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实例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环境的实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保护环境的实例

篇1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京胡是唱响京剧不可或缺的重要乐器。传统的京胡一直用野生乌蛇蛇皮蒙制,每年要消耗掉大量蛇皮。蛇皮受潮湿或燥热等天气因素的影响极易发生塌调或爆裂(行话称“跳井”),需要经常重新蒙制新皮。这让诸多琴师苦恼不已,但也无可奈何。

进入21世纪,我国经济社会各方面都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而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就是科学技术的进步。紧随京胡艺术的发展,刘正辉在继承前辈京胡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在京胡制作工艺方面进行了许多改进,使京胡的音域得到了拓展,音色更加完美。他把材料学,力学,声学等相关知识融于一体,以“能为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为目标,“为难”自己,不断创新,经过十几年的反复试验,他研制的“仿生皮京胡”终于“亮剑”了。在中国音像制品评价制作中心强吸声录音室,北京邮电大学声学专家管善群教授用国际统一标准的丹麦测试设备,对仿生皮京胡和蛇皮京胡的高,中、低三个调门进行了严格的声学频谱对比数据测试,测得的图谱结果就是外行人也能一目了然,在最适合人听觉的50~5000赫兹的范围内,以及5000~10000赫兹的范围内,仿生皮京胡的声音效果都等于或优于蛇皮京胡。从此,困扰了京胡琴师和爱好者们二百多年的老大难问题,终于得到了破解。京剧界京胡演奏家燕守平、李祖铭,王彩云等,民乐界弓弦演奏家闵惠芬、宋飞,姜克美、柏淼等,在使用仿生皮京胡后,均给予了它极高的评价。一种可以替代野生蛇蛇皮京胡的仿生皮京胡终于诞生了!

今天,环境保护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1条蛇1年可以吃掉400只老鼠,而京剧界1年就需要十几万条蛇用于制作京胡。老鼠的天敌蛇因被人类捕杀而大量减少,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鼠患泛滥,这是不争的事实。据央视报道,几年前洞庭湖大堤溃堤就是因为上亿只老鼠打洞造成的。如果其他民族乐器如京二胡、民二胡、三弦等也用野生蛇蛇皮来制作乐器的话,蛇皮的用量将更为可观,初步计算,每年要消耗几十万条蛇。因此禁止使用野生蛇蛇皮来制作乐器,推广使用仿生皮等替代产品用于乐器的制作,是一件迫在眉睫的事情。保护野生动物,维护生态平衡,符合和谐社会的发展观,利国利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京剧的发展将会从此与杀蛇的行为绝缘。我们应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存,以支持环保的方式来传承我们璀璨的的民族艺术。这是一件值得我们努力去做的太好事。

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以仿生皮京胡替代野生蛇蛇皮京胡,这件事需要国家的扶持,需要有远见的企业家或个人前来合作共同完成。仿生皮京胡,必须用现代化工业手段大批量生产,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其商机是无限的。

篇2

关键词:环境保护;食物里程;计算方式;内涵;价值;分析

中图分类号:R13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432(2012)-10-0228-1

在国际范围内环境污染问题形势日趋严峻的背景作用之下,如何实现对环境保护的有效性成为了相关研究人员及社会大众共同关注的问题之一。食物里程作为一种推进消费者自觉性购买环境友好型产品以及低碳产品的全新理念及方式,应当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本文试针对以上问题做详细分析与说明。

1 食物里程的基本含义分析

传统意义上的食物里程可以简单理解为产品在中间运输过程当中对环境可能产生影响的量化标准。食物里程指标的增加从某种角度上来说就意味着相应产品生产空间的二次布局。系统研究可以分析:从狭义层面上来说,食物里程即指产品运输距离,而从广义层面上来说,食物里程不单单包含有产品在中间运输过程当中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指标,同时更需要关注受到产品中间运输而可能给整个生态环境带来不利影响的标准。在当前研究理念及研究方式的作用之下,食物里程已成为有关产品利用碳排放量标准以及能源应用的最关键衡量指标之一。

2 环境保护视角下食物里程的计算方式分析

2.1 EIO—LCA(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计算方式分析

首先,EIO即投入产出法主要通过对MEIO模型的应用研究以家庭为单位的碳排放量指标,消费种类的划分包括健康、教育、娱乐、饮食以及交通等多个方面。以上诸多指标的当中,又以交通消费以及能源消费所产生的碳排放量极为显著。其次,LCA即生命周期法主要是通过对整个生产系统以及服务相对于环境所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与分析,其所关注的产品的生命周期自生产至分配,自使用至消耗,最终到处理阶段。通过对此种计算方法的应用能够针对食物里程中的碳排放量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这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使得有关食物里程的计算更为全面,同时也结合了宏观与微观这两个层面的计算。

2.2 供应链中能源使用的计算方式分析

在针对食物里程进行计算的过程当中,还有一种计算方式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即通过对整个供应链中能源的使用进行计算,这一过程中所涉及到的能源类型包括电能消耗、水能消耗、温室气体排放以及废弃物等在内。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现阶段可以通过对清洁及绿色能源的应用自源头上实现对能源消耗问题的有效控制,确保环境保护的有效性。

3 环境保护视角下的食物里程内涵分析

3.1 食物里程价值角度下的分析

在社会大众所进行的食品消费行为过程当中,人们对于食品运输里程的关注度可以说是只增不减的。食物里程已成为一种全新的饮食文化而引起社会大众的普遍关注。通过调查研究资料发现:消费者能够通过购买食物里程较短的产品实现对碳排放量的合理控制,进而达到环境保护的有效目的。从这一角度上来说,缩短是食物里程已成为环境保护的一种直接且有效的手段。在有关控制食物里程的饮食文化运动过程当中,有关研究学者明确指出:对食物里程的控制从某种角度上来说意味着整个食物供应体系需要结合该地区的特殊型生态环境来实现对消费者产品需求的有效满足。现阶段,通过农业有机化以及产品供应体系本地化的发展策略能够有效控制产品生产的食物里程以及外部性,从而通过对消费者的购物需求选取发挥对环境保护的深远意义。

3.2 食物里程消费者角度下的分析

包括消费者对食物里程的认知以及食物里程因素对消费者购买与需求行为的影响均是这一过程当中需要予以研究的内容。从相关调查研究资料的角度上来说,消费者在选择并决定购买与需求行为的过程当中基本能够意识到产品运输距离的长短同整个供应链体系的相关性关系,但并非全部的消费者都将食物里程考虑为决定需求与购买行为的关键因素。深入研究还可以发现:对于食物里程而言,社会大众所表现出的显示性偏好以及陈述性偏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定的偏差,这直接导致了社会大众在考量食物里程及决定实际性购买行为的过程当中并非完全一致的。只有当消费者自觉性的将食物里程较长的产品剔除购买行为的情况下,食物里程才能够真正意义上的发挥对环境保护的有效性与持续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食品里程通过对产品生产至最终处理阶段之间的距离考察,实现对产品在以上各个阶段碳排放指标的有效量化,进而实现有关产品相对于环境的影响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以上问题希望能够引起各方关注与重视。

参考文献

[1] 帅传敏.吕婕.陈艳等.食物里程和碳标签对世界农产品贸易影响的初探[J].对外经贸实务,2011,(02):39-41.

[2] 杨颖育.谁动了我们的“食物”——当代美国生态文学中的食物书写与环境预警[J].当代文坛,2011,(02):113-116.

[3] 李文红.张京.徐翠华等.中国食物和环境氚数据库的建立[J].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2006,26(06):605-606.

篇3

【关键词】环境教育;环保意识;人类;自然;和谐

马克思说:“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历史是一门联络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综合性学科,它的研究领域,不仅包含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主要方面,也涉及人口、资源、环境等自然要素方面。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所设计的问题,历史兼而有之。历史的这种特殊地位,决定了它在环境教育和可持续发展教育中应该而且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历史课程标准解读》也特别强调“在历史教学的内容上,必须体现时代性,把握现实世界中人类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通过历史渊源展现其历程和前途,正视人类与自然界所面临的问题和危险。”所以历史教师责无旁贷。中国历史发展中有着丰富的生态环境教育内容。教师在课程改革中通过教学革新渗透环境意识,使学生能在掌握历史知识的同时把科学发展观化为自觉行动。那么,在历史教学中该如何渗透环保教育呢?

一、充分挖掘教材,寻找可渗透环境教育的内容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主要依据,努力挖掘教材中蕴涵的环保教育内容,特别注重挖掘教材中“隐性”的环境教育因素。拨开表象,挖掘实质,做到历史知识教学、环境知识教学和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的有机统一。充分利用和发挥历史学科的人文教育功能,培养学生的生态文明意识。中学历史教材中关于生态保护的信息是很有限的。这就要求教师以有限的信息作为切入点,适当拓展,开阔学生的视野,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在历史教材中尽管编者已从现代生态的角度重新研究和编写中国历史,并注意到生态环境的变迁与社会发展的密切关系。如人教社主编,2002年审查通过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中国古代史》一书中有三处地方已明确提到:《两汉时期的社会经济》一书第38页小字部分“秦汉时期,因森林破坏严重,黄河开始泛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经济》一节,第59页“这一时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两汉时过度开垦导致的环境破坏状况有所缓解”。《隋唐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一节第79页“……放火烧山,开垦山地的现象也很多,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对自然生态平衡有所影响”。在学习清朝“摊丁入亩”的影响时,学生讨论发言,教师最后总结:清朝实行“摊丁入亩”后,导致了人口的迅速增长,形成后来我国人口膨胀的庞大基数;为养活更多的人口,政府和民间大规模地开垦土地、围湖造田、造成森林大面积消失,草原退化,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的盐碱化和沙漠化加剧,导致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二、以环境毁坏的著名史实为训,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人类活动离不开自然环境,同时又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自然环境,进而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强化环境就是资源、资本,破环环境就是破环生产力。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教科书有关地图上黄河名称的变化情况,学生很容易得出:唐朝以前的黄河叫河水,唐以后开始叫黄河。黄河名称的变化不是偶然的,先秦以前黄河水是清澈的,黄河中上游地区森林茂密、植被完好、水草丰美,黄河中游地区曾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和汉唐中国经济中心的所在地,后来随着人为的过度垦殖,滥伐森林,水土流失加重,土地日趋贫瘠,气候日趋干燥,自然灾害频繁,泥沙日益增多,河水变浑,至隋唐时期改名为黄河。宋元以后黄河中游已完全失去经济中心的地位。中游的黄土地成为贫瘠地区的象征。事实上,生态环境变迁对中国历史发展影响是十分深远,也是十分明显的。历史时期中国经济重心南移除了一些社会因素外,与历史气候变迁和生态环境恶化关系密切。我国北方中纬度地区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总趋势是日益干冷,这便造成我国北方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由北退缩,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向南扩展,农牧业区线南移,进而使适合农作物生长的时期退缩,熟制减少,同时还造成自然灾害的频率增高,生态环境恶化,水源减少,水利工程功效衰落,粮食亩产量下降。这些原因连同其他的一些社会原因是造成北方经济衰退,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而生态环境变坏伴着战乱不已,社会大动荡,唐代号称“天府”的关中平原要靠东南接济粮食。以后定都北方的王朝,主要仰赖于漕运江浙和四川的粮食来维系北方生计及国家政权,中国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了。从古到今的环境问题,给予我们深刻的教训,也给我们提供了丰富的可资借鉴的经验,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再造一个美好山河的艰巨任务。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充分重视历史与现实的结合,达到以史鉴今的目的。适当补充古人对环境问题的一些认识和有益的做法,以及留给我们的启迪,从历史的角度去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看到古代农业开发的短期时效,也要看到它长远的消极影响;要看到人口增殖的积极作用,也要看到的人口过度膨胀的消极后果;要看到古建筑辉煌的一面,也要看到它是以森林的消耗为代价的。这样既培养了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了其环保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总之,从某种角度上说,人类历史就是战胜自然、征服自然的过程。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用科学发展观来推动社会生活,是当今社会的首要任务。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是十分必要和可行的。实践证明,通过这些活动,培养他们热爱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操,而且也可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历史教师在学生进行环保意识渗透中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世纪大讲堂》第2辑:葛剑雄.历史地理学能为未来做什么[M].辽宁出版社,2002.

[2]蓝为.历史教学应强化生态意识[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1992,(12).

[3]余伟民.历史教育展望[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4]李永铭编著.百年灾难纪实[M].长江文艺出版,2002.

篇4

    该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加工成为发动机燃料、剂和石油化学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其范围大体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热转化及催化转化的化学原理、油及添加剂化学、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原理等。

    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内容  石油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及其馏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其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石油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方法及石油成因等作一般介绍,此外也重点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包括热转化及各种催化转化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从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的过程。课程中同样涉及到了部分石油生产环境保护方面的内容:如环境保护基础;石油生产大气、水污染及防治;石油生产固体废物处理等。

    但如果只是泛泛而谈,不加深入,就难以突出石化行业环境污染问题的严重性,导致学生在学习中亦是一带而过,不予重视。因此,建议在石油化学的课程教学过程中,更多地结合石化企业带来的环境问题,使环境保护的理念深入人心。

    石油化学与环境问题石油加工带来的环境问题石油是一种多组分的复杂混合物,包括烃类及非烃类。

    主要元素包括C、H、S、N、O,此外还有微量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S、N、O为石油中的非烃组成元素,也称之为杂原子,它们组成了石油中的非烃化合物,虽然这三种元素在原油中的含量并不高,但是含这些杂原子的非烃化合物在原油中的含量却相当可观,对石油加工过程和环境的影响也相当大,例如:硫在石油中以单质硫、H2S、硫醇、硫醚、二硫化物、噻吩等形态出现,进入环境后,不仅是有毒及臭气污染源,还能加剧酸雨效应。

    如催化裂化工艺,若以减压馏分油为原料,原料中的硫大约会有10%~15%会进入到焦炭中,焦炭在再生器中燃烧,其中的硫转化为SO2和SO3,这些硫化物随再生烟气排入大气,产生大气污染。此外,硫还易产生硫化氢、硫化铁、硫醇铁等物质,对生产装置产生腐蚀作用。

    氮在石油中的含量为一般为万分之几至千分之几,存在形态如吡啶、喹啉、异喹啉、吡咯、吲哚等,当油品沈瑞华,1994年毕业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应用化学专业,2010年获得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博士学位,讲师,现在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化工学院工作,主要从事重油加工和材料科学方面的科研和教学。

    石油化学是高等院校石油、化工相关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文章从课程的教学角度出发,结合石油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环境问题,阐述了石油化学课程中应有的环保理念,并讨论了如何将这种环保理念在课程教学中加以灌输的方法。

    作为化学学科之一,是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以及仪器分析等课程的理论知识在石油加工领域中的应用。可作为化学工程与工艺、应用化学、石油炼制、石油工程、钻井技术、油气开采技术、油气储运技术等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石油天然气行业中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的参考用书。

    该课程主要研究石油的组成、性质及其加工成为发动机燃料、剂和石油化学品过程中的化学问题的学科,其范围大体包括石油及其产品的化学组成与性质、石油热转化及催化转化的化学原理、油及添加剂化学、石油化学品合成化学原理等。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关于石油及其产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组成的基本知识以及主要石油热转化与催化转化的基本化学原理,并培养其将化学基础理论与石油加工的实践相结合的能力。

    课程内容  石油化学课程的主要内容包括了石油的化学组成、石油及其馏分的物理化学性质、石油产品的使用性能与其化学组成之间的关系,并对石油化学组分的分离分析方法及石油成因等作一般介绍,此外也重点介绍了石油加工过程的化学原理,包括热转化及各种催化转化过程,并简要介绍了从石油及天然气制取石油化学品的过程。

篇5

近年来,城市污水给人民带来负面影响的现象不断增加,不少城市污水更对城市生态环境产生了负面影响。一定程度上,城市污水问题促进了我国污水处理事业的发展,但是不少城市仍旧达不到污水处理的相关要求,在污水处理工作中仍旧存在诸多问题。促进我国城市经济的继续快速平稳前进、保护我国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与健康,污水处理问题不容忽视。而加强污水处理工作,就必须首先从对污水处理工作对城市环境的重要性认识开始,只有充分认识到城市污水处理工作对城市环境的意义,才能从根源上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工作。

1.1污水处理工作对城市环境的影响

一般来说,城市的污水排放方式为地下管道运输,但建设地下管道的过程中不免会对沿途的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比如建设地下管道需要首先挖通运输路径,这就难免损害沿途的生态植被;再如安放地下管道时会用到一些大型设施,这些设备在施工时会产生噪声污染等情况。其次,污水处理工作进行中不仅会用到一些大型处理设施产生噪声,还会释放出污水中的废弃化学物质如硫和磷等,这些化学物质不仅气味刺鼻更有极大的毒性,不加处理地排放到城市中会严重影响城市的空气质量。污水处理最后的步骤是对污水进行净化,需要对污水中的附带物进行分离和沉淀,这些物质大多是废弃的污染物,自身携带着大量的病毒和寄生虫,对它们的处理工作一旦出现问题,不仅会影响城市的生态环境,更有可能威胁整个城市的所有居民的生命安全。由此,污水处理工作十分重要和必要,而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做好污水处理工作,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工作必然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1.2污水处理工作在城市环境保护工程中的意义探讨

1.2.1能够提高城市水资源的利用能力

地球资源的有限性是全世界人民的共识,污水处理工作不仅是对城市污水威胁的排除工作,更是对水资源的有效循环再利用过程。一方面,城市污水处理工作通过对污水中污染物或是寄生虫等有害物质的处理防止了水污染问题;另一方面,污水处理还包含着对污水的净化和提纯工作。排污工作完成之后,工作人员往往会进行污水的提纯工作,即将污水中剩余的可用水源或没有有害物的污泥和其他无害物质进行再利用,一般可以用在农作物的灌溉工作中。这种做法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城市水资源的利用能力,促进了城市水资源的有效利用,并从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水资源浪费的现象。

1.2.2贯彻着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

我国科学发展观要求我国经济发展全面协调可持续并实现健康发展,污水处理工作作为对城市环境保护工作有着重大积极作用,贯彻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措施。从环境保护的角度出发,污水处理工作能够避免污水对城市的威胁,妥善处理好污水中的有害物质,能够维持城市的良好生态环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而从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看,污水处理工作是对污水中营养物质的提取与再利用,能够有效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程度,更有利于实现城市经济的最大化,促进社会效益的提高。因此,污水处理工作完全贯彻着我国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更严格遵循了科学发展观中重视环境的要求,同时促进着我国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

1.2.3促进城市的环境保护工作进程与健康发展

当今社会,环境保护问题与城市经济问题在城市的发展中占有着同样的重要地位,都是城市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工作方面。污水处理工作基于其对城市生态和城市经济两方面同样重要而积极的影响能力,也促进着城市的健康发展。一方面,污水处理工作能够反映出城市的发展水平,污水处理工作能力高的,城市发展程度更为良好。另一方面,污水处理作为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又因其自身特点对城市的经济情况及发展与建设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影响着城市经济与环境整体的发展。因此,做好城市污水处理工作,能够促进城市环境保护工作的发展,促进城市的整体发展。

2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的可行性策略

篇6

1.矿产地的地质环境及治理现状

矿产资源被过度的开采利用,就会产生严重的环境问题,矿山的地质问题和环境问题主要分为四种:过度的占用非矿区,使得土地资源得到破坏;矿产地遭遇自然灾害而引起的地质问题;过度的矿产开采造成了地下水位的流失;水土遭到严重的污染。其中最严重的地质和环境问题就是矿产地的地质灾害,还有就是由于矿产地废弃物的随便排放而造成的水土污染问题。

矿山在开产矿资源时会大量的排放污染水,使得附近水源遭到破坏,并且这些污染水会随着水循环流到地下,对附近的地下水的均衡系统造成严重影响,出现井口干涸、地下水明显下降以及地表水严重流失等问题,人畜的饮水和农田的灌溉都将受到影响。同时矿产地排出的含泥矿等污染水,能够阻塞池塘与水库等公共设施,给国家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

2.地质环境的保护与防范措施

2.1 土地的保护

矿产地的建设工程不应该没有限制的扩大土地的使用范围,要尽大的提高对占有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减少对占有土地的破坏,维持矿产地的土质平衡性。矿产地的临时推土场、产品堆场以及生产设备的摆放场都应该得到规范的管理,要充分的利用现有占有土地的使用平台,最大效益的发挥出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的减少对其他土地的破坏与侵占。做到合理的、规范的、科学的利用土地资源,有序的摆放渣土,杜绝一切乱堆乱放的混乱现象,而且为了员工的人身安全,摆放矿石场的斜坡度不应该大于40度。整个矿石开采过程中,要尽量的利用好表层废土,实现资源的二次利用率,当整个矿产资源要枯萎时,要及时的封闭好矿井口,并用那些原来的废土填平好整个内采场,使得环境污染的源泉得到遏制。

2.2 植被的保护

矿产地的各种工程都不应该对林木砍伐区进行扩大,避免因为过度的破坏绿色植而引起的环境破坏问题,在矿产区进行作业的过程中,要懂得对那些比较大的乔木和灌木进行栽培和异地移植,而不是见木就伐,遇树则砍,这样只能给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破坏,从而出现更大的灾害问题。并且在适当的时候还要种植一些花草树木,扩大矿产地的绿色用地,改变其脆弱的绿色问题。

2.3 水资源的保护

矿产地的水资源无疑是及其宝贵的,但是由于受到污染或者采矿的影响,使得矿产地的水资源严重不足,地下水位严重降低。所以在采矿的过程中,那些废水不要直接让其流入到附近河流中去,而是要将废水先处理一遍然后再让其流入,极大的降低了河流被污染的风险。

2.4 对矿山露采场的处理

(1)、清除露采场边缘的岩石,并且对两侧进行加固,采用绿色植物等进行露采场进行绿化。

(2)、在露采场的山顶上修筑截水沟,尽量减少外来水进入到采场内。

(3)、尽可能的积蓄地皮表面的雨水,为植被的后期培养提供水源。

2.5 制度的保障

(1)对有关保护矿山地质环境的法律法规要进行系统性的完善,通过法律法规的手段去保护矿山的可持续性。

当前要加快推进有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进程,结合我国环境的实际情况,尽早的制定出一部科学的、合理的、严谨的律法,去监督和管理有关矿山土质环境的保护及治理问题,为阻止地质环境的进一步恶化,同时也为治理环境提供了极大的法律保障。

(2)、当地有关管理部门必须实施高效、严格的矿产地地质环境的管理措施。实行苛刻的矿业准入条件,对矿产地的地质环境保护要加大执法力度,要想严格的将矿产地的地质环境搞好,就需要一个公平、公共以及客观的评价制度,并且需要时刻的完善好评价制度,评价人员每一次对矿山进行考察时,必须秉持着客观、公正的原则去对矿产地的地质环境进行考核,考核人员要及时的将考核的结果送到相关管路部门去。对管理方式进行切实的转变和改进:

一、依据矿产地的地质环境来划分,实行对地质环境的分类管理。

二、改变传统、陈旧的管理模式,将被动式管理转变成主动式管理。

三、负责到底、监督到底、管理到底,对治理过程中的任何一个环节都要严肃对待,所以管理部门要实行全过程管理。

(3)、利用矿产地的经济手段,大力的发展环保与循环经济,逐步的改变经营模式,从根本上降低经济开发对地质环境造成的破坏。引导当地企业部门走上一条绿色发展的道路,进一步的去完善经济环境,扩展矿产地地区的融资渠道,吸收外来资金的投入,使得矿产地地区的循环经济能够实现有序化和产业化的运作机制。

2.6 技术措施

矿山企业都应该遵循“无废矿山”、“绿色矿山”的相关环境标准,对矿山开采区内的废渣等污染物要进行科学的处理和有序的规范,实现矿山开采区内的技术的科学化、废物排放的无害化、作业的清洁化、复垦环境的优良化,对矿产区的废弃矿物加以加工,使得其可以综合利用。保护矿区周边环境的平衡性。

2.6.1 无废开采

矿产区内的无废开采,一般指的是矿床在回收、开发及资源利用的过程,尽可能的减少无用之物的产出,同时对矿产区的所有资源加以整合,最大限度的提高矿产物的综合利用价值,而不用对周边的环境造成严重的破坏。影响生态环境的平衡性。无废开采需要遵循的这些细节和原则:

(1)提高综合利用的原则。

(2)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原则。

(3)就地利用、就地处理的原则。

(4)社会效益、环境效益以及经济效益统一性的原则。

(5)无用之物尽量减少产出和尽量利用的原则。

(6)依靠政策引导和依靠科学技术的原则。

2.6.2 矿区的复垦

矿区的复垦应当依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去执行,依照大家共同制定的复垦方法、复垦目标以及复垦程序,采取与之相适应的生物措施或者工程措施,使得本地的自然生态系统能够迅速的恢复和发展。

篇7

关键词:新形势 大气环境 保护与治理 探讨

中图分类号:X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2(b)-0189-02

大气污染问题的存在不仅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构成危害,导致人体出现急、慢性中毒的症状,如果人长时间处于受到污染的空气环境中,体内的遗传物质会在污染物长时间作用下发生突变,导致后代畸形或是使机体发生癌变,还会对工农业造成严重危害,比如:工业材料和设备以及建筑设施会受到大气中SO2、NO2和酸性污染物的侵蚀;酸雨不仅会对农作物生长造成直接影响,还会引发土壤和水体酸化,溶出的有毒成分又会毒害动植物与水生生物,严重的还会使森林衰亡、鱼类灭绝。此外,大气环境受到污染之后还会对天气和气候造成影响,比如:能见度降低,使得太阳光对地面的辐射量减少、在氮氧化物和氟氯烃类以及碳氢化合物等污染物作用下,臭氧大量分解出现臭氧层空洞问题、地球气候在温室效应影响下逐渐变暖等一系列环境效应。可见,大气污染对人类生存、发展构成了严重威胁,亟待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下面就此问题做进一步探讨。

1 引发大气环境污染的影响因素

大气环境在城市发展脚步不断向前迈进的过程中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直至今日已经严重破坏了人类的生存环境,影响到了人类正常的生产、生活,威胁到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在经济和科学技术都得到了迅猛发展的当代,迫切需要对大气环境污染问题加强重视,积极探寻治理和解决的有效措施。为提高大气环境治理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必须先找到污染问题出现的根源,这样才能保证大气环境治理更加彻底。下面就分析下引发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主要原因:

1.1 城市发展脚步过快

在大气环境还没有遭受到如此严重破坏的时候,大气污染问题也并没有明显的表现,再加上一直以来,国家都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经济发展上,所以,在不断加快城市建设步伐和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完全把保护大气环境的问题抛在脑后,没有这个意识,以致出现现在如此严重的大气污染问题,若一直放任不管,不采取任何治理措施,任其发展下去,必将对生态环境造成无法挽回的破坏,乃至影响到环境、人类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城市化建设进程中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工业化,虽然工业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经济的发展,但同样的也给环境造成了很大破坏,尤其是大气环境。最为突出的问题就是一些工厂一心只想把生产效率和生产效益提升上来,而对自身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危害的行为视而不见,把废水、废气随意排放到大气和周边河流当中,经过生态循环就会间接对大气环境造成严重影响,并陷入恶性循环当中[1]。

1.2 生活垃圾

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产生的各种生活垃圾也会给大气环境造成一定污染,比如:农业生产中的秸秆焚烧、生产制造工业中产生的各种固体废弃物、生活油烟、污水等。以破坏大气环境为代价谋得经济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提升是不科学的,是一种目光短浅的行为,如果对这些人类可控行为再不加以控制,最终承担后果,受到伤害的还是人类自己。

1.3 机动车尾气排放

城市化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的另一个特征就是,摩托车、私家汽车等各种大中小型车辆越来越多,现在的人们在出行时很少会选择步行,以致道路上到处都是行驶中的机动车辆,排出大量对大气有污染作用的机动车尾气。

2 新形势下治理大气污染、保护大气环境的有效措施

2.1 大气环境的保护

第一,针对机动车尾气污染问题采取一定措施,在机动车管理上实行黄绿标管理办法,这样只有那些尾气排放不会对大气造成污染,并持有相应证明标志的机动车才能上路行驶[2]。同时,在治理在用机动车尾气污染防治工作中应用简易工况法,并针对机动车排气污染制定包括初次检验与年度检验等方式在内的定期检验制度以及动态检测和抽样检测活动。此外,还要注重机动车燃料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油气回收治理工程的推进,一方面从源头上保证燃油合格;另一方面通过对储油库和汽油运输以及加油站油气污染状况的全程监督,避免或减少有机物污染问题发生。

第二,加强环境监管,严控燃煤类污染源排放污染物,进一步推进分散燃煤锅炉的改造力度和拆并力度,比如:将处于热电联产覆盖范围之内的燃煤小锅炉、分散锅炉以及集中供热锅炉并入集中管网。同时,在各大城市和乡镇地区针对高污染燃料划分禁燃区和严管区。

2.2 大气环境的治理

2.2.1 烟气污染物治理措施

第一,从宏观角度出发进行全面规划和合理布局。治理大气烟气污染时,首先应该在观念上认清和摆正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实现二者的平衡、协调发展。在此基础上对存在于当地的烟气污染源种类和数量、分布情况等信息进行全面细致地深入调查,为烟气污染物治理工作的开展做好准备,提供参考依据[3]。另外,在对那些会产生烟气污染物工业产区进行规划布置的时候,要将当地风向可能对其产生的影响划入考虑范围之内,这就需要把这些工业产区布置在位于城市主导风向下风向的位置,同时,还要保证居民生活区与烟气污染区间留有足够的间距,并在二者之间设置绿化带。

第二,积极开展绿化造林工作。在防治大气污染的众多措施当中,绿化造林不失为既高效,又经济的一种防治办法,因为绿色植物相当于天然的空气过滤器,城市绿化当中的植物还具有吸附和阻碍灰尘的功能,当雨水冲洗过后能起到净化空气的作用。另外,植物经过光合作用之后还能够吸收空气中二氧化碳,并向大气中释放出大量氧气,有助于空气质量的改善。

2.2.2 颗粒污染物治理措施

当固体燃料燃烧过后会向大气中排放出大量烟尘,使大气环境中出现烟尘、粉尘、雾等污染物。当期治理大气颗粒污染物的方法主要有干法、湿法和过滤法以及静电法。干法治理主要是利用颗粒污染物自身所受重力作用和离心力作用,常用的有惯性除尘、离心除尘和重力除尘等方法,用到的设备设施有旋风除尘器、惯性除尘器和重力沉降室等。湿法治理主要是先利用水或者其他液体润湿存在于大气环境中的颗粒污染物,然后再把它们收集起来进行相应去除处理,当前阶段主要使用的几种湿法治理办法有泡沫除尘法和洗涤除尘法等,期间会使用到喷雾塔、填料塔和泡沫除尘器等设备。过滤法则是利用有很多毛细孔的滤料老过滤含有颗粒污染物气体来达到去除颗粒污染物的目的,当前阶段常用的方法有布袋过滤法和填充层过滤法等,其中会用到的过滤设备有颗粒层过滤器和带式过滤器等。静电法主要是利用高压电场的电场力作用去除存在于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在使用此种方法的时候需要把颗粒污染物大小、数量、操作费用等多种因素都考虑到,以此为参考依据选择适合的治理办法。一般来说,当大气中的颗粒污染物比较大的时候宜采用干法治理;当颗粒污染物比较细小的时候宜采用过滤法与静电法[4]。

3 结语

综上所述,大气环境污染问题是当前我国面临的主要问题,应将其与经济发展放在同样重要的位置上,经济采取各种措施加强对大气环境的保护力度和治理力度,保证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米良川.新形势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的方法探索[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21):2026-2027.

[2]刘利斌.新形势下大气环境保护与治理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28):112.

篇8

关键词 环境保护 经济激励 中日比较

中图分类号:D731.33 文献标识码:A

2012年在里约召开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UNCSD)的主题之一就是“可持续发展和消除贫困背景下的绿色经济”, 绿色经济这一概念本身并不新奇,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提出了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概念。根据1987年发表的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报告(WCED 1987),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开始登上舞台,有关绿色经济的讨论也日渐热烈。绿色经济是以市场为导向、以传统产业经济为基础、以经济与环境的和谐为目的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经济形式,是产业经济为适应人类环保与健康需要而产生并表现出来的一种发展状态。

它包括绿色信贷、污染责任保险、环境激励和约束、绿色投资和贸易、绿色证券、重污染企业退出机制、环境税收、绿色经济等重大环境经济政策。

1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政策概述

1.1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政策的定义

在早期的环境保护中,政府通过强有力的行政命令在环境保护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以及环境污染的日益复杂化,命令控制型政策的弊端――庞大的执行队伍和高额的执行成本,企业环保责任问题成为了制约环境保护进一步发展的桎梏。为了降低环境政策的执行成本,同时获得理想的环境效果,许多国家在环境管理实践中,更加注重运用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手段,因此形成了一系列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手段,即通称之“环境经济激励政策” 。

环境经济激励政策是指根据价值规律,利用价格、税收、信贷、投资、微观刺激和宏观经济调节等经济杠杆,调整或影响有关当事人产生和消除污染行为的政策。这类政策的目标即由市场价格准确反映经济活动造成的环境代价。

1.2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政策的功能和形式

环境激励经济政策具有两种基本的功能――行为激励和资金配置。行为激励功能表现为通过经济手段,借助于市场机制的作用,使外部不经济的环境费用内部化,改变生产者和消费者原有的经济刺激模式,纠正他们破坏环境的行为。资金配置功能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依据法律、行政授权,实现和聚敛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二是资金的重新分配;三是资金的使用。

当前,国际环境法中常用的环境经济激励政策主要有:财政税收优惠,排污收费、产品收税(如对高硫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或一次性电池收税)、环境税、排污权交易、环境损害保险金等政策工具。

我国正在执行的环境经济激励政策主要有排污收费政策、投资鼓励政策(如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目录)、投资禁止和限制政策(国家禁止发展项目表)、财政和税收政策(如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政策、资源综合利用政策以及排污权交易、绿色国民经济核算试点等。

2日本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政策

2.1日本近年来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政策的发展现状

日本在2007年的“21世纪环境立国战略”中,将建设“低碳社会”、“循环型社会”和“自然共生社会”作为三大目标,在实现其这目标的同时,将环境经济激励政策深入到日本环境保护法的整个体系当中。

第一层面为基础层,其法律有《促进建立循环社会基本法》;第二层面是综合性法律,其法律有《固体废弃物管理和公共清洁法》和《促进资源有效利用法》; 第三层面是根据各种产品的性质制定的法律法规,包括《促进容器与包装分类回收法》、《家用电器回收法》等。通过经济手段将逐步取代直接管制手段而发挥更多的作用,而且经济手段在解决国际环境问题也更加易于双方的接受。

日本政府为了加强环保设备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贷款优惠政策。

如在预算制度上采取的主要政策有:

①创造型的技术研究开发补助金制度;

②对废弃物再资源化 工艺设备生产者给予补助;

③对引进先导型合理利用能源设备予以补贴;

④推进循环型社会结构技术实用化补助优 惠政策;

⑤在税收优惠政策方面,对再资源化设备的引进 与投入采取特别折旧、固定资产税、公司所得税等优惠政策;

⑥在退税政策方面,对于废塑料制品类再生处理设备, 在使用年度内,除了普通退税外,还按取得价格的14%进 行特别退税。对废纸脱墨处理装置等,除实行特别退税 外,还可获得三年的退还固定资产税待遇。

日本在制定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政策的过程中所实施的财政补贴和税收优惠额度是比较大的。这一方面说明日本对循环经济的重视程度,另一方面也是同它的经济背景有很大的关系。

2.3日本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政策的特点

2.3.1注重立法

日本是发达国家中循环经济立法最全面的国家,立法的目标是建立一个资源“循环型社会”。从2001年4月,日本开始实施七项法律,争取一边控制垃圾数量、实现资源再利用,一边为建立“循环型社会”奠定基础。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贯彻实施,对合理有效地利用资源、控制环境污染起到了巨大的保障作用。

日本基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关于环境保护的基本法。如《环境污染控制基本法》《公害对策基本法》《环境基本法》《促进建立循环型社会基本法》等;(2)关于环境保护的专业法律。《烟尘排放规制法》《大气污染防止法》《噪音管制法》;(3)关于环境保护的综合法。如《工厂废物控制法》《资源有效利用促进法》等;(4)虽然不直接属于环保,但和环保有密切关联的法律。如《公害健康损害赔偿法》《能源使用合理化法》和2006年通过的《居住生活基本法》等。此外在体系建设中十分重视框架的完善。即上一章所述中三个层次,一部基本法,两部综合性法律,六部专门法,界定清晰。

2.3.2注重科学技术

日本非常注重依靠科学技术,如污染治理技术、废物利用技术以及清洁生产技术等来开发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环境来推进循环经济和建设循环型社会体系。这从日本日益递增的环境科研经费以及相继出台的一系列“绿色行星计划”、“月光计划”、“阳光计划”等可见一斑。

2.3.3注重政府职能

为谋求建立循环经济体系和循环型社会体系,日本政府设置了“环之国”会议机制,该机制由日本内阁成员与10位日本民间的有识之士组成。“环之国”的基本理念是谋求建立“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理念的简洁、高质量的循环型社会”。

2.3.4注重市场调节

市场调节手段主要是建立有效的经济激励政策,如资金投入、税收政策等。多年来,日本政府一直积极支持循环利用项目,其中,返还制度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激励作用,日本环保产业的发展也得益于该政策的实施。

通过公布全社会污染控制总目标引导企业进行环保。如工业排放废气废水废渣,要求减排,否则处以罚款。体现谁排污谁付费的原则。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为环境保护支付必要的成本。如垃圾处理费的规定。建立价格机制。如利用能源价格等调控企业环保行为,减少环境污染。在实施垃圾袋购买制过程中通过不断涨价,减少垃圾袋的购买20%。完善税收机制。开征环境未来税,要求对废弃物付费(1000日元/吨)。从2004年开始对环境税方案进行了反复修订,在2005年10月形成了最终方案,并于2007年1月正式执行征收。方案规定了环境税税率为2400日元/吨碳。

3我国目前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政策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是一个典型以命令控制型(Command & Control)环境政策作为环境管理主要手段的国家。我国环境治理手段以行政管制为主,但主要集中在事前环节的前置审批,而事中和事后监管薄弱。突出表现是对企业日常排污监管不严、处罚不到位。一方面,我国现行排污费标准过低,污染物覆盖面窄,征管力度不够,企业排污的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如,根据收费标准和排放总量,2011年我国应征收的排污费超过1000亿元,但实际仅征收200亿元,差距巨大。另一方面,环境监管涉及多个部门,缺乏有效的统一监管架构,环境执法以地方为主,一些地区出于发展经济的需要,放松环境监管和污染治理,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十分突出。

保护环境的正向激励不足,无法有效调动全社会保护环境的积极性。一是企业缺乏内在动力。目前,环保对企业还主要是增加成本的活动,企业不可能长期亏本进行减排,因此,仅靠行政手段治理污染难以持续。二是在总量减排约束下,各地经常采取关停并转和拉闸限电等强制手段,代价高昂。

现行法律对环境保护的经济措施规定较少。例如,《环境保护法》规定的重点是监管分工、环保标准制定、法律责任和处罚等。《大气污染防治法》的主要内容是总量控制、排污收费、超标排污处罚,以及针对燃煤、机动车等特定污染源的强制性措施。对于国外已普遍采用的排污权交易、环境税和补贴等经济手段,我国法律缺乏明确规定。

政策不配套,制约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例如,国家强调和鼓励资源循环利用,但我国产业政策以规模大小作为市场准入门槛,一些循环利用项目达不到规定的规模标准,得不到“准生证”;一些企业余热发电要交容量费,不能上网等。不少风电场因电网不配套而弃风,不能足额发电。许多企业需要进行节能减排技术改造,但却找不到合适的技术和设备。

4日本环境保护经济激励政策的经验借鉴

首先要完善政府经济激励的相关法规和政策。但是对于我国而言,要不断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体系,摆脱命令控制型的环境政策,提高环境法律法规的执行力。

第二,基于市场机制,建立和完善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经济政策。通过正向激励的产业政策、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价格政策、技术政策等各项政策的配套实施,从整体上有效推进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

第三,以绿色采购引领绿色消费。日本政府各机关在购买商品时都要购买减少环境负荷的环境友好型产品。由于消费规模大和市场带动作用明显等特点,政府绿色采购可以成为我国建立绿色消费模式的“火车头”。

第四,公众应当是进行资源综合利用的中坚力量。我国应该借鉴日本经验,加强社会宣传和教育,提高全民循环经济意识。具体而言,应该尽快建立垃圾分类系统,并倡导居民垃圾分类,这样既可节省资源能源又避免了环境污染。另外,还应该加强环境教育,倡导购买绿色产品,提倡绿色消费,从而推动整个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金南,陆新元.中国的环境经济政策实践与展望[J].世界环境,1997(1).

篇9

[关键词]环境保护;措施;水利工程施工

中图分类号:TV5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47-0041-01

近年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我国已进入“民生水利”和“生态水利”的发展新时期。水利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就显得尤为重要,施工企业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法》和《水土保持法》,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措施,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

1.确立环境保护目标

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对施工区域内的植被、古树木尽量做到保护到位,防止由于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加强开挖边坡治理防止冲刷和水土流失,积极开展尘、毒、噪音治理,合理排放废、生活污水和施工废水,最大限度地减少施工活动对周围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

2.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施工企业在工程项目开工前,要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根据具体的施工计划制定出与工程同步的防止环境污染的措施,认真作好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工作,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区附近地区的环境污染。

2.1 防止施工扰民与运输道路污染

1)工程开工前,编制详细的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保护措施计划,施工方案尽可能减少对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2)与施工区域附近的居民和企事业单位建立良好的关系,可能造成噪音污染的,要事前通知。夜间十点后,禁止施工产生噪音扰民。

3)采取一切必要手段防止运输的物料进入场区道路和河道,并安排专人进行清理废料,防止环境污染。

2.2防止空气污染

1)减少开挖过程中产生的大气污染,凿裂和钻孔施工尽量采用湿法作业,减少粉尘产生,防止空气污染,保护空气质量。

2)禁止在施工区内焚烧会产生有毒或恶臭气味的气体物质。因工作需要时,报请当地环境行政许可部门同意,采取防治措施,方可实施。

2.3 加强水质保护

1)砂石料加工系统产生废水的处理。产生的废水经沉砂池沉淀,去除粗颗粒物后,再进入反应池及沉淀池,为保护当地水质,实现废水回用零排放,在沉淀池后设置调节池及抽水泵,采取废水回收循环重复利用,损耗水从河道抽水补充,与废水一并处理再用。在沉淀池附近设置干化池,沉淀后的泥浆和细沙由污水管道输送到干化池,经干化后运往附近的渣场。

2)施工机械维修含油废水一律不能直接排入水体,应集中收集后经油水分离处理,水中矿物油浓度不能超过5mg/L以上,对处理后的废水进行综合利用,严禁排入河道,污染水质。

3)施工场地修建给排水设施,减少泥砂和废渣进入河道,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组织的排水。土石方开挖施工过程中,保护开挖临近建筑物和边坡稳定。

4)生产、生活污水采取治理措施,对生产污水按要求设置水沟塞、挡板、沉淀池等净化设施,保证排水达标。生活污水先经化粪池发酵杀菌后,按规定集中处理或由专用管道输送到无危害水域。

5)每月对排放的污水监测一次,发现排放污水超标,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实质性影响,应立即采取必要治理措施进行纠正处理。

2.4 固体废弃物处理

1)施工弃渣和生活垃圾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为依据,按设计和合同文件要求运送至指定弃渣场。

2)做好弃渣场的综合治理。要采取工程保护措施,避免渣场边坡失稳和弃渣流失。防治任意倒放弃渣降低河道的泄洪能力及影响其他工程的施工和下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3)施工后期对渣场坡面和顶面进行整理,使场地平整,利于复耕和覆土绿化。

4)保持施工区和生活区的环境卫生,在施工区和生活区设置足够数量的临时垃圾箱,防止垃圾乱堆乱放,定期将垃圾运送至指定垃圾场,按要求进行覆土填埋。

2.5 水土保持

1)加强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在建设施工期间的落实,遵循《建筑工程绿色施工规范》(GB/T50905-2014),倡导绿色施工管理、环境保护技术、节材、节水、节地和节能技术等。

2)按设计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不因堆料、运输或临时建筑而占用合同规定外的土地,破坏庄稼及植被生长,造成水土流失。临时占地施工完成后,及时恢复原来地表面貌及覆土。

3)施工期间采取设置给排水系统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坏植被和其他环境资源;合理砍伐树木,清除地表余土和其他地物,不乱砍伐林木,不破坏草灌等植被;进行土石方开挖和临时道路施工时,根据地形、地质条件采取生物保护措施,防止边坡失稳、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按照批准的弃渣规划有序堆放和利用,防止任意倒放弃渣阻碍河、沟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造成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2.6 生态环境保护

1)尽量避免在工地内造成不必要的生态环境破坏或砍伐林木,严禁在工地附近砍伐树木,施工现场内有特殊意义的古树木和野生动物生活的,必须设置围栏并加以保护。

2)在工程施工完工后,按要求拆除临时设施,清除施工区和生活区及其附近的施工废弃物,完成生态环境恢复。

篇10

如今一系列环境问题的出现,促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的发展不能通过牺牲环境来实现。然而尽管人们形成了正确的认识,却还是在水利工程施工时出现一些违背生态环境保护的情况。本文主要便是对此加以分析并提出有效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水利工程施工中引起的生态环境问题

致使工程所在地的地理环境受到很大影响。在水利工程施工的过程中,肯定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的地理环境[1]。实际上这种影响也是有利和弊的。一方面,水利工程建设可借助打通河道和建坝蓄水等方式来保护附近的农业用地,这样农业用地就不会在遭受干旱洪涝等灾害的破坏。接下来借助雨水径流就能实现的土壤的自我调节和补充水分,这就使得土壤的肥沃程度得到了很大改善;而另一方面,在水利工程建设完成之后,因为上游有很多的泥沙沉淀物,这会促使水库水位出现上升的状况,而随之也会提升附近地下水水位,基于此,就会不断促使周围环境的变化,气温的升高会促使水蒸发速度加快,而水库附近土壤的含水量加大,易于造成土壤的盐碱化现象。

影响了工程所在地的生活环境。工程施工带来的噪音污染会干扰周边居民的生活,污染生活环境。水利工程施工场地通常是位于山区或峡谷地带,需要对一些特殊路段做经常性的挖填,亦或是进行爆理,因而导致对周边居民的严重噪声污染。此外,如今的工程施工以机械施工为主,机械施工导致了严重的工作噪音污染,这也会骚扰周边居民的生活。

影响了空气质量。就水利工程施工用到的材料而言,也会对当地的空气质量造成一定影响。由于工程建设采用的基础材料通常都包括石灰和水泥等,然而由于山地的地形地貌,就会容易导致其易于出现挥发和传播现象。如此,工程所在地的空气质量必然会遭受一定的不利影响。

影响河流的质量。我们知道水利工程施工会影响到河流的质量,由于水利工程施工会促使河流流速降低,而水中含有的重金属也会加重沉降,这就促使水质受重金属污染增大了可能性。此外,水利施工非常好的位置正是在于天然的河道,大部分水利工程的施工选择的位置都是在天然的河道上,时间一久,河道就容易受阻,容易出现局部河流断流的现象。而河流的水文泥沙也可能发生突变,进而使得河流的水质、水温和当地的气候等发生改变[2]。而一些比较大型的水利工程,极易对原有的地质构造造成破坏,进而导致地质灾害的发生。

二、基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水利工程施工管理方向

要求各分管施工单位增强生态保护意识。在水利工程施工进程中,对于各自施工的任务和范围,每一个分管施工单位都要明确。对于施工所造成的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要设法将这种影响尽可能地降低。保证了每一个分管施工单位都最大限度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在自己的施工范围内管理好相关工作,整个水利工程的施工尽可能地降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就有了保障,这样生态环境和水利工程之间才能达到和谐统一。

对于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这两方面的效益都要兼顾。在水利工程施工管理过程中应该将人与自然环境间的关系正确处理好,从而保证经济和生态系统的长远发展。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的生态工程建设务必要兼顾社会经济效益与生态环境效益,促使二者共同发展。因而需要坚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不再和以前一样只是进行单一的施工管理,而是要进行兼顾生态环境、施工和安全生产,做到管理的全面性。在进行水利工程施工时,兼顾两种效益,不但能够使施工过程中的生态问题得到解决,获得不错的工程效益,而且还能促使资金利用率得到提高,以免今后出现重复建设的情况,通过对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来得到很好的生态效益。

兼顾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和共生互补。共生互补是指水利工程施工借助多种措施来对运行、施工和生态问题加以处理,规划和协调好这些问题,从而建立和谐关系,促使自然环境和工程施工之间达到平衡,以实现组合的最优化。其中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针对水库所做的除险加固的土地利用。在进行基础工程时,会有大量的弃渣开挖出来,其堆放还需要占用土地,此外,需要占地建设的还有工程运行,生活和生产场所等,这就使得土地资源被严重浪费了。根据共生互补原则,就能促使用地得到一定程度的节约用,资金和劳力也能有所节约。此外,水利工程施工管理也要做到符合循环再生综合利用原则。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垃圾也借助循环共生的原则来妥善处理,从而使生态环境得到更好的保护。对于水利工程施工的生态环境管理而言,综合利用土地资源是其核心工作。借助共生原则,可以变有害的为有利的,变废弃的为珍宝。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弃渣可以用于平地的填筑,同时与生物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相结合,这不但有助于生态效益的提高,还能通过工程造价的减少来提高经济效益。

一定要保护好施工现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现场的施工环境,不但有助于确保工程质量,而且也保障了施工的顺利进行。所以我们可以看出,很有必要在水利工程施工时通过有效的措施来保护生态环境。具体措施包括:对工程建设的投资、进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进行合理控制;对于垃圾专用道应该用封闭式的,施工路面要选择较好的以便使大气污染有所减少;对施工时间加以妥善安排,施工设备要尽量使用低噪音的;对生产和生活污水要认真细致地处理好,预防各种类型的水源污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