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老年人医疗保健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医疗管理;老年病;保健
1医疗管理对于老年病与保健的作用
首先,当前的情况是老年病并没有因为物质条件的完善而减少,反而出现增多的现象。从数据上来看,尤其是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以及高血压等老年人经常会患的疾病不容乐观,所以对于医疗机构来说必须要做好相应的医疗管理,加强对老年病的预防和治疗,同时采取措施重视老年人的保健工作。其次,医疗机构中难免会出现各种风险,比如设备风险,患者风险以及医护人员风险等,这些风险有的是因为技术上的问题,有的是因为患者高龄危重引起的,也有的是医护人员渎职或者专业能力不足导致的。既然有风险,就要加强这方面的医疗管理,重视老年病的排查和治疗工作,加强医护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水平,开展保健安全教育活动等来强化管理。另外,医疗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保障老年病患者的权益,希望可以通过更加有效的方式做好医疗保健工作,及时预防并发现潜在的老年病,最后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老年人的患病几率,减少老年人死于老年病的概率。
2老年人医疗保健管理工作
在开展对老年病和保健关系上的医疗管理工作中,除了要健全各种规章制度,保障老年患者的隐私权、知情权以及生命健康权以外,具体的医疗保健管理工作需要落到实处,需要深入老年患者群体中,通过身体检查、医疗保健宣传以及档案统计、到家访问等措施提高医疗管理的有效性。(1)加强对老年人身体的检查首先,要加强对老年人身体的检查,老年人患老年病很多都是没有预兆的,尤其是在一些村镇地区,这些老年人疏于对自己身体的管理,除非到病发的地步,否则很少会主动去医疗机构进行全身检查。在这个问题上,当地政府可以和当地的医疗机构进行协商,对符合条件的老年人进行免费的身体检查,比如某镇以村为单位,让各个村委把消息通知到各个家庭,凡是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都可以到相应医疗机构进行免费体检。这样做可以及时发现老年人是否有出现老年病的症状,一旦发现患有老年病就可以及时就医,对生命健康和经济都有保障作用。(2)开展医疗保健宣传工作其次,在医疗管理和老年病与保健关系上,为了让更多的老年人重视自己的身体健康,减少因病出现的经济负担等情况,当地的医疗机构和政府以及一些福利机构可以联手,到老年人群体中去宣传医疗保健。比如在当地政府的号召和支持下,医疗机构派出相应的保健专业人员到老年社区、养老院等地方开展保健知识教育活动,活动的形式和范围可以按照当地的实际情况调整,主要目的是强化医疗管理,不但让广大的老年人接收到了相关保健知识,在平常的生活中注意保健,及时预防老年病,而且也让更多的医疗机构和医疗人员越来越重视起医疗管理的重要性,在对老年病患者进行治疗的过程中会更加有耐心,医疗安全风险大大降低,有益于缓解医患关系,还能提高医疗机构的专业化程度。(3)做好老年人资料档案统计工作第三,要做好对老年人资料档案的统计工作。一般来说当地的医疗机构需要了解当地的人口结构,包括家庭结构方面的数据。在了解家庭结构的基础上,在老年病和保健问题上,医疗管理要做的就是统计出老年人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以及有无患病史,目前有无患老年病等信息。在统计完以后,为了便于老年病和保健工作的开展,便于医疗管理,必须要对所得到的资料信息进行汇总归档,这样才能在真正进行医疗管理的时候做到高效有序。(4)做好老年人随访工作,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除了上述讲到的身体检查、保健宣传以及资料归档外,还需要做好老年人的随访工作。因为老年人发病是最没有规律的,尤其是对于一些高龄的,没有子女的或者患病比较严重的老年人来说,他们的生命健康需要得到相关机构的重视。在对老年人进行访问中,首先相关机构的人员要对老年人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在访问中着重关注其身体有无出现不好的症状,并做好认真记录。对于医疗机构来说,他们在对老年病和保健上的医疗管理,最重要的是要加强各种医疗设备,先要保障技术的安全性,然后对医护人员要进行老年病检查、治疗以及保健方面的培训,即使有些医护人员专业能力很强,但为了让其重视起医疗管理在老年病和保健上的作用,也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经验和知识培训,给老年病预防和治疗提供一个更好的环境。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对老年病预防、治疗以及保健中肯定会出现一些医疗风险,这些风险的存在可能会对患者、医疗机构甚至是社会产生不良的影响,所以医疗管理在老年病和保健关系中的作用十分重大,相关医疗机构需要和当地政府机构合作,采取有效的措施加强医疗管理,使得医疗管理对于老年病和保健发挥应有的作用。
作者:魏昌 董琰 付华艳 单位:青岛军以上退休干部休养所卫生所 青岛警备区第四干休所医疗保健中心
参考文献
[1]孔奕翼,王亚东,梁万年.老年疾病医疗服务模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01):13-17.
篇2
【关键词】 老年化;新形势;预防保健
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在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同时, 也加重了我国人口老年化, 使得我国已经跨入到了世界老年化国家的行列。工业化与现代化时代的到来, 为人口老年化奠定了一定物质基础。由于我国是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政治经济、法律法规、产业结构以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的发展还不是十分完善, 而社会老年化问题的出现, 增加了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负担。因而加强老年化社会形势下预防保健措施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 老年化对人口健康产生的影响
1. 1 老年人身体健康水平不高 改革开放以来, 社会经济取得了快速发展, 人们的生活和医疗水平逐步提高, 使得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得到了明显改善。尽管如此, 作为自然人, 人体的衰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 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中大约只有20%呈现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 超过半数的老年人都处于亚健康状态[1]。由此可以看出, 我国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整体水平不高, 而且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
1. 2 老年人疾病顺位发生改变 普遍来看我国老年人身患的疾病, 疾病顺位主要是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以及其他各种肿瘤疾病。通过对某省老年人疾病调查情况可以发现, 在9种较为常见的流行疾病当中, 患病率处于前三位的分别为高血压、白内障和冠心病。
1. 3 老年人患病种类增多 目前, 老年人出现了同时患有多种疾病的趋势, 而且患病时间较长。相关资料显示, 在住院的老年人群中, 有将近半数的老年患者同时患有3~4种疾病。这类患者, 病后自身的恢复能力较弱, 往往会有较长的病程, 不容易康复, 并且在治疗恢复的过程中还可能出现其他新病症[2]。
2 老年化社会形势下的预防保健措施
2. 1 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 社会卫生防病保健是一项公益性事业, 需要坚持防病优先的政策导向。尤其是在老年化社会新形势下, 要认真贯彻落实“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保健政策, 正确理解“防”与“治”之间的辨证关系。“防”指的是要用较少的财力、物力和人力的投入来换取最大社会效益的主动性保健措施;而“治”则是与“防”措施相对应, 采用较大投入且具有较大风险的被动性保健措施[3]。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与我国人口结构的变化, 一定要重视防治结合的保健措施。尤其是当地政府在构建预防保健体系的过程中, 需要把“预防”放在突出位置, 发挥预防的重要作用。
2. 2 合理规划, 完善老年保健机制 针对当前我国社会的老年预防保健工作实际情况, 需要把该项工作纳入到社会卫生事业长远发展规划当中, 并要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认真分析老年化人口特点, 建立健全预防保健基础设施, 根据当地医疗水平和发展实际建立基层医疗机构, 发挥出社区的服务功能, 从而方便当地老年人就医。同时要制定出老年医疗的中长期保障方案与措施, 当地领导要对老年保健工作足够重视, 加大卫生防疫和预防保健工作的资金投入, 保证预防保健工作的社会关注性和福利性, 防止医疗机构“自筹经费”现象的出现, 逐步完善老年保障机制。
2. 3 开展教育, 培养老年人疾病防治的专业化人才 要想更好的开展老年预防保健工作, 离不开教育工作的大力支持。一些高等医学院校可以根据教学实际, 开设老年医学的专业课程, 加强预防保健知识的传授;针对当前在职的医务人员及保健工作人员, 要有计划、有安排的向他们继续普及最新的老年医学知识, 强化其医疗技能和工作能力;无论是各大医学高校还是医疗服务机构, 都需要制定出多层次的教育计划, 并要采取多元化的措施, 培养出现代化医疗行业专业化的卫生预防保健人才[4]。同时也应该适时的开展老年人健康教育, 针对当前我国老年人出现的疾病, 向他们传授一些生理、心理方面的知识, 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 提高其健康状况, 在此基础上, 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到多种保健活动中来, 使其心情愉悦, 促进老年人身心健康。
2. 4 加强管理, 推进医疗保健工作的改革 根据当前我国预防保健工作实际, 需要对现进行的医疗保健工作进行严格管理, 对医疗机构的整顿与治理需要常抓不懈, 确保卫生人员的工作利益。要将预防保健工作落到实处, 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 提高医疗领导干部的个人素质及管理能力, 促进医疗卫生机构的规范化管理。另外, 在新形势下, 要重视医疗保健工作的改革与创新, 医疗卫生体制要在社会经济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创新, 以适应新时期医疗工作的发展需要, 这既是提高预防保健工作服务质量的重要条件, 也是推动预防保健工作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只有大力对预防保健工作进行创新, 才能克服由医疗体制弊端而产生的不良影响, 这样才能发挥出预防保健工作的最大优势, 提高预防保健工作的质量, 逐步提高老年人的身体素质。
3 小结
老年化社会形势下, 需要所有人对预防保健工作有足够重视。政府要在加强医疗卫生保健的同时, 注重推进医疗体制改革, 构建科学合理的预防保健体系。坚持贯彻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方针政策, 大力推进医疗保健教育工作, 培养专业化的医疗保健人员, 提高预防保健水平。加强管理, 实现我国预防保健工作的规范化, 提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 使我国人口老年化向着健康老年化的方向发展, 减轻社会发展负担, 推动了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同时, 促进我国经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
参考文献
[1] 王德全, 陈少贤, 李燕芬.广州老年人社会现状及自我保健意识研究.中国卫生事业管理, 1999(3):159-161.
[2] 康萍萍.浅谈新形势下农村预防保健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中国保健营养, 2012(16):59.
[3] 方德全, 仲怀春, 姜树国.新形势下军区医疗保健工作形势及对策.沈阳部队医药, 2010(2):145.
篇3
[关键词] 中老年; 体检; 服务利用
[中图分类号] R443[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335-02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 中老年人医疗保健服务需求不断增加, 因此, 提高中老年人的社区服务利用率,进一步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我院于2010年8月-2010年10月对郴州市的部分中老年人进行了基线调查。2011年4月-2011年6月通知2972 名中老年人参加体检服务, 并调查了未参加体检的原因。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调查对象为郴州市区年龄在50 岁及以上者, 在本地居住满5年的中老年人。
1.2 抽样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郴州市区2972人作为研究对象,通知其参加免费体检活动。参加体检者1404人( 47.24%),未体检者1568人( 52.76%)。再从未体检的人中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372人进行未体检原因调查。
1.3 调查方法 调查员由课题组医生担任, 调查前经过统一培训。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个人的一般情况、家庭情况、健康状况、健康保健及卫生服务, 并进行体格检查; 对于未参加体检者, 由课题组医生电话询问未参加体检的原因。
1.4 统计分析 资料采用Epi Data 3.0进行双遍录入, 并进行一致性及逻辑核对, 用SAS 8.2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处理, 包括计算均数、频数、百分数, 进行X2检验、方差分析、Logistic回归分析等。
2 结果
2.1 人口、社会、经济学特征
2.1.1 年龄与性别2972名研究对象中, 平均年龄为(61.4±6.5)岁,其中未体检组平均年龄为(60.8±6.3)岁,体检组平均年龄为(62.0±6.1)岁,2组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2.1.2 文化程度 未体检组小学及以下者占14.00%,初中占37.38%,高中(含中专、职校)占26.33%,大专及以上者占22.29%;体检组小学及以下者占16.24%,初中占35.51%,高中(含中专、职校)占25.88%,大专及以上者占22.35%,2组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875)。
2.1.3 职业构成 2组均以工人、员工居多,其中未体检组工人、员工占57.25%,干部、行政人员占22.56%,科技人员占7.60%, 医务人员占2.75%,教育工作者占5.75%,其余占4.10%;体检组工人、员工占55.15%,干部、行政人员占23.75%,科技人员占7.87%,医务人员占3.65%,教育工作者占6.94%,其余占2.86%,2组在职业构成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971)。
2.1.4 婚姻状况 未体检组在婚1438人(92.06%),离异25(1.60%),丧偶74人(4.74%),分居3人(0.19%),未婚22人(1.41%);体检组在婚1268人(90.38%),离异30人(2.14%), 丧偶91人(6.49%), 分居7人(0.29%), 未婚32人(0.71%), 2组在婚姻状况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04)。
2.1.5 经济状况 未体检组收入低于500元者占7.38%,500-999元者52.95%,1000-1999元者占32.63%,2000元以上者占7.05%;体检组收入低于500元者占4.59%,500-999元者占60.00%,1000-1999元者占31.40%,2000元以上者占4.0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7),未体检组低于500元收入者多于体检组。
2.2 医疗保险制度 98.47%的人为常住户口, 医疗保险以公费医疗为主, 占95.69%; 其中未体检组公费医疗者1496人(95.47%), 劳保者38人(2.43%), 半公费半劳保者33人(2.11%)。未体检组公费医疗者1347人(95.94%), 劳保者29人(2.07%), 半公费半劳保者28人(1.99%), 2组在医疗保险制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841)。
2.3 影响服务对象体检的因素
2.3.1 单因素分析 以是否参加体检作为结局变量, 参加体检者为事件发生。分别以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职业、经济收入、医疗保险制度作为自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 年龄越大者越倾向于参加体检, 参加体检活动者女性多于男性。离异、丧偶、分居者相对更倾向于参加体检, 而未婚者则倾向于不参加体检。调查发现, 文化程度对于体检意愿没有影响, 相对于个体户等其他职业人群, 工人、员工、公务员等更愿意参加体检, 尤其是医务人员和教育工作者。经济收入为500-999元及1000-1999元的人群相对收入小于500元的人更愿意参加体检,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是相对于低收入人群, 收入高于2000元的人群倾向于不参加此次体检活动。医疗保险制度对于体检利用无影响。
2.3.2 多因素分析 经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后发现, 年龄和性别依然是影响参加体检的重要因素,年龄高者比年轻者更愿意参加体检活动,OR为1.032(95%CI=1.021,1.044)。女性比男性更愿意参加体检活动,OR为1.897(95%CI=1.636,2.201)。
2.4 未参加体检的原因及其影响因素(表1) 1568人未参加体检,从中随机抽取372人进行电话访谈,13人因搬迁而失访(3.49%)。除了21.45%的对象表明自己未接到体检通知外, 35.38%的对象表明没有时间参加,11.97%的对象体检时不住在当地或住处离体检处太远,10.03%人认为自己很健康,对体检不感兴趣,9.19% 的对象不久前自己去医院体检过,2.51%的人因病不能参加体检,2.50% 的对象嫌麻烦,怕推销产品,2.23% 的对象了解自己患病情况,还有4.74%的对象因为其他原因未参加体检。
表1未参加体检的原因
3 讨论 单因素分析发现, 影响居民参加体检的因素主要有年龄、性别、婚姻状况、职业、经济收入, 这与国内一些研究一致。多因素分析也发现年龄和性别是影响居民参加体检的重要因素。年龄越大则越愿意参加体检,这可能由于随着年龄的增大,其慢性病的发病率也升高,他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女性较男性参加体检者多,吴秀云等调查发现,女性两周患病、慢性病患病率均高于男性,而且由于社会和行为心理因素使得有病而延误诊治者男性多于女性,这可能是愿意参加体检者女性多于男性的原因。相比在婚的居民, 离异、分居、丧偶的居民更倾向于参加体检,这可能与这部分居民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有关。有正规职业的人群更倾向于参加体检,尤其是医务人员和教育工作者,这可能与这两个职业人群具有更多的医疗保健知识有关。此外,经济收入是影响居民参加体检的一个重要因素,经济收入高者比低收入者更愿意参加体验,与这部分人群具有较高承担能力有关。但高于2000元收入的居民反而不倾向于参加体检,可能由于他们经济状况较好,就诊的制约因素较少,从而自行去医院检查。调查没有发现医疗保健制度与体检有关, 这与以往的研究不同,这是因为该次调查的人群以公费医疗为主, 占95.69%,而享受其他医疗保健制度的人群较少,因此不能探讨医疗保健制度对体检的影响。除了没有接到通知的居民外, 影响居民参加体检的因素主要有没有时间参加, 居住地点离体检地点远,自己健康而对体检不感兴趣,不久前体检过。王家骏等调查也显示,距离太远是影响社区老年人利用服务的一个因素。因此, 应当选择合适的场所,利用适当的时间为中老年人提供相应的服务。另外,10.03%的居民认为自己身体健康不需要体检,对于这部分人群必须加强健康宣传教育,提高居民自我卫生保健意识,了解常见慢性病预防和保健知识。中老年人口是一个弱势群体,对于中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应当给予充分的重视,并进一步探索为社区中老年人提供合适的社区属地化健康服务的模式。
参考文献
[1] 杨婕,周利锋,郭立燕,等.社区中老年人糖尿病患病及相关知识
调查[J].中国公共卫生,2005,21(2):131-135.
[2] 李倬珍,代国红,张敦兰,等.湖北省更年期和老年期妇女卫生保
健服务利用状况[J].中国生育健康杂志,2003,14(6):334-337.
[3] 欧爱华,朱焱.贵阳市老年人群健康状况及卫生服务利用分析
[J].老年保健,2000,14(3):47-48.
[4] 吴秀云,王爱华,李寿花,等.城市居民医疗服务需要利用及影响
因素分析[J].中国卫生资源,2004,7(1):21-23.
[5] 任苒,叶圣权,李公明,等.老年人口医疗服务需求及其影响因素
[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1,8:488-490,497.
篇4
论文摘要:我国目前已经进入老龄布七社会,人口老龄化发展千民决,在这样的背景下研究中医药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提出中医药教育中应重视的一些问题。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8.3: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人口老龄化是当今世界许多国家面临的一个重要公共卫生问题。老龄人口增多带来了许多相应的社区保健需求,而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使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需求更需加强,如何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世界各国都在积极进行探索。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做好老年医疗保健,迫切需要解决的是减缓老年人的痛苦、延长健康寿命、改善生命质量。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疾病谱和临床症状也在改变,要不断发现、总结和完善老年病的防治规律,研究和认识高龄老人临床中出现的特殊症状。对于中医药教育而言,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必须重视在中医药教育中的老年医疗保健的学习,如前文所述,目前老年人健康中影响较大的主要还是慢性病发病率较高的问题,故而要重视由于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引发的老年人健康问题,掌握老年人的生理、病理和心理特点,运用中医理论,熟练处理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的防治问题。
篇5
【关键词】 老干部;疾病调查;生命质量
1对象
1 395名军队老干部,年龄50~85岁,文化程度为初中、大专、大学本科。
2方法
2005―2009年对1 395名军队老干部采取交谈、实际疾病调查、治疗保健跟踪的方法进行了健康情况的调研。
3结果
年龄在50~64岁的1 095人,占78.5%,其中患有2种以上疾病的有649人;年龄在65~85岁的300人,占21.5%,大都是多种疾病在身,各系统疾病均有。循环系统疾病为主的959人,占68.7%;消化系统疾病为主的189人,占13.6%;运动系统疾病为主的133人,占9.5%;呼吸系统疾病为主的91人,占6.5%;神经系统疾病为主的23人,占1.7%。调查结果显示,大量离退休老干部疾病具有多样性、复杂性、多变性、易加重的特点。心血管系统疾病所占比例明显增大。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疾病谱不断地改变,医学观也不断地更新,对如何保证老干部的身体健康、如何做好老干部的医疗保健工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
4原因分析
4.1饮食结构及习惯不科学、不合理,导致老年人疾病的复杂化如摄入热量过多,可使全身脂肪积聚,致使肥胖,引发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糖尿病等疾病,还可引起酸碱平衡紊乱、神经痛、胃溃疡、便秘、龋齿等;维生素、钙质摄入不足都可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长期过多摄入食盐,高血压和脑卒中发生率就会显著升高,同时也会加重心脏病、肾病、肺病患者的症状,使人精神忧郁,情绪沮丧。
4.2生活环境对疾病的影响随着工业、医学、生物科技等各门学科的发展,各种污染也不可避免地潜入我们的生活,水源、空气、食物、衣物污染及电磁辐射等各种各样的污染日趋严重地侵害着人们的机体,再加上老年人本身免疫力低下,身体很容易受到损害,使原有的疾病加重。
4.3文化程度、文化生活来源、家庭氛围也直接影响身心健康多数老干部子女不在身边,再加上退休后心理不适应、不平衡,抵触人际交往、交流,文化体育活动受喜好及环境的限制被动地参与或不参与,精神生活质量偏低。
4.4医疗保健手段单一虽然建立了年度体检制度,并给予相应的用药范围,但疗养的环境、条件、健体技能、自然因子疗养、疾病矫治及康复锻炼保障有限。同时老干部对自己的健康缺乏科学的关注和维护,个体拥有的医疗卫生知识、药物知识、保健品信息及有关养生的保健技巧方法片面、缺乏,形成一些对健康不利的行为和习惯,延误疾病的治疗和恢复。
5相应措施
1)加强卫生宣教及科学化引导。老年人离退休或患有多种慢性病,各系统器官功能常有不同程度的衰退,生理、心理和情绪均可发生一系列变化,加之有些病症不典型、病情多变,因此,所在干休所及医疗体系应有的放矢地定期进行卫生、科普、用药、保健知识、保健技能的宣教,教会老干部一些康复、保健技术,倡导健康的、新的生活方式。
2)建立老干部健康档案,定期进行健康体检,及时诊治疾病,科学指导康复,加大保健力度,提高生命质量。
3)合理安排和改善老干部生活、文体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促进人际交流,有效地调整老干部的心态和生活质量。
4)保证疗养时间,提高疗养效果和质量。应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和身体状况,定期安排疗养,提供群体氛围和人际交往环境。不仅能够有效地从饮食营养结构、摄入、比例科学设置入手进行调整,而且通过文化生活的调剂,体能动静结合的锻炼,轻松休闲,以健康身心为主,充分利用康复功能手段,提高疗养效果和质量。
5)综合应用各种自然因子,发挥其效能,提高防治疾病、健康强体的能力。选择日光浴、海水浴、森林浴及景观疗法,增强机体免疫力,改善各系统功能,这是医疗保健工作中的主要手段,也是区别于医院治疗的关键因素。
6小结
篇6
关键词:健康老龄化;社区护理;老年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平均寿命的普遍延长,老年人在人口总数中的比例越来越大,人口老龄化和老年人的健康问题已成为21世纪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社会问题之一。按照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WHO)的界定标准,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超过7%,即可认为进入老龄化社会[1]。根据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的统计报告,截至2009年底,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8.5%,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全国总人口的12.5%,按照这个标准,我国进入了老龄化社会[2]。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使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已经成为我国社会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在这一背景下,我国提出了"健康老龄化"这一概念。社区作为老年人基本的生活环境,比医院更能为老年人提供持续、全面的护理服务,在健康老龄化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发展社区老年护理事业,提供积极有效的社区护理使老年人在社区接受各种健康护理,可以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重要保证。
1 健康老龄化的概念
1990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哥本哈根世界老龄大会上把“健康老龄化”作为对付人口老龄化的一项发展战略。在我国1994年2月召开的“中国老年保健研讨会”开幕词中,中国老年学会会长邬沦萍教授最先提出“健康老龄化”这一词,并且发表了“为使我国出现健康的老龄化而奋斗”的讲话。健康老龄化更关注的是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的健康状态,在延长人类的生物学年龄的同时,还应该延长人类的心理与社会年龄,使老年人在生命延长的同时,具有较高的生活质量。
2 社区老年护理
1970 年,美国的露丝・依思曼首次使用了社区护理一词。社区护理是以健康护理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社区为服务范围,对社区内的不同人群提供医疗护理、预防保健护理、康复护理、健康教育及健康指导的综合,承担着医院外的医疗预防、保健、康复护理工作。社区老年护理是指由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为个人、家庭、社区提供的一系列服务,护理工作的重点为一般家庭及社区中的老年人群,为他们提供连续、全面的服务[3]。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社区护理应以“社区内弱势团体(老弱、残障)为优先服务的对象”,老年人群作为社区里的主要人群,如何在社区里提供适合老年人群需要的医疗保健、生活照顾等服务,对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至关重要。
3 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促进健康老龄化
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在经济、医疗、养老方面都给社会带来了一定影响,维持老年人的健康是社区护理工作的重点。国外社区护理起步早,发展的比较快,其中为老年人提供的社区护理作为社区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的已经比较规范,许多国家的社区护理服务机构作为医院的分支机构,对老年人提供的护理服务已经很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发展不平衡,与国外相比差距比较大,一些大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社区护理起步早,投入大,社区护理发展较快,已经开设了家庭护理、护理专家门诊、社区卫生服务等,有的地区还为60 岁以上的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但是大部分城市的社区护理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为了达到健康老龄化,我国的社区老年护理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具体措施如下:
3.1建立健全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制。我国现阶段的社区护理机构缺乏明确的监督管理机构,尚未形成独立的社区护理管理体系,社区老年护理的保障机制薄弱。然而社区中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大,需要社区的护士可以为他们开展多项社区护理服务,如:健康教育、健康体检,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社区老年护理服务体系是非常重要的。
3.2加强社区硬件设施建设,完善社区就医环境。改善社区老年人的居住环境,为老年人提供一系列的健身设施是解决老年护理问题的有效对策。同时加大并完善社区医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建设,方便社区老年人的就医问题。王宁[4]的社区医疗相关问题的调查报告,有50.0%的人不愿意到社区医疗机构看病,其原因:32.8%认为社区医务人员素质低,28.4%认为社区医院机构检验仪器落后、水平低,18.7%认为社区医疗机构药品不全,还有13.7%认为药品价格不便宜。
3.3提高社区从业护士的素质和技能。社区护理是对社区中的个人和家庭开展家庭访视、居家护理、健康指导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医疗保健服务,它涉及相关的多学科的医疗、护理、保健知识,而这些主要依靠社区护士完成。目前我国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社区护理数量不足,以年轻人为主,学历低,大多是中专学历,专业素质相对较低,导致部分工作无法开展或内容较少,难以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从而影响了社区护理工作的内容和质量,所以提高社区护理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是当务之急。健康老龄化观点的提出也要求我们必须尽快发展、完善我国的社区护理教育,尤其是老年护理教育,培养更多的社区老年护理专业人才,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多的要求[5]。
为实现健康老龄化的目标,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为老年人提供较为全面、系统、规范的社区护理服务,积极尽快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社区护理模式已刻不容缓[6~8]。加强社区老年护理事业,为老年人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解决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满足其健康需求并提高其生活质量,为实现健康老龄化和构建和谐社会起到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宋全成,崔瑞宁.人口高速老龄化的理论应对--从健康老龄化到积极老龄化[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36-41.
[2]2009年民政事业发展统计报告[EB/OL].[2012-09-09].http:///article/zwgk/mzyw/201006/20100600080798.Shtml.
[3]苏永刚,吕艾芹,陈晓阳.中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和健康养老模式分析[J].山东社会科学,2013,04:42-47.
[4]王宁.老年患者的社区护理研究[J].家庭护士,2007,5(11c):84-85.
[5]张苏,王婕.健康老龄化与养老服务体系构建[J].教学与研究,2013, 08:21-29.
[6]健康老龄化背景下"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研究[J].兰州学刊,2014,09:129-136.
篇7
【关键词】老年托养病人;健康教育;生活质量
托养老人是一个特殊群体,平均年龄大,受教育程度低,可支配收入低,健康状况差,各种疾病发病率高,他们由家庭进入老年公寓,接受工作人员的生活服务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健康教育指导、医疗保健,帮助他(她)们学会保持或恢复健康的知识,培养健康的生活方式、养成健康的行为、降低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从而使他(她)们达到最佳的健康状态,通过健康教育培训提高托养老人的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高低对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现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选择2007年1月—2009年3月在山东省青州荣军医院老年公寓入住的老年托养病人160例。其中城镇居民106例,农村老人54例;男68例,女92例;年龄66岁~105岁(81.30岁±13.39岁);文盲51例,小学86例,初中11例,高中及中专12例;自己负担托养费用者98例,子女负担费用者48例,五保老人14例;自愿入住公寓者87例,其他73例;选择标准:具有口头或书面表达能力的老人,且自愿参加。
1.2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调查自理老人、半自理老人、不能自理老人、临终关怀老人及家属,公寓工作人员及专业技术人员。本问卷由我院护理专家设计,内容主要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老人居住地、公寓现有配套设施情况、老年人对健康知识的了解情况、各项护理内容的实施情况及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情况。护理内容根据健康教育材料,涉及治疗、护理及日常生活的主要方面,共26项。健康知识掌握程度问卷经我院护理专家反复审阅而确定,并经预调查测得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94,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2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生活质量部分的测定采用李凌江和杨德森[1]编制的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中的64个条目,代表15个因子,反映躯体、心理和生活功能3个维度及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因子分、维度分及总体评价分均以百分记,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高。另根据得分多少划分生活质量高低,得分≥80分为优,70分~79分为良,60分~69分为中,<60分为差。结果表明,其4个维度可以反映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内容,具有一定的内容效度。
1.3数据处理整理分析资料,数据应用SPSS10.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采用均值、标准差、频数及率对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及健康知识掌握程度进行描述,采用t检验和logistic回归对病人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相关性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表1老年托养病人健康相关知识掌握情况例(%)单因素分析发现,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性别、年龄、婚姻状况等无关;相关分析发现,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与受教育程度高低呈正相比(r=0.290,P<0.01)。表2本组生活质量15个因子得分情况例(%)表3本组生活质量总体评价及各维度得分分表4生活质量各维度与影响因素之间的相关系数(r)表4显示,在生活质量各维度与其影响因素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之间建立假设检验,检验水准α取0.05,P值均小于0.05,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老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成相关性,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越高,各维度功能越强,托养老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各维度之间呈显著正相关。
3讨论
本研究选择本院老年公寓托养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在文化、职业及经济条件方面比较具备可比性。根据老年托养病人的实际情况,研究结果显示老年托养病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越高,各维度功能越强,生活质量越高。
3.1老年托养病人的护理现状与健康教育情况当前世界人口老龄化已是总的趋势,老龄问题已是世界各国重大的社会问题。我国在2000年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突破1.3亿,进入了老龄化社会,老年病的防治、护理及康复越来越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2]。1993年WHO提出“健康老龄化”“科学为健康老龄化服务”的宏伟目标,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精神健康和社会经济状况密切相关。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已提到议事日程上,医疗保障、生活照料、自我健康、家庭婚姻、社区保健等问题,给家庭、社会、国家带来巨大的压力。社区护理尚未广泛开展,社区护理工作不尽如人意,护理现状与老人要求相距较远;老年护理控制评估体系不明确,造成不能根据老年人的不同情况进行分级分流[3];老年护理费用较高,由于贫富差距,老人无法平等地享有健康服务;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老年护理人员的人力资源匮乏,都成为影响老年保健事业发展的重要因素。老年人的自我保健意识和能力差,因此对医疗保健的需求愈显强烈,而医疗保健又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随着社会高龄化和老年病人的逐年增多,对老人的护理服务也相应提高,以适应社会需求。我国卫生保健制度的局限,相当部分的老年人得不到适宜的健康保健,患病后又得不到及时的治疗,以致病情延误等,这些对老年人的健康和提高生活质量极为不利。
3.2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WHO对生活质量的解释不仅反映了社会物质条件的发展(从生理需求过渡到精神需求),体现了人本主义精神。还将生活质量界定为主观体验,既考虑到了一定的文化价值体系,又弘扬了个性,而且涉及个体的健康、生理水平、独立水平、社会关系以及他们所处环境的关系,是一个合理的解释,在强调了要研究生活质量的主观性同时,也强调了要研究那些在生活中被视为会对生活质量有明显影响的所有领域。生活质量是对于生活及其各个方面的评价和总结,不但能表达个人对生活总体的满意程度及对生活各个方面的感受,而且为研究个人生活各个方面的相对重要性提供了比较的基础和评价的依据。对老年托养病人而言是社会、家庭和老年人自我有益于晚年身心健康、延缓衰老的精神与物质有效投入的总和,是托养老人对自己的身体、精力、家庭、社会环境生活等方面美满程度的主、客观总结和评价。医学上主要是指个体生理、心理、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的状态,即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
3.3健康知识知识掌握程度与生活质量的关系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人们已逐渐认识到医疗的目的不仅是提高生存数量,而同时更应重视生活质量。健康知识掌握程度影响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托养老人由于生理功能的退化、疾病的增加,严重干扰和影响了托养老人的健康及生活质量。所以需要广泛开展有针对性、有计划、系统的健康教育,宣传普及卫生保障知识,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和卫生习惯,增强自我保健意识,预防和控制老年性疾病的发生,提高托养老人的生活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建立健康档案,定期进行体检,全面具体地记录老人健康状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对老年托养病人开展健康教育指导,因人施教、因病施教,耐心细致地进行多种方式的健康教育,使他们了解和把握老年时期的生活、心理特征以及老年病的预防、治疗和护理措施,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和行为习惯,养成良好保健习惯和意识,提高生活质量。超级秘书网
3.4健康教育对老年托养病人生活质量的影响老年托养病人受教育程度低,老龄化程度高,护理专业人员少,对老年护理专业知识掌握少,使老年托养病人健康保健知识比较缺乏,从而影响他们的生活质量。老年托养病人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日趋下降。国内大部分研究表明:8%~10%的老人有不同程度的自理能力缺陷。为了整体提高老年托养病人的生活质量,对这部分老人加强护理是不容忽略的,要求护理人员在提供疾病护理支持以外,还要从照料日常生活等方面给予关怀。人文生活是一切生活质量的基础,更是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起点;老年人在家庭中地位、人际关系和本人身体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其家庭生活质量的高低;婚姻生活是冲力,政治生活是拉力,情趣生活是活力;老年人受教育、讲学习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有效途径之一,而发展老龄产业,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需要,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对老年托养病人进行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指导,使他们建立和形成有益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减少各种疾病的危险因素。同时在进行健康教育时,护理人员充分调动托养老人主观能动性,教育、鼓励老人参加适当的社会活动,让老人感受到社会、家庭的良好支持,促进健康教育知识的依从性,使托养老人的健康行为不随年龄的增长而降低,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健康教育后使老人建立了良好的健康行为,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高,越能调动了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托养老人自我保健意识,提高了老年托养病人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实现健康老龄化。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老龄化社会;老年人;老年远程教育;远程学习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458x(2013)12—0041—06
一、问题的提出
当今世界各国普遍采取积极老龄化政策应对人口老龄化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巨大挑战。世界卫生组织认为,“积极老龄化”是指“为健康、参与和安全提供最优机会,以提高人们老后生活质量的过程。”[1]这里的“积极”是指“不仅能够做到身体上的积极或者身体力行成为劳动者中的一员,而且能够持续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精神和公民事务。积极老龄化的目标是促进包括体弱、残疾和需要照顾的所有老年人延长健康寿命及提高生活质量。”[2]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据《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披露:2013年我国老龄人口数量将达到2.02亿,即我国老龄人口将超过总人口的15%。[3]上海是我国第一个进入老龄化阶段的城市,目前60岁以上老年人所占比例已高达23%。[4]因此,如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和挑战是当今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而支持老年人积极健康地参与社会,开展终身学习,提高生活质量又是其中的关键。
随着世界老年教育的发展,老年人学习的形式日益多样,内容日益更新,技术手段日益改进,通过光纤电缆、闭路电视、互联网等远程技术手段开展老年教育,满足不同居住地和不同文化层次的老年人的学习愿望成为老年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老年教育与远程教育这两个不同的领域正日益交汇,并逐渐演化出一个新的研究和实践视域——老年远程教育。 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正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络、微型移动设备等各类远程教育技术手段,参与学习,参与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本研究以上海为例,以网络学习为重点,研究老年人远程学习的现状,探寻老年人远程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透视未来老年远程教育发展的愿景。
二、研究过程
1. 问卷结构
本研究使用自编的老年人远程学习现状问卷开展调查。问卷主要包括封面信、个人基本信息、调查题项、结束语等几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部分的内容主要包括老年远程学习者的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调查题项的内容主要包括学习条件、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学习影响因素、学习态度和学习愿望等六个部分,其中:前四个部分为单项和多项选择题(最多选三项),学习态度和学习愿望部分为量表形式,答案分为“完全符合”、“比较符合”、“很难确定”、“较少符合”、“完全不符合”五级。考虑到老年人一般视力不好,问卷字体采用“小四黑体”,题目字体加粗,行距1.5倍,便于老年人作答。
2. 调查对象
上海目前有4所市级老年大学,下设37个分校和系统校;1所远程老年大学;21所区县老年大学;214所街道(乡镇)老年学校;4957个居村委学习点[5]。尽管入学比率目前还难以统计,但已进入和希望进入这些机构学习的老年人在逐年增加。2013年5月,本研究以55岁以上的上海市老年大学分校和社区学院的学员以及部分社区居民为调查对象,共计发放问卷457份,回收436份,有效问卷372份,有效率为85.3%。调查对象覆盖上海中心城区、近郊和远郊,包括浦东、静安、普陀、闵行、长宁、徐汇、青浦等七个区,社区居民主要是生活在青浦城区的居民。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发放、回收及有效问卷信息详见表1。问卷调查对象的基本信息统计情况见表2。
3. 因子分析
对问卷中老年人学习态度和学习愿望16个题项分别进行项目分析,单样本t检验的结果表明,所有题项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所有题项均适合调查研究。然后对涉及学习态度和学习愿望的16道题分别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表明,学习态度的KMO检验值为0.855,学习愿望的KMO检验值为0.917,均适合做因子分析。再经Bartlett Test球形检验,其值分别为2074.744和2202.350,二者的自由度(df)均为28,显著性水平均为0.000,证明其适合作因子分析。
经两次正交旋转、碎石图检验法(Scree Plot)和因子负荷值检验,筛选掉1个题项(学习态度4),剩余15个题项,得到3个因子,且每个因子包含3个以上的题项,每个题项的负荷值均在0.5以上。前两个因素分别解释了总方差的54.571%、23.356%,后一个因素解释了总方差的66.844%,题项最低负荷为0.504,最高负荷为0.812。因素1的3个题项来自学习态度的前三题,重新命名为“学习理念”,因素2的4个题项来自学习态度的后四题,重新命名为“学习过程”;因素3的8个题项来自学习愿望,因此保留其原有名称“学习愿望”。因子分析结果见表3。
4. 问卷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本问卷采用Cronbach’s Alpha(α)系数(即内部一致性估计方法)对问卷进行信度检验,结果如表4。表4中各因素的α系数均在0.863~0.928之间,说明本问卷有较好的信度。
本问卷效度检验主要看各因素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的相关性。见表5。
从表5可以看出,老年学习者学习各因素与总分之间相关程度较高,相关系数在0.588~0.828之间,且均达到显著水平(P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1. 统计结果描述与分析
(1)学习条件与花费(见表6)。多数老年人个人或家里拥有电脑和网络且基本掌握电脑和上网操作技能,但老年人上网尤其是上网学习的并不多;老年人每天上网时间不算少,但每年上网学习花费(主要指在网上下载或购买书籍、订阅报刊等学习材料)并不多。可见,老年人还没有准备好将电脑和网络主动作为提高自身素质和生活质量的学习媒介。
根据对上海372名老年人的调查统计,338名老年人个人或家里拥有电脑,占总数的90.9%;少数老年人没有电脑(34人),占9.1%。在369名老年人中,“不会电脑”的有73人,占19.8%;“稍会一点”的有160人,占43.4%;“基本掌握”的有119人,占32.2%;“熟练掌握”的有18人,占4.9%。在369名老年人中,“从不上网”的有90人,占24.2%;“偶尔上网”的有126人,占33.9%;“经常上网”的有151人,占40.6%;“迷恋上网”的有2人,占0.5%。
(2)学习课程类型与内容(见表7和表8)。大多数老年人凭个人兴趣去学习(61.3%),较少参加学历课程、与工作相关的技能课程、短期培训课程以及外语课程的学习;老年人主要学习医疗保健方面的知识(52.2%),其次是旅游度假(30.9%)等生活娱乐方面的知识。
(3)学习形式(见表9)。在老年大学学习的老年人尽管是各种学习机构中最多的,但也仅占37.1%,有近一半的老年人选择了其他方式学习(46.5%),还有少数老年人选择了短期培训班、开放大学等机构来学习。这说明目前老年大学或社区学院等机构并没有能够满足大多数老年人的学习需求,多数老年人仍依据个人兴趣学习或在其他场所学习。
(4)学习阻碍及原因(见表10、表11和表12)。阻碍老年人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身体不好”(15.9%)及“没有时间”(11.6%)是其中选择比较多的两项因素。就“身体原因”而言,选择“其他”的最多,其次是视力弱(22.6%)。国外也有研究表明,老年人阅读理解能力的下降不是因为认知方面的因素,而是由于视力下降的原因。[6]因此,在设计老年教育课程时必须考虑老年人视力弱等情况。就“心理原因”而言,选择“其他”的最多,其次是选择“无价值感”(10.8%)的。此外,许多老年人没有填答,尤其是在心理因素方面不少人没有填答,这一方面说明有精神障碍的老年人仅是少数(调查研究表明,老年女性和男性有精神障碍者(包括智力残疾和精神残疾)分别只占1.64%和1.21%[7]),另一方面说明老年人可能比较避讳谈论自己的“隐私”,或题目本身较难理解。
(4)学习态度。根据“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累积统计结果,在学习理念方面,73.9%的老年人认为自己“应该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超过一半的老年人“喜欢通过远程教育方式学习”(51.6%),“很高兴在远程教育中学到了很多有用的知识”(55.6%),“觉得远程教育课程内容十分丰富”(56.4%)。这说明多数老年人已经具备了终身学习的理念,逐步接受了远程学习方式。在学习过程方面,感觉“下载网络课程十分困难”、“远程学习过程网速很慢”、“远程学习缺乏人际交互”、“远程学习文化氛围不浓”的分别占38.2%、41.1%、41.4%、40.6%。尽管比例没有过半,但也说明远程教育中还有许多亟待改善的地方。
(5)学习愿望。根据“比较符合”和“完全符合”累积统计结果,老年人的学习愿望在各题项所占的百分比分别为:66.2%、71.2%、54.8%、69.1%、62.9%、60.7%、61.0%、51.9%,即大多数老年人在远程学习方面有更多的愿望和期待,尤其是希望“通过远程教育学到医疗保健知识”、“在远程学习中能有老师的当面指导”、“远程教育课程文本字体稍大一些”等。
描述统计结果还可以通过计算每个因子内各题项的平均值来反映(见图1、图2和图3)。相对来说,平均值越高,表明老年人该项学习情况越好。由图1可见,老年人在终身学习理念上得分最高(m=3.917)。这说明当今社会终身学习理念已内化为个人信念。由图3可知,老年人在学习医疗保健知识(m=3.777)、有教师当面指导(m=3.661)、课程文本字体稍大(m=3.659)等题项上得分较高。这说明目前的远程教育课程内容、学习指导和技术支持还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愿望和需求。
2. 差异性检验(t检验和F检验)结果与分析
(1)性别差异检验
经独立样本t检验,不同性别的老年人在学习态度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学习愿望及总的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即男性老年人比女性老年人有较高的学习愿望。见表13。这应该与老年女性处于弱势位置有关。老年女性在文化程度、社会参与、社会资源的分配和占有等方面处于相对不利位置[8],会导致她们在社会交往等诸多方面的弱势,从而降低她们的学习愿望。
(2)年龄差异检验
经方差检验,不同年龄的老年人在学习愿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年龄越大学习愿望越小,即55~59岁的老年人学习愿望最大,75岁以上的老年人学习愿望最小(见表14)。这多少反映出老年人普遍存在的黄昏心理现象。
多重比较发现,75岁以上的老年人与55~59岁和60~64岁的老年人在学习理念、学习过程及学习愿望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75岁以上老年人学习愿望较小;70~74岁老年人在学习愿望上与55~59岁和60~64岁的老年人存在显著性差异,70~74岁老年人学习愿望较小(见表14和表15)。研究表明,高龄老年人需要更多的医疗保障和日常生活照料,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的难点和重点。[9]同时,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大,其社会和人生的“无价值感”也相应增大,学习愿望也会逐渐降低。这就要求更加关注高龄老年人的学习需求,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度。
(3)文化程度差异检验
经方差检验,不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学习理念和学习愿望上存在显著性差异(见表16)。在学习理念上,文化程度越高学习理念越强;在学习愿望上,大专、本科及以上和小学及以下学历的老年人学习愿望较大,初中和高中学历的老年人学习愿望较小。
通过多重比较发现,在学习理念方面,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m=11.675)与较低学历的老年人(m=8.946,9.342,10.323)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文化程度越高学习理念越强。在学习愿望方面,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m=29.545)与初中、高中或中专学历的老年人(m=24.695,26.800)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即文化程度越高学习愿望越高(见表16和表17)。这应该与当今社会文化程度较高的老年人拥有较高的教育经历和学习能力以及经济和社会地位有关。当然,老年人的远程学习愿望与实际学习行为之间会有很大的差距。例如,2001年国内一项调查显示,在2379位接受调查的60岁以上老年人中,60%的老年人希望学习如何使用计算机和上网冲浪,但只有22%的人为此付出行动。[10]因此,要想让老年人的学习理念和学习愿望付诸行动,必须要为他们提供有效的远程学习支持和真实的在线学习体验。
四、研究结论与建议
1. 研究结论
本研究问卷调查结果表明:上海老年人开展远程学习的物质条件已基本满足;老年人大多学习医疗保健和旅游度假方面的知识,主要凭个人兴趣学习;老年大学等老年教育机构尚不能满足老年人的远程学习需求,需要更多的老年教育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学习平台;阻碍老年人学习的因素有很多,身体不好和没有时间是主要因素,身心方面的主要阻碍因素是视力弱和无价值感;老年人认为应终身持续不断地学习,对未来的远程学习有较多的愿望和期待,但却较少付出行动。此外,不同性别、年龄和文化程度的老年人在远程学习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① 男性老年人的学习愿望高于女性老年人; ② 年龄越大学习愿望越小;③ 文化程度越高学习理念越强;在学习愿望上,大专、本科及以上学历的老年人高于初中、高中和中专学历的老年人。
2. 支持老年人远程学习的建议
世界卫生组织在《积极老龄化政策框架》一书中提出,积极老龄化的核心政策框架有三大支柱:健康、参与和保障。该组织倡导老年人要始终保持有意义的生产活动,并与年轻人一样学习新技术,从而获得身心健康和为国家做出有意义的贡献。在知识社会来临之际,老年人同样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精神指引下,学会使用信息通讯技术,养成数字化素养”。 [11]同时,知识社会也要求远程教育领域变革教学范式,为构建涵盖各年龄层次的终身教育体系做贡献。本研究基于上述调查结果,提出以下几点支持老年人远程学习的建议。
(1)在老年人远程学习物质条件基本满足的情况下,社会团体及高等教育机构要多为老年人提供教师当面指导和精神支持。如,利用高校和科研机构退休教师等人力资源,为老年人搭建远程学习交流的平台;鼓励年轻志愿者与老年人交流,缓解老年人学习和生活上的孤独与无助;完善以家庭为主体的养老服务体系,鼓励和帮助老年人积极学习和生活。
(2)政府应加大投入并鼓励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办老年大学,尽快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格局。要进一步增设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参与社会和进行远程学习的更多机会,逐渐增强老年人的社会价值感和对生命意义的深刻理解和体悟。如,通过改善老年大学条件、增设老年大学坐席、开设生命教育课程等形式以及丰富多彩的、喜闻乐见的娱乐活动,增强老年人的社会参与意识、人生价值感和生活幸福感。
(3)老年教育和远程教育相关研究机构要持续开展老年人研究,真实了解老年人的健康状况、生存状态和心理需求,发现、激发和保持老年人学习兴趣。由专门的远程教育机构承担相应的网络课程开发和远程教学支持服务等。如,上海远程教育机构应在新媒体革新背景下,逐步加强与各区老年大学、社区学院的联系,结合传统媒体和新的视频、移动媒体,创建多样化的老年人远程学习方式,整合优质课程学习资源,为每一位老年人提供学习支持服务。
(4)广大社会成员应更多关注女性老年人、年龄较大老年人以及文化程度较低老年人的远程学习愿望和生活。政府应通过完善社会养老机构运行机制和养老保险制度,确保女性老年人、高龄老年人和学历较低老年人的生活和学习,以最终实现我国老龄事业 “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发展目标。当然,在终身教育和积极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也应“知道在哪里”获取知识,“更重要的是,知道谁会提供帮助” [12],主动参与社会活动,积极营造高质量的、健康幸福的晚年生活。
[参考文献]
[1][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Active Ageing: A Policy Framework, Geneva: WHO.2002:12.
[3] 梁捷. 应对老龄化,还未做好准备[N]. 光明日报,2013-02-28(10).
[4][5] 居欣如. 六十再启程——记上海老年大学创新实践[N]. 解放日报,2013-01-21(12).
[6] Rod P. Githens. Older Adults and E-learning Opportunities and Barriers[J]. The Quarterly Review of Distance Education, Volume 8(4), 2007: 329-338.
[7][8] 贾云竹. 中国老年女性人口的发展趋势及生存状况[EB/OL]. [2006-03-16].http://.cn/chinese/zhuanti/fnfzbg/1156283.tm.
[9] 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 中国人口老龄化战略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11,(34):2-23.
[10] 调查显示60%的老年人希望学习上网[EB/OL]. [2001-06-07]. http://.cn/i/c/70258.shtml.
[11] [芬兰]塔皮奥·瓦瑞斯. 知识社会中的全球大学[J]. 教育研究,2009,(1):80-85.
[12] [加]G·西蒙斯. 詹青龙译. 网络时代的知识和学习——走向连通[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13.
篇9
关键词 空巢老人 身心健康 护理需求 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74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3)22-0055-03
Health problems and nursing counter-measures of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for the urban empty-nesters
LIU Yuan
(Tianping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Center of Xuhui District, Shanghai 200031, China)
进入21世纪,我国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都将进入老年期,空巢家庭将成为中国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预计到2030年空巢老人家庭比例将达到90.0%[1]。老年空巢家庭是指身边无子女共同居住,老年人独自生活的家庭。空巢老人是生活在空巢家庭内60岁及以上的老人,包括相对空巢老人(和子女在同一城市,但不同住)、绝对空巢老人(子女在国外或国内另一城市的)和无子女老人(没有生养子女或子女已故的)[2]。了解空巢老人身心健康状况,开展相应的护理,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非常有益。现将有关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及社区护理综述如下。
1 城市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问题
1.1 心理健康问题
1.1.1 心理压力因子
包括健康压力、经济压力、情感交流方面的压力、担心子女压力、生活服务压力、社会地位和价值体现造成的压力。张骑等[3]认为:对空巢老人身体健康构成显著影响的心理压力是身体健康压力、生活服务压力、担心子女压力。
1.1.2 空巢综合征
子女纷纷离开后,面对空荡荡的房子,会产生各种心理反应。空巢综合征是老年人常见的心理危机,多发生于子女离开家庭后独自生活的老年人[3]。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的是情感上的慰藉,空巢带来的寂寞孤独和无助吞噬他们的心灵。老年人缺乏爱,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健康,导致生命质量的低下。
1.1.3 焦虑抑郁
空巢老人的心理问题主要是焦虑和抑郁,而抑郁发生率明显高于焦虑[4]。老年人的焦虑往往发展为抑郁或两者混合状态,从而进一步损害老人的身心健康[5]。
1.1.4 孤独
长期空巢老人缺乏心理依赖及对子女的依恋,感到孤独寂寞,产生被遗忘的感觉,独居的老年人比有老伴的老年人体会的孤独感更深。近87%的老人觉得寂寞,这一负面情绪极大影响了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
1.1.5 以自我为中心
在空巢老人长期生活阅历中,形成一定的生活作风和行为习性,很难改变。在处理事情时,坚持自己的意见,表现出刻板固执,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
1.2 身体健康问题
1.2.1 慢性病患病率增高
空巢老人面临的严峻的问题是急慢性疾病的发生。研究表明,空巢老人慢性病发病率高,患病率前五位依次为:高血压、冠心病、关节炎、糖尿病、脑血管疾病[6],同时患有2种及以上慢性病的空巢老人占61.5%[7]。老年人往往有多种不适症状同时存在,给生活带来极大的痛苦。
1.2.2 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下降
随着年龄增长,躯体功能下降,势必导致日常生活能力下降,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能力受到生理、心理、社会和经济等因素的综合影响,老年人与子女联系方式也影响家庭功能。
1.2.3 社会适应能力降低
老年人退出工作岗位,与社会接触减少,生活的重心由社会转向家庭。老年人适应性个体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在同一社会情境中,有的适应较好,有的适应较差。由于空巢老人的特殊性,他们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会更差。
2 空巢老人的社区护理需求
从低龄老人到高龄老人,从夫妻空巢到独居,从身体健康到体弱多病,空巢老人对照顾的需求越来越多,对需求的专业化也越来越高。赵丽蓉等[8]对成都市5个社区的572例老年人调查结果显示,与子女分开住的老年人和80岁以上的老年人对社区护理的需求十分强烈,分别为59.3%和61.1%。祝雪花等[9]对温州市585名60岁以上空巢老人调查显示,81.7%的空巢老人有慢性病,其中高血压病居首位。空巢老人社区护理需求高,其中以基础护理需求(测量体温、血压、慢性病的健康教育)最为迫切。代爱英等[10]对北京某社区418名空巢老人进行问卷调查,发现他们对社区护理项目需求集中在健康知识咨询、健康讲座等健康教育类的护理服务上。目前我国城市48.5%的老年人有各种各样现实的养老服务需求,然而总的满足率只有15.9%,其中需要护理服务的占18.0%,而护理服务满足率仅有8.3%。可见,我国急需大力发展空巢老人社区服务,来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护理需求。
3 国内外空巢老人的社区支持
发达国家的空巢老人同样面临亲属支持的缺失,但政府及社区提供的各类社会服务项目完整周到,有多种关爱政策支持,生活照料、医疗保障、精神慰藉、休闲娱乐等遍布各个社区[11]。而国内近几年,才将空巢老人的关爱提上日程,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文化服务中心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提供生活、心理、卫生保健和社会保障各类服务。各街道设立卫生服务中心,每2~3个居委或1.5~2万人设立一个卫生服务站点,居民步行15 min就能到达,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社区老年人就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社区护理工作还处在起步阶段,社区护理人员严重缺乏,工作繁重,为空巢老人的服务还很有限。
4 社区护理对策
4.1 建立个人和家庭健康档案,开展家庭访视
社区医务工作者根据社区老人卫生保健需求,定期上门访视,帮助老人测量体温、血压、血糖等,满足老人基础医疗护理需求。并结合家庭或个人的心理,教育、家庭社会文化背景,给予重点的关心。持续的家庭访视能有效控制空巢老人慢性病的客观指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12]。上海市开展的家庭医生制服务工作,与有健康需求的家庭签订医疗服务契约,有健康需求时打电话,医务人员能提供可及的健康咨询服务或医疗保健服务。
4.2 加强与社区支持系统的联系,满足老人需求
社区护士要充分了解和掌握社区内的现有资源,积极利用资源,为社区老人提供服务,满足空巢老人的身心需求。目前,上海市为多数有需求的空巢老人家庭免费安装了“安康通”呼叫系统。街道提供社区爱心食堂和送餐服务,解决老人吃饭问题。政府在老人医疗保健服务上也有许多优惠政策,社区服务中心设在家门口,老人医疗保险制度的推广,如银发行动,完善跌倒意外伤害的卫生保障补偿机制。政府出资、街道举办和管理的老人日托所、为老服务社,解决老人的日常生活问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社区养老护理院建立长期医疗保障合作协议,对提高空巢老人的生活质量,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4.3 注重心理护理
子女经常探望,电话问候;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员利用上门保健,了解老人心理状况,加强心理疏导,让老人提前做好子女离家的心理准备,安排好生活,逐渐接受空巢的事实。加强对人生意义的认识和自信,使身心朝有益健康的方向发展。
4.4 鼓励体育锻炼
养成规律的生活习惯,鼓励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李玉华[13]认为,体育锻炼可以调节情绪,保持和提高认知功能,确立良好的自我概念,消除疲劳,协调人际关系,治疗心理疾病。
4.5 提高空巢老人伤害防护能力
为老人创造安全舒适明亮整洁的环境,清除生活中的危险因素。席淑华等[14]认为,家庭环境及周围居住环境中存在很多安全隐患,但有78.4%的老人安全意识不强。研究发现,入户进行环境干预可降低了老人跌倒的发生率[15]。运用图文并茂的伤害健康教育手段可明显提高高龄独居老人的伤害认知水平,改善了老人伤害的态度及错误行为,降低伤害的发生率[16]。
4.6 家庭支持和宠物伴侣
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表明,婚姻状态和家庭支持是影响老年人身心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丧偶的空巢老人应鼓励发展夕阳情。老龄问题专家认为,老年人再婚,是社会的进步,有利于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减轻子女的压力,只要处理得当,老年人的生活更幸福、美满[17]。
宠物进入老人生活,给老人带来无穷乐趣,动物伴侣和年迈的老人相互依赖,相互影响,非常有益于老人的身心健康,抚摸宠物可以降低血压,有助于慢性病的治疗和残疾的康复,大大节省医疗支出[18]。
4.7 加强慢性病管理
定期开展慢性病的保健知识讲座和健康知识咨询,增强空巢老人自我保健意识,对影响疾病的不良行为进行干预[19]。上海推出了社区家庭医生制,五年后每家都有“家庭医生”,将大大提高空巢老人的医疗服务。
参考文献
[1] 何叶, 崔爽, 王宁辰, 等. 社会支持与空巢老人生活质量的相关性[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2, 18(24): 2871-2875.
[2] 田君叶, 刘均娥, 岳鹏. 北京市社区空巢老人生活状况及其需求[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2): 1718-1721.
[3] 杨芳, 付伟, 刘晓红. 城市空巢老人负性心理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进展[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12, 27(1): 93-95.
[4] 杨秀婷, 王春昕, 王桂茹, 等. 我国空巢老人焦虑抑郁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进展[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18): 2712-2713.
[5] Schoevers RA, Deeg DJ, van Tilburg W, et al. Depression and 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 Co-occurrence and longitudinal patterns in elderly patients[J]. Am J Geriatr psychiatry, 2005, 13(1): 31-39.
[6] 吕艳玲, 廉薇. 浅议空巢老人的护理[J]. 中国老年保健医学, 2012, 10(6): 111-112.
[7] 刘艳娜, 路丽娜. 空巢老人身体健康状况及护理需求分析[J].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3, 10(7): 3-5.
[8] 赵丽蓉, 李建. 老年人对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与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3, 30(6): 804-805.
[9] 祝雪花, 余昌妹, 姜文莉, 等.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及社区护理需求的调查研究[J]. 护理学杂志(综合版), 2006, 21(8): 69-70.
[10] 代爱英, 顾湲, 曹杰. 空巢老人健康状况和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分析[J]. 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04, 3(5): 311.
[11] 黄耀明. 对空巢老人的心理关爱:国内外文化比较[J]. 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2, 32(2): 616-618.
[12] 刘淼, 王爱红. 老年空巢综合征的社区护理[J]. 护理研究(下旬版), 2006, 20(10): 2811-2812.
[13] 李玉华. 体育锻炼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的影响[J]. 浙江体育科学, 2009, 31(3): 120-122.
[14] 席淑华, 马静, 卢根娣. 知信行理论干预社区高龄独居老人意外伤害的效果[J]. 上海护理, 2010, 10(3): 47-49.
[15] 夏庆华, 姜玉. 老年人跌倒居家危险因素干预效果及需求研究[J]. 中国健康教育, 2010, 26(8): 607-608, 611.
[16] 李春燕, 吴玲玲. 社区空巢老人家庭伤害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3, 29(9): 26-29.
[17] 江南. 空巢老人的黄昏恋[J]. 现代养生, 2012, 13(5): 42-45.
[18] 李东远. 养宠物有益于空巢老人的身心健康[J]. 现代养生, 2010, 11(10): 33-34.
篇10
关键词:养老服务体系;社会参与;养老服务;城市养老
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6-0090-05
本研究所探讨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社会参与,是指社会企事业单位、驻区单位、社区民间组织、社区居民等社会各方力量在养老服务实践活动中发挥作用的行为过程。研究养老服务体系的社会参与,满足老年人的多元服务需求,有利于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化和政府职能的转换,促进走出传统的、以单位为依托的社会管理模式,建立老年养老社会化模式,分解社会负担,促进中国社会管理和服务能力的加强。我们选取了南京市鼓楼区和玄武区作为研究对象,出于两方面考虑:一是鼓楼区和玄武区都是南京市人口密度最高的中心城区和经济文化发展大区,是南京市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城区①,它们都在如何做好养老服务的问题上较早开始探索,工作走在南京市前列,以此为调查样本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二是选取两个区进行调查,可以对两区的情况作一对比,分析其差异和共性。具体方法上,我们在两个区随机抽取了200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最后收回有效问卷159份,以此了解老年人对社会各方面的养老服务需求、社会参与的空间和途径,以及老年人自身的社会参与等有关情况。同时我们还与老人、社区干部、社区居民和志愿者召开了座谈会并进行了深度访谈。
一、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的需求和现状
(一)社会参与是满足老年人多元需求的迫切需要
老年人是养老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其自身的生活状态和需求,直接影响着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的基础、空间、动力。
首先,从老人自身状况来看,迫切需要来自社会的多方参与。根据我们此次调查,有68.5%的老人为空巢家庭,其中单身独居老人占8.8%,与老伴共同生活的占59.7%。而根据1999年的一项调查,空巢家庭仅为30.0%,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空巢老人的比例增加了一倍多。这些空巢老人的照顾需求会越来越多,而且照顾专业化要求也会越来越高。但是,当这些老人生活有困难时,绝大多数老人只能靠“老伴”和“子女”,只有近20%的老人能从邻居、社区、保姆等处获得帮助。
其次,居家养老服务是主导需求。本次调查中,除了6位老人是在社区养老院居住外,其他都是属于居家养老(其中有128人,占80.8%的老人居住在自己熟悉的社区,有14人是目前在子女所在的社区)。对于这些老人的日常生活照顾的方式,老人们表示基本上还是自己照顾自己并且与老伴互相照顾(分别是45.9%和47.8%),子女照顾也是主要的力量(14.5%),除此之外,也会请保姆或钟点工(3.1%)。志愿者定期上门服务、社区安排护理人员上门服务非常少。
第三,社区医疗服务需求较为强烈。根据调查,有七成以上的老人身体不太好,小病和常见病去社区医院,看大病都要到大医院,但挂号、付钱、拿药等都要排好长的队伍,楼上楼下跑,太不方便,如果没有人陪护,更吃不消了。因此,老人们对社区医疗站有很高的期待,他们强烈需要社区医疗站能够定期检查身体(63.5%),其次是常见疾病的防治(34.6%),建立老人健康档案(21.4%),医疗保健知识的普及(20.8%),提供上门的医疗服务(12.6%)。对于目前社区医疗站的服务,大部分老人反映不是很满意,原因在于社区医疗站提供的免费检查太简单,就是量量血压;医疗站设施太简单,药品也比较有限。老人们要求要多开办一些健康讲座,让老年人掌握自我保健知识,而不是推销药品等等。
第四,期待日托服务机构能提供完善的服务。南京鼓楼区和玄武区的社区都为老年人提供了日托服务的场所,即白天老人进中心服务,晚上回家,通常有生活照顾、医疗护理、娱乐活动等。玄武区2005年建立了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鼓楼区称之为托老所。对于这样的机构,老年人还是很欢迎的,有一半的老人非常愿意去而且经常去,但还有一些老人表示他们不大愿意去,因为中心设施条件不够,服务不完善。
第五,社区养老机构还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入住需求。本次调查的老人中,有近一半的老人愿意入住社区养老机构,其中表示“现在和近期打算入住”的老人有6位,“几年后打算入住”的老人有73位(占45.9%)。虽然老人们更愿意选择居家养老,可是随着年龄增长,当身体不能自理而又缺乏照顾资源时,他们不得不考虑养老机构,而社区养老机构是他们除了居家养老外最先考虑的选择。但是,目前的社会条件下,养老机构还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就拿调查的锁金村街道来说,街道办有一家锁金老少照料中心,这是一个集体办的养老机构,就在老人们生活的社区中,可是中心只有34张床位,目前已经住满,听主任介绍说,已登记等候的老人已经近50人。之所以这么受欢迎,原因在于社区养老院有它的优势,就是老人们可以不离开自己熟悉的社区。
总体而言,被调查的老人认为已经实现了“老有所养”的占71.10%、“老有所乐”的占62.30%、“老有所医”的56.30%、“老有所为”的占35.80%,“老有所学”的35.60%。由此看来,社会参与在“五老”上都大有可为。
(二)从社会参与的现状看,多元参与的格局已经初步形成
此次调查发现,玄武区和鼓楼区的养老服务的社会参与的发展态势良好,养老服务已经走上社会化的发展道路,社会参与主体呈现多元化的趋势,参与者广泛包括政府、企事业单位、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普通居民和志愿者等。
首先,政府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要责任者、组织者、资源提供者和服务的直接提供者。具体表现在政策制定、资金投入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玄武区成立了由分管副区长为组长,区老龄办、民政、卫生、司法、文化、体育等部门领导组成的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全区形成了党委、政府主导,老龄委主管,各部门配合,街居主抓,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养老服务工作网络。鼓楼区的养老服务工作在区老龄工作委员会领导下,由老龄委办公室负责实施并协调。2003年11月,区老龄办策划、设计并实施了居家养老服务网工程,以后几年,政府不断加大对这一服务体系的支持。
其次,民办非企业是养老服务的直接提供者。鼓楼区和玄武区发挥市场经济发达、民间力量较为活跃的优势,运用政府买单,民间组织运作机制,为独居老人和部分空巢老人提供生活服务。通过竞标,鼓楼区由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玄武区由万家帮服务中心承接了全区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企事业单位也为养老服务提供部分资源,比如玄武区某驻区企业为老年人春游提供大巴服务等。
第三,社区居民和志愿者队伍逐渐加入为老服务中。调查发现,每个社区都有志愿者队伍,他们提供服务的对象主要为老年人。平时,定期为老年人提供读报、打扫卫生、带出游玩等活动,并且也会协助社区开展各项文体活动。在访谈中,社区的老年工作负责人都提到大学生志愿者参与老年服务工作,有一个街道的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已经接近制度化,且持续了很长一段时间。
第四,老人自身的社会参与意愿较高。社会参与是老年人富有价值的生存方式,参与的过程也是老年人价值的实现过程。本次调查显示,有近80%的老人与邻居有交往和互助;有75%的老人愿意参加社区组织活动,其中文体活动排序最先,公益活动的愿望也比较强烈;有86.8%的老人已参与为其他老人提供一些力所能及帮助的意愿或行动。访谈中,我们发现社区有很多老人都承担了“老年义工”的角色,他们会帮助社区做一些事,并且给其他老人提供帮助。
二、城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社会参与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参与的环境不畅
一是政策不到位。目前,虽然社区服务的发展总体上仍属于政府推动型,社区养老服务带有浓厚的行政管理色彩,但是从目前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的状况来看,政府在社区养老服务中也出现职能缺位的现象,对社区养老服务的支持力度还不够,主要表现在对非政府组织(包括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等)的培育不到位、在登记注册方面限制还较多、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完备、扶持的相关政策不完善等。投资社区养老服务的民间资本所应享有的相关优惠政策如减征或免征企业所得税、放宽注册条件、免交注册手续费、降低土地使用费等还不够完善等。
二是社区氛围不浓。整个社会还没有确立起参与老年服务工作的积极观念,也缺乏对于养老事业重要性的正确认知。有些社区在建立老年人集中活动室的过程中,遭到了周围邻居的反对。现在很多新建的社区都设立会所、幼儿园、小学乃至中学,但唯独缺少专门提供老年服务的场地和设施。
三是企业的参与意识不强。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一般社区内的企业不太愿意为养老服务工作提供帮助,即使有一些企业愿意为老人们提供一些资金、服务,也很少与社区进行合作,而更多的是选择自己组织、管理的方式。
(二)社会参与的主体力量不强
非政府组织现在主要存在缺乏发展空间、未能获得相应的社会地位、自身不够专业化等方面的问题。志愿者服务现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志愿者服务专业化程度低,服务有时流于形式,所提供的服务质量较低,很难充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而老人自身参与的积极性有待提高,老人组织有待于进一步发展。
(三)社会参与的质量不高
首先,目前我国老年人服务还只是一种简单化服务,即主要提供满足老年人衣、食、住、行等一般日常生活的需要,而专业化的养老服务项目提供得较少。老年是生命终结的前奏,面对死亡、病痛,不免会感到恐惧,临终关怀服务就显得尤为重要。可是社区开展这方面的服务还较少,也不够专业化,未能综合利用心理学、社会学、医学、护理学等专业知识,为老年人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给予老人们精神安慰和支持,为满足老年人社交、学习等需求的服务也有待提高。其次,社区养老服务的产业化程度不高。社区养老服务走产业化之路是由市场经济规律所决定的,随着人们支付能力的提高,老人的发展与享受需要也在增长,对社区服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对策与建议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努力营造有利于社会参与的良好环境
各级政府要进一步把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摆上重要日程,进一步采取措施,努力在制定规划、出台政策、投入资金等方面发挥引导功能,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良好环境。
一是加强舆论引导。要直面敬老、养老、助老的优良传统文化面临的冲击和养老意识弱化的现实,通过多种渠道和方式,大力开展敬老养老助老教育,鼓励和表彰先进典型,使全社会充分了解参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促进家庭和睦、代际和顺、社会和谐的应尽之责,努力营造关心老年人生活、慰藉老年人精神、维护老年人权益的社会氛围。
二是加强政策支持。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通过制定相关标准和制度规则、购买服务、直接提供服务等举措,特别是建立起居家养老项目整体财政预算制度,将其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进一步扩大和保证政府财政投入。要注重养老设施的统筹规划,将各类养老服务设施纳入到城市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做到统一规划,实行统一设计、统一实施、配套运作。要培育和发展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各类与社区养老发展相关的非营利组织,向它们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主要包括政策支持和财政支持两个方面。
三是加强激励和规范。鼓励社会力量以多种形式参与居家养老服务,为政府购买服务提供有益的补充。要加强对社区资源的协调、整合、开发,为老年人提供相互交流、活动锻炼、医疗服务、日间照料的场所,使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得到优化利用,实现资源共享。要对社区群众性自治组织和非营利组织实行有效的监督,实现管理法规的统一、明确和透明化,建立民办福利机构行业管理协会,出台民办养老福利机构行业管理细则。加强养老机构的行业自律和服务标准化,逐步建立包括独立的第三方评估、行业自律、媒体监督、捐赠人和公众的监督在内的社会监督体系,对政府出资购买的养老服务项目的运行状况、实施效果和达成预期目标的程度等进行科学地评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维护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保证养老服务的质量。
(二)壮大社会参与的主体力量,形成多元积极参与的新格局
一是充分发挥社区中介纽带作用。要将社会主体参与养老服务的各项工作,全面融入社区,落实到社区,使社区真正成为上承国家、下接家庭、整合社会资源的重要中介,成为社会整合的中枢。要以社区自治为核心,建立健全各种决策机构和制度,做到法律落实、制度完善、程序规范,增强社区成员的“主人”意识和信念,构建社区参与养老服务的动力机制。要广泛建立社区社会工作站、服务站、托老所、卫生站等服务机构和社区养老民间组织,积极举办多种养老保险事业,加强社区养老服务,促进家庭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有效结合。社区老年照料服务体系应根据不同老年人身体状况和服务需求采取不同层次的照料形式,着力推进实现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优势互补,努力发展成社区“志愿者服务―托老所―上门服务―养老院”相互衔接的照料体系。如对低龄老人、身体健康的独居老人可组织社区志愿者队伍开展结对子活动;对生活基本能自理但又需要一定照料服务的中高龄老人可采取日间护理中心、托老所等服务形式;对高龄老人、基本生活部分不能自理而又不需要全天候照料的老人以上门照料为主;对基本生活严重和完全不能自理、需全天候照料的老人应通过养老机构来解决。
二是要使民间组织成为社区养老的主要承担者和促进者。非政府组织要运用提供的发展环境,科学合理地界定功能和角色,划清职责,明确规定服务标准、服务守则、服务流程、服务规范、监督考核等运作机制,改善服务设施,丰富服务内容。要建立健全自身内部的组织机制、管理机制、激励机制和监督机制,提高自己的活动开发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资金筹措能力和项目运作能力,提高组织效率和社会效益。尤其应当建立严格的财务制度,定期编制财务报告,按期接受财务审计,公布财务报告与审计结果,推动民间组织自身的公信力建设。要结合社会工作者制度的建立,结合资格认证和等级评定,引入社会工作理念,抓紧开发社工岗位,发挥社会工作柔性化管理、个性化服务、社会化运作的优势,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参与居家养老服务,提升养老服务机构专业化服务水平。
三是要使志愿者服务和老年人互助服务成为社会参与的重要力量。调动广大居民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缓解养老服务供给不足的现实矛盾,也是实现社会人力资源和时间资源配置最优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加大宣传力度,澄清人们对志愿服务的认识,使人们意识到志愿服务既是奉献,也是自助,使志愿服务的理念和宗旨家喻户晓、深入人心,营造有利于志愿服务活动开展的良好的社会氛围。根据本社区的实际需要来确定为老志愿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将志愿服务与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使之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个部分,成为人们实实在在的行动。要积极调动驻区企业的力量,社区工作者可与驻区企业协商,招募其员工加入志愿服务队伍,并汇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照顾服务。
(三)适应老人的多种养老需求,构建立体式、全方位的社会参与机制
一是分层次参与。从需求的层次来分,对于弱势群体要重点关注,对于普遍需求要基本满足,对于个性化需求要特别提供。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要借鉴国际经验,把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工作作为主攻方向,重点为困难老人、特殊贡献老人、高龄老人等对象提供服务费补贴或优惠。从服务内容来分,针对目前偏重于日常生活护理和家政服务,而医疗保健服务设施较少、精神慰藉服务尚未引起足够重视的状况,今后,对于老年人服务的社会参与要更趋向于医疗保健服务和精神慰藉服务。从服务的性质来分,不仅仅只停留在补救方面,而要同时开展预防性和发展性方面的服务,通过为居家老人建档立案、建立居家养老生活照料服务网、社区紧急救助网、医疗卫生保健网,全面满足群众的养老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