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风险意识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法律风险意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法律风险意识

篇1

一、商业贿赂的概念

根据1996年11月15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颁发的《关于禁止商业贿赂行为的暂行规定》第2条规定。商业贿赂是指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而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行为。这里所称的“财物”,具体包括经营者为销售和购买商品,假借促销费、宣传费、赞助费、科研费、劳务费、咨询费、佣金等名义,或者以报销各种费用等方式,给付对方单位或者个人的现金或者实物。所谓“其他手段”是指提供旅游、度假、提供物的使用权、免费考察等给付财物以外的其他利益的手段。“采用财物或者其他手段贿赂”,概括地说,就是给予不正当的利益,既包括给予财物,也包括给予其他财产性利益。应当指出的是,这里所说的“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是从广义上来说的既包括通常意义的销售或者购买有着物质特征的商品,同时也包括提供或者接受营利。因此商业贿赂的概念也可以表述为:在商业活动中,经营者为销售或者购买商品,提供或者接受营利而给予对方单位或者个人不正当利益的行为。

二、商业贿赂的危害

商业贿赂的危害有:破坏了正常、公平的市场交易秩序;使国家的税收大量流失;损害了广大消费者的利益;破坏了市场资源的合理配置;成为滋生腐败行为和经济犯罪的温床。

通过学习,在治理商业贿赂自查阶段,各单位在自查八项重点内容的基础上,应向职工做好宣传、教育工作,与职工讲明治理商业贿赂专项工作的重要性和商业贿赂的危害性,在干部、职工中统一思想,在提高认识的基础上开展自查自纠,具体对20__年以来的四个方面进行自查:

1、在本单位从业人员中,有没有应客户要求,给客户开据不实发票。

2、有没有将客户买充值卡、邮品、年册等非交寄邮件的业务,统一开据邮费发票。

3、从使用税控发票后,有没有为用户开过非税控发票。

4、现在从业人员手里还有没有未使用的手写发票。

以上四个方面极易引起违法犯罪问题,请各单位将自查结果与区局要求重点自查的八个方面一并于7月底书面报纪委办公室。

三、通过案例吸取教训,加强控制,执行制度

“大兴事件”的案例分析,使我们从中看出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个别生产单位严重存在重经营、轻管理,管理人员履职不到位,不严格执行规章制度,造成有章不循,不落实管理制度和监督检查制度,由此造成在管理上的严重失控,致使通信生产的某些环节产生漏洞,给社会人员以可乘之机,最终造成事件的发生。

企业通信生产的正常运行,必须有基本的制度作保障。落实规章制度是保证生产秩序的基本条件,只要不落实规章制度,就存在漏洞和隐患,就存在发生问题的可能性。我们要认真吸取“大兴事件”的沉痛教训,提高执行规章制度的自觉性。各单位的管理人员要以身作则,带头认真执行各项规章制度,严格按照邮政处理规则中规定的流程和程序,指挥、组织生产作业和邮件收寄工作,履行自己的管理职责,真正做到:经营和管理两手抓,两手都要硬。

分析“大兴事件”和我局个别单位在管理上存在的问题,我们建议应从以下几方面加强控制与管理:

1、加强对邮资机的管理

各单位必须由邮政专人负责邮资机、制签机的使用、管理,正确计收邮资,对剔除邮资必须有班组长和支局领导负责现场审核确认。邮资机日志和交邮总单记录规范、保管齐全。不许非邮政工作人员操作邮资机。各单位应对照邮资机管理办法,强化管理和监督。

2、控制特快专递业务

必须分设收寄和复核人员,收寄人员必须现场核对五联单与邮件重量、资费,加强对五联单完整性和一致性的检查,与交寄单位做好交接确认工作,减少资费损失。

3、发票控制管理

全面清理原有的手工发票,由专人负责给客户开据机打发票,避免营业员给客户私开手写不实之据,减少因发票问题给企业造成负面影响。

4、用户欠费控制

篇2

关键词:合同管理;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建设工程合同通常是发包方和承包方进行工程承发包的重要法律形式,是进行工程施工、监理和竣工验收的主要法律依据。建设工程合同的订立到最终的履行,对合同双方的根本利益都有直接的影响。合同一旦订立,就确立了当事人双方对工程项目的管理责任和双方的经济法律关系,也是双方实施工程管理,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的法律依据。合法、有效的合同,更让会当事人认真履行,同时还可以有效地预防纠纷的发生。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也可以请求仲裁机构或人民法院依据合同条款保护其合法权益。合同风险是指在合同实施中环境、组织、技术、管理、业主信誉等情况发生变化导致承包商经营失利而遭受的损失。合同条款中潜伏的风险通常表现为责任不清、权利不明所致。认真分析研究合同实施过程中的各种风险因素,在签订工程承包合同时尽量避免承担风险的条款,最终采取有效地措施,都可以有效地防范工程承包中法律风险的发生。

1 合同里存在的法律风险

1.1合同主体不合格的主体,必须要是具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的合同当事人。合同主体不合格通常包括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具有上述两种能力,但不是合同当事人,即当事人错位,当然是不合格的合同主体。另一种是虽然是合同当事人,可是没有上面的两种能力,同样是不合格的合同主体。合同的主体就是工程的发包方和承包方,合同主体不当之处主要表现在:工程发包方和承包方缺乏合同履约意识,既不认真研究制订合同条款,又不严格履行合同。在合同履约过程中由于缺少制约手段,违约情况比较严重,导致合同双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护,工程进度、工程质量也难以得到有效的保证。

1.2合同条款不平等工程承包原则上应以合同为约束依据,而合同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平等性。可是在工程承包实践中,业主与承包商往往没有平等可言。经过对当前的工程承包买方市场的特点的分析,少数业主往往会借助僧多粥少这一有利的优势,对承包商蛮不讲理,尤其是政府投资工程项目的业主部门。在签订承包合同时,业主通常会强加各种不平等条款,赋予业主各种不应有的权力,而对承包商则只强调应履行的义务,不提其应享有的权利。例如索赔条款本来是合同的主要内容,可是在多数合同中却闭口不提;又如误期罚款条款,基本上所有合同中都有详细规定,而且罚的制度极严。承包商如果在拟定合同条款时不坚持合理要求,就会给自己留下很大的隐患。

合同文字不严谨就是不准确,较容易引发歧义和误解,致使合同难以履行或引发争议。依法订立的有效合同,必须真实的反映合同双方的意愿。而这种反映只有靠准确、明晰的文字来体现。可以说,合同讲究咬文嚼字。但有些合同由于一些人为的或客观的原因,对一些合同条款拿捏不准或措辞含混不清。还有些合同对承包商的义务规定得非常具体,而对其应享有的权利则笼统地一笔带过,甚至对有些关键事项含糊其词。比如有些工程承包合同中在有关追加款额的条款中写道:“发生重大设计变更可增加款额”这类字句。那么,何为重大设计变更则并无细则说明。如果发生类似情况,业主或监理工程师往往便会视情随意曲解。

合同内容不完备甚至有的使用境外文本。因为国情不同、语言文字不同,加上翻译问题,使得这些合同文本存在很多疑问。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合同,因为这些国家过分强调独立自创,往往不愿意沿用国际上普遍遵循的条款,而他们自己制定的一些法规或合同条例一般都不完善,遗漏事项颇多。导致在合同履约过程中,承包商经常找不到合法依据来保护自己的利益。

合同管理不到位,少数合同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很低,对工程承包合同风险防范意识不强,致使在合同履约过程中遭受到一些本可避免的损失。有的没有及时发出应当发出的文件,给以后索赔造成困难。有的对合同签证确认不重视,对应签证确认的没有办理签证确认,当发生纠纷时,因无法举证而败诉。有的对拖欠工程款的情况应当追究的没有及时追究,当诉诸法律时才发现已超过了诉讼时效,致使损失无法挽回。有的对发包方不按合同约定支付工程进度款,一味地怕单方面停工承担违约责任而不敢行使抗辩权,结果客观上造成了垫资施工,使发包方的欠款数额越来越大,问题更加难以解决。

2 预防法律风险的主要对策

2.1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组织网络,做到建设工程合同管理专业化、正规化,使建筑企业合同管理覆盖企业的每个层次,延伸到各个角落。制订本企业的合同管理制度,检查监督本企业各类建设工程合同的订立、履行是建筑企业内部合同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它的职责还有:宣传贯彻有关合同法律、法规培训合同管理人员;审查合同,防止利用合同进行违法活动;参与解决合同纠纷;总结推广合同管理经验等等。合同管理人员的组成必须以法律顾问为核心,成员主要是企业的管理人员和购销人员。要在企业负责人领导下开展工作,还要接受负责管理合同的国家有关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监督。

2.2 建立健全合同管理的制度网络制度网络,首先是指企业就合同管理过程中的每个环节,建立和健全具体的、可操作的规章制度,使合同管理有章可循。其次是指建筑企业各层次都应有自己的合同管理制度。合同管理制度是合同管理活动及其运行过程的行为规范。合同管理能否成功的关键在于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健全。制订合同管理制度,是搞好建筑企业合同管理的重要保证。这些合同管理制度主要包括:合同归口管理制度;合同审查制度;委托制度;合同考核制度;合同用章管理制度;合同台帐、统计及归档制度。与此同时,还必须把这些合同管理制度与建设工程合同投标报价、工程项目管理的全过程有机结合起来,贯穿于整个工程项目建设的始终。

篇3

借据格式的要求以及法律风险提醒一、借据需要具备的基本要素

1、借款人的姓名、身份证号码、住址。借款人是个人的,必须亲笔签字,由他人代签的借据法律效力会产生争议。比如张三借款签李四的姓名,会给贷款人带来法律困扰。

2、贷款人的姓名:要求写全称,最好不要写,借到张姐、李哥等代号,以免主张债权时候出现障碍。

3、写清楚借款金额:最好是写上金额的币种,比如人民币多少元,用大写、小写的形式分开写,以免字迹不清楚看不清楚金额的争议,但是一定要核对大写、小写的一致性。

4、还款期限:对于还款期限的约定,有利有弊。

写清楚还款期限:利:债权人到期以后就好顺理成章的问债务人还款,特别是朋友之间借款的一个收款的理由。弊:债权人一定要注意诉讼时效,从借据上备注的还款期限到期之日开始计算,2年以内债权人必须主张债权(催收函签收或者向人民法院起诉),否则债权到期2年以后,债权人超过诉讼时效,即使起诉也很难胜诉。

不写还款期限:利:随时可以要求还款,不受2年的诉讼时效限制。弊:朋友之间不好催要还款。

5、利息:民间借贷,有约定好利息利率的,按照双方的约定履行,如果没有约定利息利率的,视为无利息贷款。在债权人另行主张还款并支付利息之日之前,这一段正常的借款期限,人民法院一般不支持利息。

6、还款方式:是一次性还本还息,还是分期还本还息,什么期限还多少,需要明确下来。

7、落款:借款人签字、完整的日期(年月日)、最好加印手摸。

二、发放贷款接收借据需要注意的法律风险

1、如果借款人是已婚,最好要求其配偶作为共同的借款人签字,目前一方签字借款、配偶另一方不认可的诉讼越来越多,各种各样的判例结果,导致没有配偶另一方签字的借据有可能出现不能要求夫妻共同偿还的法律风险。

2、债权人要求百分之百的回款把握,世界上的信誉度或者还款能力没有百分之百,除非债权人提前把这个百分之百的东西掌握在自己手里,即要求借款人在借款的同时提供有效的财产担保,并根据法律规定进行必要的担保物抵押登记。

3、如果不能进行担保物抵押,最好要求其他财产状况、信誉好的人作为担保人签字,担保人签字注明对于本息承担连带偿还责任,并备注担保人的身份信息。

4、借款资金流转的证明:大额的民间借贷,在诉讼阶段一般需要债权人举证你确实什么时间段借出了多少资金给债务人,为了避免给自己带来举证障碍,债权人最好用银行转账的形式支付至债务人,保留银行转账凭证。如果一定是现金形式,最好在借据上要求交付现金在场的2人以上作为见证人签字,见证现金的交付过程。

5、保留以下相关证件的复印件:借款人的身份证、借款人的结婚证、担保人的身份证、担保物的财产权证、属于借款人的非担保物财产的登记权证,作为日后出现诉讼纠纷的线索备用。

延伸阅读

收条能当借条用吗

收条和借条是两种不同的形式,需要我们区别地进行对待。虽然我们能够简单地说出收条和借条的大致差异,但在生活中依然将两者混淆,有时候甚至把收条当作借条使用,作为借款的债务凭证。

收条:

篇4

[关键词]BT模式;基础设施建设;产权移交;法律风险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6-0043-04

BT(Build-Transfer)即建设一移交,是一种工程项目建设领域所适用的融资建设模式。在这种运作模式下,由项目发起人对选定的投资人予以授权,由投资人负责筹集资金进行项目建设,并在规定时限内建成符合质量要求的工程项目,之后按照投资人与项目发起人签订的含有产权移交或赎回内容的融资建设合同,由投资人向项目发起人移交项目,项目发起人在一定期限内分期向投资人支付项目总投资并加上合理的资金回报。2000年联合国国际贸易法委员会公布的《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法律指南》将私人融资基础设施项目根据私人参与的不同方式或按有关基础设施的所有权将各种项目进行了分类,包括BOT、BTO、BOO等数种类型,未明确提及BT模式(UNCITRAL,2001)。但BT与BOT(建设~运营一移交)都是《关于培育发展工程总承包和工程项目管理企业的指导意见》(建市[2003]30号)所肯定的建设模式,也被视为BOT的一种变换形式,它将工程施工和项目融资结合起来,被广泛适用于非经营性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李公祥、尹贻林,2011)和其他短期内难以筹集项目建设资金的工程建设项目。

在BT模式下,项目发起人可以综合施工建设和融资两方面的要求形成自己的市场需求条件,以便于将既具有资信实力又具有相应施工能力的企业、企业集团或联合体引进来参加项目建设,从而更快更好地完成项目。项目建成后的项目移交,是BT模式下建设和移交两个主要环节之一,是项目发起人和项目投资人双方实现各自利益的重要步骤。由于项目移交的方式是以BT项目具体操作模式为基础,所以项目移交方式的设计关系到整个BT融资建设模式设计上的合法性,并且不同的项目移交方式对项目发起人和项目投资人而言分别具有不同的法律风险,有必要进行深入的分析。

一、BT项目产权移交前的产权归属分析

BT项目产权的移交,以建设阶段BT项目的产权归属为基础。探讨BT项目产权移交的不同模式,也需要以分析BT项目移交以前的产权归属为前提。建设阶段所确定的BT项目产权归属情况,与BT模式对投资建设关系的不同设计有关。在BT项目的实际运作中,BT项目的产权归属主要取决于在BT项目的具体运作中是否设立项目公司、投资人或项目公司在建设阶段是否拥有BT工程的全部产权。基于此,BT项目在建设阶段的产权归属大致可以分为如下四种情况。

(一)不设立项目公司且投资人不拥有工程的全部产权

在这种运作模式下,BT项目发起人不要求投资人设立项目公司,而是由投资人对BT项目投资进行自行实施建设,或通过招标确定施工单位实施建设。在建设阶段,项目所使用的土地权属仍由项目发起人享有,且项目的立项、选址规划、施工许可等建设手续均保留在项目发起人名下,投资人投资建设工程的行为实质上是投资人对项目发起人名下土地的添附。如果投资人本身具有总承包资质,则投资人的法律地位与一般工程的施工单位基本相同,在项目建成后向项目发起人移交质量合格的工程建设成果,是履行双方合同中施工建设内容的竣工交付义务。由于在建设阶段所建的工程未办理产权登记,竣工移交给项目发起人后方办理产权初始登记权,因此,工程移交行为无需进行权属变更登记,手续便捷且无权属变更产生的税费负担。在不成立项目公司且投资人不拥有工程产权的情况下,投资人在项目建设阶段对工程建设实际上发挥着垫资的作用。如果投资人同时是施工单位,尽管通常会将投资人融资事宜写在BT项目合同中,且项目发起人会支付融资的财务费用并提供资金支付担保,但由于在建设阶段的工程款实际由施工单位自行承担,因此这种运作模式仍有违规“带资承包”之嫌(沈其明,2007)。

(二)不设立项目公司且投资人拥有工程的全部产权

在这种运作模式下,项目发起人不要求投资人设立项目公司,将拟建的工程项目的前期产权和建设手续直接办理至投资人名下,由投资人作为项目法人进行项目投资和建设管理。项目建设可在投资人有施工企业资质的情况下由投资人实施,也可另行确定施工单位。项目发起人将工程项目全部交给投资人建设实施,具有“代建制”的特点,投资人虽未新设项目公司,但实际上投资人作为项目法人发挥着项目管理作用。投资人将持有产权的BT工程项目作为自有项目实施建设,建成后再办理权属转移登记手续将工程移交给项目发起人或指定的使用单位。由于在建设阶段的工程产权全部归属于投资人,因此,在这一模式下投资人在建设阶段的权益有充分的法律保障。

(三)设立项目公司且项目公司不拥有工程的全部产权

在这种运作模式下,BT项目发起人要求投资人新设一家项目公司专门作为BT项目的投融资平台。在建设阶段,项目公司履行业主职能,负责项目的建设管理,施工建设由具有施工企业资质的投资人或另行招标确定的施工单位负责。项目发起人保留工程项目产权及建设手续,BT项目工程款虽由项目公司支付,但项目公司并不拥有BT工程产权。建设阶段的这种产权归属状况,和不设立项目公司且投资人不拥有工程全部产权的归属形式一样,项目公司实质上都发挥着对BT项目工程的垫资作用,投资人所投资金流向项目发起人名下的项目而在项目公司名下未形成有产权归属登记的资产,因此对投资人而言在一定程度上欠缺资金安全保障。项目公司可以专门为投资人运营BT项目服务,以避免将BT项目工作与投资人其他业务相混,便于项目成本核算和工程移交后债权债务的清理。

(四)设立项目公司且项目公司拥有工程的全部产权

在这种运作模式下,BT项目发起人要求投资人设立项目公司作为BT工程项目的项目法人,由项目公司和施工单位建立施工合同法律关系。施工单位和投资人可以是一家公司,也可以是组成联合体并获得BT项目合同的两家公司,或者可以由投资人在成立项目公司后由项目公司通过招标程序确定。项目公司设立后,BT项目发起人将与工程有关的所有产权权属、建设手续都办理或转移至项目公司名下,使项目公司成为名符其实的项目法人。项目建成后,项目公司名下的工程项目可以通过变更不动产权登记手续的方式向项目发起人移交,也可以由投资人将项目公司的所有股权连同资产移交给项目发起人。

二、法律风险分析

从上述BT项目产权移交前的产权归属分析来看,BT项目在建设阶段的产权归属状况主要由项目发起人所选择的BT模式具体运作方式决定。不同的运作方式和不同的产权归属状况对项目发起人和投资人而言,在建设阶段存在着不同的法律风险,从建设期间的产权归属状况出发所形成的不同的产权移交模式,也存在着不同的法律风险。

(一)是否设立项目公司产生的法律风险分析

相较于设立项目公司的BT模式,不设立项目公司的BT模式具有较大的政策法规和资金保障上的风险(葛培健、张燎,2009)。要求投资人以不低于国务院对BT项目所在行业规定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最低资本金比例的资金作为注册资金成立项目公司,可以使项目运作有明确的独立主体,并在此基础上为项目发起人提供了监控和判断投资人的资金背景和运营状况的平台。在成立项目公司的基础上,如果项目发起人进一步将项目产权办理至项目公司名下,则BT项目的建设模式能够满足工程建设项目法人制度的要求,以项目公司为主体进行投资,也避免了施工单位“带资承包”的政策风险。因此,从这一点上来看,设立项目公司且项目公司拥有工程全部产权的运作模式,是BT模式最为规范的具体运作形式。

(二)产权归属对BT合同双方法律关系的影响

建设阶段BT工程项目的产权是由项目发起人持有,还是由投资人或投资人控制的项目公司持有,对项目发起人和投资人而言也存在不同的法律风险。BT项目大多为公用基础设施项目.土地为划拨取得。如果项目发起人为使土地具备划拨条件在前期已进行了整理开发,将项目土地直接划拨给投资人或项目公司,都会使项目发起人产生资产安全方面的顾虑。除土地外,如果将项目产权在建设初期即确定为投资人所有,还需要将一系列的前期建设手续办理至投资人或项目公司名下。而项目发起人在确定投资人之前,通常已经以自己的名义办理了必要的立项手续甚至规划手续。如果全部移交给投资人,就需要办理较为繁琐的政府批准文件的变更手续。这也是项目发起人不愿把BT项目产权交给投资人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建设阶段由项目发起人保留BT工程产权,会造成BT工程交易双方一定程度上的权利义务失衡。从投资人的角度来看,项目发起人不按照先前约定的期限和金额回购项目,是投资人最大的风险(周磊、周正康,2004)。如果不能控制和支配BT项目产权,投资人对BT工程项目的投资实际上是债权性质的融资,与享有产权模式下投资人对BT工程享有的物权相比,由于不能对抗投资人的其他债权人在行使债权时对该物的支配权,从而使投资人的投资最终获偿的风险性相对更大。如果项目发起人决定在建设阶段不将BT工程项目的产权交给投资人,并且又不能提供让投资人充分信赖的担保,将导致投资人在建设阶段承担了全部的投资义务,而缺少必要的权利保障,投资人将很可能因法律风险过大而不参与BT项目;如果投资人能够控制BT产权,至少投资人对BT项目的投资所形成的物是在投资人名下,投资人在按合同履行投资建设义务的同时,投资所形成的工程建设成果也具有账面上的资产价值,使投资人具有一定的收回投资的权利实现保障,从而可以大大减轻投资人的顾虑,激励投资人参与BT项目。因此,在建设阶段将BT项目的产权交给投资人,有利于形成交易双方之间较为稳固的合同关系。

对于BT产权交给投资人的资产安全问题,因为BT项目工程大多为需由财政资金投资且无盈利能力的公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不具有市场流通的价值,因此,投资人通常根本无法将其作为资产处置。在项目用地系行政划拨且严格限定了用途的情况下,如果投资人未按要求使用土地或者建设项目,政府方面可以随时采取行政措施予以制止或处理,而所有的工程建设又都由投资人自行投资,因此,在建设阶段将BT项目工程产权交给投资人的模式下,只要管理得当,不会对国有资产造成损失。

(三)不同产权移交模式的法律风险分析

在BT项目产权归属于项目发起人的情况下,项目建成后投资人只需实地移交工程,不存在产权权属移交问题。在BT项目产权归属于投资人或项目公司的情况下,项目移交需以产权权属登记手续为要件方可实现。产权移交方式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项目工程资产转让方式,即通过办理不动产权属过户登记手续实现;二是项目所在公司股权转让方式,即项目发起人通过收购持有BT工程产权的投资人或项目公司的股权间接获得BT项目产权。

项目工程资产转让方式下,项目发起人支付赎回资金购买工程项目本身,在办理产权转移手续后,项目发起人取得工程的物权。即使投资人在建设阶段因融资贷款的需要使用BT工程进行了抵押或有其他权属纠纷,都可以在办理产权转移手续前要求投资人清理。且物权转移后,投资人在建设阶段因投资建设而产生的债务纠纷,不会影响到项目发起人对BT工程的物权,项目发起人通过对工程产权购买隔离了投资人的债务风险。

项目所在公司股权转让方式下,项目发起人通过购买BT项目所在公司全部股权的方式成为项目资产物权的控制人,投资人转让股权所得款项即为投资人所获得的投资收入。如果转让价格是投资人实际投入的净资产值,则项目发起人可以另行支付一笔股权转让溢价作为投资人的投资收益。这种模式下,股权转让办理完工商登记手续后,项目产权转让即可完成,手续相对便捷,且项目发起人通过持有股权控制BT工程产权,BT工程相应的建设手续无需再次加以变更,BT项目所在公司的有限责任制度也为项目发起人隔离项目工程可能引发的风险和责任提供了充分的屏障。三、产权移交模式的选择

BT项目产权归属与移交模式,关系到BT项目模式合规性、资产安全、权利义务分配、移交手续等诸多涉及法律风险的问题。不同移交模式的税费等交易成本有所不同。在选择产权移交模式时,应结合项目具体情况分析不同产权移交模式的利弊,以推动项目顺利进行并最大程度地维护各方利益。

(一)选择工程资产转让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适用项目工程资产转让的方式进行BT项目产权移交,如果所进行交易的不动产不存在权属瑕疵,能够顺利办理产权登记手续,则对项目发起人而言可以在赎回之初即获得全部的项目产权,在整个赎回期可以分期支付合同价款给投资人,相对而言交易关系简单。但由于涉及产权变更,所有实物交割的移交手续十分繁琐。另外一个影响选择这种产权转让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不动产转让所造成的税费负担。

项目工程资产转让的行为实质上是不动产转让,转让方需要以回购价为基数缴纳营业税及附加等税金,而在施工环节BT项目施工单位已经缴纳了建筑营业税及附加,如果再缴纳转让资产的营业税金,将不必要地二次纳税(高华,2009)。对此,《重庆市地方税务局关于建筑业营业税有关政策问题的通知》(渝地税发[2008]195号文)规定,对BT模式的营业税征收管理,无论其是否具备建筑总承包资质,对融资人仅按建筑业税目征收一次营业税。因此,如果BT项目运作时能够取得税务部门的批准,采取一些优惠的税收待遇,则可能会大大降低税费。

在完成产权移交后,为了进一步保障项目公司本身的债权债务关系不影响到项目及项目发起人,除要求在回赎期届满后,BT项目所在的公司应及时清理债权、债务之外,还应要求投资人将BT项目所在的公司进行清算后注销,以较彻底地避免涉及项目公司的债务纠纷影响到BT工程的利益。

(二)选择股权转让方式应注意的问题

选择项目所在公司股权转让方式,签订股权转让合同办理股权转让的登记即可完成。但是,BT项目有其特殊性,项目发起人通常是政府机构或国有企业,在收购非国有股权时可能担心会涉及国有资产流失。如果被收购方本身也是国有背景的企业,则其转让股权也要符合国有企业产权转让方面的管理规定。另外,项目公司可能还有隐藏的债务风险。

篇5

根据你的描述,你们公司已经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下称“《劳动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在试用期中,除劳动者有《劳动合同法》第39条和第40条第1项、第2项规定的情形外,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而且用人单位在试用期解除劳动合同的,需要向劳动者说明理由。因此,一般情形下用人单位都不能随意解除劳动合同。如果公司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你不符合录用条件就辞退你,则公司需要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后果。

建议你依法与公司交涉,你可以向公司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要求公司按照经济补偿金两倍的标准向你支付赔偿金。若协商不成你可以在一年内依法向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不服裁决的,还可以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讼。

一、试用期的含义

劳动合同的试用期是指劳动关系双方当事人在建立劳动关系时,依照法律规定,在自愿平等,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在劳动合同期限内特别约定的一个供双方当事人互相考察的期限。试用期的长短与劳动合同期限的长短挂钩,不能超过法定的期限。试用期只能书面约定,不能口头约定。口头约定的试用期无效。

二、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

(一)用人单位解除试用期员工的法律风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九条之规定,劳动者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但是对于劳动者在试用期间不符合录用条件的,用人单位必须提供充分、有效证据证明。如果不能提供,即便劳动者确实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决定也会被劳动仲裁委或法院裁决撤销。而用人单位能否提供充分、有效的证据,则是对用人单位用工管理的考验。

综上,以试用期不符合录用条件为由解除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一定要在试用期内对劳动者进行考核、评价,并在试用期内作出解除合同决定。结合本案中,邹小姐工作踏实,获得同事的认可,说明她是可以胜任这项工作的,并且没有出过差错,很难说不符合录用条件,其他的情形更是不存在,那么公司在没有合理的证据证明邹小姐不符合录用条件就辞退的,就无权解除与邹小姐的劳动合同。

(二)用人单位需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的风险

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的两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

(三)劳动者可能主张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风险

根据《劳动合同法》相关规定,用人单位违反法律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劳动者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的,用人单位应当继续履行’劳动者不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已经不能继续履行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赔偿金。

本案中,邹小姐若与公司协商要求回到原岗位继续工作的,公司应当立即恢复其工作,若邹小姐不希望继续在公司工作下去的,则可以在一年内通过公司所在地的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出仲裁的途揭求公司按照经济补偿金两倍的标准向其支付赔偿金。

四、用人单位在试用期随意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律风险防范

用人单位若希望在试用期内合法的解除劳动合同,必须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在招收录用环节设置录用条件并公示

用人单位应根据各工作岗位设计较为完善的录用考核制度,并在招聘员工时向其明示录用条件,并要求员工签字确认。最好的办法是将其印制在《员工招聘登记表》上,供应聘人员填写和阅读后要求其签名表示已经知晓。

(二)用人单位必须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

用人单位应对劳动者试用期内的表现进行记录和评价,对试用期员工的考核有日常考核和转正考核两种,对于转正考核必须在试用期满之前结束,用人单位不但要设置可操作性较强的录用条件,还要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用人单位要想证明劳动者不符合录用条件,必须做到岗位职责及要求的详细描述,必须做好试用期的考核工作,考核工作应当详细、具体、客观。同时对于表现不好或者失误等有关不符合录用条件的记录,最好让员工签字确认。总之要具有可操作性,避免主观判断。

五、总结

篇6

关键词:妇产科;护士;医疗护理风险意识

随着大量的化学药物及新技术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加之新型医患关系的形成,使得护士职业的风险系数逐渐增高,特别是妇产科护士面临着多种职业暴露[1]。医疗护理风险,一方面指难以避免的护理技术缺陷导致的患者安全损害,另一方面则表现在服务质量差或法律意识淡薄等因素造成的医院在机遇、信誉及病源上的损失[2]。医疗护理风险意识是指]医院管理者和医务人员对医疗风险的思想认识和行为态度[3]。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采用便利抽样法对我院妇产科护士进行调查,共发放发放问卷90份,回收问卷88份,剔除不合格问卷,合格问卷共80份。年龄22~52岁,平均32.6岁;学历:中专4人,占5%,大专26人,占32.5%,本科49人,占61.3%;职称:初级57人,占71.3%,中级13人,占16.3%,高级5人,占6.3%。

1.2调查内容 问卷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为妇产科护士一般情况调查问卷,第二部分为妇产科护士医疗护理风险意识调查问卷。

1.3调查方法 采用邓璐璐[4]等研制的《学生医疗护理风险意识现状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由于本次调查对象为妇产科护士,遂对问卷进行修改,具有较好的表面效度。

1.3.1问卷的发放、回收及统计 利用妇产科护士业务学习时间,在正式调查前,使用统一的指导语解释本次调查的目的及注意事项,要求护士以匿名的方式在15min内填写完成问卷。统一回收问卷,剔除不合格问卷。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90份,回收88份,有效回收率97.8%。全部有效问卷回收后用SPSS13.0软件进行录入、统计。用构成比、均数、标准差和频数对人口学资料进行描述;用频数和构成比对妇产科护士的风险意识进行分析。

2 结果

2.1调查对象一般资料(表1)可知,妇产科护士构成已年轻化,学历层次以本科为主。

2.2护士医疗护理风险意识现状(表2)

3 讨论

3.1医疗护理风险教育欠缺 本次调查的妇产科护士虽然对医疗风险知识有所了解,但对特殊护理操作告知制度(30%)、医疗护理风险管理的含义(34%)、风险事件的高发区(38%)这三项定义不清。在业务学习中应加强这三方面的教育。

3.2法律知识掌握程度较高 本次研究发现,妇产科护士法律知识掌握较全面,与邓璐璐等[4]对学生风险意识的现状调查不同,说明医院再教育工作颇见成效。

3.3和患者有关内容及临床操作要求知晓度高 患者的权利、患者的隐私权和知情权、护士义务、护理规章制度的意义、三查七对制度的内容、三级护理制度的内容、常用的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正确的洗手法、何种操作时需要戴手套、皮肤意外接触到血液、体液、羊水的处理及被血液、体液、羊水污染的针头的处理这些项目没有人不知道,说明医院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宣传到位、落实到位。

4 对策

4.1通过多种途径宣传护理法律和医疗护理风险知识 重视护理风险的再教育,将护理法律和医疗护理风险知识纳入到业务学习的范畴中,聘请专家开展专题讲座、提高参与性,用感性形式促成临床护士理性的提升。

4.2将职业防护教育融入到日常工作中 从护生的院前培训开始,医院有必要将医学职业的神圣感与职业风险危机并重,早期树立良好的职业定位[5]。加强对护士的教育培训是减少职业性损伤的有效措施之一[6]对护士进行的相关培训教育必须是永久性教育,并制定相应制度监督落实。

改进对护士医疗护理风险知识的培训方式,使护士被动意识转变为主动意识,切实提高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孙建芳.妇产科护士职业暴露和自我防护现状调查与分析[J].上海护理,2010,10(3):36-37.

[2]杨雪冬.奉献社会与秩序重建[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2.

[3]蔡学联.护理实物风险管理[M].北京: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03:2.

[4]邓璐璐,周卫.护理专业学生医疗护理风险意识现状调查分析[J].中华护理教育,2011,8(7):309-310.

篇7

关键词: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措施

中图分类号:D912.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3-0-01

一、前言

随着全球经济和信息时代的来临,市场竞争也愈发激烈,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企业也在不断变化,带给企业丰厚回报的同时,也让企业面临巨大的风险。企业所面临的风险主要有法律风险、商业风险和自然风险等,其中法律风险的特征是承担法律责任,因此是可以控制的;商业风险的特征是受到市场因素影响,因此不能控制;而自然风险具有不可抗力的特征,因此也不能被控制。

企业外部法律环境的改变能使企业产生法律风险,同时,企业内部没有根据合同履行义务、行使权力或者违反法律,同样能使企业产生法律风险。换句话说,企业可能承担的关于法律方面的不利后果就是所谓的法律风险。

广义方面,任何一个法治社会,企业所存在的商业、财务、人事、决策等运行和管理方面的风险都是法律风险。这是因为在企业运行中所出现的运营风险最后都是依靠国家法律进行调整的。企业在运行过程中所牵扯到的个人、企业自身、社会、国家等各方面的利益冲突是不可避免的。这些矛盾冲突和利益关系最终造成了企业的法律风险。目前,很多企业不能正确估计或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法律风险,因此造成了严重的法律后果,严重时甚至可以毁灭一个企业。

二、防范企业法律风险的措施

1.提高法律风险意识,大力支持法律事务

只有提高企业负责人的法律风险意识,使其注意管理法律风险,才能使企业真正做到预防法律风险的发生。企业的管理层和决策层是整个企业的核心所在,必须加强法律风险意识,认真学习法律知识,转变认为法律事务无关紧要且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错误观点,大力支持法律事务,在建设企业文化的过程中融入法律风险意识,使企业所有员工都能认识到法律风险的重要性。尤其是企业高层管理者,不只本人要对法律有一定程度的认识,也就是拥有法律意识,还要求其能够主动寻求法律部门的帮助,也就是要拥有管理意识。企业高层管理者可以通过强化法务控制的方法加强对中间管理层和具体业务的控制,同时,企业要给予必要的法律成本投入,并且制定合理、明确的财务预算,确保法律控制环节能够正常运作。

2.加强建设内部规章制度和权力制约

企业内部是产生法律风险的关键所在,所以,要从企业自身做起防范法律风险。完善企业的内控机制,包括监督体系、业务经营管理体系和风险管理预警体系,重视监督部门和执行部门的建设,时刻关注新出台的法律政策和监管措施,组织并监督各部门和各机构加强建设内部规章制度,并注意加强监督企业管理层,防止其滥用权力,最终实现企业内部自我约束和监督。同时,企业完善的内部规章制度能够有效防范法律风险。根据市场竞争的内外环境和企业自身特点,用企业规章制度对涉及法律风险的事项进行预防和控制,明确相关规定,同时要审时度势、与时俱进,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企业各项规章制度,保证其合理合法性,满足市场竞争的需要。

3.加强合同法律风险的防范

根据调查资料显示,很多大企业面临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合同管理和公司治理,公司管理者严重缺乏防范法律风险的意识,不能认真贯彻实行规章制度,同时不能重视对法律人才的培养。企业要加强合同管理就要建立健全的合同管理制度,首先设立专门管理合同的部门,主要承担指导、检查、监督合同的签订和履行。其次,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可以对合同采用划块、分级的管理方法。通过合同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能够使管理层次更加清楚,使各部门各司其职,最终能够有效控制合同的签订、实行、考核以及纠纷处理等过程。

4.加强知识产权法律风险防范

首先,企业应该通过加强内部规章制度保护自己的知识产权不被侵害,例如:与技术人员签订知识产权协议和保密协议、制定保密制度,或采用其他的保密措施对知识产权加以保护。采取这些措施能够有效防止人才流动导致的企业损失。除此之外,企业要积极应对外部的侵权行为,可以向有关单位、部门举报违法行为,或提讼,以此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其次,企业也应该遵纪守法,不侵害他人的知识产权,通过学习知识产权法,避免对他人知识产权发生侵犯行为,最终避免法律风险。

5.加强劳动合同管理

目前,主要有企业与职工间不签订劳动合同、所签劳动合同存在问题、签订劳动合同程序不合法、企业不缴纳职工社会保险费用、保密制度不完善等企业劳动制度的相关问题。还有一些案件是由于劳动者不满用人单位所做处理而引发的。因此,企业应加强劳动合同管理,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并保证切实履行劳动合同,根据法律法规,建立内部相关规章制度保证劳动合同制度顺利运行,并注意日常的管理工作,通过审查和修改当前规章制度,在最大程度上降低法律风险。

6.确保企业法务人员履行职责

有些企业不能严格按照《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国有企业法律顾问管理办法》建立完善的法律事务机构,但是要有专业负责企业法律事务的人员,同时要确保其切实履行职责,例如提供参考意见和法律咨询,提供相关调查报告,经济、民事纠纷并进行和解、调解,办理各类公证等。企业要确保法律事务工作人员都切实履行自己的工作职责,达到降低企业法律风险的目的。

三、总结

近年来,企业越来越重视法律风险问题,不断提高法律意识,同时越来越重视防范和控制企业法律风险。防范法律风险关键是在企业的管理层,只有管理者给予大力支持和正确的引导全体职工参与才能有效防范法律风险的发生。除此之外,企业要关注自身内外资源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企业内部防范法律风险的制度,使企业能够满足和适应新的形势。

参考文献:

[1]常玉霞.论企业法律风险及防范[J].生产力研究,2009(24).

[2]马清彪.企业法律风险问题探析[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11(05).

篇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4208(2010)11-0035-02

近年来,医疗纠纷已经成为公众关注的一大社会热点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基层卫生服务机构,医疗纠纷也在逐年上升。前几年我中心在处理医疗纠纷方面牵扯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一些群体性医疗纠纷事件反复发生,严重干扰了医院的正常工作秩序。从2008年1月起,我中心尝试应用建立医疗风险教育机制、医疗风险管理手段和医疗风险流程管理来防范医疗纠纷,取得了明显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应用方法

1.1 建立医疗风险教育机制:医疗活动是高技术、高风险的特殊服务行业,医务人员是医疗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医疗水平、质量的集中体现者,对其从业人员执行严格的资格准入、后续教育培训制度是必需的。以往中心注重业务知识培训,轻风险教育,因而大多数医务人员的医疗风险观念不强,往往发生了医疗纠纷,医务人员还觉察不到自己的过失行为。为此,我们建立了医疗风险教育机制,让医务人员学习、掌握医疗风险的识别和防范技术,并树立医疗风险意识。具体做法:医疗会议每会必提医疗安全,不断提醒医疗风险;各科室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医疗安全专题会议;医务科每两个月召开一次医护人员会议,进行医疗安全教育,通过举例和分析院内外的一些医疗纠纷事件,让大家树立医疗过程中的风险意识,从而自觉防范医疗差错,减少医疗过失。每年两次请律师为医务人员讲课,让职工了解诊疗过程中存在的法律风险,养成依法执业的良好习惯。

1.2 建立风险管理制度:医疗风险是一种在医疗实践中发生的风险,它既具有风险的一般特征,又因为发生在特定的实践活动中,而与特定的环境、心理、职业等因素有关,并且医疗风险极易引发医疗纠纷。以前,中心的管理存在“重质量、轻风险”,“重处理、轻防范”等情况,主要通过医疗质量管理控制风险,且更多地体现为医疗事件的事后管理,很少从风险管理角度去审视。在医疗纠纷事件的过程中,往往扮演“消防员”的角色,疲于应对纠纷的处理。为此,我们建立以下几个风险管理制度。

1.2.1 预防风险制度:医疗风险既有客观性,也有可防范性,只要抓住关键环节,很多医疗风险是可以避免的,从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主要做法有:建立突发事件报告制度,要求任何科室或个人遇到突发、特殊事件包括急危重患者抢救等均应通知医务科或总值班人员,后者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处理,防止突发事件演变为纠纷事件。严格执行首诊负责制度、查房制度等医疗核心制度,医务科、护理部每月督查一次,减少医务人员低级错误的发生。建立患者安全管理制度,如防止患者跌倒、坠床,选择性手术审批及术前核对制度等。建立医疗隐患排查机制,每个月由院部行政领导率领医务科、护理部、总务科相关人员进行行政大查房,对全院各科室、部门进行全方位的医疗隐患排查;同时,采取现场办公的方式,对科室反映的问题,即知即改,杜绝非医疗性纠纷事件的发生。

1.2.2 转移风险制度:转移并不是让风险发生的概率减小,而是改变不同主体对风险的分担状况。对于医疗责任风险可以通过执行外院专家会诊、上级医疗机构专家组会诊、转诊到外院等会诊制度转移或分担责任、减少风险。具体做法包括:对一些具备转院条件的危重患者,一律专人护送至上级医院;住院患者1周内、门诊患者就诊3次疗效不佳或不能确诊者一律转上级医院等。减少因医务人员漏诊、误诊、误治而发生医疗纠纷。

1.2.3 控制风险制度:作为医疗单位,发生医疗差错、医疗纠纷是在所难免的。事件发生后,如何应对处置显得尤为重要,处理得当可以缓和医患矛盾,避免事态扩大。我们成立医疗纠纷办公室,在发生医疗纠纷事件后,由专人接待,积极采取应对、补救措施。医院纠纷办在接待投诉后,对事件进行深入的调查分析,患方纯属无理取闹者,坚决拒绝患方的无理要求;对医院确实存在过失行为,患方要求比较合理者,尽快与患方协商解决,以免激化矛盾;对医患双方意见分歧较大者,引导走行政调解或法律诉讼的解决方式。

1.3 建立风险流程管理:很多医疗差错看起来是某位医护人员个人所致,其实是与没有相应的操作流程有关。为此,我们建立了以下流程。

1.3.1 建立重点疾病的诊治流程:结合本中心实际情况,制定了一些常见急危重患者如中毒、脑血管意外、心力衰竭、猝死、宫外孕、严重外伤等患者的诊治流程,在急诊科上墙,并装订成册发放给相关医务人员,要求熟练掌握。每半年对相关流程进行模拟演练。

1.3.2 优化服务流程:对患者在本中心的门急诊就诊、住院、行辅助检查等环节进行梳理,对某些流程予以优化,减少医疗安全隐患。

1.4 评价方法:发放各种测评表,了解医务人员的风险意识、法律意识以及患者对中心的满意度等。计算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率、医疗纠纷事件次数、中心门急诊人次数。

2、结 果

我中心自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进行全院性的医疗事件讲评、医疗卫生法律、法规知识培训12次,其中邀请上海市某律师事务所律师讲课2次,有效地提高了我中心医务人员的法律意识、医疗风险意识。患者对中心的综合满意度由2年前的70.0%,上升到92.0%。2006-2007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为1.12/10000,而2008-2009年医疗纠纷事件发生率为0.17/10000。

3、讨 论

医疗风险是指在医疗过程中的不确定性有害因素直接或间接导致患者伤残或死亡结果的可能性,医者稍有不慎即可能发生医疗纠纷。目前世界上,尤其是发达国家都很重视医疗风险的防范和管理工作。在我国,医疗风险管理刚刚起步,无论是理论方面还是实践方面都很欠缺。风险管理是通过对风险的鉴别、衡量和分析,以最小的成本取得最大安全保障的管理方法。我们通过应用风险管理手段来防范医疗纠纷,效果显著。

篇9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 众筹模式 金融风险 监管路径

何为“众筹”?众筹翻译自国外一词“crowd funding”,即大众筹资或群众筹资,具有门槛低、多样性、依靠大众力量、注重创意的特征,是指一种向群众募资,以支持发起的个人或组织的行为。本文就围绕“众筹”这个关键,来讨论一下当前我国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所存在的一些风险以及如何监管的问题。

一、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

互联网金融是信息技术与金融行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是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的新业态,是知识社会创新2.0推动下的互联网发展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态。而“众筹模式”就是在互联网金融的大发展中出现的一种新事物新方向,其主要是指企业和个人通过特定的互联网为媒介,以筹集资金为目的融投资方式。在现在中国金融领域管制比较严格但又提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形式下,众筹模式有可能会成为解决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创业融投资困难的重要方式。但是相对于银行、股票、债券等传统的融投方式,互联网出现的时间比较短,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的发展的确面临着更多新的风险,这就需要我们政府制定出更加完善的相关政策与法律法规,进一步保护中小微企业以及个人创业的权益,从而使中国的互联网金融正常模式良好的发展开来。

二、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面临的金融风险

众筹模式作为互联网金融发展中的新事物,新事物必然面临着诸多新型的风险。在此,我们将这些不同于传统风险的新型风险分为以下几类:技术与操作风险、法律风险、非法集资以及筹资人出资人风险意识缺失等相关问题。

首先,是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面临的技术与操作风险。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中存在最突出的是技术风险。由于互联网金融是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就决定其必然离不开计算机网络系统,因此计算机网络系统安全问题就是最直接的互联网金融问题。在传统的金融模式下,安全风险影响的范围比较小,但是在互联网时代,一旦一处出现安全问题,必然引发整个网络的瘫痪。比如,类似的金融木马盗窃天天都在发生,给互联网金融造成极大危害。由此,对互联网技术的要求需要更高更精准。另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下的操作风险也不容小觑,其主要是指对计算机系统操作产生的风险。比如,计算机自身系统的操作缺陷引起的金融账户安全问题、计算机管理系统问题引起的交易者之间的信息交流泄露以及操作者自身操作失误而导致的经济损失等一系列问题。

其次,是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的法律风险。一方面,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本身处在发展的起步阶段,与之相适应的法律监管不够完善,没有一个稳定健全的法律监管体系。另一方面,我国现存的法律法规对发展迅速的互联网金融在一定程度上有些过时可,使得很多金融模式没有合适的法律规制甚至无法可依。因此,国家制定合适的法律法规迫在眉睫。

最后,是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的非法集资与筹资人出资人风险意识缺失。我国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最严重的问题就是非法集资,而非法集资不仅与筹资人自身的素质有关,更与出资人自身风险意识息息相关。中国现在的互联网金融众筹行业依然处于初始阶段,整个行业风险大小可控性不强,而进入行业的投资人多而杂,对于众筹的可能项目存在如非法集资等风险了解不多。

三、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的风险监管路径

针对上述互联网金融视域下众筹模式的风险分析,寻找并建立众筹模式的风险监管路径刻不容缓。

首先,加强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依附的互联网网络的技术与操作安全系数。国家相关部门应加大计算机安全保障力度,制定严格的技术操作规定,尽量减少计算机等硬件系统对互联网金融造成的不利。另外,国家的互联网技术部门应与时俱进,时时创新,研究出更高标准的互联网安全系统,把黑客、木马等非法金融盗窃杜绝在安全的墙壁之外。

其次,加强法律监管以及相关政策对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的支持。法律监管是国家对互联网金融最直接最有效的监管途径,而且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的发展必须依赖于有效的健全的法律保障。2016是互联网金融的法律元年,相信会有更多的互联网金融法律出台,国家必须根据互联网金融的发展,与时俱进,出台类似于“互联网金融法”、“互联网金融众筹法”等相关法律,使得互联网金融众筹模式的发展欣欣向荣、蒸蒸日上。

最后,加强筹资人出资人的法律意识、风险意识。国家相关部门以及行业自律协会都应该承担起对筹资人出资人教育责任,进一步提高筹资人出资人的自身素质,尤其加强对投资人的风险意识教育,引导其更合理有效的投资众筹项目。另外,国家相关部门应以明确方式向投资人介绍众筹项目的风险等问题,必须做到对投资人如实告知相关事项。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风险管理;心内科;护理管理;应用

医疗护理风险管理是指对患者、医务人员、医疗护理技术、药物、环境、设备、医疗护理制度与程序等风险因素进行管理的活动。随着公众健康意识和维权意识的日益增强,“医疗护理风险无处不在”已成为医疗护理界的共识。心内科患者以中老年人群为多,病情重、变化快,老年人在生理、心理各方面具有其特殊性,疾病本身及外界环境的改变,严重影响其安全性。因此,及时发现和有效处理护理服务过程中的各类风险,不断提高护理质量,已成为心内科护理管理所面临的新课题。针对这一特点,我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认真分析护理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寻求其防范对策,降低了风险事件的发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风险因素分析

1.1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

护士是医疗护理活动的直接实施者,也是护理水平与护理质量的集中体现者,护理活动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及护士自身素质是为患者提供优质服务的保证。护士的责任心不强,执行规章制度不严,会造成责任风险。如危重病人床头交接班仓促,“三查七对”不仔细,医嘱查对不认真;一级护理未按规定巡视;夜班值班时无菌操作不戴口罩等,是导致差错类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护士习惯于按医嘱被动工作,被动应急传呼,较侧重完成有形的操作性工作,而忽视了病情观察等无形工作,对病情变化缺乏预见性,是导致意外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

1.2护士的技术水平和应急能力不够

心内科病人的病情瞬息万变,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由于临床护士大多年龄小、年资低,专科知识及经验缺乏,专科技术操作不熟练,不能及时掌握新理论、新技术、新护理方法,自然无法为病人提供必需的护理。此外,护士对除颤仪、呼吸机、监护仪等抢救仪器的使用欠熟练,以及对各种恶性心律失常不能及时识别,会直接危及病人的生命安全。

1.3护士的沟通能力与法律意识欠缺

护士不能与病人及家属达成有效沟通,对病情、护理行为没有履行告知义务或告知技巧不当,告知质量不高,是导致护理纠纷或投诉的主要原因。护士的法律意识薄弱,护理记录不及时、欠准确或字迹潦草,随意涂改,用同一笔迹重抄等,是导致护理纠纷的另一因素。

1.4心内科病人特有的高风险性

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脏骤停均是心源性猝死的常见原因。一些诊疗措施如溶栓等也存在高风险性;生活习惯改变:病人不能适应患病后生活习惯的改变,如卧床大小便、活动限制等,加之大多数病人年老体衰,伴有浮肿,发生压疮、跌倒、坠床等风险事件的可能性高。

1.5环境因素

由于地面湿滑、噪音大、病房加床多等环境管理不善引发风险。

二、防范对策

2.1重点抓好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增强团队意识

抓好规章制度落实,强化“慎独”精神,是落实各项护理措施的重要保证。教育护理人员认真坚持工作原则,遵守规章制度,实事求是,明确自己的职责,对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不论问题大小都要及时汇报,不可隐瞒情节或自作主张处理,以赢得补救的时间或措施;科室成立护理质量监控小组,严格检查督促各项规章制度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另外,护理工作具有连续性等特点,若发生上班有遗漏的工作内容,接班者要及时弥补,增强团队协作精神。

2.2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增强护士应急能力

严格执行护理部制订的护士培训计划,尤其是对新分配来的护士,根据科室特点,制订岗前培训计划,逐项培训、考核;通过晨会提问、业务讲课、疾病护理查房等形式学习护理新知识、新进展。进行护理急救知识和技术的教学,针对现有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分析讨论,剖析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因素,充分利用预见性护理程序,找出相对应的护理干预措施,以达到人人都有防风险意识,班班都有护理防范重点,使患者微小的病情变化都在护士的监控和预料之中。

2.3加强护患沟通,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

有效的交流沟通有利于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避免矛盾和纠纷。护士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学会倾听,不断提高自身素质,提高沟通能力与技巧。尊重病人的知情同意权,尤其在实施溶栓、有创诊疗操作等高风险操作时,以适当的方式和语气向病人及家属解释治疗措施,既要让他们全面了解治疗的目的、效果、注意事项及可能存在的意外,又不能让病人过分担忧紧张,以免加重病情。护士要充分从病人的角度出发,尊重理解病人,建立起和谐的护患关系。

2.4增强护理人员法律意识,提高护理风险的防范能力组织全科护士认真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对科室存在或潜在的风险及时进行评估、讨论、分析,使每个护士都认识到严格执行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及操作规程的重要性,以不断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提高护士对护理风险的防范意识和能力。要求护士必须从法律高度严肃对待护理文书的书写。观察病情要有预见性,记录要及时准确,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报告医生,避免医护记录矛盾。护士长每天检查各项护理记录,禁止随意涂改,同笔迹抄写。

2.5加强病区环境安全管理

对于危重患者,尽量调至易于观察、接近护士站的病室或急救室内;对于神志不清、小儿、老年人及病情危重的患者应加床栏,并将危险物品远离患者,如暖瓶、锐器等,以防坠床、烫伤或意外伤害;对于行动不便者将物品放在患者易取放的位置;尽量保持卫生间、开水房、走廊等地面的干燥,在潮湿处放置防滑标识,以防摔倒。

三、讨论

心内科疾病具有病情变化快,预见性差,死亡率高的特点,护士若没有风险意识,不能及时发现护理风险,将会带来严重的安全隐患,影响正常的护理工作。尤其在医疗安全被广泛关注的今天,为病人提供更加优质安全的护理服务,是护患双方共同的目标。通过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我科的护理质量得以明显提高,护理纠纷、护理投诉明显减少,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正在不断地增强,护理满意度也在不断地提高,得到了患者及家属的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