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脏康复护理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常见病,高病死率、致残率,经皮冠状动脉介人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已经成为急性心肌梗死较为常用的治疗方法[1]。心脏病的康复也由传统的心肌梗死后的康复发展到心脏介入性治疗后的康复。系统的康复训练可以显著提高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能力,改善心肌的血液循环,降低病死率的方法,就我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的康复治疗及护理进行总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来自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采取PCI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6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国际心脏病学会协会(ISFC)/世界卫生组织(WH0)诊断标准[2]。其中男105例,女60例;年龄41~78岁,平均73.8岁。将16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分为常规护理组80例,康复护理组85例,两组病例在年龄、性别、疾病程度上无差异,临床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措施
1.2.1 常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后第1周绝对卧床休息;第2周可坐起床上活动;第3周下地站立、床边活动;第4周室外活动准备出院
1.2.2 康复护理 术后1~2周床上腹式呼吸训练;缓慢步行,每次5~10 min。靶心率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50%,以间歇运动为主。总运动时间:20~30 min/d。术后3~4周,采取卧位心脏训练操,每次5~10 min,2次/d靶心率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50%~80%;术后大于4周采取运动方式为步行或骑自行车,可配合太极拳、跳舞、体操等,运动逐步提高速度和距离,增加运动强度和时间,总运动时间:60~100 min/d,靶心率小于症状限制性心率的80%~90%;
活动中遇有下列情况应立即停止[3],然后视情况调整活动:心率≥110次/min;出现心绞痛、胸闷、气短、心悸、眩晕、晕厥、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症状;活动时ST段下移≥0.1 mV;活动时血压不升,反而在l d内出现收缩压下降大于20 mm Hg;出现严重心律失常。
1.2.3 观察内容 观察两组病例术后3个月,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进行观察。
1.2.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0.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
2 结果
对两组病例进行随访,于手术后3个月时进行心电图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并对观察内容进行统计并比较,具体见表1.
3 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康复治疗程序大多为4周,而老年患者长时间卧床,长时间内处于不运动或少运动状态,造成机体功能储备量、骨骼肌肌力、心肌收缩力明显下降,心功能逐渐降低,进而导致左房收缩末期残血量增加,左房内压升高,肺静脉回流受阻,肺循环毛细血管静压升高。由此可诱发肺充血及肺淤血、便秘、坠积性肺炎、肌肉废用性萎缩、性低血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焦虑及忧郁等一系列并发症。
PCI能迅速恢复冠状动脉的血液循环,改善心肌缺血,挽救心脏功能,但不能逆转或减缓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不改善冠心病的危险因素[4]。
对接受PCI术后的患者进行系统的康复训练,使毛细血管床开放,有助于静脉回流,降低周围血管阻力,降低血压,减轻心脏后负荷[5],降低心肌氧耗;缩小心肌缺血范围,增加心肌供氧。能增加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开放,增加冠脉直径,有助于提高心血管效率,促进心脏侧支循环形成,因而可改善心肌血液的分布和灌注,增加冠脉血流,使心肌收缩力相应提高,可增加心功能贮量的10%~30%,防止肌力的减退[6]。运动还可减少儿茶酚胺水平,降低心肌耗氧量。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冠状动脉介入术患者,康复训练中应选择运动类型、运动强度、运动间期和频率,使运动定量化,以适应冠心病患者个人的状况和达到防治心血管疾病的目的。
总之,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康复护理可使冠心病患者的体力和工作能力明显增强,缺血心肌的血供得到改善,提高社会适
应能力,改善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张敏,张宝葱,殷松楼,等.康复运动对冠心病PTCA术后再狭窄影响的实验研究和临床观察.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3,12(增):57-60.
[2]中国康复医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中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后康复程序.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6,15(增):125-130.
[3]黄抗美,春华,邓敏,等.早期康复护理对冠心病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的治疗观察研究.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14(2):101-103.
[4]刘江生.冠心病人心脏康复危险分层法.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2,11(3):195-197.
[5]戴若竹,林荣,邓少雄,等.急性心肌梗死早期程序康复的应用研究.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0,22(2):73-76.
[6]李婷燕.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护理.遵义医学院学报,2009,32(3):306-308.
篇2
【关键词】骨科;康复;护理
康复护理是在康复医学理论指导下,配合康复治疗对康复对象实施的一般和专门技术。2009年,我院康复护理人员在总结以往经验基础上,积极摸索了一些对创伤骨科患者行之有效的康复护理措施,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情况 本组共36例,年龄在18~46岁之间,平均31.4±5.*7岁。其中,男27例,女9例。根据手术部位划分,单上肢12例,单下肢18例,双肢4例,脊柱2例。从手术时间看,急诊手术11例,择期手术25例。
1.2 康复护理
1.2.1 护理理念 医护人员需要坚持以下正确的骨科术后康复护理理念,即①术后及早进行康复;②思想教育与功能锻炼一体化,进行身体的、心理的、社会的和职业的多方护理;③对患者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护理。考虑患者的性格、经历、经济及受伤情况等作出个性化的护理方案。
1.2.2 护理评估 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损伤情况、心理情况等全方位的护理评估。①身体状况:患者的生命体征是否正常、重要脏器功能是否完好、身体活动障碍程度等;②损伤情况:损伤的部位、程度和处理方法、固定部位、牢固程度、有无开放伤口等;③心理状况:患者有无悲观、焦虑、抑郁、惊恐、失望、自卑、痛苦心理,对功能锻炼是否积极,以及家属支持程度等。
1.2.3 护理措施 ①病室护理:创造利于患者治疗和康复的良好的病室环境,室温应保持在20℃~26℃,以全身加温为主;相对湿度控制在50%~60%;患者均在空调房内,房内安放温湿度计,护理人员每天定时进行查房,对室内温湿度进行调节。利用紫外线对病室空气进行每日一次的消毒。不适的温、湿度和空气中含有烟草里的尼古丁,均可导致患指微血管痉挛,血循障碍[1];②心理护理:
骨折术后恢复所需时间长,患者需要较长时间的绝对卧床,生活不能自理,患者在术后早期表现出明显的恐惧、焦虑、烦躁易怒情绪,术后中后期表现出多疑不安,有些患者对治疗丧失信心,也有些过早锻炼不仅打击了患者的自信心也对病情造成了影响。护理人员要主动关心患者,讲解正确的功能锻炼时间和方法,鼓励患者积极面对,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增强其信心,使其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治疗逐渐实现功能的恢复;③分阶段护理:
早期(术后1~2周):要求患者术后绝对卧床休息,适应床上大小便,严禁大幅度的翻身、坐起和下床活动。患肢一般用小枕或其他物品垫起放在略高于心脏的位置并制动。同时针对血肿进行按摩、消肿措施,促进血液循环,防止肌萎缩。同时,对患者进行患肢除固定部位外的其他部位进行肌肉收缩锻炼。饮食方面以活血祛瘀为原则,食物以清淡为主,忌食酸辣、燥热、油腻之物,切不可过早食用肥腻滋补之品。中期(术后2~3周):针对骨折处可能的纤维粘连,着重进行患肢骨折的远近关节、自身力量进行锻炼,是防止关节粘连和肌肉萎缩。饮食以和气补血为原则,以骨头汤、田七煲鸡、动物肝脏之类,适当补充维生素A、D,钙及蛋白质。晚期(术后6~8周):逐渐进行以关节为主的全身运动,这一阶段是功能锻炼和肢体恢复的关键阶段,需要患者配合医护人员进行全面的锻炼,以利于患肢功能的恢复。饮食以补益肝肾强筋壮骨为主,配以老母鸡汤、猪骨汤、羊骨汤、鹿筋汤、炖水鱼等,能饮酒者可选用杜仲骨碎补酒、鸡血藤酒、虎骨木瓜酒等。功能锻炼要遵循动静结合,主动、被动结合,循序渐进的原则。
1.3 评价指标 对患者在吃饭、穿衣、洗澡、入厕等方面进行评价。上述四项活动全部自理者为生活自理;一项或多项需要部分帮助者为生活部分自理;一项或多项需要全部帮助者为生活不能自理。
2 结果
患者平均住院时间40.6±4.1 d,知晓康复知识的患者32例,知晓率为88.9%。总体护理效果较好,患者日常生活完全自理的19人(52.8%),部分自理的16人(44.4%),不能自理的1人(2.8%)。36例中4例发生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11.1%,其中1例发生关节挛缩,2例肌肉萎缩,1例关节畸形。
3 讨论
骨科患者术后进行积极地康复护理对于患者功能恢复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在患者术后对患者进行身体状况、损伤情况、心理情况等全方位护理评估,根据患者自身情况,结合早期康复、全方位护理和个性化护理的护理理念,对患者进行含病室护理、心理护理和分阶段护理的康复护理。康复护理后,患者对康复知识的知晓率较高,护理效果较好,并发症较少。说明康复护理对骨科患者术后功能恢复和预防并发症有积极的效果。
篇3
关键词:冠心病患者;社区;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3783(2012)06-0453-02
目前,冠心病是一种常见的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痉挛持续性缺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侯群,包括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缺血性的肌痛型、猝死型等,是一种病死率较高的心血管疾病之一。然而,部分病人在确诊有冠心病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到医院接受正规治疗,或者仅在医院作短期应急治疗,加之病人自我护理意识差,缺乏疾病相关知识及存在不良饮食生活习惯等使其身心健康受到极大威胁,因此做好冠心病病人的社区康复护理很重要。但社区护理需求量大,服务质量高,具有连续、综合、个体化和预防保健为主的特点,所以,做好冠心病病人康复期的社区护理需要严密的程序及管理,具体如下:
1 发挥社区健康教育的作用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要向群众普及卫生知识,转变不良习惯,建立正确的生活方式,仅凭专(兼)职医护人员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积极主动与社区密切配合,充分发挥社区在群众中的纽带作用,首先,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保健知识培训,举办专题讲座,定期向社区提供宣传资料,让他们充分利用小黑板、墙报、宣传栏或口头形式进行宣传,凡有人群的地方都能听到卫生宣传的声音,街头巷尾处处可见宣传墙报。通过多方面的普及宣传使居民真正地了解患冠心病的危害及预防措施。在每季度召开社区主任例会时,对社区工作进行交流、评比总结,优者给予奖励,促进社区健康教育的进一步发展。
2 冠心病健康教育的内容
2.1 加强饮食指导。饮食不当是引发冠心病的重要原因之一,在宣传教育冠心病患者在平时饮食习惯的基础上适当调节热量摄入,少吃动物脂肪,减少胆固醇摄入,膳食纤维能吸附胆固醇,阻止胆固醇被人体吸收,减少胆固醇在人体内生成,降低血胆固醇。忌吃动物内脏、油炸食品、排骨、五花肉控制热量,保持理想体重。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总摄入量,一般占总热量的60%-65%为宜;蛋白质的摄入量每日每公斤不少于1克,以植物蛋白为主。少食盐、食盐为钠离子和氯离子组成,可使血容量和血压升高,均可增加心脏负荷,不利于冠心病的恢复和治疗。少食多餐,不要暴饮暴食,多吃水果蔬菜,蔬菜、水果中的维生素C能促进胆固醇生成胆酸,从而降低血胆固醇,改善冠状循环,保护血管壁;尼克酸扩张末梢血管防止血酸形成,降低血中甘油三脂的的水平;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的作用,阻止不饱和脂肪酸过氧化,保护心肌并改善心肌缺氧;防止血栓形成。保持大便通畅,禁烟戒酒,保持正常体重,避免发胖,原来比较胖的要适当减肥。
2.2 加强体育锻炼。适当的体育锻炼床上休息不活动是错误的。适当的锻炼对于冠心病病人的恢复是有利的,可增强心肌的收缩力,促进侧枝循环,增强体力,降低胆固醇,还可增加生活乐趣,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运动方案,锻炼可增加血液循环,增加心肌活动。应采取散步、体操、太极拳等运动方法,但不能过度疲劳,其活动度以不引起心慌气喘为度,不宜增加心脏负荷。运动时心跳增加次数每分钟不得超20次为宜,否则会增加心脏的负荷,会诱发心肌梗死。运动前要先活动一下身体,如举臂、伸腿等,锻炼结束放松活动,不应立即停止活动,更不应锻炼结束后马上上床休息。不宜在寒冷的环境中锻炼,将头部及胸部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会反射性引起冠状动脉收缩,引起心绞痛。避免在大量进餐、喝浓茶、咖啡后2小时内锻炼,也不能在运动后1小时内进餐或浓饮。另外,注意保持修养环境安静、舒适、整洁、室温合适,减少探视防止不良刺激。
2.3 加强用药指导:药物治疗是治疗本病的重要手段,要保证药物的疗效防止药物的副作用应注意:首先向病人详细说明病情,讲解用药的必要性、有效性和安全性。因为冠心病患者多数服用的是扩血管和活血化瘀的药物,这些药物能促进心脏血管的侧枝循环,有效的预防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的发生,而这些药物作用又是在长期服用后才能见效,指导患者遵医瞩服用,不可随意停用或增减;在用药过程中指导患者学会自我监测,如:服用洋地黄类药物时教会患者自测脉搏,脉搏<60次/min,出现恶心、呕吐、视力障碍或黄视等症状说明洋地黄中毒,应迅速停药立即到医院就诊;使用抗凝药阿斯匹林时应饭后服用,出现牙龈出血、呕吐、黑便和皮肤出血点时立即停药;使用利尿剂应注意观察尿量,出现异常及时就诊;服用硝酸甘油可引起头痛、头胀、面红,药片若受到光照、加热、受潮及储存时间过长,其功效受到影响,应保管在避光的金属盒中,病人外出是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居家时硝酸甘油放在易取之处,定位放置,家人也应知道以便发病时及时取用。遵医嘱定期检查:血压、心电图、血脂、血糖等,为及时调整方案提供依据。
2.4 病情发作时的急救处理:冠心病居家时发生心绞痛,注意保持镇静,首先让患者安静平卧或坐着休息不要走动,更不要慌忙搬动病人,同时让患者含服硝酸甘油和消心痛、速效求心丸等,如果发现疼痛剧烈,且持续时间长往往12小时内甚至1~2天。范围也广,伴有恶心、呕吐、胸闷有窒息感,心跳不规则,甚至发生休克等症状,可能发生不全性心肌梗死,绝大多数心肌梗死病人是在家里发生,应首先告知家人心肌梗死的症状及家庭急救措施。发作时,应先让病人平卧;保证病人安静休息,以免病情恶化,可先给病人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口服速效救心丸等使之止痛,家中应备有氧气袋,可先给病人吸氧气,立即打120,准备送病人去医院。若症状仍不缓解可再次含服,若连续时间大于30分钟疼痛仍未缓解,应考虑发生心肌梗塞,一旦怀疑有心肌梗塞,应安慰病人稳定病人情绪,有条件的及时吸氧,测心率、血压,待病情稍稳定后再转医院治疗,转运病人时瞩病人不可用力,尽量避免多搬动。有时心绞痛、心肌梗塞症状不典型,有的病人可出现反复性牙痛或上腹部疼痛以及出现原因不明的不适时,切不可忽视,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做心电图相关检查,以免延误病情。
3 建立档案,认真做好摸底调查工作
社区应筛选出患冠心病的人数,对所辖18岁以上的常住人口进行健康调查摸底,筛选出患冠心病的人数。首先制定好统一的表格,挨门逐户去登记。由于社区工作的特殊性要采取解释、劝导、说服的方法,使之配合社区人员的工作,并建立了管理卡及档案袋以做好摸底调查工作,方便冠心病患者的社区康复护理。
总之,社区服务要与居民建立持久的服务关系,以预防为主来导向整个社区护理服务,使之预防和保健全面实施,做到了地位上、时间上、心理上和经济上的实惠;方便了病人和家属,密切护患关系,促进护患思想沟通,使患者感受到自我保护意识。自我保健意识增加,对冠心病有了正确的认识,不再轻信一些不当的广告宣传,懂得了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在与医护人员密切配合的同时,更多的是利用所学知识进行自我监护,自我保健,掌握平衡饮食,合理摄取营养,并积极参加适合自己的各种活动。相信通过以上措施,冠心病患者就一定能得到有效护理。
参考文献
[1] 吴兆苏.心血管系统疾病流行学及防治[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8-38
[2] 叶任高.主编.内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310-312
篇4
【关键词】老年 骨折 护理体会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139-02
老年患者年龄偏大、免疫功能差、合并症多,一旦发生骨折后治疗和护理难度较大,易发生并发症。如何做好老年骨折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工作,尽可能恢复其基本生活能力,是临床工作的重点。针对老年患者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我院对其在治疗基础上实施有效的综合护理,包括基础护理、心理护理、康复护理、出院指导等几个方面。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07年11月~2010年10月收治的老年骨折患者110例,年龄65~81岁,平均年龄(72.6±12.1)岁;其中男性48例,女性62例。全部患者中股骨颈骨折58例,股骨粗隆间骨折26例,尺骨骨折15例,腰椎骨折8例,骨盆骨折2例,多发骨折1例。保守治疗44例,手术治疗66例。合并高血压35例,冠心病22例,慢性支气管炎20例,糖尿病18例,脑梗死5例,同时伴有上述合并症2种以上者10例。
1.2 护理方法
1.2.1 基础护理
在护理工作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维持呼吸、循环系统功能稳定,注意纠正酸碱失衡,保持水、电解质平衡。危重患者给予持续低流量吸氧,以降低脑组织缺血缺氧性损伤;给予连续心电监护,严密监测患者血压、心率、体温、血氧饱和度等生命体征指标,每30min测量并记录1次,如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师采取有效措施进行处理。
观察患肢的血运、感觉和运动功能,如出现剧烈疼痛,且呈进行性加剧时,应观察患肢血液循环后正确处理,避免因血运障碍导致的缺血性坏死。尽量减少镇痛泵的使用,以降低物积蓄产生副作用。可采用交谈、听音乐等方法分散注意力,还可轻轻按摩患肢以降低疼痛感[1]。
患肢取正确的,保持功能位。经常帮助患者翻身、擦洗、更换干净衣物,防止褥疮的发生。手术患者术后加强伤口、导管的管理,定期更换敷料,观察伤口愈合情况,如有渗血、感染迹象应立即报告医师处理。引流管固定牢靠,保持通畅,每日观察引流的色、量、质等变化,发现异常后及时处理。
合并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应积极治疗,定期测量血压,合理使用降压药物;积极治疗心脏疾病,术后进行心电监测,严格控制液体量,以减轻心脏负担;有效控制血糖,防止发生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鼓励患者戒烟[2]。
1.2.2 心理护理
根据每位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工作。及时告知患者病情、检查结果及治疗方案的选择,认真解答患者疑问,尽量消除或缓解老年患者内心焦虑、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护士经常与患者交流谈心,与患者家属进行沟通,取得家属的配合,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耐心听取患者倾诉,调动其配合治疗的积极性。对于需要进行手术的老年患者,应向其详细讲解手术与麻醉的有关原理和操作步骤,手术中可能发生的情况和解决办法,取得老年患者的信赖[3]。
1.2.3 康复护理
运动锻炼是刺激成骨细胞活性的有利因素。老年人因生理性衰退,本身活动能力就较弱,一旦发生骨折后活动量就更少,不利于骨质愈合。针对老年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康复训练计划,鼓励患者尽早进行患肢主动或被动运动,范围从小到大,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需长期卧床的患者应保持正确的,定期进行双下肢向心性按摩,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肌肉废用性萎缩等并发症[4]。
一般手术患者术后6h即可在床上进行简单活动,护理人员帮助患者从被动活动逐渐过渡到主动活动,进行上肢肘、腕、掌、指关节屈伸活动,下肢股四头肌收缩活动,膝、踝、足趾关节屈伸活动等。活动强度以老年患者可以耐受为度,不可急于求成。尽早开始离床活动,以促进下肢血液循环。活动时有专人陪同,注意安全,保证康复训练的顺利进行[5]。
1.2.4 出院指导
老年患者出院时做好健康指导,嘱其多进食高蛋白、高维生素、高膳食纤维、高钙、低脂、低盐饮食,多摄入新鲜水果、蔬菜以预防便秘。适当补充钙片、维生素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纠正骨质疏松,促进骨折早日愈合。
嘱患者出院后坚持运动锻炼,注意安全,最好在家属陪同下进行,防止再次受伤。约定复查时间,以便及时了解骨折愈合情况,如出现不适症状应及时复诊,避免造成不良后果[4]。
1.3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采用SPSS11.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计数资料以百分率(%)表示。
2 结果
全部患者经过精心的治疗与护理后均治愈或好转出院,无一例并发症发生,护患满意度调查结果满意度为100%。
3 讨论
老年患者由于生理机能老化、各种合并慢性疾病的影响,一旦受伤骨折后容易引起其他基础疾病的连锁反应,为临床治疗带来较大的困难。老年患者具有依赖性强、敏感等心理特点,入院后易产生焦虑、悲观的消极情绪,对康复产生不利影响。在临床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老年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特点,采取相应的处理对策。
本研究结果表明:根据老年骨折患者的临床特点,给予针对性的综合护理措施,对改善老年骨折患者预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莉,杨月明,李燕.老年骨折病人的护理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0,26(6):932~933.
[2]刘红艳,彭丹,孙阳.老年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6(12):220.
[3]方宏秀.老年骨折患者的心理护理[J].中国中医骨伤科杂志,2011,19(4):54~55.
篇5
【关键词】
急性心梗;整体护理
在心血管疾病中急性心梗是病死率最高的一种危重症,也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急性心梗发病急,变化快、并发症多、病情重的特点,对于护理质量的要求很高,护理人员要在第一时间发现病情的变换,以便治疗的及时进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患者的预后。
1 绝对卧床休息
对于急性心梗的患者要绝对卧床休息3~7 d,并且要跟患者说明,在活动时心率加快,氧供应不足,外周阻力增加,心脏负荷过重,会加重心肌的缺氧、缺血,增大心肌坏死的范围,取得患者的理解跟配合,保持病房环境清洁、安静,让患者充分的休息,防止梗死的范围扩大,促进心肌的恢复[1]。
2 疼痛的护理
疼痛多突然发生,也是最早的并发症,患者感到心前区持续性疼痛,使患者产生焦虑、恐惧、及濒死感。患者激动的情绪以及心理的变化会导致梗死范围的扩大,所以护士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绪变化,对于不同的患者可以根据医嘱给予镇痛、镇静的药物,同时做好安慰和解释,让患者放松心态,更好的配合治疗。
3 吸氧护理
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肌缺血缺氧明显,吸氧可有效提高血氧含量,增加心肌需氧量,所以急性期心梗患者应持续吸氧,病情较重的患者氧流量6~8 L/min,病情较轻的患者氧流量可维持2~4 L/min,持续吸氧一走左右,采取鼻塞或鼻导管给氧时,护士应定时检查,注意保持呼吸道通畅,24 h更换一次导管,及时更换湿化液,对于合并左心衰的患者,湿化液采用50%酒精湿化液[2]。
4 饮食指导
心肌梗死的患者饮食必须适当不宜过饱,应少食多餐,急性心梗的前几天应以禁食或流质饮食为主,后期给予半流质饮食,如高维生素的流汁或半流质的果汁、粥、面片等,对于心力衰竭的患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入,选择低盐低脂清淡易消化的饮食,戒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的饮食,禁忌暴饮暴食,增加心脏的负担[3]。
5 排便护理
由于心梗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导致胃肠蠕动减慢,容易引起便秘,同时心梗患者床上排便的不习惯,增加了排便困难,由于用力排便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容易发生心力衰竭和猝死。改善患者饮食的同时,训练患者床上排便,注意遮挡屏风,放松患者的情绪,适当的做腹部环形按摩,以促进肠蠕动,也可每天清晨给与患者服用蜂蜜水,养成定时排便的习惯,必要时使用开塞露[4]。
6 严格控制输液速度
心梗患者心肌损害,短时间内输入过多的液体会导致心脏负荷过重,容易发生右心衰及急性肺水肿,所以要严格的控制输液速度,一般为30滴/min,根据药物及医嘱而定。
7 严密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
严密的观察心电监护仪的心电图改变、心率变化,防止病发生的发生,对于心梗患者心律紊乱多在前三天内多见,表现为各种心律失常,如有发生应及时报告医生进行处理。心肌梗死的患者的坏死组织会被吸收,一般在2~3 d后,患者会出现体温升高,但不超过38.5℃,如果体温升高到39℃以上,应该考虑有合并感染,通知医生及时处理。注意观察患者的呼吸节律,在心肌梗死早期,多易发生左心衰,患者可能出现呼吸困难,心悸、泡沫样血痰等,护士要根据病情,给予氧气的持续吸入,减少缺氧,改善通气[5]。
8 心理护理
对于心肌梗死的患者心理护理是至关重要的,有与心肌梗死发生突然,患者发病时会有剧烈的心绞痛,使患者产生濒死感,医院的环境会使患者产生紧张的心理情绪,患者刚住院,对环境的陌生,看到各种急救设备,增加了患者的心理压力,同时对疾病的不了解,担心自己的病情,预后,以及自己以后的工作,会使患者产生消极、恐惧、焦躁的心理状态,患者情绪的不稳定,无法配合医生的治疗,会加重病情,所以护理人员要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主动的询问和关怀患者,聆听患者的倾诉,疏导患者的心理情绪,帮助患者了解医院的环境,讲解疾病的知识,告知情绪稳定的重要性,以真诚的心与患者交流,针对不同的患者建立不同的疏导方案,抚平患者的不良情绪,以便几级的配合治疗[6]。
急性心梗发病突然,病死率高,有效的抢救治疗及护理至关重要。护理人员不但要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还要有熟练的操作技术,以及一颗上善若水的心,以优质护理服务的理念及宗旨,贯穿整个护理程序,同时针对不同患者建立个体化针对性的优质护理服务,更好的配合医生的治疗工作,促进患者的健康,降低急性心梗的病死率。
参 考 文 献
[1] 滕立芳.浅谈急性心梗临床护理.医学信息,2010,23(10):224.
[2] 杜淑贤.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几个问题.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22(3):55.
[3] 冯琳,吕瑾瑜,叶秋赞.心梗患者饮食调护的重要性.现代中医药,2005,(2):72.
[4] 王宇.42例急性心梗患者护理体会.医学信息,2009,1(7):187.
篇6
关键词脑梗死急性期护理
2011~2012年收治急性脑梗死患者22例,总结临床护理资料,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患者22例,男15例,女7例,年龄41~82岁,平均62.5岁;原有高血压病史17例,冠心病史13例,其中行冠脉支架植入术2例。
临床表现:偏瘫12例,偏瘫并失语6例,意识障碍5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经CT扫描证实有不同部位梗死灶,符合急性脑梗死诊断标准。
结果
22例患者平均治疗21天,存活19例(其中日常生活基本能自理11例),病情加重家属放弃治疗2例,死亡1例。
讨论
护理体会:
⑴心理护理:急性脑梗死起病急,多在无其他前驱症状时发生。多数患者在安静休息、睡眠中发病,过后或次晨被发现不能说话、一侧肢体偏瘫或失语等。容易产生焦虑恐惧自厌情绪,表现为暴躁易怒,悲伤啼哭或冷漠无情。护理人员要热情地向家属及患者介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病程、时间及预后。说明起病1周内是疾病关键期,多数典型病例在1~2天内脑水肿达到高峰,有可能向好的方面发展,也可能向坏的方面发展,使患者和家属积极配合治疗。从生活上主动关心患者。对梗死较重出现意识障碍、偏瘫等症状及生活不能自理的患者,应允许其亲属陪护。使患者感到温暖、亲切,消除恐惧和焦虑心理,鼓励他们保持良好的心理情绪,愉快地接受治疗。
⑵生命体征护理动态评估患者神志变化,通过对患者的语言反应、疼痛刺激反应、瞳孔对光反应、吞咽反射、角膜反射等来判断意识情况。严密观察神志及生命体征的变化。发现意识障碍、肢体瘫痪加重、呼吸循环障碍等应立即通知医生。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有高血压、冠心病继发的房颤史,血压波动较大,心脏功能多有损害。脑梗死发生后可影响心脏及血压的变化,故在护理中应密切监测心脏功能、血压的变化,予心电监护,注意心率、心律、心电图变化,记24小时出入量,同时准备好抢救仪器及药物,一旦患者发生意识障碍或意识障碍加重,立即通知医生并积极配合急救。
⑶用药护理护士应了解各类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使用右旋糖酐时注意有无过敏反应,使用血管扩张剂注意血压变化,血压偏低时及时告知医生。用溶栓剂、抗凝剂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征象。
⑷预防并发症护理:①预防肺部感染急性脑梗死患者,大多年老体弱,有呼吸道功能减弱,昏迷患者咳嗽及吞咽反射减弱或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口腔分泌物滞留,肺部易发生感染。对神志清醒,应鼓励他们在分泌物多时,先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咳嗽,尽量把痰咳出。对昏迷患者,应将其头偏向一侧,及时吸痰,防止痰液、呕吐物阻塞呼吸道引起窒息或坠积性肺炎。定时协助患者翻身和拍背,帮助痰液的排除。对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者,应给予气管插管或行气管切开术,以保持呼吸道通畅。②预防泌尿系感染对于尿潴留或尿失禁的患者行留置导尿管,留置尿管期间,用0.9%氯化钠500ml加庆大霉素8万U进行膀胱冲洗2次,2次/日。每天更换引流袋1次,并用0.05%碘伏棉球擦洗会阴,按时留尿送检,警惕泌尿系感染。③预防便秘发生由于长期卧床,胃肠蠕动减慢,很容易发生便秘,而便秘患者排便用力可以使颅内压升高,进一步使病情加重。所以要教会患者按结肠蠕动的方向按摩下腹部,以促进肠蠕动。对于极少数便秘严重及时给予口服缓泻药,必要时灌肠,灌肠压力要低,而且不宜>600ml,以免加重病情。④预防褥疮脑血管病所致偏瘫患者如果不采取预防措施,在20小时内即可发生褥疮。所以,要及早加强皮肤护理,防止褥疮发生。首先,保持床铺清洁、干燥、平整、无渣屑;建立床头翻身术,每1~2小时为患者翻身1次,必要时使用气垫床、气圈。对昏迷、病情危重及肥胖不宜翻身的患者,身体受压部位可放置水囊,水囊中水的流动能对受压部位起到按摩、促进血液循环并减轻局部压力作用。温水擦洗身体,保持皮肤干净,同时也促进血液循环。
⑸饮食护理:饮食方面给予低盐、低脂、高蛋白、清淡易消化饮食,供给足够水分。昏迷者暂禁食,48小时后给与鼻饲流质饮食。注意多食含纤维素多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以清淡、少油腻、易消化、低糖为原则,高血压进低盐饮食,合并肥胖要减肥控制体重等。
⑹加强肢体和语言的功能锻炼。急性期去枕平卧,病情稳定后早期进行瘫痪肢体的功能锻炼。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康复训练计划,可进行按摩和被动运动,逐渐增加活动量,鼓励患者主动活动,保持肢体处于功能位置。失语症者尽早协助其进行语言训练。在临床中当患者生命征稳定、神志清醒、神经系统症状不再恶化48小时后,就应着手进行康复。首先对患者进行肌力的评估,然后和家属一起制定锻炼计划。具体做法是:语言障碍者听录音,从简单发音、单词、短语开始,反复训练到说绕口令,促进语言功能的恢复。预防肢体功能碍障的发生:每4小时做1次肢体被动运动和按摩,每次20分钟,帮助患者做关节伸展、内旋、外展等活动,防止肌肉萎缩和关节挛缩并将肢体保持在功能位置。然后练习翻身,促进肌力恢复。随着患者病情好转,能坐稳后要及时进行站立的行走锻炼,指导患者站立平衡训练:双手扶杆站立-单手扶杆站立-不扶杆站立达到三级平衡。行走训练:指导患者先原地踏步,走时由慢到快,循序渐进。
⑺安全护理:对于急性梗死引起意识
篇7
【关键词】 心肌梗死; 心衰; 护理
中图分类号 R542.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3)27-0067-02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冠状动脉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较为常见。患者多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或狭窄基础上,并由某些诱因致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中的血小板在破裂的斑块表面聚集,形成血块或血栓,突然阻塞冠状动脉管腔,导致心肌缺血坏死,或由于心肌耗氧量剧烈增加或冠状动脉痉挛而发病。该病起病急、病情进展快、病死率高。病发时常伴有休克、心律失常,严重时可造成心脏猝死。左心衰是AMI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为20%~48%[1]。以往临床研究指出,对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患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是降低本病病死率的重要措施[2]。为进一步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患者有效的临床护理对策,笔者所在医院临床护理工作者开展了一套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对象为笔者所在医院2012年6月-2013年4月收治的38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患者,其中男20例,女18例,年龄47~77岁,平均(65.3±3.7)岁。既往高血压病史31例,糖尿病病史14例,冠心病病史8例。梗死部位为:前壁19例,前间壁10例,下壁5例,前壁下壁2例,高侧壁2例。均给予常规治疗。
1.2 护理方法
1.2.1 基础护理 患者卧床休息并建立1~2条静脉通路用于输液及抢救之用。密切观察和监测患者心率、血压、呼吸、脉搏等生命体征,应每30 min测量一次血压。对于血压不稳者,应及时给予降压或升压处理。当发现患者心率或心律异常改变情况时应立即报告医生,并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发病第1周内指导和训练患者在床上排便,定期给患者翻身,以防发生褥疮。输液速度一般控制在20滴/min,输液量不宜过多,避免增加心脏负担。用药时发现患者有出汗、胸闷、气短、恶心、呕吐等不良反应时,及时通知医生。
1.2.2 对症护理 (1)吸氧护理:护理人员应及时有效地给患者吸氧,早期足量的吸氧可控制梗死面积的扩大。患者高流量给氧(4~6 L/min)至病情趋于稳定之后给予间断性吸氧,必要时给予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通气。注意加强吸氧护理,每日检查患者鼻腔通畅情况,同时防止氧气罩脱落。鼻导管、湿化瓶及湿化瓶内的蒸馏水需每日更换。对于肺部听诊有湿音的患者,可在湿化瓶内加入50%乙醇,有利于消除肺泡内泡沫表面张力[3]。(2)镇静、强心、利尿、血管扩张:肌内注射吗啡3~5 mg,并密切观察疗效和不良反应;西地兰0.2~0.4 mg,用20 ml 5%葡萄糖稀释后缓慢静脉推注,推注过程中注意监测患者心率及血氧饱和度,出现异常应立即停止推注并及时报告医生;速尿20~40 mg肌注或静注,注意掌握开始剂量,防止过度利尿,引起脱水和电解质失衡;硝酸甘油舌下含化,部分患者可在必要时用硝普钠稀释后静脉滴注,注意血管扩张剂应在补足有效血容量的前提下应用。(3)溶栓护理:溶栓治疗能有效地缩小梗死的范围,改善左心室功能,是挽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命的关键[4]。溶栓治疗前,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完成血常规检查、血小板计数及血型,详细询问患者有无脑血管病史、活动性出血以及外伤史,明确排除溶栓治疗禁忌证。溶栓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体征,一旦发生异常应立即停止溶栓治疗,溶栓治疗后加强对患者的心电监护。(4)对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及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加强对基础疾病的规范化治疗及对症护理。
1.2.3 饮食护理 发病后4~6 h内禁饮食。饮食以低盐低脂、高纤维素、产气少、清淡易消化的流质食物为主,多食用新鲜的水果,鼓励患者多饮水,利于排尿和排便。
1.2.4 心理护理 本病病发突然且危急,临床表现剧烈,患者的心理活动普遍较复杂,容易产生孤独、焦虑、抑郁、烦躁等负面情绪,对患者康复产生较大影响。护理人员应耐心倾听患者的问题,了解其需要并给予详细解答及细致、周到的护理。此外还应详细介绍该疾病的治疗方法、注意事项等基本知识,使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
1.2.5 康复护理 护理人员应制定康复计划,指导患者进行康复期功能锻炼。嘱患者注意休息,避免精神过度紧张,避免参加过重体力劳动,合理调整饮食结构,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嘱患者坚持合理用药,定期随访,并告知患者病发前的会出现一些症状,一旦出现疑似症状应立即来院就诊,以免延误病情。
2 结果
38例患者中29例病情缓解并顺利出院。死亡9例,死亡率23.68%,其中3例死于心力衰竭,4例死于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呼吸衰竭。死亡患者中合并糖尿病7例,合并高血压9例。无护理相关并发症发生。
3 讨论
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部分心肌缺血坏死,室壁顺应性降低及室壁运动异常导致左室舒张末压升高,患者最终发生肺水肿,此时肺顺应性降低,气道阻力增加,呼吸功增加,加重低氧血症。临床实践指出,吸氧是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重要措施,早期足量的吸氧有助于控制梗死面积的扩大,及避免由于缺氧产生的严重肺部感染而进一步导致脑水肿[5]。本组研究中,患者在病发初期给予高流量吸氧(4~6 L/min),待病情趋于稳定之后再改为间断性吸氧。
本组研究中发生9例患者死亡,死因归于心力衰竭、肾衰竭或呼吸衰竭,死亡者合并高血压、糖尿病、呼吸系统疾病之一或多种疾病。这些患者在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时死亡率较高,笔者分析原因如下:(1)合并高血压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泵功能衰竭、心源性休克、严重心律失常发生率较高,可能与患者多伴有左心室肥厚,冠状动脉储备力降低,心肌能量供应相对减少、功能降低,易发生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及心律失常有关[6],病死率较高。(2)急性心肌梗死合并糖尿病患者,病情更为严重,可能原因为:糖尿病发生后,脂质更易浸润血管壁,促进动脉硬化,加之血管壁及血管内皮在高血糖的影响下,损害加重,加速冠状动脉内膜粥样斑块形成,一旦斑块破裂将堵塞冠状动脉血管,加重心肌梗死[7]。因此,既往多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的患者,需要加强对基础疾病的检查和规范化治疗,尤其对糖尿病,包括糖耐量异常的患者,要注意综合控制血糖,强化降脂等危险因素。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左心衰患者,发病危急,早期病情不稳定,综合有效的护理措施为提高临床救治效果、降低病死率及并发症发挥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周娟,许丹焰.急性心肌梗死合并急性左心衰52例治疗和死亡原因分析[J].中外医疗,2009,28(1):5-6.
[2]曹海宏,剧仲华.以急性左心衰为主要表现的急性心肌梗死20例临床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12,10(10):1268-1269.
[3]纪文龙.急性左心衰57例临床分析[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8):56-57.
[4]姚立杰.急性心肌梗死76例的临床观察与护理体会[J].中国保健营养,2012,22(11):4675-4676.
[5]王士雯.老年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的肺启动机制[J].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2002,1(1):4-6.
[6]范茂林.高血压并发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0,8(1):80-82.
篇8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塞的抢救护理措施与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实施的抢救护理措施及健康教育。结果:48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痊愈30例,好转15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93.75%,病死率为6.25%。结论: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死率高,及时的抢救和恰当的护理是争取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持续性心电监护和合理有效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预后转归,降低病死率。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护理
【中图分类号】
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8-0019-01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严重类型,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冠状动脉血供急剧减少或中断,以致相应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心肌缺血,引起部分心肌缺血性坏死[1]。急性心肌梗塞起病急骤,常并发心衰、休克与心律失常,是心脏猝死的主要原因,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实践中,我们认识到,对患者密切观察病情,监测心律、心率、血压、心功能的变化,积极抢救,有效护理是救治成功的关键,每一环节都是不容忽视的。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48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均符合急性心肌梗塞诊断标准[3],其中男32例,女16例,年龄39~76岁,平均58.5岁。根据心电图表现确诊部位:急性下壁梗塞20例,前壁梗塞8例,前间壁心梗9例,高侧壁心梗8例,广泛性前壁心梗3例。
1.2 治疗方法:患者入院后,立即予以输氧、建立静脉通路、24小时心电监护、抗凝、溶栓、缓解心绞痛等对症支持疗法。
1.3 结果:48例患者经治疗护理后,痊愈30例,好转15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为93.75%,病死率为6.25%。
2 护理
2.1 卧床休息: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2周处于急性期,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生活由护理人员帮助照料,病人的翻身、洗漱、饮食、大小便等,均由护士协助,并作肢体被动运动,以防血栓形成,限制亲友探望,防止情绪激动。第二周除低血压外,可鼓励患者在床上做深呼吸及伸展四肢等轻微活动或四肢被动运动,动作要缓慢。第三周至第五周如病情稳定,可逐步离床,在室内缓步走动;病重或有并发症者,须延长卧床时间。
2.2 疼痛的护理: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常有剧烈的胸痛,常呈难以忍受的压榨、窒息或烧灼样,伴有大汗、烦躁不安、恐惧及濒死感。因此护士要密切观察患者胸痛性质、持续时间、部位,及时告诉医生,遵医嘱给予吗啡、杜冷丁等镇痛剂,及时解除疼痛。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2.3 吸氧: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用鼻导管持续高流量吸氧3~5d,流量为3-5L/min,以后间歇吸氧,流量为1~2L/min。吸氧是心肌梗死治疗中重要措施,氧疗可以提高血氧饱和度,缓解心绞痛,减少心律失常,早期足量的吸氧可缩小梗死的面积的扩大,因此及时通畅有效吸氧是至关重要的[4]。
2.4 应用溶栓及抗凝剂的护理:溶栓治疗的护理:(1)溶栓前,向患者及家属解释溶栓治疗的必要性、疗效及可能出现的并发症。询问患者是否有活动性出血、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消化性溃疡、严重肝、肾功能不全等溶栓禁忌证。(2)争取在发病6h内用药,用药愈早,预后愈好。溶栓药物输入过慢会降低疗效,根据医嘱将尿激酶100~200万单位溶于生理盐水100ml溶液中,按要求30~60min滴完。(3)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皮肤、黏膜有无出血点、淤斑;穿刺局部有无出血;患者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以观察有无消化道出血;患者意识、瞳孔变化。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梗,约11%患者出现出血并发症。若发现鼻黏膜出血、牙龈出血、穿刺点出血等,应及时报告医生终止溶栓。(4)加强监护,密切注意溶栓后的反应,定期记录心电图,复查心肌酶,并询问患者胸痛情况以判断溶栓效果。穿刺后可适当延长局部压迫止血的时间,必要时可加压包扎,减少并尽量避免多次静脉注射。发现患者有神态的变化,以及大小便颜色、皮肤及黏膜异常,要及时通过医生。
2.5 心电监测的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入院24h内,每半小时测血压、脉搏、呼吸、心率1次,监测4h后改每小时1次。24h病情稳定后,改4h测1次,共测3天,并详细记录。护士应能识别异常心电图,及时通知医生。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时,电极位置一定要固定好,检查导联线连接是否牢固,防止患者翻身时电极脱落。
2.6 心理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常有濒死感及恐惧感,加上陌生的环境,急性期卧床休息,床上洗漱,大小便等,改变了往日的生活习惯,因此产生焦虑不安的情绪。做好心理护理,缓解患者的紧张情绪,多询问患者的自觉症状,让其感觉到温暖和安慰。护士在日常工作中要为患者创造有利于治疗和康复的最佳心理状态,主动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促进病情早日康复。
2.7 饮食与大小便护理: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在饮食上要给予低热饮食,保证足够的维生素,少量多餐,切忌过饱,以免增加心脏负担[5]。急性期为了防止便秘、腹胀,保持大便通畅,3~4天内应给流质饮食,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病情稳定改为半流质饮食,也可口服缓泻剂,以减轻因用力排便而增加心脏负荷,诱发心律失常甚至室颤,导致死亡。
3 出院指导
一般病人4~6周已进入恢复期,如病情稳定可出院,出院后仍需继续按冠心病治疗,指导病人长期服用小剂量的阿斯匹林或潘生丁对抗血小板聚集,预防再梗塞,并定期随访。平时学会自我控制,遇事冷静,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安排合理的运动,促进体力恢复。多向病人讲解心肌梗死的有关知识及注意事项,预防并发症的发生[5]。
4 体会
急性心肌梗塞的病死率极高,及时的诊断并处理诱因和适时恰当的护理是争取病情转归的重要因素,尤其是持续性心电监护和合理有效的观察护理及健康教育,有助于稳定急性心肌梗塞患者的病情,降低病死率。在护理过程中一方面要做好细致的病情观察,及时准确地予以治疗,一方面要加强心理护理,经常深入病房了解患者的需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解除患者的焦虑恐惧心理,增加患者的信任感和安全感,并为患者创造良好的治疗休养环境,使患者保持心情愉快,很好地配合治疗和护理,从而促进患者恢复健康。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使用适量的止痛镇静药物,帮助患者正确认识本疾病,做好康复指导,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护理,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诸骏仁,高润霖.心肌梗死全球统一定义的制订及其主要内容.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8,6:1-4.
[2] 冯正仪.内科护理学.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87-96.
[3] 吴少祯.常见疾病的诊断与疗效判定标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83-84.
篇9
本文将根据临床实际,对于神经内科进行脑卒中康复治疗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以促进脑卒中病症临床治疗康复率,减少对于患者的危害和不良影响。
关键词: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治疗;临床特征;分析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128-01
通常情况下,脑卒中主要包括脑出血以及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根据临床研究统计显示,容易出现在的心脏病以及糖尿病、高血压等长期病症患者中间,一旦发生脑卒中不仅容易出现较高的死亡率,并且会对患者造成不同程度的伤残影响,对于患者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危害和不利影响。临床中进行脑卒中的康复治疗,早期康复干预是提高患者康复治疗有效率的一种有效措施,不仅能够减少患者出现肌肉萎缩或者是关节脱位、挛缩畸形等残疾情况的发生,并且在促进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改善,减轻患者病症痛苦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和影响意义,在临床中也得到了较好实证应用。
1 脑卒中患者特征与致残原因分析
1.1 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病症特点分析:
脑卒中是一种多发于老年群体的脑血管疾病,随着老年患者年龄的增加,由于各器官生理功能出现较快速度的加速,导致出现自稳态控制能力降低,同时对于内外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以及应答能力也出现迅速下降,从而就为患者脑卒中病症的发生创造了一定的基础和条件。通常情况下,患者一旦发生脑卒中,临床检查中多显示为脑内出现多发病灶以及脑萎缩、白质疏松等,同时还伴有认知障碍和二便障碍、躯干控制能力与肌力功能相对较差等问题状况,此外,该病症一旦发生不仅废用以及误用发生比较快、数量多、情况严重等,而且容易出现退化,伴有严重的并发症,对于患者造成较高的死亡率。另一方面,随着脑卒中的发生,患者全身器官以及系统功能出现明显衰退,对于患者的康复训练以及预后影响也比较突出,预后突发病症相对较多,并且容易出现反复发作,对于患者健康形成较为频繁的影响,导致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以及社会参与能力等出现迅速和明显的下降。总之,脑卒中病症临床治疗效果相对较差,且患者病情变化波动比较大、病程时间比较长、致残率高、恢复比较慢、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各种不良反应等,已经成为较为突出的临床病症特点。
1.2 脑卒中患者临床病症的致残原因分析:
结合上述对于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病症特征分析,根据临床中对于患者病症原因的总结分析,由于导致脑卒中患者病症发生的原因相对比较复杂,并且存在多因素影响情况。而在进行脑卒中患者病症发生致残因素的分析中,除了脑卒中病症本身的作用因素影响外,各种伴发病以及患者机体老化、继发后的误用与废用、不同的社会心理因素等,也是导致脑卒中患者不同残疾发生的重要原因。其中,患者生理肌体的老化,导致患者的各种活动能力出现下降,从而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容易发生各种疾病与外伤情况,同时对于病症治疗期间的康复训练耐受性和配合程度也会降低,也就更容易造成治疗期间的误用和废用情况发生,并且一旦出现误用与废用则很难进行改正。最后,再加上患者对于自身肌体老化和伴发病、继发的费用和误用等心理承受比较差,造成各种社会心理因素的存在和发生,必然会对于患者的康复治疗以及训练等造成相应的不利影响,从而使患者在病症治疗期间出现较为明显残疾和伤害,甚至发生严重的致残病症,对于患者健康以及日常工作、生活的开展造成不利的作用和影响,甚至呈现恶性循环的发展态势,是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
2 神经内科脑卒中康复治疗临床特征分析
2.1 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的目标分析:
在进行脑卒中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中,结合我国脑卒中患者的年龄特征与工作生活情况,由于老年群体主要是以日常生活为中心,多数已经不参加工作,因此,在进行老年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也主要是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为主,并且在治疗期间要尽量减少患者卧床不起发生的概率,同时尽量减少患者对于医疗机构的依赖,使患者具有相对独立的社会生存与自理生活能力,从而为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减轻相应的负担,减轻患者痛苦。
2.2 脑卒中康复治疗临床特点分析: 结合脑卒中临床治疗与康复训练开展的实际情况,通常情况下,进行脑卒中患者的康复训练,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加强和改善。
首先,在进行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应注意加强对于患者进行康复治疗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以提高患者对于康复治疗的认识,提高患者康复治疗的积极性,主动配合医院的康复训练和治疗,从而提升患者的康复治疗效果。结合医院当前对于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开展的实际情况,由于部分医护人员对于脑卒中病症康复治疗的了解不够深入,并且存在一定的认识偏差等,使得患者的康复不仅治疗时间比较长,并且康复治疗效果也比较差,引起患者以及家属的抵触,对于康复治疗的积极性与配合程度都比较低,对于患者的病症治疗存在极大的不利影响,因此,需要加强对于患者、家属进行康复治疗的宣传教育,以提升患者治疗有效率。其次,在进行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中,还应注意结合患者病症的治疗恢复情况以及病症特征等,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训练方案,通过合理有效的康复训练,以减少患者病症死亡率和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与生存质量。再次,在患者病症的康复治疗过程中,还应注意使患者以及家属理性看待康复治疗,认识到康复治疗虽然不能够使患者恢复到患病前的状态,但是对于患者日常生活以及生存自理的实现,具有极大的积极作用,从而使患者和家属能够积极的配合医院的康复治疗计划,实现生活与生存能力的提升。最后,还应注意通过对于医院设备的改造升级以及加强对于脑卒中患者的康复护理,来实现患者的康复训练,提升患者日常生活与生存的能力。其中,加强患者的康复护理,不仅需要做好患者身体功能恢复训练的护理与电刺激治疗护理,同时还应加强患者心理护理,避免不良心理对于患者护理的影响。
3 结束语
总之,脑卒中作为临床中发病率与致残率、死亡率都比较高的一种病症,是临床研究和关注的重点,进行脑卒中康复临床特征分析,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相应参考。
参考文献
[1] 邓红琼,郭鹏,李超.卒中后共济失调综合康复训练法治疗37例小脑卒中患者临床观察[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1(8).
篇10
关键词:心肌梗塞;护理;体会
急性心肌梗死近年来发病逐渐增多,已成为影响公众健康的主要问题,随着医学治疗护理技术的不断提高,对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护理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临床资料
198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8例,其中男42例,女36例,年龄38~85岁,其中前壁梗死26例,下壁梗死19例,后下壁梗死7例,侧壁梗死5例,前壁并侧壁梗死4例,前壁并下壁梗死6例,后下壁梗死3例,其他部位梗死8例。
2观察护理方法
2.1严密观察生命体征及时预防并发症
2.1.1严密观察血压 在发病24h内常有心律失常的发生,由于心肌大面积梗死,早期会剧烈胸痛、出汗、呕吐,引起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输出量减少或血容量不足,血管扩张药及合并出血均可发生低血压,因此应严密观察血压的变化。
2.1.2进行心电监护 观察病情变化,心律失常是心肌梗死的常见并发症,常发生于24h之内。CCU护士要对心律失常有充分的认识,必须熟悉患者心电图变化及正确识别各种心律失常图形。对患者行24h连续心电监护,保持高度的警觉性和敏锐感,及时发现心律、心率的变化,并将变化的心电图录下,标明时间,保留静脉通道,备齐抢救药物及仪器并放于床边,协助医生采取有效措施。
2.1.3 吸氧 吸氧是治疗和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基本措施之一,对有呼吸困难和发绀患者吸氧可改善心肌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1]。吸氧可提高动脉血氧分压,改善心肌氧合,有助于梗死周围缺血心肌的氧供,缩小梗死的范围,减少心律失常。
2.2饮食护理 患者在饮食上注意保持水和电解质平衡,要低热量少食多餐,避免一次性进食过量而使膈肌升高,加重心脏负担,因患者绝对卧床,胃肠蠕动减弱,消化功能降低,患病3d后给予流质或半流质,每天进食总量在1000~1500ml,分5~6次给予,心衰者,易食高维生素、低脂肪易消化、产气少的食物为宜,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纤维素的食物,禁用牛奶、豆浆、浓茶、咖啡、浓肉汤等对胃肠道有刺激性的食物,禁止吸烟与饮酒[2]。
2.3预防便秘 患者常因不习惯卧床大便,再加上进食量减少及镇痛剂的应用,易使胃肠功能受抑制而引起大便干结,应指导患者床上解大小便,养成床上排便的习惯。排便时要避免用力不当,可口服果导,充足的维生素等饮食,以促进肠蠕动,利于排便。
2.4心理护理 大部分急性心梗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恐惧和焦虑,所以我们要为患者提供安静安全、清洁、舒适的治疗护理环境,病房空气新鲜,鼓励患者调整心态,树立信心,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2.5疼痛的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多发病突然,并伴有持续剧烈的疼痛,注意观察心前区疼痛的性质、持续时间、部位,有无放射痛。因剧烈疼痛、燥烦不安可增加心肌耗氧量和心脏负荷,诱发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和休克,所以疼痛时要尽快止痛,可给予杜冷丁或吗啡止痛。同时密切观察呼吸、面色的变化,以防止药物对呼吸循环的抑制。
2.6适当卧床休息 患者休息方式与活动的程度可根据病情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要保证绝对卧床休息,发病的第1w内病情最不稳定,易出现并发症,各项必要的医疗护理要集中做完尽量减少患者心脏负担,使患者保持情绪稳定,减少心肌耗氧量。第二阶段为床上活动阶段,如患者情况稳定,无并发症,第4~6d就可以在床上作四肢活动,自动翻身。第三阶段为离床活动,发病3~4w应帮助和鼓励患者逐步离床活动,试着进行上下楼梯的活动。
2.7溶栓治疗的护理 溶栓治疗是近年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最经济的方法之一。
3体会
通过上述78例患者的护理,我们可以发现,凡是各种能增加心肌耗氧量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体力和精神因素,都可能使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心肌梗死后合并心律失常是其三大严重并发症之一,如不加注意就有可能造成意外,由于我们护理人员观察仔细、发现及时并采取了紧急措施,明显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了不必要的麻烦[3]。我们的体会是:①患者一经确诊怀疑为急性心肌梗死后就准备好抢救药物及设备;用心电监护仪严密观察心律、心率的变化,发现严重心律失常,立即采取应急措施;②一旦发现监护仪上出现室颤或快速室性心动过速同时有血液动力学改变者,一方面要紧急通知医生,另一方面要立即用直流电300J进行除颤,如发生心房颤动或扑动,心室率过快并影响血流动力学时除紧急通知医生外,还应根据患者具体状况进行处理,如患者出现神志突然丧失,医生又来不及,如监护仪上诊断明确为心室率过快所致,必要时出可用同步直流电100~200J 进行电转复;③冠心病患者可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对抗血小板凝聚,可能有预防心肌梗死的作用,做好患者工作的同时,要做好家属的工作,使患者和家属之间建立一种新的,有利于疾病康复的心理环境,从而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蓓,施雁.急性心肌梗死临床护理进展[J].中华护理杂志,2004,39(12):926-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