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综治工作计划范文
时间:2023-03-15 13:2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残联综治工作计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成立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扎实推进“平安(山区)**、向阳”建设。
综治工作是一项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国家长治久安的大事,决不可掉以轻心。**工商所是最基层的综合经济管理部门,社会综合治理工作显得尤其重要。加强综治工作的主动性、全面完成综治目标责任责无旁贷。成立了由念林聪为组长的3人综治工作领导小组。把综治和创建乡级文明单位工作摆上我所的重要议事日程,并写入年度工作计划,使综治工作与业务工作有计划、有步骤的同步实施。
二、制定年度综治工作重点,落实综治责任制。
为巩固和发展我所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创建工作成果,根据县工商局和两乡乡政府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提出的各项要求,结合本所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工商所XX年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管理制度》,把综治工作纳入年度考核及经济利益管理范畴,并将综治工作作为评比先进工作者的重要依据。
三、XX年围绕综治工作,我所应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1、组织学习,认真贯彻执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目标责任书》精神,围绕工作要点,深刻领会创建综治合格单位活动的重要性。积极征订《云南法制报》等综治刊物,并要求全体干部职工认真学习。
2、积极宣传综治工作。积极参与宣传建设“平安**、向阳”为主题的活动;在我所网站和《红河日报》、《云南法制报》、《红河州工商行政管理》和本所工作简报上大力报道综治工作,宣传综治工作先进单位和个人典型,为弘扬综治工作制造强大的政治舆论;配合**、向阳派出所、综治办做好社会治安宣传栏工作。
3、做好食品、药品等经营户管理防范,与我所责任人签订《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责任书》,做到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同时对重点管理对象签订《商品质量(服务)责任书》,推行《商品准入制度》,对盗窃的赃物、来路不明的商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无厂名、厂址、无中文标识、无使用说明书和无产品合格证的商品以及无生产日期、保质期的食品(商品)不准进入市场。未经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易燃、易爆和剧毒、剧腐商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伪劣假冒商品和过期变质商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特别是强化对市场内和学校周边奶制品、豆制品、酒、饮料等重要商品的全程监控。国家明令禁止销售的商品不准进入市场销售。落实“谁经营谁负责”的治安责任制,确保综治工作落到实处。
4、加强安全保卫工作。聘请一位有责任心的人员负责值班保卫工作,确保晚上及节假日均有人看守;请电管所对我单位电路系统进行检测,确保网络用电安全;进一步加强票据、现金、档案等贵重物品管理,下班时间非经许可严禁外来人员的随意进入。
5、做好网络安全体系建设。计算机和网络设备安全管理人员要保证每周进行日常病毒检测,对防病毒软件做到及时更新,并做好备份工作;同时密切注意病毒发作和新病毒信息的收集,严防计算机各种病毒对网络系统的侵入和攻击;安装防火墙和网络入侵监测系统,防止黑客入侵和人为破坏,做好数据备份,确保信息不丢失。
6、强化对“**工商所网站”的监督和管理,坚决控制**工商所网站上各种有害信息的传播;做好保密工作,逐步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安全体系,防止人为或非人为的破坏、计算机犯罪以及泻密事件发生等内容。
7、制定**工商所网站信息制度,强调实行所长把关工作制,努力提高**工商所工作人员信息网络系统的安全意识和保密意识。同时在所内部应加强文件档案整理归档和保密工作。
8、参与两乡政府“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和扶贫济困结对子等活动。同时,积极响应号召,主动参加两乡见义勇为捐助和乡残联、民政组织的捐助等活动,继续做好支助贫困上学。
篇2
一、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和总体目标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指导方针是:以“*”重要思想和党的*大精神为指导,适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满足广大残疾人日益增长的康复需求,坚持社会化工作方式,以社区为工作平台,加大工作力度,积极开发社会资源,增强康复服务能力,提高康复技术水平,使残疾人普遍得到康复服务。
残疾人康复工作的总体目标是:到*年城市有需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到60%以上,到2010年城市有需求的残疾人康复服务率达到80%以上,农村达到70%以上。到2012年全市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康复服务”。
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坚持“以人为本,常抓不懈”的发展理念。从残疾人基本康复需求出发,通过医学、工程、心理、社会和教育等手段,满足残疾人多样化康复需求,使他们残缺的功能得以恢复,潜力得到挖掘和发展,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紧紧围绕覆盖面广、时效性强、残疾人迫切需要的康复项目开展工作,持之以恒,常抓常新,务求实效。
(二)坚持“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齐抓共管;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做好康复工作的有效方式,着力提高残疾人康复工作水平。
(三)坚持“巩固提高,分类指导”的工作思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巩固已有的工作成果,在扩大康复覆盖面的同时,注重提高康复质量;注重各个康复项目的特性,注重高新技术在康复领域的应用,逐步拓展康复内容,增强服务项目,提高服务能力。
(四)坚持“重点实施,普遍服务”的工作方法。选择残疾人迫切需要又有可能做到的康复项目,实施一批重点工程。推行社区康复、家庭康复,推广实用、易行的康复方法,广泛开展康复医疗、训练指导、知识普及、家庭培训、咨询和转介服务,多方面满足残疾人的康复需求。
三、加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社会化的工作机制,加大康复工作力度。各级政府要加大残疾人康复工作力度,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各级残疾人康复工作办公室要积极协助政府制定和实施康复工作规划,准确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多渠道筹措康复经费,大力宣传普及康复和残疾预防知识,指导、协调和督促各项残疾人康复工作的开展。各级计划、财政部门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计划、安排财政预算时,要对残疾人康复建设项目和康复事业经费以足够的支持。各级卫生部门和医疗单位要积极探索康复医学和保健医学、预防医学、临床医学有机融合的途径,加强医院康复科室建设,加强康复人才培训,充分发挥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农村初级卫生保健网的作用,增加康复内容,拓展服务项目,提高康复质量。各级民政部门应将康复工作纳入社区重点建设项目,对特困精神病人及其他有康复需求的贫困残疾人给予重点救济。各级教育部门要将学龄前残疾儿童康复纳入特殊教育规划,指导各级教育机构开展学前教育康复。*机关要切实做好对肇事肇祸精神病人的管控工作。各级残联作为残疾人康复工作的牵头协调部门,要把康复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制定康复工作计划,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督促检查,抓好各项康复措施的落实。
(二)完善网络化的服务格局,增强康复服务能力。要紧密结合社区建设、城乡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和社会治安综治网络建设,以专业机构为骨干、社区为基础、家庭为依托,整合康复服务资源,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医疗卫生机构、社区服务机构、学校、幼儿园等现有机构、设施和人员的作用,根据残疾人不同的康复需求,提供康复医疗、训练指导、心理疏导、知识普及、残疾人亲友培训、简易训练器具制作、用品用具服务、咨询服务、转介服务等多种康复服务。建立健全专家技术指导组,确定地方康复技术资源中心(站、点),开展技术指导、人员培训、宣传咨询、制定标准、检查评估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积极推进社区康复,组织开展调查摸底、建档立卡,掌握残疾人康复需求,开辟适合场所,配置适宜设备、器具,开展康复训练与服务。社区卫生机构要为残疾人提供康复服务,开展社区康复骨干培训,进行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并做好与专业康复机构的转诊工作。鼓励民间力量兴办各类残疾人康复设施,倡导热心公益事业的各界志愿者为残疾人康复各尽所能,使广大残疾人获得经济有效、实用便利的康复服务。
(三)建立多元化的保障机制,帮助贫困残疾人康复。各级政府要将残疾人康复经费列入财政预算,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残疾人康复工作的需求,按照国家残疾人事业发展计划规定的残疾人康复任务指标和经费配套要求,安排落实好康复经费。市、县(市、区)、镇(办事处)应按照辖区人口每人每年不少于0.15元的标准安排残疾人康复经费。各级销售福利彩票所得的福利基金每年应提取20%用于残疾人康复。动员各级慈善机构捐赠一定资金用于解决贫困残疾人的康复困难。从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残疾人康复后的职业和劳动技能培训,为康复后的残疾人就学、就业、全面参与社会生活创造条件。积极开展社会救助,开通专项捐助渠道,设立专项基金,对贫困残疾人康复提供帮助,对有特殊困难的残疾人通过医疗救助给予照顾。制定有关政策和扶持措施,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残疾人康复工作。鼓励志愿者积极参与残疾人康复工作,对残疾人的治疗、康复和全面参与社会生活给予援助。
(四)建立多方位的干预体系,有效预防残疾发生。建立健全出生缺陷干预体系,避免常见、重大出生缺陷和先天残疾的发生;预防因缺碘、氟中毒等环境因素致残;降低药物致残发生率;减少疾病致残;加强安全生产、劳动保护和交通安全工作,减少事故致残。大力推行早期干预和早期康复训练,控制残疾程度的加重。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媒体,开展与残疾人康复工作有关的公益宣传服务,普及康复知识,提高残疾预防意识。
(五)运用规范化的管理手段,提升康复服务水平。各级卫生、民政、教育、妇联、计生委、残联等部门和单位要密切配合,深入残疾人家庭进行康复需求调查,掌握残疾类别、残疾程度和康复需求等情况,建立并完善残疾人康复需求数据库和康复资源数据库。合理整合当地现有的康复资源,掌握残疾人康复服务单位的数量、分布、业务范围、硬件设施、技术力量等情况,满足残疾人对康复的需要。建立并完善康复工作台账和规章制度。使用格式统一的工作用表和台账,明确岗位职责,制定相应工作制度。建立并完善康复工作评估标准和指标体系。按照标准定期进行评估考核,科学、系统地反映残疾人康复事业发展和服务效益。
篇3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深刻认识当前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问题,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建立健全党政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搭建社会心理服务平台,基本形成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提高公众心理健康水平。
二、工作目标
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网络,将心理健康服务融入社会治理体系、精神文明建设,融入平安、健康建设。将心理健康服务纳入创建健康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作为健康细胞工程(健康社区、健康学校、健康企业、健康家庭)和基层平安建设的重要内容,让因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等导致的极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
三、工作任务
(一)设置心理服务站(室):全县各镇(园区)均建立社会心理服务工作站,各镇(园区)所辖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80%。
(二)设立心理辅导室:全县中小学均设立心理辅导室,建成率达100%。
(三)开展心理健康服务: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等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为员工提供方便、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
(四)加强心理服务培训:专兼职工作人员培训一年内不少于2次;心理服务专业人员培训不少于4次。
(五)开展心理健康宣传: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科普宣传教育,城市、农村普通人群心理健康核心知识知晓率达到50%。
(六)强化服务目标管理: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报告患病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分别达到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到80%;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达到70%。
四、工作内容
(一)加强心理服务体系平台搭建
2020年,全县第一批试点成员单位已完成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并有序开展心理服务工作,未开展或正在开展体系平台建设的成员单位,要严格按照平台建设规范化要求,以第一批试点单位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为样本,依托工会、综治中心、党群服务中心、老年之家、妇女儿童之家、人力资源等场所,选择相对安静且方便出入的房间,加快心理服务体系平台建设。同时环境布置要体现人性化设计和人文关怀,配备好咨询桌椅等基本设备设施。有条件的单位可以结合实际,拓宽心理咨询服务场地功能和相关配置,配备电脑、打印机等办公设备,开通心理服务热线,建立心理测评系统工具,配备沙盘、绘画类、放松类、自助类辅助器材。
(二)加强心理健康服务
建立健全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工作机制,切实加强各类人群的心理健康服务:一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服务。各中小学要依托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心理健康服务。同时,积极创建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各学前教育机构要开展以儿童家长为主的育儿心理健康教育,及时发现学前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特殊教育机构要结合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等特殊学生身心特点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的心理品质;二是加强患者心理健康服务。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依托心理科门诊,对躯体疾病就诊患者提供人文关怀和心理健康教育,对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进行识别和转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要为有心理行为问题提供人文关怀、心理疏导等服务。同时,结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有需求的签约家庭开展心理疏导;精神病医院要通过心理治疗门诊,为患者提供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相结合的服务,还要加强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合作,指导其每年2次在镇、村(社区)开展抑郁、焦虑、老年痴呆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和精神障碍科普宣传,对辖区老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评估和随访管理。三是加强重点人群心理健康服务。公安、司法、等部门要在公安监管场所、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中心(工作站)、司法所、接待场所等进行心理危机干预培训和演练,对系统内人员和工作对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评估,心理咨询,危机干预等服务。同时完善流浪乞讨人员、公安监所被监管人员、服刑人员、刑释人员、社区服刑人员、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等特殊人群心理沟通机制,做好矛盾突出、生活失意、心态失衡、行为失常人群及性格偏执人员的心理疏导和干预。制订个性化疏导方案,特殊人群个性化心理疏导的覆盖率达到70%以上。四是加强各部门、单位职员工心理健康服务。县总工会要将职工心理健康纳入年度工会工作要点中。各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新经济组织通过建立心理健康辅导室或购买服务等形式,广泛开展职业人群心理健康科普宣传,举办职场人际关系、情绪调节等讲座,提升职工心理健康意识,掌握情绪管理、压力管理等自我心理调适方法和抑郁、焦虑等常见心理行为问题的识别方法。通过员工心理测评、访谈等方式,及时对有心理问题的员工进行有针对性的干预疏导。
(三)加强心理健康知识培训
各单位要始终坚持以服务为第一要务的发展理念,分级分批组织开展人员心理服务工作能力培训。一是加强心理专业人员知识能力培训。对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心理治疗师、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等心理健康服务人员开展培训不低于4次;二是加强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依托市级以上精神卫生机构,全年举办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培训班不少于4期,开展部门培训2次,定期开展严重精神障碍患者家属护理教育等相关知识培训;三是加强普通群众心理健康培训。各部门、单位要积极对本单位职员工及服务对象开展心理健康知识培训或讲座每年不少于2次。
(四)加强大众心理健康科普宣传
各创建成员单位要加强合力协作,在电视台、报刊、杂志、互联网(门户网站、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等)媒体开通心理健康节目或专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每年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认真开展心理健康公益讲座。全县各镇(园区)要依托社会心理工作站或村(社区)心理辅导室,主动向居民提供心理健康科普宣传资料,在公共场所设立心理健康公益广告和宣传栏。要鼓励引导社会志愿者积极参加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热线咨询等志愿服务。
(五)强化服务目标管理
各单位要通过多渠道开展心理行为问题人员的日常发现、登记报告、随访管理、危险性评估、服药指导、心理支持和疏导等服务,切实加强特殊人群心理疏导和严重精神障碍综合服务管理:一是开展医疗救治服务。各医疗机构要做好心理问题人员医疗救助、疾病应急救助与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居民大病保险等制度的衔接,确保建档立卡贫困患者县域内住院医疗费用个人自付比例不超过10%;二是完善部门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县公安、、卫健、民政、残联等部门服务联动机制。联合开展重点特殊人群心理干预和治疗服务,依法依规对肇事肇祸者予以规范处置。确保年度严重精神障碍患者检出率5‰、规范管理率80%、规律服药率60%,精神分裂症服药率达80%的目标。
五、工作步骤
(一)准备阶段(2021年1月至2021年4月)
一是召开领导小组工作会议,制定年度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明确重点工作内容时限;二是制定心理服务人员培训计划及培训课程;三是完善心理健康知识科普宣传方案等前期准备工作。
(二)实施阶段(2021年5月至2021年11月)
一是完成县、镇、村三级服务平台全面建成。全县25个镇均设置社会心理工作站,村(社区)心理咨询室建成率达到80%;二是持续加强职员工、学生、患者和特殊人群等4类人群心理健康服务;三是举办心理专业服务人员心理知识培训不低于4次。医务人员临床心理知识培训不少于4期,部门培训2次以上。各单位职工及服务对象心理健康知识讲座不少于2次;四是通过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科普知识,组织至少2次心理健康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等活动。
(三)总结阶段(2021年10月1日至2021年10月31日)
全面完成培训方案目标内容,认真总结工作先进经验做法,查找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解决问题的可行性办法措施,确保预期完成培训目标任务。
(四)迎检阶段(2021年11月至2021年12月)
一是对各项工作的开展进行科学、全面、客观评价,总结经验;二是各创建成员单位完善相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归档和归卷工作(资料规范填写收集详见附件2);三是开展创建工作评估,完成自查报告、档案材料等准备工作,迎接省级评审验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将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平安、健康和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纳入县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年度绩效考核目标管理内容,制订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明确成员单位工作内容和职责;二是定期召开领导小组会议,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县委政法委、县卫生健康局要协调相关部门做好推进工作。各部门要加强对所属单位(机构)心理健康服务的领导,搭建好平台,组织好培训,开展好服务。三是加强目标任务分解。各部门、各行业要根据总体目标任务,细化指标,层层压实责任,确保按时保质完成目标任务。
(二)加大经费投入。一是积极争取上级财政安排的专项补助资金。加大县乡两级对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财政投入,保证心理健康体系建设宣传、培训、设施建设、政府购买服务等工作顺利推进;二是建立多元化资金筹措机制,积极开拓公益筹资渠道,探索社会资本投入心理健康服务领域的政策措施,完善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的保障政策和激励措施,保障心理健康服务工作有效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