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演讲的技巧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提高演讲的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提高演讲的技巧

篇1

1、想象肚子前边有一个盒子,手的移动范围不超过这个盒子。美国前总统比尔·克林顿在早期的政治生涯中,演讲时的动作总是很随意,让人觉得他这个人不可信。为了帮助他控制自己的身体语言,他的顾问让他想象在胸前和肚子前有一个盒子,在做手势的时候,范围不能超出盒子外。后来,“克林顿盒子”就成了一个热门概念。

2、想象双手抱着一个球。在演讲中,你可以想象自己双手正在抱着一个篮球,这种手势能让你看起来更有控制力,就好像你把事实掌握在手里一样。不知道大家发现没有,乔布斯在演讲中就经常使用这个手势。

3、用双手摆出金字塔的形状。人们在公开场合演讲的时候,一旦紧张,双手就会不停摆动甚至发抖,所以不让双手乱动,也是自信的一种标志。这时候,你就可以用双手在胸前摆出一个金字塔的形状。很多企业高管会在演讲中用到这个手势。但是注意这种手势不要和霸气的表情配合使用,否则会显得很傲慢。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演讲的十个技巧作为一个商业人士你工作的90%是交流:你必须表明事业的目标并将雇员们团结在目标周围,而最有效的方法依旧是利用语言。这一点通常不会被软件设施改变。正如怀斯所指出:我们人类处于当下的这种行为模式已经近20xx0xx年了。如果以一个尺度来设想这些年的话,那么书面语言将会出现在这个尺度的最后三分之二英尺的部分,而普遍识字率则出现在最后一英尺的最后十六分之一。

人类团体经常通过口头语言做出重大决定。在怀斯的著书《禅宗修道士的掌心是湿的》里,对于怎样成为更有说服力的公众演讲者和更有力的发表者,怀斯提出了很多公案似的小建议。

1.对听众演讲就像喂一个两岁的小孩子吃苹果酱。一匙的量越多,就会有越多的苹果酱掉在地板上。无论在你的幻灯片还是你的演讲正文上,你只需要那些能支持你观点的必要信息,其他的都删掉。当没有什么可以删掉时,你便写完了你的演讲稿。

2.当你越不刻意向听众炫耀你的学问,他们反而越会敬佩你的专长。当你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向他们讲述他们关心的事,并且忽略你自己的专业词汇,你已经从就事论事的专家提升到了战略顾问的高度。

3.从外部入手。你的内心状态决定你的肢体语言:当你伤心时会无精打采,当你开心时就会延展四肢。但这个过程也可能是相反的。你的姿势、手势和面部表情将会产生神经化学和荷尔蒙信息,从而影响你的感觉。所以有些老套的建议也很有用。站直、将重量放在你的双脚上、抬头挺胸、敞开心扉,并且微笑,这些动作可以使你看起来感觉良好。

4.敢于沉默。在你开口之前,微笑着面对你的听众,保持微笑并安静地、深深地呼吸三次。然后,当沉默变成了你即将涂写杰作的空白画布时,开始。

5.用图片说话。马丁·路德将他的想法写在教堂的门上。通过生动、具体的方法将你的想法植入听众的脑海之中。“二鸟在林不如一鸟在手(多得不如现得)”这样的习语比“我们已有资产的价值比我们追求着的但还没有拥有的资产的价值多两倍”这样的表达更容易记忆。

6.击败舞台恐惧症,专注于自己的重点。当你集中注意力在可能发生的问题上,而不是你想要达成的目标或是你为此所使用的方法时,恐惧通常会不期而至。打网球时不看网,打高尔夫球时不看沙坑,你只看着球并且集中精力击球。

7.把标题变成句子。幻灯片上使用标题句更好,因为它们表达一个观点,而标题短语仅仅创造一种名目。“潜在积极性”只是一个标签,而且可能会被忘记。而“我们能掌控我们的同类”将会被记住。

8.优秀的演讲犹如江河,而差劲的犹如运河。江河在每一个转弯后都会有一个惊喜——平静的湖泊、气势磅礴的瀑布、幽深的峡谷、平坦的田野。运河却是笔直而单调的。你的听众期待变化,用朴实无华的范例来支持概括性的真理;用幽默来平衡严肃的目的;你需要的是鲜活而富有层次的声音,多样性使局面活跃起来。

9.抓住他们的眼神。如果你的听众试图阅读满是文字的幻灯片时,他们会觉得听讲困难。为了帮助他们听讲,你得向他们展示该看什么。像博物馆里讲解伟大艺术的讲解员一样,指出你想让他们的眼睛看什么,一边把你的讲解灌到他们的耳朵里去。

10.开始时注意要简明扼要。正如汉弗莱夫人对她丈夫说的一样,“休伯特(第38任美国副总统),一个不朽的演讲是不需要没完没了的”。

:如何提高演讲能力技巧

如果你是一个没有安全感的或者是性格内向的人,那么,公众演讲对你来说可能是一个麻烦,但是,在生活中一点点的实践,可能让你更自信,并且改变一切。那么,如何提高演讲技巧呢?下面查字典的老师为大家介绍。

1、做好充分准备。在正式上台演讲前,可以在镜子前先练习你的演讲,在正式上台时你可以放在手心里一些小纸条以防万一因为怯场而忘了要讲什么,这时,你就可以低头快速的看一下要演讲的内容,这样就可以避免因为紧张而站在那里或张口结舌。

2、深呼吸。在上台演讲前,做一次深呼吸,这并不难,因为只是深吸一口气,然后慢慢的均匀的把气吐出来。

3、逻辑思维。组织你的思想,并在头脑中设想随之而来会发生什么。如果您断断续续的演讲,那么演讲的效果肯定不会好,因此,心里有一个要演讲的大纲是很重要的。在台下你可以练习拟定你的演讲形式,或练习时记住你要演讲的内容的顺序。

4、找准话题点。演讲时请务必有一个点或话题,通过该点开始你的演讲,然后举例说明或引用其他论据,以此来证明你的观点,如果你很紧张,那么可以有创意的加点喜剧帮助解决紧张神经系统。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大学英语演讲课程;AID教学模式;学生角色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831(2013)11-0021-4 doi:10.3969/j.issn.1006-2831.2013.04.005

1 . 引言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把促进学生健康成长作为学校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此要求,各高校纷纷开展了相应的课改。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演讲课程,强调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学生运用英语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能有效促进当代大学生语言实践能力和交际能力的发展,逐渐在众多高校中得以开设,相关研究也随之兴起。一些研究者运用教育学理论及统计手段对演讲课程设置的必要性、可行性及意义进行了理论分析或实证探讨(苏训武,1997;王彤,2001;文秋芳,2005),还有一些学者从文体分析,情态对比等角度对演讲语篇做了细致的语用研究(胡瑾,2007;王红阳,2007)。然而,虽然研究者们都赞同该课程“以学生为中心”,但是作为该课程中心的学习主体――学生,应扮演怎样的角色,至今仍未有研究论述。本文试从建构主义视角,结合本校英语演讲课程的AID教学模式实践,着重探讨大学英语演讲课程中的学生角色――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自主学习者和实践运用者,以期推进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建设。

2 . AID教学模式简介

依照《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笔者所在的学校为提高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文化素养,自2008年起开设了《大学生英语口语与演讲》通识选修课程。课程组历经5年的教学实践与探索,逐步确立了适应演讲教学特点的AID教学模式。该模式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在教师主导下的“主体”地位,其具体内涵如下:

A――Assisting(协作),强调多层次多元化的协作,具体表现在师-生,生-生及师-师相互协作,共建教学资源,共同提高使用教育技术的能力并共创机会锻炼组织管理能力。

I――Interactive(互动),开展师-生,生-生和师-师多元互动。具体而言,师生互动完成课堂内外活动的设计;班级内、班级间以及新老学员之间开展互动交流和竞争;教师集体备课、定期研讨、共时网络交流,互动教学反馈。

D――Development(发展),师生共同发展英语演讲能力,共同提高人文素养、创新能力、交流能力,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全人”。

3 . AID教学模式实践

3 . 1 教学理念

AID模式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自主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和微格教学理论为指导,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重视教师在学生建构知识和能力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3 . 2 教学目标

以培养语言表达能力为突破口,帮助学生提高英语语言素养;以开展语言实践活动为主要载体,丰富课程的实施途径;以展示英语综合技能为主要平台,充分发挥师生双方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提高师生的“三大核心素质”――思维素质、心理素质、语言素质,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全人”。

3 . 3 课程内容

依据演讲实践规律,确立3C板块教学内容,即Creative Thinking(创新的思维),Critical Writing(批判的写作),Cracking Speaking(出色的表达)3大板块,通过开展练心理、练思维、练态势、练表达、练交谈、练论辩等多种活动,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及创新思维能力,严谨有力的写作能力和清晰流畅的表达能力。

3 . 4 授课模式

本模式以班级间巡回教学(Lecture Tour)的方式,实施“主讲+助讲”的双师授课模式,即1名教师主讲,另1名教师现场辅助教学兼微格录像,以便开展学生反思和教师行动研究。

3 . 5 教学方法

以学生为中心,实施3C板块教学,通过教师的技巧分析与展示,学生的大量口语实训,培养学生英语演讲能力。前8周围绕Creative Thinking及Critical Writing开展教学,集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及写作能力,辅以命题演讲练习。教师每次花30分钟进行演讲技巧讲授和实例分析,然后设计相关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操练所学技巧,下课前布置好话题让学生课下准备命题演讲。演讲的内容形式多样,如个人演讲、小组辩论或主题探讨。下周上课时,先由学生登台演讲,其他学生或作为提问者进行提问,或作为评委对其演讲内容的逻辑组织、思想内容、遣词造句、语法修辞及演讲表现力作出评价,然后教师总结,最后由学生评出1名最佳演讲者予以表扬。活动结束后,教师再介绍新的演讲技巧并辅以实例分析,同时布置新任务给学生。后9周集中针对Cracking Speaking开展教学:按照演讲的语篇类型进行名家演讲语篇赏析和演讲实训,主要包括介绍类演讲、说服性演讲、礼仪类演讲,同时辅以即兴演讲、辩论、问答等。课堂上,教师随堂开展即兴演讲练习,为培养学生的限时思维能力和连续表达能力,要求每个学生的发言不得低于3分钟。

3 . 6 评估模式

本模式的评价方式由5个板块组成:演讲写作(20%)+课堂演讲(20%)+组织院系英语活动(次数)(30%)+期末演讲比赛/或期末英语汇报演出(30%)。期末演讲考核分为A、B、C三个等级:A级――能根据需要进行即席演讲,或就有分歧的观点进行强有力的辩论,不少于5分钟;B级――能根据需要撰写实用的演讲稿并进行逻辑严密、感染力强的演讲,不少于5分钟;C级――基本能根据需要撰写实用的演讲稿并进行逻辑严密的演讲,不少于5分钟。

总之,该课程以建构主义为指导,突出学生在演讲教学中的主体地位,通过AID教学模式开展师生多元多层次的协助与互动实践,培养学生的演讲能力,提高学生的演讲水平。

4 . AID教学模式中的学生角色探析

演讲课程是一门语言技能课,具极强的实践性。AID教学模式注重课堂教学的实践性,突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通过多元协作互动达到意义的建构与发展。因此,该模式下的学生已不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自主学习者和实践运用者。

4 . 1 学生作为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主体对客观世界可能性做出的一种解释;它具有猜测性、个体性和情境性(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2002),因而知识的获取过程就是主体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针对特定情境主动建构意义的过程。在AID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英语演讲要求学生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宽广的知识面以及良好的演说能力,而这些能力的培养均离不开学生积极主动的意义构建。此外,获取知识的多少取决于学习者依据自身经验去建构有关知识的意义的能力,而不取决于学习者记忆和背诵教师讲授内容的能力(何克抗,1997)。因此,大量的课堂时间都应用于学生对知识的积极建构和实践运用。课上,学生在教师引导下组成学习小组共同探讨演讲技巧,开展演讲实践,评析演讲效果,通过协作与互动达到意义建构和发展;课下,学生通过QQ群、网上论坛等现代通信技术进一步延伸和拓展互动会话和意义建构。总之,AID教学模式充分注重学生作为知识构建者的角色,通过开展模仿、演讲与辩论,讨论与评析等以学生为主体的系列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创设情境,促进协作与互动,从而达到意义建构和发展。

4 . 2 学生作为知识的自主学习者

建构主义强调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学生具有个体固有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基础,绝非一无所知,等待着知识的传递与灌输(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2002)。在AID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自主学习者。掌握英语公共演讲的艺术需要基本的演讲知识与技巧,更需要大量语言外知识的积累和多种能力的构建,如逻辑与创造性思维、论据收集、分析、合成、组织构架、快速反应、自信心的培养、鉴别赏析水平(Grice, 1998)。因此,一个成功的演讲者需要通过广泛阅读和积极思考,积淀广博的知识,培养逻辑思维,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这样才能在演讲中深入浅出,厚积薄发。课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观摩并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评析中外名家演讲,自主消化理解和模仿运用演讲知识和技巧。课下,学生需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增加信息量的输入和积累;此外,还需要进一步自主观摩学习和模仿中外名家演讲,从而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提高英语语言运用能力。同时,为了准备命题演讲,学生需要广泛查阅资料,调查听众需求,筛选素材,最后用流畅且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写出演讲稿。这些过程无不体现出学生作为自主学习者,通过自主学习、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对意义的积极建构,即演讲能力的提升。

4 . 3 学生作为知识的实践运用者

在AID教学模式中,学生是知识的实践运用者。演讲课程要求学生成为实践运用者,主要表现为实践演讲者、实践评论者和实践讨论者。演讲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语言技能课,学生只有通过大量的实践练习,才能掌握和提高演讲能力。每个学生都是实践演讲者,一学期有多次公开演讲实践的机会。演讲课上一个学生在演讲的时候,其余学生都充当评委,依照演讲评估要求表对演讲者的表现进行多方面的评估,并在此基础上作为评论员对该演讲给予口头评论。另外,在观摩中外名家演讲视频后,教师会组织学生分小组对演讲视频做创意思维、布局谋篇、演讲技巧、呈现方式等维度的分析讨论。此外,为调动全校学生在课外运用英语的积极性,教师鼓励演讲班的学生组织所在院系的英语活动,并将该项纳入结业考核。在教师的引导下,大学英语演讲课程的学生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一系列如“英语主持人大赛”“英语歌曲大赛”“英语配音大赛”“英语晚会”等英语实践活动,以英语歌曲演唱、诗朗诵、电影配音、短剧表演等丰富多彩的形式,全面展现本校大学生的综合英语应用能力。而这些活动从组织策划,到最后的表演呈现均由学生完成,集中体现了学生作为实践运用者的主体角色。

5 . 结语

建构主义指导下的大学英语演讲AID教学模式,注重演讲教学的实践性,突出学生在课堂内外的主体地位,强调师生通过多元协作互动达到意义建构与发展。因此,在该教学模式下,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知识的积极建构者、自主学习者和实践运用者。然而,学生成为课堂中心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应明确该课程下的学生角色并予以恰当的组织和指导,引领学生进行积极的知识建构,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运用英语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交际能力和人文素养,成为具有国际视野的社会“全人”。

参考文献

Grice G. L. & Skinner J. F. Mastering Public Speaking[M]. Massachusetts: Allyn & Bacon, 1998: 15.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Z].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1.

何克抗.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1997(4):25-27.

胡瑾、曾蕾.建构主义――革新传统教学的理论基础[J].外语教学,2007(3):20-23.

莱斯利・P・斯特弗、杰里・盖尔主编,高文、徐斌燕、程可拉等译.教育中的建构主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57-59.

苏训武.英语专业演讲课探索[J].外语界,1997(1):51.

王红阳、程春松.英语政治演讲和学术演讲的情态对比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5):21-24.

篇4

初中历史的正能量是指让学生亲近历史,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初步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的阅读能力,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的理解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课堂5分钟历史人物PPT演讲,开展访谈活动,创设活动课,完善图书角,开放的教学评价等是初中历史在提升正能量方面的有效尝试。用各种手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并随着学生自我完善而散发出持久的光辉。

【关键词】正能量;亲近历史;体验历史;感悟历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正能量”本是物理学名词,而“正能量”的流行源于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的专著《正能量》,其中将人体比作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正能量”指的是一种健康乐观、积极向上的动力和情感。初中历史的正能量是指让学生亲近历史,体验历史和感悟历史,初步提升初中学生的历史的阅读能力,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的理解能力,表达与交流的能力。初中历史,包罗万象,本身充满无穷的魅丽。一张图片,一段视频,几段文字,都可以带领学生走上探索历史之路。

一课堂5分钟历史人物PPT演讲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课堂为中心和书本为中心的局面,提倡多样化的学习形式。朱永新的“新教育实验”六大行动之四提出让每一个学生都讲起来,他认为:“话语能力是一个人终生最有效的重要本领。讲话是一个人展示才华的能力,是征服别人的基本能力,而我们的学生常常是听读有余,而说写不足”,扬州中学“新公民教育”的研究专家王雄说:“历史需要自我建构与体验,文科生的一大重要能力即是在众人面前有风度的讲话”。课堂5分钟历史人物PPT演讲旨在让学生用口头方式陈述历史,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

初中历史课本对杰出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均有记录,但篇幅有限,言不能详,在围绕与课本知识相关的重要人物与重大事件进行5分钟的历史人物演讲活动,这给演讲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人力资源,只要老师推动得法是可行的。在推动这个活动开展方面一开始大部分学生由于羞怯想上台又没人肯登台,这就需要老师加强引导,先做好几个有演讲基础的学生工作,让他们来带动,学生们看人家故事讲的那么精彩也都跃跃欲试,一展身手。对于演讲的同学和台下学生的点评,给予鼓励式的评价,树立学生的信心,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扩大了视野,激发了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科学指导学生,包括材料的搜集,PPT制作,演讲的技巧,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提高演讲水平;适时举办大赛推动。激活学生参加这项活动的热情。

二开展“访谈”活动

历史访谈是历史调查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为了扩展历史资料,解决历史疑问而对历史事件参与者和目睹者,历史人物的后代,以及对某一历史问题有独到研究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访问谈话。这类访谈主要是围绕某一个主题,组织学生进行历史方面的访谈。学生走出课堂,深入家庭、社区乃至城市,活动空间非常广阔。通过问卷调查、采访历史见证人、收集有关史料等方式,撰写访谈报告。

三、创设活动课

所谓活动课,是指以课程为依托,以现代教育理论中的“以活动促发展”为指导思想,以学生自主学习、直接体验、主动思考为基本特征,以促进学生个性养成和创新思维为目的的动态教学形式。它强调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作为主体积极参与教学过程,得到生动、鲜活的体验,在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技能知识等层次得到发展。

活动课非常强调学生的“活动”,即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历史活动课能否达到理想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活动课时要为学生创设动脑、动口、动手、社会交际等多种实践机会,做到知行统一。活动的场所不应该局限于课堂,学生可以走出狭隘的学校空间,走向广阔的社会生活领域。活动的时间也可以向课外延伸。

每学期设计出几节活动课,如演讲精英展示课,访谈精彩课,优秀的阅读交流讲解课,和竞赛闯关课等。前三种活动课可以把整个学期在演讲、访谈、阅读感悟比较优秀的学生做一次的汇总,这种活动课可以半学期或者一学期开展一次,在学生中起示范带头作用。

四、完善班级图书角

班级图书角,又称为阅读区,是设置在教室中供孩子自主阅读图书的专门区域。就如一把金钥匙,为学生开启了一扇通往历史知识殿堂的大门。使学生通过书本了解了人类的历史、探索了人类的未来,使班级乃至学校越来越富有浓厚的读书氛围。

选择怎样的图书,1教师提供。班主任、历史教师将自己的有益学生发展的书放置于图书角,使学生从中看到许多新鲜的东西。2学生提供。每个学生提供与本学期历史课本有关的历史书籍2―3本,学生将自己看过的书籍拿到教室放置于图书角中。这便使学生家中闲置的书籍真正派上了。3利用厦门市图书馆、厦门市少儿图书馆、厦门大学图书馆的资源,由学生家长帮忙借阅,充实班级图书角的内容。班级负责任的同学管理好图书角,每位同学使用就要在借阅证上做好登记。周末采取自愿带书回家翻阅,并同父母、亲友、伙伴探讨交流。有好书,有时间,想读书,并非就万事大吉了。如果书读不好,盲目读书,必然导致事倍功半,因此除了明白“要读”之外,还要指导“会读”。这就少不了教师给予一定的帮助,不能认为既为课外阅读,就可放任自流。每月不定期抽一节课作为“读书交流会”。在会上,学生谈自己读书的方法,谈如何提高阅读的速度,谈读书的心得,介绍自己读过的好的历史书,小组交流,全班介绍。“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五、开放的教学评价,将笔试、口试相结合

有效的历史教学评价,其核心是必然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不追求某种标准化的,狭隘的,唯一的方法和答案,强调多元价值取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允许学生依靠自身的知识、经验和思维大胆发表个人见解,使学习成为一个富有个性化的知识,能力、情感、人格意义上的建构。对于学生的演讲、优秀的点评、访谈、写作和活动的参与,都给予及时的评价,这种评价方法灵活,评价环境自由,评价气氛轻松,所以更有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学是一门科学,尊重规律,因势利导,则事半而功倍。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有一名言:“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火焰。”我们历史教师所要做的就是把历史教学千方百计地运用各种手段去点燃学生智慧的火焰,并随着学生自我完善而散发出持久的光辉。

参考书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

篇5

【论文摘要】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信息交流越来越频繁,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日益重要,如何提高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平就成为我们必须重视的问题。理论教学从教学内容到教学实践都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方法,如引入演讲活动、新闻活动、学习心得交流活动和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等。我们要不断完善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体系,最大限度的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论文关键词】;教学;语言表达能力;途径

语言表达能力是人们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与人之间多层次多领域的接触越来越多,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也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必备的一种能力。

一、提高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性

语言表达能力是现代高校学生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现代社会,好口才越来越被认为是现代人所应具有的必备能力。作为现代的大学生,不仅要有新的思想和见解,还要能在别人面前很好地表达出来;不仅要用自己的行为对社会做贡献,还要用自己的语言去感染、说服别人。

就职业而言,现代社会从事各行各业的人都需要口才:对理论家和外交家来说,口齿伶俐、能言善辩是基本的素质;商业工作者推销商品、招徕顾客,企业家经营管理企业,这都需要口才。在人们的日常交往中,具有口才天赋的人能把平淡的话题讲得非常吸引人,而口笨嘴拙的人就算他讲的话题内容很好,人们听起来也是索然无味。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名家都重视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我国著名学者、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早就指出:“在听说读写四个字中间,说最为基本。”美国医药学会的前会长大卫、奥门博士曾经说过,我们应该尽力培养出一种能力,让别人能够进入我们的脑海和心灵,能够在别人面前、在人群当中、在大众之前清晰地把自己的思想和意念传递给别人。

总之,语言表达能力是高校学生提高素质、开发潜力的主要途径,是他们驾驭人生、改造生活、追求事业成功的无价之宝,是通往成功之路的必要途径。

二、理论教学也应注重对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

说到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文学科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在语文教学中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增强学生的参与、交流、合作意识。”其实,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不单纯是语文教师的事,各科教师都应通力协作,共同挑起大任。然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在教师与学生中并未得到重视,从目前的教学现状来看,最容易被忽视的就是语言表达的训练。从教师的想法上看,认为“说得太多”会拖长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从学生方面去看,认为“除了哑巴都会说”,“有啥说啥,想啥说啥,说还用得着练”?还有些学生认为“考试只考写,不考说,练说有什么用,浪费时间”;但也有的学生感到“说”挺重要,在课堂上回答问题时,说不好教师瞧不起,平时谈话说不好,同学嘲笑,还是不说为妙,少说为佳。久而久之,语言表达能力得不到提高。

教学实践证明,在理论教学中重视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力、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分析力、概括和综合力、联想和想象力都有补益。我们有理由相信,假如在理论教学实践中能有计划地、细水长流地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配合其他学科的相关培养,是可以使学生从“笨嘴拙舌”成长到“能说会道”甚至到“能言善辩”的。

三、培养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

语言表达能力问题不是单纯的语言问题,问题的解决也不能局限于语法、修辞等范围,而应突破框框,扩大语言教学内涵,增强语言教学应用性,并和思想理论、心理学、公关学、社会学等结合起来,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多角度探索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我经过探索和研究,总结出多种训练方法,来完善高校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体系,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

(一)三分钟演讲活动(或称主持人节目)。这项活动放在每节理论课开讲前三分钟进行,这是个固定节目。演讲的顺序是按学生学号为序,演讲者事先可略作准备,根据具体要求确定内容,拟一个提纲,或写个演讲稿,演讲内容可根据课本内容或当前的热门话题,提出问题让大家答辩。此形式学生取名为“记者招待会”、“答记者问”。我们的做法是:对学生进行演讲训练时,先对开场白、吐字、发音、语调、节奏等单项进行分解训练,然后对表情、眼神、手势等项目进行综合训练,演练时有一个人自练,也有几人一起互练,演练后对演讲的主题、观点、内容、结构、语言技巧、表情语态等方面一起评说因为凡演讲都要面对听众,要突出理论课的特色,有针对性、条理性和通俗性。实践证明,演讲能弥补课本内容的欠缺,使之从课堂引向课外、联系实际、与其他学科纵横延伸,既丰富了教学内容,又开拓了学生视野。同时,还扩大了阅读容量,多方面获取外界信息,其成效是十分显著的。再有,演讲不仅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说话能力,而且能促进学生学习理论课的积极性,演讲还能使学生的思想沟通,情感相互交流,在众多思想情感的撞击下,便于我们了解学生的思想脉搏,因势利导,帮助他们提高辨识力、分析力。总之,演讲对学生各方面的成长确有帮助。滴水可穿石,每节理论课用三分钟演讲是做了一项利于学生的切切实实的工作,何乐而不为呢?  (二)新闻活动。此项活动每节理论课都进行,事先由学生准备,由两位同学(一位讲国内新闻,一位讲国际新闻)向全班同学近一二天内发生的国内、国际重大时事政治。学生在收集新闻时首先强调一个“新”,其次是“大”,再兼顾“地方新闻”。学生对新闻活动很感兴趣,学生们认为,新闻活动:一是开阔了视野;二是有利于养成关心时事政治的好习惯,如坚持每天早上收听“新闻广播”节目,晚上收看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联播”节目;三是有利于培养动手、动脑、动口能力。此外,还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课的兴趣。

(三)国情乡情教育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不固定,可酌情选择。资料全由学生去寻找或编写,寻找资料的原则,一般是由近及远、就地取材,可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可信度强、有真实感。开展此项活动,目的不仅为了锻炼学生“说”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凝聚力。学生通过编写家乡史,抒发爱国情,不但可培养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还可逐步升华为爱国之情,付诸将来报国之行。

(四)学习心得交流活动。此项活动的时间是放在学完了某一个单元或某个章节后的正课上进行。每人上台演讲的时间约二分钟左右。一般要求演讲者脱稿上台去“说”。一个在台上“说”,台下由评分小组进行评分。评分小组成员由课代表、小组长、演讲者本人、老师组成,是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最后确定一个分数记入记分册上,学生为了夺取高分,因此许多学生演讲前在家里、宿舍里对着镜子进行试讲,研究演讲用语、考虑演讲姿势、协调演讲动作、进入演讲角色、不断提高演讲水平。

(五)口试活动。几年来,为了真正使“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我在理论课教与考的问题上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和实验。主要措施是对期中期末两次传统考试掺入口试内容,口试和笔试各半记分。事先,把列入期考的试题送入“题库”或“题签”,临考时由学生自抽其中一题为该生的口试题,学生抽出题目后,略作三、五分钟的思考,再上台面向全班同学答题,口试者的答题时间不得超过三分钟,这是一个规定。在评分这环节上,为了避免老师打个人感情分,因此成立了一个评分小组(其成员同上),这样确定的分数更具有客观性,又便于操作,分数公开,如口试者认为给的分数不合理,可再共议商量,实行二次终身“裁决”制。这种做法,虽在时间上拉长了一点,但多年实验证明是受学生欢迎的。因为这确实既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又避免了“考试背条条”的“八股式”考试。这种做法,老师虽辛苦一点,但老师正是坚持了为学生服务的宗旨。因此,有的学生在周记中反映:“还是口试开心。”

篇6

[关键词]民族声乐;传统戏曲;舞台演唱

一、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演唱气息运用的借鉴

唐末段安节在其编纂的《乐府杂录》中提到:“善歌者,必先调其气。”[1]可见,唐代就对“呼吸是歌唱的源泉和动力”进行了详细描述,强调唱好歌曲的前提,是要学会调整和控制好气息,这样唱出来的歌声才会具有穿透力和震撼力,给听者留下深刻印象。传统戏曲演唱气息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气沉丹田。我国传统声乐理论对气息运用的基本要求是“气沉丹田”,即“丹田运气”。“丹田”这一概念,起源于针灸学,而歌唱中所说的丹田一般是指人体肚脐下三寸处的关元穴位。我们的先人认为丹田是“性命之祖”“生气之源”“五脏六腑之本”“呼吸之门”。所以,传统戏曲演唱艺术把下丹田作为歌唱发声时气息的支点。而对许多声乐学习者来说,会存在一个认知上的误解,即“气沉丹田”是将气息吸到腹腔之中。从医学的角度看,人体的下丹田并没有特殊功能,事实证明空气也只能吸到肺部,不可能到达丹田处。那么,传统戏曲演唱艺术所讲的“气沉丹田”对于现代民族声乐有可取之处吗?其实,我国传统戏曲演唱艺术所讲的“气沉丹田”不无道理,因为丹田的运用在歌唱中的吸气与呼气两个方面都存在。实际上人们常说的“气沉丹田”并不是把气息都吸到腹腔,而是指一种状态和感觉,强调吸气时气息的深沉下陷,使人感觉气息就好像吸到腹部一样。此外,演唱时吸气采用的是以膈肌上下运动为主的腹式呼吸法,在这点上,无论是西洋的美声唱法还是我国的民族唱法要求都是一样的。因此,可以说古今中外的演唱技法在一定程度上是相通的,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的气息运用对民族唱法和美声唱法都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二是气口的运用。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的吸气和用气多样灵活,能够适应不同声乐作品中情绪的变化、语言的差异、风格特点的需要。按照吸入的气息量和吸入气息的速度可分为“闻气”(慢而多)、“喘气”(快而多)、“补气”(慢而少)和“偷气”(快而少)4种。传统戏曲演唱艺术的用气方法概括起来有8种,即揉、送、提、沉、弹、顿、停、收。我国戏曲界很注重对“气口”的安排和处理,在演唱中若气口处理合理得当,演唱会给人自然流畅的感觉,如果没有处理好气口,演唱不仅会让人感觉苍白无力,还会缺乏作品应有的情绪和张力。例如,著名表演艺术家郭兰英在处理歌剧《白毛女》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的第一句“恨似高山仇似海”时,就恰到好处地进行了气口的处理。她在“恨似高山”和“仇似海”这两个词组之间惯例换气的地方使用了换气口;在“似”与“海”及“海”字的装饰音拖腔中间,增加了两个换气口,于是就使人物情感通过声音的顿挫之处一泄而出,表达了人物激动、复杂的心理活动,通过声音形象的塑造使得人物性格特征更加鲜明地展现在听众眼前。唱段《恨似高山仇似海》长达10分钟,在音乐体裁上属于西方式的咏叹调,但融合了一闻便知的戏曲板腔体元素,有散板、垛板,更有歌唱性极强的“一道道彩虹”。作曲家对该唱段的唱腔设计,需要演唱者至少具备两三种以上的戏曲演唱技法才行,如果没有积淀,则难以应付。演唱者不仅要熟悉河北梆子、河南梆子、山西梆子的演唱技法,还要具有曲艺和说唱艺术如京韵大鼓、河南坠子等演唱技巧,更要有西洋唱法的气息连贯,只有把胸腔共鸣、头腔共鸣、鼻腔共鸣融为一体,才能完整诠释这首核心唱段。[2]因此,民族声乐演唱者应学会借鉴和运用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中的换气、用气方法,使作品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达到声情并茂的最佳表演效果。此外,民族声乐演唱者还可以学习传统戏曲演员“吊嗓子”的习惯,每天清晨找个空旷开阔的地方对准一个方向或一个点喊喊嗓子,或学习戏曲演员“四功五法”里的“念功”,以歌唱状态时的声音位置和气息状态大声地诵读歌词。如果坚持长期练习,不仅能更好地学会存气和运气,还能提升自身声带、咽喉的耐力及嗓音素质,大大提高演唱者的功力。

二、民族声乐对传统戏曲演唱吐字行腔技巧的借鉴

首先是对“字正”行腔方法的借鉴。明代戏曲著作《曲律》曾提到:“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3]可见古代传统戏曲演唱艺术就非常重视对演唱者的咬字、吐字和行腔及节奏的基本功训练。因此,我国传统戏曲和民间曲艺的从艺者非常注重声音训练,提出了“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十三辙”“五音”“四呼”和“四声”的咬字、吐字及行腔归韵的发声准则。“依字行腔、字正腔圆”一直是我国传统声乐艺术演唱的审美准则,即要求歌唱者在吐字清晰的基础上做到声音圆润而连贯,富有美感,达到韵律美的要求。因此,传统声乐理论总结出了“依字行腔、腔随字走、字领腔行”的演唱规律,具体的行腔方法则是根据汉字发音结构特点先做到咬准字头,再引圆字腹,后归韵字尾。“依字行腔、字正腔圆”已成为我国民族声乐界的共识,是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标准,也是我国传统戏曲在表演中必须遵从的美学原则。其次是对“腔圆”润饰表达的借鉴。我国传统戏曲有360多个剧种,受各地区地方语言风格的影响,各剧种都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唱腔及丰富多彩的润腔。在中国传统美学理论中“润腔”也被称为“韵味”,是衡量我国传统声乐美的唯一标准。正如《方诸馆曲律》中所说:“乐之匡格在曲,而色泽在唱。”[4]此处的“色泽”指的就是唱腔的“韵味”,是唱腔增添“韵味”的主要手段,那么唱腔的韵味何来呢?笔者认为,如果说唱腔是彰显剧种特色的载体,那么润腔则是对唱腔进行美化、装饰的一种特殊技巧,它遵循中国传统戏曲演唱“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美学准则,是唱腔的灵魂所在。其实,我们也可理解为它实际上就是对作品的“二度创作”,即通过演唱者自身的乐感及对作品的理解找到作品所用地方语言的声韵特点,按照地方语言的音韵特征行腔,从而达到对声腔的修饰与润色。因此,润腔可以说是主观意愿与客观存在的统一,能使演唱更富于韵味和特点,是现代民族声乐非常值得研究和借鉴的宝贵财富。我国优秀的民族声乐歌唱家如李谷一、、王宏伟、吴碧霞、雷佳等,孜孜不倦地学习传统戏曲演唱艺术的表现方法和技巧,将“韵味”和个人特点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形成了独特鲜明的歌唱风格。事实证明,现代民族声乐只有将各种民族民间音乐的润腔灵活运用到演唱中,才能使作品韵味大增,给人留有无限想象的空间,避免出现“千人一声”的问题。我国著名民族声乐歌唱艺术家在演唱山东民歌《谁不说俺家乡好》《沂蒙山小调》和《包楞调》时,就加入了大量的装饰音及衬词衬腔,为歌曲增添了许多地方韵味和特色,从而使唱腔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声音也更有珠圆玉润之感。其歌唱风格就体现了传统戏曲演唱艺术“依字行腔、字正腔圆”的美学特征。还有我国女高音歌唱家雷佳在其博士毕业汇报演出《源远流长寻根之旅》的民族民间音乐会上,以深厚的功力演唱了横跨14个省份、6个民族和9种方言的15首民族民间歌曲,为听众绘制了一幅栩栩如生的中国音乐地图,以民间歌曲赞美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人民的美好生活。而其演唱的来自14个不同地域、风格迥异的15首民歌,是前人未曾尝试过的,为了原汁原味地演唱歌曲,抓住歌曲的“神”,雷佳认真学习了9种不同地域的方言,研究了不同地域的情感表达方式和不同民族的审美标准,在此基础上融入了大量的传统戏曲声腔演唱技法和少数民族的歌唱技法,使古老的传统民歌再次焕发出无限生机与活力,每首民歌都具有独特的神韵。这些成功的例子都说明传统戏曲演唱艺术对民族声乐的传承和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