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健康自我管理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健康自我管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自我效能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用于本次研究的是2013年11月~2014年10月十堰市城区儿童281名,其中包括留守儿童216名,男生117名,女生99名,非留守儿童65名,男生35名,女生30名。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4.28±1.35)岁。
1.2方法
1.2.1心理健康诊断测试问卷(MHT) 该问卷由两部分组成:1个效度量表和8个内容分量表。8个内容分量表包括对人焦虑、学习焦虑、孤独、自责、过敏、身体症状、恐怖和冲动倾向。
1.2.2应对方式问卷(WCSQ) 应对方式问卷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解决问题、幻想、自责、退避、求助、合理化,总共62个题目,题目均采用"是"或"否"来作答。
1.2.3一般自我效能感表(GSES) 一般自我效能感表采用1~4级评分,得分越高就意味着自我效能感越高,该量表总共有10个题目。
1.3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临床研究中所记录的所有数据均利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统计,对所有计量资料均采取t检验,对所有计数资料均采取χ2检验,P
2 结果
2.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评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评分比较,见表1。
表1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在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上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相关性分析,见表2。
表2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负相关;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
以上调查研究表明: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t=2.782,P
3 讨论
3.1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 目前有关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中,很多学者都提出留守儿童因长期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会造成他们人际关系差,容易焦虑,自卑,无助等不健康的心理。但本文研究显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总分虽然高于非留守儿童的总分,但是差距不明显,说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有一定的问题,不过还没有达到疾病的程度,因此没有统计学意义。此外有关研究还发现,留守儿童和非留守儿童在学习焦虑方面焦虑程度都比较高,说明无论留守与否,此年龄段的儿童都存在严重的学习压力,两者没有差异。但就孤独倾向来看,留守儿童明显高于非留守儿童,这是需要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重视的。
3.2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总体状况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总分高于非留守儿童,但是差异不明显,这说明留守虽然给儿童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但是可能因为一些个体内在保护性因素的调节,缓解了伤害程度。在自我效能感方面,留守儿童比非留守儿童差,原因是留守儿童缺乏来自父母在身边的教导,所以在遇到困难时就缺乏自信和鼓励,导致遇事退缩或应对能力差。在应对方式方面,留守儿童处理方式一般顺序为解决问题、求助、幻想、退避、合理化、自责。由此可见其应对方式还是以积极应对为主,这与以往相关研究结果不同。究其原因,可能与儿童身心发育特点有关,此时的儿童自我意识比较强,渴望独立,渴望自主解决问题,渴望得到同龄人及别人的认可。因此不管是留守儿童还是非留守儿童在应对方式上都会采取积极的态度。
3.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之间的关系 本研究表明,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总分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说明自我效能感总分越高,心理健康状况越差。也就是说自我效能感好的认同,心理更加健康。当个体认为有能力完成某件事时,自我效能感便高涨,遇到困难时,会尽更大的努力去解决困难,一旦困难被解决,那么就会有更好的心理状态。而缺乏自我效能感的个体,不相信自己的能力,甚至感觉自卑,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从而导致心理状态越来越差。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自责、退避、合理化表现为正相关的关系,一般自我效能感总分与应对方式中的幻想、退避表现为负相关的关系。如果能以积极的态度去应对,可以帮助缓解紧张,解决问题,进而实现心理健康。此外,应对方式与一般自我效能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自我效能感高的儿童能够更好的促使其积极的应对问题,而自我效能感低的儿童由于缺乏自信,往往更容易采取消极退避的方式应对问题。
综上所述,在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对应对能力及一般自我效能感进行训练,能够有效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参考文献:
[1]许华山,沐林林,谢杏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应对方式、人格和自我效能感的关系[J].卫生研究,2015,04:559-564+569.
[2]赵丽丽,许华山,焦东亮,等.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01:72-74.
[3]贾文华.农村留守儿童人格特征、应对方式与心理适应性关系[J].心理科学,2012,01:142-147.
[4]储,赵宜生,刘翔宇,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应对方式及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J].四川精神卫生,2012,03:147-149.
篇2
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突出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学习滞后。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临时的或者是隔代的,“重养不重教”现象严重。二是心理失衡。由于与父母的分离,留守儿童的心理问题更突出。三是行为失范。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四是安全堪忧。如果监护人疏于管理、监护责任不到位,留守儿童将面临较高的安全隐患。
然而,对于留守儿童来说,他们其实最缺乏,也最需要的是五种关爱。这五类关爱是:
1、情感交流,在相关部门征集到的“留守儿童”书信中,“孤独”和“思念”等字眼出现的频率最高。
2、道德引领,处在道德成长关键期的“留守儿童”,在远离父母、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容易偏离健康的生活追求和道德准则,加重或催化其身上处于萌芽状态的一些问题。
3、学习辅导,特别是双亲在外的“留守儿童”在书信里或接受访谈时提到,做功课遇到“拦路虎”时,爷爷奶奶和身边其他的人多难以提供帮助。
4、生活照顾,多数“留守儿童”在生活方面存在困难。留守儿童患病不能及时医治,受到意外伤害的事件时有发生,孩子的生存状况存在诸多隐患,溺水、触电、打架斗殴等伤亡事件时有发生。
5、安全保护,撤乡并镇以来,不少偏远地区的乡村小学被撤并到中心校,路途遥远,交通不便,孩子上学困难很大,而“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不在身边,祖父母年老体衰,接送就成了问题。
针对留守儿童的各种问题,要改善留守儿童的生活需要多管齐下,将减少农村留守儿童数量与缓解留守儿童学习、心理、行为、安全等方面的问题结合起来。具体来讲,当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相关举措:第一,尽可能控制留守儿童数量的增加。要将农民工就地就近转移与鼓励农民工回乡创业结合起来,有效控制留守儿童数量的快速增长。依托县城建设一批中小城市,让农民工实现就地转移进而在新兴城市安居乐业,为农民工市民化和实现创业梦想创造机会。
篇3
以培养少年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内容,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为指导,狠抓养成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以少先队活动为载体,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把我校的少先队工作推上一个新的台阶。
二、主要工作:
(一)、加强少先队组织的队伍建设,推进少先队工作进一步发展。
1、不断完善健全少先队工作运行机制。
2、加强少先队自身建设,充分发挥少先队干部的作用。在学期初做好大队学生干部和各级管理队伍干部的改选工作,加强队伍培训,完善和强调队伍职能,增强少先队干部在学校、班级工作中的作用,每月召开队干部例会,进行学习、工作、思想的指导。使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增强自我管理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提高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3、重新组建新一届“红领巾轮流监督岗”,加强对监督岗的管理,充分发挥其作用。改革完善管理制度,每天对各中队的教室卫生、课间纪律、两操、红领巾等日常行为进行认真检查、监督并做好记录。密切督导队员与辅导员老师的联系,做到师生齐抓共管,双管齐下,提高班风评比成绩的真实性,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4、继续开展校园常规活动,并让常规活动更加规范化、秩序化。各班要认真做好旗手和主持人的选拔和训练工作,从而锻炼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国旗下讲话有记录,并实行年段轮流制,讲话人员由各中队长负责,尽量挖掘新人演讲,充分发挥利用这个小舞台让更多的学生得到学习、得到锻炼,并通过国旗下讲话这个窗口,发现更多的人才。“两课两操”检查有记录;班级、责任区卫生检查记录及统计;文明监督岗检查情况记录;班刊、班级卫生抽查记录;好人好事、爱国、心理健康教育等宣传的广播稿件;大队部活动有记录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学习氛围。
(二)、发挥少先队组织的活动优势,着力提高少先队员的整体素质。
1、善于运用各种活动载体。要积极开展有益于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科技、文艺和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诚信教育”、“荣辱观教育”、“绿色环保”等教育活动。积极创造条件、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活动。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宣传栏,黑板报等内容,做到月月有主题,充分发挥红领巾广播站的作用,丰富校园生活。继续开展艺术教育活动,成立“小记者培训小组”、“美术兴趣小组”、“乒乓球兴趣小组”“书法兴趣小组”等,陶冶学生高尚情操、促进智力和身心健康发展的有力手段。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受到美的教育,增强他们爱祖国、爱人民的情感,发展他们的想象力和审美能力,培养他们高尚的审美情趣和正确的审美观念。
3、搞好少先队阵地建设,布置好新的少先队队室,给队员有“家”的感觉,为队员的活动提供良好的场地。严格队室制度管理,建立好开放制度,提高队员的自我管理能力。
(三)、以重大节日为契机,丰富少先队活动。
利用重大纪念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节系列教育活动。利用植树节,‘三八’妇女节、劳动节、清明节、六一儿童节、等重大节日,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系列主题教育活动。组织少先队员开展、“我为妈妈献爱心”、“植树护绿”、“学雷锋做好事”等主题活动,让少先队员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结合“爱鸟周”、“植树节”、“地球日”、“世界水日”、“世界无烟日”、“世界环境日”开展系列活动,加大学生对环保意识的教育,提高我校学生的现代文明素养和环境意识,普及环境
学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培养绿色人才,规范学生的环保行为。
(四)、加强行为规范的养成教育,努力提高少年儿童的思想品质。
1、狠抓少先队文明礼仪规范,以《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做为日常行为规范准则,强化行为习惯的培养,加强礼仪教育与训练。以中队为核心,以创建优秀班集体为载体,加大检查、评比的力度,引导队员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行为习惯,人人争做讲文明、有礼貌、守纪律的好少年,树立良好的学风和校风;
2、加强安全、法制教育,提高安全意识。
3、安全是我校工作的首要任务,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做好集体活动的安全防范措施,通过主题队会、晨会、板报、展示专栏等途径,增强学生的安全自我防范意识。
三、主要活动安排:
二月份:、
1、恢复常规工作(安全、卫生监督等)
2、大队学生干部选拔,设立“红领巾监督岗”
3.制定少先队工作计划,各中队制定班队工作计划。
三月份:
1、庆祝三八妇女节:开展为妈妈献爱心系列活动。
2、月底各班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召开一次主题班队会,出一期板报,大队部出一期专刊。
3、3月12日,植树节当天,组织学生开展一次植绿护绿活动
4、各中队出一期以“学雷锋、树新风”为主题的黑板报:
5、启动校园集体舞活动。
四月份:
1、在世界卫生日宣传卫生常识(4月7日)。
2、开展“读英雄书、讲英雄故事、唱英雄歌曲”活动;
3、四年级中队出一期以“缅先烈,知荣耻”为主题的校园手抄报。
五月份
1、开展热爱劳动的教育。
2、筹备庆祝“六一”儿童节暨素质教育成果展示准备工作。
3、三年级中队出一期以“我劳动我快乐”为主题的校园黑板报。
六月份:
1、庆祝“六一”儿童节暨素质教育成果展示
2、6月5日世界环境日,开展环保教育为主题的系列活动。
3、大队部做好学期末各项工作总结评比、量化考核、汇总工作。
篇4
【关键词】 哮喘;知识教育;临床护理;生活质量
哮喘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儿童疾病,往往反复发生,且发病率正呈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地影响小儿的身心健康。流行病学调查发展,儿童哮喘的发病率是非传染性疾病的发病率最高的疾病,患儿有嗜酸性细胞浸润等多种炎性细胞参与,且炎症滴注彼此相互作用,导致慢性气道发生非特异性炎症。哮喘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咳嗽和喘鸣,并伴有呼吸困难,反复发生,严重威胁儿童健康,并多伴有气道的高反应性,发生可逆的梗阻性呼吸道疾病。其发病原因目前尚不清楚,多认为是环境与遗传因素双重影响造成的。大部分患儿发病是由于呼吸道感染及过敏导致,且主要表现为气道的高反应性。患儿经过反复的病情发作后,严重地影响其身心健康,导致患儿学习和生活受到妨碍,严重者还会影响其体力挥动。且哮喘患儿往往多处于智力和身体发育的高峰期。因此,如何给予综合治疗,即从多方面给予患儿干预,加强患儿关于哮喘知识的了解程度十分重要。我院对收治的104例哮喘患儿进行了知识教育及临床关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月-2011年1月我院门诊和住院部收治的哮喘患儿共104例作为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其中男性72例,女性32例,患儿年龄在3.5岁-14岁之间,平均为11.54岁。患儿病程为0.5-11年,平均为5.2年。所有患儿均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2 方 法
2.1 知识教育 哮喘知识的讲解,其目的在于提高哮喘的防治水平,使患儿和患者家属均能够做到早期发现疾病,早期就诊,使医生可以早期干预,同时能够规范地遵医嘱进行治疗。耐心地告知患者及其家属每一种药物的特点,药物使用的方法及注意事项,使其能够做到自我护理、自我管理。护士每日在与患儿进行接触时,要反复地讲解有关哮喘的知识点和本质,并向其强调哮喘为慢性疾病,且容易复发,需要患儿和患儿家属长期坚持正规的治疗。此外,护士还要告知他们诱发哮喘的原因,个性化地对患者进行指导,如帮助患儿预防呼吸道感染、告知其要根据天气预报做好保暖,避免接触过敏原等。让患儿和患儿家属熟悉哮喘发生的先兆表现,如何在发生哮喘时紧急处理等。
2.2 建立档案 为患儿建立全面的档案,包括其年龄、性别、家庭情况,疾病病史,诊断方式,治疗方式和用药方式,有助于及时总结。这种规范的档案,还有助于医生和护士及时观察到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其不良反应,提高其依从性。
2.3 建立随访复诊计划 为患儿建立较好的复诊制度。护士认真地填写患儿首页的病例,注意患儿的一般资料和病史等一定要详细,使其明确下次复诊的时间。对没有及时复诊的患儿,可以给予电话等方式联系,使依从性提高。
2.4 用药指导 指导住院患儿规范地用药。处理要告知患儿使用药物的用药方法和注意事项外,护士还要使其能够明确缓解期药物及控制期药物存在哪些差异,药物会出现哪些不良反应,怎样去避免这些不良反应等。检查患者使用药物的准确性。在进行用药指导时,护士要有足够的耐心,多鼓励,多夸奖。
2.5 指导患儿及家长填写哮喘日记 我院制定的哮喘日记,是用来记录每日患儿的症状和用药情况的一种方法。护士要指导患儿和患儿家属正确填写,以保证保证记录的完整和可靠性。告知患者在就诊时,要戴好哮喘日记。此外,家属还要注意调节患儿发病时的准确情况,寻找诱因,如饮食、活动,是否有过敏原等,每次发作的严重程度和天气变化等。此外,我们还增加了患儿发病时的情绪。
2.6 指导患儿使用和记录PEF仪 告知患儿和家属使用峰流速仪对哮喘的积极作用,并教会患儿如何正确地测量呼气峰流速。
2.7 定期开办哮喘知识讲座 定期组织哮喘患儿、患儿家属及专业护士进行活动,可以利用观看哮喘防治录像等方法,并鼓励患儿和患儿家属彼此交流。3 结 果
两组患者组间对比采取t检验,随访患者1年,共92例患儿的资料较为完整。对比内容包括急诊次数、住院次数、全部缺课天数及患儿肺功能PEF方面,对比护理知识教育前后差异,发现治疗后各指标明显优于治疗前,p<0.05,见表1。
表1 2组哮喘患儿护理知识教育干预后1年后结果的比较
组别 例数 门诊急诊次数 入院次数 缺课天数 PEF(占预计值%)
护理干预前 104 4.1±0.7 5.6±1.4 14.7±2.9 78.7±10.2
护理干预后 92 2.5±0.9 1.8±0.5 4.9±0.9 88.1±9.6
t 7.99 14.85 16.96 8.03
p
4 讨 论
本次研究发现,哮喘患儿在经过规范的教育管理和护理干预后,患儿的就诊时间、住院的天数、肺功能均有较好的效果,患儿的依从性提高,哮喘的控制更好,其生活质量提高。而儿童在经过哮喘的积极规范治疗和护理后,其症状控制较好。
哮喘是一种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疾病,以往的门诊和住院治疗,已经不再能够满足患者的需求。哮喘患儿的防治,也长期停留在被动地对患儿急症进行处理的方面。因此,对患儿进行哮喘知识的健康教育等方式,提高其自我管理能力十分重要。
研究发现,患儿和患儿家属对哮喘疾病的不了解,对疾病的重视程度不够,无法正确地使用药物,或药物使用不合理等均较为常见,直接影响了哮喘的治疗效果。此外,医务人员对哮喘工作的重视程度不足,治疗哮喘的人员缺乏也是一项影响哮喘治疗的严重因素。因此,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十分重要。护士在进行健康教育中,比医生更具有优势,其更贴近患者,与患者的关系更加和谐,因此能够更好地告知患儿如何执行医嘱,回家后需要注意哪些内容等。
本次实验结果发现,对哮喘患儿进行规范的知识讲解,患儿门诊急诊次数降低,仅为2.5±0.9次,其住院次数降低,为1.8±0.5次,缺课天数降低,为4.9±0.9,PEF(占预计值88.1±9.6%),与护理干预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说明了采用系统的教育管理及临床护理干预可以提高哮喘患儿的治疗效果,降低复发率,患者住院时间缩短,肺部功能较好,生活质量提高。
参考文献
[1] 郭培成,胡珍玉.128例哮喘儿童心身因素初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7(4):160-166.
篇5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向城市转移,由于条件所限,一些农民工子女无法随父母进城,留在了农村,由此产生了“留守儿童”现象。这是社会发展前进中的问题,解决好这个问题,关系到未来人口素质和劳动力的培育,关系到农村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关系到社会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据《教育统计报告》显示,2007年全国义务教育阶段的留守儿童是2037.4万,占全国义务教育在校学生总数的12.5%。其中,中小学生1360.8万,初中生676.6万,分别占当年农村小学生和初中生的比例的15.4%和15.5%。可见,在中国广大农村,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比较普遍。
一、留守儿童的现状
多数留守儿童很懂事,自立能力很强。但是,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一是监护人普遍文化层次较低,留守儿童学习上缺少辅导。二是行为上缺少管束。多数留守儿童的监护人重养轻教,一些留守儿童没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个别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三是情感上亲情缺失。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容易产生孤独、自卑等消极心理,个别甚至出现极端性格。因此,这个特殊的群体需要社会给予更多的关爱。
这些孩子的不良表现主要表现为:
1.人格发展不健全
一是自卑心理严重、依赖心理极强、性格冷漠孤僻、缺乏亲情;胡乱花钱、随意浪费、不讲卫生等是普遍行为。在个性特征上,常常表现为两种倾向:要么内向、孤僻、不善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冲动易怒。常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自己。于是,校内校外,家庭社会的一些大大小小的事情便纷沓而至:什么星期天偷摘果子,什么上学时践踏庄稼,什么工地上丢了材料等等。
2、思想品行问题较多,依赖心理较强
父母由于长期在外,大多采取“物质+ 放任”的方式来补偿,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法制教育关注较少,致使子女好逸恶劳、摆阔气,又由于监护人的非凡性,老人过分溺爱孩子,只要孩子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迟到、旷课、逃学、迷恋“网吧”等。
3、安全隐患较多
少年儿童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自制力差,极易受到不良诱惑与影响。据有关部门反映,被拐卖儿童中,流动儿童居第一位,留守儿童居第二位,很多儿童少年由于无人管理或管理不当而与社会上的不法分子混在一起,养成了不良的行为习惯,甚至走上了违法犯罪的道路。综上所述,留守儿童的生活、教育问题是一个亟待解决的大问题,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二、针对这些问题,学校该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笔者认为应从如下方面入手
1、从学习方面:
(1)培养认真听讲的好习惯。
在课堂上教学时我们要认真分析区别对待。对于根本听不懂的孩子,教师应给他们做个别辅导;对于自制力差,爱走神的孩子,教师应在锻炼孩子的意志品质、提高自控能力上下功夫;对于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教师应在课堂上给孩子表现并得到肯定性评价的机会,让孩子充满自信指导孩子记好课堂笔记,大担提问。
(2)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习惯的培养。首先教师应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效地控制作业的难易程度和数量的多少,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克服困难,愉快地、自觉地按要求完成作业。其次教师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两性”:一是目的性,即作业应突出知识点,提倡少而精;二是阶梯性。
(3)健康使用网络良好习惯的培养。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网络资源,供学生进行网上阅览与学习。教师要注意正确引导,让学生在网络上愉快的学习。
(4)定期召开家长会,建立家校联系卡,定期展示学校教育教学成果,和家长一起找学生学习的兴趣点,研究激励评价的方法,促进学生逐渐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2、对学生进行学习行为习惯的培养方面.要使学生具有良好的各方面的习惯也只能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得到培养。
(1)开设学习行为习惯培养队会课堂,对学生进行学习目的性教育,帮助学生确定自我培养目标,并结合故事中的具体形象教育学生,强化学生学习意识。
(2)开展多种实践活动,锻炼农村留守儿童顽强的学习意志,如体育比赛等。
(3)开展主题班队活动,增强农村留守儿童具备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意识。如“做学习的主人”、“我读书,我快乐”等活动,充分发挥儿童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作用。
3、在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方面
首先,通过妇联、学校、班级等组织,尽可能多地关心帮助他们,使他们从被动到主动参加集体活动,融入到大集体中去;其次,要适时适度地通过家访、通电话等情感教育的形式,努力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让留守儿童生活在一个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大家庭中,切实感受到生活的温暖和来自社会的关爱。
4、构建一个以留守儿童为中心的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保护网络。
学校在建立好留守儿童管理档案的基础上,教师应多方位地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情况,注意他们的心理波动,及时和儿童交流,对他们的进行心理疏导,使其在学校能安心学习。
5.寄宿是农村留守儿童的新港湾。
目前来看,对留守儿童比较好的监护措施是实行寄宿制,把他们统一安排在学校就读,由学校来统一管理,提高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与人合作的能力,这显然有利于他们的成长。
篇6
关键词:校园 宿舍 文化 特色
笔者所在学校是重庆市南岸区一所边远农村小学,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家长外出打工比例高达50%以上,导致大批学生成为留守儿童。近年来,我校在留守儿童教育方面作了大量工作,2010年,我校有幸成为南岸区第一所小学寄宿制学校。如何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地成长?一年多以来,我校认真贯彻落实《重庆市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实施意见》精神,大力探索“温馨宿舍、文化宿舍”建设,得到了市、区各级领导的一致好评。
一、群策群力,博采众长,自成格调
我校从2009年开始,通过问卷调查、走访、开座谈会等方式,调研在小学搞寄宿制的必要性、可行性。通过调研,我们了解到,留守儿童大多由祖辈或亲友管理,甚至无人管理,他们的基本生活勉强能得到照顾,但内心的孤独无法排遣,孤僻、任性等心理问题日趋严重,学习上无父母指导管理导致的厌学情绪更令人担忧……于是,我校在区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坚定了搞有特色的农村小学寄宿制建设的决心,力争将我校办成农村小学寄宿制的窗口学校。
如何为我校的寄宿制建设定调是我校领导、教师共同担忧的问题。我校成立了“寄宿制建设领导小组”,通过多次召开专题会,确定了“走出去,请进来”以“博采众长,自成格调”的策略。2009年,我校领导小组成员先后参观了多所寄宿制学校,虚心向这些学校请教,然后确定了我校寄宿制建设的指导思想:以《国家西部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项目学校管理暂行办法》和《西部地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为依据,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科学理念,紧密结合我地区的实际情况,扎实有效地开展寄宿制学校的各项工作,确保寄宿制学校师生的人身安全和学校的财产安全,确保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确保学校的安全稳定,为教育改革与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二、狠抓“三注重”,彰显学校宿舍文化特色
1、注重环境育人的感染功效。
校园文化建设就是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为师生提供优美怡人的工作学习场所和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宿舍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环境建设上,我们一方面讲究布局的合理,每间宿舍按六人间、八人间布置,整齐的钢架结构上下床,色调淡雅的衣橱、鞋柜,设施齐备的卫生间、盥洗室,充满童趣的床上用品、生活用品等,为学生提供了方便的生活条件。另一方面,我们要给学生营造出“宿舍是我家”的温馨感。大门古朴典雅,走进大门,墙壁上贴着“温馨迎小,健康快乐”的寄宿制建设理念,左边是迎龙小学寄宿部的简介,使人进入寄宿部便能感受到学校开办寄宿部的理念先进、文化气息浓厚;走上台阶,来到走廊,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那一株株水生植物;宿舍楼的走廊墙壁上有“我们都是一家人”的专栏,张贴着寄宿部孩子的全家福照片、每个寝室孩子们的照片以及部分学生家长、老师的照片,让留守儿童感受亲情和关爱;走廊上还开辟有多个“温馨提示”小栏目,设置了书吧、休闲角等。一句句深情的话语唤起了孩子们的感恩心与责任感,一本本书籍感召着孩子们与先哲圣贤为友,一块块含笑的宣传牌着孩子们向善的心灵,学生们“走进宿舍楼,走进幸福园”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2、注重制度文化的规范功效。
近年来我校坚持“生态迎小,快乐成长”的办学理念,注重营造师生和谐发展的制度文化建设。在宿舍文化建设上,我们建立了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机制,引导学生把宿舍作为学习、生活、社交的场所,营造最佳宿舍文化氛围,从而形成了具有先导性、多功能性和可操作性的寄宿生管理工作新模式,为构建和谐校园和学生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3、注重精神文化的浸润功效。
篇7
关键词:留守儿童;问题;对策
1 留守儿童现状
据调查,我国在工业化、城镇化的过程中,有1.5亿农民工离开农村进入城市,由此形成了近6000万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一些农村劳动力输出大省,留守儿童在当地儿童总数中所占比例高达18-22%。父母双方都外出流动,儿童不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的情况在全部留守儿童中超过了半数,比例高达56.17%。88.2%的留守儿童只能通过打电话与父母联系,其中53.5%的人通话时间在3分钟以内,并且64.8%的留守儿童是一周以上或者更长的时间才能与外出的父母联系一次,有8.7%的儿童甚至与父母就没有联系。留守的少年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在思想认识及价值观念上的引导和帮助,成长中缺少了父母情感上的关注和呵护,极易产生认识、价值上的偏离和个性、心理发展的异常,一些人甚至会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2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道德发展出现危机:留守儿童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时期,对外界充满了好奇和新鲜感。面对不良文化和行为,他们进行正确判别的能力不强。在缺乏必要的道德约束的情况下,留守儿童容易在道德观念、道德行为方面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有的留守儿童好逸恶劳,奢侈浪费,摆阔气,产生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又由于监护人的特殊性,只要孩子不犯大错误,监护人对其行为一般不会过问,因而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导致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不遵守规章制度,出现旷课、逃学、迷恋上网等现象,有的甚至被社会上一些犯罪分子利用,参与诈骗、盗窃等违法犯罪活动。
2.2 学习成绩不佳:留守儿童的监护人一般是临时的或者是隔代的,他们要么忙于农活和家务对孩子学习无暇顾及,要么自身文化水平不高,没有能力给予辅导。监护人往往只能照顾其日常生活起居,学习上的事情大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由于家庭教育的缺位、父爱母爱的缺失、沟通交流的缺少以及有效监护的缺乏,留守儿童往往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普遍滞后。调查显示,留守学生在学习上缺乏主动性和自觉性,经常不按老师要求完成作业,迟到、早退、旷课已是家常便饭,有的留守生甚至辍学。有些留守儿童要帮助年迈的祖父祖母承担过重的家务劳动,成上课时无精打采,学习成绩直线下降。
2.3 心理发展不健全: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习惯、心理健康、人格发展有着直接的影响。而多数外出务工的父母每年回家一次,有的好几年不回家。不少父母只满足于寄钱回家,并不在意孩子的学习情况和心理状况。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离,生活在一个特殊的成长环境中,与父母的亲情关系趋于淡漠,无法在良好的亲子关系中与父母进行正常的情感交流,无法享受到父母在价值观念上的思想指导,也无法享受到完整的家庭人格教育,孩子因此变得内向、敏感和脆弱,不愿与别人交流,容易出现一些心理和行为偏差。这种长期无法排遣的郁闷感势必影响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孩子的行为常常会有失控倾向,严重的可能发展成为“问题少年”。
2.4 人身安全得不到保障:监护人因为年长或经济困难而无法认真行使对留守儿童的生活监护权,大量假冒伪劣产品乘虚进入农村市场也严重威胁着未成年儿童的健康;其次,学校与家庭间的安全教育衔接上的“真空”,学校也不可能事无巨细,使得留守儿童容易出现安全问题,甚至成为受各类违法犯罪侵犯的高危人群。在全国,留守儿童溺水、触电、打斗等意外伤亡事件屡见不鲜,甚至被拐卖、被侵犯的恶性案件也屡见报端。再次,留守儿童自身由于行为失控且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指导而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3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解决的对策
3.1 政府方面:首先,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国家应适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促进农村本土特色经济的发展,实现农民向本地城镇转移。同时进一步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为他们提供创业优惠政策。以此减少留守儿童数量。
其次,改革城乡不合理的规章制度,拆除流动人口在就业、医疗、住房、教育等方面的制度壁垒,彻底打破维系多年的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引导农村富余劳动力在乡城之间合理流动。只有这样留守儿童才能不用再留守,其教育问题才能得到彻底的解决。
3.2 学校方面:由于留守儿童在家庭教育上是不完整的,就迫切需要学校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进行弥补。学校应充分发挥教育主渠道、学校主阵地、教师主力军的作用。学校要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发展,要调整课程设置,增设心理课程,开展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活动,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老师要给予留守儿童更多的关爱、更多的帮助,坚决制止“管优不管差”的现象;要丰富留守儿童的课外生活,而且通过活动让他们学会自我管理、自我保护;定期与留守儿童外出打工的父母联系沟通,指导他们开展正确的家庭教育,构建学校监护网。
3.3 家庭方面: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和谐良好的亲子关系、创造和谐的家庭环境,才能真正有利于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父母要倾注更多的时间与子女进行情感交流和心理沟通,尽可能消除孩子内心的不平衡感和孤独感,使他们依旧体味亲情的温暖。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农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和打电话、写信的方式。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3.4 社会方面: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不仅仅是其法定监护人的事,也并非只是政府和学校的事,而需要整个社会共同关注,群策群力。因此,应利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大众传媒手段来宣传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以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关爱留守儿童为重点,大力组织开展社会关爱行动 。比如在社会上广募大学生、志愿者、“爱心家庭”与留守儿童结对关爱行动,在亲情上关爱,在生活上关心,在学习上鼓励帮助留守儿童;呼吁当地村民积极配合各村组织做好工作,帮助外出务工人员妥善安排孩子,落实好监护和教育责任;多方争取社会资助,帮助贫困家庭“留守儿童”顺利完成学业,切实解决留守儿童的实际困难,在整个社会营造良好的关爱留守儿童的氛围。
参考文献
[1] 罗桂华.农村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高校讲坛,2008(17)
[2] 朱斯坤.留守儿童之痛[J].中国报道,2006(10)
篇8
一、明确幼儿园与小学差异,切实做好幼小衔接工作
一是幼儿园与小学的生活环境大不相同。孩子在幼儿园能得到老师和保育员的精心照料。与幼儿园相比,小学老师对孩子生活上的照顾相应减少了许多,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也少了,每节课接触的老师也不同,因此对孩子适应社会的能力有了明显更高的要求,孩子不能再像在幼儿园那样,对成人有太多的依赖,而要求孩子自我管理。其次,平时的生活不再像以前那样,要逐步建立一个稳定的作息制度,让孩子慢慢有时间概念,形成有张有弛的生活节奏。早晨,幼儿园的孩子有较宽泛的入园时间,而小学必须在规定时间入学;中午,孩子在教室里进行午餐,而到了小学则要去食堂;午休时间,幼儿园一般都能保证充足的午睡时间,而到了小学多数是没有午睡的;下午幼儿园有点心,小学没有点心供应。针对幼小学校的差异,幼儿园教师可在每次游戏活动后安排 10 分钟的课间时间,让孩子自己支配,告诉他们先上厕所或先喝水,有空余的时间再去外面走走或者玩玩。
二是幼儿园与小学的学习环境大不相同。首先在学习方式上,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求寓教于玩,生活也比较轻松。小学则是以课堂学习为主要活动形式,课堂学习的时间较长,有严格的纪律,课后有各种活动,所以学习变成小学生主要的活动。其次,在社会适应、任务意识上,幼儿园的孩子偶尔忘了带东西或没有完成老师要求的任务,总会有下次机会,心理上没有负担。小学学习则要求学生有一定的任务意识和规则意识,必须每天带好每天要用的物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小学的学习生活,教师可在孩子离园前布置一些小任务,让孩子自己独立完成,以培养孩子的任务意识与学习能力。
二、教师的准备
教师的准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掌握儿童发展规律的基本知识。只有懂得儿童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才能更好地了解儿童、关心儿童、尊重儿童,才能发现儿童的价值,向儿童学习。二是认同幼小课程与教学衔接的理念。幼小衔接不是幼儿园与小学之间“谁向谁靠拢”的问题,双方作为一个共同体,都是儿童可持续发展的起点,要从儿童健康成长的角度来认识衔接的内涵。三是幼小教师之间的交流,包括深度合作。教师之间的交流可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三方联合教研”“换位体验”“联合研修”“幼小互评”“团队教学”。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一个成员均作为一个独立于幼儿园,也独立于小学的客观角色,形成共同的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来探讨共同的教育问题。四是经过培训的教师。有学者认为,经过幼小衔接培训的教师更可能用各种类型的衔接实践,能够从多种视角明显地认识到衔接的价值。他们在组织团体活动的同时,也致力于注重个人练习。
三、心理介入活动
为进一步促进幼小儿童之间的自主交流,提高幼儿的交往、协调、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幼涸翱展了同年级同龄儿童和异年级异龄儿童间的融合活动。之所以将心理介入活动引入幼小衔接课程设计之中,其目的在于改变以往衔接活动单纯重视群体性,忽视个体特殊性、差异性的弊端,特别是试图从心理适应性、承受性的角度逐步引导儿童实现内心的开放,提升幼小衔接活动的实效性和品质,促进儿童的主动交往,加强同伴间的双向互动和交流,增进亲密关系,从而激发交往的积极意愿和积极情感,增进幼儿对校园生活的了解与喜爱,为儿童建立积极的社会联结,优化儿童的合作与交流能力,为儿童的入学适应做准备。
四、环境渗透
幼儿园创设了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充分发挥环境的教育作用。如“我的空间我做主”“按时来园不迟到”“我是小小值日生”“十分钟能做什么”“我的小书包”“小学生的好朋友”等墙面布置的内容,变全班统一规划安排的环境为个体包干管理的环境等,使环境成为幼儿自我安排、自我展示、自我激励的园地。在开展“东东小小要上学啦”主题活动时,设计了系列区域活动:喜羊羊工作室、麦兜小学、皮卡丘工作坊、小叮当乐园等,通过智力游戏、角色游戏、建构游戏、表演游戏、棋类游戏等,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
五、加强幼儿园、小学、家长的多方衔接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注重幼儿园与小学的双方配合与协作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的幼小衔接工作,更多的是幼儿园向小学靠拢,适当调整一日生活内容与时间,经常组织大班儿童到小学去参观,使幼儿对小学的学习内容和各种要求有一个感性认识和心理上的准备。小学教师也应该与幼儿园老师多交流和沟通,共同研究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方法、研究孩子的心理状况。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仅仅依靠幼儿园与小学两方面的力量是不够的,还应与幼儿家长互相配合。幼儿园可以通过开办家长学校,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家园练习册、成立家长委员会等多种途径吸引家长配合幼儿园、小学做好衔接工作,使他们尽快度过适应期。
篇9
关键词:哮喘;小儿;观察;护理
【中图分类号】R25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602(2015)04-0640-02
哮喘是儿童时期最常见的一种由多因素引起的慢性炎症性疾病和气道高反应性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我国已逾千万,儿童哮喘患病率为0.5%一2.0%,个别地区5%r“。哮喘的发病特点是夜间至清晨易发或加重,因此。小儿哮喘的夜间观察与护理对该病的治疗,促进康复甚为重要。我院通过对48例哮喘患儿严格掌握观察要点.严密观察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全部康复出院.无并发症的发生。现将A,JL哮喘的夜间观察与护理对策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我院2014年10月~2015年1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48例,男28例,女20例,年龄1~13岁,平均4岁,病史0.5~3.0年,均符合诊断标准.18例单纯夜间发作型,30例为昼夜发作型,夜问明显加重。
2观察与护理
2.1熟悉小儿哮喘夜间发作的特点夜间哮喘大部分发作在睡眠的第二阶段.主要表现为咳
嗽、喘息、呼气性呼吸困难、烦躁不安及呼吸窘迫,部分患儿发绀、大汗淋漓、坐位时耸肩屈背.呈端坐呼吸.年龄较小的患儿父母抱起时伏在父母肩上。视病房.观察患儿的意识状态及发绀程度,重点观察呼吸的频率,深浅度和节律的变化。注意脉搏(心率)的节律,频率的变化,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医生并配合抢救。
2.3配合医师做好夜间哮喘发作的抢救哮喘突然死亡多发生在夜间或清晨.因此,夜间哮喘发作严重威胁着患儿的生命。患儿一旦夜问哮喘发作,应立即进入抢救状态,包括让患儿保持半卧位、吸氧、雾化吸入、胸部叩击、准备好静脉通路、心电监护等,必要时作血气分析或电解质检查,护理人员与家长一起共同守护在患儿床边.直至哮喘发作缓解,转危为安为止。
2.4心理护理
哮喘的反复发作和危重状态常使患儿及家长精神紧张.情绪急躁.思想负担较重.患儿更有恐惧感.这些因素可促进哮喘发作症状加重I卅。所以护理人员首先要耐心细致地向家长及患儿做好病情及治疗的解释,稳定他们的情绪,帮助树立起战胜哮喘病魔的信心.指导家长以正确的态度对待患儿,保持乐观的情绪.对患儿必须十分关怀体贴。根据不同年龄的患儿,可通过录像、电视、画刊、小册子等方法帮助患儿了解疾病及雾化吸人等治疗方法的有关知识.安慰、帮助及鼓茶碱缓释片(如舒氟美),配合B:受体激动剂(如美喘清)口服或雾化喷喉.以控制夜间哮喘的发作。由于白天缓解的假象及患儿哭闹不配合使家长忽视睡前服药和规则用药,往往形成犯病再治。犯病再吃药的情况,发作难以控制,因此,护理人员要向患儿家长讲解正确、规则用药的重要性,并定时督促检查服药情况。对一些对用药、护理不配合的患儿,尤其是静脉输液时,要有足够的耐心、细心和爱心,注意患儿的安全,患儿配合后送上奖品,给予鼓励,确保治疗护理到位。
2.5消除呼吸窘迫,维持气道通畅
2.5.1用药护理 支气管扩张剂可采用吸入、口服、皮下注射或静脉滴注等方式给药。吸入疗法具有用量少、起效快、副作用小等优点,是首选药物治疗方法。用前先摇匀药物,吸气同时喷药于咽喉部,然后闭口屏气10s,用鼻子缓缓呼气,最后清水漱口,效果最好。
2.5.2吸氧 患儿哮喘时大多有缺氧现象,给予鼻导管吸氧,预防酸中毒,氧气浓度以40%为宜,氧流量为3~5L/min,切忌高浓度快速给氧。
2.5.3 采取半坐卧位,以利肺部扩张,婴幼儿可适当抬高背部。
2.6基础护理 保持病室环境安静、舒适以利于休息,注意保持空气新鲜,改善呼吸困难,更换汗湿衣服,劝患儿多饮水,鼓励咳嗽、排痰,护理操作应尽可能集中进行。
2.7密切观察病情 观察患儿是否有烦躁不安、气喘加剧、心率加快,肝脏在短时间内急剧增大及血压变化等,警惕心力衰竭及骤停的发生,注意神志改变及脱水征等,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
2.8严格掌握静脉输液速度及控制输入量3 出院指导对明确过敏原者,应尽量避免接触过敏原,如对尘埃、螨虫房间应经常打扫,减少尘埃,对花粉过敏者禁在室内摆放花草,不玩带绒毛的玩具,不养宠物狗,同时进行有效脱敏试验,避免食用易致敏的食物,鼓励患儿加强体格锻炼,增加机体抵抗力。
2.9做好健康教育,防范夜间哮喘发作
儿童哮喘普遍存在着病情得不到有效控制的现象问,主要是在治疗过程中。家长的观念和态度直接影响了患儿的治疗,只有通过健康教育。家长对支气管哮喘的疾病知识有了全面的了解.认识到各项治疗护理的必要性,才能自觉地督促患儿坚持治疗。具体内容包括:因情绪激动、紧张,可经条件反射使迷走神经兴奋而引起不同程度的哮喘。所以患儿睡前避免过度玩耍或睡前斥责、打骂患儿,应使其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情.防止诱发和加重病情。指导家长保持室内环境清洁、安静及适宜的温度和湿度.避免患儿受凉感冒,鼓励患儿适3结果
15例哮喘夜间发作,病情危急,护士及时发现,配合医生抢救,使患儿得以脱离危险;33例夜间发作次数逐渐减少至不发作。
3出院指导
指导患儿及家长确认哮喘发作的诱因,如是过敏性的哮喘,应避免接触可能的过敏源,努力去除各种诱发因素(如避免患儿暴露在寒冷的空气中、避免与呼吸道感染的人接触、避免患儿过度兴奋大哭大笑等)。患儿适当参加户外活动,加强锻炼,增强体质,预防呼吸道感染。教会家长辨认哮喘发作的早期征象、发作表现及适当的处理方法,教会家长予患儿正确安全用药。其中5例5岁以上患儿出院带回普米克都保(100μg×200吸/瓶),嘱家长督促患儿遵医嘱每日吸入,不得擅自停药;如在用药过程中再次发作,需及时到医院就诊,不得擅自加减药量。
4体会
哮喘发病最严重的时间是夜间,因此,按照护理程度的方法评估患儿的个体差异,加强巡视,了解哮喘发作的具体时间和症状.帮助患儿尽可能找出发病原因和发病源,加强对患儿及家长的健康教育,取得配合,及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有效地减少和控制了夜间发作,或发作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作息制度也要根据哮喘发作的昼夜变化规律采取相应的调整,护士在执行护理操作时尽量减少对患儿的干扰,充分体现出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管理模式,使其精神和体力得到很好的恢复,促进康复。
参考文献
[1] 孙丽萍,胡元春,熊渝还,等.加强哮喘儿童的自我管理教育叨.护士进修杂志,1999.14(5):14-16.
[2] 高春花.136例夜间哮喘患者的临床观察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03,1(9):21-22.
[3] 巴合藏,刘红春.刘超美.吸入疗法治疗d,JL哮喘53例护理体会[J].江苏卫生保健,2003,4(5):53
[4] 全国儿科哮喘防治协作组.儿童哮喘防治常规(试行).中华儿科杂志,1998,36(12):747.
[5] 冯先琼,成翼娟,李继平.循证护理:护理发展新动向.实用护理杂志,2001,17(6):1-2.
[6] 何权瀛,刘秉恒.对支气管哮喘患儿进行系统教育效果的初步评估.中华儿科杂志,1996,36(10):789.
[7] 李志英,罗雁青,陈育智.护士在哮喘防治教育工作中的作用.哮喘杂志,2000,6(3):18-19.
[8] 中华医学会儿科分会呼吸学组.儿童支气管哮喘防治常规.中华儿科杂志,2003,42(2):101.
[9]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会哮喘病学组.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08,31(3):177-185.
篇10
关键词:自主管理 中队 少先队
少先队组织是少先队员成长的摇篮。队组织民主氛围的浓厚程度、队员自主管理的参与度、直接影响着队员个性的健康发展和主体作用的发挥,影响着他们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但在各项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少先队活动渐渐形成仅有个别优秀生的活动,学生完全失去了参加少先队活动的意义和目的,受教育面十分狭隘。久而久之,部分中队队员形成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行为态度,阻碍了中队的整体发展。
因此,唤醒每一位中队队员的主人翁意识,通过自主管理,营造齐头并进的中队氛围成为中队管理的大势所趋。在中队的日常管理中,我们紧紧围绕“建、创、拓、抓”四字步骤,探索农村小学中队队员自主管理的有效策略。
一、取队名――确定方向
环境凸现组织文化。营造、利用温馨的中队环境和中队队员进行“对话”,能实现少先队“无声胜有声”的育人功能。好的中队,必须有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特色中队名。中队队员接受了这个光荣而神圣的任务后,纷纷汇报自己的“金点子”,于是,一个个富有个性的中队名称出炉了:小水滴中队、萤火虫中队、向日葵中队……每一个中队名都有其深刻的寓意:别小看一滴水,江河湖海也是由小水滴汇聚而成,我们是小水滴,我们每一次努力也是一滴水,终有一天,我们将成就大海的事业。萤火虫、萤火虫、慢慢飞、小小的身子提盏灯,轻轻悠悠,努力发光,点一盏心灯,沐一路书香。
秉承中队含义,各中队努力打造一个富有个性的温馨的“家”。他们深刻感受到:我们能够在一起是一种缘分,我们这一群人组成了一个大家庭,我们每个人都是家庭的一份子,我们都是这个家的主人,只要大家心中有这个“家”,只要大家共同努力,就能为这个家增光添彩!
紧接着,通过让“家”中的一份子集体制订班级奋斗目标,大家有了共同努力的方向;通过让他们一起动手参与班级文化建设,让孩子感受家的温暖……这些都有助于唤醒他们的主体意识,为建设学生自主管理型中队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打下扎实的思想基础。
二、创机会――凝聚责任心
自我教育的关键就是要引导学生自觉主动地加以理解和体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心灵去体验,用自己的理智去领悟做人的道理。这就需要将自我教育的理念贯穿到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之中,寓教育于学习、实践和娱乐之中。只有通过学生自己的实践、自己的自主活动才能实现自我教育的目标。
实践活动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环节,它可以紧密联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有利于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自主地选择和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教育内容,有利于学生从切身感受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加以改进与完善。学生组织意识不强,自主管理能力不高,是因为实践的机会太少,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养和提升。在开展各项活动中,我们往往不愿放手让学生去做,担心学生做不好,对学生和自己的工作业绩造成不好的影响。这些所折射出来的,正是老师对学生的不信任,自然造成学生的自主能力得不到发挥,主动性不强。
三、增能力――提升自信心
每个队员都渴望自己能成为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干部,所以我们给队员们创造一个适合他们成长的沃土,支持中队队员的创新精神,让队员懂得少先队是自己的组织,要学做小主人,有强烈的主人翁意识和责任感;让队员认识到自己是中队的主人,要对中队负责,要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让队员明确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养成自觉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学习风气。
在中队组织中,学生人人都是管理者,人人又都是被管理者。通过换位思考,充分认识到了被管理者的自觉性程度大大决定了管理者的工作量,因此,遵守中队常规成为自发性要求。对于中队干部,他们明白:班干部不仅仅意味着权利、荣耀,更多的是付出,是奉献;班干部是为大家服务的,是同学们学习的榜样, 是带领大家实现集体目标的“领头羊”,而不是那高高在上、趾高气扬、对同学呼来喝去的“官”。
四、设奖章――体验成功感
在中队队员自主管理的实施过程中,结合《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试行)》精神,让雏鹰争章活动扎实、有效、持续地开展,成为激励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有效载体。争章的过程是实践体验的过程,是少先队员进行自我教育、组织教育、社会教育的过程。在此过程中,我们引导每个有差异的中队队员从日常生活和学习的具体环节入手,不断为自己确立新的目标,不断发现自己的潜能,增强实现目标的自信心,激励成长中的少先队员朝着努力的目标不断进取,不断看到自己的进步,不断证明自己的成功。
我们以《少先队辅导员工作纲要》中规定的奖章为“基础章”,结合农村特色、中队特色设立“特色章”,确定“基础章”和“特色章”两章结合的基本框架:
结合农村特色,考虑到部分同学上学路远,大同学照顾小同学,设立“护幼章”,以培养队员之间团结互助的精神;队员们学习农民伯伯种菜的本领,设立“种菜章”,培养队员的动手能力,引导队员从小树立劳动观念和科学观念。另外,水滴章、浪花章、大海章被请进了“小水滴”中队。如果想要得到他们,就要好好学习,好好做事。10个水滴章换一个浪花章,10个浪花章换来一个大海章,成就“大海”的事业……
实践证明:在少先队组织中,只要营造个性的文化氛围,创造机会,帮助少先队员树立少先队员自主管理的思想,激活少先队员主人翁责任感。在实践活动中,队员们的积极性、主动性一定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自主管理能力也会得到不断的提高,在中队的“地盘”中创造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
参考文献:
[1]、徐旭《世纪之初少先队工作新探索》[M]
- 上一篇:幼儿的启蒙教育
- 下一篇:餐饮文化品牌营销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