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人康复指导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2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精神病人康复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精神病人康复指导

篇1

关键词:精神病人;开放性治疗;封闭性治疗;对比观察

【中图分类号】R7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3-0439-02

目前,对精神病人的治疗主要侧重于生物学治疗,长期的封闭性治疗不仅会导致病人和社会、家庭环境相隔绝,还会进一步引起病人社会功能的衰退。因此,尽量缩短精神病人的封闭性治疗时间,增加开发性治疗的时间,从而实现拓宽病人的精神康复领域、增进病人与社会、家庭的接触与沟通,是提高精神病人治疗效果,促进其尽早恢复社会功能的重要方法。我院自2011年2月-7月对住院治疗的精神病人进行开发性治疗与封闭性治疗的对照观察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本次对照研究的研究对象均为2011年2月-7月经由门诊随机收入我院并住院接受治疗的精神病人。所选的100例研究样板均符合以下标准:①符合《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R)诊断标准的精神病人;②年龄在18~63岁之间;③有小学以上文化程度;④没有严重身体缺陷或疾病;⑤对此处对照治疗研究知情并同意。以入院先后顺序为标准,将所有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开放性治疗组和封闭性治疗组各50例。两个对照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在性别、年龄、文化水平等方无明显差异(均P>0.05)。

1.2 研究方法:开放治疗组在最初的急性发病期进行住院封闭治疗,再病人病情稳定后随即转为开放性治疗,让病人在家属的陪护下在自己家中进行后续的治疗。主治医生和护士每周到开放组各病人家中巡诊走访一次,一方面对病人的精神及身体状况进行检查和病情评估,并指导病人继续用药,进而开展进一步的心理治疗和对病人及病人家属的健康医疗指导。对病人及其家属的指导旨在帮助病人加快社会功能的康复,主要包括家务、工作、社交和其他一些日常活动的安排,引导病人及其家属配合各项康复治疗活动。在开放治疗期间,病人病情复发则再次入院转入封闭性治疗。

封闭治疗组则在入院之后一直采取封闭性治疗及其相应的药物治疗。对两个研究组的对照观察研究持续时间为2个月。通过SDSS社会功能筛选量表、BPRS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来对两组精神病人的康复效果进行最终评价。评定者为经过专业培训的数名精神科医师和主管护士。评定者用按照以上三个量表,采用双盲法对康复效果进行评定,评定结果再实施一致性检验,kapp值在0.84~0.91之间。

在入院治疗并分组时,两个研究组的SDSS、BPRS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分组进行2个月的治疗后,两个研究组的SDSS评分相比较,经过2个月治疗的SDSS总分及银子分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3 讨论

精神病人由于病程长、病情长期迁延,长期的住院封闭性治疗会导致病人长期脱离正常的社会、家庭生活环境,进而导致病人社会生活及工作能力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这样的结果不仅是病人自身的巨大困扰,也为其家庭及其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因此,要减缓乃至于抑制病人社会功能衰退的状况,必须采用更好的治疗方法。

对精神病人的开放性治疗,是以开放性的管理模式对精神病人进行药物治疗、心理引导及社会生活指导。开放性治疗是现代心理、生物及其社会医学在精神病人护理与治疗中应用的一种全新治疗模式。本院进行的开放性治疗与封闭性治疗对比观察研究结果表明,经过2个月的开放性治疗和合理的康复指导后,病人的SDSS和BPRS评分充分说明开放性治疗对病人社会功能康复的效果明显优于封闭性治疗的效果,说明了及时合理的心理引导对病人的社会功能康复有着明显的意义。在开放性治疗的过程中,病人的家属参与和支持,对于激发病人的社会理想和生活热情有着相当明显的积极影响,更增进了病人与社会、家庭的实际接触和精神交流,使得病人的精神整装和生活能力、社会适应能力等都有了显著的改善。

由此可见,开放性治疗是比传统的封闭性治疗更利于改善精神病人精神症状并保持和恢复社会功能的一种疗法,具有推广应用的实际价值和操作性。

参考文献

[1] 张明园.精神科评定量表手册[K].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14~21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M].第3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75~88

篇2

关键词恢复期 精神病人 心理问题 护理

归宿是指病人的心理倾向,对于精神病患者来讲归宿问题是相当重要的。精神病是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患有精神病的病人在恢复期往往会存在着诸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并且这些心理问题是由诸多的因素所造成的,这些心理问题轻则会延缓病人的痊愈期,重则会造成患者自杀,所以,在恢复期对精神病患者的心理护理是极其重要的。在恢复期对精神病人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还需要讲究一定的方法和技巧,要时刻关注精神病患者的情况,来帮助精神病患者康复。在一定程度上,研究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可以帮助精神病人康复,同时还能够为以后治疗和护理精神病患者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一、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

精神病患者在入院治疗了一段时间之后,随着药物控制以及医护人员的治疗,病情有了好转,在出院之后,就应该静养,精心呵护和护理。然而精神病患者在治疗一段时间之后会出现各种情况复杂的心理状态,同时伴有消极的情绪,给护理造成一定的困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这一时期的护理成为了整个恢复过程的关键所在。

精神病发病的原因是来自多方面综合因素造成的,其发病的原因是复杂的,同时也是特殊的。再者精神病患者在住院治疗期间会受到社会乃至是家庭的歧视,使得他们在恢复期有不同的心理障碍,从而导致恢复慢等情况发生。例如,精神病患者会遭到家庭长时间的歧视,久而久之,他们在心理上就会感觉自卑,感到低人一等,甚至是悲观的,消极的。因而精神病患者会在发病期表现出自理能力差,自卑,消极的生活态度。同时他们也具有一定的心理问题,例如说长时间感到孤独和悲伤,或者是郁闷和忧郁,甚至会出现自杀行为,因此在恢复期对病人进行心理上的呵护和精心的护理是至关重要的。

二、如何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正确的护理

(一)随时关注病人的一举一动

精神病患者和其他的患者是有很大的不同的,精神病患者的心理障碍要比普通患者的心理障碍大。对于心理障碍比较严重的精神病患者来讲,他们的心理状态是极其消极的,同时也是孤独和抑郁的。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甚至会导致这些精神病患者产生轻生的念头,所以,在护理精神病患者的时候要时刻关注患者的一举一动,要注意尽可能多的和病人心得交流,指导或者是了解他们的心理状态和心理情绪,如果发现有不良的情绪或者是不好的兆头,要扼杀在摇篮里,来防止悲剧的发生。因此,对恢复期的精神病人要耐心的开导并且要细致的去护理,时刻关注病人的状态。

(二)对病人进行积极地心理辅导

我们都知道,精神病患者在恢复期是心理最脆弱的时候,同时也是心理状态最为复杂的时期。在对恢复期精神病人进行护理的时候要对病人进行积极的心理辅导,鼓励病人勇敢地战胜病魔,早日回归社会。同时,家人也要积极地关爱和照顾精神病患者,鼓励他们积极配合医院的治疗,树立战神病魔的信心。除此之外,可以利用一些成功的病历来教育和鼓励患者,用一些成功康复的精神病患者来鼓舞他们。让病人充分感受到社会和家庭的温暖,从而化解心理障碍,早日恢复。

(三)鼓励病人参加有益活动

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要细心地呵护,切不可操之过急。因为精神病患者是有或轻或重的心理障碍,他们都是受到过强烈的刺激后,导致的精神疾病。所以,要采取一些温和的办法和方法来缓解精神病患者的病情,帮助他们回复,早日回归社会生活。例如说,对待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应该尽力的让他们参加一些有助于病情恢复的活动,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完成任务。通过参加这些有益活动可以使病人深刻的体会到自己的价值,增强他们战神病魔的信心和勇气。

三、小结

精神病是一种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一种慢性疾病,他不仅给病人带来了痛苦和折磨,同时给家庭也带来了一定的灾难和负担。对于精神病患者,最重要的就是细致精心的护理,通过优质的护理才能帮助他们在日康复和回归社会。文章从恢复期精神病人出现的心理问题以及如何对恢复期的精神病患者进行正确的护理两个方面来研究和探讨恢复期精神病人归宿问题的心理分析及护理,不仅对精神病人护理做出了有价值的参考,也为以后的恢复期精神病人的护理做出了良好的一个借鉴,研究这一课题具有积极地现实意义和发展意义。

参考文献:[1]肖颖,住院康复精神病患者归宿问题心理分析及护理对策,中国民康医学,2013年25卷第24期

[2]申士芹,王秀莉,住院临期精神病患者家属心理分析,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年21卷,第06期

[3]王艳红,浅谈心理干预在精神康复中的应用,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3年11卷第03期

篇3

关键词:医学模式;精神残疾;康复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4-7526(2012)08-0127-01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辩证地提示了人的健康与疾病的规律,准确地反映了人的二重属性,从哲学的高度看待人体与人类,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医学观,这对人们正确认识和对待精神病残疾人来说则意义更为重大。

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统一体,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对人的生命价值的评价,不能只强调人的生命神圣,更为重要的是生命质量的价值,而生命质量是以社会经济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为基础,人们对自己的身体状态、心理功能、社会功能以及个人综合状况的一种感觉体验[1]。人的生命存在与生命质量是辩证统一的,要尊重人的价值不但要讲人的生命存在,而且要讲生命质量并将两者统一起来。

1生物医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生物医学模式中,实际上将生命存在与生命质量割裂开来,只强调生命存在而忽视生命质量,对于精神病残疾人来说,这种现象就更加明显。对于住院的精神病人,特别是经过长期的药物治疗后,其阳性症状已经消失或部分消失,阴性症状迟迟不得缓解,认为病人能缓解到这种程度就很不错了,于是乎就放弃了进一步的综合治疗的努力,将病人搁置在一边,以图最低限度的病情稳定,长期关闭在医院里而听之任之。这些病人即使被接出院,作为患者家属来说,因受传统思想的影响,对病人亦不抱太高的期望,只求其安于现状,平安无事、不影响家庭及社会则足已。也就是说如果人一旦患了精神病就等于剥夺了其终生的政治权利,不能正常回归自我、回归社会,这就会使其本来就受损的社会功能进一步衰退,精神病人生命的意义仅仅局限于生存,何谈生命的质量呢?

2康复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问题

2.1自卑感:认为患了精神病就没脸见人,如同犯了严重的错误,做事、言谈慎而又慎,唯恐说错了话、做错了事怕家人及朋友说自己又犯病了.

2.2孤独感:是缓解期精神病人常见的心理反应。由于病人住院时间较长,加之本身的认知功能损害,社会交往能力减退,故感受到没有人能理解自己,深感被家庭、社会遗弃了,致使病人悲观、抑郁、愤懑甚至绝望而采取自杀行为,反过来更加影响病人的社会交往活动,形成恶性循环。

2.3无用感:较长时间住院治疗的本身就会使病人仍须继续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给日常生活及工作带来诸多不便,再加上社会对精神病人的歧视和误解,大多不能恢复正常工作,使病人感觉社会已不承认他们的存在,在社会上已无立足之地,完全变成了一个无用之人。

3现代医学模式对精神病残疾人康复的意义

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形成了现代医学观,对于健康、疾病、生命等概念的含义赋予了新的内容。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更强调人的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健康。健康是一种积极状态,个人对自己的健康负有责任。由此,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不仅在理论上是一次大飞跃,而且对维护广泛、真实的人人平等的健康权利的医学和保健实践也带来了深刻影响[2]。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包括躯体和心理两方面健康以及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现代医学模式对人的疾病和健康进行了完整的认识,它要求人们全面地、立体地观察和分析疾病和健康问题,用新的医学模式指导个体和群体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把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更紧密地结合起来。这对精神病残疾人康复来说意义就更加重大。

4精神病人康复的新策略

4.1预防:作为精神疾病,特别是重型精神疾病病因尚不清楚,这给预防工作带来了难度。但从目前研究结果看,不良的心理素质、过多的负性生活事件及严重的社会压力对精神病的发生、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转归等有着重要的影响,因此,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增强自身处理问题和解决矛盾的能力,努力争取社会支持系统的支持和关爱能减少精神病发生的危险性,有利于疾病的康复。另外,加大精神卫生知识的社会宣传力度,提高全民素质即能做到精神病的早期发现、早治疗,这样就可以提高治愈率。作为家庭要注重督促、鼓励病人做家务、社会交往及学习,作为社会,多给病人以工作的机会则会减缓病人社会功能的衰退。

4.2治疗

4.2.1住院期间的治疗力求使病人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药物的选择主要根据病人的依从性、个体对药物的反应、副作用及长期治疗计划而定,治疗力求尽可能地消除阳性症状,减少残留症状,辅助心理治疗力求使病人自知力得以恢复,增强治疗依从性,为出院后康复期的治疗打下良好的基础。

4.2.2出院后的康复治疗:对于临床治愈的病人,要长期服用维持量抗精神病药物,才能减少精神病的复发已为众所公认。在保证病情稳定的前提下,尽量减少服用药物的种类和剂量,保证病人身心轻松,不影响日常工作、学习和交往,从而增强病人主动配合治疗的依从性。

4.3建立、健全社区康复机构:社区精神卫生保健的目的是对病人进行康复治疗和素质训练,,防止复发,增强社会功能的恢复,为病人重返社会做准备。

4. 4广泛争取社会支持网络的帮助:这就需要全社会伸出援助关爱之手,多给病人提供一些就业的机会,一则可增强患者人生信心,实现人生价值的乐趣,有利于精神病的康复,另外,对于社会他们亦能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人们对人类生命质量的要求会更高,对精神病残疾人来说亦不例外,要切实实现医学模式的转变,确保精神病人的真正康复还将任道而重远。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精神病;社会回归;国际经验

当今社会,精神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但精神疾病不同于其他疾病,社会民众认为,精神病人不仅自身社会功能严重受损,而且具有肇事肇祸倾向,会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严重损害。这种病态标签――“当破坏社会规范的人的异端越轨行为被社会人士发现,随之便被贴上病态的标签”的“污名化”机制通过对患者的压制,形成社会惩戒。因此即使康复,他们回归社会仍然十分艰难。

然而目前相关领域的研究主要是精神病的防治问题上,对于精神病人病愈后的社会回归困难缺乏关注。本文通过综合国内外精神病人社会回归方面的政策,针对我国政策现状的不足,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为我国的公共政策完善提出建议。

一、国际政策实践经验

精神病人的社会回归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国际上在这方面的支持性公共政策也是系统性的,主要体现在全国性立法、补充性政策和财政资金保障三方面。

(一)法律支持

法律是各项工作开展的最重要的依据,要解决精神病人社会回归的问题,首先要有有力的法律支持。

从1938年法国颁布第一部《精神卫生法》后,欧美各国相继颁布了精神卫生法。美国1946年通过《国家心理卫生法案》,日本1950年制订《精神卫生法》……各国还对已有法律多次进行修订,立法越来越关注精神病人社会回归问题。例如,日本经1987年来多次修改后实行的《精神保健福利法》较之原《精神卫生法》,增加了“促进社会恢复”的立法目的,国家及地方公共团体“充实社会恢复设施使患者适应社会生活”的义务,以及国民“努力保持和增进精神卫生工作,加强对精神障碍者的理解,支持帮助精神障碍者”的义务,并扩充促进患者社会回归的措施。

除了精神卫生法,各国还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法律。如美国,于1957年制定《社区精神保健法》,提倡以社区为中心,提供各种精神、社会康复服务的社区精神保健。后来又通过《社区心理卫生中心法案》,进一步推动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保障精神病人的社会参与,让他们生活在制约最少的环境和整合的社区中。

(二)政策支持

除了立法,各国还在执行中制定各种配套的项目政策提供支持,其中最值得关注的是社区精神服务方面的政策实践。

美国是最早意识到只有社会回归才是治疗精神病人的最终目的,并开展社区精神服务的国家。在上世纪50年起了“去机构化运动”,提倡减少大型精神病院,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治疗方式。60年代开始,展开社区心理卫生运动。1963年,肯尼迪政府决定,将医院中的慢性精神病患转移至社区,使其能够接受以社区为基础的照顾,并推动《社区精神卫生中心法案》。该法案别强调,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六个月内可被治疗,之后就应回归社区之中。此后数十年,“去机构化”政策得以延续。

英国是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开展较好的国家之一。至2000年关闭多数的精神医疗院所,将病患转移至团体之家与社区照护系统,给病人提供了较好的回归家庭和社会的条件。2000年,卫生部“国家健康服务”计划持续关注心理卫生服务,引进1000位心理卫生工作人员,500位额外的社区心理卫生团队人员,为帮助精神病人回归社会提供了专业人员和团队。

法国的社区精神服务实行了地段化政策,以精神病院为中心,分片覆盖到社区。每拥有7万居民的人口地理分区中有一个医疗团队,与患者、家属紧密联系,并与当地相关团体和机构合作,为病人提供全方位的精神卫生服务,包括病人公寓、职业康复中心等。如此,病人能尽可能靠近他的亲属和关系圈,有利于病人重新获得社会能力,就地重新适应社会。

其他各国,如日本、澳大利亚等,也都在社区精神服务方面制定和实行了一系列政策,如提供运动娱乐和为社会进行加工等各种形式的作业疗法,帮助恢复患者的生活、工作机能。通过社区这个患者和社会之间稳定沟通的桥梁,为精神病人回归社会铺设了一条平稳道路。

(三)财政资金支持

为了确保各项法律、政策的实施,各国都投入了大力的财政资金,并制定一些管理办法来保证资金的有效使用。

1963年,肯尼迪总统签署《心理精神卫生中心法案》时批准了30亿美元的预算,建立国家社区精神卫生服务设施网络,希望精神病人回归社区接受现代精神服务。在“去机构化”政策不断延续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先后拨出数十亿美元,发展社区精神服务模式。

英国在1999年 “国家服务纲要”(National Service Framework)中投资7亿英镑来改善心理卫生服务。2007年,卫生部在2010~2011年分别编列1亿7千万英镑的“国家健康服务”(NHS)经费,以训练3600位心理治疗师。就经费来源与使用来说,英国政府对精神卫生工作的投入主要来自于国家税收。议会按照国民生产总值的9%确定公共卫生资金,其中5%用于精神卫生。而后根据辖区的具体情况决定资金的分配比例,确定重点投入方向,将资金分配给地方政府。政府资金按照项目投入给社区,由社区决定具体的使用。

二、国内政策实践及不足

(一)国内相关政策实践发展及现状

篇5

【关键词】 精神病人;临床分期;康复期;心理护理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8231(2011) 08-0794-01

随着医学模式的改变,心理护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它是医学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医学学科的重要分支,在我国广泛开展,把心理护理运用到实际的临床工作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知、情、意不协调是精神病人的基本特征。临床上诊断、治疗、护理的依据主要是以突出的精神症状即心理活动异常为特点,护理人员对病人的心理活动进行观察,掌握病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为治疗、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采取恰当的护理措施,尽快使病人潜在的危险消除,使之早日达到心理平衡的状态。

1临床分期的心理护理

(1)急性期的心理护理:这类病人大多数无自知力,在强制下或诱骗入院,症状丰富。病人离开他们熟悉的家庭环境,住进陌生的新环境(病房),对医护人员的不信任,常表现为恐惧、焦虑、猜疑、执拗、情感淡漠及不安全感等心理状态。针对上述心理活动,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首先要为病人提供一个安静、舒适、安全的治疗环境,主动、热情、耐心的向病人介绍医院的各项规章制度,使病人尽快熟悉环境,消除紧张情绪,尽可能达到顺利接受治疗。(2)治疗期:精神病人采取的治疗方法,无论是药物、电休克等对病人来说都比较痛苦。所以在各项治疗前后要充分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向病人说明各疗法之间利害关系,争取得到病人的合作,保证各项治疗的顺利进行,同时开展形式多样的工娱疗活动,提高病人的兴趣,增强意志和体质及适应社会的能力。(3)缓解期:此期病人通过各种治疗和护理,精神症状缓解,自知力部分恢复。此时病人倍思亲人,不安心住院,急于与亲人团聚和重返工作岗位,个别病人对住院前有伤害亲人和危害社会行为有后顾之忧,产生复杂矛盾的心理反应,此时护士应策略地向病人疏导和解释,使病人心理健康配合治疗,巩固疗效。

2康复期的心理护理

(1)此期病人自知力完全恢复,即将出院,绝大多数病人心情愉快,能积极配合治疗。但是,护理上还要注意病人以下的心理活动:如担心疾病的复发和病程迁延,担心社会歧视,家庭问题,婚姻问题以及因病后精力不充沛,难适应原职工作等等而产生的焦虑、退缩和悲观厌世的情绪反应。(2)对此期病人要做好出院前的心理指导,同时做好社会宣教工作。如街道、单位、家属,说明病人的病情、恢复情况,应如何做到体贴病人,出院后坚持服药,自体观察。周围的人应尊重病人的人格,避免冷言恶语和一些不良刺激,应根据病情在工作上给予适当的安排和照顾,共同给予心理支持,为病人回归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胡捍卫编.心理与精神护理[M].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4.

[2] 白桂春主编.精神科护理:精神科护理[M].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0-8.

[3] 王志英.精神障碍病人护理260问:中华大众护理丛书[M].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01.

[4] 王斌全,赵晓云.精神病护理的发展.《护理研究》,2007年12期.

[5] 崔红梅,朱平,姜苏华.对精神科护理人员进行心理干预的体会.《齐鲁医学杂志》,2008年1期.

篇6

〔关键词〕恢复期精神病;心理需求;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74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6019-(2010)04-50-02

精神病人恢复期的护理可分为住院期间的护理和出院后的护理。恢复期的护理主要是针对于病人在恢复期各方面的心理需求及形态而进行的。

1恢复期精神病人在院间的心理需求及护理

1.1尊重和发挥病人积极参加治疗的主动权由于药物的影响,有的病人会出现各种药物反应,当意识清晰的病人叙述不适,且反复纠缠医护人员寻求帮助时,我们千万不要认为他们是无理取闹,他们有权提出疑问要求解答,护理人员应高度重视其“呼声”并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1.2爱护病人,礼貌地对待他们是护理上的精髓恢复期精神病人在这个时期对外界事物所产生的反应极为敏感,若这时有病人主动向你打招呼,应以礼相待。决不可冷淡对方,更应避免不良言行刺激病人,否则会伤害病人的自尊心。甚至导致病人自卑心理,使病情恶化。医护人员的一言一行,病人常不加分析地将有关信息与自身疾病联系起来,正确的暗示可使病人由消极因素变为积极因素,反面的暗示则可使病人自我意识紊乱甚至丧失生活信心。要尊重他们的人格,给予他们性格上和生活习惯的尊重,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疾病,并用来治疗效果好的一些生活事例激励他们,多用社会和家庭的美好前景去启发病人战胜疾病。

1.3要加强巡视,严密及时作好心理护理恢复期精神病人自知力基本上已恢复,都盼望早日回家,但许多病人因回家心切而家人又长时间未接出院,这时病人情绪波动很大,有的病人又感到紧张、焦虑,认为家人不要他了,自己可能一辈子要住在医院里,因而变得郁郁寡欢,情绪低落,对住院不安心,甚至还产生自杀及逃跑的念头。其中还有些病人因对自己犯病时的表现感到羞愧,怕以后被人鄙视,感到绝望因而以又乱猜想引起病情再一次复发。这时期的患者由于接近出院,但由于又过多的考虑个人、家庭、婚姻等多方面的问题,常感到前途渺茫,内心痛苦,产生悲观失望情绪,导致消极自杀观念。由于这时病人心理状态与他的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护理人员应善于观察,主动接近病人,通过与病人的交谈,从表情及行为中可以体会到他们的心境,初步掌握病人病态性格上的掩饰性,及时疏导,关心与同情,诱导并启发病人努力倾诉内心痛苦,对极想回家的病人要保护其期待心理,婉言相商,诚恳解释。对企图自杀和外逃的病人除加强巡视外,更应加强心理护理,清楚地告诉他们精神病与其它疾病一样都是可以治好的,消除病人模糊的焦虑感,使之感到医护人员能够为他们分担痛苦,使之感到心理上的安慰,安心住院,特别是病人即将采取自杀的关键时刻,医护人员的帮助会起到挽救病人生命的作用。总之,护理人员因针对不同的情况灵活地采取有效的措施,以保证病人情绪的相对稳定。

1.4向病人家属作好出院前的宣教工作,指导病人出院后的注意事项。

篇7

【摘要】 目的 研究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防治康复效果。方法 2000年3月~2005年3月对佛山市某社区筛查发现的336例精神病患者(资料完整的有315例)采取有针对性的药物、心理、工疗、护理等综合性社区干预,并对干预前后患者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社区干预使康复措施的落实率由干预前的63.2%上升到干预后的99.7%;患者的病情改善率由18.1%上升为43.2%;患者的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由13.0%上升为33.0%;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P<0.01)。结论 社区干预能显著提高精神病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

【关键词】 精神病;防治康复;社区干预

【Abstract】 Objective To research the effect of community intervention on the prevention and cure as well as recovery towards mental disease.Methods From March 2000 to March 2005,336 cases of mental diseases diagnosed in a community of Foshan city were given comprehensive measures of intervention and recovery,such as pharmacotherapy,psychotherapy,labor treatment and nursing etc. After 5 years’community intervention, 315 cases got complete data. Their clinical features,working capability and quality of life of before and after the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Results After the intervention,there were more patients took the recuperative measures,from 63.2% increased to 99.7%,P<0.01.The amendment rate was increased from 18.1% to 43.2%,P<0.01.The patients’working capability were increased,the ratio of full and half working capability was increased from 13.0% to 33.0%,P<0.01.The quality of life measured by COOP/WONACA,QL -index and KPS were markedly higher than before,P<0.01.Conclusio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may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health condition and life quality of the people with mental disease.

【Key words】 mental disease;prevention and recovery;community intervention

为探讨开展精神病社区干预的可行性措施,并评价其干预效果,本社区于2000年3月~2005年3月在对全体人群进行精神病筛查的基础上,对社区的精神病患者进行社区干预,结果报告如下。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祖庙社区人口46746人,2000年3月经全社区人群筛查共发现精神病患者336例,时点患病率为7.19‰,同时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进行基线测量[1]。并对社区全部精神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综合性的社区干预与康复措施。经过5年社区干预,与基线测量相同的量表进行评估测量。干预期间死亡7例、失访11例、资料不全者3例,干预前后资料完整者共315例,对这315例患者的健康状况、劳动能力和生存质量进行干预前后的对比分析。其中,男157例,女158例;年龄3~96岁,均数为46.03岁,标准差为18.13。

1.2 社区干预措施 根据基线测量的结果,为社区的每个精神病人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方法:(1)药物治疗:控制发病期的症状及维持治疗,由社区医生进行定期家访,发放药物。(2)心理治疗:使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病情的同时,鼓励不管别人怎样看待,自尊自爱,坚持治疗。增设心理咨询门诊,医生定期对康复期的病人进行解释性支持性心理治疗,帮助病人分析有关发病的因素,提高对精神病的认识能力,增加战胜疾病的勇气。鼓励病人参加劳动、活动,指导病人正确对待生活、家庭及工作等方面遇到的困难,增强病人对社会心理因素的承受能力和适应能力,促进心理康复。(3)工疗、娱疗、行为治疗:对病情较稳定,尚有一定劳动能力的患者,指导其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如,养花、手工及帮助家人做家务等。同时,在本社区还专门开设了庇护中心、工疗站,面向病人,集体进行康复训练。(4)家庭护理:包括饮食、个人生活,经常强化病人的记忆,鼓励病人多用脑、多看书等,以延缓疾病的发展。对患者家属主要在家庭护理知识方面进行了专门的培训,并让家人及督导员监护。对每个病例采取相应的康复措施,每月对患者的训练情况进行一次康复纪录,每年进行一次康复评估。

1.3 调查项目及测量工具 调查患者有关的发病情况、病情、劳动能力、肇事、社区干预的措施及其实效果等项目。采用COOP/WONCA 量表[2] 询问患者本人和其监护人,评价患者的生存质量;该量表包含生理适应性、情感、日常活动、社会活动、健康变化、疼痛及整体健康7个条目,各按5个等级评分,量表满分为35分,最低分为7分。另外,由医生使用QL-index[3]和KPS量表对患者进行平行测量[4,5]。L-index共5项,为十分制量表;KPS仅1项,为百分制表。上述3个量表的评分越高,表明生存质量越高。

1.4 统计学分析 建立上述项目的数据库,用SPSS9.0软件在PIII650微机上完成配对t检验、卡方检验等统计分析。

2 结果

2.1 康复措施 对患者采取有关康复措施见表1。通过开展社区干预,使康复措施的落实率由干预前的63.2%(199/315)上升到99.7%(314/315),χ2=164.40,自由度=3,P<0.01。

2.2 病情控制状况 干预前后精神病病情的状况,见表2。病情改善率由18.1%(57/315)上升为43.2%(136/315)。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有较好的改善。χ2=46.62,自由度=2,P<0.01。

2.3 劳动能力 干预前后患者劳动能力的变化,见表3。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的比例由13.0%(41/315)上升为33.0%(104/315)。社区干预对患者的劳动能力有较好的改善,χ2=39.76,自由度=3,P

2.4 生存质量 应用3个量表对患者干预前后的生存质量进行平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见表4。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经配对t检验,P

3 讨论

精神病社区干预是以社区为基础,动员家庭和社会力量,开展对精神病人的社会、心理和生理康复,应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研究资料表明,病人的预后及复发,不仅与药物维持治疗有关,而且与家庭及社会对病人的态度有关。社会支持能提高精神病人应付压力的能力和社会功能。社区干预是在坚持药物治疗的过程中,帮助病人建立巩固的社会支持网络系统的一种实用的服务模式。

本社区通过开展社区干预对精神病的康复措施得到改善,由干预前的63.2%上升为99.7%。目前我国卫生事业的发展尚未能适应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保健服务要求,还面临着不少困难与问题,主要是精神病的防治任务繁重,卫生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卫生资源缺乏,卫生投入不足,卫生资源分配的不合理,综合效益不高。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有精神疾患需要治疗的人数明显超过现在精神病专科医院所能提供的能力。从事精神病防治的专业人员少,未能有效地解决精神病患者缺医少药的状况。本课题通过在社区对全人群进行筛查发现精神病患者,对患者的健康状况和生存质量进行测量,根据测量结果,为社区的每个精神病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方案,通过开展有针对性的社区服务,控制和缓解患者的病情,促进其康复,既解决病人讳疾忌医的思想负担,又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使精神病患者的康复措施的落实率得到显著提高,因此,开展社区干预是可行的、有效的。

社区干预的显著特点是具有灵活性和实用性,病人治疗按个体化原则,大到进行工作技能的训练,就业、住房、社会交往等方面的指导,小到出门、乘车、购物、洗手、房间清洁等日常生活训练。在与病人接触过程中,不仅仅是给予指导,而且还要观察精神病人的症状、生活能力、社会功能等全面情况,以决定下一步的康复重点。在社区康复的过程中,工作人员与病人保持经常性接触,能及早地发现病人早期复发症状、及时采取相应对策,防患于未然,对控制症状也有其独到的优点。本课题精神病患者病情改善率由干预前的18.1%上升为干预后的43.2%;患者劳动能力情况中的全劳动力和半劳动力由13.0%上升为33.0%。减少了再住院的次数,使病人的生存质量得到提高。本次应用3个量表对患者干预后的生存质量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干预后,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由此可见,对社区全部精神病患者采取相应的综合性的社区干预及康复措施,能有效地改善、控制精神病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劳动能力,使患者的生存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近年来,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评估精神病治疗效果的标准也发生改变,目前国内外已把生存质量作为衡量疾病治疗效果的一个新的重要观察指标,对于精神病而言,根治是很难达到的。而生存质量评估则可以量化社区干预对精神病患者的生存质量的影响。美国精神病专家Liberman认为精神疾病是以各种不同的精神病理性症状,各种心理生理功能损伤和社会功能严重受损即精神残疾为特症的一类慢性精神障碍;需将生物、心理和社会等社区干预巧妙而连续地结合起来,才有利于帮助患者达到心理和社会康复,让精神病患者在不脱离家庭,不脱离社会,不脱离社区就能得到方便、经济、有效的综合干预措施,做到“康复一个人,解放全家人,影响一大片”,同时也能减轻政府和社会负担,解除病人痛苦,降低复发率,提高心理素质,增强劳动能力,促进精神康复,改善生存质量,让精神病患者早日回归社会。

1 Spiter WO, Dobson AJ, Hall J, et al. Measuring the quality of life of cancer patients. A concise QL-Index for use by physicians. J Chron Dis, 1981,34:585-597.

2 中华医学会精神病科分会.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132-133.

3 曹承虔.精神病社区防治康复工作的实践与研究.中国全科医学杂志,2000,3(3):197-198.

篇8

【摘要】目的:探讨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对我中心结核病区的15例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的观察分析。结果: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病程长、体质差,病人的精神症状对其躯体疾病的治疗、护理及康复均有影响。结论: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的护理工作中要采取各项预防措施,以降低肺结核的发病率,减少病人痛苦。

【关键词】精神病;肺结核;护理

精神病住院患者合并肺结核多数为年老、体弱、长期住院患者。由于患者长期住院无家人照顾,生活质量差,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下降是合并感染肺结核的主要原因。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月共收治15例精神病合并肺结核病人,我们在抗精神病及抗结核治疗的同时,根据不同病情,制定相应的护理措施,收到满意的效果。

1、临床资料

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中心精神病科共收治各类精神病人708人,合并肺结核者15人,发生率为2%。其中,男病人10例,女病人5例。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发热、盗汗、纳差、嗽咳、乏力、精神委靡,且普遍消瘦。所有病例经胸部X线摄片、痰苗检查等确定合并结核病。其中经三次痰菌检查阳性者8例,血行播散型肺结核5例,浸润型肺结核1例,结核性胸膜炎1例。病程10年以下10例,10年以上5例。抗精治疗12例,转院治疗3例。所有患者都痊愈出院。

2、护理方法

2.1 饮食护理

精神病合并肺结核患者由于长期生活无规律,营养状况往往较差。而一般精神病医院病人的饮食主要都是集体调配统一供给,很难满足病人较高的营养需求。为解决结核病患者的营养状况,我们鼓励病人多进食,少量多餐。给予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食物,以增加自身抵抗力。有条件的则指导家属负责调配及送餐。病人在康复阶段饮食量会逐渐增加,食品的调配要保证病人足够的营养供给,以增进病人体质,加速康复。

2.2 卫生宣教

精神病人大多自知力缺乏或不完整,常随地吐痰、不讲卫生,医护人员不能嫌弃、厌恶,而要耐心、细致地教育他们,反复宣讲肺结核的发病原因、传染途径、预防方法。逐步使其建立吐痰入盂的习惯,减少病原菌通过飞沫播散。并做好出院指导和健康教育,比如要向家属说明坚持服药的重要性及按时服药,并嘱定期复查,避免劳累,加强营养、并做好家庭的隔离消毒工作,一旦病情有变化,随时来门诊检查。

2.3 观察病情

抗精神病药物毒性大、副作用多,如果用药不合理会给病人造成痛苦甚至导致死亡。尤其是精神病合并肺结核的病人,身体素质很差,用药剂量过大会引起后遗症。因此,护理人员要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一注意,密切观察用药效果及不良反应。同时医护人员对病人的主诉不能动辄归结为精神症状而不予重视,以至贻误病情。应密切观察病人精神状态、睡眠饮食,注意T、P、R、BP变化。对机体消瘦者要注意有无咳嗽、吐痰,痰中有无带血及盗汗等结核症状;对发热者除对症处理外,还要及时全面地系统检查。

2.4 预防院内感染

精神病合并肺结核病人,表现懒散、被动、不讲卫生,且体质差、抵抗力低,对病情反应不敏感。因此,预防院内感染是对此类病人护理的重要环节。患者安置在隔离病房,应督促病人讲卫生,及时更换内衣、被褥、使病人生活规律化、增加整体观念。认真执行消毒隔离制度。如餐具、洗漱用具、被褥、衣服应定期消毒,室内定时通风、换气及紫外线照射消毒,应用过氧乙酸喷洒地面,擦拭床头、桌椅等。教育病人养成吐痰入盂的良好习惯,并及时对痰液进行消毒。

2.5 加强环境卫生

充分的休息和睡眠,对精神病和结核病人的治疗都具有重要意义。本组大部分病人在病情复发前几天睡不着,吃不好,心情烦躁。失眠是精神病复发的信号,对于结核病人,特别是疾病进展阶段,临床表现为毒血症、咯血、发热。因此,需要绝对卧床休息。护理人员就尽量创造安静、清洁、阳光充足,空气清新的环境,满足病人心身两方面的护理需要。

2.6 拓宽知识面

精神病合并肺结核病人由于精神症状的影响,缺乏应有的主述,因此精神科医护人员不仅要掌握本专科知识,还要拓宽知识面,细心观察,躯体疾病病情变化,控制感染的发生及传播,做到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治愈率。内科医师也要学习精神病学知识,发现结核病人有精神症状者,要及时请精神科医师会诊,确认为精神病的结核病患者,要转精神病院。由内科医师和精神科医师共同治疗和管理这类病人。这样既防止了精神病人在内科病房容易出现意外伤人或自伤事件,又加强了对精神病肺结核患者的归口管理。

总之,对于精神病合并肺结核病人的护理,必须从患者入院时做起,及时切断传染源、传播途径,改善患者住院条件,不断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为患者早日康复营造优良的住院环境,同时,应加强医务人员自身建设,了解和掌握相关学科知识,在工作中不断学习,努力提高业务技能,以竭诚的态度,精湛的技能为患者服务,使患者得以早日康复。还要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取得病人的信任与合作,及时发现病情变化,进行恰当护理,促进病人早日康复。

参考文献

[1]北京安定医院护理部. 精神病护理[M].人民出版社,1997:118-123.

[2]李继昌,王淑梅.内科护理学[M].北京:中国商业出版社,1995:44-50.

篇9

我市作为“十一五”期间全省精神病防治康复新增的35个县(市、区)之一,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今天,市政府召开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暨精防业务知识培训动员大会,主要目的是贯彻国家、省和湛江市对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要求,进一步做好我市“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刚才,市残联理事长郑继章同志对如何做好我市“十一五”期间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作了动员讲话;市卫生局局长胡锡富同志宣读了市政府的有关文件;会后还要举办精神病防治业务知识培训。希望到会的同志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回去以后尽快将会议精神向主要领导汇报,并按要求成立机构,着手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为了切实做好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下面,我讲五点意见: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精神病发病特征显示,精神病的发病率与社会经济的发展成正比,我们的国家和社会正处于转型期,人口结构、就业问题、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改变和社会竞争日益加剧,使人群精神压力骤然增加,精神疾病和心理卫生问题发生率呈不断上升趋势。同时,精神病给病人、家庭以及社会带来极大的危害。因此,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首先要加强领导。要完善以政府为主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组织管理网络。市已经成立了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和精神病防治康复技术指导组,各镇(街)也要尽快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防治小组要由镇长(街道办主任)亲自挂帅,技术指导小组由医院院长担任,抽调有关医生组成。村(居)委要成立监护小组,由村(居)委书记担任组长,并要将机构人员名单报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办公室,在全市上下形成一个管理和服务的网络。

二、调查摸底,建档立卡

要做好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必须摸清全市精神病患者人数以及有关情况。这项工作的难度较大,因为精神病如果不发病,家庭往往不外传。因此,在调查时要讲究方法,要通过身边知情人了解作为线索登记,再通过专科医生确诊才能完成。会后,各镇(街)要立即召开动员会,进行调查人员培训,组织所有村(居)委干部、乡村医生进村入户开展线索调查,调查时一定要通过《精神疾病线索调查问卷》逐一询问、并做好记录,要做到全面、不遗漏,不能马虎应付,检出的精神病疑似患者不能低于国家规定的标准,即达到当地人口6‰。对摸底调查发现的疑似精神病患者,市将组织精神病专科医生进村入户进行确诊,对确诊的精神病患者进行建档立卡、登记造册,为下一步开展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制定政策措施做好充分的准备。

三、各司其职,密切配合

精神病防治康复是一项综合性、社会性的工作,单靠某个部门是不可能做好这项工作的。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领导小组的成员单位,要按照《**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十一五”实施方案》要求,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开展工作。特别是财政部门,要想方设法落实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经费问题,保证工作可以正常开展,确保“十一五”期间完成这项民心工程。各有关职能部门要齐抓共管,协调运作,努力打开我市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被动局面,真正做到“救治一人、解放一家、稳定一方”,让更多的精神病患者在政府关爱下、在社会帮助下得到康复,回归社会。

四、加强宣传,创造氛围

各级新闻媒体要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向广大群众大力宣传精神病防治康复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基本知识,切实提高人群的自我防护意识,预防和减少精神障碍的发生。通过宣传,动员全社会理解、关心、爱护和帮助精神病人,防止歧视、侮辱、虐待精神病人的不良行为,为精神病的防治康复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让精神病人顺利康复,重新回归社会。

五、落实政策,筹集经费

篇10

【关键词】 首发精神分裂症;分阶段分层次健康教育模式

【中国分类号】 R749.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44-5511(2012)02-0330-02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有组织的系统教育过程,促使人们自觉地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以改善和促进人体的健康[1]。健康教育是整体护理的一个重要环节,同时也是促使精神病人疾病康复的一项重要措施,如何使健康教育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以满足精神病人对健康知识的需求是临床护理中值得探讨的一个问题。为此,我们对2011年2月至8月收住我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分阶段分层次的健康教育模式实施健康教育,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对象和方法

1.一般资料:选择了2011年2月至8月在我院住院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且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 评分≥60 分,共82例,年龄16 ~55岁,平均年龄(29.1±8.5)岁,其中精一病区41例作为观察组,精二病区41例作为对照组,两组在年龄,文化程度,病程,疾病的严重程度等方面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方法:(1)对照组 采用一般健康教育方法,如定期组织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知识集体讲座,板报形式及常规的健康知识宣教。(2)观察组 按分阶段分层次健康教育模式计划来进行,不但要注意患者的不同病程阶段,还要考虑患者的不同情况,因人因时而宜分层次,结合不同的教育方式系统进行具有针对性专科的健康教育,见表1。

表1 系统健康教育安排

2.3分阶段分层次式健康教育模式的实施:

(1)急性期健教:①入院介绍:责任护士在病人入院时,就为其进行环境介绍、病区主任、护士长、责任护士及同病区的病友,使病人尽快消除陌生感。对病人家属除进行上述介绍外,还向其介绍病房的安全制度、探视制度及探视时的注意事项。②指导或诱导病人接受常规治疗及检查。责任护士在做好入院评估的基础上,把劝导或诱导病人接受常规治疗作为一项重要的教育内容。③教会病人或家属如何应对药物引起的副反应。教会病人应对药物引起的副反应,医生、护士并能及时发现和处理。在药物副反应中,我们主要针对便秘、肌痉挛、流涎、震颤等进行教育,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应对这些副反应,坚持治疗。④饮食指导:除对病人常规进行饮食卫生指导外。同时做好生活护理,督促式指导病人进食,保持营养平衡,必要时给予协助。

(2)症状控制期 健教: ①讲解有关精神科的知识:如病因,症状及预防等。帮助患者认识疾病的真正的性质,减轻不必要的恐惧心理和紧张情绪。②对患者讲解如何处理好个人与家庭及社会的关系:与患者谈前途,并请恢复较好的患者现身说法,让患者保持乐观精神,保存积极态度,建立好良好感情,对生活充满希望。伞开展特色的工、娱、体疗等康复训练,根据不同的兴趣爱好及年龄的特征开展丰富多住院生活,减少住院带来的约束感、孤独感、苦闷感和想家情绪。④制定体力、意志、劳动技能等的康复训练计划:针对患者住院时间稍长的易导致生活懒散、行为退缩、厌恶活动等特点,告知患者进行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使患者充分认识自身价值,为早日回归社会做好准备。⑤药物宣教:针对病人所用的药物向其介绍药物名称、作用、机理、常用剂量、增减药量的方法、副作用表现等,使得患者坚持服药,并且按时按剂量服药,让患者明白服药与否对疾病康复、巩固疗效的利弊关系。⑥心理知识宣教:指导患者在人际交往中要把握好情绪的释放与控制,做到环境适应能力及社会交往能力逐步增强,具有一定的忍耐力与自控能力。

(3).康复期健教:①预防本病复发的相关因素宣教:时护士要帮助病人分析病情,诱导病人寻找发病原因,总结规律,同时告知病人正确对待疾病调整身心平衡的方法,让患者早日重新回到社会。②特殊康复③心理的宣教:帮助病人分析认识住院的各种因素,消除患者的心理障碍,并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方式引导患者做好出院的自我设计,做好逆境顺境的心理准备,正确把握自己,使患者早日回归社会做好准备。三回归社会角色适应的宣教:帮助病人做好角色的转换,回归社会后该如何正确对待和处理生活中的事件,适应并正确处理与自己有关的社会矛盾和不良的社会舆论,树立坚强的意志,并告知家属配合,使病人尽快摆脱“病人角色”,逐步获得自行料理生活的能力。④营造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的宣教:指导家属学习和掌握精神疾病相关的知识,学会观察和识别疾病的症状及复发先兆的方法,督促病人维持用药,定期复诊,努力为病人创造一个温馨和谐的家庭环境,合理安排病人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积极帮助病人分析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和克服各种困难,使病人感受到家人的支持和关爱,以尽快融入社会。

(4).出院期健教: 出院时做好宣教:出院后,在家属的陪同下定期回院复查,妥善保管好药品,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定期做血液检测;家属要为患者创造良好的康复环境,劳逸结合,保证每天至少8小时的睡眠。患者要养成一日三餐定时、定量的好习惯,忌暴饮暴食;患者要善于调节自己的心态,学会自我解脱,适当参加力所能及的劳动或其他娱乐活动。

(5)社区干预期健教:出院后只停留在单纯药物维持治疗对患者的全面康复是有限的,应兼顾患者社会功能的康复。所以定期要对病人做好随访工作,随访内容包括服药情况、病情稳定情况、定期复查请况等,同时为精神疾病患者的康复创造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指导患者和家属利用社区资源,如精神卫生知识的宣传栏,增强群众对精神卫生的认识与理解,为病人营造一个宽松的康复环境,这有利于精神病人的精神疾病的预防和早日康复。

3.效果评估

护士长安排医务人员定期对病人进行精神疾病知识讲座,并回答病人的提问,检查落实情况和抽查病人掌握健康知识情况。一般病人住院10天左右后根据病情即改为Ⅱ级护理,可以参加特殊工、娱疗、体疗及功能锻炼。由科室的教疗及娱疗老师共同出试卷,成绩≥80分视为健康教育达标。医院及护理部对每位病人在出院前进行护理工作满意度问卷调查,并将结果反馈病区。满意度调查表对护理工作进行评价,分非常满意、基本满意和不满意三个级别。将非常满意和基本满意的总人数除以总调查人数即为满意度。

4结 果

1.两组患者健康教育达标率比较,见表2。

由表2可见,观察组达标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比较

由表3可见,观察组的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5讨 论

健康教育是一项有目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有评价的教育活动[2],制定分层次分阶段健康教育是为了满足首次住院精神病人健康需求而在不同阶段不同层次加以强化,使他们了解精神疾病经积极治疗是可以控制的,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疾病,面对现实,劳逸结合,有规律地作息,保持良好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健康教育不能因病人的出院而中断,要长期进行[3]。定期做好家庭随访及社区教育对首次入院的精神分裂症的病人防止病情复发有着较好的效果。

本研究结果表明,按照分层次分阶段健康教育模式实施健康教育,健康教育达标率为90.2%,明显高于对照组。我们观察发现,分阶段分层次健康教育对病人进行从入院到出院及出院后系统、动态、连续而又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要求护士在疾病的不同阶段按照不同的计划实施健康教育,使护士知道该做什么,怎样做,逐项落实及强化,防止了漏项,取得了明显效果;而一般的健康教育只停留于泛泛的一些知识传授,未系统地应用 ,针对性和连续性不强。因此把分阶段分层次引入健康教育中,根据每个病人的心理活动及对健康知识的需求制定阶段性教育计划,并不断检查反馈,可大大提高健康教育质量。

分阶段及层次的健康教育要求护士主动向病人及家属讲解与疾病有关的问题和内容,因此,护士要主动多学习,多渠道丰富自己,善于运用有效的沟通方式与病人及家属交流和接触,密切了护患关系,病人及家属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也相应提高。本研究结果显示,按照分阶段分层次实施健康教育,病人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达到了97.6%,也证实了这一观点。

综上所述,按照分阶段分层次对首发精神病人开展健康教育,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有利于提高教育效果,提高患者满意度,密切医护联系,值得采用。

参考文献

[1] 王惠贤.健康教育是建立新型护患关系的重要环节[J].实用护理杂志,2001,17(3):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