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服务课外阅读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课后服务课外阅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课后服务课外阅读

篇1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后辅导

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式下,随着现代科技领域的全面发展,新的信息通过种种渠道正在源源不断地涌进学生的脑海里,使他们从心里产生了一系列的想法和疑问,无论在课堂上,还是在课后,学生们会提出许许多多的问题来,这对于我们这些搞好九年义务教育和培养二十一世纪的优秀人才的人来说是一件较为措手不及的突出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丰义理论和改革开放浪潮推动的今天,教学生在学校里学到有限的课本知识已经远远满足不了我们的“四有人才”的需要。为了进一步切实有效地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还要从课后辅导中人手,本文主要谈谈对课外阅读和课后习题的辅导。

一、课外阅读的辅导

“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教师要少一些急功近利的做法,把目光放长远一些,坚定不移地、一心一意地把学生培养成“读书人”。必须要抱着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的态度,在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上开动脑筋,在养成学生良好阅读习惯上想办法,采取有效策略加以引领,使课外阅读成为学生内驱。

首先,教师要注重激发兴趣,变“要我读”为“我要读”。可以借教材激趣,在布置预习时,发动学生广泛收集与课文相关的资料,把课内外阅读联系起来,培养学生收集筛选信息的能力,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可以借课外书激趣,教师可通过讲述某本书中最精彩的片段,在学生的“胃口”被“吊”起来时,因势利导,让他们去读这本书;还可以借活动激趣,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不同的年级可采用不同的活动方法和形式,不同的学生可选择富有个性的活动方式。如语言智能强的学生可采用讲故事、朗读精彩片段的形式;音乐智能杰出的学生可把阅读材料改编成课本剧,绘声绘色地表演等。

其次,教师要适时推荐阅读书目,使自主阅读有的放矢。可以推荐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书籍,课外阅读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推荐读物时,可以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可以推荐与学生年龄特点相适宜的书籍。中低年级学生,可推荐他们读浅显易懂、符合他们口味的读物;高年级学生,可引导他们读一些科普读物等。另外,可建立班级图书角,让每一个学生有书可读;还可以拓展学生课外阅读的途径。当今世界进入了信息化时代,学生也被各类信息包围着。所以,课外阅读也不能仅限于书本。除了书本之外,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借助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

再次,教师要适时进行方法指导,使自主阅读事半功倍。可以采取摘抄画句法:向学生提出摘录和画旬的要求,要求学生一边读、一边画、一边摘,或妙词佳句,或名言警句,或知识哲理,或问题答案,分门别类地摘录在自己的本子上。摘毕,要写清什么时候、摘于什么刊物、作者是谁;可以采取批注“挑剔”法:要求学生在阅读中,解放思想,不迷信作者,发现疑难之处或有不同看法等,就在课文的书页空白处进行批注,发表个人评论意见,对错误、消极的敢于“挑剔”;可以采取反复阅读法:要求学生对一些重点文章或重点章节段落,要反复阅读,阅读时做到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培养“真读书”的本领;还可以采取读写结合法:这里所说的读写结合,主要指两种形式:①写提要,对读物的内容、要点、基本情节等进行归纳缩写。②写心得,写出自己的感想、收获和评价。

二、课后习题的辅导

小学语文教材中,除略读课文外。每篇课文后面均编排有练习题。这是编者根据课文内容精心设计的。是对课文重点、难点的提示,是课堂教学目标的一种呈现,每一位教师对此都必须正确对待。而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这样两种现象:练习题形同虚设;或是老师一手包办。把各项问题的答案逐一抄给学生,让学生死记硬背。这样做都导致课堂教学高耗低效。那么,如何处理课后的练习题呢?我认为要从以下几点做起:

1、指导——形成方法

一堂课仅有四十分钟,师生要做的事很多.听、说、读、写的训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老师在课堂中重点是要讲清学习语文的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为学生终生服务。著名的语言专家吕淑湘说过:学语文三分在课堂,七分在课外。课文后的练习是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检查老师对课堂教学的效果。怎样指导?可以从抓住课后朗读着手。例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分角色朗读课文”“朗读课文”“背诵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朗读课文,复述课文”“默读课文”等等,这很好落实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读书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有计划,有目的指导学生读书,让学生掌握读书方法,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以便今后更好地读书。习题中的词句训练.思考题的落实.都要有所选择地指导,这就能让学生学会统领全文看问题,结合生活促内化.充分彰显学生的个性。

2、巩固——练就技能

学生在课内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方法之后.要通过课后练习来巩同形成技能技巧.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完成作业。朗读可读给家长听.让家长参与评价;可自制录音.录后再听.自己评价;还可好朋友互读.然后互评等等。这样既完成了读书任务.又调动了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写字,每一所学校都有专用的硬笔、毛笔书写的纸.学生可自己选择内容,自己选择款式来写,内容可以是诗歌.可以是名言警句.可以是俗语;款式可以是方方正正的格子,可以是古朴典雅的扇形.还可以是小巧玲珑的书签,学生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就很强的内驱力,写字的目标就会很好地达成。

词句的练习不能局限在课内.更不能抄个答案了事.要让学生把课文与生活结合.学生可用自己有感性认识来理解词.指导学生查字典理解。还可以综合上下文的内容来理解,有些词句暂时不能理解,可先积累.随着年龄的增大.知识面的托宽.自然会理解。老师要指导学生积累词句,这个“积累”不仅仅是文本中,主要是课外学生自主选择的读本中的,学生积累了丰富的语言材料.语文水平自然能有所提高。

3、评比——展示个性

这是课后作业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每一项内容老师要有布置,有检查.有展示。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的舞台。读书用小组推荐进行朗读比赛;写字利用黑板报开辟“小小书法家”;讲故事,复述课文。利用课前5分钟讲一个片断……

三、结语

总之,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教师必须认真研读文本,研究课后练习,注重课后阅读的辅导,做到课内抓指导,课外求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才能全面提高。

参考文献

篇2

一、鼓励预习,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预习是课堂教学的前奏,是有效教学的保证。为了让学生科学、合理地预习课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课堂教学效率,可以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自主预习,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预习菜单自主地预习课文。要让学生认识到:生字新词是基础、不动笔不算真读书、善思会问多查找才是真预习,学会动笔做好课前准备思考课文主要内容、课后问题,运用网络查找资料等,使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按照自己的预习能力,自主完成预习内容。要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老师应该多想办法,激发兴趣,这样,预习才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教是为了不教”,在现代社会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学生的未来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已远比简单地向他们传播知识更重要。因此,“预习”这一手段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得到采用和推广。

二、课前演讲,提高学生听、说、写的能力

课前演讲是一种补充性的听说训练,这种训练要求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话题,事先在课外准备短小精悍的文章,在课前交流演说。开展课前演讲活动,首先要制订活动的原则,其次是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步骤制订活动的内容。尤其是到二三年级,要紧密联系学生实际和语文内容,在注重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学生的口头作文能力,如选择“我与好书”“榜样在我心中”“昨晚新闻”“我爱爸妈”“我的好老师”“家乡风貌”“童年趣事”“自我介绍”等话题进行训练,对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加强大有帮助。

三、课外阅读与读书笔记相结合

实践证明,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大大提高,阅读速度明显加快,也会促进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教师可以要求学生阅读课外书籍后用日记、读后感的形式对文章的内容发表自己的见解、想法,并在课外阅读活动课上进行交流。读写听说紧密结合,学生的语文能力就能很快得到提高。

四、持之以恒,养成习惯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和写作都是人生的一种行为,凡是行为必须养成习惯才行。”进行课外延伸阅读,要努力使之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种行为,贯穿于整个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养成良好习惯,使学生得到有序、有恒、积极主动的阅读训练,达到南朝齐、梁时期文学理论批评家刘勰所说的“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的境界。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组织各种活动,为学生语文实践和课外延伸创造机会,日积月累,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就会在课外延伸的自主学习中得到较大提高。

五、课外阅读要安排固定时间和内容

固定课外阅读的时间,是保证课外阅读质量的一个重要条件。首先,要把课外阅读纳入教学计划,每周安排一节课,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课外阅读指导。其次,要求教师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取消机械重复的回家作业,把课外阅读作为回家作业,并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规定阅读的量和要求。即使教学任务非常紧张,也要保证学生有课外阅读的时间,课外阅读交流活动也不能因教学任务紧张而受排挤。平时,利用早晨、中午自主阅读,同学间互换图书。另外,寒暑假时间还要让学生自由阅读课外书,制订假期课外阅读计划和设置学生假期课外作业,教师利用暑假返校日对部分学生进行个别指导,使课外阅读活动再上一个层次。

篇3

中医七年制自20世纪80年代末开办以来已近20年时间,目前我国多所中医药院校开办了该专业,而《有机化学》一直是其中的必修课,但迄今尚未有一本针对该专业而编写的教材。笔者认为,因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是为中医专业从事临床或科研服务,其教材内容应以中医专业的需要为出发点进行取舍,强化与中医药专业的结合,在教材的不同部位体现其专业特色,现分述如下。

1 关于正文部分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该依其专业需要,对其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取舍、增删。笔者以为,各章节中应增加如下内容(见表1)。表1 教材的正文部分应增加的内容及说明(略)

许多有机化学的内容对本专业来说,已没有多少意义,故应删去,如Diels-Alder反应、周环反应等;再如,反应机理对本专业而言也没有什么意义,有机合成也是这样,化学性质(特别是人名反应)如果与中医专业关系不大,亦宜删除。

2 关于课外阅读材料

课外阅读材料一般是指教学大纲以外、供学生课后阅读的自学材料,最好附插图,具有明确学习目的、提高学习兴趣、扩大知识面、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等作用。以下列出可选取的课外阅读材料(见表2)。表2 课外阅读材料及其切入点(略)

3 中医药实例的渗透

中医七年制《有机化学》教材的专业特色还应表现:在全书中尽量选取一些与中医药相关的实例化合物,从另一个侧面实现有机化学与传统中医学的交融与渗透。这种渗透可以在以下3个方面体现。

3.1 分类与命名

在介绍有机物命名时,尽量用一些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介绍醇的分类与命名时,可以列举麝香醇、薄荷醇、龙脑等醇类化合物作为实例。

3.2 重要代表物

每章末的“重要代表物”部分,也最好引入中医药实例化合物。如在“双环单萜”中,可以列举樟脑及龙脑(冰片),指出其功效与药用历史(如1711年洪遵《集验方》的记载)。

3.3 习题

篇4

[关键词]研究的设计;课外阅读,研究成果

1 课题的提出

近几年来,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社会上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关注较多。大家充分认识到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语文教学的关键。但在教学中许多教师对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认识不到位、缺乏指导,从而导致学生课外阅读能力低下,不能补充课内阅读的局限,而农村小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实在令人堪忧。《语文课程标准》规定,九年学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对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充分体现出“重阅读,重积累”的语文学习规律。这就是说在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课外阅读量应在140万字以上,还需要阅读6-9部名著,数量之大,前所未有。

通过以我乡中山小学六个年级500多名学生调查显示,学生的课外阅读几乎为零,读过世界名著的没有,甚至对我国优秀古典名著知道的学生只占20%。大部分学生家中无可阅读的书籍,学生课看的都是一些卡通画,一些残缺不全的图书,极少的其它杂志,学生课外阅读相当贫乏,从而导致我乡学生语文成绩滞后,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差、导致乡校其它自然学科质量不高。针对此种现状,我校于2005年9月申报了区级课题《农村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的培养》研究。为了充实该课题的研究,扩大研究范围,我校课题组承担了《农村学生课外阅读能力的培养》的子课题研究。通过一年多来的研究,现以取得较大的成果。

2 研究的设计

2.1 研究的目标,①通过实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文化素质,让教师认识到,在传授语文知识,指导学生课内阅读的同时,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是语文教师责无旁贷的职责。

②通过课外阅读的培养,要计学生认识到,表少年要在生活中自觉培养高雅情趣,发展有益的,正当兴趣爱好,好读书,读好书,是丰富生活内容,提高语文成绩,陶冶高雅情趣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③让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我国地大物博,历史悠久,文化资源丰富,开拓视野,从古代四大名著到鲁迅,赵树理现代作家,进而从祖国的丰富文化遗产到外国名著,充分调动课外新闻记者的积极,为课内新闻记者服务。

2.2 研究的任务。通过本子课题的研究,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热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增强学生分析、理解的能力,从而全面提升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

2.3 研究的对象,实验班;2007级两个班,2010级1个班共171名学生,其中男生81人。女生90人,现状有课外阅读经历的20人,家中有健康课外书籍的有15人。

2.4 设计原则。①统一性原则。正确处理总课题与该子课题的辩证统一。本子课题必须以总课题为着眼点,充分体现总课题的目标任务,便该子课题真正成为总课题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②科学性原则,坚持首席证唯物的观点,根据农村学生的特点,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有针对性地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充分体现科学性的原则。

③主体性原则,学生学习知识的过程是一个调动原有知识、经验、尝试解决新问题、同化新知识的积极建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采4用适当的方法引导学生到课外书籍中支体验阅读的乐趣,感受文章给我们带来的喜、怒、哀、乐,感受获得知识的成功喜悦。

3 研究的过程

3.1 准备阶段。本课题研究初期,学校建立了课题小组,由黄锋担任课题组长。集中组织课题人员学习《语文课程标准》有关课外阅读专业性期刊10多次,学习《教育科学论坛》,组织参研人员外出学习20多人次。

对实验班进行问卷调查。从171个学生调查情况来看,学生课外读量几乎为零,阅读习惯差,阅读材料极少,家长不理解支持。

3.2全面深入实施阶段。

3.2.1 培养学生的读书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展课外阅读除了让学生明确目的、意义外、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课内讲故事,激发兴趣。小学生的好奇心强,爱听故事,根据这一特点,课题研究人员在教学中做到了有目的地给学生讲一些情节生动有趣,充满儿童气息的故事,如《皇帝的新衣》、《水浒传》、《三国志》等。有时讲一些精彩的段落,当学生听课津津有味时,戛然而止,说:“欲知后事如何,请看这本书,”告诉学生这些故事都是从课外书中得到的,这样不但使学生对课外书产生好奇心,而且也会使他们产生迫切读这些书的愿望。

A、营造“书香”氛围――激趣。即经常创设一种浓厚的“书香”氛围和激动人心的“书林”境界,让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精神文明宝库的神圣感。

B、乃借“书本”资源――导趣。如黄菊萍老师在学完(草船借箭)后,有意识地向学生介绍三国的情况,课后不少学生都读起了《三国演义》,全班掀起了一股“三国热”。

通过一期的实践、实验班学生读外阅读的人数达到80%。

3.2.2 推荐阅读作品,学生有了阅读兴趣,往往会漫无目的地读书,不分良莠地读,到底读哪些书对自己的帮助最大呢?这就要靠老师引路搭桥,做到“趣”、“广”、“适”。

①根据学生年龄特点,选择不同读物:

课题组要求实验班级的教师给学生选择课外阅读读物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年段学生的知识水平,兴趣和爱好。2010级学生选择拼音读物,图文并茂;2007级学生培养通读、略读和速度。

②结合课堂教学,选择不同的读物:

在实验实验班的语文教师根据自己教学的课文介绍与之有关的读物,让学生在预习时参考。如在教《将相和》一文前,让学生阅读《中国历史故事选》。教学结束后花一些时间对这些内容进行讨论,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读书兴趣,也便于教师了解学生课外阅读效果。

③选择的读物是多方面的,既按语言规范,又要有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体裁上有诗歌、散文、议论文、故事、寓言、童话,内容上应包括哲理、科技、天文、历史、自然、地理等。这样才能使学生得到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

3.2.3 培养学生阅读方法“读”、“思”、“记”。书海茫茫。学生怎样才能从中吸取知识的营养并能学以致用?这就要老师从中指点,在实验班要求语文教师对学生的阅读做到以下三个方面的指导:

①“读”的指导。让学生知道“读”的方法有三;一是浏览性地泛读,对大部分浅显易懂的书或阅读价值不高的书籍报刊、可采取浏览法,即“随便翻翻”,大致了解其产主要内容这种方法可按照“速度――寻找知识点――摘记”的程序来进行,如阅读报刊,引导学生快速阅读。用找标题、找中心句的办法按搜寻

知识、要点或有价值的信息,并简要摘记。

②“思”的指导,“思”即思维。托尔斯泰说“知识只有当它靠积极的思维得来而不是凭记忆得来的时候,才是真正的知识”,教师在实验中要求学生通过概括内容、复述原文、体会思想感情、分段分层、理清文章条理等多种形式的专项训练,引导学生逐步掌握分析、概括、比较、综合、联想等思维方法,达到以读促思以读促写的境界。

③“记”的指导。“记”即做笔记。俗话说:好脑袋,不如一支烂笔头。一是做疑问笔记。要求学生在进行课外阅读时随手把读书时产生的心得、评语、疑问随时写下来,向指导教师请教。二是做摘录笔记。把读书时的好句子、词语、片断摘录下来。三是做提纲笔记。能过一段时间的培养,实验班的学生60%能做到“不动笔不看书”的好习惯。

3.2.4 发挥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优越性。①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相结合,相得益彰。“得法于课内、得益及至成长于课外”。把课内所得之法。及时要求学生应用于课外阅读之中,以求化方法为能力,使学生的阅读能力越来越强,从广泛的课外阅读中学习知识,增长见闻,以求课外促课内。要求实验班教师结合教材特点,以落实重点训练项目为“经”,使学生掌握方法。以优秀课外读物为“纬”,引导学生应用阅读方法,从而构建“经、纬”交错网络,相互引发,相得益彰。

3.3 总结阶段。通过一系列活动的培养,实验班171名学生的课我阅读能力得到全面的提升,在学校举行的“演讲比赛”中,三个班均获得较好的成绩,在期末考试中三个班的阅读题得分率平均为95%。

4 研究成果

通过一系列实验活动,课题组人员针对农村学生的特点,采取多种措施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使全乡的学生阅读得到较大的提升,同时也促进了我乡小学教师的课外阅读量。

4.1 增加学生家庭的藏书,丰富了学校的藏书,让学校的课外读物充分地利用起来,借阅图书的学生大幅增加。

4.2 增强了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大自然的热情,让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受到美的熏陶。

4.3 学生参加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积极性得到增强。

篇5

【关键词】 初中语文;课外材料;活力课堂

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生的语文学习应该打破学科的界限,注重跨学科的跳跃,适当拓宽学习领域,这样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所以,一线教师要认识到课外阅读材料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教学中能够恰到好处地引进课外材料,一方面对课文学习进行有益补充,另一方面调节课堂气氛构建活力语文课堂。下面是我结合具体课例,探讨引入课外阅读材料对课文解读的作用,粗浅做法,仅供参考。

一、引入课外材料,导入新课

未成曲调先有情。作为教师一定要想方设法为学生找到一块跳板,使得学生首先对所要学习的课文增加好感,愿意走近它,慢慢观察它,继而接受它。我们可以选择的跳板很多,比如课文相关的课外材料,就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间距,让学生 “跳一跳”就能够“摘得到桃子”。课前,教师可以收集整理与课文相关联的资料,如作者简介,作者的逸闻趣事,写作本文的时代背景等,经过精心的筛选,通过合理的方式展示给学生。

如教学《端午日》一课,导入时老师利用悲哀的乐曲做背景,深情讲述屈原空有一腔热血报国无门,含恨跳江而亡,以死明志的故事,给学生平静的心湖投下一块石头,引起唏嘘一片。然后利用精美的课件,展示一幅幅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等端午风俗图片。不论是故事还是图片,都是教师想方设法拓展文本,为学习课铺垫。这些举动激活了学生的思维,会自然产生探究课文的愿望。

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教学导入可以极大地激起学生的兴奋情绪,使得他们快速调整状态,愉快地投入到课文的学习中。事实证明,巧用课外材料导入新课,可以架起学生与书本的桥梁。学生主动地通过这个“桥”,积极地汲取知识的甘露。

二、插入课外材料,营造情境

教学时教师把与课文意境相吻合的课外阅读材料,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在特定的教学情境中,课文中的语言形象和情感迅速渗透到学生的心坎上,使得学生的情感得以诱发,耳醉其音,心醉其情。未开始学习课文,心已经被带到了作者笔下的情感世界,从而萌生强烈的阅读兴趣。

如教学《,你在哪里》一课时,利用声像俱佳的多媒体,直观形象地给学生播放《十里长街送总理》的录像。和着悲伤的音乐,在浓浓的哀思中,学生一边观看,一边流泪。教师继续煽情:我们敬爱的已经逝世一周年了,许多人仍在深切地悼念他,深情地怀念他。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作者用独特的方式找寻他,释放对总理的深情厚谊。从而让学生怀着对总理的深厚感情,开始新课学习。

课堂上,教师把精心挑选的合适的课外材料,利用集合声音、文字、图画等为一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展示给学生,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感性内容,积淀深厚的情感。这样的课堂“课伊始情已生”,学生自然愿意带着浓情去触摸冰冷的文章整体内容,进而品味作者深藏的情味和丰厚的旨趣。

三、添上课外材料,辅助理解

因为阅历、知识等因素,学生在阅读课文过程中,会多少遇到一些疑难问题,出现思维一时阻塞的现象。此时在他们的脑海中就会疑云缭绕,急需通过老师的“盲杖”,来指引清晰的阅读方向。此时教师从课外引入与课文有关联的材料,适当进行文本延伸,能够为释疑创设巧妙的突破口,引领学生的思路,激活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走进文本,与作者进行平等的交流,水到渠成地对某些知识点解疑释惑,巧妙化解课文的难点,让课堂教学得以正常维系。

如教学《范进中举》,必然要引导分析范进中举喜极发疯的原因。这方面内容距离学生比较遥远,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教师适时引进《儒林外史》这本小说涉及的社会背景以及牵连的科举制度,帮助学生弄明白古代科举考试给读书人身心的严重荼毒,排除文本解读障碍,顺利突破教学难点。

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时会出现思想的困顿,此时如果仅仅凭借教师的说教,难以化解疑难点。如果教师及时添加课外材料,用相关的资料辅助一下。四两拨千斤,可以消释学生阅读的“绊脚石”,助推“文本解读”,体现出“画龙点睛”的效果。

四、使用课外材料,迁移知识

我们学习的课文就是个例子,依靠课本中有限的文章,去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贯通语文知识,显然是不可能的。要想迁移知识、培养语感,重要的途径还是培养学生海量阅读的习惯。所以教师要能够睿智地引领学生把语文的触角延伸到课外。有针对性、有计划地向学生推荐课外材料,让学生把课堂上学到的知识带到课外,进一步巩固,实现知识的迁移。

如《藤野先生》,课文学习结束时,老师可以趁势引导学生阅读类文。(1)诗歌《自题小像》,本诗和课文的主旨相合,都是表达作者的爱国深情。这种情感在两篇文章中都能一一印证。(2)《忆先生》和《我的老师》,将课文中学习的尊师、念师的情感以及描写人物的方法,在这些文章中再次巩固。

实行课程改革后,新教材的课后思考练习中多了一些“收集资料”的题目。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阅读教学中,树立引进课外材料的思想,不断更新课程资源观念,加强课程资源整合意识,给学生收集整理合适的课外材料,侧面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逐步厚积学生的知识,为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助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新课程观念在不断更新,很多的语文教师敏锐地发现:教材不再是语言文字学习的唯一途径。所以重视课外阅读材料的引进,就像重视菜中盐一样,把语文课堂教学进行适当延伸,已经成为流行,成为时尚。我们老师一定要智慧渗透课外阅读材料,有益补充课文知识,努力成就完美高效的语文教学。

【参考文献】

[1]潘云忠.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J].文学教育(上).2014(05)

篇6

关键词 农村 阅读教学 有效性

学习语文重在语文实践,重在训练。“读”是最为基本的实践和最为有效的训练。在课堂教学上,教师应改变多余的分析讲解为学生扎实认真的阅读、背诵训练。因此,阅读教学中需针对不同的情况制定相应的策略。

一、抓好课内的阅读教学

据权威调查发现:70%以上的农村学生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完成新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量(新课标要求九年课外阅读总量应在400万以上)。从调查的结果来看,学生的课外阅读极为贫乏,课外阅读量的不足直接影响课堂教学。长期以来,农村的初中语文教师最深的感触是农村学生知识面狭窄,看的课外书太少,很多问题无法交流。这些因素使阅读教学成为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老大难。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注意培养学生阅读的方法。

(一)坚持“以读为本”,引导学生学会“读书”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阅读教学以读为本,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特点。美国诗人柯勒律治把读书人分四类:第一类,好比计时的沙漏,读书好像漏沙,注进去,漏出来,到头来痕迹也没有留下;第二类,好比海绵,什么都吸收,挤一挤,流出来的东西原封不变;第三类,像滤豆浆的布袋,豆浆都漏了,留下的只有豆渣;第四类,像是石床的矿工,把渣甩一旁,只拣些纯净的宅石。第四类读书人在阅读过程中完成了“矿石”到“宝石”的升华过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着重指导学生把在精读课文中学到的读书方法用于阅读实践,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让他们学会读书的方法。

(二)指导学生通过实践明白阅读中坚持一课一得,读写结合的重要性

教学中,教师对学生每一次阅读都要有具体的要求、任务和目标。要求学生每人备有阅读笔记,读书是要做好记录,并适时监督检查。在每周的晨读课上,安排落实阶段任务,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要求学生在课堂笔记本上做好记录,教师抽查。比如在预习《济南的冬天时》,可以先让学生分组利用工具书认识理解文中的生字新词;再让学生在自由朗读中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和作者的情感;最后前后桌同学一起研讨文章写景的层次和结构。这样有针对的训练,可以一举两得,一方面让学生品味文段,知道从中筛选信息,提高语言积累;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从感性的角度,提高写作水平,以读促写。

(三)注重阅读兴趣的培养,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强烈的阅读兴趣是促使阅读活动深入开展的内驱力,是构成阅读能力的最为活跃的因素,要产生这种内驱力,首先是需要;其次是满足;第三是入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有一项研究表明,如果老师能发现、奖励和发展学生在阅读中所表现出来的每一个优点,那么他们就会以乐观的态度对待老师的教学活动,爱上这门课程。教学中应尽可能增加趣味性,在活动中、在游戏中引导学生学习语文,应用语文,使学生品尝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增加学生上阅读课的兴趣。

二、抓好课外阅读的指导

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学习语文要两条腿走路,既要求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要引导学生课外学语文、用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充分的课外阅读时间,然后对其进行必要的指导和监督,让学生不至于盲目阅读。因此,我们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在课后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让学生有书可读

1.利用好学校图书馆,完善班级图书角

在农村,各项社区服务滞后,学校图书馆是学生读物的主要来源。但是农村中学图书馆书籍来源匮乏,又很少面向学生开放,因此,学生很难跟上当前社会的发展。教师一面向上级领导反映要求开放学校图书馆并进一步完善,另一方面可以根据情况在班上设立图书角,通过各种方式提供与时俱进的报刊杂志,此外应该开设阅读课。我所教的这个班,今年要求学校图书馆开放,结果发现学生阅读热情比较高,每周借书他们是迫不及待,而后作文写作时,材料广泛了。学生的阅读有了实质的支持,感受到图书馆是学习的乐园,他们的阅读兴趣自然会增加。

2.与家长沟通,提供良好的阅读环境

针对农村中学学生严重的缺乏课外阅读书籍这一问题,我们必须联系家长,通过家长会、家访,向家长宣传课外阅读对丰富学生的知识、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重要意义,要求家长从经济上对学生阅读提供必要的支持,让学生在家少接触通俗读物、电视和游戏,利用不多的课余时间多看点有意义的书籍。

(二)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必要指导

初中学生的识别能力、自控能力还很差,课外,教师需要在如下方面对他们的阅读进行指导。

1.指导学生会选择图书

开卷未必有益,说的是选择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不如不读。如今,农村家庭都有了电视,镇上有网吧。于是不少学生把课余时间都花在看电视、玩游戏、看通俗读物上。大多数学生最喜欢看的是连环画、漫画、网络流行小说、武侠小说、言情小说等,他们认为文学名著不好看,而且看了也没用。再有农村学生受家庭影响,没有形成一种读书的家庭氛围,好多学生看书积极性不高。因此,教师应从图书是人类知识财富的宝库,是获得知识的源泉来引导,给他们推荐一些必读书目录供选择。

2.指导学生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贵在有所得,也是保证读书有效的方法之一。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可进行批注阅读,即对课文的语言文字进行感知,对语言的内容、层次、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用线条符号或文字加以标记。

3.引导学生使用好工具书

篇7

[关键词]师生共读 操作方法 有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0-013

语文课外阅读的好处已显而易见,而有效进行师生共读课外书,不仅能带动不爱读书的学生一起阅读,帮助他们养成阅读思考的习惯,还能给爱读书的学生一个展示交流的平台,营造出一个人人爱读的好氛围。

一、检视阅读

检视阅读是浏览性阅读,为的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搜寻到相关的内容,并从中获得最多的信息。

1.读封面。由书名开始,仔细阅读,副标题也不放过。看题目猜测一下书中可能涉及的内容,封面、封底的插图也是提取信息不容忽视的细节。在完成这个步骤之后,学生对这本书的主题就已经有了概念。

2.读目录。目录是一本书的基本框架。读目录,学生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整本书的内容有个大概了解。之后,学生就可以针对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有选择地阅读。

3.粗略阅读。学生可以一目十行地浏览,甚至几页几页地翻过,也可以细细读一页,有时连续读几页,用这样的方法把全书翻一遍,随时关注主要论点的信息,特别是书的最后几页。学生粗略又系统地完成整本书的阅读,在大脑中留下基本的信息,就能随时随地在需要的时候拿来做参考。

二、欲擒故纵地引读

激活学生的阅读兴趣,最好的办法是欲擒故纵,激发他们对新知的探求欲。

如学习了《金蝉脱壳》这篇课文,学生对蝉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课后问我:“蝉真的在地下过了三年黑暗的生活,而在地面上仅仅生活一个月就死去吗?”此时我就故意留下悬念,提供阅读信息:“去读法布尔的《昆虫记》吧。”我要求学生在阅读时,遇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应发出三种感叹:第一种感叹――“哇,我找到答案啦!”当读到具体答案时,是多么希望有人能分享这种喜悦,这是激发学生阅读情趣的最好时机。第二种感叹――“咦,奇了怪了!”这是读到困惑的地方时发出的声音,希望大家都能参与讨论。第三种感叹――“哦,原来如此!”这是阅读达到“柳暗花明”时发出的感叹,此时希望得到他人的鼓励和赞许,获得继续阅读的勇气。

三、分析式阅读

读完整本书后,应对全书的内容做一个回顾。教师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梳理,找出一些交流的话题,让学生围绕话题进行阅读,对书中的情节、人物角色、关键的细节等进行交流、评价。

例如,交流曹文轩的《草房子》:书中主要人物是哪几位?你喜欢谁?说出自己的理由。读了《鲁滨孙漂流记》,就让学生画一画鲁滨孙的漂流图:他依次到过哪些地方?呆了几年?干了些什么?这些话题的讨论,可以帮助学生读出故事中的“我”。

四、反刍式阅读

一本好书是值得反复阅读的,每次阅读都会有新的发现。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反刍式阅读方法的指导。

1.“品”中反刍。学生在读完文章后再回过头来仔细品读内容,对文章中的相关文字会产生更多的联想、想象,从而更深层面地感知文字背后所包含的情感。

2.“写”中反刍。记读书笔记是反刍式阅读不可缺少的。但教师对写的要求不宜提得过高,应多给学生提供写的机会,让学生在写中将自己的体验及感悟具体化,从而达到读为写服务的目的。

(1)写批注。在阅读时,边读边画,把书中的重点语句和重要内容用圈、点、画等符号标记出来,把自己随时产生的想法在空白处写下来。

(2)写提纲。学生读完一个篇章,可以用自己的语言将每一段内容概括地表述出来,也可以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句概括。随着训练次数的增加,学生在提纲的编写中既学会了概括,又理清了思路,还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

(3)写体会。整本书读完后,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收获、体会或认识,及时结合自己的实际用语言记下来,表达的就是学生真实的思想情感。

3.延续活动中反刍。书读完后,还有许多的活动可以进一步丰富读书的生活。教师可针对不同的书采取不同的延续活动。对学生感兴趣的《鲁滨孙漂流记》,可以让学生为主人公画像,为书配上插图。学生喜欢的《窗边的小豆豆》可以将其中的某一章节排演成话剧。读了《昆虫记》后,就让学生去观察一种小动物,写出它们的生活习性。

篇8

【关键词】阅读;表达;练笔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从整体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怎样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提高语文素养呢?笔者就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开辟语言积累途径、丰富学生语言积累浅谈几点体会。

一、扩大课外阅读,在泛读中积累语言

吕叔湘先生说过:“同志们可以回忆自己的学习过程,得之于老师课堂上讲的占多少,得之于课外阅读的占多少?我回想大概是三七开吧。也就是说,百分之七十得之于课外阅读。”可见阅读对写作益处极大。教学中,我坚持做到以下三点:

1.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

为了营造 “以爱读书、多读书为荣”的氛围,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我在班里开展了每月一次的 “读书之星”活动。被评上“读书之星”的学生可得到一张“喜报”,班里绝大多数的学生都有这种成功的体验,学生也逐步真正爱上了课外阅读。

2.保证学生读书的时间

我把读书作为一项常规性的家庭作业,要求每位学生每天都要读书半小时以上。每周我还至少安排一节课外阅读课,让学生带来自己的书和同学交换着看,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课外阅读课成了学生最喜欢的课,学生在读书活动中,内化了情感,积累了语言。

3.教给学生读书的方法

在学生阅读课外书的时候,应该教给学生一些科学阅读的方法:如精读法,略读法,查读法,速读法,画批法,卡片法,最佳时间法,停顿联想法等。以卡片法为例:鼓励学生边读边摘录好词好句、名言警句、精彩片断,并把它们做成卡片,利用上学路上、早读等时间背诵,到了学校后就把这些好词好句、好片断到小组长那儿背出来。一周下来,如能坚持每天背诵,就能评为每周的“背诵之星”。家长也从中分享到了孩子的喜悦,会更积极督促孩子博览群书,帮助学生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二、开展说话训练,在表达中积累语言

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非一朝一夕之功,它靠的是长年累月的积淀。为此,我在平时的教学实践中,开辟了说话园地,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说的训练。

1.挖掘语言训练点

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把握合理时机,设计灵活形式,让学生练习说话,使学生把学到的语言材料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并沉淀积累。如学习《柳树醒了》一课后,我发现学生对这首洋溢着无限童趣的诗歌意犹未尽时,便趁机引导:孩子们,请大家想想,美丽的春姑娘还会唤醒谁了呢?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仿造课文编起了诗句,如春天跟小河说话了,说着说着,河面上的冰化了,小河又唱起了欢乐的歌;春天跟小朋友握手了,握着握着,小朋友脱掉了厚厚的棉衣,跑到田野玩耍了……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积累了鲜活的语言,真让我感叹不已。

2.复述经典好课文

在教学中,教师可用故事描述、导游介绍、即兴表演等形式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课文进行复述,在说话中沉淀积累。如《小英雄雨来》一课故事内容较多,可以引导学生先根据段落层次编写小标题式的复述提纲:游泳本领高—上夜校读书—掩护李大叔—雨来没有死,然后再进行课文内容的复述。这样,不但训练了学生的概括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生喜欢表演,对于故事性强,有情节的课文,都可以尝试让学生表演,在表演的基础上,课文内容也创造性地复述出来。如《小木偶的故事》一文,我让学生在读懂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抓住文中的几个动词,按一定的顺序,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边表演边复述,课堂气氛很热烈,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三、重视实践运用,在练笔中积累语言

说过:“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在教学实践中,我积极寻找学生与课文的共鸣点和生活中的兴趣点,处处创设写话情境,鼓励学生大胆表达,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1.创设作文情境

创设作文情境,也就是将社会大课堂中的景观、现象浓缩到小课堂中,营造一个生动的情境。作文情境既可以广泛利用录音、录像,也可由教师匠心独运地设计画面等。如在口语交际《夸夸我的家乡》的课堂上,教师把事先准备好的《秀美安阳》录像片段播放给大家看,学生们边看边发出感叹:“原来我们的家乡竟是这么美丽,怎么平时我们没有这么强烈的感觉?”看着学生慢慢进入作文情境了,教师再提出问题:安阳的哪些风光、哪些景物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这样有情有境在先,作文中自然就会有话要说。

2.鼓励想象作文

想象是学生心灵的翅膀,打开“翅膀”,是为了更好地放飞真情和思想。想象性的作文题材很多:创编童话故事、课文续写等等,可以说所有的事物都可以引起想象,所有的想象都可以成为独具创意的文章。在学生的想象中,仿写课文“假如”的一首首小诗很让人感动:假如我有一枝马良的神笔,我要为亲爱的老师画一把神奇的椅子,当她往上一坐,就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劳,再也不会腰酸背疼……充满童趣的儿童化语言折射出的是想象的光辉。

3.充实作文活动

活动本司空见惯,但如果能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就会挖掘出许多鲜活的作文素材。例如:我曾经在一次暑假,为学生留了一项特殊的社会实践作业——“我赚一元钱”,假期里,学生们有的利用夜市摆起了书摊;有的帮阿姨看了一天小宝宝,当起了职业保姆;有的到小商品市场批发玩具,摆起了地摊;有的学生帮做生意的阿姨当起了服务员……真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啊!活动结束后,学生从不同的视角,不同的侧面,创作出许多闪亮的佳作,如“我从来不知道”“成功的滋味真好”“生活真是一面多棱镜”等等,学生在这次实践活动中有了亲身体验,他们笔下自然会流出汁味新鲜的文章,学生语言的积累在练笔中也就顺理成章了。

积累,靠的是日积月累的功夫,鲁迅先生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只有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并不断地在语文实践活动中积淀语言,才能真正有效地促进语言积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语文新课程标准

[2]语感论 王尚文.

[3]重视语言积累,培养语文素养 张志萍.

篇9

一、指导思想

围绕教研室2008年秋季工作要点,以“关注细节,塑造特色精致品牌”学校第四次头脑风暴为切入点,不断反思、改进以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成功做法常规化,常规管理精细化,努力追求一种有效的管理、有效的教学、有效的评价。用心地打造好附小的教学品牌。

二、工作理念:

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便利、搭建舞台,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让校园生活焕发起师生的活力。

三、工作目标:

1、抓实教学常规管理,营造规范教学氛围。

2、增强学科文化底蕴,全力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内涵素养。

4、改革质量评价机制,促进全员健康发展。

四、具体措施:

(一)精细常规,找过程要质量(关键词:常规细精实)

1、把好开学第一关。开学初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堂课、第一次教案、第一次作业批改、第一次教研活动、第一次校本欣赏……教导室都将认真督促、检查并做好记载,使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开学就走上正规。明确教师教学规范,对自己所任学科要尽心、尽力、尽责。

2、做实“六认真”。本学期继续重点抓好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评价、课外活动六个重点环节。教师要做到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后进生,在作业处理上,不准有惩罚性作业、过量及重复作业、没有梯度的作业。教导室将不定期的抽查教师的“六认真”工作情况,并予以通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校本教研做好四定: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本学期不论是随机推门听课、校本欣赏,还是“五个一”活动,提倡组内共议,发动大家的智慧,提高活动质效。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要积极主动,有思路、有方法、有特色活动规划。

4、加强对学科质量的跟踪调研。落实“堂清、日清、周清、月清”。本学期教导室将对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质量抽测或学科竞赛,及时了解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情况,并认真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推动信息化建设,营造教育新优势。本学期我们力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丰富校园网,建立班级网页,促进资源的共享;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资源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真正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并将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情况纳入日常检查,实行周统月查,与期末福利挂钩;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相互学习、交流,进行网上论坛,切实搞好并完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的创建。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工具。

(二)突出中心,找关键升品位(关键词:课学习习惯)

1、深化教学改革,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关键,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学期以学校“拓潜”课题为总纲,以“研教学之困”为主原则,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学反思”为主抓手,细致解剖、科学分析、分类指导。狠抓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加大不同学科教师课堂教学专题研究的深度与力度。真正达到教学过程的“真实、有效性”。

2、关注习惯养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即养成好习惯。本学期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为突破口,继续从读书、说话、写字等方面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落实好“五过关”和“作业展评”活动。

3、强化集体智慧,以教师为中心。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保障,是达到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参谋部。因此,真正的教育教学实效的来源在于教研组,审视多年来教研组工作的薄弱环节,本学期我们要克服教研实效性不大的不足,从实际出发,实效入手以提升教研水平实质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实行教研策划四步骤:集体分析——教研组长在开学之初,要对各自的组在上学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本组在教育教学上的理念和解决的问题方法、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不足,及如何发挥他们的潜在的能动性上想心思;提出专题——根据本组的教学实际,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提出本组、学科的教研专题及实施策略;开展活动——新教师的过关课、阶段把关教师的示范课、组里青年教师的跟踪课,同行对比式的研究课,强化研、讲、评、思的流水线引导。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鼓励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总结反思——搭建多种平台,为教师们留下实践、探索的痕迹。同时进一步探讨3+1+1“情智”备课和“诚信”备课的操作的最优化。

(三)狠抓重点,找突破求创新(关键词:读写经典)

1、坚决、扎实、彻底抓好课外阅读。进一步贯彻落实教研室关于全市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考评方案。有计划的按照学校、班级课外阅读实施方案进行,(具体见《武师附小课外阅读实施方案》)确保时间到位、内容界定、指导有效、并启动首届“书香校园”读书节,以此贯穿学期始终,以活动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使其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

2、进一步优化“倾力传承、数学史话、经典赏读、英语时空、艺术鉴赏、”五大校本欣赏课的开设工作。继承以往好的做法同时,本学期力求使其在可读性、可视性、可用性上有所突破。

3、着力打造作文教学品牌。作为省“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课题学校,本学期设想围绕习作与阅读这两大方面,推出师生文学团队、狠抓三个阵地、实施多项举措把附小作文教学再推一个台阶。

一、指导思想

围绕教研室2008年秋季工作要点,以“关注细节,塑造特色精致品牌”学校第四次头脑风暴为切入点,不断反思、改进以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成功做法常规化,常规管理精细化,努力追求一种有效的管理、有效的教学、有效的评价。用心地打造好附小的教学品牌。

二、工作理念:

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便利、搭建舞台,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让校园生活焕发起师生的活力。

三、工作目标:

1、抓实教学常规管理,营造规范教学氛围。

2、增强学科文化底蕴,全力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内涵素养。

4、改革质量评价机制,促进全员健康发展。

四、具体措施:

(一)精细常规,找过程要质量(关键词:常规细精实)

1、把好开学第一关。开学初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堂课、第一次教案、第一次作业批改、第一次教研活动、第一次校本欣赏……教导室都将认真督促、检查并做好记载,使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开学就走上正规。明确教师教学规范,对自己所任学科要尽心、尽力、尽责。

2、做实“六认真”。本学期继续重点抓好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评价、课外活动六个重点环节。教师要做到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后进生,在作业处理上,不准有惩罚性作业、过量及重复作业、没有梯度的作业。教导室将不定期的抽查教师的“六认真”工作情况,并予以通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校本教研做好四定: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本学期不论是随机推门听课、校本欣赏,还是“五个一”活动,提倡组内共议,发动大家的智慧,提高活动质效。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要积极主动,有思路、有方法、有特色活动规划。

4、加强对学科质量的跟踪调研。落实“堂清、日清、周清、月清”。本学期教导室将对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质量抽测或学科竞赛,及时了解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情况,并认真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推动信息化建设,营造教育新优势。本学期我们力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丰富校园网,建立班级网页,促进资源的共享;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资源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真正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并将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情况纳入日常检查,实行周统月查,与期末福利挂钩;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相互学习、交流,进行网上论坛,切实搞好并完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的创建。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工具。

(二)突出中心,找关键升品位(关键词:课学习习惯)

1、深化教学改革,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关键,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学期以学校“拓潜”课题为总纲,以“研教学之困”为主原则,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学反思”为主抓手,细致解剖、科学分析、分类指导。狠抓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加大不同学科教师课堂教学专题研究的深度与力度。真正达到教学过程的“真实、有效性”。

2、关注习惯养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即养成好习惯。本学期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为突破口,继续从读书、说话、写字等方面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落实好“五过关”和“作业展评”活动。

3、强化集体智慧,以教师为中心。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保障,是达到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参谋部。因此,真正的教育教学实效的来源在于教研组,审视多年来教研组工作的薄弱环节,本学期我们要克服教研实效性不大的不足,从实际出发,实效入手以提升教研水平实质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实行教研策划四步骤:集体分析——教研组长在开学之初,要对各自的组在上学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本组在教育教学上的理念和解决的问题方法、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不足,及如何发挥他们的潜在的能动性上想心思;提出专题——根据本组的教学实际,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提出本组、学科的教研专题及实施策略;开展活动——新教师的过关课、阶段把关教师的示范课、组里青年教师的跟踪课,同行对比式的研究课,强化研、讲、评、思的流水线引导。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鼓励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总结反思——搭建多种平台,为教师们留下实践、探索的痕迹。同时进一步探讨3+1+1“情智”备课和“诚信”备课的操作的最优化。

(三)狠抓重点,找突破求创新(关键词:读写经典)

1、坚决、扎实、彻底抓好课外阅读。进一步贯彻落实教研室关于全市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考评方案。有计划的按照学校、班级课外阅读实施方案进行,(具体见《武师附小课外阅读实施方案》)确保时间到位、内容界定、指导有效、并启动首届“书香校园”读书节,以此贯穿学期始终,以活动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使其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

2、进一步优化“倾力传承、数学史话、经典赏读、英语时空、艺术鉴赏、”五大校本欣赏课的开设工作。继承以往好的做法同时,本学期力求使其在可读性、可视性、可用性上有所突破。

3、着力打造作文教学品牌。作为省“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课题学校,本学期设想围绕习作与阅读这两大方面,推出师生文学团队、狠抓三个阵地、实施多项举措把附小作文教学再推一个台阶。

一、指导思想

围绕教研室2008年秋季工作要点,以“关注细节,塑造特色精致品牌”学校第四次头脑风暴为切入点,不断反思、改进以往教学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将成功做法常规化,常规管理精细化,努力追求一种有效的管理、有效的教学、有效的评价。用心地打造好附小的教学品牌。

二、工作理念:

为全校师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便利、搭建舞台,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全心全意为大家服务,让校园生活焕发起师生的活力。

三、工作目标:

1、抓实教学常规管理,营造规范教学氛围。

2、增强学科文化底蕴,全力提高教学质量。

3、提高教师专业水平,提升教师内涵素养。

4、改革质量评价机制,促进全员健康发展。

四、具体措施:

(一)精细常规,找过程要质量(关键词:常规细精实)

1、把好开学第一关。开学初对于教师的教学工作计划、第一堂课、第一次教案、第一次作业批改、第一次教研活动、第一次校本欣赏……教导室都将认真督促、检查并做好记载,使学校的教学工作一开学就走上正规。明确教师教学规范,对自己所任学科要尽心、尽力、尽责。

2、做实“六认真”。本学期继续重点抓好备课、上课、布置批改作业、辅导、评价、课外活动六个重点环节。教师要做到精心备课、精心设计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精心批改作业、精心辅导后进生,在作业处理上,不准有惩罚性作业、过量及重复作业、没有梯度的作业。教导室将不定期的抽查教师的“六认真”工作情况,并予以通报,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3、校本教研做好四定:定时、定点、定内容、定主讲人。本学期不论是随机推门听课、校本欣赏,还是“五个一”活动,提倡组内共议,发动大家的智慧,提高活动质效。各教研组长、备课组长工作要积极主动,有思路、有方法、有特色活动规划。

4、加强对学科质量的跟踪调研。落实“堂清、日清、周清、月清”。本学期教导室将对各年级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进行质量抽测或学科竞赛,及时了解各年级各学科教学情况,并认真进行质量分析与总结,提出相应的具体措施,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5、推动信息化建设,营造教育新优势。本学期我们力求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丰富校园网,建立班级网页,促进资源的共享;引导教师充分利用已有的互联网、远程教育网等资源积极开展教研活动,真正实现网络资源的共享,并将远程教育资源利用情况纳入日常检查,实行周统月查,与期末福利挂钩;组织教师相互听课评课,相互学习、交流,进行网上论坛,切实搞好并完善学科网络教研团队的创建。使信息技术真正成为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效益的有效工具。

(二)突出中心,找关键升品位(关键词:课学习习惯)

1、深化教学改革,以课堂为中心。课堂是教学的关键,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本学期以学校“拓潜”课题为总纲,以“研教学之困”为主原则,以“课例”为载体,以“教学反思”为主抓手,细致解剖、科学分析、分类指导。狠抓低年级的拼音教学、中年级的作文起步教学、高年级的阅读教学,加大不同学科教师课堂教学专题研究的深度与力度。真正达到教学过程的“真实、有效性”。

2、关注习惯养成,以学生为中心。教育即养成好习惯。本学期将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态度和习惯为突破口,继续从读书、说话、写字等方面来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真正落实好“五过关”和“作业展评”活动。

3、强化集体智慧,以教师为中心。教研组是教学研究的基地,是提高教师教学素养的保障,是达到理想教育教学效果的参谋部。因此,真正的教育教学实效的来源在于教研组,审视多年来教研组工作的薄弱环节,本学期我们要克服教研实效性不大的不足,从实际出发,实效入手以提升教研水平实质为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实行教研策划四步骤:集体分析——教研组长在开学之初,要对各自的组在上学期存在的共性问题及时分析,提出本组在教育教学上的理念和解决的问题方法、每位任课教师的教学特点和不足,及如何发挥他们的潜在的能动性上想心思;提出专题——根据本组的教学实际,按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要求,提出本组、学科的教研专题及实施策略;开展活动——新教师的过关课、阶段把关教师的示范课、组里青年教师的跟踪课,同行对比式的研究课,强化研、讲、评、思的流水线引导。为每位教师提供展示的平台,鼓励其不断学习,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总结反思——搭建多种平台,为教师们留下实践、探索的痕迹。同时进一步探讨3+1+1“情智”备课和“诚信”备课的操作的最优化。

(三)狠抓重点,找突破求创新(关键词:读写经典)

1、坚决、扎实、彻底抓好课外阅读。进一步贯彻落实教研室关于全市中高年级课外阅读考评方案。有计划的按照学校、班级课外阅读实施方案进行,(具体见《武师附小课外阅读实施方案》)确保时间到位、内容界定、指导有效、并启动首届“书香校园”读书节,以此贯穿学期始终,以活动提高学生的内在素养,使其与经典同行,打好人生底色。

2、进一步优化“倾力传承、数学史话、经典赏读、英语时空、艺术鉴赏、”五大校本欣赏课的开设工作。继承以往好的做法同时,本学期力求使其在可读性、可视性、可用性上有所突破。

3、着力打造作文教学品牌。作为省“习作教学理论与实践研究”的实验课题学校,本学期设想围绕习作与阅读这两大方面,推出师生文学团队、狠抓三个阵地、实施多项举措把附小作文教学再推一个台阶。

(四)强化薄弱,多用心上台阶(关键词:用心重视)

1、加强培优帮困工作。重视优等生的培养,完善培优工作的监控措施及测评方法,加强目标、过程、终端管理,建立健全专题研究题库及知识模块,逐步形成培优师资梯形队伍,力争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同时重视帮困工作,要求每位教师一要重视课内帮困,二要及时与家长取得联系,防止个别厌学情况的发生。

2、坚持开展教师培训活动:周三业务培训、案例分析培训、网络教研培训。鼓励教师要钻研课改前沿信息和读理论专著,提倡读整本书、围绕专题读书。每位教师在业务学习上要做好“六勤”:勤学课;勤听课;勤研课;勤评课;勤跟课;勤反思。

3、加强英语教学。英语教学质量有利于提升学校办学品位,打造学校的教学品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本学期,英语课必须上齐、上足,英语教研组就如何提高英语教学质量加强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强化英语教学。强化管理,真抓实干。通过各种行之有效的英语活动营造英语学习氛围,力争在本学期的英语欣赏课、讲课比赛和英语抽考中能取得好成绩。

4、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工作。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教育的目的。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必须以学生非智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的提高为条件。本学期我们将按学校大艺术观的要求从文学素养、口语交际、艺术修为入手开展小型的综合素质活动。如:低年级的拼音过关、计算比赛,中高年级的朗读、阅读赛,课本剧表演,作文比赛,英语会话比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五、具体工作:

九月份

1、组织学生入学报到。

2、教研组、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3、新生学籍的建立。

4、各学科网络教研培训

5、“迎国庆”校园书画展

6、第一次常规检查

十月份

1、开展课堂教学比武活动及选拔英语空中课堂讲课比赛

2、一年级拼音过关。

3、首届“书香校园”读书节

4、数学课题实验展示课筹备

5、迎黄冈市中高年级读写竞赛预赛

5、第二次常规检查。

十一月份

1、迎接省教改巡礼

2、中高年级的经典诵读展示活动

3、黄冈市中高年级读写竞赛决赛

4、一、二年级的“五过关

3——6年级语文口语、阅读、习作抽查活动

5、优秀作业展评

十二月份

1、五个一活动

2、校作文、数学竞赛

3、中高年级学生《思品与社会》知识竞赛

6第四次常规检查。

一月份

1、期末考试与质量分析

篇10

关键词:初中;语文素养;内涵;侧重点

自从走上工作岗位,十多年来,我就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师,前多年,总拿所带学生的语文成绩引以为自豪,但近几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我越来越觉得,只就书本教知识,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那么,新时期的初中语文到底应该怎样教,应该教给学生什么,实在值得广大从教者深思。

一、准确把握语文素养的内涵

以往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包括师生、家长在内的大多数人都把考取高分作为教学有没有成效的普遍标准,这就是所谓的应试教育。为了实现这一目的,许多老师在完成课堂教学任务之外,都精心编制订购各种各样的复习资料,不厌其烦地要求学生在课后去完成。有些还化大量的时间,亲自督促学生背诵课文、词语解释、作者简介、中心思想甚至名句名段修辞手法等内容,以所谓的题海战术和死记硬背的方法提高考试成绩。效果当然会有,三年辛苦,成绩是提高了,但事实上大部分学生的能力依然停滞不前,其语文素养还是没有得到多大的提高。新时期,我们逐渐认识到,初中语文教学,必须牢记弘扬爱国主义的思想感情,体现学生听、识、读、说、写的基本能力,培训学生良好的语感,深刻的思维,基础的人文修养和审美能力。不仅要提升学生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而且要培养他们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他们具有能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等等,简言之,就是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新时期初中语文教学侧重点

(一)学会学习

从素质教育的角度出发,我们进行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具有一定的学习意识和自学的能力。21世纪,社会需要的是能力而不是文凭,只有拥有较高的语文素养,才能立足于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因此必须学会学习,保证自己的可持续发展。为实现这一目标,语文教师一定要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充分估计学生的智力潜能,充分相信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帮助他们克服外界不良因素的诱惑,指导他们自觉掌握和运用科学的现代化的学习模式,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他们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应变能力,从而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提高。

(二)学会阅读

阅读是初中学生完成知识积累最有效的途径,是提高学生综合素养的有效方法。首先要科学引领。语文教师一定要在阅读内容上给予科学的引导,向学生推荐一些积极向上的、具有时代特色、能够体现社会正能量并适合初中学生年龄特点和兴趣爱好的读物让他们阅读。其次是做好笔记。课外阅读不是为了打发无聊的时光,而是课堂学习有效的补充和延伸,所以一定要要求学生做读书笔记。内容可以是读物中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段,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触心得。只要坚持做笔记,天长日久的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另外是评价。在长期的课外阅读过程中,学生都愿意看到自己的阅读成果,所以语文教师就可以适时地组织成果展评,让大家看看谁阅读的书籍多,谁的读书笔记写得好。最好能够给予充分的肯定与表扬,让学生在相互比较中增强课外阅读的热情,爱上阅读,学会阅读。

(三)学会写作

在所有的语文素养中,唯有写作最能体现学生的综合水平,指导学生的课外阅读,其实也是为写作积累素材。但大多数初中学生课外阅读还都比较感兴趣,一提到写作,就愁眉苦脸,那是因为他们还没有找到写作的捷径,没有体验到写作的乐趣。我的指导经验是“由段到篇,由仿到创”。就是把学生的作文训练分两步走,先是句子片段的训练,让学生把句子写通顺,能够正确使用成语及修辞手法,正确表达自己的意思,逐渐上升到能够写出比较满意的语段,并在语段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感情。当语段的训练达到一定程度,就可以指导学生写整篇作文。开始当然对结构、主体、表达等方面拿捏不准,就可以指导他们仿写。就是找出题目相近的他人优秀习作,然后自己对照模仿着来写,逐渐找到写作的窍门,最后他们一定会撇开仿文,写出具有自己真实情感和表现特色的好作文。

(四)学会写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