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艺的意义

篇1

【关键词】中华传统茶艺; 民俗茶艺; 文化融合

茶艺即饮茶艺术,是艺术性的饮茶,是饮茶生活艺术化。中国是茶艺的发源地,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民族具有自己的茶艺。中华茶艺是指中华民族发明创造的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艺术,主要包括备器、择水、取火、候汤、习茶的技艺以及品茗环境、仪容仪态、奉茶礼节、品饮情趣等。中华茶艺不局限于中国大陆及港、澳、台地区,已经远播海外,有在日本的中华茶艺,有在韩国的中华茶艺,有在美国的中华茶艺等;在中国的茶艺也不都是中华茶艺,还可以有日本茶艺、韩国茶艺、英国茶艺等,不能将在中国的外国茶艺视为中华茶艺。而我所说的中华的传统茶艺则是具有纯粹的中国特色的茶文化,何谓中华传统茶艺呢?

一、对中华传统茶艺的理解

陆羽的忘年交、诗僧、茶人皎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诗有:“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三饮便得道,何须苦心破烦恼。”“孰知茶道全尔真,唯有丹丘得如此”。“皎然”茶道,是“饮茶修道”与“饮茶之道”的统一,使修行落实于饮茶艺术之中,艺不离道,道不离艺,由艺进道。皎然的“茶道”兼有“饮茶之道”即“饮茶之艺”之意。

茶艺之艺是指艺术,它具有一定的程式和技艺,但不同于茶学中的茶叶审评。茶艺是人文的,茶叶审评是科学的;茶艺是艺术,茶叶审评是技术;艺术是主观的、生动的,技术却是客观的、刻板的。在茶艺中,所用茶为成品干茶,因而种茶、采茶、制茶不在茶艺之中。

中华茶艺是综合性的艺术,它与中国传统的文学、绘画、书法、音乐、陶艺、瓷艺、服装、插花、建筑等相结合构成茶艺文化,茶艺及茶艺文化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茶艺的分类

在当代的六类茶艺中,工夫茶艺又可分为武夷工夫茶艺、武夷变式工夫茶艺、台湾工夫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武夷工夫茶艺是指源于武夷山的青茶小壶单杯泡法茶艺,武夷变式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单杯泡法茶艺,台湾工夫茶艺是指小壶双杯泡法茶艺,台湾变式工夫茶艺是指用盖杯代替茶壶的双杯泡法茶艺;壶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壶泡茶艺、红茶壶泡茶艺等;盖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盖杯泡茶艺、红茶盖杯泡茶艺、花茶盖杯泡茶艺等;玻璃杯泡茶艺又可分为绿茶玻璃杯泡茶艺、黄茶玻璃杯泡茶艺等;工夫法茶艺又可分为绿茶工夫法茶艺、红茶工夫法茶艺、花茶工夫法茶艺等;民俗茶艺则有四川的盖碗茶、江浙的薰豆茶、江西修水的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等。

三、民俗茶艺与中华茶艺的契合点

所谓民俗茶艺,是指一些地区性的用茶风俗,诸如婚丧嫁娶中的用茶风俗、待客用茶风俗、饮茶习俗等,讲茶俗一般指的是饮茶习俗。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饮茶历史悠久,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丰富多彩的饮茶习俗。不同的民族往往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同一民族却因居住在不同的的省份或地区而有不同的饮茶习俗。如四川的”盖碗茶”,江西修水的”茶”、婺源的”农家茶”,浙江杭嘉湖地区和江苏太湖流域的”薰豆茶”,云南白族的”三道茶”、拉祜族的”烤茶”等。茶俗是中华茶文化的构成方面,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和文化意义

由于各民族在现今的文化上都有一定的渗透和融合,所以各民族的饮茶习俗尤其是茶艺表演风格都融合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中华传统茶艺着重在茶的品饮艺术,追求品饮情趣。民俗茶艺侧重在喝茶和食茶,目的是解决生理需要、物质需要。有些茶俗经过加工提炼可以为茶艺,但绝大多数的民俗茶艺只是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的一种。虽然也可以表演,但不能算是茶艺。

但是经过民族茶艺师的精心提炼,很多传统的茶艺文化都融入到了民俗茶艺中,使得很多的民俗茶艺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民族茶艺,例如“昆明的九道茶”是最为典型的例子:

九道茶主要流行于中国西南地区,以云南昆明一带最为时尚。泡九道茶一般以普洱茶最为常见,多用于家庭接待宾客,所以,又称迎客茶,温文尔雅是饮九道茶的基本方式。因饮茶有九道程序,故名”九道茶”。

一是赏茶:将珍品普洱茶置于小盘,请宾客观形、察色、闻香,并简述普洱茶的文化特点,激发宾客的饮茶情趣。

二是洁具:迎客茶以选用紫砂茶具为上,通常茶壶、茶杯、茶盘一色配套。多用开水冲洗,这样既可提高茶具温度,以利茶汁浸出;又可清洁茶具。

三是置茶:一般视壶大小,按1克茶泡50-60毫升开水比例将普洱茶投入壶中待泡。

四是泡茶:用刚沸的开水迅速冲入壶内,至3-4分满。

五是浸茶:冲泡后,立即加盖,稍加摇动,再静置5分钟左右,使茶中可溶物溶解于水。

六是匀茶:启盖后,再向壶内冲入开水,待茶汤浓淡相宜为止。

七是斟茶:将壶中茶汤,分别斟入半圆形排列的茶杯中,从左到右,来回斟茶,使各杯茶汤浓淡一致,至八分满为止。

八是敬茶:由主人手捧茶盘,按长幼辈份,依次敬茶示礼。

九是品茶:一般是先闻茶香清心,继而将茶汤徐徐送入口中,细细品味,以享饮茶之乐。

可以看到这里既有民俗又有传统茶艺的影子。

居住在云南、贵州、湖南、广西毗邻地区的侗族、瑶族和这一地区的其他兄弟民族,他们世代相处,十分好客,相互之间虽习俗有别,但却都喜欢喝油茶。因此,凡在喜庆佳节,或亲朋贵客进门,总喜欢用做法讲究,佐料精选的油茶款待客人。

做油茶,当地称之为打油茶。打油茶可以说是侗族和瑶族的一种具有民族特色的饮茶习俗,光从原始和纯粹的制茶方式来看,是单调且特色不鲜明的,但是在行茶的程序中融入了传统茶艺的意境和手法之后,无论从音乐、服饰和器具上来说,融入了传统茶艺的打油茶,在民俗茶艺表演中具有很强的可观性和艺术性。

中华传统茶艺和民俗茶艺,我认为它们的区别主要有:一是文化背景的不同,二是音乐服饰的不同,三是茶具及茶台的布置不同,四是泡茶的手法和步骤有些区别;而它们可以融合之处就在于品饮的艺术,“千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共有56个兄弟民族,由于所处地理环境和历史文化的不同,以及生活风俗的各异,使每个民族的饮茶风俗也各不相同。在生活中,即使是同一民族,在不同地域,饮茶习俗也各有千秋。不过把饮茶看作是健身的饮料、纯洁的化身、友谊的桥梁、团结的纽带,在这一点上又是共同的。所以中华传统茶艺能很好的融入到民俗茶艺当中去,把民族的茶艺真正的提升到一个雅俗共赏的层次。相信我们能很好的找到中华传统茶艺与民俗茶艺的契合点,把我国的民俗茶艺推向国际化的舞台。

篇2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

一、茶文化与旅游的相互关系

1.现代旅游的特点

旅游是人类文明的体现,现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种文化消费,因此是广义的文化活动。现代旅游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购娱,都与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现代社会,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费较多的财力、物力、体力和心力去参加旅游活动,就是因为他们在付出的同时,满足了探奇求知的需求,探奇求知的核心是体验异地异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说,旅游是满足游客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的一种文化活动。

人们在参加旅游的过程中,不仅要求能看到一些过去没有看到过的东西,而且要求了解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和有关知识。有些可参与性的项目,游客总想自己动手动口去尝试一下。有些具有可取意义的东西,游客总想带点回去与亲友共享、慢慢回味。因此现代旅游项目,通常必需具备观赏性、知识性、参与性、获得性等多种属性。使游客通过了一次旅游活动能获得更多的文化知识,满足其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

2.茶文化的靓丽之处

旅游文化包括山水文化、聚落(城镇)文化、园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烹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诗词文赋文化、书画雕塑文化、戏曲歌舞文化、工艺美术文化、花鸟虫鱼文化等。可以看出,茶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如此,茶与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饪、诗书画、歌舞戏曲、工艺美术又有密切关系。丰富多彩的茶类,具有千姿百态的茶叶外形和色香味各异品质特点的名优茶对游客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茶区的山水风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风情、泡茶饮茶艺术、茶书茶画茶诗词、茶歌茶舞、工艺精湛的各种茶具,以及茶马司、葛玄茗圃、贡茶焙、御茶园、皇茶院等茶文化遗迹等,都是茶文化的靓丽之处。因此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茶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好处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常人们在旅游活动中对传统文化都有浓厚的兴趣。因此无论是茶文化的专项旅游,或是在一次旅游活动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内容,如观赏茶艺表演、品名茶、观看茶歌茶舞、观赏选购茶具、品尝茶餐茶菜、自己动手学制茶学泡茶、参观和考察茶文化遗迹等等,都会给游客带来新鲜感、愉悦感,既增长了知识,又愉悦了心情,达到了探奇求知的目的。

在旅游活动中充分利用当地的茶文化资源,把茶文化的知识性、观赏性、可参与性很好地与旅游结合起来,既可丰富旅游活动的内容和文化内涵,同时也宣传和普及了茶文化知识,弘扬了茶文化,促进经济的繁荣与发展。

茶文化旅游的含义

茶文化是一定时期内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综合体现。它以茶这种实物为载体来传播与茶有关的各种文化,因此茶文化有着非常广阔的内容,它涵盖了多个学科与行业,如文化艺术、医学保健、科技教育、经济贸易、历史考古、餐饮旅游和新闻出版等。具体内容包括:茶与诗词、茶与歌舞、茶与禅教、茶艺表演、茶与婚礼、茶事掌故、茶与楹联、茶与谚语、茶叶专著、茶叶期刊、茶与小说、茶与美术、茶与祭祀、饮茶习俗、陶瓷茶具、茶馆茶楼、茶食茶疗、茶事博览和茶事旅游等方面。茶与各种形式的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内涵丰富的中国茶文化,当代茶文化精神讲求人与自然的亲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统一。旅游即旅行游览活动,泛指为旅客提供休闲设施与服务的产业,涉及到政经史地法等各个社会领域。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观光和游历两个不同的层次,前者历时短,体验较浅;后者历时长,注重精神层面的人生体验;旅游既能锻炼人的身体,又能陶冶情操,丰富知识,开阔眼界,体味生活的本来面目,平时不易得到的快乐通过旅游得到充分的释怀,并成为一生永久而美好难忘的记忆。休闲生态旅游成了当今人们外出旅游的趋势与方向。现代的旅游方式已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学考察,“求新、求知、求乐”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它已经成为人类社会中一种不断发展的生活方式。省“经济发展十佳县”。

 

广西茶文化旅游的意义相关文章:

1.关于旅游与茶文化的论文

2.关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论文

3.发展茶文化旅游的发展方向

篇3

一、项目导向和茶艺课程的概念界定

(一)项目导向

所谓的项目导向,指的是在茶艺课教学过程当中明确教学目标,促使学生以完成某个项目作为学习的最终目的,让学生带着项目去学习,教会学生学会独立完成某些茶艺项目。项目导向的教学方法对于引导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学习、增强学生的就业技能和就业砝码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分析当前就业市场上用人单位的选人标准,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企业更倾向于选择那些具有独立完成某项工作的员工。尽管多数企业都分别认为员工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企业形象的建立意义重大,但是由于茶艺行业属于服务业的一种,眼前的利益要高于长远的利益,因此对于企业主来说,接受过项目导向教学的学员更加适用于他们的要求。

(二)茶艺课程

茶艺课程是以中华传统的茶艺为教学内容的课程。随着我国商业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文化逐渐走入人们视野,而茶艺在商业化过程当中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和商业价值,正在受到各界的广泛关注。茶艺课程就是为商业化的茶艺表演提供专业型人才的一门课程培训。茶艺课程的培养目标是为市场培养出专业性强、实操能力强、动手能力强的专业性人才。

从课程本身来看,茶艺课程具有教学时间短,学员知识水平低,应用性强等特点。茶艺课程的教学一定要围绕应用来展开,才能够达到市场的要求,帮助员工在社会实践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能够尽快地实现就业。

二、项目导向视野下茶艺课程开发中应该遵循的路径

(一)以资格证书为教学导向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管理的正规化,拥有相应的茶艺资格证书已经成为了进入该行业的门槛。项目导向视野下,茶艺课程开发的过程当中应该以获取资格证书为最终目标,教会学员考取资格证书所必备的技能,有条件的学校应该组织学员去集体参加资格证书的考试,务必使每一个接受茶艺训练的学员都能够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书,为学员的就业取得职场的通行证。

以资格证书为导向,要求学员掌握相应的技能,这也正遵循了项目导向的茶艺课程开发的路径。当前的情况看,我国的茶艺课程教学以短期培训为主,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让学生掌握更多的技能,让他们能够通过茶艺课程的学习,在就业市场当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尤其要思考的问题。在开发相应茶艺课程当中,一定要基于学生将要完成的教学目标,以项目为导向,引导和教会资格证书考试中所要求需掌握的相关技能。

(二)以工作过程为教学主线

由于茶艺课程的教学时间短,接受茶艺课程教学的学员往往个人的基础知识比较薄弱,文化层次比较低。所以在以项目为导向的教学过程当中,若想教会学生更多的有用的茶艺知识,就应该以工作流程为导向,让学生能够以代入式的方式,亲身体验茶艺表演过程当中的应有顺序,以工作过过程为教学主线,教会学生。

茶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博大精深,暗含着我国诸多的政治哲学文化等相关知识,但是,从当前的市场情况来看,掌握了必要的茶艺表演流程,就能够工作中独当一面,而自此以后能力的增长,则与茶艺学员本身继续学习的能力和意识有关。在短期培训过程当中不应该奢求学员积累更多的底蕴,而是要以项目为导向,教会学生基本的茶艺操作的相关技能。以工作过程为主线,暗合了项目导向的茶艺课程开发的相关要求。学员通过短期的训练,熟悉了茶艺表演的基本顺序,通过规范化的演练和操作,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也就能够在今后的工作当中,对于即将面对的茶艺表演任务,显得游刃有余。

(三)以工作项目为教学主体

上面提到,茶艺课程的教学是基于市场需求对学生进行短期教学的教学项目。而茶艺课程所培养的人才,最终将流入市场,多数都会进入服务行业,为消费者服务,因此在茶艺课程的教学开发过程当中,应该以工作项目为教学主体,教会学生应对在实际工作当中可能遇到的多种突发状况,引导学生学会更多的职业技能。

对于茶艺学员来说,以工作项目为教学主体,就是要帮助他们熟悉自己即将参与的工作,除了熟悉已有的茶艺表演的工作流程之外,还要对突发状况对学生进行提前的知会,让学员对于自己将要从事的行业具有一个简单明确的判断和心理预估,让学生做好心理准备去迎接即将从事的工作。

篇4

关键词 茶艺专业 专业建设 教学体系 培养模式

一、茶艺专业建设背景

茶是中华民族的国饮,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茶叶的需求量日益增大,茶叶消费量从10年前的人均每年200g增至现在的每年800g。茶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特别在近几年尤为突出。同时随着地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也不断出现许多新兴产业,茶产业中的茶艺产业就是其中最突出的一例,仅就安徽省而言,近年来城市与村镇茶叶企业、茶馆、茶坊,茶艺馆在各地如雨后春笋纷纷开业。茶艺产业目前技能型人才数量极度短缺,现在各茶叶企业普遍希望招聘具有专业知识的茶艺人才,我院的茶艺专业就是适应新形势而开设的。如何办好这一专业,培养出适销对路的技能型人才,以满足该产业持续发展的需要,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茶艺专业建设思路

(一)茶艺人才培养的目标。

茶艺专业是20世纪90年代后出现的新专业,目前在茶艺专业教学方面大部分院校还没有完整的教材,教学仍处于摸索阶段我校顺应发展的形式,建立茶艺专业,并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特色和办学理念,采取“双理论双实践” 结合2+1的培养教育模式,以茶艺技能,茶席设计与茶会组织、茶企管理及营销、茶叶品牌设计与推广、茶叶种植、加工、产品的包装设计、茶园管理、茶文化与旅游、茶叶连锁管理等为核心的高水平专业教育,重视“实践”教学的过程,以此来完成对学生职业技能的培训,让学生在校期间通过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茶艺相关职业资格考试,获取茶艺师资格证书。在此基础上,提出茶艺专业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良好的人文素质,系统掌握茶叶科学、品牌营销、茶艺美学等方面的基本知识和技艺,具备茶艺和茶饮料的开发与营销,茶叶品牌的策划、包装与推广的高级复合型人才,并根据目前的就业需要有区别的针对男生和女生各自的特点,分别培养,培养和塑造女学生,让她们为传统艺术代言,而将男学生培养为生产技术、经营管理、市场营销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实现学历。

(二)专业建设模式。

1.着力推广、加大宣传、构建模式。茶艺专业为新兴专业,社会、考生及考生家长对于此专业不够了解,为不断提示茶艺专业的知名度,拓宽生源,茶艺专业积极与新闻媒体合作,加强专业宣传力度,目前已有中央电视台、安徽卫视、合肥都市频道等新闻媒体对茶艺专业做过相关宣传报道。此外组织艺专业学生全程参与了安徽卫视六安瓜片纪录片的拍摄。于此同时采取“走出去”的宣传策略,积极向外推销展示茶艺专业,利用参加各类学术会议和茶艺比赛的机会,与茶叶企业、新闻媒体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向外展示出优秀的专业形象,社会活动的积极参加带来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目前安徽茶业进出口有限公司、安徽大业茗丰茶叶有限公司、安徽省天方茶业集团、安徽齐山六安瓜片有限公司等多家茶业企业均对我校茶艺专业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自专业成立首批招生以来,茶艺专业学生就业率情况良好,学生遍布祖国各地。

2.精心打造、强化师资、完善体系。目前茶艺专业全部为青年专业教师,全部教师都具有研究生学历,但理论知识有余,实践技能或企业需要的岗位技能了解或掌握程度相对欠缺,针对这一情况,茶艺专业采取 “请进来,送出去”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

3.良性循环、实践为本、开拓市场。目前茶艺专业在2+1的培养教育模式下提出“双理论双实践” 的培养方案,前2年学生在校内完成基本公共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学习,最后一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与此同时茶艺专业的校内学习过程中还穿插两次生产和教学实习,第一次实习为第二学期的生产实习,此次实习为期两周,实习地点为省内大型茶叶企业的生产基地,两周的生产实习要使学生要熟悉并掌握茶叶从种植到采摘再到加工及包装全部的生产流程,实习结束后回校继续理论课程的学习,有了实践,学生对于学过的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与专业相关新知识也更易于掌握;第二次实习为第三学期的茶馆及茶叶企业门店实习,实习时间一周,此次实习地点为合肥市内各大茶叶企业的门店或茶艺馆,实习过程中学生要熟悉并理解茶艺馆和茶叶企业门店的经营和管理流程,并通过实践提高自身的茶艺技能。

4.深入实践、健全基地、拓展视野。企业是打造高技能人才的熔炉,校外实训基地是产学结合、实习就业结合的最好场所。重视校外实习,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是课程体系的重要实施措施。目前茶艺专业已与安徽天下国茶有限公司及安徽龙王井茶业有限公司建立校企合作关系,并正在与多家茶企就校企合作事宜进行深入洽谈,校企合作逐步加强。校企合作的不断加深有利于在校企之间建立起了信息沟通链、人才培养链和就业链,在产学结合、校企共进、互惠双赢的良性循环。

篇5

关键词:高职院校 茶艺课程 人文素养

一.引言

众所周知,我国的茶的故乡。茶也是中国人精神的家园和心灵的乐土。从古至今,无数仁人志士通过对茶的自然美学形态的称赞与肯定,寄托了对山水自然的憧憬与向往。如今,饮茶已经成为一种兼具高雅与通俗的艺术,可在高雅之堂进行,也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

近些年来,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高职院校开设了茶艺课程,一方面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需要,大力弘扬中华传统茶文化;另一方面是希望茶艺课程能帮助高职生修身养性,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确实,茶艺是茶文化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具有严格的规范仪式和一定的审美创造意味。就高职茶艺课程而言,其中隐含着大量的人文因子,可以有效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陶冶他们的情操,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人生境界得到质的提升。

二.高职茶艺课程中隐含的人文因子

所谓茶艺,即茶与艺的有机融合,从广义角度而言,是研究茶叶的生产、制造、经营、饮用的办法,实现物质与精神享受的艺术;从狭义角度而言,是研究如何泡好一壶茶、如何享受一杯茶的学问。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基于狭义角度,引导学生如何将茶的色、香、形、味泡出来,以及引导他们懂得去享受、品尝一杯好茶。同时,高职茶艺课程还注重茶艺表演,这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隐含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着中国人所特有的自然、恬静和清淡的人文气息。由此可见,高职茶艺课程中确实存在着大量的人文素养元素。

很明显,茶艺学习对学习者的仪容仪表、行为举止都有一定要求,旨在培养学生的内在气质,比如淡定从容、自然稳重,这些都是人文素养不可或缺的内涵。尤其是茶艺所依赖的文化土壤,能熏陶学生的精、气、神,这些都能提高学生的人文品位,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关键是教师要将这些人文因子挖掘出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另外,茶艺文化还具有思想性、历史性、艺术性和民俗性等一系列基本特征,这些特征使得茶艺成为一个可被感知的审美对象,呈现出特有的意象与情趣。掌握这些意象与情趣,可以事半功倍地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养。

三.高职茶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

高职茶艺课程中隐含着大量的人文因子,需要教师用心挖掘,用以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但由于种种原因所限,高职茶艺课程存在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有效提升,更不用说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了。从目前来看,高职茶艺课程中存在以下一系列问题。

1.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很多高职生将茶艺课程想得过于简单,认为茶艺课程只是泡茶、饮茶,而这些事情在日常生活中就可以做好,他们对茶艺课程兴致缺缺,没有领略到茶艺课程的独特魅力,也没有感悟到茶艺文化的精彩之处。

2.教学过程过于强调形式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进行茶艺表演时,看起来花样百出,极富欣赏性,但是泡出来的茶却不怎么样,他们对如何泡好一壶茶知之甚少,对茶艺文化的本质特征缺乏足够了解,在表演时只注重动作的协调性,却没有深入思考如何在表演中将茶艺文化传达给学生。

3.师资力量薄弱

从目前来看,高职院校茶艺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既懂专业技术又有实践经验的专家型教师少之又少。有些教师缺乏足够的茶艺文化知识,不了解历代饮茶方式和茶具的发展历史,在教学过程中错误百出,这样的教师如何为学生发挥榜样示范作用,又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确实,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教师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解决这些问题,方能使茶艺课程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载体。

四.高职茶艺课程中提高人文素养的方法

1.在理论课教学中提高人文素养

作为世界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茶源于中国,至今已有五千多年的历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茶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茶中积淀着生命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髓,激励着人们超越自我,提升民族骄傲感。中国茶艺的宗旨是“弘扬中国茶文化,振兴中国茶经济”。这个宗旨具有振奋人心的鞭策作用。所以,在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教师要向学生详细阐述茶道的哲理,使学生了解学习茶艺的重要意义,这样能够调动学生学好茶艺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另外,鉴于部分学生不了解茶艺职业的发展前景,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思想教育,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茶艺工作是一项具备文化意涵、受人尊重的时尚职业。当学生的专业思想稳定了,人文素养培养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在茶艺表演中提高人文素养

茶艺表演高职茶艺课程教学中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一方面,茶艺表演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作为一种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审美旨在培养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一进入茶艺教室,每个学生都要做到仪态美和语言美。当表演茶艺的学生走上讲台时,所有学生都变得安静下来,静静地看着。洗器、投茶、冲泡、摇荡、敬茶,表演者的所有动作落落大方,礼节优雅恭让。柔美的音乐,袅袅的茶香,这些都可以将学生带入一个空灵静谧的世界中,潜移默化地感受茶艺的美感,使思想境界和性格情操都得到熏陶和感染。久而久之,学生就逐渐将茶艺课程作为一种美的享受来看待,徜徉在古老文化的怀抱中提升审美情趣。

另一方面,茶艺表演能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在茶艺表演中,有很多学习内容具备很强的合作性,在一般情况下,茶艺表演需要三个人同台合作,要求主泡手、助泡手和解说员在整个过程中密切配合,不能因为某个环节出了差错而破坏整体和谐之美。这些都是培养学生团队精神的良好契机,可以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

3.在泡茶过程中提高人文素养

众所周知,要想泡好一壶茶,不仅要有良好的泡茶技巧,还需要有上好的水质、优等的茗茶、合适的茶具、适宜的冲泡时间和良好的心境等,不管缺少哪一个环节,都无法泡出真正的好茶,也无法品出茶的真味。在泡茶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前后衔接的重要性,逐步培养起整体精神。另外,学生在泡茶过程中还要对所泡之茶进行相关解读,要用婉转亲切的语气向茗者解说茶词。为此,教师可以督促学生广泛收集茶词、茶诗、茶联等素材,用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反复诵读陆羽的《茶经》等文化典籍,接受茶文化的熏陶,并在泡茶过程中潜移默化地传达给茗者。

4.在实践活动中提高人文素养

茶艺课程实践教学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可以在生动活泼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比如高职茶艺课程可以多举办一些竞赛活动,比如茶艺知识竞赛、茶艺表演竞赛、自创茶艺比赛等,为学生创设一个温馨、祥和、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整个校园飘散着浓郁的茶香味道,同时也让学生在这些比赛活动中开动脑筋,敢于创新,将课堂上所学到的知识积极用于实践。同时,教师要多带领学生走进茶山、茶厂、茶馆进行参观学习,使学生提前感受职业氛围,领略茶艺的独特魅力,进而尽快调整身心,努力学习,发挥自我、创造自我,为日后的长远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还要将学生带来产茶基地、茶艺馆、茶馆等地方进行实习,引导学生严格遵守茶艺师职业要求,认真仔细地做好各项工作。在为他人服务的过程中,必须以整齐的发型、得体的着装、优雅的手型、姣好的面容提供服务;要以亭亭玉立的站姿和怡然自得的走姿展现精神风貌,为他人提供良好的视觉享受。这种亲身感受的过程无疑会让学生充分体味到茶艺的魅力,提高人文素质。

五.结束语

在高职茶艺课程中渗透着大量的人文因子,可以有效培养高职生的人文素质,关键是教师要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这些人文因子挖掘出来,很明显,茶艺教学的独特魅力不仅在于泡茶、品茶和茶艺表演,还在于这些过程能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培养他们的人文情操,这对高职生的终身发展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林治.中国茶道[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0.

[2]郑春英.茶艺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白仲兴.浅谈茶艺专业课教学[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7).

[4]茶艺[M].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02.

[5]潘菊素,傅琼.高职教育实践教学体系研究[J].职业技术教育,2006(5)

[6]冈仓天心.茶之书[M].张唤民,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杜,2003:2-22.

[7]滕军.日本茶道文化概论[M].北京:东方出版社.1992:336

篇6

1、插花的作用可以用于礼仪的表达和作为艺术的欣赏。 礼仪插花是指用于社交礼仪,喜庆婚丧等场合具有特定用途的插花。它可以传达友情、亲情、爱情,可以表达欢迎、敬重、致庆、慰问、哀悼等,形势常常较为固定和简单。

2、艺术插花是指不特别的要求具备社交礼仪方面的使用功能,主要用来供艺术欣赏和美化装饰环境的一类插花。

3、插花是一门艺术。插花艺术的起源应归于人们对花卉的热爱,通过对花卉的定格,表达一种意境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插花艺术对中国人而言,插花作品被视为一个天人合一的宇宙生命之融合。以“花”做为主要素材,在瓶、盘、碗、缸、筒、篮、盆等七大花器内造化天地无穷奥妙的一种盆景类的花卉艺术,其表现方式颇为雅致,令人把玩,爱不释手。 插花艺术,即指将剪切下来的植物的枝、叶、花、果作为素材,经过一定的技术(修剪、整枝、弯曲等)和艺术(构思、造型、设色等)加工,重新配置成一件精制完美、富有诗情画意,能再现大自然美和生活美的花卉艺术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7

在我们生命中,一切美好的回忆似乎总与食物相伴。想起父母,想起老家,印象中都是各种食物塞得满满:极小的时候春游,妈妈给我做了三层的便当,震惊全校;寒假补课,天寒地冻回家,爸爸做了一个麻辣火锅,又暖又美;每次离家,妈妈照例炸茄盒炸藕盒炸满一大盒,其实软冷之后都不如刚出锅,但是在异乡小窝,打开冷吃,还感觉甜美;过年就不必说了,卤猪脚猪耳猪尾巴的卤锅昼夜不息,那股浓香翻腾在小屋中,偷吃时总被妈妈发现,嚷着家里来了两条腿的黄鼠狼;记得最真的是,不爱写功课的大多数日子,做饭时分是我偷懒的时机,缠着爸爸在厨房里忙前忙后,就这么耳濡目染,学会了收拾鸡鸭鱼肉,甚至学会了收拾肥肠和肝肺。

什么是最忠实的?不是我们的心,是我们的肠胃。在深夜想家的时候,老老实实给爸爸发短信:“我想吃蒜苗煎豆腐炒老腊肉。”爸爸居然给我回了,说:“知道了,馋猫。”每个月的那几天,酸痛难忍,想念妈妈做的一碗热气腾腾的桂花酒酿红糖小丸子汤。也是不知不觉发现,自己慢慢地学会了做饭,热爱厨房,喜欢在盆碗灶台之间耽溺一个个黄昏和夜晚,喜欢在饭桌边拢住一堆朋友和亲人。还有什么声响,比这些更像一个家?“厨房里的人切菜的咔咔声,洗菜的哗哗声,下锅的滋滋声,聊天叫唤声,在大城市的黑夜降临时,这些声音都让人感到安全和舒心。”

但是,总有些时刻,“像个家”满足不了你,你想真的回家,和家人一起吃一顿晚饭。于是我回家了,不是节假日,也没有特殊的理由,就为了一顿晚饭。

那天,爸爸和妈妈早早就起了,出外买菜。还没醒,就迷迷糊糊听见妈妈在外屋打电话:“徐螃蟹啊,你家的螃蟹今天怎么样?”妈妈的手机上存了很多小贩的电话,“徐螃蟹”、“赵大虾”、“黑妹子水果”,只要一接电话,他们都知道,是我回来了。上午10点,厨房地板上已经摆好了战利品,新鲜的海螺、大虾、螃蟹和鱼。宰杀的活鸡,爸爸取下胸脯最鲜嫩的两块肉,入菜。这道菜是我们的家传菜,据说曾祖父是一方名厨,这道菜是看家本领,叫做“六月雪”。做起来极其费事,不厌其烦。做法如下:先将嫩鸡胸脯肉取下,用刀背细细斩剁成泥,用鸡蛋清洗鸡肉泥,细细过滤,鸡肉渣滓都弃去不用,只要肉浆。起一个猪油锅,将鸡肉浆在油锅里爆炒,炒出来一片片洁白松软。看似简单,特别考究火候,火候不够,炒出来成汤成水,不行;火候老了,炒出来结块成团,也不行。

从小到大,只有过年,爸爸才肯下厨一做。如今我回来的机会少了,他不再推托,反而老能吃到这道菜。听见爸爸在厨房乒乒乓乓剁菜板的声音,就知道要吃“六月雪”了。我有心想学这道菜,把家传小菜谱继承下去,却没有这个本领。食谱就是家谱,一道道菜,经由曾祖父、祖父、爸爸,一代代流传下来,就像一棵巨大的树,有无数个枝桠分岔,最后汇总到一棵主干。也许会遗失改良,也许会融合变化,但是流传了下来。我想继承这些味道,并且经由我的手,我的心,我的味觉,把这些味道也一一地流传下去。

有些话,似乎只有在饭桌上会说。有些话,似乎总在饭饱后才会讲。那些话,是平时问候电话里不会说的情绪。平时电话里,我们都是生活的形象大使,都在努力装出幸福快乐积极向上让亲人安心。只有此时此刻,一边清洗盘碗,一边收拾垃圾,妈妈才会对我敞开心扉。抱怨也好,牢骚也好,都是真实的,都是生活的。

我知道我不需要说什么,只要听着就好。有些心情,就跟着厨房垃圾一起被清扫一光。而饭后几个小时,爸爸忙着做老家的炒面儿。把燕麦、芝麻、花生、核桃一起炒熟,然后打成面儿,饿的时候兑上热水一搅,异常香甜。一边做,一边听爸爸唠叨的家务事儿。那些烦心琐事,也和芝麻们一起被搅拌打碎了吧?做完了炒面儿,爸爸舒坦多了。

我珍惜那些饭桌上的时光,也珍惜此时此刻,饭桌下的时光。带着炒面儿、炸好的藕盒和酥肉,带着回家一顿饭长出的新肥肉,我又坐上回北京的飞机。“如果你30岁,你父母60岁,每年春节才回家和父母一起待七天,那么,假设你的父母能活到90岁,那么你也只能和父母在一起吃120次晚饭了。”是的,最初,就是这道简单的数学题打动了我。

篇8

陈文华先生是一个极具开拓精神和开拓能力的人,1981年他创办《农业考古》,填补了学术界的空白,20多年来不仅《农业考古》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刊物,而且陈文华先生在农业考古这一学术领域的研究也取得丰硕的成果;1991年陈文华先生创办《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这是一种开拓,他举起了茶文化研究的大旗,推动了茶文化研究的热潮。十多年来,陈文华先生在中国茶文化领域的研究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版了厚重的专著。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不仅是陈文华先生个人事业的一种开拓,也是中国旅游业发展的一种开拓。“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在旅游业上的意义在于树立了中国茶区乡村茶文化旅游的一个好模式:

(1)发展中国乡村茶文化旅游正契合了当今中国旅游业的发展趋势。当今中国的旅游业正红红火火地向着乡村游、农家游发展,在节假日,人们纷纷走入乡村的山水、农家的果园、菜园、花园去体验农家生活的乐趣和呼吸乡村的空气,而茶文化村的出现,使得中国的乡村游、农家游有了更多的内容。

(2)中国茶文化第一村的创办拓展了中国乡村旅游的模式,使乡村游更具有文化意义,更具休闲、放松作用。

目前中国乡村游主要是浮光掠影式的游览乡村自然山水和体验农家生活环境。而到“中国茶文化第一村”则既可浮光掠影式的体悟自然山水、欣赏极具美感的徽派建筑,还可游览茶园、观赏利用自然水力的茶叶制作,还可在水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茗,感受中国茶艺,即使蜻蜓点水,也感受到茶文化的魅力。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所提供的不仅仅是浮光掠影,更具意义的是休闲度假,有农家式的旅馆可住,有别具风味的农家菜可赏。晨光里,月光下,可悠然漫步田间、山林;无论是白天还是夜晚,在水口岸边的古樟树下品茶总是特别惬意。如此的乡村游怎不让人留连?

(3)“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一模式,可使茶区的自然资源更好地得到开发利用。

中国有众多的茶区(1000多个产茶县),难以计数的种茶乡村,都有着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自然空气,以往有限的茶区乡村游或欣赏自然风光或是茶园观光,茶区的自然风光和茶文化的资源没有结合好,而“中国茶文化第一村”正是把茶区乡村各种旅游资源融为一个系统,并提升了自然资源的文化价值,使茶区的自然资源得到了更好地利用。

(4)“中国茶文化第一村”这种旅游模式向社会各阶层更广泛地宣传了中国茶文化。

当今社会正受西方文化的不断侵蚀,年青的一个代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了解和接受正越来越少。而作为凝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精华的中国茶文化,正可使人们在茶文化村的旅游中得到感受和体悟,有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宣传。

此外,“中国茶文化第一村(上晓起)”对于当今中国正要开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有一定的示范意义,至少对于茶区的乡村新农村建设有着示范作用。

篇9

山东省兖州市实验小学

四年级六班

曹晓旭

有一天,我突发奇想,泡个花生或黄豆,观察一下它们发芽的过程。于是我便向妈妈要了几颗花生和黄豆泡在一个带有半碗水的碗里,开始了我的长期观察,我把观察时间定在一个星期。

星期一:我在吃早饭时,一边吃一边看,我看第一眼时,发现花生贴在那个碗壁上,水的颜色变红了。本来很光滑的花生皮,变成皱巴巴的了。而黄豆没有变化。还是沉于碗底。

星期二:早上,我又去观察,在光的照射下,我发现了,花生的头上好像有个小虫子,一张一合一张一合,我害怕了,叫爸爸爷爷:“你们看它----它在动。”爸爸和爷爷一看,笑着说:“那是芽眼,要发芽了。我高兴极了!又蹦又跳”。老爸说:“你是想让它发芽,对吗?”“是的,”我回答道。老爸又说:“你老把它泡到水里是不行的,要把它种到土里,反正不能老是泡着。你忘了种子萌发的条件了吗?”我明白了,我按照爸爸的话做了。

篇10

“柴米油盐酱醋茶”,开门七件事,对于在平原地区长大的我们,只对于最后的茶缺少认识,也许是南北地理的差异,在故乡的记忆里很少见到过茶叶,每每听到这句俗语时,也觉得很搞笑的,为什么开门七件事啊,我们这里没有茶不也过得好好的吗?最初认识茶叶,是从一次爸爸带我去一个很远的叔叔家里走亲戚,多年不见叔叔对于我们很亲切,把我们迎到家里,马上泡上一壶香茶,并热情地请我们品味,说是叔叔家的孩子从很远的地方寄回来的好茶叶。当时的我学着叔叔的样子小心地吹开表面的浮叶,小口喝了起来,刚开始就一股涩涩的味道,没感觉出来好在哪里。叔叔看我有些拘谨,就笑着把我拉在身边,让我观赏茶壶上的一圈铭文,绿绿的茶壶上有几个魏碑体的字“可以清心也”,但是却不知从哪里读起,叔叔笑着说“你给我读读这几个字该怎样读啊。”我看了看就是没发现标点,该从那里先读呢,看着我疑惑的目光,叔叔给我说这是茶文化的一个小禅意,这几个字怎么读都可以,我试着看就是啊“可以清心也”“清心也可以”“心也可以清”“也可以清心”。叔叔又给我简单讲了一些茶的文化和知识,这是我第一次对茶有了简单的了解。

直到参加工作以后,每天跟在师傅后面,看师傅上班以后先用一个大缸子冲上满满一杯茶水,工作休息时便慢慢喝了起来,受师傅的影响我们几个小青年也开始学着师傅喝茶了,先去买了一瓶罐头吃完后剩下的大玻璃瓶就是我们泡茶的好工具,最初大家喝的都是茉莉花茶很便宜也都买得起,当时只知道喝茶解渴消食,对茶知识还是模模糊糊的,偶尔听师傅们聊天,说南方的功夫茶可以把人喝醉,还有我们单位的某几个人去南方出差喝茶喝醉的笑料。有时看见电视上南方人用那么小的茶盏喝茶觉得很新奇,我们北方喝的可都是大碗茶,完全是当饮料的,当时还傻傻的想,要是真的口渴了喝那样的功夫茶,该喝多少杯啊。

直到去年年终时,我们的上级分销商有一个江西的,他特别爱喝茶,把一套精美的茶具和一桶精装的铁观音一块当做礼品给我们发了过来。过节无事便也学着泡了一壶清茶,慢慢地品味铁观音的茶韵,看着那一叶叶的茶在水里优雅的翻腾,慢慢舒展开绿色的身体,淡淡的清香弥散在书房里。慢慢品了一口入口还是青涩,没品出来这茶中的极品好在哪里,就在渐渐地一丝懊悔时,突然一丝淡淡的清甜从齿颊散了出来,口舌生津,对就是这个滋味,我大声地喊来了夫人和孩子,每人给他们倒上一杯也让他们和我一起分享这难得的美味。

慢慢的我也喜欢上了喝茶,虽然没有专业的茶具和讲究的冲泡,但这并不妨碍茶叶带给我的美的享受。我尤其喜欢在落雨的夜晚,听窗外雨打窗叶的噼噼啪啪,独自一人翻开喜爱的书籍,选一曲轻柔的音乐,泡一杯清茶,看茶叶翻腾想人生变换,品味青涩入口甘甜后来的感觉,慢慢陶醉在夜色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