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心理咨询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教育心理咨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儿童教育心理咨询

篇1

留守儿童是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产物,这个群体是一个社会到学校都广泛关注的群体,面对这一群体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心理咨询作为心理问题的疏导方式,也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将会在其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有助于缓解儿童的孤独感

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量的孩子都有孤独感,这种孤独感造成了孩子性格的孤僻、不合群。表现在外在形式上就是不说话,不愿意和人交流,较少有情感表达的欲望。久而久之将会造成人格的萎缩,不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

而心理咨询就可以提供有效的帮助,给留守儿童提供一双能够聆听的耳朵,让他们说出内心的痛苦,不管是什么,在咨询师那里都没有可以指责的,也没有人会批评。只要耐心说出来,都会得到非常平静的倾听并予以安慰。这种安慰不是基于同情,而是基于尊重和理解,更是建立在同感基础上的慰藉。

笔者在实践中发现,那些自卑闭锁的孩子,大多都有自暴自弃的倾向,容易在做事和学习中丧失信心,不愿意尝试新鲜的事物,总是轻言放弃。在朋友交际中往往也具有破坏力。与此同时,在面对期盼已久的父母时,又往往表现出冷漠和拒绝,甚至在内心中产生怨恨,亲子关系日益恶化。针对这样的问题,通过心理咨询建立来访者关系之后,孩子会逐渐接受咨询师的耐心、友善的态度,并在这种心理尊重的状态下打开自己的心扉,接受咨询师的交流和沟通并逐步说出自己内心的疑虑和忧愁,借此使得心中的情绪获得释放,从而缓解心灵深处的寂寞和无助的情绪,并由此感受到学校教育所给予的关爱、理解和支持,并愿意接受周围的老师和同学的善意。

二、有助于明确儿童的真实处境

教育者要让儿童认清自己的真实处境,知道自己能做到什么,不能做到什么,是什么或者不是什么,这是最为关键的问题。但事实上,在留守儿童中,大多数孩子的自我认知还处在较为模糊的层面。每一个教育者都有责任让儿童运用积极的态度,应对生命中发生的一切,包括灾难和危机,接受自己生命中的痛苦。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带领儿童激发内在的意识,勇敢地面对挑战。这也是学校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所在。很多留守儿童都较为封闭,重要原因在于对自己缺乏认知,也对自己缺乏信任感。这个时候,心理咨询师就可以采用旁观者的咨询立场,帮助儿童分析和澄清自己,看到自己是什么样的,帮助他们发现自己是个值得尊重的个体,而这也是儿童成长的重要目标所在。

因而,在留守儿童的教育中,心理咨询能够通过合理科学的方式,让儿童看清自己的当前处境,正确认识父母的离开和亲人的暂别,并鼓励他们寻找生活中的快乐。

三、有助于儿童人格的健康发展

每一个留守儿童的内心,都有着对光明和温暖的渴望,也有对成功和爱的希冀。这是毋庸置疑的。因而,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理咨询采用的方式是积极向上的,每一个咨询师都会坚信每一个留守儿童具有无尽的潜力,并且能够在某天发挥潜能,最终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是一个咨询的前提和底线。在来访中,咨询师会从留守儿童身上的一点一滴中发现儿童的闪光点,并从中看到这些值得称道的地方,让儿童也学会观察自己。在生活中,有不少的留守儿童承担了独自生活的重任,这些都是他们能够战胜困难的勇气的来源,咨询师的挖掘和鼓励,将给每一个留守儿童正面的理解和支持,使他们的人格逐步迈向健康之列,学会客观看待自己,也客观看待自己身处的环境;同时也能够让留守儿童的内心强大起来,并成长为一个经历磨难但不被击垮的人。

篇2

关键词:新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中图分类号:G5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4-0010-02

伴随着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逐步推进,以及城镇化、工业化水平的提高,大量农民离开土地和家乡进城务工。由于户籍政策和其他方面的原因,很多儿童不能随父母一同进入打工地,只能留在户籍所在地,这些儿童就构成了农村留守儿童。

一、农村留守儿童概念界定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因父母双方或一方长期在外务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长辈或其他相关人员抚养和教育的儿童。目前,留守儿童群体已经相当庞大,全国妇联的推测显示,全国目前大约有6100多万农村留守儿童,占农村儿童总量的37.7%。由于留守儿童数量众多,加之成因的特殊性,这一群体的教育问题日益受到社会的关注。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的问题

1.学龄前儿童显著增长,学前教育问题凸显。根据全国妇联公布的统计数据,农村留守儿童的年龄结构已发生显著变化。2013年,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0~5岁)已达2342万,较2005年增加了47.73%,小学和初中阶段的农村留守儿童规模较2005年明显减少,减幅9.65%。学龄前儿童规模的显著增长已是不争的事实,如何加强对这一部分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管理就显得非常必要和迫切。由于父母不在身边,这部分儿童的抚养教育主要由被委托人负责,被委托人中大部分都是隔代长辈,对孩子更多的是采取顺从、甚至溺爱的方式,不利于这一阶段儿童的人格养成和良好习惯的培养。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着学前教育的开展,相关资料表明,留守儿童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劳务输出大省,这些省份农村的幼儿园等学前教育机构数量远不能满足留守儿童教育的需要。相当数量的幼儿园设施比较简陋,教师业务素质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质量。

2.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突出。按照著名学者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大多数人都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需求、受人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总体上,农村留守儿童的衣、食、住、行等生理方面的需求能够得到满足,但由于父母经常不在身边,留守儿童经常会感到缺乏安全感,亲情、家庭归属感也比较低。留守儿童时常会受到周围同学及其他人员的讥笑和嘲讽,使得这些儿童觉得没有受到尊重,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实际上,留守儿童之所以缺乏安全感、归属感和受人尊重的感觉,主要原因在于家庭教育功能的弱化。很多留守儿童父母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挣更多的钱,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的关心和爱护,体会不到家庭的温暖,久而久之,这些儿童就会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内向,不愿与人沟通,甚至会表现出比较暴躁的性格特征。

3.学校更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疏于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学校是留守儿童接受良好教育,培养良好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的主要场所,学校不仅要传授课本知识,更要注重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不少农村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学校在完成基本教学工作的同时,更应该注意对留守儿童的人文关怀。但实际上,教师更多关心的是学生遵守纪律和作业的完成情况,对这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及情感需求的关怀明显不够[1]。这样做只能满足留守儿童对知识的渴求,却体会不到情感方面的收获。时间一长,这些留守儿童就有可能产生厌学情绪,不愿与同学交往,自我封闭等。大多农村教师没有接受过专业的心理疏导训练,很多农村地区学校没有设置专门的心理咨询机构,这些都导致对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缺失。

4.社区教育投入不够,外部环境不利于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社区是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另一个重要场所。如果有一个良好的社区环境,将更有利于留守儿童形成正确的生活习惯,培养健康的兴趣爱好。但现实中,由于一些地方政府监管不力,农村一些黑网吧、录像厅、歌厅等成为毒害留守儿童的重要场所。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对这些孩子的监护往往出现空缺,很容易成为不良风气的受害者,特别是那些独立生活的留守儿童,情况更是不容乐观。社区教育的缺失很容易让留守儿童养成自由散漫,得过且过的性格,甚至形成不良嗜好。

三、加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对策建议

1.增加学前教育投入。较2005年相比,学龄前农村留守儿童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增长速度方面都显著增加,这一部分儿童的教育问题已经非常突出,应该引起高度重视。虽然学龄前儿童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当地政府部门应该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考虑到这部分儿童的教育需求。经济发达地区的政府部门应该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专项基金,其中应预留一部分用于学前教育投入。经济欠发达地方可以由政府牵头,引导企业、个人参与农村幼教机构的建设。鼓励和引导当地农村中经济条件好、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居民创办幼儿园,为创办幼儿园的居民提供业务咨询和指导,并进行必要的培训。社区应及时为这部分儿童建立健康档案,及时了解这部分留守儿童的生长发育以及受教育情况。

2.强化家庭教育功能。家庭教育是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的核心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缺失也是问题留守儿童出现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必须通过各种途径恢复家庭教育的功能。一是通过电视、广播、网络、报纸等多种媒体宣传留守儿童的正确教育方法,引导被委托监护人以正确的方式教育留守儿童。二是在劳务输入大省积极宣传父母对子未成年子女的监护责任,使外出务工人员明确自己的法律义务,督促其通过各种途径与留守子女进行沟通,增进与子女的亲情关系。三是村委会应该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定期了解这部分儿童的生活学习情况,鼓励这些孩子积极参与各种活动,特别是在节日期间,更要通过赠送小礼物等方式消除他们的孤独感,让他们体会到大家庭的温暖。

3.加强学校的人文关怀。在保证完成教学任务的前提下,农村学校应该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人文关怀。当地教育部门有必要向教师说明给予留守儿童人文关怀的重要性,要求教师全员参与关怀留守儿童的活动。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也要关心这些学生的生活、思想状况。对学生进行人文关怀的另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情况,对重点儿童应建立心理健康档案。乡镇或县级教育部门应成立心理咨询机构,对辖区学校进行必要的指导。学校应该成立以校长为组长,教师全员参与的留守儿童关爱小组。鼓励和引导具有良好心理咨询专业知识和经验的大学生到留守儿童相对集中的农村支教,通过这些大学生对当地学校教师及其他相关人员和机构进行专业培训。

4.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主要特征就是“乡风文明”,地方农村应该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努力改善当地的人文环境。县、乡政府、当地村委会共同努力,坚决取缔那些非法网吧、游戏厅、歌厅,规范娱乐经营场所的经营行为,不允许向未成年人提供有害他们身心健康的娱乐服务。规划建设一批可供儿童娱乐活动的场所,引导未成年人特别是留守儿童培养积极向上的兴趣爱好,形成积极乐观的人格。社区还应该积极做好宣传教育工作,纠正一些人对留守儿童的偏见,引导大家以正确的方式关心留守儿童,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社区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一、 留守儿童的主要问题与成因

有调查表明,外出打工农民由于自身认识的局限,对子女的关爱大多停留在表层,给零花钱、买新玩具,但对儿童心灵上的需要关心得很少;还有的学校受办学条件等因素制约,使得家庭、学校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以下几方面主要问题:

1. 缺乏亲情关爱,出现心理健康障碍。家庭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存在着“误区”。父母常年在外奔波,从事的多是体力活或小本生意,生活艰苦、空闲时间少,跟留守子女很少有时间进行亲情沟通;而留守儿童多处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阶段,情感、性格、心理变化处在转折期,长时间缺乏亲情抚慰、成长指导,极易出现焦虑紧张、性格孤僻、暴燥叛逆、以自我为中心等极端性格,有的还出现自由散漫、聚众玩耍、吸烟、上网吧等不良行为。

2. 家校沟通不畅,影响品德与学习的发展。学校、家庭对留守学生教育的“盲区”,是造成品德不良、行为习惯差、成绩低的重要原因。临时监护人多是祖父母、外祖父母,或者托管亲友,多重养轻教,只负责孩子温饱,只要不出大事,无意外伤害就可以,难以进行学习辅导、心理疏导、规范行为习惯,形成家长(监护人)的教育能力与孩子教育需求之间的落差。一些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育理念等因素制约,偏重于学生学习成绩,对生活、发展上的困惑与问题不能给予关注、指导,使他们的学习成绩多数处于中下游,部分学生还存在行为散漫、品德不良、厌学,甚至面临着辍学等现象。

3. 家庭监管空档,生活状况失控。监护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盲区”,造成生活习惯不好,增加学校教育的难度。全县小学生全部住宿在家,初中只有少部分学生住校,监护人多数缺少文化、年龄偏大,无法及时与学生进行信息沟通。一些老人溺爱孩子、无能力管教孩子,与学校配合沟通不畅。监管的空档,监护人不会管、不敢管,造成部分儿童养成追求生活享受、学习不思进取、行为自由等不良行为习惯。

4. 监护不力,存在安全隐患。社会环境对“留守学生”教育的“雷区”,导致管理缺失,行为不正。父母长期不在身边,加之部分监护人和代养人对儿童的安全教育、监护不力,留守儿童在双休日、寒暑假期间的安全难以得到保障。他们在家里,没有了学校的规范管理,脱离了教师的教育和看护,安全问题成为隐患。

二、家校联手,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

面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我认为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解决。

1. 组建留守儿童之家。各学校要成立留守儿童之家,每位班主任就是“爱心妈妈”,采取“一全、二常、三重”精细化管理策略:“一全”,即建立健全留守儿童档案。详细记录每个留守儿童的家长姓名、外出务工地点、经济收入情况、联系电话等,班主任及时掌握学生在学校的学习、生活、品德各方面情况,定期向他们的父母或是临时监护人汇报,让家庭、学校、社会教育有机结合。“二常”,即常与留守儿童谈心交流,预防心理问题产生;常开展教育活动,防止留守学生因亲情缺失和教育不到位,产生行为失控。“三重”,即重思想的疏导、重学业的辅导、重视身心健康的呵护。通过科学的管理举措确保关爱工作深入发展。

2. 探索多种帮扶模式。各校要因地制宜,不断探索农村留守儿童管理工作模式。当下,全县中小学在管理模式上有很多好的做法。如,“代管家长”模式:一些学额容量大的学校针对留守儿童人数多的状况,建立起一支由班主任、科任教师、校外志愿者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并定期召开留守儿童、帮扶教师、监护人共同参加的座谈会,培训“家长”或“爱心爸爸、爱心妈妈”,教给他们如何指导留守儿童学习,掌握正确的教育方法;“成长伙伴制”模式:渭津中学等学校的“成长伙伴制”留守儿童教育取得了良好效果,留守儿童与品学兼优的学生结成一帮一的学习伙伴,让他们在学校共同学习,生活上相互帮助,共同快乐成长。

3. 教师定期家访。学校本着预防为主和解决问题的原则,定期做好家访。定期走访家长或监护人,让他们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思想、生活等动态。教师要在日常教育教学中写留守儿童关爱成长日记,尤其是针对少数学习成绩下降、人格发展不良、道德失范、涉嫌违法的儿童制定好帮扶方案,有的放矢地施教,与临时监护人肩负起教育之责,共同教育好留守儿童,给他们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4.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针对一些留守孩子的品德行为偏差和心理障碍问题,学校要加强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指导和训练,结合实际开设好有关德育的课程。如,设立“心理咨询室”、“倾诉信箱”、“亲情视频室”、“亲情专用电话”或“电子信箱”,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咨询活动。让父母或监护人能及时沟通,创设条件让家长与孩子定期联系,教师也要更关注留守儿童,对他们多参与学校组织的文艺、体育和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锻炼中提高各方面的能力,迎头赶上其他学生,拥有阳光向上的心态,健康地成长。

篇4

一、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分析

儿童健康概念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心理的健康。中央教科所对留守儿童问题调研报告指出留守儿童存在较大的心理压力。[2]有学者研究指出,留守儿童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是胆小、懦弱、内向、自卑、孤僻 ,[3]主要表现在焦虑、自责、冲动、过敏、孤独等倾向。也有学着指出部分留守儿童道德偏差、行为不良等倾向。[4]近年来报刊杂志报道的极端案例使得“留守儿童”在许多人眼中等同于“问题儿童”。

家庭是儿童成长的摇篮,家庭对子女的养育功能不仅是“养”更在于“育”。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和科技手段的发达,大部分外出的父母能够经常性的与子女通过电话或者视频进行沟通,但是由于意识不到心理健康在儿童健康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大部分父母关心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状况、身体健康情况以及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少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体验,[5]即便是一些家长发现孩子的不良情绪也不知道如何提供帮助。而在对留守儿童生活状态的调查显示,[1]隔代家庭看护的比例为33%,单亲家庭占到29%;单亲隔代家庭的比例为24%;还有14%的留守儿童生活在其他类型的家庭中。这些寄养家庭或者单亲抚养的家庭由于生活的压力和自身教育水平的限制,缺乏与留守儿童的沟通,也不能有效的对他们进行恰当的辅导。有调查数据表明,87%的留守儿童认为自己缺乏安全感。24%的留守儿童遇到烦心事时与自己要好的同学或朋友倾诉,剩余的则选择闷在心里。[6]因此父母的外出不仅拉开了亲子间的空间距离,也使得亲子间的沟通频率减少,沟通内容单一,亲子间缺乏情感的互动,最终弱化了家庭在教育子女方面的功能。

二、提升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水平的教育策略

1、父母要强化教育子女的职责意识

父母应该慎重选择外出务工的时间段,挑选认真负责、有精力和能力照顾孩子的监护人,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如,监护人、老师、其他家长等联系全方位的了解孩子,及时发现孩子身上的问题提供有力的帮助。家长在有时间的情况下尽可能的多回家看望孩子,利用寒暑假把孩子接到身边,多陪伴多交流,平日里通过电话、书信、视频等形式经常与孩子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思想动向和情绪体验。另外,留守儿童的父母和监护人要对孩子付出更多的耐心和努力,多用鼓励和支持,少用惩罚和责骂。不仅要给予留守儿童身体和心理上的安全,更要使他们充分感到父母和监护人的支持,给与他们自尊和爱的需要。在日常的生活中父母和监护人要经常主动的询问孩子的感受,在鼓励留守儿童独立性的同时,引导他们认识自己的行为学会用恰当的方式表达个人的情绪。

2、学校要加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影响力

留守儿童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与老师和同学一起度过的。因此,学校应该努力给儿童营造一个能化解儿童不良情绪体验的环境,在留守儿童受到挫折时及时给与支持,为儿童健康情绪模式的形成做出努力。

首先,学校要重视对留守儿童的管理,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并由专人负责管理。档案内容应涵盖留守儿童家庭基本信息、留守儿童在家庭中的日常表现、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反映的留守儿童在校思想和行为表现,通过综合分析、分类整理归纳出典型问题,依此制定解决方案,做好帮助引导工作。

其次,学校可以配备专职的心理咨询教师和留守儿童生活教师,给留守儿童提供化解不良情绪的途径。这两类老师教师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及时地了解留守儿童在学习、思想和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给予积极的帮助和针对性的指导。生活老师侧重在生活上嘘寒问暖,在学习上教育辅导,在感情上交流慰籍,引导留守儿童学会爱与被爱,掌握正确情绪表达方式,建立更加融洽的人际关系。心理咨询老师侧重于开展心理咨询和矫正工作。心理咨询老师要积极关注留守儿童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进行心理疏导,帮助他们建立缓解释放压力的正确方法,防范于未然,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最后,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父母、监护人及学校教师的的教育引导,使其提高认知、转变观念,形成合力共同促进留守儿童情绪认知的发展。一方面,学校要对教师进行心理知识的专门培训,使其掌握一些必要的心理辅导的知识和技能,以有利于做好留守儿童的心理沟通和辅导工作。另一方面,学校可以利用假期或节日学生父母回家探亲的时机,召开“留守儿童”家长座谈会。邀请留守儿童班主任、家长和监护人、以及有着丰富教育经验的专家及儿童家长代表参加,通过对教育问题和经验的分享交流,提高留守儿童家长及监护人对儿童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他们对孩子教育的责任心,学会与孩子沟通交流的技巧,促使学校内外对“留守儿童”的影响产生合力。

3、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

教师要做好教育和引导工作。作为教育工作者,教师具备从事教育工作的基本素质。教师适时与必要的引导和教育,有助于建立留守儿童对教师的信任感,帮助他们尽快的适应新环境。同时,他们甚至比父母陪伴留守儿童的时间更长。作为最容易接触到留守儿童的人,教师更加容易了解到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行为表现,也更具备对留守儿童做好教育和引导的能力。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因此教师应该发挥自身的优势,多学习一些儿童的心理教育知识,教会孩子一些必要的调节情绪的方法,为儿童将来走入社会打好基础。

作为低年级的教师更要增加新入校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往,一方面使促使儿童之间以及儿童与教师之间信任感的建立,尽快使儿童熟悉环境减少他们的孤独感。另一方面,在平时工作中教师也要细致的做好学生之间的沟通工作,引导孩子正确的表达自己的情绪体验,对儿童之间不恰当的言语及行为交流方式给予及时的剖析和纠正,培养和提高留守儿童情绪表达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群体接纳程度,促使其心理健康发展。

4、整合教育资源为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篇5

一、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现状

2014年7月,安徽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学院10余名学生在安徽省安庆市岳西县方边希望小学开展了为期10天的大学生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暑期社会实践期间,我们以该小学学生为对象开展了相关调查,发现当地留守儿童教育服务体系存在着如下问题:

1.家庭教育角色扮演缺失

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是儿童接受教育的第一场所,家庭环境在孩子的成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调查中发现,留守儿童的父母及监护人大多比较关心孩子们的生活状况,但由于许多主客观原因,留守儿童监护人只能对留守儿童进行简单的诸如好好学习方面的口头教育,很少能够真正扮演好应有的教育角色。这主要因为:(1)文化水平有限,学习辅导无能无力。留守儿童父母受地域空间限制,自身文化水平有限,在孩子的学习方面多为电话叮嘱好好学习,难以提供实质性的辅导和帮助。留守儿童的实际监护人多为妇女和老人,对孩子的学习没有能力辅导。而监护人的受教育水平直接决定了他们对留守儿童学习辅导的能力,也影响着他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从而影响到留守儿童的学习状况。访谈中,一位余姓监护人(女,57岁)表示,孩子的父母都在北京打工,孩子的学习主要靠学校老师的帮助,自己只能帮他们洗衣做饭,有时候会强行控制孩子看电视的时间,但不能辅导作业。(2)经济水平有限,教育保障不尽如人意。留守儿童尚未成年,由于经济水平限制以及农村各方面服务系统局限,大多留守儿童基本的温饱需求可以得到满足,但难以有更多的教育保障。监护人将有限的经济收入更多地用在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对于教育的投入较少。从上述分析可以得出,留守儿童来自家庭的支持是有欠缺的,主要体现在学习辅导以及教育保障方面。家长都期望把自己的孩子培养成具有高素质的优秀人才,能够立足社会出人头地。但许多家长花了不少的精力与财力却收效甚微,有教育不成功的忧虑和失落。要改善留守儿童现状,在留守儿童监护人方面仍需做出许多努力。

2.学校教育培养能力不足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人的需求层次理论,从低级到高级分别是生理、安全、归属与爱、尊重和自我实现。[2]学校教育作为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的主要形式,在满足留守儿童的成长方面应当担负起主要的责任和义务,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科学文化知识,培养其学习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们能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在本次调研中,发现学校教育有以下几个不足之处:(1)基础设施不完善。自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以来,农村的学校建设有了很大的改观,但相比城市,农村的校舍规模、教学设备以及师资力量等方面仍有欠缺。如方边希望小学,共有学生人数150人,分布在6个年级5个教学班。学校有9名教师和3间办公室。总体来看,学校基础设施不完善,且师资力量较弱。由于客观环境和教学设备的局限,留守儿童的视野受到影响。访谈中,该校一位老师表示,学校在图书方面较欠缺,难以满足孩子们课外读书的需求,并且他们对手工艺品等新鲜的东西和高新科技非常感兴趣,每次有志愿者来讲解相关的课程时,孩子们的积极性都会非常高。(2)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力度不够。调查得出,95%的教师为留守儿童开展课外辅导,81%的教师会不定期召开家长会,有的学校还会组织志愿者开展支教活动,说明留守儿童所在学校比较关心孩子们的学习,会采用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帮助留守儿童改善学习状况。但只有9%的教师表示会开展针对留守儿童的关爱活动。通过访谈也发现,学校并没有成立专门的工作小组具体负责留守儿童的日常生活和学习。此外,也没有安排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为留守儿童解决心理问题,没有对问题学生进行专门的引导和帮助。(3)教师未能真正发挥教育辅导功能。由于教师特殊的身份,以及其渊博的知识,很容易被留守儿童看得很神圣,教师的言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行为习惯。所以,调查学校的教师会尽自己最大能力在学习和基本生活方面帮助留守儿童,但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教师对留守儿童的帮助大多停留在较浅层次、短期的帮助上,对于家访以及为他们寻求社会帮助有些力不从心。

3.政府教育投入力度不够

政府能够通过法律法规与政策的实施、资金和资源的提供,为改善留守儿童教育现状提供有力的支持。但长期以来,我国政府对于留守儿童的教育支持仍然是有限的。(1)地方政府政策缺乏。虽然中央政府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关注度日益提升,但地方政府的相关政策并不完善,执行落实过程中存在偏差或不足。大部分村民感受不到政府对留守儿童的帮助。要改善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政府还需要做更多努力。(2)经济支持力度不够。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政府有针对贫困家庭的补助,但没有专门针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补助,无论是对于学校,还是对于各个家庭,政府对教育的经济支持都是乏力的。本次调研所在的学校只有4间学生宿舍,宿舍内上下床,每个床铺睡两个孩子,10平米的空间大概住16个孩子。这样的学习居住环境是非常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

4.社会教育关注程度不高

随着社会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度提高,相关社会组织及爱心人士对留守儿童教育方面的帮助也不断增加,但这一支持系统目前仍存在较多问题。(1)非营利组织扶植的零散性、非针对性。非营利组织作为一种新兴的组织形式和社会行为体,为留守儿童提供较为专业的教育帮助和支持,但是目前来看,只有很少的非营利组织参加到帮助留守儿童的教育项目中来,没有形成针对性较强的服务体系,尤其是在对留守儿童心理教育辅导方面。(2)爱心人士捐助的短期性、盲目性。很多社会爱心人士以及小型的志愿者服务队对留守儿童的教育专项帮助并没有形成长期的战略服务规划,而多为没有计划性的短期服务。在访谈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些组织及个人为留守儿童募捐的书籍许多都是不符合留守儿童需求的。

二、建议

针对上述现状,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1.家长应当转变教育理念,营造良好家庭氛围

父母外出务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改善家庭的经济条件,为下一代创造良好的学习和就业机会。但是由于客观因素的限制,这样的目的往往并没有确实有效地实现,而且在长期的亲子分离的状态下,留守儿童很容易在生活和学习上出现严重的问题,甚至会出现严重的心理障碍,导致其身心不能健康地发展。所以家长和监护人应当重视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沟通,尽量减少外出务工的时间,重视子女的心理需求。如果长期在外务工的话,也应尽量通过QQ视频、微信等新型的交互媒体与孩子进行沟通。改变时间上的冲突、空间上的距离以及只闻其声不见其人的缺憾,使得家长和监护人能够在消耗较少精力且付出较少费用的前提下长期稳定地和孩子进行交流。

2.学校和教师应增强责任意识,提高教育质量

留守儿童在碰到问题和困惑时更加依赖老师,希望他们能够给予自己解答和帮助。所以学校和教师应当增强责任意识,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和照顾。针对留守儿童的特殊性,制定特殊的教育培养方案,弥补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方面的缺失。学校可以通过网络课程的下载,组织学生观看,提高教学质量;开设心理咨询、心理保健等相关课程,让留守儿童有意识地倾诉自己的问题,并为他们解答心中的困惑,使其不良情绪得到疏导。此外,学校还要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在学习上、生活上遇到的问题,消除他们的心理困扰,培养他们的自我调节能力。

3.政府应加强宏观管理,完善相关政策

政府应该推进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加大对于留守儿童的社会保障力度,给予留守儿童及其家庭一定的政策扶持和经济补助,从而形成一个有利于留守儿童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政府还应优化社会风气,加强对网吧、游戏厅等娱乐场所的管理,制定相关的条例,确保留守儿童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不至于因为缺乏家长和监护人的教育而沉迷网络、游戏而荒废学业。最后,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留守儿童支持网络的建设,尝试通过互联网来进行信息的采集和处理工作,建立和完善留守儿童信息网络,形成规范化的管理。

4.加大宣传力度,建立完善成熟的社会帮扶模式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 教育 农村经济 家长

【中图分类号】C91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11-0046-02

一、引 言

农村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不能和父母生活在一起,由其他亲属或委托人代为照顾的17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随着我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留守儿童的数量也日益增加。家庭缺失、无人管教、上学困难等问题使得孩子学习差,品质恶劣,打架斗殴,甚至走向犯罪。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随着现代化进程不断进入人们视野,也越来越受到国家和领导的重视和关注。《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把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提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2004年,中央颁布实施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特别强调高度重视流动人口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建立和保障进城务工就业的农民子女接受教育的工作制度和机制。农村留守儿童的总数庞大,2005年1%人口普查推断出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大概有5800万,和2000年人口普查推断的1980万的留守儿童人数相比,增长十分迅速。留守儿童占整个农村儿童比例的28.89%,平均每四个农村儿童就有一个留守儿童。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正视社会发展中出现的留守儿童问题,找出问题的原因,寻找解决的措施,对于实现农村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大意义。本文将针对留守儿童教育现状、原因及解决对策进行深入探究。

二、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学业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如果一方外出,家长要独自承担所有的农活和家务,根本没时间辅导孩子的功课。如果双方都外出,孩子由爷爷奶奶照看,其大都文化素质低下,甚至都没上过学,根本没能力辅导,能做到的就是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最重要的是农村的教育资源有限,再加上无人看管,他们的学习明显低于其他非留守儿童。根据对安徽省两个城市8所农村初中的抽样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存在很大差异,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平均优秀率仅为4.8%,而非留守儿童则高达16.7%。这一调查充分显示,留守儿童教育存在很大问题。

2.心理问题

儿童的心理健康受多重因素影响。留守儿童很小就与父母分开,由于他们年龄小,心理发育不成熟,承受能力弱,因而父母的教育、家庭的环境都对孩子的成长有着很大影响。长时间得不到父母应有的关爱,与父母的沟通也仅限于几天一次甚至一周一次的电话交流。据笔者调查,18%的孩子认为与父母感情淡薄。缺乏沟通与关爱使得一些问题长期积压在心里,不能及时解决。久而久之,容易造成紧张、失落、孤独、多疑、焦虑的情绪。在以后的人际交往中,他们内向、消极自卑的性格会影响他们的前途,甚至会影响其人生观、价值观。

3.安全问题

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庭与学校之间存在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空隙。学校只负责儿童在校的安全。现在社会复杂多变,各种不同的思想交织,而农村地区法制观念薄弱,而且十分迷信。留守儿童年龄小,自制能力差,好奇心重,正是需要家长好好呵护的年龄,稍有不慎,孩子就会受到伤害。留守儿童父母不在身边,受伤害的几率大大增加。近年来,出现许多犯罪团伙,专门指使儿童进行偷盗,而这些儿童大部分是被拐带的无人看护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的安全需要家长在身边。

4.品德问题

留守儿童父母长期不在身边,无法感受父母的呵护与爱护,道德行为上缺乏指导与规范,而爷爷奶奶大部分对孩子过分溺爱,只知道一味的满足孩子的各种要求,在道德上根本不给予规范,许多孩子行为不规范,道德缺失。这一问题体现在各个方面,比如:打架斗殴、违反校纪,甚至小偷小摸。左泽华调查发现,13%的留守儿童平时有说谎的习惯;15%有抽烟喝酒的恶习,甚至小偷小摸等不良行为。据统计,历年刑事犯罪中有将近20%的留守儿童。儿童正是树立理想、认识自我的关键时期,得不到父母的帮助,很容易走上歧途,甚至违法犯罪。

5.人格问题

人格,又称个性。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具有感觉、意志等机能的主体。主要表现在个体适应环境时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人格形成需要各种影响因素。社会因素和家庭因素是形成人格的重要因素。儿童时期是塑造一个人人格的重要时期,一个人从出生起就生活在家庭环境中,塑造人格的重要时期在家庭中度过,而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父母对儿童的影响。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有家庭原因,有学校原因,也有国家政策等因素的影响。

1.国家相关的政策制度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主要由于父母和孩子长期分居两地。而我国并没有取消户口制度,城市户口与农村户口有很大差距,进城的农民工想把孩子户口迁到城市很难,而没有户口进城念书的成本太高,加之进城孩子无人看管,所以许多孩子还是留在农村上学,这就产生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第二,对于留守儿童教育专门的法律法规不健全,我国目前制定的对保护儿童的法律仅有《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而这些法律并没有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做出规定,导致一些地方政府推卸对留守儿童的教育责任。

第三,各级地方政府在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上的投入远远小于国家规定的数目。现在地方政府都重视对城市的建设发展,往往忽略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教育落后,校舍大都破烂不堪,师资力量十分匮乏,老师大部分都是一些文化程度不高的老教师。留守儿童往往接受不到正规的良好教育。政府应该在农村教育上投入大量资金完善教学基础设施。从现状看,政府仍未意识到农村教育的紧迫性和严重性。

2.家庭原因

在家庭中,父亲和母亲对孩子心理的影响是不同的。国内外有关的研究都肯定了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PM symonds在研究中发现,被父母接受的孩子一般都表现出被社会接受的行为,情绪稳定、兴趣广泛、富有爱心;而被父母拒绝的孩子大都冷漠、倔强、叛逆。就留守儿童来说,家庭结构的变化,必然会影响儿童的教育问题。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有六种力量对儿童的教育施加影响。这六种力量分别是:教师、家庭、儿童集体、儿童本人、书籍、街头结交,这六种力量缺一不可。而留守儿童父母外出打工,家庭教育缺失,教育就会受到影响。此外,家庭中父母的观念也对孩子的教育有很大影响。有些父母在外面挣到钱,取得一点成就时,看到大学生目前紧张的就业形势,就觉得现在社会念书也没用,只要肯吃苦就行。这种观念久而久之会在父母的意识中根深蒂固,他们觉得念书需要太多的花费,还不如像他们一样打工赚钱。这些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加剧。

四、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的办法

1.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

消除城乡差别,消除对农民工子女教育、住房、就业、社会保障等制度的不公平性。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的意见》的文件,规定农民工子女上学可以进城读书,并且要以公办学校为主,同时也有许多地方政府取消农民子女入学的借读费,但制度是不完善的,仍有许多农民子女进城念书有门槛。因此要完善户籍制度、农民子女进城念书的相关制度,让留守儿童可以随时进城接受教育。只有完善了制度,在制度上不断创新,才能更好的关爱留守儿童。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农村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现有的法律法规,同时政府也可以专门制定针对留守儿童特殊群体的规章、政策。保护留守儿童的受教育权、健康发展权、受保护权等。为留守儿童教育创造良好的法制环境。

3.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农村人口外出打工主要是因为家庭困难,农民收入不稳定。因而要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各级政府应对留守儿童问题给予高度重视采取各种有力措施。例如可拓宽小城镇的融资渠道,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带动农村发展。政府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资,加大预算财政资金中农村教育费用的比例,扩大农村教育资金的筹资渠道,合理配置农村教育基金,提高教学质量。及时修缮破损校舍,改善学校基础设施,积极吸引高学历的教师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物质基础。

4.在留守儿童密集地区建立寄宿制学校

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解决家长的后顾之忧。同时也便于学校的统一管理,加强儿童之间的交流沟通。构建留守儿童心理咨询疏导系统,在心理出现问题时可以得到及时疏导,有效化解,健全人格。

5.实行家长制

农村基层政府可以发动广大党员干部,学校教师争当家长,与留守儿童建立一对一的监护。家长可以经常与外出务工的家长沟通,交流孩子的近况,了解孩子近期的学习生活。让家长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发展。并在日常生活中照顾他们的生活,辅导孩子学习,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如同父母在身边一样,促进其健康发展。

6.教师要特别关注留守儿童

学校教师应该对留守儿童格外关注,要经常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在生活上体贴入微,经常了解他们的生活状况。要经常与他们聊天谈心,了解他们的心理变化,一旦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疏导,解决问题。老师只有热爱每一个学生,才会与学生的心理相对接。老师在生活和心理上的关心鼓励,会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五、结 论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容忽视。大量农民工进城务工,留守儿童数量增多,最根本的原因是:我国经济发展不均衡,农村经济发展滞后,农民收入低,难以生存,迫不得已进城务工。进城后,由于户籍等制度约束,没有城市户口农村孩子很难进城读书,加之进城读书费用很高,很多家庭负担不起。因而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亟待解决。国家和各级政府应该颁布实施有关保护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相关政策和法规,同时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从根源上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儿童是祖国的未来,而教育是兴国的根本。只有切实解决好儿童的教育问题,给孩子们未来,也就有了祖国未来的希望。

参考文献

1 郑丽.解决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政府责任思考[J].中国商界,2010(5)

2 谢太平、汤祖传、吴玉明.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2008(11)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 学校教育 长效优势

        关注留守儿童、少年的成长和教育,牵动着每一个农民工家庭的心。我校在社会各部门的大力支持配合下,充分挖掘学校教育的内在潜力,发挥学校教育的长效优势,创新教育管理的既有理念,拓展教育服务的时空范围,创建留守学生生活教育服务中心,建立一套完整的行之有效的全员教师监护人制度,本着“就近、就熟、就亲”的原则,关照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既可免除农民工的后顾之忧,也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贡献,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园地。

        一、摸清现状是关爱教育的前提

        近年来,随着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我们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在逐渐增多。据调查,目前,全校外出打工的家长有203人,其中父亲外出打工有68人,母亲外出打工有66人。在留守儿童中,由父亲在家照顾的有41人,母亲在家照顾的有21人,由爷爷奶奶照顾的有34人,由其他亲人照顾的有16人。

        从调查情况看,父母外出打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家庭经济压力,为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提供了必需的物质条件,利于留守儿童自立自强性格的培养,但同时,也使留守儿童教育生活面临以下不容忽视的问题:

        1、留守儿童的家庭经济普遍比较困难。调查中发现,选择与子女分离而外出务工的父母,大多是贫困地区的贫困家庭的父母,他们无一技之长,打工收入往往不高,因此,这些留守儿童家庭的生活普遍拮据。

        2、留守儿童的教育状况令人堪忧。调查结果显示,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学习均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留守儿童的学习成绩大多不好,对学习缺乏热情和进取心,甚至有的厌学、辍学,是老师眼中的“双差生”和“问题儿”。

        3、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亟待关注。由于长期与父母分离和缺乏联系,得不到完整的家庭温暖,生活上缺少必要的关爱,加上常受到周围孩子的歧视、排挤和欺辱等,不少留守儿童情绪消极,失落自卑,感觉孤单,甚至心理压力过大,表现出内心封闭,情感冷漠,性格脆弱、任性、叛逆,行为孤僻,缺乏爱心和交流的主动性,形成一定的人格障碍

        4 、留守儿童的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面临拐骗、打架、斗殴、抢劫、交通等方面的安全隐患。由于学校与家庭之间安全纽带衔接不上,留守儿童年幼无知,又常处于无人监护状态,使犯罪分子有可乘之机,导致留守儿童伤人或被伤害的安全事件时有发生;还有一些孩子由于上学路途较远,经常起早摸黑赶路,也是非常危险的。

    二、建立长效机制是关爱教育的保证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与成长记录袋制度。通过调查研究,摸清留守儿童的具体人数和基本情况,建立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对留守儿童个人档案和联系卡实行动态管理,及时补充、变更相关内容,每学年末做好留守儿童管理的交接工作。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学习、活动、日常行为表现、情感表现等材料,记录学生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评价,班主任及时将有关情况报告给家长。

        二是建立“代管家长”队伍,推行“代管家长”制度。建立起由班主任、科任教师、退休教师组成的代管家长队伍,负责对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包括生理、心理教育的管理和引导。学校通过工会,发动全体退休教师,积极参加到代管家长队伍中去,承担留守儿童的监护职责,做留守儿童生活的知情人,学习的引路人,成长的保护人。代管家长做到“四管”(管思想、管学习、管生活、管身体)和“四掌握”(掌握家庭情况、掌握思想表现、掌握学业成绩、掌握日常行为),当好“五员

”(思想品德辅导员、情感交流沟通员、日常行为监护员、生活起居管理员、健康成长指导员),让留守儿童感受到亲人般的关爱。主要工作体现在以下几方面:掌握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做到“三个一”,每个月进行一次家访,每个月与家长通一次话,每学期给家长写一封信;关怀学生的精神成长,把学生的喜怒哀乐放在心上,注重留守儿童心理生活,道德情操、审美情趣的教育,与学生沟通情感,弥补“留守儿童亲情的缺失;提供必要的帮助,关心孩子的饮食起居,处理突况等;开展“结对子”帮扶,安排班干部、团员、优秀学生以及“留守儿童”邻居与其“结对子”,在生活、学习上给予帮助;矫正不良行为习惯,转化“问题孩子”。

篇8

关键词: 学校教育 农村留守儿童 教育措施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城镇化进程的加快,成千上万的农民为改善家庭经济状况外出务工、创业,而把未成年子女留在家乡交由他人照料,导致大量留守儿童出现。某些留守儿童因长期与父母分离,缺乏有效的监护和家庭教育,出现一些心理问题。为保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2016年2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国发〔2016〕13号,以下简称《意见》),对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做出了专门的制度性安排。《意见》明确指出:各地区、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加大工作力度,采取有效措施,确保农村留守儿童得到妥善监护照料和关爱保护。学校作为儿童教育的主阵地,应如何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和促进农村留守儿童健康成长呢?

一、建立农村留守儿童“成长档案袋”

农村留守儿童是一个缺乏亲情和关爱的特殊群体,他们的监护人和生活时有变化,生活缺乏稳定性和连续性,学校作为儿童成长的一个主阵地,应长期跟踪和把握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为每一个农村留守儿童建立一份成长记录档案,记录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和学习成长情况,把握其成长轨迹,为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持。如每年开学初,学校要组织教师进行深入调查工作,对所有在校学生进行普访,认真做好调查研究,摸清本校所有农村留守儿童的详细情况,为每个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档案。留守儿童成长档案信息应包括学生基本情况、父母姓名、务工单位详细地址和联系电话,委托监护人的姓名、详细地址、联系电话、年龄、与留守儿童的关系,等等。同时,对留守儿童的成长档案学校要安排专人进行专门的管理,并根据学生的变动情况,及时补充或变更档案的有关内容,确保每一位留守儿童成长档案的连续性、完整性,确保每一位留守儿童都能及时得到学校和老师的关爱、指导与帮助。

二、加强与留守儿童家庭的沟通

学校要加强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密切联系,通过多种方式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进行沟通,就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交换意见,形成家校关爱合力。

1.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加强与留守儿童身边的委托监护人的沟通。留守儿童身边的监护人多为孩子的祖辈(如爷奶奶)和父辈亲戚(叔婶姑舅等)。这两类监护人各有特点,祖辈由于隔代亲的缘故,对孩子多是百依百顺、溺爱有加,加上农村一些老人观念落后,缺乏文化知识,对儿童教育与学习即使有心也无力;亲戚多于父母同辈,某些抚养人碍于情面,对于朋友或亲戚的孩子多是抱着“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的态度,即使发现孩子学习或行为上的问题也不想多管,以免严厉管教伤了感情,因此对留守儿童多采取“物质+放任”的教养方式。为此,学校要建立定期家访制度,增强学校与监护人的沟通,积极指导留守儿童的祖辈或亲戚的家庭教育,向他们介绍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知识和方法,指导他们学会正确的亲情关爱与教育,充分发挥自己身为监护人或抚养人的抚育责任和义务。

2.开通“师―长热线”,加强与留守儿童外出父母的沟通。留守儿童的父母虽然把孩子托付给他人抚育,但依然是孩子的第一监护人,负有对子女进行抚养和教育的重大责任。因此,学校可开通“师长热线”,加强班主任与留守儿童父母的沟通,及时交流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情况,向留守儿童父母介绍现代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儿童的方法技能技巧,引导他们如何做合格家长,有效发挥家庭教育的功能。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由于农村留守儿童的特殊经历,他们比一般人更敏感,教师在平时教育中必须更小心谨慎,注意工作的方式方法,贯彻“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提升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留守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

1.营造温馨的人际环境。良好的生活环境是儿童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某些留守儿童因亲情缺失,日常多表现为敏感脆弱、性格孤僻、胆小怕事、多愁善感或过度保护自我、多攻击等。为此,学校可通过“亲情导师制”、“亲亲一家人”等活动,让留守儿童与学校的老师、同学结成亲密的“一对一”帮扶互助对象,让留守儿童在学校、班级里时时刻刻体验到老师、同学的关爱,体验到家庭般的温暖。

2.开设心理健康活动课,提升留守儿童心理素质自我防护水平。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开始专门的心理健康活动课,增加学生的心理体验,是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最直接最有效的活动方式。如在实践中可开设“我是生活小能手”、“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感恩亲情”、“我能行”等教育活动,让留守孩子和其他学生一起,在活动中体验亲情、友情,学会理解父母、感恩亲情,学会合作与互助,从而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还可通过诸如“我的心情我做主”、“月有阴晴圆缺”、“我的烦恼”等心理健康活动,引导留守儿童体验学习一定的心理保健知识,增强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心理素质。通过“卫生习惯与健康行为、青春期性与生殖健康、意外伤害预防与自我防护”等方面的健康教育活动,强化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

3.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做好个别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工作。学校除了营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活动外,还应该设立专门的心理咨询室和心理信箱,成立专门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注意细心观察,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动态,开展有针对性的心理辅导,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四、搭建亲子沟通平台

亲情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原动力,任何来自家庭外部的P注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关爱问题。父母不能在留守儿童身边进行日常的管理和教育,并不一定意味着不能对孩子进行教育。马卡连柯说:“正确的教育并不要求家长寸步不离自己的孩子。”“随时都在进行着教育,即使您不在家时。”为此,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为留守儿童搭建多种与父母沟通的平台,促进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的情感交流,在交流中感悟亲情、享受亲情、弥补亲情教育的不足,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地成长。

1.开通亲情电话。所谓亲情电话,就是让留守孩子能和父母在学校里进行原声交谈。它是一条连接留守孩子与其父母的神奇纽带。学校的亲情电话和他们在家里打电话不同,因为在家里总是有祖辈或监护人的旁听,所以许多时候,电话都成了“告状”的替代品,而学校的亲情电话,排除了第三者的干扰,让学生在自由的状态下,尽情享受与父母心与心的联结。通过亲情电话,学生可以表达对父母的思念,汇报自己的近期学习生活情况,提出内心的想法与困惑;父母可以借此指导子女的生活与学习,表达对子女的疼爱与鼓励,并提出期望。如学校在家访或“师长热线”中,告知家长学校的亲情电话号码及各年级开通亲情电话的时间,并安排好相应的教师组织活动,做好记录。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可安排每位农村留守儿童一周或半月与家长进行一次交谈。

2.开通爱心邮箱。所谓爱心邮箱,即让留守儿童与父母通过书信的方式进行情感交流。在现实中,许多留守儿童的父母一年才能返家一次,甚至有的父母常年在外不回来,他们认为自己外出打工也是为了给孩子更好的物质生活,但往往忽视孩子的心理健康,不会或很少与孩子进行心理沟通与交流,导致有些孩子对父母很陌生,甚至亲子关系出现了障碍。另外,电话沟通依靠的是口头语言,它与书面语言有着很大的区别,孩子与父母在电话中可能羞于使用“甜言蜜语”,孩子无法充分感到亲情的滋味。为此,在开通亲情电话的基础上,学校老师可指导学生给远在异乡的父母写亲情书信,引导留守儿童将平时在生活中想说又因为种种顾虑而没有说出来的话畅快地表达出来,如可以汇报自己的学习生活情况,可以倾诉自己的烦恼,可以倾诉对父母的思念,可以表达自己的愿望,等等。同时鼓励父母对学生的书信进行回复,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疼爱、对孩子的思念、对孩子的期望等。通过亲情书信的往来,达到互相交流感情、消除隔阂、增进了解的目的,使亲情在交流中得到培植。学校可建议或引导每个班的留守儿童,每半个月或每个月给父母写一封信,并在“师长热线”中提醒家长及时给孩子回信。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意见[Z].国发〔2016〕13号.

[2]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做好农村留守儿童健康关爱工作的通知[Z].国卫流管发〔2016〕20号.

[3]马卡・连柯,著.丽娃,译.家庭和儿童教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29.

[4]黄艳萍.家庭教养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06(4).

篇9

关键词:留守儿童;困惑;建议

一、农村留守儿童现状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师资源跟不上,还存在着其他方面的一些问题:

第一,留守儿童年龄大小不一,有的不能自理,没有父母在身边照顾,有的甚至一年都见不上父母,父母和孩子见面的机会少,沟通就更少,所以父母对孩子的了解就更少了。在最需要父母照顾的时候父母却没有在身边,久而久之,不仅孩子的生活质量没有办法保证,甚至会与父母产生隔阂,不愿意与人沟通,可能会出现自卑的心理,这对孩子以后的成长很不利。

第二,有的孩子由亲戚照顾,但是也没有办法弥补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教育。对于孩子的管理,中国有个老理说“隔辈格外亲”,祖辈们更加溺爱他们,出现什么问题他们舍不得管,只是一味地迁就,而其他亲戚朋友碍于一些原因更是没办法管。孩子们也就任由其性子随意地生活。

二、农村小学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改善措施

1.生活上关爱留守儿童

留守儿童存在的最大的问题就是缺少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这样让他们的生活和心理都受到了很大的伤害。所以,学校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在学生的宿舍中安装了一些通讯设备,并且还根据社会的不断进步而进行更新换代。通过这些设备,孩子们可以随时与父母进行沟通,通过与父母的沟通还能够向父母倾诉自己的心声和对父母的思念之情,感情有了寄托就能够让孩子们的心灵得到一点点的抚慰,使父母与孩子们没有那么多的隔阂。还有一点就是增强教师与孩子们之间的沟通与协调,教师通过对孩子们平时学习和生活的观察,了解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要是出现问题的话,教师是能够在第一时间知道的,教师可以与孩子们进行沟通,帮助孩子们解决生活上、学习上出现的问题。最后,学校还应该给学生找到好的生活老师。孩子总归是孩子,在生活上还是不能特别好地照顾自己,生活老师可以在生活上照顾一下孩子们,帮助他们解决不能自己解决的问题,让他们感受到来自老师们的关爱。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校还应该针对留守儿童的心理缺陷设立心理咨询室。作为学生的心理辅导老师,不仅要能够真正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需求,还要找到帮助他们的方法,让他们能够以正确的方式抒发自己的情感。孩子们可能会因为思念父母而哭泣,或者是因为受到同龄人的欺负而愤怒,或许是因为学习成绩没有提高而苦恼等等,这些都可能成为孩子们心情低落的因素,这时候,作为心理咨询教师,应该做的就是根据对孩子们的观察和听他们的倾诉,了解到应该从哪个角度来解决孩子们的问题,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化解自己的心理负担,这些都是需要教师来解决的。当孩子们没有心理问题的时候,才能够有更好的精力生活、学习,才能够让他们更好地成长,也能够让家长更加放心。

2.家庭教育管理方面

留守儿童之所以不能够有良好的成长空间,主要是因为孩子没有父母陪在身边,缺少父母对孩子应有的关爱和照顾,所以,作为孩子的监护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1)虽然父母长期在外不能够时时陪在孩子身边,但是父母应该通过电话或者是互联网的方式与孩子沟通,关心孩子的成长和生活是否出现问题,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这样能够减少孩子的孤独感;(2)家长应该多与孩子的老师沟通,因为老师能够真实地发现他们的状态,如果发现问题的话,可以向老师请教如何解决问题,把孩子的心理调整过来;

(3)如果可以的话,应该让母亲或者是父亲陪在孩子的身边,给予他们父母的爱,有家长的陪伴是对孩子最好的守护。

总之,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同样的关心和爱护,让他们能够在相同的环境下健康快乐地成长,必须要结合社会各界的力

量,铲掉存在于留守儿童身边的危险因素,不能够让不法分子伤害到儿童的成长,让他们能够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留守儿童”一词大致首次出现于上世纪90年代。据文献表明,1994年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这一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综合大多数学者的定义,本文作者将“留守儿童“定义为: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务工而被留在农村家乡并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耸据资料显示,我国现有3600万流动儿童和6100万农村留守儿童,全国平均10个儿童中就有2个农村留守儿童和1个城镇流动儿童。可见,城市化背景下衍生的“留守儿童”的问题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健康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为提高我国教育水平,政府不断进行教育综合改革,如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并加快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等,使国民的基本素质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其中大量的留守儿童由于短期或者长期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加之农村学校教育的不完善和社会大环境如城乡二元体制限制对资源的限制等原因,使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已成为中国社会转型期的一个独特的社会问题。

一、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研究背景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我国高速城市化的一个派生问题。城市化指由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20世纪80年代中国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掀起了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但是,由于他们在城市始终处于边缘性地位,加之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导致他们在进城务工时很难实现家庭的整体迁移。这样大规模且不彻底的人口迁移流动导致了在部分儿童跟随父母进城流动的同时,规模更为巨大的儿童以留守的方式滞留农村。

据有关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的城镇化水平首次过半,历史性地开启了我国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时代,此后城镇人口比例继续保持强劲势头,于2013年达到53.7%。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必将持续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和比例还将持续增加和提高。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成因

近年来留守儿童教育出现的问题越来越被社会广泛关注,笔者认为造成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是在社会转型期内纷繁复杂的多因素所促成的。本文重点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进行概括和总结。

(一)家庭教育的缺失,父母角色淡出、教育观念落后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社会生活的基本单位,是最先对人实施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师。家庭环境的熏陶,不仅影响子女的个性发展,而且对子女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和确立,起着重要作用,对人的一生健康成长都有影响”。正如美国学者珀文所说:“家庭是塑造儿童人格的第一所而且也是最重要的一所学校”,足见家庭教育对儿童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但现实生活中农民工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进行亲情教育,使得留守儿童们在性格的培养和情感的教育上都得不到父母的引导和培养。再者多数在外务工的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性格培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关爱更是难以顾及。

(二)学校方面,学校教育资源不足、方法单一

学校是留守儿童除家庭之外主要的社会化主体。在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缺失的情况下,若学校教育能够很好地对留守儿童进行规范系统的社会化教育,那么也是能够一定程度上弥补留守儿童的教育缺失。但是现实中农村学校的教育经费不足、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强大等原因,农村学校在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在学生的德育教育和心理教育方面也做得不够到位,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

(三)社会方面,留守地区经济落后、城乡二元分割的限制

社会大环境对留守儿童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可以为留守儿童的教育提供一个良好的发展环境,但现实生活中,留守儿童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不太乐观。

首先,农村文化市场环境、治安环境较差,对“留守儿童”产生了不良影响。农村存在治安盲点,一些地下赌场、黑网吧、游戏厅及其他违法娱乐场所甚至允许“留守儿童”随意进出;其次,各级地方政府对“留守儿童”问题重视不够,没有相应的资金、机构、人员来进行有效的指导和帮助;最后,城乡二元体制的限制,这种体制将劳动用工、住房、医疗、教育、就业等公民权益同户口性质相挂钩,并划分为“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这种制度使中国公民具有不同身份,不仅有“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之分,还有“常住户口”和“暂住户口”之别,并根据户口实行有差别的社会福利待遇,这一点在流动人口中体现得最为明显。其中对农民工子女影响最大的就是教育问题,特别是义务教育阶段的子女。

三、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解决对策

解决好农村留守儿童和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教育问题,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及政府各方共同协作,为留守儿童提供相对公平的教育机会和教育资源。

第一,要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营造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具体来说可以通过改变家长的外出务工方式或者选择有知识负责任的监护人代为监管子女;其次,父母可通过定期与孩子网络视频、电话、书信等的方式进行沟通交流,转变仅仅依靠物质去满足孩子的需求,让子女感受到家庭的温暖,维系好亲情的纽带。

第二,学校应加强对留守儿童的管理,重视学生心理教育。留守儿童的学习环境是他们学习成长最大的制约因素。学校应努力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团辅活动来给予留守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同时建立留守儿童心理发展档案,重视学生的心理咨询与辅导,及时发现和诊治学生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还应建立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的联系卡,以制度形式保障与留守儿童父母及监护人经常性的联系。

第三,加大各级政府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力度,搞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政府要提高对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视度,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同时还应在农村中小学建设一些寄宿制学校,解决留守儿童无人照看,学习和安全得不到保障的问题,并加强对其教学、生活、安全方面的管理,帮助留守儿童克服面临的各种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