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技体育存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竞技体育存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竞技体育存在的意义

篇1

概括地说,这些困难和问题突出表现为“一旧、三难、四制约”。

一旧,就是从干部群众的思想看,观念还比较陈旧。虽然我们一再强调解放思想,也一直在解放思想,但由于受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还存在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的保守观念,缺乏敢闯敢试、敢拼敢干的工作劲头;还存在有多少钱办多少事、有什么条件干多大事的等靠思想,发展的办法不多,解决问题的途径不宽;还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传统思维,排外排新的现象比较普遍;还存在小富即安、小富即满的小农意识,快发展、大发展的愿望不强烈;还存在只讲问题、不讲潜力,只谈劣势,不看优势的畏难情绪,奋发有为、干事创业的氛围还不十分浓厚。

三难,就是从县域经济运行的表象看,有三个方面的难题急需突破。一是经济结构调整难。实践看,由于受政策、机制、市场、地缘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县域经济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农业大、工业小、三产弱的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导致县域经济发展动力不足,后劲不大。以××为例,20__年全县一、二、三产业比仅从20__年的66.1:9.5:24.4:调整为60.6:11.3:28.1。第一产业仍占有很高的比重,农业经济特征明显;第二产业优势不够突出,特别是投资超亿元,利税超千万的,能够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大项目还寥寥无几;第三产业比重上升虽然较快,但因起步晚,多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没有形成规模,不足以拉动整体经济发展。二是财政经济运行难。由于财源建设滞后、刚性支出增多,以及现行分配体制不合理等诸多问题的影响,县级财政仍然普遍窘困,大部分县市仍然要靠省财政转移支付度日,难以拿出财力搞建设、谋发展,给群众办好事实事。我们××10个县(市区)有8个县(市区)靠财政转移支付过日子。我们××就是其中的一个。20__年全县全口径财政收入仅为4058万元,而工资支出就达到1.2亿元,如果没有省里的转移支付,我们连保工资、保稳定都很难做到。这样的财政,根本拿不出钱来发展经济,甚至连招商引资上项目的前期费用都拿不出来。三是乡村债务化解难。这是阻碍和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症结性历史遗留问题。从我们××看,到20__年年末,全县乡村两级债务高达2.5亿元,村均180多万元,76个行政村大部分为空壳村。作为村级主要收入来源的机动地,在20__年化解村级债务时,大多数都已抵顶债务。国家“一免三补”政策的出台,村里又将剩余的机动地补给了回来要地的农民。这样村里已经没有收入来源,根本拿不出钱来偿还债务。而且省里出台的奖励政策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也很难执行。这些债务,不仅严重束缚乡村经济发展,而且影响到社会稳定,急需解决。

四制约,就是从县域经济发展的深层次看,存在四个方面的制约性因素。一是金融体制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银行惜贷慎贷,并且上收贷款管理权限,撤并营业网点,使得县域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资金严重短缺。以××为例,20__年,全县贷款余额仅为13.3亿元,其中中小企业贷款寥寥无几。今年建设银行又要被撤销,××县又将失去一个商业银行。二是行政权力分配政策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越来越多的政府执法部门实行了“三权在上”、垂直管理,而且上收的趋势越来越严重。这对于承担着县域经济发展责任的县级政府来说,进一步增加了行政管理难度,在很多问题上,没有自主决策的权力,在许多领域处于空壳无权管理的境地。县里上项目、干点事,几乎都得向上报批、交费,降低了行政效率,增加了行政成本,弱化了县级政府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能力。三是国有企事业单位改革滞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由于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改革省里没有明确说法,县里无法对一些关门倒闭的自收自支事业单位进行改革,对职工也无法进行妥善安置,带来了诸多的社会矛盾。比如,我们绥棱水利系统的水利钻井队,已经倒闭多年,但由于是自筹自支的事业单位,不管是职工并轨,还是养老保险,哪条政策职工都靠不上,遗留问题无法解决,引发职工上访告状。再有就是以国有林场为代表的政策性比较强的国有企业,包袱沉重,发展无力,改革已是势在必行。但由于受政策制约,即使有好的出路,现在也无法进行推进。四是人力资源素质低制约着县域经济发展。现在看,人才短缺、科技落后、人员素质较低,已经成为制约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一方面,由于县域内工作和生活条件不如大城市,大学生毕业后到县工作的比较少,既使回到县里的,由于工作、生活条件所限,流失的问题也比较严重,县域经济急需的科技型人才、管理型人才都十分匮乏。以我县为例,全 县各级各类人才有7813人,其中,实用技能型人才仅有2188人,管理型人才仅有78人,远远不能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另一方面,城乡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不高,文盲、半文盲、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约占劳动力总数的20,城乡8618户贫困户中,有近60的贫困户是因为科技文化素质低、没有一技之长而导致贫困的。

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必须在方方面面予以扶持,尤其要在体制、机制上采取超常措施,破解县一级无力解决的难题,为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1、要赋予县级更多的发展自。按照能放则放、权责统一的原则,参照10强县扩权的标准,对所有县市都合理地扩大经济管理权限,赋予县级政府更大的发展自和决策权,增强县级政府统筹城乡发展的经济调控能力。同时,在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国有林场等企业改革上,出台明确的政策意见,指导县级结合实际进行操作。

2、要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要按照财权与事权相适应的原则,提高县级收入分成比例,充实和增强县级财政实力,以此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壮大。继续加大省对县转移支付力度,重点向财政弱县进行倾斜,以缓解县级财政保工资、保运转、保稳定的压力。同时,凡是国家出台的减收增支因素,对享受转移支付的县份,应全额给予补助。

3、要进一步完善化解乡村债务的奖励政策。现行的奖励政策只考虑到偿还公益事业发展方面的债务。对此,建议上级出台更宽松的奖励政策,对于垫付税款、兴办公益事业方面的债务应全部由国家承担。对于其它债务按一定比例奖励。同时,还应该针对乡村两级回收债权问题,出台相应保护政策,以增强自我还债能力。

4、要加大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投入力度。重点要改革金融体制,稳定县级金融机构,增加县级分支机构授权、授信范围,实行存贷挂钩,存款增量要大部分用于支持当地县域经济发展。同时,要创新开展中小企业贷款的激励机制,在机构设置、信用评级、贷款管理等方面适应中小企业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篇2

自从2003年中央提出“统筹区域发展”以来,区域经济合作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而“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的“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以及“主体功能区”概念,则是我国进入这样一个新阶段的独特宣示,同时也是未来区域经济合作的趋势。

一、吉林省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的现状及特点

吉林省区域经济在九十年代初调整是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采取聚集优势资本、实施政策扶持、加大科技投入等倾斜政策,重点培育制药、食品等骨干行业和德大等一些骨干企业,形成骨干行业和企业支撑经济运行发展格局。到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特色农副产品资源精深加工为重点,食品加工业迅速崛起,城乡经济相互依存、并重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推动了吉林经济逐步从以农为主转向突出工业、从群体发展转向骨干支撑、从城乡分割转向城乡一体、从计划封闭转向市场开放,确立了其经济中的主体地位。从2007上半年全省区域经济运行情况看,这块昔日全省经济板块中的“短板”,正以前所未有的健康态势向前发展,2007上半年,全省县(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76.85亿元,占全省经济总量的50.1%,同比增长16%以上,总体增速分别比全省和全国高出3.9和5.1个百分点。GDP总量达到20亿~50亿元以上的县(市)有10个,达到10亿~20亿元的有17个;增速达到16%以上的有20个。全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迅速增加。上半年,全省县(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27.90亿元,同比增长14.5%,增幅分别比全省和全国平均水平高出0.5和1.2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10亿元的县(市)有12个,最高的达22亿元以上,增幅超过15%的县(市)有17个。总的来看,各县(市)的消费拉动能力呈上升势头。

从整体思路看,在发展功能定位上,各县(市)都把区域突破的核心放在工业突破上,工业突破的核心放在工业集中区突破上。实行区域突破和新农村建设结合推进。各县(市)积极探索区域突破与新农村建设结合、城镇与乡村一体化发展的路子,统筹摆布谋全局,抓住重点求突破,发展的步子明显加快。抓住工业突破这个核心,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和项目建设力度,广泛开展招商引资,创造了多年来项目建设和企业发展最多最快最好的时期。抓住产业化这个重点,在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上,发挥农业的比较优势,大上农产品加工业,使之成为区域经济的重要支柱。抓住农民增收这个关键,广泛引导农民在农业内部转移,向二三产业和域外转移,发展劳务经济,拓展就业渠道,增加现金收入,使农民收入进入了一个较快的增长期。而且表现出高度重视创业环境建设,各县(市)加大对全民创业的扶持力度,变以往零打碎敲式的个别扶持为打捆式的集中扶持。在政策扶持上,相继出台了鼓励全民创业的若干规定,在市场准入、税费减免、置业场地等方面降低门槛,提供保障,最大限度地培养创业老板,培育创业企业。在资金扶持上,陆续成立了投融资担保机构,拓展全民创业融资渠道;积极开展银企对接活动,争取金融部门的信贷支持。

二、吉林省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产业结构调整步履维艰,规模小,实体竞争力弱。从总体上看,区域经济结构仍处于低级化水平,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区域经济结构单一,产业、产品雷同,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色彩难以在短期内抹掉。由于政策、机制、市场等因素的制约,区域经济结构调整短期内难以有大的突破和质的飞跃。一些原来工业基础相对较好的县(市),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科技含量低,附加值低,近些年在市场竞争中大都转制或淘汰。

2.县域财政十分困难,主要是历史“欠债”多。就多数县(市)来讲,普遍财力弱、负债多、包袱重、压力大,突出反映在入不敷出,许多应当投入的投不了,许多该办的事没钱办,财政支出需求刚性增强,需要财政支出保障的支出不断增加,县一级财政压力很大,甚至有的连吃饭都难保,危及政权建设的经济基础。据统计,2003年县域财政总收入占全国财政总收入的20%多一点,但财政供养人口比例,县域占到全国供养总人口的70%。

3.城镇建设进程缓慢并缺乏实质性的内容。从多数县(市)来看,城镇普遍存在基础差、功能弱、发育不成熟、带动力不强的问题,特别是城市基础设施、城市环境建设的落后,对外缺乏吸引力,难以聚集资本和生产要素;对内缺乏带动力,难以成为牵动农村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使区域经济的自然资源与人力资源难以充分开发和有效利用,难以使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延缓了农村城市化进程。此外要把优化经济环境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第一竞争点。

未来我国将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格局,区域经济合作的水准将进一步提升,形成对新的区域经济合作的牵引。同时还要按照各自区域产业发展规划,引导民资投向,重点发展农业、矿业产业开发、能源、重要原材料的重点建设项目,以及能够综合利用资源、防治环境污染、节能降耗和提高产品档次的项目,力求走出一条区域新型特色道路。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应加强功能区内产业链的分工,将劳动密集型产业向重点发展区转移,尤其是向地域相邻的地区转移,以垂直的产业链分工为纽带,进一步加强优先发展地区与重点发展区的物流和要素流动。 随着产业转移进一步加快,将出现一些新型的产业分工。各类开发区会呈现出一种融合的趋势。

参考文献:

篇3

一、教育公用经费在农村中小学拨付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1.教育基础差距拉大。对于那些资源丰富,村集体经济运转良好的地区,学校是其形象工程之一,对学校的投入自然很大。因而,学校基础设施、办学规模、教师待遇、教学资源自然优于资源匮乏的山区学校。以山西省盂县为例,由于村集体投入较大,南部地区一些学校的办学设施设备较为完善,水、电、煤三大项开支不仅由集体承担,就连学校所雇代教、工友工资都由集体埋单。上级下拨的教育公用经费开销甚小,足以进一步添置教学设备,改善教学设施,提高教师待遇,使教育资源更加丰厚。相比而言,北部地区办学难度就很大,教学设施、设备本就薄弱,而村集体经济又不富裕,一切开销都得从教育公用经费中开支。使本就微薄的经费还得违规操作,用于代教、工友的工资,教师待遇更是无从谈起。

2.由于教育经费的下拨忽略了区域间的差异,致使新一轮的教育不公平现象凸显。因为教育公用经费是以乡镇为单位执行统一标准的,然而,如今的乡镇是由原来的乡镇合并而来的,本身就存有区域差异。如山西省盂县现在的孙家庄镇是由原来的孙家庄镇和原来的土塔乡合并而成的,孙家庄镇原本就是盂县四强镇之一,资源丰富,经济发达,而土塔乡则资源匮乏,经济发展相对缓慢,区域间办学本就不平衡,而同一乡镇实行统一的经费下拨标准则更加剧了区域间教育的不公平。单拿学校冬季取暖费用足可见一斑。属于原孙家庄镇的东坪小学,依托东坪煤矿资源优势,冬季可免费享受取暖。原属土塔乡的土塔小学,冬季购煤不仅困难,而且还是学校一项花费巨大的开支,由于运距长,中间环节多,单就煤炭的运费而言相对于南部地区的学校就高出两倍还多。所以,为节约经费,学校校长每礼拜一都要组织老师将煤矸石砸碎搅到煤里后再定量分配给各班烧用。二者相比,简直就是两重天。

3.教育经费“一刀切”式的分配方式滋生了新的贪污浪费。以山西省盂县城关镇某小学为例,该学校共有学生500多名,按每生每年的人头经费300元计算,该校每年能得到15万多元的教育经费。但由于该校所在的村集体经济宽裕,学校每年的煤炭、桌凳维修、教具购置等等一切开销,村里基本上就全部负担了。这种情况导致每年下拨的15万元基本上找不到花销的地方――但还必须得花销掉。因为,明年,还有15万元等着你花呀!知情人讲:“这是逼着你腐败,想不腐败都难!”

4.县财政下拨的山区补助也由于乡镇所辖不同而存有不公平情况。如山西省盂县孙家庄镇的阳坡小学与北下庄乡的王家庄小学仅有几十米之隔,王家庄小学就能享受到山区补助而阳坡小学却没有。

二、教育公用经费在农村中小学拨付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可见,在公用教育经费下拨过程由于忽略了区域间存在的差异,进一步加剧不同区域间学校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进而衍生出了一系列的问题。

1.择校现象会再度升温,薄弱学校生源锐减。一部分地处山区的学生转学到其它学校。随之而来的是山区学校教育公用经费的减少,虽然下拨过程中已经做到了向薄弱学校倾斜,但教育公用经费是以学生人数来定的,没有生源也就自然减少了教育经费。

2.山区师资力量愈加薄弱。因为公用经费用于教师待遇方面太少,致使教师不安于山区教学,必然向资源丰厚地区的学校积极流动。

3.农村文盲率还会继续看涨。因为生源较少,山区必须再次进行学校整合,学生小小年纪势必的住校,这样必然会造成新的失学儿童。这与国家实施九年义务教育的初衷是相悖的。如山西省盂县北部某寄宿制学校的100名学生中就有9个幼儿,每天都由六年级的学生照顾,晚上还得提醒小孩子撒尿。如果以21:1的编制比例,该校应有5位教师,而实际只有4名教师,还不得不雇用3名生活老师兼任代教。这样的师资配置,这样的学习环境,个别学生的失学将是必然的。

三、对解决教育公用经费在农村中小学拨付使用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综上所述,由于地域差距、城乡差距直接导致了基础教育发展的不平衡,这种教育公用经费“一刀切”式的下拨方法(或对薄弱学校略有倾斜,但人为因素太大),必将使教育领域内的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甚至滋生新的腐败。

1.对现行的城乡教育经费额度进行调整。现行的教育经费,不论是小学还是中学,农村的数额都较城市低100多元。有关部门的解释是“城市中小学的开支较大,例如学电脑、做实验等等”。客观上也的确是这样。但长此以往,在教育上,城乡差别将越来越大,“别让农村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将成为一句空话,教育不公明显地体现在了政策上。建议反其道而行之,将农村中小学教育经费较城市标准调高100――200元。

2.下拨教育经费应四级联动,不搞“一言堂”。现行教育经费的拨付渠道,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一家说了算,哪里需要的钱多,哪里应该略有倾斜,哪里应该点到为止,人为性很大,这种情况势必会导致新的不公和腐败。最合适的办法应该是引入监督制约机制。建议农村及城镇每年一度的教育经费拨付时,应由政府、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学校所在的乡(镇)以及学校所在的村(街道办事处)四家召开联合办公会议,由学校打报告,四家对该学校的经费使用情况进行彻底的调查、摸底,在保安全、保运转的前提下客观地下拨经费数额。

篇4

关键词:技校 德育 一体化运行 问题 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3(b)-0223-02

在我国的职业教育事业当中,技校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为社会培养了很多的技术型人才,为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建设献出了自己非常重要的作用。随着教育事业的不断改革以及社会需求的不断的变化,技校除了要培养学生具有非常过硬的专业技术知识以外还应该要对学生的德育加强教学的工作,让他们在掌握专业技术的同时,还能够有非常好的道德修养、行为和思想素质。现在很多的技校对于学生的德育还不是很重视,所以对于研究德育的一体化运行,提高德育的有效性在现在的技校教育当中是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1 技校德育一体化运行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1.1 技校德育的实施者没有形成有效的教育合力

在技校实施德育的时候,主要就是通过了技校的教务处、学生处以及团委等一些部门的通力合作来完成的。在具体的实施德育的时候,各个部门应该要完成好自己的部门职能,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技校的德育能够有效的顺利实施。但是往往在具体的工作当中,各个部门之间并不能很好的完成自己的部门职能,相互之间也没有一个很好的协调和配合,这样就不能形成一个很好的合力,使得技校的德育一体化并不能有效的实施。

1.2 整个教学体系当中没有形成整体化的德育大纲

现在每个教育阶段都有一定的德育大纲,但是各个大纲之间却没有一个很好衔接,都在一定的程度上存在着问题,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没有一个充分的考虑。在进行德育的时候,目标层次并不是非常的明确,有些教育的内容从小学的时候就开始讲,直到大学的时候都还在讲,虽然这些教学的内容是一样的,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当中,针对不同的阶段,教学的方式和内容却没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和层次上的变化。作为一些理论性的基础知识,如果在教学的不同阶段没有一个很好的衔接和层次上的变化,那么对德育实施的效果也就肯定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1.3 技校在德育的过程当中没有找到很好的实施途径

虽然相关的德育大纲当中已经明确的规定了技校的德育实施途径,那就是要求了学校在每个学年都应该要安排一些实施德育的教学资源,这些教学的资源主要就包括了人员、时间以及场地,同时这些教学的资源还应该要满足实施德育的需要。但是在技校具体实施德育的时候,往往就会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最终使得教学的资源不能很好的去满足技校实施德育的需要,这样就会导致技校的德育不能正常的实施,并不能满足全校学生参与到德育当中。

1.4 技校在德育的过程当中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

现在很多的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都没有一个非常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在对德育的教学质量进行监督、评估和检查的时候也没有一个完整的体系。首先就是现在很多的技校领导对于德育这方面的工作还没有给予一定的重视,并没有意识到德育在人的成长过程当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只是一味的要求学生掌握专业的技术知识,从而也就不会把德育放在技校教学工作当中比较重要的位置。其次就是社会上的很多人对于德育的理解也不是很深入,认为那些思想政治的教育可有可无,使得很多德育的教师在工作的时候并没有什么激情,而且还有一些德育教师开始转行做其他的。因为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没有一个有效的评价系统,所以就使得很多的学生在专业技术知识方面掌握的很好,但是自己的思想素质却不是很高,使得德育在技校的教学工作当中并没有发挥出真正应该有的效果。

1.5 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目标和实际教学目标不相符

现在很多的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自己定的一些目标还是显得比较的高,并不是很符合技校的教学实际。现在很多技术在实施德育的时候,主要表现出两个比较明显的特征,首先就是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显得比较的模式化,实施德育的教学目标比较的单一,在具体的实施过程当中,并没有去认真的考虑过学生之间的一些差异,没有针对性。其次就是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显得比较的理想化,对学生提出教学目标的时候并没有很好的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这样的情况最终也会导致技校在实施德育的时候并不能到达期望的目标。

2 技校德育一体化的运行机制

2.1 运行德育一体化的基础

在技校当中,进行德育的主要途径就是德育课。所以在技校的德育课教学过程当中,教学的内容应该要贴近社会、贴近学生以及贴近实际,同时还应该要重视对学生的体验教学和实践教学,必须要充分的发挥出技校的德育课在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以及职业素养方面的作用。

2.2 具体运行德育一体化的过程

在运行技校德育一体化的时候,应该首先要建立起相应的运行机制,这样的才能保证在技校运行德育一体化的时候,在具体工作当中的一些环节能够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首先就是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教学的内容应该要体现出一体化,在对技校的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学的时候,还应该要结合一些实践,使得平常的一些课堂教学能够得到一定的延伸。这样的话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不会感觉到很枯燥无趣,提升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从而使得他们的综合素质能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提高。其次就是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教学的队伍也应该要一体化,进行德育的教师应该要负责学生的一些日常的思想政治教学,让学生能够在实践和教学的过程当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水平。最后就是在实施德育管理的时候也应该要做到一体化,在技校当中,学校的党委应该就是实施德育的核心部门,应该要对技校的德育工作提出相应的指导思想和任务目标,还应该要以这个核心部门来成立一个专门的管理小组,进行分工合作和一个统一的管理。

2.3 德育一体化的评估

在技校的德育工作当中,德育一体化的评估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同时德育一体化的评估也是顺利完成技校德育工作目标的保证。在进行技校的德育一体化评估工作的时候,技校的相关领导部门应该要高度的重视这项工作,而且在成立相关的评估小组的时候,也应该要经过非常认真和仔细的挑选。在具体实施评估工作的时候,应该要通过不一样的评价方式来不断的发现德育一体化工作当中的问题,然后进行及时的改正,对于评估的制度和相关的一些保障措施也应该要在工作当中进行不断的完善和改进,从而保证可以不断的提高技校的德育一体化工作。

3 实现技校德育一体化的有效途径

(1)在技校进行德育教学工作时,教师面对的学生都是一些可塑性比较强的青少年,所以教师一些良好的品德和素质,将会对技校的学生产生比较重要的影响。如果教师也具有良好的个人品德的话,那么可以对学生的品德起到一个参照的作用,而且教师的一些人格魅力,也会对学生以后的思想变化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技校进行德育的时候,首先需要做到的就是教师来积极的发挥出自己的示范作用,给学生起到一个很好的带头作用。

(2)在技校实施德育教学工作的时候,应该要根据技校学生的一些实际特点,开展方式比较多样的课外活动,让学生能够在课外活动当中受到一定的感染和熏陶,学生积极的去参加一些社会公益活动,也可以使得他们清楚的知道自己现在的一些社会责任感;另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德育方面的知识竞赛之类的活动,让学生可以通过竞赛的方式来提升在自己在德育方面的知识水平,学生也可以通过这样的竞赛方式来激发自己的思考,从而去很好的思考和领悟一些做人的道理。在技校当中,很多的学生都是属于那种心理还不是很成熟的未成年人,所以学校在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还应该要开设一些心理健康知识的讲座和学堂,这样就可以帮助学生很好的解决一些成长当中的烦恼,同时还能够让他们收获一些其他方面的知识,帮助学生在以后的工作当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3)随着社会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网络已经成为了现在技校学生生活当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部分。所以在现在的技校德育教学工作当中,教师也应该要利用网络的技术来和学生进行一些教学方面的讨论,用另外的方式来了解学生的真实需要,通过一些比较巧妙的方式来和学生进行沟通,传递一些正确的思想,帮助学生解决一些不良的情绪和心理想法。

(4)在考核学生的德育的时候应该要建立一种量化的考核指标,而这也是技校在实施德育教学当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技校的学生在学习的过程当中专业技术知识优秀,并不能表示这个学生的德育也是非常优秀的。所以在技校当中,要不断的完善量化的考核指标,只有这样才能够很好的帮助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行为规范,保证德育的正常顺利实施。

(5)在技校的德育教学过程当中,应该要把音乐的艺术教学也加入到其中,因为这是实施德育一体化的一个新方式。音乐主要的来源是生活,它与人们的平时生活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在技校进行德育教学的时候,可以选择一些和教学内容相关的音乐艺术,从而能够很好的引起学生情感和思想上的共鸣,这样的话,不仅可以很好的完成德育的教学任务,而且还可以同时提高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 结语

要想很好的解决现在技校实施德育一体化当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首先需要做的就是要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技校的德育教学机制,然后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对于教学的方法不断的改进和完善,找到一条最好的实施德育一体化的途径。

参考文献

[1] 赵艳丽.技校德育一体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1(9):225.

[2] 王小琴.高校德育一体化运行机制及其途径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6(3):90-91.

[3] 石莉莉.中等职业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沧桑,2008(6):206-207.

[4] 常秀云.高校德育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J].中国商界(上半月),2010(12):311.

[5] 陈志垠.论高校德育系统的构建[D].华中师范大学,2008.

篇5

1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现存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对会计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很多非财经类高校也开始尝试开设会计专业,自开设以来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教育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为社会做出了巨大贡献,培养了大量高水平、高层次的会计人才。但是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过程中,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非财经类高校在会计人才培养中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培养目标不明晰

2001年以前,我们国家实行的是分行业会计制度,高校会计专业的人才培养也是分行业进行的,培养出来的是服务于不同行业的“专才”。2001年财政部颁布了统一会计制度,取消了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会计制度不再分行业制定,在统一会计制度指引下,高校会计人才培养模式从“专才”转向“通才”,开设的专业课程不再考虑行业背景和特点。但是毕业生就业去向是分布在各行各业的,仍然要面对所处行业的特征和背景。会计制度的行业划分虽然取消了,但是各行各业的不同背景和特点还是存在的,不同行业的会计核算方法仍是有其特殊性的。然而在“通才”教育模式下,各个高校的培养模式大同小异,都未给学生讲授具有行业特色的通识知识,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的模式化和同质化削弱了会计的行业特色教育,培养出来的会计毕业生就与社会的实际需求相脱节。尤其是非财经类高校,本身缺乏学科优势,培养方案和培养目标又没有结合学校或所在地区的特色和优势,显然其培养出的毕业生很难与财经类高校的学生相抗衡。

1.2与市场需求不吻合

会计学是强调实践性的一门学科,跟理工类学科及其他经济、管理类学科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专门为会计专业老师制定考核标准,也是注重对科研的考核,这就导致会计专业教师仅把科研作为工作重点,轻视教学。另外,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考核过分重视教师的学历、科研成果、留学背景等,导致高校在引进人才时并没有考虑教师的实务经验,培养出来的学生也缺乏实践知识。再加上,非财经类院校没有学科优势能够给学生提供的实习实践机会也较少,使得培养的学生与市场的需求不吻合。

1.3自身特色不明显

非财经类院校一般都会根据自己的学校背景制定自己的办学特色,课程设置一般也遵从学校背景。例如,海运类高校可以倾向于船舶、航运行业等人才的培养,在会计人才培养上,可以开设水运会计、航运会计等特色课程形成自己的人才特色。但是很多非财经类高校并没有立足自己的办学特色培养具有针对性、专门化的会计人才。有些理工类高校给会计专业学生多开设了几门理工科课程,人文类高校也给学生开设了文科课程,但是都没有结合会计学科,培养的学生并不能满足行业的会计人才需求。

1.4课程体系不完善

目前,我国的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开设的主要课程有“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学”“高级财务会计学”“成本管理会计”“财务管理”“会计软件应用”等,但是对专业课程体系以外的拓展学生知识视野的课程体系重视不够,例如“财政学”“税法”“金融学”“数据库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管理”等课程,而这些课程在以后的工作中也是非常有用的。另外,基于学校硬件和师资力量的限制,非财经类高校普遍忽视会计专业的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大纲仅是围绕课本理论知识,只是就题论题,不利于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以下几个方面对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教育存在问题进行原因分析。

2.1基础课程缺乏重视

非财经类高校会计学科由于缺乏学科优势,往往不能得到学校的重视,限于资金、师资力量投入不够,非财经类高校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都是100多名学生的大班授课。在此教学环境下,教师只能是单方向的对会计准则、会计制度进行罗列和解释,很难尝试使用案例教学、小组讨论等互动式的双向教学模式,学生只是在下面做笔记,缺乏创造性、主动性,学习热情很难被激发,专业基础课程的学习效果也不容乐观。

2.2实务经验丰富的教师资源匮乏

基于教育部等相关部门对高校的评估机制,使得学校在招聘人才时过分重视学历、留学背景、科研成果等,引进的很多博士、博士后教师虽科研成果很丰硕,但多是从“校园”来到“校园”,完全没有任何实务经验。另外,高校每年的绩效考核与教师科研工作量有很大关系,一些讲授会计核心专业课程的老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放在科研工作上,忙于、课题研究,不重视专业实践经验的积累。会计学又是重视实践经验的学科,缺乏实务经验的会计专业教师很难培养出素质高、能力强的人才。

2.3学校投入不够

从硬件设施看,由于非财经类高校的会计专业没有学科优势,得不到学校领导重视,虽然大多数院校都配备了实验室,但从调查结果看,实验室资源还是比较匮乏,不能满足逐年扩招的需要,而且有些设备也都形同虚设,计算机设备配置过于老化,相关财务、审计教学软件与新的现行的会计制度不匹配。从师资投入来看,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的专职教师数量过少,有些教师甚至一个学期身兼4~6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任课教师的“术业无专攻”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3非财经类高校会计专业本科教育的改进建议

3.1找准自身特色

目前非财经类院校的培养目标相差无几,均是培养出能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从事会计实务工作、教学、科研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各个院校的课程设置也没有较大差别,完全没有体现出学校的自身特色和行业背景。而这些特色、背景正是有些财经类院校所没有的,所以非财经类院校一定要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校的行业特色紧密联系起来,将普遍性的培养目标具体化。例如,如果学校不仅招收本科生,还具有硕士、博士的招生资格的话,在本科生的人才培养上,可偏重于对会计基础理论的教学和科研能力的培养,为学生进一步的深造打下基础;如果学校的行业背景比较突出,由于大多数学生毕业后会在相关行业工作,所以在课程设置上可以多开设一些相关行业背景知识、业务流程和其特有的会计知识的介绍。例如,航空类高校可以开设航空概论、航空企业会计等。

3.2改革课程体系

一是强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是高质量会计人才必备的条件,非财经类高校对于基础课程的教学应增加任课老师的数量,尽量做到30~50人的小班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基础理论知识,才能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新、创造能力。二是适量开设相关专业课程。开设的专业课程不能仅局限于会计领域,与会计相关领域的课程也可适当开设,如“金融学”“货币银行学”“数量分析法”等。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会计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学校应加大对实验室的投入,及时更新相关的财务软件,积极引进具有实务经验的师资。将课程重点从理论教学向实践操作和案例分析转移:通过开设实践课程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通过案例教学让学生置身其中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另外,学校应充分利用所处的行业背景,加强校企合作,尽力多为学生提供校外实习的机会。

篇6

【关键词】 网络教育;整体规划;资源共享

当今时代是信息化的时代,通信网络已经深入我们的生活,教育也必然向网络化发展。网络教育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内容丰富,较强的交互性和真实性大大促进了人类的有效学习。网络教育作为大众化教育手段,在继续教育、在职学历教育、辅助教学乃至提高国民整体素质方面都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但是,当前网络教育在资源建设方面仍然存在部分问题,必须给予重视与解决。

1 当前网络教育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当前网络教育已得到巨大的发展,但是在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上仍然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值得我们分析研究。具体存在的问题如下:

1.1 认识上存在的误区

目前人们存在一种误区,将课件等同于网络教育,认为将课件放到网上,由学生上网学习就是网络教育。网上的资源开发不单单是将面授教育资源直接搬到网上进行,其宗旨是要教会学生如何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资源,如何将有效资源转化成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体现出网上教与学的理念与传统教育观念的不同。

1.2 缺乏整体规划

目前由于教育主管部门缺少统筹规划,各高校、教育机构在网络教育的硬件建设方面各自为政,教学站点相互覆盖,彼此之间缺乏必要的合作,造成了资源大量重复建设,形成了巨大浪费。

1.3 缺乏科学的标准

一方面,缺乏衡量软件质量、性能、用户使用界面等方面的标准,导致开发者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开发几乎可以随心所欲,而使用者无所适从;另一方面,由于不同的开发平台性能差异大,不同的开发者,甚至是同一开发者推出的不同的课件产品之间都会存在很大不同。对于学习者来说,为了学习不同开发者的课件产品,或同一开发者的不同课件产品,需要不断更换或维护自己的软硬件平台[1]。

2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优化路径

2.1 进行整体规划,实现资源共享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整体规划必不可少。第一个层面是教育主管部门对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整体规划。教育主管部门可就定位和分工问题给予统一考虑,对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进行规划与必要的宏观调控,促进院校等教育机构网络学院之间的合作。地域上比较集中的教育机构的网络教育可尝试实现资源共建、共享[2]。对于发展比较快的网络教育学院,在适当的时机可以考虑从各自隶属院校中分立出来,合并组建新的独立的网络学校,成为一个独立的机构,与原隶属各院校合作招生教学,即通过新成立的网络学校招生,学生可同时使用原隶属学院的教学资源,所获利益与原隶属各院校共同分享。这样既能促进实力较强的网络教育机构快速发展,又能使传统院校在发展网络教育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收益,反过来也更能主动促进网络教育的发展,形成良性循环。

第二个层面是教育机构对其内部网络教育资源的整体规划。由于当前教育机构对其内部网络教育资源缺少整体规划,可能会导致一方面硬件上出现重复建设,同一院校内的不同部门重复构筑网络硬件资源,另一方面软件上出现网络教学课件重复开发,这两方面都严重的浪费了人力物力。因此,教育机构需要对其内部的网络资源进行整体分析整体规划,力争让不同的部门共享硬件、软件资源[3]。

2.2 加强与第三方合作,共同建设网络教育资源

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是一项繁杂的系统工作,它要求开发人员不仅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学习理论和规律,还要掌握网络技术;网络课程开发需要开发人员与学科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的密切配合,需要他们倾注相当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课程内容与网络技术的整合。目前,缺乏大量优质的网络课程是影响网络教育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因此,资源建设合作化是网络课程开发的必由之路。网络教育机构在硬件资源建设及网络课件软件开发方面,有必要走合作化的道路。术业有专攻,网络教育机构应该将网络教育资源的实现(例如课件的开发)交予第三方专业的开发机构去完成,同时让经验丰富的教师集中精力去根据教学需求设计网络教育资源,让设计与实现相分离,这样能使教师从繁重的网络课件开发中脱离出来,极大提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效率。

2.3 制定统一的制作标准

为了充分地共享与高效地开发网络教育资源,有必要制定统一的制作标准。当今社会,计算机技术日新月异,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的技术手段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教育主管部门至今尚未制定相关标准或协议以允许网络教育资源在教学管理平台上进行一致性管理和交换,导致资源的大范围共享与交流受到区域性和平台性限制[4]。如果不统一制作标准,不同开发技术开发出来的网络教育资源将不能很好的共享与进一步利用。因此,教育主管部门有必要制定一套统一的开发平台或标准,让教育机构参照该标准去实现网络教育资源,这也是促进网络教育资源建设的有力手段。

总而言之,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与发展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管理和应用的问题。网络教育资源建设若想得到更好的发展,必须得到管理与应用方面的支持。笔者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将更加高速与高效。

参考文献

[1] 郭德华.高校网络教育平台的设计与实现[J].集团经济研究,2005(1):111112.

篇7

关键词:国际旅游岛;邮政储蓄银行;发展

2008年5月24日,海南省各市县邮政储蓄银行全部完成了内部揭牌,这标志着海南省邮政储蓄银行进入了实质性发展的阶段。经过两年多的发展,海南邮政储蓄银行不断发展壮大,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在国际旅游岛建设背景下,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如何抓住发展契机,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海南省县域邮政储蓄银行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一、发展现状

2008年5 月 15日,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正式挂牌成立。按照改革方案和上级审批,原有的15个对外营业网点中,有两个被规划改革为邮政银行二级支行,另外13个网点由于不具备专业经营的条件暂按原来模式运作、管理。成立后的邮政储蓄银行彻底改变了过去只存不贷的历史,信贷产品不断丰富,从成立伊始仅有的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逐步发展成为以小额信用贷款、商务贷款、二手房按揭贷款等为主渠道的信贷业务体系。随着海南省邮政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不断探索开发中间业务,形成了以工资,理财产品,保险及基金等为主的中间业务体系。在业务产品不断丰富的基础上,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始终坚持邮政储蓄百姓银行的品牌定位,致力于建设沟通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并依托其网络优势积极开展服务三农和中小企业工作,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专业、优质、高效的基础金融服务,全力支持地方经济发展建设。

二、存在问题

1.金融服务专业化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目前,支行以外的13个网点仅办理储蓄业务和代收话费等中间业务,客户如果需要办理贷款、理财等其他业务,则需到支行网点办理,这样的运作模式不但给乡镇用户办理贷款等业务造成不便,也难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同时,在这种运作模式下普遍存在的混岗作业、频繁换岗,业务人员的业务专业化水平不高以及观念滞后等问题,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邮政储蓄银行企业管理、人员管理的效率,也给金融安全带来隐患,成为当前邮政储蓄银行发展的一个重要制约因素。

2.金融人才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共有从业人员105 人,人才队伍规模较小,随着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各种新的金融业务产品逐步面世,邮政储蓄银行业务体系也日渐丰富,这需要大量的金融人才。然而,目前邮政储蓄银行的人员配备显然难以满足国际旅游岛和自身金融建设的要求。据调查显示,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现有人员素质偏低,结构不合理,缺乏高层次人才的现象较为突出。目前,该支行从业人员中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占主导,占总人数的78 %,本科学历人员占总人数的20%,硕士研究生以上人员仅占总人数的2%,博士研究生人数为0人;一线业务人员和行政人员数量较大,高中级管理人员缺乏,具备专业技术资格的人员仅占总人数的4 %。①

3.信贷产品仍缺乏市场竞争力。以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为例,该支行成立之初,仅有邮政储蓄定期存单小额质押贷款一种信贷产品,经过两年多的发展,邮政储蓄信贷业务逐步拓展,增加了小额贷款、房贷以及个人商业贷款等三种信贷业务。目前,邮政储蓄银行海口支行已经开始试点企业贷款业务,正逐步向各县市支行推广。截至2010年12月末,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各项贷款余额为2 138万元,而同期屯昌县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为87 206万元,仅占2.5%。由此可见,其贷款市场份额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小额农业贷款业务是邮政储蓄银行的特色项目,2010年末,该项业务的余额为1 400万元,而同期屯昌县农村信用合作联社的农业贷款余额为13 723万元,① 基本不具备可比性。究其原因:(1)质押物范围狭小,仅限于房产。(2)贷款额度小,审批难。(3)营销宣传不到位,大多数农民并不清楚此项业务。

4.中间业务有待进一步发展。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主要集中在工资(包括养老金)、理财产品、基金及保险方面,基本没有开发、创新与营销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的中间业务,市场占有率也较低。目前,邮政储蓄银行屯昌县支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由基金收入、保险收入、理财产品收入三部分构成,中间业务收入来源范围狭窄。2010年,该支行中间业务收入共计25万,其中,基金收入4万元,保险收入19万元、理财产品收入2万元。而2010年,全县金融机构中间业务收入共计567万元,其中农行、中行、建行年中间业务收入均突破百万元,邮政储蓄中间业务收入只占辖区金融机构的4%,② 由此可见,中间业务仍有较大的开拓空间,有待进一步发展。 、

三、对策建议

1.推进网点改革,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提升专业化经营水平。专业化经营是邮政储蓄银行进一步发展的关键,也是邮政储蓄银行向全功能商业银行转型必须要解决的首要问题。目前,针对经营网点布局不合理、标准化网点少、安全设施不完善等问题,首先,应该加大资金投入,尽快完善基层网点硬件设施的配备,增加存折打印机、自助补登折等设备,不断改善服务条件,同时要扩大投放和合理布局ATM、POS、商务通等自助设备,方便客户,提高效益;其次,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的制约,邮政储蓄银行要在短期内实现邮政业务与金融服务业务的完全分离也不太现实,在当前形势下,邮政储蓄银行要加快标准化网点建设,实现专业化经营,积极适应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金融需求;最后,要在加强标准化网点建设的同时,发挥邮银结合的优势发展特色业务,加强对前台业务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不断提升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2.加快引进和培养金融、外语、营销等专业人才。一是针对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对金融人才的需求,制定专门的金融人才引进和培养计划,多渠道、多层次引进高素质、金融业务能力强的金融专业人才;二是要主动适应国际旅游岛的金融需求,积极储备包括外语、营销等在内其他专业人才;三是要不断改善人才成长环境,为其提供良好的就业配套措施,同时建立科学有效的考核机制和内部激励机制,不断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实现快乐工作;四是要整合培训资源,不断拓宽员工培训渠道,丰富培训方式,支持员工自主学习和提升;五是要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客户经理、风险经理等中高层的业务和管理水平,逐步培养各个业务战线的领军人物。

3.充分发挥网络优势,加快发展公司业务,提高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加大邮政储蓄银行对国际旅游岛建设的信贷支持力度。第一,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县域邮政储蓄银行的网络优势,重点抓住大型农贸市场、农产品批发市场等资金归集类重点客户,大力推广POS收单等业务;第二,要抓住国际旅游岛建设大中企业落户的契机,加快县域邮政储蓄银行公司业务的发展,积极参与市场竞争,尽快转变观念,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强化市场营销,真正面向客户,做好公司业务产品的开发工作[1];第三,结合国际旅游岛国际金融业务的需求,发展专业网点,丰富币种和产品种类,开展多币种国际汇款、外币储蓄、外币理财、外币兑换等业务,不断提高国际业务经营水平;第四,发挥邮政储蓄银行放贷周期长、灵活、方便、阳光等优势,开发新的信贷业务产品,加强风险控制管理,以信贷资金支持“国际旅游岛建设工程”;第五,特色农业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县域邮政储蓄银行要高度重视农户信贷业务,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社会形象,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切实了解和掌握农户准确信息,优化金融生态环境,从而提高贷款办理效率和营销贷款的针对性,逐步拓宽信贷业务和信贷领域[2]。

4.加大中间业务宣传力度,适时按需开发新的中间业务。一是要加大中间业务的宣传力度,正确引导客户,转变其投资理财观念,将理财产品、基金等中间业务做大做强;二是要吸取其他行开展中间业务的先进经验,取长补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从而增强总体竞争力;三是要紧跟国际旅游岛发展建设的步伐,结合地区特点,及时准确把握市场需求,适时扩展业务范围,促进中间业务向高技术型、高附加值型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中学体育 田径教学内容 改革 田径运动

作为所有的体育运动中最古老、最基础的运动项目,田径运动的形成,与人类生活以及日常的运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可以说,它的形成就是从人们的生活当中的各种活动衍化而来的,所以,田径运动能够全面协调的发展人的身体素质,一直以来款都有着“运动之母”的美称。而作为体育运动教学项目,田径运动的教学也是整个体育教学中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教学内容,而作为中学的体育教学项目,自我国建国以来,50多年中田径教学内容也一直都是我国中学体育大纲中最重要的部分。而作为人生中成长最快的阶段,在中学田径教学中,应该融入的出了提高竞技意识的教学内部之外,还应该融入有效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基础运动能力的教学内容,但是在以往的教学中,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中学生的竞技意识,而忽略了田径运动的其他价值和意义。

一、传统的田径运动教学中所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建国50 多年来的体育教育中,不管是总体的体育教学大纲,还是做过几次更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把田径作为基础的必修内容,也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在传统的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对于田径运动本身的价值以及意义却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出来,更没有加以利用。在我国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中,一直只单独的重视田径体育的竞技作用,也一直将竞技田径运动作为整个田径运动教学体系的主要内容,没有很好地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尤其是初中体育田径的教学,就连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目标都没有实现。而近几年来,由于时代的快速发展以及我国社会主义体系的逐渐完善,人们也开始逐渐的意识到了我国初中体育田径教学内容所存在的问题,也认识到了围绕竞技技术学习的课程体系,不能很好的实现以有效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主要教学目标,所以,为了更好的实现中学体育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在中学的体育田径教学中,对于教学内容再次进行了新一轮的改革,重新构建了以健康理念为主体,全面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为主要教学目标的体育田径的教学体系,科学合理地开发中学田径类教学内容,全面提升田径运动的自身价值。

二、田径教学内容所应该具有的功能。

在以往的体育田径的教学内容中,田径教学只实现了竞技功能这一点,而实际上,竞技功能只是田径运动教学众多功能中的最实际但却不是最有意义的一点,而在对体育田径教学的内容进行改革之后,首先要做的,就是应该挖掘出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其他几点功能和价值,让田径教学能够更好的促进广大中学生的身体以及心理的健康发展。

1、健身功能。

作为众多体育项目中最古老的也是最基础的运动项目,田径本来就衍化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所以,田径运动所具有的最大的也是最有价值的功能就是其健身功能,尤其是对于正在成长发育当中的中学生来说,这一功能,更是具有着无与伦比的重要性,而在传统的体育田径教学中,恰恰忽略了这最重要的一点。所以,在对初中的体育田径教学内容进行改革之后,首先要重视起来的,就是对于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功能的挖掘,在平时的教学中,也应该将健身功能放在首位,通过将健身功能融入到体育田径的教学内容中来促进中学生身体的健康发展,实现最基本的教学目标。

2、竞技功能。

虽然在以往的体育田径教育中,我国忽略了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健身功能而更加重视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将竞技功能作为田径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但这也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竞技体育本来就是社会文化的一部分,而且在竞技体育中,田径是公认的大项,一直以来,都有 “得田径者得天下”的这种说法外加上田径训练一般要求的条件也不高,选材面广,参加人数多,而且是个人项目,项目投资与奖牌比小,效益高,所以,田径项目一直被列为竞技体育中选择的重点,进而,也就影响到了整个体育田径的教学。就算是在改革之后,我们也不能忽略了田径运动的竞技功能,依然要对田径的竞技功能高度重视,大力发展。

3、教育功能。

这个教育功能,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的心理上的教育以及思想的培养,尤其是对于出初中生来说,这个更是十分的重要,因为,初中时期是人的一生成长的最为快速的时期,所以,这个时期一个人所形成的心理以及思想,很有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而体育田径运动的教学,就能够很好的促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积极的成长,也能够形成一种不怕劳苦,不畏艰难,不轻言放弃的坚毅的思想,这对于一个人以后的发展,无疑具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

三、体育田径教学方法的新尝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在对中学体育田径运动进行教学的时候,对于教师来说,想办法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主动的想要学习田径运动才是最好的教学方法。因此,在对于教学内容进行选择的时候,教师应该选择那些新颖的,有趣的,充满了青春活力的项目来进行教学,同时,在对于教学器材的选择上,也应该选择最新的最先进的教学器材,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够凭借着内心深处的那一份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感,才会主动的去接触田径运动,才会喜欢上田径运动,才能够学习田径运动。同时,在对于竞技与非竞技类的田径运动的选择上,教师应该让有能力的学生尝试、体验田径竞技运动项目,至于普通的学生只需要

充分利用非竞技田径类健身运动来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就行了,也就是因材施教。

结束语:

总的来说,中学体育田径教学的改革应该有效地结合田径运动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充分的将田径运动所具有的各种功能在教学中扩散开来,要以体育与健康作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全面的促进中学生的身心发育以及成长,完善中学的体育田径教学体系。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中西体育文化 冲突 互补 关系

1.中西方体育文化的冲突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属于体育文化中的两个不同体育文化体系,尽管是两个平等发展的文化体系,但是,它们的特点也大相径庭,所以对立是绝对存在的,主要有以下几点:

(1)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根源于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理论,例如五行、阴阳、八卦、“天人合一”等;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则注重外在和分析,着眼于人类与自然相互抗争的观念,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不断地发展和形成。传统的中国体育文化是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这种体育文化中包含的是感觉和经验成分,比较模糊;然而西方的体育文化是将数种医学科学相互结合,主要有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等医学科学。中国体育文化注重运动的节奏,神韵,通过外在表现体现内涵,表现和谐和朦胧的美,这种文化比较隐晦抽象;而在西方的体育文化中,运动的速度和运动的力量是十分重视的,体现的是形体美。

(2)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讲究礼仪,融合着娱乐成分和表演性质,运动项目更加注重一个人的内在精神修养,把健康和长寿作为目的,追求身体和心灵合二为一,动静相互结合的养生之道,这样,运动中的竞技成分自然消减。而西方竞技体育文化较为惊险,具有很明显的竞争性,同时体育的健美和趣味性质也较为明显,这种体育文化在追求全面发展的时候忽视了对运动者的思想道德的修养,容易产生暴力。西方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力量与速度,而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追求的是健康和长寿。

(3)中国民族体育文化中体育锻炼讲究身体从外到内,从表面到内心的一个升华,通过身体运动来提升内心,进而塑造人的品格,这种文化明显的向人格塑造方向倾斜;而西方的竞技类体育文化注重人的身体胜过注重人格,运动展现的是人身体本身的价值,体育最重要的意义就是对人体的培养,人在运动中塑造完美体形,实现人生。

2.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互补

在历史的发展长河中,体育文化从产生到发展是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体育文化经过时间的积累,在经验中选择变化,文化与文化间的碰撞交融,最后形成。体育文化以一种动态的方式存在社会中,所以中西方体育文化的交流过程中,双方定会吸收对方文化中的精华部分,并内在统一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表现:

(1)追求伦理道德观念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国的政治也对外逐渐对外开放,这个时候中国的政治文化也得到勃兴。在这样的新的政治环境中,中国民族体育传统文化中也加入了很多新鲜血液。

(2)相互移植对方的优秀运动项目

西方开始移植中国的一些运动项目如武术、气功、秋千、踏青等,随之西方竞技类体育一统天下的形势也被随之冲破。同时西方的足球、篮球、乒乓球等诸多球类项目和田径类体育项目都深入中国,得到了我国广大人民的认可和喜爱。

(3)中国传统养生思想为西方所接受,西方竞争观念为东方所认可

中国的体育属于保健体育,它包含着丰富的人体科学内容,如现今对人类保健仍有很重要意义的一些辩证思维,如身心的统一,动和静的相互结合,内外的相互协调统一。西方体育文化中所表现出的竞争观念与社会需求一致,也被中国人民所认可和接受。

3.中西方体育文化矛盾存在的意义

(1)推动体育事业进步的动力

体育文化是人类文化沟通交流的产物,任何一种文化都不能脱离开世界文化的范围。人类体育文化属于休闲文化的一种,体育文化的产生和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参与。在任何时期,任何一种体育文化的存在都渴望与外界进行沟通交流,从而学习吸收其精华部分,以此推动整个体育事业的发展。当今社会,西方体育文化逐渐渗透到中国的各个地方,全国上下掀起一股健身热潮,西方的竞技体育项目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

(2)维系体育文化发展的连续性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文化有五千年的历史,虽然年代悠久,文化却从没中断过,这其中频繁的内外部文化交流起了重要的作用。几百年来,西方体育文化与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不断地进行交流碰撞,经过长期的磨合研究,我们都从对方的文化中获得新的血液,体育文化中加入新元素使得发展的空间更大,生命力也更强。体育文化中新鲜血液的加入必然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得到更长期更广阔的发展。

(3)调节各地区体育的平衡发展

世界各地方的地理条件差异,自然环境和社会条件的不同使得各地方的体育文化发展也得不到平衡。各种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和统一对调节世界体育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中国民族的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的体育文化是相互对立统一的,所以这两种文化能够相互的影响、借鉴。这种东西方体育文化相互交流的方式和手段,使得世界体育的文化体系得到完善,人类体育的功能和结构得到拓展。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中学体育;田径;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62-01

田径运动的教学,一直都是我国体育教学中的主体内容之一,在我国的体育教学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教学改革进程的加快,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也日益凸显,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提高教学质量,是现阶段中学体育教学是否取得突破的关键。下面,笔者谈几点看法。

一、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的定义及重要意义分析

所谓的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指的就是人们用于竞技和健身的走、跑、跳、投的身体运动,也就是说田径运动包括田径竞技运动和田径健身运动。它能有效地发展速度、力量、耐力、灵敏度以及协调性等身体素质,获得运动技能,培养意志品质。在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开展田径运动教学,首先,它具备极强的教学价值:田径运动能培养人的勇敢顽强、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能培养人遵守纪律,增进责任感和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人心理素质的培养。其次,它还具备极强的健身价值:短距离跑是人体在无氧条件下进行的一种运动,它能使有氧系统酶的活性增加,能提高人体的最大摄氧量,同时还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和抑制的灵活性,使人体各器官参与运动,促使中枢神经系统及其主导部分大脑皮层的兴奋性增强,抑制加深,使兴奋和抑制更加集中,从而改善神经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对体内、外刺激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最后,他还具备极强的竞技价值。在竞技体育中,田径是公认的大项,它的奖牌最多,素有“得田径者得天下”之说。

二、现阶段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田径运动迅速在我国的教育事业中兴起,不管是总体的体育教学大纲,还是做过几次更改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都把田径作为基础的必修内容,也是体育教学的重中之重。但是,受传统教学观念以及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现如今的中学田径运动教学中,依然存在着许多是问题及不足,田径运动本身的价值以及意义却并没有真正的开发出来。具体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点:

1、教师方面的原因

在现阶段的中学田径运动教学中,由于长期受竞技体育思想影响,田径课教学培养的模式是以竞技为主、重技术、轻能力,将传授知识、技术看作是教育的唯一目标,很多教师的教学只注重学生的考试分数而忽略学生素质的培养,很多教师都只注重学生能否跑到一定的速度、是否跳到一定的高度。在这种观念影响下,教师以传授运动技术,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目的,以培养运动员的模式培养体育教师。而大部分学生也只重视技术的学习,忽视能力的培养。此外,很多教师也注重比赛结果,轻学生的心理辅导。单纯地采用竞技方式,虽然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但也容易让学生身心健康受到伤害,当学生遭受失败后,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心理疏导。教师教学观念上的不正确,教学模式上的单一、枯燥化,给我们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阻碍。

2、学生方面的问题

现如今的大部分中学生,受现阶段物质生活条件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很多学生从心理上就没把体育锻炼当回事,很多学生上体育课的目的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不是为了去学习技能和锻炼身体,不少学生认为只要文化成绩好,体育成绩及格就行了,从而使许多学生对体育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体育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受教师上课方式的影响,很多学生都对体育田径运动不感兴趣,很多学生都怕脏、怕累、不喜欢活动,以致教学效果受到严重影响。

三、提高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1、转变教学转念,正视体育田径运动教学

田径运动是体育运动中的基础的项目,它的形成和生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处在课程改革的今天,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思想早已不能满足现阶段培养人才的需要,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形成关注每个学生健康发展的新的田径教学观,积极学习新课程改革指导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告别旧的田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树立新的教学思想,积极开创田径教学改革的新局面。在田径教学中,在继承的基础上把田径教学的内容和方法进行革新,在强调田径专业性的同时,加快田径运动健身性和娱乐性在田径教学中的发展地位,构建新的田径教学观,为学生有效的锻炼和成长做好保障,提高教学效率。

2、转变教学方式,提高教学质量

想要田径运动教学的意义充分的发挥出来,不仅需要教师在教学的观念上做转变,更需要教师在教学的方式方法上做转变。因此,中学体育教学中,上田径课时,老师首先要摒弃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跳出技术论,体质论的框框,注重运动参与,注重学习过程,淡化运动技术的教学。要知道,我们教学的目的,不是培养专业运动员,而是通过我们的教学去帮助引导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增进健康水平。另外,其次,我们要重视增强学生体质、追求课的内容和形式变化、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在对多元化教学内容进行利用的基础上,我们还应想方设法地增强教学方法的趣味性,以此减少体育运动带来的疲劳、疼痛等方面的体验。

总结:中学体育田径运动教学,既是教师教学的需要,也是学生有效学习、成长的需要。在教学中,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正视田径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索,进行教学的改革、创新,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