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家庭教育培养孩子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家长;教育方法;中学生;影响
一、家长对孩子教育的意义
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家长就必须要学习教育孩子的知识,真正懂得如何去教育孩子。也就是说,父母应当有正确的教育理念、科学的教育方法和很强的教育能力。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庭,教育孩子都是第一次,缺乏经验。因此,必须认真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制订好自己教育子女的计划。对人的教育是不能做实验的,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不仅需要家长有很强的责任心,对社会、对家庭、对孩子负责,也要有正确的教育方法。仅凭善良的愿望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
二、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方法
每一个孩子都不同于任何其他的孩子,天生的条件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每一个孩子的未来智力与才能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不相同的,父母必须在研究与了解孩子这些特点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制订一个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教育计划。虽然家庭教育的原则和规律是相同的,但由于教育对象的不同,必须采用不同的方法和途径。具体来说,家庭制订早期教育计划的方法和步骤,主要是:
1.了解孩子的性格特征,确定培养孩子良好的习惯,塑造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时机和方法。
2.了解孩子的智力特征,发现孩子的兴趣爱好,以一门兴趣爱好为主,确定引导和开发的时机和方法。
3.了解孩子的健康特征,确定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时机和方法。
三、家长如何教育中学生得到的启发
加强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要重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相结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仅仅依靠学校是不够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学校只能在极有限的时间和空间进行矫正和引导,社会环境和家庭影响也尤为重要。取得家长的合作,帮助家长发挥他的教育功能,对于改善和预防孩子的心理障碍、帮助孩子成才极为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需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学校要与家庭紧密配合,教师与学生家长要加强沟通,时刻关注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对家长给予适当的指导,对学生给予及时的疏导。如,学生应试心理差,教师可引导家长要以平常心态看待考试,家长的唠叨、在意、期望高,都会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压力。有些中学生有社交恐惧心理,少与人交往、害怕不被人接纳,或嫉妒别人、或看不惯别人、或男女交往的困惑等,家长应鼓励孩子多交友,在择友上加以指导,培养社交技巧,过多指责,约束孩子反而会使自己的孩子在社交中缺乏自信。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应正确引导孩子,加强交流,培养孩子健康的心理。
四、家长教育中学生的分析
根据一项对国内10000多个家庭的调查表明,超过半数的孩子对自己父母教育方式的不满意。有31.09%的孩子不喜欢父母用命令、催促的口气与自己谈话;有18.05%的孩子对父母否定、贬低、侮辱自己表示不满;有5.16%的孩子指责父母经常威胁、打骂自己。应当说,威胁和打骂孩子是家长教育孩子无能的表现。父母文化程度低不要紧,文化程度再低的父母,都能够给孩子讲理,工人能讲出工人的理,但不能打孩子。家庭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条件,制订好培养孩子的计划,特别需要注意的是,做父母的需要吸取别的家庭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但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不能依着葫芦画瓢,这种教育孩子的方法是不会成功的,只会引起孩子更多的逆反情绪。
五、对家长教育学生方法的思考
1.学生素质的养成不能脱离应试教育的大环境。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其“核心素质”,学习能力的培养是学生素质养成的“重中之重”。
2.学生素质养成的基础在家庭,家庭教育必须与学校教育相结合。教育的责任与压力不能单方面地由学校和老师承担。
3.家长与学校共同负有培养孩子学习兴趣的责任。学习兴趣(非功利因素)是孩子求知的原动力――激发孩子学习兴趣的任务不能单纯地将希望寄托在学校和老师方面。
4.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不应割裂与对立。能够对应试教育产生积极有效影响的教育,才是孩子们应当养成的真正素质,即“核心学习能力”。
5.在意志力、独立性、自我控制、成就动机等方面有突出表现的孩子才能形成持续的、良好的学习习惯。家长应当与学校、教师配合,在家庭教育中注重孩子上述个性特点的培养。
6.应试教育科目的具体学习方法与技巧必须经过系统的学习训练,必须经过反复摸索并灵活的运用和掌握。家长同样有责任、有义务向孩子传播和教授学习方法。
篇2
一、社会方面
社会环境包括社会政治经济条件、社会关系、社会生活方式、社会文化思想体系等。社会大环境影响着家庭小环境,进而间接甚至直接地影响着独生子女的健康成长,尤其是其心理的健康。要解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社会要做到以下几点。
1 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人民只有物质生活有了保障,才能没有后顾之忧,才能有精神方面的享受,才能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这项工作如能做好,可以有效避免家长过分溺爱子女。
2 民政部门和司法部门要做好家庭协调工作,有效地解决家庭问题、调解家庭矛盾,防止家庭关系破裂,遏制离婚率的迅速上升,为独生子女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3 宣传、计生、教育部门要搞好宣传教育工作,引导家长培养民主的家风、树立正确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的教育方式。同时要调动学校和其他社会组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举办各式各样的家庭教育活动,密切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
二、家庭方面
家庭环境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确的家庭教育态度、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有利于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要解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家庭要做到以下几点。
1 提高家教水平,营造和谐家庭氛围。
家庭是独生子女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在其成长及其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学校或其他社会组织所无法替代的。在融洽和谐的家庭环境中,独生子女最易接受父母的教育。因此,家庭要提高家教水平,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关心、爱护、帮助独生子女,促进其心理健康发展。
2 注重培养独生子女自理能力。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知识经济时代,孩子如果没有自理能力,没有真才实学,就无法生存。然而,在现实的家庭教育实践中,许多家长事事为孩子计划周全,样样为孩子准备妥当,甚至将孩子成人以后的职业、房子等都提前安排好,留给孩子唯一的任务就是认真学习,以便实现自己为孩子设定的理想。许多在这样的家庭教育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独生子女,缺乏自理能力,自私、懒惰成性、不思进取,难以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因此,家庭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走出家庭教育的种种误区,及时调整家庭教育方式,注重培养孩子的自理能力。
3 加强逆境教育。
人生不是一帆风顺的,失败与成功相伴,顺境和逆境共存,生活不会因家庭宠爱而改变其真实性。因此,要为孩子的未来生活做准备,家庭就应当认识到逆境教育的重要性,让孩子掌握一定的应对逆境的知识和技能。日本教育界已经认识到了逆境教育的重要性,并在教育中贯彻执行。如日本的幼儿园在日常教育中让孩子赤脚走路,锻炼孩子的忍受力;让孩子在寒冷的天气里穿短裤在阳光下活动,锻炼孩子的抗寒能力和意志力。又如日本的中学在春秋季节送中学生到孤岛上生活,锻炼他们的野外生存能力。这种逆境教育培养了孩子意志坚强、不怕吃苦等优秀品质,提高了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4 更新教育理念,实施民主式家教。
中国传统的家教方式强调惩罚的作用,“不打不成器”、“棍棒底下出孝子”等观念直到现在也没有完全消失。实践证明,这种惩罚教育具有明显的消极后果,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而实施民主式家教,进行说服、引导教育,有助于培养孩子的民主意识、奉献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自制力和毅力,有助于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荣誉感和进取精神,有助于培养孩子诚实守信、关心他人等优秀品质。
三、学校方面
学校教育对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也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教育中,应以学校教育之所长补家庭教育之所短,促进独生子女心理健康发展。要解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学校要做到以下几点。
1 积极开展集体教育活动。
参加集体教育活动,有利于独生子女培养良好的品行,形成健全的人格。学校可以开展运动会、文艺活动、兴趣小组活动、读书活动、竞赛、社会实践、军训、专题教育、主题班会等活动,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交往能力、集体荣誉感、积极进取精神,培养学生勤劳、俭朴、合作、自立等优秀品质。
2 优化家庭教育,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通过指导、交流提高家长的教育水平,改进家长的教育方法。学校要加强家校联系,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与合作。学校要有计划地召开家长会、开设专题讲座、进行家访等,向家长传授家庭教育信息。实践证明,家庭和学校互相配合,相辅相成,形成合力,可以有效解决独生子女心理健康问题。
3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篇3
引言
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是教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家庭教育指的是在家庭互动过程中父母对子女的成长发展所产生的教育影响,也是全社会各个教育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中美两国由于在文化传统、观念意识、生活方式以及社会习俗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导致了两国在家庭教育的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上存在的差异。因而,正确认识和了解两国之间的这种差异,可以看到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存在的不足,吸取美国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对于促进我国当代家庭教育的良性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下文就对此做了详细的分析和说明.本文一共分为三大部分:第一大部分讲的是中美两在家庭教育上存在的差异.作者分别从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教育方式以及教育结果这四个方面进行比较和分析;第二大部分讲的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的现状,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当代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中国的家长所存在的悲观思维方式造成了急功近利的心态;家长重养轻教,重物质轻思想,导致了中国的孩子容易出现情绪失调和品德问题等.由此也不难看出,美国的家庭教育有着一些我们所应该学习和借鉴的经验,如:家长注重培养孩子的平等意识,动手能力,创造能力等.第三大部分是作者对整篇文章的总结,作者认为我国只有变“传统”、“片面”、“封闭”的家庭教育方式为“民主”、“全面”、“开放”的家庭教育方式,才能培养出适应时展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
一、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
中美家庭教育的差异在于:传统的中国式家庭教育强调命令与服从,而美国家庭则注重公正和自由。中国家长大都喜欢“塑造”孩子,希望孩子按自己的意愿去发展。他们往往用自己的意愿来干涉孩子们的自然发展,因此很大程度上剥夺了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美国家庭则更重视孩子们的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其差异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
(一)两种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
在我国家长总是意味着权威,作为统治者在家庭中处于领导核心地位。父母总觉得孩子永远长不大,对孩子的教导会持续到孩子长大以后许多年。另外,在中国人的思想里“长者恒为师”的观念根深蒂固,在家庭中,年长者一定可以教育年幼者,这就在家庭中形成了一种不平等,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下,孩子慢慢习惯了在多重规则下生活。然而近年来,许多家庭走向另一个极端,孩子成了中心。家长总是对孩子千依百顺,这种溺爱的行为,造成了家庭关系的另一种不平等。在中国,孩子在家里很少有发言权,参与权,中国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就是听话懂规矩。
美国家长更注重与孩子自由平等的相处。在孩子小时候就尊重他,重视给孩子个人自主权,让孩子学会在社会允许的条件下自己做决定,独立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各种问题。他们把孩子看做独立个体平等对待,给孩子尊重和理解。让孩子在家里有发言权、参与权,美国父母鼓励孩子有独立的合理思想;美国孩子有选择权,美国父母在孩子的有了初步的认知能力时,就很重视让孩子自己去进行选择,作出决定,他们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音乐,图书,游戏,长大以后自己选择朋友,自己选择职业、自己选择婚姻对象等等。美国父母大多不会替孩子选择,他们主要是引导孩子怎样进行选择,或者站在孩子的身后,给孩子信心,鼓励孩子。所以,孩子有独立的时间和空间去自由的想像或进行创造性活动
(二)两种不同的育儿观
中国家庭很重视孩子将来是否有出息,能否找个好工作。很多家长认为,父母责任就是尽力让孩子生活得更好,给孩子创造最优越的生活条件。因此,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不仅生活上无微不至的照顾,还特别关心孩子的智商,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除了学习,什么都不让孩子干。至于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适应能力,以及人际交往能力等却很少考虑,认为孩子只要成绩好,什么问题都能解决。
美国家庭的育儿观非常不同,他们注重培养孩子适应各种环境和独立生存的能力。基于这种观念,他们十分重视孩子的自身锻炼。他们普遍认为孩子的成长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因此美国家长注重培养锻炼孩子的自立意识和独立生活能力。
(三)两种不同的教育方式
中美两国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也有很大的不同。中国方面大致体现在以下几点:
1.生活上包办代替。中国家长尤其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对孩子的衣食住行包办代替,这种包办横向涉及孩子的方方面面,纵向延伸到孩子长大成人。对孩子自主能力的形成非常不利。
2.社交上过度保护。不少家长怕孩子吃亏或学坏,于是限制孩子与外界的接触,一旦孩子与小朋友或同学之间发生争执或不愉快的事情,多数家长采取袒护自己孩子而指责其他孩子的办法。
3.经济上任意放纵。很多家长对孩子的要求有求必应,不少小学生都拥有手机、数码相机、MP5等高档消费品,这无形中助长了他们奢华浪费的习惯。
4.学习上过于严厉。应试教育一直深深桎梏着中国家长们的思想,导致家长们把孩子的学习成绩与能否考取高等学府视为孩子成材的惟一标准,对孩子成绩要求非常苛刻严格。
而美国家长重视锻炼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从孩子出生,父母就设法给他们自我锻炼的机会和条件,让他们在各种环境中得到充分锻炼。第一,宁苦而不骄,美国家长特别注重培养孩子的吃苦精神。欧美的儿童少年,从小就打工,这就是一种吃苦精神的磨练。寒冷的冬天,当中国的同龄孩子可能还在热被窝里熟睡时,他们早已起来挨家挨户去送报纸了。第二,家富而不奢。美国的家庭平均收入比中国多几十倍,但他们对孩子的零用钱都有严格的限制和要求。据调查发现,美国54%的青少年学生没有零用钱,而且年龄越大越不可能拿到零用钱。第三,严教而不袒。西方人对孩子的缺点错误绝不听之任之,更不袒护,而是设法教孩子自己知错改错。另外,美国家长大都不会对孩子的学习施加太多压力。他们认为孩子感兴趣的知识自然会努力去学,强制他们去做本不愿做的事情,反而会伤害孩子的感情与个性。人的兴趣、爱好和才能本来就各不相同,孩子适合做什么就做什么,让他们自己走自己的人生道路。成功的家庭教育让孩子在尊重和鼓励中成长。
(四)两种不同的教育结果
由于两国育儿观和教育方式不同,教育结果也明显不同。美国孩子从小就表现出很强的独立生活能力,这体现在:(1)性格倾向积极,遇事镇定沉着,能与人和谐相处,有克服困难的毅力,具有创新精神。(2)具有很强的自立能力。(3)具有适应社会环境的本领。
与此相反,中国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上不亚于西方,但普遍独立生活能力差,缺乏自主意识,缺乏对环境的适应和应变能力,不懂得人际交往的技巧;怕苦怕累,缺乏同情心和帮助别人的能力;在家不懂得尊敬自己的长辈,在外缺乏社会责任感。中国孩子的这些个性和特点,恐怕是与我国倾向于“学历教育”有很大关联,父母希望孩子躲在学校这座象牙塔里寒窗苦读,不让孩子在风云变幻的社会里摸爬滚打。
二、对中国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
中美两国家庭教育哪一种更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呢?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人的创造性。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社会越来越需要全面发展的人才,因为现代社会需要的是有活力的、全面的人。显然,美国家庭教育更能培养个性张扬、有创造力、生存力的“人”,而中国家庭教育培养的是“守规矩”、“会读书”的所谓的“才”。这是中国家庭与学校“合作”进行“应试教育”的结果,这教育的结果将严重影响我国青少年的身心素质。那么,美国的家庭教育有哪些优点呢?与美国的家庭教育相比,中国的家庭教育存在着哪些不足?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有哪些呢?
(一)美国家庭教育的特点:
1、注重培养平等意识
在美国大人跟孩子谈话永远是蹲下来同孩子脸对脸、目光对视着,体现了家长对孩子的尊重,有利于培养孩子自尊自信。孩子有自由选择的权利 ,父母负责引导,帮助分析,但最终的选择权在孩子手里。美国人在日常生活中充分提供孩子参加和表现的机会,无论结果怎么样,总是给予认可和赞许。在这样宽松的环境里成长起来的孩子开朗活泼、勇于创新、充满自信。
2、注重培养动手能力
在国父母很重视孩子的创造能力,他们会有意识的为孩子提供环境和条件进行劳动训练,加强他们的动手能力。美国父母认为劳动能给孩子带来很多好处,比如:劳动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劳动能促进手脑并用,促进智力发育;劳动能促进身体健康、增强体质;劳动能促进良好的个性品质的形成。
3、注重培养独立能力
在美国,绝大多数18岁以上的青少年,都是靠自己挣钱来读书。美国的家长普遍都支持自己的孩子通过打工、做兼职等来锻炼其独立生活的能力。美国孩子从小睡小床,稍大后单独一间,从没听说过孩子与父母睡在一起。
4、注重培养创造能力
美国人不会让孩子们去死记硬背大量的公式和定理,而是煞费苦心地告诉孩子们应怎样去思考问题,教给孩子们面对陌生领域寻找答案的方法。竭尽全力去肯定孩子们的一切努力,去赞扬孩子们自己思考的一切结论,去保护和激励孩子们所有的创造欲望和尝试。他们认为对人的创造能力来说,有两个东西比死记硬背更重要:一个是他要知道到哪里去寻找所需要的;再一个是他综合使用这些知识进行新的创造的能力。
(二)当今中国家庭教育的现状
1、悲观的思维方式造成急功近利的心态
从如今的等级观念根深蒂固,家长认为只要孩子学习好,其它无所谓;盲目攀比造成心理失落,失落导致恨铁不成钢,家长的心态变了,孩子的自信也失去了。
2、重养轻教,重物质轻精神
现在不少父母仅关注孩子的衣食住行,会忽略孩子内心世界,这样孩子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和品德问题。家长的溺爱造成孩子个性缺陷。剥夺了孩子对人生的正常体验,孩子失去了生存能力;而家长对孩子学习上过高的期望又造成他们过重的精神压力,这种教育十分的不合理,缺乏科学性。
3、把孩子当作私有财产
中国家长爱孩子,更爱面子,家长喜欢拿孩子作为自己炫耀的资本,满足虚荣心,给自己挣面子。他们理所当然的认为孩子是他们的,他们就有权利支配孩子的行为,而当孩子违背他们的命令时,有的家长就会使用“威严”的家庭暴力,却不知道他们的行为是违法的,他们坚信“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才”的“教育理念”。
4、缺乏学习和家庭教育的氛围
家长的教育观念方法过于陈旧,,缺乏正确的教育方式,既不学习教育知识,也不借签他人经验,教育结果一定不好,只会用打骂的方式对待孩子,结果造成家庭教育气氛紧张,缺少亲情。家长与孩子交流非常重要,其实父母与子女的交流更多的是非语言的,家长的言谈举止,思想观念,行为习惯无一不在言教之中,无形影响,构成对孩子最直接最深刻的教育。
结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家庭成员关系、育儿观和教育方法产生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结果,孰优孰劣非常清楚。要提高未来我国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关键在于提高人才的质量和素质,这就必须从家庭教育做起。因为家庭教育是整个学校教育(包括学前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基础,它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无法取代的。我国的家庭教育受几千年封建传统的影响,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社会结构的变化,家庭教育中某些传统观念、手段及方法已无法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庭教育。因此我们应该吸取西方国家的民主、开放的家庭教育观。努力改善教育的手段、途径和方法,熔铸古今,汇通中西,我们才能造就出非凡的下一代。
主要参考文献
[1]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9.1
[2]魏书生:《好父母,好家教》,漓江出版社。2005.5
[3]卢勤:《好父母,好孩子》,漓江出版社。2005.4
[4]张怀承:《中国的家庭与伦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2
篇4
一、优越的家庭环境也要培养艰苦奋斗的子女
改革开放20多年来,一批社会精英在经济发展的大潮中奋力打拼,成为经济条件优越、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的社会精英和富人阶层。这些家庭有优越的家庭物质环境,可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子女在教育方面的智力投资,但是,由于大多数富人家庭偏重于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所以忽视了培养孩子积极向上、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不言而喻,父母的“宠爱有加”,只能导致“马病肥死”的后果。在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楚庄王对他的马非常宠爱,终日“衣以文绣,置之华屋之下,席以露床,啖以枣脯”,其结果可想而知。历史的教训值得记取,现实的状况同样需要反思。研究表明,目前我国精英家庭子女中,75%在行为上表现出不稳定倾向;15%学习成绩差,缺点错误较多,甚至沾染了很多不良习气,只有约10%继承了父母的优良品质,成为积极向上、勤奋好学的人。笔者在与中小学老师的学术交流中,也经常听到这样的反馈,现在学校里最难教的孩子就是“当官的”的孩子和“大款”的孩子。这些现实的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思。
现代社会的人们都非常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但很多父母并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早期教育方式最有益于儿童将来的发展。最近,一项追踪调查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成年后成就的大小和他们早期吃母乳时间的长短、睡眠多少,以及与优越的物质生活的关系不大。对成就影响最重要的早期教育因素是:父母是否真心钟爱他们;亲子间感情沟通的环境是否融洽;父母能否与孩子在感情上互相沟通和理解、以良好的方式表达和传递感情、共同分享欢乐和痛苦、分担忧愁和困难等。因此,我们建议,即使是物质生活极其丰富的家庭也要让孩子亲身体验生活的艰难,使他们从小认识到,父母是靠艰苦奋斗赢得了现在的家业,“我也必须靠自己的劳动来挣钱”。研究还发现,孩子是否感到幸福,和父母的职业、年龄、相貌、学历、财富、社会地位等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通过自己的努力而得到所需要的东西,才是最令人愉快的事。
二、工作忙是可以忽视家庭教育的理由吗?
一般而言,大多数社会精英工作都非常繁忙,很少有余暇来关照和教育子女。他们要么把孩子完全推给学校,要么放任自流,要么花费巨资让孩子出国留学,以为这样就算尽到了做父母的责任。但是,这些父母良好的本意却未必能获得满意的回报。一些孩子品行不端,甚至结交社会上的一些不三不四的人,堕落成为犯罪分子;一些孩子由于长期得不到父母在精神和教育上的关爱,对家庭没有好感,如果在学校里也没有获得老师和同学的信任,就会产生离家出走、甚至抑郁自杀的念头,成为“问题儿童”。还有些富人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较低,夫妻争吵、分居、离异;平日沉溺于喝酒、打麻将、说话粗俗等,都会给子女的教育产生负面影响。一些担任企业要职的精英人物也会因为忙于工作,很少和孩子进行心灵的沟通,孩子从小体验不到家庭的温暖,物质上的满足反而成为他们健康成长的羁绊。
心理学研究告诉我们,父母的爱和抚育、父母对子女的适当控制,对儿童提供一致性的养育和训练、在教育时使用说理的方法,父母给子女树立良好的榜样,赋予儿童以适当的责任等,是培养儿童具有亲社会人格的主要因素。因此,父母工作再忙,也要尽可能抽出时间关心孩子的成长。例如,父母可以就孩子成长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与孩子建立合同或约定,孩子的同学或朋友到家里来,父母要给他们端水和问好,当父母的客人到家里来时,就要求孩子对客人问好和端水。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也要带头做到。要细心关注孩子的内心世界,推心置腹地与孩子进行心与心的沟通,使孩子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说给父母听。美国第一位华人女部长赵小兰曾经深情地回忆说,“在孩子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伸出了手,不但使孩子获得了知识,而且增进了父女亲情。这份亲情除了支持孩子渡过眼前困境,还成了孩子的终身精神财富。”终日忙碌的父母们,请你们千万要抽出一定的时间关注孩子的成长。
三、利用自身优势培养精英子女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成才,大多数社会精英阶层亲身经历了从贫困生活到富人生活的转变,更希望自己的子女不再像自己小时候那样过贫困的生活,希望他们也很快成为社会的精英。但是,要想使希望成为现实,父母们千万不要忽视一个简便易行的促进儿童发展的方法,这就是利用自身的优势,让孩子通过亲身参与,动手做事,而获得发展的机会,早日成才。
篇5
家长会上班主任讲话稿范文(一):各位家长:
大家好!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学校所有老师和全体同学们向各位家长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感谢你们对学校工作的支持和对我们班学生的关心和爱护。孩子入学一晃已经五年级了,因为共同的目的,我们才有这样的机会坐在一起,共同地讨论和交流一些关于我们孩子的学习和生活。
现在的教学观和教育观在发生变革,我们家长的观念也要逐渐发生变化,应更加关注孩子的长远发展、全面发展。认识到孩子是不是一个合格有用的人才,不是一张试卷决定的,而是社会对他的检验。未来社会需要的是人格健全、心理健康、有社会适应能力、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人。一个人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生存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光有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学生的综合素质、情感、态度、价值观更为重要。所以,眼睛只盯在分数上。
苏州市有一位副市长叫朱永新,他是全国著名的教育学教授,他主持了一项课题研究叫新教育实验。他主张:无限相信孩子的潜力;永远不要对孩子失望;决不吝啬父母的表扬和鼓励;教给孩子一生有用的东西。请天下所有的父母记住这样一句话:“你可以不是天才,但你可以成为天才的父母。”我们以此和各位家长共勉。
所以做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个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我便有这样一个体会:一个好习惯一旦养成,长大后便会一直坚持下去。
1.专心致志。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养成放学及时做作业,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再做其它事情的好习惯。
2.独立思考。父母对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一道题怎样解决,而是要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
3.认真细致。孩子的作业一定要在规定时间内去完成,而有不能草率马虎。这就要求内容正确,书写工整,按时完成等方面。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正确率与责任感,从一开始,就应要求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
4.培养孩子活跃的思维。不要以大人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的提问,要善于增养孩子勤思的优点,对他们的提问进行恰当的鼓励与表扬,并能及时更正孩子的错误想法。对孩子接触的事物家长要多讲,多启发诱导,千万不要对孩子的提问不理不睬,这样会使孩子有问题也不敢问。
5.背记词汇和课文。小学生记忆力好,有些东西会背了,可以终生不忘。家长在指导孩子学习时,可以引导孩子尽量地多背记一些词汇和课文。
6.养成看书读报的习惯。家长需要为孩子购买、订阅适合的的图书报刊,创设一个阅读环境,但书最好不要订得过多,书要少而精。为防止“走马观花”,家长可以与孩子们一起阅读,共同讨论书中的问题,并指导孩子做读书笔记。
7.培养周期学习习惯。掌握学习周期,培养孩子按预习、听课、复习、作业这样的周期学习的习惯。
8、让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大人的事帮着做。让孩子自己来合理地安排时间,家长在旁只作适当的引导。
家长们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现在孩子进入五年级,有自己的一些想法,有些孩子还产生一些逆反心理。加之我们现在的教学不同于家长们在学校时的学习.学习知识比以前深了很多,对学习技能方面的要求高了很多.这样的教育改革,除了要求我们做教师的教育理念要不断更新之外,对我们做家长的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家长要多和孩子交流,多关注孩子的学习,检查孩子的作业,询问孩子在校的学习。不可放任不管,也不可包的太多。
关于数学学习,我认为家长首先要抓的是学生的计算能力,我要求家长每天要监督学生完成五道计算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习惯。
1、培养孩子良好的计算习惯。
(1)、要求孩子写作业时,桌面一定要收拾干净,除相关的书、本子、笔之外,期于的东西一律不放在桌面上,创造一个良好的书写环境。
(2)、对孩子的书写要求一定要严格,要求字的大小统一,排列整齐,可采取一些奖励或惩罚的措施进行强化。当孩子真的能静下心来写好字时,他的计算错误也会明显减少。
(3)、在设计作业时,要把握好时间限制,让孩子有时间观念,有紧迫感,同时也提高专注程度。
(4)、要培养孩子打草稿的习惯。教会学生如何快速打草稿,让草稿成为自己的好帮手,而不是一种负担。
(5)、对一些细节要给学生进行强化。如进位加,退位要养成作标记的习惯。这样,到了学习较为复杂的计算时,才不容易犯错。一些较复杂的题目要交给学生方法。首先认真读题。二找就是找出题目中重要的突破口。三说就是说一说自己解答的打算或思路,要鼓励学生多角度地思考问题,提出异议。最后再动笔做。
课后练习是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形成熟练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思维的有效措施。希望家长对此不要松懈。
总而言之,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非常重要。最后我要感谢各位家长对我工作的支持。孩子要健康成长,光靠学校教育肯定是不够的,家校结合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所以我想,我们应该携起手来,对学生的学习尽上我们应尽的责任和力量,但是每个孩子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个体,因此很难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家庭、所有孩子的教育模式,以上所谈的一些建议,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
家长会上班主任讲话稿范文(二):各位家长:
上午好!首先对各位家长的到来我表示热烈的欢迎,召集大家坐在一起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孩子的安全教育,学校有教育孩子的权利,同时也有对孩子的人身安全有保护的责任。为预防可能发生的安全事故,积极培养学生珍爱生命、关爱生命意识,增长基本的安全自护知识,提高避险抗灾能力,特召开本次家长会。今天就安全教育这个话题我想和各位家长一起探讨关于孩子安全教育的问题
一、注重培养孩子从小具备一定的安全意识
1、学校对学生安全教育的积极性
昨天,学校为保证学生的在校安全,上至领导下至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对学生的人身安全以及如何防范突如其来的危险都进行了严格的周密的安排。平常班主任利用班会时间充分宣传学校的安全措施,讲解对突发事件的处理方法,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意识起到了一定的积极性作用。
2、学校利用多种教育方式,提高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家长座谈会发言稿开学伊始学校就通过各班的黑板报,并举行了抗震防火演练,利用
3、学校、家庭双方对学生安全的重视。
学校的安全教育工作毕竟是有限的,需要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双方建立互信机制,家长与学校建立良好的渠道关系让学生在学校读好书,不受安全威胁,同时家长要严格监督严格操纵孩子的周边环境安全。
二、远离危险,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学校与社会都暗藏着许多不确定的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危险,这些与学生自身有关更与老师和家长的教育有直接联系。老师与家长要着重强调学生在校内校外需要特别注意的与安全有关的问题:
1、严禁玩水(游泳),杜绝孩子到井边、河边玩耍,防止出现溺水死亡事件。
2、严禁接触与电有关的容易出现危险的电器,如:乱拆家用电器、攀爬电线杆、乱扯掉在地上的电线等,就这些方面我们需要通过讲解与电有关的生活常识让他们从小树立知科学会用科学的习惯。
3、注意交通安全,要提醒孩子注意公路上行驶的车辆,防备交通事故在自己孩子身边发生。同时严禁学生在放学路上或者周末、假期在公路上追逐、打闹、
嬉戏。
4、严禁玩火,禁止孩子在学校、公园、小区内随便玩火,以免造成火灾威胁人身安全的事故。家长和学校需要认真教育知晓基本的消防知识与自救知识。
5、严禁带凶器、锐器,如:小刀、水果刀、打火机、锐利物等,这些物品容易戳伤、划伤人,家长与老师必须严令禁止学生私藏或者购买违法小贩出售的一些危险性较大的玩具枪与刀。
6、防骗,不要和陌生人搭讪,不要随便接受陌生人的食品、饮料,防备拐骗儿童的犯罪人员进行敲诈勒索。
7、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注意饮食安全,防范传染病的发生
8、上学,放学要按时,不要在外逗留。
上述各条需要家长与学校共同监督实施,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会出现危险。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好学生的安全教育工作。
三、学校、家庭共同携手为学生制造安全和谐的环境
学校教育为学生制造了美好的环境,那么家庭教育也要做好学校的可靠助手,把学生的安全教育做到最好乃至更好,使学生真正快乐健康的成长。总之,家庭、学校应携手制造安全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和谐中成长,在和谐中学习。
家长会上班主任讲话稿范文(三):各位家长:
上午好!
首先感谢大家对我们班工作的大力支持,能从百忙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来这次家长会。
一年级的同学入小学,是孩子人生旅途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学习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让孩子们尽快地适应学校的新生活,今天同各位家长共同探讨如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提高家庭教育的效果。
下面,我就孩子的教育问题与家长交流一下自己的看法。
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个好的习惯可以让孩子终生受用,作为父母要帮助孩子养成一些好的学习习惯。学习习惯好了,学习方法正确了,学习是事半功倍的事,轻松愉快的事;相反,学习习惯不好,学习方法不正确,效果就会事倍功半。很多孩子在拿到自己的测验试卷时,家长常说:这里你应该会,怎么这么马虎出错呢?其实,孩子的马虎归根结底也就是孩子粗心,学习习惯的不好造成的。好的学习习惯包括很多方面,在阶段我们主要培养学生这几个习惯:
1、专心致志。家长座谈会发言稿回到家后要给孩子创造一个适合孩子学习的环境,让孩子养成放学及时做作业,
按规定时间完成作业之后再做其它事情的好习惯。要让孩子每天在相同的场所,相同的时间学习,读书要在不会分心的场所,书桌前不要乱摆东西。这些布置都可以使孩子学习更专心,可以使孩子养成“严谨治学”的好习惯。
2、独立思考。
父母对孩子不能解决的问题要采取诱导的方式引导孩子思考问题,重要的不是教会孩子一道题怎样做,而是要告诉他们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一类题应该怎么想。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
3、认真细致。
孩子的作业要求内容正确,书写工整,按时完成。为使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提高正确率与责任感,从一年级开始,就应要求孩子养成检查的习惯,家长也可以体会到,年龄越大的孩子越难说服,其实你想要省心,最重要的还是在年幼时帮他们养成好习惯。
4、学会倾听。
我们还要培养孩子学会倾听的好习惯。倾听习惯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效果。我们班丁正阳、吕小曼、吕迎雪等同学就很会听课。他们上课注意力集中,从不做小动作,学习成绩一直不错。
二、重视家庭教育 。
家长的善导是家庭教育的黄金,要掌握孩子的心理,抓好萌芽教育,教育孩子是我们教师的责任,也是家长们的责任。学生来到学校接受教育,提高和进步,是
我们老师的愿望,也是家长们的愿望。在以后的时间里,我希望家长朋友多费点心思,配合我们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
1、让孩子吃好早饭。
早饭吃得好的学生精力充沛,思考积极.不吃早饭或早饭凑合的学生会疲劳,精力不集中。所以早饭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孩子的学习。也影响孩子的健康。
2、检查孩子的作业。
在学校里,我们老师会尽心尽力的辅导,但是在家就一定要靠家长配合。希望各位家长每天能抽出时间来关心一下孩子的学习,检查一下孩子的作业。
3、按时到校。我们现在的作息时间是:
上午:7:55——11:05
下午:1:35——4:05
特别是冬天到了,许多学生容易迟到,带早饭来班级吃,我们班不允许出现这种情况。
4、多抽时间与孩子沟通,教育他要与同学友好相处,不打架、不骂人,做个文明、有礼的好孩子。
5、不随意给孩子零花钱。不要让学生乱买零食吃,对健康有害。到这高年级后,孩子跟前钱多了,容易去网吧、游戏室、打桌球等不良场所,对孩子的学习危害极大。
三、安全问题
作为老师,对于每个孩子的安全,我是非常重视的,每次上课前都要讲几句,班会课上更是不停的重复比如下课后不要乱跑,上下楼梯靠右走。同学之间不打架等等。可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是贪玩的,是好动的。老师仅起到教育的作用,下不了保证的承诺。孩子在学校的活动中难免出现磕磕碰碰,这是我们都不愿看到的。希望家长能理解。
孩子要健康成长,光靠学校教育肯定是不够的,家校结合才能使孩子不断进步,在班级教育过程中,我们会尽全部的力量,尽心尽责。家长和老师的沟通是相互的,只有相互尊重、相互理解,才能相互配合好,才对孩子的教育有真正的帮助。我们希望通过学校、家庭、形成合力,共同教育培养孩子。
篇6
家庭教育感恩教育思路策略孩子是父母的希望,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遇到的最头痛问题是孩子的教育问题。一些家长对孩子的成才特别关心,在“望子成龙”的热切渴望之下,可以砸锅卖铁供孩子读书;一些家长溺爱孩子,满足孩子的任何要求,使孩子成为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一些家长认为把孩子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认为孩子的教育主要责任在学校。家长在家庭教育上采取简单或者粗暴的方式,关注的是教育结果,而非教育过程,尤其是缺少家庭对尊重父母的教育,缺少爱的教育,缺少感恩的教育。
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导致了孩子不懂孝敬长辈,唯我独尊,甚至为所欲为,满口粗言滥语。家长与孩子少亲情,少联系,少配合。缺失家教的孩子,感恩意识匮乏,能力不能均衡发展,很难想象他们未来的行为会是怎么样,这不得不引起我们反思。
一、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由于部份家长对孩子期望值太高,急功近利,家长教育不讲方式方法,语言尖酸刻薄。一些话语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让孩子没有了自信心,错过家长最佳教育期。比如以下情境:
孩子对家长有需求时,家长答复是:“工作忙,我没时间”“太烦人了,你怎么这么烦”“我正忙呢”“等你也像×××那样再和我来提”“你的要求总是没完没了”……
孩子遇到困难,失败时,特别是考试没考好时,家长答复是:“你也不害臊”“你太伤我的心了”“你让我太失望了”“你没有尽全力”“你哪一次能考好”“你什么时候能学得好”““你看看,别家孩子学习好,你怎么不如人家”……
孩子取得进步时,家长反应冷漠,或者答复是:“你还没达到我要求的样子”“不是很理想”“还算可以,马马虎虎”“这点成绩也值得你骄傲”……
孩子和别人发生冲突时,家长言语是:“你就知道惹祸”“我不听你解释”“你总是强词夺理”“回家哭有什么本事,他打你,你不会打他”……
孩子成绩不好时,家长言语是:“豆渣脑子”“你除了玩,还能干什么”“你无药可救了,我对你死心了。反正你也没考好过”“学习都学不好,你以后还能干什么”“成绩这么差,我替你害羞”……
孩子犯错误时,家长言语是:“你除了爱惹事,还能干什么”“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呢”“告诉你多少遍了”“你不要跟我讲,我不爱听”“你看别家谁谁,多懂事、聪明,你呢”……
家长影响孩子对父母的信赖的言语:“我怎么养了这样你的孩子”“你还好意思回家”“我不是你爹,你是我爹,我求你了,让我省省心”“你自己看着办吧”……
孩子需要鼓励时,家长言语是:考的好要什么给什么。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概念——镜像自我。“人们彼此都是一面镜子,映照着对方。”美国早期著名社会学家和社会心理学家库利认为,我们通过想象别人对我们的行为和外貌的感觉来理解我们自己,因为这里的自我正反映了别人的意见,所以叫做“镜中我”。把别人的看法、态度看做一面镜子,从中来判断自己的形象以及评估自己,别人认为自己能干,自己就认为自己能干。别人认为自己不行,自己也认为自己不行。而这中间父母和老师的看法就更重要。家长的看法对孩子的成长非常重要。家长对孩子抱怨的话多了,打击伤害的话多了,孩子慢慢地就会认为自己就是家长说的那样,当孩子考试没有考好或遇到其他一些困难挫折时就强化了这些负面信息,一个天才可能就在家长不经意的语言当中给埋没了。孩子尽管很苦恼,但他不会懂得家长的语言竟会这样的伤害打击,家长也不会理会这些只言片语说说就过去的话,竟具有如此大的杀伤力。孩子有错不要紧,但要认真严肃跟他指出,话不要罗嗦,就事论事,适当用一下家规,一次让孩子记住。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部分家长觉得很委屈,“我们对孩子付出的心血够多了,恨不得把整颗心都掏给他,可孩子根本不懂父母的心?甚至最起码的尊重父母都不会。”家长感恩教育忽略了言传身教,从点滴做起,在生活中实践感恩。这就要求家长在教育过程中,学会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做到“以理服人,以情感人,情理交融,感人心灵”,让孩子学会感恩,先要学会知恩,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通过每天的午餐、晚餐时间给孩子一定的话语权,听孩子讲学校所见所闻,和孩子的交流应当平等,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鼓励孩子发表自己的观点。家长要引导孩子感谢他人的善行,这给孩子一种行为上的暗示,就让他们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久而久之行成良好的道德修养。在同等的天资条件和教育环境下,家庭感恩教育对孩子的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的这一刻起,是父母给了他们生命和健康,他们的一言一行将影响孩子的一生。
二、感恩教育思路和策略
1.感恩教育要言传身教
对每一个人的成长来说,家庭是第一个教育环境。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从小教育孩子孝敬父母,心存感恩,对孩子品德的陶冶起至关重要的作用。首先,要给孩子更多父母的关爱。学会“感恩”,家庭教育背景很重要,家庭就是孩子力量的源泉,一个具有浓厚亲情的家庭,给予孩子健康成长的氛围,塑造孩子阳光的性格。要让孩子学会感恩父母。缺失父爱、母爱的孩子是有性格缺陷的,不利于对孩子的感恩教育。与父亲的疏远往往让孩子胆小缺少坚毅的性格,性格变得孤僻怪异。母爱是家庭温暖的基础,坚强的母亲教会孩子正确面对困难,一位善良、心胸开阔的母亲会让孩子懂得报恩。让孩子知、情、意、体谅、理解父母,为父母分担一些家务和烦恼,学会节约,不浪费父母的劳动成果,不与父母争吵,多为父母着想。其次,家长应有语言魅力。要亲而和气、和颜悦色、平时亲和、警示深刻。家长每天要和孩子说话交流沟通,要用睿智去教育孩子,去打动孩子,去感化孩子。
2.感恩教育要从礼仪开始
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感恩优良传统的民族。我国历史上流传着许多孝敬父母的感人故事也都是感恩文化的体现。从小家到大家,感恩老师、感恩祖国。“德诚于中,礼形于外。”通过家庭礼仪教育培养孩子理解、宽容、谦让、诚实的待人态度和庄重大方、热情友好、礼貌待人、知恩图报、励志自强、明礼诚信、道德高尚、知恩感恩、明礼诚信意识,进而让礼仪教育成为深入孩子内心。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祖国。父母要利用春节拜年等节日活动,培养孩子尊老爱幼、孝敬父母,感恩父母意识,通过这种形式架起两代或几代人之间感情、搭建心灵沟通的桥梁。让孩子知道在节日的时候,打个电话回家问候家人,回家的时候,会帮助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等。礼仪教育和修养,从小养成。家长的语言具有非常的魔力,可以驱散孩子心灵上的乌云,给孩子以自信和勇气,孩子都是夸出来的。家长多说对孩子肯定的话、信任的话、鼓励的话、激励的话,孩子的心情会越来越好,越来越自信。不仅在家里,就是遇到亲戚朋友也要到表扬孩子的优点,特别是面对朋友和老师时,孩子会在家长和别人对自己的优点的肯定、赞扬、表扬声中找到美滋滋的感觉,会越来越好。慎说批评的话,不说打击的话、讽刺的话、否定的话。有些家长一见到外人当着孩子的面数落孩子这也不好,那也不对,如果这样下去,让孩子丧失了自尊心、自信心。家长每天都与孩子朝夕相处,骨肉相连,无可代替。一言一行都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社会教育替代不了。
2010年3月,我校组织初一年级学生6个班共计406人参加家庭教育状况调查问卷(学生卷、家长卷)。从问卷中可以看出,80%学生家长认为自己关心孩子的教育,家长平时加强与学生的沟通,家庭教育状况良好。30%左右家长认为平时与孩子的沟通一般,与孩子的交流不够,1%左右家长认为缺乏与孩子的沟通。60%左右的学生认为家长关心孩子的教育,学生与家庭间的沟通交流正常。30%左右学生认为学生和家庭的交流一般,家庭教育一般。0.5%学生认为家长对自己的沟通不够、家庭教育不到位。可见,家长对家庭教育存在很多认识上的问题。
3.学校感恩教育要与家长齐携手
学校的德育工作应该重视感恩教育,学校要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比如,利用校园广播站、黑板报等宣传阵地,大力宣传现代公民教育内容,举行国旗下宣誓,利用班会对学生进行日常行为教育,组织学生学习《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这些举措经过实践证明,对学生不可否认的是起到了一定的教育作用。但是,很多教育者有着这样的同感,那就是这些教育形式很难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总会出现反复,经常出现教者苦口婆心,而听者却置若罔闻的现象。学校德育教育工作缺少了家庭教育这一块拼图,学生的感恩教育就会不到位。感恩教育要让学生在认识和实践的循环反复中由被动变为主动,最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素质,养成自我管理,形成良好的文明礼仪的好习惯,会孝敬父母懂得报恩。通过家长主动与孩子班主任老师联系,及时了解孩子们做这些事可能只是一时兴起,或者是为了得到老师的一声表扬。要让感恩成为他们良好的品质,还需要老师做进一步的引导。教育学生对帮助过自己的人心怀感恩之情。感激和怀想那些有恩于我们却不言回报的每一个人。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幸福和喜悦。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最大的快乐,对有困难的人们爱心融融地伸出援助之手,而且不求回报。对别人对环境少一分挑剔,而多一分欣赏。学生拥有了感恩之心就会更加热爱班级、学校、家乡、祖国、世界,就会对他人充满了爱心。也就拥有了做一位高尚的人的思想基础。
三、结语
总之,学校要把感恩教育贯穿于德育工作始终,使学生常怀感恩之心,让孩子学会知恩、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老师的教育之恩,社会的关爱之恩,祖国的呵护之恩……从家庭、学校开始,学会尊重他人,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经常心怀感恩之心,就会心地坦荡,胸怀宽阔,自觉自愿地给人以帮助,助人为乐。让孩子学会感恩,要培育感恩意识、感恩励志、文明礼仪、自立意识和自尊意识,培育健全独立人格,倡导自然、和谐健康思想家庭文化氛围。学会赏识孩子,培养孩子,在家庭中为孩子营造和谐文明的成长氛围。
参考文献
[1]冯维.小学心理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篇7
【关键词】父母 幼儿 行为习惯
我国著名青少年教育家孙云晓先生曾总结说:“好习惯对儿童来说是命运的主宰,是成功的轨道,是终身的财富,是人生的格调”。
古人说的好:“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帮助引导幼儿形成有益于其终身发展的习惯,是我们教育者不可推卸的责任。
然而今天培养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是非常困难的,最大的困难在于我们的父母,甚至爷爷、奶奶,也包括老师,本身可能就有很多不良的习惯。我们可能也不完全知道什么是好习惯,我们是带着很多兽性长大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内容很广:爱祖国、懂礼貌、讲卫生、正确地洗手入厕、文明进餐、遵守公德、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兴趣、生活自理、生活安全……等等。
作为父母如何正确的对幼儿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在关键期形成好的行为习惯呢?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遵循科学的原则
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中,不是任意进行的。在教育过程中要遵循幼儿的身心发按照规律和特点,具体的家长可以遵循以下5个基本原则:
1、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
什么样的教育观塑造出什么样的孩子,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2、激励方法要适时、适当
鼓励和表扬应该适时适度,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我们要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及时表扬幼儿,使幼儿能够及时地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及时强化,不日后的大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而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表扬来得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的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3、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儿童时代是模仿力最强的时期,他们的学习从模仿开始,由于他们的认识能力,分辨是非的能力非常有限,因此,父母一定要以身作则,做出榜样,正面诱导是十分重要。
4、要有坚决的态度
在孩子面前,家长必须有主见,做每一件事都要态度坚决。家长自己拿不定主意,孩子就会受到影响。家长的态度一定要前后一致,如果小宝今天在桌子旁吃饭,明天坐在台阶上吃饭,后天坐在沙发上一面看电视一面吃饭,我们怎能帮助小宝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呢?
5、要有默契的合作,要统一要求,不要各行其是。
成人之间态度的不一致极大地阻碍着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即使成人有不同的意见,也要在孩子不在场的时候讨论,大家在商谈中寻求一个共同的解决办法。在很多家庭中存在着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溺爱孩子,往往和父母的要求相悖,从而给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带来了很多障碍。
除了以上5个基本原则,家长还应注意创造机会,让孩子重复实践好的行为。养成良好的习惯,必须贯彻始终才有成效,决不能一曝十寒。
二、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步骤。
1、要认识习惯的重要性。根据幼儿的思维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我们可以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让幼儿通过故事中的人物特征来认识行为的好坏,了解成人的态度,多以正面的形象来使幼儿明白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什么样的行为是不好的,以及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是他们切身感受到习惯的重要性。
2、与孩子一起讨论制定行为规范。定家规,制定习惯培养目标,一定要发动父母以及爷爷奶奶们都参与。要让孩子自己说:习惯这么重要,我特别需要形成一个什么什么习惯。要一个一个地定培养目标,甚至两个月培养一个习惯,一个新习惯,这都很好。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家规,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
3、进行榜样教育。用各种教育行动进行榜样教育,各种各样的杰出人物都有好习惯。大家都知道李嘉诚很守时,他怎么守时?他的表都是拨快十分钟的。身边的成人是幼儿的榜样,包括家长,包括老师,也包括小朋友。教师在工作中应该注意以身作则,同时要约束周围的人,以正确的形象展示给幼儿,充分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
4、需要持久的训练,一定要训练。习惯培养有很多技术手段,你们可以尝试,但是有一条,一个行为的出现一定要训练一个月以上。但是这训练不是天天正步走,而是要进行分析、评估、引导、训练等等,这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也是一个复杂工作,长期的工作。
5、要及时评估,要表扬,用各种方式表扬、引导。及时的评价是能够强化教育效果。如果没有及时的评估和表扬,行为规范的指定就有可能成为一种摆设。只有及时的评价,才能够使幼儿将行为逐渐地形成习惯,达到预期制定规则的目的。
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种长期的、日积月累的、循序渐进的、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有许多工作还需要我们更多的投入,研究更多的有效的教育方法。可以相信,在幼儿时期养成了好习惯,孩子在以后的人生路上一定会很轻松。
参考文献:
[1]潘日文,侯桂兰.幼儿教育心理学[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篇8
关键词:幼儿;行为习惯;方法;策略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4-0162-02
孩子的良好习惯必须自动开始培养,作为家长千万不要忽略孩子在早期的培养与训练。人的习惯不是与生俱来的,关键是在后天的学习生活,以及各种环境中形成的。可是,后天培养与教育对孩子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遵循科学的原则
(一)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
欧美著名家庭教育家认为: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的,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也难以获得预期的效果!作为家长,一定要“该出手时就出手”,重视孩子的“第一次”,因为这是良好习惯的开端。许多家长正是在教育中没有抓住“一”字关,不但没能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反而给以后的教育带来了后患。
(二)给予适当的激励,表扬
自信心的培养来源于被他人的认同,赏识和激励,尤其是孩子自信心的早期培养,来自于父母的鼓励支持与表扬,甚至父母的一个眼神与微笑,都会有利于孩子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被肯定的喜悦感与自信感,所以在适当的时候,家长应给予孩子适当的表扬与鼓励,这样才能达到鼓励和表扬的预期目的。我们要在幼儿出现良好行为的时候及时表扬幼儿,使幼儿能够及时地明确什么行为是正确的,什么行为是不正确的,及时强化,比日后的大量说教效果要好得多。而过多的表扬和鼓励有时也会给幼儿造成一种误解:表扬来得太容易,行为好坏的区分不是很明确,不一定达到好的效果。所以在教育过程中,我们要根据幼儿的个性特点以及幼儿的发展状况适时适度的加以运用,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三)发挥家长的榜样作用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而孩子最直接的榜样则来自于成人,尤其是家长。蒙台梭利说:“在孩子的周围,成人尽量以优美的语言,用丰富的表情去跟孩子沟通。”幼儿最初,最直接的老师便是他的父母,有句话说的好“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可见尤其是父母的举止言谈,为人处事,对幼儿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就是说,父母的一举一动,孩子都会耳濡目染。父母好的行为能使孩子从中受到启发,从而养成好的习惯。所以家长要以身作则,给孩子竖立好的榜样,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孩子的礼貌行为,卫生习惯等等,都和家长的生活习惯有很直接的关系。
二、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和策略
(一)确定规范,进行系列化教育
要想对幼儿进行系列化教育,必须根据幼儿的特点,制定一些针对幼儿的常规和方法,比如,孩子们在生活学习中要有一定的道德规范和行为规则,在与人交往方面,要讲文明,懂礼貌,学会尊老爱幼。同样,幼儿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也要有标准的习惯,比如坐有坐姿,站有站相,玩过的玩具自己知道放回原处等。例如,现在有些幼儿园制定的系列教育,入园时要学会向老师问好,向小朋友们打招呼等,爱集体,爱护公物,做课外活动时,要依次排好队,听从老师的安排,不大声喧哗吵闹,从而对幼儿进行遵守公共秩序,不防碍他人的教育。午饭时对幼儿进行讲究卫生,不乱扔乱放,爱惜粮食的教育,教育孩子有良好的自理能力,从小养成良好的品德与行为习惯,注重孩子的身心发展。如对待性格怯懦的幼儿,以培养勇敢品质为主;对待个性霸道的幼儿,以培养宽容、和谐与人为善的个性为主;对待贪占他人物品的幼儿以培养诚实品质为主;对待逆反个性较强的幼儿,采取综合训练方式,对其进行不良个性的矫正训练为主等。
(二)与家庭形成合力,为孩子改造成年人的世界
日本教育家福泽谕吉说:“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教师。”家庭和幼儿园联合一致的教育,对幼儿也是十分有利的。有些孩子在家里很活泼,爱说爱笑,可到了幼儿园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所以,出现这种情况老师和家长要及时沟通,无论通过家长会,或者书面形式的沟通,要让家长和老师能够随时了解幼儿在园里和家里的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正确的引导幼儿也使家长能够积极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只有让孩子做到了在家与在园一个样,良好习惯的养成才有真正的意义。
(三)在生活中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
在孩子形成良好行为的过程中,父母的责任是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给予引导,在有准备的环境中耐心地培养,使他的一举一动逐渐向良好的行为发展。父母良好的行为可以为孩子树立学习的榜样,让孩子自觉地接受。对这个年龄的孩子来说,父母要做有心人,要仔细观察,对他的良好行为及时表示赞许,强化鼓励他继续发展,形成习惯,巩固下来;对不良行为要表示不满,帮助他学会识别的能力,而不是指责他,更不能因为他的不良行为而取消他与小朋友交往的机会和权利。
三、要一步步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1.父母与老师都要和孩子有互动的时间,从而更好的制定行为规范,在家里要有家规,上学时要有班规,习惯很重要,要让孩子自己体会到在家不在墙上乱图乱画,在学校,水杯碗筷要排列有序,一步步制定幼儿的培养目标,让孩子养成新习惯,一个新的好习惯。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使幼儿自觉主动地去遵守家规、班规,并且去追求这些目标。
篇9
(一)儿童本位的教育意识
推崇“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思想,他强调在儿童教育中应该发扬民主精神,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在新旧教育的比较中,他从受教育者本体的角度,阐释“尚自然、展个性”的儿童教育思想,“夫新教育所以异于旧教育者,有一要点焉,即教育者非以吾人教育儿童,而吾人受教于儿童之谓也”。他指出,违反自然、束缚个性自由发展的旧教育,不仅是对儿童身心的摧残,更无益于家庭、国家和社会的发展,“童子就傅以后,接父母兄姐之时少,而日与其仇耳相对,务剥削其亲和眷恋之良,而养成夫乖戾忮忌之性。夫是以在家而戾于家,在国而戾于国”。主张儿童教育要适合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教育的主体出发,要“尚自然,展个性”,他形象地将这种新的教育方法比喻为“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需事则资以肥料,好光则覆以有色之玻璃”。将这种科学的教育方法用于培育儿童的教育中,不仅能够促进儿童的个性发展,更有利于儿童个性和群性的有机统一。
(二)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在儿童教育中,倡导循序渐进、因材施教,反对“守成法”“求划一”,他主张“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毋宁展个性”,其核心教育思想就是要求立足实际,从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出发,反对任何滞后或超前的违反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方法。指出,以养成科名宦官之材为目的的旧教育,在教育方法的选择上必然带有强制性和盲目性,缺乏灵活性和针对性,然而“新教育则否,在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法以助之”。无论是“体育、智育,均当按其年龄而施之”,强调了教育要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施行相应的教育,挣脱滞后或超前的旧教育枷锁,秉承与践行因材施教的新教育方法。因材施教的践行,不仅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育原则,更隐含了对儿童个性的尊重。在美国给中国留学生讲演时指出:“孔子主张陶冶性情,发达个性。其教人之法,为因材施教。”对孔子教育思想的认同,映射出了他自己的教育主张,在施教过程中必须根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长善救失、有的放矢,这不仅符合教育的客观规律,更有利于儿童的个性发展。
(三)培养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
强调儿童教育的目的,要通过德、智、体、美的全面和谐发展,培养儿童的健全人格,培养未来国家的健全公民。“盖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造成完全人格,使国家隆盛而不衰亡,真所谓爱国矣。”然而,中国传统旧教育却违反儿童全面发展的内在要求,偏于智育,忽视体育和美育。在看来,对儿童德、智、体、美健全人格培养的认识误区,不仅违背教育促进个体社会化的价值追求,更不利于发挥教育改造近代社会、发展未来国家的功效。只有四育全面发展,“一无偏枯,才可教练得儿童有健全的人格”。在“四育”中,首先强调的就是体育,体育是诸育之首,“夫完全人格,首在体育”,健康的精神寓于强健的体魄之中,体育的目的是强身健体,振奋精神,非竞技输赢。其次,的智育观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视和传授,他认为智育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重要途径;二是智育重在启发儿童心智,引发儿童读书兴趣,丰富儿童精神世界,因此,他提倡通过启发式教学的方式,开发儿童的智力。再次,将德育视为教育的中坚,培养健全人格的根本。他强调德育重在践行,要养成儿童博爱心、求上进、拥正义的良好品质,必须通过主观见之于客观的实践活动。最后,很重视美育独特的教育功效,美育不仅可以陶冶人的感情,培育良好的道德心,还有助于移风易俗、改造社会,成为科学发展的原动力,要鼓励儿童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
(四)重视幼儿园、家庭、社会一体化教育
强调教育的彻底性,他重视家庭教育,认为:“幼儿受于家庭之教训,虽薄物细故,往往终生而不忘。”“一生之事业,多决于婴孩,其矣,家庭教育不可忽也。”但是,他对家庭教育又有所质疑,认为不应过分强调和依赖家庭教育,因为教育是一项专门的事业,只有具备较高教育素养和丰富教育知识的专业人员才能够担任,而缺少系统性专业训练的家长难以完全承担起教育儿童的责任,而且“囿于职务而无暇为教育子女之准备”。幼儿园是教育活动的主要场所,是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完备的硬件设施、内隐的精神文化以及专业性的教学人员,使其教育具有系统性、全面性和专业性的特征。
1.幼儿园教育的系统性对家庭的影响。
幼儿园教育的系统性主要表现为,幼儿园完备的教育管理体制、专业的教职人员以及契合教育主题的环境设计。幼儿园的系统性和全面性是对儿童家庭教育随意性和片面性的弥补,教育内容和教育形式的优势互补,增强了儿童家庭教育的成效。
2.幼儿园环境的育人性对社会的辐射。
认为,优美的自然景观和社会环境可以开智陶情,提高教育成效。在学前教育场所环境的设计上,主张,一方面要把学校建在风景佳胜的地方,通过物化环境培养儿童真、善、美的性情;另一方面,要通过对人文教育环境的创设,在潜移默化中感染熏陶儿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社会也必然承担相应的教育责任。幼儿园环境的育人含对社会环境育人性的内在要求,为了促进儿童全面和谐发展,社会舆论、社会风气、社会教育设施等软硬社会教育环境的营造,都必须与幼儿园教育对接,彰显隐性社会文化的教育功效。
3.幼儿教师的示范性对家长的启迪。
在看来,由于儿童兼有养与教的特点,凡是与儿童接触的人,都具有为人师表的作用。在幼儿园教育中,幼儿教师是儿童的直接接触者,加之幼儿时期的儿童模仿性较强,在实际教育教学活动中幼师必须严于律己、以身作则。“教员须有充分之知识,是以应儿童之请益与模范而不匮。”认为,教师的学识、品德、仪表、言行举止都对儿童健全人格的养成关系极大。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必须以学校专业教师的标准要求自己,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发挥好对儿童的示范作用。
二、当前儿童家庭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家庭教育观念片面
在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将子女视为自身价值延伸的父母,在早期家庭教育中,为了完成“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夙愿,他们秉承“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理念,将家庭教育“学校化”,为孩子请家教,报各种兴趣特长班,将家庭教育演变为幼儿学校教育的延伸与再续。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教育者的父母,有的始终将满足应试教育的升学要求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过度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对子女兴趣、爱好、性格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上海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0-6岁独生子女的年轻父母,更多地认同“学习第一”,在比例上甚至高于6-14岁、19-25岁两组孩子的父母。
(二)家庭教育内容单一
1.重智育轻德育。
在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重智轻德的现象,部分家长甚至将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唯一标准。在某高校“弘扬家风,立德树人”的家庭教育调查中显示:有70.55%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只有26.02%的父母关注孩子的品德修养。
2.重知识轻实践。
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一些家长为了增加孩子的知识储备,他们往往限制孩子交友和参加社会实践。“中央教科所的调查证实:中国父母最关心孩子的求知(85.95%),求知在孩子的各类素质中排到了首位,而孩子的实践(40.86%)、创新(39.24%)、审美(36.80%)等素质却被忽视。”
3.重身体轻心理。
在“健康的精神寓于强健的体魄之中”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部分父母对孩子的身体健康状况较为重视,而忽视了以隐性方式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多元文化的冲击,社会思潮的泛滥,使儿童理想的精神世界与现实的真实境遇不符甚至相悖,这一时期需要对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给予更多的关注。
(三)家庭教育方式欠科学
每个父母都希望子女成才,但大多数父母却不太了解儿童心理,不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不能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施行教育,因此在家庭教育中主要存在娇宠型、专制型、放任型三种非科学的教育方式。
1.娇宠型。
随着独生子女家庭数量的增长,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呈现出骄纵溺爱的一面,至少两代人及其双方家庭关注着“小宝贝”的一切活动,对他们百依百顺,缺乏管束,鼓励他们在“安全网”内学习、生活。
2.专制型。
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父母对子女的学历期望值偏高,为了让子女“不输在起跑线上”,他们以自己的意志代替孩子的意愿,想当然地为他们准备生活、学习上的一切,包括报读特长班、不让其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和家务劳动等,这种忽视儿童自主性的家庭教育方式,是对儿童自由发展个性的泯灭。
3.放任型。
部分父母由于对“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所以他们只将抚养、照顾子女作为家庭教育的主要职责,而将教育孩子的责任完全推给幼儿园。上海青少年研究所的调查显示,0-6岁儿童的父母养育方式绝大多数为“放任型”,即一方面对孩子给予的关注有限,另一方面对孩子提出的发展要求也非常少,属于“随便孩子怎么样”的状态。
三、启示
(一)转变观念,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
科学、民主、平等的思想已经辐射和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组成部分的家庭教育,必须随着时代前进的步伐进行相应的变革,这种变革首先是观念上的变革。为了培养孩子的良好品质、创新精神和独立能力,在家庭教育中,作为施教主体的父母,要遵循儿童本位的教育思想,尊重儿童的主体地位,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施以相应的家庭教育。“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在教育中,父母与教师承担相同的职责,父母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尊重儿童的独立人格和自利,倾听儿童的意见和想法;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发挥表率作用,充分利用自身在家庭教育中榜样角色的力量,对儿童施加影响;最后,父母对儿童主体地位的尊重,还表现在要营造民主和睦的家庭氛围,父母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要建立一种民主平等的关系,父母不仅要为孩子的健康成长提供充分的物质资源,也要供给丰富的精神养料。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摒弃已往错误的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自身在教育中的主导地位,切忌喧宾夺主,以主导性代替儿童的主体性。
(二)因材施教,彰显儿童的独特个性
在以儿童为本位教育思想的引领下,强调在教育实践中,要奉行尊重个性、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因为教育不仅仅局限于使人获取更多的知识,还需要丰富个性、多角度思维、关注人整体素质的提高,这为适应社会、发展个性的教育培养新方式提供了理论指导。坚定的“性善论”者卢梭主张,要根据每个阶段儿童年龄和心理特点进行教育,应该遵循教育任务使儿童“归于自然”的自然主义教育理念,他提出:“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之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任何滞后或超前的教育方式都是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违背。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因材施教,以年龄为选择教育方式的维度,充分发挥儿童的个性潜能,切忌照本宣科,对儿童进行模板式的“克隆”。同时,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父母要注重对儿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孩子积极参加与年龄相适宜的活动。
(三)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成才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使人懂得人之为人的意义,明白人的生存价值和追求目标,促进人在品德、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均衡协调发展。智育属于精神方面,丰富的科学文化知识是促进儿童健康成才的精神养料;思想道德素质在儿童和谐发展中起着根本性的导向作用,是促进儿童健康成才的关键;强壮的身体是对儿童进行教育的首要前提,是促进儿童健康成才的基础;高尚的审美情趣以提高道德,完善人格为根本宗旨,对儿童四育的培养,是促进其和谐发展的根本途径。根据培养儿童健全人格的教育目标,在家庭教育中,父母要矫正重智轻德、重知识轻实践、重身体轻心理的教育弊端,树立通过和谐发展,促进儿童健康成才的目标。处于幼稚期的儿童,可塑性较强,在可塑期内对儿童施以教育,学得好就好,学得不好就不好,儿童的行为习惯一旦养成,难以轻易改变。父母对此阶段儿童的教育,要立足于思想道德素质提高的基础上,提升儿童知识文化、体育和美育的水平,秉承“强壮的身体始于健全的精神,高尚的品德源于情感的陶冶”原则,对儿童施以德、智、体、美的教育。
(四)家园合力,培养全面发展的人
篇10
关键词:小学生责任心;奋斗目标;组织机构;课堂阵地
中图分类号:G622.0 ?摇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3-0121-02
托尔斯泰说过:“一个人若是没有热情,他将一事无成,而热情的基点正是责任心。有无责任心,将决定一个人生活、家庭、工作、学习的成功与失败。”美国的西点军校还将“责任”作为校训。对小学生而言,责任心强的孩子,不但学习自觉努力,勤于思考,作业认真,还更有行为自觉意识,更乐于接受和承担任务,并自觉努力完成任务。反之,缺乏责任心的孩子往往表现出马虎、自私、任性,不会关心他人和集体等缺点。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此他们是否具有责任心决定着将来整个社会成员是否具有责任心。那么,该如何培养和确立现代人必备的素质――责任感?除了正确的家庭教育外,通过学校教育培养孩子的责任感,也是我们学校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确立班级的奋斗目标,培养小学生的集体意识
孩子上学后即在集体中生活学习,集体就成了培养孩子责任意识的沃土。因此首先得确立集体的奋斗目标。集体的目标是集体努力的方向,要让集体的每个孩子清楚地知道集体的“远期目标”、“中期目标”和“近期目标”。“远期目标”即一个优秀集体应达到的要求,对我班孩子而言就是争创学期“校级模范班”,这些要求不是一两天能做到,但我要让孩子知道这要求不是可望不可即的,而是通过努力之后能做到的,要让他们知道在这样优秀的集体中生活、学习会感到更愉快,使学生内心产生强烈渴望。“中期目标”就是对班级建设过程中的不足进行矫正,培养并巩固学生的良好习惯。“近期目标”是学校各部门布置的近期工作,结合班级实际,有组织地完成各项任务。如学校近期将举行冬季小型运动会,班级的目标是在本次运动会上取得较好的成绩,落实到个人的任务是每个队员在近期依据比赛项目,根据自己的强项有目的地自觉训练,参赛队员则在班级中选拔,这样队员们练双飞的练双飞,练踢毽子的踢毽子……他们不仅为自己的健康而锻炼,更是为集体的荣誉锻炼,能产生强大的动力。和集体步调一致,促使孩子们前进,使孩子的动力与集体的意志融为一体。
二、树立教师的责任形象,担当小学生学习的楷模
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教师的一言一行,教师要起表率作用。要求孩子做到的,教师一定要先做到。比如说要求学生不迟到,教师首先在上课铃响之前到教室候课;要求学生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教师也要及时批改作业并发到学生的手中。一个有工作责任心的教师,会给孩子留下深刻的印象,自然会成为孩子的楷模,孩子的责任心会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逐步增强。记得我刚接手这个班时,教室的卫生糟糕。这是因为班级人多,空间小,地上常有纸屑,课桌也经常歪斜。开学初,我只要踏进教室的门就环顾四周,发现地上有垃圾就弯腰捡一下;课桌椅歪了,动手移一下;作业本乱了,着手理一下……渐渐地,我发现教室里的情况有所好转了:课桌排整齐了,讲台干净明亮了,本子也叠放整齐了……接着我班开展了“我的地盘我做主”的主题队会。要求每个孩子的课桌下的地盘自己负责,每天评比,孩子肩膀上担了一份责任,他们互相督促,共同承担起了班级中的卫生保洁任务。从此,班中的卫生在学校检查中都得满分。
三、着眼生动的课堂阵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责任行为
课堂教学是培养孩子的学习责任心的主阵地。我要求孩子从课堂平凡的小事做起,上好每一节课,回答好每一个问题,做好每一项作业,订正好每一道错题,甚至写好每一个字。鼓励孩子凡事都要做到专心踏实、认真仔细。我发现一般学习困难的学生,书写不端正,说明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首先要求他写好字、端正学习态度,这样一来,学生作业的正确率也提高了。可见认真的学习态度正是孩子责任心的表现。
对于班级别调皮、控制力差的孩子,我让他负责周围同学的上课纪律,这样一来他首先得守纪才能服众,一段时间下来,培养了学生上课守纪、主动学习的责任心。现在孩子们上课听讲特别专注。常常有老师选我们班上公开课,每当这时我就告诉学生:这是老师对我们班的信任,也是平时同学们上课遵守纪律、积极发言的学习责任心换来的。孩子们都很珍惜每一次的机会,表现也就更棒了。
四、借助丰富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负责的良好品质
借助学校开展的丰富的校内外的实践活动,培养孩子负责的品质。我在组织活动的时候充分考虑到孩子的层次和结构,分配不同的任务,让孩子觉得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目的,从而增强其信心和责任感。同时,在此过程中孩子感受到自身的价值,感受到自己的主动性地位,自己是不可或缺的角色,从而更增强了他的责任感。正因为如此,我班获得的荣誉硕果累累。
另外,我还抓住传统节日的契机开展活动。如“三八”妇女节前夕,开展“我让妈妈绽笑脸”的主题活动;在教师节来临之际,开展了“用最美的作业献给老师!”的主题活动;在国庆节到来之际,开展“祖国,我能为你做什么?”的主题活动;在“九九”敬老节时,开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主题活动。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仅培养了孩子的负责态度,更铸就了孩子负责的品质。
五、建立健康向上的舆论,增强集体教育评价的力量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3家庭风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