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营销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6: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营销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企业营销方向

篇1

我们的企业其实一直都在追逐资本,那么资本在追逐什么呢?资本其实一直在追逐商业模式。简单的讲,你有资本,没有商业模式,就是竭泽而渔;相反,你有了商业模式,资本就会自然汇聚,资本和利润是蛋,而商业模式是下蛋的那只鸡。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早就断言:“当今企业之间的竞争,不是产品之间的竞争,而是商业模式之间的竞争。”企业营销的第一智慧和最大力量,如果不能会集到商业模式这个点上,就不能实施企业营销再造。一旦企业营销的第一智慧和最大力量,会集到商业模式这个点上,企业的商业模式也就锁定了。《企业营销再造一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倡导的企业营销再造工程,也就正式破土动工了。

企业商业模式背后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企业方向。我们通常都把精力花在研究所在行业的趋势上,而忽视了自己企业的方向。这是一个朝阳行业?这是一个夕阳行业?这是一个暴利的行业?这是一个微利的行业?我们必须面对的事实是:在所谓的朝阳行业里依然存在夕阳企业;在所谓的夕阳行业里仍然有朝阳企业。所谓的暴利行业里微利的企业比比皆是,所谓的微利行业里暴利的企业也不乏其人。行业的趋势对于企业仅仅是一种参考,这个趋势根本无法代替企业的选择,企业的方向才是企业的选择。百年盛世营销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和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联手推出《企业营销再造一抢在竞争对手前面知道的秘密》,就是希望所有企业都,必须正视一个事实:企业的方向其实只有两个,一是前进,一是后退,不进则退,对于企业来讲,其实永远没有第三个选择。

这是企业最简单的选择,同时也是最重要的选择。在这个选择上,千万不能自己骗自己。非常遗憾的是,大多数企业都在这个选择上,欺骗了自己,因为他们做出的就是摸棱两可的选择。我们所有企业都必须真实的面对这个选择,选择前进也好,选择后退也好,其实都是很棒的选择。灾难性的选择其实就是那些摸棱两可的选择,“进”不知道怎样获得我们想要的结果,“退”又不能全身而退。

选择企业方向的方法其实非常简单,就是设定一个企业三年后要达到的方向利润目标,按照企业倍增法则,这个目标就是目前企业实际的8倍,但在企业方向的选择上,我们不能刚起步就想飞起来,所以这个三年后的方向利润目标就目前企业实际的1倍,你必须回答的问题是:你相信这个目标能够实现吗?如果我们的企业不仅仅是做做看,或者不仅仅是坚信能够实现,而是知道如何去实现,那就选择前进。如果仅仅是做做看,或者仅仅是坚信能够实现,而不知道如何去实现,那我建议你现在就选择后退。

其实是我们自己把企业的方向选择神秘化了,做企业与我们走路其实是一样的。我们为什么选择前进,不是仅仅因为我们看见前面的路好走,而是因为我们知道怎样到达目的地。我们为什么选择后退,不是因为我们已经看不到前面的路很难走,而是因为我们不知道怎样到达目的地。你知道目的地,但你不知道怎样到达,你这个时候选择前进,这并不是真正做出了前进的选择,这仍然是一个模棱两可的选择。

如果我们真正的选择前进,就务实的把三年后的企业方向利润目标,分解成可执行的若干子目标,比如产能规划目标,销售额目标,客户数量目标等,然后再把这些子目标分解到各个时间段,最后使每个时间段的目标都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这样才能叫做你真正做出了前进的选择,而不仅仅是做做看或者坚信能够实现。如果我们真正的选择后退,那就务实的开始筹划,如何全身而退,企业的收购和兼并,其实也有常清晰的商业模式。我提醒大家不要忘记一个事实:小企业买进买出的是产品,但大集团买进买出的是企业。

篇2

逐步实现产品绿色化

产品绿色化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产品设计的绿色化;二是产品生产的绿色化;三是产品运营的绿色化;四是产品销售的绿色化。依据对产品广义化的解释,绿色产品又包含生产环境、生产过程及产品本身的绿色化。要实现产品的绿色化,需要对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

(一)不使用有害化学物质

由于企业生产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产生有毒的化学物质,这些有毒物质一旦进入人体,将会对人体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对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加强企业产品的设计对实现产品的绿色化非常重要。有国外研究表明,通过普通日光的照射代替化学药水的冲洗实现对照片交卷的冲洗,这种研究,不仅能保护环境,还能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与利用。

(二)节约能源和资源

近年来,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使得许多自然资源匿乏甚至枯竭,因此加强对能源及资源的节约与保护,对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在实际发展过程中,可以通过对资源的合理利用与分配,实现对资源的节约。也可以依据国外的“非木材纸”技术,对实际的能源节约进行设计改造。

(三)开发替代品或新产品

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会经常出现一些对生态及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产品,这些产品不能被循环利用,进入换进中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例如电池,通常生活中使用的电池大多数是碱性电池,因其内部包含大量的铅、汞等有害化学物质,一旦处理不当,会对人体及生物造成二次伤害。因此,开发新的替代品对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这也就对企业及生产科研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企业除了要加强绿色生产技术,还要提升员工的绿色观念,加强对企业绿色化管理。企业绿色化管理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1.强化绿色观念

企业在实现产品绿色化管理的过程中,应首先确立长期的营销发展方向及策略,在以身作则的情况下,对员工进行定期的培训,提升对员工对环境的绿色产品意识。

2.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企业致力于社会环境污染的治理工作,除了与公 众维持良好的关系外,还要以身作则,以实际行动向社会及广大民众证明其绿色形象,为企业提供有力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强化生产过程环境管理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企业安全生产的环境管理力度,提出了“清洁生产”的理念。针对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它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设计、制作及使用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一是要求企业在生产设计过程中,提高材料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将材料转化为产品;二是要求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的提高能源的高效利用,对能量及生产过程产生的废物进行充分利用,避免对环境的污染;三是要求企业在使用过程中,使用无毒无害的原材及无污染的先进技术设备进行产品的生产。

4.从污染治理转向污染预防

传统的环境保护是政府通过制定法律法规来实现对污染物排放的控制,这种治理被称为“末端治理”。这种方式的治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它只能对污染物的排放进行控制,并不能处理污染物的二次污染问题,再加上废物的处理经费较高,使得许多企业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治理。上世纪80年代起,国外的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转变治理观念,提出以预防污染为原则的治理观念,它要求企业从对污染物的控制排放转为对污染物的预防治理,是改变环境保护的观念的重大措施。

二、认真做好市场调查和研究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及经济化的发展,市场信息成了企业决策的基础和前提,现代化企业经营的关键因素是企业决策,而企业的经营又是现代企业管理的重点。因此为了更好的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保证服务的高品质,企业需要做好市场的调查与研究工作,在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前提下,综合来自竞争者、经销商及市场的其他有效信息,做出正确的决策。由于市场调查的范围具有广泛性,因此,企业可以成立自己的调研部门,也可以借助是专门的调研公司,对以下几点进行调查和研究。一是可以从市场入手,包括对市场机会、需求及份额进行了解。二是对顾客进行调查,包括顾客的需求类型、服务的满意度、购买行为及改善意见等进行调查。三是对企业产品的调查,包括产品的价格、销售渠道及各种促销活动等进行分析。依据国外比较有说服力的调研结果来看,成立自己的调研部门不仅可以进行专门的调查与研究,还可以提供正确的信息,为企业的经营与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但由于中国企业经营受自身体制影响,律师费以及相应的相关费用的确定。研究与开发费用计入当期损益。这种治疗方法由于无形资产,比重小,不太影响会计的真实性。在知识经济环境下,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已处于领先方面的地位,固定资产占比例越来越小企业成为资产。

3.无形资产摊销方法不合理

目前企业的会计模式,主要采用的是无形资产摊销直线法摊销,在工业经济时代,属于知识经济背景下,无形资产已经成为企业资产主要力量,现代科学以及技术变化,无形资产更快速更新,使用无形资产摊销的直线法,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企业收回该无形资产的成本,不利于新技术和新产品开发企业。这显然不适合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

三、加强现代企业经营中的无形资产管理的策略

1.明确无形资产的确认与计量

该范围的确认和无形资产的计量方法是完全必要的。大量的估计和判断似乎已经准确的测量结果并不能掩盖其核算过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过分的强调货币计量以及相关的准确测量情况,对于企业的发展是有非常影响的,如果能够及时的确认有价值信息,清晰的多维会计计量,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为测量对象,具有不同的性质。

2.健康发展支出的会计处理

企业研究开发分为两部分进行相应的研究,得出相应的结论。研究活动主要是指做为获取新的科学或者是技术知识的努力,努力对于企业的发展是非常的有计划的,同时也是非常有创意的。研究活动范围一般的情况下是依照,能否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主要分为基础研究以及应用问题的分析。开发活动是指或者是实质性改进的产品,创造方面的材料进行安排,设备以及技术系列商业使用,先前从事研究成果或者是其他知识活动进行研究。发展在本质上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可以创造出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经济资源进行分析,所以,经济资源为企业经济利益是非常的有帮助的。世界经济的一体化逐步的发展,使企业之间合作不断加强,但竞争日趋激烈。

篇3

1 前言

在现代社会市场经济制度下,企业大多采用渠道营销作为主要营销模式。渠道的选择直接影响其营销策略。但是随着市场环境的日益变化,传统的渠道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发展状况,以及行业市场的激烈竞争来不断调整渠道模式,以使企业的销售量持续增长,促进企业快速发展。营销渠道是连接生产者与最终用户之间的纽带,作为市场营销的基本要素之一,对于企业发展战略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

传统模式下的企业营销渠道是:厂商总经销商二级批发商三级批发商零售商消费者。这一市场渠道存在严重缺陷,其厂商和最终用户之间包含的中间销售机构的层次较多,这将直接影响消费者的权益,为了改变其模式,使厂家与消费者更直接、更便捷地交流沟通,采用零级渠道、一级渠道模式,从而使厂商的业务及市场开拓面较宽,深入了解用户需求,更好把握整体渠道市场格局和动态。目前,企业营销渠道模式呈现出以下几种发展趋势。

(1)直接营销渠道的重要性日益加强。随着现代型企业的不断涌现,很多企业的产品都有自己的优势,包括专业性、技术含量等各方面,由于产品技术越来越复杂,中间商就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较好的售后服务,例如:产品安装、操作指导等,只能厂商与客户直接交涉沟通,这就要求使用直接营销渠道;另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企业希望能够收集到更多的市场信息,把握产品策略,从而有利于产品的营销及推广。而中间商经营产品种类繁多,很难针对某个企业的产品进行推荐宣传,客户对产品的评价信息也不能及时反馈,所以有些企业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就承担起了产品分销的工作。

(2)加强营销渠道的整合。传统营销渠道系统中,渠道成员之间都是以各自的利益为出发点,独立完成各自的职能。其存在的关系只是纯粹的买卖关系,而很少重视相互间的交流合作。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要想适应其发展,使渠道能够高效运作,提高各自的经济效益,就必须加强成员之间的协调统一,促进垂直营销渠道模式的发展。在这种新型整合的营销渠道下,厂商、批发商和零售商就要联合成一体,由以前的你、我关系转变为我们的关系,从以前的交易型活动方式转变成伙伴型活动方式。这样大家都以渠道系统的利益最大化为目标,联合在一起营销,将会提高其经济效益,提升行业地位,也是今后渠道发展的重要方向。

(3)加强直接零售的短渠道营销模式。目前,厂商为了其产品能够更好地打入并深入拓宽市场,积极创造营销条件,也希望能够掌握更丰富的市场信息,以便厂商及时了解顾客的需求,这就需要厂商与消费者直接沟通。但是,对于一些大型的、产品多样化的厂商来说,其客户群体很多,如果直接与消费者进行营销不切实际, 因此,企业就采取减少渠道营销环节,缩短渠道,绕过批发商直接供应零售商,既可以让零售商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同时自己也能获得直销的好处。随着中间批发商与零售商的分工界限的淡化,缩短渠道成为可能,但是对于批发商来说,地位逐渐下降,其经营方式与零售商趋近相似。

(4)零售终端实力增强,大型零售企业积极争夺市场主导地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购买力的增强促使零售企业规模日益扩大,其竞争实力也逐渐提高。零售商绕过批发商,享受厂商的优惠价格销售产品,同时也将与厂商进行价格战,来尽可能获得更大的利润价值,还能够利用其企业实力及声望拓宽市场,与厂商争夺市场支配地位。

(5)电子营销渠道成为渠道营销的创新方式。随着信息技术时代的到来,电子营销渠道成为主流渠道,其主要是指利用简单、快捷的电子通信方式使厂家与商家通过互联网进行商务活动。与传统渠道方式相比,电子商务具有营销效率高、费用低等特点,也能够使营销市场无限化,营销方式具有多样性、开放性。企业通过电子商务的平台缩短了生产者与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节省了商品流通中经历的诸多环节,从而降低产品价格,对消费者也是一种极大的优惠手段,其空间开放性又打破传统营销手段的局限性,从而使企业的渠道营销方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 现代企业营销渠道模式的选择与构建

随着企业营销渠道的发展变化,从形式上向短化和宽化发展,使渠道成员的关系趋于整合,其功能趋于丰富,管理水平有了一个新的提高。因此,我国企业为了适应营销渠道的发展趋势遵循以下原则,从而更好地把握其发展方向。

(1)渠道成员关系战略化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模式的构建。垂直型市场营销渠道是实现专业化管理和集中控制的网络构造,其中有一个渠道成员拥有其他成员的所有权,大多数是生产者占主导地位。事先规定好要实现的经济效益,从而使生产者和经销者一体化经营,消除各渠道成员为追求各自的利益而造成冲突。这样,通过协同合作,生产者与中间商双方共同提高市场营销网络的运作效率,减少其中的复杂运作环节,获得更大的利润。

(2)营销渠道多极化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的模式建立。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指的是企业建立两条或者更多的分销渠道来获取更多消费者市场信息,而传统的生产者只通过一条渠道来销售产品,营销渠道属于单极化。但是随着市场经济制度的日趋完善,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企业,为了赢得更多的客户资源,一些企业采取了多极型市场营销渠道。这样对生产者来说,提高了市场覆盖率,降低了渠道成本,同时也能够获取更大的利润价值,何乐而不为?

(3)中小企业营销渠道的新选择中间商为主导的渠道模式构建。垂直型渠道和多极型渠道的建设,都是以生产者为主导的营销渠道,这就需要企业有较强实力和完善的管理水平、雄厚的资金以及高质量的产品系列,才能保证渠道营销正常运转。而大多数中小企业产品较单一,资金基础薄弱,对于渠道经营资金成本占用比重大的产品无法有效、较好地营销,如果企业把营销渠道的主导地位转移给中间商,产品营销的主要任务交给实力较强、信誉度较高的中间商负责,可以通过其实力提升自己的品牌,同时企业也可以将重心转移到产品的质量和新技术的研发上来,将资金投入到生产领域,从而使企业从自身提高经济实力。这样,生产商和中间商就可以分工合作,各行其责,达到双赢的效果。

篇4

关键词:能力营销;营销方式;选择机理

一、引言

现有企业能力理论特别是营销能力理论很难解释产业市场上企业之间的营销沟通活动。因为在产业市场营销中,企业之间的沟通越来越聚焦于供应商的资源和能力,而不是当前所要销售的产品。例如,在资本类产品交易会上,参展商往往倾向于向客户介绍来自研发部门的技术人员和产品的技术发展趋势,而不是把当前所要销售的产品作为介绍的重点;在纺织品展销会上,参展商往往用各种时髦的时装表演来演示其产品能力,而不是展示各种具体的棉纱或羊毛等材料;在医疗器械专业展览会上,供应企业的技术人员一般喜欢讨论病理学的发展和研究技巧,而不是探讨各种器械本身的具体特点等等。由此看来,在实践中,许多参展商向顾客所展示和沟通的重点并非是各种产品,而是潜藏于这些产品背后的、能为客户带来增值甚至能弥补客户能力缺口的各种能力。

而供应商或参展商为什么将营销沟通的内容聚焦于能力而非产品呢?这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具体的产品太明显,顾客想要知道企业或产品中的各种技术和能力是如何支撑他们的业务活动以及能否支持特殊的创新项目。例如,在现场沟通过程中,我们甚至还能看到,一些企业为了证明那些难于演示的能力的可信度,还可以现场免费讲解和传教一些技术知识。另一方面,由于产品的生命周期不断缩短,顾客努力寻求一些相对不易贬值的要素(如战略性资源和能力)取代产品来评估和选择供应商。根据能力来评估供应商的价值创造潜力已成为客户企业采购与营销的一项战略活动。越来越多的管理实践也表明,产品和服务是客户评价供应商创造当前价值大小的核心要素,而企业的资源和能力是衡量其将来价值创造潜力的关键指标。因此,供应商有必要向客户推销、沟通和营销自己的能力。而主流文献,特别是企业资源基础观或能力基础观似乎并没有考虑到这些活动,它们把资源或能力(本文将资源和能力视为可替代使用)视为组织流程的输入要素或者看作具有价值性、稀缺性、不可转移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征的企业内部要素。特别是有关能力在要素市场上具有不可转移性的观点与实践中企业能力的沟通和营销现象存在本质上的冲突。很明显,利用现有的资源基础理论并不能解释商品交易会和展览会上的“能力沟通和营销”活动。为了澄清和解释这一冲突,一些学者结合企业的具体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了初步的探讨。例如,dyer and nobeoka(2000)、laseter(2001)分别以toyota和honda为例探讨了日本汽车产业能力转移的成功做法。prevot and spencer(2006)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方法比较了巴西物流产业、制药产业和电信产业的能力转移实践,发现能力转移的战略目标、所转移的能力类型和转移机制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nzerbini et al.(2006)也采用案例对比研究方法研究了意大利的纺织产业、汽车制造产业以及美国的ibm公司的成功实践,识别了能力营销的主要特征和机制。

从实践来看,“能力营销”对企业的采购和营销活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但目前学术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研究的内容主要聚焦在对企业能力营销现象的理论解释、概念界定和机制探讨,国内的研究还几乎是空白。为此,本文将在回顾能力营销研究的基础上重点探讨能力营销的方式及其选择机理,以从理论上揭示选择能力营销方式的情境条件和作用机制,为企业制定能力营销策略和有效开展能力营销活动提供理论依据。

二、文献回顾

“能力营销(marketing of competence)”概念最早是由colfetto and mazursky(2004)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的一文中提出来的,他们认为传统的营销研究并没有看到企业营销实践中一种特殊营销形式(如意大利纺织行业中的能力促销和销售现象)的存在,他们把这种特殊的营销形式称作为“能力营销”。gibbert et al.(2006)也指出,企业能力基础观并不能解释产业市场中企业所开展的能力沟通和交易的活动。而且,他们也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能力营销”,并把它定义为“企业在产业市场中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moiler(2006)也支持“能力营销”的观点,并提出了另外一种解释。例如,企业为了强化核心能力建设往往把一些非核心的能力外包出去,那么这些合适的外购商在逻辑上就成为这些外包商的能力销售商,出售给外包商所需要的能力。ritte(2006)认为,所有的市场沟通都是基于能力的沟通,但是能力沟通和营销的内容随着市场导向的类型和顾客需求的不同而改变。blois and ramirez(2006)也认为能力可以作为一项能够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 论文 联盟

  从概念来看,能力营销对资源基础观的逻辑基础提出了挑战。因为,传统的营销资源或能力研究遵从资源基础观逻辑,主要是解释消费者市场中营销能力如顾客关系能力、市场导向和优越的渠道设计技能等是如何影响竞争优势的。但是这种逻辑认为绩效的差异来自于所输入的或投入的要素在市场上不可移动、深深嵌入于组织程序之中,并且通常具有很强的粘性,从而很难在内部进行转移,更不用说在外部进行转移。而能力营销观认为,一些能力并不像资源基础观认为的那样不可流动,事实上,作为输出要素的营销能力在要素市场上能够购买到。这就表明传统认识对营销能力存在狭隘的理解,将营销通常作为一个形容词,因此,“营销能力”就成为了具体营销能力(如顾客关系能力、渠道管理技能等)的一般或统一标志。实际上,营销还可以作为一个动词,从这个意义来看,营销能力可以被理解为能力的促销、转移、销售和联盟。

为此,上述观点引发了许多理论和实际问题需要重新进行思考和新的探讨。例如,从理论上看,既然企业能力可以进行“促销、转移、销售”和可作为“进行市场交易的资产”,那么相对于作为主流的产品或服务营销而言,能力从作为一个输入因素变为一个输出要素,这与资源基础观构成挑战,我们该如何理解它们之间的冲突?从实际来看,既然能力营销是“企业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那么哪些因素会影响这些能力营销活动呢?开展这些活动的条件又是什么呢?本文将在总结能力营销活动或方式的基础上探讨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机理以回答适合能力营销的情境问题。

三、能力营销的方式

能力营销是企业进行能力促销、转移和销售的工具和流程。根据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能力营销可 以采取促销、转移和销售等方式。根据产业市场中的企业能力营销实践,结合上述文献,我们将企业能力营销归纳为三种方式:能力沟通与展示、能力销售和转移、能力联盟与共享。每种方式又有多种不同的具体手段。但在不同的情境下,能力营销的方式和手段具有差异性。

1 能力转移与销售

能力转移与销售是企业借助一定工具和手段为客户提高整体解决方案或直接为客户植入所需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相关活动。能力转移和销售可以采取人际沟通、编码传播、内嵌转移、人员交换、管理者迁移、团队工作、现场参观、业务外包等具体形式。这种方式对营销双方的互动程度要求较高,而且主要是以业务流程和管理活动为载体的互动,但对双方所需作的组织与流程调整以及制度变革的要求较低。

2 能力促销与沟通

能力促销不同于能力的实际销售,因为能力的角色是促销而不是销售。也就是说,在产业市场中,能力不仅自身可以作为一种产品或产品的附加价值能够被销售,而且还能像广告一样作为一种促销手段促进其他产品和服务进行销售。如一些纺织企业利用时装表演就是向顾客展示和沟通其生产的纺织材料制作下游最终产品的能力。产业市场中常见的能力促销与沟通手段有参与展销会、制造公共关系事件和邀请媒体宣传等。这种方式需要营销双方进行一定程度的沟通互动,但这种互动更多地使用介绍、讲解、演示和体验等手段,对双方所需作的组织与流程调整和制度变革的程度最低。

3 能力联盟与共享

能力联盟与共享是营销双方在资源和能力互补的基础上,基于某一技术、能力或市场开发等战略的需要共同所进行的能力研发、整合和共享的联盟活动。整合企业之间的能力并组建能力开发联盟可以采用组建跨文化团队、相互调整、任务标准化、流程定义、目标共享、发展共同的战略逻辑和标准以及共享价值观等具体手段,但是为各个联盟企业分配不同的角色是有效利用上述手段实现能力整合和联盟的前提。这种方式对营销双方的互动要求最高,不仅需要知识的讲解和培训,而且需要组建合作团队就研发项目进行职能分工和流程整合,同时,这种方式对双方的组织和制度调整与变革的程度和范围也最大。

四、能力营销的选择机理

根据知识管理理论,我们认为,能力营销是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双方组织文化距离、双方关系质量以及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等变量的函数,但这些变量与能力营销之间的作用机理并不相同,从而影响不同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如图1所示。

1 能力属性因素与能力营销

能力是一系列复杂的内嵌于组织规则的技能和知识。能力的最终本质是知识。但知识的明晰性与默会性、简易性与复杂性均会影响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活动,特别是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首先,知识的明晰性与默会性程度不同,会导致知识对其所依附的载体或环境具有不同程度的“粘性”。因为,一方面,默会性程度越高的知识就越难进行编码和表达,从而造成传播困难;另一方面,默会性程度越高的知识经常内嵌于企业的任务、规则、惯例和内部人际网络以及外部协作网络之中,它的价值只有在特定人际和组织环境下才有效,单纯模仿只能学到知识的表面,很难把知识与承载这些知识的单元分离开来,并把它注入到另外一个行为主体的知识基础。由此,默会性程度越高的知识,很难利用沟通和培训来向被营销方来分解、剖析知识的内涵和结构,因此不适宜像营销明晰性知识那样可以选择能力沟通和销售的方式,而应采取基于项目的共同开发的营销模式。合作双方利用某一项目共同开发能力,能够让双方都熟悉能力所依附的组织情境,了解能力产生效应的机制和所需搭建的支撑平台。这种共盟式的能力营销方式,不仅克服了一些默会性知识的“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特点,而且还有利于在被营销方企业中为所接收的能力,营造一个与其发展相匹配的“组织暖箱”。为此,我们认为:“营销”能力的知识明晰性程度越高,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就越有效;相反,所“营销”能力的知识默会性程度越高,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就越有效。

除了能力的知识特性以外,能力营销还必须考虑所“营销”能力的复杂性。从能力的复杂程度来看,能力由低到高依次分为个体能力、职能能力、群体或团队层面的能力、跨职能间的能力和组织间能力。这些能力因其复杂程度不同,熟悉和掌握这些能力所需要的知识基础以及相互间所需要开展和介入的组织活动也不一样,因而其营销的方式也就不同。一般而言,所营销的能力越简单,对营销双方的沟通程度要求就越低,需要双方调整和变革(如对组织结构和流程的调整以及对制度和规则的变革)的范围和程度就越小,营销的过程也越简单,所需时间也越少;相反,所营销的能力越复杂,对营销双方的沟通程度不仅要求越高,而且对双方的变革和调整范围与程度也就越大,营销的过程也就越复杂,所需时间也就越长。例如,团队能力的营销并不像物流技能的营销那样可以采取分发和学习物流指导手册与操作流程等沟通和转移的方式就可以达到其目的,其最佳方式应该是组建咨询团队与客户企业员工一起工作、反复进行现场指导和跟踪。当然,这其中采用合适的团队组建方式(如师徒式工作、项目参与式工作等)是提高这种能力营销效率的关键,因为供应商利用合作项目派专人指导可以监测执行的结果和了解细小的不足与失败,进而能够让客户企业人员及时进行纠正。基于此,我们认为,所营销的能力越简单,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就越有效;相反,所营销的能力越复杂,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就越有效。

2 营销双方的特性因素与能力营销

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方式选择还与能力营销双方的特性即意愿、目标和能力有关。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强弱一方面反映了双方感知能力营销活动对双方各自战略目标的潜在重要性。一般而言,企业之间开展能力营销往往具有不同的目标,包括追求财务回报和利用外部能力等能够为营销双方创造直接效应的目标;寻求反馈效应、获取关系租金和共同创造能力等能够对双方能力产生间接影响的目标;转移公司战略和实施网络管理等对双方战略产生间接影响的目标。但是,实现上述不同的能力营销目标要求采用与之相匹配的能力营销方式。一般而言,能力营销对营销方的战略目标越重要,则营销方就会更加努力去控制能力营销的结果和倾向于采用互动要求高的营销方式,如能力联盟与共享等。另一方面,双方能力营销意愿的强弱反映了双方相互之间的了解和信任程度,而信任水平是企业之间开展长期能力合作的基础。因此,如果营销双方之间具有坚实的信任基础,同时双方均感知到能力营销对各自目标的达成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则双方更倾向于采用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相反,若营销双方之间的合作时间不长,彼此还并不完全了解,开展能力营销对双方也没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则双方一般倾向于采用能力沟通、促销和转移的方式。为此,我们认为,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相反,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弱,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促销和转移的方式。

除此之外,选择不同的能力营销方式还需要营销双方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或者 吸收能力等加以支撑。因为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越强,则双方开展能力营销的方向、努力程度和速度就更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预期。一方面,营销双方之间的学习方向一致,表明双方的能力发展战略和积累路径大体相同,这会提高能力销售和转移的便利性;另一方面,双方之间的沟通能力越强、学习努力程度和速度越大,则能力转移的过程就更为简洁、沟通的效果就更好。相反,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较弱,这种以培训讲解和模拟操作为主的授教式方法可能难以奏效,需要双方采取项目合作,利用干中学等实践操作的方式才能达到能力营销的目标。为此,我们认为,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相反,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越弱,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

3 营销双方的组织文化距离与能力营销

文化距离(cltural distance)是一个企业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标准不同于另一个企业的程度。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企业之间进行跨边界的能力营销要比处于相同文化中的企业之间营销更为复杂和困难。因为能力转移和营销本质上是一种跨文化管理形式,是一种跨文化交易行为。另外,文化距离还可以增加资源和技能分配与知识的粘性,因而可能会增加能力营销过程的复杂性从而对能力营销的效率产生负面影响。学术上一般均采用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等文化维度,因为它们反映了社会的差异性特征和人们处理信息的不同方式,本文也采用这些维度来分析文化距离是如何影响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维度是一个社会强调个人或集体成就以及人际间关系的程度。研究表明,这个维度影响个体分享其知识和能力的意愿。来自或处在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特别强调对组织的认同,不太倾向于与组织之外的成员分享知识和能力,而处于个体主义文化中的个体为了树立自己的权威和获得他人的钦佩,喜欢在他人面前表现自己和宣传自己的实力,因而更乐于与组织之外的成员沟通自己的知识和能力。权力距离维度强调社会中人们之间的平等或不平等的程度。在权力距离大的文化里,人们认为社会不平等和呈等级形态是很自然和正常的社会规则。权力距离的存在导致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往往讲究“门当户对”。在权力距离大的企业之间,他们的行业和社会等级观念非常强烈,更倾向于开展能力沟通、转移和销售等营销活动;而在权力距离小的企业之间一般更容易产生能力合作研发等联盟行为。不确定性避免维度是指社会对不确定性的容忍程度。具有高不确定性容忍的个体因能接受更高的风险而更愿意沟通和转移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因而更倾向于选择能力沟通和转移等方式。长期导向与短期导向维度关系到营销双方对能力营销意义的战略认识。持有长期导向的企业一般有较强的关系营销观念,将对方视为自己的战略合作伙伴,更倾向于与对方进行能力共享和联盟等长期活动;而持有短期导向的企业往往有较强的交易营销观念,更倾向于与对方开展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等短期项目。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均为个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大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或持短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进行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活动;均为集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小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或持有长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展能力联盟等项目。

4 营销双方的关系质量与能力营销

关系营销理论表明,企业关系是企业获取外部知识和技能的主要方式,因为它们有助于激活特殊的关系流程和机制,从而推动和刺激双方之间的互动以及甚至最复杂的和默会性能力的转移。这种观点为理解一些顾客为什么向供应商寻求技术知识和技能支持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也为企业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成长路径。

但是,企业与合作伙伴之间的不同关系质量(如正常的业务交易关系与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能力营销的方式选择。正常的业务交易关系只是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营销行为,并没有长期合作的持续关系导向;而且这种交易关系主要受市场价格等信息的影响,是纯粹的产品交换活动,或为支撑产品使用而提供相关的能力和技术方面的沟通和转移等服务,除此之外,并不含有任何其他额外能力的输出和联盟等内容。这就意味着只要价格稍微发生变化,企业就很有可能更换或改变合作伙伴。然而,密切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并不会因市场的变化而更换合作伙伴,因为合作伙伴之间的相互投入使相互之间的依赖程度很高,㈣他们已经为合作和融合的需要而对各自的组织、流程和制度作了适度调整和变革,这意味着他们的知识基础和主导逻辑越来越趋向一致,因而更容易产生能力的合作与共享等长期性的联盟行为。基于此,我们认为,有一般业务交易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等方式;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

论文 联盟

5 顾客价值、企业价值与能力营销

上述所讨论的因素如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文化距离以及关系质量等虽然能够影响能力营销的方式,但最终所要营销的能力到底用何种方式,主要还是受企业对顾客价值和企业价值的综合权衡而决定的。例如,企业对先进制造技术进行投资在价值回报上就有两种方式可供选择:第一种方式是将先进制造技术作为产品生产效率和质量提高的驱动要素,也即采用能力转移的方式;第二种方式是将其作为可交易的资产或者作为交易物的组成部分,也即采用能力销售的方式。但是在实践中,我们通常发现,企业在安装和引进先进制造技术后的初期,往往采用能力转移的方式,即将其作为一项提高产品生产效率和改进产品质量的驱动因素,但是到了利用这项技术能够获得预期的规模经济效应的时候,企业就会采用新的方式如能力销售的方式将其作为可交易的资产来直接利用它。譬如有的企业看到一些客户一直实施标准化的零部件采购模式而苦于回避昂贵的非标准化部件采购的做法时,企业就会使用这项新技术来进行定制化生产,而且以更低的价格将零部件提供给顾客。从而这种方式直接降低了顾客的成本或者使顾客从其客商那里获得了更多的回报。因此可以看出,企业对能力选择何种营销方式来源于对顾客价值的观察,特别是对顾客价值中的成本与利益成分的识别。因为,供应商必须思考它所拥有的任何一种能力对降低顾客价值中成本成分或提高利益成分的潜在贡献。如果所拥有的能力或拟投资开发的能力具有能够对顾客价值直接做出贡献的潜力,那么将能力采用销售的方式就具有很大的可能性。

但是,能力应为顾客价值做出贡献只是能力营销方式选择的一个必要条件,只有在这种营销方式还能够提高企业自身创造价值能力或价值获取能力的情况下,能力才有可能用这种方式来营销。因为虽然理论上认为,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帮助其他企业顾客创造价值,但是只有在它们预测能够获得或分享其中一部分价值的时候,企业才有可能帮助其他企业或个体创造价值。因此,供应商需要从顾客和自身的观点来评价每种能力的价值创造潜力,在对能力选择何种营销方式之前,供应商必须对因向顾客提供更大附加价值而所获利益与因此而造成收入减少的损失进行权衡。总之,不论企业所拥有的能 力属于何种类型,营销双方的意愿和能力有多强,双方的组织文化有多接近和双方的关系质量有多高,对顾客价值和企业自身价值的贡献是企业最终决定营销方式选择的两个前提条件。基于此,我们认为,顾客价值与企业价值能够对能力属性、营销双方特性、文化距离和关系质量等因素与能力营销方式之间的关系产生调节作用。

五、结论

本文在总结能力营销方式的基础上探讨了能力营销方式的选择机理和影响因素。其主要结论有:

1 就能力营销的客体属性而言,能力的默会性和复杂性影响知识的可沟通性和能力与组织环境的粘性,因而,对所“营销”的能力而言,其知识明晰性程度越高或越简单,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就越有效;其知识默会性程度越高或越复杂,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就越有效。

2 就能力营销的主体特性而言,企业之间的能力营销方式选择还与能力营销双方的意愿、目标和能力有关。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强弱,反映了双方感知能力营销活动对双方各自战略目标的潜在重要性。一般而言,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相反,营销双方的能力营销意愿越弱,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转移和销售的方式。另外,选择不同的能力营销方式还需要营销双方具备相应的能力如沟通能力、学习能力或者吸收能力等。因为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和吸收能力越强,则双方开展能力营销的方向、努力程度和速度就更符合所制定的计划和预期。因此,营销双方的沟通能力、学习能力越强,双方之间就越有可能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的方式;相反,选择能力联盟与共享的方式更为有效。

3 就能力营销的文化情境而言,营销双方之间的文化距离及其不同维度是影响能力营销方式的重要情境变量。我们发现,均为个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大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或持短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进行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活动;均为集体主义文化的、权力距离小的、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或持有长期导向的企业,更容易发展能力共享和联盟等项目。

4 就能力营销主体的关系质量而言,营销双方之间的不同关系类型反映了双方之间的相互依赖程度以及对关系发展的投入和承诺水平,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双方对能力营销方式的不同选择。有一般业务交易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沟通、销售和转移等方式;有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营销双方更倾向于选择能力共享与联盟等方式。

篇5

引言

权变理论最初是由费德勒提出,该理论认为企业的环境与管理之间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其精髓是企业的效益与领导者个人的能力和水平密切相关,另外还与企业的氛围、经营目标结构以及企业领导者的权利等三个因素有关。权变理论模式下,一个组织或者企业所面临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是函数的自变量,企业或者组织的管理方法是一个因变量。企业或者组织的管理手段、方法随着经营环境的变化而改变,也就是说同一种管理模式在不同的环境中产生的效果会有所不同,权变理论下的领导方式对于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员工的忠诚度具有积极地作用。

1.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异动表现及影响

房地产销售企业之间的竞争加剧,营销人员的异动也随之加强。各个企业为了实现楼盘销售的预定目标,纷纷采用各种手段吸引营销人员到本企业就业。房地产行业长期存在的营销人员异动现象,给各个企业带来了难以弥补的损失.

1.1异动表现从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的异动情况来看,主要包括异常流入和流入。

1.1.1营销人员的异常流入营销人员的异常流入主要受到权力、心理等因素的影响。房地产企业的营销是一个规模较大的“工程”,从现在大多数的房地产企业的销售模式来看,几乎都招聘了大量的营销人员进行楼盘的销售,以达到迅速扩大楼盘知名度,获取利润的目的。所以房地产企业的营销人员相比其它行业的营销人员流动性更强,

1.1.2营销人员的异常流出相对于异常流入来说,异常流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更大。优秀的营销人员为了获得更高的收入,往往会采取“跳槽”行为。房地产企业的营销人员流出尤以销售经理流失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最大。销售经理凭借多年的工作经验拥有了自己的客户群,一旦销售经理流失,这些客户群也就不再存在。

1.2消极影响营销人员的流失给房地产企业造成的不利影响主要是破坏了企业的凝聚力、顾客的流失率增加、泄露楼盘的商业信息等等。优秀的营销人员的流失,会给其它的营销人员造成巨大的冲击,商业秘密也就不复存在,企业的竞争力就会受到严重地影响。

2.权变理论下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异动原因探析

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的异动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的现象,从权变理论角度进行分析,笔者认为造成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异动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外部环境导致的影响除了国家发展的宏观经济环境影响之外,外部环境的影响主要是来自于同行业内的竞争对手。目前,房地产企业之间的竞争几乎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特别是国家“限制”房地产价格政策的实施,房地产企业可谓是进入了销售的“寒冬”。各个房地产企业为了提高楼盘的销量,房地产企业就会密切关注主要竞争对手的行动,其中将竞争对手的优秀的营销人才吸引到本企业就业就是经常采取的策略之一。

2.2内部环境导致的问题针对房地产企业的营销管理来说,内部环境主要是指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根据权变理论,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企业的所有的管理工作都应该围绕人力资源管理展开。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的缺失是导致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异动主要的内部原因:

2.2.1人员招聘过于随意招聘是招贤纳士的一个重要的环节,需要招聘方对招聘过程进行科学规划,并跟踪监督,但是,从我国的房地产企业营销人才的招聘来看,基本上是来者不拒,应聘者进入企业以后,管理者才发现这些人才根本不适合地产营销工作,这就使得企业招聘的沉淀成本增加。

2.2.2缺乏专业培训房地产企业招聘营销人员往往是招来即用,根本不会对其进行房地产营销知识培训,仅限于向新进的营销人员介绍该楼盘的相关信息。这就使得一些不太了解房地产行业营销的人员很快被淘汰掉,事实上,这种频繁更换营销人员的成本大大超过了对营销人员的培训费用。

2.2.3薪酬激励缺乏吸引力目前,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的薪酬基本上都是实行的底薪与激励相结合的方式,营销人员的最终收入与其营销业绩直接挂钩。因此,在一些楼盘的销售过程中,出现月入几万的营销人员也就不足为奇。但是,由于底薪太低,就会增加营销人员的工作的危机感,一旦出现业绩不佳的情况,营销人员的薪酬就会直线下滑,影响了他们对企业的忠诚度。

3.权变理论下房地产企业营销人员异动的对策

篇6

【关键词】公司绩效;高管激励;上市公司

中图分类号:F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12-028-01

一、引言

我国企业正在深化改革的进程中,高管人员显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由于激励的缺乏导致了一些败德行为,从而使高管人员激励问题凸显出其迫切性。

已有的研究成果较多地讨论了对高管人员的物质报酬激励及其效用,多以业绩等显性价值要素作为激励合约的依据,单纯的物质激励方式效用不够充分,这意味着物质激励无法充分调动高管人员积极性。虽然也有研究者开始考虑非物质激励的可能性,并提出一些设想,但是很少有人专门以国有企业高管人员为对象,分项讨论物质激励和非物质激励的各种方式对高管人员绩效的影响程度,并且缺乏对这一问题的实证研究。以下试图从物质激励要素扩展到非物质激励要素,细分激励的方式,通过实证研究,讨论各种激励方式与高管人员绩效的相关性,以探求国有企业高管人员激励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假设

企业绩效是决定经营者激励的主要因素。委托理论说明,有效行动和有效保险之间存在一种替代关系,当存在信息不对称时,风险中性的委托人最好付给风险厌恶型的人固定工资,如果人也是风险中性的,则让其获取一定的剩余收入,承担相应的经营风险是有效的。一个典型的收入组合应该是代表保险因素的固定工资和代表激励作用的变动收入的组合。根据委托理论,当企业经营者与委托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委托人就会根据公司绩效给予经营者一定的剩余激励,以减少由于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所导致的成本的额外增加,从而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而经营者的年度报酬由于取决于企业绩效,为了自身的收入最大化,其必然努力工作,从而促进企业绩效的提高。因此我们提出第一个假设:前三位高管报酬之和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

根据理论,公司经理是风险回避型的,而股东是风险中性的。当经理对公司没有剩余索取权时,他们就会回避风险较高而收益较高的项目,而选择风险较小收益较低的项目。当经理拥有公司剩余索取权时,即持有公司股份时,他们就会投资收益较高的项目,从而使自己福利水平得到提高。因此,当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持有公司股份时,就如给他们戴上了金手铐,公司利益与个人利益就紧紧地捆在一起。所以,我们提出第二个假设:公司的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公司规模越大,经营者可控制的资源也就越多,涉及的经营管理问题也就越复杂,因而从人力资本、投入精力、产出效率来说,大型企业中经营能力产生的效益一般要高于小型企业,其收入也就高于小型企业,即企业规模越大,经营者的报酬也就越高。因此我们提出第三个假设:经营者报酬与规模呈正相关。

三、实证分析

本文选取了260家在2010年1月1日在中小板块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对象,在样本中剔除了ST公司,被停止上市的公司,以及审计报告为非标准财务报告的上市公司。本文所用到的数据全都来自于上市公司2009年披露的财务报告。文中涉及到得软件有EXCEL和Eviews6.0,其中EXCEL是用来对数据进行处理,Eviews6.0是用来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选取净资产收益率(ROE)和每股收益(EPS)作为被解散变量。选取前三位高管报酬(X1)、高管持股比例(X2)作为本为解释变量和总资产对数(X3)作为本文的控制变量。

(二)实证分析

为了证实上面提出的三个假设,本文用每股收益(EPS)、净资产收益率(ROE)作为被解释变量,前三位高管薪酬总额(X1)、高管所持比例(X2)、公司规模(X3)作为解释变量建立了以下模型:

从回归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前三位高管薪酬之和对企业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呈显著正相关,这就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一,即前三位高管报酬之和与企业绩效呈正相关,前三位高管的薪酬越多对企业经营的绩效越有利。高管所持比例对企业每股收益和净资产收益率同样呈显著正相关,这也同样证实了本文提出的假设二,即公司的经营绩效与高级管理人员持股比例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公司高级管理人员所持公司股份比例越多,就越会努力去经营企业,努力使企业绩效提高。公司规模对企业每股收益呈正显著正相关,对企业净资产收益率显著性不强。这与本文提出的第三个假设相矛盾。这可能是样本容量太少的原因。

四、研究结论

通过以上经营者报酬、股权和公司绩效关系的实证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首先,中小板上市公司货币报酬激励和股权激励水平都比较低,货币报酬激励水平要略高于股权激励水平,各个模型结果的相关系数都比较小;其次,高管的薪酬,无论是货币薪酬还是股权报酬都和公司规模有正相关,这也和大多数学者研究的结论向一致,说明了规模是高管报酬的重要决定变量。

参考文献:

篇7

1、 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的价值链分析

房地产开发经营管理的基本内容是工程管理,主要包括规划设计管理、施工管理和物业管理。其关键内容包括企业价值活动过程的管理与创造,即设计、采购、建设、销售及物业服务的开发经营过程,以及在人力资源、财务运作、销售策划、项目的职能管理中为企业产生重要价值的活动或环节。按照迈克波特价值链模型的基本涵义,这里将房地产开发经营的价值链模型表述如图 1 所示。

研究房地产开发经营活动,前期的市场定位和规划设计对开发项目的成本,以及销售情况产生最为重大的影响;越到后期,工程建设已经开始,相关的成本控制和市场营销所产生的效果并不明显;材料采购、设计变更、预算等方面的价值状态受前期规划设计本身的制约,对企业的经营绩效影响相对较轻。这里要研究的关键问题是在企业的开发经营价值链当中,具体哪些因素是对企业的经营绩效产生重要影响,其影响程度如何;而且在不同的阶段,这些因素的影响程度又有怎样的变化。根据房地产开发经营过程实践、企业价值链分析以及市场调查的基本结果,把影响企业经营绩效的因素概括为:规划设计、施工质量、营销策划和物业管理 4 个方面。这些方面既反映了房地产开发企业在开发经营活动中的主要内容,也从实施程序上表明了企业在绩效控制与管理上的关键要素。

2 、房地产开发经营绩效的影响因素

2.1 规划设计

房地产开发项目是否成功主要决定于前期的规划设计,规划设计一个关键的概念是要根据购房者认知的需要来理解他们的声音,建立买家意见与住宅如何规划、设计、建造之间的良好联系。房子卖得出去是因为买家发现它们更好、具有更高的价值或者是因为它们比较独特。规划设计必须要以建筑规范、地理气候环境、地域风俗人情、市场/客户需求为出发点,根据实用、科学、经济、美观及先进的目标,按照建筑规划设计的程序,对楼盘的整体规划、建筑与外观、土建结构、水电消防、设备设施、园林景观、道路管线、装修等各个方面进行设计和运作,以实现最佳的价值目标。评价规划设计对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绩效的影响程度可以从户型合理性(包括朝向、大小、室内布局、水电气配套等)、小区整体情况(区位、园林景观、建筑外观、整体布局等)、规划设计费用和设计质量(施工可行性、设计整改情况及设计审查合格情况)4 个方面来考虑。

2.2 施工质量

施工质量其实就是按照规划设计图纸/方案及建筑规范进行工程建设时所体现的成本、进度与质量。即是否严格按照图纸和规范进行施工?安全文明施工情况如何?施工用的材料和设备是否合理?以及施工组织安排是否有序?这几个内容是决定最终施工质量的关键内容。而施工质量对房地产开发公司的经营绩效也是显然的,技术质量不合格既要整改费用还可能会影响销售、工地出事故赔钱不说还严重影响企业形象、工期拖延会增加成本。施工质量问题很可能会在工程竣工验收后几年才能表现出来,这种质量缺陷或事故虽然可以通过修补、重构等形式加以改进,但是它对于公司的社会形象和长期获利能力产生重大影响。因此,质量的合理性(即不以漂亮、华丽、先进为追求,而以实用、满足顾客需求为目标)以及长期效益是建筑施工质量的基本要求。具体评价可以从工程结构质量(外观、细部)、工程竣工一次合格率、建筑性能价值比(主要指建筑材料/设备的价格合理性)、开发进度/效率等方面考虑。

2.3 营销策划

一个好的产品营销策划是产品从企业到达客户的途径和桥梁,是产品到货币、利润的过程。它蕴含在企业生产开发经营的全过程,由市场调查、参与方案制定和建筑总体设计、价格定位、广告中介服务、售后服务以及信息反馈等组成。广告宣传、促销活动、价格策略及销售渠道是房地产开发企业主要考虑的营销策划内容,而在营销策划前期进行的市场定位是至关重要的,即根据市场调查,确定房地产开发的消费客户群、所开发物业的功能、专营性及象征性等内容,这是实施具体营销策略的核心基础。而从影响房地产开发经营绩效的具体指标来看,营销策划上有广告宣传费用率、品牌价值、价格竞争力和资金回笼情况等方面。

2.4 物业管理

房产或物业开发完成并实现销售,那么必然要为物业的所有者/使用者提供物业管理服务,以公开选聘的专业化物业管理公司为客户/业主提供物业管理服务是当前国家法规所要求的内容。目前普遍存在的事实是,在前期的物业管理服务中房地产企业自身的下属物业管理公司多是服务的提供者,特别在企业房地产项目的开发是分期分段进行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此时物业管理服务的质量对于企业后续开发项目的销售及效益情况将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评价房地产企业提供的物业管理服务质量最关键的指标是业主满意度。当然,物业管理也要讲究成本。而评价业主满意度的基本指标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方面:员工服务质量(态度、及时性、达到业主目标)、安全管理、环境清洁质量和社区文化等。根据以上的分析,可以建立影响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绩效的指标体系,见图 2.

3、 房地产经营绩效影响模型分析

经济研究一般以净资产收益率=年度净利润/股东权益,作为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绩效的考核指标但考虑到不少房地产企业并非上市企业或股份有限公司,这里把净资产收益率的公式扩展,净资产收益率=年度净利润/ 所有者权益。这里选取广东省某市 10 个楼盘进行数据模型分析,它们均为分期开发的楼 盘 , 数 据 采 集 时 间 为2002-07~2004-07.

(1)数据分析的基本说明。户型合理性、小区整体情况、工程结构质量、品牌价值等指标内容由物业管理公司派发调查问卷,根据顾客调查资料计算;物业管理部分的指标内容由物业管理公司实施住户满意度调查获得;其他指标可由企业的财务、工程及销售部门提供。 公司绩效数据由企业调查及交流获得,政府统计局、建设局和房地产协会同样作为重要的数据来源。根据房地产开发经验,认为四大影响因素下的指标具有相同的权重。

转贴于

(2)市场调查数据分析说明和因素计算。

(3)分析结论。

① 施工质量与开发经营绩效的相关性很小,这与房地产销售现状是比较吻合的,即一般客户在购买楼房时,对于房屋的施工质量(尤其是内部结构性能)很难有较为全面、专业的认识,房屋即使有结构施工质量问题,也是在几年甚至十几年以后才显现出来,因此,施工质量对于销售实现影响不大,从而对经营绩效关系程度很小。从另一方面考虑,这个结果可能与数据调查时间不够长也有一定关系。

② 物业管理服务对于销售业绩及经营效益的关系最大表明了当前物业管理对房地产开发经营的重要价值:入住的业主根据自身对小区物业服务的感受,形成了顾客满意状态,这种满意或不满意的感受会以极高极快的速度在潜在客户、社会及市场上传播,因而对于楼盘

后续的销售业绩产生重要的影响。

③ 规划设计与营销策划都与经营绩效有较大关联,这是容易理解的:户型、景观和配套设施好,必要的促销宣传再加上合理的价格,必然在消费市场产生较强的吸引力,从而为企业带来利润。

④ 关系模型以及显著性检验的数据变化表明了房地产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各种影响要素的价值变迁,同时也说明三种要素之间存在一定的共线性(相关性),比如说,小区的规划设计好、环境优雅、配套设施齐全,一般来说其物业管理工作取得较好的效果就比较自然。

根据上述分析结果和依靠指标体系的内容,可以有针对性地实施价值工程,即以相对较低的成本费用实现房地产功能的显著改善,从而获得丰厚的价值回报。

4、 结束语

企业都是以利润最大化和可持续发展为战略目标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也不例外。从上面影响房地产企业开发经营绩效的因素分析中我们可以知道,要实现最真实、丰厚的利润,房地产企业应该依次对物业管理、规划设计、营销策划、施工质量这些方面实施价值工程。同时,房地产开发商必须以优秀的人力资源为基础、以不断创新的施工技术和营销策划为依托、以专业化的管理模式为核心在房地产开发经营的全过程中实施顾客满意管理,以市场为导向,在规划设计、施工建设、营销策划及物业管理四大关键环节上以控制成本、进度、质量为原则持续改善经营,加强管理,勇于创新,在成本、功能与效益的整合统一中实现最佳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仇慎谦。 物业建设与物业管理衔接问题的研究[J]. 中国物业管理,2002(03)。

[2] 李会萍。 运用价值工程原理提高房地产开发效益[J].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2003(03)。

篇8

【关键词】O2O 餐饮 经营方式

一、O2O餐饮模式兴起的背景

随着移动移动互联网飞速发展,以及“互联网+”一词被总理在国务院讲话中提出,O2O模式已经在方方面面影响着各行各业的发展,餐饮业自然也不例外。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监测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餐饮行业O2O市场规模达到943.7亿元,相比2013年增L了51.5%。全国餐饮行业O2O在线用户规模达到1.89亿,超过中国网民的三分之一。从这组数据当中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餐饮商家对于O2O模式还是持认可态度的。除此之外,投资餐饮O2O也颇受资本市场信赖,众多第三方餐饮外卖O2O企业已经获得多轮融资。仅2014年一年,中国餐饮O2O市场规模就达到了975.1亿元,占餐饮行业总体的比重为3.5%,预计2017年餐饮O2O市场将突破20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30%。

当然餐饮行业和O2O模式的融合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其中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特别是在中国餐饮行业绝大部分都还是中小型企业的情况下,信息化程度普遍偏低,根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应用互联网方面的技术,再加之他们观念僵化,这些都是制约互联网与餐饮业融合障碍。而且餐饮企业近几年一直面临着“三高一低”(房租、人工成本、原材料成本持续升高、利润持续降低)现象的困扰,整个行业自上而下要求转型升级的呼声越来越高。为了帮助这些中小餐饮企业能在移动互联时代当中不被淘汰,我们做了一些调查,也得出一些结论,希望可以帮到他们。

二、调查数据分析

为了深入了解O2O模式究竟对中小型餐饮企业有的经营方式带来了哪些影响,让O2O模式更好的融入的餐饮行业中去,促进O2O运营方式的不断创新,我们特意选取成都市几所高校周边的中小型餐饮企业为例进行了走访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其中有效问卷473份。

从调查问卷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目前中小型餐饮企业还是以个体经营为主,因为接受我们调查的店铺有87.2%都是以家庭或者朋友合伙经营的个体商铺,剩下的12.8%为连锁餐饮企业。这些店铺的老板大多都是通过O2O平台的宣传了解到餐饮O2O这种发展模式大部分商家从O2O平台的宣传中看到了有利可图的地方,还有一部分商家认为其他店铺都加入了O2O我们也不能落后,当然也有少数商家认为没有原因,只是想试一试。这些店铺有92.7%都加入各种形式的O2O平台,如美团,百度糯米,饿了么等。他们除了开通到店堂食可以手机支付的形式以外,还有67.9%的店铺拓展了外卖业务。由于中小餐饮企业自身的经营成本不低,很少有店铺把重心放在团购上,绝大多还是把重心放在外卖上面。自从加入了餐饮O2O模式,有74.1%的商家认为他们的消费者从人群到数量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余商家表示保持不变,没有商家认为顾客有减少的趋势,可见O2O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提高商家的认知度。在拓展加盟O2O模式后,这些餐饮企业虽然要在原有的成本上面支出额外的包装材料、加入平台手续费、人工、折扣费等,又增加了很大的成本,但从总体上来说,约有54.8%的商家的收入情况在增加,39.2%的商家的收入情况与之前相比大体持平,仅有个别少数在亏损。87%以上的商家表示愿意继续采用这种方式并且保留自己的实体店铺。通过对商家的采访中,51.7%的店主表示收入虽然是在进一步的上升,利润的增长并没有像想象当中有了一个质的飞跃,只是能勉强填补为了加入O2O餐饮模式所支出的费用。店家还表示加入O2O平台的手续费过高,申请加入的流程过于复杂,办理证件太多以及活动补贴太少,如果O2O平台在这些层面能够有所改变的话他们将更愿意加入。

三、O2O模式对中小型餐饮企业经营方式的影响

中小型餐饮企业引入O2O经营模式从某种角度来说应当是一种被动行为,多数中小型餐饮企的拥有者都被当前“互联网+”的大形势所影响,他们既害怕被同行赶超,又害怕被这个时代淘汰掉,不愿落伍才被动加入的。这种经营方式的改变并非出自经营者本身意愿,所以内在驱动力不足,也找不能和自己原有的经营方式相结合,这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我们认为商家要想让自己的利益不受到侵害,就应当改变自己的态度,积极地去面对新鲜事物。尤其大多数的中小餐饮企业都是家庭式的,家里面的年轻人对互联网一定都不陌生,操作起立也极易上手,不妨就将O2O模式这一板块交由家中的年轻人打理。另外我们也建议加入O2O的餐饮企业可以形成一个网络讨论社区,大家就可以把自己企业与O2O模式融合时所遇到的棘手的问题拿出来一起讨论,这样一来大家相互介绍经验可以避免一些共性的问题,如果是O2O平台的问题,大家一起反应,话语权也更强,可以督促平台尽快改进。

当然中小型餐饮企业花费了大量的成本加入O2O模式肯定也是带来了不少的好处的。首先可以节省大笔的广告费开销,当然有的餐饮企业由于规模太小可能从来没有广告预算,但是一旦加入了O2O模式这些问题都迎刃而解了。他们不但可以在O2O平台上打出廉价的电子广告,而且还可以用自己的优质服务还来客人的5星好评,客人的评价对于商铺来说是无形的广告。这样一来通过网络的力量一传十,十传百就连很多苍蝇馆子都成了明星店铺。其次,通过O2O平台开展的外卖业务不但有专业的第三方团队配送还一定程度的缓解了由于店面过小,客人到店堂食座位不够的问题。

篇9

经营者激励机制问题是随着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企业所有权与控制权的分离而逐渐成为企业的一个核心问题。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开始不断地进行经营者激励机制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的探索,在理论上把博弈论应用到研究中来,形成了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理论,提出了给予经营者部分剩余价值的论断,在实现经营者剩余价值索取权的实践中,进行了诸如年薪制、经理层收购、经营者股票期权等探索,并且由于其完善的市场环境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我国对经营者激励机制的探索路程相对比较曲折,主要是由于我国的企业大部分是国有企业,产权主体不明确,政府作为产权主体的代表只把激励的重点放在精神激励上,对于物质激励触及的太少。从1996年上海市部分企业率先实行年薪制开始,我过对经营者的物质激励逐步启动起来,随后还有部分企业实行了股票期权制、经理层收购等的探索。

目前,我国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首要问题为绩效考核方法不力。具体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影响太大、考核方法不合理、评价标准不稳定、考核人员受主观因素左右、考核人员水平不高、管理人员不重视等方面。在传统的企业管理中,企业过分仰赖工资、奖金、晋升等外在的激励手段,缺乏个人成长贡献、个人发展机会等内在报酬的激励,物资激励占非常重要的地位。而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管理者则更要重视精神激励,这种激励是一种新型的精神激励,它赋予被管理者更大的权力和责任,使其意识到自己是管理者的一员,进而发挥自己的自觉性、主动性和首创性,充分挖掘自己的潜能,以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而不只是那种给予赞赏、表扬或荣誊的传统式精神激励。

二、激励机制与绩效考核的最佳结合

一套科学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绩效考核体系不是孤立的, 它应当与企业的一系列相关体制相配合才能发挥作用。其中, 绩效考核体系是激励的基础。有了准确的考核结果才能有针对地进行激励, 在激励实施的过程中, 一定要注意公平原则,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受到了公平对待,必须反对平均主义、“一刀切”, 否则激励会产生负面效应。企业的经营者在管理过程中应该主义以下几个问题,努力做到激励与绩效的最佳结合。

第一,管理者树立正确的人力资源管理观念。管理者应增强人才观念, 强化人才意识, 树立“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指导思想。自觉把人力资源开发工作提上战略位置, 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发挥作用的人才环境。绩效考核系统的运行效果如何,除了跟系统本身有关外,更重要的还在于实施过程和执行的力度。许多管理者和员工认为评估就是在月末、季末和年末针对过去的表现和业绩进行的管理行为,而实际上通过评估,对被评估者的能力提升和职业生涯规划会起到更有效的推动,并进一步促进管理规范和提高组织绩效。这是实施绩效评估系统的真正目的和意义所在。所以管理者和员工不应把实施绩效评估系统看作一种负担,而应当看作一种先进的管理方式。

第二,激励机制与职务设计相对应,建立在一套评估标准的基础上。企业管理者和经营者应该对每个岗位的职责、义务、奖惩做出明确的规定, 特别是对于责任的划分和界定进行细致的说明。首先由员工自己提出, 然后企业再根据全局目标进行调整并与雇员沟通后再确定下来。为了保证合理, 这套标准应是开放的, 员工可以对此标准提出改进意见, 每年企业都组织员工对标准进行一次评价, 根据具体的环境变化, 对标准进行不断完善,使标准尽可能合理。企业每年依据标准对雇员进行评估, 评估是公开进行的, 评估结果公开并接受监督,同时严格与奖惩、升迁、培训等制度挂钩。激励的公平合理对于员工也构成一个强有力的激励因素

第三,建立灵活、有效的人力资源考核制度。经营者在实施管理过程中要科学全面地评价一位员工, 这往往需要从多视角来观察和判断。考核者一般应该包括考核者的上级、同事、下属、被考核者本人及客户等。实施360 度的综合考核, 从而得出相对客观、全面精确的考核意见; 不断改革人事制度, 完善激励机制, 拓展思路, 着眼未来。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 让职工工资和业绩挂钩, 实施奖优罚劣、末位淘汰、严格管理, 激发员工的危机感、成就感和创新精神, 形成一种竞争向上的企业氛围。同时相应地补充企业所需的各类合格人才, 在有进有出的原则下, 职工整体素质呈螺旋式上升, 实现人才素质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第四,加强精神激励的力度。根据西方著名管理学家马斯洛的个人需求层次理论的划分,个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低到高排序为:生存需求、安全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并且,当个人较低层次需求得到满足后,就会产生对较高层次需求的欲望。对大部分员工来说,获取一定的物质资料来满足较低层次的需求是比较容易的。相对而言,满足自身价值实现的需求更重要。此外,组织如果在激励上花钱过多,不利于组织长远发展。所以,组织对员工激励的重点应放在员工内在价值上,改变传统的以物质激励为主的机制,建立以目标发展为导向的激励机制。通过管理者和员工的双向沟通,确定双方认可的目标后,员工就会努力朝着这个目标奋进,体现自身价值,并不断地为组织创造财富。

第五,建立绩效考核投诉制度。企业在实施人力资源管理的过程中要成立绩效考核委员会,听取各部门管理者的初步考核意见和汇报,纠正考核中的偏差,有效控制考核尺度等。这为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提供了进一步的保障。绩效考核结果对员工的薪酬和发展问题将会产生重大影响。如果部门的经理或直接主管在在考核时对部属的打分程度有偏差,可退回重新进行考核;当员工对考核结果有争议时,可提出申诉由委员会调解仲裁,必须客观公正。

二、结束语

经营者的激励机制与企业绩效考核是一把双刃剑,好的绩效考核制度可以激活整个组织;但如果做法不当,可能会产生许多意想不到的后果,它既可能给组织带来活力与激情,又可能成为消极怠工、情绪低落甚至离职的温床。如何处理好严格管理与宽厚待人之间的分寸呢?这就要将绩效评估与激励机制有机的结合起来,在科学的绩效评估体系下充分激励员工工作的积极性。同时还有利于抵制腐败现象的发生,保证了党员干部的纯洁性。因为实施动态管理体制后,打破了干部终身制,建立了能者上、庸者下的干部聘任制度,提拔干部凭政绩,并实施竞争上岗的程序,一切凭能力、凭水平,这样,当权者没有滋生腐败的温床,就有力地拒绝了腐败现象的发生。

篇10

在煤化工企业的尿素生产、甲醇生产当中,采用脱硫、脱硝技术是主要的大气污染技术之一。在煤化工企业上马脱硫脱硝项目,也是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工作“三同时”的基本要求。本文从大气污染对人体损害机理、当前煤化工企业脱硫脱硝技术应用现状及发展方向加以论述

一、大气污染物对人身体的损害机理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通过呼吸道进入人体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的。其中对人体健康易造成严重危害的污染物包括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CO以及氯气。烟尘的危害主要是在呼吸系统各部位上沉积,成为构成或加重人类呼吸疾病的重要原因。同时,由于细菌等微生物对烟尘的依附之作用,给细菌等微生物危害人体造成了条件。二氧化硫因其容易溶于水,形成亚硫酸(H2SO3)刺激鼻粘膜和鼻粘膜,具有腐蚀性,形成了对人的结膜和上呼吸道粘膜具有强烈刺激。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以NO和二氧化氮,都能刺激和损害呼吸系统,氮氧化物侵入肺脏伸出的肺毛细血管,引起肺水肿等。NO还易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亚硝基血红蛋白,使使血红蛋白失去输氧能力。吸入过量的CO会削弱血红蛋白向人体各组织输送氧的能力,导致缺氧氯气对上呼吸道和眼睛会造成有害的影响,它会溶解在粘膜所含的水分里,生成次氯酸和盐酸,次氯酸使组织受到强烈氧化,盐酸刺激粘膜发生炎性肿胀,大量分泌粘液,造成呼吸困难。

二、煤化工企业常采用的烟气脱硫技术

所谓脱硫,将煤中的硫元素用钙基等方法固定成为固体防止燃烧时生成SO2 。燃烧脱硫的主要方法工作原理是:

1.石膏脱硫法:以石灰石粉加水制成浆液作为吸收剂,泵入吸收塔与烟气充分接触混合,烟气中的二氧化硫与浆液中的碳酸钙以及从塔下部鼓入的空气进行氧化反应生成硫酸钙,硫酸钙达到一定饱和度后,结晶形成两个结晶水的石膏。经吸收塔排出的石膏浆液经浓缩、脱水,使其含水量小于10%,然后用输送机送至石膏贮仓堆放,脱硫后烟气经过除雾器除去雾滴,再经过换热器加热升温后,由烟囱排入大气。)由于吸收塔内吸收剂浆液通过循环泵反复循环与烟气接触,吸收剂利用率很高,钙硫比较低,脱硫效率可大于95% 。

2.氨水洗涤法脱硫工艺 :以氨水为吸收剂,副产硫酸铵化肥。锅炉排出的烟气经换热器冷却至90~100℃,进入预洗涤器经洗涤后除去HCI和HF,洗涤后烟气经过液滴分离器除去水滴进入前置洗涤器中。在前置洗涤器中,氨水自塔顶喷淋洗涤烟气,烟气中的SO2被洗涤吸收除去,经洗涤的烟气排出后经液滴分离器除去携带的水滴,进入脱硫洗涤器。在该洗涤器中烟气进一步被洗涤,经洗涤塔顶的除雾器除去雾滴,进入脱硫洗涤器。再经烟气换热器加热后经烟囱排放。

3.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 :由吸收剂制备、吸收塔、脱硫灰再循环、除尘石灰石膏法脱硫工艺流程器及控制系统等部分组成。该工艺一般采用干态的消石灰粉作为吸收剂,或者其它对二氧化硫有吸收反应能力的干粉或浆液作为吸收剂。由锅炉排出的烟气从吸收塔(即流化床)底部进入。(吸收塔底部为一个文丘里装置,烟气流经文丘里管后速度加快,并在此与很细的吸收剂粉末互相混合,颗粒之间、气体与颗粒之间剧烈摩擦,形成流化床)。在喷入均匀水雾降低烟温的条件下,吸收剂与烟气中的二氧化硫反应生成CaSO3和CaSO4。脱硫后携带大量固体颗粒的烟气从吸收塔顶部排出,进入再循环除尘器,被分离出的颗粒经中间灰仓返回吸收塔,因固体颗粒反复循环达故吸收剂利用率较高。其副产品呈干粉状,主要由飞灰、CaSO3、CaSO4和未反应完的吸收剂Ca(OH)2等组成,适合作废矿井回填、道路基础等。典型的烟气循环流化床脱硫工艺,当燃煤含硫量为2%左右,钙硫比不大于1.3时,脱硫率可达90%以上,排烟温度约70℃。由于其占地面积少,投资较省,尤其适合于老机组烟气脱硫。

4.生物脱硫工艺目前常用生物脱硫方法是浸出法和表面氧化法

4.1生物浸出脱硫 :是利用微生物的氧化作用将黄铁矿氧化分解成铁离子和硫酸, 硫酸溶于水后将其从煤炭中排除的一种脱硫方法。 其优点是装置简单,只需在煤堆上撒上含有微生物的水,通过水浸透,在煤中实现微生物脱硫,生成的硫酸在煤堆底部收集,从而达到脱硫的目的。因是将煤中硫直接代谢转化,当采用合适的微生物时,还能同时处理煤中无机和有机硫。其缺点是处理时间较长,可长达数周之久。

4.2表面氧化脱硫:是用于煤炭脱硫技术的一种方法,该法的关键是粉碎煤炭,使其中的黄铁矿尽量于煤炭表面,以利于微生物的表面氧化作用。因无需进一步使黄铁矿化学变化,故处理时间仅需数分钟便可,而且在脱硫的同时 可除去灰分,但煤炭回收率降低。

三、当前脱硫脱硝装置运行现状及解决对策

我国目前的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还不允许象发达国家那样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并且在对二氧化硫的治理方面起步很晚,至今还处于摸索阶段,国内一些电厂的烟气脱硫装置大部分欧洲、美国、日本引进的技术,或者是试验性的,且设备处理的烟气量很小,还不成熟。据资料显示,有相当部分煤化工企业脱硫设施难以高效稳定运行,实际投运率不足60%,减排二氧化硫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没有完全掌握工艺技术,系统设计先天不足,个别设备出现故障后难以及时修复;

2.由于脱硫设备的运行费用很高,为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常常停运脱硫设施。

3.烟气脱硫工程质量不过关。

为解决这一问题,应该从以下方面加以完善:

首先,应加大脱硫技术自主创新力度。对于引进的脱硫技术,创新的重点是降低工程造价和降低系统能源消耗。该从适用于更大装机容量的脱硫技术、副产品的有效利用和完全处置及提高设备可靠性和使用寿命上下功夫。

第二、大力推进脱硫设备国产化。应是消化吸收国外的先进技术,大幅度提高设备的国产化率。只有这样才能显著降低脱硫成本。同时,应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对征收排污费标准逐年大比例提高,这样可督促企业加快大气污染治理步伐。

第三、加强脱硫产业化管理。严格市场准入,建立健全烟气脱硫工艺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检修、后评估等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烟气脱硫整体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