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专业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1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专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护理专业

篇1

关键词:康复护理;专业建设;残疾人;人口老龄化;康复治疗师

康复医学是继预防医学、临床医学和保健医学之后又一新兴的医学分支,也是本世纪最有发展生机的学科。作为康复医学重要组成部分的社区康复,又以其成本低、覆盖面广等诸多优势,成为我国最有发展潜力的康复形式。为此,我院2009年开始筹办此专业,经过两年来的筹办,我们对兴办这个专业的意义有了更深刻认识,更坚定了办好这个专业的决心和信心,对如何办好这个专业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本文将就康复护理专业发展前景、如何进一步搞好康复护理专业建设,培养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的专业技术人才问题,提出个人的一点拙见。

一、康复护理专业发展前景

康复护理CBR(Community-Based-Rehabilitation)是相对于机构康复IBR(Institution-Based-Rehabilitation)而提出的,它与机构康复同属于现代康复医学(Rehabilitation medicine)两种不同的康复形式。机构康复是以院所为基地的康复,由专业人员应用机构内拥有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康复,如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或独立的康复机构。但目前机构康复普遍存在着资源有限、费用较高、服务面小,仅能满足少数疑难、复杂病症患者的康复需求,而大多病、伤、残患者得不到及时的康复。为此,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委员会1981 年提出了社区康复的新概念,即在社会的层次上采取的康复措施。这些措施是利用和依靠社区的人力资源而进行的,包括依靠有残损、残疾、残障的人员本身,以及他们的家庭和社会。康复护理较之机构康复具有覆盖面广、成本低等诸多优势,是一种十分经济、有效的康复方式,特别值得发展中国家推广。康复护理的服务对象仍然是残疾人、老年病人以及存在功能障碍以致于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慢性病人。据有关方面统计,我国目前拥有各种类型的残疾人逾六千万,约占人口总数的5%,且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增加,各种因交通、意外事故致残和各种自然灾害受伤致残的人数将逐年增加。2000年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32 亿,巳占人口总数10%以上,标志着我国已整体进入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人口老龄化将以每年3% 的速度递增,形势十分严峻。有资料显示老年人口中约有50%需要得到康复医学服务。此外,由于疾病谱的变化,慢性病的问题将更加突出,需要进行康复医疗的慢性病所致功能障碍者为数也不少,这就使我国的康复事业的任务变得愈加繁重。

面对着世界上人数最多的病、伤、残患者康复需求,对于一个经济尚不发达、现代康复事业起步较晚的国家,确实构成了巨大压力。就目前而言,制约我国康复事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一是康复医技人才匮乏。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已陆续在一些医学院校增开了康复医学本科专业,主要培养康复医师,此后也陆续增开了大专层次康复技术专业,主要培养康复治疗师,但培养的数量也极为有限。目前我国现有康复医学方面的医技人员大约在8000一10000 名左右,根据发达国家的资料,康复医师需求量为 1/10万人口,物理治疗师为15/10 万人口,作业治疗师为8~10/10万人口。据此推算,我国康复医技人员总需求约为31.2万。其中,康复治疗师等技术人员约占96.15%,显然,现有的康复医技人员与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巨大差距,远远满足不了国内需求;二是康复机构严重不足。尽管国家鼓励有条件的城市增设专门的康复机构,要求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开设康复医学科,但康复机构的数量仍严重不足,不能满足日益增多的康复需求。

如何发展我国康复事业,促进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这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问题。1990 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第二章第十四条指出: “康复工作应当从实际出发,将现代康复技术与我国传统康复技术相结合:以康复机构为骨干,康复护理为基础,残疾人家庭为依托;以实用、易行、受益广的康复内容为重点,并开展康复新技术的研究、开发和应用,为残疾人提供有效的康复服务。”因此,大力发展康复医学教育事业和积极推广社区康复是推动我国康复事业,解决大多数病、伤、残者康复需求的两项头等重要的大事。

基于这一指导思想,我院开辟了康复护理专业顺应了时展,其前景广阔。目前医学类和其它院校暂未直接开设社区康复专业,这为我院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极好的发展机遇。把握机遇,以积极务实的精神搞好社区康复专业建设应该成为我院教学工作的一件大事。社区康复专业开发和建设应该成为我院教育事业发展的又一新的增长点。

二、康复护理专业办学思想

康复护理是一项全新的康复形式,康复护理专业也同样是一个全新的专业,没有现成模式可以套用,没有现成经验可以借鉴,需要不断探索、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康复护理专业办学思想就是要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加的康复需求。为此,要办好康复护理专业就必须充分地认识康复护理的性质和工作原则;明确医学在康复护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坚持以我国传统康复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为依托,以实用技能和技术为主导的办学思想。

l、康复护理的性质和工作原则

康复护理是一种基层康复,它的优势在于低成本、覆盖面广。据国外统计,机构康复人均费用为100 美元,仅覆盖了20% 的康复对象,而康复护理人均费用仅9 美元,却覆盖了80%康复对象。据国内资料统计,以脑瘫儿童为例,到康复机构训练,三个月为一个疗程,费用近万元。而康复护理服务可以就地进行,甚至可以在家庭中开展训练,不受疗程限制,且经济投入数百元就可以满足训练设备的要求。因此,在康复护理实践过程中应始终遵循:(1)社会化的工作原则;(2)以康复护理为本的原则;(3)低成本,广覆盖的原则; (4)因地制宜和技术实用的原则。康复护理专业教学实践也应按照这些原则,科学地组织和安排好教学,培养学生适应于开展康复护理服务的工作能力。#p#分页标题#e#

2、医学在社区康复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着时展,现代医学的模式巳从单纯的生物学向生物- 心理- 社会学模式转变,现代康复医学也同样进行这样的转变。尽管康复医学涉及到医学、心理学、社会学和工程学等诸多学科,但是医学仍然是康复事业中起主导作用的学科。目前,我国正规康复医学机构对于病、伤、残患者的康复已不仅仅限于生理上康复,也同样注重精神、心理、语言、教育和职业康复。通过功能训练,选择适当支具、助听、助行器具,使病、伤、残患者生活能够部分或全部自理:通过心理治疗与辅导,消除病、伤、残患者悲观失望的心理,使他们振作精神,面对人生;通过对残疾人兴趣爱好了解,进行智力及职业能力评定并结合其自身条件,对其选择合适的就业方向提出建议。

康复护理肩负着机构康复的后续任务,其主要任务是进一步帮助病、伤、残患者进行功能训练和心理康复,为病、伤、残患者进一步实现教育、职业和社会康复创造条件,但并不要求康复护理工作者直接成为教育康复的实施者、职业康复的培训者和社会康复的组织者。康复护理工作者除了承担医学康复任务之外,还肩负着利用资源,协调力量,在残疾人潜在功能得到最大恢复后,帮助残疾人进行教育康复和职业康复,进而达到回归社会,全面康复。明确了康复护理与现代医学的关系以及康复护理工作者的主要任务后,对我们办好康复护理专业意义十分重大。它可以使我们明确康复护理专业学生能力培养应以医学康复技能培养为主,同时兼有一定的心理治疗与辅导和社会工作的能力。

3、坚持以传统康复医学和现代康复医学为依托,以实用技能和技术为主导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引进了现代康复医学,推动了我国康复事业的发展,便我国康复事业耳目一新。但是,现代康复医学的全面实施需要有一定条件和经济基础,并且,现代康复医学也不是万能的法宝,仍然有许多康复问题不能解决。而我国传统康复医学有着数千年的历史,其中,许多技术至今仍被世界公认为行之有效的康复方法,并且,传统康复技术具有投资少、成本低、见效快、操作简单、对人无损害等诸多优点。因此,要发展我国康复事业,就必须把传统康复技术与现代康复技术有机结合,走一条有中国特色地康复事业发展之路。社区康复作为培养基层康复护理技术人才的专业,在重视传统与现代康复技术相结合的同时,更应突出传统康复技术的学习与技能训练,用简捷、有效、实用、低成本的康复技术为社区病、伤、残患者服务。

三、康复护理专业的就业方向

按照上述办学指导思想,将极大地拓展康复护理专业学生的就业空间。康复护理专业是一个技术操作性很强的专业,每一项技能学习和技术训练,都能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就业空间。笔者认为社区康复专业至少可在下列领域谋求到就业空间。

1、康复治疗师

我院将康复护理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在康复治疗师和康复护理者,应该说是非常准确的。但是康复治疗师的从业岗位也有层次之分,同样是康复治疗师,可以在不同等级医院的康复医学科或康复医院(中心)工作,也可以在社区工作。能否进入正规医疗机构,不在于医疗机构的“门槛”高,而在于康复治疗师的实际工作能力。笔者最近调查了湘潭市数家二级和二级以上医院的康复医学科,发现它们有较高层次的专业康复医师,但康复治疗师几乎都是由有多年护理经验的护士转岗培训而成,极少有较高层次专修康复治疗的康复治疗师。这就暗示我们即使是正规的康复机构,其康复治疗师也同样人才匮乏。在这种康复技术人才现状下,我院若能把握好机遇,提升办学层次,相信我们不仅能守住康复护理阵地,而且也能够挺进正规的康复医学机构。

2、社区康复的护理者

社区不乏行政康复、护理人才,但缺乏既懂康复又会护理的人才。本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较扎实的康复护理理论与技术,又熟知护理工作,且同时掌握了一定的社会工作技巧,应该说,他们是最理想的社区康复护理者。

3、未来的医学社会工作者(简称“医学社工”)

医学社工是我国一项尚待开发的就业岗位,随着时间推移,这一职业将逐渐得到社会重视和认可。本专业的学生既有较扎实的医学知识,又有较丰富的社会学知识,他们完全能够成为合格的医学社工。他们可以到医院、老年人服务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谋求到发展空间,成为联系医院、老年服务机构和临终关怀机构与患者及其家属、企事业单位、社会福利机构的纽带与桥梁。

4、保健按摩师

本专业的学生接受了较扎实的传统医学技能学习与训练。同时,在我们教学过程中还有意识地融入了一些头面部按摩、护理、足浴、医疗体操等技能学习,仅凭他们手中掌握的这些知识和技能,完全可以在未来社会中从事休闲保健按摩、足浴、美容、健身等工作,成为社会需求量极大的保健按摩师。

5、老年人服务工作者

本专业的学生掌握了老年疾病的预防、治疗、护理、康复知识与技能,了解老年人心理,又富有民政院校学生所特有的爱心,他们是一支不可多得的高素质老年人服务生力军。他们可以在社区、在民政福利机构、在老年人护理服务机构找到自己的岗位。随着我国加入WTO,利用我们培养的学生具有低成本、高素质的优势,完全可以把他们推向全球老龄化日趋严重的老年人服务国际人才市场,成为全球共享的资源。

四、康复护理专业建设的设想

鉴于目前国内康复医学任务繁重、培养滞后、人才匮乏和康复事业急待快速发展的局面,许多有识之士提出了多层次、多渠道加速康复技术人员培养的对策。其主要途径有:1、鼓励中等卫校开办康复专业学历教育,目前已有广州、湖北咸宁等20 余所卫校开办了康复技术专业。2、鼓励体育学校发展体育康复19 第2期保健专业。目前已有6 所体育教育机构开办了此专业,并诞生了我国第一批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康复治疗师。3、创造条件,在医学院校开设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如华西医科大学等数所学校开办了大专层次的康复技术专业。4、加强康复医学继续教育,为在职医师和护士进行转岗培训,使他们在较短的时间里较全面掌握治疗技术。#p#分页标题#e#

我们选准了专业,但并不等于办好了专业。面对着已经开始并即将形成的康复教育热大潮,我们必须把握机遇。笔者认为加快我院社区康复专业建设可从以下方面进行:

l、借助医学院校的康复医学教学资源提高办学水平

本省的湘雅医学院康复医学资源十分丰富。借助于他们的师资力量和丰富康复医学实践经验提升我院办学水平,是一种最快捷、最经济、最有效办法。初步尝试,巳取得较明显的效果。

2、加快师资队伍的引进和培养

两年来的办学实践,我们已深感师资力量对教学质量的重要性,迫切需要建立一支高质量的师资队伍。我们应在迸一步引进高素质教师的同时,加快在职教师的进修培养。

3、加大投入,改善办学条件

突出本专业实用技能教学,必须加大投入。两年来我院加大了专业投入,办学条件已有明显改善,为了专业的发展,还必须增加投入。

4、完善专业教学计划

专业教学计划是专业教学的大纲。专业教学大纲制订是否科学,是否符合客观实际的需要,直接关系到培养学生的质量和学生的就业。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教学计划的修改、完善。不仅要与康复医学专家探讨专业教学计划,而且也要与直接用人单位共同研究专业教学计划,这样才能使我们的专业教学与社会需求接轨,真正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5、加快康复护理专业教材建设

康复护理专业是一类新型专业。在教学实践中,无论是医学院校,还是非医学院校兴办的康复技术专业都普遍存在着教材建设滞后现象。替代教材不适用,某些课程甚至难以找到合适的替代教材,因而造成教学过程中随意性较突出,难以保证系统化、专业化、规范化教学,将影响教学质量提高。为此,应加快康复护理专业教材建设。

6、加快实习基地建设

康复护理专业是一个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每一项康复技能都需要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因此,必须加快实习基地建设。笔者认为康复护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应包括机构康复实习基地和康复护理实习基地。只有经过这两个实习基地训练的学生,才能既掌握较高层次的康复技能,又熟悉护理的实际工作,将对拓展这个专业的就业面极为有益。

7 、加快图书资源的投入

我院学生都是经过全国高考而被录取的,各方面素质较高,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和自学能力。大多数学生不满足课堂教学,常常需要阅读一些课外专业书籍丰富自己的知识,因此,学院应加大专业图书资源的投入。

8、成立对外服务的康复护理中心,加快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研究本专业在院系领导的支持下,已成立了服务于学院社区的康复中心,限于场地和病人来源等多方面限制,该中心服务层次还有待提高。因此,迫切需要成立对外服务的社区康复中心,扩大病人来源,扩大服务面。为学生营造一个高层次的训练基地,也为专业教师开展康复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创造条件。

9、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笔者最近浏览有关网页,发现目前国内外康复医学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合作十分活跃,而我院却较少参加。这对于提升一所大学的教学与科研水平极为不利,必须尽快加以改善。康复护理专业发展前景广阔,但又充满着激烈地竞争。如何把握机遇,提高专业办学的竞争力,需要我们不断研究这个专业,加快这个专业的建设,力争在较短的时间使这个专业从幼稚走向成熟,成为全国职业技术教育的重点示范专业。

参考文献:

[1]陈仲武.我国现代康复医学事业的发展历程[J].新血管康复医疗杂志,2000,(4) .

[2]卫生部.综合医院康复医学科管理规范[M].1996.

篇2

1.引言

中国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比重也越来越突出,到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2.12亿人,占总人口的15.5%。根据联合国公布标准,据预估,到2050年,我国老年人口将会达到4.37亿人,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而老年人作为社会的弱势群体,其年龄高、体质差、患病几率大、康复时间长,再加上外界不同因素带来的压力等,使老年人的康复护理需求也极大,作为医护工作者应密切关注老年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给出相应结论。

2.当前老年康复护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康复专业人才的匮乏。由于老年人不同于年轻人的生理、心里以及多病共存的情况,故老年康复治疗需要团队工作制来完成,医护人员需要完成老年患者的康复、物理、心里、作业、言语等不同方面的治疗,另外老年康复治疗还需要老年科、神经内科等多科室的信息交流,需要医护工作者有很强的专业素质,并同时兼备老年护理和康复护理的实践经验和技能。但因为目前康复医学并未被中国社会及大众所重视,我国康复技术人员在从医人员中所占比例远低于发达国家,康复人员大多是从原来的理疗和临床人员中进行培训,致使康复服务缺乏专业性,康复效果也差强人意.

2.2 康复治疗设施不完善。在许多发达国家,在老人常出入的地方都会设置无障碍通道,并配备各种方便老人通行的器备和多功能轮椅,卫生间装有供老人使用的可升降洗脸盆和扶手坐便器。但目前国内医院所提供的方便老人使用的康复理疗设备还比较有限,影响老人日常生活的基础设施和功能训练设施还不够完善,例如很多医院床栏空隙太大,老年患者可能有坠床的危险;还有用热设备标志不明显,容易出现烫伤现象等等。

2.3 护患沟通存在问题。在老年康复护理中常见的问题为护患沟通不良的问题,引发这种问题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比如社会风气的影响、老年患者的恐慌心理、一些年轻护士和老年人之间存在的代沟问题等等,但这些诱因主要还是因为护理工作者对老年康复护理各细节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老年人的心理疏导不够有耐心和言语方面的交流技巧不足。据统计,有65%的医患纠纷是因为沟通不良引发的,可见,医患沟通技术和护理技术同样重要,良好的医患沟通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决定了护理工作质量的高低。

3.预防对策

3.1 重视引进和培训老年康复护理专业人员。通过引进专业技术人才,举办老年康复护理医疗培训,重视对临床康复专业治疗师、康复护理师、物理治疗师、作业师等团队的培训,打造具有高效管理和较高的康复护理技术的团队。本着学科交叉交流和合作的理念,定期查房,联合管理,坚持医、护、养三位一体,根据不同老年患者不同的身体状况,为患者制定从临床到康复的全面治理方案和护理服务。这样才能满足老年人的身w、心里、精神等多方面的康复需求。

3.2 为老年人提供安全的设施和优化的环境。疾病和衰老很容易使老年人丧失对康复的信心,对护理人员产生强烈的依赖心理。因此康复护理不仅要关注老年患者的生理需求,还要关注他们的心里需求,充分调动他们的主动性。对于行动不变的老人应配备多功能轮椅,方便他们自主用餐、行动,排便;走廊、卫生间等地面要做好防滑处理,也可设置老年人专用通道;老年患者病房应做到光线充足、温度适宜、床栏空隙合理,给他们一个像家一样温馨的环境。

3.3 加强护患沟通,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老年患者在病痛恢复过程中需要医护工作人员的关心和细心照料,良好的护患关系对老年人的恢复尤为重要。医护人员应对老年人提高耐心和细心,注重他们的身心健康需求,提高语言沟通技巧,多给他们一些鼓励和支持,对于他们康复中需要注意的问题悉心指导和帮助,使他们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从而达到治疗目的。各医院也要做好护理人员的绩效评估工作,对表现好的工作人员给予奖励。

4.小结

随着中国老龄化的不断加剧,国家应该重视老龄人口的生活保障,为老年康复护理事业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培养和引进老年康复护理专业人员和团队,为老年患者提供安全的设施和优化的环境,同时鼓励各大医院对护理工作人员实施绩效考核政策,加大对老龄患者的关心和照顾,为老年患者提供更优质的康复护理服务。

参考文献

[1]王晨明.新医改背景下发展城市老年康复护理事业的思考[J].中国医学创新,2012,9(8):156-157.

[2]刘祚燕.我国老年康复护理发展趋势[J].护理研究,2017,31(7):772-775.

[3]王丽英.老年患者护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医院,2011,15(3):66-67.

篇3

[关键词] 康复治疗技术 需求

随着社会文明、科技进步、医学模式转变及全球老龄化的挑战,康复医学得到迅猛的发展,成为与保健、预防、临床并列的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康复护理人才需求量急剧增加,亟需形成合理的康复护理人才培养模式,以满足社会需求。

1. 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专业的必要性

1.1 开设康复护理专业是健康促进及新医学模式的需要

WHO关于健康的定义是: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生活上处于一种良好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衰弱。定义体现医学观念的更新和模式的转换。康复治疗技术是在总的康复医疗计划实施过程中,为达到躯体、精神、社会和职业的全面康复,紧密配合康复医师和其他康复专业人员,对康复对象进行的除基础护理以外的功能促进护理,预防继发性残疾,减轻残疾的影响,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康复和重返社会。

据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主任李建军介绍,目前我国有8296万残疾人,康复需求的残疾人接近5000万;加上人口老龄化,预测到2015年60岁以上的人口将超过2亿,占总人口的14%,约有50%老年患者需要康复医疗服务。面对巨大的康复医疗需求,我国具有资格的康复治疗师却少得可怜。李建军说,目前各类康复技术人员不到2万人,其中,康复治疗师只有5000多人,我国每年培养的康复治疗师人数仅为700名。康复人才的匮乏是制约中国康复医学事业发展的“瓶颈”。据估计,到2015年,中国至少需要35万康复技术人才。鼓励更多的综合大学和医学院校设置康复医学系和康复专业。

此外,由于疾病谱的改变,慢性病问题将更加突出,由此而造成的功能障碍者也需要康复。另外,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致残率相应上升,这就需要大批具有专业知识技能的护理人员来满足广大群众对康复服务的需求,否则残疾群体将成为家庭和社会的巨大负担。

因此,发展康复护理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护理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护理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护理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护理队伍。

1.2 康复教育现状人才需要分析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一门促进伤患者和残疾人身心功能康复的新的治疗学科,也是一门新的技术专业。它的目的是使人们能够尽可能地恢复日常生活、学习、工作和劳动,以及社会生活的能力,融入社会,改善生活质量。在20世纪下半叶及21世纪初,康复治疗技术这门新兴的技术专业和康复治疗师这种新的职业显示了强劲的发展势头和成长的活力,反映了医疗和康复市场对这门新的专业及人力资源的迫切需要。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开设,正是顺应社会民众健康、审美的需要,满足人们对意外伤害、疾病所致的残疾、手术后的恢复等在治疗疾病、延年益寿等多方面的需求,有着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市场广阔。据有关方面近期曾对我国的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人才现状做过调查,我国拥有13亿人口和6千万之多的残疾人,我国现有康复治疗师5640人,每10万人口仅分摊0.4名。在西方发达国家康复医师与康复治疗师的比例要求达到1:5到1:10。康复治疗师在数量和质量上远远落后于康复医疗实际的需要,就业前景广阔。

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执行理事长汤小泉在第三届全国省残疾人康复中心主任会议透露,按估算,我国需要康复治疗的残疾人有3600万人,41万脑瘫患者,600 万脑中风患者和1600万精神患者也有康复需求,全国1.2亿老人中的50%有康复需求。但从“七五”以来,我国接受过康复治疗的人只有1000万,汤小泉说“这同时也说明这个行业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中国康复治疗技术会的调查表明,我国从事康复服务的队伍只有5600多人,平均每年10万人口仅分摊0.4 名康复治疗师。目前全国省级康复中心只有1477名工作人员,而整个社会需求是35万人,只能满足需求量的1/70.因此,发展康复治疗技术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需要,是完善和提高我国整体医疗水平的需要,是新医学模式和健康促进的需要,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应以教育为先导。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可以利用高等学府的优秀教育资源造就一支系统掌握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知识技能的,素质优秀的康复治疗技术队伍。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标,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康复治疗技术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治疗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需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技术人员。所以,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前景看好。

1.3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深化教育改革,拓宽办学思路的需要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目标,使中国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站到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上,各类各级高等院校都在积极寻求深化改革的需要。我院有护理、助产二个专业方向,学科结构简单,与院校的发展不相适应。在学院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不但可以与国际护理的专科化趋势接轨,还能拓宽护理学生的就业范围,是值得尝试的改革方向。

1.4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是康复医学学科特色的需要

康复医学是现代医学四大组成部分之一,与临床医学有共同的基础和相同之处,凡有自成体系,有独特的理论、技术和方法。没有与之接触过的人,即使临床经验丰富也不明白所以,如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评定等。在我国,国家认可的正规康复治疗专业的学历教育始于2000年,教育部首批批准了首都医科大学和南京医科大学开设康复治疗专业4年制本科教育,2001年南京医科大学招收了第一届本科康复治疗专业的学生33名,结束了我国没有康复治疗专业学历教育的历史。此后在全国各地陆续开设康复治疗师本、专科专业,并建立了11个硕士点及2个博士点。但由于开设康复教育的时间较短,培养出来的治疗师在数量上和发达国家还有相当的差距。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而发展。国内专业人士已逐渐认识到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了适应康复治疗的需要,从基础护理中发展起来的一门专科学。康复治疗技术教育近年来刚刚起步,国内只有少数几所院校开设了康复治疗技术课程。我国对康复治疗技术的研究着重在骨科、神经科、心脏、老年病等临床专科病人康复的工作中。

面对21世纪,欧美康复医学界已经开始意识到康复医学必需回应社会上对扩大康复范围的需求,未来的康复医疗服务范围应当扩大到包括精神卫生、心理咨询等方面。至于艾滋病患者的康复,器官移植病人的康复、职业性康复医学、儿科康复等都将是21世纪康复医学与护理的新领域。迎接挑战,跟上国际康复治疗技术发展的趋势,是我国广大康复治疗技术工作者神圣而又艰巨的任务。

2. 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可行性

2.1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就业前景看好

2.1.1 各大医院相继开设康复医学科

1989年12月卫生部办法的《医院评审分级标准》中,把设置康复科作为一项评价标准。为了达准,各级综合医院陆续开展康复医疗业务,抽调临床护士担负康复治疗工作。目前,全国绝大多数三级医院都已设立康复科,许多二级医院也已开展康复医疗。按护士与床位配比1:4计算,康复治疗人员需求量较大。除了临床康复外,还有许多针对残疾人的专门康复机构,需要一定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康复是一个长期过程。因此,社区也可配备相应数量的康复治疗人员。

2.1.2 就业地区对毕业生有一定吸引力

随着我国大学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医护专业毕业生就业目标多局限在城市大中型医院,加深了就业的难度。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设立可以分流部分毕业生,毕业生可以不必只把眼光盯住医院,一些社会福利机构、社区等也可就业。目前我国康复医院发展较快的地区多在城市和经济较发达地区,对毕业生也有一定吸引力。

2.1.3 我院的地域优势

我院位于巴彦淖尔市,地处经济发展的河套平原,经济发展促进了医学进步和对健康的需求,康复医学得到蓬勃发展。在我市有好几家医院设立了康复医学科,在这样一个经济飞速发展,康复医学日新月异的地区,设立康复治疗技术专业高等教育是必须的,也是可行的。

2.2 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具备的基础条件

我校现有康复专业专任教师9人,专业课教师中高级职称6名,中级职称1名,初级2名。全部为本科以上学历,具备双师型素质结构,就学历和实际能力而言,能胜任以后的教学任务。

教学设备等硬件齐备,已具有康复治疗专业实训室、康复技术实训课所需的教具、模型、仪器、标本、切片、挂图、CII课件、教学光盘、检查及器械(握力计、系列哑铃、上肢推举训练器、液压踏步器、平衡协调训练器、肋木、木顶板、手指分离板、平衡板、训练阶梯、砂磨台、滚桶、助行器、肘仗、腋仗、功率自行车、上肢悬吊训练、套圈、作业综合训练车、日常综合训练箱、肺活量测定仪、肩关节旋转训练器、前臂内外旋转运动器、关节康复训练器、多功能训练器、功能检测箱、臂力计等);并在陆续更新补充,现已能满足实验、实训课所需的基本设备。处于同类院校前列。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且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年人的健康问题更加突出且有着更多的卫生服务需求,这就给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所以康复教育现状亟需高等院校开设康复治疗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宋玉兰,《康复技术》,军事医学科学出版社,2010年10月.

[2]于靖,《康复护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8月

篇4

【关键词】康复护理;护理工作;发展

【中图分类号】R473.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2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生活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工伤事故、交通事故的增多,给康复医学带来了契机和新的要求。近年来,我国的康复医学发展迅速,国外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不断被我们引进和采用,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等职业也逐渐被人们所了解。人们更加关注康复医学的发展,因为康复医学的宗旨就是帮助人们最终回归家庭、回归社会。在这种蓬勃发展的形式之下,康复护理学也在发展、进步,然而与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学的发展相比,康复护理学发展的步伐还不是很大,在理念、教育、临床护理以及总体发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本文就现在康复护理学发展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做了回顾和探讨。

1.康复护理学的发展现状

1.1 护理人员紧缺。目前,康复护理学越来越重要。很多医学院校的护理专业学生都能不同程度地接触康复医学和康复护理学,但是,在师资、教材、课程设置等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在临床护理方面,部分医院也开展了康复专科护理,但是在如何开展康复护理、开展哪些项目方面,每个医院也存在着不同,各地的发展也极不平衡。目前,对于临床康复护理的发展,人们的思想还比较保守,观念上比较落后。近年来虽然我国的康复治疗师专业教育正在推广,并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与国际接轨,但是康复护理的发展脚步迈得还不是很大。康复护理是康复整个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它来源于一般护理,但又区别于一般护理。康复护理人员,不仅要掌握普通的护理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康复治疗的基础知识,通过实施各种康复护理技术,最终使患者提高生活自理能力,早日回归家庭,回归社会。但是在实际临床操作中仍然存在“能不能这样做”,“敢不敢这样做”,“这样做行不行”,甚至“做不做”,“这样做会不会出现什么后果”等等种种顾虑。其次很多临床科室都需要康复护理,例如心内科、呼吸科、妇产科等等,但由于观念的落后和认识的缺乏,这些科室患者的康复过程往往缺少了康复专科护士的参与。

1.2 康复护理技术很多康复护理技术和治疗技术是交叉存在。在康复医学对临床常见症状的处理技术中.有不少是护理技术已经涉及的内容,如:卧床病人的摆放、压疮的预防、被动运动、大小便功能的训练、热敷冷疗法等等;还有一些康复技术是护士掌握后最有机会为病人服务的,如:心肺功能的锻炼、吞咽障碍的训练及心理支持疗法等,这些康复技术完全可以是护理技术的延伸和扩展。护士在护理学的基础上接受这些相关的康复技术是得心应手的,然而,在实际临床工作中,@些技术大多数是有治疗师来完成,护士的工作似乎始终脱离不了打针、发药、执行医嘱。康复专科护理技术没有统一的标准和规范,怎样实施康复护理技术也很困惑,各个医院开展的项目种类也有所不同。

1.3 人员专业素质康复专科护士缺乏。现在很多在职护士在护理过程中常常忽视患者的功能问题。其任务仍只完成打针、发药、测体温、测量血压等简单的操作,而以功能维护和促进为主的康复护理在这种模式中难以实现。这主要是因为护理人员不能正确理解康复护理的内涵,缺乏应有的康复护理意识,给康复护理工作的实施和推广带来不利因素,影响了康复护理事业的正常发展。另外,护士对康复护理知识的缺乏,也是康复护理学发展的瓶颈。做为康复护理人员,应该具备哪些专业知识,掌握哪些专业技能,取得怎样的专业资格,临床上如何开展康复护理都是所面临的问题。随着康复医学的发展,对康复护理人员的从业资格和专业水平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越来越迫切。

1.4 工作程序康复护士缺乏科学的工作程序。康复治疗工作是一个团队协同合作的项目。医生、治疗师、护士都会参与其中。目前在临床工作中,护士在病人康复的过程中的角色,还是停留在“执行”的阶段,如何更好的在临床工作中发挥护士的作用,如何更好的与医生、治疗师恰当的分工协作,如何为病人提供更好的康复护理,这都需要一个科学的工作程序。然而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如护理人员严重缺乏等,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护士仍然无法抽身于打针、发药,很多专科地康复护理工作没有得到很好地开展,很多工作都停留在口头上的健康宣教,没有真正评估、实施和评价。在工作时间上,有些医院开展晚间进行康复护理,这虽然能够避免与患者日间的治疗相冲突,但是,增加了夜班护士的工作量和负担。

2.发展的方向

2.1 教学。首先,在《康复护理学》教材的编写上,我们应该更着重于护理方面。一些临床实用的康复护理技术应该编入教材里。其次,在教授《康复护理学》的师资方面,我们更应该倾向于那些既有深厚的护理理论知识又有多年临床护理实践经验的专业护理人员,在护理学院应该增加这部分师资的比例。定出的康复护师资格标准培养和选拔康复护师,充实康复护理教师队伍。我们可以从护理学院的毕业生中选拔优秀的护师进行2―3年康复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之能满足和适应康复护理教学的需要。建立康复护理自己的教师队伍,彻底改变康复护理教学由康复医师承担的现状。使学生更多的获得关于康复护理方面的信息。在课程设置方面,增加《康复护理学》的学时,增加临床实习的机会,使学生能更深入的了解到康复护理学的实质。

2.2 临床护理。一是制定专科技术标准规范。在这方面,我们应将现有的康复技术总结归纳,吸各家之所长,建立一套专科技术操作体系。随着康复护理的发展,我们应该对专科技术不断修改更新,不断适应新的要求。二是培养康复专科护理人才。目前,专科护士的培养已经成为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建立一套康复专科护士的培养体系,并规定其准入资格,是康复护理学发展的要求,专科护士在临床、教学、科研方面必将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三是建立合理的工作程序。建立合理的工作程序,与康复医生、治疗师分工协作,发挥护理人员的重要作用。随着专科发展的要求,我们应该不断地、主动地参与到病人的康复进程中来,在医院病房、门诊、社区等发挥更多的作用。

3.康复护理服务社会化

篇5

【关键词】

间歇性导尿;神经源性膀胱;脊髓损伤;康复护理

脊髓损伤后,大多数患者会遗留膀胱功能障碍,不仅导致生活质量的下降,还容易导致感染,如果处理不当,易造成膀胱输尿管反流、肾积水、泌尿系统感染、肾功能减退或衰竭[1],导致患者生存质量下降。为了观察间歇性导尿在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的临床康复护理疗效。我们对40例脊髓损伤患者进行临床康复护理前后观察,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1年9月至2012年9月在河南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康复中心住院的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共30例。

1.2 病例选择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西医诊断标准根据《康复医学》[2]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标准。②影像学检查提示存在脊髓损伤者。③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

1.2.2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纳入标准者。②不配合本治疗者。③尿道畸形、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症者。④严重的尿道炎或膀胱炎、尿道周围脓肿者。⑤合并有心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疾病

2 治疗方法间歇性导尿

根据情况决定导尿的时间和次数,一般情况每4 h导尿一次,尿量在300~400 ml/次为宜,尿量不得超过500 ml/次,而且膀胱内压不得超过40 cm水柱。残余尿量300 ml左右时应改为3次/d,当残余尿量200 ml左右导尿2次/d,当残余尿量150 ml左右导尿1次/d,当残余尿量

3 疗效观察指标

尿流动力学检查:残余尿量、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尿流率、膀胱压力容积测定。②尿中白细胞数的定量变化。

4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痊愈

达到膀胱功能平衡状态(泌尿系感染无或轻度,残余尿量

5 治疗结果患者

30例,痊愈23例,有效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3.3%。治疗效果显著。

6 护理体会

脊髓后长期留置导尿会使尿路长期开放,增加感染机会,而膀胱过度充盈易造成细菌滋生,导致泌尿系统感染,如果尿液返流则会造成肾功能损害。而间歇性导尿有规律地开路,可减少上述情况的发生,许多临床研究也认为间歇性导尿治疗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效果显著,因此间歇性导尿的临床护理工作也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以下几点是我的临床体会。

6.1 间歇导尿前护理:对患者进行间歇导尿的健康教育,介绍脊髓损伤后神经源性膀胱的相关知识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让患者及家属了解间歇导尿的目的、意义、过程和注意事项;教会患者如何减少污染、配合操作。

6.2 间歇导尿的护理:做好导尿前相关准备工作,包括物品准备、患者准备、环境准备;间歇导尿时机导尿宜在患者病情基本稳定、无需大量输液、饮水规律、无尿路感染的情况下开始;导尿间隔时间应根据残余尿量而定,一般情况每4 h导尿一次,尿量在300~400 ml/次或不超过患者的最大安全容量为宜,一般每日导尿次数不超过6次;随着残余尿量的减少可逐步延长导尿间隔时间。当每次残余尿量

6.3 间歇导尿后的护理:定期进行外阴及会阴消毒,嘱患者便后及时清洗外阴,自我导尿注意保持清洁,定期作尿常规检查和细菌培养,出现感染时应及时治疗。

参考文献

[1]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第2版.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939.

篇6

1早期康复的意义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任何疾病发作之时,康复护理即应开始[2]。脑卒中早期康复训练可促进相关神经细胞的轴突发芽,形成新的突触,通过反复训练,使这些突触建立接近正常功能的新的神经环路网络突触链,实现中枢神经功能重新组合,同时抑制异常的低位中枢控制的运动,使其突触链处于受抑制的多阈值状态,从而改善患肢的功能[3]。根据国外资料证实[4],早期康复训练在促进患肢功能恢复及提高日常生活能力方面,显著优于单纯药物治疗及恢复期再行功能锻炼。

2康复的评价和方法

评价是康复工作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应避免重训练轻评价的倾向,否则将使康复走向盲目;通过评价,治疗师根据患者不同水平的障碍采取不同的康复方法[5]。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评价肢体康复的方法有Brunnstrom偏瘫上下肢功能评价法、偏瘫步态分析评价表,上田敏偏瘫上下肢功能及手指评价法;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价法;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采用Barthel生活活动指数计分法;意识障碍采用Glasgow昏迷评分;关节活动度的测量采用日本康复医学会1974年统一的测量方法;肌力评定采用徒手肌力检查法;平衡功能采用三级平衡评价法。需要注意的是,为了保证评价的一致性、完整性,评价应尽量由同一个人完成。

3康复与临床治疗要同时进行

现代康复医学强调的早期康复扭转了以往重治疗轻康复,只注意抢救生命,忽略功能恢复以及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等错误观念。有研究证明随着康复开始时间的延长,康复疗效呈递减趋势[6]。对早期康复开始的时间,朱镛连认为只要生命体征平稳,意识清楚,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h后即可进行[7]。国内同仁认为发病后1个月内开始的康复为早期康复[8];肢体康复训练必须与临床治疗同步进行,不宜错过康复最佳时机。

4康复的内容和时间

按照患者肢体功能所处的阶段采取不同的康复训练。主要包括:良肢位摆放,被动关节活动度维持训练,变换训练,搭桥训练,腰椎的旋转训练,抑制下肢联带运动训练,易化下肢分离运动训练、控制能力训练,缓解躯干痉挛提高稳定性训练,下肢痉挛的抑制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的手法,踝关节背屈训练,坐位姿势的矫正、坐位重心转移训练、坐位骨盆分离训练,从坐位到立位训练,髋关节、膝关节的分离运动诱发训练,下肢的负重、支撑训练,平衡反应诱发训练,辅助步行训练,日常生活动作训练等。每日训练的次数视病情而定,一般每日1~2次,每次30~45min(自我活动不计在内)。丹麦哥本哈根的学者研究证实95%的患者肢体功能恢复达到最好效果的时间是在卒中后11w内,ADL恢复最好时间是在12.5w内[9],感觉障碍多在6m内恢复[10]。

5早期康复护理展望和建议

目前发达国家参与康复治疗的医务人员与病人之比为1:1,但在我国康复知识不普及,特别是基层医院专职康复人员少;随着医学模式的转变,护理范畴不再是局限于单纯的疾病护理,而是以人的健康为中心的整体护理,广大护理人员责无旁贷地成为各类疾病早期康复的主力军;护理人员24小时在岗,接触患者的机会最多,时间最长,其知识结构也正在改变,逐渐形成纵向(医学护理知识)、横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特别是人文科学)交叉的网络性知识结构。因此,在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同时,提高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体现护理工作的价值,将护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针对我国康复工作的现状,建议:①各级各类学校的护理专业教材中,应加入有关康复医学护理知识,护生在校期间就系统地了解掌握这方面知识,为今后的医院和社区护理工作打下理论基础;②在医疗护理操作常规中加入康复医学护理内容,使工作有据可依,有章可循,使康复护理制度化、规范化;③加强在职人员康复知识与方法培训,可举办学习班、专题讲座等,补充各专科康复护理知识;④神经内、外科护理人员编制适当增加,为开展早期康复护理提供组织保障。

综上所述,早期、科学、合理的康复训练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可塑性,挖掘大脑损害的修复潜力,促使末端突触再生。今后应致力于从众多的康复方法中寻找出起决定性作用的一些因素,并探索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效果及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高少茹,林惠卿,林秀兰.卧位护理在偏瘫中的应用.实用护理杂志.1998,14(10):517.

[2]施永敏.早期康复护理对偏瘫肢体运动功能的影响.中国康复医学杂志.1997,12(2):91.

[3]刘丽守,许月红,时秀珍.脑血管偏瘫的早期康复护理探讨.实用护理杂志.1999,15(2):15.

[4]Sherrill H,Early intervention care intheacute stroke patient.Arch Phys Med Rehobil,1998,67:319.

[5]于兑生.偏瘫康复治疗技术图解.北京:华夏出版社,1997,10.

[6]赵瑞祥.脑卒中后运动障碍康复疗效的观察.中国康复,1999,14(4):215-216.

[7]朱镛连.加强神经康复学的研究工作.中华神经科杂志.1998,31(4):195.

[8]李红玲,贾子善,宋兰欣,等.脑卒中偏瘫早期康复疗效观察.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98,20(2):109-112.

篇7

关键词:护理专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分析

一、科学定位护理专业学科

在定位护理学专业时,要求在基于提升整体护理学专业师资队伍素质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的工作性质、职业特征以及社会需求来进行研究,将其与教育层次、就业岗位区别开来,并实施合理定位,具体可由以下几方面着手:第一,学科性质具有文理特性。人是护理专业的直接服务对象,由于人不但具有生物、自然的特性,并且还有着社会学、人文学等特性,所以护理专业需要同时具有文理学科的特性。第二,工作性质具有知识、技能以及技术等综合素质。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复杂性,护理人员不但要具备护理学、治疗学、疾病诊断、心理学以及社会学等知识,同时要要求能够具有较强的技能,确保患者能够在短时间内康复,提升其生活质量。第三,职业性质具有服务性。护理工作相较于其他职业而言,其具有更强的服务性,要求护理人员能够细心观察患者的身心状况,并能够主动热情的提供服务。一名合格的护理人员需要具有爱心、耐心以及包容心,能够主动了解患者的身心需求,不但要将相应的护理方案落实下来,同时还需要正确掌握患者的心理动态,构建起和谐的护患关系,帮助患者树立信心来主动配合护理工作的开展,并且能够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所以护理工作是一项对于知识、技能以及职业态度具有较高要求的积极主动服务的工作,所以在定位护理专业科学时需要具有一定特色。第四,医院是其主要就业途径。护理专业除了一些高层次教育人才毕业后进行教学之外,其就业途径主要是到各类医院与社区保健机构当中,生理或心理上存在异常的患者则是其服务对象。所以,不但要求护理人员具有良好的管理能力,能对自己负责的性格、心理以及病情各异的患者进行有效管理,还要求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与技能,能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角度来对患者的心理动态进行观察与掌握。第五,工作具有独立性与配合性的特点。医生与护理人员都是医疗服务中有机统一体,护理人员要求能够有效配合医生的工作,需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与协作能力。不过护理工作同样具有自身的特殊性与独立性,尤其是在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以及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于护理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生与护理人员的工作侧重各有不同,互为补充。护理人员可能不需经历医生开颅破腹的惊险,不过护理人员能够激发患者内在力量,让其树立起战胜疾病的信心,并帮助患者维护健康。所以,护理人员不但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养,而且还要丰富服务内容,提升服务质量,方可将工作的特殊性、独立性以及工作价值体现出来。

二、护理专业职业教育培养模式分析

(一)在整体上提升护理学专业学历层次护理工作社会认可程度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护理专业学习层次不高,而且工作内容是辅助附属于医生,学科特色不明显。所以要想有效转变该种现状则需要提升护理专业的学历层次,形成医护人员为相同目标由各个角度开展工作,平等、互相促进的局面。

(二)实施不同层次培养在对护理专业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当要采取分层次培养的方式,确保不同社会需求都能得到满足。第一,需要重视研究生的教育工作,打造出优秀的教学科研型人才。需要在短时间内对护理学的师资队伍进行充实,提升其科研能力,打造学科特色,将护理专业和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差距减小。第二,合理发展专科与本科教育。在国家政策范围内可以对护理专业的办学合理放宽,不要将其与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许可采取相同办学标准。不同层次教育定位不同类型的学生,技能型、管理型与科研型人才培养的区别开。

(三)发展特色护理教育由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多种功能多样,所以在培养护理专业人才过程中应当要采取多样化的培养模式。应当要结合实际社会需求来培养出各类专项护理工作的特色护理人员,例如老年护理、家庭护理、康复护理以及危重病人特殊护理等。每个院校均需要结合其教学条件与师资情况来打造自身办学特色,切实将护理专业教育打造成一个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专业教育,将护理学的学术影响提高。

(四)对课程体系进行有效完善在进行护理专业职业教育培养过程中应当要建立与运行新的教学理念与方式,将护理学的特点凸显出来,切实围绕认识人、帮助人、理解人的观念来对护理学的教育目标与计划进行修订,对课程结构进行优化。与此同时,还应当要结合护理学的人文、社会、自然学科特性及其服务型的特点,来合理增加对护理人员人文社会学科的教育力度,科学增设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人际沟通学等课程,并有效整合已有课程,如预防医学、临床医学等学科,实现整体护理专业教学实力的提升。

篇8

【关键词】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中西医护理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损害大脑实质内的出血,与高血压有直接关系,是一种严重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目前, 对出血量较大的高血压性脑出血要进行手术治疗,要提高术后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恢复效果,在药物和其他的治疗之外,重要的环节在于术后的护理。现将本院自2009年~2010年来,开展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病86例的术后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86例, 男57例, 女29例, 年龄32~80岁, 平均年龄56岁, 其中65岁者20例。有高血压病史62例,不详24例。发病前有情绪波动、饮酒劳累等诱发因素56例。

1.2 手术方法骨瓣开颅31例, 直切口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48例, 脑室外引流、血肿溶解术7例。

2护理

2.1术后再出血的观察: 严密观察患者的神志、瞳孔及生命体征变化,并做好病情记录,对出现异常情况应及时汇报医生。维持正常血压,血压过高者给予降压药,并严格控制药物浓度及速度。

2.2呼吸道的护理: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并保持口腔及咽喉部清洁,有呼吸困难者及早行气管切开,改善通气,气管插管要定期冲洗消毒或更换。

2.3引流护理:引流装置必须严格无菌, 且始终置于切口部位以下, 以防引流液反流入颅腔引起感染。保持引流通畅,严密观察并记录引流液的量及性质,如发现引流管内有新鲜血液或血凝块, 应立即报告医生复查CT以确诊。另外,控制引流的速度和引流量,每日不超过500ml。

2.4饮食护理:饮食要营养丰富,易于消化,以低盐、低脂肪、低胆固醇饮食为宜,多食蔬菜、水果,少食肥甘厚味及辛辣之品。不能由口进食者,可鼻饲。

2.5情志调护: 观察病人的情绪,避免一切精神因素上的不良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2.6皮肤护理:高血压脑出血病人常有肢体活动受限, 应安置适合的,保持瘫痪肢体处于功能位置, 每2h 翻身拍背1次,保持皮肤清洁, 每日用温水擦洗偏瘫肢体2 次,以促进血液循环。

2.7康复护理:过去认为康复治疗往往从恢复期开始, 但是目前的观点趋向于在发病后即开始早期康复训练。只要患者的生命体征平稳就应尽早进行肢体的康复训练, 特别是发病3个月内的锻炼尤为重要[1]。

2.7.1病情趋向稳定后,开始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如握拳、肢体屈伸等,以防关节僵硬,肌肉萎缩。对偏瘫肢体进行穴位按摩,上肢取曲池、手三里、合谷等穴位,每穴按揉2-3分钟,下肢取环跳、风池、阳陵泉、悬钟、昆仑、太溪等穴,每穴按揉2-3分钟,每日3次。用红花油外擦瘫肢,以皮肤微红为度,每日2次。

2.7.2对语言障碍者应尽早进行语言训练, 可以采用由听到看、由看到说、由说到读、由读到写、由字到词、由易到难等多种方法, 反复强化, 循序渐进[2]。言语不清者可穴位按摩哑门、通里、廉泉等穴,每穴按揉2-3分钟,每日3次。对口眼歪斜者, 可用蓖麻子捣烂敷患处,穴位按摩大迎、地仓、颊车、下关、合谷、内庭等穴,每穴按揉2-3分钟,每日3次。鼓励家属多与病人交谈,做好语言康复,争取最佳康复效果。

3 健康教育

3.1了解疾病发作的诱发因素,应尽可能避免,预防术后再出血。生活起居有常,避免过劳。谨侯其时,避四时虚邪贼风,尤应避寒邪。加强心理疏导,保持良好的情绪,切忌恼怒。注重饮食调护。

3.2保持大便通畅。

3.3 高血压药应根据医嘱按时服用,勿随意停药。

4小结

本人通过对此组病人的中西医护理体会,认为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患者从危重病期的病情观察,专科护理至恢复期的功能锻炼,中西医结合护理措施的应用,对疾病的预后有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严英, 张秋英.对脑疝后意识差的偏瘫患者早期康复训练的护理.实用护理杂志, 2006, 16( 8) : 5

[2] 陈玉华. 高血压脑出血104 例护理体会. 齐鲁护理杂志,2007, 13( 2) : 80

篇9

【关键词】护理;教育课程;美国;日本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116-01

1910年,由美国Felxner总结欧洲和美国办学经验,提出的统一的医学课程计划,即由基础课、临床专业课、临床实习三阶段组成的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医学教育由医院办教育,完全变成由医学院办教育。这种模式后来成为世界大多数高等医学教育的教学模式。它的优点是体现现代医学科学系统性、先进性、基础性、完整性,循序渐进教学,方便教学实施与管理,节省财力、人力。但是它的缺点也明显。目前,美国护理教育已经建立了独立的课程体系。多数护理学院的课程设置不仅包括传统的学科课程,还包括保持健康、护理管理与领导、家庭护理、老年护理、计算机应用、康复护理、重症护理、论理学、经济学等内容。开设特色的护理课程设置,包括家庭护理课程,远程教育、跨国文化教育、与护士交流有关的课程、护理学发展史课程等。家庭护理课程:护理学院已将视家庭为照顾对象的基本家庭内容和临床经验列入课程。目前的家庭护理课程包括社区卫生、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和家庭护理等,讲授家庭发展和变迁、家庭和慢性疾病、家庭与威胁生命疾病的因素、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因素(如社会交往、种族和文化、经济、伦理、政治、法律、技术和历史)等内容,逐渐由健康家庭过渡到功能失调家庭。

美国麻州护理教育明确规定了护理课程设置必须由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组成,护理专业课程占60%;临床实践至少占护理课程学时50%;课程计划必须具有使学生护理能力发展的充裕时间;必须有符合教学原则的有效的教学组织形式;必须提供适应护士执照考试和地区需要以及学生终身学习的教学;护士角色是为个人、家庭、群体、社区和人口提供直接和间接照顾,其次,是设计、管理和协调照顾,同时还有专业成员角色。要完成这些必须以书面和口头的方式有效的沟通建立专业发展目标,懂得护理专业发展的历史和理论,按照护理专业标准和责任去实践。护理课程比较重视社会系统中专业护士的终末行为,学院对教师提出的任务是寻找促进学生价值观形成的方法,提高护理教育中价值观的教育,帮助学生毕业后更好的面对复杂的价值问题。

美国护理课程的哲学概念、职业观念和职业特征非常明确,强调人权、个性和隐私。美国护理协会联合会(AACN)对其护理学院的护理教育规定了标准,具体的课程教育计划由各护理学院根据自己的办学宗旨、专业行为能力和概念框架自行规定。多数护理学沿用传统与综合相结合的课程设置,以学科为中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采用学分制,但学科之间进行适当的综合,充分重视在护理课程设置中体现当前卫生保健的重点与护理实践的变化。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生活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美国临床化学联合会(AACC)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为适应新挑战和压力,临床护理工作需要有五方面能力,及基础技能、临床技能、科学和技术技能、管理技能。即要求护理工作者具备:坚实的应用医学基础知识;娴熟的专业操作技能;观察分析的科学思维能力;联系疾病进行判断的综合分析能力;能进行知识扩展不断获取新知识和新技术的能力;管理才能、法律意识和独立工作能力。在护理课程设置上充分重视当前卫生保健的重点与护理时间的变化。提出缺乏人文和社会科学基础的学生在医学中往往会丧失智力挑战的能力和应答这种挑战的能力。在课程设置上体现护理是专业特色,包括设置家庭护理课程、远程教育、与护士流动有关的课程以及护理学发展史课程。这些课程的设置充分体现了现代护理的发展,对提高教育的社会化进程,提高教育机会,满足更高的需求提供的有益途径。美国大多数护理学院已将视家庭为照顾对象的基本家庭内容和临床经验列入课程。目前的家庭护理课程包括社区卫生、妇幼卫生、精神卫生和家庭护理等,讲授家庭发展和变迁、家庭和慢性疾病、家庭与威胁生命疾病的因素、影响家庭成员的健康因素(如社会交往、种族和文化、经济、伦理、政治、法律、技术和历史)等内容,逐渐由健康家庭过渡到功能失调家庭。

日本从上世纪中到上世纪末对于高中毕业后3年制护理学校一共进行了三次大的课程设置改革。六十年代进行的第一次改革是由于以疾病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向以患者为中心的综合护理及继续护理方向而转移。基本要点是以患者为中心,增进健康、促进康复。总课时为3375学时。其中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科目及临床专业科室数分别为390、330、2655学时,学时比例为0.19:0.13:1。这次修改使护理学在专业科目中有了重要的地位。第二次课程改革是八十年代末,由于医疗费用上涨,全民享受保险,老年就诊人数的增加,课程改革实行“宽松”教育,重视预防疾病、健康教育的基础知识。总课时为3000学时。其中基础课程、专业基础科目及临床专业科室数分别为360、510、1980学时,学时比例为0.18:0.26:1。增加了专业基础课程的比例,如增加的老年人护理、继续护理和家庭护理等课程。在这一方面说明护理教育课程设置正在朝着缩短基础课程、加大专业课程的比例。体现了护理课程设置适应护理学发展的需要,既现代护理模式下护理专业的服务对象从原来的医院走向社区的变化。说明护理专业课程设置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这次改革的突出变化是将护理专业作为一门学科独立起来,体现了护理专业的发展。第三次改革是在1996年改革,1997年开始实施。这次针对护理课程的改革目前正在实施,旨在加强实习、增加学生接触临床的计划,作到早期接触临床,注重了对学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难以确保实习场所,以至实习难以开展等等。

篇10

【关键词】 脑梗死; 糖尿病; 护理

脑梗死是指脑部血液供应障碍,缺血缺氧引起脑组织坏死,是导致患者残疾、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也是临床常见病,而且已成为发生脑梗死的高危因素之一。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危险性是非糖尿病者的2~4倍,病死率高[1]。做好此类患者的护理工作,能预防并发症,提高生活质量。现将笔者对68例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患者68例,男46例,女22例,年龄在41~78岁,其中脑干梗死24例,大脑半球梗死33例,小脑梗死11例,全部病例确诊为2型糖尿病,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确诊为急性脑梗死。伴有肢体功能障碍者49例,吞咽功能障碍者24例,两者并存者15例。通过精心护理,49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有48例肢体功能改善,吞咽功能均有所改善,所有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均有很大提高。

2 护理

2.1 病情观察 患者入院后,病情变化复杂,因年龄、病变部位、性质、病灶范围等不同而出现不同情况。要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体温、血压、呼吸、肢体障碍等情况,认真观察记录,发现异常及时报告,以免贻误病情。

2.2 饮食护理 脑梗死伴有糖尿病患者遵循糖尿病的饮食原则,饮食应低盐、低脂,多食粗纤维素、高维生素饮食,有利于降低餐后血糖,改善脂肪和糖的代谢紊乱,促进肠蠕动,防止便秘。指导患者饮食要有节制,不宜过饱。限制食盐的摄入量,平均每日不超过6 g,禁食含糖多的食物及水果。适当饮茶以增加血管韧性,改善血液循环,忌食辛辣,戒烟酒,均有利于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吞咽困难者只要病情允许,最好取坐位,头略前屈,如患者不能坐起,可取仰卧位将床头摇起30°,头部前屈。可将食物调成糊状或通过勾芡,使食物易于形成食团以便吞咽。食量选择提倡一口量,即每次最适于吞咽的入口量,正常成人约20 ml,有意识障碍或不能进食者,应尽早给予鼻饲饮食,以保证营养的供给。鼻饲后要用清水20 ml冲洗胃管。鼻饲后要抬高床头30~40 cm。

2.3 跌倒的护理 跌倒是老年人群伤残、失能和死亡的重要因素之一,严重影响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自理能力,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负担。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运动功能障碍,温度觉、本体感觉消失,因此,要高度重视跌倒的危险因素[2]。保持地面干燥,楼道厕所要有扶手,病床要安床档,患者行走时要有家属陪同。

2.4 皮肤的护理 多数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长期卧床,由于瘫痪肢体活动受限,骨或关节隆起部位容易受压,使局部皮肤血液循环障碍,极易发生褥疮,由于血糖高,褥疮很难愈合,故应加强皮肤护理,减少受压局部的压力和摩擦力,应注意定时给患者翻身、拍背,长久坐姿的患者一般每15~20 min要做一次15 s的抬臀减压动作,每2 h翻身1次。在翻身过程中动作要慢、轻柔,避免拖、拉、推等动作。保持患者床铺清洁、平整、干燥,湿式扫床,被褥及内衣要柔软。促进局部及全身血液循环,经常检查皮肤,保持皮肤清洁,用温水将皮肤擦洗干净,并轻轻按摩被压过的部位,变换后,可在身体空隙处垫软枕、海绵垫等软支撑物,必要时睡气垫床或海绵床。如果发现已有皮肤破溃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及早处理。

2.5 心理护理 脑梗死并发糖尿病的患者大多数为老年人,存在不同程度的偏瘫、失语及精神症状,常表现为悲观、失望、恐惧、焦虑、烦躁,直接影响治疗和康复[3],故应做好患者的健康宣教。护理人员应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不同的心理护理措施[4],通过与患者的交流,做到态度和蔼、语言诚恳,让患者接受患病的事实,说明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循序渐进性,是非常必要的。在进行心理治疗的同时,努力为患者创造一个清洁、安静、舒适的环境。对患者的每一点进步都应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以增加信心[5]。

2.6 康复护理 及早帮助患者开始功能锻炼。发病第2天如果病情平稳即可开始做肢体的被动运动,即帮助患者瘫痪肢体进行伸屈活动,这样有利于促进瘫痪肢体的血液循环,防止深静脉血栓形成,促进肌力和关节活动度,防止肢体挛缩变形。正确的卧位姿态将对痉挛的发生直接造成影响。当患侧卧位时,患者重心向前倾,在其肩胛带前伸时,整个上肢的屈曲痉挛就会减轻;健侧卧位时,注意偏瘫下肢向前屈膝屈髋,并由枕头垫住,足不能内翻悬空;应尽可能少用仰卧位,因为这种受颈紧张性反射和迷路反射的影响,异常反射活动最强。患者摆放时,床应该放平,床头不得抬高。任何时候都应该避免半卧位,因为它能增加不必要的躯干屈曲伴下肢伸直。患者手中不应放置任何东西,有的医生或家属为患者对抗屈肌痉挛或增强手的活动而在手中放置东西,结果恰恰相反,因为受抓握反射的影响,可引起手的痉挛和功能受限。不应在足底放置任何东西,试图以此避免着跖曲畸形是错误的,这样增加不必要的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鼓励患者主动活动,床上翻身、抬腿、挪动手臂、活动指趾等。让患者练习系扣子、更衣、洗漱、大小便及外出散步等。注意锻炼中要有人照顾,且循序渐进。通过运动可增加肌肉及其他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加葡萄糖的摄取利用,降低血糖,减少胰岛素的需要量[6]。

2.7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讲解脑梗死及糖尿病的病因、发病机制、治疗、转归及脑梗死与糖尿病的相互关系。通过宣教,让患者及家属明白糖尿病是脑梗死的诱发因素,掌握糖尿病的防治知识,认识到糖尿病是一种可控制但尚不能根治的疾病,只要积极配合治疗,就可避免脑梗死或其他并发症的发生。向患者讲明要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使患者认识到控制饮食的重要性。如在饮食标准内,患者有饥饿感,可吃一些无糖食品。

3 小结

本组患者经过护理人员多方面的护理,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均得到控制,无跌倒、褥疮、肢体挛缩、低血糖发生。肢体活动功能、语言功能、吞咽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甚至恢复。康复护理不同于常规病房护理,许多工作都具有其特殊性,临床中护理的参与相比之下更多、更主动,对患者的治疗疗效和功能障碍的恢复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偏瘫患者由于功能上和生活方式上的改变,存在着身心健康上的问题,需要全方面的康复,护理的方式是在给予患者心理支持的基础上,配合康复的总目标,运用护理专业的知识和技能以满足患者在精神、心理、身体、社会等方面康复的需求,并指导、训练和教会他们如何从被动地接受他人的照料过渡到独立生活。通过综合护理干预减低高血糖水平对脑血管的危害,最大限度地降低致残率,调动自身潜能,为改善患者独立生活的能力、回归社会创造条件。康复护理总的目标是按照以人为本,整体护理和全面康复的原则,通过护理工作,从生理上和心理上为患者提供一个有利于康复的环境和创造有利于康复的条件。具体康复护理的目的就是要达到维持患者肢体功能,协助患者对功能障碍肢体的训练,防范其他并发症的形成,对患者进行心理辅助和支持,对患者和家属健康指导。因此,护理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时,只有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保证疗效,促进患者早日康复,提高生活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孟晓梅,董耀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塞临床分析.实用糖尿病杂志,2006,2(3):25-26.

[2] 钟秋莉.50例脑梗死伴糖尿病患者的护理分析.中国保健,2008,16(17):818.

[3] 冯建辉.脑梗塞患者康复期的护理.河北医学,2009,15(2):236-237.

[4] 孙巧英.脑梗死合并糖尿病的综合护理. 徐州医学院学报,2010,30(3):203-204.

[5] 张彩英,龚利平. 综合护理干预对脑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中华现代护理,2010,16(2):137-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