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环境的习惯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3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环境的习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经济发展 环境保护 和谐
一、主要概念及指标
经济发展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时期内从贫穷落后状态走向经济和社会生活现代化的过程。经济发展不仅意味着国家经济总量的增长,更意味着经济结构的改善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的全面进步。
环境保护是指运用现代环境科学理论和方法、技术,采取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科学技术的等多方面措施,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防止和治理环境污染和破坏,综合整治环境,保护人体健康,促进社会经济与环境协调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明确了环境保护的指导理论、目的、内容和应采取的措施,尤其是将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纳入环境保护。这就要求人们在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并掌握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根源与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防止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保护人体健康,保持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
环境保护的主要指标有:控制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二氧化碳、工业固体废物、氨氮、烟尘和工业粉尘等),城市环境保护指标(如城市空气质量、地表水质量、污水和生活垃圾处理率、噪音标准、绿化标准等),生态环境保护指标(如自然保护区面积比率、海洋保护区面积、森林覆盖率、湿地面积保护、土壤质量、农村饮用水级灌溉水质量以及物种等)。
二、相互关系及作用
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
首先我们弄清楚前提和基础的区别,在现实中还有不少人习惯性的将两者混为一谈,但是在这个问题上二者的关系必须清晰明了。一般来说基础是已然存在的事实,而前提则为假设的条件或需要达成的条件,如我们可以说一个人的文学基础好而不能说文学前提好,在考试中考出好成绩的基础是平时学习认真、知识掌握的牢固,前提则可以多样,比如考场环境好等。
经济发展是保护环境的前提。因为保护环境需要各种投资,比如资金、技术、人才、设备等。只有在经济发展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才能有能力去培养环境保护方面的专业人才,研发或购买环境保护所需的各种技术和设备。西方发达国家在环境保护这方面做得比亚非拉的发展中国家好,主要就是这方面的原因:他们经济发展水平高、国民收入高、居民生活富裕,所以就有更多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环境保护这方面来,再加上他们工业化程度高,教育和培养水平高,所以他们更容易研发和掌握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另一方面是他们社会发展水平高,企业、政府及普通民众的环保意识比较高,这就使得环保政策的执行更加容易,各方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高,收到的成效更好。而反观发展中国家,由于经济欠发达,政府的绝大部分力量都投入到发展本国经济、摆脱贫穷和饥饿、建设基础设施等方面,没有多少资源投入到环境保护中来,这并不是说政府不愿意保护环境,而是他们做不到,心有余而力不足。而发展中国家的居民也大都为生计奔波,没有意识也可能是没有能力去保护环境。所以说经济发展是环境保护的前提,只有经济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政府有相对足够的能力了,各方共同努力才能把环境保护做好。
保护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众所周知,地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发现除了地球以外任何一个适合生存的星球,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保护这颗星球我们责无旁贷。然而长期以来人类的活动却对我们唯一的地球造成了极大的创伤,森林滥伐、大气污染、水污染、沙漠化加剧、物种锐减等等,自然环境遭到了极大地破坏。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就是说经济要得到良好的发展必须建立在环境的到保护的基础上,环境一旦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必将制约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甚至导致文明的消失。公元前2500年前,拉丁美洲曾出现过高度的人类文明——玛雅文明,当时当地气候适宜、降水充足、土壤肥沃、各种资源丰富,玛雅人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了当时高度文明的农业社会,但是后来随着人口激增,土地资源开始变得越来越紧张,终于玛雅人想到了一个饮鸩止渴的办法——砍伐森林开垦农田,短期内耕地增加了,在一定程度上解燃眉之急。但是长期下来,水土流失、森林锐减、当地气温上升,环境已经变得不在适合居住,玛雅人只好背井离乡,留下永远的教训警示后人。这个例子说明,人类要生存离不开合适的环境,自然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在合理的范围内利用它,保持生态平衡,一旦使用过度导致生态失衡环境恶化,人类离灾难就不远了。一个良好的环境能提供人们需要的各种资源,人们只有在此基础上合理的加以利用才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
三、结论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基础,经济要发展、社会要进步、人要得到全面发展都离不开这个基础。经济发展是实现环境保护的前提,从现在来看环境被破坏已成事实,保护迫在眉睫,然而没有经济的发展就没有保护的能力,再怎么提倡都只能是空谈。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并不矛盾。经济发展需要利用环境、利用资源是事实,但并不是说所有的利用都会造成环境的破坏。自然环境自身有一个承受能力,在环境承受范围内利用是不会对其造成破会的,在这个范围内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然后再利用经济发展的成果回来以破坏的保护环境或者是用来防止环境遭到进一步的破坏,这样的行为是符合自然规律的。
篇2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西部;环境问题;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06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8-0147-02
1 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可持续发展是一个涉及经济、社会、文化、技术及自然环境的综合概念,是一种立足环境和自然资源的角度提出的关于人类长期发展的战略和模式。1987年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在她任主席的联合国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把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这一定义得到广泛的接受,并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取得共识。我国有学者对这一定义作了如下补充:可持续发展是“不断提高人群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能力的、满足当代人需求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满足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需求又不损害别的地区或别的国家的人群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换句话说,就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它们是一个密不可分的系统,既要达到发展经济的目的,又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淡水、海洋、土地和森林等自然资源和环境以及历史文化古迹等人文环境,使子孙后代能够永续发展和安居乐业。这是一条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要协调发展的正确的发展道路。
2 西部经济发展与环境的关系
2.1 西部地区充足的自然资源与落后的经济增长方式之间的矛盾,导致环境问题突出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是西部经济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资源的开发对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但是长期以来西部地区由于经济落后,发展慢,形成许多贫困地区,这些贫困人口为了满足粮食需求,毁林开山,造成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等环境问题。形成“越穷越垦、越垦越穷”的恶性循环。加之当地粗放式的经济发展方式,以及低成本的工业扩张和能源消费不合理,造成了环境严重污染和资源浪费、短缺的现象。一些地方部门、个人惟利是图,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经济发展,对西部资源进行疯狂掠夺式开发,导致本已脆弱的环境更加雪上加霜。比如:无序和掠夺式开发导致大气和水污染,据我国和世界银行专家估算,仅大气和水污染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就占GDP的7.8%。
西部经济发展的目的是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缩小东西部经济差距,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充足的自然资源是人民高质量生活的必要条件,是西部经济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而无序和掠夺式的资源开发会严重制约经济的增长。因此西部地区在经济发展方式上,要更加重视对当地资源的利用,同时也要考虑环境的承载能力。在西部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我们不能因为经济发展对环境造成恶劣的影响,因此就停滞经济的发展;当然更不能为了经济的短期增长,不惜以浪费资源、牺牲环境为代价。要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大力保护环境的前提下发展经济。最终实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双赢结果。
2.2 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是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西部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是要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的地位,这是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发展的根本保证。可持续发展是发展西部经济须贯彻的一项重要原则。实现西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把环境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放在重要位置。只有大力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优化资源结构,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系统功能,防止生态环境恶化,改善人民生活生产条件,才能确保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环境屏障,西部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不仅是西部经济健康发展的前提和条件,而且也关系到全国的生态环境。因而西部态环境恶化,不仅仅是一个地区性的经济发展问题,而且是一个关系全国经济发展的问题。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就要向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指出的那样“坚持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良好的生态环境能够保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效率,促进西部地区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高。避免因自然资源衰竭、资源生产率下降、环境污染和退化给社会生活和生产造成的短期灾害和长期不利影响。因此,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而且首先保护好生态环境。
2.3 西部地区环境问题是发展过程中产生的,也只有通过经济发展才能解决 在西部经济发展进程中,经济的发展对西部的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压力,对生态环境的恶化起了重要的影响作用。但是,环境问题的解决也需要经济的发展,没有经济的增长,缺乏改善环境的条件和资金的支持,保护环境难以奏效。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与经济发展阶段和技术进步程度也密切相关,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用于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的资金总量也在逐年增长:“1981-1998年间,“六五”期间(1981-1985年)为166.23亿元,占GNP比例为0.50%;“七五”期间(1986-1990年)为476.42亿元,占GNP比例为0.69%;“八五”期间(1991-1995年)为1306.57亿元,占GNP比例为0.73%;“九五”前期为1632.50亿元,占GNP比例为0.74%,而后期污染治理投资约为4500亿元,预计占同期GNP比例的1.3%”。[1]可见,西部也只有在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中,不断重视环境保护、治理环境污染,才能使环境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综上所述,环境保护和改善与西部经济发展之间并不是矛盾的,环境保护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之一,解决环境问题不是不要发展,而是发展的目的是什么以及如何发展的问题,它们之间是相互依存和相互促进的,西部经济的发展立足于环境之上而又不超出环境的承载能力,环境保护立足于社会经济条件而又不超出社会经济承受能力,这样的协调发展即可持续发展。
3 西部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3.1 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 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核心是经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在保护资源的质量和提供服务的前提下,使经济的净利益增加到最大限度,是不降低环境质量和不破坏自然资源基础前提下的经济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强调,经济发展应保持在自然与生态的承载力范围之内。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地区,首先要建立一个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每个经济决策都会影响环境,同样,环境的每个变化都会影响经济的发展。所以,应强化可持续发展理念,注重落实,注重实践,建立可持续发展经济。这就要求任何经济决策都要计算真正的环境成本和利益。当利益大于成本时,就可以执行该决策;反之,当利益小于成本时,就应该取消该经济决策,也就是要环境保护为先,有时候要不怕牺牲短暂的经济增长来成全环境保护,以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3.2 从制度入手,制定措施,防止东部的污染“西迁” 随着国内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东部地区要素成本上升,竞争加剧,高物耗、高能耗、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市场压力会越来越大,东部地区的资源密集型产业、能耗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产业会逐步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而西部地区由于经济长期比较落后,摆脱贫困的愿望也非常迫切。为了加快发展,容易饥不择食,忽略环境问题,重复发达地区“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从而对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造成巨大压力,为西部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留下巨大隐患。为此,西部地区地方政府应以制度建设为先导,做好产业规划设计,采取严厉的限制措施,禁止淘汰的落后的技术设备流入西部地区,防止东部地区污染向西部地区转移。
3.3 从社会公众入手,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同志曾指出:“环境意识和环境质量如何,是衡量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2]据调查,大多数人对环境、资源、经济发展等之间的关系及环境问题状况缺乏清醒的认识,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少甚至根本不了解,认为资源、环境是无限的。因此,应广泛深入开展环境教育,把环境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门必修课,从各个方面提高广大青少年和干部、群众的环境意识。而且,政府要积极推行绿色消费,倡导消费者在消费时选择未被污染或有助于公众健康的绿色产品,或者是在消费过程中要注重对垃圾的处置,不造成环境污染;要引导消费者转变消费观念,崇尚自然、追求健康,在追求生活舒适的同时,注重环保、节约资源和能源,实现可持续消费;还要鼓励广大人民群众参与环境保护,或者在公众中开展绿色竞赛等以环境保护为目的的活动,使公众在活动中养成自觉保护环境的习惯。
3.4 着力建立西部生态环境补偿制度,促进东中西部协调发展 环境是一种公共产品。长期以来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忽视了环境资源的价值。在西部地区由于忽略了环境资源价值,导致环境资源被过度使用和浪费,环境问题愈发严重。因此要给环境资源赋予价格,通过经济杠杆来调节对环境资源的开发,使资源用于最有价值的地方。治理生态环境,包括对原有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新的生态环境的建设,都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因而在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中如不对治理成本补偿,不解决经济利益问题,就很难调动西部地区人们治理环境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西部地区环境建设的好坏,关系到东部和中部的经济发展和未来。中东部地区作为西部生态建设的受益者,应对西部地区予以相应补偿,促进西部的生态保护和恢复建设。因此,着力建立西部地区环境补偿制度,并使之规范化、法律化,能充分调动各方对西部环境保护和建设主动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西部地区环境的建设,为西部经济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我国西部地区是个“聚宝盆”,有着丰富的资源等待着炎黄子孙去发掘。为了实现我国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中华民族的子孙后代始终拥有生存和发展的良好条件,我们一定要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促进人和自然的和谐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格局,实现山川秀美,经济繁荣的西部发展新局面。
参考文献:
[1]马良华,李兴建.从我国经济运行的主要难点论农业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3,(07).
篇3
关键词:生态环境保护;经济发展;关系
中图分类号: X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3)-12-09-2
1 生态环境的含义
在阐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之前,首先了解一下生态环境的含义。
生态环境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生态环境的破坏,最终会让我们的生活环境逐渐恶化,经济发展受到限制。因此,要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促进经济的发展,就必须保护生态环境。
2 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生态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条件,人类对其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党和政府将生态环境建设和保护列入国家的一项基本国策。生态环境的内容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部分:第一,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的改善与保护。保护生态环境主要包括: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禁止废弃物进入环境,保证生态环境本身的净化能力,保证自然物种的多样性,从而使生态系统得以良性循环,所以人类不仅要保护生态环境而且要合理利用自然资源,自然是人类的朋友,只要保护生态环境才能给我们一个更好的生存环境。第二,防治生态环境污染。环境的污染已经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何防治环境污染是世界性课题。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工业污染,建设中的建筑污染,人们生活中的生活污染都不同程度地对我们的生活造成了危害。第三,保护具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近些年,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的重视,在环保方面我国取得了很好的成就,但是保护环境形势依旧非常严峻,在发达国家积攒上百年的环境问题,在中国20年里就具有体现,因此,保护生态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经济发展是我国现阶段的重要工作之一。
3 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关系
3.1 经济与生态环境资源的和谐发展
自然界是世间万物的生存基础,是生产力发展和人类赖以生存的保障。和谐发展理论提倡健康、适度发展,反对滥用科学技术,制止对无法弥补的自然生态破坏活动。经济要发展,生态环境也要保护,所以经济的发展不能建立在损害自然资源的基础上,要发展经济就需要走一条与自然资源和谐发展的正确道路,如果一味地索取,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会受到自然的反作用力。所以要改变观念,转变思想,不要以牺牲自然资源来换取经济的发展,要时刻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在保证经济发展、生态平衡的基础上为子孙后代造福。从人类自身发展角度来讲,保护自然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家园。人类的一切生产、生活行动都要尊重自然规律,彻底转变以牺牲自然环境、破坏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思想。不要总是停留在眼前利益而损害长远利益。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要充分考虑自然的承载能力,建立和维护经济发展与自然相平衡的关系,这是经济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的重要特点之一。
3.2 保护自然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要求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视环境的保护,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不能忽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发展初始阶段,环境污染的程度也较低。经济发展至今,工业所需要的资源已经超过了自然资源所能提供的数量,自然环境的再生速度也难以追赶经济发展速度。如果继续索取,那么自然本身就会出现问题,不但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能源,而且还危害到人类的利益和生存环境。在经济发展的最高阶段,经济结构开始发生转变,污染行业慢慢缩减或者直接被取缔、转移。经济发展带来的积累可用来修复和改善自然环境,同时,人类的生态保护意识逐渐增强,环境质量状况逐步改善。
由上可见,经济的发展与环境保护是对立统一的,二者存在着必然联系。两者的协调统一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发展要以环境保护为条件。环境系统的生产力是社会劳动生产率和价值增值的基础。自然资源是社会经济活动发展的物质基础,换言之,没有自然资源作为基础,社会经济就没有了发展的动力和基础。只有环境基础源源不断的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能量,才能使经济的不断增长成为现实或者可能;二是保护生态环境亦离不开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只要在适宜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下才能达到。不适宜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秩序必然会带来水土流失、过度放牧、滥砍滥伐等现象的产生,导致生态系统失衡,自然资源枯竭。同时,治理污染和保护良好的生存环境需要技术和资金的支持,所以需要经济发展作为其支撑。
当然,经济与环境也存在着矛盾的一面。经济增长对资源的需求是无限的,而自然资源能够给经济提供的生产基础是有限的;只要是经济发展必然会带来环境上的污染,而治理污染需要一定的资源,这样在某种程度上又阻碍了经济的发展。
4 我国的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协调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采取有效的政策,发展绿色经济和循环经济已是新时期我国发展的标志。通过环境保护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成为经济发展的一个趋势。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其实质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在发展生产力。协调环境和经济之间的关系,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现代文明。我国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绿色GDP、可持续的发展观、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生态农业,改变走先发展后治理的工业老路,转变这种思想观念,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对于我国来说,经济的高速发展时期要晚于发达国家,他们的有关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例子可供我国借鉴。为了缓和自然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由此产生了一种新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循环经济是一种以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的经济模式,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的经营理念和经济增长模式。
很多国家都在尝试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德国就是其中之一。德国的循环经济就是建立在自然资源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中;政策的演变以及生态资源的保护中;探索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中。我国所实行的“西部大开发”战略,对于补充我国经济发展中资源不足问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有利于促进我国整个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对于提高西部人们的生活水平,增进民族团结,保护社会的和谐问题,都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但是西部大开发也存在着现实问题。我国西部虽然开发较晚,但是环境的破坏程度却是很大,人类多年以来不断从西部汲取所需,导致生态环境不断恶化。因此,西部大开发首先要解决其生态脆弱问题,从而实现西部大开发的目标。
5 小结
人类与生态环境之间是对立统一、不可分割的整体,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经济才能可持续发展,环境才能得以保护。人类的进步就要依靠经济的发展,而经济的发展必然要与自然环境存在联系,这是二者之间的联系,让人类对这个课题有更深入的研究,最大限度的达到人类、经济和环境之间的和谐相处。
参考文献
[1] 杨卫军.构建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生态文化基础.特区经济,2007(1):275-276.
[2] 赵亚乔.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J].求是学刊,2007,4(30):57-61.
[3] 陆新元,熊跃辉,曹丽平.人与自然和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J].环境保护,2005(4):63.
[4] 章庆民.关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综述研究[J].科技咨询导报,2007(1).
[5] 刘春.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学术交流,2003(2):69-71.
篇4
关键词 经济激励 环境保护策略 环境污染
中图分类号:F29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Economic Incentives Mechanism
Related to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QIN Qin
(School of Logistics,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 Wuhan, Hubei 430205)
Abstract In today's market economy, by controlling the pollution itself, the cost to society, what we call economic incentives, this approach can make the choice on their own polluters pollution load, its essence is to evade control by increasing the cost of pollution, to make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s in the premise of self-interest to reduce the production amount of pollution to control pollution from happening.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analysis of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ncouragement types, put forward China'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centives and management policies.
Key words economics incentives;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trategy;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0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的问题日益突出,环境管理上矛盾也随之突出。例如,2008年11月19日,欧盟通过法案决定将国际航空领域纳入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ETS)并于2012年1月1日起实施,此举旨在利用增加惩罚性税收的手段来改善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通过单一的行政指令管理方式来监督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远远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在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亟待建立一种适应这种环境的激励机制,通过市场调节的手段来激励生产者保护环境,形成新的管理体制和方式方法,推动环境保护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虽然法律上规定了超出污染水平会出现的恶劣后果,但是污染者仍然没有一种动力去有效的控制污染本身。由于对于生产企业来说,市场价格是他们盈利的出发点,而社会对于环境保护本身的要求并不能在市场价格中有效反映出来,这样一来,若失去了经济上的激励,污染企业就不会很有效将污染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以内,甚至会冒险去超出合法的生产水平。因此,我们的市场应该给予生产者一种正确的信号,让生产企业能自愿自发地去控制污染水平,这种机制我们称为经济激励机制。
1 环境保护的经济激励机制的类型
1.1 价格配给制:收益和补贴
1.1.1 排污税
排污税即是对环境污染行为进行收费的一种控制污染的措施。它的设计思路是让污染制造者意识到他们的污染行为,以及对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必然的需要付出一定的代价,通过这样的经济杠杆来控制有可能出现的污染情况。
但是,现实情况是用货币来衡量污染问题是一项任务非常艰巨的工作,斯科曾经说过,在确定排污税收费标准时,信息是关键因素。
1.1.2 环境浓度税
由于在现实生产活动中,监管生产者的污染程度是非常困难的,甚至会产生明显的道德风险,这种道德风险的存在明显降低了排污税在应用中的效率。因此,为了解决道德风险的问题,有经济学家提出可以设计出一种基于某区域污染物总体环境浓度的税收制度,即如果生产企业的污染量超过了总体环境的浓度,该污染者就要受到惩罚,相应的,生产企业的排污量若低于总体环境浓度,就可以得到相应奖励。
这种制度包括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政府根据生产企业所排放的污染量超过某级别污染标准的差额,来征收单位的罚款,如果生产者所排法的污染物低于某级别污染标准,即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二部分则是若生产者没有达到污染控制标准而征收的总罚金。这种制度下,每个污染者的责任还取决于整个污染者群体的总排污量,而不是仅仅跟自己的排污水平相关。这就促使这样一个群体必须要整体的控制总体环境浓度。如果一旦发现总体浓度超标,那么每一个污染者都必须要为超出的这部分买单。
1.1.3 产品税
产品税通过对引起污染的产出和投入来征税,来影响生产企业的生产行为,它是一种间接税。产品税通过提高生产污染性产品所需要的成本的方法,激励生产企业使用非污染材料来进行生产以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激励消费者去选择相对环保的产品,因为选择相对环保的产品需要支出的货币量也相对较低。
1.1.4 补贴
我们假定市场是完全竞争的,并且企业进入和退出是自由的。政府给予生产厂商补贴,使其降低产量,达到监管者的标准,也就使说政府的补贴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厂商减少产量而带来的损失。这样以来,厂商便是正的经济利润,由于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是自由的,就会吸引更多的厂商进入,从单个来看,它带来的效果是产量降低,但是它吸引了更多的厂商进入,总的供给曲线就会向下移动,结果使得市场价格降低,总产量提高。所以,从长期来看,在行业自由进出的情况下,补贴带来的后果是它使得更多的生产企业进入市场,从微观上看,单个污染量可能下降了,但是总社会总量上看,污染水平还是会有所上升,往往达不到监管者控制污染的目的。
1.2 责任制:罚款、押金退还制度和债券
1.2.1 罚款
罚款,顾名思义,即是通过惩罚的手段来提高污染者的污染成本。在环境保护中的罚款的一般做法是,若整个社会的总体环境浓度超过了标准,监管者在所有的生产企业中随机选择至少一个生产企业来罚款,再利用收缴的罚款的费用减去社会所付出的成本,把余下的部分返还给其他生产者。类似这样的罚款做法提高了进行污染的成本。随机惩罚机制比排污税和环境浓度税更加有价值的主要原因,是它比其他两种激励措施所需要的关键信息更少,并且不需要财政提供额外的资助。
1.2.2 押金退还制度
押金退还制度规定,潜在污染品的消费者需要支付一笔成本来进行该物品的回收利用,当回收污染品回收处理完以后,再通过一定的途径把之前支付的成本费用退还给潜在污染品的生产者,这样生产者就能在某种程度上积极采取科学环保的手段进行合理生产。
实行押金退还制度能刺激废旧品回收市场的出现,它能刺激人们寻找能回收的废旧品,如果有人把那些可以回收的废旧品随意丢弃,那么其他人就有激励把他们回收并进行再利用。从经济的角度上出发,这种制度是有效率的。它既为为控制污染的行为提供了经济利益,同时也为那些不环保的生产及消费行为增加了成本。
1.2.3 绩效债券
绩效债券的做法要求生产者在开始生产前需要预交一基金费用,当企业的生产行为导致了环境污染或者说超过了额定标准时,那这笔基金将被收回。
该制度可以减少逃避污染控制的动机。监督生产者的行为需要动用真实的资源,而收取债券基金则不需要。而监管者命令生产者缴纳债券基金,却给逃避污染控制施加了真实成本。当生产者认识到它的任何越轨行为都可能导致它所交纳的债券基金丧失时,它在决定是否控制污染时就必须考虑这种成本了。生产者把它对社会福利的影响主观化,从而采取监管者所希望的行为。
1.3 数量配给:可交易污染许可证
可交易污染许可证是指在某地区,事先便确定出污染量的总体水平,根据这个污染水平向企业发放排污的许可证,以此将污染控制在一定水平之内。这种许可证能在生产企业之间来进行交易,将污染的外部性在企业间和企业内“内部化”。可交易污染许可证在操作上比较简单易行,政府部门所需要做的是根据既定的最优污染水平确定和拍卖一定数量的污染许可证,并对污染许可证的数量进行适时的调整。
2 对我国政府运用经济激励管理环境的政策建议
(1)制定环保产业发展规划。我国在环保产业上商属于起步阶段,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确定环保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提高这一类型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尤其是提高对环保产业的研发投入,设立相关的税收优惠、出口退税等政策鼓励环保企业的技术创新。
(2)设立环境基保护金,帮助中小企业提高治理污染。目前我国的产业结构仍然是集中度比较低,那些污染严重的中小企业,例如小煤窑、小造纸厂等数量多、分布广,政府往往采取了众多的管制措施,但是收效甚微。这些中小企业在对污染进行控制的时候,不仅缺乏资金,还缺乏相关技术。建议政府考虑国外的做法,设立专项基金,专门针对这样一些小型生产企业,通过发放贷款帮助他们购买治污设备,提高治污能力。
(3)发放可交易污染许可证。目前,国外的优秀经验显示,许可证具有客观的,甚至是巨大的成本节约作用,这在美国和新加坡等国家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而且,可交易许可证是一种事前控制污染的手段,相对其他经济激励措施能更有助于减少污染。这种交易已经在我国部分地区实行,在上海地区就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王慧.环境保护中的市场机制[J].资源与人居环境,2009(21).
篇5
关键词:公路施工;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F540.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2945(2017)33-0118-02
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交通事业以及公路建设的优化与改革,然而,公路施工中的污染问题不容忽视,特别是对生态景观、空气质量、净水资源的破坏以及噪音污染和垃圾污染。本文将简要论述公路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并浅谈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1公路施工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1.1公路对地表的破坏
不少公路工程所经支路众多,工程项目较为繁杂,不可避免地需要挖掘地面、清理便道与现场以及占用土地,这必然会破坏地表,影响地表植被的自然生长,加剧水土流失问题。而且,产生水土流失问题以后,当地的土壤肥力也会下降,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可能会导致河道受阻和水库淤积。
1.2公路施工造成的水污染
狭义上的公路施工水污染问题特指施工污水乱流问题,而冲洗设备材料、油料与其他液体原料存放不当也会滋生水污染问题。此外,一般情况下,公路在穿越净水资源保护区时难免会给水源保护区带来影响。
1.3公路施工的空气污染问题
公路施工过程中所拌和的水泥、粉煤灰和白灰等原料都会产生粉尘,交通运输工具的尾气也会加剧空气质量污染。
1.4公路施工的噪音污染
噪音影响是公路施工工程的重要问题之一,严重的噪声危害不仅会造成植被死亡,物种减少,而且会影响稳定的地质结构。此外,公路附近自然环境的噪音威胁不仅来源于公路施工,还来自大量的运输施工材料的交通噪声,对这一问题不能忽视。
1.5公路施工导致的垃圾污染问题
部分施工企业在处理公路施工垃圾时会将垃圾掩埋或者堆放到固定场所,但是这样做并不合理。掩埋垃圾会破坏土壤质量,污染地下水资源,垃圾中的有毒物质很多,有许多金属污染物和非金属污染物,人们饮用被污染的水之后会严重损害身体健康,例如患有佝偻病。如果掩埋垃圾的土壤受到污染,这片土地上的农作物就不能食用,误食有毒的农作物会导致霍乱病毒泛滥。而且土壤一旦受到污染,很難再改良土壤质量,不能再种植庄稼。把施工垃圾堆放到固定场所,垃圾越来越多,长时间堆放垃圾也会导致地面塌陷,有的垃圾中含有易燃物,容易引起火灾。因此,大量堆放公路施工垃圾存在很多安全隐患。堆放众多公路施工垃圾不仅占用了大量的土地面积,破坏土壤质量,污染水资源,还会污染环境,影响空气质量。不少垃圾在温度和雨水或者水分的作用下,有机物质会发生分解,产生有毒的气体,这些有害气体会以粉尘的形式排放到空气中,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造成动植物猝死。国家有时候会焚烧燃施工垃圾,在焚烧垃圾的过程中,会产生致癌物质,污染环境质量,破坏城市的生态平衡。国家也主导卫生填埋,将公路施工垃圾埋的非常深,这样可以避免污染土壤。但是,污染土壤的指数降低了,又会污染地下水资源,不利于地下水的流通,也不利于水流调节泄洪。
2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管理措施
2.1缓解水土流失问题
在公路工程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理应尽力避免水土流失问题,了解当地近30年来的水文状况、地质条件、生态系统和植被种类等,参照以前和附近其他公路的施工方案,设计更精准、更科学的公路坡度与弯度。
其次,要在施工现场安装完善的临时给排水系统,这样能够在阴雨天气及时收集和疏导雨水,减少雨水对坡面的冲刷和破坏。对于已经被破坏的地表,可以采取种植绿色植被的措施来缓解水土流失。
另外,施工管理人员应该对施工现场的废渣和弃土予以科学的处理,在堆放土石时,应该选取最佳位置,将其置于公路两侧,在建设公路坡面时进行必要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减少水土流失率,而且能够节约施工资源。施工管理人员还需要注意的是在施工过程中,不能任意换填土质,因为土质之间存在差异性,其他地方的土质未必适合当地的水文结构,不同的土质会破坏本地的生态资源,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浪费大量的水资源,使自然植物的正常生长面临困境,所以必须避免发生这种现象,在填筑土质时,要保持所填筑的土量与原来所开挖的土量基本一致,减少弃土量。
2.2综合治理水污染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施工管理人员应及时清理路基上的淤泥,不能任意堆放弃土和废石,避免造成河道阻塞。其次,施工人员应注重优化施工路面面径排水系统,利用重力流排水方式将施工路面径流水排出附近水源区,还可以安装优质排水泵,提高排水泵的自动化功能,确保路面径流水可以及时排出。而且,要做好防渗工作,阻止地表污水流入地下河流,并不断完善地下水系统,维护地下水环境。另外,在冲洗建筑材料时,要对废水进行及时处理,不能任意排放泥浆水。除此之外,施工管理人员要密封油料和其他液体原料,避免因其发生泄漏而污染水资源。
2.3避免空气污染
在公路施工的材料运输过程中,往往存在尘土飞扬的情况,虽然这一问题无法避免,但是可以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降低空气污染指数,净化空气质量。在解决空气污染问题时,可以先从清理废弃材料做起,处理完毕后,为路面洒水降低空气中的粉尘含量,缓解扬沙问题。对于施工过程中的临时道路面层,可以使用混凝土、礁渣与细石沥青等材料,这样能够降低道路中的灰尘。而且,施工人员应及时修正出现裂缝与瑕疵的路面。此外,施工管理人员应及时清洗运输车辆,减少车辆本身的泥土与灰尘,以此降低空气污染指数。在存放施工材料时,应选用室内存放方式,如果因为条件限制而选择露天放置,就要做好防护工作,避免施工材料带来空气污染。另外,在运行施工机械设备(如搅拌机、碾压机、摊铺机等)时,需要对其设置围挡,适当洒水,安装喷雾防尘设备,从而全面降低空气污染指数。
2.4降低噪音污染指数
降低噪音污染,施工管理人员必须为施工设备安装各种有效的消声设备以避免噪声危害,而且,在打桩时,最好在晴朗的夜晚进行施工,选择承载力最好的路基予以有效的夯实与振捣。其次,必须参照噪声等级标准,将距离自然景区和居民区一百米地方的噪声控制在67分贝以内。而且,施工管理人员需要依据噪声控制标准,设计公路路线与自然环境敏感点的距离,避免噪声对植被景观和正常的交通服务造成不利影响。如果有特殊需要,就可以为公路两边修建透明的消音墙,安装高等消声钢化隔音屏,确保自然环境和附近居民不受交通噪音的危害。
2.5正确处理施工垃圾
要降低公路施工垃圾的危害与污染,首先要节约资源,从源头降低排放污染物质,优化建筑设计,采用可持续利用的资源,在施工过程中,减少资源浪费与废弃物的排放量。近年来,中国的公路翻修与重修工程日益增多,在施工过程中,原本有许多可以利用的资源,例如水泥、粉煤灰和石灰等,可是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这些资源都被当做垃圾处理了。因此,施工管理人员要推进垃圾资源化,就要注重实现这些资源的二次利用,避免造成资源浪费。
2.6全面做好环境管理工作
全面做好公路施工中的环保工作,提升环境保护效益,施工单位必须有秩序、有总结地做好四步工作,第一步,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定期开设环保讲座,以此提升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和业务能力;第二步,在公路施工现场设置醒目的标志和标线牌,这样能够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第三步,坚持开展每个月的环保质检工作,召开环保会议,及时反映和处理公路施工中的环保问题;第四步,坚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清理和回收施工现场垃圾,严格检测空气质量、水环境、自然生态敏感点和噪音敏感点,如果发现有问题,就要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理措施。
2.7發挥监理工程师的作用
控制公路施工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做好环保工作,提升环保力度,必须完善环保机制,发挥监理工程师的职能。在公路施工过程中,监理工程师不仅要对环境保护方案和工作质量予以全面监督,而且要认真查看公路施工环节是否存在环保漏洞,并针对具体问题进行修整,制定科学的解决对策。此外,监理工程师应协助公路施工单位制定完善的环保监督机制,全面监管施工过程,将污染指数降到最低。
3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做好公路施工中的环境保护管理工作,施工人员理应协助本单位在施工过程中加强环保教育宣传,定期开设环保讲座,不断提升施工人员的环保意识和业务能力,营造安全的施工环境;坚持开展环保质检工作,及时反映和处理公路施工中的环保问题;做好施工过程中的环境保护工作,清理和回收施工现场垃圾,严格检测空气质量、水环境、自然生态敏感点和噪音敏感点。
参考文献:
[1]刘绍波.基于公路施工中环保管理和实际措施分析[J].科技创新导报,2014(32).
[2]付赛北.公路工程施工中环境保护探析[J].装饰装修天地,2015(01).
篇6
关键词:环境保护规划;生态资源环境;环保问题;环境污染;污染整治;绿色清洁生产 文献标识码:A
中图分类号:X501 文章编号:1009-2374(2015)02-0094-02 DOI:10.13535/ki.11-4406/n.2015.0144
随着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我国生态资源环境也承受着巨大的沉重负担,环保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20世纪70年代,由于北京官厅水库的重大污染事件,使得环护问题首次进入国家和社会的公共视野。经过这40多年的努力,我国环保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纵观全局,分别经历了污染整治到区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再到绿色清洁生产,进而过渡到循环经济的战略转变等几个过程,使得我国环保规划从最早的被动应对直到最后的主动防御。
目前,我国环保问题主要表现为多样化、区域化和复杂化。为了应对这一特征的环保问题,如何科学、系统、有效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迎接新一轮的挑战是我国当前工作的重点。回顾和分析我国环保规划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阶段,总结其中的成功经验,完善环保规划体系,对于我国“十二五”环保规划的收尾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
1 我国环保规划的不同发展阶段
随着我国经济和工业化城市的发展对环境造成的破坏日益严重,环保规划备受人们关注。环保规划体系也经历了萌芽趋于成熟的成功转变。
1.1 萌芽阶段
1972年我国在世界人类环境会议上,首次提出了符合中国特色的环保规划,这标志着我国环保规划思想处于萌芽状态。但是由于我国受当时经济、技术水平的限制,没能切实地将环保规划付诸于现实,仅仅将它作为一项战略目标。所以,在当时历史条件下的环保规划没有成型的理论和体系,也没有专业的单位和技术人员从事这项工作。
1.2 探索阶段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制定了最早的区域环境规划,也就是济南市的环境规划和山西省能源环境专项规划,以上两个规划范围仅局限于污染治理,方法理论仍停留在定性为主的阶段。1983年,我国第二次环保会议提出“三同步和三统一”的方针政策,这时环保才纳入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环保规划和影响评价内容也在全国开展起来。
1.3 发展阶段
我国在1986年进入了国民经济的“七五”时期,开展了国家环境预测工作,更为重要的是成功地将计算机技术运用到了环境规划工作当中。这一历史时期的环保规划取得了突飞猛进的进展,建立了我国环保经济模型、系统动力模型等一些列的模型体系,开展了生态破坏经济损失估算研究,为今后的宏观控制奠定了
基础。
1989年全国环保第三次会议,进一步明确了环境和经济协调发展的整体规划。1993年国家环保局下发了关于各个城市编制环保规划的指导意见。1994年国家《环保计划管理办法》,首次对我国环保规划的编制、管理和体系等作出了明确规定,推动了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
1.4 深化阶段
我国从“九五”开始,环保规划进入到了深化阶段,国家不仅在宏观方面制定政策法规,同时还开展了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等具体办法,使得我国环保规划体系、实践和程序等日益规范。
2 我国环保规划体系的分析
2.1 环保规划的地位
随着我国对环境问题的不断重视,环保规划在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最早的环保规划仅仅是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一小部分,直至后来确定了其法律地位,制定了一套成型的编制理论。“十一五”环保规划第一次以国务院的批复形式,将环保提到了重要的战略高度,强调切实发展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从根本上做好环境保护工作。当今在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指导下,环保规划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
意义。
2.2 环保规划的法律体系
现阶段,我国环保规划法律体系正处于完善阶段。早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保法》对环保规划作出了简单规定,但没有详细指导编制和审批等工作流程。后期,国家环保部门先后出台了环保规划工作的管理办法、纲要和指南等,从技术和操作层面上指导环保规划的编制,使其逐步趋于规范化。但是,我国现在仍需要环保规划的专项法律来完善具体工作细节,明确规划的申报审批流程,切实加强环保规划的实施、验收和考核机制,细化各方的工作职责和法律责任,将环保规划规范化和法律化,便于我国环保工作的开展。
2.3 环保规划的方法论
我国较早期环保规划的编制在方法论上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以往的定性分析过渡到现阶段的定量分析,从以前的理论空白过渡到现阶段的总量控制方法,逐渐丰富了环保规划的理论基础和具体方法,并在实际工作中能够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将计算机和信息技术运用在辅助规划和决策中,增加了环保规划的工作效率。环保规划的理论和方法能够快速发展,受益于环境变化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经济和环境的变化从某种程度上决定了环保规划工作的重点和现实的理论实践方法,但是值得肯定的是,环境科学的发展成果为环保规划工作提供了更加科学的理论指导。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环保规划方法论也应该逐步转移工作重心,重点从城市环境的综合整治转移到新区开发、小城镇发展和农村生态环境的研究发展上。同时,应该充分借鉴国外环保规划的成功经验和方法,进一步将我国环保规划的决策系统化和智能化。笔者相信,我国环保规划的理论体系将会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的发展更加完善。
3 我国环保规划的发展
从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开展情况看,环保规划的地位和重要意义应该进一步明确,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应该逐步完善,对于规划各方的法律责任和义务也要明确说明。同时,随着方法论等理论基础体系的成熟,应该向定量分析方向发展,强化环保规划的规范性和可操作性。环保规划体系的框架结构虽然不会有大的变动,但是随着新的雾霾、大气污染等热点环境问题的不断涌现,部分内容也会有所调整,环保措施也将会随着社会经济和城市建设有所改进。总之,环保规划框架结构是在动态变化中稳步发展。
4 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对于环保工作的开展有着积极的作用,对各个历史时期的环保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由于体制和社会发展情况的限制,环保规划的落实情况和执行力度得不到保障,实施过程缺乏规范、合理的统一量化标准来进行评估。因此,笔者认为我国环保规划工作将面临更大的机遇和挑战,环保部门应该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建立符合我国特色的环保规划体系,推进环保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过孝民.我国环境规划的回顾与展望[J].环境科学,1993,(4).
篇7
关键词 消防;环境保护;绿色消防
中图分类号 X322.0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3)012-0197-01
消防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最终目的都是保护人们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在这个过程中,两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支持、密不可分的关系。但是,消防灭火过程中很多方面却与环境保护工作相背离。尤其是灭国过程中产生的诸多废气、废水等,对周围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增强,人们在关注火灾带来的重大损失时,开始将火灾给环境造成的影响纳入到所关注的焦点中。
1 火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破坏作用
火灾是一种破坏性很大的突发、多发性灾害,不但影响到人的生命、健康,同时还损毁了大量的社会财富。另外,火灾发生过程中还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污染与破坏,影响生态环境平衡,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整体生态环境。火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与破坏主要表现在其生成的大量热量、气体、灰尘。
1.1 火灾生成的烟气对大气造成的污染
火灾发生时生成的大量污染性气体主要包括:CO2、CO、HCl、SO2、氨气、氰化氢等气体。这些气体中步伐是温室气体,容易形成温室效应;部分则是有毒气体,属于剧毒物质,会给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与破坏,同时对环境中的人、动植物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根据相关研究资料表明,火灾中导致人死亡的根本因素不是火本身,而是由于燃烧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其中80%的死亡是由该原因造成的。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了火灾生成的气体对周围环境的巨大污染及破坏作用。另外,火灾产生的大量温室气体还会促进厄尔尼诺现象的持续发展,导致出现大面积的气候反常现象,而这又增加了火灾发生的概率,形成恶性循环。
火灾发生是生成的大量烟气是通过燃烧以及热解产生的悬浮颗粒,主要由可见的固、液体构成,直径通常在0.01 ~1.0mm,这些颗粒对动植物的危害尤其严重。通常,颗粒直径在0.50mm的颗粒在大气中滞留的时间较短,在大气中滞留几分钟之后就沉降到地面;但是粒径0.1mm左右的颗粒则会随着大气流动进行远距离的迁移。其中,这部分颗粒物还包括一次颗粒物以及二次颗粒物:一次颗粒物就是指那些由火灾直接产生的液态、固态颗粒物,他们在大气中的状态较为稳定;而二次颗粒物则是指那些进入大气层之后,经过化学变化与转化而形成的固、液态颗粒物。例如上面提到的CO2、CO、HCl、SO2、氨气、氰化氢等污染物,他们对大气的威海有味严重。另外,悬浮颗粒物还对大气的能见度造成严重影响,使得能见度降低、交通受到影响。2013年春节发生于南方的“雾霾”天气就是由悬浮颗粒物导致的。部分颗粒物由于自身就是活性且能吸附的物质,具有腐蚀作用,其对周围物质本身就有腐蚀性。
1.2 火灾扑救过程中产生的大量卤代烷灭火剂对臭氧层的破坏
大气层是地球大气构成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维护地球生命得以生存的重要物质之一。而臭氧层作为大气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其在吸收大气紫外线,阻挡紫外线对地球生命的损害,同时在给大气平流层加热方面有重要意义,是地球上所有动植物的“宇航服”。但是当前全球制冷设备广泛使用的全氯氟烃、全溴氟烃等中包含的氯、溴等在阳光的辐射下产生氯、溴等自由基,他们与臭氧相结合,夺取臭氧中的一个氧原子,从而引发链式反应,对地球的臭氧层形成破坏,最终形成臭氧空洞。这时,大量的紫外线将在没有臭氧层保护的条件下直接照射到地球上,使得人们皮肤癌、白内障发生的概率不断增加,同时有碍人体免疫系统的正常工作;另外,农作物的正常生长也受到损害,影响了粮食的正常供应;破坏了海量生态系统平衡,导致海洋气候发生变化,地球整体生态环境受到影响。
1.3 火灾扑灭过程中形成的水体污染
在扑灭火灾的过程中通常要用到大量的水对可燃物进行浇灭、降温,而在火场中使用的大量水会将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带走,同时渗入地下,进入到城市排水系统当中,形成对应的水体污染。尤其是部分化工厂火灾的扑灭过程中,在使用水、泡沫灭火进行灭火时,产生的大量废水将会加剧水体污染状况。1986年瑞士贝塞尔圣多日化厂的仓库发生火灾,在火灾扑灭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水,而这些水带走了火灾中产生的大量有毒物质,在流入莱茵河之后导致了大量鱼类及动植物死亡,严重破坏了当地环境,影响了生态平衡。
2 促进消防与环境保护工作共同发展的相关策略
2.1 形成“绿色消防”的基本理念
消防工作的主要面对在于保护人类的生命及财产安全,而一旦消防工作对化解产生破坏,其保护人类生命及财产安全的作用将大打折扣。即消防工作实际上没有达到其最初设定的目的,仅仅只是将危害方式的地点、方式以及时间进行了转移。而绿色消防的根本目的在于在符合环境要求的前提下,在对公众环境及健康不造成危害的前提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在消防工作中通过发展绿色消防技术,加强灭火后期的环境治理及恢复,实施合理的消防救援工作等措施来满足环境对消防工作的需要。
2.2 加强消防科研
科学技术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而发展并实施绿色消防的重要环节在于强化消防科研工作。例如,强化火灾、水以及泡沫灭火对环境污染的影响研究,同时积极开发火场除污、排污的技术及设备。另外,形成消防环保数据库,同时开发、推广对应的消防产品和主动消防系统技术尤为重要。
2.3 强化消防环境保护技术监督工作
管理工作是保证绿色消防得以顺利推广的重要保障,为了保证绿色消防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应该针对消防工作中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在对消防工作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形成对应的法规,对相关责任部门的工作予以明确,最终实现将消防工作纳入到环保体系的法制化轨道中来。
2.4 实施科学合理的消防救援工作
消防救援工作应该根据火灾发生的事故特点以及火灾事故现场的具体情况,在进行科学分析之后形成合理的处置措施。在制
定对应的救援方案时,应该有对应的大局观念,不但要考虑抢救人员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对火灾状况进行控制,同时还应该兼顾环境保护问题。在传统的灭火救援工作中,由于仅仅注重灭火和救援,没有对环境污染工作带来的损失予以考虑,只要灭火、救援之后就是胜利。而基于环境保护基础上的消防工作应该将环境保护因素纳入到其中来。例如,在消防工作中可以采取消防部门与环境保护部门联动的方式来进行,在实施重点消防方案时,让环境保护部门的人员参与到工作中,使得每个消防行动方案都是基于环境保护的基础上形成的。
3 结语
消防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相辅相成的关系,两者在实施的过程中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应该以相互的交叉点为基础,开展对应的行动,确保两者的最终目的得以实现。
参考文献
[1]王树业.消防活动中的环保问题研究[J].科技信息, 2010(18):356-357.
篇8
长期以来,由于城市建设在环境保护方面的局限性,致使城市发展过程中产生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近年来,由于环境保护规划没有与城市建设同步落实,使城市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环境污染日趋严重,城市环境不能进入良性发展的轨道。因此城市建设中的环境保护应该引起人们的重视。 1、城市建设发展中存在的环境问题 1.1 水体污染问题突出 由于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和工业的飞速发展,大量的污水没有得到妥善的处理而直接排入水体,致使水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我国的水体污染近期呈上升趋势,全国有监测资料的1200多条河流中,850多条受到污染,全国范围内78%的河段不适宜作饮用水水源,50%的地下水受到污染。据估计,我国每年因污染而造成的经济损失达400亿元。
城市大气质量严重恶化 工业和交通运输业迅速发展以及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将粉尘、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碳氧化物、臭氧等物质排人大气层,使大气质量严重恶化。我国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总悬浮微粒浓度普遍超标,平均浓度达309微克/立方米;二氧化硫浓度水平较高,部分城市污染相当严重。而由大气污染引起的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更是直接地威胁到人类的生存。
固体废物泛滥成灾、垃圾围城现象严重 人类的生活和生产产生了大量的固体废物,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为6.6亿吨,其中有害废物为3000—4000万吨,累积量超过64亿吨,侵占5亿多平方米土地;每年的生活垃圾量为1t并以每年7%~8%的速度增长。由于我国的固体废物露天堆积,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城市处于垃圾的包围之中。
噪声扰民现象普遍存在 目前,随着我国城市工业、交通运输和文化娱乐事业的快速发展,噪声扰民的现象愈发突出,据44个国控网络城市监测,全国三分之二以上的城市居民生活在噪声超标的环境中,区域环境噪声等效声级分布在51.5~65.8dB(h);道路交通噪声等效声级范围为68.0~76.3dB(A)。 2、环境保护规划的主要内容 环境问题涉及到经济、人口、资源等多方面,城市总体建设中的环境保护规划,是一个综合决策问题,要将环境作为一个重要因素,在城市总体建设的指导思想、优化产业结构、污染物总量控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项目等方面实行综合规划。 2.1 城市总体规划的指导方针 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中国在未来发展的自身需要和必然选择,在城市建设中,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可持续发展城市已成为国际城市建设的大趋势。
在我国城市总体规划中,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尤为重要。 2.2 合理布局与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问题的地域特征十分鲜明,与城市布局的关系密切。环境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同时,环境质量标准是根据功能来制定的。不同的区域功能对环境质量的要求不同。规划要避免将对环境影响大的活动布置在对高功能区有影响的地方,而应将之布置在环境容量大,对高功能区无影响或影响少的地方。
环境功能区划是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表述,体现了城市布局在环境方面的要求。环境功能区划,从环境特征或环境容量与经济、社会活动相和谐出发,规划城市环境功能区,协调环境与经济、人的关系。按照高功能区高标准保护、低功能区低标准保护的原则,环境功能区划为确定不同功能的环境目标、制定详细环境规划和实施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没有现代化的城市基础设施,一日都无法运营。城市环境基础设施,是指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基础设施,是城市保护环境的重要手段,如城市供气系统、集中供热、集中城市污水处理厂及污水截留管网,垃圾收集、运输及无害化处理设施绿化等等。 2.4 环境保护与优化产业结构 当前我国正处于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时期,经济发展必然对环境有一定的压力,不同产业结构的环境压力有很大的差异。第二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能源、化工、原材料等重污染行业的发展,对环境的潜在压力大,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清洁生产对环境的潜在压力要小得多,产业结构决定了环境保护难易的程度。 3、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管理措施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前期准备 前期准备工作是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的基础,它包括城市的自然环境资料,例如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气象、水文等;城市的社会与经济状况,如人口、国民生产总值等;环境状况的调查分析,如大气、水体、噪声的监测资料、固体废物的来源与历年累计量,对污染的治理状况等;城市生态环境现状分析与功能区划等。 3.2 大气污染综合整治规划
根据城市大气质量现状与发展趋势进行功能区划并按拟定的环境目标计算各功能区最大允许排放量和削减量,从而制定污染治理方案。大气污染的治理应根据城市的能源结构与交通状况确定首要污染物即浓度高、范围广、危害大的污染物,便于治理时有的放矢、对症下药。当前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大气污染主要是由采用落后燃烧方式燃煤和汽车尾气引起,由此而来的首要污染物是二氧化硫和总悬浮颗粒,因此规划的远景目标应该是改进落后的烯煤方式。
提高燃烧效率,尽量使用气体燃料、型煤、太阳能、地热等无污染或少污染的能源,实行区域集中供热、消灭千家万户的小烟囱,提高道路硬化率,通过强化污染源治理和提高污染控制技术等手段创建无烟控制区。调整工业布局,根据大气自净规律科学便理的利用大气环境容量;强化污染源的治理,降低污染物的排放量;通过技术和行政的手段减少汽车尾气的污染;提高城市绿化率、选择抗污染性好的树种,大力发展植物净化。
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是在对水污染现状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计算最大允许排放量并确定最佳治理方案。根据我国水污染的具体情况,水污染综合整治规划应该通过改革落后的生产方式,采用少废、无废工艺实现清洁生产,是高污水处理效果和资源化利用率,减少污水排放量,修建有效的污水处理设施,加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治理,最终达到有效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3.4 城市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是根据环境目标落实各类固体废物的综合利用率与处理、处置指标体系并制定最终治理对策。
目前我国许多城市者处于固体废物包围之中,解决固体废物问题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刻,固体废物综合整治规划的目的是依据城市的经济承受能力和城市固体3.5 污染物排放“输入——响应关系” 城市环境规划要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关键问题是建立污染物容量总量控制的“输入——响应关系”,即污染物排放对环境质量的定量影响关系,运用大气或水环境容量模型,将污染物排放与环境质量联系起来。因而污染物排放的“输入——响应关系”是城市环境规划和环境管理的技术基础,污染趋势预测、污染治理方案的模拟和可行性分析都需要应用“输入——响应关系”,必须认真做好。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地理信息系统对城市总体规划是一个十分有用的先进信息手段,对环境保护规划也同样。地理信息系统不仅具有表现直观清晰的优点,更重要的是它使环境规划中的属性数据与空间数据结合,可以进行各种综合分析和模型计算,分析计算快捷,存储修改十分便利,图形加工能力强。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是环境保护规划值得提倡的先进手段。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对城市的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是城市建设的综合部署,也是城市建设的管理依据。因此,做好环境保护规划势在必行。
篇9
1国土规划是践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具体措施。国土规划在现有国土资源的基础上,综合考量国家经济发展趋势,对于重大建设活动进行规划,对于区域国土资源项目进行针对性的管控,能够适时宜的结合地区的优势资源,实现国土资源的优化配置,从而使得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达到统一的状态,这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另外,以强制国土资源管理的方式实现对于部分有限资源的保护,并且使得资源使用朝着制度化和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可以使得国土资源利用率得以提升,这也是有利于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的。
2生态环境保护是引导国土规划的指导思想。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人类实践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处理越发成为我们所关注的问题,尤其在全球性环境问题不断出现,生物多样性锐减,水土流失严重,温室效应明显等,都在告诉我们如果不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势必会有资源耗尽,环境恶劣的一天。为此,积极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倡导以科学发展观去引导国土规划,处理好国土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充分展现出国土规划方案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融合。
3生态环境保护是国土规划不断追求的目标。进入新时代以来,国家越发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也开始思考如何在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之间做好权衡。此时的国土规划作为资源规划分配的重要手段,也开始积极思考生态环境保护问题。也就是说对于现阶段的国土规划工作来讲,应该将如何保证当前区域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问题,如何规避国土规划中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行为问题。简单来讲,生态环境保护已然成为当前国土规划不断追求的目标。
二、现阶段国土规划中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
1行政区间意识制约生态环境保护。受到传统国土规划体制的影响,以行政区为单位进行规划,强调行政区域内部资源的优化整合,忽视了行政区之间的资源利用分配。这种行政区间意识的存在会造成以下困境:其一,地域之间的国土资源联系被行政区间所隔断,不利于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和进步;其二,行政区间要求规划的稳定性,一般都不会摆脱自身行政区的框架,此时就难以实现与其他行政区间的沟通,这就可能出现各行政区间埋头做好自身国土规划,忽视了区间内造成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问题。
2国土规划时效影响生态环境保护。一般情况下,国土规划作为宏观调控方案,其时间跨度比较长,少则20年,多则30年以上。如此长的规划时效,不仅仅要求规划方案的预见性,还需要保证规划指标是可调整的。但是实际上国土规划方案在实施的过程中,更多的关注的是近期的资源开发,生产布局,忽视生态环境保护,而对于中长期规划的管控也变得难以实现,这就很容易造成规划初衷方向的偏离。这也是造成国土规划难以践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因素之一。
3国土规划固性牵制生态环境保护。受到计划经济的影响,当前国土规划的内容比较固定,目标明确化,指令性明显,如此固性的要求显然没有将市场机制考虑进去,无论是市场应变能力,还是规划效能,往往都会出现捉襟见肘的情况。另外,国土规划多数情况下关注的是最终的规划结果,忽视了对于规划过程的管理和控制,而生态环境保护正好是国土规划中的重要过程部分,这样的固定化模式也是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
4国土规划调控的方式存在不合理。当前国土规划调控的方式方法依然存在诸多的不合理的地方,具体来讲,其主要表现在:其一,缺乏健全的国土规划法律法规,难以将国土规划纳入到法律体系,不利于国土规划的法制化发展;其二,国土规划管理组织机构不完善,难以形成内部监控机制,也难以发挥国土规划部门的效能;其三,国土规划方案的权威性不强,没有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多数情况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形式化的特点。
三、国土规划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的策略
改变国土规划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现状,需要从多个角度入手,去实现国土规划运行机制的改革。具体来讲,笔者倡导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实现国土规划主体的公众化。实现国土规划主体的公众化,就是引导公众参与到国土规划中去,改变以往以国土规划部门为主导的决策机制。这是因为:国土规划的目标是要不断实现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环境承载力的提升,既然事关公众利益,就应该有公众参与到决策中去,这不仅仅充分体现出我国执政为民的理念,也能够实现国土规划方案的合理化和科学化发展。具体来讲,应该积极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其一,国土规划部门积极构建国土规划民众信息沟通机制,建立多种信息沟通渠道,实现民众与国土规划部门之间联系的加强;其二,国土规划部门应该放低姿态,转变服务模式,积极听取民众对于国土规划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尤其是国土规划方面专家学者,企业代表的意见和建议,将其整合到国土规划方案中去。
2促进国土规划生态意识觉醒。针对于当前国土规划生态意识淡薄的问题,应该积极做好如下几方面的工作:其一,建立健全完善的国土规划效果评价机制,将国土规划的生态效益作为重要考量尺度,避免单一从经济角度去考量的审核和评价方式,以此去实现国土规划生态意识的觉醒;其二,高度重视在国家生态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的基础上,实现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教育,使得国土规划部门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并且积极在规划的过程中将生态环境因素考虑进去;其三,建立严格的国土规划方案审核机制,从经济角度,社会发展角度,生态环境效益综合考量,对于存在忽视生态环境保护的国土规划方案,应该予以驳回,避免其对于实际社会资源的不良配置。
3健全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法律。我国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法律体制的缺失,也是影响当前国土规划工作生态效益体现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应该积极在此方面进行规划设计:其一,积极将国土规划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法律保护体系中去,以此强制要求国土规划将生态效益纳入其中,以保证国土规划工作朝着法制化和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和进步;其二,积极结合区域国土资源特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国土规划生态保护政策,处理好区域生态环境与国土资源利用之间的关系。
篇10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
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 上一篇:煤矿企业安全文化建设
- 下一篇:论环境保护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