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人口老龄化解决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年人金融服务;商业银行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03-000-01
引言
随着银行“无人化”趋势的发展,老年人金融服务越发陷入了窘境,中国老龄化问题的越发严重性将加剧老年人金融服务问题。未来中国社会中,老年人的金融服务需求将越来越大,老年人口数也越来越多,商业银行应该如何应对这一问题,这是一个值得思索的事情。
一、中国老龄化现状
2012年,中国大陆总人口达到13.5亿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数量为1.2亿人,占当年全部人口的9.4%。据联合国预测,2016~2038年,中国人口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将从10%快速地上升为21%。发达国家平均需要55年完成的老龄化过程,而中国将只需要22年。因此,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十分严重。未来20年,老年人消费将对国民经济产生巨大影响。
二、老年人金融服务现状
伴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老年金融服务需求日益增长。但我国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却十分落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同时未富先老的养老问题压抑了老年人的理财需求,商业银行与老年人之间存在有关服务问题的矛盾。因而,商业银行的老年人金融服务发展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老年人存在行动缓慢、视力与听力下降、记忆力差、接受新事物慢的特点。这其中,城市社区老人特别是县域街道社区老人更是存在“个人有积蓄、儿女工作忙”的问题,这些老人在平时生活中需要自己到银行办理业务,也有闲钱可以用来购买理财产品,但人体机能退化导致了老年人在现行金融服务中面临着极大的问题。
以济南市的工行长清支行营业室为例,每天60岁以上的顾客有五分之一,而五峰路网点的老年顾客占了三分之二。老年顾客办理的业务一般仅涉及到存取款和理财产品。老年人花眼之后,有时候即使戴上老花眼眼镜填银行单据时也看不清;老年人动作迟缓、反应慢,有时候在办理需要输入密码等有时间限制的业务时,要试好几次才能成功。据有关资料研究,老年人平均在银行办理业务的时间在20分钟以上。在银行办理业务耗时长给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也大大降低了银行的工作效率,增加了其他人的等待时间。
为了普及银行业务智能化,减少其他人的等待时间,现在银行都提倡存取款、转账尽量在ATM机上面进行。老年人的退休工资折也都被单位统一换成了工资卡,但老年人并不会使用ATM机,银行工作人员有限,所能提供的帮助也有限,工资折变工资卡反而使老年人陷入了窘境。就在长清支行营业室的具体观察而言,退休老人之中95%以上并不会使用ATM机,即便银行工作人员或者家里的孩子教过一两遍工资卡的使用方法,老年人也记不住甚至不敢操作。自助机器上面提醒操作的字体相对较小且提示出现的时间较短,让花眼的老人看不清或者反应不及时,操作错误时ATM机还有可能会直接吞卡,老年人越发不敢操作ATM机。
未来20年中国老年人口数目越来越多,老年人的理财需求越来越大,老年人与银行打交道的频率越来越高,如何让人年老时在科技进步中感觉到的是方便而不是被遗忘,如何让银行服务符合年轻人步速的同时也能贴心的考虑到老年人的步幅,在银行间竞争日益激烈的明天,这会是一个焦点。
三、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一)网点设施
银行在设置各种自助设备网络银行等先进硬件设施时,充分考虑老年人群的使用需求。比如:提供老花镜、将提示字体改成大码字体、设置老年人专用ATM机、在每个月退休工资发放时开设老年人服务窗口。
(二)人性化服务
银行定期开展走入社区系列活动,给老年人普及金融知识,同时给银行工作人员开展关于老年人金融服务的培训,增强工作人员尊老敬老的意识,培养工作人员服务的耐心与细心。在业务流程方面,给老人简化办理流程、减免手续费。
(三)老年人理财产品的开发
银行要开发适应老年人群体特点的理财产品。二十年之后的老年人客户群体不仅有庞大的人数,他们现在还掌握着社会的大部分资源,有着充分的资金积累,如何让退休金保值甚至增值将是他们十分关注的事情。未来的老年人理财产品市场会是各商行争夺的主战场之一。
(四)与专业社工机构合作
银行与社工机构合作,由社工机构组织社工人员协助银行来解决老年人客户群体办理业务时,服务不周的问题。第一,对那些行动不便或者卧病在床的老年人,家属可以通过联系与银行合作的社工机构,由社工机构代替银行工作人员,对老年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况进行判断,确认其是否达到银行工作人员上门服务的标准,以此替代现在种类繁多的证明文件。第二,由于银行进行上门服务时,为避免出现金融风险,必须要有两人以上一同前往,但在实际生活中,由于银行的员工人数有限,抽调两名以上的员工去上门服务很难。所以,由社工机构联合银行进行对老年人的上门服务将化解这一难题。第三,定期的开展银行工作人员与社工的交流会,银行工作人员将日常工作中所遇到的服务难题与社工交流,社工从专业角度提出解决方法,从而给老年人提供更好更贴心的服务。
参考文献:
篇2
(一)家庭保障功能弱化
家庭养老,是指对老年人物质生活的需要、日常生活的照料和精神生活的慰藉,完全依靠家庭来满足。家庭保障功能弱化表现在: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家庭结构呈现小型化、核心化,赡养老人的能力降低;农村人口高度流动化,农村老年人难以得到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同时,子女不愿意养老增多,老年人不愿意依附年轻人来养老独立意识也在增强,“养儿防老”功能出现了弱化趋势。
(二)土地保障功能弱化
土地保障实质上是由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与事实性层面的双层缺失造成的,本质上,土地只是农民最重要的生产要素。因此,土地最终意义上只是作为农民的一种重要的生产资料,它不可能具有社会保障的作用。但由于受土地增收幅度有限、初级农产品的利润低、工农产品的剪刀差等因素的影响,土地的收益是非常有限的,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呈现下降趋势。
二、土地流转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的积极作用
(一)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土地流转明确了农民的承包权,使越来越多的农民以契约的形式将世代耕种的土地自愿交付给他人经营,从效益和利润空间相对较窄的农业中转移出来,进城务工、经商;同时,土地流转促进了土地的集约化经营,能使农村各种生产要素的最佳组合,带动非农产业快速增长,有力推进了农业与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优化升级。
(二)强化土地补偿和安置费的社会保障功能
近年来,为建立分年龄、多层次、全覆盖的基本养老保障制度,特别是参考城市标准,建立专门针对农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各地都十分重视,在资金筹措上,一部分地方财政直接补贴,另一部分则来源于土地流转的补偿安置,土地流转在补偿安置和使用权的收益分配上对农民就业与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资金问题适当地倾斜,促进了土地补偿和安置费对社会保障的功能。
(三)成为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设的切入点
规范的土地流转制度,客观地把现有农村居民分为从事农业生产与从事非农生产两大块,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农村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提供了切入点。
(四)创新土地流转模式将成为农村现代社会保障模式
充分利用土地资源,实现土地流转模式创新,才能壮大集体经济实力,才能保证有充分可靠的社会保障基金来源,并进而成为农村现代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新的推动力。土地流转模式的创新,可根据农村的具体情况选择。“买断经营型”、“户际联营型”等,这些都不仅使种粮大户因大大提高土地产出率,实现农业的高产、高效而得益,而且也能使转出土地的农户和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从流转中得到受益。
三、农村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建立对土地流转的促进作用
(一)化解土地流转后的家庭养老危机
一旦在流转土地之后,遇到大的风险,老年农民只能转投自己的子女,重新回到家庭养老的模式,可能是刚“脱贫”又“返贫”。完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可以为流转土地农民提供一定的生活保障,为其子女减轻养老负担,进而化解新后可能深化的家庭养老危机。
(二)降低土地的流转风险
土地流转的风险,转出方最大的担心是将土地转出去后,能否在非农产业中取得稳定的收入;一旦遇到暂时的失业、年老、生病、事故等而丧失了取得收入的能力,能否有其他的制度性保障。转入方却面临着自然与市场的双重风险,既受自然灾害、自然条件等自然风险的影响,又受农产品生产的市场价格、市场供求等市场风险的影响。在农产品市场风险逐年增大的情况下,需要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即农村社会养老保险降低流转风险。
(三)促进土地合理有序流转
建立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机制,国家和社会从物质和心理层面上给予农民养老生活等社会保障,农民的抗风险能力、就业的自和选择权增强,依附土地保障的心理和能力减弱,土地流转的意愿增强。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促进土地有序流转的最好解决方法,对流转双方都是有益和必要的。从某种程度上说,完善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是实现农村土地流转市场有效运行的必要条件。
四、政府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与促进土地流转的主导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