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健养生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4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健养生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晨起的宜忌
晋代的葛洪主张“不欲起晚,不欲多睡”;“早起不在鸡鸣前,晚起不在日出后”(《抱朴子》)。这是说早晨应按时起床,不要睡懒觉,遵守合理的作息制度。古人还主张在起床之始,先作保健按摩,调神炼气、咽唾叩齿等。《尚书》中就曾记载;早起以左右手摩肾,次摩脚心,则无脚气诸疾。以热手靡面则令人悦色,以手背揉限则明目。此外还可摩耳、摩鼻,并作全身干沐浴。明代高潍的清晨怡养法是:“鸡鸣后醒睡,即以两手呵气一二口,以出夜间积毒,合掌承之搓热,擦摩两鼻傍及拂熨两目五七遍;更将两耳揉捏扯拽,卷向前后五七遍;以两手抱脑后,用中食二指弹击脑后各二十四;左右耸身舒臂,作开弓势五七遍;后以两股伸缩五七遍;叩齿漱津满口,作三咽;少息,因四时气候寒温,酌量衣服;起服自滚汤三五口,名太和汤,次服平和补脾健胃药数十丸;少顷进薄粥一二瓯,以蔬菜压之,勿过食辛辣及生硬之物;起步房中,以手鼓腹,行五六十步。”(《尊生八笺》)起床以后用手从前至后梳发摩头数百次,可清脑、明目、去屑、止痒、生发。外出活动可作各种气功,导引术等。老人须防风寒、雾露等。
衣着的宣忌
调理衣着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一般应适时,适体,勤洗、勤换。葛洪主张“先寒而衣,先热而解”(《抱朴子》)。宋代养生家沈存中认为“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令洁净,则神安道胜也”(《志怀录》)。“冷则加之,热则去之”,根据四时和每日的气候变化而勤换衣服是重要的养生方法。秋季天气渐冷,衣服宜渐增。冬季宜使衣服和暖贴身,使气血流通,四肢舒畅。老人冬月紧系一棉背心,穿宽暖的棉鞋,对身体有益。如《寿亲养老新书》中指出:“老人骨肉疏冷,风寒易中,若窄衣贴身,暖气着体,自然气血流通,四肢和畅。”还说:“常用絮软夹帛、贴巾,帻巾中垂于颈下着肉入衣领中至背膊间,以护腠理为妙。不然风伤媵中,必为大患,慎之慎之。春季天气渐暖,衣服宜渐减,不可顿减,使人受寒。”唐代孙思邈说:“春天不可薄衣,令人伤寒,霍乱、食不消、头痛。”(《千金要方》)俗话说“春捂秋冻”,也是这个道理。
夏季炎热,常常出汗,既要忌衣服过多,又要防贪凉受风。湿衣及汗衣皆不可久着,日晒的衣服又不可即穿,否则会引起各种皮肤病,
居处的宜忌
《山居四要》主张居处宜洁净,卧床宜高,并认为有些木料不宜作用于建屋,门口不宜有水坑,大树不宜当门。随着四季气候的变化,居处还应作相应的改变。如春季居室宜渐开放,使空气流通,但夜间仍须防避风寒。夏月宜防曝晒’宜降室温,常通风。《保生月录》中还说: “夏月坐冷石成疝,坐日晒热石生疮,勿枕冷石并铁物,损头目”。此外须注意不要坐卧潮湿处,因冷湿入脉可致腰膝疼痛、腹满泄泻等疾病。秋季由热渐凉,且燥气较胜,室内宜保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冬月虽然应注意防寒,但室内亦不宜太热。巾医认为,冬时天寒,阳气内藏,易生郁热,若炙衣重裘,向火醉酒,则阳太盛,至春夏之交,就容易发生时行热病,这是冬天不善于保阴的缘故。老年人身体虚弱,《尊生八笺》说老人“宜居处密室,温暖衣食,调其饮食,适其寒温,不可冒触于寒风”。《山居四要》中说:“老人患风湿脚气腰痛者,宜作暖炕宿卧。”还说:“行路劳倦骨疼宜得暖炕睡。”古人还主张:“夏月不可用水展席,冬月不可以火焙衣,二班甚快一时,后口疾作不浅。老人衰迈,冬月畏寒,可以锡造汤婆注热水,用布囊包以避湿,先时拥被团簇,临睡甚暖,又可温足,且远火气。”明代医学家汪绮石制定了“八防”的起居原则是:“容防风,又防寒,夏防暑热,又防因署取凉,长夏防湿,秋防燥,冬防寒,又防风。
劳作的宣忌
《吕氏春秋》中说。“流水不腐,户枢不溢,动电,形气亦然”。店代孙思邀也说;“人欲劳于形,百病不能成。”这都是养生之道的精辟总结。但是,不适当的活动和超过能力所负担的过度劳累就会导致劳伤。《素问・宣明五气篇》说:“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劳伤还不仅单指劳作过度,而且也包括饮食,精神等方面的过劳。如《索问・经脉别论》中说:“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故春夏秋冬,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所以汉代华佗主张“人体欲得动摇,但不当使极耳”。宋代诗人陆游提侣“心常凝不动,形要小劳之”。直到老年体衰之际,他仍“整床拂几当闲嬉,时取曾孙竹马骑”。对于劳作过程中须注意的事项,古人亦有很多具体的经验。如《厚生训纂》中载:“盛热大汗不宜当风,冷水沃面成目疾。”《三元参赞延寿书》中载:“冬时天地闭,血气藏,劳作不宜汗出冷背。”“大雪中跣足人不可便以热汤洗或饮热洒。”《诸病源候论》巾载:“汗出不可露卧及浴,使人身振、寒热、风疹。”
沐浴的宜忌
清洁的身体是健康的保证。沭浴就是洗发、澡身。《楚辞・渔父》中有“新浴者必振衣”。《史记・屈原传》中有“新沐者必弹冠”。《孟子・离娄下》有“斋戒沐浴”等记载,证明讲究卫生的习惯在我国是古已有之的。中医认为:奏理宜疏通,气血宜调畅,麟理闭塞,肺气失宣,人体脏腑气血的功能会受到影响。所以古人主张人体宜常沭浴。但沐浴时亦有许多值得注意的事项,《山居四要》中载。“时行病新汗方解不可用冷水浴”,“沐浴未千不可睡”;“饥忌浴,饱忌沐,常以晦日浴,朔日沐,吉”;“洗头不宜用冷水淋”;“午后不可沐发”。《养生类纂》中载;“沐浴后不得触风寒”;“沭讫须进少许食饮乃出”。《千金要方》中载:“若沐浴必须密室,不能大热。亦不得大寒,皆生百疾。”
的宜忌
《素问・上古天真论》中载:“以酒为浆,以安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意思是说,嗜酒贪饮,醉后肆行,纵情,过于消耗精力,作息没有规律,违反养生原则的人,到五十岁时便衰老了。唐代医家王冰在解释这段话时说:“爱精保神,如持盈满之器,不慎而动,则倾竭天真。”这里所说的“精”是指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并非单指“”。珍爱精气,保养精神,好似捧着盛满了水的容器一样,如不慎护,就象把容器摇动,早晚会倾竭一空。所以,我国历代养生家和医学家都主张节制,避免过分的消耗。特别是酒后、恼怒,疲倦、紧张,或有病,体弱,年老、妊娠等情况下,更应注意。《颐真秘韫》中说:“人索赢瘠乃能兢兢业业,凡酒色伤生之事皆不敢为,则其寿固延永矣。”消代医学家徐灵胎说;“知填精而不知寡欲,则药焉有功效。”《醒世良方》中说:“独睡能治一切虚弱劳伤,吐血,痰喘等症。所谓等者,举一可以类推焉。”《厚生训纂》中记载:“大寒、大热、大风、大雾勿冒之,行房更忌。”又“不可忍小便交合。”
篇2
文/曹必伟
中风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中风的发病率越来越趋于年轻化。正确的养生方法对中风的预防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如“两脚划圈,就能预防中风”。
两脚划圈主要是踝关节的运动,中医认为,踝关节为足三阳经、足三阴经及阴阳二跷脉的通过之处,经常活动踝关节,不仅可以疏通相关经络,还可刺激关节周围的腧穴,起到平衡阴阳、调和气血、开窍醒神、补益肝肾的作用,使肝阳上亢之气下降,从而达到预防中风的目的。
现代医学研究发现,大部分中风病患者都有高血压病史,足部距离心脏位置相对较远,经常活动足踝部,能够促进全身的血液循环,增加回心血量,从而起到预防中风的作用。
两脚划圈时要自然站立,旋踝时,其中一脚站立,另一只脚旋转,双替进行,也可取坐立或仰卧位进行,最好是站立旋踝。一般每天早晚各做一次,或只做一次,每次15分钟左右为宜。
鼻部按摩养生法宝
文/奚华
老年人多因呼吸道功能的降低而容易发生萎缩性鼻炎、嗅觉迟钝、副鼻窦炎、感冒、肺炎等疾病,如果能经常做鼻部按摩,则能疏通脉穴,增强呼吸道功能,抵御病毒的侵袭。其做法为:
1.立位、坐位、卧位均可,一般多采用立位。2.思想集中,大脑入静,排除杂念,意守丹田,头正颈直,两眼半闭,口微闭合,舌舐上腭,以鼻呼吸,松弛自然。3.用右手食指指腹,从鼻根部沿鼻梁自上而下轻轻地按摩20次,再沿鼻子周围按摩20圈;然后用拇指和食指指腹捏住鼻翼两侧,捏紧后松开,再捏紧再松开,连续20次。4.最后将两手掌搓热,用右手手掌捂在鼻子上,轻轻地拍打20次,再进行10次深呼吸运动即成。也可连续做2遍,时间为2-5分钟。
通过鼻部按摩可刺激鼻部血管,使其扩张变粗,加快血液循环,增强鼻部的抵抗能力,起到预防呼吸道疾病的作用。另外,在鼻子周围有许多针灸穴位,如人中穴、四白穴、睛明穴等。按摩时,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够通经活络、调节气血,防治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中风、嗅觉迟钝、视力下降等病症,是一种简便易行的养生保健方法。
做鼻部按摩功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要选择在空气流通的场所锻炼。2.最好在晨起运用此法。3.手指按摩鼻部时,动作要轻柔,不可用力重压,以免损伤鼻黏膜。4.患有鼻出血,鼻部及周围有疖肿时不宜按摩,以免使病情加重。5.要持之以恒,连续做1-2个月,其效果更为明显。运用此法以秋冬季节更为适宜。
肩周炎、颈椎病病人的体育锻炼
文/徐先玲
篇3
体育事业发展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传统保健与养生具体实践
中国传统保健与养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对道德培养、精神文明建设、和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扬有着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古代身体锻炼和养生学的有机结合,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文化遗产。但是我国高校不能清楚的认识到传统保健与养生的重要性,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有所欠缺,教学内容只限于形式,没有发挥保健与养生的作用,制约了传统保健体育的发展。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新一轮的教学改革有条不紊的进行,传统的保健体育也得到了重视,引入到高校的体育教学中,对提高高校体育的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高职高专体育教学中加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的内涵与意义
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是一种以保证学生身体健康、预防疾病的教学模式,有着深刻的内涵。传统的保健与养生教学通过意念的引导进行缓慢的运动形式,达到促进阴阳平衡,调和气血,通畅经络,强身健体,防病治病的目的,主要强调的是对身体内在的锻炼。目前的竞技体育,在一定程度上挖掘了人类的潜力,同时也给人的身体带来伤害,不利于高校学生的健康发展。只有是两者互相融合,协调发展,才能真正的体现体育教学的目的。因此,高校要加强对传统保健和养生的教学。
终身体育意识是一个人终身坚持体育锻炼,以运动健身的理念指导行动,也是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之一。这种意识的形成除了受终身教育影响外,还受到体育本质的功能、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以及现代人行为方式的影响。高校的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育的一个阶段,主要任务是激发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提高参加体育锻炼的能力,增进身心健康,增强抗病能力和适应环境变化能力。高校开展传统体育保健与养生的教学,要改变只重视竞技体育的教学模式,要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将娱乐性、休闲性的内容融入到体育教学中,同时加强对传统保健与养生观念的宣传,认识到体育锻炼的重要性,将学生被动的参与体育教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参与体育锻炼。
目前,休闲体育的思想正在影响着高校的体育教学理念,我们要抓住这个契机,以提高中华民族的体质和健康水平为主要目标,构建与和谐社会相统一的体育教育体系,将传统保健与养生真正的融入到人们的生活中。高校也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在实践的基础上积极创新,有针对性的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体现传统保健与养生体育的深刻内涵。
二、我国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的特色分析
我国的传统保健体育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是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出来的,对疾病的预防和养生保健有着重要的作用。传统保健体育和养生从不同方面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将一些优秀的思维模式和理论融入到体育运动中,以实现健身和养生的目的。例如,我国的传统武术和气功,就是一项能够代表传统体育的项目,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追求回归自然,崇尚和谐统一。这种理念适应了学生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体现,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三、传统保健体育与养生教学在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实践
高职高专开展传统体育保健和养生的教学,是新课程改革下的必然要求,适应了时代的发展需求。为了更好的完成新课改对体育教学额需求,高校要积极的进行改革,增强传统保健与养生的教学。
第一深化终身体育意识,体现高职高专体育教学的深刻内涵。新课程改革对高校体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体育教学改革,我们要针对目前体育教学的不足,将传统保健与养生融入到高校体育教学中,使学生掌握传统的终身体育锻炼方法,通过传统保健养生体育课程教学,树立终身体育思想,掌握终身体育手段。同时,从学生的自身实际出发,以现代教育的理念开展教学活动,体现体育教学的社会性、时代性。以学生的兴趣为主要出发点,结合体育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体育运动项目,并成为终身的体育运动项目。
第二积极创新,形成与教学改革相适应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高校的体育教学就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的技能和知识,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考虑到高校学生的个性特征,有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和思想主张,在开展教学活动是要结合学生的个性,鼓励学生自主的进行学习。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也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以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同时,在教材的编制上,要将传统的保健与养生知识融入到教材中,形成科学的系统的教学体系,并且教师也要加深认识,不断的深化对传统保健与养生的理解,有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教材要对中国传统保健体育从理论与实践进行科学的说明与介绍,使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理解其内容,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体育项目进行锻炼与养生,成为终身爱好。
第三重视传统的体育项目,并积极的扩展其外延,体现时代特色。高校要加强对传统体育项目的重视,在体育教学中融入传统的项目,并且积极的组织活动,加深学生对传统项目的认识。例如,组建了学生武术协会,指导学生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同时积极的扩展传统体育项目的外延,体现时代特征。例如,组织学生参加各种比赛,通过比赛的形式提高学生参与的热情,促进传统体育教学的开展。
四、结束语:
高职高专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教学的一个阶段,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和锻炼学生的体魄,在此基础上使学生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和培养体育意识,为学生的终身体育打下坚实的基础。通过开展传统的保健和养生教学,使学生感受到我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康勇,施海波.传统保健体育在大学生终身体育中的地位及发展建议[J].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2]王向晨.传统保健体育在中医院校体育校本课程中的开发[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04).
篇4
一、使人不得病――中医治未病的目标
健康无疾是人类梦想的永恒主题。成书于二千多年前的中医经典著作《黄帝内经》,明确而系统地提出未病先防,治在病先的医学主张和健康理念,开创了中医治未病的独特认识和精辟见解,这无疑是中医先辈们的智慧结晶,也是中华民族的原创学说,在世界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深远,至今仍代表着医学的前沿学科和发展方向。
《黄帝内经》认为,人要健康无疾,就要顺应自然界的气候变化进行养生,如春天要“生”,夏天要“长”,秋天要“收”,冬天要“藏”,并描述有四季起居养生的具体方法。指出阴阳四季的演变,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也是人体生命的根本规律。违背这个规律,自然界就要发生灾害;顺应这个规律,人体就不会患大病。进而强调:“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意思是说,贤达的人,懂得在疾病未发之前先进行预防,而不是疾病已形成再去治疗。如果疾病已发生,再去医治,这好比你已经口干渴了再去打井取水,战斗已经打响了再去制造兵器,难道不觉得太晚了吗!主张中医治未病的目标是使人不得病。《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上工治未病”,这一说法,既体现了医学的本质,即医学的目的是追求人类健康;又反映了医生的境界,能预防疾病的发生,使人不生病的医生才是好医生,才是“上工”。
随着时代的变迁发展和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增进健康是人心所向,坚持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消病于未起是大势所趋。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类健康下了这样的定义:健康不仅是身体上没有虚弱和疾病,而且要有心理上的愉快和社会适应,还需要与环境的交融。疾病与健康并非简单的病痛与否,而是涉及复杂的环境友好,生态文明。中医治未病思想,强调“天人合一”,以整体理论指导养生实践,重视环境生态与人类和谐相处、躯体与心神的融合、人体与社会的适应,做好预防和保健工作,强壮身体,增强人体的抵抗力,使人不得病或少生病。这与人类对健康的新要求是一致的。
二、中医养生――实践治未病的主体
中医治未病的内涵是“未病先防”,核心理念是中医预防观。治未病虽言“治”,实际是预防疾病的发生,遏制疾病的发展,体现在一个“防”字,技术方法是中医养生,实施途径是养生实践。通过养生实践,达到防病却疾,健康长寿。
中医养生作为实践治未病思想的主体,理论精深,经验丰富,方法多样。随着环境气候的变化,生活方式的改变,人类的疾病谱也在改变,如怎样更好地阻止传染病,如何防治病毒性疾病,如何减少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疾病、精神疾病等的发生,是现代医学面临的重大课题。预防疾病的发生,除了一味地彻底消毒杀菌,拒病原体于门外,是否还应该找找人自身内部的原因及人与外界的关系。而中医的养生之道,从宏观的、整体的角度看待人体,重视发挥人的能动作用,增强自身正气的抗病能力,强调器官组织的整体性、功能活动的和谐性、人与天地自然的相通性和人与社会群体的相融性,而且注意“未病”状态的体质辨识,实行多样的个体化干预手段,预防疾病措施更为积极。这些中医养生的自身特色和优势在起居养生方法中,均有具体的体现。
三、起居养生――中医养生的基础方法
所谓起居养生,就是对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做出合理有序的安排,并进行规范持久的保健活动,以达到治未病的目的。起居养生涉及我们日常生活起居的各个层面,比如生活方式的选择,衣食住行的安排,站立坐卧的习惯,一天从早到晚的活动,一年四季变换的适应等等。可以说,起居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和基础方法。
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我国人民非常重视养生保健、延年益寿,并在生活中积累了丰富的养生经验,通过历代医家、养生家不断地摸索、提炼,形成了各种各样的中医养生方法,如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按摩养生、作息养生、睡眠养生、环境养生、房中养生、药物养生、顺时养生、娱乐养生等等。《黄帝内经》中说过这样一句话:“上古之人,知其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其中的“道”就是“养生之道”。人能否做到健康无疾,终其天年,不仅要懂养生之道,更重要的是要把养生之道贯彻应用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也就是将养精神、调饮食、慎起居、适寒温等养生方法与生活起居相融合,在养生实践中生活,在起居活动中养生。从这个角度看,起居养生包括中医养生的方方面面。如果从与日常生活起居更为密切的养生实践看,起居养生至少包括作息养生、居室养生、睡眠养生、房中养生、四时养生、穿着养生、体质养生、排浊养生和沐浴养生等,这些养生方法就在我们身边,方法简便,在家里就可以做。可以说,起居养生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内容。
篇5
所以养生更应该注重环节中的细节,才能够保证养生的质量。养生从足底开始也是保证养生的质量。“最早发现有关足部按摩的文字记载,是在古埃及的芦苇上的文字记载,4600年前在金字塔中有一幅奴隶为巴路王按脚的壁画,巴路王问:“为什么这么痛?”奴隶答:“疼痛之后你就知道有什么效果了。”
中华民族记载按摩最多最全面的是《黄帝内经》,里面详细介绍了全身的经络和腧穴,其中有许多是足部的穴位,还详细介绍了经络、穴位与五脏六腑的关系,指出,脏腑有病可以通过经络反映到体表穴位,根据不同穴位的症状可以推断相关的脏腑功能出现了问题。如涌泉穴的记载,它是与人体保健密切相关的重要穴位。后来东汉华佗的《五禽戏》中也很重视足部导引术,并在《华佗秘笈》中称此法为专门研究脚部按摩的学问“足心道”。到了近代,在中国传教区工作的瑞士人玛萨佛雷特女士习得此法,带回西方国家,后由吴若石神父将在国外研究多年的足部按摩术传回中国台湾,上世纪80年代传到北京。
足疗是否能治病,医疗专家和足疗业界人士看法不一。有专家说,足疗既有保健按摩功能,同时又有医疗功能。他说,实践证明足疗能治疗三类病:糖尿病、冠心病等慢性疾病;失眠、头痛;阳痿、等疾病。同时,足疗的保健功能很明显,没有按摩足部时,足部血液流速为12毫米/秒。但当全面按摩足部后,足部的温度会升高,血流速度加快,可达到24―25毫米/秒,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减轻心脏负担,使新陈代谢功能提高。
但也有专家认为,足疗是一种保健按摩,而不属医疗范畴,不能治病。但通过足疗可以达到缓解疲劳,放松神经,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做足疗后,为什么有些病见好呢?这并不奇怪,因为足部穴位多,并有脾、肝、肾、胃、胆、膀胱等六条经络,只要经常做,手法正确,对身体肯定有好处。
篇6
关键词:传统养生 体育 绿色养生
0.前言
进入2l世纪,经济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的巨大进步使得人们的物质生活极大丰富,但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节奏的加快,使得人们总体的体质状况和健康水平却日益下降,“现代文明病”在不知不觉中开始与每一个人“亲密接触”。为了“防患于未然”和提高生活质量,人们逐渐更加关注自身的健康。“专家们预言,2l世纪是以自我保健为主的世纪。”“自我保健可以说是传统养生的现代说法,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我国历代传统养生学家们提出了许多独特而有东方特色的养生理论和方法,深受世人所推崇。然而,“在学术界,存在着重养生著述的医学专门研究,轻养生价值的多学科综合探讨的问题;在体育界,存在着重养生术势套路的传习演练,轻养生观念理论的深人分析的问题。”从发展的角度来看,我国传统养生与体育始终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是提法众说不一。本文在借鉴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尝试性地提出了绿色养生,并认为绿色养生是新时代的呼唤,是人与自然的一种内在和谐。
1.绿色养生概念的提出
绿色是大自然的主色涮。象征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绵延的生命,象征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和美好。它已经从像花、草、树木一样的自然绿色内涵,转向人类生活世界更深层次的生态语境。绿色是和F、纯洁、健康的代名词,含有无公害、纯洁、公正、科学、进步和发展之意,是生命旺盛而富有生机的体现。绿色代表人们的渴望和对更高水平的期望。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许多以绿色为标志的产品和服务先后被推向了大众,打开了广阔的销售市场。事实已经证明:这些绿色产品和服务迎合并满足了大众的需求。在学术界也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绿色奥运、绿色体育、绿色理论等已经被人们所接受并逐渐推广。
养生,又称摄生,是各种增强体质、预防疾病、延缓衰老、增加寿命等措施的总称。中国传统养生文化源远流长,早在西汉时期就出现了导引、五禽戏这类养生功法。“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养生的定义是:以调阴阳、和气血、保精神为原则,运用调神、导引、吐纳、四时调摄、食养、药养、节欲等手段,以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养生既要顺应自然,又应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做到内外齐养、形神兼修、动静结合、劳逸结合、把握中和之道等,强调“不治已病治未病”、“防患于未然”。常见的传统养生方法主要有静神、运动、食养、药补四种。
体育作为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一种有效手段,本质上与养生血脉相承。但目前国内体育界对养生一词的叫法却是五花八门,有直接叫“养生术的,有叫“传统养生”的,有叫“养生功法”的,也有叫“体育养生”的。暂且不说这些说法的是否符合基本的逻辑学规则,笔者认为这些说法更能说明目前人们对养生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深入。当然,在我国古代养生术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其与当时的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相适应,存在一个由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的不断成熟完善的历程;其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相适应,存在一个或强或弱的迷信神灵、崇拜上天的过程。纵观我国传统养生的发展历程和整体轮廓,应该说体育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是人们从事养生的一种手段。
近年来,关于体育与养生的文献逐年增多,但说法不一,有“养生体育”、“体育养生”、“运动养生”、“传统养生体育”等。本文不是对这些说法发表看法,而是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及人们生活的需要提出一种新的说法—一绿色养生。绿色养生是指按照因人、因时、因地而异的原则,参与者通过体育活动达到养心、养神、养形的一种保健方法。绿色养生是体育和养生的结合,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是我国传统养生理论与时俱进的结果。养生与绿色养生是一般与个别、整体与个体的关系。
2.绿色养生的特点
2.1适用范围广。绿色养生主要是通过体育活动来达到身心全面、和谐的发展,它的适用范围非常广泛,适合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年龄层次。按照运动量和运动强度的变化,不同人群可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方式:男性的运动量可适当大些气而女性的运动量应小一些,特别是女性在月经期一定要避免剧烈运动。不同年龄阶段:儿童及少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其运动对促进生长发育和增强体质有重要意义,所以运动方式主要是每目的‘两操“(即早操和课问操)和1小时的休育活动;青年时期正是机体生长发育的高峰时期,机体各系统迅速成熟,青春活力最旺盛的时期,可选择一些运动量较大运动;中老年人各系统器官的功能逐渐衰退,宜选择较轻柔的运动。
2.2可操作性强。绿色养生是我国传统养生的下位概念,所包含的体育运动项目在运动量和运动强度上可以有一定的灵活性,主要是一些对器械要求不太高或者是徒手活动的项目。所以,它有很强的操作性,运动量可自如控制,特别符合当前国际流行的中、小强度运动健身原则;活动场所也不受限,可以随时、随地进行且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祛病延年的效果。
2.3经济性高。太极拳、太极剑、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等传统的武术项目及散步、慢跑等具有投入少、习练简易,不会因为场地、设施、天气等其它外界条件的变化而受到影响。换言之,可以随时、随地、随意愿进行练习,能以较小的投入达到较大的收益,不仅能有效地达到健身养生,而且还可以收到祛除疾病、延年益寿的效果,是增进学生身心健康,推动全民健身活动开展的有效途径。
3.绿色养生的原则
3.1个体差异原则。有一种传统的观点认为:养生是老年人的事情。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认识越来越不合时宜,事实证明:养生应该从青少年做起。一些专家还呼吁:在童年期就应该培养孩子们的保健意识,促进他们良好健身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绿色养生提倡个体差异原则,就是指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即要根据不同性别、不同年龄阶段、不同身体状况来选择不同的运动形式和运动量。
篇7
当今社会,人民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工作节奏不断加快,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越来越多,因此养生康复保健越来越受到医学界乃至全社会的重视,各种养生保健场馆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也引起了越南留学生的关注和兴趣,要求将《中医养生学》纳入其人才培养方案。这无疑为中医养生保健在越南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中医养生学内容丰富,既有古代哲学的思想精髓,又有现代科学思想;既有中医基础理论,又有极其丰富的养生技术及疾病的预防康复手段。这对于没有中医基础的越南留学生来说,接受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既能调动起越南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适当弥补其中医基础不足的缺点,使学生系统地学好养生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1 精彩开篇,引发热情
“良好的开始就成功了一半”,因此,用精彩的开篇来引发学生的兴趣就显得极其重要。若一开篇就讲诸如中医养生学的概念等会让学生觉得索然无味,毫无学习兴趣。相反,用十几分钟给他们讲中国古今的长寿名人的故事,现代人的养生误区及生活中的陋习等让学生认识到中医养生学跟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自然地引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在以后的每次课开始的几分钟,都尽可能的多举相关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比如,在讲针灸养生时,举艾灸足三里延年益寿的故事;又如,在讲睡眠养生时,举红楼梦中刘姥姥在大观园中,被众姑娘们戏弄,每天给好吃好喝就是不让其好好睡觉,结果刘姥姥跪地求睡觉的故事,教师在讲“求饶”的时候,适当配上夸张、戏剧化的表情及动作,定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之后接着引用一位生理学家剥夺狗睡眠的实验,解剖后,发现狗的中枢神系统发生了显著的形态学变化,从而引出睡眠养生的重要性。
2 精选内容,专题授课
根据越南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实际,精选讲学内容,将中医养生方法技术篇中精神养生、食药养生、经络养生、运动养生、娱乐养生作为重点教学内容,以“专题讲座”方式授课。授课内容有针对性,实用性。
3 夯实基础,温故知新
中医养生是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的发挥,要运用好中医养生知识必须要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这正是越南留学生的短板。如何弥补这一短板,对上课老师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挑战。教师必须在上课的时候准确的、言简意赅的补充相应中医基础。比如,在讲针灸、按摩保健章节时,先回顾一些重要的养生保健穴如足三里、关元、气海、肾俞等,再讲保健方法。在讲精神养生时,教师须先介绍中医理论中“七情”的概念和相关脏腑关系以及七情如何导致疾病等,然后再接着讲精神致病。如此便可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4 恰当举例,激发兴趣
在授课过程中恰当举例,可帮助学生理解中医养生精髓。以精神养生为例,讲到情志致病时,可举《儒林外史》中范进因中举而发失心疯癫狂,如此为“喜伤心”,后其最惧怕之岳父给了他一巴掌,反而将其治愈,此为“怒胜喜”。这是典型的情志过激导致疾病和利用情志治疗疾病的病例。愤怒伤人可讲《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三气周瑜,周瑜暴怒之下口吐鲜血而死。悲伤人可举《红楼梦》中林黛玉多愁善感,常常伤心哭泣,最后伤肺咳血而死等。又如,三国时期一太守因思虑过重致病,华佗诊之,收重礼不施治反而咒骂太守,太守大怒后其病自愈,此为以怒胜思等等。以这些案例强调情志与疾病的重要因果关系,突出精神养生的重要性。
5 实践教学,动手操作
中医养生学是一门技术实践课程,教学中要突出实践教学。比如,在食药养生章节,可以让学生亲自制作药膳,自己选择搭配食材,体验制作过程。运动养生章节,可以增加传统养生体育教育,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使其掌握导引、行气运动的本领。在娱乐养生章节,如在介绍音乐养生时,我们可以在课堂上播放音乐,如《春江花月夜》、《梁祝》、《二泉映月》、《第三交响曲》等,使之在现场能切身体会到音乐在消除病人心理障碍上特有的心理、生理功效。在介绍舞蹈养生时,播放中国好舞蹈、舞林大会、中美舞林大会等电视视频,让学生认识并欣赏古典舞、现代舞、群舞、独舞等舞蹈,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加深刻的视觉感受。
篇8
近日,本刊记者特地采访了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养生专家张国玺教授,请他专门谈谈人们日益关心的养生保健问题。
忽视健康,寿命打了折扣
“张教授,人真的能活120岁吗?”记者急于想知道这个很多人都关注,可是一直没个肯定答案的问题。
“早在二千多年前,我国的第一部中医典籍《黄帝内经》中就明确指出人类的自然寿命应该是超过百岁。而现代医学对人类寿命的认识主要有三种不同的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动物和人的寿命与其生长期有关,寿命应为100~175岁。第二种观点认为动物与人的寿命与性成熟期有关,寿命应为110~150岁。第三种观点是美国学者海尔弗利于1961提出来的,是以胚胎细胞传代的次数来推算寿命,应为100~120岁。目前绝大多数老年医学学者都认为人类的最长寿命应该是110~120岁。”张教授微笑着说。
“既然如此,那为什么现代人类平均寿命这么低,特别是中年人非自然死亡率逐渐上升呢?”
对于这个问题,张教授解释道:“世界卫生组织(WHO)对人类健康与长寿因素进行系统地分析后宣布:每个人的健康与长寿,60%取决于自己,15%取决于遗传因素,10%取决于社会因素,8%取决于医疗条件,7%取决于气候环境的影响。WHO的分析结果已经说明,影响人类健康与长寿最主要的因素就是个人因素(占60%),换句话说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方式和行为习惯都是影响健康长寿的重要因素。”
张教授笑着说:“所以我们认为,人的寿命不能达到百岁,不能怪别人,主要得怪自己不注意养生保健。”
张教授给我们出示了一份最近的资料,资料记载,北京一家医院进行 “知识分子健康调查”发现:现在50岁左右的中年人死亡率上升最快。中青年人猝死或过劳死亡时有发生,就是由于他们中很多人因忙于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关注自己的健康,在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在不断地透支着健康和生命。正所谓“前30年拼命赚钱,后30年拿钱保命”,还不一定保得住。
教育家陶行知说:“忽视健康,就等于拿自己的生命开玩笑!”我们的新闻媒体在宣传先进人物的时候,往往是过分强调他们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工作态度,很少宣传和提倡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对人民大众有一定的误导作用。应该说,我们的社会更需要心身健康的好干部和科技精英,我们希望他(她)们长命百岁。
养生保健,从日常做起
有人认为保健没多大意思,还有人想保健,却“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对此,张教授说:“养生保健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那些自身健康意识比较强的人才能够长期坚持。WHO的总干事曾说过:只要采取预防措施,能减少一半的死亡。许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无知。可见在日常生活中,要经常注意自我的养生保健,才能够有益于健康长寿。”
张教授指出,目前人们对养生保健的认识和理解常常存在着不少的误区,有时不但会影响健康,甚至会对身体产生危害。
误区一:认为养生保健是中老年人的事,与青少年没有关系
许多人会说,青少年正是生长发育的时期,生龙活虎的还需要什么养生保健。其实,这种认识是非常错误的。中老年时期的健康与否和青少年时期的养生保健做得如何,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因为养生保健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从小抓起,在这里套用小平同志的一句话,叫做养生保健“要从娃娃抓起”。
误区二:希望有一种简单的方法就能够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
人体的健康长寿与遗传、社会环境、气候环境、医疗条件和个人的生活方式均有关,所以不是一两种养生保健方法就能保证自己健康长寿的。就个人因素而言,最少要通过五种养生保健的方法才能做到:
一是要心态平和,处世乐观。 二是要起居有常,生活规律。
三是要饮食有节,合理营养。 四是要适量运动,持之以恒。
五是要根据体质,适度滋补。
前四种适合于所有的人,后一种针对体质虚弱的人群。只有综合性地进行养生保健才能取得满意的效果。
误区三:被广告宣传所误导
有的人认为,吃保健品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其实,保健品是不能乱吃的。在人体基本正常的情况下,根本不需服用保健品,只要做好精神、起居、饮食、运动等方面的养生保健就能够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当然,身体虚弱的情况下,根据自己体质的具体情况可以合理地进行滋补。
用现代科学解读传统养生
张国玺教授从事养生保健工作已有20余年,在这20余年里,他深感我国传统医学和养生学的博大精深。同时也发现,虽然历代的中医药学家和养生学家积累和总结了许多养生保健经验,并著有大量的养生学专著。但现在能读到和读懂传统医学著作,并且能正确使用的人很少,由于方法的贫乏,不能正确使用,继而造成对传统医学和养生学的怀疑。
张教授说,经常有人向他咨询如何服用补益中药的问题,他也经常看到滥用人参等补益药而引起副作用的报道,这使他感到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养生学,正确使用补益中药的必要性,否则老百姓不但白花了钱,而且还添了新病。于是,他在工作之余撰写《益寿羊皮书》系列丛书(包括中药、饮食、精神、运动、起居5个方面)。他在书中结合中西医理论的特点,用现代医学理论解读传统养生的理论和方法,让大家学会如何正确进行养生保健。
在他看来,传统养生学是我国本土发展成长起来的,具有文化背景上的优势,其养生方法易于被国人所接受。而现代医学则重视养生保健方法的科学性和客观性,有利于进行总结和提高。
他说:“虽然中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学术观点各异,但如果仔细地对中西医理论进行分析,两者常常有异曲同工之妙。如中医的静神养生法与西医的心理或精神疗法、食养养生法与饮食营养学相类似,起居养生法与正确的生活方式、动形养生法与运动锻炼基本相同,药饵养生法与保健药品的区别只是应用中药和西药的不同,调气养生法与心理疗法、固精养生法与性生活保健也有相似之处。”
《益寿羊皮书》中药部分《一罐飘香》问世以后,受到广大读者朋友的欢迎。书中所介绍的中药、中药复方和食疗方服用安全、疗效可靠,对于亚健康人群、慢性疾病的患者及身体虚弱的中老年人来讲,是非常实用的自我治疗和养生保健的指导手册。
对于外界的评价,张国玺教授却谦虚地说:“我做的这些工作,对于我国博大精深的传统医学和养生学来说,是很肤浅的,还有待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和不断提高。推出我个人的养生观,也只是为了达到抛砖引玉的目的,以引起同仁们的关注,并且让大众对传统养生学有所了解。”
最后,张教授语重心长地说,希望大家重视养生保健,不要等到重病缠身、卧床不起的时候才后悔没有早点预防。
人物简介:
篇9
健康长寿是人们的普遍愿望,当前社会倡导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这对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国民健康素质都是非常有意义的。
笔者作为医生和科普作者,多年来,在从事疾病诊治、健康体检、科普宣讲中感受到保健养生越来越爱重视,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对待健康有不同态度
从我诊治的病人和咨询、讲课中遇到的情况看,对待健康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种情况。
第一种是对健康极不重视者。他们生活随便,烟酒无度,玩麻将打扑克成隐,经常熬夜,吃夜宵,睡懒觉。这一人群大多缺乏医学科普知识,也无兴趣顾及养生、锻炼,身体出现一些不适,对生活影响不大“懒得”上医院诊治。他们中超重、肥胖者居多,出现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脂血症的概率高,并呈现低龄化。诊治中发现的一些30多岁就患心肌梗死,需要上“支架”,还未老就中风的患者多见于这一群体,所以也更容易出现“白头送黑头”的悲剧。
第二种是只相信打针吃药,不重视自身保健者。这一人群大都为文化水平有限、年龄较老者或活动不便者,他们很少接受保健养生知识,也很少采取合理饮食、适当锻炼等保健方法。他们也容易成为一些伪科学的受骗者。
第三种是比较理想的重视科学保健者。他们重视保健体检,一旦发现问题,会及时找医生明确诊断、合理治疗,遇到像“三高”“四病”这类慢性病时,愿意主动学习养生知识,改变有损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不良饮食习惯,不乱吃药,能常年坚持适当运动,包括打太极拳、乒乓、琴、棋、书、画、旅游等。他们中有很多是退休多年、生活乐观的老年人。他们中有不少人,成功控制了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便秘等病症,这一人群也在日益增加。
正确对待“治和养”
老年人越来越多,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体容易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如何祛病养生呢?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
如前面所说,有些人听之任之,不到万不得已不去治疗,这往往耽误病情,有些人直到中风了才发现有动脉硬化;有些人直到肾脏功能出问题了才发现糖尿病;有些人直到胃癌转移到了肝脏才感觉到非上医院不可。后果是小病变成大病,甚至失去生命。这往往与不重视健康、不学习健康知识有关。
目前许多疾病的产生本身就与生活方式有关,比如有些人总是咳嗽、气急,只希望医生开药而不愿戒烟,所以总是治不好;有些人患脂肪肝,只愿意服药治疗,而不愿意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这样很难有好的治疗效果。
即使重视健康,如果不掌握必要的知识,采用的方法不科学,也会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比如近年来,在养生保健上常有一个时尚又概念模糊的问题,即“病是治好的?还是养好的?”多数人认为病当然是治好的,否则要医生干嘛!还有一些重视养生活动的人说病不是治好的,是养好的!由于许多慢性病的防治“养”甚至比“治”更重要,所以民间有些人认为只需“养”而不用“治”。养生保健热催生的一些伪科学趁机而入,比如,“张悟本的把吃出来的病吃回去” “ 萧宏慈大师的拍打拉筋疗法” “ 刘太医的养生汤” “教父林光常的排毒法”等等,都吹嘘用一些保健方法包治百病,上当者不计其数,轻者是白白消耗了钱财,重者还带来健康损伤,或耽误了治疗,使病情加重。直到引起严重反响才被有关方面取缔和处理。
正确的做法:第一是预防为主(即养生为主);第二是对待疾病不讳疾忌医(早诊断、早治疗);第三是对待慢性病防治结合(即三分靠治七分靠养)。照此办理,就会辩证看待,不存在“养而不治,或治而不养”的错误做法了。
传说中的保健品没那么神
除了前面提到的伪科学,养生热带来的鱼龙混杂的情况还有很多。
就拿各种保健品来说。保健品一般都用于补充某种营养素,可能有提高人体的免疫等功能,经批准戴上“蓝帽子”(国家食品监督管理部门认证的标识)才能在市场上销售。但监督部门明确规定:推销宣传保健品时,不准讲疗效、不准夸大功能。可是我们常能发现将食准字号的保健品当药品。宣传的刊物、小报、传单等免费进入千家万户,夸大保健品的作用,有的甚至超过药品的功效,夸张到可治百病。
许多保健品推销的对象主要是老年人,因老年人容易有健康问题,有些信息接受能力较差的更容易上当受骗,我们可以发现有很多打着“养生会所、健康会馆”等名目的组织以各种方式推销保健品,也有些是能把自来水变成保健碱性水、离子水、化水,或是全息养生床(垫)仪器,等等。在我周围有不少人反映说,有些老年人把退休金、积蓄、子女给的钱都被“忽悠”买了保健品或保健用的器械,其实际作用真是子虚乌有,甚至有时还会带来健康损害。
保健DIY
社会、科学在不断进步,医学革命也适时提出新的观念。最早是有病治病,称为第一医学;而后是无病防病,称为第二医学;进一步的是称为康复医学的第三医学,目的是让患病后的人回到健康人群,修复疾病遗留的残缺;而目前进入第四医学,又称保健医学,其内容为自我保健。这是由于人类认识到,健康的主体是自己,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形成健康的生活状态,比什么都重要。它包括精神和物质两大领域,涉及营养状况、体脑活动和心理状态。第四医学的特点是涉及面广(包括健康人群、亚健康者以及病人),一般不需花很多钱(戒烟、戒酒可省钱,跑步、散步不要花钱)。这方面自古就有总结,大意是;修养有素,活动有度,起居有常,饮食有节。眼下流行着四句话:脑子要用,手脚要动,肚子要空,心境要松。这些都在第四医学的范畴内。
篇10
所谓“卫生”就是保卫生命的意思,除了“医疗卫生”外,还有环境卫生、饮食卫生、公共卫生等;“养生”当然就是指养护生命,有保健养生、起居养生、饮食养生、情志养生、运动养生、养生等;“优生”就是指优化生命或长生,有医德优生、清静优生、优育优生、修行或内丹优生等等。应该说我们每个人一生都是志在学习和掌握这三种知识和技能,即一个是“卫生或谋生”的知识,一个是“养生或和生”的知识,另一个就是“优生或摄生”的知识。
人们首先应该学会的当然就是“谋生”或“卫生”的知识。因为,只有能够生存了下来,才能去更好地养生或优化生命。所以说,卫生也的确是“三生”中最首要的“一元”,是人生的基础。而现代医学科学(也称西医)正是讲卫生的,它是以消灭“疾病’为目标,以此来达到“保卫生命”之目的,且它是本着“以疾病为中心”,就连其实验研究也是以疾病为研究模型的,视“疾病”为敌人,处处充满了一种斗争的态势。所以,围绕着现代医学的这种理论模块及其诊疗思想所构建起来的是一个庞大的医疗卫生体系,这个医疗卫生体系即是由医院、医生、医疗、医药和医疗器械等要素共同组成的一个防卫体系。
应该说,到目前为止人类对于“谋生”知识的学习掌握和研究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上至天际,下至海底都有所探究,其微观领域已达到了超微细粒子、甚至量子水平。而其中的“卫生”知识也是相当的丰富和先进。因此,人类的谋生(包括卫生)知识和手段已让生命及其生存的空间和时间都得以大大地拓展了。但是,百余年来,我们一直向西方学习,学习它们谋生(包括卫生)的科学技术手段。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西学为主,中学为末”,再到“全盘西化”,最后又到“中西并重”(这也就是所谓的“西学东渐”的过程)。其实,这些不过只是一个学习和掌握“谋生或卫生”知R的过程。还有“养生”和“优生”我们似乎忘却了或是没法来得及去学习了。
尽管我们的祖先用了几千年的积累,也给我们留下了很多中医保健养生方面的知识,但是在上一个世纪或更早些时候,由于西方的坚船利炮夹带着西医的强大冲击,使谋生或卫生知识成为了一种强势文化,以致于使我们几乎放弃了对“养生”和优生知识的进一步探求,转而去一味地追求谋生及卫生的知识与技能。医疗卫生体系的建立和发展就是我们学习西医的结果。随着现代医学科学(西医)的突飞猛进,医疗卫生事业得以大力发展和倡导,并进而成为主导人类健康事业的主体,甚至成为唯一主导健康事业的手段。以致于“卫生”几乎就成了“健康”的代名词,就连“世界健康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n简称WHO),我们却非要把它翻译成“世界卫生组织”。于是人们将生命和健康的所有问题都寄托在现代医学科学和医疗卫生事业上,并将我国几千年来创立的具有鲜明的保健养生思想和方法的中医也强行地作为医疗卫生的一部分,或是附加在医疗卫生事业上,立于从属的地位。并用西医的“医疗卫生”知识和标准化来研究和发展中医、评判中医,继而发现中医不能治病,或不能救死扶伤,不能充当保卫生命的“战士”,以致于要将中医废止。
其实,中医可以说是 “健康医学”或“健康学”的雏形。它的保健养生学思想即是注重调动和促进自身的健康能力,即是“以健康为中心”,“以建设健康”为目的的另一种医学模式。它的“扶正祛邪”就是要恢复其自身的“阴阳平衡”。所以,中医更多的是以调和保健为主的医学,尤其是中医很多特色疗法都是很好的保健方法。这是我国得天独厚的优势,它可以作为保健养生体系的主体。
医学德学则是对人的心性和神情等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的形而上的学问,是通过对人生的心理、性情和神智进行调摄而达到优化生命的目的。各种宗教医学和现代的心理医学、神经医学则都在这方面也有深入的探究,只是还不象医学科学那么发达,不像医学科学那一样受人们的重视和青睐。随着现代医学科学暴露出来的很多问题,且难以用其竞争的方式解决的时候,神灵医学和心理医学就开始有重新受到了人们的观注。并将得到全面的发展。它将对提升人类的生存质量尤其是精神领域有着巨大的作用。这也是医德优生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中国传统医学中的针灸医学、推拿医学和气功医学等也应是属于神灵医学、或信息医学、或医学德学的范畴,针灸和气功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有着广泛的应用基础的,因而,也可作为医德优生体系的重要内容和补充。
还有,优育优生体系在我国也是有一定的基础的,我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已有多年的经验,优育优生工作早已深入到了人们的思想之中,只是由于医学德学或者说是生命医学的这套思想和理论体系还尚未完全建立起来。致使其成效不是很明显。当然,现在生命科学的发展很迅速,尤其是基因工程学的完善,他会给优育优生事业带来巨大的变化。但是,它也会给社会带来很多伦理上的问题,比如,男女性别的优生选择,以及克隆人的问题等。这些都需要用“德学”的思想和理论去指导或掌控这些未来的优生的局面。
- 上一篇:防溺水安全信息
- 下一篇:城管对施工工地的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