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食品安全的建议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食品安全的建议,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就是日常生活中人们的食品不存在危害的一些食品。在日常生活中,会给人类身体造成危害的有哪些种类呢?主要是包括生物性的危害、化学性的危害以及物理性的危害。
1.1生物性的危害
这类危害主要是指寄生虫、致病微生物和昆虫类的危害。这些病菌都能极大的程度的对人类的健康造成影响。而且此类生物性的危害一般都存在与水产品和禽肉中,所以对于此类产品必须要有效地进行检疫,并且在进行使用的时候应该进行高温的消毒,有效地将病菌杀死才能食用。对于昆虫类病菌,一般不容易被发现,因为主要是遗留昆虫留下的毒素。
1.2化学性质的危害
有害的化学物质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一种很重要的原因。这类毒素分为两种一种是天然的有毒的,还有一种是后期造成的。对于动物来说一般天然的毒素不常见,都是后天形成的,动物在生长的过程中,难免会注射一些相应的药物来抵抗病菌。有些药物残留比较多就会对后期的产品造成相应的影响。
1.3物理性的危害
主要是针对当前一些加工工具来说的,为了方便大众的需要,一些肉类食品经过加工以后才销售给人们。但是在加工过程中可能采用一些不合格的加工器具,造成了后期肉制品存在了相应的危害。
2畜禽检疫工作对于食品的重要性
当前形势,养殖的逐渐向正规化和规模化生产。所以检疫工作也应该跟上其节奏。随着市面上的动物源性的食品越来越多,所以必须要提高检疫监督的水平。检疫的目的是兽医对肉类所含的危害进行处理,防止有害物质传染给人体,给人体带来健康的影响,当前国家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动物检疫管理办法》有效的对当前的动物源食品进行检疫。保证人们的食品安全。检疫工作在食品安全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主要是从生产和流通两个方面进行检测。从动物出栏,屠宰场斩杀,消费市场销售都要进行严格的把关,并且还要对各种违法行为进行监督,维持消费市场的产品的销售秩序,给人们的食品提供可靠的保证,所以检疫工作对于我国的食品安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并且在当前的消费市场上,更应该采取合理的措施,进一步完善检疫监督的职能,建立一个安全的质量管理体系,有效的消除动物的疫情和传播。
3加强动物检疫对于食品建设中的作用
3.1规范动物检疫机构,有利于保障食品的安全
主要是在进行动物检疫的时候,必须要建立专业的机构来进行检疫,并且食品检疫是执法机构,所以国家应该加大相关的投入,对于动物的建议监督机构的经费进行拨款,帮助机构建立实验室,对相应的动物源的产品中的病菌进行研究,提高工作的质量和工作效率。
3.2加强动物检疫监督工作经费投入,提高食品的安全监测力度
将动物检疫监督的费用合理的加入到各级的财政支出中,可以对检疫站的工作人员的工资以及其他的检疫费用进行保证。同时需要引进先进的检疫设备,对动物源进行有效的检查,提高检查力度,防止不合格的产品流入到市场中。
3.3国家应该出台更有力的法律法规保证食品的安全
当前虽然存在相关的法律法规,但是对于动物源食品检疫的约束力度还不够,一些带有病菌的产品还是流入到消费市场中,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所以国家应该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于一些发现的带有病菌的动物源产品提高罚款力度。并且使得工作实现有法可依,有法可循。有效的加大检疫工作的执行力度,从而保证在消费市场的食品的安全是可靠的。
3.4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有效的保障食品安全
需要各个部门加强互相之间的配合和协调,首先检疫部门应该充分起到检疫的作用,保证健康的动物产品在消费市场中;然后是食品安全的部门对市场上的食品进行抽样调查,以防一些漏网之鱼在食品市场中销售不合格的产品。使得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形成综合的执法能力。保证食品安全,保证检疫监督工作的顺利进行。
4结语
篇2
关键词:高校;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2-0340-02
食品安全最广泛的含义是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相关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的危害。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最新定义,食品安全是“食物中有毒、有害物质对人体健康影响的公共卫生问题”[1]。食品安全也逐渐成为一门专门探讨在食品加工、存储、销售等一系列过程中确保食品卫生及食用安全,降低疾病隐患,防范食物中毒的一个综合性跨学科领域。
一、切实保障高校食品卫生安全的重要性
俗语有云:“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切实关系着国计民生:在宏观上它关系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发展,微观上它关系着百姓的生命健康。
高校食堂具有就餐人数多而固定、就餐时间集中的特点,由于人群高度集中,他们的饮食安全极易受到威胁[2]。再加上整个社会食品安全问题频发的大背景,诸如地沟油、瘦肉精、苏丹红鸭蛋、三聚氰胺奶粉及牛奶、甲醛奶糖、染色花椒、假牛肉,避孕药养黄鳝等事件的频频曝光。可以说,在种种不利情况下,确保大学生安全用餐、放心消费、吃得卫生、保证其正常的生长发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高校食堂的食品安全问题必须得到高度重视。
二、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现状分析
卫生状况是关系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大多高校食堂卫生条件问题严重,一是餐具卫生不容乐观,校园食堂的餐具使用周期过长,清洗不彻底,不少餐具附着有明显污垢或油渍,此外,消毒设备陈旧,消毒不按程序进行;二是食堂操作间的卫生环境差,物品摆放不整齐,厨具清洗频率低;三是隔夜食品问题,在夏暑蚊虫滋生时节,不少食堂为节省成本,售卖隔夜食品,严重影响了师生健康。
学生是祖国的将来,党和政府历来关心学生的饮食卫生和健康成长。学校食物卫生安全保障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不应该也不能被忽视,全国集体食物中毒的案例仍时有报道,现就高校中存在的食物卫生安全问题做以下分析:
(一)加工条件粗陋,缺少应配置的卫生设备
有些高校对食堂的经费投入严重缺少,食堂建筑与卫生设施不太配套。教育部关于加强学校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的紧急通知中要求“要加大经费投入,进一步改善学校食堂卫生设施与条件,使食堂建筑、设备与环境符合卫生要求”[3]。近年来,大多数高校由于在校人数的大幅度增加,都新建或扩建了学生食堂,食堂外表和就餐大厅都装修得非常好,但不少食堂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功能不配套、设备陈旧的问题。致使食堂缺少必要的设备和食物维护的方法,直接导致了食物安全风险要素的增加。
(二)承包食堂食物卫生安全风险多
有些高校对后勤社会化改造中食堂卫生处置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缺少及时的研讨以及处置,导致一些因为原则不严、责任不明和自身处置水平低等缘由构成的食物中毒事件时有发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在第4章食品生产经营的第29条明确规定“国家对食品生产经营实行许可制度。从事餐饮服务应当依法取得餐饮服务许可”[4]。
但是由于高校的扩招,多数学校的后勤服务面临很大的压力,后勤社会化也成为一项必然的选择。但部分学校存在盲目引进,以包代管,使得少数不具备从事学校餐饮工作资质的社会机构或个人承包学校食堂,很大原因在于学校没有健全相应的食堂卫生管理制度。
(三)食物卫生安全处置水平低
有些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堂的卫生安全作业缺少必要的处置和检查、完善的处置原则以及具体的组织实施方法。另外一些高校对此类问题处置不够及时而且力度不够,他们利用服务公司、校办公室等这些非专业机构来处置,会造成食堂卫生处置管理的水平不高,导致这些食堂将剩余食物在室温下存放后又直接食用,生、熟食物容器、区域和加工东西没有分隔和差异符号。
(四)从业人员广泛缺少卫生安全意识,卫生操作习气不良
食物加工人员缺少卫生意识和不良操作习气是构成食物污染和导致食物中毒的最重要缘由之一。食堂从业人员大多是临时聘任、未经练习就从事食物生产经营的人员,因而对食物卫生知识的掌握不够全面,其卫生操作的习惯也令人担忧。
(五)食堂从业人员培训力度不够
大多数高校食堂由自身经营向租赁、承包、托管等多元化模式发展。高校学生食堂的管理人员多为高校的行政管理干部,食堂内的工作人员也多数是那些只参加过个别临时或短期厨师培训的学员或临时工,缺乏专业、系统的烹调理论和饮食营养与卫生知识。这些人员食品卫生安全意识和相关知识、食品加工知识匮乏,在加工过程中不按照有关规范进行具体操作,存在食物中毒发生的隐患[5]。
(六)有些区域监督处置缺少应有的力度
由于高校处置的特殊性,有些当地卫生监督机构对学校食堂的卫生安全作业监督不够,把关不严,对尚未达到安全卫生标准的学校食堂也发放相应的卫生许可证,致使食堂卫生风险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消除。
三、高校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篇3
2013年2月,本溪公安机关成功侦破一起特大销售未检验检疫走私的冻牛肉,捣毁销售、储存伪劣冻肉黑窝点4个,抓获犯罪嫌疑人2名,现场查扣伪劣产品40余吨。经查,2008年以来,犯罪嫌疑人先后多次从广东购进未经检验检疫走私冻牛肉,销往辽宁、吉林、内蒙古、河北等7个省份,案值6000余万元。
2014年山东省滕州市警方接到当地市民对一家餐馆的举报电话,白天大门紧闭,夜里散发出难闻的刺鼻味道。随后据此线索进行调查,一举破获一起涉及7个省市的特大制售‘毒腐竹’案件。这家饭店是生产非法食品添加物的黑窝点,在生产的产品中检测出来致癌物质。为了谋取暴利,犯罪嫌疑人交代,利用硼砂、焦亚硫酸钠和乌洛托品三种化学原料配制,销往山东河南等辅助加工厂。随后多地公安合力出击查扣有毒食品添加剂105吨、毒腐竹3.3万余斤,涉及金额5000余万元。
2015年3.15曝光了辣条、汽水的生产过程。在辣条的生产过程中可谓是十分的恶心,生产的原料是变质的羊血块、石灰、烂肉、皮革。制作场地比公共厕所还脏,味道都是用香精做出来的,一般就把辣条很随便的放在地上,生产人员都是一些大妈,而且在生产过程中没有任何卫生设备。汽水的生产就用各种香精勾兑,用废旧饮料瓶进行包装,然后出售。
以上的案件,让我们不得不思考采取什么样的措施才能保障我们的食品安全。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也成为政府主管部门的重大问题。
虽然《食品安全法》的颁布实施对食品安全监管进行了,较为全面地规制,但是还存在诸如监管资源分散,监管法律依据不足等问题。为此,现就如何加强食品安全监管的问题提出以下具体的建议:
一、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建设
逐步推行农贸市场食品准入制度,特别是集贸市场的监管工作,提高管理水平。可在餐饮业、食堂逐步推广蔬菜农残的快速检测技术。同时也可以在各农贸市场或各超市设置电子信息或信息版等措施及时食品检测结果、安全预警等食品安全信息,引导消费者安全消费,接受居民和社会舆论的监督。
可由主管部门、科技界、行业、媒体共同努力,建立权威的食品安全信息共享平台,使风险交流能向全社会公开透明,从而引导公众正确认识食品安全、正确评价食品安全风险,将食品安全防线前移消费者理性的选择。
二、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
在企业涉及办各类证照,产品进商超市和日常监管查核中要完善食品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目前食品安全相关职能部门对于企业产品食品安全的管理还是认同第三方的检测报告,造成具备检验资质的企业仍旧不得不委托第三方进行产品检验,企业送检费用增加,不堪重负,但对于食品安全保障并未有过实质性的改善。
在近年来曝光的多起重大食品安全事件来看,食品安全问题的产生往往由实际生产、经营过程中食品安全漏洞和隐患导致。为此,建议相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加强食品安全的过程监督和控制。明确企业在食品安全监测方面的行为规范,转变当前监管工作中只认第三方监测报告意识,将第三方监测结果与企业自行监测能力水平的验证与提升密切挂钩,使企业自觉自愿通过与第三方监测机构的监测结果对比,不断提升企业食品安全自我保障能力。
另外,建议加大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财政支持和经费投入,特别是对现场监督、产品抽查等行政管理费用的投入,这不仅有助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履行高效、独立的行政管理职能,也可以适当为食品生产经营者减负,避免行政成本转嫁。
三、加强食品源头控制能力的建设
《食品安全法》已确立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无缝监管”的食品安全监管理念。从实施情况看,我国在加工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等生产以及市场监管环节取得一定成效,但在食品原材料生产和供应等源头方面的监管仍属于薄弱环节。从食品原材料看,现在食品原材源头方面的主要问题包括环境污染(水源、土壤)、杀虫剂和除草剂的残留污染、养殖环节抗生素的滥用、饲料添加剂违规使用和非食用物质添加等方面,不解决食品原料的安全性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便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
篇4
回顾2011年,食品安全问题似乎从未离开过人们的视线,从“瘦肉精”到“塑化剂”,从“致癌净水器”到“黑心地沟油”……
“吃素怕毒素,吃荤怕激素,喝饮料怕色素,吃什么老百姓心中真没数。”来自宁波的省人大代表葛素梅说,这句民间流传的顺口溜,形象地说明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如何刺痛了老百姓脆弱的神经。
老百姓期盼一张安全的餐桌
在今年的人代会上,无论是《政府工作报告》审议现场,还是代表提交的相关建议,“食品安全”始终是代表们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
这几年,省委、省政府始终把食品安全作为改善民生、构建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来抓,写入了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的决定、全面小康六大行动计划等,将其列为“平安浙江”和省政府一、二类目标考核内容,并建立了“地方政府负总责、监管部门各负其责、企业是第一责任人”的食品安全责任体系。
2011年,全省共出动执法人员105.5万人次,检查食品生产经营单位135.6万家次,查处各类违法行为2.38万起,立案1.16万起,取缔无证无照经营户8509家,吊销证照590家,移送公安机关96起,追究刑事责任52人。
日前,我省还率先出台了食品安全地方性法规――《浙江省实施〈食品安全法〉办法》,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监管制度,明确和落实监管职责,强化监管措施和责任追究机制。
代表们坦言,与前几年相比,我省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已有明显加强和改善,在很多方面都走在全国前列。可从现实情况来看,食品安全的监管情况与人民群众的现实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如今,到市场买菜,总感觉不太放心。”退休在家的陈老伯为吃上“放心菜”,特意把自家后面的空地改造成菜园,他说,自己种的菜虽然“卖相”差些,但吃得踏实。
有陈老伯这样想法的人不在少数,葛素梅代表说,现在菜场上卖的菜“卖相”都很好,那带鱼看上去比刚捕上来时还“新鲜”,那海带绿得让人都不敢相信,弄得老百姓每次走进菜场都不知该吃什么。
避免监管盲区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接口”
谈及食品安全监管,多头管理、盲区频现、执法力度不够,仍是代表们反映最集中的问题。
“比如一头肉猪,在养殖环节,归农业部门管;在屠宰环节,归经贸部门管;在消费环节,归工商部门管……”省人大代表项岳华认为,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模式,涉及数十个部门,极易形成“监管缝隙、执法空隙”,让不法分子有机可乘。虽然,目前从国家到地方都已设立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负责统筹食品安全问题,可要想让各相关部门做好联动,真正使各部门间形成合力仍然很难。
“食品监督链太长,‘接口’太多,要想每个环节都做到‘无缝对接’实在太难,避免盲区形成的最好办法,就是减少‘接口’。”葛素梅代表建议,从“田头到餐桌”的食品安全,应尽量实行由部分部门兜底监管。省人大代表陈建明也建议,食品安全监管应变多头多部门管理,为一个部门(委员会)统管。他介绍说,美国1998年成立的食品安全管理委员会,英国2000年建立的食品标准局,都不隶属于任何政府部门,是一家独立监督机构,统管食品安全“从田头到餐桌”的全过程。
关于加强各职能部门间的联动,省人大代表邱亚芬也有一个建议:整合各相关部门的食品检测资源,建立统一的检测信息平台,一旦查出问题食品,及时向全社会发出预警。
邱亚芬代表告诉记者,目前很多部门都设有检测机构,但由于人力财力不足、检测设备落后,这些检测机构的食品安全检测能力、应急能力普遍不强。据统计,我省通过计量认证,具有法定检测资格机构约205家,主要分布在质监、商检、卫生、农业、渔业、林业、粮食等部门。
为此,邱亚芬代表建议政府部门整合检测资源,集中人力、财力重点建设几家检测中心,并通过建立信息平台,让各地、各部门间实现检测信息、食品安全信息共享,使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更具针对性,避免问题食品生产经营者在各部门间“浑水摸鱼”和异地流窜作案。来自温州的省人大代表虞培清也建议,食品安全信息公开还应制度化,定期在网络、电视、报纸等媒体上食品检测情况和问题食品“黑名单”。他还提出,检验检测机构设置应向技术化、速测化、便携化以及社会化方向发展,“如果能让老百姓用得起检测设备,将更有利于群众行使保障食品安全的权利。”
问题食品屡禁不止,违法成本低是一个重要原因
问题食品为何屡禁不止,葛素梅代表认为,除了监管体制有待完善、监管力度有待加强外,违法成本低是其中一个非常关键的原因。
篇5
关键词:食品安全;综述
中图分类号:TS201.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5月7日
食品安全问题是个国际性的问题,由于它直接关系到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也由来已久并逐渐往更高层次发展。但是随着世界各地食品安全事件的时有发生,使得公众对食品安全管理的关注达到一个新的层面,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国外研究状况
国外对于食品安全的研究起步较早,相对于我国来说也更加完善。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卡斯威尔的《在市场的消费需求中:与食品安全、质量以及人类健康相关的公共政策》;卡斯威尔等人以他所主持的美国地域研究项目(NE165)“企业战略、公共政策及食品体系的绩效”为基础,对食品行业的体系以及政府对食品行业的政策等进行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些成果为后来学者关于食品安全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很强的借鉴意义。Vetter立足于消费者,从消费者和商家之间存在的信息不对称出发探讨了食品行业中的道德风险问题。
近些年,学者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研究角度也更加丰富,既有从经济学、生态学角度来探讨食品安全管理的,也有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方面出发来探讨政府监管体系的,理论基础越来越趋于成熟。我们可以看出在国外由于科学管理理念深入人心,国外的食品安全管理拥有一套非常先进的管理理念。科学、风险管理、全程管理是国外食品安全管理理念的核心内容,也是值得我国食品安全管理部门借鉴学习的地方之一。
二、国内研究状况
(一)同国外食品安全管理比较研究。比较研究法是被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方法。在对政府进行食品安全管理的研究中,通过对国外先进经验的对比借鉴,结合本国国情加以分析从而提出相关对策。孙娟娟的《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理论和实践》(2008)从法律法规、机构组织和原则、措施三个方面介绍分析了欧盟食品安全监管的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比照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提出了有关中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借鉴和经验。王中亮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国际比较及其启示》(2007)以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基本框架和主要特征为出发点研究了美国、欧盟、加拿大等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并对比分析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出供借鉴学习的经验和启示。
通过以上所罗列的相关文献资料,我们可以看出此类研究多是侧重于国外相关食品安全管理体系、方法、体制等的介绍以及我国食品安全管理和国外的对比、比较,其中也不乏结合我国国情,提出实质性的分析和政策方案。
(二)对政府监管职能的研究。食品安全监管是指国家行政主管部门对食品质量进行的监督管理,包括建立食品安全标准体系,检查食品质量,对因食品质量不合格造成的人身和财产的行为进行依法查处。政府食品安全监管的主要职责是对食品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的质量进行监督管理。周汉华《政府监管与行政法》(2007)指出行政管理与独立监管的差别,行政管理的基础是建立在上下级关系之上的科层官僚体制,而独立监管制度体现的是分散化治理结构下依法监管的原则。为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程景民,苏天照的《关于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的调查》(2008)通过问卷调查的设计,运用文献研究、专家访谈、描述性分析和广义线性模型分析等方法,对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工作人员的基本情况和食品安全知识的知晓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山西省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现状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文中所搜集整理的资料数据及其分析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监管人员的素质和监管体系的运行效率等方面具有很强的现实参考价值。
(三)从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的角度。食品安全是关系到人们身心健康的头等大事,相对于其他来说更显的贴近社会实际,贴近生活,所以对现状的分析有利于本文认清食品安全管理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同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对策建议,进而完善食品安全管理,为人们的身心健康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氛围,同时也有利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国内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的文献资料还是相对比较多的。张旺璧在《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和对策》(2008)中从法律体系,检验保障体系,行政执法监督体系三个方面介绍了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的现状,并在同国外先进水平对比的基础上,从指导原则,指导思想等几个方面提出了解决我国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郑永,季任天的《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的现状分析》(2007)介绍了我国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督管理的地位和现状,突出分析了流通领域安全监管过程中存在的法规不健全,标准体系不完善等问题,提出要建设和完善流通领域食品安全法律和标准,健全食品安全领域信用制度等一系列对策建议。此类研究多侧重于从体制、机制等方面对我国食品安全管理现状的分析,从而找出其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具有一定的时效性及现实性。
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从多个角度和领域对食品安全问题做以研究和探讨。从国外研究来看,由于发达国家对此问题的关注较早,有一套先进的管理理念和较完善的管理方法,因此他们多从监管以外的角度来研究。从国内研究来看,国内学者更多的是侧重于对食品安全的监管研究,包括对体系、体制、机制等的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诚信;博弈;政策建议
一、导论
2008年,三鹿奶粉因为三鹿三聚氰胺奶粉事件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2011年,双汇火腿肠又涉嫌瘦肉精。到2013年,社会上又出现了老鼠肉假冒羊肉的食品安全事件。在社会层面加大食品安全的关注力度的努力下,食品安全问题依然层出不穷。屡禁不止的食品安全事件,所反映的社会诚信的缺失背后,又有与消费者与政府部门等相关的诸多原因。深入并全面地探究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根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对整个社会安定和人民健康都有重大的意义。本文正是基于该出发点,运用博弈论的有关模型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探究。
二、关于食品安全问题的博弈论分析
本文从博弈论视角,所分析的有关食品对象都设定为食品生产中存在的优质商品和劣质商品,其中优质商品中既包括高质量生产、不需要进行伪造的商品,又包括原本不属于优质产品,但通过生产过程中添加超标有害物质、对食品表面进行虚假美化等手段进行伪造而成的“优质商品”。劣质商品在本文中是相对概念,不是指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而仅仅指品质以及价值不及高品质食品,可以通过伪造进行改良的食品,且伪造成本较低,伪造的食品才存在安全问题(如三鹿奶粉伪造前只是蛋白质含量较低,不存在安全问题,但伪造成高品质奶粉后能获取更高的价值,但因此出现安全问题)。
(一)食品生产厂商之间的博弈问题分析
在分析食品安全问题时,食品生产厂商属于主要参与者,因此,我们需要首先分析在不考虑其他外部因素的情况下,食品生产厂商生产非安全食品的动机。本文将首先运用博弈论构建相关模型分析食品生产厂商之间的博弈问题。
1. 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
2.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分析
该博弈分析的结果显示,通过较低的伪装成本能达到较高价值的食品促使生产厂商进行伪造达到高品质的概率较高。结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分析的结论,从生产厂商来看,通过对劣质商品进行伪装赋予其较高的价值,并因此获得较高的收益,于是食品安全问题由此产生。在分析了食品生产厂商的博弈问题之后,本文将进一步引进消费者,探讨消费者与食品生产厂商的博弈。
(二)食品生产厂商与消费者之间的博弈分析——基于完全但不完美信息动态博弈
(三)食品生产厂商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分析
在与食品安全问题相关的群体中,除了食品生产者和消费者,政府监管部门在食品安全问题中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将继续运用博弈论的有关模型对引入政府监管部门后的食品生产厂商与政府监管部门之间的博弈过程进行分析,首先做基本假设如下:
该结果表明,目前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之一还在于政府监管部门的不力和对非安全食品生产厂商的惩罚力度不够。而政府部门需要降低监管成本、加大惩罚力度,从而减少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
三、政策建议
通过运用博弈论知识对食品安全问题进行分析,我们得出造成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出现的原因,分别从食品生产厂商之间的博弈结果、从消费者与食品厂商的博弈结果、从政府监管部门与食品厂商的博弈结果来看,食品安全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生产厂商只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而造成诚信的缺失,消费者对非合格食品的辨别能力较差,购买非安全食品的概率较高,政府监管部门监管不力,且对非安全食品生产厂商的惩罚力度不够。针对我们对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原因分析,我们相应地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如下:
(一)针对食品生产厂商的建议
1.增强诚信意识
食品生产厂商的生产状况直接关系到食品的质量问题,因此,食品生产厂商应增强诚信意识,遵守职业道德,在食品生产过程中,严格按照质量标准进行生产,提供安全无害的食品。
2.提高生产技艺和生产率
食品生产厂商应注重提高生产效率和生产技艺来提高食品价值,降低生产成本,而杜绝采用非法手段对劣质商品进行伪造,通过切实提升自身生产能力来实现较高的利润。
(二)针对消费者的建议
1.增强对伪造商品的判断辨别能力
消费者在实际购买食品的过程中虽然有时难以辨别食品的质量,但对有些过分光鲜的水果或者诸如地沟油、硫磺熏制银耳、化学原料浸泡的食品等通过感觉器官就可以辨识的非安全食品,则要加强对辨别技巧的了解,增强辨别能力,降低购买非安全食品的概率。
2.提高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
当消费者购买了非安全食品时,应及时向政府监管进行检举,增强对自身权益的维护意识,减少非安全食品的社会危害。
(三)针对政府监管部门的建议
1.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政府监管部门应认真执行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同时完善相关规制,减少人浮于事的现象,提高监管效率,降低监管成本。
2.加强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增强对非安全食品的惩罚力度。
食品安全问题关乎民生,政府监管部门应重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监管,认真按照合理的监管程序落实监管,使非安全食品生产厂商无可乘之机。同时对存在食品安全问题的生产厂商,应通过提高罚款、承担相应刑事责任等方式增强惩罚和打击力度,提高非安全食品生产厂商的机会成本。
篇7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天正集团董事长
全国政协委员、浙江天正集团董事长高天乐在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时说:“食品安全的问题归根到底其实存在于两个方面:一是食品安全标准混乱、不健全,这直接导致食品不安全现象频发; 二是违法成本低,导致食品不安全事故频发。”
高天乐说,民以食为天,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已经直接影响到了国计民生和居民的幸福指数,有必要对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制度及其实施现状进行详尽调研分析。对其完善并根治之法是:第一,统一制定食品行业标准,合并交叉标准,增补空白标准。我国现有食品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四大类,主管部门各不相同。仅果蔬这一类行业标准,就分布在农业、林业、商检、商业、轻工、供销6个主管部门。这些标准长期并行,且互不沟通。在实际执行中就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按照一套标准监督检查合格的食品,按照另一套标准就有可能不合格,造成商家有机可乘,消费者无处投诉。从问题食品的种类及相关技术标准看,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有500多个,不管从数量上,还是从范围上,都不足以涵盖所有食品。国家相关部门应该以科学为依据,结合中国国情,制定出全国统一的食品安全检验和认定标准,作为实施食品安全法的唯一依据。此外,“中国标准”也亟待与国际标准接轨。近段时间网上热炒中国牛奶制品国家标准与国际标准之间的巨大差距,导致中国奶制品声誉一落千丈。据了解,我国食品安全标准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比例仅为23%。第二,完善食品监管机制,实行源头追溯制。目前我国的食品监管机制涉及到农业、卫生、工商、质检、食品和药品监督等多个部门,存在权责利益不明,互相推诿,甚至还有职责重叠交叉的现象。在部分发达国家,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上越来越趋向于走兼并、垂直、高效的管理构架,在目前我国监管模式很难有根本性变化的前提下,当务之急更应该是探讨如何进一步强化和完善。建议学习香港管理食品安全的经验,实行源头追溯机制。从发现问题的核心开始,通过对产品原材料采购、加工、销售等环节追溯,从产业链条上进行连带追责。无论生产环节、流通环节还是消费环节,都要有人负责,方便全程监管和追查。每次食品安全问题发生后,监管部门就把矛头指向“肇事者”,但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失职却易被忽视。双汇出的问题就因为是从生猪检疫、运输、发证等环节交钱—盖章—放行。其实,解决食品安全监管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加强对食品安全监管者的监督,建立并严格执行巡查、督查等日常管理制度,对负主要责任的官员实行重大食品安全事故一票否决。第三,采取强硬措施,增加违规企业的预期成本。从三鹿“三聚氰胺”事件,到双汇“瘦肉精”事件,再到近期思念、三全的“细菌门”,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问题囊括了很多行业龙头企业。归根到底,就是食品安全的违法成本较低。
高天乐最后告诉记者,近期,北京市进行食品安全整顿,共查办食品安全违法案件15114件,罚没款4057万元。据此计算,每起案件的罚款平均仅2684元,对大多违法企业而言,恐怕顶多算是隔靴搔痒。挣的钱远远多于罚的钱,一些企业被罚后还接着违法。食品安全本来是底线,现在反而不受企业真正重视。在国外,惩罚性赔偿金制度让“问题企业”不犯错。建议我国政府各相关部门采取强硬措施,严厉处罚违规企业,从行业准入、经济处罚、刑事责任追究等方面加大惩罚力度,增加违规企业的预期成本。
篇8
论文摘要 人类的生存、生活与发展离不开食品这一基础物质条件。近年来,在社会、科技的不断发展下,人们的生活水平随之提高,人们对于食品的要求也不再局限于营养丰富、美味可口,转而更重视食品的卫生与安全特性。科技及经济的飞速发展,逐渐改变了以前的食品生产、销售模式,同时在食品需求量的不断增长下,食品周转模式也发生了巨大改变。食品生产、销售、周转模式的改变,也给我国的食品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食品安全的概念出发,分析了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并在借鉴国外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
论文关键词 食品安全 法律制度 完善建议
一、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概述
(一)食品安全
食品,通常是指人类可饮用、食用的物质,具体包括未加工食品、半成品食品及加工食品,其中不包括只用作药品使用的物质及烟草。通常来说,人们对于食品这一概念的理解较为模糊和宽泛。而食品安全关于食品的定义则较为严格。参照《国家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可将食品安全进行如下定义:一是食品不能含有可能威胁、损害人体健康的有害、有毒物质、不安全因素;二是食品不得造成食用者感染疾病、急慢性中毒;三是食品不得对消费者(及其后代)造成健康隐患。具体说来,食品安全包括了食品卫生安全、食品质量安全、食品数量安全3个部分。
(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是指用于规范、约束食品安全的相关法律规范,以及由法律部门、法律规范共同构成的有机整体,其是食品安全执法的行为准则、法律准绳。食品安全的覆盖面极广,从食品生产、食品销售到食品周转,各个环节都会涉及到食品安全,故而用于规范食品安全的法律制度也是一个结构复杂、涉及面极广的、协调统一的体系。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实施离不开多部门间的相互配合、相互协调。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主要由食品安全法律、食品安全法规、食品标准三部分组成。食品安全法律,指的是用于食品及食品原料收获、生产、销售、加工环节的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其是顺利运行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前提与基础,也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依据;食品安全法规,是指依照食品安全法律而制定的各种与食品安全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其是对食品安全法律的补充与完善;食品标准,即整个食品行业的所有技术规范,其包括了食品的产品标准、质量标准、卫生标准、检验标准、数量标准、添加剂标准、包装材料标准等。它是食品生产、加工等环节操作中需要遵守的准则,同时也是评价食品安全的客观标准。
二、我国现行食品安全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在法律法规方面,可操作性、完整性不高
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主要以“三大法”(《食品安全法》、《标准化法》、《质量法》)为核心,然而,在这些“核心”中,仅对食品质量安全作出了概要性规定,其中《标准化法》和《质量法》均颁布较早,覆盖面较为狭窄、标准程度低下,已经很难满足现代社会食品安全的实际需要。并且一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考虑较为欠缺,预防性措施体现较少,在发生新问题时,就会“力不从心”。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规范性文件、法律法规进行了补充与完善,但是站在法律体系的高度上来看,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立法仍然存在着较多缺陷。比如:没有明确的法律对政府责任加以约束。对于因职能部门或政府对食品监管不力而导致的食品安全事故,其责任应由谁承担?如何承担?在《食品安全法》中并未对此作出明确规定。另外,食品检验权也未真正落实。虽然在《食品安全法》中,鼓励、保护社会力量、社会团体对食品安全进行监督,但实际上却没有赋予社会团体实质上的检验权。
(二)食品标准体系不完善
我国现行的食品标准体系包括食品工业行业标准(1164项)和国家标准(1070项目),虽然规定项目众多,但大部分标准的制定时间较为久远,已经完全不能适应现代食品行业的发展要求。并且,在这些标准中,多为行业标准,而不是国家标准。在食品安全领域,我国起步较晚,技术也较为落后,再加上长期以来所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侧重于发展经济,而忽视了对人民健康的保护,在制定食品安全标准时,常常以降低食品安全标准来保护行业经济发展。目前,在我国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中,仅有40%与国际标准等效,而国内食品行业对国家标准的采用率却只有14.63%。
(三)食品安全处罚力度不够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对于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更轻,不法人员的违法成本更低。《食品安全法》中,第84条规定了,对于违反《食品安全法》规定,在未经许可的情况下,生产、经营食品及食品添加剂者,由主管部门没收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及食品添加剂,以及用于违法生产的设备、原材料、工具。对于违法生产经营货币价值低于1万元者,处以2千元-5万元罚款,货币价值超过1万元者,处以货币价值金额5倍-10倍罚款。从该条规定来看,相对于违法者违法获利,处罚力度明显较轻,这也是食品安全事故频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法律执行的持续性、规范化程度不足
对于食品安全问题,我国相关部门的做法普遍都是事后“一阵风”的处理、检查,“一阵风”刮过,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的活动就偃旗息鼓,避过风头的违法分子就又恢复如初,甚至更为猖獗,这也是我国食品制假造假现象泛滥的关键原因。在打击食品安全违法行为方面,缺乏规范性、持续性,让我国食品安全陷入了“问题泛滥—打击—问题暂缓—再度泛滥—再打击”的恶性循环,难以从根本上消除食品制假造假问题。
三、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的相关建议
(一)完善食品安全法制管理、法律建设
虽然我国现行的《食品卫生法》、《食品安全法》在保障食品安全方面起到了一定的作用,食品安全立法也有了明显的进步,然而同发达国家比起来,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建设程度仍然相对低下,同时在食品安全法制管理方面,也与国际水平相去甚远。鉴于此,我国目前亟需加大食品安全法制管理、法律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相关法律体系,扩大法律法规覆盖面,让与食品安全相关的各个层次与方面都能有法可依。在对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完善时,应当尽量与国际法律规范接轨,汲取国外先进、科学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对我国食品安全法律法规进行修订、完善和补充。与此同时,还要加强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制管理,保证法制管理的长期化、规范化。
(二)统一并完善食品安全标准
第一,要对食品行业所有的标准进行有效的补充、清理,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为核心,构建起地方标准、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统一、协调的标准体系。国外食品管理质量高的国家,其食品标准的制定者均为国家立法机构,对于一种产品只制定一套标准,该做法有助于标准的落实。我国应当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由立法机构制定健全的食品安全标准,着眼于食品安全监控,在食品产业链中落实相关标准与规程。同时,还要对现有的各类食品安全标准进行清理,对于一些指标水平低下、不适宜的、自相矛盾的、重复的标准,要及时废止,并补充一些与国界标准接轨的、重要的标准。
第二,在制定标准时应当注重标准的科学性,将危险性作为标准制定基础。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标准与世界发展潮流、健康保护极不适应,为此,我国应当采用科学的方法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对于所制定的标准,要进行多次实验验证,验证通过以后方可公布、实施。
第三,我国食品安全部门应当积极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活动,指派专人参与国际食品安全标准制定,以提高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的国际参与能力,加快食品安全标准与国际接轨的进程。
(三)完善监管体系
我国在食品安全方面一直沿用了分段监管模式,该模式主要具有以下优点:一是能较好地适应我国的行政机构设置模式;二是能适应食品安全当前复杂的监管形势。分段监管在拥有上述优势的同时,也必须看到其存在的不足:食品安全监管缺位、越位现象普遍;地方与中央监管机构有着复杂的隶属关系;监管机构责任追究未落到实处。分析国际现行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不难发现“品种监管”得到了大多数国家的青睐。品种监管,就是根据食品价值、市场需求进行食品分类,将有限的行政资源集中起来,重点监管重点食品,从食品生产加工到流通消费,实施全程监管,实现“以有限资源监管无限品种”。和分段监管比起来,品种监管具有明显的优势:一是集中性优势,二是全面性优势,三是连续性优势,四是综合性优势。
鉴于品种监管的突出优势,笔者认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应当转变传统监管模式,重点实施品种监管,同时辅以分段监管。要完成从分段监管向品种监管的转变,首先应当确立食品安全委员会的较高地位,同时加强其协调权和指导权;其次,建立第三方机构,尊重其独立性,加强社会性监管;最后,还应当对监管模式加以完善,逐渐实现品种监管为主、分段监管为辅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四)建立健全信息披露制
篇9
关键词:食品安全 刑法修正案(八) 刑事责任
随着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步入食品安全事故的多发期,有缺陷和毒害食品的泛滥已经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毒大米、地沟油、苏丹红、三聚氰胺、瘦肉精等层出不穷。问题食品造成的影响不容忽视,不仅侵害公民的生命健康权,还扰乱正常的市场经济秩序,并且也损害了政府的形象。面临如此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完善刑法对食品安全领域的规制已刻不容缓。
一、 刑法修正案(八)中的食品安全罪
食品安全罪是指与食品生产、经营相关的对社会具有严重的危害性,并且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根据我国的现行刑法,食品安全犯罪主要规定在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条和一百四十四条,分别是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和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
修正案(八)对本罪的修正主要体现在以下四点:一是“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的食品罪”改为“...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二是刑法修正案(八)将第144条修改为“在生产、销售的食品中掺入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或者销售明知掺有有毒、有害的非食品原料的食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该条规定取消了原刑法中的拘役刑罚,统一用有期徒刑来惩罚。此外,《刑法修正案(八)》将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中基本犯的罚金刑设置进行了修正:即从“单处或者并处销售金额百分之五十以上二倍以下罚金”修改为“并处罚金”。三是量刑情节的完善,在生产、销售不符合安全标准食品罪第二档与生产、销售有毒有害食品罪的第二档、第三档量刑幅度中,分别增加了“其他严重情节”、“其他特别严重情节”,作为适用该档刑罚的补充性规定。四是增设食品安全监管人员失职罪。《修正案(八)》在刑法第 408 条后增加一条“: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或者,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造成特别严重后果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犯前款罪的,从重处罚。”
二、 现行刑法对食品安全罪规定的不足
现行刑法修正案将食品安全罪的标准由“卫生”提升到“安全”,将拘役刑取消,改为统一适用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增加了犯罪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刑罚威慑力,加重对罪犯的惩罚力度,体现了国家严厉打击食品安全犯罪的决心。但是,就我国目前面临的食品安全的严峻现状来说,刑法的打击力度和打击重点还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刑法保护食品安全的功能还未得到有效发挥。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首先,食品安全管理应是一个“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监管,包括种植养殖、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消费等的监管。但目前我国没有一部全面覆盖整个食品链的法律,加之我国食品安全的新法和老法,刑法和食品安全法之间的内在差异,导致法律会时常冲突,让危害食品安全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其次,法律规定的罪名模糊。虽然生产、销售不符合卫生标准和有毒有害的食品罪都属于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罪,但是就其本质来说,食品卫生和有毒食品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方面,不卫生的食品会影响到人的身体健康和正常生活,而有毒有害食品则会直接威胁到人的生命安全,有毒有害的食品它有可能是不分子为了牟取暴利或者某种目的而刻意操作,所以二者的差异性明显。刑法并未将二者作出准确区分和准确量刑。
再次,罚金刑不明确。这次修订虽然将罚金刑的附属地位减弱,但刑法仅笼统规定并处罚金,未将罚金刑幅度具体化,这样的修改未能体现罪行均衡原则,不能有效地起到对犯罪分子经济利益的威慑作用。此外,我国刑法中的资格刑单一,仅有剥夺政治权利与驱逐出境两种,不能有效地禁止犯罪人再犯同类犯罪。
三、完善刑法对食品安全保护的建议
根据我国目前食品安全犯罪法规的现状和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对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可以从以几个方面进行优化:
一是建立统一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完善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律制度, 应对现有法律法规进行认真清理、补充和完善,制定一部完整统一的食品安全监管法,保持法制的统一性和完整性。二是根据犯罪构成要件,明确划分罪轻罪重的界限,对有毒、有害的犯罪行为,究其主观罪过予以重于不符合安全标准的食品罪的刑罚,使之能够形成强有力的威慑。三是细化罚金刑,对食品安全犯罪视情节而定,用法律明确规定罚金刑的轻或重,使罪责行相平衡。四是刑法可以增设资格刑,尽量减少具有相关主体资格的人员从事食品安全犯罪的活动。五是从生产单位到销售单位,每个环节都要经过认真具体的计划,细化安全生产过程,严格按照国家法律法规来实施食品安全保障体系,以保障食品生产的绝对安全。六是通过食品安全普法宣传活动,增强民众的法制维权意识,学会用法律维护合法权益,保障食品安全权。同时震慑即将实施食品安全犯罪的生产者、销售者。
食品安全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由于我国的基本国情与部分经营者的不法牟利追求,我国现行法律对食品安全权的保护仍显不力,切实维护好食品安全是关系整个社会生存、发展的长远问题,因此,应当结合我国当前严峻的食品安全形势,不断完善我国关于食品安全的立法,同时也要提高民众的维权意识。
本论文由西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项目经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编号:12ZYXS20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M].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6月第6版.
[2]潘柯霖,李晓君.刑法修正案(八)[J].对危害食品安全犯罪修正之解.法制与经济.2011年9月第288期.
篇10
为了解北京市民对本市食品安全以及食品监管工作的看法意见和建议,近期,国家统计局北京调查总队在全市抽取760户城镇居民,开展了入户问卷调查,调查样本覆盖全市16个区县。调查内容涵盖了居民对食品安全状况、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评价,参与食品安全的社会监督程度以及对政府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文件的看法、建议等。
近七成被访者肯定北京食品安全
调查结果显示,对北京食品安全状况持否定态度的被访者,即认为“不太安全”和“不安全”的比重分别为20.6%和9.7%,共计30.3% ,其余持肯定态度,即认为“安全”、“比较安全”和“基本安全”的被访者共计69.7%(详见图1)。近七成被访者持肯定态度,表明市民对本市食品安全状况基本认可。
调查还显示,对本市食品安全监管水平表示“满意”、“比较满意”和“基本满意”的被访者达到73.4%,持否定态度的被访者,即认为“不太满意”和“不满意”的共占26.6%,表明多数被访者认可本市食品监管工作,但逾两成的被访者投反对票,显示出北京食品安全监管工作仍有待改进的地方,需进一步提高监管水平。
“生产加工”环节最易出现食品安全问题
食品从种植、养殖到餐桌,涉及种植、养殖、生产加工、流通运输、食品销售和餐饮六大环节,这其中,哪一环节最容易出现安全问题?调查发现,选择“生产加工”环节的被访者占多数,为67.0%(详见图2)。调查结果与近年来食品市场频频发生的安全事件十分吻合,毒豆芽、染色馒头、三聚氰胺毒奶粉等均是食品“生产加工”环节发生的事件,可见,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是需重点监管的关键。
进一步调查发现,被访者认为生产加工问题之最是“滥用食品添加剂”,占比近六成;其余的种植、养殖、运输、销售和餐饮各环节中,问题之最分别是“蔬菜瓜果上的农药残留”、“饲料中添加禁用物质”、“贮存、运输、装卸食品的容器、工具和设备受到污染”、“以假充真、以次充好出售食品”和“餐厨废弃物重复使用”,比重依次为49.1%、80.7%、49.6%、47.3%、71.2%。
多数市民愿意参与食品安全监督
遭遇食品不安全问题,或知道某品牌某食品有质量问题时,采取举报和投诉的行为,不仅仅是个人维权的问题,更是一种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公益行为。要创造一个食品安全环境,提高公民意识,逐步形成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监督氛围至关重要。在问及“如果您知情某单位或个人在从事食品生产经营活动中存有违规违法行为,您会举报吗”时,79.1%的被访者选择了“举报”,20.9% 的选择“不举报”,表明市民参与食品安全社会监督的意愿较强。
问及“如果您遇到食品安全方面的问题会投诉吗”时,调查显示,68.4%的被访者选择“投诉”,另有31.6%选择“不投诉”,表明多数被访者在遭遇食品安全问题时会选择投诉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
调查还显示,当得知某品牌某食品出现不安全问题时,65.0%的被访者表示“不再食用该品牌的所有食品”,18.4%的人表示“不再食用该品牌的该种食品,仍会食用该品牌其他食品”,14.6%的人表示“不再食用所有品牌的该种食品”,另有1.7%的被访者表示“继续食用该品牌的该种食品”。以上调查结果表明,如某品牌食品安全事件被曝光后,该品牌某种食品的销售会受到严重影响,还将危及该企业所有食品的销售,甚至会殃及同行业同种食品的销售。
市民对政府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反响强烈
自2011年4月20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 切实加强食品添加剂监管的通知》(即[2011]20号文)以来,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备受社会关注,北京市民同样对文件涉及的“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规范食品添加剂生产使用,加强长效机制建设,严格落实各方责任”等四个方面内容反响强烈。对此,本次调查用开放题的方式,征询了市民的意见和建议。
政府加强食品监管力量,进一步提高工作效率。有的被访者认为“加强监管队伍建设,增加查办人员”;“政府有关部门在依法处罚这些违法行为时应提高工作效率”;“给检测人员发放快速检验设备,对所售食品及时抽查”。
应尽量少用、不用食品添加剂。有的被访者认为“要确定添加剂对人体无害才能用,说不明白的就一定不能用,不要用人来做试验”;“所有食品都不应该添加添加剂,添加剂对人体没好处”。
监管机制要做到切实长效,不要做表面文章。有的被访者认为“应建立一套科学、完整、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体系”;“从上到下层层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不能搞突击检查,要长年坚持”。
应形成全民参与的食品安全社会监督模式。有的被访者认为“全民齐参与,才能发挥食品安全社会监督作用”;“应从社区做起,多举办食品安全宣讲会,普及食品安全知识,让人人都可以起到监督的作用”。
保障食品安全重在加强监管水平
- 上一篇:老龄化问题分析
- 下一篇:公司开展企业文化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