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的基础性技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系统物理架构煤炭企业中的设备仓库内使用的无线网络拓扑结构是无线接入点AP(AccessPoint)连接型。采用该结构的主要原因是各个移动节点之间不需要进行通信过程,而且终端的操作区域遍及仓库的每一个角落[2-3]。为此需要保证安装的AP点能对整个仓储中心进行无线信号的全覆盖。方案中的设备仓储管理通过RFID电子标签实现设备的入库、出库、自动识别等。利用无线射频阅读器对仓储车间的入库门和出库门进行实时监控,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煤炭企业设备仓储管理的智能化水平。系统的网络拓扑结构如图2所示。系统管理流程从网络拓扑结构图中可以看出,系统应涵盖煤炭企业设备仓储管理的日常作业,即收货作业、拣货作业、库存盘点、订单核对、发货作业,以及单据管理。利用无线射频技术,将电子标签贴在仓库的货架、托盘和物品上。这样每个设备都有了唯一一个标志码即EPC码(ElectronicProductCode)。货架上的电子标签可以识别站号和位置,同时用来记录货架当前已经摆放好的设备数量和种类。托盘上的电子标签用来保存某次装货的品种与数量,并能够即时送到数据中心进行数据交换,便于记录和验证。仓储中的RFID识别系统分为移动式和固定式2种,前者安装在各类手持终端(比如PDA、专用终端等)上,使用与操作地点不固定的场合,使用方法和条形码阅读器类似;后者主要出现在仓库的进出通道处,用于自动识别和跟踪校验。在煤炭企业设备仓储管理系统中,不管是所存设备的信息查询、订购,还是设备流通都可以方便地进行远程操作和监控。主要作业的操作流程如下:(1)入库流程。①利用入库通道处的固定RFID识别系统对待入设备的EPC码进行扫描验证;②将该EPC码所对应的信息(比如:设备的编号、计量单位、规格、单价等)传送到数据中心进行货物登记,计算出分配给该设备的仓位和最佳行进路线;③向叉车发送指令,对设备进行跟踪和定位,以确保设备存放到正确的仓位。(2)库存管理。对库存设备进行内部操作处理,主要包括设备指引与到位检查、货位自动识别和数量自动校验、分配库区是否正确、退货处理、掉换处理、包装处理和报废处理等功能。(3)出库流程。①出库员向系统提交出库申请单,系统将根据优先级查询出库单中所需设备的信息和当前所在的仓位;②向叉车发出调度指令,叉车就位后通过移动式RFID识别系统核对货架上的设备信息,无误后开始转运设备。为了确保各个环节的操作都准确无误,阅读器设备信息将被及时地发送回数据管理中心以进行判断。根据图2所示的网络拓扑结构图以及系统流程分析,设计如图3所示的基于物联网技术的仓储管理系统。系统功能模块设计(1)基本信息管理:包括对仓库中的货位、工作人员等基本组成部分进行管理。(2)库存管理:煤炭企业设备的存储特征描述(即对设备的存储地区、仓库、仓库内的存储区域等信息的描述),库存查询、预警、库存状况分析报表的生成、盘点等。(3)入/出库管理:负责对入/出库设备信息进行维护,入库作业管理,包括工作小组的选取和验货、收货、上架等的管理;出库作业管理,自动生成出库货位以及出库单管理等功能。(4)终端设备接口:RFID读写设备、网络终端、网线网络节点等的接口。(5)第三方系统接口:基础数据导入/出、商务协同作业平台接口、企业内部的ERP(企业资源计划)接口等。
系统实现及特点
根据具体的应用环境、成本规模和能耗等因素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感知层设备,主要是RFID识别系统的确定。针对仓储物品监控模块的应用需求,采用接入点连接性无线网络,结合Zigbee技术并与internet网相连的设计思路实现煤炭仓储内的设备监控。出于节能的考虑,仓储设备监控模块的数据采集应要求传感器体积小、低功耗、电路简单,最好采用不需要信号调理电路的数字式传感器。软件系统基于B/S(Browser/Server)结构进行开发。在.NET2008平台上设计并实现包括RFID通信管理、入库作业、设备出库作业、库存管理、第三方接口管理、系统管理等模块。从而实现整个系统无缝连接,彻底将信息采集、仓储设备识别、仓储设备监控等功能完全电子化、智能化。通过系统的实施,达到了提升煤炭企业仓储管理的水平、精确有效地控制库存、防偷窃,降低损失的目的,同时使得管理者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煤炭企业仓库中设备的动态信息,提高反应决策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但是由于目前RFID电子标签的单个价格偏高,有些甚至超过了一个小型设备的价格,导致成本过高,难以大面积推广。
结语
篇2
互联网的基本功能――筐的形成
互联网思维的物质基础是互联网,互联网最基本的功能是数据传输,在此基础上带来了资源共享和分散处理两个基本功能。
数据传输 在互联网中以字节为载体的数据流动成本近乎是零,这些数据之间的组合以及数据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的成本也很低,进而大大降低了人与人之间交流的通道成本,尤其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沟通变得更加随时、随地和随意。
资源共享 在互联网上传输的数据可以是数字、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甚至是味道等,因此,一切可以表现为这些数据的资源都可以在互联网上进行共享,而且这种共享是跨时空的。
分散处理 互联网本身没有所有者,任何人都可以与之相连接,连接到其中的智能设备之间也没有主、从之分,即没有控制整个网络系统的主机,也没有受控的从机。互联网上相互独立、平等的若干台智能终端可以协作来完成一个共同的任务,或者说一个任务可以分布在多台计算机上并行运行,也可以进行个性化的信息交换以满足每个人的个性化需求。
韩非子说过:“世易则事异,事异则备变”,互联网所具有的数据传输、资源共享和分散处理等三个基本功能使得社会、经济和生活的环境都产生了重要的变化(即“世易”),由此人们所面对的工作以及其中的问题也相应地发生变化(即“事异”),那么人们开展工作、处理问题的思维和手段也必须随之而变化(即“备变”),也就是人们必须应用互联网思维来应对互联网环境。
思维篇――筐里有什么
由互联网三个基本功能所带来的思维实际上就是:快速、合作和开放。
快速
互联网技术带来信息交换的极速化,其对社会和商业的影响也因此不同于以往的技术。珍妮纺纱机作为一项新的技术,从开始应用到改变纺织行业,再到后来被定义为工业革命的肇始,并影响全球经济的格局,其跨度有几十年的时间,而今天互联网技术对传统行业从开始应用到摧毁传统模式往往只需几年的时间。因此,相对于工业化思维,互联网思维的第一个要素就是“快速”。
互联网技术尚在迅速变化之中,有关其未来的最佳应用方式也因快速变化显得模糊不清。一种应用从出现到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再到新的模式,经历的过程很短,发展的速度很快。例如,人们的碎片时间在三年前大多还花在开心网等网站上,在两年前则转向微博,如今又被微信的群和朋友圈所占领。这种快速的变化,一方面促使互联网环境下的客户对速度有了“贪得无厌”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让一些企业的成功因素迅速失效,甚至将其转变成了创新发展的阻力。因此,企业除了不断实践并在实践中持续学习、迭代以外别无选择。
在实践中脱颖而出的应用模式可以为企业带来阶段性的最大报酬,人们也会从中总结出所谓商业模式。然而,过去的商业模式是建立在相对稳定的技术基础(如铁路、电力)之上的,人们可以从容地借鉴甚至模仿、拷贝那些成功的商业模式,而今天的互联网技术发展变化之快,让人们还来不及深刻理解某种商业模式就时过境迁了,让那些“高仿品”成为一现的昙花。飞聊是中国移动在2011年9月28日正式推出的一款手机即时通讯(IM)软件,模仿的是腾讯当时刚刚面世的微信,可惜的是,飞聊从推出到停止运营只有两年左右的时间。
合作
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提到:“只要能采用劳动分工,劳动生产率就能成比例地增长。”分工越细,单个工种的效率就越高,但整体效率却不一定高,因为存在着交易成本,企业因为能够降低相关的交易成本也就有了存在的理由。然而,互联网使得交易成本快速下降,从而让身处不同国家的人们具有了合作完成许多复杂工作的能力,这些复杂任务对企业组织的依赖度越来越小。
很多企业面对互联网的这种冲击,就像马云说的,往往先是看不见,然后看不起,再就是看不懂,最后是来不及。其实,能为企业所用的一切资源都应该被视作企业的资源,把企业变为从外向内开展合作的资源组织,才是顺势而为的姿态。上海相宜本草化妆品股份有限公司在我国电子商务市场中取得了本土护肤品牌第一的业绩,作者在对其进行调研时发现,该公司虽然在不同阶段采取了不同的策略方法,但所有的策略方法都出自“合作”这样一个思维。
2007年相宜本草决定进入网络渠道时,完全可以自己在淘宝上开C2C店,当B2C业务发展起来时,在官网上的旗舰店可以由自己来运营,在“双十一”等特殊的日子里,也可以直接参与到网络销售价格的大战之中。然而,相宜本草在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之初就认为,在电商领域有比自己更有优势的伙伴,于是确定了几条原则:不直接网上开店、区分线上线下销售体系、严格控制市场零售价格并且保证线上线下同价等。其中的“不直接在网上开店”是根本,这几条原则体现出的其实就是“与网络渠道商合作共赢”这个思维。
对很多传统企业而言,一旦采取合作的思维,企业的内外边界就会被打破,海尔就是一个近年来不断以互联网思维转型的典范。2011年,海尔开放式创新体系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该体系的核心是“全球都是海尔的人力资源和中央研究院”,应用该体系推出的3D冰箱,就是与全球一流资源合作快速突破的,其用户研究来自德国和法国的团队,节能设计团队来自海尔,保温系统来自陶氏,光源照明来自韩国三星,制冷系统则来自巴西。
合作带来的是专注。除了电商的客服、仓储、物流等基础设施外,小米共有1500人,其中有1400人是工程师。小米没有工厂,但它可以找最好的工厂合作,让自己专注在有限的产品上,将每一种产品做到极致。
开放
互联网基本功能之一分散处理使得人人都是网络中的一个信息对称、相互平等的中心,媒体的垄断被打破了,消费者同时成为媒体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企业难以再通过媒体单边单向的、广播式的行动来诱导消费者行为了。更大的权力转向了客户一边,原来以企业自我能力为中心的思维就这样必须开放了,并且开放的思维还必须以客户为中心。
以客户为中心,是任何企业的思维出发点,然而,传统环境下信息交换的速度和丰富度都决定了企业很难把握、也很难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以客户为中心”的思维传统上还是以按大规模标准化生产、大规模销售为中心,企业心中难以有一个个具有独特个性的客户。
实际上,现在的客户不仅仍然需要得到价格、质量和便利等传统的优势,还需要得到信息、服务、身份等个性化的满足,因此,在消费过程中,每一个客户的内心都渴望平等透明、民主参与和自由轻松。当今的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社会化网络和大数据等技术的出现,让客户的这些需求与渴望得以实现,客户的移动(Mobile)、社交(Social)、当地(Local)、个性化(Me)等特征(MoSoLoMe),不仅使得他们的行为一览无遗,而且也使得客户与客户之间、企业与客户之间沟通的渠道变得更为通畅,让企业从感知客户需求一直到产品和服务的构思与设计、研发和生产、营销和服务等,可以充分应用社会化网络系统(SNS)、基于地理位置的系统(LBS)等让客户全流程互动参与,并通过数据挖掘(DM)、知识管理(KM)等技术汇集客户的智慧,最终通过线上与线下结合(O2O)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互联网表面上看起来改变的是交易或物流方式,实际上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企业与客户之间的交互方式,企业面对的也不再是一个大众市场,而是各具特色的一个个小众市场。认识到这一点,顺应这种变化,企业就必须要开放转型,否则传统上越有优势的企业,就越有可能被客户抛弃。
张瑞敏几年前就认识到了这种趋势,为此,海尔提出一个“交互用户”的思维:一是创造互联网社区,让用户自愿来交互;二是推动用户之间的自动交互;三是海尔从交互中寻找自我增值的机会。在这种思维指导下,海尔近年来一直走在全面转向平台战略的道路上。当然,海尔所要的平台,不仅仅是与客户以及各类实体之间的交易平台,更多的是与用户之间的交互平台。比如,海尔在其网上商城设立了“立刻设计我的家”和“专业设计师” 开放平台,以便在产品上市之前,就把解决方案在网络上提出来,让客户参与互动和设计,实现买家的个性化创意(即C2B定制预售模式),通过与客户的深度交互融合来把握客户真实的需求,然后在全球范围(也包括海尔内部)寻找和组织资源来满足这样的需求。
海尔在互联网平台下的业务管理模式也就是开放式的了,传统的管理基本上是封闭的企业内部管理。其实,开放思维下的类似模式除了海尔外,还有一些企业也在实践,比如宝洁公司就有很多的社交平台管理产品研发,当企业有什么样的需求时就通过平台出去,任何人都可以提出建议,建议一旦被采纳就支付报酬,没有被采纳就不付钱。这种开放模式不仅可以为企业提供全球客户的智慧,而且也能带来客户的直接购买力,2013年“双11”当天,创维酷开TV采用C2B模式就销售了5.6万台电视机。
互联网的数据传输、资源共享和分散处理这三个基本功能所带来的快速、合作和开放的思维之间实际上也是相辅相成的,企业通过快速和合作来实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开放模式,为了实现快速和开放就逼迫企业必须与有优势的伙伴进行合作,藉由合作和开放实现有效的快速。
执行篇――筐里的东西怎么用
一般而言,管理是观察、总结和行动,而不仅仅是思想、分析和规划,能够表达出来的思维其实是浅显的,关键是如何将思维落实到企业的具体运营中,至于互联网思维在企业具体运营中的落实,可以从企业战略、业务流程、组织结构、绩效体系和企业文化等几个方面来总结。
企业战略
在互联网时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显著的快捷性和不确定性,这让一些人贸然得出企业战略思想正在过时的结论,似乎企业的成功完全取决于其机动与灵活,企业家们不再需要做长远的思考,需要的仅仅就是观察和聆听,发现有成功的企业或听到某个点子,立即行动加以模仿与实施。然而,近年来,鲜见完全靠模仿及一个点子获得成功的案例。
2004年将卓越网卖给亚马逊后,雷军花了五六年去思考,最后得出互联网不仅仅是工具而且是一种思想的结论,并认为互联网最核心就是七个字:专注、极致、口碑、快。在这样的思维和战略指导下,小米从2011年进入手机市场,2013年全年销售手机1870万台,含税销售额316亿元,仅2013年12月销售的手机就达到322.5万台,含税销售额53亿元。小米取得的成就难道不是雷军的长远思考所坚持的战略带来的吗?
张瑞敏近年来在不同场合阐述其互联网的思维,从“市场链”流程再造,到组织的“倒三角”等,海尔一直处在转型变革中,通过这一系列的变革,海尔的全球收入从2007年的1180亿元逐年增长到2012年的1631亿元,年度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了38%,是收入增幅的两倍多。
小米和海尔的成功都应归功于其战略的稳定性,而不仅仅是战术的灵活性,这两家企业也都不只是通过互联网建立了自己的优势,而是更多地依靠了独具创新战略眼光的企业家才能,以及严密一贯的商业战略规划,为企业做好战略定位,从而获得互联网思维下的战略优势。
当然,当今互联网思维下的企业战略与以前有着本质的区别:首先是出发点不同,以前是产品,现在是客户,从产品设计到体验和品牌传播等全过程,都需要开放给客户参与;其次是企业战略的资源观不同,以前是以企业自身拥有的资源为战略能力的限制,而现在则是以能够合作的全球资源为企业战略边界;最后就是能够对客户需求变化作出及时反应的快速战略特色。
仔细分析海尔2003年开始的市场链流程再造战略,就可以发现其中已经充分体现了互联网思维。市场链流程再造以订单信息流为起点,这就需要首先与客户互动,了解客户的需求,然后确定开发、生产的产品,周而复始,改变了传统制造业以产品为中心的模式,亦即企业经营的是客户而非产品。因为客户的需求(即订单)需要快速满足,所以,海尔要及时完成订单就必须融合品牌商、上游供应商、工厂、渠道等供应链伙伴,开展并行、无缝的合作。
业务流程
互联网思维下的业务流程与传统的业务流程相比,最重要的区别就是能开放给客户和合作伙伴,使他们有机会参与到其中以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体现出快速、合作和开放的特点。参与并不是简单地建设一些社区或论坛,而需要企业的整个价值链中的各项活动都能适应这种新的模式。建立了这样的流程的企业其实就成为一个平台型企业了,在这个平台上通过与客户、供应商等各方的互动、协商、合作和整合来满足客户的需求。
也许有一些人不太相信客户具备参与到企业业务流程中的能力。前两年,作者曾经带一个班级参访了上海宝钢钢铁贸易有限公司的BaoStar钢铁电子商务平台,这个班级的同学大多是银行的行长,该电子商务平台一改以往在线下完全由公司内部职员进行收款、打印提单等做法,包括让客户自己对照合同进行配款等大部分活动都交由客户自己操作。当时大多数同学都认为客户是达不到这样的水平的,这种做法是不可行的。几年过去,该公司不仅顺利实现了当时的做法,而且还将其它银行、物流、加工等企业纳入到了平台中,让客户自行组合选择需要的服务。当然,这些做法目前也已经在很多钢铁销售企业得以推广和应用了。
组织结构
互联网让企业内部的沟通更加顺畅和直接,因此,对企业内部传统的等级制度产生巨大的冲击。此外,借助互联网,企业之间的协调工作变得更加容易,合作变得更加广泛,企业间可以共享人力和客户等资源,共享供求和库存等信息,并且能够融合业务过程。企业的边界由此日渐模糊。
因此,大而全、等级分明的企业组织结构是很难贯彻互联网思维的。稻盛和夫在日本京瓷公司内部设置的最基层工作组织就是数千个被称为“阿米巴”的小组,每个小组多则数十人,少则三五人,将外部的市场机制引入到企业内部,每个阿米巴小组都是一个独立的利润中心,阿米巴小组之间通过内部结算机制开展合作,各小组之间能够随意分拆与组合,让每位员工都参与经营,通过市场驱动方式以满足市场的快速反应。海尔也是一样,在“市场链”流程再造的基础上,将“正三角”组织变为“倒三角”组织,并且将8万多人分为2000个“自主经营体”。无独有偶,阿里巴巴在2013年1月也宣布对企业组织进行扁平化调整,马云在一份发给全体员工的邮件中写道:“本次组织变革的一个方向是把公司拆成‘更多’的小事业部来运营,我们希望给更多年轻的阿里领导者创新发展的机会。我们不仅仅需要看见相关业务的发展和团队、个人的成长,更希望看到他们通过各自的小事业部的努力,可以把我们的商业生态系统变得更加透明、开放、协同和分享,更加美好。”
无论传统企业京瓷公司和海尔,还是互联网企业阿里巴巴,对企业组织所开展的去等级化变革,其结果就是在企业内部形成了一个平台机制,这种机制就保证了企业所有人员都盯着市场,共同协作,快速满足客户的个性化需求。也就是张瑞敏在海尔创业29周年纪念会上总结的企业未来三个发展方向:企业平台化(即企业无边界)、员工创客化(即管理无领导,每个员工都是一个创客)、用户个性化(即供应链无尺度)。
海尔的日日顺物流就是企业平台化的一个典型样本,从原来只为海尔配送转变为为包括竞争对手在内的全社会配送,从原来的车、司机都属于海尔,到任何社会车辆和司机都可以从平台承接配送业务,从原来只有公司员工承担销售任务,到现在任何人都可以成为平台的业务员等等,真正地让企业的外部边界社会化了。
绩效体系
适应互联网时代碎片式的小订单和高频次的节奏,企业绩效体系最重要的体现就是快,落实到具体指标上就是周转率。与传统的企业每季将上千件的服饰陈列在货架上不同,著名时装品牌ZARA在较短的时间内仅上架少量产品,针对消费者的真实购买行为作出反应,迅速生产大量的畅销产品,同时直接剔除那些滞销的产品,这样不仅避免了库存,而且可以应对客户需求的快速变化。借助于这样的思维,ZARA的库存周转率大约为每年11次,而中国服装企业只有大约3次。
值得一提的是,人们将ZARA的这类做法也称为互联网思维下的迭代战略,即在产品或服务达到阶段性完善的前提下,快速推向市场,依据客户的体验和需求反馈不断加以完善升级,在持续迭代中快速完善产品,小米手机每周迭代一次,微信第一年迭代开发了44次,也就是这个战略。
既要保证市场不缺货,又要避免库存,就像在薄冰上滑行一样,为了保证不掉入冰窟,唯一的策略就是快速。近五年来海尔的年度利润复合增长率达到38%,并不是因为其高利润率才获得如此高的收益率,而是海尔领会到了周转率的意义,海尔存货周转天数、营业周期明显低于同属家电行业的格力、美的,净资产收益率也高于后两者。
企业文化
组织思维的惯性就是企业文化中的核心。回顾过去,一批又一批成功的企业消失了,不是他们规模不够大,也不是他们资金不够雄厚,更多的是企业是否具备快速应对环境变化的思维,能否据此向自身已有思维模式发出强有力的挑战。
GE前总裁杰克・韦尔奇刚了解到怎样用便携式电脑发送电子邮件及使用Web浏览器后,立刻就被“钓”住了,回到公司不久,他就率先倡议在每个部门建立了“”(摧毁你的业务, DYB)这样一个机构,其目的在于彻底革新通用电气的现存商业模式,研究和寻找互联网带来的新的业务增长机会。公司要求所有员工、尤其是最基层的员工参与其中,因为他们最接近客户,最具创造力,而这种创造力带来的机会应该是“无限的”。韦尔奇回忆说:“每个人都在想着数字化,这对整个组织而言是一种固有思维的巨大转变。”
当今只有整个公司将传统的工业思维改变为互联网思维,并成为企业上下所有人的思维习惯,才能真正转型为具有互联网基因的企业。
篇3
一、顶层设计专项行动计划
到2015年,充分发挥物联网发展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作用,健全完善物联网统筹协调工作机制,初步实现部门、行业、区域、军地之间的物联网发展相互协调,以及物联网应用推广、技术研发、标准制定、产业链构建、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安全保障、频谱资源分配等相互协调发展的局面,基本形成各环节协调发展、协同推进、相互支撑的发展效应。
二、标准制定专项行动计划
重点突破关键技术标准。优先支持应用急需行业标准。继续推进公安、环保、交通、农业和林业等5个重点应用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新成立5个物联网应用标准工作组,结合实际需求,统筹国标、行标规划,研制40项急需的应用标准。后续重点推进各领域的应用标准化工作,完善物联网应用标准体系,基本覆盖各重要应用领域。
三、技术研发专项行动计划
按照“需求牵引、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原则,瞄准物联网技术前沿,把握未来发展方向,围绕应用和产业急需,着力突破物联网核心芯片、软件、仪器仪表等基础共性技术,加快传感器网络、智能终端、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服务集成等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探索形成创新商业模式,整合创新资源,加强国际合作,培育和打造技术创新链与产业生态链,支撑我国物联网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四、应用推广专项行动计划
(一)推动工业生产与经营管理智能化应用。面向两化融合以及传统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以流程工业和装备工业为重点,在煤炭、石化、冶金、汽车、大型装备工业中各选择4—5个重点企业开展面向生产过程、供应链管理和节能减排的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传统产业的生产制造与经营管理向智能化、精细化、网络化转变,提升生产和经营效率。
(二)推动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农业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管理精细化需求,选择2—3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或相关重点区域,组织实施国家精准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重点开展大田作物、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以及农资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推动农业现代化,带动农资及农技服务模式创新,并区域扩展;加快实施国家粮食储运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试点规模,适时开展推广应用,提高我国粮食与经济作物储运管理水平。
(三)推动物流管理智能化和标准化应用。面向商贸流通、物流配送智能化、标准化管理需求,加快实施国家航空运输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集装箱海铁联运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和集装箱电子标签国际航线应用示范工程,并深化拓展试点应用领域,组织实施国家远洋运输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国家快递物流可信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监管和进出境产品地理标志原产地保护物联网应用示范,提升我国物流领域的智能化管理水平;选择若干大型制造企业,开展企业物流作业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企业物流作业水平;选择若干人口规模大、密度高、商贸流通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城市以及地区,在城市共同配送方面开展物联网示范应用,推动技术应用和产品标准的统一,加强跨区域、跨行业、跨部门物流信息的交换与共享,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统计信息的采集和分析挖掘,提升物流运作效率,降低物流成本。
(四)推动污染源监控和生态环境监测应用。面向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需求,在四川、山东等地实施国家环保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选择若干排放危险废物、放射源废物的企业和医院,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控应用示范,实现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的建设、管理和维护;选择2—3个河、湖分布数量较多且水质安全隐患较大的省份,支持地方开展水质量监测应用示范,为实现水质改善提供技术手段;选择若干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支持地方开展空气质量监测应用示范,对火电、钢铁、有色、石化、建材、化工等行业企业进行重点防控和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选择若干城市污水处理厂和火电厂开展污染源治污设施工况监控系统应用示范,提高污染治理监管水平。开展进境废物原料监控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进境废物原料监管水平;在吉林、江西等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和旅游景区,实施国家林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3—4个生态环境监测评估、林业资源和生态旅游安全监管和服务物联网应用示范,提高我国生态保护和服务水平。
(五)推广安全生产网络化监测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加强安全生产保障能力、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的需求,突出煤矿安全监管重点,开展煤矿安全设备监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实施国家矿井安全生产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逐步扩大应用规模,利用物联网技术构建覆盖井下人员、设备、环境等的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系统,实现矿井安全生产信息的网络化采集,实现对矿井透水、瓦斯、粉尘等事故灾害的预防预警和自动处置,探索完善矿井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标准、装备产品和解决方案,提升矿山企业安全防护水平;加快实施国家特种设备监管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特种设备安全的信息追溯、动态监管、实时追踪与应急救援,并由电梯、气瓶两类特种设备逐步扩展到其他特种设备;在全国民用爆炸物品生产企业推广生产环境实时监控和智能处置应用,建立民爆行业生产经营动态监控信息平台,深化行业生产经营信息自动采集和视频监控,提供应急联动服务,提升企业和全行业事故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六)推动交通管理和服务智能化应用。面向交通领域智能化管理和调度需求,选择2—3个大中城市和2—3个内河流域,实施城市智能交通和智能航运服务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车辆识别、航运服务、交通管理应用示范,提升指挥调度、交通控制和信息服务能力,推动利用物联网技术进行交通统计信息的采集;推广客运交通物联网应用和智能公交系统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协同运行效率和服务能力;开展4—5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车联网新技术应用示范,包括导航定位、紧急救援、防碰撞、非法车辆查缉、打击涉车犯罪等,促进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和产业链发展,提升交通安全和社会服务水平;开展电动自行车智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及推广。
(七)推动能源管理智能化和精细化应用。面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需求,加快实施国家智能电网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拓展应用领域,在发电、输变电、配电、用电等领域实施10个智能电网试点,提高我国电力运行效率和智能化水平;在加快实施国家油气供应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基础上,继续向其他油田拓展,实现油气生产、炼化、储运、销售全业务链集中管控和精细化管理,降低油气供应成本,增强能源综合保障能力;推广公共建筑节能物联网应用,提高建筑内水、电、气、热等资源的智能监测和控制水平,提升能源利用效率。
(八)推动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应用。面向防洪抗旱、水资源管理、生态环境保护、饮水安全保障、水土流失治理、水库安全管理突发性事件处理等需求,组织实施国家水利工程安全运行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区域专业化水库设施安全维护,推广水利信息采集和信息处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建设布局合理、功能齐全、高度共享的水利信息综合采集和信息处理业务体系,满足水利业务应用需要,提高用水安全。
(九)推动公共安全防范和动态监管应用。面向公共安全需求,加快实施国家重点食品质量安全追溯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深化婴幼儿乳粉及酒类应用,建立健全肉类、蔬菜、中药材等重要商品追溯体系,逐步扩大监管食品品种和应用范围;选择部分直辖市和重点城市,实施国家公共安全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重要活动及场所保卫、机动车整体管控、流动人口管理和城市核心区立体防控及突发公共事件预警信息等重点应用示范,提升社会治安水平;实施消防安全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实现消防设施的实时监控和火灾隐患的排查预警;选择重点企业和危化品集中地区,组织实施国家危化品管控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开展危化品存储和道路运输监管应用示范;开展灾害性气象信息采集和实时处理应用示范,提高灾害性天气预报的准确性和及时性;在中西部灾害多发地区,开展重大自然灾害预警和应急联动应用示范,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十)推动医院管理和社区医疗健康服务应用。面向医院智慧化管理、社区远程医疗及重点人群健康管理服务的需求,选择10个左右信息化基础好的三级医院,重点开展面向医务人员、患者和医疗物品的医院管理国家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并逐步向全国推广,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选择部分养老机构,组织实施国家智能养老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对集中养老人员提供智能化服务,依托养老机构对周边社会老人开展社会化服务,并逐步向其他养老机构推广;在4—5个城市社区,开展社区健康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社区中心及时掌握重点人群的健康状况,并开展相应医疗和健康服务。
(十一)推动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精细化应用。面向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网的精确诊断和一体化管控需求,选择5个城市,实施城市基础设施管理物联网应用示范,实现对地下管网、立交桥、井盖设施、无线基站、城市内涝、供排水设施、地下空间安全等状态信息的实时采集、在线监控、集中管理和信息共享,提高城市运行和管理水平。
(十二)推动智能家居应用。面向公众对家居安全性、舒适性、功能多样性需求,在大中城市选择20个左右重点社区,开展1万户以上家庭安防、老人及儿童看护、远程家电控制以及水、电、气智能计量等智能家居示范应用,解决制约规模化推广存在的产业链协作不足、成本过高、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带动智能家居技术和产品突破,发挥物联网技术优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十三)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开展应用示范。依托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按照《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 年)》明确的重点任务,积极组织实施《无锡国家传感网创新示范区建设三年(2013—2015)行动计划》,着力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农业、智能电网、智能物流、智能交通、智能安防、智能环保、智能医疗、智能家居、应急救援、智能教育、智能水利、智能旅游等十三个应用示范工程。各行业主管部门优先在无锡示范区部署相关行业物联网应用试点,发挥先行先试作用,为全国物联网发展积累经验。
(十四)推动电信运营等企业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建立鼓励多元资本公平进入的市场准入机制,支持电信运营、信息服务、系统集成等企业积极开展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的运营和推广,充分利用现有公共通信和网络基础设施开展物联网应用服务,重视信息资源的智能分析和综合利用,促进信息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强对物联网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分析和风险评估。
五、产业支撑专项行动计划
协调推进物联网核心产业发展。强化产业培育与应用示范的结合。面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需求,以工业、农业、商贸流通、节能环保、安全生产、交通、能源、水利、公共安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城市管理、国防建设等重点行业和重点领域的示范应用为引领,结合地方基础和优势,充分考虑技术、人才、产业、区位、经济发展、国际合作等因素,鼓励和支持设备制造、软件开发、服务集成等企业以及相关科研单位积极参与应用示范工程建设,促进物联网产业与应用示范的紧密结合。
六、商业模式专项行动计划
建立商业模式创新体系。营造商业模式交流环境。推广成熟商业模式。支持基础电信运营商、增值电信业务提供商、系统集成商等参与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通过多种主体之间的竞争与合作,提升物联网专业服务水平。加速物联网在传统产业中的融合应用,推动物联网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业态的融合发展,探索发展新的物联网专业服务。拓展物联网增值服务。
七、安全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推进物联网关键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强物联网安全标准实施工作。建设物联网信息安全技术检测评估平台。建立健全物联网系统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保障体系。开展物联网应用安全风险管理建设试点。从物联网信息安全监管、可信身份认证和安全控制、网络安全防护、隐私保护等方面,开展支撑物联网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试点工作。
八、政府扶持措施专项行动计划
加大财政资金投入力度。落实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加强国家科技计划投入。加大重大科技专项支持力度。在国家科技计划中提高对物联网基础理论和技术研发的资金支持比例。国家973 计划重点加大对大数据处理、智能分析、信息安全等物联网基础性理论和技术的支持。国家863 计划重点加强对低成本、低功耗、高精度、高可靠、智能化、小型化传感器技术、多传感器融合技术和仪器仪表技术研发的支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加强面向农业、制造业、公共安全、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重大公益技术、产业共性技术研发和应用示范的支持。
九、法律法规保障专项行动计划
梳理分析物联网相关立法,研究修改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中影响物联网发展的条款。研究制定物联网环境下个人信息保护办法,组织开展数据安全保护和数据资源共享立法研究。提出相关法律法规修改建议,为物联网发展提供路权和资源保障。积极开展物联网相关技术的知识产权分析评议,加快推进物联网相关专利布局。
篇4
关键词:物联网;创新系统;多要素联动模型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物联网是一个新兴领域,相关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改变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方式。美国、欧盟与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已经率先抛出了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战略。中国物联网产业发展迅速,2012年物联网产业市场规模达到3650亿元,比2011年增长58.7%。在物联网产业的创新方面,王斌义利用改进的A-U模型,揭示了在特定技术轨道上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内在关系,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创新来实现物联网产业的跨越式发展。陶冶认为商业模式创新是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并分析了物联网产业的政府买单、用户与厂商联合推动、运营商推动、垂直应用、行业共性平台等模式的可行性。施密兹指出,产业联动是促进产业链升级、应对全球竞争压力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卢涛等提出了“创新系统要素联动方法”,它是将创新系统作为一个观察复杂系统的框架和视角,特别是将创新系统划分为由主体、环境和功能三类要素,这三类要素彼此之间发生“联动”,即促使双方或多方发生持续变化的联系和互动的能力。我国的《物联网“十二五”发展规划》中指出,要在全国范围内要培育和发展10个产业聚集区和100家以上骨干企业。在此背景之下,很多地方政府已经把物联网作为未来的支柱产业来发展。黑龙江省能否在全国乃至全球的物联网产业发展竞争中取得先机,并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产业创新系统的构建至关重要。鉴于此,本文将运用创新系统要素联动方法,构建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创新系统模型,并提出促进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1、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创新基础与存在问题
1.1 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创新基础
1.1.1 创新的政策基础
黑龙江省已经出台了一系列支持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的政策。2010年,物联网产业已被列入《黑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二五”规划》。2011年7月黑龙江省物联网中心在哈尔滨市成立,该中心是物联网领域的第三方公益机构,将在促进物联网产业创新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011年11月,《哈尔滨市云计算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出台。根据该规划到2015年,哈尔滨市数据中心服务器总数将达到200万台,云计算及相关产业收入将突破500亿元。这些政策为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创造了良好的宏观环境。
1.1.2 创新的技术基础
黑龙江省在传感器网络、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技术基础。在哈尔滨市哈南国际数据城新近建设的“中国云谷”项目也为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黑龙江省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完善,哈尔滨市已成为国家“三网合一”首批试点城市之一。电信运营商在物联网产业中表现活跃,黑龙江省联通公司已成为中国联通物联网研发基地。此外,黑龙江省教育资源较好,2011年黑龙江省高校新增设了5个物联网相关专业,在物联网方面具有一批领先学者和技术梯队。这些项目的开展和人才储备机制的形成为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技术创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1.3 创新的市场基础
从长远发展来看,物联网产业必然走以市场驱动为主导的产业化道路。黑龙江省是国家装备制造业及现代农业、畜牧业产业发达地区,广泛的应用领域为物联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产业支撑。与其它产业不同,物联网产业具有以应用带动标准制定和产业链上下游发展的特点,谁能够尽快实现规模化应用,谁就能掌握话语权。物联网技术已在黑龙江省农业、林业、能源、环保、电力等领域开展试点应用,为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市场基础。
1.2 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创新中存在的问题
与国内物联网产业发展较快地区相比较,在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创新发展中,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第一,尚未出台物联网产业的创新发展规划。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物联网产业的发展比计算机和互联网产业更加需要顶层设计与创新规划。国内的许多城市,尤其是沿海地区纷纷出台了物联网产业创新与发展规划。与这些地区相比,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短期、中期和远期目标仍未确定,政策对物联网产业创新的引导力度不够,产业的各环节之间缺乏创新联动机制。
第二,缺乏在RFID领域的技术创新。虽然黑龙江省在传感器网络、智能信息处理、计算机网络等方面均有良好的技术基础,但是在RFID的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缺失。目前,黑龙江省严重缺乏与RFID业务相关的研发企业,连从事RFID特种标签设计封装、读写器研发与生产企业的数量都很少。
第三,物联网产业商业模式创新不足。由于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黑龙江省物联网应用仍局限于小范围的简单应用,大规模需求还未被激发出来。由于没有明显有利可图的商业模式,黑龙江省从事物联网产业的企业规模普遍偏小,产业链不完整,芯片和技术多为外购,科研机构在高端技术向民用转化、研发与生产对接等方面的产业化能力不足,这也是制约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因素之一。
2、基于LAIFIS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创新系统模型
根据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创新基础与存在问题的分析,本文运用创新系统要素联动方法(LAFIS),建立了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多要素联动的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该模型将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创新系统分为政策子系统、技术子系统和市场子系统。
2.1 黑龙江省物联网政策子系统的联动分析
黑龙江省已经把物联网产业列为“十二五”期间重点发展的战略产业,并成立了黑龙江省物联网中心。2010年以来在哈尔滨、大庆、牡丹江等地都成立了物联网产业园区。在物联网园区的政策制定和规划活动中,体现了黑龙江省及地方政府相关部门的物联网产业发展战略,以及在资金投入、人才保障等方面的大力支持。
在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中,政策子系统与其他2个子系统间存在着显著的联动作用。一方面,它为市场子系统制定优惠政策,发放牌照,为应用示范项目买单,进行行业监管。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导技术子系统的研发,协调成立技术与产业联盟,对重大研究开发项目提供种子基金。在与市场子系统的联动中,政府通过构建物联网应用资源共享服务平台、信息交换平台、传感信息网络平台等共性技术支撑平台,为多项“物联网”技术创新示范工程投资,促进物联网核心技术成果的推广应用。在与技术子系统的联动中,通过大力引进、培育“二维码”、射频辨识标签(RFID)、传感器、芯片、智能卡、通信网络等物联网上下游相关产业的重点项目,促进技术子系统的创新。例如,2010年在黑龙江省政府的推动下,黑龙江大学与能恩智浦物联网联合研发中心成立。智浦半导体是全球前十大半导体公司,在物联网的核心技术RFID(射频识别)解决方案及电子护照方面排名全球第一。该联合研发中心的成立,有效地提升了黑龙江省射频技术的应用水平。
2.2 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技术子系统的联动分析
物联网技术之间是相互支撑和相互融合的,每一项技术创新和进步,都会对相关联的技术产生影响和推动作用,这就是物联网技术子系统内部的创新联动。由于物联网技术的联动特性,集群或联盟成为物联网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黑龙江省物联网中心组建了物联网产业发展协会,凡是有志于物联网产业发展的企业和组织都可以成为该协会的会员,构成了物联网技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2012年哈尔滨工业大学斥资2.12亿元启动了在科技创新城内建成集物联网硬件产品研发、物联网软件开发、物联网平台运营服务、物联网行业应用为一体的物联网技术研发中心。从联盟或集群中的某一个物联网企业的角度来看,一方面通过成员问知识转移获得所需的知识,并通过吸收和内化,转变成自己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可以学习其他企业的经验,并通过反馈不断修正自己的技术需求,如图2所示。在整个联盟或集群中,这种联动是不是“一对一”,而是“一对多”或“多对多”,物联网企业在对这种相互作用产生的反馈内容进行学习之后,又再次作用于其它
2.3 黑龙江省物联网市场子系统的联动分析
目前,物联网市场子系统的发展与IT产业最初阶段非常类似,稳定和有利可图的市场化模式还未形成,产业上下游受益具有不确定性。物联网产业市场子系统的联动,不但包括企业之间的交叉作用,而且包含企业、用户和政府的多重交叉作用。
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市场创新主要有以下2种推进方式。第一,政府埋单模式。政府埋单模式是指政府和物联网企业、物联网技术研发机构共同合作,并由政府出资,物联网企业负责研发示范应用项目,例如黑龙江省的生乳质量综合管理物联网系统、基于物联网的物资回收管理系统等。第二,运营商推动模式。运营商推动模式是指运营商依据定位的客户市场和客户群体共性需求特征,充分利用传感技术和运营商的运营服务能力,形成智能终端或其它智能应用的应用创新。例如,黑龙江省移动公司在佳木斯建三江建立了“中国移动农业物联网示范基地”,利用物联网技术对蔬菜大棚进行远程控制;黑龙江省电信公司开展了大庆油田物联网应用试点项目,对勘探、生产和储运等环节进行视频监控,并对相关数据进行远程自动采集、分析、管理和控制。黑龙江省物联网的市场应用还处于起步阶段,市场子系统创新的联动作用尚不明显。随着试点应用的开展与联动效应的作用,由更多产业链主体参与的运营商与用户联合推动模式、用户与厂商联合推动模式、垂直应用模式和行业共性平台模式有待形成。
3、促进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创新发展的对策建议
结合上述对物联网产业创新系统的模型分析,本文认为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促进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创新发展。
第一,科学规划,为物联网产业营造良好的发展环境。首先,黑龙江省应该效仿其他省市,尽快制定《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发展的总体规划》,明确物联网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布局。本文认为可以把成为全国十个物联网产业发展集聚区之一作为总体发展目标,以哈尔滨市为物联网应用示范先行区,带动牡丹江市和大庆市的物联网产业发展,从而形成对全省的辐射和示范作用。其次,将现有的省市各类专项资金向物联网产业倾斜,对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核心技术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标准制定等物联网产业链发展的关键环节进行重点支持。同时,加强政府对物联网产业创新创业的投资引导,设立物联网产业投资基金、企业发展担保资金、风险投资补偿基金,为物联网企业的成长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
第二,依托科技园区,加大产业联盟力度。本文认为应该依托现有的物联网产业园区和省内高校的科技园区,建立以物联网企业为核心,以政府统筹协调为依托,联合电信、移动、联通及中小企业、中介服务机构、大学与院所等广泛参与,形成一个有生产商、运营商、服务商和科研院所共同参与的产业联盟发展模式。通过推进物联网产前的技术创新联盟,物联网相关产品的生产联盟,以及市场联盟等多种形式,实现由单独的物联网企业或组织的内部创新走向多企业,多组织的外部联合创新。在物联网产业园区的发展中,把FRID和传感器研发作为重点领域,加大招商引资、招商引智力度,并加快专业园区建设及其功能的完善,推动产业上下游企业在空间上集聚,实现不同企业在信息、公共技术平台、市场和人才等高端要素上的资源共享,并积极探索物联网产业园区与周边区域协调发展的有效模式,形成在产业园区发展高端产业、在周边区域提供配套服务的合作机制。
第三,以市场子系统的应用创新为突破口,转变政府扶持方式。在黑龙江省物联网产业的发展初期,政府一直发挥主导作用,但是从长远来看,只有物联网企业竞争力的不断提高,才能促进物联网产业的持续发展。建议把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创新作为突破口,与黑龙江省现有的优势产业紧密结合,重点发展在农产品溯源体系、动物溯源体系、公共安全、节能减排、智能交通、装备制造等领域推广应用。在推动物联网技术应用创新的过程中,逐渐转变政府扶持方式,从政府单纯的为示范项目“埋单”,向政府提供优惠政策,组织行业共性平台,引导运营商与用户联合推动模式、用户与厂商联合推动模式转变。
篇5
[关键词]智慧城市 表现特征 标准化
[中图分类号] TU984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4)-3-322-1
1智慧城市的理解和认识
作为“智慧地球”首倡者的IBM公司认为,智慧城市可以让城市变得更聪明,这样一来,就像给城市装上“智慧的大脑、心脏与神经系统”,可以像人一样思考、行动,并且效率极高。
智慧城市是当今全球范围内出现的新理念和新实践。世界各国,尤其是欧、美、日、韩等发达国家和地区,都在积极开展各项研究与应用,研发城市智慧应用与系统,建立相应的城市试点进行实践。在我国,从中央到地方都在积极探讨发展智慧城市。
智慧城市满足无所不在的信息连接,高效的政府管理与公众服务,高水平的生活品质,数字化民主决策,适宜的人力和社会成本,以及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等特征。它在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上更加关注城市对于人的存在价值,以及每个人对于城市的意义,只有当一个城市把对人力社会资本以及传统与现代通信基础设施的投资与自然资源的智慧化管理有机融合,致力于可持续的经济发展以及高品质生活目标时,它才会被称为是“智慧”的。
2智慧城市的表现特征
2.1从空间形态上看
智慧城市应该是五大空间高度有机结合,这五大空间是:物理空间、地理信息空间(数字城市)、网络空间、时间空间、思维空间:
(1)物理空间就是指我们日常生活所在城市的建筑物空间,是市民居住、工作、生活、学习和活动的场所。
(2)地理信息空间就是用现代测绘地理信息技术把物理空间数字化、信息化而产生的数字空间(数字城市),数字城市空间大大拓展了人类的活动空间。
(3)网络空间就是依附于互联网网络而存在的空间。网络空间的建设与安全维护己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高度重视的课题,其继为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大疆土”,很多国家建立了网络警察部队和情报部队。
(4)时间空间就是按一定时间先后顺序描述事物或事情发生变化的位置和形态。
(5)思维空间就是通过数据的集中、共享,进而进行分析、处理、提炼、归纳、总结、演绎、提升,从而产生和挖掘新的信息、新的思维甚至是发明创造,思维空间集中了全人类的智慧成果。
2.2从目标和效果来看
一个智慧的城市应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城市的运行和管理高效;市民生活幸福指数提高;政府服务市民,执政能力及公众形象提升。
智慧城市是按照城市科学发展的理念,利用地理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全球定位技术等科技手段,在对信息全面感知和互联互通的基础上,对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生态建设、城市管理以及衣食住行等民生需求做出最佳的智能响应,形成可持续的内生源动力,表现出人性化、智能化、高效化、生态化、协同化。
3智慧城市标准化建设机理
智慧城市在技术层面上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互动化、协同化等为主要特征,尤其是对城市各系统的互联互通水平要求很高,强调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创新,注重社会的协同共享,涉及面十分广泛,这就决定了智慧城市建设迫切需要各类信息技术和产品的综合性利用以及公共服务模式的创新。由于标准化是一种为在一定范围内获得最佳秩序,对现实问题或潜在问题制定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的条款的活动。因此,可以利用标准制定的“最佳秩序”功能解决智慧城市建设中的数据融合共享等问题,以及利用标准化活动的“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优势建构、创新、推广智慧城市建设的相关模式,两者间机理关系可从以下方面展开。
首先,智慧城市建设的首要技术性目标是解决“信息孤岛”和条块分割的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这也是实现智慧城市“全面感知、智能协同”的基础。
标准化具有统一规范的作用,尤其对于技术标准来讲,这种作用的发挥就更为强大。同时,智慧城市的技术标准又往往具有数字化特征,这使得相关标准与规范一旦制定,就可以在各领域统一地、无条件地、畅通地实施,发挥最优效应。
其次,智慧城市建设涉及诸多领域,不同领域又具有各自特点,如何最大程度地消解各领域间的横向差异,构建共有、共享的基础性技术框架、应用与服务平台,实现资源整合、业务协同,就成为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用标准化活动可以在分析整合各应用领域的信息技术基础标准、设备与网络标准、应用标准、安全标准、管理标准等的基础上,提炼共性、优化组合,构建智慧城市建设的技术性、应用性、服务性标准化体系,为适时开展智慧城市建设相关标准的制定提供规范性指导。
最后,智慧城市建设属于新生事物,需要在建设中不断摸索、积累经验,其中推广复制、示范试点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标准化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发挥其“共同使用和重复使用”优势,将试点中有价值的、可充分利用的成果及时转化为标准规范,形成智慧城市建设的标准化工作模式,推动示范试点在更广、更深领域获得开展。
智慧城市是在政府的引领下,以智慧技术和智慧网络为基础,以打造智慧产业、共享智慧生活为目标的城市发展新模式和新形态,是发展城市的新思维。智慧政府和智慧城市是共同发展的过程,促进智慧政府目标的实现,也就促成了智慧城市这种新城市形态的形成。
智慧城市建设将催生以技术融合和集成创新为特征的战略新兴产业。在智慧城市发展的趋势下,信息技术产业应该借助智慧城市发展契机,基于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应用,提升产业水平,完善产业结构,推动传统信息服务业智慧化,加快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培育新型智慧城市产业,打造智慧城市产业链与生态圈。
参考文献
[1]吴余龙,艾浩军.智慧城市:物联网背景下的现代城市建设之道[M].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22-25,29-30.
篇6
关键词:智能制造;新科技革命;复合型技能;人才困境;发展建议
基金项目:2016-2017年度苏州市“高技能人才培养研发”市级课题:“苏州‘智能制造’人才现状与培养对策研究”(项目编号:GJNP201604)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2日
一、智能制造技术是新科技革命实现的关键技术
科技革命是16世纪以来的一个历史现象,是科技发展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人类文明史和现代化研究领域,科技革命大致有三个判断标准:(1)科学范式或技术范式的转变;(2)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或思想观念的显著改变;(3)人口影响覆盖率超过50%。按照这种标准,16世纪以来世界科技大致发生了两次科学革命和三次技术革命。两次科学革命分别是16~17世纪的近代物理学诞生、20世纪初的相对论和量子论革命。三次技术革命分别是18~19世纪初的蒸汽机和机械革命、19~20世纪初的电力和运输革命、20世纪40年代以来的电子和信息革命。
从世界科技的前沿角度看,第三次技术革命即电子和信息革命即将结束,后信息时代即将来临,新一轮科技革命即将爆发。从人工智能到机器人,新兴技术的商业化正在重新定义各行各业并重塑社会准则。世界经济论坛创始人克劳斯・施瓦布指出:“第四次技术革命将数字技术、物理技术、生物技术有机融合,触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可植入技术、数字化身份、物联网、3D打印、无人驾驶、人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智慧城市等将对社会产生深刻影响,重塑全球生产、消费、运输与交付体系,新产业、新业态、新经济将随之应运而生”。而这些变化的广度与深度预示着整个生产、管理及治理体系的变革。
制造在科学、技术与产业的转换之间具有桥梁和纽带作用。任何新兴科学或技术,都只有通过制造才能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制造技术是包括新一轮科技革命在鹊乃有科学技术的实现技术,见图1。而新科技革命中的制造技术则以智能制造为代表,正在改变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智能家居、智能手机、智能设备与机器、智能建筑……所有一切都表明,人类智能的秘密正在缓缓拉开帷幕,智能制造技术将成为揭示未来新科技革命面纱的关键技术。(图1)
二、智能制造工作特点与人才技能分析
技术融合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智能制造技术将通过与其他新兴技术,如语音、数据、视频、感知计算、生命科学……的交互融合,在经济产业结构、组织生产方式、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通过递进协同效应带来社会生活的重大变革,并最终影响其工作特点与人才技能要求。
(一)智能制造工作特点
1、工作界限模糊化。传统企业将制造过程划分为三个层面,即工程层面、技术层面和技能层面。这三个层面的工作界线分明,工程层面(设计、规划、决策)的工作是产品的设计、规划与决策工作,技术层面(工艺、执行、中间)的工作是生产第一线的工艺设计或设备维护工作,技能层面(技艺、操作)的工作是生产第一线的设备操作工作。然而,在智能制造过程中,各层面的工作将相互融合,从而使工作结构呈扁平化趋势。这种不同层面间的融合需要大量融技术理论与技能操作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也使智能制造在人才需求层次上整体呈上移趋势。
2、工作方式研究化。智能制造的关键在于使用什么样的方式与技术来达到智能化的效果。如果忽视了工作方式与技术本身的创新,只是一味地实施智能化,必是舍本逐末。制造业要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关键在于创新。《中国制造2025》对我国技术创新与高端制造业的发展做了具体规划。但创新是个极为复杂的过程,包括多个层面,既需要在研发设计层面创新,也需要在工艺应用层面创新。智能制造将内在地要求从业者进行创新性研究,研究与创新将成为智能制造工作内容中的应有成分。
3、操作技能高端化。智能制造生产体系所需要的是高端技能操作。高端技能操作主要存在于三大领域:(1)智能化生产系统的操作。由于智能化生产系统非常复杂,设备非常昂贵,因而对这类操作人员的能力要求也很高,操作者要能理解整个生产系统,并熟练运用各类工业软件进行柔性化生产;(2)智能化生产线本身的安装、调试与维护性操作;(3)特种加工所需要的高端操作。这是更为重要的方面,智能化生产系统无论如何复杂,它也只能生产常规产品,企业为了提高竞争力,往往要在此基础上生产特种加工的产品,而这种产品很可能是无法完全用智能化设备进行加工的,必须人工操作,但它的操作会非常复杂,对操作技能的要求也会大大提高。
4、生产服务一体化。尽管服务是企业的根本使命,但在传统制造企业中,就个体员工而言,服务与生产是相互分离的,服务属于销售或售后服务人员的工作范围,车间内的从业人员只是按标准生产产品,往往眼里只有“物”,没有“人”。这是由于在传统制造企业中,缺乏把生产与客户连通起来的技术和理念,智能制造则将完全改变这一状况。智能制造的目标是把生产线与库存、产品和客户全部连通起来,构成一个大系统,包括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物流和智能服务四大主题。在这种制造系统中,服务与生产融为一体,生产者将直接面向客户进行生产,这是一种全新的工作模式,生产者必须具备与客户沟通的能力以及按照客户需求进行定制化生产的理念。
(二)智能制造人才技能分析。智能制造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其需要更多拥有跨学科背景的复合型人才,即更多具备通用性、专业性、融合性技能的人才。
1、通用性技能。智能制造将会改变从业人员原有的工作范式,对从业人员的专业性、能动性、灵活性、协作性等通用技能提出更高的要求。
(1)专业性技能。智能机器人可替代部分“低技能”劳动力,但智能化生产线和大数据系统的指挥、操作和运营需要更具专业能力的从业人员弥补机器的不足。从业人员需要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构建真实的工业系统,以应对自动化系统故障。
(2)能动性技能。智能制造工作内容的变化要求从业人员兼具多种工作技能,以能动性地应变复杂性的工作要求。
(3)灵活性技能。智能制造要求能够迅速根据市场需求调整其生产适应能力。新形式的协作工厂让虚拟工作和移动工作成为现实,多模式、用户友好界面的智能辅助系统将协助从业者的工作。这些都可以帮助从业者实现更灵活的操作方式。
(4)协作性技能。一方面是“人人协作”,不同职业之间的分工运行模式将逐渐被合作模式所取代。智能制造将制造各个环节的联系变得更加紧密,不同的职业分工将需要更多的沟通与合作;另一方面是“人机协作”,在智能工厂里,人、机器和资源如同在一个社交网络里一般沟通协作,相互配合,重塑传统制造模式下人与设备之间的机械关系。
2、专业性技能。当前,制造企业包括很多专家都意识到一个问题,即企业无法明确需求,对自身的流程、内部业务关系无法理清,“专业性技能”的缺乏影响了智能制造工作推进的进程。
(1)精益化技能。精益生产本身提出了量化基础,而数字化车间的根基是可量化的被测对象。数学建模的控制过程、可量化的信息模型,都是依赖于精益提供基础数据源,精益缺乏的情况下也就会失去“数字化”的根基。
(2)信息化技能。很多精益生产基础很好的企业,同样困惑如何推动智能制造。因为,在传统的制造业里,也有所谓的“CIO”(Chief Information Officer,首席信息官),这些CIO可能是IT出身,但是对于如何将底层数据、智能分析进行融合,由于缺乏对工艺对象的了解,使得具备智能制造意义下信息化技能的人才极其缺乏。
(3)自动化技能。自动化衔接了机器控制与数据采集,但是自动化在向更为智能的机器开发时,需要基于PLCopen的标准化编程、OPC UA、机器人应用与集成系统的规划与开发等技术人才。随着机器的智能性、集成性的提高,对于自动化本身的人才需求也与以往更加不同,对于软件工程的能力,包括软件开发、软件质量与进度控制这些综合能力的要求较之以往更高。
3、融合性技能。技术的融合,包括OICT(Operational、Information、Communication、Technology的缩写)的融合是一种趋势,但是规划与设计的全局性人才是缺乏的,这类人才需要具有统筹运作与规划的技能。
(1)项目规划技能。这项技能要求懂得精益生产,了解生产过程与工艺,能够将信息通过组织分类来设定企业的制造目标,并能够统筹自动化、信息化与通信规划流程、制定执行路线图,推动项目的进度并持续推进设计的改善。
(2)资源整合技能。整合技能包括内部各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外部力量的协调,类似于一个中央节点来协调各方,对各方设定目标、提出需求,并定义标准接口,设计流程与检查,以及进行阶段性的目标监视。
(3)结构化思维与思维完整性技能。与所有的创新一样,智能制造的创新也不是大脑灵光一现的结果。创新需要系统性的思维,需要在一个问题中能够按照逻辑顺序将可能潜藏的问题进行结构化的规划,包括对问题的结构化思考、策略性思考,而这需要具备标准化、模块化思想,以及完整性思考的能力。
三、智能制造人才困境与发展建议
根据教育部官网2012~2014年统计数据测算,2014年度,我国十大重点制造领域年度人才总缺口粗略估计在50万人左右。其中,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农机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三大智能制造领域人才缺口共计25.5万人左右。(图2)
《世界经理人》杂志2015年公布的《中国制造企业智能制造现状报告》显示,有近三成被访企业认为,使用智能设备生产的最大难题是人才,越来越多企业面临“设备易得、人才难求”的尴尬局面。人社部的劳动力市场供需数据亦能说明我国技工的紧缺现象,数据显示,近几年我国技能劳动者的求人倍率一直在1.5∶1(1.5个岗位对应1个求职者)以上,高级技工的求人倍率更是达到2∶1以上的水平。
目前,智能制造人才除了在盗可洗嬖诰薮笕笨冢在技能上亦与发达国家相去甚远。以机器人行业为例,2013年我国就已超越日本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2014年我国共销售工业机器人5.6万台,2015年6.42万台,但多以三轴、四轴低端机器人为主,五轴、六轴等高端机器人较少,且关键零部件,如控制器、减速机、伺服电机等主要依靠进口。
人才的缺失极大地制约了智能制造的推进与发展,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有:
(一)缺乏能促进职业能力持续积累的人才培养体系。智能制造所需要的高度复合型人才的供给,需要一种能促进职业能力持续积累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有完备的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如果一批本科院校能顺利向技术应用型转换,我们还将拥有规模较大的技术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时,专业学位教育随着多元化学位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的作用也将越来越强。但问题是,各个阶段的职业教育相互割裂,其关系更多的只是学制关联,而非课程关联。虽然许多省市推出了中高职衔接甚至是中本衔接项目,但这种衔接也更多地只是为了解决职业院校的招生问题,它们往往只是在现有课程框架下对课程体系做些整合,以提高人才培养效益,并没有系统探索这种框架在新的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功能。
(二)缺乏基于职业能力开发的课程体系与组织方法。任何人才的培养最终都要依托课程设置。当前,既有职业院校的课程体系仍以应用系统的学科知识架构为主,且专业区分过于细化,跨学科的课程体系相对缺乏,造成懂信息化的不懂智能化,懂智能化的又不懂制造技术等,因而跟不上智能制造实践的发展需求。职业能力课程标准体系是智能制造人才培养体系有效运行的前提,只有设计直接针对基于实际工作职业能力的课程体系,才能保障智能制造意义上的人才供给。这就涉及到基于实际工作的职业能力开发及课程组织问题,这也是课程体系开发的关键环节,如果缺乏有效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智能制造职业能力的培养就只能停留在概念或理想阶段。
(三)缺乏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工艺传承模式。目前,智能制造最具代表性的国家是德国、日本和美国。美国的制造业主要靠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作支撑,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则主要靠精湛的工艺与工艺创新作支撑。从我国制造业的发展轨迹来看,短期内期望通过基础研究的重大突破来提升竞争力不太现实,较为可靠的路径是工艺层面的突破。无论德国还是日本,之所以拥有大量技术精湛的工匠,能在工艺领域有重大创新,关键在于其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都有着企业的成功介入,而且这种介入不是表层的校企合作,而是有着企业内稳定的师徒关系作保障。正是这种师徒关系,使其技术技能人才能获得大量企业技术专家的支持,并通过师徒传承持续地在某技术领域进行钻研,最终取得突破。目前,我国院校职业教育只能教给学生普通的技术知识,这种技术知识对于维持处于粗放型阶段的企业运行是可行的,但对定位于高技术的企业来说就远远不够了,对于从事智能制造的企业来说更显无力。
针对以上问题,建议如下:
(一)深化“专业能力”和“通用能力”兼具的人才培养体系。智能制造对人才的专业能力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技术的日趋复杂和精密,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无扎实的专业知识则无法满足岗位需要。为提高专业能力,需要加大专业训练的强度,增加专业知识的深度,在大学阶段就强化学生在校项目经验以及企业实习经历。除了专业能力,综合能力或通用能力也很重要。通用能力如沟通表达能力、自我管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学习能力等,至为关键。优秀的个人素养和职业素养,也是人才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机械工程系的社会软技能培训提供了一个通用能力培养的范例。除了在学士学位课程和硕士学位课程中分别设置有两学期和一学期的软技能模块,该系还成立了社会能力与管理培训中心、关键能力中心等专门的机构,并开设超越工程学科本身的职业技能主题工作坊。社会能力和管理培训中心的目标是增加本系学生除工程学科之外的各种技能。该中心的教学主题覆盖了社交途径、问题方法和管理培训等方面,具体包括团队和项目工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造力、肢体语言和领导能力、自我反思能力等。关键能力中心通过塑造高水平的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职业技能以及所需要的其他能力资质,并充分满足以服务和效率为导向的社会需要。
(二)开发“工作系统分析”与“职业能力研究”相结合的课程体系。适应智能制造职业能力开发的课程体系,必须按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原理,找到适合职业能力开发与课程框架的正确方法,否则很容易滑入偏向理论知识的学科课程体系中,从而培养不出技术应用型人才。这种课程开发方法应当朝两个方向进行研究:一是工作系统分析。这种方法不是把个体要执行的局部任务作为分析单元,而是把个体要完成的一个完整的工作系统作为分析单元,从而避免因任务的片段化而无法获得整体能力的问题;二是职业能力研究。智能制造系统对职业能力的要求是深层多样的,要开发出这种反映个体工作实际的能力标准,有必要在工作系统分析能力的基础上辅以职业能力研究。这种职业能力研究还应当建立在工作模式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心理学等学科挖掘智能制造所需要的职业能力。
(三)构建基于深度校企合作的高端现代学徒制。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必须有企业的深度介入,这需要在一贯制培养体系设计的基础上,进一步构建现代学徒制的人才培养方法。现代学徒制需要考虑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1)解决社会青年的就业问题;(2)培养技术精湛的技术技能型人才;(3)通过师徒之间技术的传承与长期积累实现技术创新。学校职业教育尽管存在许多优势,但它也只能让学生获得基础性的技术知识,无法让学生获得精深的技术知识,技术精湛并能实现技术创新的人才培养体系离不开现代学徒制。
四、结论
综上所述,以智能制造榇表的新科技革命在有望促进经济发展、改善人类生活品质的同时,对人才技能的培养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在智能制造过程中,从业人员将扮演规划者、协调者、评估者、决策者等多个角色,不仅需要懂得管理、研发与创新,还需要熟悉机械、电子、通信、互联网等领域,不仅需要承担起智能设备的设计、安装、改装、保养工作,还需要对相关信息物理系统、新型网络组件进行维护,并对生产设备模式、框架结构、规章条款、研发设计进行不断优化,这些都对从业人员提出了更多更高的技能性要求。智能制造人才的培养,需要我们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这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做好顶层设计,并采取果断行动。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课题组.完善先进制造业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教育研究,2016.1.
[2]朱剑英.智能制造的意义、技术与实现[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13.3.
篇7
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水利工程建设逐渐从传统技术依靠中脱离出来,逐渐转变为通过多种形式的高新技术为支撑工程建设项目,其现代化愈发明显。在此过程当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工程管理的信息化提供了发展条件与急促,也预示着水利工程建设必须走向信息化,这不仅意味着水利工程从设计到施工,从管理到维修都以现代化科学技术为基础,也标志着水利工程建设更加具有信息化的明显特点。基于此,本文通过多种角度分析了水利工程,并根据现阶段社会科技发展程度为基础探讨水利工程建设的出路。
关键词:水利工程;信息化技术;现代化
0前言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动力因素,在科学技术革命的推动下,信息化技术在人类社会生产的不同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人类社会得以繁衍的基础性工程——水利工程,也逐渐开始采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信息化技术以智能电子计算机为基础,在整个工程实施过程中通过多种介入手段将电子技术融入到工程实施项目当中,一方面提高施工科学性与安全性,另一方面为工程后续建设提供快速支撑系统。因此,分析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管理进行分析具有理论与实际意义。
1水利工程信息化管理
水利工程在我国属于历史较为悠久的建设工程之一,同时也是一个信息密集化产,它的信息化建设起始于“七五”期间,当时的信息化建设主要是围绕着对水情信息的汇总和处理来开展工作。从80年代开始,水利信息化开始着手开展对信息源的处理。90年代更是开始了向计算机和网络平台的转变。水利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目的在于利用先进的科技信息手段对水利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以形成水利信息采集系统,并最终促使信息网络和数据中心的建成。此外,也建成了水利信息保障环境系统,其中水利信息保障环境是指包括水利信息化标准体系、安全体系、相关的政策法规和组织管理在内的环境系统[1]。同时,在现代信息化管理系统基础之上也建成了相应的配套系统,这些系统主要是包括水资源管理支持系统、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水土保持监测系统、水质监测与评价系统在内的十大专项业务应用系统,其中,国家防洪抗旱系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这些专项应用系统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共同促进着水利工程施工和管理的信息化的发展,也加速着我国水利现代化的进程。
2信息化技术在水利工程建设中的管理应用
信息化管理技术不是一种抽象的技术,而是一种现实性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多种信息化技术保证整体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采用信息化技术目的在于保证整体施工在设计阶段就是科学的。设计是整体工程项目实施的关键与基础,工程项目的实施都依靠项目的设计,此阶段,可以借助仿真系统与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对整体建筑项目进行管理与设计,形成不同程度的预设项目与方案,在计算机分析系统的支撑下,对不同项目进行对比分析,从中选出最有实施方案,从而减少因设计不合理而造成的损失。同时,可以借助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来完善整体设计,其中包括对整体工程进行设计的软件以及工程方案造价控制软件等,保证工程在设计阶段就接受非常严密的信息化管理,从而保证系统在未来运行过程中的科学性[2]。信息化技术水利工程管理需要借助非常严密的管控手段完成监控与质量控制,工程建设的关键在于整体工程质量程度,它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整体工程。信息化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为管理所存在的缺陷与漏洞,因水利工程一般工程量巨大,人为管理与设计很容易因各种因素疏忽其中某些重要要素,而采用信息化信息质量可以将所有工程材料转化为代码输入到系统当中,通过互联网与物联网材料比对,从而选出最有材料,并筛选与不合格的承包单位与材料。采用信息化技术对整体水利工程进行管理可以采用不同测试方式对工程项目进行监控,并加强对控制材料进行多项审核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性与完整性。将涉及工程的所有工作技术人员录入系统,对不同的设备以及施工模块进行匹配,根据工程要求以及人员技术掌握程度,进行多层次的配置与调整,可以防止出现因人为安排不当出现技术人员与工程施工之间出现差异。利用信息化技术可以在工程实施与控制阶段完成对整体工程预测,如采用GPS系统与天气预测软件,在进行施工前对施工地点进行细致对比考察,从而最大程度消除天气与地理因素对整体工程实施的影响,同时,监察与管理人员可以根据施工情况动态性的编录到计算机系统当中,直观的检测施工进程与施工过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动态结果及时调整工程进度与方向,找出影响工程建设的因素,根据不同的施工方式使用不同的监控体系。
3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应用领域愈加广泛,尤其决定了人类农业发展的水利工程应用信息化技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工程建设质量,更可以保证整体工程建设的准确度与科学性,从而促进国家经济与科学技术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陈雷.关于水利发展与改革若干问题的思考[J].中国水利,2013,22(19):111-114.
篇8
关键词:“大数据”;营销管理体系;系统重建
针对物联网发展形势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明确发展要求,以固定的设计模式为研究点,使其适应具体会变化形式的要求。对现有的营销管理系统而言,在系统设计和优化分析阶段必须减少干扰因素的影响,使其适应营销管理系统的相关要求。具体设计过程中必须了解现有设计形式的相关要求,体现出重建体系的应用形式。
一、“大数据”背景下的应用程序分析
在系统设计阶段容易受到干预因素的影响,必须以固定的设计形式为目标,体现出设计程序的应用标准。以下将对“大数据”背景下的应用程序进行系统的分析。
1.“数据”到“知识”的转变
基于现有操作系统的复杂性,在整体性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影响因素的干预性,减少竞争机制的干扰因素。当前数据应用形式已经逐渐渗透到各个领域建设中,并成为管理的重要生产因素。但是基于整体因素的差异性,在设计阶段必须对生产率进行一定的了解,满足设计程序的本质性要求,体现系统设计的优越性。在优化设计阶段要对背景信息进行适当的解读,具体实践中当接收者了物理符号序列的规律,并知道每个符号和符号组合的指向性目标或含义时,便可以获得一组数据所载荷的信息[1]。
2.从“数据库”在“大数据”的转变
根据数据系统应用的差异性,在优化设计过程中要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使其满足行为管理的本质性要求。根据应用系统的特殊性,要从稳定性和制度性的角度入手,基于固定设计形式的特点,必须对数据进行分离,满足多维度发展的相关要求,使其适应营销系统的设置系统。在优化设计阶段可以采用联机设计的形式,掌握挖掘和运用操作形式的设计形式,进而将数据转化为信息和知识。在不断发展和演变的基础上,必须以固定的设计形式和发展要点为目标,体现出技术体系的应用效果。
3.从数据形式到营销体系的转变
基于现有发展体系的特殊性,在优化建设阶段要设定具体的应用形式,按照固定的设计形式对其进行分析。在计算机应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为受众提供合理有效的设计形式,保证设计形式应用的合理性。主观结合设计形式能反映出整体设计形式的应用效果,让生产者与消费者能够达到和谐交换。因此,数据与营销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联机系统应用合理后,要进行跨越式发展,必要时实现数据和信息的相互交流,随着大数据应用机制的不断发展,必须明确营销学的应用机制,使其适应系统模型的建设要求[2]。
二、营销体系设计的重建
基于营销发展系统的差异性,在整体分析阶段必须减少干预性因素的影响,使其满足具体发展机制的要求。以下将对营销体系设计的重建进行分析。
1.明确市场发展机制
在系统优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在大量数据应用系统上对其进行优化分析,使其满足营销管理体系的本质性要求。在整个系统优化设计阶段必须对数据库内容和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不断提升其发展强度,使其满足具体设计要求。在整体优化建设阶段,相关工作人员要建立系统的信息处理系统和数据库,以固定的决策管理机制为研究点,体现优化设计的相关要求。在优化设计过程中需要建立CSP模式,此类应用模式是为了效地制定媒体计划方案的工具而开发的一种计算机模式,从而与广告效果的判定相对应,其具体设计形式和实际应用程序之间存在一定的内在联系[3]。
2.了解受众思想
受众的思想观念对营销管理系统有一定的反作用,在具体建设阶段需要减少干预性因素的影响,使其满足具体应用措施,进而体现设计理念的应用效果。在系统设计阶段必须明确品牌定位,打破单一的管理程序,以新型技术管理体系为出发点,不断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受众在不断碎片化发展阶段必须重新建立应用系统,按照固定的设计形式和管理体系的要求,按照固定的设计体系和应用程序的要求进行重建。重建管理体系在基础性建设阶段扮演重要的角色,必须及时获得反馈,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目的[4]。
3.优化服务建设系统
在整体优化建设阶段,需要明确数据应用程序,不断催生新的业务范围和调研手段。基于数据应用的差异性,要对统计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在系统优化阶段,受众必须对干预因素有一定的了解,对信息技术进行及时监测和整理。相关工作人员可以在具体建设过程中强化对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使其满足应用体系的本质性要求,必要时对系统进行重建。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切实地提升广告与营销的效果,为互联网环境中的全媒体营销提供可供参考的范例。
结束语
在系统设计过程中,必须以固定的设计形式为目标,按照固定的设计形式进行优化分析。大数据挖掘技术和整体性技术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必须体现出全媒体营销的理论特点,保证整体应用体系的平衡性和完善性。在系统设计过程中要制定合理的思维应用系统,对行动模式进行优化分析,进而保证整个营销管理系统的整体性。
参考文献
[1]刘峰,张志宇,王立宇,蒋爱丽.大数据时代的电视媒体营销研究――基于网络整合营销4I原则的视角[J].华东师范大学,2011,12(23):99-102.
[2]采国润,王志刚,张梦丽,于红丹.大数据时代下房地产定制化营销传播策略――以南京365地产家居网为例[J]. 新闻世界,2012,01(12):80-81.
篇9
工业生产基本正常。据国家统计局统计,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9%,增速同比回落1.5个百分点,比去年四季度和12月份分别回落0.1个和0.4个百分点。增速减缓主要是去年基数相对较高且有闰年因素影响,工业经济运行总体延续了去年四季度以来的企稳态势。分行业看,烟草、煤炭、有色金属、建材、轻工、纺织、电力、医药八个行业增速同比分别回落8.3个、5.7个、5.3个、5.1个、3.4个、3.3个、1.7个和0.3个百分点,冶金、装备和电子三个行业分别回升2.7个、1个和2.9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状况有所改善。今年前两个月,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7092亿元,同比增加1039亿元,增长17.2%(去年同期为下降5.2%)。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由去年同期的5%回升到5.18%。利润增速快速回升,主要是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以及原材料价格下降等因素影响。从分行业情况看,在41个大类行业中,电力拉动工业利润增长4.6个百分点,石油加工拉动2.6个百分点,钢铁拉动2.3个百分点,电子拉动1.8个百分点,汽车拉动1.7个百分点,烟草拉动1个百分点,六个行业合计拉动14个百分点。
工业品出口有所恢复。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出货值同比增长7.8%,同比加快0.6个百分点,但比去年四季度回落3个百分点,比去年12月份减缓3.2个百分点。另据海关统计,前两个月,外贸出口同比增长23.6%,截止到3月20日海关统计出口同比增长19.4%。轻工、纺织和电子行业完成出货值同比分别增长10.1%、7%和11.3%,增速同比分别加快6.5个、5.4个和3.1个百分点。海关统计的1—2月份纺织品服装出口额同比增长31.9%,家具、灯具、箱包、和鞋类等出口额增幅在50%至110%倍,机电产品出口额增长20.1%。
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通过实施宽带普及提速工程,截止2012年底,光缆线路长度达到1481万公里,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2.7亿个,光纤入户网络覆盖家庭9473万户,3G网络覆盖全国所有县城以及大部分乡镇。2月末,2M以上宽带用户占宽带总用户的95%,4M以上占68.3%。云计算、物联网、智慧城市等新型业态增势迅猛,物联网应用用户累计已达到2415万户。三网融合加快推进。前两个月,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同比增长2.3万亿,同比增长45%。
信息消费拉动作用增强。今年前两个月,全国电信完成营业收入同比增长9.8%;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989万户,其中新增3G电话用户2711万户(新增规模比去年同期扩大75%),截止2月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1.3亿户,其中3G电话用户达到2.6亿户;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新增372万户,累计规模达到1.79亿户;IPTV和手机电视用户新增151万户和600万户,累计达到2326万户和5157万户,IPTV和手机电视业务收入同比分别增长9.8%和48.9%。在现代信息消费拉动下,智能终端设备和软件产业发展态势良好。今年前两个月,程控交换机、移动通信基站设备、集成电路、彩色电视机、手机产量同比分别增长27.1%、27.2%、33.1%、17%和35.1%,软件业务收入同比增长25.4%。初步测算,今年前两个月,信息消费规模将达到3600亿元,相当于同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5%,拉动相关制造业增长10个百分点。
工业投资增速继续回落。今年前两个月,工业投资同比增长17.1%,增速同比回落6.3个百分点,比去年全年回落2.9个百分点,比2011年全年回落9.8个百分点。影响制造业投资增速大幅回落的主要是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汽车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四个行业投资增速同比分别回落23.8个、39.8个、37.8个和13.2个百分点。今年前两个月,工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4111亿元,同比增长20%,增速同比回落6.8个百分点;其中制造业完成技术改造投资3505亿元,同比增长21.5%。
综合看,工业、通信业运行基本平稳。从工业经济运行的角度看,由于前两个月工业总量在全年所占的比重较低,再加上一些非经济因素干扰,部分数据存在失真情况,一些关联指标相互冲突,仅根据两个月数据还难以十分准确地预判下一步特别是全年走势。总之,当前我国工业经济发展的基本面是好的,仍具备保持企稳回升的有利条件。预计一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将增长10.5%左右,电信业务收入增长9.5%左右,软件收入增长25%。
二、当前经济运行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影响当前经济运行的不稳定不确定性因素依然较多,主要表现在市场需求回升依然乏力,企业投资意愿不强,产能过剩问题严重,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经营困难的状况尚未有明显改观。
(一)需求不振制约工业经济稳定增长
消费增势显著放缓,今年前两个月,社会消费品销售总额同比名义增长12.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仅增长10.4%,明显低于去年6月以来12%以上的实际增长速度。钢材、铝、铜等产品价格先扬后抑,部分产品社会库存处于高位。投资增速回落,今年前两个月,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同比仅增长10.1%,增速比去年全年回落18.5个百分点。受产能过剩和企业利润下滑等因素的影响,工业投资增速持续回落。企业投资意愿不足。从规划司提供的数据看,今年前两个月,企业技术改造投资到位资金同比仅增长10%,其中占比高达82.6%的企业自筹资金同比增长12.6%,增速同比回落14.3个百分点。受需求不振影响,部分投资类产品产量下降明显。今年前两个月,挖掘机、装载机产量同比分别下降42.2%和17.8%,起重机下降0.5%,数控金属成型机床下降14.6%,铁路机车下降44.9%。另外,大宗原材料进口量明显下降,进口铁矿砂、原油、未锻造铜及铜材、进口未锻造铝及铝材同比分别下降1.5%、2.4%、27.8%和47.5%,说明国内需求尚未真正回暖。
(二)产能过剩问题制约工业运行质量的提升
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规模经济行业尤为突出。目前,我国炼钢能力已达10亿吨左右,产量约占全球产量的46%,产能利用率仅有72%;水泥产能接近30亿吨,超过2015年25亿吨的需求预期目标。平板玻璃产能10.5亿重量箱,产量约占全球产量50%,产能利用率仅为68%,在建产能还有3亿重量箱。产能严重过剩导致企业间恶性竞争频发,部分产品价格持续下滑,企业普遍经营困难。在总量过剩的同时,部分高端产品却不能满足国内需求,还需进口解决。淘汰落后产能、企业兼并重组面临一些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投入力度有待加大。
(三)企业生产经营虽有改善但尚未摆脱困境
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同比增长17.2%,但利润的高增长主要是受去年同期基数较低的影响(去年同期负增长5.2%),据国家统计局测算,与2011年同期相比,今年前两个月规模以上工业利润也就增长11.1%,两年年平均增幅只有5.4%,拉动利润快速回升的主要集中在去年同期利润下降幅度较大的几个行业,同时,利润率仍然偏低;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亏损面仍高达20.7%,比去年同期扩大0.7个百分点。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尽管3月份制造业经理人指数(PMI)回升到50.9%,连续6个月处在50%的荣枯线上方,但总体上处在接近50%的区间内波动,回升乏力,前景并不明朗。规模以下企业相对更加困难,3月份小企业制造业经理人指数分别为49.3%,自去年4月以来连续12个月运行在50%的荣枯线下方,小企业订单指数为49.9%,也低于整体52.3%的水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招工难、用工贵,土地指标紧张、投资项目难以落地,生产综合成本上涨压力大、税费负担重等问题,在我们的调研中企业反映依然强烈。
三、全力以赴“稳增长、调结构、促融合、提效益”,确保完成全年各项目标任务
(一)加快推进工业优化升级
一是持之以恒加强企业技术改造。改进资金使用方式,突出重点行业和关键领域,加大对工业强基、公共服务平台、质量品牌、新兴产业培育、高端装备提升、装备信息化等转型升级关键环节的支持。二是着力化解产能过剩矛盾。出台综合治理细则,严把钢铁、电解铝、水泥、平板玻璃、船舶五个行业新上项目审批闸门,着力强化发展规划、产业政策和标准的引导、约束作用。三是集中力量实施工业强基工程。组织联合攻关,着力解决一批制约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方面的重大关键技术和产品缺失问题。目前,已梳理出需要重点发展的80种关键基础材料、185项核心基础零部件、105项先进基础工艺和63项产业技术基础,并提出了重点行业“四基”发展方向和实施路线图。四是推进工业绿色低碳发展。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推动建立企业层面绿色低碳发展的约束激励机制。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推进节能减排。强化能耗限额、节水、节地、节材等标准的约束和指导作用。积极推广工业生产过程使用锅炉除尘、油烟机过滤等除尘设备,加大PM2.5治理力度。五是研究制定工业化和信息化水平评估指标体系,今后将定期公布分地区评估结果,帮助各地找出差距、探索路径,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局面。六是大力加强质量品牌建设。着力提升工业产品质量,加强企业质量诚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品牌及一大批国内著名品牌,不断提高工业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
(二)大力加强创新能力建设
一是加快突破一批重大技术装备。继续实施“核高基”、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大型飞机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一批技术瓶颈。集中支持3000米以内深海探采工程装备、基于机器人的自动化成形与加工装备、高精重型数控工作母机和特种加工机床、冶金及石油石化成套设备等研发和产业化,提升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水平,加快装备产品的升级换代。着力提高国防科技工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武器装备保障供给能力,深入推进军民融合。二是推进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动落实普惠的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政策,加强技术创新示范企业、企业技术中心、重点行业技术创新平台、产学研技术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实施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设立一批国家及部重点实验室。三是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善部省互动合作机制,加强部省在重点方向、项目、产品上的有效对接;着力突破航空发动机、新能源汽车、高性能集成电路、OLED新型显示等重大共性技术领域,加快培育相关市场,推动产业链各环节联动发展,形成研发、制造、应用和产业上、中、下游良性互动。
(三)积极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
认真落实党的十提出“四化同步”战略部署提出的新要求,坚持基础先行、产业支撑、应用导向、安全为要,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加快信息化进程。一是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信息网络宽带化升级,实现TD-LTE在国内市场占据三分之二的战略目标,推进向下一代互联网演进,全面推进三网融合,构建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二是发展现代信息技术产业体系,重点支持高端芯片、基础软件、新型显示、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应用电子和工业软件。加快培育信息消费,推进智慧城市建设。三是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和融合创新,加强典型应用试点示范,加快提升企业信息化水平,推进制造服务化。支持互联网企业、面向制造的服务企业加强技术集成和商业模式创新。
篇10
地图,一个老百姓非常熟悉的传统词汇;地理,一个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科学术语。自从出现了互联网,信息这个词也铺天盖地,普通人并不陌生。可地理和信息结合到一起而形成的特定学科,就让许多人一头雾水了。
地理信息是新兴服务业态,又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一边是政府和行业应用如火如荼,一边是大众市场“小荷才露尖尖角”。如何让这个朝阳产业真正发展壮大?如何让这个新兴产业走进千家万户?如何让我们的城市和生活变得更加智能化?带着这些疑问,本刊记者专访了北京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研究所副所长、博士生导师邬伦教授。
自主创新之路
《新经济导刊》:您主持的国家“九五”重点项目――国产基础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城市之星”Citystar 3S集成软件开发,对我国的GIS发展有什么意义?
邬伦:“Citystar”及其DOS环境下的前身Spaceman,是我国最早自主开发的GIS软件,对国产GIS的发展起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当时在全国有将近3000个用户。很多国际组织援助和贷款支持的项目也在用这个软件,比如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世界银行、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区域发展中心等。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做法,这些项目必须要用GIS进行规划和管理,比如世行贷款援助我们做黄土高原治理,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援助我们南方五省区的红土区域农业发展。刚开始,联合国的机构推荐用国外的软件,后来,我们的Citystar通过给联合国的官员和专家进行展示,其功能并不比国外PC版GIS的功能差,而且当时的国外软件都是英文版的,县里面的人不会用。这样,联合国经过对我们的软件进行考察,觉得可以采用。既聘请我为它们的专家,也用我们的软件。联合国五大机构都用了,甚至还用我们的软件到印度尼西亚、泰国等东南亚国家开培训班进行推广。
有点遗憾,我们从学校实验室里研发的软件,虽然也走出校门探索市场化运作,跟投资方搞了一些合作,但由于机制等原因,合作不太成功,反而对我们影响很大, Citystar没有得到后续发展。我们现在在搞Chinastar软件,还处在实验室阶段,有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应用,但还没达到商品化软件和大规模产业化的程度。
《新经济导刊》:您带领成立北京大学Geosoft实验室,这是国内高校最早从事地理信息系统及科学研究和实践的实验室之一,您觉得产学研结合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什么?
邬伦:最大的问题还是机制上,如果机制上解决得好一点,成功的概率就大一些。例如前面讲到做得比较好的这两家,超图软件和中地数码,科学院和学校对它们给予了大力支持,产业化机制也比较成功。尤其是超图软件,创始人钟耳顺教授所在的中科院地理所,机制和政策都相当支持,已于2009年底在创业板上市,是国内GIS企业第一个上市的。现在地理信息方面,上市的企业越来越多了。
《新经济导刊》:您是否打算成立地理信息公司并上市?
邬伦:十多年前搞CityStar的时候有这个想法,后来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如愿。现在暂时没有这个打算。
《新经济导刊》:如何提高我国地理信息的自主创新水平?
邬伦:如果从纯技术角度讲,国产的GIS基础软件要进一步提升,这个是长跑,一定要坚持。我进入到这个行业也20多年了,从国际上来看,原来还不错的品牌都一个个掉队了,所以我们要坚持住。软件这个行业,更多是智力的竞赛,中国人智力不差,因此,我国的GIS基础软件要努力并持续创新,例如云计算、物联网的出现是个机遇,能否抓住这个机遇在同一起跑线上竞争,并实现超越,这比在原来其他落后方面追赶要省时。当然,国家还要出台一些扶持政策。另外,还要下大力气抓地理信息服务,创新服务模式。基础软件在整个地理信息产业链中,虽然很重要,但所占的市场份额和产值只是一小部分,要根据新地理信息时代的特点,更多注重公众地理信息服务的技术创新和产业价值链扩展。
创新发展和产业规模扩大离不开人才的培养,虽说国内有200多个大学开了GIS专业,人才培养规模不小,但水平还要提高,结构也不够合理,按说应该是个金字塔,既要有高精尖的创新人才,更要有构成基座的大量从事基础性工作的专科生。
产业转型升级
《新经济导刊》:“十一五”末“天地图”开通了,影响比较大,但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认为“天地图”比谷歌地球有较大差距,您怎么看?
邬伦:这个很正常。Google做网络地图不仅时间比我们长,而且投入巨大,在全球有数以万计的服务器提供支持。Google Earth需要遥感数据,光收购Keyhole公司就花了20多亿美元。从软件开发、硬件支撑到商业化运作,我们都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中国也有像Google那么大的投入,相信不比它差。在信息社会,像这种国家战略工程,尤其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国计民生的大事,应拿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搞“两弹一星”的魄力积极推进。
《新经济导刊》:您认为网络地图是以国家投入为主还是像Google那样走商业化路径?
邬伦:我认为两者结合更好一些。
目前最大的瓶颈还是保密限制。现在是空间信息时代,有一些原来定的保密规则,实际上已经没有意义了,国外商业卫星已达到0.5米的分辨率,一些没有保密意义的数据应该公开,当然这需要一个过程。虽然一些该保的还要保,但是有些保也没有任何意义的数据若还要保,只能限制国内的发展。
另外,一些属于公益性投入产生出来的技术数据,应该发挥公益作用。国家应建立一种公益性数据应用机制,让企业和个人来用。只有这样,我们的基础测绘工作才能让全社会来受益。
同时要像国外一样,进一步鼓励企业发射卫星,国内已有先例,比如二十一世纪空间技术应用股份有限公司发射的北京一号遥感小卫星,还要进一步加大支持。不管遥感数据还是基础测绘数据,它们只是底图,上面机构、商店等兴趣点信息的变化,这些是滞后的,通过遥感也看不到,遥感只能看到街道和房子这个层面。这一块肯定要走产业化,让导航企业或将来有新的方式、新的模式,最后能把这些信息都综合关联起来,因为政府不可能专门设个部门,天天去调查这里开了个餐馆,那里又开了个商店等市场变化信息。这样,必然要通过市场行为和公众参与,某一家或若干家企业来做这个事,做完以后它们提供服务,服务以后会有收益。例如携程网,虽然很多酒店也能直接提供预订服务,但是对客户来说不方便也不好比较,而携程网通过提供一站式服务,还能得到优惠,实现了客户、携程网和酒店的多赢。地理信息公众服务也要走这个路子,并要有更大的创新,要把精准广告投放、商务智能等更多增值服务内容聚合。
总而言之,目前最迫切的一是要尽快突破一些已经不合时宜的观念和保密限制;二是公益性技术数据应该开发出来,让相关企业受益,也相当于是对企业的一种资源扶持,通过这些企业的商业经营,从而让国家每年投入的大量测绘经费增值,也能为更多的人提供服务。这个过程是多赢的,企业发展了,就业增加了,GDP上去了,生活方便了。
《新经济导刊》:请分析一下国内地理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面临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邬伦:目前,地理信息企业主要还是为政府和行业服务,虽然也有了一些面向企业和公众服务,如物流、烟酒等企业的智能商务,但是这个产业的主要产值来源于面向政府和行业。目前GIS行业竞争已相当激烈。相关企业有几千家,日子好过点的可能只有几百家,市场份额比较大的只有不到50家,不成规模的企业居多,无序竞争比较严重,这样对企业和甲方都不利,将来地理信息产业整合和企业兼并在所难免。建立合理有序的行业竞争规则迫在眉睫。
同时,现在地理信息产业规模总体来说还不够大,要实现产业大发展的关键在于要完成由主要面向政府和行业到主要面向公众和企业的转型。尤其是面向公众,使GIS走进千家万户,用到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才可能跨越发展形成大产业。就像计算机产业,上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之前,只有极少数人用计算机,形不成产业,后来有了因特尔微处理器,做成了微机和笔记本,普及到大众了,相应微软、谷歌、Facebook、微博等也发展起来了。只有老百姓都用起来,才能形成大产业,仅靠政府和军事部门,毕竟有限。地理信息要大发展,走向大众是必经之路。
《新经济导刊》:地理信息产业里面有许多细分领域,您认为哪些领域发展潜力更大?
邬伦:最近十年,面向政府和行业的应用有了比较大的发展。目前最多的是数字国土、数字城管、数字环保,根据前几年《3S周刊》项目统计,将近一半是数字国土方面的招投标项目,20%以上的项目是数字城管的,10%左右的项目是数字环保的。这三个领域就占到将近80%了。这个状况,与几年来相关几个行业领域,如国土资源部开展金土工程、二次土地调查,建设部推进数字城管密切相关。目前,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正在全国推进数字城市地理信息空间框架,工信部等部委和约一百余城市正在制定智慧城市建设规划,可以预计在这些领域将会有较大发展潜力,再就是前面提到的物流、商务智能等企业应用领域和公众服务领域很值得关注。
走近智慧城市
《新经济导刊》:您是国内最早提出智慧城市概念的专家之一,请问智慧城市与数字城市有何异同?
邬伦:数字城市与智慧城市既有联系也有区别。简而言之,数字城市解决了有无信息问题,是城市信息化的初级阶段,而在数字化并能共享之后,如何充分及时地利用这些信息实现城市的精细管理和敏捷运行,则需要完成对前者的升级达到智慧城市高级阶段。
可以这样认为:智慧城市=数字城市+感知网(遥感网/物联网)+云计算/智能计算
- 上一篇:保护长江生态环境的建议
- 下一篇:环境保护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