩怎样博得男孩喜爱。一当他们找女友时,什么年龄最受青睐?”专家们指出:由于该年龄的孩子看起来有些盲目地在同伴中显示自己,因此他们大多数需要领会父母的信任和期待。特别是怀孕的可能性很现实,少年需知道有关避孕的知识。

SEITUSRM步骤3:关于男孩子

多年来SEITUSRM的研究表明,对待相同年龄的孩子,家长在性教育上所花的时间女孩多于男孩;因为古老的道德准绳形成了这种事实,女孩应该保持“贞洁”,而男孩也许以后能得到“经验”。其实,现实中男孩在求得“经验”上远远不如许多“经验丰富”的女孩,许多家长不仅把这个事实忽视了;而且,有许多父母并未意识到男孩在的“自我表现”上存在严重的无知。所以,在给孩子实施相应的性教育中,父母们一定要帮助男孩子“得到”亲切、敏锐、尊重他人感情和与人为善的品质。简言之,你应该把儿子教育成你想让女儿去认识的那种人。

篇4

【关键词】自闭症 特殊教育 儿童 教育治疗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是近年来发病率较高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发病年龄常在2.5~15周岁。孩子患自闭症(孤独症),不仅严重影响到正常学习、健康成长、生活自理,还会给家庭和社会也带来严重负担。自闭症儿童主要表现为三大类核心症状,即:社会交往障碍、交流障碍、兴趣狭窄和刻板重复的行为方式。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生不语,会说会用的词汇有限,并且即使有的患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不会提问或者回答问题,存在较大的语言障碍;自闭症儿童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单调地摆放积木块,每天走重复的路线,做重复单调的动作,一旦更改便表现出焦虑哭闹的现象,甚至自伤自残。不喜欢与其他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有些自闭症儿童特别的敏感,他们害怕与人接触,不敢与人目光对视,自闭症儿童与人交谈时通常是低头斜视状或者看旁边。

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有效特殊教育的主要目标是教会他们一些有用的社会技能,比如简单生活能力、与人交流的方式和技巧、与社会环境协调的能力等。当一个孩子被诊断为 “自闭症”后,如果被排斥在同龄伙伴的集体之外,要想获得良性发展的前景是渺茫的。这就需要一些专业的、具备自闭症儿童教育资质的机构,让自闭症小朋友生活在一个有助的、愉快的气氛中,采取各种不同有效的教育手段,可以促使其症状得到很好改善和恢复。

针对自闭症儿童的状况,结合本人多年来在自闭症儿童教育方面的经验,就自闭症儿童教育方法进行如下探讨。

1. 采用互助互动的教育方式,小朋友间多接近、多关心,给小朋友以温暖。“互助互动”的学习,是一种同伴之间为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而展开的学习方式。采用互助式教育可以促进小朋友之间、小朋友和老师之间的团结合作,开展一些互助游戏,增加小朋友之间互相帮助的精神,提高小朋友的语言表达能力。由于自闭症儿童不愿与人交流、沉迷于自己的世界,开展互助互动教育方式,不能过于急躁,要一步一步逐渐激发小朋友的注意力,克服困难,打开自闭症儿童的心扉。对一些轻度自闭症儿童可以组成小组,然后在小组成员中开展各种互助教育,例如绘画、折纸等,让小朋友之间互相观摩、讨论,让小朋友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同时可以促进同学之间的交流。

2. 教育训练应个体化、系统化。根据小朋友的状况因人而异地进行治疗,并依据教育反应随时调整方法。自闭症教育训练具有积极性,教导儿童的社交技巧,并让他们懂得如何沟通,当长大时如何帮助自己。该教育手段主要运用荡秋千、跷跷板、自由滑梯等游戏设施对儿童进行训练,可以增加儿童的语言能力,多动行为可以获得较好的改善。同时采用音频、视频相结合的训练方式,播放一些儿童喜欢的音乐和视频,除此之外,针对不同的儿童实施不同的训练手段,例如为儿童按摩、拥抱等,或采用其他感觉教育训练,经过长期的训练,自闭症儿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训练是一个持之以恒的过程,需要教育者有丰富的训练经验和非同寻常的耐心和毅力,对自闭症儿童的教育训练,需有持久战的准备,只要坚持有效的训练方法,儿童便会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一些之前认为不可能学会的知识和技能。

3. 多样化学习和交流技巧。对于自闭症儿童的教育,不一定只限于教室来教他,生活中相关的人、事、物作为计划的变化组合,使教育内容多样化。例如,对于天天专注于堆积木的孩子,可以经常换不同的积木块,让他知道不同的堆积方法可以组合成不同的物块。如看见有其他小朋友随口吐口水,就要教他“那样是不文明的行为,不要学他”等等,要根据不同实际场景来进行多样化的教育。自闭症儿童常常倾向于不使用语言,因此采用多样化的交流技巧在教育过程中尤为重要。有的儿童即使会讲话,也不喜欢说,有需要时只是拉着父母的手示意;也有的儿童宁可写出来也不愿说出来。因此,教育者应鼓励并创造情景来让患儿练习讲话、交谈。揣摩儿童的心理,了解到小孩想要什么,想干什么,但小孩不开口说出来而哭闹,作为教育者应该避免小孩一哭闹就代替他们去做,这样就使得他们越来越少去运用语言,而应诱导小孩将想法说出口,让小孩明白只要说出来才会有获取。另外可组织小孩一起进行游戏活动,让小孩在游戏过程中进行询问、回答的训练,对小孩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具有一定的改善。训练自闭症儿童的模仿能力,在日常学习活动过程,通过教育者的接触,提高儿童对语言的理解能力,逐步教他们一些生活行为习惯,例如吃饭、喝水、脱鞋、穿衣、大小便等等,让自闭症儿童能学会简单的生活和做事方法。

辅导教育患有自闭症的儿童,是一项辛勤的工作,只要教育者付之以极大的耐心与坚持,就很可能取得更大的进步。古人云“天行健,君子当自强不息”,只要坚持不懈的努力,采取正确的教育方法和训练,自闭症儿童能得到康复和改善。

【参考文献】

[1]李宏,汪萍.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浅谈.中国体卫艺教育,2011(4) .

[2]邹小兵. 孤独症的治疗.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 2008,23(3).

[3]颜茹,徐淑丽,孔凤莹.浅谈儿童孤独症. 按摩与康复医学, 2011(8).

篇5

关键词:陈鹤琴家庭教育幼儿卫生习惯养成

1《家庭教育》中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方法

1.1诱导法

陈鹤琴说:“做父母的教育小孩子,应当以‘循循善诱’为依归,不应当以力迫威胁为能事。虽引诱和威胁都使得小孩子服从,但小孩子心里的愉快与不愉快则不可以道里计了。以引诱或威胁的手段去对待小孩子,不仅小孩子心里有愉快或不愉快之分,就是做父母的自己也有喜怒之别。”“若诱导他,而他仍旧不听,再用强迫手段也不算迟,何苦贸贸然去强迫他呢?”[2]在一鸣不肯穿衣服时,他的母亲就是这样做的。她不以强迫的手段对待一鸣,而是同他一起唱歌、给他讲故事,如此,在孩子注意力被转移的时候,就将衣服穿好了。这样的方式,不仅一鸣感到愉快,不再为穿衣服而别扭,他的母亲也会觉得轻松。很多时候,一味的责骂并不能使幼儿得到很好的教育。如果一鸣的母亲在他不肯穿衣服时骂他甚至打他,只用高压手段去压制他,他就算勉勉强强把衣服穿好了,也仍会觉得穿衣服是一件很不愉快的事。一旦有可能,他仍然不愿意穿。

1.2以身作则

幼儿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常常看见别人做什么就去模仿什么。虽然他模仿的结果和他所模仿的对象不完全相同,但也是有一些相像的。只是幼儿是非善恶的观念很薄弱,并不能分辨什么是可以模仿的,什么是不能模仿的。有一次,一鸣看见父亲吐痰,他学着也做出吐痰的样子。我们都知道随地吐痰是不卫生的,是不对的。然而小孩子并没有这样的观念,他看见他的父亲这样做了,他也就这样学。因此,父母以身作则对于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很重要的。

2《家庭教育》中幼儿卫生习惯养成的方法在现今家庭教育中的运用策略

2.1以身作则,为孩子做出表率

“身教胜于言传”,家长作为幼儿世界的重要他人,应该在孩子面前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严于律己,用自身的言行去影响和教导孩子。笔者在生活中观察到,有的幼儿家长在教导幼儿时常常言行不一致,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然而自己却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这对幼儿良好卫生习惯的养成是很不利的。笔者曾见到一位母亲在饭前提醒自己的孩子先去洗手,然而这个小女孩却说:“爸爸也没有洗!”她因为自己的父亲没有在饭前洗手,因而并不觉得这是不好的习惯,并且在母亲提醒她时以此为理由拒绝去洗手。由此可见父母以身作则对于培养幼儿良好的卫生习惯是很重要的。这位父亲在听见孩子的话以后,就说道:“吃饭前当然要洗手,爸爸只是不小心忘记了。谢谢妈妈的提醒。”然后他就去洗手了。小女孩听见了,就明白饭前应当洗手了,并且在下一次吃饭前,她生怕父亲又忘记了,还提醒了父亲一起去洗手。自此,她就养成了饭前洗手的好习惯了。除此之外,家庭中的其他成人,如爷爷奶奶也都应从自身做起,严格要求自己,为幼儿做好表率。

2.2严宽适度,为孩子明确行为准则

笔者曾在生活中见到这样的情景:做母亲的要为孩子洗澡,做父亲的却认为天气太冷不应当洗。二人甚至为此产生争执,而孩子则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听从谁。这就很不利于幼儿习惯的养成。因此,父母双方应当尽量保持教育一致,即使有不同意见,也不应该当着孩子的面产生争执,可以私下进行商议以达成一致,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行为准则,并使之成为习惯。此外,家庭其他成人也应当与父母达成一致。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由于生活年代的不同,因而往往与父母在生活习惯、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中存在很大差异,时常会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与父母产生异议。这就需要成人之间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现今大部分的父母都是上班族,因而能够花费在幼儿家庭教育上的时间和精力都不充足。一方面很多家长对于孩子的生活都是一手包办,吃饭要家长喂,睡觉要家长哄。笔者所熟识的一个五岁幼儿,已经上幼儿园大班了,仍然不会自己擦屁股,每次上厕所都要叫妈妈。与其母亲交流,问为什么不教孩子自己做,如果孩子在外面想上厕所怎么办。这位母亲说:“她不在外面上厕所”。这样的过度溺爱对孩子卫生习惯的养成是极其不利的。同时,过度的爱护使孩子产生依赖心理,一旦父母不在身边,孩子就会一团乱。另一方面,很多幼儿在父母没注意的情况下养成了不良卫生习惯。这时,就需要做父母的耐心引导,帮其改正。但事实上,一些家长常采用强制手段让幼儿改正,这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建议父母在发现幼儿已有的不良习惯时,应采取温和的手段耐心帮其改正。但如果几经纠正无果,就可以采取比较严厉的方式。

篇6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2.08.235 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8-2601-01

小儿烧伤在日常生活中十分常见,由于小儿发育未成熟,动作不协调,好奇心强,回避反应迟缓,故易发生烧伤、烫伤[1]。我科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4月共收治小儿烧伤患者258名,通过对这258例小儿烧伤患者的年龄、烧伤原因、地点、看护人员的文化程度等进行分析,以期为减少小儿烧伤的发生提供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病例258例,其中男150例,女108例,男女比例为1.48:1,年龄最大12岁,最小7天。

1.2 方法 自制表格,对每一位患儿的年龄、烧伤原因、烧伤地点、分布区域、看护人员的文化程度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按烧伤原因分布 热液烫伤190例,占73.3%,火焰烧伤43例,占17%,化学烧伤8例,占3.1%,电烧伤2例,占0.8%,其它15例,占5.8%。

2.2 按地区分布 外来打工农村患儿207例,占80%。

2.3 按年龄分布 3岁以下小儿居多,有193例,占75%。

2.4 按烧伤地点分布 发生场所多在家中,有211例,占82%。

2.5 从看护人员的文化程度看 看护人员多为爷爷奶奶,小学以下学历60%。

3 原因分析

3.1 农村经济状况、居住环境较差,农民文化素质相对较低[2],子女多,忙于工作,往往对小孩疏于看管、照顾,或由大小孩看管小小孩,导致农村小儿发生率高。

3.2 大人安全意识差,热水瓶、刚烧好的热水、热汤等未妥善放置,洗澡时先放热水,小儿好奇心强,好动,将水瓶、水杯、热汤等打翻或跌入洗澡盆中。

3.3 使用取暖设备不当,如热水袋老化、灌水方法不当,导致热水袋破裂,电热毯使用时间过长,电线老化等。

3.4 大人外出,单独把小孩留在家里,或让小孩独自玩耍,而自己在做别的事情,导致小儿玩火,引起烧伤。

3.5 小儿安全意识不强,如对电源插座好奇,将手指伸入插孔,或拉扯电线,引起电烧伤。燃放烟花炮竹不注意安全,导致烧伤。

3.6 一些务工人员因无人照看小孩,将小孩带到工地上,跌入石灰池、硫酸池等引起酸、碱等化学烧伤。

4 讨论

4.1 加强以预防为主的宣传教育工作,由于小儿烧伤多数为大人照顾不周引起,因此,加强监护人的安全防范意识非常重要,势在必行,特别要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宣传。可通过媒体、医院橱窗栏、发放健康教育处方、宣传画册等加强安全意识。

4.2 通过家庭和学校教育加强对小儿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常识教育,增加小儿安全意识,禁止玩火及独自燃放鞭炮。

4.3 监护人应了解小儿各期生长发育及活动特点;同时,家庭及社会应为小儿提供一个安全、健康的活动场所。

4.4 普及烧伤急救知识,医务人员可通过走进社区,将健康知识传播,使大家具有一定的烧伤预防知识,一旦发生烧伤、烫伤,能给予正确的初步处理,为救治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幼儿园;班主任;管理

作为幼儿园的班主任,他们面对的是一群不懂世事,天真烂漫的小孩子,但是他们也会开心或者不开心,知道身边的人对他们好或者对他们不好,身边的人的言行举止都会影响他们,而且还会学习,小孩子成长得很快,最初的他们谈不上有什么学习能力,但是小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强,在幼儿园,他们会在意班主任跟他们说什么,教他们做什么,相信很多小孩子放学回家了都会跟爸爸妈妈说,今天在幼儿园怎么样了,老师说了什么等等。这样的话,小孩子就会知道班主任对自己的爱护和包容,他们就会信赖自己,这样就能够将管理工作开展得更好。

现在的小孩子对于事物的识别度越来越好,在新时期的今天,幼儿园班主任要更好地开展管理工作,应该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对于新时期的班主任来说,要懂得自我发展。班主任要懂得自我完善和发展,因为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班主任要在孩子面前展示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坚定自己的信念,不断加强对自己的认识,感受和小朋友交流的欢乐,和他们共同成长。另外班主任还要不断充实自己,在新时代的今天,班主任更应该多学习不同方面的新的知识,着重研究教育方面的知识,不断充实自我,这样才能够跟得上时展的步伐。

新时期的班主任,要不断完善个人的人格。作为老师,就要有师德,这样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班主任更要知道教育的意义所在,要乐于奉献自己。另外要时刻保持对自己的信心,管理好自己,懂得在日常工作之后对自己进行反思和不断进行总结,善于积累教育和管理经验,这样才能够不断提高自己的管理能力和个人的专业素质。

在新时代的今天,班主任的教学和管理都要大胆创新。一贯的教学和管理不一定适应如今的发展,教学方式应该要有适当的创新变化,让小孩子能够有更多的选择,重视生活的教育,抓重点,释放教育思维,不断发掘孩子们身上的内在潜能。在班级管理工作中要展示个人魅力,分析好班级情况,从而设计更适合本班级的管理模式,努力营造自己班级的特色,充分发挥自己的教育跟和管理专业水平。

要用无私的心对待小孩子。对于一群天真无邪的小孩子来说,他们只需要老师能够真心对待他们。班主任想要得到小孩子的信任,要进入到他们的内心,那么作为班主任老师,需要的是耐性和爱心,能够包容他们,毕竟小孩子不会知道什么是对错,或者他们会重复地去“犯错”,这时候就是展现班主任耐性的时候了。班主任面对的是一群小孩子,但是他们也应该受到尊重,作为班主任,就应该懂得怎么样去爱护他们,耐心地教育他们,这是班主任开展管理工作中最基本的责任。

要热爱教育,热爱小孩子。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最基本的就是要热爱教育。小孩子进入幼儿园,是因为家长想他们接受一定的学前教育,是想他们将来进入小学的时候能够有更好的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希望他们在幼儿园就先学会听老师的话,所以,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工作就显得相当重要。家长希望班主任老师能够尽他们的责任,帮助孩子养成一些良好的习惯,对于顽皮的小孩子,班主任要懂得如何跟小孩子交流,告诉他们区分对与错,好与坏,懂得用智慧来进行教育而不是用打、骂、体罚来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当小孩子感受到班主任的爱,那么班主任在开展教育管理工作的会更加有效果。

要密切联系家长,和家长合作开展工作。现在的家长很留意和关心自己的孩子在幼儿园的情况。在新时代的今天,班主任应该主动联系家长,及时告知家长小孩子的情况,发现问题的是更要和家长保持密切联系。所以班主任应该了解一下小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在幼儿园的时候要做好对小孩子的观察和记录,了解好小孩子的性格特点,这样能够更好地针对他们的性格来开展教育和管理。另外,班主任也要了解一下家长,要主动和家长交流,将小孩子的在幼儿园的情况和哪些好的不好的表现告诉家长,让家长在家的时候也能够针对问题对小孩子进行教育,和家长一起讨论怎么样帮助孩子解决问题。另外还可以通过家长日来引导家长如何参与孩子的活动,这样的话,家长就会更放心自己的孩子,班主任在开展管理工作就会更加顺利。

作为一个幼儿园的班主任,个人的形象都在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的时候影响着小孩子,在新时代的今天,幼儿园班主任应该做到敬业乐业,无私奉献,真诚对待每一个小孩子,建立好和孩子之间的关系,务求让小孩子的身心和都得到健康的成长。

参考文献:

[1]朱传银.新课程背景下班主任的基本素养研究[D].苏州大学,2010

[2]王永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艺术论[D].中南大学,2005

[3]陈小慧.园长与教师互动的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2

[4]张辉,黄海峥.班级管理的实效性探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2,02:256-257

篇8

以发起幼儿园运动而闻名于世的德国教育家福禄贝尔早在十八世纪二十年代就提出,教育必须遵循儿童的“内在”生长法则,使之获得自然的、自由的发展。为此,他重视教育中儿童“自我活动”的意义,并提出了“游戏教学”原则。他不仅视游戏为幼儿园教育的主要活动形式,而且还为儿童创制了一套玩具,他把这套玩具称为“恩物”,意即上帝赐予儿童的礼物。

我国有学者早在研究中发现,在97%的自由活动中,孩子都是在玩玩具(华爱华,1998)。当然,这个玩具的概念是广义上的,既指专门工业化生产出来的玩具,或成人以及成人和孩子一起自制的玩具,也指可成为孩子在游戏过程中使用到的各种替代物或表征手段的日常用品、自然材料乃至废旧物品等。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如果要让成人(主要指幼儿园教师或父母)全部自己准备或制作玩具和游戏材料,成人的负担会过重过大,并会因此影响孩子游戏活动的正常开展。而且,自制玩具或游戏材料大多较简陋,不甚牢固,不很耐用。

正因为如此,人们一直在寻觅真正既能满足儿童的游戏愿望,有效促进儿童发展,又能切实减轻成人准备或制作玩具和游戏材料负担的方案。我们可以在许多幼儿园看到,蒙台梭利教育很受追捧,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它有一整套可供幼儿操作使用的材料,即它为幼儿园教育提供了一个“有准备的环境”。然而,蒙台梭利教育方案毕竟脱胎于对智障儿童的矫治方案,因而存在诸如对孩子进行严重脱离现实生活的“孤立的感官训练”、操作方法固定不变、缺乏对儿童创造性发展的应有重视以及过于强调个别化学习、忽视儿童社会交往技能和语言发展等方面的不足。

就在这寻寻觅觅中,我们发现了“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这是由尼基丁(Nikitin)夫妇及其家族历时二十余年研发而成的、以积木为主要材料的儿童教育方案。尼基丁夫妇是20世纪60年代前苏联时期的著名教育家和作家,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所体现的关于儿童早期教育的理念及其方法,从前苏联时期一直到今天的俄罗斯都受到了众多专家学者、广大幼教工作者和家长的推崇。尼基丁夫妇有关这方面研究的三本专著一时洛阳纸贵,在地下黑市被高价转卖,甚至有人在报纸上大登广告,征集尼基丁夫妇的三本专著。今天,全俄罗斯有几千家尼基丁俱乐部,人们在这里学习了解尼基丁的教育思想、教育模式、教育方法、游戏方案,讨论交流儿童的早期教育问题,共同探讨更有效的早期儿童教育途径。

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之所以如此受推崇,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的教育模式和游戏方案以对自己七个子女成功教育的丰富经验为基础,并由此形成了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游戏观等一整套教育理念。他们高度重视对儿童早期感知、注意、记忆、想象、创造力、逻辑思维、数学认知、前阅读和前书写、社会性以及良好学习品质等心智发育的促进工作,这正是当今世界对儿童及儿童教育认识逐渐深化的完整体现。系统的理论建构和完备的操作材料、游戏方案,为成人和孩子提供了极大的便利。700多个以木制玩具为主要操作材料的游戏案例对不同年龄孩子提出了不同挑战水平的游戏任务,不仅让尼基丁夫妇自己的七个子女受益无穷,更使千千万万个儿童受益无穷。正因为如此,近年来,尼基丁教育模式及其儿童心智促进游戏也逐渐风靡欧美诸国。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超前教育;人格教育

儿童观是一个如何看待和对待儿童的观念问题,在家庭教育中,它表现为家长的“子女观”。在中国封建时代,由于受封建宗法制儿童观的制约,家长习惯于把儿童视为自己的所有物和隶属品,强调儿童的服从性。后,随着培养“共和国健全人格”教育目标的提出,传统的封建儿童观受到强烈冲击。经过和,一种符合科学、民主和平等的时代精神的儿童观已在新生一代知识分子的思想中占据主导地位,也贯穿于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中。他基于实践,提出了一系列家庭教育的原则在当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一、以儿童身心发展规律为立足点

对于一个生理上和心理上软弱无助的新生儿是怎样一步步生长、变化和发展起来的?引起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变化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尽管学前儿童的发展变化具有共同的基本模式,但每个个体的发展速度、达到的水平及行为表现具有差异性,如何解释差异性形成的原因……这是“教养儿童”“我们非要懂得的”儿童生理与心理知识。

为了探明这些规律,陈鹤琴观察、记录了自己长子从出生到2岁7个月共808天的点滴变化,分别从幼儿的动作、好奇、模仿、游戏、言语、记忆、想象、知识、能力和思维等方面,利用照片和文字的形式获取第一手资料,将资料编册成书。陈鹤琴在书中尖锐地指出,有些父母不懂得孩子生理和心理的状况,对孩子强加管制。正是由于父母不了解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致使他们在教育子女的问题上产生偏差,恶性循环。所以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中作用重大。

依靠前期丰富的观察与记录,陈鹤琴在《家庭教育》一书中,系统分析了幼儿的心理特征。他把儿童的心理分为七个方面,分别是:好游戏,好模仿,好奇,喜欢成功,喜欢野外生活,喜欢合群和喜欢称赞。由此进一步说明了“能了解儿童的心理才可以施行相当的教育。”可见为了更好地教育儿童,那么首先必须要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才能为开展有效的家庭教育奠定基础。因此,家庭教育应基于对儿童身体和心理的长期观察,以他们的身心发展规律为立足点。

二、以健全人格的培养为基本内容

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和谐发展的健全人格不仅是学校教育的终极目标,也是家庭教育的归宿点。陈鹤琴继承了我国古代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将其与儿童一生的发展联系起来。他从待人接物方面对以健全人格为核心的家庭教育内容进行诠释。

陈鹤琴提出了待人接物的原则:教小孩子要从小教起;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考虑别人的安宁;我们应当教小孩子对待长者有礼貌;不准小孩子对待“佣人”有傲慢的态度;不准小孩子打人;小孩子在家里应当帮助他的父母做点事情;做父母的应当教训小孩子爱人等共10条。生活中,凡是小孩子可以做的事,不妨教他们自己做;凡是小孩子可以帮助别人的事,不妨教他去帮助人教育。不要太溺爱儿童,不要使儿童安逸,而要使儿童如何得到真正的快乐。

三、父母以身作则的教育影响力

在陈鹤琴看来,“做父母”是一桩不容易的事情。一般人太把这桩事情忽视了,太把这桩事情看得容易了。在当时的社会中,人们普遍认为只要是一个人就好像都有资格教养儿童的,至于怎样教养,怎样培育,事先既毫无准备,事后更不加研究。这好像儿童的价值不及一只猪,一只羊,让陈鹤琴深感不幸。

四、陈鹤琴家庭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思想是其长期从事儿童教育探索和家庭教育实践的智慧结晶,也是其“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揭示的家庭教育问题对当代家庭教育仍有一定的现实指导和借鉴意义。

(一)反对超前教育

陈鹤琴基于长期的观察实践,总结出儿童主要的心理特点。他认为只有充分了解儿童,才有施行有效教育的可能。这启示家长需要重视自然规律的理解方式,正确全面地认识儿童的发展。而@是对当前儿童“超前教育”的有效例证。实质上,“儿童之心如蕴藏着丰富种子的大地,需要儿童教育者们像农人那样,遵守天时,精耕细作,不急不躁,循序渐进”。

(二)重视人格教育

在陈鹤琴看来,我们必须培养小孩子良好的习惯,不只是生理上的习惯,还是心理上的习惯,这才是完整的人格教育。为养成生理上与心理上的习惯,不但要“慎之于始”,而且要“慎之于终”。有恒地继续下去,不要间断,同时必须注意养成此种良好习惯的教育环境,由此培养出儿童受用一生的健全人格。

(三)开展对父母的教育

“现在做父母的都把小孩子当作试验品,当作牺牲品,他们做了父母,然后再来学习做父母,好像让没有经验的徒弟来琢一块白玉。这种牺牲岂不是冤枉呢?难怪小孩子养不活教不好了。”普遍来说,父母对新的观念没有教师敏感,因为教师的职业兴趣就是儿童的教育。同时教师部分纠正性的教育工作是以家庭教育的某种失败为前提的。在这种意义上,对父母的教育包括了对其教育观念的纠正以及家园的合作。既提升父母的育儿水平,又找到帮助孩子改正缺点、错误的有效方法。

参考文献:

[1]黄书光.陈鹤琴与现代中国教育[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01.

篇10

    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哎心沥血地探求儿童的习惯、言语、情绪、心理,用慈母般的爱心去精心抚育儿童 。他试行家庭教育的成功,受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各国的承认。

    陈鹤琴研究幼儿教育从观察和实验入门。1920年,他首先以自己的第一个孩子一鸣为对象,开始他的研究工作。他从孩子出生那天起就逐日对其身心变化和各种刺激反应进行周密的观察和实验,并作出具体的文字和摄影记录。陈老师当时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任教,为把握第一手资料,他特意请假在家,将一鸣天天从早到晚的活动,都作了摄影。并给一鸣尝甜的、酸的、苦的东西,以观察其表情变化。他还把一鸣抱到课堂去给学生当活教材。一鸣自幼喜欢画画,有时边画边说。他就把一鸣作画的日期、年龄及对画的解释都记下来,并完好地保存了100多幅。他连续花了808天的工夫,积累了大量的材料,具体剖析了孩子的身体、动作、心理、性格和言语等各方面的发展规律。经过3年的观察和实验,写成了《儿童心理之研究》和《家庭教育》两本着作。这两本书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陈鹤琴认为,无论什么人,受激励而改过很轻易,受责骂而改过却比较难。小孩子尤其喜欢听好话,听鼓励的话,而不鼓励听恶言。有一天,陈鹤琴看见一鸣拿了一块破烂的棉絮裹着身体玩。他考虑:我是马上把他的破棉絮夺去呢,还是用别的东西去替代?他仔细一想,还是用积极的暗示去指导为好。于是他就对一鸣说:“这是很脏的东西,我想你一定不会喜欢的,你是要一块干净的,对吧?你应当跑到房里去向妈妈要一块干净的,好吗?”一呜听见爸爸鼓励他,就很兴奋地跑到房里换了一块清洁的毯子。

    陈鹤琴反对谢绝小孩问难,也不赞赏问必签,他提倡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引导探索究竟的教育方法。陈鹤琴举例说:有一天,一个5岁的儿童同他父亲到效外散步。他远远地看见一个小孩在那里放风筝,就问他父亲:“那个小孩在那边做什么?”他父亲回答:“你要去看看吗?”说着就与他一同前往。到了,父亲对他说:“嗄!那个在空中的东西多好看。你看那个小孩手里捻着什么东西,要走近去看一看吗?”他好奇地去了,回来对父亲说:“是线。”父亲就领他到街上去买了纸、竹等材料,回家做了一个风筝给他。第二天,还陪他到郊外放了风筝。陈鹤琴说,这种利用问难加以引导的方法,比“有问必答”养成儿童的依靠性来得好,它能使儿童得到许多快乐和许多有用的经验。我们应当利用儿童的问难,来施行我们的理想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