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环境治理显成效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水环境治理显成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水环境治理显成效

篇1

一、统一思想,把水环境治理作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抓紧抓好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很重要的一项内容,就是要搞好环境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当前,全市上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总书记对**提出的“两个走在全国前列、一个排头兵”的重要要求按照市委提出的奋斗目标和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干事创业,抢抓宝贵机遇,经济社会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势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环境治理,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切实把这项关系**发展、关系群众利益的大事抓好。

1、水环境治理是加强环境建设、创建生态城市的重要内容。水是生命之源、生态之本,水环境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基础。**地处九河下梢,依水而建,傍水而兴,既有“七十二沽”水文化之誉,又有河湖海自然之美。良好的水生态、优美的水景观,对**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要创建宜居生态城市,首先要做好水的文章。要按照遏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重建水生态的要求,加快水环境治理,使**生态环境得到根本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2、水环境治理是改善民生、造福百姓的民心工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群众的生态意识不断增强,更加追求生活质量。搞好水环境治理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是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利益问题的实际行动。市委、市政府已将水环境治理作为二十项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我们一定要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扎实有效地做好这项造福百姓、惠及长远的民心工程,努力实现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3、水环境治理是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功能的重要举措。城得水而美,水因城而秀。水环境在塑造城市形象、增强城市魅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去年以来,市委、市政府组团先后到上海、江苏、浙江、山东等先进地区学习考察,一个深刻的印象,就是这些地区都把治理水环境,作为提高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的重要举措。许多污染严重的河道变得水清岸绿,景色优美,成为城市招商引资的名片。学人之长,是为了补己之短、创我之新。滨海新区纳入国家发展战略后,**在国内外的影响与日俱增。前不久,我们以迎奥运为契机,开展了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赢得了各方面的赞誉。最近,夏季达沃斯论坛就要在滨海新区举办,中新**生态城即将举行开工仪式,整洁优美的城市环境,必将给国内外客商留下美好的印象,产生综合效应,有利于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人才到**投资创业。从这个意义上讲,治理水环境,就是优化发展环境;美化水景观,就是提升城市竞争力。我们一定要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认真做好水环境治理工作,使水生态、水景观、水文化成为**的城市特色,成为服务经济发展的亮点。

二、标本兼治,打好水环境治理的攻坚战

水环境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难度很大,必须标本兼治,采取综合措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1、水环境治理要着力治本。就水治水只能治标,难以治本。污水处理是水环境治理的关键。如果污水处理能力较高,管网覆盖到位,就把住了水污染的源头。这次我们把完善污水处理厂布局、加强管网及配套建设,作为水环境治理的首要任务,就是要在“治本”上在源头上取得突破。对污水处理,要落实兴国同志强调的“适度超前、布局合理、一级标准、全面覆盖”的要求。适度超前,就是考虑未来发展的需求,在规划建设上预留空间和余量;布局合理,就是按照不同区域的污水排放量,统筹规划污水处理设施的布局,合理确定污水处理的能力;一级标准,就是处理出水的COD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全面覆盖,就是污水处理的管网不分郊区、城区要全部铺设到位,形成污水集中处理、达标排放、再生利用的良性循环体系。当前重点做好三项工作,一是中心城区、滨海新区污水处理要向区县延伸功能,把现有的污水处理能力充分发挥出来。二是加快区县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年前要新建41座。任务艰巨,时间很紧,各区县要集中力量抓紧抓好。三是同步搞好配套管网建设,使建成的污水处理厂尽快投入运营,尽快见到效益。

2、水环境治理要着眼全局。城市水环境由城市供水、用水、污水收集、污水处理和水域等多个系统组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我们要立足全局,把水环境治理和节能减排、城市建设、经济发展结合起来。一是要疏堵结合,比如大沽排污河60多个排污口的治理,不能简单封口,一定要与排污管网做好衔接。通过河道截污,把污水处理全部收集到污水厂集中处理。二是现有污水处理厂要抓紧实施升级改造,提高出水标准。新上污水处理厂项目要坚持一流标准,确保设施达标,处理出水不再造成污染。三是通过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河道治理,减少COD排放总量,为新上项目提供良好的水资源环境。

3、水环境治理要坚持创新思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拓宽视野,走出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新路子。一是要增强生态意识。在水体治理、堤岸建设和植物材料选择上,要运用生态理念,突出人与自然的和谐,重视提高水体的自我生态修复和生态保护能力。比如,河道的护砌,不能再采用石材封闭护砌的方法,尽可能回归自然,既要有利于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要求。二是要增强资源意识。**是资源型缺水城市,这些年我们在节约用水上采取了不少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下一步,要重点解决好再生水回用的问题,通过对污水进行深度无害化处理,加大在住宅、绿化、景观河道以及洗车等行业的使用比重,实现再生水的资源化。三是要增强市场意识。治理水环境要有较大投入,财政资金只占其中的一小部分,大部分要用市场运作的办法解决。要把河道治理和土地开发结合起来,按照“先做环境后出让”的开发思路,通过改善水生态、美化水景观、宣传水文化,使各种水环境要素与园林绿化、休闲旅游、房地产建设等有机结合,拉动河道两岸土地升值,吸引更多社会投资。要发挥价格杠杆作用,认真研究并逐步理顺原水、自来水、地下水、淡化海水、再生水价格体系,鼓励引导人们形成节约用水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

三、落实责任,高标准完成水环境治理任务

1、加强领导,落实责任。加强水环境治理,涉及全市方方面面,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为加强水环境治理工作的领导,市政府成立了工程指挥部,由建平同志负总责,各区县、各部门也要设立分指挥部,有关领导要亲自挂帅,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深入一线,靠前指挥。要强化责任制,把目标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单位,落实到具体人。市建委要发挥牵头部门的作用,统筹做好水环境治理的组织和综合协调工作,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区县、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相互支持,密切配合,形成合力,把工作做实、做深、做细,确保工程顺利推进,按期完成。

2、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城绕水转、水在城中,是**城市的一个特色,我们要通过水环境治理,彰显这一特色。要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设计后整治”的原则,按照清新亮丽、大气洋气的要求,对河道整治方案精心进行设计。每一个施工单位都要严格按照设计方案,精心组织施工。水环境治理,要尊重自然规律,注重恢复河道的生态机能;堤岸绿化,要注重整体效果,使两岸景观与周边环境相协调;要强化精品意识,注重细节把握,精雕细刻,精益求精,把好工程质量关,确保每一项工程、每一条河道都干出成效,成为亮点。

3、强化监督,严格考核。要建立严格的考核监督机制,将水环境治理纳入政府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各级领导和督察部门,要定期对各单位完成工作的进度和质量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严格实行问责制,对完不成计划任务的单位,要予以通报。对工程质量出问题、限期整改不见效的,要进行严肃处理。

篇2

关键词:绿色;城镇化;水环境;PPP模式

DOI:10.16640/ki.37-1222/t.2017.13.214

1 引言

“水十条”充分明确了水环境治理2017年至2020年的发展目标,激发了以黑臭水体治理为核心的污水处理市场。《关于推进水污染防治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实施意见》,倡导在水污染防治领域大力推广运用PPP模式,对提高环境公共产品与服务供给质量、提升水污染防治能力与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2 绿色城镇化发展中水环境治理的PPP模式应用

财政部PPP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入库PPP项目共计11260个,投资额13.5万亿元。其中环保类项目2334个,占全部入库项目总数的20.7%。在环保类PPP项目中,涉水项目包括污水处理、水利、供排水、水环境综合治理、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占比高,超过80%。

(1)城镇污水处理设施投资。PPP模式建立的污水处理基础设施,主要是在现有的水环境治理基础上,实现新建、改造等工作。在 2014年,我国的财务部门实现了第一批PPP模式示范项目,成立了11个水环境治理项目以及9个污水处理厂,实现了2个水环境综合项目的构建。这些项目在实际构建与发展下,为主要的执行环节,根据相关经验,促进了PPP制度体系在其中发挥的服务作用。在2015年,实现了第二批PPP模式示范项目,在形式上,增加了水环境项目的投资,甚至该项目开始扩展到市级、县级,使各个地区的水环境保护治理投资工作都得以普及。目前,水污染治理PPP模式是以污水治理、排水管网建设为主,比较复杂、综合性的水环境整治项目还比较少,所以说,该领域还存在较大空间[1]。

(2)城市水生态修复与流域水环境保护投资。城市水生态修复投资是政府、水务企业结合投资的,在政府投资下,为城市河道、湖泊等实现了生态清淤、绿道生态建设,也能对城市水体、周边土地进行开发,不仅促进了城市水体污染治理工作,还促进了城市水生态景观的良好形成。对于流域性区域比较大、水环境治理工作外部加强的区域,其面对较大难度 [2]。

3 绿色城镇化发展中水环境治理的PPP模式发展

PPP模式将从两个方面改变环保产业。首先是项目的体量。在传统市政单体项目时代,项目体量达到10亿元算是很大的项目。在PPP时代,单体项目超过10亿元很常见,百亿元级的项目也开始落地。其次是改变环保产业格局,产业集中度将明显提升。由于PPP模式整体规模较大,且需要环保投融资的介入,传统环保公司业务很难全面覆盖。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加快整合兼并资源成为环保市场的趋势。上市公司通过延伸业务链条,拓展业务范围,构建环保大平台,以承接更为复杂的PPP项目。

(1)设置PPP管理中心。施工企业对水环境治理PPP项目的管理,需要根据项目的实际情况,为其设置PPP项目管理公司,保证管理积极性的稳定提升。例如:英国、巴西、澳大利亚等国,不仅设立了国家PPP中心,还形成了地方PPP中心。针对已经建立的中心结构,相关的专业人员和社会机构要为其提供技术,促进了PPP项目管理工作的专业性实施,也能及时更新各个施工企业掌握的相关知识[3]。

(2)社会资本参与模式。施工企业在对社会资本进行选择期间,结合对项目的长期发展与运营,择优选择运营管理能力较强、技术水平较先进的资本商,且资本商的规模与实力都需要与水污染治理PPP项目规模一致。此外,还需要促进动态性调整收费定价机制的形成。在PPP项目中,施工企业需要对社会资金利润进行控制,促进收费定价机制的合理调整,保证为社会资本获得稳定效益。

(3)建立投资回报机制。加强水环境治理PPP模式投资回报机制的建立,不仅能够按照相关的法律法规有效执行,为一些企业创建稳定的政策环境,还能降低PPP项目中的不确定因素。在PPP项目中,施工企业需要根据项目的盈利情况,确定出相关的补贴额度,同时国家需要针对一些河湖、水污染治理项目给予适当的资金补贴这样才能保证社会资本投资获得更稳定的回报。

(4)PPP资产证券化。有关部门将从多个方面规范引导PPP发展,包括推动中小城市PPP创新试点、推动PPP资产证券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PPP项目投资等。PPP资产证券化热度较高,市政项目尤其是水务方面的项目,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运作经验都适合资产证券化。同时,推动建立环保PPP项目产业基金。鼓励利用社保、险资、国有大型银行等低成本的政策性资金组建专项产业基金,通过银行贷款、企业债、项目收益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多种金融渠道保障融资需求。

4 绿色城镇化发展中水环境治理的PPP模式存在的题

(1)PPP模式仍需完善,从目前情况看,PPP制度还需完善,投融资体制改革仍不到位,项目参与方信用履约机制有待健全,专业咨询服务能力还需加强。(2)规范化操作水平有待提升,应该加强顶层制度设计,在国家层面直接操作一些大型PPP项目。

5 结语

党的十八以来,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已经将传统的发展思路转变为生态文明绿色发展,无论在制度上还是在服务方式下,都促进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有效开展。近年来国内许多城市投入了诸多资金治理水环境,但成效并不显著。作为水污染防治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水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因其开放性、综合性、系统性等特点,在PPP运作方式上也较其他类别项目更为复杂,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探索、改进、提升,以实现绿色城镇化建设。

参考文献:

[1]蓝虹,刘朝晖.PPP创新模式:PPP环保产业基金[J].环境保护,2015,43(02):38-43.

篇3

2013年以来,环保部门先后组织了4次打击涉水违法犯罪行为的专项执法行动,现场检查企业320家,对80多家存在违法行为的企业分别作出罚款、责令整改、停产等处理。市县两级环保部门否决、拒批涉水建设项目72项,涉及投资额近10亿元。水利部门加大河道巡查执法力度,开展联合执法行动百余次,查处水事案件50余起,查扣非法采砂设备20余台,下发整改通知百余份,有力打击了各类涉水违法行为。畜牧等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进行全面排查梳理,关停取缔畜禽养殖场133处,管控力度不断增强,河道及水源地周边环境明显改善。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思想认识仍有差距

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县(市、区)对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较为重视,取得成效较为明显。但个别县(市、区)存在“等、靠、要”思想,重视程度不够,行动迟缓,措施不得力,投入不积极,环境治理工作开展不深入、不全面,河道面貌改观不明显。

2.2部分河道排污问题仍然严重

河道排污是造成饮用水源地水质污染、水环境破坏的主要根源所在。目前,由于对地下配套管网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各县(市、区)建成区普遍存在污水管网不配套、不完善、雨污混流、污水处理能力不足等问题,造成部分河流排污现象严重,向河道排放污水等问题亟待解决。

2.3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普遍迟缓

截至目前,多数县(市、区)禁养区划定工作尚未启动,畜禽养殖清理取缔进展缓慢。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实施初期,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畜禽养殖场等进行了排查梳理、登记造册。对一些规模小、易拆除的畜禽养殖场进行了关停取缔,但由于禁养区划定不到位、拆迁补偿费用较高等原因,对于规模较大的畜禽养殖场,清理取缔工作进展不利,管控力度有待增强。

2.4建筑与生活垃圾治理反弹现象严重

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已经成为影响水环境的两大顽疾,虽然多数县(市、区)已推行了“村收集、镇转运、县处理”的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但很多地方垃圾集中收集处置还没有走上正轨,随意倾倒垃圾现象仍普遍存在。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开展期间,各县(市、区)及有关部门组织人力、机械等对饮用水源地周边建筑及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垃圾成堆成片现象明显减少,但由于执法监管不到位等原因,乱倒现象时有发生,部分河段反弹现象严重。

2.5宣传工作不到位

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已经全面开展一年多,但市、县两级受理的投诉案件数量较少,实际日常生活中非法排污、随意丢弃垃圾等污染水环境的事件较多,说明群众对这项工作的知晓率不高,广泛参与、举报投诉渠道还没有很好运行起来。河道及水源地环境治理工作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公众的广泛参与,若仅靠政府系统效能的提高来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将缺少生命力和持久力,尽管短期内可以消除河流的黑臭污染,但难以换来河流长期健康的生命。

3建议

3.1以治污为重点,加快解决河流污染问题

建议以治污为重点,强化对工业及生活污染源防控,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污水管网配套,提高工业、生活污水处理能力等,尽快研究出台长效措施,着力解决污水直排等问题。

3.2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

建议未划定禁养区的县(市、区),尽快启动畜禽养殖禁养区划定工作,加大畜禽养殖场关停取缔力度,分期分批实施关停取缔和改造措施,按期完成清理取缔任务。大力推广粪污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新模式、新技术,提高畜禽粪污的综合利用率和达标排放率,减少畜禽粪污对重点流域的污染。

3.3加快垃圾一体化处理设施建设

建议尚未实现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的地方,特别是沿库沿河村居,要尽快纳入一体化处理,实现村居配备保洁员、乡镇设有转运站、县(市、区)建有无害化处理场。对于建筑垃圾,建议在县(市、区)城区及镇街建设一批适当规模的建筑垃圾处理场,加强对建筑垃圾回收再利用的研究,尽快解决建筑垃圾无处倾倒的问题。

3.4加大阻水障碍物清理力度

对于清淤清障不彻底的河段,特别是农村小支流、小沟渠等,建议抓住秋冬水少的有利时机,尽快清除河道内的阻水障碍物,同时解决人为阻断河道、围河圈养等问题,依法严厉打击违法采砂和破坏水资源的行为,确保河道水系畅通、环境整洁、秩序井然。

3.5加大宣传引导力度,提高公众参与积极性

篇4

关键词 水环境;污染原因;治理对策;天津市

中图分类号 X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3-0242-02

天津市位于海河流域下游,河流水系众多,流经该市的行洪河道19条,总长约1 100 km;排水河道109条,总长1 890 km。多年来,天津市不断加大河道治理力度,尤其通过3年水环境综合治理和清水工程的实施,全市河道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随着天津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河道防洪、供水、排涝和保障生态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目前,天津市部分河道水质仍然较差,主要原因是污染治理滞后以及入境水量减少,主要河道中其劣V类水体长度所占比例达76%。此外,河道、堤岸环境仍存在不同程度的脏乱现象,倾倒垃圾、围垦放养、违法占用等问题时有发生,主要原因是管理缺失、沿河村镇密集等,严重影响了河道水生态环境质量,亟需强化管理。现对天津市水污染的主要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治理对策。

1 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1.1 环境保护意识差,投入不足

许多生产企业的经营管理者,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环境保护意识较差,忽视环境效益,未意识到保护河道水环境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不注重可持续发展。此外,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投入较少,污染治理资金不足,影响污水处理进程,尤其是建设城市污水处理设施方面,经费难以到位。在法律、法规方面,虽然有一定执法依据,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执法力度一定程度上仍然不够。

1.2 工业污染与生活污染严重

污染排放总量增长速度快,主要污染物排放量远远超过水环境自净能力。沿河周边工厂每年排入河道废水量加上一些企业废水偷排、漏排、排污量更大。不少企业无力治理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就直接排放。随着城镇化发展,污水收集管网建设滞后,而城镇污水排放量增加,不能满足污水处理厂的运营要求,沿河乡镇生活污水未经任何处理,直接排入河中。河床成为倾倒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的场所,白色污染严重,造成堵塞。

1.3 生态破坏和农业污染加剧

公路建设造成的水土流失,由于历史原因,至今恢复缓慢,河床增高,河道堵塞,流域水量减少。生态环境的破坏加剧了河道水环境的污染。河流自净能力降低,环境容量不足。农民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过量使用农药、化肥等,造成水环境污染[1-3];流域周边的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日渐发展,废水产生量大且浓度高,仅进行初级处理就直接排入河流中,引起污染。

2 治理对策

2.1 组织协调机制

一是成立市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负责研究、部署、监督实施河道水生态环境治理和管理计划,审定河道水生态环境管理标准、制度、考核办法和考核结果,协调解决河道水生态环境的重大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二是各区县也要成立水生态环境管理领导小组,完善具体工作方案,细化工作分工,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的工作任务和目标,编制《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方案》,制定《水生态环境管理规划》,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推动作用。各区县组建指挥部和相应工作机构,专题研究确定水生态环境管理具体措施,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保证水生态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与上级有关部门沟通协调,积极推动上游水源保护工作,加大上游水源保护推动力度。

2.2 严格落实“河长制”管理

一是完善“河长制”管理办法,治理一条、纳管一条,确保治理成效。二是完善考核评价制度,健全干部绩效考核机制;完善督查通报制度和问责制,落实责任追究制度;通过建章立制,取得实际效果。三是配备专业设备,培育社会化养护队伍,“河长制”考核实现精细化、常态化和长效化,要建立台账、完善措施,制定河道水环境巡视检查和管理养护制度,加强河道日常保洁管理,实现河道全方位“网格化”管理。四是创新思维,创新形式,加强培训,提升监督员队伍整体业务水平。就加强监督、规范流程、履行职责等内容展开培训,及时总结水环境治理和河长制社会监督工作情况。五是强化入河排污口门的治理。加强截污、治污和水资源保护,实施入河排污口截污治理,确保无污水直排;加强排水口门监管,确保污水处理达标排放;做好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工程的核验工作,确保质量和治理成效。

2.3 加大宣传力度,严格依法行政

加强水资源宣传,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水资源知识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的水资源节约保护意识。建立公众参与的管理监督机制,通过听证、召开征求意见会等多种形式,广泛听取社会意见,营造全民参与水环境保护的社会氛围。遵循环保法,结合地方实际,分门别类制定环保具体措施。在河道与道路交口处设置各类警示牌,制定具体措施,规范人们的行为。强化日常巡查管理,建立水政、公安、工程管理人员“三位一体”联合执法机制,并在沿线组建专业保洁队伍,加快推进精细化管理,使水域违章违法现象明显减少。

2.4 积极治理工业污染源和生活污染源

要进行综合治理,对河道产生污染源的企业实施关、停、并、转、改、治、迁等相应措施,制定相关配套政策,达标排放的污水要接入污水厂,实施深度治理,依法查处违法违规偷排“黑水”的企业,对实现废水“零排放”的企业,减征污水处理费。采取封堵、切改和强化监管等措施,强化入河排污口门治理,建设污水处理厂网,做到厂网同步投运,确保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进出厂水质达标。对工业企业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推进中小企业废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达标排放。加强对企业环保设施的监督管理,提高设施运行率,减少污染物排放。同时对于新建的建设项目,推行清洁生产,提高水的循环利用率,做到节水、降耗、节能、减污。

积极与有关部门沟通,治理生活污染。一是积极推进垃圾无害化处理场的建设,实现垃圾无害化。二是对于城区的生活污水进行集中处理,建设污水处理厂,污水达标排放。三是在城镇新建小区实行雨污分流,为污水集中处理做好前期准备,结合城镇道路、工业区改造,建设排污管网。四是促进各医疗单位完成医源性废水治理。五是各部门密切协作,做好禁磷和禁止“白色污染”工作。六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综合整治农村水环境。抓好城镇屠宰场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强村镇污水处理、坑塘整治、面源污染控制。

2.5 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加强农业污染管理

积极改善生态环境,一是加强河道绿化和景观建设,中心城区和区县建成区河道两岸,逐步建设沿河生态景观带,其他河道堤防建设林木绿化带;加大河道护岸林、堤岸林管护力度,对已有林木实施专业化管护。二是严格对新建水利工程编制水土保持方案,报经水保部门审批。三是提升建设项目的科技含量,做到既增加经济效益又不破坏生态环境和水土保持。四是建立河道生态补水长效机制,鼓励使用再生水、雨洪水向河湖、湿地补水。五是制定长远的治理措施,推进畜禽养殖场污染治理,抓好规模化养殖场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实现污水达标排放,畜禽粪便资源化和无害化。同时划定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的饲养区、禁养区,发展生态农业,改变养殖业与种植业脱节现状,以有机肥代替化肥,提高畜禽粪便利用率,减少畜禽粪便污染物对水体的污染。六是发展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生产,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技术,打造绿色品牌,降低农业污染[4-6]。

2.6 加强水质预警监测,完善水环境在线监测系统,提高在线监测预警能力

一是建立水质自动监测超级站,定期监测水库和来水水质。科学布局监测网点,采用先进的自动水质监测技术和仪器采用信息遥控和网络传递方法,改善整体环境监测系统,发挥水质自动监测系统的作用,掌握水情变化,严防水污染事故发生。二是建立水库视频监控及巡检数字化系统建设,在水库关键口门、坝区及河道入口处加装视频监控设备,实现对水库重点地区24 h监控,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全面提高监控、预警和管理能力。

2.7 充分发挥区县指挥部的作用,建立健全监督检查和快速反应机制

加强水资源管理能力建设,组织开展区县水资源管理规范化建设,完善装备、设施和人员配备,提高管理素质和管理水平。抓好经验总结、问题分析、情况通报、督促检查等各项工作,确保水环境治理工程顺利实施。加强河道日常巡视检查,创新形式,畅通渠道,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强化责任意识,切实规范工作流程,建立健全反应机制和管理机制,增强快速反应和监督处置能力,不断加大检查力度,对涉水事件做到快速反应、及时反馈、妥善处置[7-8]。

3 参考文献

[1] 刘善江,李国学.高碑店污泥农用肥效及重金属污染防治[J].华北农学报,1999,14(1):118-122.

[2] 孙志洁.棉田残膜污染调查及其危害[J].河南农业科学,2006(4):61-62.

[3] 吴文卫,杨逢乐.赵祥华污染水体生态修复的理论研究[J].江西农业学报,2008(9):138-140.

[4] 王景和.我国农村水环境污染现状及原因[J].现代农业科技,2010(11):279.

[5] 曾祥斌.农用残膜污染现状及治理措施[J].现代农业科技,2009(16):227,229.

[6] 周静,崔键,梁家妮.冶炼厂综合堆渣场周边水质和稻米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研究[J].华北农学报,2008(S2):349-352.

篇5

关键词:水污染;治理工程;问题;对策

0 引言

这些年,我国水资源质量不断下降,水环境恶化现象严重,由于污染和水资源短缺发生事故层出不穷,不仅使工厂生产,农业生产面临困难甚至难以为继,造成不良的社会影响和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威胁着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乃至危机人类的生存。分析目前的地表水资源质量现状,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一类和二类的河段只占32.2%,符合三类标准的28.9%,其余的均只达到四类甚至五类标准,按照污染物指标看,我国的河流有三分之二的河流遭受污染。

1 水污染防治面临的主要问题

(1) 相关的管理制度松懈,执法力度不够,一些水污染的执法单位执法不到位,致使一些公司一直排放未达标甚至未采取任何处理措施的污水,这种现象存在证明了我们管理系统的缺陷,虽然政府也一直通过改革来解决制度上的缺失,但截止目前还没有形成良好的管理机制,管理部门执法不力,相关企业排污不达标,违法成本过低等一系列的问题都亟待解决。

(2)运转成本的高低是决定企业污水处理设备可否正常运行的主要因素。运行费用一般由药剂费用、劳动力、电力、设备折旧成本以及维护费用构成,费用的多少反映设备和技术可靠度,直接影响到对水污染的治理效果。我国现有的常用技术,运行成本高,对于目前我国大多经济效益不太好的企业而言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负担。造成水污染的治理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以我国常用的混凝沉淀法为例,例如COD200mg/L纺织印染废水,用硫酸亚铁对cod200mg/L的污水处理,综合设备处理以及水电等投资每吨费用就需要0.7到0.8元,而且对废水中氨氮超标指标需要进一步加入生化处理工艺。对于codl200mg/L的高浓度印染废水,处理成本甚至会超过2元每吨。更重要的是,这种高运营成本甚至超过污水治理前的排污费用。已经成为把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的企业的严重负担。

(3)设备使用寿命短。产品使用周期过短,是现有的污水处理设备的常见问题,许多设备投入甚多却只能用十年不到的时间甚至更短。还有的设备由于在设备的设计、生产存在问题,还没有联调完毕正式运行就问题不断。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水质恶劣。污水常含有酸性、碱性物质甚至有的还含有铰强的氧化剂等,使污水有很大的腐蚀性,若设计时候不考虑这些因素就很可能造成设备寿命不长的弊端。

2)工艺选择不合理。不合理的工艺选择是设备寿命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常见的主要有活性炭吸附和离子交换处理单元。这两种技术对废水的处理有一定的要求,如果水污染物浓度太高,活性炭和交换树脂会迅速饱和,丧失活性,若要继续使用,必须进行反冲洗活化,随着次数的增多,使得活性炭和交换树脂饱和周期越来越短。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考虑设备运营环境,采用适当方式延长使用时间。

2 对污水处理对策思考

纵观我国目前水处理现状和相关工程的总体目标,水环境的前景依旧不是很好,为了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维护好我们的水环境,笔者结合工作和实际,认为可从以下几点出发对污染水的治理现状进行改观:

2.1 防治结合综合治理

经验表明:只注重对污染水的治理工作,不断研发和投入更多的新技术和资金都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治理污染重要的是对于源头上的疏导,污染水的产生原因是生产工艺的陈旧和设备的老化,造成了原材料的浪费,生产的废料没有二次回收使用的工艺不但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居高不下还造成了环境污染。对于一些生产用水量大的企业,不断探索提高生产工艺,升级设备,这样一方面会减少原材料的浪费,另一方面也会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对于污染谁治理的同时,监管单位也要建立好相关责任制,积极引导企业对污水处理设施进行工艺改革提高效率,也要多为企业在资金上给与支持,鼓励他们多进行污水处理和防治项目上的资金倾斜。

2.2 加强对相关技术服务市场的管理力度

我国的环境工程发展较慢,在环保技术这个市场上尚未有较为完整的体制,各个企业独自为营,没有合理的竞争机制。环保部门应该从服务的角度出发,做好相关环保企业的技术概况、施工能力、人员资质以及服务水准和运营水平上的把关。还要积极去促进相关企业在信息上的联系,对大的水污染环境治理项目做好竞标工作,让企业展开公平的竞争,建立严格的门槛准入制度,精心的选出一些投资较少,运行是的费用较低,在设计方案上最好的企业来确保工程的质量。

2.3 计划性的抓好污染源治理工作

要改善一个地域的水环境,需要首先对重点的污染源进行治理,对于大的污染源来说,治理起来绝非易事,任务重,工期长,要制定好施工计划,保证质量,对于治理难度大的企业,要从源头的工艺上入手减少其排污量。对于那些效益差污染严重的企业,要坚决关停,不能因为眼下的蝇头小利,而牺牲了环境。

3 结语

进入新世纪,我国经济总量不断攀升,但必须看到的是我国的水环境污染也在不断加剧,治污工作开展多年,但一直收效甚微,这不得不令我们的环境工程人员足够思考,找准造成水污染的根本原因,积极投入新的环境治理工艺,只有基于长久的发展理念为出发点,从经济生态协调发展的观点考虑,我国的水污染工作才能真正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宋召胜.水污染治理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环境管理,2010(11).

篇6

关键词: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规划;思考

中图分类号:TV85文献标识码:A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河道水质的好坏对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急剧增长,河道水质被日益增多的工业、农业、生活污水所污染,河岸被大量的违章建筑所侵占,水环境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影响了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也严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摆到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开展河道水环境综合整治首要的任务是搞好规划设计,并始终把侧重点放在水环境整治的具体措施上。

1.河道水环境的内涵和范围

河道水环境是以河道水域为中心,包容河道周边环境的一个特定区域。由三部分组成:一是河水环境,主要是河道水质、水系循环、水源补充、污水入河比例控制以及水生动植物、微生物等生态系统状况;二是河岸环境,包括河岸宽度、走向、驳坎、河岸建筑、河岸绿化、河岸休闲园林设施等以景观为主的河岸线一定区域内的地面与地上的环境状况;三是河道周边环境,主要指河道沿岸的城市建筑物布局、道路走向、跨河桥梁、管道的布置以及其他公共设施的环境状况,包括人们可以感受的视觉环境、空间环境、休闲环境等。

2.河道水环境的污染现状和趋势

水资源是珍贵和短缺的,而人类对它的污染却是让人痛心的。随着工农业和城镇建设的迅速发展,流域内工矿企业、城镇废污水大量排入河道,加上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使水质恶化、长期渗透,导致河道水环境污染日趋严重。据统计,我国的主要江、河、湖等水域,如淮河、黄河、海河、松花江等河道水域内已检测出数百种有机物或被报道已经受到严重的有机物污染,在被检测出的有机物中一些有毒污染物含量超过了地面水质标准,甚至有些是致癌、致畸和致突变的有机污染物。监测数据显示,在14个大中城市河段中,63.8%的河段污染较严重,为Ⅳ类至劣于Ⅴ类水质;在47个环保重点河道中,29.8%属于Ⅴ类水质。河道内私采滥挖、植树等不合理开发、利用和侵占,改变了河道径流状况,影响了河势的稳定,河道内正常水生态环境严重失衡。河道两侧的建筑破旧、垃圾成堆,固沙树种、草种单一,且植被疏枯、林带种植结构简单,绿色屏障残缺、连续性差。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国水污染仍呈发展趋势,有90%以上的城市水污染严重,近50%的重点城镇水源水质不符合引用水源的水质标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不加处理任意排放,使许多水体受到污染,也加剧了水资源的短缺局面。

3.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规划和目标

党的十鲜明地提出建设生态文明,为今后一个时期的环境保护指明了方向,而水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重要组成和基础保障。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改善水环境质量、保障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构建和谐社会为根本出发点,在对河道周边的主要环境问题及入河污染源等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在治理范围内,实施控源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治理措施,以控制沿河工业、生活、农业面源等污染源为重点,结合河底清淤、河道保洁、河道卡口拓宽、清障拆违、生态调水以及多种生态修复工程,形成河道水环境整治的完整体系。同时建立健全河道管理长效机制,采用政府主导,统筹规划,突出重点,经济可行的战略,实现水环境的根本改善,从而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促进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全面可持续发展。

4.关于河道水环境综合治理的几点建议

4.1实行法制保障、政府负责的有效机制

通过加强与污染整治相关的法规、政策建设,从严整治、依法治水。促进环境管理、污染治理与生态保护的体制创新与科技创新,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与管理部门职责,切实保障污染管理长效机制的正常运行和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水利部门在流域水环境治理中具有重要地位,必须突破现行观念、管理体制、技术与资金、投入渠道等多方面的障碍,要勇于肩负起对河道水环境治理的重任。

4.2坚持治理与管理并重

设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执行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和控制标准,协调和监督各部门和工厂企业,制定保护水体、控制和管理水体污染源的具体条例和规定,制定不同用途水体的水质标准和污染物的排放标准;加强城市雨污分流管网的配套建设,提高城市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加强工业废水治理、生活污水治理、农村面源污染控制;实行污染控制和生态修复相结合,强调监督管理的重要性,工程措施和监督管理相结合,以管理促进治理,确保工程实施效果。

4.3实行河道生态化整治

从长效管理入手,在切实落实污水截流、河道清淤疏浚、水面保洁,水系调水等整治过程的基础上,还要积极探索河道水生态恢复工作,推进生态治理工程建设,利用水生植物和微生物、菌种等使水生态系统得到修复,实现水体自我调节、自我维持的功能。在满足防洪、灌溉等需要的前提下,进行河岸的生态化整治,尽量避免采用石砌护坡,对河流河岸带的植被进行修复,实行生态化护坡建设。

4.4改变传统水利工程的环境影响和负面效应

水利工程在社会经济发展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保障了防洪排涝安全,提供了生活生产用水。但传统水利工程确实给生态和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阻断了水体自然流动,削弱了生态系统的综合功能,恶化了局部水域环境质量。必须深刻变革水利建设理念,充分和全面认识到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和负面效应,重点研究水利工程对水生态系统净污能力的影响规律及修复理论,分析工程在水生态系统中的环境功能,寻求水利工程与生态工程功能协同技术改善水环境和修复水生态系统,在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中取得统一,实现水利真正全面地为人类生存和发展服务,实现水利功能与生态功能的良好协同。允许洪水适度泛滥,并在面上考虑进一步的减灾模式,以控制洪水的淹没范围、淹没时间等,既可将灾害损失控制在可承受的限度之内,又能使地下水得到较多的回补,还可以产生滞水冲淤、冲污、洗碱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综合效益。

4.5加强河道管理,保障河道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河道是不可替代的基础环境,是河流水资源的载体,要完善河道管理法规和管理办法,明确河道管理的基本原则和责任权利,通过统一的河道规划,把河道资源的开发利用纳入科学发展、可持续发展的轨道。切实加强河道的秩序管理,严禁在河道管理范围内私采滥挖、违规建设,对涉河建设项目要严格审批,有效监管。河道管理部门要从维护河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高度出发,开展建设项目对防洪、河道水环境及水体质量影响的调查和研究,不断提高对河道的科学管理水平。

4.6加强绿化保洁,改善河道陆域范围环境

河道的陆域范围通常以道路(防汛通道)、绿地为主,并建有各种各种设施,如宣传标语牌、安全围栏、界桩等。河道陆域范围内应做到基本保洁,无废弃物和明显积尘痕迹。安全围栏应牢固可靠,无锈蚀与变形损坏、栏杆扶手无积尘。河道陆域范围内的景观设施包括雕塑、建筑小品、庭阁山、休闲座椅和防护设施等,应保持完好整洁、美观、无破损和污染。根据园林绿化等级标准,河道沿岸绿化为三级养护标准,防汛通道边的行道林为二级标准。

4.7促进公众参与,开展舆论监督

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组织开展水污染防治法律、法规和水污染科学防治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意识。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新闻媒体,广泛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舆论宣传和科普宣传,及时表扬先进典型,批评、处罚破坏水环境的行为。通过宣传让全民了解当前水资源面临的严峻形势和存在的危机,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形成全社会自觉保护水环境的良好风尚,努力朝着建立“完善的防汛体系、合理的水资源配置体系、优美的水环境体系、自然的水生态体系”的水生态建设目标迈进。

篇7

关键词:沿海开发;水利建设;思路;任务

1引言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规划》经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标志着正式将以连云港为龙头的江苏沿海开发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该规划高度重视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在强化水资源供给、提高防洪保安能力等方面作出重点安排,充分体现出水利对于沿海开发的重要基础设施支撑和保障作用。江苏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为连云港市沿海地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提出新的要求。

2基本概况及沿海开局

2.1基本概况

连云港市位于地处江苏省东北部,濒临黄海,介于东经118°24'~119°48'、北纬33°59'~35°07'之间,为新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东与朝、韩、日隔海相望;北与山东省毗邻;西、南与徐州、宿迁、淮安、盐城四市接壤。市境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地形以平原为主,兼有丘陵、山地、水库、洼地、滩涂等。现辖赣榆、东海、灌云、灌南四县和新浦、海州、连云三区以及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9年全市总人口490.64万人,土地总面积7499.91km2,其中耕地面积3861.07 km2。全市地区生产总值941.13亿元,人均GDP为21144元,财政总收入232.32亿元,一般预算内收入90.21亿元,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16958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111元。

2.2沿海开局

⑴城市布局。连云港市拥有沿海、沿陇海铁路以及提升长三角洲地区整体实力、促进全国区域协调发展等地理区位优势,海陆交通发达,基础设施完备,城市发展潜力大。连云港市城市发展定位为我国沿海中部沟通东西、连接南北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国际性的港口工业城市和现代化的滨海旅游城市。城市发展向东部滨海地区拓展,形成“一心三极”的城市发展布局。“一心”即连云新城,“三极”分别为新海城区、南翼城区和赣榆县城。

⑵港口布局。连云港港是我国综合运输体系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沿海主要港口,可布局建设30万吨级深水航道和码头。按照“一体两翼”的港口总体布局,规划由连云港区、南翼的徐圩港区和灌河港区、北翼的赣榆港区和前三岛港区,共五大港区组成。

⑶产业布局。依托深水港口优势和产业基础,按照沿东陇海产业带和沿海产业带一纵一横“T型”布局,形成以现代农业为基础、先进制造业为主体、生产业为支撑的产业协调发展新格局,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新型临港产业、海洋特色产业和现代高效农业等循环经济,以徐圩新区为重要节点,集中布局石化、钢铁、IGCC和现代港口物流等临港产业,推进港口、产业、城镇联动开发。

3水利现状及沿海开发基本诉求

3.1水利概况

连云港市位于黄淮之间、南北气候过渡带,地处淮沂沭泗流域最下游,沂、沭、泗诸水主要通过市境新沂河、新沭河入海,是著名的“洪水走廊”,汛期需承受上游7.8万km2集水面积的来水,多年平均过境水量达60.5亿m3。多年平均降水量906.5mm,近70%集中在5~9月份,雨洪基本同期相遇,本地地表水资源量为19.1亿m3。同时居全省江淮供水体系的最末端,近年来每年调引江淮水量约11亿m3,年均用水量约25亿m3。目前除农灌高峰期外,全市用水供需基本平衡。

全市水系河网稠密,水库分布较多,水利工程体系庞大。现有水库146座,库容总量约12.48亿m3,其中大型3座,中型8座,石梁河水库为江苏省最大人工水库。主要河道120余条(堤防705km),其中流域性河道3条(新沂河、新沭河、通榆河),区域性骨干河道18条,共有近20条河流直接入海。另有大中型涵闸66座,大中型抽水站14座,达标海堤141km,十万亩以上灌区7个等。基本形成了防洪、挡潮、排涝、灌溉、降渍等五大水利工程体系。

3.2存在的主要问题

3.2.1防洪除涝标准偏低

目前流域性河道新沭河防洪标准仅为20年一遇,区域性河道防洪除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地方骨干河道多数未达标,部分中小型水库和水工建筑物尚未除险加固。市区三面高水合围,一面顶托,雨洪和经常同期相遇,极易因洪致涝。全市整体防洪标准不足20年一遇,除涝标准不足10年一遇。

3.2.2水资源供给能力不足

本地淡水资源匮乏,缺水矛盾突出。城乡用水大部分依靠调引江淮水,中心城区现状水源单一,缺乏备用水源和应急保障。市域地表拦蓄能力不足,来水量受季节性、区域性影响明显,雨洪资源利用率低。受地质构造等影响,地下水难以作为备用水源。现状城乡用水存在结构性问题,农业用水占用水总量的70%以上。西部山丘区和部分沿海地区等尚无水量保障。总体用水水平和用水效率不高。

3.2.3水环境保护任务艰巨

水质受上游来水影响较大,河道水质不稳定。市域城镇生活污水、农业和工业废水排放量不断增加,全市总体水功能区水质现状不容乐观。部分地区地下水开采量超过允许可开总量,已引发地质环境问题。

3.3沿海开发对水利基础设施保障的诉求

⑴防洪安全。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特征,决定了连云港市易旱易涝,易受台风暴潮袭击。洪涝灾害特征主要表现为台风、暴雨、大潮、过境洪水等多组合影响。目前全市防洪除涝和防风暴潮工程体系虽已基本形成,但总体标准较低,现有防洪标准在沂沭泗流域和全省中最低的现实状况,远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随着沿海开发战略的实施,城市规模不断扩大,需要进一步提高防洪排涝和抵御风暴潮的标准,完善防洪防潮减灾体系。

⑵水资源安全。连云港市水质型和水源型缺水特征较为明显。目前正在实施的第二条送水线路-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已于2010年实现通水目标,但仅为“相机供水”,来水水量水质保证率不足。根据有关专题研究成果,全市总需水量在一般干旱年(P=75%),2012年约为31亿m3,2020年约为43.53亿m3。现状淡水资源供给量和保证率严重不足。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港口建设和临港产业开发加快推进,淡水资源需求量将在短期内激增,需加快实施水资源增供和完善工程,扩大水资源配置和供给保障能力。

⑶水环境安全。受水体污染 及人为因素影响,全市水生态环境恶化问题较突出。境内河海相连,污染物随河入海,导致近海水域水污染日益严重。随着沿海地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类活动程度的不断加剧,需切实加大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力度,改善水生态环境。

4建设目标

4.1总体目标

以服务沿海大开发为中心,发展安全水利,着力加强重点区域治理和城镇防洪建设,提升洪水调度和灾害应急管理能力;发展资源水利,加快跨流域、区域水资源骨干工程建设,完善输配水网络,扎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发展环境水利,加快区域水环境综合治理,继续加强河库管理与保护,持续开展城乡河道整治;发展民生水利,突出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基本建成与淮沂沭泗流域相适应的区域防洪抗旱减灾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基本建成与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要求相适应的区域水资源供给体系,提高供水保障能力;基本建成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相适应的水资源保护体系,提高水生态环境保护能力。

4.2主要目标

4.2.1防洪减灾

到2015年,流域性河道防洪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海堤防潮标准全面达到50年一遇,市区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以上;到2020年,沿海新开发港区港城和临港产业区海堤防潮标准达到100年一遇,中心城区防洪标准达到100年一遇,县城及重要乡镇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排涝标准,区域骨干河道防洪标准达到20年一遇、排涝标准达到10年一遇以上,城市重要河道排涝标准达到20年一遇。

4.2.2水资源配置与节约用水

到2015年,通榆河供水线向连云港市相机供水50~30m3/s,淮沭新河供水线新增年供水量5亿m3;到2020年,通榆河实现常年安全稳定供水,建成城市应急备用水源地,基本解决沿海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用水需求。城乡供水保证率要进一步提高,力争万元GDP用水量达到全省平均水平,水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节水型社会建设取得成效。

4.2.3水资源保护和水环境治理

到2015年,全面解决省核定内全市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182.16万人的用水问题,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60%左右;到2020年,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城乡和沿海地区供水安全基本得到保障,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提高到90%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地下水严重超采基本遏制,水环境状况明显改善。

5主要建设任务

5.1加强防洪除涝减灾体系建设

⑴积极开展区域治理和中小河流治理,进行重点易涝洼地治理,逐步建立与流域防洪相适应的区域防洪减灾体系。加大中小河流治理力度,分批分年度完成灌河、龙梁河、龙王河、五灌河等重点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实施沂南、沂北等地区骨干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洼地治理,重点推进蔷薇河流域、善后河流域、盐东控制上下游河道等综合治理。完成羽山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继续实施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推进20座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完成5座大型灌排泵站更新改造任务。⑵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切实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增强城市防洪减灾能力。港城港区及临港产业区等同步规划建设防洪排涝工程,徐圩新区初步构建“三纵八横六湖”的防洪排涝骨干体系,连云新城及临港产业区实施排淡河流域7条骨干排涝河道治理,提高东部城区河道排涝标准。中心城区重点实施云台山景区(科教园区)、新海城区等骨干河道治理和配套建筑物建设,开展山涧沟、截洪沟治理。进一步提高新沭河、蔷薇河、古泊善后河堤防标准。各县城及重要乡镇加快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步伐。⑶完善和巩固海堤达标建设,加强早期达标堤段损毁工程修复。根据港区建设和临港产业开发、连云新城围填等迁移海堤和沿海挡潮闸。适时调整徐圩新区6座挡潮闸(站),徐圩港区占用13km海堤段应按不低于100年一遇标准设防。尽快完成连云新城新海堤填筑、防护工程及新城闸、开泰闸、西墅闸等3座挡潮闸建设。加固灌河堤防和险工段,改造灌河沿线挡潮闸。⑷强化入海河口控导线管理,进行入海河口综合治理,保证入海河道的泄洪排涝能力。重点结合区域防洪排涝、洪水资源利用、水生态保护等,开展埒子口综合治理专题研究。

5.2加强水资源调蓄和配置工程建设

加快完善淮沭新河-蔷薇河、通榆河等骨干调水工程体系,优化市域水资源配置格局,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着力保障沿海开发水资源供给。⑴完善淮沭河-蔷薇河、通榆河供水线,实现双线供水、五片输水(市区片、徐圩及灌云片、赣榆片、灌南片、东海片)的水资源配置格局。⑵健全上游调水工程体系,扩大调引江淮水能力,到2012年基本实现经淮沭新河年增供水量5亿m3,到2015年前后基本实现经通榆河稳定供水50~30 m3/s。⑶尽快建设徐圩新区送水、开泰河整治、灌北干渠整治、五灌河整治等港城港区和临港产业区输水支线工程,完善沿海地区输配水网络。⑷新建东温庄水库、临洪河河川水库、蔷薇湖、锦屏生态湖、徐圩新区湖群等沿海平原水库,论证埒子口水库、龙沟湖(盐东控制以下)、新沂河河川水库的建设可行性,增强调蓄能力,增加备用水源,并充分利用现有水库引蓄并举,改善沿海地区供水条件。⑸继续实施丘陵地区水源工程建设。⑹加强应急备用水源地建设,完善应急供水保障机制。

5.3加强水环境治理和水生态保护建设

⑴加强污染严重河库水环境的监控与治理,全面落实水功能区监督管理等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湿地的保护。⑵严格落实《江苏省人大常委会关于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的决定》,加强水源地保护。⑶建设蔷薇河、通榆河等清水通道。进一步完善蔷薇河送清水工程,扩大新沂河尾水通道规模,新建淮沭新河穿新沂河清水地涵,新建淮沭新河沂北段截污导流及污水处理措施。进一步完善通榆河北延送水工程,加大盐河、烧香河等治污力度。⑷适时调整善后河、烧香河、烧香支河等水源地布局。⑸贯彻实施新《水土保持法》,加大水土保持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强山丘区水土流失防治,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36平方公里。严格执行水土保持方案制度,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⑹实行严格的地下水保护政策,防止地面沉降和咸水倒灌。⑺提高生态处理措施利用水平,改善水环境。⑻加强水利工程调度运用,提高沿海地区的水环境承载能力。

篇8

据世界银行专家的估算,2003年中国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占到GDP的15%,而我国当年GDP的增幅才为10%。随着 2020 年翻两番的经济快速增长和工业化的重型化的加深,污染物排放还在进一步加大,这对我国本身就脆弱的环境承载力构成了巨大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加强环保工作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日益凸显。、

近年来,我国环保投资虽然表现出较强的增长态势,但投资总量不足仍然是中国环境保护投融资面临的突出问题。从我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量看,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家统计局于2006年9月首次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显示,如果在现有的治理技术水平下全部处理2004年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需要一次性直接投资约10800亿元,应占当年GDP的6.8%左右,而我国2004年环境污染治理投资总额仅为1909.8亿元,只占当年GDP的1.19%。显然,与环境污染和破坏严重的现实相比,我国的环保投资数量还有很大差距。

环境保护是一项需要大量投入的事业,在我国目前环保历史欠账多、投入明显不足的情况下,我国环保投资的结构不够合理,则进一步加剧了我国环保的现实压力。中国近年来环境保护的投资总量不断攀升,占GDP的比例达到了1.3%~1.4%,但如果从环保投资结构的合理性角度进行分析,则会发现,实际统计发生的环保投资并没有充分有效地用到环境保护需要支持的领域,造成我国环保投资效果大打折扣。

在环保投资中,来自政府的投入是至关重要的,公共财政在环保中担负着重要职责。私人部门的环境保护投资,无论是规模还是效率,往往取决于政府环保投入的水平和力度。政府的环保投入也有明确的政策导向和意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长期以来,我国环保投资渠道单一,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拨款,而在“放权让利”的体制变迁中,政府财政汲取能力下降,使得我国财政用于环境保护投资的总量在GDP中所占的比重一直偏低。尽管环保投资每年都有一定幅度的增加,但相对于严峻的环境局面和巨大的资金缺口仍显力不从心。目前已有的其他资金渠道由于受各种管理、体制等原因的困扰,有的已经萎缩,有的已名存实亡,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尤其对于那些跨区域、流域性的大规模环境综合治理项目,在资金的筹措和调度上都面临极其严峻的挑战。资金问题已经普遍成为环境治理的主要瓶颈。

在体制转轨过程中,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积极性和激励机制来投入环保。在目前的以流转税为主体的财税制度下,地方政府税收主要靠产业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的工业,特别是短期内利高税大的重工业项目,而恰恰是这些项目对地区环境带来的压力最大。同时由于地方政府官员的任期考核制,决定他们力争任期内效益最大化,客观上又刺激了地方政府的短期行为。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有两种选择,要么自主创新“开源节流”,要么依赖资源“杀鸡取卵”。而后者显然费时少、见效快。因此,其结局必然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种片面的发展观和政绩考核体系下,各种地方保护主义盛行,对环保投资不热衷,因为过于严格环境经济政策以及执法、监测势必影响地方企业的短期经济效益,从而影响地方政府的财税利益。

根据国际经验,当治理环境污染的投资占GDP的比例达到1%~l.5%时,可以控制环境污染恶化的趋势;当该比例达到2%~3%时,环境质量可有所改善(世界银行,1997)。发达国家在20世纪70年代环境保护投资已经占GDP的1%~2%,其中美国为2%,日本为2%~3%,德国为2.1%。尽管我们的财政环保投资比重在逐年增加,“十五”期间的环保投资仍然不及发达国家或地区20世纪70年代的水平。再从增长率指标看,“十五”期间我国环保投资的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8.8%,已经高于同期GDP9.5%的增长速度,但是却大大低于同期固定资产22%的年均增长速度,而且环保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例在2001~2005年间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同时,环保投资并没有同步跟上,在一轮又一轮固定资产投资热潮中,对环境保护的投资却是偏冷的。而环保投资欠账越多,就意味着环境问题的隐患越积越多。

另外,由于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环境保护事权划分不明确,致使环境保护投入重复和缺位并存,各级政府不能很好履行其环保责任。一些应当由中央政府负责、具有国家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保护事务,例如跨省流域水环境治理、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历史遗留污染物处理、国际环境公约履约、核废料处置设施建设、国家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严重缺乏环境财政的支持。如果不及时填补这些市场和地方政府不可能发挥作用的空缺,国家的发展和环境安全就会遭遇严重威胁。同时,一些应当由地方政府负责、具有地方公共物品性质的环境保护事务,例如地方管辖的水环境治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地方环境管理能力建设等,都需要地方财政安排。但是,由于环境保护事权划分不清,导致地方环境保护财权不到位,地方政府向中央政府“寻租”的现象普遍发生。

篇9

(一)组织落实情况

一是加强领导。为加强对专项行动的领导,县政府成立了以政府分管领导为组长,建设局、环保局、监察局、发展计划局、经贸局、工商局、司法局、安监局、电力公司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环保专项行动领导小组,为开展专项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对专项行动的指导思想、整治范围及重点、工作步骤、工作措施及组织领导都作了明确要求。同时,按照专项行动的进度要求,专项行动领导小组多次对全县专项行动进行督办检查,有力地促进了专项行动的深入开展。

二是深入宣传。为取得社会各界对专项行动的支持和拥护,我们采取多种形式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宣传,一是利用新闻媒体进行宣传。专项行动期间,先后多次组织当地广播局记者随专项行动工作专班深入乡镇、工厂及矿山进行全过程的新闻采访活动,制作专题节目,用正面与反面报道相结合的方法,宣传表彰先进典型,曝光违法排污企业,取得了良好的舆论效果;二是利用网站对外宣传。通过在内部网站公布举报电话以及专项行动进展情况,及时接受群众的举报和监督;三是积极向上级报告工作动态,对外扩大宣传范围,营造强大的专项行动舆论声势。

三是搞好协调。环保专项行动中,县建设、环保、监察、计划、经贸、工商、安监等有关职能部门,按照县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联合行动,各负其责,协同作战,狠抓落实,切实保证了专项行动取得实效。在矿山生态环境治理中,国土、环保、水利、安监等职能部门通力协作,密切配合,开展联合执法行动,实行矿山开采全过程监控,及时制止、纠正和查处违法、违规行为,形成了矿山生态环境保护的强大合力。在环保执法检查中,各有关职能部门密切配合,通力协作,确保了环保各项执法和监督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二)整体工作情况

环保专项行动期间,按照专项行动任务和计划,县政府组织有关部门,对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正常生活的饮用水源污染、废气污染、噪声污染以及建设项目违法问题、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拉网式的排查摸底,分别造册登记、汇总归类,逐一进行清理整顿。据统计,专项行动开展以来,全县先后共出动执法人员50人次,检查企业8个。办理案件2件,接待群众来访1批,,来电2次,基本做到了件件有处理,案案有结果,事事有回音,整个环保专项行动取得了预期效果。

一是集中整治饮用水源污染和隐患,全县水环境质量明显改善。为切实保障饮水安全,我们结合县人大视察《水污染防治》的贯彻实施情况,集中开展整治水源污染工作。一是开展水环境安全大检查。对全县范围内的新建项目和工业污染源进行了现场检查,对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水未经处理直接向厂周围和河内倾倒、造成环境污染的企业,依法依规进行了查处;安排专人在各企业巡回检查,“三废”治理设施的正常运行率得以提高,有效杜绝了企业“跑、冒、滴、漏”现象;对医疗机构的废物废水,我们配合县卫生局,对县医院和5个乡镇医院认真进行了检查,督促医院按县环保局、县卫生局的要求,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防止医疗废物对水体的污染。二是加强水源保护。组织工作专班对全县集中式供水的饮用水源及供水设施开展了全面监测调查,针对存在的问题逐一落实整改措施,确保供水安全。

二是集中整治建设项目违法问题,环评制度进一步规范。我们在七月中旬抽调专人组成专班,对全县2003年《环境影响评价法》颁布实施以来,全县水电开发、单位建房、化工建材等建设项目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进行全面清理整顿,对未作环评的单位下发了《补办环评通知书》,进一步规范了建设行为。目前全县新上的新、改、扩建项目都能及时办理环评审批手续,做到了与环保设施与主体工程保持“三同时”,建设项目的环评执行率和“三同时”执行率有所提高。

三是集中整治矿山环境,生态环境得到切实改善。我们把矿山环境整治纳入专项行动的重要内容之一,集中力量开展专项整治。一是调查摸底。对全县3家矿山开采企业进行拉网式排查,全面掌握了全县矿山废气废水排放、尾矿堆放、植被损毁以及办理环境影响评价等详细情况。通过深入调查,摸清了全县矿山企业的底子和现状,为开展矿山生态环境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二是严格监管。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破坏谁治理”的基本原则,落实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责任人,按照法律规范督促其落实治理任务。对管理混乱、并造成环境严重污染、森林植被损毁严重的,责令限期整改,及时指导和督促其建设高标准规范化的环保设施;对拒不治理或治理不达标的,予以重罚或处以关停。三是严格验收。环保设施工程竣工后,在治理责任人提出验收申请后,我们立即联合财政、水利等部门的专业人员,按照治理方案和资质部门设计的技术标准进行验收。对验收合格的,适当安排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补助资金;验收不合格的,责令治理责任人按要求重新整改。同时,督促各矿山企业开展矿区绿化建设,在生态毁坏区域覆土种植,治理水土流失,加速了生态恢复进程,矿山生态恢复率正在逐步提高。通过建立和完善机制,依法规范业主开采过程的保护行为,基本遏制了无序排放,有效保护矿区生态环境。

四是认真抓好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议案、意见(建议)、提案以及群众投诉工作,代表和群众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我们本着对人民群众高度负责的态度,结合专项行动,对各项议案提案逐一进行了落实,给予了书面回复,同时采取开门办案,向人大代表及政协委员汇报议案及提案的办理情况,得到了代表和委员的充分肯定。二是认真接待办理群众来信来访。环保专项行动以来,共接待来信来访15件,其中因废气污染举报1件。对这些来信来访我们坚持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给予了认真办结和回复。群众的切身利益得到了维护,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二、环保专项行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部分达标企业超标排污时有发生。部分达标企业的环保治理设施设备老化,工艺落后,运行费用高,难以做到稳定达标排放。加之环保部门监管目前还不可能全方位及时到位,导致部分企业在专项行动期间思想警惕,达标排放,专项行动过后思想放松,超标排污,偷排偷放现象时有发生。

二是建设项目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少数企业环保法制和环保意识观念不强,重经济、轻环保的现象依然存在,致使建设项目违法建设屡禁不止。在建设项目审批时把准入口关,加大环境影响评价和环保设施“三同时”制度执行力度迫在眉睫。

三是矿山生态环境治理进展不够平衡。矿区生态治理进展不平衡。大部分企业能够按照要求建设规范化环保设施,有效治理尾矿和废渣,保护矿区生态环境。仍有少数企业业主对矿山生态环境治理的认识还未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未能按要求建设环保设施,废渣尾矿治理还不到位,致使矿山生态环境局部地区还存在急剧恶化状态。同时,治理资金投入难也是制约矿山生态治理与保护的“瓶颈”问题。

三、今后工作打算

为进一步巩固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取得的成果,保障群众健康,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加大环保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污行为,保障群众环境权益,改善环境质量,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一是继续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环境意识。通过电视、报纸、信息、网站等多媒体、多视角、全方位地深入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和环保正反典型,提高社会各阶层的环境意识,进一步引导社会公众树立大环保意识,从而营造一个人人重视、关心、支持环保执行的社会氛围。

二是严禁打击环境违法行为,提高执法监管能力。在推进面上工作的同时,对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问题,要集中力量,重点解决。对违法企业依法查处,该取缔的取缔,该淘汰的淘汰,该关停的关停,绝不心慈手软,姑息迁就,确保执法到位,提高执法监管能力。

三是严把环评准入关,控制新污染源产生。环保、建设等部门要密切配合,在建设项目管理上,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第一审批权”,强化“环评”和“三同时”管理,把好新上项目环保关。严格环境准入制度,对于污染重的项目坚决做到一个也不引进,从严控制新的污染源产生。

篇10

河道机械疏浚技术是一项集农机、水利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性技术,即克服了人工开挖河道的缺点又兼备了省工、省力、省成本的优点,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改善农村水环境、保护农村水生态,营造农民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农村和谐社会建设,迫切需要更大力度地推进农村河道机械疏浚整治。2013年至2014年,百步镇共完成机械疏浚县乡河道144条,长141.17公里,土方101.37万方,岸坡整治8.23公里,总投资2223.98万元。

1、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的现状、问题

1.1现状 百步镇地处杭嘉湖平原,东临于城,北接嘉兴秀洲区,西和海宁相连。其间河流纵横,地势低,雨水多,人均耕地仅0.08公顷,平均水位0.98米。其中95%以上为农村河道,河道属自然形成和农民人工开挖满足生产生活需要。共有河道216余公里,206条,水体面积345公顷。水体容积691.2万立方米。截止2014年底完成机械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

1.2农村河道机械疏浚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河道淤积问题突出 河道淤积是自然和人为活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河流长期处于疏淤动态平衡之中,因此河道机械清淤是一项长期工作。随着现代农业快速发展,政府主导的河道疏浚,特别是河道机械疏浚投入机制和管理体制未及时建立和健全,全县大部分河道淤积问题变得十分突出。行洪、排涝、灌溉、供水、航运等基本功能被大大削弱,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和农村发展环境。

1.2.2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薄弱 百步镇实施圩区防洪工程等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后,保护区域安全为主的防洪体系基本形成,在保障城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了显著效益。而农村和农业防洪保障能力还十分薄弱,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要求还有很大差距。2009年前海盐县实施“河道整治、沃土清淤”等人工工程,无奈面积不多,示范辐射效果不明显。河道行洪不畅,村庄和农田防洪安全得不到有效保障。

1.2.3水污染问题严重 八十年代初期,百步镇工业得到蓬勃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但由于乡镇工业环保设施简陋甚至配套不全,加上监管不力等因素,导致大量工业污水任意排入河道,对农村水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进入二十一世纪,随着全社会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各级政府加大了水污染治理力度,污水处理率得到不断提高,但污水排放量仍保持增长势头,导致河道水环境改善效果并不明显。化肥农药等农业面源污染和规模畜禽养殖污染逐渐成为影响农村河道水环境的重要因素。农村水环境污染形势仍然十分严峻。

1.2.4河道脏乱差 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农村生活垃圾、生活污水大幅增长,同时长期以来受城乡经济二元化结构的影响,公共财政对农村基础建设的投入不足,农村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垃圾收集等设施配套不全,农村垃圾没有出路,加上许多陈规陋习尚未彻底改变,农村垃圾倒入河道、池塘现象十分严重。

1.2.5农村河道占有现象较多 七十年代,百步镇农业学大寨围填河成田导致农村河道水域大量减少。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土地的需求空前膨胀,交通建设、村镇建设包括土地整理等填占河道的现象十分普遍。地区许多小河小浜由于垃圾弃置、脏乱差现象突出,最后导致填埋的现象比比皆是。

2、百步镇河道机械疏浚效益分析

2.1社会效益

2.1.1河道机械疏浚显著提高农村河道行洪排涝能力

通过清淤、机械疏浚等措施,百步镇提高了河道泄洪排涝能力,村镇和农田的防洪排涝标准得到提高。将河道清淤与圩区堤防达标有机结合起来,既有效地解决了淤泥的出路问题,也使整治后的河道两岸防洪标准大大提高。建成了高标准的效益工程、生态工程、景观工程和民心工程。

2.1.2增加河网调蓄能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河道是天然的蓄水水库,通过河道机械疏浚,增加了百步河网的蓄水能力,从而提高农田灌溉和抗旱能力。今年,百步镇实施了“河道疏浚机械化施工”工程,就是把河道疏浚出来泥块修筑圩堤,实现疏浚河道和修筑圩堤一举二得的效果。

2.1.3消除河道脏乱差现象,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通过清理淤泥、清除漂浮物、疏浚水系,改善了河道水质;通过清理垃圾,清除杂物,绿化岸坡,改善了河道环境功能;通过建立保洁制度,实施长效管理,巩固了清水河道建设成果,极大地改善了农村生活环境。

2.1.4缓解河道水质污染,逐步改善水生态环境

百步镇工业化和城市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污水治理工程建设有一个发展过程,农村生活污染、畜禽养殖和农业种植面源污染严重,尚处在污染控制和处理的初级阶段,因此河道水体污染还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碧水蓝天建设通过实施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五水共治”,清淤、绿化、驳坎、引配水、保洁等综合措施,改善河流水质,消除了河道黑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水生态环境有较大改善。

2.2经济效益

百步镇2013——2014共疏浚河道141.17公里,144条。区域内共涉及面积36500亩水稻。通过疏浚后,灌溉机站水源得到了保障,根据抽样统计,百步镇粮食产量比去年提高一个档次,每亩增产200斤,按每斤1.5元计算,增收1095万元。结合疏浚、又加固加高圩堤20.5公里,岸坡整治8.23公里,河边绿化20公里,产生效益明鲜。

2.3生态效益

河流具有美化环境、调节小气候、净化空气、保护生态、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等多种功能。通过河道疏浚等水环境治理措施,充分发挥河道工程的灌溉排水、观光休闲、生态保护等多种综合作用,实现人水和谐相处,水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增加水资源的可利用量,进一步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和水环境容量。

3、大力发展河道机械疏浚的对策

3.1要统筹规划、系统规划 开展农村河道机械疏浚整治必须从整个水系通盘考虑,用统筹的观念、全局的观念、系统的观念,尽快形成全镇完整的水系规划体系,扎实有序推进河网水系建设,使水通起来、流起来、活起来、清起来。大力引进河道疏浚机械,确保农业机械在河道疏浚中的重要作用。

3.2要综合治理、综合利用 要打造“碧水蓝天”,着力推进清河全面机械清塘,积极建好配套工程,提高河道引排能力和自净能力。要 建设“绿色通道”,大力开展河塘沟渠堤坡植树造林,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以地养林、以林护岸。要开辟增收渠道,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综合开发利用水土资源,从多方面增加集体和农民收入来源。通过机械疏浚,把泥块做圩堤,实现疏浚、圩堤有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