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浅谈中小学音乐教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音乐兴趣的作用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学习兴趣是学习动机的重要心理成分,其特点是在从事学习活动或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伴随有愉快的情绪体验,从而产生进一步学习的需要,这是一种指向学习活动本身的内部动机。对于音乐教学而言,学生对音乐是否有兴趣,是音乐教学成败的关键。
二、影响音乐兴趣的因素
音乐兴趣主要受两个方面的影响:有些人生来就对音乐特别敏感,有超强的音乐识忆力和感受力,而且从小就表现出很高的音乐天赋,先天性因素在人的音乐兴趣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兴趣又分为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心理学对直接兴趣和间接兴趣的概念是这样描述的:直接兴趣是对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兴趣,如对看电影、小说、音乐的兴趣;间接兴趣是由认识事物的目的和结果所引起的兴趣。如对某项劳动将取得的成果或掌握某门知识后的作用所发生的兴趣。主要受遗传因素影响的兴趣,更多的是直接兴趣;培养得来的兴趣有直接兴趣,也有间接兴趣。
三、音乐兴趣的培养
有一位古罗马教育家曾经说过:“学生不是一个需要添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在我们的音乐教育中如何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呢?我认为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环境因素对中小学生音乐兴趣的影响作用
日本的铃木镇一的音乐教育思想很具有人文主义色彩,他认为:“如果让一个儿童从降生之日起就听美好的音乐并自己演奏,就可以培养他的敏感、遵守纪律和忍耐等性格,使他获得一颗美丽的心”。当然,有人认为:胎教能有效的提高孩子的音乐天分和能力。也就是说我们不能肯定孩子在娘胎里能否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但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后天的环境对一个人音乐爱好、音乐兴趣有直接的而且是紧密的联系。
(二)要给学生以肯定和鼓励
恰当的表扬与鼓励能产生皮格马利翁效应。说的通俗一点就是教师的期望会传递给被期望的学生并产生鼓励效应,使其朝着教师期望的方向变化发展。
我们知道物极必反的道理,因此说表扬也要有个度。如果一味的表扬,那么激励的作用就失灵了。教师应该根据个体差异,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才能真正的培养、激发学生的音乐兴趣。
(三)在教学中还要引入竞争机制
如何能使学生在轻松而愉快的环境中展开竞争,我想这是每个音乐老师在音乐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探索才能解决的问题。我认为解决这样的问题理论上有三点:(1)按能力分组;(2)按项目分组,使不同特长的学生都有施展才华的机会;(3)鼓励学生与自己竞赛,不断超越自我。
(四)利用美的直观事物、综合多种艺术形式来激发音乐兴趣
儿童好奇心强,对形象具体、形式新颖、色彩鲜明的事物很感兴趣,容易引起注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利用直观事物引导学生,综合运用多种艺术形式。课程改革在课程内容上,也是强调在分科基础上的综合,音乐课的每一个单元,都是一个主题,每一个主题都渗透了舞蹈、戏剧、诗歌、散文、绘画等多种艺术。
学生认识音乐主要由视觉和听觉来完成。美丽的挂图与设计优美的板书能令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忘情的学习。
(五)教师要注意自己在教学中对培养学生音乐兴趣的重要作用
新的课程标准有一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于是,有的人常常把这种教学理念理解为教师在教学当中的作用在减小。其实,正相反,我认为无论教学理念如何变化,教师在教学中永远都起着不可代替的重要作用,教师的言行举止直接影响孩子们的心情和行为举止。音乐是美的艺术,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老师应该是美的化身,爱的使者。这种美和爱,单纯而又天真的学生,最能体会得到。
除以上五种策略以外,当然还有很多有效的方法。比如:在音乐课上,营造宽松、开放的教学氛围;加强学生的艺术实践活动,鼓励他们积极参加校、市演出、比赛,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技能在大庭广众中进行表演,不仅能增加他们的成就感,而且还能提高学习兴趣,陶治学生的情操,锻炼了各方面的能力,增强他们的自信心。
四、结语
篇2
关键词:职业院校;音乐教育教学;流行音乐;引入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67-03
音乐作为一门听觉艺术,它不仅能调节学生的紧张情绪,舒缓学习的快捷节奏、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智力、情意、身心健康等素质的培养,也有着其它课程不可替代的功能。音乐教育是职业院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主要途径和手段,在素质教育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音乐教育的全过程,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发展,出现了一种全球化的文化现象――流行音乐。相比较而言,流行音乐更重视个体性、时代性、通俗性,这些特征恰恰符合了青少年生理和心理的特点和张扬、好奇的性格特征。因此,在音乐教育的课堂上,教师怎么都“抵挡不住”流行音乐对学生的吸引,与其一味压制、贬抑,倒不如进行细致的研究、科学的引导,从理念和形式规律上,认识流行音乐存在的合理性及其艺术价值,让学生正确地理解和接受。
一、流行音乐对职业院校学生的吸引
流行音乐,古代人称为“世俗音乐”,现代人称“流行音乐”或者“通俗音乐”,从它的产生到现在都是众说纷纭,支持者和反对者两种意见争论不休,在我国,孔子极力批判“郑卫之音”;师旷也认为师涓演奏的“濮水之上音乐”为靡靡之音;二三十年代时《何日君再来》被认为是“黄色音乐”;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邓丽君延长的“嗲声嗲气”被认为是低级庸俗,乱七八糟。甚至在西方国家华尔兹的问世之初,也遭到了许多国家的抵制,认为它败坏社会风气。
但是,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一些流行音乐渐渐被大家接受并且掀起一股喜爱的热潮,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政治和经济上的宽松和社会的安定,为音乐的流行和传播,提供了良好的生存空间。从港台流行音乐风靡大陆,到我们的“西北风”,中国的流行音乐正在走进大众的生活。尤其是改革开放后的20年间,我们中国的流行音乐创作的队伍也在迅速的增多,流行音乐的作品也越来越多,一些媒体和电台的排行榜很受关注,流行音乐和流行音乐歌手也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喜爱和追捧,尤其是年轻人和在校的学生,追星成了一种时尚,若谁不知道现流行的音乐和音乐的时尚个性,或者歌手的名字,就被同学耻笑为落伍。这种状态和现象在大学校园中一直持续到今天。
在职业院校,这种想象更加的突出,学生喜爱音乐,但不喜欢上音乐课。追根溯源,大多数学生觉得音乐课本的歌曲陈旧、内容单调,不能跟上他们敏感的追逐时尚的步伐。教材的内容与导向与学生的兴趣和审美需求之间存在矛盾。每周好不容易盼来的两堂音乐课上他们就成了主角,“老师,上课能听点流行歌曲吗?”、“我们想听流行歌曲”、“老师,能别听课本上的歌吗?我们不喜欢”、“老师,我们听听XXXX歌曲吧”,这祈求的语气意味着同学们对流行音乐表现出的极大兴趣,满足他们的要求就成了老师课堂效果的重要条件了。
现在职业院校的学生,他们一部分来自农村,对音乐的了解还处在较低的水平上,甚至连基本的乐理都不懂,对音乐的认识仅停留在好听和不好听的层面上,大部分学生认为社会上最流行的音乐就是最美的音乐。由于流行音乐自身的特点迎合了学生的心理需要,决定了流行音乐在学生中盛行的现象。而流行歌曲因其语言通俗、节奏明快、贴近生活等特点,占据了现代人音乐文化生活中很大一部分市场。学生是流行音乐最忠实的追捧者。但是我们的音乐教师大都是专业音乐院校毕业的,或者是有一定的音乐专业基础和技能的,所以在讲授音乐教育的时候,往往受到专业音乐教育思路的影响,过于注重讲解乐理、分析作品结构、传授演唱演奏技巧,忽视了审美能力与素质的培养。甚至用艺术歌曲、歌剧、传统的音乐来让学生聆听,来进行分析,认为只有这些高雅音乐才能教育好学生,显然学生是不会配合的,最后的结果就是课堂纪律差,学生意见大,课堂效果以失败而告终。流行音乐引入课堂,让学生跟上流行的时尚,与时俱进,是现代音乐教育课堂成功的为关键,也是势在必行。
二、对于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的理解
无论是那种音乐作品,它的本质都具有审美的价值,所以在进行流行音乐的引入时,作为音乐教育的主导者教师是不能排斥的,要正确理解流行音乐审美价值所在。我在接触一些院校的音乐教育老师发现,有些老师很排斥,认为流行歌曲演唱简单,歌词随意,艺术性不强,坚决反对流行音乐进课堂,这显然是跟不上发展的需求的。现在的学生新科技的了解和使用已经大大超出我们的想像,课堂上不让他们去听,他们就会用手机,用电脑,网吧等各种途径去接触他们所喜欢的流行音乐,这无形中就是把学生赶出课堂,所以我认为老师首先要转变观念,并且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用流行音乐和学生产生的共鸣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教师挑选流行音乐的标准,要遵循“三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向学生传授音乐基本理论和基础知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力和鉴赏力,提高学生素质;有利于调动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便于课堂教学。在遵循上述“三个有利于”原则的前提下,还要从流行音乐作品的艺术性、题材、风格、认知度、传唱难易程度等方面来考虑。
有的流行音乐的歌词就是年轻人的生活写照,可以就一些励志的歌词让学生理解人生,了解社会,明白做人的道理,真正让音乐产生价值。比如:刘欢深情演唱的《从头再来》是一首反映工人下岗后重新振作起来的歌曲,希望人们努力工作。教师可以从分析当前的就业问题着手,说明社会需要以知识技能和创新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教育学生把握现在的大好时光,努力学习。而歌曲《隐形的翅膀》简单好唱,歌词娓娓道来,告诉了学生人生的道理。
而有的流行音乐的歌词是在一定的文化背景和故事中产生的,它具有特定性,不能断章取义,片面的理解,违反了作者的本意,传达了不好的结果。比如:韩红演唱的歌曲《天亮了》就有一段不同寻常的创作背景。庾澄庆演唱的《军训日记》用调侃说唱的风格,表现了军训生活中的酸甜苦辣,让有过军训经历的学生欣赏后,会产生许多愉快的回忆。
当然,流行音乐的审美价值是双向的,并不是所有的的流行音乐都适合学生,有些流行音乐向人们传达了不健康的人生,以及悲观厌世,消极忧郁;有些流行音乐本身艺术价值不高也不成熟,音乐创作水平也不高,商业味道浓,娱乐性强,歌词大多是成人诉说情爱的;有些流行音乐只是在烘托一种气氛,本身就没有多大的价值,所以并不是所有的流行音乐都适合学生。比如:《你究竟有几个好妹妹》《马桶》等歌曲没有任何的教育意义所在。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正确的引导,选择适应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内容。
荀子说“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是说音乐可以使人快乐,是情感所不能缺少的。喜欢流行音乐的人们大都有这样的体验,不管你是在忙碌的工作中还是在闲暇的休息中,尽或者在严寒的冬日,炎炎的夏日,只要你参与到流行音乐中,你就会不由自主的融入其中,享受那份动感的音响,独特的律动,宣泄自己的内心深处的那份寂寞和需求,和着歌词作者的感受来联想自己的情感和人生,此时的流行音乐的价值,已经被客观的诠释了,它的价值就真正切切的体现了。
三、怎样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
《音乐课程标准》上明确表示:音乐教育是人文学科的重要领域,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是学生与音乐保持密切联系,享受音乐,用音乐美化人生的前提。
学生有了兴趣,关键是教师怎样把流行音乐引进课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谈谈个人之见:
(一)教材结构合理化,可建立流行乐库
教材的编写者可以根据情况选择性地吸纳一定数量的流行音乐(包括歌曲和器乐),还可以引进一些学生喜欢的“校园歌曲”。通过在教材中增加流行音乐的比重,使教材结构合理化,并为多数学生所接受。另外,由教育主管部门牵头,组织一些国内的音乐教育专家进行对流行音乐作品的遴选,形成一定的标准,定期进行曲目的新老更替,建立音乐乐库,是在职的音乐教师很好的资料引用源。
(二)提高教师音乐素养,对在校教师进行定期的培训和交流
作为音乐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其观念也应与时俱进,紧跟时代。教师应当走在学生的前面,主动地对流行音乐进行接触、感受和深入了解,从优秀的流行音乐作品中遴选精华,吸取营养,并形成一套较为系统的理论来指导教学。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现代音乐教学的需要,正确引导学生学习流行音乐,提高学生音乐素养。
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对在职的音乐教育的教师进行定期的音乐培训,使音乐教师系统的了解和掌握流行音乐的理论和实践知识,让他们了解当前的流行音乐状况和发展趋势。对于课堂流行音乐作品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三)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集思广益
充分利用学生资源,集思广益,让学生参与一些作品的筛选中,然后音乐教师把关,把优秀的流行音乐留下,不适合的流行音乐作品让学生明白它为什么不适合,这样对学生也是一个潜移默化的教育,学生也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比如:奥运会期间,在我的音乐课堂上,有很多学生就建议放些奥运会的歌曲,我立即响应,同学兴奋极致,课堂效果好。比如:《北京奥林匹克好运》、《和梦一起飞》、《超越》、《北京欢迎你》、《人类是一家》,这些歌曲或意义深远、或铿锵有力、或积极进取,让人在音乐中联想到运动健儿的拼搏奋进的执著和努力,极大的激励了学生面对困难、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我觉得就是特别好的途径之一。
(四)流行音乐的引入要有度,适量即可
流行音乐的引入要适量,不能独占课堂。因为流行音乐不能完全的替代传统音乐和世界古典音乐的作用。而且不利于学生全方位的获得音乐知识,不利于学生提高音乐鉴赏能力,不利于音乐的普及和继续发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可以根据一节课的主题思想,适当地选择相关的流行音乐参与教学,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
综上所述,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是很有必要,也是切实可行的。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并结合教材有选择的将流行音乐引入课堂,不仅不会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还丰富了教学的内容,巩固了音乐文化知识,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无形中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它将对调动广大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提高教学效果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有助于推进职业院校音乐教育改革的进程,让学生感到学习和生活就像音乐一样美好,让学生的音乐素养在多元化的音乐教育中得到更大的提高和发展,在音乐的伴随下健康快乐的生活。
参考文献:
〔1〕管建华.跨文化的音乐交流与多元化的音乐教育[J].音乐教育,2002(3).
〔2〕杨和平.时尚与传统的碰撞[J].音乐与表演.南京: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编辑部,2007(1):80-84.
篇3
一、小学音乐教学进行创新教育的意义
1.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有助于激发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意识的成长时期,学生的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开展创新教学可以引导小学生明确认识创新的意义、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创新意识,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提高小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代社会要求新型的创新人才必须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进行创新教学在满足现代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同时,能够引导小学生积极主动地思考学习,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其综合素质也因此得到有效加强。
3.提高小学教学质量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可以提高小学教学质量。现代社会注重小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采用合理的教学策略,合理的教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提高小学生的积极性,才能保障其主动地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在实际教学中师生互动会随之增加,可以全面提高小学音乐课堂的教学质量。
二、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小学生正处于情感意识的成长时期,小学音乐教学受诸多因素影响存在较多问题。为了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小学教学中基本都开设了音乐教学,音乐已经成为现代小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小学生缓解学习压力、丰富兴趣的重要渠道之一。小学教学中开展音乐课程可以引导小学生了解丰富的音乐知识,提高小学生音乐欣赏能力。但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实际效果却很难提高。主要原因有:第一,缺乏师生互动。传统的教学形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是知识的接收者,学生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教学工作中;第二,课堂氛围凝滞。学生对音乐学习失去兴趣后,课堂整体氛围凝重,学生很难正确理解音乐教学的内涵和意义。因此,小学音乐教学工作者应该从实际教学情况出发,采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缓解我国小学音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三、强化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的方法
1.体现音乐教学自身的意义
素质教育是创新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强化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育首先应该体现出音乐教学自身的意义。小学生自制力较差、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充分发挥音乐教学丰富兴趣爱好、缓解学习压力以及营造良好教学氛围等优势,将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地上。在小学音乐课堂上开展创新教育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以及观察能力,是全面提高小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手段。
2.营造良好的教学情境
引导小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情趣是小学音乐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教师应该通过营造良好教学情境的方法强化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小学音乐教师应该从美化教室环境着手,学生进入教室后能产生赏心悦目的感觉,这样学生才能抱着喜爱学习的心理投入到音乐教学的世界中。另外,教师还可以改变音乐教室的布局结构,设计多种形状的座椅排法,在增强音乐教室美感的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互动教学的作用
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互动教学的作用是强化小学音乐教学创新教学的重要方法之一。教师应该将课堂主体还原给学生,教师在教学中扮演着引导者的角色,这样才能在音乐教学中有效开展互动教学。另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开放式教学的重要性,鼓励学生大胆发言,用于表达自己的看法,重视双向交流的重要性,全面提高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效益。[2]
4.提升教师的综合素质
教师是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的引导者,教师的基本素质直接决定学生的学习结果。要想强化小学生音乐创新能力,教师必须具备先进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教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能发挥自身教学的特色,还能根据实际教学情况提出新的教学观点和新的方法。另外,小学音乐教师还应该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断反思、不断提升自己,为创新教育提供基础保障。
5.创新教学方式
强化小学音乐教学中创新教育还需要音乐教学工作者创新教学方法。教师教学工作不仅要具有针对性,还应该综合考虑全体学生的实际需求,例如,对于五音不全的学生,教师应该注重音乐知识和音乐技能的传授。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还应该利用游戏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另外,教师还应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语音、视频以及图画等形式弥补传统教学形式的不足。小学音乐教师应该认识到多媒体教学的重要意义:多媒体教学手段不仅可以创设独特的教学情景,还能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将声音、图画以及动作等有效结合,使传统的教学课堂充满韵律感,从而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另外,创新教学方式还要求教师通过信息技术手段实现现实、形象以及生动的教学演示,方式,在培养学生感受音乐美的同时,进一步提高学生艺术思维的审美能力。创新教学方式还要求教师注重互动教学的重要性,例如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走进学生的世界,通过学生扮演教师,教师扮演学生的形式,转换双方角色,进而提高音乐教学效果。[3]
篇4
一、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存在问题
1.思想观念仍旧落后,音目的性不强
在部队院校音乐的教学方法中仍旧沿用的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但是音乐欣赏教学本身就是融合多种艺术元素为一体的综合性知识学科,是走在时代前沿的知识内容,传统的教学模式与音乐欣赏教学的本质相违背,导致了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思想观念落后,音乐欣赏教学的目的性不强。在现有的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下,音乐欣赏教学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学习而学习,单纯地只是追求学会某一首歌曲,或者是单纯地学会某一种音乐的专业知识,它忽视了学生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无法切实达到音乐学习的效果。现有的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模式,应该以音乐这一特殊的元素为载体,在音乐知识的学习中,能够透过音乐的表象,来理解音乐的内涵,是帮助学生真正地融入音乐当中的途径,最终从思想上实现学生对于音乐的情感共鸣,陶冶情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音乐欣赏教学的新方法融入显得尤为重要,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2.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管理不当,手段老套,缺少交流的平台体制
现阶段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条件下,音乐欣赏教学内容限制性较大,教学的手段较为老套,授课的方式呈现出模板化的特点。固定的模式,固定的话语套路,导致了音乐课堂中毫无生机可言的课堂秩序[1]。枯燥的教学模式打磨掉了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积极性和热情,局限了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发展,缺少音乐欣赏教学中有效交流的平台体制,无法达到音乐欣赏教学过程中相互交流的效果,学生的审美价值无法在音乐的学习过程中体现出来。传统的音乐欣赏教学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化的发展趋势,也就更无法实现对于音乐的欣赏了。从另外的层面上讲,目前的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缺乏灵活多变的教学模式和交流平台的搭建,无法实现音乐欣赏教学中的课程目标。受到音乐欣赏教学管理不当的影响,无法适应新社会形势下对于人才的各种需求,成为了音乐欣赏教学发展的桎梏,音乐教育理念落后。[2]
二、部队院校推广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措施
1.充分利用音乐欣赏教学媒介,丰富教学内容
音乐其实是一种精神的享受,这就给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的媒介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只有充分地利用现代化社会中各种高科技的教学技术设备,比如说多媒体设备教学的方式,以此来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欣赏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定位,来实现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全方位表现,通过视觉性、触觉性等感官的接触和了解达到情感的升华[2]。
2.以学生的主动获取为途径,避免过度给予的音乐欣赏教学模式
通过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模式的改革,不断地融入音乐欣赏教学因素,彻底地改变传统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被动接受变成主动地获取。以时代的需求为音乐欣赏教学的目标,有效地将各学科的科学知识引入到音乐欣赏教学的模式下,不断地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比如以构建音乐欣赏教学的交流平台等方式,来扩大学生的综合知识面,推进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3.以教学目标的实现为目的,打造一线的音乐欣赏教学队伍
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的方法性融入,是对于音乐学科教学模式的个性化探索,利用音乐欣赏教学的创新和改革,来实现欣赏教学的表意精到、提升巧妙的效果。依据新的课标教学方法改革的要求和发展趋势,教育行业中音乐欣赏教学方法的改革成为了音乐教学的重要思路,它有利于打造一线的音乐欣赏教学中优秀的教师团体队伍,立足学生学习过程的实际,来有针对性地制定音乐教学的目标[3]。
4.以交流性、沟通化的教学手段,致力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创新化发展
部队院校音乐欣赏教学模式下,通过融入了多元素、时代性的知识内容,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增加学生的情感认知。虽然音乐的知识无法成为直接转换成创新的力量,但是它能够以一种创新性思维的模式体现出来[4]。同时,在音乐的国度中,音乐欣赏的方式无疑是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教学方法,它能够改变以往的枯燥无味的学习方式,在相互的交流中,无形中提升学生的人格塑造和个性化的形成,实现了音乐欣赏教学的创新化发展。[3]
篇5
关键词:中小学 音乐教育 德育
在中小学教育中,音乐学科除了具有与其他学科所共有的认知及教育功能外,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心理素质和审美情趣等许多方面,还应发挥更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音乐是人类最古老、最具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之一,是人类通过特定的音响结构实现思想和感情表现与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小学音乐课程要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兴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
中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切实承担起教书育人的责任,潜心研究教育理论,大胆进行教育实践,深入挖掘音乐课程资源,充分发挥音乐课程的德育功能。
我对此有以下三点体会:
一、中小学音乐课程安排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许多优秀的民族音乐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渗透着民族文化的精髓,具有民族文化的独特气质,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意志、力量和追求,它们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艺术宝藏。那些历史题材的作品,特别是那些表现中华民族自强自尊、乐观向上的信念的优秀音乐作品,对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强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及促进学生自立自强、奋发有为的精神是非常有利的。
可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如由光未然作词、冼星海作曲的《黄河大合唱》,以黄河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人民英勇的,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坚韧不拔,展现了抗日必胜的光明前景。这部融交响性、写实性于一体的气势磅礴的大合唱,既有中华民族的英勇气魄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又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群众性的特点。
中学课本所选的第七乐章《保卫黄河》是一段进行曲体裁的轮唱歌曲,其快速大跳的动机与逐级扩张的音型,生动地表现了中国游击队员们为保卫黄河、保卫中国而战斗的英雄形象。这样的优秀作品,无论是演唱还是欣赏,都会给人无穷的力量,收获激情的体验。
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人的心灵接受美和艺术的效率远远胜过接受一个不喜欢的单调的说教。音乐课上,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多听优秀民族音乐作品,着眼于情感体验,并指导学生学唱、背唱其中优秀的主题及段落。学生的感性材料积累多了,逐渐有了自己的鉴别能力,自然会被优秀的民族音乐所吸引,继而自觉领会、挖掘其中的内涵,使之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成为学生确立人生观、世界观的有力支撑。
二、积极开展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和协作精神
在音乐教学中,要通过多种集体活动如合唱、合奏、音乐游戏等,营造出一种美好的情境,使学生在这种氛围中体会到只有共同努力、团结协作,才能把活动开展好。这样,将思想教育融于音乐训练之中,不仅使学生受到了集体主义教育,而且提高了音乐能力。
例如在合唱教学中,老师首先引导学生多听优秀的合唱作品,培养学生对合唱的兴趣,让学生分小组练习不同声部的旋律,熟练后再集体协作合唱,理解合唱的要领,要求每位学生在声音状态、力度变化、口型和呼吸、起声、收韵等方面都尽量一致,各声部声音要均匀,团结协作,共同完成活动。在学校的拉歌比赛中,学生忘情地歌唱,在齐唱班歌的时候自信而骄傲,大大拉近了学生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协作意识得到了提高。
除此之外,还必须要求每位学生在学习、生活中互相关心、互相帮助。而这种动力又来源于学生对美妙音乐的憧憬和向往,教师要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强化学生的集体意识,引导学生为了完成共同的艺术作品而团结协作,从而使每位学生都受到集体主义教育。
三、充分利用音乐资源,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充满艺术文化氛围的教育环境,可以使人身心愉悦,成为广大师生共有的精神财富和沟通情感的桥梁。恰当利用音乐资源,有利于创建一个和谐、美好的校园环境。
例如,早晨,清新、纯净的乐曲(如《校园的早晨》、《朝景》等)陪伴师生走进校园,可以使新的一天充满活力;午休时,抒情、徐缓的音乐(如《美丽的梦神》、《摇篮曲》等)可以为学生的梦境增添浪漫的气息,提高睡眠质量;写字课上,典雅、古朴的乐曲(如《梅花三弄》、《春江花月夜》等)隐隐响起,会使学生有一个恬淡的心境。“染之苍则苍,染之黄则黄”,学生在优美的校园环境中受到感染和熏陶,身心愉悦,定能由美生爱,激发热爱学校、热爱家乡进而热爱祖国和热爱生活的高尚情感。
篇6
一、音乐教学应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为其它学科的学习增添动力
从新课标的总体要求不难看出,我们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使其获得审美体验,享受音乐的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更重的要是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他各科的学习创造宽松的学习条件,以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即我们通过音乐,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同时,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音乐教学中获得人生的快乐,这是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前提。
无论那门的学科教学,当知识、技能和情感获得和谐的统一时,学生自身的满意度就会提高。音乐教学也不例外。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却常常把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情感体验和乐理知识、技能割裂开来,这样就扼杀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就不会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如果把音乐审美情趣、音乐情感体验和乐理知识及技能统一起来,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因此,音乐教学不单单是音谱,而是引导学生用科学发展观看待人生,形成稳定的、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音乐教学是育人最好的教材,她能启迪人生,给人以智慧和勇气。教学中首先应当引导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教材中的旋律、歌词,都是有潜力可挖的,适时地引导学生学会欣赏,体验其中的奥妙,学生就会在学习态度上有所转变,有所提高。其他学科的学习也会随之感兴趣,肯下功夫、花力气。
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实际上也是培养学生学习各门学科的积极性。人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就是要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民族的文化品位。见于这一观点,我们就应当重视音乐教学,使音乐教学同其他学科有机地结合进来,我们的教育才会立于不败之地。
二、音乐教学要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为目标
音乐课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各学科,其魅力在于:音乐不仅是媒体、手段,更是目的。教学内容要以音乐为载体,过程和方法要以音乐为媒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要以音乐为地目标,和谐的教育才能在教学中体现出来。 因此,音乐教学不仅要使学生主动参与音乐,使其获得审美体验,享受音乐的旋律,培养学生的音乐兴趣和爱好,更重的要是通过音乐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并为其他各科的学习创造宽松的学习条件,以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1. 学生与音乐的和谐;教学是面对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就是说孩子是美好的。同样,教材也是美好的。这两者应当构成和谐的整体。因此,我们就要创造机会,让孩子多听音乐,听好的音乐,使学生在欢乐中度过,在欢乐中成长,在欢乐中掌握本领。有人说音乐的智慧的钥匙,科学是智慧的法宝。其实,和谐是智慧的开发者。学生与音乐构成和谐的整体,大脑就会得以充分的开发,学习其他学科也就感兴趣,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2.教学过程与音乐和谐,在教学过程中,要想让学生唱好歌,就必须使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技能达到和谐。如果学生缺乏情感体验,就不会全身心的投入,教学效果不会达到理想的目的,自然,是构不成和谐的教学过程;同样道理,如果只有情感的投入,而没有技能的教学,也不能构成和谐的教学效果。我们应当把两者紧密地结合起来,使情感,技能和教学过程完美的统一起来,教学过程才会有起色,效果才会明显。
3.人际关系与音乐和谐,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与学生和谐,学生与学生和谐,是构成和谐的主要素。大凡做教育工作者人人皆知:教师对学生的尊重和信任,鼓励和支持,会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学习质量,会形成一种互动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也是非常重要的,学生之间的相互理解、相互影响、相互合作是整体提高的必要前提。
篇7
一、现阶段中职音乐教育重视程度分析
?m说现阶段的中等职业院校之中,音乐教育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在课时方面也较比于以前有了更多的保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中职音乐教育所受到的重视仍然十分有限。对于中等职业院校的音乐教育,《全国学校艺术教育规划》和《学校艺术教育规程》之中对于音乐教育只是做了一些笼统的表述,其教学要求也不甚明确。而中等职业院校的《艺术欣赏》大纲之中也没有对音乐学科教学提出明确的指示。
因此还是有很多的中职院校对于音乐教育持可有可无的态度,甚至有很多的中职院校并没有开设音乐教学课程。而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局面,是因为我国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基本教育原则,各中等职业院校更在乎其毕业生在专业技能方面的表现,而没有对于学生全面的综合素质给予应有的重视。
然而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定义有了很大的变化,不仅要求职业院校的应用型人才具备相应的职业技能和专业知识基础,同时也对于人才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德育方面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对着这样的转变,中等职业院校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其教育理念和培养原则应当做出适当的改变,以适应社会对于应用型人才的全新要求,在办学过程中更加重视音乐、美术等等能够良好塑造学生内在品质,培养学生道德情操的课程教育,完善自身的教育机制,适应职业教育的发展需求。
二、现阶段中职音乐教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1.作为副课被看待的现象明显
应该说在更加强调应用型人才综合素质的当今社会,中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过程中并不存在着所谓的副课,任何一门学科的开设都有着其必然的教育意义,都是为了更为全面的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而存在。
但是现阶段的中职教育之中,音乐学科仍然普遍的被当成是副课来看待,不仅在课时安排上明显的少于其他课程,就是重视程度也较比于其他学科差之许多。而也正是由于学校和教师的不重视,才使得学生对于这门学科的学习有所忽视,很多学生不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在这么学科之上,久而久之很多对于音乐教育有所热情的教师也被这样残酷的现实而逐渐的消磨殆尽。
2.教师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重视程度不够,使得很多音乐教师在教学水平方面存在着固步自封的现象,在音乐课程教学方面过于理论化,缺乏对于这门学科的教育本质进行深度挖掘的欲望和能力。这就使得教师所传授的音乐知识无法深入到学生的内心深处,教材之中所选择的优秀音乐作品也无法引起学生们心灵上的共鸣,达不到通过音乐学科来影响学生内心世界的效果和目的。
3.教学方法单一
音乐学科较比于其他学科而言,更加注重的是学生的体会和感悟,是要通过音乐教育来塑造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能力和高尚的道德情操。
但是由于教学方法的单一,包括教学评价的单一,音乐学科无法达到其应有的目的和作用。很多教师仍旧是采用其他专业学科的教育方式,以知识传授为主,没有注重学生在这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体会和感悟,而评价的方式也以成绩为主,这就往往造成学生的音乐学习浮于表面,无法触及学生的内心深处。
三、解决中职音乐教育问题的对策探讨
1.改变观念,提高认识
解决现阶段中职音乐教育问题的根本在于教育者的观念和认识,作为教育者而言应当更加深刻的认识社会发展对于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变化,要更加关注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要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发挥音乐教育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更为全面的促进学生的个人成长和发展。
2.注重自身教学水平的提高,完成音乐教育的使命
音乐教育的使命并不局限于音乐知识的传授,可以说知识的传授知识方法,而真正的目的在于学生通过音乐学习而得到了心灵的净化,通过优秀音乐作品的欣赏和学习来获得心灵上的共鸣和成长。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的注重自身音乐造诣的提升,不仅要在教育专业水平上加以磨练,同时也要在自身的音乐感悟和音乐体会方面有所加强,要能够更为深刻的去引导学生。
3.完善教学方法,开展有效的教学评价
篇8
【关键词】新课改 音乐教学 愉快教学法 运用 途径
音乐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必须舍弃一切单调、枯燥、令学生感到厌烦的内容和模式,使其在良好的心态、轻松的气氛和愉快的环境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教师应当更新观念,在教学中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音乐的教育功能。
《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指出:在音乐教学中要牢牢把握情感性原则,不时地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建立良好的教与学的关系,教师成为学生的朋友,创造出一种平等民主、相互交流的教学气氛,使学生在生动活泼的课堂上快乐轻松地学习,有效地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使学生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享受美感、陶冶情操。
一、何谓“愉快音乐教学法”
所谓愉快音乐教学法,其实就是教师通过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使学生始终在轻松愉快、欢乐活泼的状态下进行学习,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正如莎士比亚所说:“学问必须合乎自己的兴趣,方才可以得益。”课堂上学生能不能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老师讲授,能否乐意地去接受新的知识,并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自觉地用脑、用耳、动嘴、动手去完成老师所布置的学习任务,关键在于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愉快的心情是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小学音乐课堂中运用愉快教学法的思考
我认为小学音乐愉快教学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启发学生表现美,激发学习兴趣
学习音乐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进入歌曲的意境,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才能真挚动听,从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生命力。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使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
比如:唱《火车开啦》这首歌时,我邀请两名学生搭山洞,部分学生扮演路边的花、树,再请一组同学边唱歌曲,边开火车穿过山洞、走过桥梁,使学生沉浸在美好想象的欢乐之中,歌声中也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浸染着美的色彩。
2. 鼓励学生参与,享受成功喜悦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音乐教师创设良好的音乐艺术与教育氛围,尽可能地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全身心全方位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在师生互动中寻找快乐。所以我们应该尽量把音乐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的音乐活动,包括音乐欣赏活动、音乐表现活动、音乐创作活动等,同时将有关的音乐知识糅合到音乐活动中,让学生顺带学习。譬如,在进行读谱能力训练时,我们可以采用音阶填空法、音程代替法、乐句接龙法等,这样就可以变视唱学习的枯燥为轻松。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放手让他们自己干,让他们在失败中总结教训,在成功种享受喜悦。
3. 注重审美体验,紧扣音乐核心
音乐教育应该主要是以师生双方主动投入、互相吸引的情感交流活动。罗丹说过:“艺术就是情感。”音乐美,即是一种特殊的情感表达方式。音乐基础教育的核心在审美。音乐教育作为美育的重要途径,其特质就是情感审美。音乐就必须:以情感人,以美育人。所以教师的备课就显得尤为重要,要求选择立意美、情景美、音韵美、曲调美、配器美、伴奏美的歌曲或乐曲进行教学。美的音乐就像磁石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让其感受到审美的愉悦。我们要善于发现和挖掘音乐教材的什么因素,将自己的音乐审美体验积极地融入对教材的分析、处理中,形成强烈而浓郁的音乐审美动力和审美渴望,学生必然也会受到同化而主动去体验审美。
现在的学生多数偏爱流行音乐,事实上流行音乐中也不乏立意鲜明、很有水准的作品,例如《同一首歌》《阳光总在风雨后》《冰糖葫芦》等。这类歌曲我从来就没有明令禁止,相反我还鼓励学生来学唱,甚至用这些歌曲来取代教材中有些缺乏美感的歌曲,让其登堂入室成为某学段的必唱歌曲。学生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学习过程中也就表现出格外的卖力,课堂气氛自然变得融洽而和谐。
4. 摆脱教学模式,力求新颖有趣
过去的音乐教学学生必须按照那种桌凳横竖对齐的座位坐;音乐课要么一唱到底、要么一听到底、要么一讲到底;歌曲教学的三部曲是:一视谱二颂词三唱歌;诸如此类屡见不鲜。试着反思一下,如果坐在下面听课的是我们自己,在这种日复一日单调的音乐课上,我们又能保持几分的兴趣呢?愉快教学法要求我们摆脱这些程式,打破这些成规。座位不必拘泥于矩形、圆形、椭圆形等形状,它应该是服从于音乐活动。音乐活动需要什么样的座位,我们就把它整理成什么样,甚至可以把凳子撤了席地而坐。音乐课完全可以像做游戏,把我们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巧妙地穿插到游戏活动中。
此外,教师在实施愉快音乐教学法的时候,还应该注意尽量多选择贴近现实生活、学生原本就比较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教学。比如结合某些Flash小品、电影插曲等,学生的积极性也会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小学音乐教师,要以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主。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去发现美、表现美与创造美,提高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我坚信:学生只要有快乐相伴,他们就一定能在广阔无垠的音乐天空自由翱翔,我们的音乐课也一定会变成他们心中神圣的殿堂。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体验式教学;小学音乐教育;实践策略
1、前言
体验式教学在教育行业已经有了很大程度的发展,其理论理念和实践应用也逐渐趋向系统化。对于小学音乐教育来说,因为小学生在心理特征方面明显区别于其他阶段的学生,因此在进行音乐教育时更应该很好的结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对应的音乐教学。体验式教学能够很好的让小学生以主人公的身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从而让教师更好的把握其心理特点与当下教学模式之间的冲突,通过必要的手段,改进教学模式,从而提高音乐教学的质量。而就我国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现状来看,关于体验式教学的应用还有很大的不足,下面针对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内容,谈一谈增强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效果的策略。
2、体验式教学的内容和意义
2.1.体验式教学的内容
体验式教学的精髓在于体验这个字眼,其主要是指学生在参与到教学的基础上,更深层次的认识教学全过程,从而引发出一些深度的感悟和体会。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主要是教师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心理变化规律,创建一些较为真实的情境,让学生参与其中并进行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使学生在自我感悟的基础上学会理解和应用知识。此外,音乐体验式教学与其他学科有明显的差别,其从感性入手、以情动人等方面进行音乐知识的学习,从而大大提高了小学生对音乐知识和技能技巧的运用,增强了他们的音乐欣赏和创造能力。
2.2.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小学生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他们的心理和对外界的感悟还有很大的欠缺,并且对知识的学习有很强的好奇性和渴望性。因此学校的教育在此时,就给小学生了解外界社会组成和拓展知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学习平台。而小学音乐教育能够陶冶小学生的情操,让他们在接触音乐的同时深刻的感受生活。在这之中,应该抛弃小学音乐教育只是供小学生娱乐的错误观点,加大小学音乐的教育力度,完善小学生的审美功能。在小学音乐教学的发展中,体验式教学作为实践认知周围世界的教学模式,越来越受到广大教育人员的热烈追捧。体验式的教学模式能够让学生真切的参与到每一次授课和歌曲中,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音乐学科和其他学科有明显的不同,其没有太过系统的知识点需要掌握,而是利用一种感性的方式来传递和表达美,并让学生自主的进行音乐体验和探寻,从而与音乐进行深层次的融合。
3、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策略
3.1体验式教学的情境创设
因为小学生在认知水平上还较低,并且也没有足够的知识素质,其对于音乐知识的掌握大多都是在自身体验的基础上完成的。因此在实际的教学中,相应的教师应该注意引导小学生进行充分的体验生活,进而与他们所接触到的知识进行一一印证,最终实现体验式教学的目的。在实际的音乐教学过程中,应该做到两个方面的教学工作:第一是创建表演情境。创建表演情境主要是说教师通过适当的方式,构建一个能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的情境,并引导他们进入到情境中感受音乐。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应该明确其引导身份,把整个活动的主动权交到学生的手中,进而让学生在进行各种角色扮演的同时,增强他们对于音乐的学习兴趣;第二是创建生活场景。创建生活场景主要是把小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景,有选择性的引入到音乐教学中去,从而让学生理解生活中的音乐。此种场景的创设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遇到的事情,印证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在体验的基础上升华自己对音乐的掌握。
3.2.构建以音乐为本、体验为主的教育体系
在目前的小学音乐教育中,部分音乐教学为了体现其学科综合,可以的融入其他不相关的学科知识,影响了音乐的本体属性。因此在音乐教学中,教师应该本着学科综合的理念,坚持音乐为主,保证融入的其他学科与音乐有很密切的关系,进而综合的进行体验式教学。比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的时候,应该适当的引入其他学科关于音乐的内容,以保证整个音乐教学的全面性。同时也应该有适可而止的意识,即只需让学生对优秀作品进行欣赏,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不需他们了解整个音乐艺术作品的背景。而在体验为主方面主要在于在教学过程中避免使用一些大量的语言进行讲解,应该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去。比如在进行音乐欣赏课时,教师不应该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反复的讲解,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非常枯燥的。
3.3.体验式教学在音乐理论教学的实践
音乐基础理论又被称为基本乐理,在实际教学中,把基本乐理、音乐欣赏和音乐歌唱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能够大大增强音乐教学的效果。就目前的小学音乐教学来说,对于音乐理论知识教学方面还没有太深的进度,而小学生的特殊性也决定了小学音乐理论教学应该拥有独特的实践内容。对于小学生来说,体验式教学能够增强他们对于音乐的感受,从而帮助他们全面的理解和掌握音乐理论知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理论知识中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第一是结合小学音乐教学内容来学习理论知识。比如音乐理论知识中对于不同音的理解是非常抽象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演奏不同乐器等可行的方式向学生展示不同音的外在表现,把抽象的理论知识转化为真实的体验感受,从而增强他们对于音乐理论知识的学习兴趣和掌握程度。此外,相应的教师还应该在具体教学中注重学生听觉与理论知识联系,从而让学生感受不同音响效果的外在表现;第二是根据理论知识进行相关的创造性活动。对于小学生来说,让他们全身心的学习和理解音乐理论知识是不现实的。因此在教学工作中,教师应该结合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进行相应的创造性活动。此外,教师还应该充分发挥音乐的艺术性,在教学过程中,寻找机会让学生进行创造性的艺术表演,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理论知识的兴趣。关于小学音乐理论知识方面的学习来说,并没有很全面和系统的要求,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应该根据小学生自身对于理论知识的掌握能力,有选择性的进行音乐教学,从而最大程度的增强音乐理论学习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辅助地位,充分发挥体验式教学的特点,促进小学音乐教学的高质进行。
4、结语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小学音乐教育的要求也会更加全面。而体验式教学作为提高小学音乐教育的重要手段,在未来的发展中必将有其新的意义和内涵。不仅如此,体验式教学因为其适应于学生自身心理变化和行为习惯的特性,在以后的应用中还有更加广阔的前景。本文通过科学合理的探究,较为系统的阐述了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内容,给广大的小学音乐教育人员带来了操作性较强的实践经验,给体验式教学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发展带来了正向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赵颖.《关注音乐实践》之后:关于《实践的音乐教育:反思与对话》的述评[D].中国音乐学院,2012.
[2] 许春蓉.试论小学音乐教育中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发展[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7:150-151.
[3] 杨琼.浅谈小学音乐教育的审美体验培养[A].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全国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科研成果集(湖南卷)[C].2013:5.
篇10
关键词:音乐教育;多元化理念;中小学;课程改革
在我国经济化建设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信息的传播模式逐渐形成了多元化的模式,其中多元化信息模式的形成可以丰富人们对信息的感知能力,从而在根本意义上减少文化之间的差异性。与此同时,在科学技术逐渐发展的过程中,信息通讯技术、网络化的传播技术等项目的开展,提高了经济化的信息交流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人类居住的“环境”变的越来越小,但是,在整个过程中却为人们之间的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为便利性的服务。所以,我们可以发现,不论是现阶段的信息收集还是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传统的技术形式正逐渐面临着文化的冲突。因此,在现阶段中小学音乐课程的教育改革过程中,应该建立多元化的教育理念,从而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背景及其基本内涵
(一)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历史发展形式
对于多元化音乐教育而言,它的出现是在上个世纪20年代,在这以后通过在各种音乐会议上的广泛流传,为整个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保证。而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也就成为整个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具有争议性的问题之一。多元化音乐形式的形成主要是在反对社会净化、打破欧洲中心论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其主要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学习音乐文化的过程中体会到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以及差异性,通过对这种多元化文学知识的理解,可以提高中小学学生对音乐的欣赏水平。而多元化的音乐形式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西欧的音乐形式影响着美国音乐文化的制作及整个内容的发展,其中美国多元化音乐艺术形式的形成,是通过一系列社会性的课题研究,才进入到教学的过程之中。因此,我们可以发现,多元化的音乐形式是在逐渐发展的过程中而形成的,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基本内涵
在多元化信息形式传播的过程中多元化的艺术形式成为音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对于贝内特・雷默而言,他认为多元化的艺术形式的建立是音乐艺术想象过程中所产生的根源性,在发展的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是对音乐发展形势的剥夺,而是在多元化音乐文化的建立过程中,可以形成一种被广泛认同的多元化音乐形式。而在多元化音乐形式的建立过程中也可以形成一种多民族的音乐模式,华盛顿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帕特丽夏・希汉・坎贝尔,在多元化音乐教育的过程中有着差异性的描述“对于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而言,它是一种音乐的研究性模式”,通过这种文化形式的建立,可以形成多民族音乐形式的教育,所以我们可以发现,坎贝尔在音乐文化的教育过程中会主张民族性的文化传播形式,但并不是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而对于特里斯・沃尔克而言,在多元化音乐形式形成的过程中,可以教会学生掌握多样化的音乐形式,使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掌握更多的民族文化。因此,可以发现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形成,不仅涉及到知识的多样性,还充分展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
二、 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建立的必要性
(一)传统文化在整个过程中的必要性
在传统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我国的历史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由于其独特的文化特征以及地理环境的特点,使我国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同化型文化”,其主要表现在我国特有的汉文化的形式。在文化形成的过程中也逐渐融合了少数民族以及传入中国的外域文化,在这种文化的传播过程中也就逐渐产生了特有的文化性风格,而对于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而言,其特点主要具有保守性以及封闭性的特点,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将碰撞文化所同化,但是确很难被其他的艺术形式所同化。
(二) 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是时展的需求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渐发展的过程中,社会逐渐走向繁荣及稳定的发展现状,外来居民会随着社会的发展逐渐增多。因此,多元化的教育形式也就成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而在我国的发展过程中多元化教育模式的形成是社会及时展过程中的保障,但是,不应该重复西方文化的形成过程中所走过的弯路。因此,在整个过程中应该建立起科学化的文化传播理念,通过多元化统一性理论的建立,可以实现不同民族及文化的历史性,其独立性的文化价值都可以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文化的精华要得到充分的发展及传承,从而促进整个文化发展过程中的整体性。
(三)多元化教学形式可以满足长远的教育理念
在我国音乐教育模式的发展过程中,通过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开展,可以使整个音乐教育形式全面的满足未来的发展方向,从而在根本意义上满足多样化的文化教育形式。与此同时,在音乐教学技术优化的过程中应该引进科学化的音乐教学理念,从而保证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可以满足超前性以及预见性的发展模式,为我国文化形式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三、 我国多元化音乐教育的基本现状
在我国现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多元化的音乐课程教学更多会存在于对学生感知能力的培养、理解能力的提高以及强化学生们对社会的感知,从而使学生在整个过程中充分感受到文化之间的差异性。首先,通过对德国布莱梅大学音乐教育家克莱南在《德国音乐教育的历史与现状》中的内容分析可以发现,克莱南认为在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可以看出一种与西方看齐的教育体系,看到了延续的民族性音乐,看到了文化传播过程中宫廷音乐的文化传播形式,与此同时,也发现了国家在发展过程中对于京剧发展的资助及扶持,虽然整个艺术形式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多元化的艺术教育形式,但是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更是缺少一种文化的编制模式。在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并没有跟上社会发展的多元化轨道,在一定程度上为我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产生了制约性的影响。其次,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不仅不能感受到欧洲古典文化的基本内涵,对于一些著名的音乐以及音乐理论知识了解的也相对较少,从而导致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对于多元化的文化形式,很容易产生一种误区。最后,在世界性文化传播的过程中,每个国家及其民族在艺术形式的发展过程中,都比较重视传统的音乐文化形式。因此,在我国现阶段的音乐教育过程中,保护传统的音乐文化,是每位教育人员应该具有的基本责任。
四、 建立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基本途径
(一)建立多元化的音乐艺术教育体系
在我国音乐课程教学发展的过程中,其教育的基本形式一直处于相对较为落后的状态,相关教师对音乐教学的认识知识局限于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缺乏一种交流性的教学形式。在“”开展以来。我国音乐课程的教学形式不仅接受了西方的教育模式,而且将这种音乐形式作为整个过程中的核心问题,从而优化我国音乐教学的原有体系,使人们在音乐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共识。因此,通过多元化艺术形式的建立,可以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提高学生们对音乐的认知,从而为我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
(二) 强化民族音乐的传统艺术形式
在多元化音乐教育形式的建立过程中,应该充分注意到民族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民族音乐的艺术形式而言,是人们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造而形成的,因此,在生活的过程中被人们群众广泛的应用。而在民族音乐形式的建立过程中,由于地域之间的差异性以及生活习俗的差异性,很多音乐形式处于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对于我国的民族文化而言,在其形成的过程中具有较强的民族意识以及人们对生活的追求。因此,在多元化音乐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可以使中小学学生充分的学习及弘扬我国的民族文化,可以使学生树立起民族的自信心、提高对民族文化的认知,从而为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而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建立多样化的音乐教育形式,打破原有的一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提升民族音乐在文化教学过程中的整体地位。所以,在现阶段多元化的教学过程中,不能将音乐局限于技术层面的教学,要充分展现出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以及其独特的文学内涵,如果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音乐的传统文化以及历史背景,也就无法掌握就其中的艺术形式。因此,相关教师应该掌握各种民族文化的基本特点,使中小学学生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充分展现自己的能力,从而为我过音乐教学的发展提供充分的保证,实现多元化的人才培养。
(三) 敢于融合多样化的音乐教学形式
在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相关教育的管理人员应该敢于接受外来的音乐形式,通过与我国传统音乐形式的融合,实现音乐教学的创新。在美国音乐教育形式的发展过程中,主要是以艺术创新为主要的教学手段,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并没有局限于传统的艺术形式,而是在吸收其他音乐文化的同时,不断的进行艺术形式的创新,从而在最终意义上形成了美国式的音乐教学形式,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为培养及提高美国公民的文化素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我国音乐文化的学习过程中,人们要充分的结合国际化音乐形式的发展趋势,在中小学音乐教学及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充分的做到以下几点:首先,在多元化音乐文化学习的过程中,应该具有充实及改革西方音乐形式的思维模式,在现阶段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其意识形式大多是古典艺术以及浪漫主义的艺术形式,作品的形式及创作技巧的局限性相对较强,所以在创作的过程中整体性的内容相对较小。而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很少会涉及到其他民族的艺术形式,因此,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相关的教育人员就应该在内容上对传统的音乐形式进行补充。其次,在多元化音乐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中小学的音乐教师应该充分展现东方音乐形式与世界音乐形式的差异性,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音乐文化的多元性,从而提高学生们对英语文化的创新艺术,在整个知识学习的过程中不会局限于传统的教学形式,为我国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证。
结束语:
总而言之,在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过程中,对于中小学的音乐教育而言,要想实现多元化的音乐教育形式,相关的教育部门以及教师就应该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建立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充分融合各民族的文化特点,使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充分了解文化的基本内涵,提升学生们的整体素养,从而为人才的培养提供充分的保证。(作者单位:重庆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1]李晓瑜. 对多元文化教育的四种误解及其分析[J]. 民族教育研究,2013,(3).
[2]马达. 解读音乐课程的价值――学习《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有感 [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14,3(2).
[3]罗琴. 音乐教材编写理念、内容及方式的全面突破――“人音版”新旧音乐教科书对比研究[J].中国音乐教育,2014,(6).
[4]管建华. 21 世纪中国音乐教育面临的挑战[J]. 课程改革与文化. 音乐教育,2013,(3).
[5]张华.“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论范性和实践模式探析[J].比较教育研究,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