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人康复护理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5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病人康复护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癌症以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严重的疾患之一,由于大部分患者癌前症状不明显,有相当一部分患者确诊时已是晚期。晚期癌症患者不仅身体上受到严重摧残,而且心理上也遭受巨大的痛苦。把康复护理贯穿到癌症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对提高治愈率、恢复功能、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和减少病人的痛苦有非常重要的作用。[1]
1 心理护理
癌症患者一旦得知自己患了不治之症,必然产生悲观、焦虑、恐惧心理,强力的情绪反应和求生的欲望使患者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因此患者的心理康复显的尤为重要,良好的社会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身心症状,改善患者的健康状况。在平时的护理过程中,护士要首先认识和理解患者的各种心理反应,根据病人的心理状态、性格、年龄、承受力等差异,主动给予不同的心理援助及辅导,以亲切、理解、尊重的态度对待患者,把关爱、安慰、鼓励等信息传递给患者,使患者增强治疗的信心,在良好的状态下完成治疗计划,提高其治愈率和生活质量。
2 疼痛护理
疼痛是癌症病人十分常见的临床症状,尤其是中、晚期癌症病人常常遭受着难以忍受的疼痛折磨。据最近的调查表明:全世界每天至少有500万癌症病人在遭受着疼痛的折磨,新诊断的病人约25%出现疼痛,接受治疗的病人约有50%有不同程度的疼痛,70%的晚期癌症患者认为疼痛是主要症状。持续不能缓解的疼痛,可波及患者的情绪和心理状态,使免疫功能下降,削弱了患者求生的欲望,甚至产生自杀行为。护士应同情和理解患者,并根据患者的症状和表现,寻找疼痛的原因,教会患者使用非药物的方式缓解疼痛,比如:冷敷、按摩、言语暗示、转移注意力等,待排除心理原因外,可按照WHO癌症三阶梯止痛方法,并根据疼痛的情况,确定给药方式、给药时间、给药剂量,在疼痛出现之前给药,最大限度地减少病人的痛苦,降低疼痛的发生率,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3 营养支持
适当的营养治疗既可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使病人的免疫力、抗癌能力增强,提高生活质量,又能提高癌症病人对手术治疗、放疗、化疗的耐受性,减轻其副反应。所以应为患者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可口的饮食,少量多餐,避免进食过饱。口腔炎患者在进食前做好口腔护理,并应用局麻药减轻疼痛,对恶心、呕吐者给予止吐剂,当摄入不足时可采取静脉补充营养药物,以延长患者生命。在患者没有进食欲望时,不应强迫患者吃饭,并保持口腔清洁,增加舒适感。
4 化疗期间的护理
对实施化疗的患者,由于药物的毒付作用,给予一般性或支持性心理治疗,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因为注意力分散的程度与症状减轻的程度有很大的关系。在化疗过程中出现恶心、呕吐、厌食、腹痛等,给予科学的解释、安慰与鼓励,减轻患者的焦虑,使患者正确对待疾病,增强患者治疗的信心。
5 日常生活护理[2]
癌症一经确诊一般都是中晚期,晚期癌症病人大都免税力低下,易发生各种并发症,比如肺部感染、压疮、多器官衰竭等。因而患者晨起、餐后、睡前应协助其漱口,保持口腔清洁卫生;口唇干裂者可以用润唇膏,有溃疡或真菌感染者酌情局部于药物治疗。注意做好皮肤护理,维持良好舒适的,行动不便者定时翻身。大小便失禁者,及时清洗,动作轻柔;有腹胀、便秘者可改善饮食,必要时使用缓泻剂或灌肠等方法促进排便。水肿患者,着宽松、棉质的衣服,避免摩擦受损导致感染,床单保持清洁、干燥、平整、无碎宵,可使用气垫床,以减少皮肤受压,以防压疮发生。大量出汗时,及时更换衣服、被褥,避免受凉,并补充水分。指导患者采用喝热奶,听音乐,服用适量镇静剂等帮助患者获得舒适的睡眠,减少疼痛带来的痛苦,以提高生存质量。
6 对患者家属的护理[3]
癌症患者作为家属的应激源,使家属的应激水平提高,产生焦虑和抑郁等情绪障碍。[4]因此,护士必须与家属积极沟通,建立良好的关系,取得信任,帮助家属接受患者接近死亡的现实,指导家属处理好与患者的感情关系。提供适当的场所和机会,鼓励家属宣泄内心的悲伤,耐心倾听诉说,理解和支持家属的失落反应和恐惧紧张情绪,给予适当的安慰,为家属提供最大的情感支持。癌症晚期患者最难忍受离开亲人的孤独,往往容易接受和依赖家属的照顾。对家属指导、解释、示范有关的护理技术,使其在护理过程中得到心理的慰藉和满足,减少他们在失去亲人后的痛苦。同时也为患者提供了必要的情感支持,使患者保持了平衡心态,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据统计,目前我国每年新发癌症病例160-200万人,现有癌症患者300多万人,每年癌症患者的死亡数约140万人。大多数晚期癌症患者随着时间的延长和经济负担的加重对治疗失去信心。对晚期癌症患者采取有效合理的护理,控制疼痛和其他症状,给予心理和社会支持及解决精神问题对生命的最后阶段有着重要的意义。患者的临终阶段,实际上是以医疗为主的治疗转变为以护理为主的照料。所以我们必须认识到康复护理在癌症患者整个生存期的重要意义,将人文关怀和临终护理应用到临床,缓解晚期癌症患者生理上的痛苦和心理上的恐惧、不安,使患者最终安详、无憾、有尊严的走完人生之路。
参考文献
[1] 黄敏 成翼娟 《四川省专科护士培训教材》,四川省护理学会,2010,,7:186
[2] 胡德兰 ,美国医院护理工作见闻 【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07,3(3):77
篇2
【关键词】 住院精神病人 康复护理
随着医学的发展,精神康复工作越来越受到临床大多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医院内采取各种康复措施,对精神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能缓解精神症状,防止功能衰退,还可以改善病人的精神面貌和心境,使其心理与社会功能获得明显进步[1]。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对象选择 入组标准:本文对象为随机抽取能长期接受康复护理和坚持康复训练的50例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50例均无躯体疾病,符合CCMD-3诊断标准。发病年龄、职业、文化、病程及发病次数情况无显著性。其中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40.11±10.8岁,平均总病程19.10±8.56岁。
1.2方法 采用IPROS评定量表,按量表的要求对每个患者进行评定,等级为5级。
2 措施
2.1改良对精神病患者的组织与管理:对病人实行家庭化管理 我国著名精神病学家伍正宜教授提出,精神病院应实施家庭化,其重要措施之一即是让男女病人同住一病区,即同一病区收住男女病人,分住男女病室,在病区公共场所可自由交往,适时互访病室,但不能单独于一病室,以免发生意外[2]。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可行的康复治疗措施。
2.2精神康复技能训练
2.2.1工疗情况 针对病人不同病情及特点有计划、有措施地组织病人参加力所能及、形式各异的劳动,通过训练转移病人对病态体验的注意力。病人在有报酬的劳动中享受乐趣,并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逐渐唤起和恢复病前的思维能力,有利于大脑活动平衡的建立,使病态行为得到改善,也增强了体质。
2.2.2生活能力 我们协助他们合理、有计划地用钱购物,教导他们饮食量合理,随着气候变化及时调整衣着,学会利用空余时间做对身体等方面有益的事情,提高他们对自身健康的关心,引导他们学会自我调节,使生活趋于合理安排。
2.2.3社交能力 为使病人康复回归社会、适应社会,经常鼓励和培养病人在训练活动中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提高社会活动技能,激励病人对生活、工作、学习及社交活动的信心,进而把个人和社会的要求、责任联系起来,逐渐克服孤独感、自卑感,消除焦虑,从而提高康复训练的效果。
2.2.4讲究卫生能力 督促病人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通过采用督促、相互检查、评比、奖励等措施,从而提高了病人对卫生的料理能力。 转贴于
2.2.5关心和兴趣 我们在康复训练中积极发挥病人潜在的主观能动作用,活跃病人的精神生活,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通过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启发了病人的兴趣,改变了单调枯燥的住院生活,病人关心时事,从而促进了病人的精神康复。
2.3心理康复
2.3.1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全面掌握患者的个性、家庭情况及目前面临的问题,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为他们提供周到细致的护理,取得他们的信任,消除其防范心理。向他们讲授一些有关精神疾病的治疗、用药及康复方面的知识,使患者对自己所患的疾病有一个完整的认识,从而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
2.3.2解除患者的矛盾心理 我们通过电话与患者家庭、单位取得联系,向他们讲述患者疾病的性质、目前的心理状态,介绍复发的早期症状和维持用药的重要性,使他们对患者的疾病有正确的认识,从精神、心理和经济上关心患者,解除患者的矛盾心理,为患者重返社会打好基础。
2.3.3集体心理治疗 联系病人疾病的实际情况、现在的思想状况、治疗方法及出院后的打算,对这些有共性的问题提出讨论并加以分析,尽量尊重患者意见和满足他们的合理需求。协助患者找到残留症状与心理问题之间的联系,改变和避免不利于健康的关系,帮助患者恢复自知力。对个别患者提出的特殊问题,则反馈给经治医师和责任护士,由他们进行有针对的疏导。
3 结果
5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通过一定时期的康复护理,大部分病人情绪得以改善,在躯体、情感兴趣及社会交往和独立生活方面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和提高。最大限度地恢复和重建个人生活,恢复社会适应能力,延缓衰退。
4 小结
对住院精神病人的康复护理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这也将对护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根据病人个体需求,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促使病人早日康复,防止复发,最大限度地恢复社会功能。
参 考 文 献
篇3
帕金森病又称震颤麻痹,是一种发生于中老年人锥体外系统的进行性神经系统挛性疾病。致病原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不是十分清楚。该病常隐袭,缓慢发展。目前只有靠药物、手术治疗控制症状,尚无法根治。因此加强对帕金森病各阶段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尤为重要,是配合治疗有效控制其发展的主要措施。现将康复护理对策探讨如下。
1 临床资料
共观察36例帕金森病患者中男26例,女10例。年龄45~89 岁,病程3~30年。观察期间均在接受规范的药物及康复治疗。
2 帕金森病的康复护理
2.1 心理护理 帕金森病发展缓慢,病史长,结局多痛苦,患者易产生悲观心理。尤其是治疗效果不好时,极易出现消极、抵制等情绪,对治疗丧失信心。因此医护人员应主动跟进做好交流,将治疗用药康复锻炼对控制症状,提高生存质量的重要性进行耐心宣讲。在关怀交流中,对此类病人要多一些时间,多倾注些爱心,用科学知识成功典型病例,鼓励其树立信心,达到自觉积极的配合治疗目的。
2.2 饮食护理 可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活动量制定合理的饮食计划。总体原则是高热量、低胆固醇、多纤维素、少盐清淡饮食。平时多饮水多食水果,进餐时给病人足够的进餐时间。在服用多巴胺期间,适当限制蛋白质摄取。以0.8g/(kg·d)即日总量为40~50ɡ为宜,因过多蛋白质影响治疗效果。
2.3 语言功能训练 因肌肉协调能力异常,导致语言交流能力障碍。护士要多从营造良好语言氛围入手,让病人多说话、多交流、多阅读,沟通时给病人足够时间表达,训练中注意病人的发音力度、音量、语速频率,鼓励病人坚持连续不间断的训练,减缓病情发展。
2.4 运动功能训练 根据患者的震颤、肌强直、肢体运动减少、不稳的程度,尽量鼓励患者自行进食穿衣,锻炼和提高平衡协调能力的技巧,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依赖性,增强主动运动。随着病情发展,针对每个病人情况注意以下几个方面训练:
2.4.1 步态:肌肉持续的紧张度致病人肢体乏力,行走不自如,重心丧失、步态障碍。护理上要加强病人行走步伐的协调训练:(1)原地反复起立。(2)原地站立高抬腿踏步,下蹲练习。(3)双眼平视合拍节的行走。病人如有碎步时,可穿摩擦力大的胶底鞋防滑倒。有前冲步时,避免穿坡跟鞋,尽量持手杖协助控制前冲,维持平衡等。
2.4.2 面部训练: 预防面具脸的形成,多做各种表情动作及鼓腮、噘嘴、龇牙、伸舌、吹气等,以改善面部肌肉协调能力。
2.4.3 基本运动的训练: 根据各年龄段及病人身体情况循序渐进有计划训练。(1)上下肢的前屈、后伸内旋、外展,起立下蹲。(2)肩部内收外展及扩胸运动,腰部的前屈、后仰、左右侧弯及轻度旋转等。(3)在有保护的前提下适当运动,进行一些简单的器械运动项目,有助于维持全身运动的协调。
2.5 大小便护理 因老年人特点及治疗用药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多数病人伴有不同程度的便秘。对便秘病人,应多摄取粗纤维食物、蔬菜、水果等,可多饮蜂蜜、麻油,以软化食物残渣。可配以效果好不良反应小的内服及外用药物,如冲饮适量番泻叶,口服芪溶润肠口服液及排便前外用开塞露等,促进排便。
小便困难者可按摩膀胱、听流水声刺激排尿,必要时可导尿,总之以效果最好、不良反应最小的能持久使用的方法减少痛苦维护正常排便功能。
2.6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此类病人往往感觉及表达迟钝,护理上要全方位关怀病人,注意病人居室的温湿度及通风采光,根据天气变化等增减被褥衣服预防感冒。制订合理安全的室内、户外运动训练方式并督促协助落实。在晚期护理上要按照卧床病人、进行翻身扣背护理,皮肤护理,预防压疮的发生。落实床上主动、被动功能训练,加强肌肉、关节、肢体的按摩,延缓各类并发症的发生。
目前帕金森病没有很好根治方法,但是及时、规范的治疗,科学的进行有效的、持续性的康复功能的护理,能稳定病情延缓症状。因此,护理人员应以高度的责任心、爱心努力做好康复护理,帮助患者在生理、心理上最大限度的维护健康,让帕金森患者的晚年生活质量得以提升。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下肢截肢;康复;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181-02
下肢截肢是指对于一些下肢严重创伤、肿瘤、感染及周围血管疾病的患者以手术方式切除部份或全部下肢肢体。截肢造成的永久性肢体缺失,从形体上、生理功能和心理上都给患者带来严重影响因此其术后护理及康复就显得尤为重要。[1]近年来,不少学者对截肢术后病人的心理护理,幻觉痛护理,残端包扎塑形护理,残端皮肤护理,残肢护理,残肢功能护理等进行多方面的研究,为使护理同行进一步了解掌握截肢术后病人的康复护理,提高和改善截肢病人术后生活质素,促进护理专科发展,本文对其护理现状及进展综述如下:
1 截肢术后病人心理护理
1.1 心理分析:通过护士与患者的交流,观察患者的面部表情,言语表达,情绪变化,对治疗护理的配合程度等进行综合分析。病人存在自我概念的改变,不确定感,社会适应力改变。
1.1.1 自我概念的改变包括自我形象紊乱和自尊下降,患者截肢后必然带来不同程度的躯体残疾和缺陷,影响形象,术后恢复期往往更加关注自己的外表。[2]
1.1.2 不确定感主要表现在几乎所有患者都担心失去肢体对今后的生活影响。尤其是下肢截肢后,更担心以后的生活而出现患病性焦虑。对陌生的环境和人以及病情的认识产生焦虑、恐惧及强迫的敏感性增高。
1.1.3 社会适应力改变主要表现为害怕与人交往和无助感。 截肢术后的日子里生活习惯会有所改变。截肢后往往感到前途一片漆黑,整天沉浸在悲伤中不能自拔,内心感到无助,这种无助来自于个人、家庭和社会。
1.2 心理护理
1.2.1 大部分患者因躯体缺陷而导致自我概念降低。对于医护人员来说,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热情与患者交流,帮助正确认识疾病,接受现实,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使他们认识到虽然失去了肢体但同样可以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患者方面,他们对自己的身体需要重新认识,对别人的反应也要重新评价,而且必须适应与接受这些改变,以符合其形象,才能重新适应自我概念。
1.2.2 不同程度的截肢可引起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截肢平面越高,心理问题越重,有必要选择性向病人通报病情,介绍治疗的必要性及预后,促使病人心理转变,对截肢有充分的准备和认识,并帮助鼓励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说明截肢治疗的必要性和目的,介绍手术的具体方案和日后假肢的安装及功能重建。
1.2.3 引导病人注视残端,加强对肢体截除事实的心理感受。要针对性地疏导和帮助病人,具体分析每一个病人的性格、气质、心理特点,鼓励积极对待人生,与他们密切接触,亲切交谈、聊天,谈家庭、孩子、家乡、事业等,鼓励其振作精神,克服截肢后人格缺失,面对现实,重新选择生活目标。讨论术后假肢的选择、装配、训练等康复计划;充分发挥家庭、亲友、单位等社会支持系统的作用,保护其自尊心,克服自卑心理,使之既要面对现实承认残疾,又要树立勇气战胜伤残,回归生活,回归社会。
2 截肢术后幻觉痛护理
截肢术后仍有已截肢的手或脚的幻觉即幻肢,发生在该幻肢的疼痛即为幻肢痛。幻肢痛多为持续性疼痛,表现为针刺痛、挤压痛、烧灼痛、痒、冰冷感,以夜间明显。幻肢痛的发病机制尚无定论,其可能机制为:(1)截肢后,感觉伤害的神经纤维、背根神经节细胞受到损害,从而对机械、热、化学刺激异常敏感,而致异常性疼痛。(2)截肢后周围神经损伤,脊髓突然失去外周向心性传入冲动,背角发生一瀑布性形态、生理和神经化学变化,导致背角神经元去抑制,兴奋性增高,对非伤害刺激也出现反应,从而引发幻肢痛。(3)截肢后的大脑皮层功能重组尤其是大脑皮层躯体感觉区的功能重组与幻肢痛有直接的关系。[3]
2.1 幻觉痛原因分析:主要原因包括术前疼痛控制不好,多次手术,伤口愈合不好及焦虑等因素。
2.2 幻觉痛诱因分析:主要诱因包括接触残端,排尿排便,感染,刺激,冷暴露及等因素。
2.3 幻觉痛的护理
2.3.1 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关心患者,理解其痛苦,使患者充分表达真实想法,通过平等交谈,使压抑的情感得以释放。医护人员热情耐心的态度,可使患者具有一种安全感,从而减轻不良情绪影响。
2.3.2 评估疼痛: 通过与患者交谈,对患者的表情、活动、睡眠及饮食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采用数字分级法(NRS),方法是将疼痛分为0~10分,用0~10的数字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为无痛,10为最剧烈的疼痛,让患者自己圈出一个最能代表其疼痛程度的数字。并将计分粗略分为三级,即轻度(3分以下)、中度(4~6分)和重度(7~10分)。[4]
2.3.3 评估病人引起疼痛的因素,护理操作动作轻柔,避免诱发因素,同时重视心理护理,转移注意力,调节患者的情绪。
2.3.4 给予充分止痛治疗,客观评估,认同病人感受。指导按摩残肢,遵医嘱给予止痛药物或肌松剂,必要时给予理疗针灸辅助治疗。
3 残端包扎护理
截肢术后早期残端包扎塑形对病人康复后假肢安装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残端妥善包扎,包扎前要评估病人皮肤情况,骨突处要用软棉垫保护,弹力绷带裹扎,直至安假肢为止。弹力绷带包扎不可过紧,斜形环绕,直至关节近侧。注意不能在残端近端加压,以免远端缺血引起疼痛水肿。包扎绷带的力度应有远侧到近侧渐渐减轻,尽可能把残端塑成圆锥形利于配戴假肢。[5]
4 残端皮肤护理
保持残端皮肤完好,提高皮肤耐磨耐压很重要,避免往后病人皮肤与假肢摩擦出现破损甚至溃疡。伤口愈合后,指导病人每日用中性肥皂清洗残肢,不能浸泡或在残肢上涂冷霜或油,以免软化残肢的皮肤,也不可擦酒精,酒精会使皮肤干裂。早期加强残端护理,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并注意残端皮肤的摩擦,拍打,提高皮肤的耐摩、耐压。
5 残肢护理
为了预防关节屈曲、变形而延迟义肢装置时间,应随时维持正确姿势。站立骨盆应保持水平位置,患肢应尽量保持向收及自然伸直姿势。同一坐姿或坐轮椅每次勿连续超过一小。
5.1 为防止残肢屈曲畸形,应尽量保持肢体残端于伸直位。术后固定或包扎患肢时,维持残肢残端于伸展位,必要时用支具、石膏托,避免挛缩畸形。应禁忌的姿势有,不要放枕头在膝关节之下;坐轮椅时不要长时间
弯曲残肢;躺着时不要长时间弯曲残肢;不要将残肢垂放在床沿;半坐卧时不要在臀部垫枕头,以免残肢翘起。
5.2 预防残端水肿,截肢术后肢体残端可适当垫高,但应注意截肢后因肌肉力量的均平衡导致下肢截断部位以上的关节常易发生屈曲、外展、畸形,可严重影响以后安装假肢。故应维持截肢残端位于伸展位,保持残端固定于功能位,即使为了防止出血或血肿而垫高残端也不能采用膝下垫枕的方法,而应该整体抬高床尾。[6]
6 残肢功能锻炼
残肢早期进行功能锻炼对预防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畸形及日后病人更好操纵假肢非常重要。有研究表明卧床休息一周即开始出现不同程度的肌肉萎缩。残肢功能锻炼在于改善截肢患者全身状态,促进残肢定型,增强肌力,提高关节活动力,有利于充分发挥存留肢及假肢的功能。
6.1 残肢功能锻炼时间:术后指导患者早期功能锻炼,指导患者尽早床上坐起或下床进行残肢主动活动,上肢残肢1~2天可以锻炼,肢2~3天以后练习坐起。患者情况良好,术后1周开始扶拐走路。截肢的功能锻炼应循序渐进,逐渐增加活动量。
6.2 不同卧位残肢功能锻炼方法:分别是仰卧将身体向内旋转仰卧将患肢尽可能下压仰卧将患肢尽可能由外往内移动俯卧将患肢尽可能上举卧向患侧将患肢尽可能往内移动。[7]
6.3 残肢肌肉加强锻炼:包括有6病人双大腿夹枕锻炼大腿肌肉股四头肌舒缩锻炼直腿抬高运动患肢髋外展运动。
6.4 其它康复训练:可评估病人不同阶段具体情况指导病人站立平衡训练迈步训练步行训练
上下楼梯训练及上下斜坡训练。
近年来,国际上采用术后即装假肢即在手术台上,截肢手术结束后,麻醉尚未清醒,给截肢者装上临时假肢,术后一、两天可下床练习走路或作其他功能训练,这种方法不仅对截肢者心理上有很大的鼓舞,对加速残肢定型,减少幻肢痛和其他痛苦,也有采取环境控制治疗法CET在手术后将没有任何敷料覆盖的残肢置入一个空气调节器相连的透明气囊中练习走路。容器内压力可以调整变化使残肢收缩定型,达到残肢早日定型。[8]
7 小结
截肢术是临床医生对严重外伤、感染、恶性肿瘤等治疗的重要手段,是一种严重的破坏性手术,为保全生命不得已的选择。随着肢体的缺如,体形外观不同程度破坏,造成躯体相应的生理功能障碍,自理能力下降,导致病人出现严重心理失衡反应。截肢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目前缺乏系统的长期的追踪调查,因此,本人认为对截肢病人实行全人护理,早期介入,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幻觉痛护理,残端包扎塑形护理,残端皮肤护理,残肢护理,残肢功能护理对病人的康复及重新回归社会,促进护理专科发展有举足轻重作用。
参考文献
[1] 檀智, 丁桂丽, 魏红 16例下肢截肢患者术后护理体会,齐鲁护理杂志,2004年11期
[2] 洪敏玉,郑万芳: 截肢病人术后护理,医学理论与实践,2003,16(7):840-841
[3] 侯晓玲, 聂忠惠, 李晓玲.截肢患者幻肢与幻肢痛的护理, 华西医学,2001年02期
[4] 唐晓春, 林峰, 蔡讯, 姚阳.骨肉瘤截肢术后幻肢痛的临床观察, 中国医学工程,2006年04期
[5] 吴梅祥, 严广斌, 吴景明, 伍有棠, 黎文.现代截肢术的新观点,广东医学,2001年03期
[6] Amputation,省略,Revised November7.20073.香港医管局骨科专科指引,Revised July 1.2007
篇5
【关键词】呼吸内科;康复护理;体会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1-0245-02
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一般病程较长,且病情易反复发作,严重患者短时间内可进入危险状态,对常用药物治疗反应不佳,很可能令病情恶化,甚至呼吸衰竭致死[1]。在呼吸内科对患者的护理中除一般的基础护理外,应重视其稳定期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近10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们已不局限和满足于急性危重症时的抢救成功,而是通过全面的康复医疗措施,使患者症状改善,呼吸运动效率增加,促进患者的恢复[2]。对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48例呼吸疾病的患者,采用针对性的康复护理后,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1年7月——2011年12月我科收治的呼吸疾病患者48例,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40-79岁,平均年龄61岁,病程5-28年。慢性阻塞性肺气肿22例,慢性阻塞性肺炎6例,慢性支气管炎12例,支气管哮喘4例,支气管扩张患者3例,肺癌患者1例。其中42例患者康复出院,5例患者病情好转出院,1例患者死亡。
1.2方法
1.2.1康复护理思路
1.2.1.1康复护理目的在呼吸内科住院的多为老年患者,且多为慢性疾病,病情易反复发作,久治不愈。因此,对有呼吸疾病的患者在稳定期实行康复护理,可有效地提高患者的生活的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缩短住院时间,预防呼吸系统并发症的发生,改善呼吸功能,减轻患者焦虑、抑郁或恐惧感,增强患者的心理健康。
1.2.1.2制定个体化护理方案根据每个患者的病情,制定个体化的护理方案,同时要向患者及家属讲解呼吸系统疾病的有关知识,包括发病原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护理方法等。使患者和家属发挥主观能动性,积极地配合治疗。根据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分步骤指导患者做循序渐进式的呼吸功能训练。健康指导患者戒烟,避免接触一些激发物,指导患者在稳定期的饮食调养和氧疗。
1.2.2具体护理方法
1.2.2.1呼吸功能的训练①腹式呼吸:指导患者每日锻炼腹式呼吸,指导患者取仰卧位,在吸气时尽量使腹部隆起,呼气时使腹肌收缩,腹部凹下,胸廓保持不变,每日做5次,每次约十分钟。学会仰卧位,再学习俯卧位、侧位、坐或站姿,以至患者在参与活动时均会腹式呼吸。其作用可加大膈肌运动幅度,加大了肺活量和最大通气量,增进肺功能使痰蓄积的机会减少,可避免发生桶状胸畸形,还可以减轻因呼吸引起的胸痛。②缩唇呼吸:先用鼻子吸气,在吸气的同时舌抬起顶上颚,身体稍向前弯曲,吸气末稍作停顿,然后口唇撅起,收缩成吹口哨状,将肺内气体缓慢呼出。呼吸一次保持在8-9次/min,吸、停、呼的时间比为1:1:2。呼吸时要按节律进行,能延缓呼气气流的下降,大大提高了气道内压,有利于减缓气道的动力压迫,防止小气道过早陷闭,有利于功能残气的排出,改善肺的换气和通气功能。③增加呼吸量的运动锻炼:指导患者刚开始做吹羽毛运动,慢慢增加羽毛的距离,然后做吹蜡烛运动,把蜡烛放在距离患者5寸的位子,教导患者吹偏蜡烛即可,重复练习,并视患者的情况渐增加距离,直到距离为35寸为止。当距离能达到最大距离后可进一步改为吹瓶子,用三支橡皮管和两支玻璃连接两个装有半瓶水的瓶子,教病人用腹式呼吸吹瓶中的水,将水从一个瓶子吹到另一个瓶子,主要通过它来锻炼腹肌的力量。最后吹气球运动,通过渐增气球的大小,锻炼肺的换气功能,有利于功能残气的排出,达到增加呼吸量的目的。
1.2.3氧疗稳定期缺氧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对其进行长期的氧疗可改善呼吸困难,改善患者的睡眠情况,提高患者的对运动的耐受能力。因此,在患者出院时,指导患者可采取家庭式给氧,家庭氧疗每天8h。患者在外出活动锻炼时,应携带便捷式液氧罐,在运动时进行吸氧能降低运动时产生的高乳酸血症。
1.2.4饮食的调养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大多会出现营养不良,主要由于呼吸负荷加重或呼吸效率减低使呼吸功能增加,使能量消耗增高,同时患者的饮食摄入不足,导致患者营养不良。因此,需调整患者的饮食提高摄入量,加强患者的营养补充,以增强患者的体质,提高患者的免疫力,从而达到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和呼吸功能的目的。
1.2.5生活指导告诉患者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是致病的因素之一,吸烟能引起咳嗽、咳痰、气急等症状和呼吸功能的减退,患者生活的环境没有很好的通气设施,也可引起呼吸道症状,诱发疾病发生。因此要劝告患者戒烟,患者居住的地方要保证温湿度适宜,空气流通,避免接触激发物。
1.2.6心理护理呼吸内科住院老年患者多为慢性病,病情反复,久治不愈,病人常会产生焦虑心理,情绪容易激动、顽固、不合作,甚至有攻击[3]。因此,护士应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引导患者对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以消除患者不良的应对方式,以积极的心态接受治疗,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
2结论
呼吸内科的护理工作每一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一切要从患者者的需求出发,除做好患者的基础护理外,做好患者的康复护理在患者的康复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通过有效的康复护理,改善了患者的呼吸功能,减少急性发作次数和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呼吸疾病患者的复发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减少死亡率。
参考文献
[1]孔彬,冯琼.呼吸内科重症患者的临床护理体会[J].中国医药指南,2011,9(8):334-335.
篇6
【关键词】长期住院;精神疾病病人;康复护理模式
目前我国精神病人的管理模式还处于封闭性管理,少数医院处于半封闭管理,住院病人不得随意外出,活动范围仅局限于病区,最多的时候,就是工娱病区,一切生活行为以及工具的使用都收到严格的监护。在长期的住院生活中,患者生活单调,信息匮乏,生活懒散、主动性差、对周围事物漠不关心,对医护人员的指令言听计从,对未来毫无打算,这就是所谓的“住院综合征”。
长期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的病人的不良行为模式之一是主动性缺乏,只要表现为病人不主动去解决个人生活中的一些基本问题,对住院产生依赖。病人主动性缺乏的原因其一疾病本身所致;其二医院的住院环境和康复氛围;其三医院的看护式护理模式等有关。另外,药物治疗虽然对控制精神症状有满意的效果,但对提高病人独立生活技能仍有欠缺,从而影响了精神分裂症病人的住院生活质量。为了促进病人的康复,延缓其衰退,充分发挥病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挖掘病人自身的潜能。我院原有的康复护理模式是看护、教导式护理模式,现为适应新的政策和社会环境,探讨新的康复护理模式:分组管理式(自我管理式)模式。
1 方法
1.1 人员筛选 筛选出一个病区,以我院荣军科为模式病房,进行分组,荣军科全部是长期住院病人,住院时间最长的38年,最短的8个月。人数68人,最大年龄87岁,最小27岁,平均年龄40.56岁,全部男性病人,共23个病室,筛选出23个室长,4个组长,2个班长(一个正班长,一个副班长)。班组长同时为室长,为期半年的培训。
1.2 具体方法 一阶段对班组长进行为期一周的培训,培训人员以本科室康复护士和精神康复科护士为主。主要内容:一、班组长职责、作用、分工;二、生活技能训练:着重训练病人日常生活的规律性和主动性。首先从简单劳动做起,按时起床、整理个人床铺、刷牙洗脸、保持个人整洁、按时就餐、饭后洗碗等;训练方式有引导、示范、角色扮演、评估、评价等;三、康复训练:参加体育锻炼,如每天固定时间广播体操、投篮、阅读、手工等分组进行。二阶段室长的培训,为期一周,培训内容与班组长相同,只是培训人员为一阶段培训完毕的班组长,病区康复护士和精神康复科护士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三阶段全病区总动员,由室长对各病室病人进行培训,班组长作为指导者和监督者,病区康复护士和精神康复科护士为评估和评价者。
1.3 评价 在分组管理的过程中,对班组长、室长和表现优秀的病人,采用了基金奖励、物质奖励、精神奖励等三种奖励方法,充分调动病人的积极性,提高病人的社会兴趣,通过言传身教、示范等,增进了病人之间的相互沟通、交流,营造良好的病区和谐、团结的气氛。
2 结果
通过半年的分组管理模式的施行,病人从开始的不适应到最后的习惯,从开始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到最后形成的常态康复活动,都重新建立了病人正确的反应和自我护理能力、自我的管理能力,以及良好的协作能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病人的生活质量,调动了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出病人潜在的能力,提高了社交的兴趣和能力,达到了延缓病人衰退、改善社会功能、促进病情康复、提高疗效的目的。
3 讨论
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由于病程长,长期住院生活,都是病房护士承担了康复护理,住院病员的生活,大多由医务人员照料,造成了病员衣食无忧,导致病人生活懒散、自理能力差,缺乏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使生活技能均不同程度降低,这不仅给病人带来不幸,也给社会和家庭带来负担。通过这半年的新的康复护理模式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旧的护理模式,变病人的被动参与为主动参与,从根本上改变了病人的认知,自我管理,自我护理,同时发扬团队合作精神,互相帮助,得到病友、以及家人和医务人员的充分肯定和认可,体现了自我的价值观,更大程度的发挥了病人的潜能,提高了社交的兴趣和能力,达到了延缓病人衰退、改善社会功能、促进病情康复、提高疗效的目的。
从这个新的康复护理模式实施后的结果来看,这种模式可以更大程度的发挥了病人的潜能,增强病人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护理的能力,加强病友间的相互帮助、相互认同,提升了价值观,对未来的生活更有信心。达到了延缓病人衰退、改善社会功能、促进病情康复、提高疗效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7
1.脑出血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资料并评价
通过收集患者肢体功能资料进行评价,评价是康复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是康复训练的针对性、科学性、计划性的依据,应避免重训练轻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否则将使康复训练走向盲目,运用护理程序的理论贯穿在整个康复训练的全过程,做到时时评价,对于处于功能形态障碍的患者采取的主要是治疗的方法,而对于能力障碍的患者采取的适应的方法,当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康复措施是对患者进行正常运动模式的输入,尽最大努力抑制痉挛,抑制连带运动对患者的影响,因此在训练过程中采取一切有效的措施予以抑制。
2.肢体康复训练的内容和时间
以促通技术为主的综合运动疗法是肢体康复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而运动疗法采用的是被动运动和主动运动。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不同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被动按摩并活动关节,被动按摩肌肉,主动运动:包括床上训练深呼吸,肢体的主动活动和躯体的翻动,从床上活动过度到坐位练习,再过度到直立练习,在直立练习中应注意观察患者心率、血压与呼吸的变化,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强变换训练,坐位姿势的矫正,坐位重心转训练,下肢负重、支撑训练,平衡反应的诱发训练,辅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双上肢肌力的训练;每日训练的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4次,每次20分钟。肢体功能康复的时机:病人度过危险期后,生命体征已平稳1~2周后进入康复训练阶段。
3.康复训练的量、度
在训练的过程中,康复训练的活动量从小到大,循序渐渐;活动范围:肢体一般都环绕关节轴进行旋转活动;在训练的过程中,防止过度训练,造成关节再次损伤。
4.康复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意抢救生命,而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运用高压氧治疗,每日1次,10次为疗程,中医针灸理疗,每日1次。
5. 良肢位的摆放应贯穿在康复的全过程
入院当天以保持良肢位为主,是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康复的基础,同时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起到抗痉挛治疗。
6.感觉障碍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脑出血患者偏瘫后常常伴有不同程度的感觉障碍,由于患者感觉障碍与运动障碍并存,而且运动障碍对肢体功能的影响更为突出,因此在临床工作中更重于对运动障碍的康复,在康复训练中只注意到了这个问题,而忽略了感觉障碍的康复;将床头柜、日用品放在患侧,患者的亲属及查房时,将在患侧,这样有利于患者对患侧的关心和注意,通过这些训练提高了患者感受支持面的能力,姿势的稳定性。
7.运动意念对肢体康复的影响
运动意念是指按正常运动模式发挥患者由意识到运动的能动性,任何随意运动都是在脑内形成运动意念,之后再有兴奋冲动传动而产生运动,其实这就是患者的主动运动,让患者全部注意力集中再患肢上,尽最大努力运动患肢,即使不能产生运动,也需要患者有运动瘫痪部位的意识,患者要全身心的投入并体会到这种运动感觉,记住这种运动感觉,然后反复强化这一意念,促使遭到损害的运动传导路重新建立起来。
8.健肢功能的维持能促进患肢的康复
脑出血患者则出现不同程度的神经运动障碍,同时伴有各中认知、行为和心理方面障碍,以及大脑综合能力的障碍;因此健肢的主动运动可以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紧张度,活跃各系统生理功能,预防并发症改善全身状况。
篇8
【关键词】脑卒中;早期康复护理;护理体会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10.520文章编号:1004-7484(2013-10-5993-01
脑血管意外也可称为是脑卒中(Stroke,也是脑中风的学名,是一种突然发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诱发患者引发脑血管意外的因素有多种,多为外部刺激或是心理刺激,从而引起患者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是破裂。脑血管意外可分为缺血性脑卒中或是出血性脑卒中。在工作和社会压力如此大的现今,我国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可以说是呈直线上升,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每年在每10万人中,就有150人引发脑血管意外,且在紧急抢救后致残率也是高达75%。为了能够尽量的降低致残率,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相关学者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护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在康复护理时,早日介入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本文将选取本院在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并对这100例患者采用早期护理的方式进行护理,报告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本院在2008年7月――2009年8月收治的100例脑血管意外患者,年龄在55-80岁,平均年龄在60岁。男性68例,女性32例,100例患者经过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诊断标准,并经过颅脑CT再次进行确诊,100例患者均为处罚者,且都存在着肢体功能障碍。100例患者中有85例是在发病后的3天内入院,15例患者是在发病后的2天内入院。在入院的检查后发现,100例患者中出血性脑卒中患者55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45例。在发病后经过紧急治疗后度过了危险期,且全部出现了肢体偏瘫,有20例患者还伴有失语症。
1.2护理方法对这100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护理的护理方法,其进行护理的前提条件是不影响医生进行临床抢救。当患者度过危险期后,意识清晰,生命各项体征都处于平稳的状态,且病情并没有任何的进展。观察2d后就可以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
早起康复护理主要可分为心理护理、饮食护理、康复训练。
心理护理:脑血管意外的疾病给与患者带来的痛苦不仅仅是生理上的,还有心理上的。有些患者担心患上疾病后,引发的瘫痪长久都难以痊愈,使患者心生恐惧、悲伤以及绝望。所以护理人员应当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鼓励患者重新的树立起治疗的信心,因为心理也是促进身体早日康复的一大因素。
饮食护理:脑血管患者在护理期间,要尽量的食用低盐。低脂的失误,最好是新鲜的时蔬水果以及一些含有饱和脂肪酸的食物。护理人员还应当建议患者少食多餐,帮助消化。
康复训练:在100例患者中有20例患者伴有失语的情况,因此在进行康复训练的时候,不仅需要对患者的肢体,还要对肘部、膝盖部、手指、脚趾、脚踝、肩部、髋部等部位进行训练。还需要对患者语言功能进行训练,帮助患者早日恢复语言功能。
1.3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显著性检验水准a=0.05。
2结果
100例患者在病发后入院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并在入院后的5周内接受早期康复护理,在5周内观察100例患者的治疗情况,肌力提高Ⅰ级的患者有30例;肌力提高Ⅱ级的患者有65例,肌力无提高或是无改善的患者有5例。在脑血管疾病引发后引发失语症的20例患者,经过早期康复护理,已经有18例患者恢复了语言功能,有2例恢复较为缓慢。
3讨论
脑血管意外在病后所引起的并发症是属于脑性偏瘫,但是在本质上还是属于运动功能障碍,其原因是属于控制运动功能的运动神经元受到损伤,是患者的神经中枢无法控制运动功能,从而引起运动模式异常。
康复护理是建立在脑侧支循环的情况下,并不断的促进患者病灶周围组织的重组和康复,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患者的脑部的可塑性,并达到提高患者运动的能力。
早期康复护理可在最大程度上创造患者遭到损伤神经修复的条件,使得患者遭到破坏的运动反射弧在具有良好的条件下重新建立起来,并在最大程度上减少患者肌肉萎缩以及关节脱位和关节挛缩畸形的状态。
在上述100例患者中采用早期康复护理,可以有效的使得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以及语言功能,在临床护理中,治愈率是95%,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继荣,吴霜,黄宇,等.规范三级康复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综合功能临床疗效研究[A].2007年贵州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08.
[2]李其富,何俐.次仁桑珠等脑卒中后吞咽困难治疗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A].第三届中日康复医学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康复专业人才培养项目成果报告会论文集[C].2009(04.
篇9
A retroversion on the rehabilition of very heavy burned patients after self-care system being used within 15 years.
Lǚ Shu-Zhen, Li Lian-Gui, Zhao Hong-Liang
Burns and plastic dept.,West part of HanDan iron and steel group staff hospital,HeBei,P.R.China.056003
ABSTRACTObject Investigated how very heavy burned patients rehabilitated in convalescent period after self-care system being used.Method we investigated the material which was about how very heavy burned patients (n=8) changed in their convalescent period after self-care system being used, including psychology care,rehabilition care,skill exercise, surplus wounds and nurtrition supply and so on from 1987 to 2002. ConclusionA good self-care system could help these patients get better psychology and physical condition,they could be fit for the need of society and their quality in family life improved.
中图分类号:R826.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7-0086-03
特重烧伤病人,多为深度烧伤,面积大多超过50%以上,多伴有深层组织,烧伤可累及肌肉、筋膜、骨骼。致残率极高,患者随着创面愈合,早期功能锻炼,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行自我护理,及出院后自我护理,可减少致残率提高病人伤后重和家庭的生活质量,自我护理又称自顾,其职能概括为维护健康,预防疾病,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自我用药,观察疗效,自我调整心理状态及功能锻炼,参加康复工作,通过自我护理,使患者机体在生理和心理上能够自行调节,自行适应各种环境变化,增强自我生活质量。
1 临床资料
87――2002,我中心共收治烧伤病人9273例,其重烧伤417例,占烧伤人数的4.5%,治疗成功率在95%经上,有90%以上的患者重返家庭和社会,目前尚有8例留在我院康复病房。有30%的病人由于自我护理不当,不能坚持功能锻炼,而返回医院做手术,由于当时致伤面积大,受本身皮源不足限制,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患者本人极度痛苦,同时,给患者家庭和单位带沉重的负担。
2 心理护理
特重烧伤病人绝大多数属意外事件,且整个治疗过程中需遭受极大痛苦加之昂贵的治疗费用。不同的社会背景及个体差异,病人心理情绪变化错综复杂,由于毁容,肢体僵直,生活不能自理,给患者心灵造成严重的创伤,做为护士人员,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做他们的知心朋友,针对患者复杂多变的悲观心理,首先是与患者交谈、勾通,消除他们的悲观心理,使其增强生活信心,再向患者讲明早期锻炼的必要性和不作功能锻炼的严重后果,使患者能接授自我功能锻炼和自我护理现实,给他们讲明,功能锻炼及自我护理是他们伤后长期艰苦的一段生活,鼓励他们时刻准备着为生活和生存而努力适应社会和家庭。如,87年我院抢救一例烧伤100%病人,3度 面积96%的患者,在护理过程中通过交谈,我们了解到,这位患者伤前是一积极向上,爱学习,肯钻研技术的青年,并正在自学电大三年级课程,就鼓励他,认真做好功能锻炼,为将来完成学业打基础,这位患者很快自觉地做手和腿的功能炼习,在他创面愈合后,主动参加功能锻炼,他也完成了学业,增强了自我生活,自我功能锻炼的信心。同时,患者根据自己的病情,创面情况,查阅大量资料,与医生配合,治疗残余创面,通过自我用药,观察创面,自我治疗,使患者精神愉快,生活充实,清除了自悲心理,积极参与自我治疗及自我护理 。2001年我科收治一名烧伤面积93 % 3 度80%的患者,由于早期功能锻炼。在医生和护士的指导下进行康复护理和自我护理。伤后40天下床活动,60天出院,回家后根据医生护士的指导进行自我护理。伤后5个月自己驾车来医院。
3 康复护理
是用护理学方法照料残疾者。它除治疗护理手段外,尚采用与日常生活、活动有密切关系的训练方法帮助残疾者在病房进行自理生活的训练。特重烧伤病人康复护理及自我护理直接关系到病人愈后生活质量及重的能力,而康复期护理内容多伴溶进了自我护理内容。护理专业性强,其主要内容是功能锻炼,使僵硬关节肢体变得柔软灵活。护理工作量大,贯穿于整个治疗过程,且是一项循序渐进的工作,早期康复护理可使患者摆脱伤残或把伤残降到最低限度,如早期切削痂手术愈合后,在不影响皮片成活的情况下,每天协助病人做关节活动,特别是双手,是他们以后生活自理的主要器官,改善其功能非常重要,每天有规律的活动,可提高关节的灵活性,要训练病人做握拳、手指屈伸动作,让其自己掌握频率。
4 功能锻炼
功能锻炼是特重烧伤康复期重要的环节,也是自我护理的重点,由于全身皮肤、肌肉、神经、血管甚至筋膜损伤,在治疗过程中,长期卧床,伤后大量消耗体力,致使肢体僵直,肌肉萎缩,不能活动,有些病人连站立都非常困难,护士以满腔热情激励患者战胜困难,发挥病人的主观能动性,增加患者战胜困难的信心和毅力,指导患者熟悉功能锻炼时的动作及注意事项,说明进行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和不进行功能锻炼的严重后果,特别是康复期回家的病人,除指导患者做好自我功能锻炼及自我护理外,还要指导家属及陪护人员掌握锻炼方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一般在伤后15――20天开始,病情逐渐好转,局部水肿及疼痛明显减轻,方法是所有未被抱扎、固定的关节,可作运动量小,范围不大的、速度缓慢的运动,但要以自己主动作为主,如手指伸屈,对掌,各关节外展,内收等运动,包扎的创面在每次换药时,视创面情况鼓励患者作一些部位简单活动。如:伸屈、旋转、外展内收等。
第二阶段:创面完全愈合、局部炎症基本消失,即可开始锻炼,以尽快恢复病人的肢体功能 ,预防和矫正各种疤痕挛缩关节畸形,在这一阶段中,可尽量利用各种器材和各种体疗方法进行锻炼,活动速度及幅度要适当增加,并强调主动活动,特别是康复期回家的病人一定要做好自我护理,自我锻炼,在活动中,特别注重对抗挛缩强制活动,如挛缩在屈曲部位,应作伸直活动,活动量应从小到大,反复多次的主动或被动运动,开始不可强牵拉,达到自我运动。
第三阶段:全身关节活动明显恢复,唯有力量差的患者,除继续练习关节运动外应增加活动量,这阶段主要是自已根据全身情况,做好自我调节运动量,通过自我功能锻炼充分利用精神和体力最佳状态,进行自我活动强度调节。
5 残余创面的自我护理:
由于深度烧伤,创面感染,切痂植皮,造成毛细淋巴管损伤,至使淋巴液回流受阻,在已愈合的创面上形成小水泡,处理不好,就会形成新的创面,此种创面,极不易治愈,在临床处理非常棘手。首先,应是预防水泡的形成:(1)保持愈合疤痕皮肤清洁;(2)在疤痕增殖期佩戴弹力套,使疤痕部位有一定的压力;(3)疤痕奇痒时避免抓破疤痕,应用棉签等物品轻轻搓;(4)功能锻炼前适当涂一些润肤油,有助于增加皮肤的弹性。对于已形成的水泡,防止水泡括大,用无菌注射器抽吸泡山脚液体后,适当加压包扎,使表皮尽量覆盖在基底上,对于已形成的创面,用浸浴,清洗、涂药等处理,浸浴液0.1%新洁尔灭或1:5000高猛酸钾液,,浸浴后用0.9%盐水清洁创面,外涂红氟合剂,(红汞、氟哌酸)或磺胺嘧啶锌银软膏制成纱布块贴上,我们通过临床观察,对于反复发作水泡形成的小创面,不能单一使用一种药物,应经常更换,中西药结合治疗效果较好,创面超2厘米 ,需要植皮才能愈合。由于创面经常反复发作,在我们给患者换药的同时,教会患者自己学习对创面的护理及用药,观察创面类型,开始在医生的指导下自己做,以后有小水泡形成的创面患者就会自己处理,通过自己换药加深对创保护和认识,而且自己换药也比较耐心、细致、减少疼痛,也减少了交叉感染,通过自我治疗,使患者摆脱经常到医院的麻烦,也使患者感到自我存在价值。
6 营养饮食,排泄的自我调节
康复期营养需要比较全面,主要是通过饮食供给,其特点是蛋白质,维生素以及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让患者通过各种食物热量卡,根据自己的饮食习惯及身体需要,自己制定食普,
使患者能够选择营养丰富又适合自己口味的饮食,同时提醒患者食用粗纤维食物,避免便秘可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如:食欲减退,消化功能紊乱,造成机体低抗力下降,免疫功能失调,新的水泡形成 。患者积极参于治疗饮食,使营养供给,分泌排泄达到自我调节。
7 自我护理的评价
篇10
【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7-4373-01
脑血管意外脑血管意外又称脑卒中,根据其病理演变可分为出血性和缺血性两大类,其患病率和病死率都很高,大多数脑血管意外患者都会留下不同程度的后遗症,丧失生活及工作能力,甚至死亡。 [2]患者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和情感障碍,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到患者的康复效果。在急性期及恢复期,我们对患者进行常规护理的同时,针对患者不同时期各种心理特征,心理变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并行护理干预措施,使患者处于最佳的身心状态,配合临床治疗取得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1 病例摘要
我科于2012年收治病人任选30例,其中男19例,女11例,年龄14~86周岁,平均年龄58.65岁,其中脑梗塞10例,脑出血12例,蛛网脑下脑出血8例。其中认知功能障碍的12例,占40%,失语症6例,占20%,肢体或器官功能障碍者100%。
2 病人心理特点分析
2.1 急性期
此期大部分患者情绪不稳定,表现为焦虑不安、恐惧、易激动,性格急躁、躁动、对疾病的未知感和恐惧感加强,急切需要知道病情,希望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少部分患者由于突然发病,精神受到巨大打击,与现实的落差失去战胜疾病的勇气,悲观自怜,精神萎靡,性格也由刚强变得脆弱,暴露出绝望心理,个别甚至有轻生的念头。少部分患者会出现否认疾病,脱离社会等心理特点。上述表现均属心理失衡。
2.2 恢复期
患者在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护理下,病情逐渐恢复,对康复充满希望,急切盼望病情能尽快痊愈。但当瘫痪的肢体功能恢复到一定程度,失语患者开始有含糊不清的言语,恢复速度开始减慢或停止,患者的情绪会再度低落,重新失去信心,表现为忧郁、急躁、自卑,甚至拒绝治疗。此外,在急性期一切由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产生被动依赖心理,进入恢复期后,尽管某些神经功能逐渐恢复,也不愿意活动,病人不愿出院、上班、脱离社会。
3 心理护理
脑血管意外的病人,各种情绪和心理状态的异常不仅会影响疾病的疗效,而且会导致疾病的再次发作,阻碍日后肢体运动功能,认知功能、感觉功能、语言功能等的康复,所以心理护理、康复护理、专科护理有机结合对于脑血管意外患者的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3.1 急性期
3.1.1脑血管意外病人,多数发病较急,并伴有肢体功能障碍,如肢体运动障碍,关节疼痛,肌肉痉挛等都会导致病人情绪不稳,易焦虑、激怒,动辄生气、发脾气,焦虑、焦惧、睡不好觉,感觉异常,病人患病后,主观感觉和体验与正常时有了差异,对自身、周围环境的刺激很敏感,特别多见于病情迁延,疗效不佳的病人,以上各种心理表现皆系躯体疾病引起的心理反应,此时如果向病人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预防复发,及有关的康复知识,使患者对自身疾病有一个全面的客观了解,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健康、乐观地对待疾病,护理工作者可以通过与病人谈心,了解病人的性格特征、文化层次,家庭状况及心理需要,具体分析、区别对待,疏导病人情绪,稳定病人思想。做好患者的思想工作,以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惧与不安,使患者有安全感。杜绝在患者面前谈论与病情有关的刺激性言论。[2]此期患者心理护理的重点是尽可能使患者稳定情绪,平安渡过急性期。改变患者焦虑不安或悲观绝望的不平衡心理,帮助患者在信念上由绝望变为希望,在意志上由懦弱变为坚强,在情绪上由紧张、易激动变为稳定。因而要求要有良好、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间设置要和谐、轻松,物品干净,摆放整齐、协调,使患者心情舒畅,精神宽松。医护人员态度和蔼,语言亲切,动作轻柔,尊重患者人格,同情他们的疾苦,关心他们的生活,用恰当的语言介绍病情,鼓励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对失语或不肯说话的患者,应仔细观察他们的表情、手势,准确判断患者的意愿并做好针对性护理。针对脑血管意外的特点,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神志瞳孔变化。注意原有疾病的病情变化,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在脑血管意外后此类病可明显加重。此外还需医生的紧密配合,有力的治疗措施是很重要的。在脑血管意外的急性期,多数患者表现为头晕、头痛等脑水肿症状。此时应及时给20%甘露醇脱水,必要时加小剂量镇静剂减轻头痛,可使患者感到疾病短时内有好转,情绪易稳定下来。
3.2 恢复期
此期必须使患者树立信心,了解疾病能治愈,但治疗时间长。应以高度的责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不急躁,不厌烦,精心护理。在病人经过长期的治疗和康复之后,躯体病已恢复,但心理上总感觉有虚弱,变得被动依赖,顺从、情感脆弱,他们爱的所属感增强,希望得到更多的关心和温暖。对有依赖心理的患者,要向他们讲明器官功能锻炼的重要性。可介绍已愈患者的例子,取得信任,使其重新积极配合,持之以恒进行康复治疗。另外,针对空虚和孤独心理的护理, 护士应给与老年人特别的关心,主动与他们进行沟通,帮助他们通过各种方式走向社会,保持与人的交往,比如:借助轮椅、拐杖等工具协助患者出来走走,多接触大自然,并介绍同龄和同爱好的病友一起谈话、娱乐,帮助老年患者学会自我排遣寂寞、调剂生活的办法,使患者的精神心理得到满足。老年患者身边关心、亲近的人越多,生活越充实,对待康复治疗的态度就越积极。[3]帮助病人在心理上、躯体上习惯于一个正常人的生活,回到工作岗位,早日回归家庭和社会。
4 体会
脑血管意外患者存在多种心理问题的状况,若不予重视并积极加以心理护理干预,将会加重病情,严重影响治疗和康复效果,甚至再次诱发脑血管意外发生。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心理护理会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必将建立成熟的心理护理体系及临床路径,最大限度地改善脑血管意外患者心理健康状况。[4]通过心理护理,使患者拥有一个健康乐观、积极向上、张弛有度的心理状态,已经成为脑血管意外护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是影响该病临床疗效及预后转归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心理护理是实现脑血管意外患者全面康复的重要内容之一,但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医护患及家人的共同努力。有效的心理护理,不仅能明显消除和改善患者的心理障碍,使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主动配合治疗,促进疾病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 刁利华.脑病变患者康复的研究及护理进展.中华护理杂志,2000,35(3):177-178
[2] 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4);19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