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的心里咨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青少年的心里咨询

篇1

【关键词】 沙盘;青少年;心理咨询;临床研究

心理疾病,是指一个人由于精神上的紧张、干扰,而使自己思维上、情感上和行为上,发生了偏离社会生活规范轨道和现象[1]。心理和行为上偏离社会生活规范程度越厉害,心理疾病也就愈严重[2]。心理疾病是很普遍的,只不过存在着程度区别而已,而且现代文明的发展使人类愈发脱离其自然属性,污染、生活快节奏、紧张、信息量空前巨大、社会关系复杂、作息方式变化、消费取向差异、在公平的理念下不公平的事实拉大、溺爱等,都使心理疾病逐渐增多并恶化。本研究在2008年9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沙盘治疗,观察1个月后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2007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中山市人民医院心理科门诊患者,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其中男50例,女性患者45例,性别比为1:1,年龄介于13~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52±5.68)岁。

1.2 分组方法

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男性20例,女性患者25例,性别比为1:1.2,年龄介于13~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12±5.16)岁;B组男性20例,女性患者25例,性别比为1:1.2,年龄介于14~2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16.66±5.86)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

1.3 试验方法 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沙盘治疗,观察1个月后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数据采用 χ2检验。取P=0.05为检验标准,当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在治疗效果的统计结果 A组45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15例,无效15例;B组治愈30例,好转10例,无效5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3 讨论

当今青少年的心理矛盾可以归纳为:观察力敏锐与认识片面的矛盾;求知欲强与鉴别力差的矛盾;情感丰富与情绪自控力差的矛盾;渴求理解与自我封闭的矛盾;鲜明的自主意识与依附性的矛盾;理想动机与现实效果的矛盾。这些矛盾归根到底在于人生观、世界观的不成熟及其身心发展的不平衡,因而当矛盾冲突过于激烈而又自我调节能力差时,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甚至产生严重的身心疾病。

沙盘游戏治疗是目前国际上很流行的心理治疗方法。在学校和幼儿园,它被广泛应用于儿童的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在大学和成年人的心理诊所,它也深受欢迎。通过唤起童心,人们找到了回归心灵的途径,进而身心失调、社会适应不良、人格发展障碍等问题在沙盘中得以化解。 一盘细沙,一瓶清水,一架子各式各样的物件造型,加上治疗师的关注与投入,来访者的自由表现与创造,这就构成了沙盘游戏的最基本的要素!而就在这简易的设置中,内心的世界得以呈现,心灵的充实与发展,治愈与转化也获得了可能。 这就是在国际上受到普遍推崇的沙盘游戏治疗方法。除了荣格的心理分析之外,它也被人本主义治疗、格式塔治疗和整合性动力治疗等广泛接受,成为表现性和艺术治疗的主流,同时也被逐渐运用于学校心理教育与心理治疗。

本研究在2007年1月1日-2009年12月31日期间选确诊为心理疾病的青少年90例,随机平分为A、B两组,A组给予常规药物治疗,B组在A组基础上给予沙盘治疗,观察1个月后治疗效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A组45例患者中,治愈15例,好转15例,无效15例;B组治愈30例,好转10例,无效5例,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篇2

网站媒体携手并进,科普宣传再开新路

暑期特别策划活动是此次青少年科学梦工场试运行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针对青少年进行科普知识宣传的新尝试。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少年参与其中,重庆科技馆在宣传思路上求新、求变,从五月份开始重庆科技馆就联合包括重庆日报、重庆晨报、重庆商报以及大渝网等在内的各大媒体,相继进行多次宣传报道。同时,为配合媒体宣传,拓展宣传效果,重庆科技馆还在官网上专门开设了媒体聚焦、公告栏目等板块将梦工场的活动安排、预约方式等信息及时更新,方便广大市民在第一时间内了解梦工场的最新动态。

实践证明网站与媒体携手进行科普宣传的方式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很多青少年朋友在家长和同学的陪同下来到科技馆青少年科学梦工场现场进行报名咨询,许多课程在开课之前已经满员。

关注青少年成长需求,科普教育始换新颜

青少年科学梦工场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成长需求,在科普教育的课程设计上实现了两大创新:一是在课程设计上增设了亲子互动环节,让学习成为家长和学生沟通互动的桥梁。这不仅有助于改变家长和学生在学习问题上长久以来的对立立场,使双方可以通过学习的互动体验更能理解对方,更加易于沟通。二是将学生按照年龄段进行分类,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上不同的体验课程,充分照顾了青少年不同成长阶段的知识能力需求,使科普知识真正地做到了孩子心里。

无门槛准入高标准投入,科普试点开创新局面

本次活动主要面向7岁至18岁的青少年,为了使广大青少年能够走进科学、了解科学,青少年科学梦工场采取了完全免费的形式,家长只需按照网站上的联系方式提前预约即可,无门槛准入的形式最大限度的满足了青少年对于科学的热爱。

与无门槛准入相对的是重庆市科技馆的高标准投入,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所有开设的课程在上课前都经过了科技馆教育活动部门的严格把关,开课当天教育活动部门的负责人也积极参与到了课程的参评中。

篇3

【关键词】留守青少年 隔代教育问题 对策及建议

农村留守青少年是新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因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由于条件的限制又不能将孩子带在身边,只好将他们留在家乡,他们中的大多数是由祖辈代养。如今在农村,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监管孙辈的“隔代教育”现象相当普遍,这种教育模式的兴起也引发了不少问题。

农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任何一种教育所产生的效果和引发的问题往往是在受教育者的身上体现出来,农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中的问题更多的也还是体现在农村留守青少年身上,他们的学习、生活和日常行为方面,深深烙上了隔代教育的印记。

学习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一部分隔代教育背景下的留守青少年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作业完成情况糟糕,抄袭作业或经常不完成作业的司空见惯,有的隔代家庭的学生在父母外出后甚至出现了厌学、弃学现象。

心理健康难以保障。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对个人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而隔代监护人思想观念相对保守落后,重养不重教、重物质轻精神,一般采用温饱式的教育,根本无法切实感知和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动态,难以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不利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

道德教育问题突出。农村留守青少年的道德品质主流是好的,但也有相当数量的青少年在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方面出现了危机。例如,他们有的为人处事带有盲目性和冲动性;有的存在小偷小摸的行为;有的还流入了社会不良群体中,走上违法乱纪的道路。

个性发展深受束缚。老年人特别疼爱孩子,对隔辈的孙子孙女容易迁就和溺爱,怕出差错对不起儿女,怕儿女责怪,于是老人样样依着孩子、保护孩子,把孩子放在核心位置,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对孩子的吃喝拉撒全部包办代替,使孩子独立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形成了自私、胆小、任性、倔强、娇气等不良个性。

亲子关系逐渐淡化。许多外出打工的父母长期与孩子分离,他们之间缺少应有的沟通和交流,对于孩子而言,他们感受不到父母的,无法像其他的孩子一样享受父母的悉心照料,孩子在长时间缺少父母关爱与感情交流的情况下,他们由“想念父母”到“习惯没有父母的生活”再到“感觉父母很陌生”,父母的形象就这样在他们的脑海中日趋淡化。

农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教育者素质不高,教育意识不强。一是从直接监护人来看:作为孩子直接监护人的父母,他们在外出务工与子女教育之间进行选择时,往往选择前者。当然,面对生活的压力,这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但无论怎样,它都造成了一种结果,即孩子在不完整的家庭结构中成长,接受隔代教育。二是从临时监护人来看:与留守青少年在一起生活的隔代监护人大多是文盲或半文盲,其教育观念落后,教育内容陈旧,教育方法肤浅。对于隔代人的教育,他们往往仅停留在保证吃饱、穿暖的层面上,他们的教育能力与孩子的需求之间形成极大的落差,无法对孩子实施正确的引导、教育。三是从学校方面来看:由于其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办学条件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在思想、生活、学习等方面出现的问题,没有给予足够的指导和帮助。同时,由于有些教师缺乏相关的教育技巧,根本无法帮助学生走出困惑和误区。

教育主客体之间及教育主体之间缺乏沟通与交流。一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外出务工的父母一般以电话、书信的方式与子女联系,所谈论的话题除了询问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是叮嘱孩子听话,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变化与思想道德状况。而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性格变化不定,缺少父母的关爱,他们很可能会变得暴躁、古怪。二是临时监护人与孩子之间缺乏沟通。临时监护人受教育程度低,多为文盲或半文盲,不能帮助孩子解决学习及心理上的问题。祖辈间的代沟也使他们缺少有效的交流,孩子心里有话,受了委屈都不愿和他们讲。尽管祖辈为孩子付出了不少心血,但他们毕竟代替不了孩子的父母。三是孩子的父母、临时监护人与教师之间缺乏沟通。这三个教育主体间交流甚少,有一些家长和临时监护人从未参加过孩子的家长会,不知道孩子的老师姓什么,也从不去向老师了解孩子在校的表现等等。

解决农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的对策及建议

解决好农村留守青少年隔代教育问题,不仅直接关系到留守青少年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农村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大局。

政策方面:构建以政法部门为主体的法律保护网络。从政策层面来说,应着力推进法律的完善和有关政策的调整。一是加强指导,强化责任。要大力宣传法律赋予父母对子女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强化监护人责任,为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提供家庭教育指导;督促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创造良好、和睦的家庭环境,依法履行对未成年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二是制定政策,维护权益。推动有关部门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监管、教育和安全保护等工作并出台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措施。依法维护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合法权益,逐步消除社会上对这些孩子的忽略、淡漠甚至歧视的现象,切实保障他们的生存、发展、参与等各项权利,特别是要加大对侵害农村留守青少年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为他们提供及时的法律帮助。

学校方面:构建以教职员工为主体的学校监护网络。一是建立健全的家长学校。在目前不太可能改变父母外出的情况下,举办各种形式的祖辈家长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途径。在有条件的地方要开办各种形式的隔代家长学校,把“临时监护人”请到学校来或送教上门,向他们宣传先进的家教理念,帮助他们解决家庭教育中的问题,指导他们搞好家庭教育。二是建立“留守青少年”教育的预警机制和长效机制。可以采用寄宿制、分片管理制、跟踪辅导制等措施加强对“留守青少年”的管理和督导,为“留守青少年”编制联系卡,与他们保持经常性的联系,加强与留守青少年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托管人的联系,共同协商教育对策。教师可以采取结对方式,积极履行“家长人”的角色,对“留守青少年”进行一帮一的、人性化的、家庭式的关爱。三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针对性的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或专题讲座,为“留守青少年”提供心理健康教育,预防和调适“留守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并为“留守青少年”建立心理档案;学校可以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咨询信箱或咨询电话,为“留守青少年”提供及时的心理咨询与辅导,缓解他们的心理压力。

家庭方面:构建以父母亲属为主的家庭监护网络。家长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家庭教育者本身应该严格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行为举止合乎道德规范,不但要注意言传,更要注意身教,树立好榜样作用。同时祖辈和父母应不断提高自身教育能力,理解和尊重孩子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年龄特征。同时要不断加强与孩子的沟通与交流,通过多打电话、多写信等方式询问孩子的情况,及时与孩子的老师联系,了解孩子的近况,督促孩子向好的方向发展。担负照管孩子教育的老人要注意多观察孩子,留意孩子的一言一行,多与他们交流沟通,多向孩子的父母反映孩子的情况,以达到共同教育的目的。

篇4

一、完善体制机制敦促实效

市预防办要充分利用乡镇、街道预防办已调整至乡镇的体制机制优势,加强与各乡镇、街道预防办的联系,进一步明确基层预防办的工作职责,细化和完善组织工作网络。加强对基层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的目标管理考核,建立健全基层预防办工作台帐,指导和督促各预防办制定好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年度工作计划,协调好各成员单位开展各项工作,年中加强对各预防办工作计划落实情况的督查。各乡镇、街道预防办要积极向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争取支持和重视,市预防办要充分调动各成员单位的积极性,共同开展辖区内的预防工作,要结合各自工作实际,发挥岗位优势,开展有特色的预防工作。

二、思想道德教育形成常态

继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青少年,用正确、健康的舆论引导青年。以“3•5”、“5•4”、“12•5”等重大节日契机,以志愿服务为载体,开展理论学习、体验教育,深化“我与市同发展”主题教育实践活动、红领巾志愿者活动,引导青少年热爱祖国、热爱市,增强民族自豪感、自尊心和自信心,树立与时代进步潮流相适应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倡树多层次多类型的青少年典型,发挥青少年典型对青少年道德形成的示范带动作用,并将此项工作形成长效机制常抓不懈。

三、法制宣传工作有效深入

1、法制教育到位。以教育系统为主阵地,创新法制教育形式,开展经常性的法制宣传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法制教育氛围。举办“为了明天——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系列展览,在各乡镇、街道展出。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保护法》普法教育电视片联播,由各乡镇、街道组织青少年收看。采用现场咨询、法制讲座、知识竞赛、模拟法庭等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积极开展以《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义务教育法》等为重点的系列普法宣传,着力培养青少年学法、守法意识和权利义务意识,不断提高青少年法律素养和依法维权能力。

2、法制队伍配齐。由教育局牵头,对各中小学法制校长进行重新明确,指导开展青少年法律学校、法制教育示范基地和工作队伍建设工作,强化中小学法制校长工作,由各学校开展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系列活动,不断加大未成年人保护工作在各中小学校的推进力度。各预防办要组织各中小学校、村、社区法制副校长和法制专干,为在校学生和辖区青年讲授法制课。深化法制校长教育内容,广泛利用网络等新兴媒体,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制校长的教育工作。

3、法制基地完善。有条件的乡镇、街道预防办要做好青少年法律学校、法制教育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

四、重点人员群体加强帮教

1、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各乡镇、街道预防办要对辖区内的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流浪儿童、闲散青少年、留守儿童等重点群体建立台帐,各中学做好入学教育和辍学学生调查工作,并邀请市政协委员调研市青少年违法犯罪现状,对重点青少年群体注入社会关爱。

2、继续开展帮扶教育。主动与司法、劳动、教育等部门协调沟通,做好青年的安置帮教工作、复学工作、安置就业工作,预防和减少重新犯罪。实行属地负责制,各预防办要对所辖区内的未成年人做好管理监督、教育矫正,困难帮扶等工作。

3、做好“失业、失学、失管”青少年群体的动态掌握和适时干预。深入学校做好青少年违法犯罪个案分析回访工作,全面掌握犯罪青少年状况,围绕重点青少年群体开展分类引导管理方式探索。

五、特色服务工作创新模式

1、不断丰富青少年业余文化生活。各乡镇、街道预防办要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文体活动,调动青少年参加社区、学校活动的积极性。开展“青少年读书活动”,培养青少年良好的读书习惯。开展“青少年文艺下乡活动”,展示青少年的综合才艺,同时加强与青少年与所在村(社区)的文化沟通交流。

2、积极服务青年就业创业。在已创建市青年创业俱乐部的基础上,将多方就业创业的培训资源和信息实行共享,并充分利用已组建成立的市青年创业导师团对俱乐部成员进行政策、经验、技术、法律等四个方面的指导,全力做好务工返乡青年和农村青年的培训和就业创业工作。

3、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关注力度。开办“家长课堂”公益讲座,在各乡镇、街道巡讲。组建“青少年心里健康志愿服务导师团”,及时为未成年人提供法律援助、心理咨询等方面的服务,在报纸、网络上公布案例,共同探讨,加大对青少年身心健康、犯罪预防等方面的关注力度。

篇5

一次,晓慧因一件小事与邻居的孩子发生了争执,父母得知后不问青红皂白,当众对她责骂训斥,还动手狠打了她一记耳光。晓慧感到无地自容,当时情绪非常激动,泪流满面,不停地抽泣,虽经邻居亲友多方劝慰,仍很难平静下来。当夜趁人不备,晓慧奔向阳台从二楼跳下,经抢救虽性命无忧,但导致多处粉碎性骨折。

事后,她父母怀疑她患了精神疾病,于是将她送到我院心理咨询门诊进行咨询。我详细地询问了情况,又对晓慧进行了心理测查,结果未发现她有心理异常表现。这使晓慧的父母感到迷惑不解:“我们为了教育孩子学好,从不让她随意外出玩耍,她偶尔犯点错误时,我们也骂过她、打过她,她并没有想不开,为什么这次反应如此强烈呢?”

我告诉他们,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首先要了解青少年的心理发展特点。从心理学的角度上说,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的感知会日益变得富有目的性和系统性,观察力也较为精确和深刻,因此,认知事物的能力会有相当的发展。进入青少年期时,他们已经逐步形成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从盲从、顺从变得有独立思维能力,且其思维具有较高的抽象性和概括性,并且开始从抽象逻辑思维向辩证逻辑思维过渡。因此,他们对父母的训斥和责骂不再像以前那样完全顺从,他们要求父母摆事实、讲道理,并注意场合和方式方法。他们从“父母打骂=我错”这一简单的公式中解脱出来,逐步发展到要求父母以他们能够接受的方式进行教育,还会考虑接受批评以后自己所处的地位等复杂问题。

篇6

在我的心理咨询室,一位少女妈妈倾诉了令人痛心的故事。

我生长在一个偏远的农村袁在父母的争吵中长大遥在父母又一次吵架之后袁我孤身一人远离校园袁远离家乡袁远离了父母遥现在袁我一个刚刚19岁的少女袁却成了一个小孩的妈妈遥

孩子的爸爸是一个已婚的男人遥我们在火车上相识遥后来袁我们经常联系袁打电话尧上网尧聊天袁慢慢地袁他说他喜欢我遥有一次袁他来电话说袁很想我袁要我去南昌找他玩遥两天后袁我坐上了去南昌的火车遥到了那里已经是晚上了袁他在车站接我袁我们一同来到宾馆遥第一次和这样一个男人在一起袁我的心里从来没有这样激动遥他对我百般地温存和呵护袁耳边都是他的甜言蜜语遥在他醉人的甜言蜜语中袁我就和他在一起了遥

之后袁我才知道他已经结婚几年了遥从小到大袁我很任性袁我行我素袁我喜欢和他在一起袁就不考虑别人怎么说袁当然袁会常常感到不安遥就这样袁在依恋和不安中袁我糊里糊涂地怀孕了遥他知道了袁希望我为他生下孩子遥我觉得反正我爱这个男人袁不管付出多大代价袁我都要为他把孩子生下来遥不久袁因为他资金上的暂时困难袁照顾不了我袁我回到了老家遥由于平时和父母很少交流袁回到老家袁我找了一个借口袁家人也就没有在意我这次离家出走袁事情就过去了遥

两个月后袁我借口找工作又回到了南昌遥这时袁他姐姐给我租了房子袁我开始一个人生活遥他很少过来袁即使来看我也是匆匆忙忙离开遥我什么都不懂袁身边没有一个亲人袁自己挺着一个大肚子袁什么都是自己遥看到别的女人怀孕都有男人陪着袁心里感觉特别苦袁特别委屈遥尤其到了晚上袁更是难受袁一个人在房间里走来走去袁不停地走袁心里非常难受袁头好像要爆炸似的袁精神就要崩溃似的袁整个人就要发疯似的袁甚至有时想从楼上跳下去袁或者是被车撞死遥夜里袁很晚了袁躺在床上也不能入睡袁漫漫长夜总是独自流泪遥

不久袁孩子出生了遥可他就来了三天袁然后就是他姐姐照顾我遥月子里袁我尝尽了有生以来没有尝过的苦遥真是太苦了袁我自己还是个大孩子袁哪里会带孩子袁孩子感冒闹病袁更是不知如何是好遥我感觉袁他的家人自从我生下孩子袁对我就和以前不一样了袁经常挑我的毛病袁说我这不好那不好遥而且袁我还要自己洗尿布袁自己买菜袁什么都是自己做遥当时袁我心里委屈到了极点袁自己从小到大被父母捧在手心里袁怎么能经受这样的痛苦钥以前袁我心里有过美好的梦想遥我想象怀孕生育当妈妈的感觉袁一定会特别特别幸福袁一定会特别特别美好遥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袁今天自己生孩子袁当妈妈袁竟是这样苦袁这样痛苦不堪遥我经历了一生最痛苦的一个月袁整天以泪洗面袁几乎是在眼泪中煎熬过来的遥

后来袁他妻子还是知道了我们的关系遥我不能在这里了袁就带着刚刚满月不久的孩子回到了老家遥见我带着一个小孩回来袁我的家人就像突然遭遇地震一样袁异常震惊袁我的父亲气得都要疯了浴那时候袁我的精神压力简直不能承受了遥父亲无论如何不能接受我和孩子遥后来袁是妈妈帮助了我袁接受了我袁帮我带孩子袁帮我度过了难关遥我当时刚刚坐完月子袁身体特别虚弱袁精神也非常不好袁如果没有妈妈袁我当时简直是走投无路了遥

孩子满百日的时候袁他又一次来电话遥虽然我的家人不同意我和他在一起袁我还是再次来到了南昌袁住在他姐姐家里遥有时候袁我感到孩子是我的累赘袁觉得不应该要这个孩子袁想扔掉这个孩子遥我真的不想这样天天心神不宁袁天天担惊受怕袁怕将来没钱养活孩子袁怕孩子生了病没人陪我去医院袁怕他老婆找到这里来伤害孩子和我袁怕噎噎哎袁这样的生活真的是受够了袁真的袁我快要崩溃了浴我多么希望这是一场梦啊浴

过去袁我讨厌学校的生活遥现在袁看到和我一样大的女孩子上下学的身影袁我心里真的好后悔袁说不出的难受浴不知当初是怎样想的袁是出于什么心态袁竟稀里糊涂地走到了这一步钥我该怎么办钥浴

解析“少女妈妈”

少女,让人联想到的是美妙;妈妈,让人联想到的是幸福。然而,当“少女”和“妈妈”组合起来的时候,让人感到的却是痛心的尴尬和苦涩。“少女妈妈”这个敏感的字眼,正在越来越频繁地刺激着家长的眼睛,冲击着大众的耳朵,触痛着社会的神经。据报道,某市妇产科医院每年要接诊8~10个分娩的少女妈妈。某市的一些区级医院每年也要接诊6名以上少女妈妈分娩。加上没有来这些医院就诊的情况,绝对令人不安。少女怀孕有不同情形:一是恋情冲动发生性关系,二是受骗上当发生性关系,三是遭遇暴力发生性关系。

导致少女妈妈现象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先看外因。一方面性教育相对封闭,科学性教育严重缺乏,对青少年性健康缺乏足够的关注。另一方面,性信息又严重泛滥,良莠混杂。这都不利于青少年的性健康。还有,有些媒体的信息不够准确,也对青少年产生误导。比如,有的媒体说,据调查近半数未满18周岁青少年发生过,有的媒体说,据调查40%的少女认为少女妈妈无所谓。真不知道这是怎样调查出来的结果?这样的“据调查”显然也会发生误导作用。而在学校教育中,大部分学校把性教育拒之门外,学生缺乏足够的、科学的性教育和正确的引导。就家庭方面说,大多数的家庭性教育是空白,一些父母过于专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和衣食住行,缺乏心灵的交流,对孩子缺乏起码的指导和帮助。

接下来再看内因。少女个人的年龄及人格心理特点是导致少女妈妈的重要原因。性的发育冲击着少女的心灵,她们又不善于控制自己的感情,容易发生。具体说来,除去极少数遭怀孕的情况外,主要有以下几种心理,奉献心理,认为这是自己对男友的一种无私的奉献。冲动心理,冲动冒险,不计后果,导致怀孕。迎合心理,出于某种动机迎合男方的要求,因怕失去对方而默许。占有心理,为了造成既成事实,达到占有目的。侥幸心理,首次发生性关系后发现没事,心存侥幸继续,最终导致怀孕。屈从心理,内心并不愿意,还是忍气吞声地发生了。好奇心理,抱着好奇的尝试心理而发生,导致怀孕。无知心理,不知道哪些行为会使自己受到伤害,对于偷尝禁果的代价,没有任何心理准备。逆反心理,因受到家庭的粗暴阻挠,产生逆反心理,发生。任性心理:骄纵任性,行为轻率,缺乏应有的克制能力,导致怀孕。放纵心理:对未来失去希望而放纵自己,导致怀孕。这些心理因素往往在一个人身上综合地发挥作用。

少女怀孕的危害非常大。临床显示,14~19岁孕妇的产科并发症概率很高,极易出现急产、会阴严重裂伤、产后大出血和胎位异常等情况,产妇死亡率是普通产妇的2倍以上。少女的子宫还未完全发育成熟,如果人工流产容易造成子宫内膜损伤,可能出现各种严重合并症。反复“人流”的少女,今后可能出现闭经、宫腔粘连,从而导致不孕不育。如果是瞒着家长做人流,术后得不到休息和营养保障,将来会落下很多病症。过早开始性生活,将来宫颈癌发病率要比普通产妇高出20倍。更重要的是对心理的伤害。少女一旦怀孕,她们的心理会产生很大压力,无论是把孩子生下来,还是做人流,都会影响正常学习和生活,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有的还会导致心理障碍。而且,有些心理障碍是很难消除的,给将来的家庭生活和夫妻感情蒙上阴影,甚至妨碍一生的发展。有些少女由此会对自己失去信心,对生活失去希望,对一切都无所谓,从而导致人生失败,酿成悲剧。

救助“少女妈妈”

预防为主是少女妈妈救助的主要措施。

篇7

如何抓紧精神病的前期预防,帮助青少年排除心理困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已经成为现实的迫切需要。为此,我走访了几家青少年心理咨询机构。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不该忽视的

我翻阅着心理咨询中心的一份份档案,眼前跳跃着一个个痛苦的心灵:

——我是大学四年级的学生,快要考试了,这是最后一次考试,很重要,关系到能不能毕业和分配的问题。可是,我觉得我的记忆力下降,没精神看书,已经三个多月了,头脑麻木,无法集中注意力,甚至以前背会的公式定理都记不起来,整天昏昏沉沉,晚上睡不好,早上起不来,脾气变得怪暴无常,同学们都躲着我。一想到这样下去我将无法应付考试,就急得手脚麻木,心跳加速,大喊大叫。我感到我快疯了,好几次,都想从楼上跳下去……

——大夫救救我吧,我不知得了什么怪病,总是怕见人,一见到女的就脸红、心跳、气喘,说不出话,每天都低着头,引得同学们在背后议论我、笑话我。要命的是,这个病使我的注意力分散,听不进课,完不成作业,学习成绩一落千丈。我恨自己无能、没出息,每天都抽自己的脸,我活不下去了……

——我是一个女生,和同班另一个女生很要好,由于我们两家是邻居,我俩从小就结伴上学、温功课、做游戏,成为好朋友。上大学后,又同住一个宿舍,感情更加亲密。我们曾发誓,这辈子绝对不与第二个人发生兴趣或交往,更不与异性谈恋爱、结婚,要把所有的感情都奉献给对方。可是最近,她突然变了心,与一个男生好上了,不再理我。我又气又恨,心里很想把她和那个男的干掉,并且设想了一个又一个杀人办法……

负责人陈主任告诉我:精神分裂症、躁郁症、神经症、强迫症、恐怖症、情感障碍、反常等是这里就诊者最常见的症状。前来咨询治疗的主要是14~28岁的青少年,而且来前均未意识到他们心理、情绪、行为的失常是心理健康出现了障碍,有的一直以为是生理方面的原因而四处求医问药却不见好转,经人指点才来见心理医生。这些人如不给予及时、恰当的帮助和治疗,就可能给自己、他人和社会造成无法挽回的危害。但是,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发现病患后的治疗,而在于病前的预防和保健。她说,世界卫生组织给健康下的定义是:“不仅有无缺陷和疾病的身体,还要有均臻良好的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可见心理健康对人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尤其是大学生,多处于青春中期,心理特征表现敏感且不稳定,面对来自生理心理发育以及学习、生活、人际关系、参与社会活动和复杂的社会环境等各方面的种种困惑与干扰,其适应的好坏,处理方式的缓急,对正常人格的形成和神经症的发生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是,长期以来,由于社会、历史、文化等传统因素的影响,我们一直把健康狭义地理解为身体健康,而忽视了人的心理健康,早应在中学时期进行的心理卫生教育对许多大学生还是个空白,以致他们在应付来自各方面的困扰与压力时,因缺乏必要的心理准备而导致心理上的变异与失常及行为偏差。这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目前,心理健康问题已是普遍现象,不能再忽视了。

心病还需心药治

我见到这样的一个病例,患者是一位30岁的博士研究生。一年前,当他因偷拿女性衣物被当场抓住时,其亲友和同学都难以相信,因为在他们的印象中,他是一个聪明、好学、能干、正派、事业心强的好小伙子,读大学时是连年的三好学生,还是学生会主席。但他已对自己的行为供认不讳,且有人证物征。最后,他因“流氓犯罪”被保卫科拘留三天,同时受到学校处分。谁也不曾料到,一年以后,他再度犯禁,又被抓住。然而不同的是,这次学校没有采取任何惩罚措施,而是立即将他送往心理咨询中心检查。在医师朋友式的关心和循循善诱下,他道出了自己的身世。原来,他的童年时代正值,父母因不堪忍侮辱而服毒自杀,他为此受到歧视,形成孤僻、胆小、拘谨而自尊心极强的性格。20岁时,他结交了一位女友,由于性格拘泥,他们彼此连握手都不曾有过。后来,恋爱失挫,他陷入极度苦闷,发展成为经常偷拿女性的内衣。医师告诉他,他的行为不属于“流氓犯罪”,而是性心理障碍中常见的一种症状,叫作恋物癖,其发生多与儿童时期遭受过严重的心理创伤和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缺乏正确的引导有关。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他逐渐恢复了常态。为此,学校向心理咨询中心赠送了一面锦旗,感谢医师们运用现代化的心理疗法挽救了一个人才。

在采访中,我目睹了医师与就诊者那种情同家人似的亲密关系,这种关系正是心理治疗的必要保证。心理治疗既不同于医学治疗,又有别于思想政治工作,它是一种合作努力的行为,首先要求治疗者与病人建立起一种能够坦诚对话的关系,认真诚挚地倾听病人的内心秘密,然后利用病人求愈的愿望与潜力,运用心理学的方法,有针对性地疏导改善病人的变异心理与适应方式,以解除病人的症状和痛苦,帮助他们促进人格的成熟。这种“攻心”治疗,花时间多不算,更难的是取得病人的信任。1989年夏,一位因高考落榜而丧失生活信心的姑娘,在告别人生的前一刻,拨通了一个青少年心理咨询中心的电话。她万万没有料到,就在她要纵身跃入滔滔长江的一瞬间,被火速赶到的医师们救下。以后,她又在医师们父母般的关心治疗下,恢复了健康的心理状态,重新树立起生活的信念。她与家人含着感激的热泪,给帮助她重返人生的医师们送来一盒大蛋糕。像这类感人的故事,在我所到过的心理咨询机构里俯拾皆是。南京青少年心理咨询服务中心,是以共青团为主筹办的,不到一年时间,便成为无数青少年的知心朋友。负责人王长琴告诉我,他们将以此探索一条思想教育科学化的新途径,以求更实际、更科学地为青少年服务。

社会的稳定需要健康的心理水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社会竞争的加剧,人们心理负担的加重,许多人已经开始意识到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与帮助的重要,一些心理咨询服务机构为此应运而生。但迄今为止,心理治疗与咨询的意义仍未被更多的人所认识;一些学校在强调“长身体”“长知识”的同时,仍然忽视了“长心理”。心理健康是人的基本需要,也是社会的基本需要。无数教训告诉我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人格正常。而正常的人格是德育的基础,是社会稳定的保证。在80年代的国外,心理治疗与咨询被称作是“医治人类心灵困扰的伟大发现”而成为倍受人们欢迎的治疗手段,不仅被广泛应用,而且学派林立,方法众多。在一些发达国家,每年有1/10的人要到心理咨询机构请求服务,许多家庭还专门聘请心理医生为保健医。

篇8

[关键词] 共青团;参与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对策

[中图分类号] D912.7[文献标识码] A

一、上海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情况及分析

(一)上海市14-25周岁青少年违法犯罪的总体情况

1.上升势头有所控制,总体趋势趋稳。根据上海市公安机关提供的2004-2006年全市抓获的刑事作案青少年(含来沪人员)的数据,2004年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的比例为11.45%,18-25周岁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比例为33.59%;2005年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刑事作案占全市总数的比例为9.59%,18-25周岁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比例为35.72%;2006年18周岁以下未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的比例为8.88%,18-25周岁成年人刑事作案人数占全市总数比例为36.28%。25周岁以下青少年刑事违法犯罪人数占全市违法犯罪总数的比例,三年来一直维持在45%的水平,青少年违法犯罪增长的趋势相对平稳。

2.总数增长依然惊人,形势不容乐观。根据检察机关提供的数据,三年来,全市经审查批准逮捕数(25周岁及以下),2004年为8004人、2005年为9617人、2006年为11494人。

全市25周岁以下青少年经审查提起公诉数,2004年为5253件8355人、2005年为6108件10189人、2006年为7212件12289人。

三年来,无论是批准逮捕还是提起公诉的青少年违法犯罪人数,年增长率都维持在20%的高水平,青少年违法犯罪整体发展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3.违法犯罪成因趋于一致,罪名相对集中。上海市公安机关提供的数据表明,2004年以来,青少年违法犯罪前六位的案由是盗窃、抢劫、寻衅滋事、故意伤害、抢夺、聚众斗殴。特别是未成年人侵财类案件依然突出,实施抢劫、盗窃犯罪始终占较大比例,占到案件总数七成。

(二)全市14-18周岁(已满14周岁未满18周岁)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情况分析

1.人员结构。从检察机关统计数据看,本市户籍无业人员、在校生和来沪未成年人是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高发群体。(1)本市户籍无业人员。本市户籍无业人员在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比例一直较高,2004年为470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27.9%;2005年为512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23.3%;2006年为483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9.1%;2007年上半年为129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1.6%。其所占比例从2004年起就呈现了下降趋势,而绝对数量自2006年以后也出现了下降,这证明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体系产生了初步效果;(2)本市户籍在校生。2004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是263人(其中职技校生187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5.6%;2005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是328人(其中职技校生267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4.9%;2006年在校学生违法犯罪是356人(其中职技校生282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14.1%;2007年上半年在校学生犯罪是97人(其中职技校生72人),占全部未成年人犯罪的8.7%;(3)来沪未成年人。2004年全市审查来沪未成年人为877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51.7%;2005年为1270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57.7%。2006年为1639人,占全部未成年人违法犯罪64.8%;2007年上半年862人,占全部未成年人总数的77.6%,上升幅度非常快。此次调研我们更了解到,一些区检察院受理的违法犯罪未成年人中来沪未成年人的比率已上升到90%以上,2007年上半年个别区检察院办理的案件中,来沪未成年违法犯罪嫌疑人比例一度达到100%。

2.违法犯罪行为。检察机关的研究数据表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预谋占76%-79%左右;结伙犯罪占71%-76%左右;因贪财占72%-75%左右。其违法犯罪的起意、方式和原因相对简单,主要是有预谋的因贪财而引起。

二、上海共青团组织参与违法犯罪青少年管理服务项目的实践需求

(一)共青团自身发展提出了参与的需求

共青团组织参与临界预防的实践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主要是以针对社区青少年群体的管理服务工作。从此项工作开展的成效看,社工运用专业社会工作方法,提高了社区闲散青少年的归属感、自尊心和自信心,从内因和外因两方面帮助他们回归主流社会,有效促进了他们的健康成长,社区闲散青少年的违法犯罪情况明显好转。2006年度,在建立档案的社区青少年这一高危人群中,有违法犯罪行为的人数为81人,仅为在档社区青少年总数的0.13% 。该数字比2005年度同期减低0.25百分点,为2005年度同期的三分之一左右。同时,根据《2006年度上海市社区青少年社会工作效果评估研究》报告表明,“服务对象在不同程度上发生积极的改变,打架、斗殴等不良行为有所减少,迷恋网络和游戏等问题在不同程度上得到改善;社会交往和社会参与增加,社会适应和社会交往能力得到提升;价值取向有正向的改变,思想意识有所进步;心理或精神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自信心有所提高,自尊有显著提高。还有部分服务对象已经成功就业、就学、或参与培训,摆脱原来的困境”。这项工作的开展使共青团组织突破了传统工作方法,在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中的作用得到进一步发挥。

(二)司法机关实践运作经验提出了共青团参与的需求

司法机关由于其职能定位的特点,决定了其在青少年违法犯罪中的重心是再犯预防,通常的形式如违法犯罪青少年的训诫、“检察官妈妈”“法官妈妈”的关护体系、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社区矫正等,都是长期司法实践的品牌。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司法机关在从事这些工作中遇到了诸多不适。

1.法律上的角色不适合。司法机关的主职是执法,把过多的精力投入青少年教育与犯罪预防,显然分散了办案的精力,尤其目前在青少年案件高发、专职工作人员缺乏的情况下,对案件办理的效率和成效的负面影响都是巨大的;

2.专业上的不适合。司法工作人员以法学专业为主,对青少年的心理、情绪的掌握,对青少年教育和发展的了解和运用,显然是不系统和浅层次的,很难真正深入地做好青少年工作;

3.执法上的不适合。法律追求的是公平公正,司法人员过多的与案件当事人接触,或多或少会受到当事人一定影响,从而对当事人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绪,这将直接影响司法工作人员作出处理决定的公正性,直接影响决定的可信服性和执行力度。

(三)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发展提出了共青团参与的需求

违法犯罪青少年的发展是需要一个能完全保持中立的机构,需要一种以科学知识为基础、以科学方法整合资源、挖掘潜能、推动发展的工作方法,护理其在司法阶段的权益,协助其走出司法程序后的发展,同时又能使其保持对司法机关敬畏感的管理服务存在。从这一需求来看,在共青团指导下具有社会工作理念和方法的青少年社工是最适合的责任承担者。

三、共青团组织参与违法犯罪青少年管理服务的项目研究

(一)项目开展的基本情况

目前,上海共青团开展的针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群体的管理服务项目主要是依托青少年事务社工这一载体,有以下几方面的主要内容:

1.考察教育工作。截止到2007年8月底的工作数据,全市共开展缓处考察教育个案 24人、诉前考察教育个案97 人。

2.取保候审未成年人的保护、教育工作。截止到2007年8月底,开展公安机关阶段取保候审保护、教育工作50个,开展检察机关阶段取保候审保护、教育工作149个。

3.合适成年人参与工作。即涉罪未成年人在进入司法程序后,如监护人不能到场或不能有效履行监护责任,可由社工以合适成年人身份参与,承担起一部分监护人职责,以有效保护涉罪未成年人合法权益。截止到2007年8月底,全市合适成年人参与公安办案阶段个案10个,参与检察审查阶段个案30个,参与法院审理个案3个。

4.社会调查工作。截止到2007年8月底,全市共计开展社会调查174个。

此外,12355上海青少年公共服务平台的心理咨询服务热线,也正在尝试与检察机关合作,由12355维权志愿者俱乐部的心理咨询师组成专业干预小组,试点开展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恢复性心理辅导矫治工作,进一步探索心理科学与恢复性司法理论在实践中的有效结合和运作机制。此次试点工作为期一年,对8位进入诉前考察期的未成年犯罪嫌疑人各进行为期半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目前首例服务个案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干预小组已在经验总结和专业督导的基础上承接新个案、服务新对象。

(二)项目服务对象基本情况

自2005年四个服务项目陆续开始实施以来,社工共为近537名涉罪青少年提供了服务。综合统计可以发现:

1.性别:男性占绝大多数(94.5%),这是由青少年犯罪以男性为主所决定的。

2.年龄: 近七成为16-18周岁,说明此年龄段的违法犯罪青少年是公检法机关认为最需要3.生存状态:在校生与社区青少年都达到三分之一以上,还有超过四分之一的为来沪青少年。虽然我们在制定相应制度时明确此项服务只针对本地三失青少年,但在具体实践中公检法需求已突破了制度的规定,而且,随着工作的开展,公检法机关对此类工作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4.涉罪类型:70%左右与涉财类案件有关,证明犯罪恶性相对比较轻微,有加强服务管理需要。

5.提出服务申请部门:83.8%为检察机关作出,表明检察院合作积极性最高,同时,公安机关对此项工作也越来越重视,自今年以来公安机关申请要求服务的数量也呈现上升趋势。

(三)项目效果

1.司法实践效果:抽取了服务工作对象人数最多的闵行区和杨浦区司法部门进行调查,结果显示,项目实施以来,对象的再犯率和脱保率得到有效控制。闵行区和杨浦区考察教育对象无一再次犯罪。取保候审服务对象闵行区无一脱保;杨浦区7名取保候审青少年仅有1人脱保,比06年6名取保候审青少年3人脱保有了明显改善,这使得司法机关更敢于使用取保候审这一相对柔性措施来保护青少年身心健康。

2.司法机关工作人员满意度情况:访谈了闵行、杨浦、浦东、南汇四区与此项工作有直接关系的司法工作人员12人。

(1)认为社工服务“非常有效”的3人,占25%;“比较有效”的8人占66.7%;“效果一般”的1人,占8.3%,没有“无效果”和“起了反作用”的选择。在选择“非常有效”和“比较有效”人中,认为有效最主要体现在“减轻了工作负担”的有5人,占45.5%;“使青少年产生转变”的有3人,占27.3%;“缓和了服务对象的及其家庭与政府对抗情绪的”的有3人,占27.3%。这说明绝大多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此项工作成效持肯定态度,认为此项工作有助于司法机关工作开展、青少年个体发展以及社会的稳定。

(2)认为对社工服务“非常满意”的7人,占58.4%;“比较满意”的4人,占33.3%;“一般”的1人,占8.3%;没有“比较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选择。在选择“非常满意”和“比较满意”的人中,认为满意的最主要原因是“专业性强”的有6人,占54.5%;“社工认真负责”的4人,占36.4%;“社工比较亲切”的有1人,占9.1%。这说明绝大多数司法机关工作人员对社工在此项工作中的表现肯定,肯定的原因集中在专业性强和认真负责这两方面。

(3)“知道”共青团组织是此项工作指导者的有10人,占83.3%,“不知道的”2人。由此对共青团的印象(多选),认为“共青团工作更务实了”有10人,“共青团工作更好协助了政府工作”有6人,“共青团工作更好服务了青年”有8人,“共青团工作影响进一步扩大”有5人。这证明此项工作的开展使共青团在社会中的影响进一步扩大。

3.对服务对象作用效果

(1)对社工服务的评价

服务对象及其家庭对社工服务评价整体较高,非常满意和大部分满意占了97.2%。有需要时还会向社工求助的人数也相似,回答“肯定会”和“会”的有94.4%。

(2)服务内容的评价

谈话、公益活动、思想汇报、与父亲谈话、与母亲谈话、法制教育是“考察教育”服务中主要内容。从下表可见,服务对象普遍认为“与社工谈话”最有帮助,选择“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人达到97.2%以上。法制教育也得到了服务对象较大的认同,选择“非常有帮助”和“有帮助”的人达到85.7%,认为学习法律、参观法院和禁毒馆、看法制节目增加了法律知识,使自己能不再犯罪。

服务对象不认同较高的是“公益活动”和“写思想汇报”。他们不明白为什么要去敬老院、打扫卫生、参加社区活动,整个活动也不吸引他们。很多服务对象不知道怎么写思想汇报,特别是一些来沪青少年初中辍学出来打工,写作很吃力,另外一些青少年则觉得经常写“都写麻木了”。因此,我们认为在今后的工作中,在对项目目标进行更多解释和教育的同时,更要注重服务内容的改进。

个体访谈中,服务对象普遍认为社工谈话的内容“有用”,能“学到道理”、“给我很多新的认识”;服务对象肯定度最高的是社工谈话的理念,即关注青少年本身,能“站在我的立场上和我讲话”;社工谈话的方式“直接”、“象朋友”、“不伤自尊”、“能说心里话,不告诉家人和朋友”、“跟父母感觉不一样”。证明社工运用专业方法是得到服务对象肯定的重要原因。

(3)情绪变化效果

因该项统计的对象需要是曾接受过社工深层次专业服务的,“合适成年人参与”服务对象和“社会调查”服务对象不符合条件,这里仅就“考察教育对象”和“取保候审对象”样本,与2006年阳光中心重点服务对象(即红色对象,在本文中也称“中心样本”)量表得分对比。调查显示涉罪青少年样本的自尊得分低于中心样本的整体得分情况:中度抑郁的人数超过中心样本。涉罪青少年也是属于青少年社工重点服务对象的一部分,理论上其得分情况应相似,但实际情况不是。这可能与其接触司法系统的经历有关。访谈中很多涉罪青少年担忧司法处理结果及后续影响。可见司法程序对青少年情绪产生较大影响,社工在服务中应注意服务对象情绪修复,并应当持续一定时间。

(4)行为变化效果

在问及服务带给他们的变化时,服务对象及其家庭认为行为上的变化最大,这些变化包括去网吧的次数少了,留在家里时间多了,深夜不回家的情况少了。学习方面变化也很多,如辍学的回去上学了,迟到减少,学习态度端正了。在交友上改变也很大,与“出事”前交往的不良朋友来往减少,开始与学校里的普通同学、工作中的同事交往。改变较小的是在工作和家人相处方面。家人相处方面改变比较少,说明社工在这方面的服务不如其他方面有成效。这与在访谈中发现的,社工在处理家庭关系时,与服务对象的家人接触介入不多相吻合。

四、共青团组织进一步加强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管理服务的建议

我们认为在下阶段,各部门应协力作出一些战略部署,以便进一步加强和提高对违法犯罪青少年的管理服务能力:

(一)推动立法,巩固政策支持基础

立足于工作开展的主动性,必须建立专门的法律法规这一更高层面的保障体系。因此建议,一方面,政法委、综治办、公检法部门以及共青团组织应加强沟通,在部门间进一步形成共识,尝试以部门联合发文的形式,规范工作推进,形成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充分调动相关部门和学者中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力量,在合适时间,以多位代表联署的形式联合提出立法建议,推动立法进程。

(二)加大支持,完善政府购买项目

在具体操作上,建议充分运用《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七条“将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年度计划,相关经费纳入本级政府预算”的规定,强化政府购买。运用专家队伍,建立专业服务的指标体系;借鉴社会工作专业经验,逐步完善评估体系,改善评估方法。

(三)健全组织,凝聚专业运作团队

立足于服务管理职能的加强,进一步加强组织管理能力。建议建立三个层面的管理服务组织架构:一是以专兼职团干部为核心的指导层,同时吸纳一些有较强专业背景、专业特长(如司法机关工作人员)的青年加入,增强协调与指导能力;二是加强一线工作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社会各方提供更多专业提升的资源与机遇,通过如培训、交流、研讨、调研等方式,提升青少年社工的工作效能,另一方面也需要根据工作的实际需求,及时扩大青少年社工队伍,保证合适的工作力量配备;三是有效组织和运用志愿者。

(四)梳理数据,建立信息流转系统

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使具体部门在统计工作中针对青少年设计具体的统计指标。如在人口统计中应包含青少年人口年度数据以及青少年人口预测数据。司法机关进行犯罪情况统计时,细分未成年人和青年组,登记青少年案件数量、作案成员数量、作案人员年龄等重要信息以供分析交流;公检法的相关信息系统中,能涵盖开展工作需要的一些统计指标,如准确的青少年生活状态(就学、就业)、家庭情况等,及时进行记录,为专业开展提供更多支持;同时加强相关制度的建设和信息化建设,完善信息系统,使数据的流转和对象的转接更加科学规范高效。

(五)聚合资源,推动基础实体建设

立足于预防工作风险和巩固服务效果,建立一定人力物力资源的实体化支持体系。建议采取如下措施:一是可以调动社会资源,借鉴国外青少年矫正经验,建立青少年行为矫正基地,在提升服务成效的同时,也能有效加强管理,减少矫正风险。二是利用现有的社区资源,为经历了基地教育服务的违法犯罪青少年提供跟进活动,在为其规划发展的同时,也达到了跟踪考核的目标。三是调动共青团组织现有力量,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关心、参与、支持涉罪青少年,使其拥有更多提升发展机会,尽快融入社会。

[参考文献]

[1] 康树华.国外青少年犯罪状况与我国的比较[J].江苏警官学院学报,2005,(5).

[2] 林小培,李耀明.城市边缘青少年的犯罪预防[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3).

[3] 陈菲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比较研究[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6,(1).

[4] 席小华.国外社区预防和矫正少年犯罪的实践与启迪[J].中国青年研究,2004,(11).

[5] 叶青.澳门青少年违法犯罪防治对策之思考[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4,(6).

篇9

看了这个故事,我不仅因这位农夫身上所拥有的对生命的爱所感动,更为他懂得什么是爱、如何施爱的爱的艺术所折服:在农夫眼里,牛是有生命有感情的,虽然它不会说话,但它能够“交流”、需要“尊重”、渴望“关爱”。而对于教师来说,爱在深刻把握、爱在细节体现。面对天真无邪的孩子,教师更应该从深层理解爱的涵义:爱不一定就是轰轰烈烈,爱也不一定就要挂在嘴边;爱对于孩子来说是细微的,体现在最需要的地方。也就是说,爱要达到其教育性,就要让爱能够得到理解,换来孩子的共鸣;教师必须切记,没有得到理解的爱,即使再“伟大”,也难以发挥作用,而孩子们所能理解的爱往往就是在生活的细节之中,随风入夜、润物无声。

每个成功的老师对这种爱都有自己切身的体会,但我还是想从以下三点强调一下。

一、关心从独处一隅的学生开始

学生的个性、体貌都是不同的,而人的天性都是喜欢美好的,教师也有这样的天性。对于体貌端正、性格活泼、学习优秀的学生,老师自然增添一份喜爱。作为教师,不能完全被自然的天性所主宰,要学会平等对待任何孩子,包括那些丑的,邋遢的、贫困的、畏缩的孩子,都应是我们同等关爱的对象。陶行知先生很早就告诫我们,老师不能被本能的倾向所支配,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孩子,对于那些处境不利的孩子,如内向拘谨、貌丑散漫的学生更要呵护有加,否则他们容易走向极端,自暴自弃而自毁前程。

我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很注意走近那些躲在一边显得格格不入的孩子身边,和他说说话,做做小游戏,使得学生摆脱胆怯拘谨的困境。有一次课间休息,一个小男生怯怯躲在一处看着同伴们热闹聊着“超女”的节目,这个小男生没有走近同学们谈话,没有去听,更没有去说。我就走近这位男生问:“你们班同学在说什么,你去听听,也去说说,有趣的话也和我说说。”我一边说,一边将他往学生堆里推,他带着我交给他的任务,艰难地介入同伴的交往圈。正是这一次不费力的推动,情况发生了改变。这个小男生以后很少独处了,总是愉快地和同学们玩在一起。

二、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

学生的“细节”往往掩藏在他们“生活世界”里,许多老师非常马虎、粗心,这样他们也就难发现巧妙施爱的地方。作为学生,他们的生活世界不同于成人,他们有自己崇拜的偶像,有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更有自己吃穿住行的偏好,无视学生世界与成人世界的差别就难以走进学生的心灵,教师的教育活动就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

我这样尝试着走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先是关注现代的青少年兴趣点,然后随时随地与学生交谈来印证我所了解的当下青少年的关注焦点,在此基础上我努力熟悉他们所感兴趣的事物。这样我和他们交流时就能够很随意地使用语言谈论他们所热衷的歌星、影星与球星,这时候施以正确的评价与引导,对学生的教育就比较自然,因为老师对事件人物的评判都是建立在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学生自然在共鸣基础上产生信服感,教育就达到了润物无声的目的。

三、做学生心灵的咨询师

说到心灵的咨询师,老师们往往把它理解得很神秘。成人总是觉得自己烦心的事情不少,从而非常羡慕“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孩子。其实,在这个急剧变化的时代,这句古语不恰切了,现在学生的烦心事着实很多:比如同学关系不好处、同学消费互相攀比、作业做不出来、成绩不好深造没希望等等,这些困惑很多都是教师们在学生时代体验不到的。现在学生的压力很大,尤其是现代媒体良莠不齐的传播内容,让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价值观发生剧烈的冲突,使他们不得不在多重价值标准中做出痛苦选择。

篇10

关键词:中职生;心理健康;人际关系;学校教育;家庭教育

中职生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在中职生中常见的心理问题有三种,即:学校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一、学校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学校学习不适应是中职生中常见的一种适应型障碍。中职生往往感到学校学习压力重,跟不上班级的其他同学,甚至造成中途休学或辍学。主要表现在情绪、行为、生理功能三个方面。

1.情绪方面

具体表现为害怕学习,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能积极主动地思考,课后完不成作业,但心里还想把学习搞上去,心理纠结万分,甚至有些同学害怕或回避上学。

2.行为方面

以前学习良好,成绩不错,适应不良后学习能力受到抑制;因为注意力不集中,所以常常不能持续做一件事,莫名其妙地终止作业或看书,无目的地摆弄小物件或发呆等。

3.生理功能方面

表现在只要上课就头昏脑胀,甚至腰酸背痛、心悸、乏力等,下课后症状消失,身体检查则没有什么躯体问题。

二、人际关系的心理问题

1.与教师的关系问题

如果教师缺乏理解、耐心与爱心,不能以热情的态度给予指导帮助,有时还对有问题的学生横加指责,学生则会失望。这种情况下学生有一种压抑感和消极情绪产生,师生关系日趋紧张。

2.同学间的关系问题

如果同学关系不融洽,有的学生就流露出孤独感,与同学交往减少,不愿发言,不想运动,体育课也提不起劲,成为同学活动的旁观者。

3.与父母的关系问题

家庭氛围好的家庭会给中职生一个温暖的港湾,而在“专制式”的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不能进行良好的沟通,造成学生孤僻、专横,不能正常的处理人际关系。

三、青春期发育的心理问题

1.青春期封闭心理

中职生若在消极情绪控制之下,封闭与外界的任何心理交流,将是一个值得注意的征兆。

2.情绪情感激荡、表露而又内隐

他们心里有话要说、有秘密想与别人分享,可是碰到父母或老师却又无话可谈,这种情况如果得不到解决,学生就便会出现压抑心理。

3.早恋

中职生尚未成年,我们把中职生这种未成人年时的恋爱称为早恋。特别是中职生自认为认真的、朦胧状态下的恋爱出现了,这种恋爱非常的不成熟,是一个应该令人十分关注的问题。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入手:

(1)对中职生进行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

在中学开设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帮助学生了解心理科学知识,掌握一定的心理调节技术,包括掌握一些转移情绪、宣泄痛苦、发泄愤怒、克服自卑、树立自信心的心理调节手段,使同学们在有老师指导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心理问题。

(2)设立信箱

信箱十分有利于与中职生进行交谈,这种方式对一些尚不善于进行面对面谈话的学生十分方便,而有些话又是不好意思当面说的,所以,信箱可省去害羞的忧虑,而且中职生又可以把自己的思考在信中组织得更为严密。这样可以使老师更有针对性地解决中职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3)设立心理服务室,进行心理咨询与治疗

建议每个学校建立相当数量的心理服务室。心理咨询要取得良好的效果,关键在于咨询老师要信任、理解学生。同时,遵循聆听、保密、疏导、交友性原则。这样就能建立起一种信任关系。

(4)兼顾对学生家长及其他方面进行心理宣传

中职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据调查,某校30%的中职生认为社会不良现象对其健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为中职生的成长建立一个全社会的“保护网”,过滤社会有害物质,还中职生一片洁净的蓝天。

总之,通过有效的途径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学生的心理得以正常发展。心理困惑得到疏导,不良行为得到矫治,学生表现出良好的心理素质。学习积极性高、思维活跃,学习上没有心理负担与压力,想学、爱学、会学,并富有创造性。个性健全发展,能够适应学校、社会的要求,与时俱进,不断完善自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