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认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论文摘 要: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一些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缺乏职业认同感。职业认同感的培养途径: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广大教师的表率作用。其次,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幼师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第三,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第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
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颁布。伴随着国家对学前教育的重视,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迎来了新的机遇。全国各大中专院校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纷纷出现了热招局面。怎样办好幼师、学前教育,培养出合格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已经是摆在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笔者所在的学校,近两年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人数逐年增加。作为一名工作在幼师、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一线的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在与学生的接触中,发现了一个被忽视的问题,那就是不少学生对幼儿教师这一职业认同感比较模糊,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缺乏职业认同感。
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感就是指幼儿教师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在内心里认为它有价值、有意义,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可以这样说,职业认同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与基础,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认识到这一点,学生职业认同感的有无与高低,其重要性已经不言而喻了。
那么,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职业认同感又是怎样呢?笔者通过问卷的方式分别对中专幼师和高职大专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就这一问题进行过调查,其结果很不乐观。在问题“你为什么选择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回答“喜欢或热爱”的,仅占百分之四十左右;更多的回答是“好就业”、“是家长的意见”、“天天和孩子在一起,觉得好玩。”等等,甚至有的回答是“中学毕业了,成绩又不好,总得有个学校读啊”。尤其是中专幼师学生的问卷反应出的职业认同感的问题更为突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是长期以来社会和家长对幼儿园和幼教工作者认识上的偏颇影响了这些学生,使他们对于自己将来的岗位缺乏正确全面地了解和认识。
怎样在幼师教育阶段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呢?笔者认为有如下途径:
首先,要充分发挥幼师、学前教育专业广大教师的表率作用。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各级各类院校的幼师、学前教育的教师虽然与学生们将来所做的幼儿教师有所不同,但对岗位的热爱,对学生的热爱,对自己所从事的职业的自豪感应该是一致的。一个合格的幼师、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本身就应该有高尚的师德、丰富的知识和高超的教育教学水平。因为“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社会的规范、道德的化身、人类的楷模、父母的替身”。 转贴于
其次,以各种手段和方法帮助学生对幼师职业有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使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坚定的职业信念。学校除了通过必要课程的课堂教学来实现这一目的外,还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可以定期组织学生到幼儿园参观,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幼儿园的家长会,可以邀请优秀的幼儿教师来校做报告、开讲座等等。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现在许多年轻人对职业不满意,然而,可悲的是,真给了他们选择的自由,他们却只有一个标准,除了挣钱多一些,谋生得好一些之外,就不知还要什么了。”我们的幼师教育就是要培养我们的学生把职业与事业融为一体,也只有这样,我们的学生才能在未来的幼教岗位是有所发展,有所成就。
第三,确立明确的培养目标,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各级各类院校,一定要明确我们培养目标的首要一点就是培养有职业理想的幼儿教师。这一点,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或只写在人才培养方案里,是要确确实实落实到实际行动中的。各级各类院校在课程设置上就要科学合理,保证师德及人文素养方面的课程的课时量。笔者通过网络查询一些院校该专业的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发现目前我国的各级各类院校(包括笔者所在的院校)更多的是重视学生艺术技能的培养,或多或少地忽视了学生的师德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其直接结果就是学生对自己即将从事的职业认识不足,准备不充分,缺乏对岗位的适应性。近年来,全国各地幼儿园虐童事件时有发生,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除了当事人的心理因素外,主要还是幼教工作者缺乏基本的师德和必要的人文素养,也就是缺乏职业认同感。
第四,利用校园文化建设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校园文化建设,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有助于学生职业认同感的形成。各级各类大中专院校,要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学校要着力营造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相融合的校园文化,要利用校园网络、橱窗、广播电视、标识牌等营造富有文化内涵的环境,定期开展文艺汇演、书画展览、演讲比赛,要让学生有更多的活动,更多地感受到被人欣赏、被人关爱的温暖与幸福。在这种校园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学生,其职业认同感必定很高。
2010年11月,《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简称“国十条”)出台,其中对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有专门的要求,提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我们广大幼师、学前教育战线上的教师要肩负起这份使命和责任。
参考文献:
篇2
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重要性分析
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促使社会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学前教育更是受到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学前教育不但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一门较为年轻的学科。随着社会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需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涉及的学科众多,既有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等理论知识的学习,也有舞蹈、绘画、钢琴等艺术类课程的学习,可以说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所要培养的学前教育人才必须是全才和多面手,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各项专长,还要有教育技能,如游戏、剪纸等等。因此高校学前专业教育必须从多角度出发,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托儿和幼儿教师。要实现这一教育目的,必然离不开幼儿园的配合与合作。我国高等教育改革是要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使接受高等教育的学生既学到了理论知识,又有较高的技术水平,从而能够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因此不少高校针对专业设置情况已经与对口单位、企业建立了产学研一体的教育教学体系,通过校企联合、企业定向委培、共建实训基地等多种方式,来提高高校学生的专业技能。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也不例外,通过与幼儿园、托儿所建立合作关系,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到幼儿园去见习、实训和实习锻炼等,从而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通过幼儿园实践学习,使知识更加扎实,使技能得到锻炼和提高,为毕业后走上学前教育岗位奠定基础。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一方面能够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掌握当前幼儿园教育现状以及发展方向提供有效的参考,另一方面帮助幼儿园提高了教育教学水平,二者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高校学前专业以幼儿园为基地,让专业学生边学理论知识边实践,从而培养出合格的学前教育工作者;而幼儿园通过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和一定专长的高校学前专业学生的实践,带动了幼儿园各项教学工作的顺利完成。同时,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还能够有效地弥补幼儿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对提高幼儿园整体学前教育水平具有积极作用。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存在的问题
(一)对合作认识不足
目前,高校教育改革正在不断地深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的高等教育将成为主流。如何使教育单位与用人单位有机地联合在一起,共同培养出既有专业理论知识,又有实际操作能力的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关键问题。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在一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上领导和教师对学生实践教育活动认识不足,对产、学、研一体化发展体系还不清晰,设置学前教育专业的高校领导和教师思想意识上还简单地认为只要将知识理论教授给学生就可以了,而忽略了学生多专业技能的掌握和实际运用,造成不少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高分低能,无法胜任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这种偏重专业知识理论学习的根源就是认识不足造成的。不仅如此,一些幼儿园教师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园见习、实习并不欢迎,甚至抵触高校学生的见习和实习、实训。究其原因,同样是存在着认识不足的问题。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和幼儿园对合作认识不足,是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主要原因。
(二)合作模式单一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单一也是制约合作的问题所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往往都是自己联系见习和实习幼儿园,而且有些幼儿园对见习、实习学生没有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实践教育效果不佳。这说明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单一,没有形成一个全面的、深入的、多角度的合作模式。这无疑成为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最大问题。有效解决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单一,已经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模式研究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多种多样,需要双方建立起一种融洽的、共赢的合作体系,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幼儿教育水平。
(一)教师岗位互换合作模式
由于受传统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具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些高校教师缺少的正是学前教育的实践经验,造成在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授上只注重理论知识的学习,而不能很好地将幼儿园的实践经验传授给学生,造成高分低能现象出现。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可以采取教师岗位互换的模式,把从事幼儿园多年教育的幼儿教师选拔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去任教;同时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任职教师送到幼儿园去任教。通过这种教师岗位互换,既提高了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实践教育水平,又将幼儿园的实际工作经验引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课堂之上,从而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得到共同发展和提高。采取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师岗位互换的合作模式,一方面能够提高幼儿园教师对学前教育理论知识的学习,另一方面能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亲身接触幼儿,了解幼儿在幼儿园的成长过程,这种亲身实践能够弥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实践经验的不足,在以后的学前教育教学中能够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而幼儿园教师通过岗位互换,将一些成功的学前教育实践经验带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同时还能够提高自己的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水平。可见,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教师岗位互换的合作模式是双赢。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幼儿园为实训基地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以幼儿园为实训基地的合作模式已经有不少的例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在幼儿园进行实训,从而使理论知识得到实践检验。通过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到幼儿园进行实践教育学习,一方面能够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们能够对所学的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心理学、幼儿保健学的理论知识在实际中得到运用,另一方面还能够提高幼儿园教师的幼儿教育水平。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必须要多方联系幼儿园,通过这种产学合作的模式,在幼儿园建立起实训基地,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边学习理论知识边进行实践,从而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幼儿教育技能得到最基本的训练,为将来胜任幼儿教师这一职业提供可靠的保障。
(三)将幼儿园引入高校学前教育专业
针对一些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自办幼儿园的模式使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这种同属于高校领导和管理的两部分,在合作上自然而然能够起到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成果,而且还可以针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分批到幼儿园进行见习和实习,从而使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得到同步发展;而针对一些不能够自己开办幼儿园的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同样可以联系高校当地的幼儿园,每周带领幼儿到高校来与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互动。这样不但使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师生有接触幼儿的机会,而且使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与幼儿交流互动,为更好地掌握学前教育理论知识及专业技能提供帮助。将幼儿园引入到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是产学研的需要,是提高幼儿学前教育整体水平的需要。高校有自己的幼儿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幼儿教育的研究,时刻观察了解幼儿的心理和生理变化,及时调整幼儿教育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还能够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提供一个实践学习的空间。可见,将幼儿园引入到高校,在统一的高校领导下使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融为一体。这也是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一种可取的模式。
(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办园
合作办园也是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的一种模式,通过双方投资共同开办幼儿园,从而实现高校与幼儿园产学研一体化合作。这种共同办园的合作模式不但给高校学前教育专业提供了实践教学的场所,而且给幼儿园也提供了可靠的教师保障,幼儿园整体师资水平会得到提高。同时,还可以把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及时地转化为成果,为幼儿园健康发展带来动力。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办园还能够提高幼儿园的整体教学水平,尤其是能够使具有学前专业知识的专业人才成为幼儿园教师。这也是“双师型”教师培养的重要方法。因此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办园同样是一个可取的合作模式。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模式是多种多样的,需要双方共同构建。高校学前教育专业领导和教师要摈弃应试教育思想观念的影响,以人为本,因地制宜,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与幼儿园进行全方位的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实现高校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的教学目标。总之,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合作为培养更多合格的学前教育应用型人才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这一模式值得光大。
参考文献:
[1]徐启丽.学前教育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探析[J].科技信息.2013(22)
[2]李桂英.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J].教育科学.2012(03)
[3]周欣.以实践为导向的学前教育专业培养模式构想———以新疆教育学院为例[J].新疆教育学院学报.2012(02)
[4]张楠.浅析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与幼儿园的合作[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07)
篇3
关键词: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专业发展
G61-4;G652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应多种途径加强幼儿教师师资队伍建设,统筹规划,加强学前教育的发展,而在师资队伍建设实然状态中,男女比例失调,女性教师占比过重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在很多高校,一个学前教育专业的班级中仅仅只有一两个男生,男幼师生被称为“国宝”。为了改变国人对幼教行业中男幼师的世俗眼光,增加幼师队伍的阳刚之气,有部分院校已开始着手实施“学前教育专业男生免费”政策,其中以江苏省为代表,但在面对强大的舆论和社会压力下,学前教育专业男生仍不乏有专业认同感减弱,甚至出现转专业、退学的情况。专业认同是一种状态与过程的结合,即指个体对自己正在学习或从事的专业有清楚的认识和规划,认可并愿从事相关工作的情感态度。
一、调查目的
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教师,在教师专业发展阶段理论中,职前教育是培养一名合格教师的重要环节,而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男生这样稀缺的资源,其专业素养是影响他们职业生涯的关键因素。基于此,本研究立足职前教育中的专业认同,通过对四川省S学院学前教育男生进行调查研究,了解其对本专业的认识和规划现状,情感态度,以期能对高校更好的掌握学前教育男生的学习状态,培养优秀的幼儿男教师提供一定的参考意见,做到因材施教。
二、调查对象与方法
S学院是2006年2月经国家教育部批准的省属公办普通院校,学校以创新思维为基点,立足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本研究选取该校2011级―2015级学前教育本科男生为主要研究对象。S学院于2009年开始招收学前教育专科专业,并于2010年开始招收本科层次的学前教育学生。其基本情况如下表:
从以上表格可以看出,2011级到2015级S学院共招收学前教育学生257人,其中女生239人,男生18人,男生占比约为7%。从整个男生招收趋势而言,每年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人数并不多,且报考人数极不稳定。从纵向看,2012级男生人数占比相对较高,是因为在2012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允许招收艺术类考生,到了2013年,由于国家政策的规定,S学院只能招收学前教育普通类考生。
为更加清晰地了解S学院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现状,并与女生做差异化研究,本研究选取了2011级―2015所有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采用现场发放问卷的方式,共发放问卷257份,回收255份,回收率99.2%,剔除无效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43份,回收有效率为95.3%。访谈选取了2012级(大三)和2014级(大一)的两名男生。
根据已有研究的总结和分析,本研究采用自编问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专业认同的现状调查问卷》,从专业认知、专业学习、专业期望和前景三个维度共设置问题37题,其中1-4题为学生的基本情况,5-17题体现学生的专业认知,18-27题体现学生的专业学习,28-37题体现学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和前景。本问卷选用5点计分法,选A记5分,选B记4分,选C记3分,选D记2分,选E记1分。
三、调查结果分析
(一)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度普遍低于女生
从调查结果和男女生专业认同的状况比较分析,男生对学前教育的专业认同总体程度不高,且普遍低于女生,主要体现在:
1.填报志愿的性别差异
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认识最初体现在志愿的填报上,因此本问卷设置了三种选项:第一志愿、第二或第三志愿、调配。选择第一志愿的说明对本专业认同度相对高,反之则说明相对低。笔者在整理数据中发现,男女生在此项的选择中性别差异非常明显。其中男生填报第一志愿的3人,占男生人数的16.7%,而选择调剂的男生有13人,占男生总人数的72.2%。女生填报第一志愿的为156人,占女生总人数的65.2%;选择调剂的女生有29人,占女生总人数的12.1%。
2.录取方式的性别差异
录取方式作为填报志愿的补充,从侧面反应学生对本专业的初步印象,影响其以后的专业认同程度。如果是正常录取的话,说明其对本专业认同度相对较高,如果是补充录取的话,则专业认同度相对较低。经过对问卷资料的分析,笔者发现,男女生在此项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其中,女生正常录取227人,占女生总人数的95%,降分录取12人,占其总人数5%,补充录取0人,占比0%;而男生正常录取13人,占比76%,降分录取3人,占比14%,补充录取2人,占比10%。
(二)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的认识程度不够
1.大多数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不甚了解,关注度低
学生对一门学科的认识程度是影响其专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建立其专业认同的有效前提。如果一个学生连对自己本专业的了解都不足,何谈专业认同。一名大一的男生在访谈中说道:“说实话可以用‘零’来形容我对这个专业的了解,听别人说这个专业出来以后就是到幼儿园当保姆的。我之所以最后选择读这个专业,是不想再复读了,因为我已经复读了一次。”笔者在整理数据中发现,在这18名男生中,有11人选择对本专业较不了解,占比61.1%,甚至有3人选择了基本不了解。虽然有88.9%的学前教育男生比较乐意听取所在院系对本专业的相关介绍,但有83.3%的男生却较少选择阅读本专业的课外书籍或相关的网站;在逛书店时,也基本不关注学前教育方面的书籍(占比77.7%)。
2.对本专业课程的设置不清楚
课程设置是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得以实现的载体,也是其专业意志的体现。目前对课程的定义没有统一的定论,在本研究中,课程是指为了实现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所有学科的总和。 由于大一的学生刚入学,对课程设置不甚了解,所以笔者对大三的学前教育男生进行了随机访谈。但访谈发现,基本没有一个同学能清晰地回忆起这三年所学过核心的课程。在问卷选项“您了解本专业的核心课程吗”,有接近94%的学前教育男生选择了较不了解。
(三)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学习兴趣不高
兴趣是推动人参与并积极投身于某项活动的有效动力之一,它不仅影响人的专业适应性,专业定位和职业选择,更能促进个人能力的发挥,适应多变的外在环境。学前教育男生在选择“您对现在所学专业知识是否感兴趣时”,有77.8%的同学选择了“无所谓”,16.7%的同学认为“没多少兴趣”;甚至有55.6%的同学较不乐意跟他人谈论自己专业的相关问题。有38.9%的男生认为“六十分万岁,多一份浪费”的情景比较符合自身情况。有一位男生在访谈中提到“对理论课的学习,课堂上老师提到的问题一般只有被点名的时候才会仓促思考,对于一些理论课,根本提不起兴趣,不明白的专业知识,也不会向老师请教。而技能课比如舞蹈,弹琴等,对于我来讲,基本就是人间炼狱。”
(四)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学习的意志不够坚定
专业意志是衡量学生专业认同的一项重要指标,表明学生是否有愿意接受并继续学习本专业的动力和决心。在问及“如果现在有一重新选择专业的机会,您会选择本专业吗?”问题时,有10位学前教育专业男生选择了“不怎么想选择”占比55.6%,有5位选择了“一定不选择”,占比27.8%。对于大二、大三男生而言,已经经历了许多见习、实习活动,基本熟悉了幼儿园的教学情况,但仍有接近2/3的男生认为“学前教育专业不能实现自我的人生理想”,甚至有50%的男生毕业后不愿意到幼儿园工作。笔者对2012级已经毕业的7名男生进行的追踪了解,目前只有两名男生在从事与幼教行业的相关工作,其他5名同学开始选择了幼教领域,但最后都转行了。
(五)学前教育男生对本专业的期望值较低
专业期望是个体对本专业愿景的体现,在调查中,77.8%的男生较不满意自己所学专业的发展前景,也不愿意继续在学前教育专业领域深造。在访谈中,有不少男生觉得由于社会对幼师认同度低,要让自己在这一行闯出一片天比较困难。尽管现在国家鼓励男性教师加入幼教队伍,但目前围绕在队伍中的核心力量仍是女性居多。“幼儿园的男教师少,优秀的男教师更少”“我不知道自己以后如何在幼儿园领域能立住脚”。
四、讨论及建议
了解学前教育男生专业认同的现状,有利于高校更多关注这一特殊群体的学习状态,制定更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高校专业技能培养水平。未来的学前教育师资队伍中,男性占比增加将成为势不可挡的趋势。虽然目前由于政策因素、根深蒂固的行I观念、社会因素等原因阻碍了男性对这一行业的选择,但我们不能因此而弱化了对学前教育专业男生的培养力度。基于调查结果的分析,提升男幼师生的专业认同可以做以下方面的努力:建立长效激励机制,提高自我效能感,激发其专业认同;引导学生挖掘自我优势,树立信心,提高专业认同;多样化、个性化教学,设置适宜的特色课程,强化其专业认同;增加薪酬待遇,解决其职业保障,稳固专业认同。
参考文献:
[1]航梅.基于专业标准的江苏男幼师生免费培养实践[J].江苏教育研究,2013(12)
[2]谭兆敏,段作章.国外教师职前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及启示[J].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2005(10)
[3]殷洁.贫困文化:学前教育男生专业成长的困境与消解[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06)
[4]袁朝阳.学前教育专业认同感现状及对策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1(06)
篇4
无论什么专业,将来从事什么职业,在专业和职业的衔接中除了要具备专业技能和专业知识而外,还需要个人具备以服务对象的利益作为自身工作的出发点的职业道德修养。学前专业学生将来要成为培育祖国下一代的人民教师,职业道德对学前学生来说十分必要,如果要成为幼师,就需要树立起自己的教育理想和教育信念,这不仅是职业需要,也直接关系到将来对幼儿教育的水平和质量。可是,目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却存在一些问题,首先表现为职业理想缺乏,职业目标不明确。在学前专业的人群中,多数学生表现出对教师职业的不热爱,许多学生比较容易“跟风”,看见别人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没有职业目标可言;再者,学生的职业规范不到位。学前的教育课程知识把职业道德教育作为品德教育的一部分内容,并且多数为传统性质的硬性灌输,在职业规范上缺乏针对性,缺乏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此外,从教师的职业道德实践上来看,大部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没有把职业道德认知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的职业道德内涵无法体会;最后,许多学生把教师职业作为最后选择,意味着学生在其他行业无法更好的完成就业时才会选择去做幼师,且大多数学生认为做幼师档次低,社会地位低,工资收入少,和其他工作比起来显得太寒碜,因此,大多数学生不选择幼师职业,即使选择了幼师职业,也只是把教师职业当成跳板做的暂时性选择,对教师职业缺乏兴趣,得过且过等,为将来更好的选择其他工作做准备,缺乏职业情感。
学前教育没有走出传统模式,就选择幼师职业的学前专业学生来说,进入幼儿园这个工作单位,幼儿园数量不少的学生一下子感觉难以适应,其次,一味重视音乐、舞蹈、绘画和手工等专业知识和技巧的训练,对专业理论熟悉程度不够;再次,教学课程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对学生综合能力培养和重视程度不够;最后,学前教育的教学内容较之相对滞后,不能满足逐渐发展的幼儿心理和教学现状,学前教育学生在校教育体系和幼儿园管理体制衔接仍然存在一定差距。
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工作的自然衔接意义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幼师的培育地,做好学前教育学生与幼儿教师的工作的衔接啊培养幼儿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由“学生“角色转换为“教师”角色的重要转折点,也是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起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人民教师,担负着培育祖国下一代的重任,所以,衔接工作具有十分重大深远的意义。专业与职业衔接是指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对幼儿教师职业的认知和对其所从事职业的社会价值所持有的看法和社会对该职业的评价和期望一致,它本身也包括学前专业学生对幼师的个人看法以及具备的素质。
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工作的自然衔接能让学前专业学生自身对幼师这个职业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能够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教师工作做好职业知识和能力方面的准备,更好的度过由学生走向工作岗位之初的不适用阶段,尽快做好做教师的准备,进入教师角色。
三、做好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与幼儿教师的自然衔接的方法措施
要使学前专业学生能更好的做好与幼儿教师的衔接工作,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做好专业跟职业的沟通和衔接,应该从学校的专业教育和课程设置上入手,更要从个人因素着手,才能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过程中,除了幼儿理论教育和技能培养之外,重视学生的职业信念和职业理想的培养,更具有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做好衔接工作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强专业意识教育,对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正确认识职业做正确引导
专业知识固然十分重要,但是加强学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专业认识是必要的,许多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对学前教育缺乏正确的认识,部分学生把学前教育专业看成“保姆”专业,觉得以后发展空间小,是帮别人看孩子的,不用学都会,也有人把幼师职业看成女性职业,认为男生做幼师不适合等等,这些都是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误解,这对学前教育专业产生了消极影响,不利于更加广泛的招收学生,挫伤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幼儿教师角色和学前教育专业认识影响了学生对择业的选择,学校方面应该更加注重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并且贯穿在校学习的始终,让学生更清楚的了解到自身需要担负的责任,激发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应该秉承让学生儿童得到启蒙教育,感受到教师的温暖与爱的思想理念,以儿童的思维去与他们建立起友谊,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既担负起教师角色,又担负起朋友和管理人员的多重身份,除此之外,幼儿教师还应该担负起一定的社会责任,在幼教改革的过程中,逐渐摒弃封闭式的班级教育,逐步把家庭和社区融入教育的行列,通过加强社会宣传,创造有利于儿童发展的教育环境。
(二)以就业为导向,提高专业课程设置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相对如今变更发展的幼儿教育发展的要求,学校的课程设置远远滞后于现实,学前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的学习内容与实际工作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这就导致了学生毕业后再就业岗位上无所适从,对幼儿园日常工作缺乏了解,需要从头学起,从业能力不足等入职适应不良现象,为了更好的衔接好专业知识和职业要求,就要求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能更加贴近幼儿教师工作的实际要求,设置定期走出校门去幼儿园实践,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在课程设置上,应该尽量拓宽实践课程的范围,增强学生的从业能力,逐步树立起学生坚定的职业自信心。还应该广泛开展顶岗实习,让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更加深入的了解到真正的幼儿园工作环境,而不是纸上谈兵,通过对幼儿园的了解,提高自身的从业能力,为更好的适应幼儿园工作做铺垫。
学生学习的不仅是正规课程,还学到了与正规课程不同的东西。我们不仅要学习正规课程的知识,隐性课程越来越成为学习教育的一个重点。理论上来说,学前专业学生的我们将来从事的职业是幼儿教师,面对的是活泼好动,喜欢突发奇想的儿童,所以学前学生必须培养自身良好的职业道德素质和心理素质,才能满足儿童的要求,做一个优秀的幼儿教师。其次,要关注一个学生是否真正获得知识,不是仅仅关注非计划性和非与星期的教育影响,还应该把专业课程扩展升华,以就业为导向,丰富专业技能,培养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广博的知识,这样才能胜任幼儿园的教育教学工作。
(三)个人方面加强实践,培养自身的教师职业素质
我们要想增强自身的能力,实践是最好的培养方法,实践可以扩大学生的视野,巩固课堂内学到的知识。在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育中,我们每年都会有计划针对性的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这不仅可以在实践中较早的接触和理解将来从事的职业,还能在实践中培养自身的教师职业素质。首先,实践可以不断接触幼儿学生,儿童的纯真可以从内心深处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去了解儿童,对儿童萌发热爱之情。幼儿教师工作的前提条件就是要热爱儿童,喜欢孩子,只有对儿童产生兴趣才能让学前专业学生自身坚定幼师的职业理想。再者,在实践中我们能了解到儿童启蒙教育的重要性,有了使命感才会对从事教师职业有着向往,才能树立起终身投身教育事业的职业理想。童年是人生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所以儿童的启蒙教育在其一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只有在不断实践中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感受到儿童的身心发展需要我们,也许儿童的幼年时期,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表情都会对儿童影响颇大,在不断的对儿童的认识和了解中,产生对教师职业的热爱。今天是学前教育的学生,明天就是祖国的园丁,为祖国幸苦的培养着下一代,幼儿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在儿童的当下或未来产生或多或少的影响,所以幼儿教师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事业,加强学前专业学生个人方面的实践是培养自身教师职业素质的有效措施,能更好的做好专业和职业的自然衔接,奠定良好的职业素质基础,在走上教师职业这个岗位伊始能够更迅速的适应职业的需要,成为祖国优秀的人民教师,肩负起幼儿教育的神圣使命。
篇5
关键词:学前教育专业 儿童文学课 教学技能 培养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必学课程之一。儿童文学课程是学前教育所有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内容,因此学前教育儿童文学课的教学思想及其教学策略的探究显得特别重要,直接影响着未来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和胜任未来教育任务的质量。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学习儿童文学课程时必须以积极、主动的态度进行学习,探索高效的教学策略,为之后的学前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一、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意义
儿童文学课是高等师范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学的课程之一。学前教育系统中幼儿教学语言、常识、计算、美术、音乐等五大教学领域中都蕴含着许多儿童文学知识,认真学好儿童文学课也是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今后做好幼儿教育工作的基础,关系到幼儿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日后的教育水平和质量。
目前,我国学前教育专业一直将儿童文学教学以中文专业的教学模式来设置,实际的儿童文学教学体系是承袭中文体系教学模式而来,极大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的专业特色及其特魅力。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以后大多要走上素质教育前线岗位的教师职位,他们的整体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幼儿的学习和成长,儿童文学课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学的课程,是儿童接受新事物的教科书,主要是为了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树立儿童的文学意识,有利于今后儿童知识的培养以及儿童人格的健全等。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对象是以低龄幼儿园儿童为主,这一时期的儿童心智发展尚未完善,认知能力较差,作为他们的直接教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必须认识到幼儿文学的重要性,积极地学习儿童文学课,以自己独特的教育方式来督促幼儿的心智发展,顺应儿童的发展天性,这样才有利于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上要重视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提高学生对儿童文学的学习,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策略,以便于能够胜任今后的幼儿教育工作,满足学前教育要求。
二、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现状
儿童文学课是以儿童的视觉为立足,关注幼儿生理以及心理特征的教科书,拥有很强的文学性及可读性,有利于潜移默化的培养幼儿的综合能力,同时也是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课程,对学生今后的教育任务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在文学课上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技能培养的重要性,积极的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及其教学水平。然而,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培养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制约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的提高,同时也对今后儿童的发展产生了间接的不良影响。首先,教学模式相对落后。在展开儿童文学课教学时,部分教师依然没有创新教学模式,持续沿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你听我说”的教学方法早已无法适应当前的实际教学,导致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听课效率不高,参与热情低下,外加课堂上师生的互动机会不多,使得整个课堂氛围非常压抑、无所谓,根本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对学生儿童文学课教学技能的培养;其次,实践教学力度有限。儿童文学课对学生的实践性要求较高,学生必须掌握好理论知识,还必须懂得将理论应用到实际学前教育中,但是现今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理论教学与实践教育严重脱节,教学中没有作出明确的教学目标,也缺乏对儿童文学课上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相关要求,使得学生的真正实践机会较少,很多学生只能“纸上谈兵”对知识的理解只局限在理论知识上,学生教学技能得不到提高;最后,考核方式不合理。科学、合理的考核方式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检验教学质量,进而对教学进行有效的整改。但是,考核的不合理却也是制约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重要问题。当前儿童文学课的考核方式都以考试形式来完成,对学生的考核评价只注重学生的卷面考试成绩,而学生教学技能并不是通过卷面考试就可评估出来的,这样忽视了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技能的考核评价,学生的文学素养高低得不到体现,考核内容不够全面。
三、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对策思考
(一)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程理论基础
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儿童文学课学习过程中,仅仅学习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提高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学生只有具备扎实的儿童文学基本理论知识,才能有效的转化为实践能力,提高教学技能,做到学前教育专业教育的合格要求。面对当前的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现状,这就需要教师能够改变以往的传统教学模式,创新性的改革教学方式,儿童文学课教学中要注重学生理论基础的学习,体现出职业教育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夯实学生儿童文学课理论基础与强化学生教学技能联系并重。儿童文学课的理论知识主要以教学内容的适用性为基点,需要提高学生的知识理解,又要可以指导实践教学。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教学中,教师应该整合教学知识,将“理论与实践想融合”作为课程教学手段,对儿童文学基本理论进行教学过程中并结合理论指导学生的实践,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
(二)加强学生校内儿童文学实践能力培训
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需要加强学生校内的儿童文学实践能力训练。儿童文学课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因此,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必须认识到培养学生实际教学能力的重要性,在对儿童文学的各种实践及其模拟训练中,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列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指导学生教学实践并重,并加强学生的实际训练强度,学生通过课堂教学训练,教学能力及其教学思维会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根据儿童文学课程中文学作品的不同特点和表达形式,对学生也应采取不同而相适应的教学技能培养训练。比如,“儿歌”,这是学前教育活动中比较常见的方式,依据幼儿的审美特点,教师必须强化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儿歌朗诵及其表演训练,使得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带动幼儿学习儿歌的效率。
(三)强化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
为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际儿童文学教学技能,应该加强与幼儿机构的合作,充分利用校外资源。让学生真正深入到实际的幼儿教学机构中,提高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促进教学技能的提高。所以,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策略最有效的便是让学生自己深入到真正的幼儿教学环境里。为此,在儿童文学的是实践教学中,可以邀请有关学前教育的优秀教师来与学生进行教学演示或演讲,同学生一起沟通,哪些是幼儿教师必须具备的儿童文学素养,解答学生关于儿童文学课所学知识的困惑,尽可能的提供给学生前线教师的教学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教学技能;另一方面,学校应该完善学生见习及其实习的相关工作,在学生的教学实习中聘请相关专业教师来指导,有效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促进学生教学技能的不断提高。
(四)改革考核机制,提高学生的实践观念
为提高学生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学前教育儿童文学的考核应该作出有效的改革,将学生的教学技能列为考核重点,比如学生技能的展示、教学案例的编制,活动的参与度等作出相关的比例安排,要实现“教学做”的教学模式。在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的培养中,教师必须完善当前的教学考核机制,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同时关注学生实践观念的提高,给学生传达实践的重要性思想。儿童文学课教学中将考核方式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卷面理论考试,一部分为学生教学技能的考核,以此综合提高学生的教学整体技能素质。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是未来的一线教师,也是幼儿关键的启蒙老师教师,提高学前教育R笛生的素质是非常有必要的。儿童文学课是学前教育专业学习课程的重要内容,在儿童文学课上培养学生教学技能有利于学生胜任今后的教学任务,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因此,必须深入分析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的问题,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提高学生的儿童文学素养,进而保证今后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王冬梅.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课学生教学技能培养[J].职业教育研究,2013,11:153-154.
[2]喻晶晶.学前教育专业儿童文学的技能培养策略[J].中国校外教育,2014,26:34.
[3]王静敏.学前教育本科专业儿童文学教学模式探究[J].世纪桥,2013,05:65-66.
篇6
1认真推进教学改革,夯实中职学生知识基础
和普通教育专业相比较,学前教育专业有着特殊性,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将来的各学前教育学校的幼儿教育工作者。他们要面对的教育对象是一群幼儿,这些幼儿思想纯洁得像一张张白纸,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就要求幼儿教育工作者具备良好的综合素养和能力,这样才能指导幼儿健康成长,取得良好的幼儿教育教学效果。新时期的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合作交往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等诸多能力。而幼儿教育工作者需要具备的这些综合能力是由基础理论知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锻炼和转化而来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学习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夯实知识基础,从而为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当前的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科学合理地开设了语文、数学、英语、体育等课程,促进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表达交流、团结合作等方面的能力,促进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但是,由于相当一部分的中职学生文化知识基础比较差,因此对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的学习积极性不高,甚至有的学生对这些课程的学习有厌学心理。针对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的实际学情,作为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要扎实推进教学改革,精心选择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的内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指导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
2重视指导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培养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
随着社会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家长认识到培养幼儿综合素养的重要性,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健康成长,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能够得到全面发展。这就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要求学前教育的教师在掌握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更要具备较高的幼儿教育教学技能。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的教学中,要重视对中职学生的听、说、读、唱、跳、画等方面技能的训练,指导学生掌握学前教育的专业知识。课堂是学生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主要阵地。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中,要对中职学生进行语言、书写、计算机等基础知识教学,也要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音乐、绘画、舞蹈、手工制作等内容的教学,拓宽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知识面,全面培养中职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
3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
中职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的毕业生是将来从事学前教育的幼儿教师。其工作对象是一群天真纯洁的幼儿,幼儿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是指导孩子们快乐地成长,促进孩子们身心健康发展。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言行会对孩子产生重要的影响作用,幼儿教育工作者道德品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孩子们的品德好坏。因此,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对中职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中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热爱孩子、热爱幼儿教育事业。但是,升入中职学校的学生大多数是中考文化成绩不理想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不例外,这些学生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程度的自卑心理,因此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中职学生的实际学情,指导学生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幼儿教学实践相联系,在中职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养成教育,提高学生职业道德素养。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安排时间带领学生到幼儿园进行见习活动,指导和鼓励学生学会把课本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学前教育教学过程中去,指导学生在幼儿教学实践中检验学习过的理论知识并不断进行修正。这样让中职学生能够整体感知学前教育,培养中职学生热爱孩子和热爱学前教育的情感,也使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学习更有目标和针对性,促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快速成长。同时,学校还可以邀请优秀毕业生回学校和学前教育专业在校生进行经验交流,为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树立起身边可以学习的榜样,激发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
总之,在中职学前教育专业教育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认真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精心选择教学内容,不断优化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方法,夯实中职学生知识基础,注重对中职学生的学前教育专业技能训练,重视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促进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提高。同时,加强学校和幼儿园的联系,让中职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能够把书本理论知识和幼儿教学实践相结合,让中职学生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提高幼儿教育教学水平。
作者:武丹丹 单位:江苏省灌南中等专业学校
参考文献:
篇7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实验室与设备管理处,陕西西安710100)
摘要:实验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笔者经调查发现,新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存在数量不足、人员配备不合理、功能未充分发挥等问题,主要原因是认识不到位、建设目标不明确、投入不足等,因此,高校应提高对于实验室建设重要性的认识,明确建设目标,加大经费及人力投入,突出实验室建设特色。
关键词 :学前教育;实验室建设;人才培养;特色实验室
DOI:10.16083/j. cnki. 22 - 1296/g4 2015. 08. 007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5)08-0015-02
一、实验室对于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作用
学前教育包括了对幼儿的健康教育、社会教育、科学教育、语言教育、艺术教育五大方面,具有生活化、游戏化、活动性和直接经验性的特点。
学前教育的特点要求从事学前教育的教师必须“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这里提出的专业知识包括学前教育的基本理论、保教方法、幼儿园管理方法;专业技能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了艺术技能、幼儿卫生学、心理学、活动设计、学前游戏、蒙氏教育等许多方面。学生要获得这些专业技能,就需要进行大量的专业实验和实训,因此,实验室在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二、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建设现状
(一)实验室数量不足,不能满足学前教育专业的需要。随着社会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需求的增加,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数量也大量增加,导致现有专业实验室总量不足,并且多以能够同其他专业共享的音乐、舞蹈、绘画等艺术技能训练实训室为主,缺乏专业特色突出的实验室,不能完全满足实验、实训教学的需求。因此,出现了“有的课程由于缺少专门的实验室,故仍以理论课程的形式来代替”等问题。
(二)实验室设备不配套。已建成的部分具有专业特色的实验室,如“蒙台梭利教学法实验室”、“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实验室”、“儿童游戏与玩具开发实验室”,由于理论知识储备不足,在建设时缺乏经验,实验室内配备的设备、教具不适用于新知识、新技能教学,设备使用率不高,设备功能不能得到很好的应用。
(三)学缘结构不合理,缺少高水平的实验教师。新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条件建设刚刚起步,实验室建设几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现有实验教师中,第一学历为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不多,大多是由其他相关专业教师兼任。兼任教师对学前教育专业实验教学的特性和规律缺乏足够的认识,对于学生专业培养标准把握不准确,影响到了实验室作用的发挥和进一步的发展。
(四)实验室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目前,新设立的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多用于教学,教师以实验室为平台取得的科研成果数量不多,“研究者”的身份被弱化。而实验室的教学、科研、社会服务三大功能中的社会服务功能未能得到充分发挥,部分高校甚至完全缺失。
三、国内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问题的成因分析
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建设存在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初步归纳有以下三点:
(一)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学前教育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的各项活动中,通过实验室对学生进行实验、实训在专业教学中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目前,学前教育专业的日常教学除理论授课之外,主要把精力放在了学生在各幼儿园、幼教机构的实践上,对实验室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二)实验室建设的目标不明确。各高校看到了学前教育发展的前景和空间,从响应政府号召、履行高校职责、抢占人才市场这三点出发,纷纷设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其中,部分高校在设立专业时准备不够充分,缺乏设立新专业的经验,未能及时对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专业涉及层次、所服务区域进行认真定位。在此情况下仓促设立专业,导致实验室的建设目标不明确,在建设过程中容易出现不必要的浪费,走不必要的弯路。
(三)缺少财力及人力投入。大多新设立的学前教育专业,用于专业实验室建设的人力和财力不足。首先,从专业设立到开始建设,各项实验室建设经费、资金到位需要一定时间,资金到位后的硬件建设本身也需要时间;其次,高水平、高学历教师的引进,学缘结构的调整也不是迅速能够完成的;最后,部分高校的学前教育专业一经设立,由于受到社会对于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需求量增大的影响,在校学生数量也迅速增加,同有限的实验室人力、财力形成了矛盾。
四、加强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策略
(一)充分认识实验室在学前教育专业中的地位和作用。教育部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基二[2012]4号)中指出,因“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的,要“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得经验的需要”。学前教育专业设立者和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实验室在学前教育人才培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努力把实验室建设好,管理好,使用好。
(二)明确实验室建设目标。实验室的建设目标必须同专业发展定位一致。各新设立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的高校要明确实验室的建设目标,首先应明确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定位。
(三)增加相关投入,保证使用效益。各校要保证实验室建设经费的充足,需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筹措。有关高校应从事业费中划拨专款保证学前教育专业实验室的建设,同时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发展专项资金的支持。财政部明确提出,要“支持基础教学实验室和专业实验室建设。对涉及落实国家重大战略决策、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专业建设予以优先”,学前教育专业是国家重点支持发展的专业,理应受到重视。投入充足的经费,保证实验室数量,需要注意的是,应坚持重点建设专业特色突出的实验室,坚持添置适用设备,对于与其他专业实验室功能相同的实验室,要整合资源,坚持共享使用。
篇8
一、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鉴赏能力的现状
学前教育专业当前面临着音乐鉴赏能力缺失的问题。据笔者调查,有超过50%的学生在进行音乐教学过程中不会唱歌,或者唱歌声音嘶哑,不能达到良好的歌唱状态;有近30%的学生既能够进行弹奏表演,又能够进行歌唱表演,只有不足20%的学生能够演奏弹唱声音自如,吐字圆润,但针对钢琴表演而言,却时断时续,不能成曲。由此可见,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在音乐鉴赏方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不足,对弹唱的能力认识还不到位,这样在幼儿教育中就会捉襟见肘。
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学习过程中,笔者还发现,学生的单一技能意识较强,但综合技能较差。学生往往认为,教学弹唱是一门简单的教学科目,忽视了音乐基础理论、钢琴基础、演唱能力的结合。而实际上,三者是相辅相成的,缺一不可。在传统教学方法中,钢琴教学和声乐教学存在教学脱节的现象,钢琴教学往往单纯注重曲目的练习,即兴伴奏联系却得不到锻炼。在歌唱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注重歌唱技巧的训练,忽视伴奏的训练。这样的教学安排,严重影响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学前教育学生鉴赏能力缺乏的成因
在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学习中,高职院校学生鉴赏能力缺乏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首先,教师对新教学缺乏积极性。音乐鉴赏能力是一种艺术情操,而艺术情操的培养在于教学者的专注。音乐鉴赏能力是无形的,其不能用数量来形容。而教师对这些无形的事物往往缺乏耐性,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懈怠,忽视了对学生音乐情操的培养。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生对音乐的领悟和鉴赏能力不同,很多情况下,教师尽管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却发现学生在该方面并没有较大的提高,这时教师就会失去信心和耐心,转而疲于应对学生学习的尴尬局面。
其次,教师对五年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育目标认识不足。在当前阶段,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师的教育水平还停留在传统的教学方法上,而传统模式的教学重在提高学生的音乐技能,忽视了对音乐素养的熏陶。这是由于教师在培养重点和培养目标上不明确。对教学目标的认识偏差,往往导致学生只会音乐技巧不会陶冶艺术情操,这也是当前学前教育专业的软肋所在。
第三,教师在音乐鉴赏方面的教学缺乏创新。选择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大都对音乐有不同程度的热爱,而枯燥的教学模式及教学环境会让学生产生懈怠,对音乐的激情消减。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教学不断重复传统的古典音乐,这已经不能适应当前学生学习的需求。加之教师教学方法单一,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只通过教学设备给学生进行播放,忽视了对学生的讲解。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已经不能适应学前教育专业的需求。
三、培养和加强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途径和方法
首先,要加强高职(五年制)师资力量的建设力度。在学前教育专业的设置中,教师的作用摆在了第一位。教育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由教师决定。只有拥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才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目前在我国,学前教育专业在院校中的地位较低,若想提高和加强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提升音乐在众多科目中的地位就必须要加强师资力量的建设。要想提升师资力量水平,首先要领导进行重视,只有引起领导的重视才能使整个改革进行推动,才能形成教学为本的理念和思维。在提高师资力量水平的过程中还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尊重学生在音乐水平上的发展,让教学形成学校重视教师,教师重视学生的良好局面。此外,师资力量的提升与之相对应的是教学设备硬件的提升,要将多媒体、信息技术运用到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科学给音乐带来的无限幻想,让学生享受音乐,这样才能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其次,要合理的设置音乐鉴赏的目标和水平。在新课程设置上,提升音乐知识、音乐技能和音乐审美三者之间的相关程度,摒弃传统教学中的单纯技能教育,把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纳入到可能目标设计中。如果一味的事实和强化技能教育,单纯的靠音乐知识对学生进行教育就会造成学生喜欢音乐,而不懂欣赏音乐,失去了对音乐的兴趣。在实际教学工作中,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所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提倡融合式的教学,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课堂中,全面掌握音乐技能,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增强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
篇9
在我国学前教育的管理质量和教育质量已经成为人们高度关注的一个问题,而幼儿园教育的质量依靠则是幼儿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而幼儿教师音乐素质培养的主要基地就是高校,高校的学前音乐教育承担着培养幼儿教师的艰巨任务,肩负了提高我国整个幼儿教育事业水平的重要使命。但是目前我国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还存在很多的问题,所以对于探讨我国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改革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生源音乐素质低,基础薄弱
学前教育专业对于学生音乐素质要求较高,但是高校的招生录取要求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和其他专业一样,只需要通过高考就行,不像以前一样需要对报考学前教育的学生进行艺考。的目前高校的这种招生方式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音乐素质薄弱,根据调查发现,很多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入学的时候都不懂得用正确的发生方法唱歌,不懂得任何的声乐知识,还有很大一部分的学生从来没有碰过钢琴,那更别说会钢琴伴奏这样的音乐技能了。这些学生无论是对音乐的感悟能力、理解能力以及表演创造能力都非常的薄弱并且由于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采用相同的招生方式,很多学生对于学前教育的了解不够充分,糊里糊涂的报考了这个专业,入学之后发现学前教育专业需要各方面的技能,而对此并没有兴趣,因此产生了后悔和厌学的心理,这也给高校培养学生音乐素养造成了一定的难度。
(二)教学理论和实践相脱节
纵观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过程,很容易的可以发现音乐教学不能够紧密联系实践教学和理论教学,在这两者之间存在严重的脱节现象。高校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学中,只注重音乐的理论知识的传授,忽略学生音乐实践性教学过程。对于绝大部分音乐素养薄弱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对他们进行音乐理论知识的传授必不可少,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地进行理论知识的传授,特别是对于这些音乐素养薄弱的学生来说,倘若没有音乐实践的教学,不能让他们感受到音乐教育也有如此有趣的一面,就会严重使学生丧失对学习音乐课程的兴趣,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这也导致学前教育学生对于音乐技能的学习缺乏时效性,大大降低学生对于音乐实践学习的积极性,从而使得这些学生在成为幼儿教师之后也不能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挖掘孩子的音乐天分,不利于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
(三)课程设置不符合现代学前教育专业教育要求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现代学前教育专业教学对于高校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根据目前高校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现状,很多高校都达不到新课改的要求,比如在学科的编排、学科的课程内容设计等等都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学前教育的专业目标定位不准确,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定位在培养科研型的人才培养上,导致音乐课程的设置比例不够,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音乐专业的学生不一样,高校减少了大量音乐技能培养的课程,导致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接受音乐专业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这些问题将导致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远远达不到满足幼儿园音乐艺术教育发展的要求。
(四)学生声乐技能的培养存在不足
和钢琴即兴伴奏技能一样,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对于声乐技能的掌握远远达不到作为一名合格幼儿教师的要求。声乐技能对于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感知、音乐理解以及音乐创作等音乐素质的培养具有重要的作用,对于日后的幼儿教育工作也是极为有利的。但是目前高校中对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声乐技能的培养还存在一系列的不足。首先,虽然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师能够认识到声乐技能的重要性,但是他们在教学模式上存在严重的问题,他们和专业的音乐学院采用的教学模式相同,以培养学生具备专业的声乐技能为目标,这样虽然对于学生声乐技能的提高很有帮助,但是这种教学模式和现阶段的幼儿教师的培养要求存在不符,背离了幼儿园需要高素质的综合人才的需求。其次,在声乐技能教学中只注重基础性,缺乏实践性和综合性的培养。在幼儿园的新课程改革当中,艺术课程的实施已经实现综合化,幼儿教师要改变以示范为主的教学方法,这就要求幼儿教师不仅要具备歌唱能力,还需要具备较强的艺术综合素养。但是在高校的实际教学过程中,只是单纯的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而对于歌词所表达的涵义的理解,歌曲的创造等声乐技能的培养却不够重视,这样的教学模式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整个音乐素质的培养。
三、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培养对策
(一)转变学前音乐教学的理念
转变学前音乐教学的理念,首先要做的是要提高对高校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重视程度,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发展的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政府和高校本身不重视,没有投入足够的资金在学前教育专业上,这就使得学前教育专业不管是在师资队伍的建设上,还是学前教育专业所需的硬件设施配套上都远远达不到要求。所以要想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政府和高校必须要重视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其次,需要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学前教育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第一要提高学前教育专业生源质量,高校在招收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时候,应当增设艺术考试,学生不仅需要一定的文化知识,还需要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第二要准确定位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明确办学思路,改革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全方位立体化的对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学现状进行改革,以此来切实的执行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要求,培养一批音乐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热爱学前教育事业,能够胜任幼儿园实际工作的应用型、技能型、综合型的学前教育人才。
(二)优化课程配置,改变教学模式
课程配置混乱、教学模式陈旧是导致学前教育学生的音乐素质低的原因之一。首先在高校对学前教育专业的课程配置中,大部分都是学前教育的理论知识,对于培养学生音乐素质的音乐课程所占的比例少之又少,所以,要想提高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必须要增加音乐理论知识培养和音乐技能实践训练的课程,同时需要协调好理论和实践两方面的关系,只有优化了学前音乐教学的课程设置,才能更好地进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学。其次,学前教育音乐教学模式陈旧,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有百害而无一利。学前音乐教师应当充分利用情境教学,让学生在情境中产生共鸣,同时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和富有趣味的教学手段,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去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只有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以及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三)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
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首先全面提高学前音乐教师的专业技能,学前音乐教师的音乐技能高超,不仅能让学生通过教师体会到音乐的独特魅力,提升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也有很大的帮助。其次,由于目前高校里学前教育专业的音乐教师大部分都是以前师专毕业,所以他们当中绝大部分对于音乐知识的储备量还是存在较大欠缺。对于学前教育的音乐教师来说,他们不仅需要掌握丰富的音乐艺术知识、扎实的音乐技能,还需要精通音乐史、乐理等相关的音乐教学知识。教师如果能够在浩瀚的音乐艺术的世界里不断的追求、积累,掌握音乐艺术的精髓,这对于自身音乐素养的提高以及学生的艺术熏陶和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都是极为有利的。
(四)加强学生钢琴伴奏和声乐技能的教学
钢琴伴奏技能和声乐技能是学前教育学生音乐素养里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校学前教育学生当中对于这两项技能的学习和掌握存在很大的欠缺。要想提高学生钢琴伴奏技能和声乐技能,首先需要的就是增加这两个技能学习的课时,足够的课时量是学习和掌握这两项技能的前提和基础。其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钢琴伴奏和声乐课堂上,应当让学生成为主体,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通过学生的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第三增加学生们实践的机会,在学生掌握一定的钢琴伴奏技能和声乐技能的时候,鼓励他们去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掌握钢琴伴奏技能和声乐技能。
四、结语
高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是我国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素质,能够让他们在日后从事的教育工作更加得心应手,使他们的教学工作符合新课改的要求。这些未来的幼儿教师的音乐素质高,不仅能够促进孩子的身心发展,还能挖掘孩子的音乐天分,这能够充分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者:许春蓉 单位:阿坝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魏胜.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构建新课程体系探索[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2005(6).
篇10
关键词:重视 学前教育专业 音乐理论知识
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国家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政府明文规定新建住宅小区,必须配套建设幼儿园,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就业率遥遥领先。于是就出现了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学前教育专业被纳入到各级各类院校的招生专业中,出现了鱼目混杂的现象,这种不真正了解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精髓、一哄而上的做法,真的令人堪忧。尤其是在音乐教学课程设置中,淡化音乐理论课教学,甚至不开设音乐理论课,只开设一些诸如声乐、钢琴、舞蹈这些技能技巧课,显得有些急功近利。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笔者的看法:
一、音乐理论课在学前教育专业的现状
现在学前教育专业招收的学生素质远不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报考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可谓是经过层层选拔,优中选优。学生素质较高,教师教起来省心省力。现在各级各类院校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除了一些本科院校相对生源好一些,其余大、中专院校招收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素质不容乐观。大多数孩子来自农村,对音乐理论知识一窍不通,甚至大部分学生在进校之前都没见过钢琴……音符不认识,休止符不认识,简谱不认识,五线谱就更不认识了……面对这样的学生如果不开设基础乐理课,他们学起视唱、声乐、钢琴等这些技能课是不是如同天书、困难重重?
在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难觅音乐欣赏课的踪影,殊不知音乐欣赏课是帮助学生打开音乐大门,拓宽学生音乐视野的一门很重要的课。在这门课中可以让这些从来没有系统学习过音乐的孩子真正理解音乐。在目前学前教育的课程设置中难觅踪影的还有“幼儿歌(乐)曲伴奏法”和“幼儿歌曲创编”。殊不知这两门课是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理论素养,“幼儿歌(乐)曲伴奏法”主要讲述的是如何为幼儿歌(乐)曲配写伴奏,这是一门实用课程。“幼儿歌曲创编”主要讲述的是如何为一首孩子们喜爱的歌词或诗歌谱曲,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如果能够掌握这门课,在幼儿园的工作中就能够积极调动孩子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理论课的意义
音乐理论课包括基础乐理、音乐欣赏、幼儿歌(乐)曲伴奏法、幼儿歌曲创编等。学生学习了基础乐理就可以了解音乐的基础知识,如:音的产生、音的性质、简谱记谱法、五线谱记谱法、节奏、节拍、音乐表情术语、力度速度记号、装饰音、音程、三和弦、七和弦、民族调式、西洋大小调式等等,有了这些基本的理论知识做基础,学生学习音乐就会轻松很多,再加上声乐课、视唱课、钢琴课对这些基础乐理知识的反复使用,学生一定能受用终身。学习音乐欣赏可以开拓学生的音乐视野,让学生看到、听到他们不曾看到听到的一些交响乐、优秀的民族音乐,中外歌剧、舞剧,了解中外音乐的发展,以及他们熟悉喜爱的通俗歌曲,由于通俗歌曲良莠不齐,通过欣赏可以提高他们的鉴别能力等等。
通过学习幼儿歌(乐)曲伴奏法,可以让他们认识到为幼儿歌(乐)曲配些伴奏需要掌握的常用伴奏类型、音型;正三和弦、属七和弦的基本功能及进行;为幼儿歌(乐)曲配写伴奏的基本步序;前奏、间奏、尾声的用法等等,为以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通过学习幼儿歌曲创编,可以让学生了解幼儿歌曲词、曲应有的特点;幼儿歌曲体裁、题材及演唱形式;幼儿歌曲的曲式结构;幼儿歌曲的创作过程等等。这些理论课都是一个幼儿教师应具备的音乐素养,对学生尤为重要,离开了这些音乐理论知识,学生掌握的那些技能技巧犹如空中楼阁,没有根基,是不稳定、不坚固的,表达的音乐肤浅的、不足以动人的。
三、 在学前教育专业开设音乐理论课的阶段设计
一年级学生刚入校,对音乐知识一窍不通,可以在这个阶段开设基础乐理知识课,有助于学生对音乐基础知识的了解,如:音是通过物体的震动产生的,有高低、强弱、长短、音色四种性质;音符、休止符、音值组合;协和音程、不协和音程;大三和弦的特点、小三和弦的特点;大小调式、民族调式等等。
二年级上学期可以开设欣赏课,拓展学生的音乐视野,尤其可以开设幼儿歌(乐)曲欣赏课,则更有目的性、针对性,便于学生将理论和实际联系起来,也便于学生在以后实际工作中的运用。二年级下学期可以开设幼儿歌(乐)曲伴奏法课,有了一年级半的钢琴基础,学生已可以弹奏一些儿歌,这时候加入伴奏法课,是学生从实践――理论――实践螺旋上升的过程,有了这个过程学生定会在幼儿歌(乐)曲伴奏方面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年级上学期可以开设幼儿歌曲创编课程,有了音乐基础知识、音乐欣赏知识、幼儿歌(乐)曲伴奏知识和钢琴、声乐技能知识做铺垫,学生在学习幼儿歌曲创编的时候就会比较轻松,而且会比较感兴趣,在我们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现有些学生创作的儿歌真的是很形象、生动,具有表现力。
综上所述,注重学前教育专业音乐理论知识的教学,学生定会在综合能力上有较大的提高和发展,学前教育专业也会越办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