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经济形势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银行经济形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2013年商业银行整体景气度
一、信贷投放规模适度增长,贷款收益率下行中趋稳
2013年,随着经济增长企稳回升,信贷需求将平稳增长。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指出“要适当扩大社会融资总规模,保持贷款适度增加”。预计2013年新增人民币贷款9万亿~9.5万亿元,较2012年有所增加。
首先,新一届政府上任将催生新的投资计划,固定资产投资的换届效应仍可能出现,推进城镇化的政策导向将进一步扩大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2012年9月份以来,发改委已批复总投资规模超7000亿元的25项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与涉及公路建设、港口航道改造等30个基建项目。预计2013年投资增速将有所提高,从而产生大量的信贷需求。
其次,经济运行将稳中略好,收入分配改革方案也即将出台,居民收入增速有望平稳增长,加之扩内需的各项政策有利于稳定消费信心、持续促进消费,2013年消费增速将稳中有升,从而带动相关贷款需求增加。
第三,对小企业、三农、战略新兴产业等国家重点支持领域的信贷支持进一步加强,也将有利于信贷增长。
第四,刚性需求的持续释放仍将让房地产市场回暖的趋势在2013年得以延续,住房成交量有望平稳回升,房地产相关贷款需求适度增加。
鉴于经济增长小幅回升条件下信贷需求较为平稳、稳健,银行总体信贷环境不会过于宽松,2013年总体信贷供需形势可能趋紧。受贷款重定价因素的影响,预计贷款收益率将继续下行。但随着重定价完成,商业银行新发放贷款的收益率有望逐渐趋稳。若利率市场化进一步推进、贷款利率下浮幅度进一步扩大,贷款收益率也有进一步持续下降的可能。
二、存款增速基本持平,存款成本率继续高企
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会对FDI增长有利,短期资本流入可能增加,预计2013年新增外汇占款规模将大幅增加。银行持有企业发行的债券也会创造存款。2002年初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余额仅有1万多亿元,到2012年6月末则上升到了6万多亿元。在鼓励发展直接融资、企业发债成本较低的情况下,银行持有企业债券会进入快速扩张时期。综合考虑贷款、外汇占款和银行持有的企业债券三方面主要因素,预计2013年新增人民币存款约13万亿元,存款余额增速则在14.2%左右,与2012年末基本持平或略有提高。但考虑到存贷比依然偏高,股市恢复性行情等对存款有分流作用,存款的市场竞争依然激烈。
在经济增速小幅回升、企业盈利预期转好、经济活跃程度提高的情况下,企业将倾向于增加活期存款的持有量。受资本市场改革创新、上市企业经营向好的影响,股市有可能迎来阶段性上涨行情,居民户也将倾向于持有活期存款,活期存款占比将有所上升。鉴于部分银行依然面临较大的存款压力,存款市场竞争依然较为激烈,存款成本率将维持高位。
三、资产质量不会显著恶化但仍有反弹可能
虽然我国商业银行能够经受住经济周期的考验,资产质量大幅度恶化的系统性风险很小,但2013年不良资产余额仍有可能继续有所增加。预计全年不良贷款余额增长在700亿元~900亿元左右,不良贷款率将基本保持在2012年末水平,全年维持“一升一平”的格局。
从宏观层面看,银行不良资产见底的时间往往要滞后于经济增速见底3~6个月。基本可以判断我国经济增速已经于2012年三季度见底,据此推断2013年上半年可能是不良资产继续有所暴露并初步见底的时间。从银行的角度看,如果按照80%的不良转化率来处理2012年上半年生成的逾期贷款,会使得多数上市银行的不良率提高0.1~0.2个百分点。从企业财务状况看,与银行贷款质量有关的企业经营指标尚没有明显好转的迹象。受外需冲击较大的小企业和部分产能过剩问题突出行业的企业在短期内仍无法摆脱经营的困境,其资产质量走势仍是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的最关键因素,仍值得关注。一是沿海地区外向型小企业不良贷款仍可能惯性走高。由于其他地区小企业主要面向国内市场,因此沿海地区小企业经营困难的问题向内陆扩散的可能性较小。二是少数行业贷款问题仍有隐忧。除钢贸行业不良贷款已明显暴露,光伏、航运和造船等行业贷款在2012年大多还处于关注类区间,在整合过程中产生不良资产的可能性较大,应成为2013年银行重点关注的潜在风险点。
四、商业银行盈利增速可能回落到一位数
受实体经济运行、货币政策调控和金融脱媒发展等因素的滞后作用和综合影响,预计商业银行生息资产增势平稳,净息差有所收窄,不良资产仍存在反弹可能,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净利润的增速可能下降到8.5%左右。
第一,生息资产温和增长,对利润增长贡献度有所下降。信贷投放规模虽略有增加,但增速会略有放缓,预计2013年全年新增人民币贷款约为9万亿~9.5万亿,增速则为14.3%~15%;对影子银行的监管将加强,成为影响同业资产继续快速增长的重要因素;跨境资金流动和外汇占款增长的新变化有利于银行存款增长并对生息资产的稳步增长起到支撑作用;债券资产将稳定增长。基于信贷投放约9万亿元的假设,2013年生息资产平均余额增速对上市银行利润增长的贡献度约为15%,比2012年全年17%(预计数)的水平继续下降,但仍是驱动银行盈利增长的最主要因素。
第二,净息差持续小幅走低。由于占银行存款40%以上的活期存款的基准利率降低幅度较小,因此2012年对称性降息也会导致银行净息差收窄;贷款重新定价的速度要慢于存款重新定价的速度,基准利率降低对银行息差的收窄效果往往在第二年的一季度才会充分体现;大型银行的贷款重新定价过程偏慢,由于大型银行的市场份额较大,其较慢的贷款重新定价速度导致银行业整体净息差收窄的速度较慢,2012年降息对净息差的压缩效果可能在2013年进一步显现。但考虑到2013年信贷供需形势处于“紧平衡”状态,净息差回落的压力相对温和。综合考虑以上因素,预计2013年银行净息差的回落幅度将有一定幅度的降低,下降幅度将在15个基点左右,并拉低上市银行利润增速5个百分点左右,从而构成银行净利润增速明显下降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拨备难以显著反哺利润。据估计,信用成本因素对银行利润增长的拉动作用,将从2012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正面因素,变为2013年1个百分点以上的负面因素。拨备的盈利调节功能弱化,是2013年银行净利润增速降至10年来最低水平的另一个重要原因。而拨备之所以已经很难释放,是因为不良贷款仍存在一定的反弹压力。
第四,手续费收入增速适度回升。2013年,商业银行手续费收入可能重新进入两位数增长区间,预计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对盈利增速的贡献度也将由2012年的-1个百分点左右转为2013年的2个百分点左右。一是由于名义GDP增速有温和回升,社会商品交易总金额有所增加,相应带动银行手续费收入“水涨船高”。二是2013年世界经济弱势复苏,出口增速有望有一定程度回升,而国内经济增长温和回升也会带动进口增速有所提高。这将带动国际结算类手续费收入增加。三是随着管理层对银行中间业务收费项目和收费标准的逐步明确,2012年三季度上市银行手续费收入呈现企稳迹象。四是2012年银行手续费收入的基数较低。但是银行刷卡手续费费率将平均下调23%~24%,可能使得上市银行净利润平均下降1个百分点左右。
第五,成本收入比有小幅反弹压力。由于营收增速下降至10%以下,而费用增长相对稳定,预计2013年上市银行的成本收入比将比2012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至32.6%左右。预计成本收入比因素将拉低上市银行盈利增速1个百分点左右。随着中资银行战略转型的进一步推进,不论是从事零售理财、投资银行还是小企业贷款,成本费用的投入都必然显著增大,未来成本收入比温和反弹可能成为长期趋势。
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面临的
主要挑战和机遇
一、2013年商业银行的经营管理面临的主要外部挑战
贷款增速略低于去年,信贷供求存在结构性矛盾。在稳健货币政策的总体基调和更加重视拓展多元化社会融资渠道的政策导向下,预计今年银行业人民币新增贷款增速在15%以下,略低于2012年的水平。同时,信贷供求在一定程度上仍存在结构性矛盾。大企业仍处在去杠杆化的过程中,信贷需求相对不足。中小企业和个人的信贷需求相对较旺,但银行信贷供给相对不足。
存款竞争依然激烈,存款成本维持高位。从中长期看,我国人口结构进一步老龄化,金融脱媒大势所趋且逐步提速,银行存款增速下降将成为长期趋势。年底年初,股票市场出现恢复性上涨态势,对银行存款的分流效果将更为显著。2012年存款利率上浮空间打开,随着各行经营转型的推进,定价策略将进一步分化,存款的价格竞争可能加剧。未来资本市场持续改革创新,第三方支付高速发展,移动支付方兴未艾,银行存款拓展将面临金融脱媒和技术脱媒的更加有力的挑战。
周期性冲击和结构性压力交织,资产质量仍有隐忧。考虑到不良资产见底的时间要滞后于经济增速见底的时间,今年上半年银行仍可能存在不良贷款总量有所增加的压力。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趋弱,经济增长更为倚重内需,外贸增速处于低位,出口导向型、劳动密集型中小企业面临长期性经营压力,风险会从东部地区向中西部地区企业扩散进而传导至银行贷款。社会融资渠道拓宽,直接融资和互联网融资加速发展,银行优质的大型客户和小微客户均被分流、腹背受敌,资产质量承受压力,信用风险管理能力面临挑战。政府换届效应和城镇化效应的叠加,投资可能存在过热的隐患,从而给银行投入的配套资金带来潜在风险。
经营环境多方制约,中间业务快速增长受限。2013年我国经济名义增速(含GDP实际增速和社会物价增速)上升不多,社会经济交易总量的慢速增长将对银行支付结算类收入的增长构成总体制约。影子银行监管加强,银行信托、理财等业务和一些创新类业务的发展将受到影响。
金融改革继续深入,降低银行盈利增速。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有效降低社会融资成本,利率市场化可能继续深入推进,贷款利率下浮幅度可能扩大,长期、大额存款利率上浮空间可能进一步打开。作为利率市场化的配套措施,存款保险制度将会尽快实施,银行业准入门槛将会降低。随着上述金融改革措施的落实,银行竞争压力进一步加剧,经营成本进一步抬升。
二、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主要机遇
供求关系有所改善,有利于贷款合理定价。2013年,国内稳增长政策和政府换届效应促使投资增速逐步回升;企业经营态势逐步向好,对经济增长预期改观;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房地产市场回暖的态势仍可能继续。无论从宏、微观层面看,实体经济对银行信贷的需求比2012年会有扩大。在贷款供给适度增长的情况下,供求形势对银行稳定贷款利率和优化贷款结构较为有利。由于银行利润对息差变动的敏感度最高,因而2013年盈利增速不会再现2009年“量难补价、自由落体”的局面。
推动存款稳步增长的积极因素尚存。如前所述,在贷款派生、外汇占款、财政存款等方面因素的推动下,预计今年商业银行新增人民币存款约13万亿元,较去年明显扩大,增速比去年略有提高。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优化存贷比监管指标,部分稳定性较强的同业存款可能纳入存款统计口径,有利于扩大存款基础、降低存贷比。
经济金融转型深化,新兴业务仍存发展机遇。在宏观政策拉动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作用下,消费仍将保持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名义增速仍可能达到14%左右,银行消费信贷和支付结算等相关业务仍将保持较为良好的总体发展态势。社会融资规模适度扩大,金融市场改革创新深化,股票市场将出现阶段性行情,人民币进一步国际化,商业银行财富管理、投资银行、资产托管、资金存管、产品代销、衍生产品和跨境人民币业务等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
运行环境稍有好转,银行资产质量不会显著恶化。从外部环境看,去年四季度以来,随着中央政府一系列稳增长政策出台和落实,经济增速趋于稳定,并出现向好的迹象。2013年经济增速有望小幅回升,达到8%左右。这决定了银行资产质量下行的压力逐步减轻,系统性风险总体可控。从银行内部看,当前我国银行业的经营状况良好、管理素质不断提升、跨周期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完全能够妥善应对考验、有效化解风险,保持平稳运行。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
对策和建议
未来商业银行的发展战略必须量身打造并动态优化,经营管理的理念、机制、流程、方法和技术必须切实更新;信贷结构、资产结构、客户结构、业务结构、收入结构和盈利结构必须加以转变;创新能力、定价能力、服务能力、风险管理能力、资源配置能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必须显著增强。2013年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应“多管齐下抢抓机遇、严控重点领域风险、优化降本增效机制、深入推进存量改革”。
一、顺应社会资金流动趋势,以合理成本争揽稳定存款
一是抓住居民和企业售汇意愿有所增强、资产“外币化”转向“本币化”的机遇,加大结售汇业务的拓展力度,积极拓展售汇所带来的新增人民币存款。二是抓住存款活期化趋势,拓展各类低成本活期存款。三是考虑到计算存贷比的存款口径可能有所扩大,积极争取更多稳定的同业存款。四是加强本外币、境内外、离在岸、对公对私、银行与子公司、存款业务与债券承销等各种形式的业务联动,带动存款增长。五是强化产品创新,进一步加强银行卡与网络、手机、电话等新兴支付渠道的对接,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增加资金沉淀量。六是优化客户分层管理,统一各类客户信息,继续推进精准营销,努力夯实存款发展的客户基础。七是注重“开源吸存”,以资本市场脱媒资金、要素市场结算平台资金、政府机构财政事业资金、金融机构同业资金等为重要目标,拓宽资金吸纳源头和渠道。八是积极加强主动负债管理,优化负债结构,通过灵活的主动负债弥补存款稳定性下降的影响。九是切实加强存款成本控制。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不同存款的上浮或下浮幅度,优化FTP定价机制对存款发展的引导作用。
二、把握业务发展机遇,优化贷款投向结构,提高贷款定价能力
一是依托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总体部署,有序加大对城镇化、房地产、装备制造业、战略新兴产业、消费升级、科技创新、现代服务业、文化产业等领域的信贷投入力度,同时对一些传统夕阳产业及时退出。二是抓住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基础设施投资仍有较大空间的机遇,将信贷资源适度向中西部地区倾斜。三是有所为有所不为,以前瞻、战略的眼光看待小微企业贷款问题,进一步创新业务发展和风险管理的思路与方法,积极稳妥、精耕细作地发展好小微业务。四是谨慎实施贷款利率下浮政策,通过客户结构调整和深化RAROC工具的应用,努力稳定贷款定价水平,保持并提高贷款收益率。对银行议价能力弱,综合效益偏低的部分大型企业采取相对谨慎的态度,尽量降低利率下浮贷款的占比,减少为抢规模而放弃收益的现象。
三、努力挖掘非信贷业务的发展机遇,提高其盈利贡献度
一是抓住资本市场改革创新和阶段性上行的机遇,积极发展资产管理、产品代销、资金融通、存管托管等相关业务。二是在基准利率保持基本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考虑适度增加对中长期债券的投资。三是顺应我国消费增速和消费比重趋升的方向,继续大力发展支付结算和银行卡类中间业务。四是继续研究挖掘收费业务潜力,适时推出新的合理收费项目。五是加强对基层的分类指导,加大对中间业务总体发展情况和重点业务品种的考核力度。
四、创新思路、流程和技术,持续提升人性化服务的质量
一是优化各相关业务系统,整合客户信息,在系统掌握客户偏好的基础上为其提供一站式、定制化、增值型、推送式服务。二是加强与各类大型服务企业的合作,为客户提供交叉、互补式的服务,共同全面满足客户需求。三是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网渠道,深化信息技术应用,为客户提供更加贴身、便捷的服务。四是学卖场、连锁餐饮、电商平台等其他服务企业好的做法和经验,持续优化客户服务体验。五是持续梳理、动态优化关键服务链,消除服务断点,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六是通过存量挖潜和持续培训,有效增加各类服务人员的数量、提升服务水平,有效、专业地引导客户和开展服务。
五、以战略为导向建设降本增效的长效机制
一是实施战略性成本管理,从源头上把控成本。做任何重大的成本支出决策之前,首先以发展战略为准绳进行评判。二是完善有利于节约成本的激励机制。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应该建立更加激励相容的成本控制机制,让成本使用者(信息最充分的人)有动力去最高效地花钱。三是对于成本投入要有“容忍度”、“宽限期”。允许有战略投入期,培育、呵护转型业务的“幼苗”开花结果。
六、强化重点领域风险管控,确保资产质量安全
继续密切关注小企业、钢贸、光伏、个人经营性贷款、政府融资平台等领域和重点企业的经营情况,全面深入开展存量资产排查,对可能出现逾期或不良的信贷业务提前制定防控措施。同时高度重视理财、托管、投行、离岸等表外业务,特别是承兑汇票、信用证等表外授信业务的风险管理,尽快完善相关制度和工具。进一步加强减退加固工作。着力加大对逾期贷款的集中处理和清缴力度。对部分地方政府盲目投资的潜在风险予以关注。
七、切实优化体制机制,重点推进存量改革
坚持“战略链接”和“责权利”统一的原则把改革推向深水区,提高业务经营、资源配置和绩效激励的效率。
篇2
一、当前我国商业银行风险成因分析
(一)我国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存在缺陷
商业银行最大的风险是治理风险。从国际环境上看,在1990—1991年倒闭的286家美国银行中,90%的倒闭是因为公司治理风险;世界银行(2000)研究表明,引发亚洲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公司和银行在公司治理上存在着缺陷。商业银行薄弱的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会引发储蓄和信贷危机,从而带来巨大的金融风险。亚洲金融危机的教训表明银行公司治理对银行风险的影响机制及对降低系统风险和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重要作用;从国内环境看,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问题非常突出。虽然近些年国内商业银行纷纷上市,加大了股份制改革和公司治理的力度,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比如治理结构缺陷、信贷约束软化、内控制度乏力和激励机制弱化的问题,容易引发金融风险。从某种意义上讲,完善的公司治理机制是我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目标和改革成功的重要标志。
(二)内控管理机制不完善,风险管理执行力度较弱
近几年,由于受各种相关因素的影响,原有的内控机制渐渐地落后于市场改革的步伐,出现了许多与市场不相协调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
1.产权制度改革严重滞后。在此之前,商业银行均属于国家所有,其商业银行股权自然也就全部集中于国家,商业风险也完全由国家承担,这与现在提倡的股权多元化是相悖的,是不相吻合的。由于授权的不规范,时常导致越权、绕权之事的发生,严重影响了银行内部调控职能。
2.稽核部门控制力度不够。目前,商业银行运行体制尚不适应于一级法人负责的稽核管理体制,稽核部门的作用尚无法正常发挥,或者说发挥的作用不大;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内控制度不健全,内控内容不明确。商业银行现行内部管理体制在运行过程中,尚有许多不足之处。一些部门或岗位都缺乏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和措施,缺乏系统、完整的经营管理和业务经营的内控制度,这些都对于银行自身的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各项相关的管理体制需要完善,风险控制能力仍有待加强。
3.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缺少创新性。商业银行内控机制的建立,主要是为了确保商业银行内部各项规章制度得以贯彻执行,从而有效地保证商业银行的各项经营策略的全面实施,经营目标的实现,也是风险管理体系有效性的有力保障。
(三)不良资产反弹加快
为拉动我国国内需求,我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增加政府投资,从而带动银行信贷的高速增长。然而,在信贷高增长的过程中,为获得更多的贷款项目,各银行之间相互竞争,给银行信贷带来严重的风险。首先,利益驱动导致银行之间过度竞争和无序竞争。在投资项目一定的情况下,各行为获得贷款项目而主动降低贷款条件,简化贷款手续,放松信贷审查等情况可能普遍存在,由此而给银行信贷带来风险。其次,在短时间内发放规模如此巨大的贷款,银行很难对借款人进行充分的信息调查,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贷款产生损失的概率增大。再次,贷款审批时存在着人为操作的不确定性,贷款各个环节存在的违反规章制度的情况,都将给银行贷款带来巨大风险。然而从国内经济形势来看,大部分行业生产增速大幅下滑,多个行业利润出现负增长。2008年9月以后,39个工业大类中,有31个行业1-11月的利润同比增幅低于1-8月的水平。种种情况说明,在国内、国际经济环境大背景下,内外部需求将大幅下降,同时就业受到的一定冲击以及资本市场下挫引发的负财富效应等对消费增长也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在需求大幅下降的情况下,企业生产经营更为困难,效益下降,各地企业裁员事件频频发生,企业家信心不足,企业违约风险明显增大。同时新增贷款发放的加快导致对整体不良贷款率稀释作用减弱,从而导致银行信贷资产的信用风险急剧上升。
二、防范和化解银行风险的对策
(一)加强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
我国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应该花大力气加大公司治理机制的建设与健全。从以下几点加强公司治理的措施:一是应该不断优化股权结构,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二是应当建立适当规模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形成规范的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等监督制衡机制,实现利益的协调统一。三是加强公司的内控制度建设、加大自我监督检查,使其规模与风险匹配,增强风险抵御能力,应在控制银行资产负债率的同时,加强对管理者的监督管理,规范其经营决策,实行有效的薪酬激励机制。
(二)加强内控管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将风险管理放在首位,对经营中面临的风险包括信贷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法律风险、策略风险、信誉风险等进行有效的识别和评估,对商业银行内部控制制度和风险管理技术的重视程度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有助于内部控制制度和职能的有效执行。
首先,有效的内部控制措施应该贯穿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这是保障商业银行经营目标顺利实现的动态过程,积极有效的内部控制管理就是商业银行业务经营发展中“三道防线”(业务操作岗位人员的合规性操作、业务管理部门的事后监督检查和稽核监察部门的再监督管理)的有机结合。其次,制定并落实内部控制责任制是股份制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机制有效性的真正提升。内部控制责任制在商业银行内控管理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各级机构和部门负责人要切实承担起内控责任,对本机构、本部门的内控建设负总责,并将内部控制责任层层落实,各级经营机构、各专业部门、各岗位,都要明确内控责任人和内控职责。再次,内部控制是对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规范性和合规性进行管理,但内部控制必须做到与商业银行业务经营的协调发展,这样才能使内部控制管理在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对业务经营管理状况做出及时的反应,及时调整和修正与业务经营发展不相适应的部分和环节,从而使内部控制管理始终与业务经营发展相适应。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系统不仅在控制业务经营活动中是动态的,而且其自身也是一个不断完善、修正的动态过程。
(三)加强信贷风险的对策和管理
商业银行风险防范过程中,加强信贷风险的管理可从以下着手:第一,按照经济规律办事,选好项目,加大对未来收益前景较好项目的信贷力度,如有政府背景、财政支持的基础建设项目和基础设施配套项目等。选好项目不仅有利于降低银行信贷资金的风险,也有利于发挥银行资金配给的作用,优胜劣汰,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第二,加强银行之间的合作和信息共享,降低信息不对称风险。对于资金需求量大、投资周期长的项目,积极开展银行间银团贷款,分散贷款集中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和大额贷款所带来的风险。第三,确保贷款五级分类准确性,认真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坚持严格五级分类管理办法,进一步提高贷款质量分类的准确性,在重点关注贷款迁徙率、贷款分类偏离度等动态指标变化情况的同时,加强贷款分类的细分和科学管理,要继续独立认真地做好贷款“三查”工作,完善银行内部评估体系,更为准确及时地反映风险。第四,认真做好贷款核销工作。银行业金融机构全年都要加快不良资产处置,加强核销呆坏账工作,按照“账销、案存、权在”的原则,抓紧做好资产出售和呆坏账核销工作,多渠道加大处置不良资产的力度。第五,加强公司治理机制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信贷文化的建设,完善客户征信体系建设,加强对商业银行自身的管理、提高人员素质,要建立高效、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商业银行内部要加强对贷款相关人员的培训与管理,防止发生盲目放贷的现象。高效、完善的风险监测体系是信贷风险控制的基础。第六,加强对银行的监管,确保银行一、二级资本充足率和拨备率处于合适的水平,增强银行体系的抗风险能力。
篇3
2019年是营口银行 发展壮大的一年,在宏观调控、政策监管以及市场竞争等多种压力下,分行积极探索求变,紧紧围绕总行明确的任务要求,狠抓落实,在二季度实现了各项指标的开门红。
一、分行总体指标情况
1、存款情况。截止到2019年3月31日,存款总额为23.45亿元,已突破20亿元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为5.75亿元,比年初减少了1.31亿元。对公存款余额为17.68亿元,比年初增加8.44亿元。
从数据可以看出,我行对公存款占比较大,占据存款总额的75.44%。分行有针对性改进市场营销策略,锁定业务发展主攻方向,抓存量、拓新增。在加强维护存量客户的同时,注重增量客户源头挖掘,加快对公扩户优户进程,积极营销工资业务。同时,全行上下建立分层营销,对重要政企进行走访,取得了与锦州附属医院的联系,并广泛建立与中小企业联系、外资企业的合作。提升了存款规模,改善了存款结构。
在储蓄存款上,我行借助总行产品优势,制定“营销方案”,加大对市场的攻坚力度。积极开展特色营销活动,利用节假日开展专题宣传,并走进工资户,走进社区等特色专题金融服务,使锦城百姓了解营口银行,走进营口银行,从而使储蓄存款快速增长。
2018年底随着营口银行锦州凌海支行的开业,营口银行将更好的服务于锦州当地建设,通过凌海支行及 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多渠道营销及全行干部职工的共同努力,截至2019年3月31日,凌海支行实现各项存款余额0.72亿元的突破,其中储蓄存款余额0.48亿元,对公存款余额0.24亿元,对 的存款指标贡献新的增长点。
2、贷款情况。截止到一季度末,我行贷款投放余额为11.16亿元,较年初增加1.33亿元。其中普惠金融余额0.79亿元,较年初增长0.73亿元,增长幅度达1088.92%,有力的支持了锦州地方经济的增长。2019年我行贷款投放将大力向普惠金融倾斜,将有限的贷款规模重点服务于实体经济,普惠金融。
前十大贷款客户合计贷款余额59921万元,在总贷款余额中占比为53.69%,我行贷款投向以锦州当地为主,前十大贷款客户中本地客户贷款余额为51421万元,占比85.81%。我行贷款客户行业主要分布在化工、物流、建筑、食品等基础行业。
二、发展情况
营口银行 成立于2017年10月16日,两年来,一直秉持着总行“服务地方经济 服务广大客户”的理念,在市人民银行的悉心关怀。
三、不良贷款情况
2018年以来,全球经济总体延续复苏态势,但外部环境发生明显变化,贸易战等不确定因素增多。国内经济保持较强韧性,但在经济增长趋缓的新常态下,新旧动能转换阶段,经济运行中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暴露增多,经济面临下行压力。由于大环境的影响,对企业经营造成了较大负面作用,部分企业经营状况变差
我行2019年一季度新增逾期及不良贷款较上一年度无增量变化。2018年我行紧紧围绕总行信贷政策,严守监管部门的要求,实现了当年无新增逾期及不良贷款。并在一月初通过分行全行努力成功收回了一笔个人贷款逾期本金及利息。在经济形势趋于收紧的同时,分行上下一心,针对由于客户经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而带来的潜在我行信贷资产风险,及时启动应对方案,逐户成立以行领导为首的责任小组,专户专管,力求最大化的避免由于在经济下行大环境中我行信贷资产出现不安全因素。
四、存贷款利率走势
我行严格按照总行下发的各项存款利率标准执行并严格执行人民银行出台的《人民币利率管理规定》,计息结息方式无误,在营业场所内公告利率执行标准,并且在负债业务中,无实物奖励、抽奖、现金返点、借理财返利等变相高息揽储等现象。并坚定实施总行普惠金融的战略部署,对部分小微企业优质客户适当下降利率。分行今年业务发展重点主要为个人经营性贷款与小微企业贷款,个人按揭业务,利率仅在基准利率上浮10%~15%,公司、小微类贷款率上浮50%。在存款方面面临巨大压力,存款利率小幅上升,比如大额存单和定期存款。我行将继续坚持以服务中小微客户为主,遵循利率市场化要求,从我行实际与锦州地区经济形势出发制定存款贷款利率。
五、创新情况
分行依托锦州“临海”、“临港”的区域特点,与当地港监局建立合作,多次到锦州港地区进行实地调研,积极探索并最终成功推出“渔贷通”、“货押监管”等创新业务,开拓了一条有 特色的发展之路。在2018年辽宁金融青年创意创新创优大赛上,以“渔贷通”贷款项目为基础创作的情景剧《送锦旗》荣获了一等奖。受到了当地监管部门的高度评价。
篇4
一、关于撤销实体的处置方案
在脱钩工作中,撤销的实体有××个,占总数的××%;银行投入的资金达××万元,占总投入额的××%;预计损失为××万元,占总预计损失的××%。这些被撤销的实体,大部分在脱钩前已关闭或停止;其××银行投资或贷款也已形成损失,无法收回;其资产很少且很难变现,有些还存在债权债务纠纷等遗留问题。对拟撤销的实体,我们的意见是:
(一)其主管行要正式行文撤销,对外要注销营业执照并登报声明,并立即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
(二)其库存现金、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要先行冻结;其房屋、土地使用权、车辆、设备等要公开拍卖、变现,要全部用于归还银行的职工集资、投资或贷款,尽可能多地保全银行资产。
(三)其资产损失,按照总行有关规定进行账务处理,核销工作待总行另行部署后按规定程序办理,各行不得擅自核销。
(四)其债权债务纠纷必须妥誉处理,并完善法律手续,做到不留“后遗症”。
二、关于转让实体的处置方案
在脱钩工作中,转让的实体有××个,占总数的××%;银行投入的资金达××万元,占总投入额的××%。这些被转让的实体,虽然大部分经营不景气甚至亏损,但都由承包人承包经营,现在能够勉强维持,而且还承担着××银行的职工集资、投资或贷款等。这些承包人大都是在册的正式职工。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对拟转让实体的意见是:
(一)其实体要从法津手续上彻底脱离与银行的隶属关系,取得新的独立的法人资格,承担所有的债权债务。
(二)对银行的职工集资、投资或贷款,有能力归还的要全部归还,暂时无法归还的要逐笔落实,不得“悬空”。各行要比照贷款客户,监督催促其还本付息。
(三)其法人代表及主要负责人、骨干管理人员等,属于正式职工的要调离,并不再享受工资、福利待遇。
三、关于保留实体的处置方案
按照脱钩工作有关规定,我行可以保留的实体有×个,占总数的××%;银行投入的资金达××万元,占总投入额的××%。对准备继续保留的实体,我们的意见是:
(一)××市行宾馆,要改造成为××市行的内部招待所,可以挂宾馆饭店和内部招待所两块牌子,主要是为××行提供后勤服务,除后勤保障外不得从事其他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经营活动。,
(二)省行干校印刷厂,要调整其隶属关系,由省分行直接管理。经营系统内账、表、证、薄印刷业务,属业务保障类。
(三)分行机关劳动服务公司和分行××实业公司以及刚开业的××酒店要归并为一家,成为省分行的内部招待所,也可以挂酒店和内部招待所两块牌子,为全行提供后勤服务。
四、关于股投权转让的实体
在脱钩工作中,持股类经济实体转让股权的有××人,占总数的×%;银行投入的资金××万元,占总投入额的×%。对这类实体的处置意见是:
(一)对由总行牵头组建的上海3家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及天津京玻壳股份有限公司我行共投资××万元。其中:(略)上述投资由总行统一处置。
(二)××市分行向××公司投资××万元;××分行向××公司投资××万元等都是用于房地产开发,报请总行统一处置。
(三)(略)
(四)(略)
五、关于实体的内部托管问题
内部托管是一种过渡性处置方式,其脱钩方向还是转让或撤销。按规定银行注资5000万元以上的、一时难以撤销或转让的工商或房地产类实体,可申请内部托管。
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在对实体脱钩的处置工作中,因实体存在时间长,情况比较复杂,再加上处置时间紧,政策不够具体,故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拟撤销的实体,其原有的房屋、土地使用权、车辆、机器设备、办公用品、家具用具及其他物品等一时难以拍卖变现,又无专门机构或专人保管的,搁置时间长了容易变质损坏的,形成更大的损失;二是有些实体账面上资产很大,但实际变现不值钱,短期内也不可能变现,其资产损失不好认定,相应的撤销、转让手续也无法办理;三是在实体关闭后至实施脱钩前的这段时间里,原实体的职工工资、福利待遇无处领取,基本生活没保障。我们的建议是:
第一,对拟撤销、转让的实体,现已收回的固定资产及其他物品等,要由权威部门估价、认定,并组织公开拍卖,变现所得要用于偿还职工集资和银行的投资或资款;一时难以出售的,要责成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保管,避免丢失、损坏;能够派上用场的,要积极与有关部门联系加以利用,避免重复浪费。
第二,对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相差较大的,要请专门机构进行评估,评估核实后要一次性认定其资产损失程度,为撤销和转让打好基础。
第三,对实体留守的正式职工,在“脱钩处置,区分情况,分类解决”之前,暂先按一定标准发给其生活费,使之能够维持基本生活。
篇5
分业经营与混业经营这两种模式本身并无优劣之分,人们选择哪一种经营模式,很大程度上与各国所处的发展阶段、当时的经济金融环境紧密相关。实际上,我国的银行业在经营体制也经历了从混业经营到分业经营,再到综合化经营试点的历史演变。其发展过程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一是从改革开放到1993年以前的混业经营阶段。当时的大型商业银行都组建了一大批信托投资公司,大量向证券、保险、房地产,甚至其他行业进行投资。但由于当时缺乏战略规划、相应的风险控制手段,混业经营模式在事实上严重干扰了经济秩序,加大了宏观调控的难度,最终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二是1993~2005年的分业经营确立阶段,对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抑制通胀、维护国家金融安全起到了积极作用。三是2006年以后的综合化经营试点阶段,国际金融业混业经营发展的大趋势对我国银行业的监管方向产生了很大影响,国家逐步实施了一系列适应商业银行混业经营新形势的重大举措。
当前,中国经济正在迈向一个全新的时期——创新性、高附加值产业在稳步发展,国家经济与企业客户在不断走向国际,社会金融服务需求日益丰富。这些均对中国金融机构的“综合金融”化提出了现实需求。
从宏观层面来看,综合化经营是国内外经济发展与转型对完善金融体系提出的新要求。当前,我国进入了由依靠总量规模扩张转向以科技进步、自主创新、提升附加值为特征的新增长模式。然而,我国金融体系仍以银行为主导,由于银行的资金多源于存款,其主要提供低风险偏好、固定收益的间接融资,这种传统信贷模式难以满足较高风险的创新产业的融资需求,而提供直接融资的各类市场主体又缺乏足够强大的资源支持和服务能力。在此背景下,银行业进行综合化转型、与其他类型金融机构开展互补性协作,便成为选择之一。
从微观层面来看,客户需求层次的提升要求商业银行提供综合化金融服务。如果继续固守传统的存贷款服务,它们很难留住需求层次不断提升的高端客户。
近年来,中国银行业整体与个体的资产质量、经营能力、管理水平都有了明显改观,但中国银行业高度依赖利差收入的盈利模式尚未得到根本改变,“信贷扩张—资本补充—信贷扩张”的发展模式面临严峻挑战,业务转型的压力很大。依托庞大的客户基础,积极探索综合化经营,开辟低资本消耗的盈利增长点,不断优化收入结构,成为各家大银行战略转型的一个重要选择。
虽然经济的崛起和客户的成长,为银行业开展综合化经营带来了难得机遇,但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环境下,商业银行推进综合化经营仍受到诸多制约。
从外部来看,我国金融发展阶段在总体上难以支持大规模综合化经营。现阶段实体经济高端金融需求有限,难以为各家银行开展综合化经营提供足够的市场容量。其次,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金融生态环境也不健全。最后,相关法律法规跟不上综合化经营的发展步伐,无法有效保证金融监管合理、规范的实施,存款保险制度及消费者保护机制也未建立。
从内部来看,商业银行开展综合经营也会受到自身能力的掣肘。一是战略协同能力不强,缺乏足够的客户识别和交叉营销能力,难以在附属公司之间实现客户资源的细分和共享,无法发挥综合化经营的潜在优势。第二,跨领域经营管理能力欠缺,可能导致银行经营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的脱节,难以有效地处理业务融合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此外,风险管控能力也不够,混业经营可能放大声誉风险、流动性风险、关联交易风险等其他类型的风险。而在人才方面,跨领域经营人才储备不足,严重欠缺跨市场、跨业务的高素质专家队伍。
尽管发达国家在长期复杂的金融市场变革中,已经积累起丰富的监管、管控、协同经验,但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它们仍面临着纠错、修复的巨大困难和高昂代价。与之相比,我国各方面发展尚存差距,更需要审慎地规划综合化发展的路径。
所以,在金融危机的阴霾尚未消散之际,中国的监管者与从业者应认真汲取发达国家的经验与教训,客观评价自身的能力和不足,在严格且有效的监管下审慎推进综合化经营,确保中国金融业的长远、平稳、健康的发展。
篇6
韩亚银行即将进入长春
记者:我省今年还要引进境外域外银行,对国有商业银行来说是喜是忧?
李安山:这几年吉林省大企业和境外投资企业越来越多,如果能引入外资银行,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事儿,连一家外资银行都没有,投资商来一看就知道你还不发达。我们也希望有外资银行进入,比如上海达到130多家银行,北京大约120多家,吉林能引进也是经济发展的标志。
另外,外资银行进来带来的是先进的管理模式和经验,大家在同一个舞台,可以互相学习、互相借鉴。
记者:韩亚银行据说要进长春,不会带来市场冲击吗?
李安山:多一家银行,说明市场扩大了,我们是欢迎的。韩亚要进入,一个是有地域的关系,另外就是有他们的业务对象,说明好企业、大企业越来越吸引他们。
老百姓理财意识被唤醒了
记者:很多人觉得钱存在银行是贬值了,去年还出现了储户存款大搬家到股市的情况,作为银行担心吗?
李安山:其实像买基金、买股票,不是钱搬家了,在赎回和卖出时还回到银行,银行是结算中心,相反,使得银行业务量增加了,去年营业税增加了70%,我们上缴到地方的营业税实现了2亿元。
现在客户要求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多,过去金融产品只有国债、保险,基金不到40亿元,去年工商银行基金就达190亿元。说明从去年开始资本市场繁荣了,老百姓理财意识被唤醒了。
跨行交易费应考虑低收入群体
记者:去年涉及银行的批评曾一度很激烈,很多收费包括持银行卡跨行交易收费让人很反感,您怎么看?
李安山:我首先说明一点,收费的问题不是我们来定,是银联来确定的。但我个人认为,目前我们国家普通老百姓还处于不够富裕的程度,他们希望不收费或者少收费,因此收费也应该循序渐进。毕竟还有很多失业人员,有些人用卡取生活费,取100元回头一看少了1元,心里肯定不舒服。
工作人员中午晚吃饭、多加班
记者:银行实行“叫号”服务已成通行做法,但中午高峰时有些银行工作人员也同步休息,今后会怎么加以改进?
李安山:现在随着业务量增加,我们几乎所有营业网点人员都不能正常吃饭,要解决还不能简单通过增加人手来实现。我们考虑还是提高劳动效率,中午宁可晚吃饭、多加班,再一个就是分流,电子银行业务已经占到45%,包括电话银行、网上银行,下一步要搞手机银行,我们总行马上就要搞网上银行了。
记者:除了产品的服务外,是不是还有其他方面?
李安山:产品多了之后自然要求服务得跟上,我们有很多同志要转为理财师,过去办储蓄业务只要求我们做储蓄员,现在要为客户理财。再举个小例子,过去银行都没有对顾客开放的洗手间,现在都开放了,说明什么?说明我们的观念在转变,环境在改变。
内控合规防止监守自盗
记者:去年有几起银行工作人员监守自盗的事件发生,比如邯郸出现的盗窃巨款情况,我们怎样保证不出现这样的情况?
李安山:柜员身后有一些人员看似没有事儿做,其实不然,他们都是业务经理,负责向柜员授权。不是谁去做柜员都可以的,柜员是在总行和人事部登记的,他们早上签到,晚上走时要做程序退出,这就是为了防止内部人作案。银行最大的风险就是有很难抵挡的诱惑,这要求内部管理必须严格,我们叫内控文化和合规文化。
支持个人房贷的方向不变
记者:紧缩的货币政策,会不会影响我们业务的开展和利润的获得?
李安山:宏观调控提出了从紧的货币政策,银行将义不容辞地来执行,但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宗旨不能变。去年工行累计发放贷款120多亿元,今年我们肯定比去年要加大,重点支持像华能、一汽、轨道客车、高速公路、机场建设等项目和企业。
篇7
一、世界经济进一步深化调整,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明显分化
1、发达经济体复苏步调不一,宏观经济政策出现分化
美国经济复苏态势好于预期,但工业生产尚未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产能利用率依然处于较低水平,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支撑作用有限,失业率居高不下。2010年11月,美联储推出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综合考虑就业、通胀和经济增长三大政策目标,2011年美联储在新一轮量化宽松政策结束后,短期内货币政策转向的可能性不大。
欧元区经济受债务危机拖累,复苏力度弱于美国和日本。为了应对希腊、爱尔兰等国家出现的债务危机,欧央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先后出台了附带条件的金融救助计划。在欧央行难以收紧货币政策的情况下,债务风险较大的希腊、爱尔兰、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意大利、英国和法国等国家被迫紧缩财政赤字。
日本经济回升较快,但继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日本长期受通货紧缩困扰,公共债务水平很高,内需对经济支撑作用有限,受外部市场影响很大。日本宏观经济政策调整时点上不太可能早于美国和欧元区。
2、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减速,通胀压力普遍较大
2010年上半年,新兴市场国家印度和巴西保持了强劲增长,通货膨胀压力增大;下半年工业生产明显减速,增速放缓。2010年印度已经连续6次加息,今年1月份再次加息。巴西2010年4月以来3次加息,将政策利率由8.75%上调到10.75%;但是,巴西通货膨胀12月又创出年内新高,今年1月份也再次加息。
二、全球流动性泛滥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
美国和日本央行继续实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欧元区维持低利率政策,全球货币供应量持续超出实体经济的需求,导致流动性泛滥,美元指数再创历史新低,推升国际大宗商品和资产价格上升,使得股市虚假复苏和波动,风险更多向新兴市场国家转移。
市场不确定性风险增加,全球股市出现分化。受美元贬值、市场信心转好及新一轮刺激经济政策出台等因素影响,2010年美国股票市场呈震荡上扬趋势,道琼斯工业指数、标准普尔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均上涨10%以上,欧洲德国和英国股指与美国类似;但是,受债务风险困扰,希腊、西班牙、意大利、爱尔兰、葡萄牙等国股指多表现下行趋势。同期,秘鲁、阿根廷、泰国和印尼股票市场指数上涨超过40%,俄罗斯和韩国也超过20%,印度超过15%。其他主要经济体日本、法国股指略有收缩,巴西略有扩张。
世界经济不平衡复苏,主要经济体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显分化。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居高不下,市场缺乏信心,短期内仍然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支撑,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刺激作用有限,新增货币供应主要流向新兴市场国家。主要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尽管增速放缓,但由于通货膨胀压力增大,很多国家需要紧缩货币政策。同时,全球流动性向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集聚,增加了这些国家管理通胀的难度,不仅加大本币升值压力,而且增加了资产泡沫。
三、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增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缓解世界经济失衡需要主要经济体的消费、储蓄和投资结构进行实质性调整,核心是美欧等发达国家超前消费和透支消费行为的调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可以看作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一次强制调整。但是,随经济复苏世界经济再平衡难度加大。
1、美国经济结构尚未进行有效调整,私人储蓄率进一步上升空间不大
美国经济作为世界经济不平衡的核心,一方面,从消费支出在经济中的比重看,经济刺激计划和减税政策的实施,使得美国私人消费收缩小于国内生产总值,应对危机的政策在短期内进一步提高了私人消费支出占GDP的比重,2009年上升到70.8%,2010年前三季度这一比重依然高达70.6%。另一方面,从美国个人储蓄率看,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由于过度消费,资金账户下个人储蓄率(储蓄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接近于零,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下的个人消费处于历史低位。2007年开始,随着次贷危机扩散,家庭财富大幅缩水,个人储蓄率明显回升,但是2009年下半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国民经济核算账户下的个人储蓄率维持在6%左右,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不大。
2、世界经济不平衡的调整在很大程度上受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影响
以往的世界经济不平衡,主要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金融危机爆发前的世界经济不平衡,既存在于发达国家之间,也存在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这种新的现象归根结底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在全球不断扩张和逐利的结果,是全球产业转移和重新分工中,国际资本和发展中国家廉价要素的结合。在全球化趋势不会逆转的情况下,资本、要素和市场的这种不对称分布,很难改变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同时,发达国家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主要发展中国家较快的经济增长和明显的成本优势,进一步强化了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联合国贸发大会2011年1月份全球投资趋势监测报告估计,金融危机后全球跨国直接投资的50%流向了发展中和转型经济国家,2010年这一比重更是上升到53%。
3、世界经济再平衡需要各国发展方式和治理结构进行有效的调整
消费拉动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通常来讲,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最有效率。由次级房贷引发的经济金融危机,本质上是一次信用和债务危机。美国的过度消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信用不受约束的过度扩张,其结果必然导致消费透支和信用危机。因此,就发达国家而言,消费拉动的发展模式不太可能进行根本性调整,但是信用消费的治理和监管需要加强,信用的扩张必须以可支配收入为基础。对部分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来启动消费并逐步摆脱过分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模式,涉及到经济利益的重大调整,需要大量的投入,也是一个中长期的过程。
4、汇率政策调整并非世界经济再平衡的核心
世界经济不平衡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贸易和投资的不平衡,以及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和投资不平衡。就发达国家之间不平衡的发展演变情况看,日本和德国在历次不平衡中均处于顺差一方,日元和欧元的升值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美国对日本和德国的国际收支状况,反而有可能带来经济停滞的长期风险。就中美两国的不平衡看,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外资和外资企业是导致中国大量顺差和外汇储备快速增长的
主要原因。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但也并没有显著改善各国国际收支的状况。但汇率的急剧调整却可能影响国内其他政策的调整,增大经济的长期不确定风险。
5、改变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决定了美国永远处于国际经常项目收支的逆差方,而且是居于主导地位的逆差方,其竞争优势使得逆差主要来源于货物贸易赤字。经济全球化带来的国际贸易、跨国投资的快速增长,以及金融市场国际化,需要不断增加大量国际货币支撑。美元作为国际货币体系中最为核心的储备和结算货币,在为全球化大量融资的同时,客观上需要保持相应的国际收支逆差,这也使得美国成为全球实际财富的净输入国家。过去十年,随发展中新兴市场国家的整体崛起,美国在世界经济中比重有所下降。这样,美国在为不断扩大的全球化融资的同时,其国际收支状况必然恶化。因此,如不改变现有的以美元为主体的国家货币体系,世界经济不平衡状况难以从根本上改变。但是,以美元为主体的国际货币体系的存在有其合理性,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短期内难有大的突破。
四、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宏观经济政策调整面临两难选择
2011年,世界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发达经济体私人需求乏力,美国继续受失业困扰,欧元区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继续面临通缩压力,发展中经济体通胀压力可能进一步加大,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将更加严峻。
世界经济调整缓慢曲折,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难有大的作为。2009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收缩34.2%,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负3.9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货物贸易顺差进一步下降,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有限,价格贸易条件指数进一步恶化。近几年,我国成为WTO成员国贸易救济措施的主要对象,美国和欧盟等经济体也频繁利用贸易问题干扰我国的汇率政策。“十二五”期间,我国外贸环境仍会持续面临挑战。
我国继续面临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和干扰。我国外汇储备增长正常情况下主要来自于贸易顺差、外商直接投资净流入和外汇储备资产增值三个方面。2010年三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940亿美元,创1997年以来的季度新高;其中,贸易顺差653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为229亿美元,非金融类企业对外投资185亿美元,汇率和资产价格变动导致外汇储备资产增加约867亿美元。综合以上几个方面,三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中仍有高达376亿美元的流入无法解释,可能主要是由于热钱流入所致。四季度,我国新增外汇储备1990亿美元,再创季度新高。
篇8
作为国内第一场专注于企业级服务领域的技术论坛,本次论坛吸引了包括Avaya、AWS、京东、TalkingData等公司,超过20位顶级技术“大牛”及超过八百位的技术大咖共同现身分享,现场座无虚席,反响热烈。
对话,探讨技术“趋势”与商业“变革”
不同于国内一般的“纯演讲式”技术论坛,本次论坛一口气举办了三场“企业级技术圆桌对话”, 引领会场嘉宾一同探讨技术“趋势”与商业“变革”。第一场对话由京东技术学院阿朱主持,这位国内2B领域教父级人物和多位大佬一起探讨了技术趋势对商业模式的颠覆变革。第二场对话由开源中国CEO马越主持,主题为冲击与影响(SaaS技术-H5、Docker、安全、硬件),多位顶级大牛通过交流自己对行业技术趋势的见解和预判,让现场数百位技术人员对行业技术发展有了更为直观的认识和理解。第三场对话由崔牛会创始人崔强主持,请来四位资本大咖畅谈资本更偏爱企业级服务领域哪些类型的技术公司。
值得一提的是,在对话中,各位嘉宾透露出各自公司正在做的技术储备或是其看好的技术领域:工作宝的董事长米卫东提到VR的发展或许将真正颠覆视频会议。畅移创始人赵永认为数据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他们正尝试通过互联网的技术做好数据收集和分析,也就是储备大数据的技术。致远软件副总裁李平表示,视频会议和HTML5都是值得关注的领域。与此有所重叠的是,易企秀创始人黄金指出,HTML5确实是划时代的技术,而其中的离线、3D、跨屏等方向都值得探索和研究。
洞察,企业应用技术趋势
如果说,对话中只是与会嘉宾各自看好的技术简单版,那么来自崔牛会2D分会会长、起步科技董事长马科则深入地剖析了企业应用的技术趋势。他的演讲题目就是《洞察企业应用技术趋势》。
演讲一开始,马科就指出了一个他从业二十多年来都未曾遇到过的现象――产业应用和SaaS基本都在不断重构和颠覆。“未来,所有的企业应用和SaaS都将基于容器,这将导致软件产业层级的重构。而软件产业层级重构,也是以容器技术为代表的云计算技术发展的结果。”马科说。
其中的“容器”可以理解为“集装箱”,马科解释说,就是可以为应用提供运行的虚拟环境,“它以应用为核心,是应用的贴身小棉袄,让应用可以在环境中打包得非常好,最终数据库、配置等东西都在其中。将这样的东西打一个包,然后做好配置,并将这个文件描述清楚。理论上,这个容器放在所有支持容器的环境里都能跑。或者说,各种应用都以Container为标准单元进行Build、Ship、Run。”
容器技术对2B有着重大的影响,容器技术会迅速成熟和普及,应用厂商也都会“玩”容器。马科认为,从长期来看,大中型企业会是基于容器的私有部署。而私有部署在未来,尤其是在中国,是一定会成为主流的。但他同时提醒说,在私有部署这个领域,传统厂商接下来会靠这个在云时代抢生意,但是公有SaaS也会开始私有部署。厂商很可能会为了支持大中型企业,开设一个专区,这个专区也是私有部署的。“实际上,有了容器技术后,他们会给大中型企业信息化集权提供更强的的支撑,会进一步走向集中管控。分支机构、下属单位、部门、乃至独立的应用,均可基于Docker进行部署管理,和SaaS的多租户基本一致,稍做改造就可以完成,而且还大大简化了现在的信息中心。”马科这样解释。
除了Container所带来的软件产业层级的重构,马科在演讲中还谈到另一大趋势,关于运营体系的重构――所有的企业应用和SaaS前端都将基于HTML5,这是普及和发展的一个必然结果。
HTML5草案的前身名为Web Applications 1.0,于2004年被WHATWG提出,于2007年被W3C接纳,并成立了新的HTML 工作团队。HTML5本身为App和应用而生,是唯一的超级前端技术标准。马科认为,理解HTML5时代的营销,只需看两个要害――入口和场景,而且HTML5本来就是为App而生的。
如今,我们面临的是一个海量信息碎片和碎片化的时间的时代,所谓分类入口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每天看网页、转发朋友圈就是在面临着众多的场景,这些其实就是在HTML5中。所以,“考虑到场景,思考用户是怎样接触产品的,这至关重要。”马科说。
最后,马科对创业者们提出了忠告:“如果你是创业者,就不要轻易做管理类的SaaS和通用型SaaS了。记住,SaaS已经跑过半场了,纯管理和通用SaaS已经远离风口,垂直领域的业务SaaS才是金矿。”
落地,打通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崔牛盒子”
作为一场以干货为主的技术论坛,此次不光有充满前瞻性的交流和探讨,崔牛会更是牢记自己的使命,在2B的供给侧做些有价值的事情。因此,借着此次召开的技术论坛,崔牛会了自己的产品――崔牛盒子。
了解崔牛盒子之前,应该先了解一下它诞生的背景。崔牛盒子的创始团队经过多年的观察,发现IT领域存在各种复杂的痛点:
网络之痛。90%中小企业都采用的家庭路由器。而这意味着只有一个网络密码,不安全;访客和内网没法隔离;老板办公室和财务室信号最差;扩展覆盖难;每个人多个手机终端,并发数要求激增;带宽优化不够,有人下载东西其他人影响严重;无线干扰严重,无法自动优化。
企业软件之痛。一些企业软件部署需要独立服务器;没有IT维护人员进行日常维护;企业办公软件和存储软件为最基础的企业软件,但是采购十分昂贵;企业软件无法控制办公的各种设备,比如开关电源、打印纸张控制、刷卡打印、和电话机互动。
SaaS之痛。SaaS产品玲琅满目,无从选择;企业上一堆SaaS,一堆账号,一堆网址和App;有些私有数据还是希望存储在本地(NAS的销售数据可以理解企业本地化存储的需求非常旺盛并且持续增长)。
篇9
关键词:事业单位 市场机制 竞争 可行性
竞争机制,是市场机制当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它主要反映出的是竞争与供求的关系,价格的变动、资金与劳动力流动等各种市场活动之间的一种有机的联系。竞争机制往往和价格机制及信贷机制联系较为紧密,并且往往共同发生作用。竞争机制常常包括买卖双方之间的竞争以及买方之间、卖方之间的相互竞争,竞争的直接作用是各种交易的质量都会有一定幅度的提升。所以事业单位在人员使用和薪酬发放方面都逐步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打破过去干与不干、干多与干少同样待遇的不合理局面,使得各项工作都在朝向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方向迈进。
目前,大多数地区在事业单位人员考核上,都实行了业绩考核和评聘分离的考核体制,这对于提高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这些考核机制在具体实施中却往往因为各个地区和单位的具体差异性,执行力度不够,往往考评只是一种形式,而实效性较差,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打击了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成为“空欢喜”。所以看似很完善的一项改革措施,在具体实施中因为各种因素的干预使得改革变得困难重重,所以笔者认为进一步完善和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是有效转变事业单位改革中各项问题的关键,也是解决问题的良策。具体包括有:
首先,事业单位在经过改革之后,具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的可能性。事业单位在前期的改革中,已经在技术等级考核、薪酬管理和分配方面有了一定的成效,且改革是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已经深入人心,也受到大多数人的欢迎,这为改革的进一步实施提供了基础保障。其次,事业单位因为大多数都具有公共服务性质,从性质来看,基本上都是非盈利性单位,其工作人员在收入方面主要依靠工资收益,而没有其他收益性收入,所以和企业相比较,目前所实行的基础绩效和奖励绩效,看似很完善的奖励体制,但是对于大多数非盈利性事业单位而言,基本上奖励绩效收入是摆设。而面对市场经济的冲击,工作人员在收益方面与周边人群的落差导致他们工作积极性下降,这是事业单位薪酬改革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是必须正视的问题,所以进一步完善势在必行。最后是形式化考核体制依然存在,不利于各项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在很多事业单位的考核机制上,考核成为了一种形式,看似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最后执行的还是原有的管理模式,这一方面容易滋生内部矛盾,另外一方面容易挫伤大多数人的工作积极性。
针对改革中存在的这些现实问题,只有把市场竞争机制的核心理念引入事业单位管理体制中,才能进一步体现劳动与报酬步调的一致性。具体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是应该注重实际业绩的考核,充分调动工作人员的工作热情。在现有考核评价体系当中,应该把每项具体的考核内容实现量化。这里笔者所要说的是实效量化,以往的量化考核有走过场的嫌疑。在改革中,我们应该本着公平、公正的考核理念,把工作中各项业绩表现突出的工作人员真实地体现出来,让大家对考核的结果心服口服,这对于增强工作能动性是非常重要的。其次,评聘分离是实行多年的改革制度,在进一步完善中,我们应该摒弃以往职称终身制和聘用就高不就低的原则。一些单位在人员的聘用上,往往是论资排辈,按照职称等级依次列队,而工作能力和工作业绩却并非如此,这对于中青年工作人员而言是有失公平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每一个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应该根据每一个工作人员每年的工作情况,实行动态管理,且把时效性定为一年。这样可以让每一个工作人员对自己的岗位工作和薪酬发放都有危机感和竞争性,这会增加他们工作的积极性,也利于单位在人员聘用方面更加趋于理性。最后,进一步完善待遇分配制度,使考核效果立竿见影。一些事业单位在对员工完成考核之后,对于待遇的提升却不能立即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工作的热情。有些人员在取得较好的业绩之后,自己的待遇却没有发生明显的变化,还有一些人员的业绩因为单位内部的调整,被其他人员所占用,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二次分配。这些不利于市场竞争机制的做法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只有把考核和待遇紧密联系在一起,并具有一定的时效,才能从根本上转变现有的尴尬境地。
综上所述,事业单位改革需要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是引入市场竞争并非让事业单位抛弃公众服务理念,只是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让单位更有活力,更好地服务社会。
参考文献:
篇10
不过这里面反面教材也不少,谷歌眼镜就是其中之一,它完全没有生活气息,戴上它马上变得跟终结者似的。近日,南澳大学未来工程学院的研发人员想出了一个新点子,他们基于隐形眼镜打造了一款可穿戴设备,这东西带上去绝对没有任何违和感。
研究人员利用可导电的聚合物薄膜衣片在隐形眼镜中植入了一组微型电路,戴上后就可作为屏幕使用。
研究人员表示,此前他们做了数十年的广泛研究,后又经过两年的辛苦工作才最终研发成功。德鲁·埃文斯(Drew Evans)教授称该技术为“可改变游戏规则的突破。”
“该隐形眼镜还可通过简单的传感器监测用户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埃文斯教授说道。“不过最重要的还是那块电子屏幕,我们再也不需要像谷歌眼镜一样使用沉重的玻璃镜片了,图像可以直接投射到隐形眼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