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保健信息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保健信息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保健信息管理

篇1

【摘要】 目的 探讨抚触和中医按摩对婴儿呼吸系统的保健作用。方法 通过对80例正常新生儿进行抚触和中医按摩,并随机选择条件相当的正常新生儿作为对照组,观察婴儿呼吸道感染的次数。结果 抚触和中医按摩组呼吸道感染的次数及治愈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抚触和中医按摩能促进婴儿呼吸系统的发育,增强抵抗力,且方法简便易学,经济实惠,值得推广。

【关键词】 抚触;中医按摩;穴位疗法;呼吸道感染;保健;婴儿

婴儿抚触是通过对婴儿皮肤感官温和的刺激,以促进婴幼儿的健康发育。中医按摩是通过对特定穴位的刺激(揉、按、捏、推),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二者有机的结合,更能增强婴儿的抵抗力及预防呼吸系统疾病。为探讨抚触、中医按摩对婴儿呼吸系统的影响,笔者进行了本次临床观察。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按照单纯随机抽样兼顾自愿的原则,选择200601~200901在本院住院正常分娩的足月顺产、出生时体质量≥2 500 g、无产时窒息的新生儿160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例。两组婴儿的体质量、身高、头围、性别、喂养方式、父母年龄、文化水平、职业及喂养人的文化水平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抚触按摩计划及要求

婴儿抚触具体方法参照文献国际标准通用手法和步骤[1],抚触时间为新生儿出生24 h后,喂奶1 h后,安静无哭闹时进行。按正规国际抚触标准进行(即全身按摩法)由头部、胸部、腹部、背部、四肢和手足的顺序进行抚触。每1个部位抚触4~6次,手法要轻柔,但要有一定力度,先轻后重。环境选择温暖、安静的房间,室温26 ℃左右。中医按摩技术是在婴儿抚触资料的基础上增加了穴位按摩,面部及头部的穴位有:百会、天庭、攒竹、太阳、迎香;胸腹部穴位:天枢、檀中、肚角、神阙、丹田;下肢及足:足三里、委中、涌泉穴;背部有肺俞穴、肝俞穴、长强穴;手部有小肠经、大肠经、脾经、肾经及肝经等。观察组生后即开始中医小儿按摩、抚触,每日2次,每次抚触10 min,按摩5 min,6个月后每次抚触10 min,按摩10 min,对照组不做抚触和按摩。

1.2.2 效果观察

专业人员对观察组婴儿的父母进行抚触、中医小儿按摩的培训,并发放相关的指导手册,使其掌握方法,正规操作,并每月进行家访1次,督促及询问完成情况,遇到问题及时解决。对照组亦每月进行家访1次。两组均记录呼吸道感染次数及治愈时间。诊断指标按儿科学诊断标准[1]。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SAS 8.1统计软件进行t检验统计分析,P

2 结果

2.1 两组婴儿呼吸道感染次数及治愈时间比较

见表1。表1 婴儿抚触和中医按摩(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次数与治愈时间与对照组比较(略)注: 观察组呼吸道感染次数较对照组感染次数少,且病程短,病情恢复快,t=3.26,P

3 讨论

婴儿抚触是通过对婴儿皮肤各部位有次序、有手法技巧的按摩,让大量温和的刺激通过皮肤感受器传到中枢神经系统产生效应。对婴儿生长发育有很好的促进作用。抚触不仅能使体质量增加,还能促进婴儿的情商发育[2]。抚触可促进β内啡肽,5羟色胺、肾上腺素、血清素等的分泌,减低应激反应,增强免疫应答[3],增强婴儿抵抗力,减少发病次数,在抚触的基础上增加穴位的轻揉按摩,能调节阴阳,理气血,和脏腑,通经络,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实验证明无论是患上呼吸道感染还是下呼吸道感染次数均较对照组少,且病程短,病情恢复快。

抚触是一种简便且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这一全新的概念越来越受到专业人士及家长的认可,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M].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304318.

篇2

关键词: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11.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2) 12-0000-01

随着温州市妇幼保健工作深入,网络信息化需求的提高,统一建设温州市妇幼信息网络,实现全市妇幼信息时时交互,准确及时掌握全市孕产妇儿童信息,有效提高妇幼卫生工作管理水平。决定在全市展开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

一、系统介绍

《区域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是为适应现代社会对妇幼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贯彻浙江省政府、温州市政府对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要求,提高妇幼卫生信息化建设工作的效率和水平,提高妇幼卫生信息资源的利用率和妇幼卫生决策管理水平,改善医疗服务模式,增强医疗服务手段,提高温州市民的妇幼保健水平和妇幼保健质量,由温州市卫生局和浙江联众卫生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共同研制一套电子化妇幼保健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在已有的妇幼保健工作基础上,遵循国家规范文件与温州市妇幼卫生数据标准和业务规范,以浙江省孕产妇保健册、儿童保健册为蓝本开发而成。

2011年10月1日区域妇幼信息网络在鹿城、瓯海、龙湾启用,截止2012年3月31日三个区已录入孕产妇建册人数11572人,产前检查人次14683次,儿童保健建册人数5854人,儿童体检人次8771次,使全市三区共享孕产妇、儿童保健信息,资源实时共享,协同服务,为实现全市妇幼信息化系统平台建设及2012年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的全面铺开奠定基础。

二、系统功能及环境和人员需求

(一)系统功能

1.孕产妇保健:基本信息、产前复查、产前筛查、产时信息、产后访视、高危孕产妇、辅助功能。

2.7岁以下儿童保健。基本信息、系统检查、听力检查、心理检查、听力检查筛查申请、体弱儿管理、辅助功能。

3.三网监测。5岁以下儿童死亡登记、孕产妇死亡个案表、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围产儿死亡个案表、儿童死亡报告卡、出生儿童缺陷登记。

4.妇女病普查。妇女一般情况及检查情况。

5.婚检。男女一般情况及检查情况。

6.工作查询子系统。孕产妇保健查询,儿童保健查询。上述所有查询结果可以导出为excel格式。

7.其他功能。设置了通知公告栏(信息交流平台),预警栏

(二)环境要求

系统操作环境方面:IE7或IE8。登陆妇幼保健系统网址,输入相关账户跟密码即可。

网络调试和硬件部署方面:各地各单位要根据《关于进一步健全完善卫生专网工作的通知》(温卫办〔2010〕187号)要求,抓紧做好网络调试工作,确保外网能通过域名访问,或内网能通过IP地址访问,并尽量通过内网访问本系统。有条件的单位要新增路由器或防火墙,确保接入单位网络安全,并做好信息安全防范工作。妇幼保健管理系统使用的相关业务科室要配备专用办公设备,如办公电脑、打印机等,做到专机专用,不得安装和使用其它无关软件,并做好操作系统补丁和杀毒软件的升级工作。做好与医院内部系统的接口研发工作。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采用B/S架构,医生可通过IE浏览器操作,对于业务量比较大或需与其它内部系统交互的医院可按照《区域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接口文档》(该文档可到上述网址下载)要求,做好与市级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的接口研发工作。

外部环境方面: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涉及机构众多,信息量丰富,工作量大,为了确保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顺利实施,需要各地卫生行政部门负责统一协调、部署实施和监督管理,积极推行乡镇或妇幼保健机构统一建卡规范孕产妇系统管理工作,并将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纳入年度考核及妇幼保健规范化门诊创建标准。各级妇幼保健机构负责信息系统使用业务指导、辖区各机构系统需求的汇总和上报,并确定一名专人负责组织协调,加大各机构对妇幼保健信息系统的重视。

(三)系统操作人员要求

在系统环境及功能到位的情况下,信息量大,工作量大,各机构业务操作人员的原始资料的准确录入就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业务人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妇幼保健机构各业务科室人员需加强信息系统业务知识学习,积极开展辖区机构信息系统使用情况督导,确保录入数量和质量。各地需及时汇总上报妇幼信息系统建设机构及人员名单,以方便组织技术人员进行现场培训学习和交流,让业务人员能更加流畅的使用系统,并及时对使用中情况进行反馈,使系统得到完善和改进。

三、妇幼保健管理系统建设的目的与意义

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提供有关妇女儿童生存、疾病医疗及保健服务情况的综合信息。

妇女保健管理系统是一个对全市有关妇女在怀孕和分娩前后及过程中、妇女病普查中进行数据收集、分析和反馈,建立孕产妇管理手册,及时准确的为妇女保健工作者提供了诊断依据,使各项信息得到有效的利用,提高了工作质量。如孕产妇保健管理中,产前初次检查根据实际情况填入数据,在初次检查中,预产期,孕周等都是根据相关信息自动生成,高危因素也会自动算出,并会提示是否进入高危产妇管理,实时提醒,方便医生查看总结相关信息。这样就有效提高了高危管理的准确、及时、完整性,避免错过最佳治疗保健时期。

儿童保健管理信息系统是一个对全市儿童出生至6岁期间生长发育及健康进行管理的系统,能够方便地录入儿童的基本资料、检查情况等,对各种资料进行迅速而准确的汇总统计。儿童保健管理模块中也有相应的功能,如儿童保健体检记录,内容填写更加规范、完整,根据录入数据提示是否为体弱儿,并且根据各年龄的体检记录自动获取身高评价和营养评价。为儿童保健管理及基层指导提供方便。

妇幼保健管理信息系统涉及范围广,相关信息具有高度共享性,并且生成了大量的信息供相关人员查询,使医务人员相关机构管理人员能在权限范围内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有利于科学研究。不同的检索功能,让管理部门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对综合数据进行分析,及时掌握系统内妇幼保健工作的情况,有针对性的进行调控,从而提高管理质量。而且信息来自源头,信息可以得到充分挖掘和利用,为妇幼卫生工作决策层服务,同时通过信息反馈,更好的指导服务基层。

参考文献:

篇3

一、妇幼卫生工作

(一)认真落实“一法两纲”提出的妇幼卫生工作目标

1.加强孕产妇保健和儿童保健系统管理。一是针对我区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较低,管理质量不高的情况,各盟市注重加强县、乡、村三级网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县、乡、村三级保健人员作用。通辽市奈曼旗在撤乡并镇改革中,在镇卫生院组建防保站,设专职妇幼人员,明确村级卫生人员承担妇幼工作,做到了全旗妇幼保健层层有组织机构、有专职人员、职责明确、任务到人。二是市、县妇幼保健机构不断加强内部管理,各地《分娩登记本》、《孕产妇保健手册》、《儿童保健手册》等表、卡、册基础登记资料得到进一步规范。三是加强托幼园所管理,积极预防传染病。各地通过对托幼机构进行评审换发《卫生保健合格证》工作,对托幼机构开展的儿童保健工作进行指导。呼和浩特市、包头市对托幼机构的管理率达100%。包头市还制定了全市幼儿园防控手足口病和甲型h1n1流感的检查督导方案,对全市幼儿园防控情况进行督导检查。

2.加强出生缺陷防治,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一是努力提高婚前医学检查率。全区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积极协调妇联、民政等部门,开展宣传和培训,落实婚前医学检查工作,目前,全区共有4个盟市实施了全市免费婚检政策,全区有51个旗县开展了免费婚检工作,占全区旗县50.5%。婚前医学检查率达17.93%,比去年提高7.4个百分点。二是加强出生缺陷防治知识宣传。各地充分利用新婚登记、婚前保健、孕前保健、婚前医学检查等工作时机,开展出生缺陷防治知识的宣传工作。

3.着力提高妇幼卫生信息管理水平。召开了全区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会议。总结了全区妇幼卫生信息工作,传达了全国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会议精神,提出了年度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任务强调了项目主要信息的质量控制和网络直报数据审核反馈工作,把盟市卫生局分管局长对年报审核签字纳入对各盟市卫生局工作实绩考核内容。

4.落实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一是开展了孕产妇死亡评审方法培训。今年举办了高级产科生命支持培训班上继续增加了理论培训与评审实例分析相结合的孕产妇死亡评审方法培训。二是认真组织自治区孕产妇死亡评审,加强分析反馈工作自治区对全区所有死亡孕产妇进行了评审,完成了所有病例的省级评审,并将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有针对性地反馈到各盟市。目前,盟市都开展了孕产妇死亡评审,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的旗县也达到了80%。

(二)依法加强对妇幼卫生监督管理

篇4

一、明确妇幼卫生年报统计及上报时限

省卫生厅规定,从*年开始,妇幼卫生年报及其它监测年报统计时限调整为“3+1”模式。即将上一年第四季度过当年第一、二、三季度合计为当年资料的统计年度。为保证县级报表能按时报市,请各助产单位于每年10月7日前将该年度妇幼报表报送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科,以便汇总上报。

二、明确妇幼卫生年报种类及其统计范围

(一)年终应上报的报表有:1、0一6周岁儿童保健工作年报表;2、孕产妇系统管理情况年报表;3、妇女病普查普治及节育手术情况年报表;4、县、乡镇妇保、儿保检员调查登记表;5、医疗保健出生医学证明管理情况核查表;6、出生医学证明作废登记表;7、广东省产科质量情况年报表;8、爱婴医院工作年报表;9、施行人工终止14周以上妊娠手术情况汇总情;10、梅州市各县流动孕产妇反馈登记表;11、梅州市各县5岁以下儿童死亡情况反馈登记表。

(二)有关填表事项:表1一3的统计范围为该辖区内的总和;表4仅报助产单位中从事妇幼保健和儿童保健的人员数;表5、6报本单位出生医学证明发放、作废情况;表7、8仅报助产单位工作情况,表8报爱婴医院或爱婴卫生院工作情况;表9为引产点必报;表10、11报本辖区内(或本单位)发现的梅州市内其它县(非本县)的孕产妇及儿童情况。

三、各助产单位应于每月7日前将上月妇幼卫生工作情况月报表和围产儿、儿童死亡报告卡、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死亡评审记录(附后)等报送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科,县级医疗保健机构还应将本院分娩的产妇情况以孕产妇系统管理保健手册的形式按月报送县妇幼保健院保健科,由保健科负责反馈回各镇。

四、各单位所报报表须经单位负责人审核盖章和制表人签名后方可报出。

五、做好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信息统计工作

按省妇儿工委要求,将本省流动人口统计口径明确为——已在本县居住一个月及以上常住户口在本县以外的人。

请各镇在报送妇幼年报表的同时,将流动人口的产妇数、孕产妇死亡数、活产数、婴儿死亡数、5岁以下儿童数、出生缺陷数如实上报。

六、建立健全孕产妇死亡报告和评审制度

各单位要按要求做好孕产妇死亡的报告和评审工作。孕产妇死亡的首诊单位应填写《孕产妇死亡报告卡》及病情经过,在产家死亡的由所在地卫生院妇幼组填写。对每一例孕产妇死亡病例都要做好科内、院内和县级评审,分析和掌握死亡原因,提出干预措施,最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孕产妇死亡,确保母婴安全。

七、建立健全围产儿死亡报告和评审制度

篇5

建立覆盖城乡的妇幼卫生服务体系,保障妇女儿童公平享有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不断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全市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17/10万以下,婴儿和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控制在7‰和8‰以下。具体指标如下:

1.孕产妇系统管理率达到90%以上;农村孕产妇保健覆盖率保持在95%以上;孕早期检查率保持在90%以上。

2.住院分娩率达到99%,高危妊娠筛查管理率、高危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均达到100%。

3.3岁以下儿童系统管理率和7岁以下儿童保健管理率均达到90%以上。

4.提高产前筛查率和产前诊断水平,产前筛查率达到50%以上。

5.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甲状腺功能低下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均达到90%以上,提高确诊病例治疗率。

6.孕产妇艾滋病和梅毒检测率均达到80%,感染艾滋病及梅毒的孕产妇及所生儿童采取预防母婴传播干预措施比例均达到90%以上。

7、妇女常见病筛查率达到50%以上。提高宫颈癌和乳腺癌的早诊早治率,降低死亡率。.

8.妇幼重大公共卫生项目目标达到省卫生厅要求。

二、工作措施

(一)加强妇幼卫生体系建设

1、坚持妇幼卫生的公共卫生性质,明确妇幼保健机构职能定位。坚持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明确妇幼保健机构是由政府举办、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

2、实施妇幼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工程。以市妇幼保健院为重点,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加强妇幼保健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妇幼卫生基础设施和服务能力建设。按照国家“十二五”妇幼保健机构建设规划和建设标准,制定二级妇保院的设置规划和建设计划,强化妇幼保健机构在业务指导、人员培训、技术支持和信息管理等方面的职能。健全以市妇幼保健院为龙头、镇区街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网底的市、镇、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

3、开展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工作。按照《全国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实施方案》要求,继续开展县级妇幼卫生工作绩效考核,加快妇幼保健体系建设与发展,做好迎接省级检查的准备工作。

4、加强妇幼保健学科建设与管理。随着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市场竞争将向纵深发展,妇幼保健机构必须树立“科技兴院”意识,重视科学发展,加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训,以此带动医疗技术水平向前发展。加强妇女保健、儿童保健重点专科建设,开展重点学科评审,培养重点学科带头人。坚持保健与临床相结合的原则,在工作中不断总结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

5、加强基层妇幼保健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对各级妇幼保健人员开展岗位技能培训。市妇幼保健院要组建师资队伍,承担全市公共卫生妇幼项目、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信息统计、妇幼保健新技术的引进、推广工作的培训,制定妇幼保健专项技术培训计划,定期举办妇幼保健人员的“三基”和适宜技术培训,组织开展2次全市妇幼保健技术竞赛,提升业务技能水平。市妇幼保健院和二级以上综合医院要加强对镇区街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指导,基层医疗单位新调整的妇幼人员,由市妇幼保健院负责做好岗前培训,培训后进行考试考核。镇区街卫生院要加强村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和业务指导,确保妇幼保健工作落到实处。

(二)、提高妇幼保健服务质量

1、加强孕产妇保健管理。深入贯彻卫生部《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办法》和《孕产期保健工作规范》,健全孕产期保健服务网络,改变《孕产妇保健手册》的传统建立模式,统一由镇区街卫生院建立《孕产妇保健手册》、登记基本信息,将孕前、孕期、分娩期和产褥期医疗保健服务有效衔接,为孕产妇提供全程、连续、规范、安全的孕产期保健服务。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做好高危妊娠的筛查、监护和管理。市卫生局加强对孕产期保健工作管理和质量控制,每半年对辖区的孕产期保健工作质量进行1次全面检查,促进孕产期保健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2、强化儿童保健服务。认真落实卫生部《全国儿童保健工作规范》,配齐专业技术人员,配足业务用房及设施设备,建立区域儿童保健工作监督管理和考评评估制度,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基本公共卫生项目中的儿童保健工作,医疗保健机构要转变职能,把直接面向儿童个体的健康管理服务工作下沉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按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中《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要求,为儿童做好相应的服务。

3、提高产科、儿科服务质量。加强产科质量管理和爱婴医院建设,各助产机构要严格掌握剖宫产手术指征,并实行产科主任负责制,严格控制剖宫产率,提供规范、安全的助产技术服务。市卫生局将定期组织专家对各助产机构剖宫产情况进行质控,并作为年终考核依据。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项目定点助产机构实施动态管理,对经考核不合格的,取消其定点助产机构资格。

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绿色通道,加强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紧急救治、转运和管理,提高救治能力,提高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抢救成功率。开展孕产妇死亡评审和新生儿死亡评审,推广新生儿窒息复苏等适宜技术,降低孕产妇和新生儿死亡率。

4、实施妇女儿童疾病防治工程。积极争取政府支持,建立与妇联、人口计生、财政等多部门合作机制,重点开展对严重威胁妇女生命健康的宫颈癌、乳腺癌、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及儿童常见病、传染病等疾病的防治。加强流动人口妇幼保健管理,将流动人口中的孕产妇和儿童纳入流入地系统保健管理,实现流动人口中的妇女和儿童享有与常住人口同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三)、落实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措施

1、强化三级预防措施。进一步健全由妇幼保健机构、综合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成的出生缺陷防治网络,完善工作机制,落实出生缺陷三级预防措施,加大出生缺陷预防知识的宣传力度,加强婚前保健知识和婚前医学检查宣传和咨询指导,加强与民政等部门的协调与合作,改进服务模式,推广免费婚前医学检查,规范孕前医学检查,不断提高婚检率继续免费为农村孕前和孕早期妇女增补叶酸,预防神经管缺陷。建立健全产前筛查网络,有序推进产前筛查服务,加强重大体表畸形和唐氏综合症的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提高产前筛查率和确诊率。

2、加强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大力开展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和治疗。健全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和听力障碍筛查服务网络,稳步提高新生儿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症、新生儿苯丙酮尿症等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率和新生儿听力筛查率,加强确诊病例治疗和干预。健全新生儿听力筛查和诊断制度、职责和流程,做好可疑听力障碍儿童的转诊、诊断工作,逐步开展听力障碍的干预和康复工作。不断提高新生儿疾病筛查诊断干预率,降低出生缺陷发生率。

(四)、推进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实施

落实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年度目标任务和医疗卫生机构职责分工,加强对项目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项目督导评估制度,定期对重大妇幼卫生服务项目进行督导检查和考核评估,全面实施对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农村妇女孕前和孕早期补服叶酸、孕产妇预防艾滋病、乙肝、梅毒母婴传播项目的绩效评估,按进度保质保量完成年度工作任务,不断提高项目运行质量,增强项目执行力,提高项目社会满意度。

(五)、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系统建设

以全省妇幼保健信息系统为主线,以妇幼卫生信息监测为重点,整合相关信息管理资源,继续做好母婴三证、重大公共卫生妇幼项目信息化管理、妇幼卫生信息监测和年报工作。做好质量控制,做到不瞒报、不漏报,确保数据的科学性、时效性和准确性。

(六)、强化妇幼保健行业监管

严格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机构、人员和项目的准入管理,对从事母婴保健技术服务的从业人员进行年度考核。加大对非法开展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两非”(非医学需要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的打击力度,依法查处违法违规行为。贯彻落实卫生部、教育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加大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监管,提高托幼机构卫生保健工作水平。开展《出生医学证明》签发单位管理人员培训和资格审查工作,规范《出生医学证明》发放管理。

篇6

一、工作计划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通过增收节支等途径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医疗保健业务用房紧缺的状况,以适应保健业务发展的需要,力争实现妇幼保健院的整体搬迁。

(二)大力引进人才,补充后备力量。

(三)加强妇科设施管理。

(四)提升新生儿监护水平。

(五)完成化验室检验设备的更新及增设

二、工作目标

(一)做好医院整体搬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继续开展妇幼保健和临床新技术、新项目。

(三)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

(四)提高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管理。

(五)改善医院内部环境。

(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三、具体要求

(一)临床医疗工作

1、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2、抓好“三基三严”培训和质量监控,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3、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妇幼保健工作:

1、继续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婚检率。

2、加强两个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3、巩固爱婴医院成果,提高母乳喂养率。

4、开展妇幼保健新业务。

(三)行政管理工作:

1、搞好医院文化建设。

2、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加强行风建设和医德教育。

(四)后勤保卫工作

1、加强后勤管理,保障后勤供应。

2、逐步改善医院环境。

3、加强医院污水、污物处理管理,防止环境污染。

4、加强安全管理,维护医院安全。

四、主要措施

(一)行政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因地制宜实施改革与创新,抓好两个效益,保持医院稳步发展。

2、加强院科两级管理,继续实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制。

3、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工作,使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4、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搞好宣传报道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

5、加强群团组织工作,丰富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6、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二)业务管理

1、妇幼保健:认真抓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常规的贯彻落实,进一步重视孕产妇和儿童的全程保健管理,不断规范保健技术服务,提高保健服务质量。加强对各项工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巩固提高妇幼保健各项质量指标。

(1)保健科负责具体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对各乡村卫生院、所的业务指导全年不少于4次。

(2)继续实行基层妇幼人员例会制度,以定期总结交流工作情况,布置各阶段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岗位工作。

(3)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基层妇幼人员进行2次以上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高危孕妇筛查与管理、体弱儿筛查与矫治以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等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第二季度对妇产科质量进行一次检查,对产科质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季度对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基础情况进行一次抽样调查,以分析妇幼保健工作面临的困难与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

(5)努力扩展农村妇女病查治覆盖面,安排妇女病查治工作,按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开展妇女病查治,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2、临床: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1)妇科:开展无痛人流、无痛分娩,同时充分利用薄层细胞自动涂片机、艾滋病初筛系统等设备,开展对宫劲癌及艾滋病预防等妇科疾病的防治,确保医疗安全。

(2)产科:加强孕期监护,完善孕产妇管理,特别是高危管理,减少围产儿死亡率。力争创建产科ICU,更好的发挥我院在全县孕产妇抢救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3)化验室:按国家认证要求完成标准化实验室的改造,开展微量元素、电解质、细胞涂片、薄层细胞自动涂片机、艾滋病初筛系统等新型化验项目;

(4)辅助科室:加强与临床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提高辅助检测技术水平和质量。B超室开展乳腺超声检查;超级秘书网

(三)经济管理

1、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

2、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3、搞好院科两级核算,控制医疗成本。

4、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查”。

(四)后勤保卫工作

1、加强后勤管理,全力保障后勤供应。

2、完成医院搬迁协调及准备工作,争取搬迁项目早日开工。

篇7

(一)积极争取政府支持,通过增收节支等途径筹措资金,努力改善医疗保健业务用房紧缺的状况,以适应保健业务发展的需要,力争实现妇幼保健院的整体搬迁。

(二)大力引进人才,补充后备力量。

(三)加强妇科设施管理。

(四)提升新生儿监护水平。

(五)完成化验室检验设备的更新及增设

二、工作目标

(一)做好医院整体搬迁前的各项准备工作。

(二)继续开展妇幼保健和临床新技术、新项目。

(三)加快医院信息化建设。

(四)提高妇幼卫生工作质量管理。

(五)改善医院内部环境。

(六)加强职工队伍建设。

三、具体要求

(一)临床医疗工作

1、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2、抓好“三基三严”培训和质量监控,确保医疗质量安全。

3、落实消毒隔离措施,控制院内感染的发生。

(二)妇幼保健工作:

1、继续加大健康教育宣传力度,提高婚检率。

2、加强两个系统管理,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

3、巩固爱婴医院成果,提高母乳喂养率。

4、开展妇幼保健新业务。

(三)行政管理工作:

1、搞好医院文化建设。

2、做好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3、加强行风建设和医德教育。

(四)后勤保卫工作

1、加强后勤管理,保障后勤供应。

2、逐步改善医院环境。

3、加强医院污水、污物处理管理,防止环境污染。

4、加强安全管理,维护医院安全。

四、主要措施

(一)行政管理

1、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因地制宜实施改革与创新,抓好两个效益,保持医院稳步发展。

2、加强院科两级管理,继续实行竞争上岗和全员聘任制。

3、加强医疗服务质量监管工作,使服务质量进一步提高。

4、发挥信息系统作用,搞好宣传报道和医疗保健信息管理。

5、加强群团组织工作,丰富活跃职工业余文化生活。

6、继续抓好计划生育工作。

(二)业务管理

1、妇幼保健:认真抓好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管理工作常规的贯彻落实,进一步重视孕产妇和儿童的全程保健管理,不断规范保健技术服务,提高保健服务质量。加强对各项工作制度落实情况的检查指导,及时提出工作建议,巩固提高妇幼保健各项质量指标。

(1)保健科负责具体的业务技术指导工作,对各乡村卫生院、所的业务指导全年不少于4次。

(2)继续实行基层妇幼人员例会制度,以定期总结交流工作情况,布置各阶段工作任务,不断提高工作的主动性和责任感,扎实做好岗位工作。

(3)采取专题培训以会代训等方式,对基层妇幼人员进行2次以上业务知识培训,重点培训高危孕妇筛查与管理、体弱儿筛查与矫治以及孕产妇和儿童保健等业务知识,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4)第二季度对妇产科质量进行一次检查,对产科质量所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建议。第四季度对孕产妇和儿童保健基础情况进行一次抽样调查,以分析妇幼保健工作面临的困难与薄弱环节,进一步完善工作措施。

(5)努力扩展农村妇女病查治覆盖面,安排妇女病查治工作,按公共卫生服务的要求,开展妇女病查治,提高妇女的健康水平。

2、临床:优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

(1)妇科:开展无痛人流、无痛分娩,同时充分利用薄层细胞自动涂片机、艾滋病初筛系统等设备,开展对宫劲癌及艾滋病预防等妇科疾病的防治,确保医疗安全。

(2)产科:加强孕期监护,完善孕产妇管理,特别是高危管理,减少围产儿死亡率。力争创建产科ICU,更好的发挥我院在全县孕产妇抢救治疗中的重要作用。

(3)化验室:按国家认证要求完成标准化实验室的改造,开展微量元素、电解质、细胞涂片、薄层细胞自动涂片机、艾滋病初筛系统等新型化验项目;

(4)辅助科室:加强与临床的协作配合,进一步提高辅助检测技术水平和质量。B超室开展乳腺超声检查;

(三)经济管理

1、加强财务管理,完善经济核算与分配办法。

2、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和政府统一采购制度,强化监督管理。

3、搞好院科两级核算,控制医疗成本。

4、做好成本效益分析,坚持“总量控制——结构调查”。

(四)后勤保卫工作

1、加强后勤管理,全力保障后勤供应。

2、完成医院搬迁协调及准备工作,争取搬迁项目早日开工。

篇8

荆州市妇幼保健院坚持以“改善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提高妇女儿童健康水平”为己任,始终把握住妇幼卫生工作方针,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和《妇女儿童发展纲要》工作要求,切实落实妇幼卫生公共职能,结合本地实际,解放思想,创造性地开展妇幼保健工作,有力地促进了本院各项工作全面进步,是全市八个县市区妇幼保健院的业务技术指导中心,专科特色业务产科、儿科病员量居本市各大医院之首,全市妇幼保健工作管理、指导与培训成效步入全省先进行列[1]。

1 强措施,专项工作落实到位

1.3 不断提升妇幼信息管理水平 坚持全市报表例会制、考核评分通报制,规范妇幼信息管理,及时上报13类信息报表,按时落实质控,适时开展漏报调查,通过培训、检查、考核、通报、督导,全市信息统计质量不断提高。

2 强规范,指导基层管理到位

2.1 对各县市区妇幼保健院工作质量实行百分制考核 在全省率先制定了《荆州市妇幼保健工作考核标准》,强化督导检查力度,配备专车、设有专班,常年深入基层,进行爱婴医院创建与管理、HIV母婴阻断、两系管理、出生证管理、妇女健康行动、基层产科绿色通道建设、“降消”项目管理等13个方面的工作督导检查,保证了妇幼公共卫生工作的有效落实。

2.2 强化基层妇幼保健机构内涵建设 通过全面、系统、指导性的工作检查,结合保健院等级评审、省市级保健重点专科创建评审工作,有力地推动基层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化建设,各县市区妇幼保健机构以创促建,建立健全了各项管理制度,规范了各个环节质量管理,改善了服务条件,更新了仪器设备,加强了服务队伍建设,真正起到了等级评审促规范、规范管理升质量的成效,目前全市已 有7家县市区保健院通过二级优秀妇幼保健院等级评审,10个保健二级专科通过市级保健重点专科评审。

3 强素质,提高能力培训到位

3.1 以会代训 常年协助市卫生局召开全市妇幼卫生工作会、妇幼卫生信息培训会、新生儿疾病筛查工作例会、基层卫生和妇幼保健工作会、妇幼保健工作年会、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工作会等,为全市妇幼保健机构的互动发展搭建了平台。

3.2 定期举办专业培训班 在主动为基层提供专业进修、技术服务、专家蹲点、工作质控四大服务项目同时,每年举办各专业培训班近十类,培训学员逾千人。如“产科知识培训班”、“小儿先天性心脏病超声心动图诊断及治疗培训班”、“新生儿疾病筛查培训班”、“乡级助产人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术培训班”、“乡镇卫生院儿童保健室规范化建设培训班”、“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培训班”、“托幼机构保健老师常见传染病知识培训班”等。在举办培训班的过程中,一方面注重培训质量与基层医务人员参学率,与省、市级继教项目相结合,特邀省内知名专家授课。培训学员覆盖全市8个县市区基层妇幼保健专业人员、托幼机构保健老师、保育员、各级医疗机构与乡镇卫生院妇产科主任、市级综合医院保健科主任等,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注重理论培训与实践能力相结合,2011年,由本院组织实施的科研课题《新生儿窒息复苏技能培训临床实践的制度化管理模式探讨》获中国妇幼保健成就奖。

4 强干预,两率指标控制到位

围绕妇女儿童两个规划纲要规定的目标,强化妇幼卫生管理,为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和新生儿医疗保健水平,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儿死亡率。按《国家新生儿死亡评审规范(试行)》和《湖北省孕产妇死亡评审制度》的要求,定期组织、召开全市孕产妇死亡评审、新生儿死亡评审会议,及时找出影响我市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干预措施这[2]。对降低孕产妇死亡、新生儿死亡起到了很好的技术指导作用,近年来我市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呈逐年下降趋势。2011年,本院代表市政府顺利通过了省政府两个规划纲要终期评估检查及现场考核,全市孕产妇死亡率为7.39/10万,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06‰,防控指标位居全省先进前列。

5 强覆盖,健康教育普及到位

6 强公益,开展活动惠民到位

6.1 定期举办青少年心理阳光工程暑期心理激励夏令营活动,开办儿童营俱乐部,连续举办9届全市“健康儿童”评选活动,为儿童健康成长搭建平台。

6.2 面向社会实施医疗价格承诺服务,向低收入群体实行优惠卡减免服务近30种,每年组织下乡及社区巡回义诊,为特困户提供纯成本医疗,每年为农村妇女及城区下岗女职工进行免费妇检。

6.3 支援惠民工程和新农村建设,向基层卫生室捐赠价值为40万元医用设备。

篇9

方法:对105名流动人口管理者和服务提供者进行焦点组访谈和意向调查。

结果:影响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障碍是流动人口基数不清、流动性大、服务资源不足、缺乏专门的经费投入。

结论:有必要加强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管理,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利用,应构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方式和提高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可及性。

关键词:流动人口 妇幼卫生保健 卫生人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3.536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3-0346-01

本研究利用意向问卷调查和焦点组访谈的方式,对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提供者和涉及流动人口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者进行了咨询,本文是在问卷和访谈基础上归纳形成的咨询意见。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参加焦点组访谈的105名专家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和杭州等4个典型调查城市,其中流动人口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专家43名,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及管理专家62名。

1.2 方法。在每个市分别召开涉及流动人口管理职能部门管理专家和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及管理专家座谈会,采用焦点组访谈的方式,调研组成员根据咨询提纲组织会议,并对会议全过程进行书面记录与录音。4个城市共举行了8次专家咨询会。专家咨询会后,请专家单独填写意向调查问卷并将问卷直接寄给调研组。为保证信息的完整性,对因事未能参加谈会的有关专家请当地妇儿工委或卫生局转发意向调查问卷。会后共收到流动人口管理职能部门的管理专家的意向调查问卷62份,卫生保健服务提供及管理专家意向调查问卷56份。

2 结果

2.1 专家基本情况。43位流动人口管理职能部门的专家分布为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妇联7人,公安6人,卫生、劳动保障、民政、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各4人,工商行政管理、土地房屋管理各3人,其他(外地劳动力就业管理中心、人口综合调控领导小组、街道办事处等)4人。62位妇幼保健服务提供及管理专家分别来自卫生行政管理部门17人(27.4%)、妇幼保健机构31人(50.0%)和其他医疗机构14人(22.6%)。专家的职称分布为副高以上占48.4%、中级占38.7%、初级占9.7%、其他占3.2%。专家的专业构成为妇幼保健专家占53.12%、管理专家占19.4%、儿科专家占9.7%、妇产科专家占14.5%,其他占3.2%。

2.2 访谈的主要内容。流动人口管理职能部门专家焦点组访谈和意向调查主要针对以下8个问题:①加强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必要性;②涉及流动人口管理的相关部门及其管理领域;③各相关管理部门针对流动人口管理采取的措施及颁布的相关管理办法或条例;④流动人口管理措施的实施效果;⑤流动人口管理措施在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障碍;⑥目前流动人口管理中面临的主要问题;⑦针对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服务,特别是妇女儿童卫生保健服务方面的一些特殊政策;⑧政府在流动人口管理中应该承担的职责等。妇幼保健服务提供者及管理专家焦点组访谈和意向调查主要针对以下10个问题:①加强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管理的必要性;②针对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工作情况;③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实施效果;④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作中遇到的主要障碍;⑤流动人口孕产妇死亡率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措施和建议;⑥流动儿童健康检查与计划免疫的比例较户籍儿童低的主要原因、措施和建议;⑦计划生育政策与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工作的关系;⑧影响流动人口妇女儿童接受妇幼卫生保健服务的主要障碍;⑨政府在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中应承担的职责;⑩对改善流动人口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工作的建议。

3 讨论与建议

3.1 构建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流动人口管理的部门都能认识到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意义,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互补优势如何实现?需要围绕人口流动与区域发展战略,构建一个具有战略性和发展性的流动人口综合管理机制,其中一个关键问题是完善流动人口信息管理系统,对流动人口的底数、状况要摸清,否则管理只能处于盲目和被动状态。

3.2 改革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方式。目前公共卫生经费的投入方式还是以户籍人口为依据,包括人员经费、工作经费等,甚至服务机构的工作用房的配置也是根据所服务区域的户籍人口数,这种现状直接导致服务能力的不足。流动人口也为居住地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为什么不能将流动人口也作为资源配置的一个参数?如何进行配置?这可能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的公共政策课题。

3.3 提高流动人口妇幼保健服务的可及性。降低流动人口妇女儿童利用妇幼保健服务的经济门槛,是提高可及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可以根据流动人口的支付能力和保健服务需求为流动人口设计基本的妇幼保健服务包,使流动人口享受经济上可接受的、质量有保证的妇幼卫生保健服务。同时,加强健康促进,针对性地向流动人口提供计划免疫、儿童保健、妇女卫生保健、传染病防治等教育,提高流动人口卫生保健意识,让他们逐渐形成投资健康的理念。

参考文献

[1] 沈汝,刘凯波,肖殉等.流动人口孕产妇保健及分娩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9

篇10

第一条为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的规范化管理,保障妇女儿童健康,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依据《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是由政府举办,不以营利为目的,具有公共卫生性质的公益性事业单位,是为妇女儿童提供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的专业机构。

第三条妇幼保健机构要遵循“以保健为中心,以保障生殖健康为目的,保健与临床相结合,面向群体、面向基层和预防为主”的妇幼卫生工作方针,坚持正确的发展方向。

第四条卫生部负责全国妇幼保健机构的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妇幼保健机构的规划和监督管理。

第二章功能与职责

第五条妇幼保健机构应坚持以群体保健工作为基础,面向基层、预防为主,为妇女儿童提供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等公共卫生服务。在切实履行公共卫生职责的同时,开展与妇女儿童健康密切相关的基本医疗服务。

第六条妇幼保健机构提供以下公共卫生服务:

(一)完成各级政府和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指令性任务。

(二)掌握本辖区妇女儿童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协助卫生行政部门制定本辖区妇幼卫生工作的相关政策、技术规范及各项规章制度。

(三)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本辖区各级各类医疗保健机构开展的妇幼卫生服务进行检查、考核与评价。

(四)负责指导和开展本辖区的妇幼保健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组织实施本辖区母婴保健技术培训,对基层医疗保健机构开展业务指导,并提供技术支持。

(五)负责本辖区孕产妇死亡、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出生缺陷监测、妇幼卫生服务及技术管理等信息的收集、统计、分析、质量控制和汇总上报。

(六)开展妇女保健服务,包括青春期保健、婚前和孕前保健、孕产期保健、更年期保健、老年期保健。重点加强心理卫生咨询、营养指导、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生殖道感染/性传播疾病等妇女常见病防治。

(七)开展儿童保健服务,包括胎儿期、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学龄前期及学龄期保健,受卫生行政部门委托对托幼园所卫生保健进行管理和业务指导。重点加强儿童早期综合发展、营养与喂养指导、生长发育监测、心理行为咨询、儿童疾病综合管理等儿童保健服务。

(八)开展妇幼卫生、生殖健康的应用性科学研究并组织推广适宜技术。

第七条妇幼保健机构提供以下基本医疗服务,包括妇女儿童常见疾病诊治、计划生育技术服务、产前筛查、新生儿疾病筛查、助产技术服务等,根据需要和条件,开展产前诊断、产科并发症处理、新生儿危重症抢救和治疗等。

第三章机构设置

第八条妇幼保健机构由政府设置,分省、市(地)、县三级。上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承担对下级机构的技术指导、培训和检查等职责,协助下级机构开展技术服务。设区的市(地)级和县(区)级妇幼保健机构的变动应征求省级卫生行政部门的意见。不得以租赁、买卖等形式改变妇幼保健机构所有权性质,保持妇幼保健机构的稳定。

第九条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所承担的任务和职责设置内部科室。保健科室包括妇女保健科、儿童保健科、生殖健康科、健康教育科、信息管理科等。临床科室包括妇科、产科、儿科、新生儿科、计划生育科等,以及医学检验科、医学影像科等医技科室。各地可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增加或细化科室设置,原则上应与其所承担的公共卫生职责和基本医疗服务相适应。

第十条妇幼保健院(所、站)是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专有名称,原则上不能同时使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名称,社会力量举办的医疗机构不得使用该名称。

第十一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具备与其职责任务相适应的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和服务能力。

第十二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母婴保健法》、《母婴保健法实施办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设置审批和执业登记。从事婚前保健、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助产技术、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的妇幼保健机构要依法取得《母婴保健技术服务执业许可证》。

第四章人员配备与管理

第十三条妇幼保健机构人员编制按《各级妇幼保健机构编制标准》落实。一般按人口的1:10,000配备,地广人稀、交通不便的地区和大城市按人口的1:5,000配备;人口稠密的地区按1:15,000配备。保健人员配备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级121-160人,市(地)级61-90人,县(区)级41-70人。临床人员按设立床位数,以1:1.7安排编制。卫生技术人员占总人数的75%-80%。

第十四条妇幼保健机构的专业技术人员须掌握母婴保健法律法规,具有法定执业资格。从事婚前保健、产前诊断和遗传病诊断、助产技术、终止妊娠和结扎手术服务的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母婴保健技术考核合格证书》。

第十五条妇幼保健机构要建立健全培训制度,应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岗位培训和继续医学教育,对专业技术人员参加学历教育、进修学习、短期培训班、学术活动等给予支持。要积极创造条件,吸引高素质人才。

第十六条妇幼保健机构应按照工作需要和精简效能的原则,建立专业人员聘用制度,引入竞争机制,严格岗位管理,实行绩效考核。

第五章制度建设

第十七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建立健全以下规章制度:

(一)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制度,包括基层业务指导、人员培训、工作例会、妇幼卫生信息管理、孕产妇死亡评审、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评审、妇幼保健工作质量定期检查、托幼机构卫生保健管理和健康教育等制度。

(二)基本医疗管理制度按照临床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执行。

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根据工作开展情况不断健全、完善、细化其他规章制度。

第十八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必须严格执行国家价格政策,向社会公开收费项目和标准。

第六章保障措施

第十九条各级人民政府按照《母婴保健法》中设立母婴保健专项资金和发展妇幼卫生事业的要求,落实妇幼卫生工作经费,逐年增加对妇幼卫生事业的投入,对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

第二十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向社会提供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人员经费、公务费、培训费、健康教育费、业务费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意见》(财社〔*0〕17号)的规定,由同级财政预算,按标准定额落实。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合理安排业务经费,保证各项工作的正常运行。

第二十一条为了保持妇幼保健队伍的稳定,对从事群体妇幼保健的工作人员根据工作任务与绩效考核结果给予补助。可实行岗位津贴制度,岗位津贴标准应高于本机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岗位津贴平均水平。对长期在妇幼保健机构从事群体保健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晋升,坚持以业绩为主的原则,给予适当政策倾斜。

第二十二条根据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事业补助政策的若干意见》(财社〔*3〕14号)的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对农村卫生财政补助范围包括: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和健康教育等公共卫生工作,必要的医疗服务,卫生事业发展建设。农村公共卫生经费主要实行项目管理。县级卫生部门按照国家确定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基本项目及要求,合理确定项目实施所需的人员经费和业务经费。人员经费按照工作量核定,业务经费按照开展项目工作必需的材料、仪器、药品、交通、水电消耗等成本因素核定。目前不具备项目管理条件的地区和不适合按项目管理的工作,可以按照定员定额和项目管理相结合的方法核定公共卫生经费。

第二十三条各级人民政府建立健全妇幼卫生的专项救助制度,加大对贫困孕产妇和儿童的医疗救助力度,实现救助与医疗保险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相衔接。

第七章监督管理

第二十四条加强妇幼保健机构的规范化建设,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诊疗常规和技术规范。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教育和监管,实施全面质量管理。

第二十五条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对同级妇幼保健机构实施监督与管理,建立健全妇幼保健机构评估和监督考核制度,定期进行监督评估和信息公示。

第二十六条应建立社会民主监督制度,定期收集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并将服务对象的满意度作为考核妇幼保健机构和从业人员业绩的评定标准之一。

第二十七条各级妇幼保健机构应接受卫生行政部门的监督管理与评估,同时应接受上级妇幼保健机构的业务指导与评价。

第八章附则

第二十八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办法,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细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