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联网技术协议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联网技术协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物联网作为一个异构的多融合网络,其不仅与互联网等网络一样存在安全问题,而且也因为其特殊性使得其存在隐私保护的问题,因此本文基于物联网技术在社会领域中的广泛应用,提出完善物联网安全技术的对策,以此促进我国物联网技术在社会领域中的安全应用。
1 物联网面临的安全问题
物联网包含多种技术,其中RFID技术是物联网技术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物联网必须要通过大规模部署传感器所形成的无线传感网络实现对环境数据的采集,因此根据其具体应用可以分为:对象的智能标签、环境监控和对象跟踪以及对象的智能控制。由于物联网技术发展的时间还不长,因此其还面临多种安全问题:
1.1 安全认证问题
物联网存在多种认证类型,因此利用现存的密码协议很难解决所有的安全认证需求。随着物联网技术在社会领域中的应用,一些不法份子利用冒充的合法节点破坏物联网感应系统,从而实现恶意节点的现象。例如蓝牙车载感应器的复制就是利用物联网技术的安全认证缺陷进行的。
1.2 算法升级问题
一般一个产品的使用期限是有限的,这样就会出现密码算法的生命周期小于产品周期的问题,这样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如果密码算法被破解之后,由于产品还没有达到淘汰的期限,因此需要升级,但是很多产品却不具有升级的功能。
1.3 隐私泄露问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各种信息等都会以网络的形式存在,以门禁卡为例,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进出门的自动化,大大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是与此同时也存在个人信息泄露的问题。目前存在的银行号信息被复制问题就是因为物联网技术的隐私泄露问题造成的。
2 物联网安全技术体系
2.1 服务器与结点间的安全认证协议
一旦物联网节点出现身份被假冒的现象就会导致终端服务器接受到错误的数据,进而造成信息泄露,以此设计物联网认证与秘钥协商协议是解决该安全问题的重要手段。基于FPCA开发板实现该协议,其主要是通过开发板自带的网卡模块与服务器的应用程序进行安全认证,也就是当用户在使用结点产品时,物联网终端中心会给该结点发送一组公钥对,并且对公钥分布数字证书。具体操作步骤就是:当协议执行时,结点的控制器会触动控制器操作系统,并且同时向服务器发送认证请求。服务器在接受到认证请求之后就会执行该协议;当认证与秘钥协商完成之后,协商的会话秘钥就会分布保存在服务器内存和结点控制器中,以此实现加密通信。
2.2 结点与终端间的认证协议
终端具有较弱的计算能力,因此需要设计一种基于口令的双向认证协议。其中hash函数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因此被广泛的使用。口令必须要终端使用前预先输入到结点和终端设备中,对于没有输入终端的则需要生成一个序列号作为口令写在设备说明书上,并且有用户保管。
3 物联网技术的关键控制
物联网技术的安全问题还比较多,结合相关文献,提高物联网技术安全的控制技术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3.1 物联网信息采集安全
物联网信息采集是物联网感知层面的功能,因此其主要包括:
(1)RFID技术安全。造成RFID技术安全缺陷的因素主要是标签本身的访问缺陷、通信链路上的安全问题以及移动RFID安全,因此实现RFID安全的措施包括物理方法和密码机制相结合,静电屏蔽,利用金属网制成的容器,阻止某频率的无线信号的传输。当RFID标签置于该外罩中,保护标签无法被激活,当然也就不能对其进行读/写操作,从而保护了标签上的信息。
(2)传感技术及其联网安全。
3.2 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
物联网信息传输安全是整合系统控制的核心,一般物联网传输需要连接电信网络,因此基于网络系统不安全因素的存在导致物联网信息传输存在不安全因素,因此需要从以下方面入手:
(1)提高物联网技术通信网络连接的安全性,积极构建专用网络传输体系。
(2)加强网络协议保密,提高网络的安全性,避免外界不法分子利用系统漏洞等传输病毒等,破坏物联网信息传输。
3.3 物联网信息处理安全
物联网信息处理安全主要包括中间控技术安全、云计算安全两个方面:中间件技术安全就是针对物联网技术传输的载体而言的,由于中间件是提供物联网信息传输的中枢,其在整个信息传输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其在实践应用中往往需要进行二次开发才能满足应用,因此需要提供基于FAD工具,这样一来就会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云计算属于计算机新的研究方向,云计算能够为物联网技术提供快速的技术支撑平台,因此云计算成为影响物联网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具体实现云计算的安全性主要从规模化和使用技术两个方面考虑。
3.4 个体隐私的保护
据统计2020年我国将会有500亿台设备与物联网进行相结,如何解决个体隐私保护是当前安全技术研究的重点:
(1)提高个人隐私安全的技术能力,例如使用匿名技术,加强个人隐私信息的保护程度。
(2)加强数据的保密。对于重要的个人隐私信息要严格保密,可以通过复杂的加密技术实现。
总之物联网技术发展还不成熟,其还存在不少安全因素,因此徐H我们对关键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以此构建开放的、安全的、保护隐私的物联网安全体系。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物联网;RFID;动态检测;智能信息处理;智能动态物流
中图分类号:F5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772(2013)09-0189-02
物联网(The Intemet of things)的概念是在1999年提出的,它的定义很简单: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存在能力超级强大的中心计算机群,能够对整合网络内的人员、机器、设备和基础设施实时的管理和控制。
1 物联网的关键技术
1.1 物联网射频识别技术(RFID)
物联网的感知系统主要是实现“物物相联,人物相联”,RFID在物流中应用,感知物流动态管理,实现智能物流。RFID标签具有非接触、信息量大、可重复写入、不易损坏、读取方便、可同时读取多个数据等优点,具有一定的智能性,在物流应用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能够更好地推进物流向前发展。
1.2 智能信号处理技术
物联网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主要对采集设备获得的各种原始数据进行必要的处理,以获得与目标事物相关的信息。
1.3 物联网通信协议
同因特网一样,物联网也是通过网络协议来实现通信的。物联网的协议栈中,以MAC协议、组网技术、网络跨层能量优化、自适应优化通信协议、轻量级和高能效协议为重点。
2 物联网技术对现在物流带来的好处
2.1 物联网技术是现在物流实现智能化管理、自助服务的关键技术。通过RFID、无线网络、传感器、复杂网络协议转换、智能化信息处理等技术,一个完整物流流程就是一个智能流动的网络。从不同的点进行动态地流动,并不断向用户手机显示其物流的信息,包括流动点、物品的完整性、中转点等相关信息。
2.2 物品就是物联网中基本结点。用户可通过手机等终端随时可观看物品位置和相关信息,这样物品与用户可以互动性,并且在物流流动中用户可以随时改变物流流向,从而根据用户兴趣改变物流流向现代物流技术。
2.3 便于对物流的管理。对于物品在流通过程中,物品上有相应的RFID标签,随时知道物品的流通情况、改变物流流向、查询物流动态信息等。
2.4 实时检测物流状态。物流到达什么位置,何时到达,在任何时刻通过实时检测物流所处于状态,从而为用户了解物品的状态。
3 物联网技术在现代物流中的应用
3.1 RFID技术的应用
RFID技术是现在物流应用中关键技术之一,因此,物联网感应在感应网络中处于的状态都可以进行实时控制。在不同域中物联网的地址是一个长度为64位或者更高的地址,每一个RFID代表一个物品,甚至一个物品上面的构件也可以用物联网地址来标识不。
方法是把所有的物品进行分类,物品有自己的分类号,从大号到小号之间有应的从属关系,以物品分类号来进行物联网地址的分类,或物品分类号与物联网地址时行转换。唯一的物品分类号可以动态扩展其物品的地址,这样以物为基础的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世界人任何一个物件,无论多小都可以进行联网。
物联网地址可以设置为RFID标签地址,地址位数为64位,前16位保留,后48位用来存放物流的地址号,字母占16位,数字占32位。例如BBAA23221111在物流中的物品地址就对应于0000000000000000 1011101110101010 00100110001000100001000100010001,自动识别物品在网络中的每个地址,前16位是进行扩展地址,用于物联网与其他物联网进行网络互联时的扩充。
3.2 现代物流动态检测
现代物流检测主要对物品位置、物品状态等进行检测,能够在最短时间内找到物品准确位置是检测的主要目的。在现代物流中,RFID标签很容易被用户找到,在自助服务物流检测中,如果物品被替换了,物品标签贴到另一本物品上。物品分类号决定物品的类型,它们是一一对应的。在一个物品流动的过程中,任何改变物品的行为都可以进行动态检测。
3.3 智能信息处理构建智能物流
智能信息处理也是现代物流的关键技术之一,要对物流的信息进行处理,其中包括物流线路,不同时段的状态以及可达性等因素进行分析。下面从不同指标来分析物流的情况:
3.3.1 物流线路最优性
现代物流追求的是最短时间内到达,这是现代物流所追求的目标。选择合格的物流线路是最短时间内到达的最佳方法。通过对不同时间段、路段、交通情况等因素来综合考虑。
3.3.2 物品最优原则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实现物品在不同线路可达性来实现那些物品最易到达,从而在物品选择相应物流上可以作出最优选择。对物品的物流可以分类不同的时间段进行。
3.3.3 物一物关联
物联网是物一物关联的网络,因此物一物之间存在着一种关系,关系最大的物与物可以实现绑定,为更多的商家或消费者提供选择。
3.3.4 个性化服务。
针对某个消费者可以提出个性化物流服务,从而实现智能化管理模式,让消费者提供不同的物流服务,使其满意度最高。
物联网在物流中应用是综合多方面因素而进行实施,其中每个环节都很重要,最终能够实现物流的智能管理。
现代物流建设要进行智能化建设,就必须引入物联网技术,相信以后的物流建设中会引入物联网,尤其是物一物、物一人的服务,以后成为大众生活所需。
参考文献:
[1]宁焕生,张瑜,刘芳丽,等。中国物联网信息服务系统研究[J]电子学报,2006,34(12A):2514-2517
[2]杨志华,物联网技术及其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2,3:18-21
篇3
关键词:物联网;工程机械;监控
1物联网
1998年KevinAshton第一次提出物联网这一概念,在2005年信息社会世界峰会正式确定了这一概念,并对这一概念的特征、技术、发展前景等进行了相关阐述,之后欧美各国均提出了本国发展物联网技术的规划,我国物联网技术发展起步与2009年总理提出的“感知中国”。物联网技术是以各种信息传感技术为基础,对需要监控、连接、互动的物体进行信息采集,最终形成一个巨大的网络,实现物与物、人与人、物与人之间的网络连接,极大的方便管理和控制。该技术是对互联网技术和通信网技术的外延,是将多项技术与应用结合的产物。物联网技术具有实现全面感知、信息传送、智能处理的特征。所谓全面感知就是利用各种信息传感器和识别工具对物体进行相关的信息收集;信息传送就是通过互联网和通信网络对信息进行传递和共享;智能处理就是将这些信息进行自动化的分析处理,最终实现智能化的控制和决策。
2工程机械物联网体系与技术
工程机械领域的发展受到各国的重视,因为该领域的发展水平代表着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水平,尤其是物联网技术提出后对机械智能化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物联网技术已经进行了小范围的应用,例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等。工程机械物联网体系的构建和相关的技术如下。
2.1工程机械物联网体系构建
工程机械物联网体系分为三个层次:感知、传输、应用。感知层是工程机械物联网中网络和现实的枢纽;传输层就是对数据进行传输和交换,使信息能够进行相关的传送和共享;应用是核心,对已经收集和传输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处理,最终发挥物联网的作用。工程机械物联网有自己的特点,这些特点和工程机械领域的特性有关。工程机械物联网感知层主要有压力传感器、液体传感器、RFID标签与读写设备,运动控制器、IO控制器、工业遥控器等核心驱动部件和负责机械设备定位和数据传输的移动终端,并且需要信息采集、信息融合、短距离传输等核心技术的支撑。传输层不仅包含互联网和通信网结合的长距传输网络,还有包括蓝牙、WiFi等短距传输网络,实现企业内部、企业与客户、客户与客户之间的信息传输。应用层中包含高性能的服务器和处理软件,实现海量信息的处理,为工程机械企业打造智能化的决策处理平台。
2.2工程机械物联网技术
工程机械物联网技术与工程机械物联网体系相关,也是分为三个方面,及感知层、传输层、应用层都有各自需要的技术。感知层需要的技术主要是感知识别技术,工程机械物联网需要通过感知层获取机械设备自身的状态和机械设备工作的环境的信息。要提高工程机械设备的利用率、使用寿命,并对工程机械设备进行有针对性的保养,这些都需要获取精准的工程机械设备的工作环境。工程机械使用的环境差别很大,这也就要求工程机械设备需要更为精确的传感器进行信息的采集。感知层传感器主要分为采集机械设备位移、角度、速度的运动传感器;采集能耗、运行等工作状态的检测传感器;采集机械设备工作位置、环境因素的工作环境类传感器。采用相对灵敏、全面的传感器,才能较好的利用感知设别技术将工程机械物联网所需要的信息进行收集。传输层需要即插即用的标准化通信协议,建立工程机械物联网会涉及到很多的通信网络,同样也会有较多的接入方式,缺少统一的标准化通信协议会导致这些通信网络无法进行交互工作,影响数据信息的传输。因此在传输层需有一个统一的能满足这些通信协议的标准化通信协议。工程机械设备作业时会被较为复杂的因素影响,这就需要机械设备物联网要有即插即用的快速识别和通信协议,便于在复杂条件下进行工程机械设备的准确识别。工程机械物联网在应用方面要有企业控制中心,通过该控制中心对各种工程机械进行监管、故障排除、快速服务。这种控制中心需要有两方面的职能,一种是面向企业研发的,可以通过收集和传输的各种信息对机械设备的设计进行改进,研发更多的新型设备;一种是面向客户服务的,可以建立相应的租赁、故障维修、设备分析等服务。
3物联网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及展望
物联网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主要是通过GPS、GPRS、互联网等技术,将工程机械的工作状态、工作位置、工作环境、运行情况等进行信息的收集,并通过智能处理系统对这些机械设备进行管控和服务、研发。物联网运用于工程机械领域可以实现对工程机械的全寿命周期智能化管控。物联网在工程机械领域的应用及展望如下:
3.1利用物联网进行工程机械远程监测
利用物联网可以对工程机械的工作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监测,一旦工程机械发生故障还可以进行远程的诊断。对机械进行远程监测需要车载终端、数据传输、远程监控平台三个部分发挥作用。车载终端包括GPS、GPRS、RFID、GPRS,可以完成对机械运行的数据收集和上传。数据传输主要由互联网和GPRS组合而成,将车载终端上传的机械运行数据传送至远程监控平台,同时也可以传输远程监控平台指令。远程监控平台包含地理信息系统、设备信息系统、远程故障诊断和维护保养系统。远程监控平台通过这些信息系统完成对工程机械的运行状态查询、故障预警、故障诊断、故障日志、维修保养日志等内容。如果单纯的通过智能化的物联网系统无法将故障排除,那么远程监控平台还可以推送相关的地理信息使工程技术人员尽快达到。
3.2物联网应用于工程机械租赁
工程机械设备租赁与按揭付款在该市场较为流行,但是资金回收困难、用户骗车逃跑等问题会给承租方带来较大的损失。利用物联网技术可以对工程机械安装相关终端,一旦发生不偿还资金、骗车逃跑等问题,可以直接实现工程机械的定位、锁车等功能。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机械租赁可以较好的保护承租方的利益。
3.3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手机服务平台
目前智能手机的普及率越来越高,利用物联网技术和手机软件开发等手段,开发智能手机客户端,为客户建立手机监控平台。采用这样的方式可以让客户通过手机就能够掌握其机械设备状况,同时也便于机械设备制造商联系用户进行相关服务和技术指导。
3.4大数据利用
通过物联网技术可以搜集大量工程机械相关信息数据,这些基础数据有较大的利用价值。企业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和挖掘有助于找出工程机械的不足加以改进,进而提高工程机械的品质;同时根据机械设备的使用状况制定相应的制造和销售计划,更好的贴合市场;最后可以根据机械设备位置分析,在机械设备集中的区域有针对的设立服务网点。
4结束语
我国的物联网技术和工程机械智能化的起步均较晚,物联网技术在工程机械领域的运用还较少。物联网技术在我国工程机械领域具有非常广阔的应用前景。远程监控、检测和诊断是工程机械走向全面服务型制造的重要一步。
参考文献:
[1]孙其博,刘杰,黎羴,等.物联网:概念、架构与关键技术研究综述[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2014,33(3):2-9.
[2]李瑚,雷蕾.开启工程机械智能时代[J].发明与创新,2013,(3):20-21.
篇4
一、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种植环境监控系统设计与实现中的应用
1.可以让农业中职环境管理实现智能化。基于物联网技术,在农业种植系统中安装对应的智能控制系统,可以实时的监测农作物种植环境中的相关参数,进而了解农作物的生长环境参数,进而有针对性的对其生长环境进行调控,为其提供最好的生长环境。把生物信息获取方法在无线传感器节点中进行应用,可以对温室正确的进行调控。
2.能够有效的监管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农业物联网技术可以大范围的采用多种关键技术,如,条形码、物联网中间件、电子标识、网络平台技术、传感器网络等。可以对农产品的每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包括生产、储运、交易信息,进而让整个过程都透明化,确保农产品从生长到食用的整个过程能够得到有效的管理及控制,进而保障农产品的安全和质量。
二、刍议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种植环境监控系统设计
1.农业物联网种植环境监控系统关键技术。当前物联网技术在不断地发展中,已经被广泛的应用到各个领域中,在农业中进行应用,在农业种植环境监测系统控制中进行应用,其中关键的技术包含两部分,第一个是感知层中进行无线数据感知和采集;第二是利用网络传输层远程智能化对采集的数据进行控制,控制计算机进行分析,对农作物生长的各种要素进行控制,比如,水份、温度以及空气等,让农业能够实现精准化发展。
2.农业物联网种植环境监控系统构建。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设计的农业种植环境监控系统,可以从下面的图1中看到。
这一系统中的核心有两部分,一个是感知层,这一层主要就是感知和采集数据,可以将土壤的湿度、空气温度、光照、空气湿度、自动灌溉通过传感器进行实时感知,进而利用采集器进行数据采集,把数据传送到ZigBee协调器节点上。第二个核心是应用层,这一系统主要就是存储数据、处理信息、下达控制指令,这些能够为用户的分析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用户能够实时通过电脑等终端查询数据。
3.农业种植环境监控系统构建
(1)系统硬件构建。
①无线节点模块: ZigBee是以IEEE802.11.4协议为基础,扩展出来的集,其主要是对于低功耗和成本的射频进行应用,一部分是网关协调器和传感节点。
②传感及控制模块:这一模块中包括各种传感器,温度、湿度、以及光照强度。
③电源板:其作用就是给无线节点模块以及传感控制模块进行连接,能够一起为系统进行供电。从图2中能够看到系统的硬件构建情况。
从图中的硬件系统构建中能够看到,其中MCU是控制重点,电池模块是给系统供电和连接,传感模块和控制模块检测采集种植环境的数据。通过ZigBee无线网络传送数据以及信息,通过电脑终端就可以实时看到数据,可以通过电脑存储和现实数据,进而和标准生产环境参数进行比较,远程控制环境信息。
(2)系统的软件构建。系统的软件设计工作主要包括传感器节点程序设计和ZigBee协议栈程序设计。从图3中能够看到传感器节点程序设计,从图4中能够看到协议栈程序设计。
三、应用效益分析
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的农业种植环境监控系统设计和应用,能够帮助农业生产中的各个基地种植测试点的环境进行监控,进而对环境信息进行获取和管理,这能够动态的将种植环境用数据和图像的形式展示出来,进而分析处理数据和图像。基于农业物联网技术为支撑,设计出的监控系统能够有效加强系统的应用性能,减少种植成本,促进效能的提升,大约是在28%。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能够实时的对农业种植中大棚的各种数据参数进行采集,比如,温度情况、土壤水分、光照强度以及空气温度等,这样就可以结合农作物的具体生长需要,进而实时的管理环境,可以自动化的开启和关闭功能服务功能,对这一系统下的农业种植环境进行调节,让农作物可以在最优的生长环境下生长。
篇5
在当今时期,物联网技术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致使网络现今面对的信息更加多极化。这些信息涉及到国防的事业、国家的军事管理、政府的工作等等各个方面,因此,信息运行的安全与否尤为重要。然而网络的数量以及节点的数量都是有限的,日常的安全监理系统已经无法真正保证网络的安全,无法将信息直接引入到物联网的相关系统当中。因此,一些有效的手段就变得更加重要,例如信息加密手段,数据的管理存取以及数据的融合体系,安全路由协议等等。在信息加密手段中,密钥管理非常重要,这主要是因为这一加密手段会对密钥的形成、密钥的分发、密钥的管理与保存以及密钥的更新与应用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为了使整个信息安全监理过程更加顺利,就需要预定一个合理的全局方案,与此同时,还应该参照无限感知网络系统、节点的设置与规划、工作的安全标准等,来设置出更加多样化的密钥管理的相关对策。具体可以通过制定与分配工作方案之后,先构成密钥箱,在每个节点处都可以随机得到密码进而形成密钥环。再对整体进行合理的规划,每个节点只需要独自的密钥才可以解开,这样就可以保证信息的安全可靠,将这一环节变成安全通道中的较为重要的一部分。因此,无线感知网络系统具有节点对等以及多跳传输等特点。一旦网络的另一方设置了一些恶意节点,这样就可以将路由快速的更改,进而造成信息安全管理系统的巨大漏洞,产生蠕虫病毒。所以,在信息安全监理的过程中,需要将无线感知系统以及物联网系统具体的特点作为监理过程的核心,经过明确的研究,对整个过程进行科学的设置,最后保证路由协议满足信息安全监理的整个过程,保证信息的安全性以及可靠性。
2数据融合
在物联网系统中,数据融合属于一种交互以及感知的科学模式,一旦有网络恶意俘虏节点,就会造成节点很难辨认出正常信息,对于恶意信息也无法正常的对抗尤其对于节点融合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一方面会对下游的节点信息造成严重的破坏,另一方面还会对节点传递信息的过程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为了使整个物联网系统保持安全可靠,就需要在网络数据融合的过程中准确的衡量信息的安全状况以及信息应用的程度。可以根据随机抽样得到的数据进行验证预处理,进而使用户能够在节点处准确的捕捉水平,从而辨认出数据信息是否安全可靠。
3设置路由定位协议
节点处会存在着许多较为隐私的内容,这些内容一旦发生暴漏,就会对监测目标造成严重的影响。所以,在物联网系统中,需要我们开设一些合理安全的机制进行相关的保护,对数据进行全方面的监测与保护,对于重要信息进行必要的处理与保存,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安全协议,以及准确的路由定位协议,来使得节点准确的定位出信息的真实位置,减少一些副作用的产生。这样就可以真正的提高物联网系统的感知信息的能力以及交互能力,从而提高整体的可靠水平,开设出较为良好的系统环境,帮助系统向更加完善的方面发展。
4结语
篇6
关键词:物联网;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
前言:在传统变电设备管理维护中,采用的是定期检修模式,这种模式容易受到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和漏洞。状态检修的出现,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但是其对于数据的传输的采集和传输有着较高的要求。为了能够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可靠反映,国家电网公司提出了在构建在线监测系统的相关构想。
1 物联网与变电设备监测
物联网可以说是在互联网基础上的一种延伸和拓展,主要是结合红外感应、全球定位、激光扫描以及射频识别等技术,依照约定协议实现物品与物品的相互连接,能够完成信息的传输和交换,以及识别、定位、跟踪、监控等功能。最近几年,物联网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在产品条形码、汽车电子等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其作为一种先进的通信手段,在变电设备在线监测中的应用也愈发迫切。
结合当前国家电网公司开展的电力光纤到户、智能变电站等智能电网试点工程,可以明显看出其对于物联网技术的重视。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中,可以实现各种供用电设备的统一管理,提升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和高效性,其在智能电网的在线监测方面同样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构建基于物联网的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可以将物联网与智能电网有机结合在一起,在保证设备安全的同时,推动智能电网的稳定健康发展[1]。
2 基于物联网的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
2.1系统架构
以物联网技术为基础,构建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总体的系统架构包括了四个不同的层面,分别是过程层、间隔层、站控层和省网层。
2.2物联网技术
在系统通信传输设计中,采用的物联网通讯技术包括了CAN、ZigBee、RFID、光纤以及双绞屏蔽电缆等。变电设备本身在运行过程中的各种状态信息可以由各类传感器设备进行收集,结合RFID获得的静态信息,经光缆传输到数据处理终端,实现过程层与中间的数据通信,而经过监测终端数字化处理后的信息,则可以通过CAN或者ZigBee等,在过程层与间隔层之间进行传输。经间隔层处理后,数据通过光纤,依照IEC61850协议,在间隔层与站控层中实现高度共享。
2.3系统设计
2.3.1过程层监测终端
监测终端包括了传感器以及现场处理单元,其基本功能,是通过各类传感器,收集变电设备的运行信息,并对其进行初步处理,如果传感器信息没有经过数字化处理,则可以在完成A/D转换后,分类存储。在智能化变电站中,监测终端包括了变压、避雷器、断路器以及SF6等,涉及内容相对较多,要求设计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以SF6监测终端的设计为例进行简要分析。
该监测终端主要是针对SF6气体温湿度和压力的监测,由相应传感器完成数据采集,经调理及A/D转换后传输到控制单元。在硬件设计中,采用DSP主电路设计,以TL431A转换芯片为运放电路供电,具有功耗低,使用方便的优点,可以通过更换分压电阻的方式,对供电电压进行调节。A/D转换电路选择AD7657芯片,4.5V-5.5V单供电电源,最大传输速度可以达到250kSPS。在软件设计方面,软件的主要功能,是在上电后,自动进行查询状态,等待接受间隔层下发的采集指令,并依照设定好的数据规约,对传感器下达读取指令,完成数据的收集,同时结合返回数据的校验位,进行CRC校验,确保其读取成功。将读取到的数据去除命令字和控制字,打包发送[2]。
2.3.2间隔层智能IED
根据监测设备类型以及安装位置的不同,智能监测IED同样可以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其主要功能是对数据进行提取、规约和传输,在基本的硬件与软件方面几乎没有很大的区别,这里同样以SF6监测IED为例,对其硬件与软件的设计进行简要分析。
在硬件设计方面,采用ARM+DSP的结构,分别采用S3C2440A芯片和TMS320F28335芯片,从变电站的运行需求考虑,在电源电路中选择就地取材,利用变电站本身的220V交流电,经交直流转换为12V和5V的直流电源,然后再次转换为,提供给各个子电路使用。同时,考虑到系统监测IED的重要功能是针对数据的相关操作,程序调试环节最为关键的就是针对传输电力及相关协议的调试,因此,SF6监测IED与终端设备之间的通讯,采用的是RS485总线技术,为了保证传输效率和数据安全,在每一块IED的核心电路板上,分别设置3路RS485通讯接口。软件设计环节,主要是针对相关数据的处理,采用的数据通讯模块包括DSP、ARM通讯,主机ARM结合配置文件的启动轮询函数,结合预先设定的通信协议,向终端设备下发数据采集命令,DSP在接收到申请后,对命令进行解析和执行,并完成数据的上传操作。
2.3.3站控层专家软件
在站控层专家软件系统中,具备完整的变电站设备一次主接线图,管理人员可以充分了解变电设备的分布和运行状况。一次接线图能够对被监测设备的运行状态进行实时描述,显示出最新的采集数据和状态结果,同时能够结合弹窗,进行各种功能的选择性控制。不仅如此,专家软件还可以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状态列表,使得管理人员能够更加直观的观察设备运行情况,及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另外,根据变电站一次设备各自的特点,专家软件系统设置了相应的功能单元,保证了监测的可靠性和针对性。
在专家软件系统中,针对同种类型的高压设备,配备一个主IED,下设多个IED,经过程层网络,与对应的监测终端进连接,接收监测终端采集到的数据信息,利用IEC61850解析封装,将得到的信息进行数据容错,标记出传输过程中存在的非正常数据,然后反馈给IED,重新进行数据的提取和分析,直到数据正常。在反复操作的过程中,可以实现对于IED工作状况以及通讯网络健康状况的监测与评估。对于发现的变电设备故障,可以将故障的内容及位置存储在本地,结合实际情况,向下属IED发送控制指令,实现故障的有效排除,保证变电站的稳定可靠运行。
3 结语
总而言之,在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带动下,我国的电力系统正在逐渐向着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将物联网技术应用到智能电网的建设中,可以以此为基础构建变电设备在线监测系统,针对变电设备的运行状况进行实时在线监测,提升数据传输的效率,对于实现电力系统的智能化意义重大,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物联网技术;楼宇空调系统;应用
一、物联网的相关阐述
物联网作为一种新兴起的技术,不同领域的研究人员都开始高度重视起来。因此,在对该技术进行确切的研究前,需要对其相关内容进行一定认识。物联网指的是对信息传感器进行应用,在统一协议的基础上,将互联网同地球上的任意物体连接到一块,完成信息的通信和交换,进而达成智能化定位、识别、管理、监控、跟踪的网络形式,是在互联网大背景下扩展和延伸出来的。物联网是在互通、标准的通信协议为背景下构造起来的设备网络。在整个网络里,都有特定的编码存在于连入的设备中,设备之间能够共享信息。而且,它也是通过个性的、具有标识的物体所构成的网络,在智能空间中运行这些物体,通过智慧的接口同社会、用户等完成通信与连接。
二、具体的应用情况分析
在Niagara的基础上,仿真设计空调控制程序。这为实验时所使用的控制管理平台。它在因特网巨大的通讯功能的基础上,能够很好的集成LONWORKS和BACnet等开放协议。同时,图形化的用户界面编制工具与工程组态工具还能够被提供出来。在NiagaraAX的基础上,可以从两个部分划分该温度可控制系统。1niagara框架在具体的实现了Baja标准之后,就形成了niagara,因此可以说Baja的很多特征也都存在于其中。因为,在处理以下几个问题时就可以非常好的应用到Niagara,把复杂的多种协议、现场总线和协议等汇集到一块,可以按照图形化的变成工具将非自动哈组换页程序员构造成自动化程序;能够将高度嵌入式的、分布式的系统提供出来。有JAVA虚拟机存在于Niagara框架中,进而当做在多种多样硬件平台及操作系统中的一种相同的运行环境。并且,对于此架构的核心模块,不管是在小型的嵌入式的控制器中可以被应用,同时,在一些高端的服务器中也可以被应用。此界面的图形编程工具、模块及用户的界面工具,都能够在组装有虚拟机的装置上运行。为了将一定的困难攻克,因此,需要将一些标准化的软件系统应用到楼宇的空调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数据可以被这种软件所收集到,而且,能够将它变为一个系统化的对象模块。因为各种类型的设备都是由这个模型所支撑的,进而将标准化的应用程序端口为数据通信和设备提供处理。在互联网中,JAVA是其中最为先进的技术架构,它能够将一套完整的应用程序组件为网络时代下的商业应用程序提供出来,或者满足于应用程序接口的发展。因此,在楼宇的空调系统中,为了能够更好的实现其自动化功能,所以,Baja标准应运而生了,它是在Java的基础上被构建起来的。这种系统集成平台,可以说是现阶段非常优越的一种形式,该平台能够非常高效的进行移植,对多种协议都能够完成兼容,在楼宇空调系统中,如果能够积极的引进和应用该项技术,可以更好的实现楼宇空调系统自动化。
1、设计逻辑功能
通过PID方式计算设定温度与送风温度,将控止水阀输送出来,按照冬夏转换与风机状态来控制PID模块,按照指定出的计划时间、故障、状态等控制风机的具体启动情况,使风机中的温度都实际情况更加一致。
2、设计系统界面.有着更加完善的图形化用户界面编辑工具可以被Niaggara提供出来,这样,一些友好的人机界面就能够通过开发者编辑出来。在系统的界面里面,具备转换冬夏季节和控制空调的开关,将风机的防冻报警、冻水温度和风机状态能够能够非常准确的显示出来。在程序运行起来后,将开关打开,就能够觉察到风机已经在正常的程序范围内运行,也会相应的打开风阀的扇叶。随着外界条件和控制逻辑的变化,也会有一定的变化出现在设备的状态中。界面简洁、友好,操作起来方便。
三、结语
综上所述,进入新的世纪以来,在经济和技术发展的推动下,为我国网络技术的发展带来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物联网作为当前一项非常重要的网络技术,在很多方面都发挥着相应的作用。楼宇空调系统是整个建筑结构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在传统的控制模式下,经常会有问题出现在空调系统中,使其很难有效的满足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需要,这样在物联网技术进行应用后,能够大大的提升系统的稳定性、灵活性,能够完成多方面的控制。所以相关工作人员必须要极大研究力度,积极的借鉴与应用该项技术方式。
参考文献
[1]顾重阳,王亚刚.物联网技术在楼宇空调系统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技术.2011(08):456-457.
[2]唐觉民.基于NiagaraAX构建楼宇设施管理平台的探讨[J].智能建筑与城市信息.2012(07):107-109.
篇8
关键词 单片机教学 物联网技术 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物联网(the Internet of Things,IOT)是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简单理解,物联网就是物物相连的互联网。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物联网技术得到了很多高校、科研单位及企事业单位的高度重视。随着单片机、嵌入式无线技术的飞速发展,为物联网技术实现提供了必备条件。微控制器(Microcontroller Unit,MCU),即单片微型计算机,它是多数高校电子信息类、通信类等专业的骨干课程。但目前,高校仍以51系列单片机为主,在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上还保持着最古老的模式,仅仅围绕指令和程序展开。缺乏时效性,根本无法与大背景下的社会需求相契合。
1 物联网技术介绍
1.1 概念及简介
物联网是物体通过智能感应装置,经过传输网络到达指定的信息处理中心,实现物与物、人与物之间的自动化信息交互、信息处理的智能网络。
物联网技术应用前景分析: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测:到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比1,因此,“物联网”被称为是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物联网”也被称之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之后,世界信息产业的第三次浪潮。
1.2 单片机教学现状与改革
(1)教学涉及面广:众所周知,单片机课程几乎覆盖了所有的工科院校,通信、自动化、电子等很多专业都需要学习单片机课程。(2)教学占主要方面:在高职院校单片机教学中,相应课程的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的安排都划归在单片机的课程体系中,并且将单片机实践考核作为学生综合能力判断的一个重要部分。因此,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各大高职院校都相继提出了关于单片机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大都是以强调学生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但这种实践操作往往跟在大环境下的时代需要是有相差的。(3)教学方式一成不变: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单片机课程的教学基本都是按照固定模式进行的。以汇编语言或C语言两种编程语言为主,先从指令到程序再到辅助项目配合教学。这种围绕软件—指令—程序展开,不符合单片机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体系的一成不变,就没有新方向供教学利用,学生们也就同样按照固定的思路去分析,最终导致单片机课程教学几十年还滞留在原地。(4)教学方法老旧:传统的课堂讲授法,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过多地限制在理论课堂上,而单一的实验课和我们之前提出的单片机课程改革的初衷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单片机的课程改革就成了一句没能实现的空话。要杜绝这种现象,必须从根本上改变教学方法和教学思想。(5)实践教学重视度不够:实验手段单一且脱离实际。在实验课上,仅仅以实验箱作为条件,以十几个匹配程序作为参考,停留在单片机课程的表面,也就掌握不了单片机课程的精髓。学生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大打折扣。
2 单片机课程与物联网技术结合的必要性
物联网时代对单片机或嵌入式教学改革提供了机遇和挑战。与此同时,对单片机教学的各个方面也有了新定位。物联网及其相关技术的发展,为单片机教学改革提供了丰富的教学题材、内容和实现方法,这也就是单片机课程与物联网技术结合的目的。
(1)必要性:从目前各高职高专院校单片机的教学情况分析,学生的学习态度、反映、学习效果等方面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单片机的教学改革。并且应将培养高技能人才作为高职高专院校的发展定位,将为企业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作为根本目标。换个角度说,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势必也会要求高职院校培养相应的人才。因此,从市场的被动需要到主动需要也是我们将两者结合的初衷。
(2)可行性:在单片机教学过程中,型号的选择还是以MCS-51为主,并配合无线SOC单片机。这样可将传统的单片机教学顺延、加强。整个核心课程的设置都不需要改变,以物联网课程为主线,配合嵌入式系统,在以单片机、网络等课程为辅,这样就可以构成一个较完善的物联网与单片机结合的体系。
3 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3.1 教学内容、方法和思路
教学内容方面:教学过程中应以物联网系统应用为背景,硬件系统选择还是以MCS-51型号为主。其中,应将单片机教学过程中以前忽略的部分重视进来,如A/D、D/A模块、串行通信模块等。软件系统选择ZigBee协议栈,利用实例法讲授协议栈的各层。当然,在高职教学过程中,软件系统和网络协议部分教学不必深入讲解,应以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为主。
教学方法方面:传统单片机教学,通常采用案例引导法,明确任务,任务构思、完成任务的固定模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任务的构思应以物联网数据采集、无线通信作为主要切入口,构造有实用意义的方案。
3.2 突出实践教学环节
单片机教学重于实践,没有实践,那这门课就是形同虚设,学生只会一味地死记程序而不懂得解决问题。在实践教学中,教师和学生应该有互动,建立一个分工明确的学习团队。教师在团队中只起到引导作用,将充分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思考、自主完成实验项目。
实验室的建设:将学校实验室的操作平台使用于理论教学中,在实践教学中应建立模块化的SOC单片机实验系统。编译软件同样使用Keil,方便代码移植和实验兼容等,减少教学工作量。
实验形式:增加学生的实验时间,不拘于固定的一些实验模块,灵活配置实验课题,最终形成真正开放的物联网与单片机结合的实验室。
篇9
关键词:移动网;物联网;终端;接口
中图分类号:TP391.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23-0000-01
Mobile Internet of Things Terminal and Application Study
Chen Yonghui,Song Xiaohu,Li Hairong,Huang Junying
(Guangzhou Xuanwu Wireless Technology Co.,Ltd.,Guangzhou 51062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development of things and the end made the popularity of things and in the terminal to be resolved before large-scale promotion of standardization,the hardware interface standardization,standardization of data protocols.
Keywords:Mobile;The Internet of Things;Terminal;Interface
一、引言
当前物联网技术发展迅速,已经成为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世界信息产业第三次浪潮。世界各国的未来信息化发展战略,均从不同概念向物联网演进。在中国,物联网技术已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实际应用,国家电网、机场安保、物流等领域已出现物联网身影。专家预计,物联网技术将用三至五年普及,将会发展为上万亿规模的高科技市场。而我国目前在传感网领域走在世界前列,中国与德国、美国、英国等一起成为国际物联网标准制定的主导国。物联网是由传感设备、终端、信息处理中心和用户组成网络,本文将简述物联网终端技术及应用。
二、物联网及物联网终端
目前业界对物联网还没有一个完全统一的概念,但普遍认可的概念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GPS)、激光扫描器、环境传感器、图像感知器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根据上述定义,按照网络内数据的流向及处理方式将物联网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传感网络层,即以二维码、RFID、传感器为主,实现对“物”或环境状态的识别;二是传输网络层,即通过现有的互联网、广电网、通信网或者下一代互联网(IPv6),实现数据的传输和计算;三是应用网络层,即输入输出控制终端,包括电脑、手机等终端。
物联网终端是物联网中连接传感网络层和传输网络层,实现采集数据及向网络层发送数据的设备。它担负着数据采集、初步处理、加密、传输等多种功能。物联网终端基本由感知(传感)接口,中央处理模块和外部通讯接口三个部分组成,通过感知接口与传感设备连接,如RFID读卡器,红外感应器,环境传感器等,将这些传感设备的数据进行读取并通过中央处理模块处理后,按照网络协议,通过外部通讯接口,如:GPRS模块、WIFI等方式发送到以太网的指定中心处理平台。
三、物联网终端的分类
(一)从传输方式分。从传输方式分,主要包括以WIFI终端、2G终端、3G终端等,有些智能终端具有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接口。
1.WIFI终端。该类终端一般应用在数据量传输较大、以太网条件较好,但终端部分布线不容易或不能布线的场合,在终端周围架设WIFI路由或WIFI网关等设备实现。一般应用在无线城市、智能交通等需要大数据无线传输的场合或其他应用中终端周围不适合布线但需要高数据量传输的场合。
2.2G终端。该类终端应用在小数据量移动传输的场合或小数据量传输的野外工作场合,如车载GPS定位、物流RFID手持终端、水库水质监测等。该类终端因具有移动中或野外条件下的联网功能,所以为物联网的深层次应用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市场。
3.3G终端。该类终端是在上面终端基础上的升级,增加了上下行的通讯速度,以满足移动图像监控,下发视频等应用场合,如:警车巡警图像的回传、动态实时交通信息的监控等,在一些大数据量的传感应用,如震动量的采集或电力信号实施监测中也可以用到该类终端。
(二)从传输通路分。从传输通路分,主要包括数据透传终端和非数据透传终端。
1.数据透传终端。该类终端将输入口与应用软件之间建立起数据传输通路,使数据可以通过模块的输入口输入,通过软件原封不动的输出,表现给外界的方式相当于一个透明的通道,因此叫数据透传终端。目前,该类终端在物联网集成项目中得到大量采用。优点是很容易构建出符合应用的物联网系统,缺点是功能单一。在一些多路数据或多类型数据传输时,需要使用多个采集模块进行数据的合并处理后,才可通过该终端传输。
2.非数据透传终端。该类终端一般将外部多接口的采集数据通过终端内的处理器合并后传输,因此具有多路同时传输优点,同时减少了终端数量。缺点是只能根据终端的接口选择应用,如果满足所有应用,该终端的接口种类就需要很多,在不太复杂的应用中会造成很多接口资源的浪费,因此接口的可插拔设计是此类终端的共同特点,前文提到的通用智能终端就属于此类终端。
四、物联网移动终端接口标准化分析
现今,制约物联网技术大规模推广的主要原因则是终端的不兼容问题,不同厂商的设备和软件无法在同一个平台上使用,设备间的协议没有统一的标准。因此,在物联网的普及和终端的大规模推广前必须解决标准化问题,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硬件接口标准化:物联网的传感设备由不同厂商提供,如果每家的接口规则或通讯规则都不同,便会导致终端接口设计的不同,而终端不可能为每个厂商都预留接口,所以需要传感设备厂商和终端厂商一同制定标准的物联网传感器与终端间的接口规范和通讯规范,以满足不同厂商设备间的硬件互通、互连需求。
数据协议标准化:数据协议指终端与平台层的数据流交互协议,该数据流可以分为业务数据流和管理数据流。中国移动与爱立信合作制定的WMMP协议就是一个很好的管理协议,它的推广和普及必将带动数据协议的标准化进程,方便新研发终端的网络接入及管理。物联网的发展需要国家相关部门主导,相关行业联合制定出类似WMMP更完善的通用协议,以满足各种应用和不同厂家终端的互联问题,扩大未来物联网的推广。
篇10
全市农业物联网建设共投入近1 亿元,建成了国内首家省级农业物联网综合应用平台,涵盖了市场价格、遥感等领域数据库17 个。目前,该市共建设核心试验基地10 个,开展了节能温室、工厂化养殖车间、养殖水面、大型企业牧场及养殖场的示范应用。在物联网技术开发方面,本市研发出应用平台、传感器、通讯协议、网络管理、智能机器人等一批科研成果。
轻点鼠标为蔬果施肥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该市已在津郊1000 栋节能温室大棚推广农业物联网示范应用技术,总面积超过1万亩。这些示范应用的种植基地,管理人员只需敲敲键盘即可实时查看庄稼长势,轻点鼠标就能自动给瓜果蔬菜浇水施肥。
在津南区小站镇创意农业示范园区的大棚里,悬挂在墙壁上的节能温室智能监测控制系统,可清楚地看到监测的各个棚室的生长环境情况,农户们只需要轻点鼠标,就能看到棚室内土壤、空气的温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相关信息。“管理大棚省工省时,瓜果蔬菜产量翻番,收入也成倍增加。”种植户说,以往多人管理一个大棚,如今运用物联网技术,只需一人就能管理几十个大棚。
目前,该市已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放心菜基地信息管理系统已监管10 个区县、50 个乡镇和122 个基地,实现了生产档案全程在线采集管理。物联网技术的应用提高设施蔬菜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减少人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
打开手机给鱼虾投料
在滨新新区一家大型水产品工厂化养殖基地3.5万 m2全封闭内循环海水养殖车间里,清澈的水池里养殖有半滑舌鳎、石斑鱼、牙鲆、大菱鲆、对虾等上百个海珍品种。养殖车间里装有各种传感器、摄像头等物联网设备。
“一个养殖场只需一两名工人,坐在监测室里轻点鼠标,或通过手机屏幕就能掌握池塘里鱼儿的生长情况,给鱼儿大虾投料了。”技术员说,通过物联网管理水产养殖,可实时记录水产品养殖过程,包括产地、养殖人员、投放饲料品种等数据。水产品上市后,消费者只需通过手机、平板电脑等扫描二维码,即可溯源获取水产品养殖、运输等信息,确认产品是否安全放心。
2014年该市已有13 家水产养殖企业应用物联网技术来管理鱼塘虾池,包括工厂化养殖车间50000 m2、池塘养殖达1510亩,分布在西青区、武清区、蓟县及滨海新区的塘沽、汉沽、大港等地。不仅节省大量人力和生产成本,还能使鱼虾蟹产量提高20%以上。
猪舍装监控奶牛戴项圈
记者从市农委获悉,今年本市已有30余个养殖场运用物联网技术,不仅提高畜禽产品的品质和产量,还使肉蛋奶更安全放心。
在宝坻大钟庄镇的示范牧场,每头牛的脖子上都戴着一个项圈,耳朵上都戴有耳标。这项智能识别系统可记录每头奶牛产奶多少、牛乳成分、体重是否变化、运动量多少等信息。“牛乳成分变化反映着牛的健康状况,奶牛一整天都没出来活动可能就是身体不舒服了,这些异常信息就会反馈到电脑处理系统,自动传到牛舍门上的电子控制器,其他的门立刻关上,而通向门诊室的门立刻打开,兽医就在那儿等候生病的奶牛。”饲养员说,物联网技术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实现产品的溯源,通过认证条形码、塑料悬挂耳标或两个电子纽扣耳标来标识初始牛群,给畜体建立身份信息数据库,应用物联网技术,实现畜产品从农场到餐桌全过程数字监控和质量可追溯。
“小气候站”进驻百余农业园
经过科研人员的共同努力,该市农业物联网技术取得了新成果,传感器、农田小气候站、水肥一体化系统等相继投入到生产中,为设施农业助力。
在武清区的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一台“田间小气候站”架在设施大棚门口,上面安装有风向仪、风速仪、温湿度传感器等多种设备。随时向种植户提供风向、风速、温度、湿度、气压、雨量、太阳总辐射、光合有效辐射等8 种气象数据。这是本市科技企业研发的农业物联网设备,并已实现量产,在郊津100余个设施农业园投入使用。
- 上一篇:企业营销模式
- 下一篇:妇产科护理学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