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音乐教学总结与反思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音乐教学总结与反思,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分类号】G633.951
由于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计算机与互联网为主体的信息科技;目前,这种技术已经得到了普遍的应用与广泛的实践,从小学生到老年群体皆会有所涉及;尤其是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之下,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更是得到了大范围采纳;不仅补充了教学资源,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提高了教学质量,间接的促进了教育方法、教学模式的改进;从现阶段的经验与教学反馈方面看,收效甚好。因此,以下就以信息技术作为背景,对高中音乐教学展开具体的讨论。
一、概述
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能够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实现情景创设,更新教学理念,促进教学方法转变与教学模式的革新,并有力的促进师生间的互动性,弥补教学资源不足之处,更为形象、具体、多样的将音乐世界呈现给学生。现在的高中音乐教学中,已经渐渐引入了信息技术,多以多媒体的应用为主要形式,利用网络路径,实现教学资源共享、教学现代化。
二、信息技术的应用误区说明
根据当前的教学实践经验,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误区有个方面,将技术等同于教学,通过信息资源等同于课程内容,将视听课件等同于讲授。这四个误区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对信息技术的工具性认识不清,未区分教学、工具间的关系,而且,教师对信息技术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目的不明确,有时出于教学懈怠,有时出于能力不足等。
三、常见问题的表现形式与解决方法
1、常见问题的表现形式
上面所说的四个误区,也是教学中的具体问题表现;但深入一步思考发现,主要的表现形式,集中于更深的层面;具体如下:
首先,教师技能水平不足,角色转换后适应性不强;在学习资源的摘录、选取,以及对课程相关资源的把握程度不够;
其次,对学生的主体性过于放任,未做范围限制,并且教师的指导性未得到充分发挥;在学生的能力培养方面缺少具体的方法;
第三,对于信息技术的依赖性强,无论是教师、学生,都在表现的工具的应用中,疏忽了高中音乐教学的实质,以及教学的目的;
第四,未能将信息技术、学生能力培养、教学方法改善、教育模式革新进行有效的关联,缺少系统性。
2、解决方法
首先,教师应该以高中音乐教学的课程作为基础,分析内容,再通过信息技术来撷取适当的材料,制作教学课件;另一方面,对于学生在感官能力、接受程度、兴趣、教学质量进行教学中的评估,教W后的反思,并进行进一步完善;在课件制作与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要做到有的放矢。
其次,需要对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指导性这种位置转换,教师的课堂权力集中到教师成为教学的设计者、创造者间的权力进行区分,然后,采取积极的适应态度,去把握当前教学中的一些实际功能,让自己的创造能力、知识复用水平在信息技术的运用中得到更好的发挥与体现,完善教学事业,成就教师自身。
第三,将信息技术作为教学手段之一种,减少依赖性,增强对新课改后的高中音乐教学的实质的考虑,并与学生进行信息技术与高中音乐教学关系的讨论,教师与学生共同面对信息技术的挑战,进行理性解析,找到具体的平衡。将目光转向实际的教学中,以此为中心,更好的应用辅的信息技术工具。
第四,在应用信息技术的同时,要注意教学理念与目标的改变,如以多元化的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可以通过图片、音频、视频让学生更好的提高感受力、分辨力;通过教学情境设置与创意让学生更好的提升审美鉴赏能力;利用游戏互动的方式,让音乐与学生的学习成为一个整体,学生融入音乐、音乐融入学生人生,为其审美、性格、理解力、想象力、创造能力提供一个更好的训练过程。
四、高中音乐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向
通过以上分析,建议按照系统论的思维方法,重新整理思路,寻找新的教学路径;具体来讲,就是建构起信息技术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学的理论;从教学结构上进行教师角色、学生角色的定位;寻找学习动机,从信息技术的具体应用中,不断反思,总结经验,以音乐艺术培养学生的崇高品质;将高中音乐教学的目标提升到一个艺术-人生的新高度,以修养、学识、审美鉴赏、音乐实践作为新的方向;重点培养与训练各种能力;比如,在鉴赏中增加感受体悟的文字表达、风格比较;在歌唱与演奏中注重技巧的学习、训练、展示;并激发学生不断进入创作领域,对基本的音乐元素,如音阶、调式、节奏节拍进行实践应用,让音乐与技术更完美的整合,更好的寻求信息技术与资源在高中音乐教学中的有益性。
篇2
关键词:高中;音乐教师;专业素养;发展
高中音乐教师由于“艺考热”的到来,很多教师只注重如何带好艺考生,而忽略了自身也需要提高一定的专业素养,不断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高中音乐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关系到自身的利益,更重要的是能够提高我国高中艺术教育水平,保障高中艺术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
教师专业素养具有十分丰富的内涵,主要包含师德素养、理论素质、学科能力和教育品质等。而音乐教师的专业素养在教师专业素养的基础上又包括了专业知识素养、专业技能素养、专业情意素养和教育教研能力素养四个方面。
音乐学科的知识包括美学原理、音乐概论、中外音乐史论、音乐名作名曲鉴赏在内的一般音乐理论等。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中外音乐名作欣赏,强调对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培养。音乐教师若不具备完备的音乐理论基础知识,将无法胜任其职。教师专业素养不仅仅是专业技能,能力也不可忽略,音乐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教学能力和音乐作品创作能力等。当前,音乐教师为了适应新形势,必须在原有专业技能的基础上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专业情意实际上就是专业态度,一个人做什么事情若没有任何态度,那事情肯定不会做成。霍兰德认为,社会型劳动者喜欢从事为人服务和教育他人的工作,其个性适合做教师,因为他们热情慷慨,善于交际,渴望发挥自己的社会作用。高中音乐教师凭借世人对教师的这种印象,就应该拿出一个好的态度,认真、积极地备课、学习、上课。而音乐教育科研是以音乐教育实践和理论为对象,揭示音乐教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是对音乐教育过程中所发现的新思想、出现的新问题的研究,运用科学的方法来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是指音乐教师为完成制订的教学任务与目标而需要具备的能力(包括语言表达、课堂管理、教学示范、信息技术操作和创新教学)以及进行教学研究的能力。
音乐课程是一门综合课程,不仅有音乐、视觉音乐、戏剧、舞蹈等不同门类音乐的综合,有对音乐知识、创作技能、文化背景、风格流派等不同学习内容的综合,还有音乐学科与其他学科的综合。要胜任这样的课程,教师必须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发展专业素养的途径
教师取得“专业素养”的途径有很多,其中包括读书学习、教学反思、同行交流、行动研究、专家引领、课题研究、网络研修、教师成长记录袋等。其中,对高中音乐教师比较有效的途径有以下几种。
1.读书学习
读书破万卷。书本知识无穷,能够做到天天读书,并在读后摘抄一些经典的句子,对自己的专业发展肯定有很大用处。音乐学科本身是一门综合学科,它不仅包含许多专业知识,同时也包含很多其他学科的知识。要想胜任这样的学科教学,就需要音乐教师掌握大量的知识。这就要求我们不仅要阅读相关的专业书籍促进我们的专业知识、技能等,还要阅读一些学科外的好书籍,补充音乐教师的“空白区域”。对于高中音乐教师来讲,读书不仅能够充实我们的业余生活,更重要的是能够获取知识,做一个知识渊博的音乐教师。在课堂上,当你用滔滔不绝的经典名句为学生授课时,学生对你那种崇拜的眼神也会让你感觉到自身的魅力所在。高尔基曾经说过:“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音乐教师若能够坚持天天读书,那么“睿智儒雅、知古通今、博学多才……”这些词汇也可以用到我们身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做一名有文化内涵和有音乐修养的音乐教师不是件容易的事。
2.教学反思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教师的成长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能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所谓反思,就教育工作而言,就是指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活动及其潜在的教育观念的重新认识。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进行,新课标、新教材的实施,写好教学后记就显得更为必要了。写好教学反思是音乐教师获取“专业素养”的基本途径,那么我们应从哪些方面人手呢?笔者认为做到以下几点就可以了,首先“扬长避短”,总结亮点,积累经验;其次找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并思考解决的方法;最后记录学生的困惑、问题,多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对有用的内容记录在案,充实、完善自己的教学过程,促进教学相长。
3.同行交流
新课程计划的颁布,新教材的推行,新课程理念的逐渐渗透,不同学科的相互融合,以及与现代信息技术的整合等,这些都要求教师之间彼此合作,共同提高。
(1)互听课
“听课”是一种对课堂仔细观察的活动,它对于了解和认识课堂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同行之间相互听课是提高教师素质,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听课是教师进步的基石,对于高中音乐教师来说,音乐教材均比较浅显,每个人的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在听完别人一节课后,自己要有所悟,这也是一种进步的途径。听课和被听课都非常重要,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教学思路与方法,每个人有每个人的优点,如果我们将他们的经验都尽量掌握,那我们岂不是能够获取许多宝贵的经验?被听课,也是教师成长的阶梯。人们常说:“当局者迷。”同行们若是听完其他教师的课,又能及时提出一些问题来,根据这些问题,教师之间通过相互交流,采取一系列解决的方案,那么再上第二节课时肯定会截然不同,大有所获。互听课,不管是青年教师还是老教师,我们都会受益匪浅,其乐无穷。
(2)互展示
高中音乐教师个个都有自己比较专业的技能,各有所长,如果每位教师能够在同行面前尽最大能量释放出来,让其他教师观摩、学习,这无疑也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好途径。教育局每两年举行一次音乐教师技能大赛,这也是为了促进音乐教师的专业提升、专业再发展。通过这样一个平台,让每位音乐教师意识到自己还有待提高,不学习就会跟不上大部队,不学习就会被社会所淘汰。所以,通过同行之间的相互展示,让音乐教师能够认识到自己还有哪些不足,从而增加了自己的学习动力,提高自身的专业发展。
高中音乐教师能否发展自身的专业素养,关键还是要看我们自己的决心,只要你想进步、想发展,你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提高自己。二十一世纪是音乐的世纪,时代给了音乐教师以施展才华的机会,我们为了能够适应潮流的发展、适应新课程的目标,必须不断更新我们的知识,开拓我们的视野,发展自身专业的素养。
参考文献:
[1]北京未来新世纪教育科学研究所,完善自我:教师专业发展,高中新课程与教师专业发展,远方出版,2005-01.
[2]陶滔,高中音乐教育展望,1版,远方出版社,2005—01.
[3]潘海燕,教师的教育科研与专业发展,1版,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6-08.
篇3
关键词: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教学;师生关系;教学情境;教学策略
高中音乐鉴赏课的目的在于陶冶学生的艺术情操,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然而,在目前高中音乐鉴赏课堂中,教学方法枯燥、教学手段单一,导致很多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教学效果更是不尽如人意。因此,如何规范高中音乐鉴赏的教学行为,提高高中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成为当务之急。下面,我就结合本人多年教学实践经验,对此问题与大家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望能抛砖引玉。
一、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增强师生互动
我国心理研究证明:如果教师和学生之间能形成友好信赖的关系,那学生就可能更愿意和教师相处。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教师应该多从学生的角度去感受音乐,鼓励学生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各种理解和想法与全班同学进行讨论。同时,教师也要放下自己高高在上的架子,和同学之间建立一种平等、和谐的关系,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使每位学生都有畅所欲言、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主动地参与进来,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相反,如果把我们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强加给学生,则会降低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鉴赏力,长时间下去还会挫伤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所以,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我们应该留给学生充分的感受音乐的权利,并多与学生进行学习上的交流和互动。比如,在上课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听一首曲子,然后问他们:“你们觉得这首曲子好听吗?”学生会根据自己对这首曲子的感受如实回答好听或者不好听,对于有这两种不同态度的学生让他们进行集体发言,说出自己觉得好听和不好听的理由,这样,学生就会觉得自己在音乐鉴赏课上是可以自由表现的,同时也拉近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心理距离。
二、创设音乐教学情境,加强学生情感体验
古人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中我们必须重点突出“情”这个字眼,情即学生的情感,只有在课堂上唤起学生与歌曲作者的情感共鸣,才能真正打开学生的心灵之窗,进而使学生在情感和音乐的融合之中接受艺术的熏陶。我个人认为,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创设有效教学情境,不失为激发学生情感的一条有效途径。所谓教学情境,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教学目标,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的一种情感氛围。它有利于启发学生情感思维,开发学生智力,是提高中学学科课堂实效的重要手段。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我们可以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创设音乐教学情境,以加强学生情感体验,使学生自愿接受音乐美的熏陶。
比如,在教学生学唱第二单元第1节《多彩的华夏之音》中《上去高山望平川》这首歌时,因为它属于西北民歌,而且富有西北地方色彩的特点,因此,在课堂上我首先给学生播放了《我家住在黄土高坡》这首歌,同时又利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观看了有关西北风情的图片和影像资料,这样学生就能对西北地区的地理风貌和风土人情有个大致了解,当学生正式学习这首歌时,就能迅速融入这首歌曲所表达的音乐情境中。
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使学生体验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
要想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有效性,教师必须充分发挥自己在课堂上的控制和导向作用,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适当调控教学节奏,这样既能使课堂的每一分钟发挥出它应有的作用和价值,又能给学生留下仔细回味的余地,以促使学生音乐素养得到有效提高。比如,目前大部分音乐鉴赏课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负责播放音乐,学生负责聆听,殊不知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早就开始走神、开小差了,究其原因,学生听不懂这首歌的旋律,感受不到具体的音乐形象。因此,在高中音乐鉴赏课上,我们必须灵活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在上课一开始就做到吸引学生眼球、引起学生注意力,并使学生真切体验到音乐的奥妙和创作的乐趣。
比如,在让学生欣赏古琴曲《流水》时,我就用“高山流水遇之音”这个故事作为歌曲引入:“俞伯牙从小酷爱音乐,弹起琴来琴声优美动听,犹如高山流水一般。有一天,俞伯牙遇到柴夫钟子期,钟子期感叹俞伯牙的音乐‘巍巍乎若高山,荡荡乎若流水’,这就是著名的高山流水。钟子期死后,俞伯牙认为世上已无之音,终身不再鼓琴。”这样,通过这个小故事,立马激发出了学生的学习和探索欲望,同时也能加深学生对这首古琴曲的理解。
综上所述,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绝不是只图眼前热闹的跟风之举,而是需要我们付出实实在在的行动。音乐教学是一门很深的艺术学问,作为音乐教育者,我们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不断反思、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以创新研究出更多可以提高高中音乐鉴赏课有效性的教学策略,从而使我们的音乐课堂变得亮点纷呈,活力四射。
参考文献:
[1]窦伟.如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J].音乐时空,2013(11):15.
篇4
1 通过参与式教学,提高学生自主鉴赏能力
参与教学法是从学生的兴趣出发,让学生同老师一起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教学方法,努力让每一位同学都有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机会。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从而在巩固自己学习成果的同时,提高学习自信心与自主能力。
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可以采用问题式参与模式,教师根据教学内容与要求,有意识的创设教学情境,让学生带着疑问去学习。教师可以先创设出问题情境,激起学生的求知欲,然后是学生的体验过程,即让学生聆听,接着再重复听,最后尝试着对作品进行深层次的体验与感悟。例如,在赏析《黄河大合唱》时,笔者先让学生了解作品创作时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先对那个水深火热的年代有一定的感触之后,再向学生抛出问题,即当时有两位作曲者,他们分别创作了《河边对口曲》与《保卫黄河》,那么仔细聆听这两位作者分别选取了哪些方面作为作品的创作素材,他们又分别采用了什么样的音乐风格?学生带着问题去聆听,自然会对问题产生自己的观点,然后再让学生听一次,这是一个验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也是让学生主动参与思考的过程,最后再由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归纳总结,这样学生收获的知识也更加深刻。
另外,还可以采用发现式参与模式,这也是音乐教学中常用的教学方法,即在教师的启发或暗示下,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并找出问题的解决方法。这种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即本堂课的欣赏是要解决什么问题,为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怎样解决这个问题。最后让学生将自己思考的结果与同学进行交流学习、分享成果,最后由教师综合多方面的意见之后,提出较为全面的看法。例如,欣赏贝多芬的《欢乐颂》时,笔者先给学生讲述了贝多芬的生平经历,然后引导学生自主形成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同学们通过讨论认为,应学习贝多芬坚忍不拔的精神,从而感受他在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崇高的、壮美的激情。在明确学习任务后进行作品欣赏,有助于学生体会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这种学生自己参与的体验是教师讲解所不能替代的。
2 通过对话式教学,增强师生间的交流互动
对话式教学是在教师引导下,有目的地开展师生间或生生间的互动交流和共同探讨。这种教学方式能改变传统教师一支笔,一张嘴的“灌输式”教学模式,促使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者和交流者,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从而让学生在民主的课堂气氛中勇于发表各自的意见和看法,分享各自对音乐的感受和感悟。同时,在对话过程中教师要学会倾听,善待每一位学生的意见,尽可能的多鼓励、多表扬。只有学生提出的观点是错误的时候,教师再诚恳地提出建议并予以纠正。
例如,在鉴赏“多彩的名族风”一课时,笔者就针对本课的学习目标和要求,让学生讨论了一下我国民族音乐的产生与发展以及这些民族音乐与地方特色、地方文化、人民生活习惯有哪些关系。接着,笔者让同学们踊跃表达自己的看法,他们中有的谈到了维吾尔族的音乐,认为新疆是一个富饶、美丽的地方,维吾尔族人民都十分好客,他们的音乐都比较轻快和欢愉,同时,他们喜欢载歌载舞,舞蹈给人一种挺拔、外向的感觉;有的学生谈到了蒙古族的音乐,认为蒙古族给人第一印象就是草原上的民族,人民热情彪悍,同时蒙古族人民热爱歌舞,著名的是蒙古长调,是一种接近自然的声音;还有的学生谈到了苗族的音乐,藏族的音乐,朝鲜族的音乐……这时,笔者再对学生们的意见进行肯定和适当的补充,然后利用互联网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们重温一下这些民族的音乐和舞蹈。在这样民族的课堂氛围中,学生们情绪高涨,课程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就得以高效的完成。
3 通过比较式教学,品味音乐的情感内涵
音乐新课程提倡:通过比较音乐的不同题材、风格、表现手法和人文背景,培养学生鉴赏音乐的能力。而比较是一种较为积极的思维方式,通过比较可以发展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审美能力。在高中音乐鉴赏的内容丰富、类型很多,教师应有目的的将这些内容进行分类,并运用比较式教学法,加强学生对各类音乐的感受,提高学生对音乐的整体审美能力。
对于不同体裁的经典音乐作品,可以通过比较的方式,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体会音乐艺术的价值。例如,在鉴赏《黄河大合唱》时,可以将由《黄河大合唱》改编的钢琴协奏曲《黄河》进行对比赏析。著名青年钢琴演奏家郎朗也曾饱含激情的演奏过此曲,在学生欣赏《黄河大合唱》之前,可以先为学生播放一段郎朗演奏的视频,让学生比较钢琴演奏与合唱所带给人的不同的体验。
在音乐作品中,还有许多表达同一情感的、不同类型的作品,对其进行比较赏析,有助于学生了解不同时代人们对情感的表达方式,从而丰富学生的审美体验。例如,在对祖国的歌颂中,有捷克音乐之父斯美塔那创作的《我的祖国》,也有颂赞中华五千年文明与中国人民意气风发的精神风貌的《走进新时代》,通过比较赏析,可以发现,音乐作品是时代的见证,学生通过品味音乐作品中所蕴涵的情感内容,从而激发自己的爱国热情,进而把音乐鉴赏提升到新的高度。
4 结语
总之,高中音乐课程改革是一项艰巨而长远的任务,随着新课改的深入,教师将面临的挑战与任务会越来越多,这需要广大一线教师不断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反思教学过程,不断探索新的适合现代化教学模式的教学方法,努力创新高中音乐教学体系,从而为学生音乐文化素养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音乐创作;现状;方式;思考
1 铜仁一中学校的音乐教育情况
贵州省铜仁第一中学为贵州省一类示范性高中。学校在智力教育的同时也重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艺术修养。除按照课程标准保证音乐课时外,学生可自由选择音乐选修课与社团活动,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创新精神,实现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学习方式。
从教学理念上看,学校秉承“人人发展、人人成才”的教学理念,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优势与特长,取长补短。音乐教师们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在未知到已知的过程中感受音乐、探索音乐。从教学设施上来看,铜仁一中现有数间标准的音乐教室、排练室、舞蹈室来满足每个音乐教师的教学需要,还有学生琴房供学生自主学习的时候使用。此外,校舞蹈团、校民乐团、校合唱团、校交响乐团配套齐全,学生可根据自身特长与兴趣爱好选择相应的活动团体。
总体看来,铜仁一中音乐教学的发展现状,无论是教学理念、教学资源还是师资力量都位于全市首列,可以说代表了整个铜仁市高中音乐教学的发展水平,所以该校音乐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在当地是具有一定代表性的。
2 铜仁一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创作”模块的教学情况
2.1 学校领导层面
学校领导作为学校的管理者和决策者,影响着整个学校的教学理念与教学规划的制订。对于一门体现素质教育的学科,音乐教育如何开展,学校领导的决策至关重要。从铜仁一中学校的领导层面看,音乐教育一直受到学校领导的重视,不断在加大对音乐学科建设的投入,完善音乐教学的硬件设施;带领音乐教师组建校级音乐团体,支持音乐教师进行教学研究,鼓励学生参与各种校内外的音乐交流活动等。
对于音乐“创作”这一具体教学环节,该校领导反复提倡教师要创新思维、创新教学方式,力求学生通过音乐课的学习活跃思维、提高创新能力。以上可看出,铜仁一中学校领导在宏观层面对该校的音乐教育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为学校师生提供了优质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设施,为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创造了一个乐园。
2.2 音乐教师层面
教育的前线工作者是教师,音乐教师作为学校音乐教育的执行者,秉承何种教学理念,采用何种教学方式以及如何分配和完成教学内容,都将直接影响音乐的教学质量。
现铜仁一中的音乐教师都为本科以上学历,其中有的教龄已达10年以上,在教学实践中都有着各自独特的教学思路与方法。但从高中音乐课程内容中“创作”模块的教学要求来看,全校音乐课堂教学所使用的教材主要为广东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乐鉴赏教材》。通过访谈与观察,大多音乐教师的日常教学安排,以欣赏为主,歌唱次之,对于“创作”这一模块的教学只是偶尔进行。因此,造成该校音乐教学中“创作”模块的教学探索与实践发展相对缓慢。但值得思考的是,大多音乐教师认为,对于“创作”模块教学不足的原因不在教师而在学生,他们认为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大多没有接受系统的音乐训练,让学生参与“创作”实属纸上谈兵,很可能整节音乐课上学生会像无头苍蝇一样,无所适从,更无法集中注意力。一直以来,“审美为核心”的教学理念深入人心,高中音乐教师认为高中阶段的音乐教学重点还是应在鉴赏音乐上,却忽略了“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过程就是音乐的艺术实践过程。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激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作意识,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生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1]除此之外,“创作”模块相较于其他音乐教学模块,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掌握较强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作曲技巧,拥有即兴创作的能力,从而增加了教学难度。
2.3 学生层面
追求个性是高中阶段学生的心理特征之一。“创作”有效地符合了这一心理发展规律。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创作出属于自己的音乐作品,是颇受学生喜爱的。为了探索出适合铜仁一中实际情况的音乐创作教学模式,笔者针对学生进行了为期3周的音乐创作教学实验。
选取高二年级的7个班级进行实验,发现大多数学生对音乐创作有兴趣,但存在有想法却无从下手的问题。第一周,教师要求学生为《静夜思》的诗句创作旋律,部分学生能够即兴哼唱且旋律自然,但不能运用乐谱书写下来,原因在于识谱能力不足。第二周,为了解决学生的识谱问题,创作前先带领学生回顾乐谱的相关知识后再创作,结果显示大部分学生可以运用简谱写出一两句旋律,但写出来的乐谱并不规整。第三周,为了提高学生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将教学方式进行转变,由教师即兴弹奏一段旋律,让学生为其配上歌词,运用他们熟悉的语言和创作方式,其效果显著,学生的创作氛围较之前更加高涨,兴趣更为浓厚,反馈的作品也更多。
3 总结与思考
通过观察与思考,铜仁一中音乐创作模块的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音乐教师在教学观念上深知“创作”对学生发展的重要性,但在教学实践中由于教学模式不适应和相关知识储备欠缺等原因,对音乐创作模块施教效果不佳。而学生由于在小学、初中阶段的音乐教育程度较低、质量不高,导致大部分学生的音乐基础知识薄弱,很多时候高中音乐教师甚至要花费大量的教学时间重新回顾小学或初中阶段应掌握的音乐知识。
如何解决这些难题,关键还是在于音乐教师。音乐创作的形式是多样的,创作活动是丰富多彩的,可以说“创作”随处可见,并能灵活融入任何教学内容中。与之适应的教学方式有:第一,集体创作。“集体创作其实是一个引起个别学生创作动机的活动”,[2]由点到面,增加学生的创作信心,教师作为集体创作活动的组织者,在其中只担任掌握创作进度、解决明显错误与记谱者的工作,为学生在创作活动中提供帮助。第二,即兴创作。此种教学方式不受作曲固定形式的制约,只需要学生在音乐活动中按照自己喜欢和熟悉的方式进行创作,可以是人声,也可以是文字、图画或肢体等表现形式。除教W方法外,音乐教师还应不断提升专业知识,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学校领导也应为音乐教师创造更多观摩与深造的机会,由上而下,提高音乐的教学质量。
4 结语
回顾过往,展望未来,音乐创作力是音乐教育的一大发展趋势。在人工智能改变人类工作方式的今天,唯有关于“美”的创造是人类独有的,是机器不能替代的。高中音乐教育除了使学生获得“美”的享受外,更为重要的是使学生学会对“美”的创造。因此,借此篇文章,希望能为高中音乐教学研究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感性 理性 情感体验
随着高中课改的进一步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已再次如火如荼地展开。高中音乐鉴赏课的课改探索也在广大教师的努力下出现许多新气象,其中有一种教学现象引起了许多教师的争论,那就是——在高中音乐鉴赏教学过程中,对音乐作品的学习是用“理性”的分析来剖解作品、解释作品?还是尊重学生直接通过“聆听”用“感性”的方法去感受音乐作品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这两种教学理念哪一种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更能准确地体现高中音乐课的课程性质,能更好地完成高中音乐课课程培养目标?本文将围绕该问题进行探讨。
一、不同的声音
观点一: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既然是音乐欣赏课(也包括鉴赏课),在课堂上教师应该尽量少讲,学生应该尽量多听。①因为音乐本身具有模糊性和不可指向性的特点,它是一种非语义性的艺术。学生在欣赏音乐作品过程中,教师多讲不仅徒劳,而且也更多地限制了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很容易导致以教师的理解替代学生的理解,不利于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独到见解。如果教师一定要引导学生,则可以着重从作品的历史文化、创作背景、作曲家生平等角度去丰富拓展学生的知识,帮助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把握音乐作品的内涵。另外,持有此种观点的教师还从作曲家创作作品的角度去证明欣赏音乐作品应该“感性”而非“理性” 的道理。他们认为:很多著名作曲家的经典作品创作都源于内心一种强烈的情感驱使,并不是简单的音乐元素和作曲技法的堆砌。柴科夫斯基曾说:“写一部器乐曲……这纯粹是一种抒情的过程,是灵魂在音乐上的一种自白……”②肖邦在创作《玛祖卡》时曾说:“心中翻腾着的情感就像在风中熊熊燃烧的篝火一样炽热……”③这些都是内心直接的感性情感对作曲家在创作过程中产生影响的真实写照。这同时也说明即使是作曲家,其音乐作品也是更多地在表达内心的思想情感,而音乐元素和创作技法只是被看成能唤起演奏者和听众情感共鸣的方式而已。音乐作品的核心是“思想情感”,音乐元素只是外在的形式,所以欣赏教学更应该把握作品的“核心”,通过大量的、反复的“聆听”,注重“感性” 的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对音乐的理解。通过强调音乐元素这种外在的形式来解析音乐作品,这是舍本逐末的做法。
以上这一观点体现了广大教师的实际教学感受。因为在平时的课堂上,如果教师洋洋洒洒地从旋律、节奏、力度、和声、曲式结构等元素去剖析音乐作品时,学生往往是很反感的。一来,是听不懂这中间的许多专业性较强的知识;二来,本该内心持有的那份产生联想的“感性美”也在这种“为什么?”的理性分析中变得荡然无存。学生的“审美”在这第一步就遭到了“扼杀”,于是便出现了“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情况。所以,广大教师在长期的实践基础上得出这样的结论:对于普通的音乐欣赏者而言,感性的情感体验是不可或缺的一种心理过程,如果只是注重音乐作品的技巧、技术手法、结构形式等方面,忽略情感的直接体验,那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完整而深刻的感受音乐之美。
观点二:欣赏者对音乐作品直接的感性情感体验只是欣赏音乐的基本方式,也称为初级阶段。原因是这种仅凭“感性”的体验往往只能局限于作品的喜怒哀乐的表面感受,而无法深入作品的内涵,更无法从“理性”的角度一步步地提高,逐步达到更高层次的专业欣赏水准。换言之,高中欣赏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感受“美”,更要让学生分析、理解产生这些“美”的原因,掌握音乐作品是如何通过不同的旋律、节奏、速度、曲式结构、音色变化、调性转换、配器等形式要素来达到“美”的表现的。
此观点符合了专业音乐学习的思维逻辑。结合音乐教师自身的欣赏经验来说,如果连“主题”都无法抓住,那如何去理解和体会贝多芬《英雄交响曲》中 “英雄”在苦难中战胜敌人的感人过程和从死亡边缘重新振作、从号角声中走向光明和胜利的高大形象呢?!再如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时,如果不能真正理解奏鸣曲式结构中主部主题和副部主题的对比发展变化,不能把握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不同创作意图,那么对这部作品中所刻画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迁、思想内涵等的感受或许就无法达到十分深刻的地步。
综上所述,以上两派观点似乎各说各有理,那么在音乐鉴赏教学中如何做才好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继续深入探究。
首先要探究一下产生以上两个观点的理论依据。
二、两种观点的理论依据
要探讨某种教学方式是否合理,就不得不思考该种教学方式是否能更好地帮助学生得到发展。在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中明确指出:“高中音乐课的课程性质是通过鉴赏音乐作品使学生充分体验音乐的美和蕴涵于其中的丰富情感,为音乐所表达的真善美境界所吸引、所陶醉……”“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根据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能够认识、理解音乐作品的题材内容、常见音乐体裁及表演形式,领会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在《课标》中我们不难看出音乐鉴赏教学“感性情感体验”和“理性领会音乐元素作用”两种要求确实都是存在的。所以,持以上两种不同观点的教师似乎都可以在《课标》中找到自己教学行为的理论支撑。但通过仔细甄别“强调情感体验”、“领会元素的作用”可以看出:虽然《课标》都提到了“感性体验”和“理性分析”两方面要求,然而从宏观的培养目标来看《课标》,首先强调的是“通过学习音乐,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潜移默化中建立起对亲人、对他人、对人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而并非是音乐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的积累。从活动建议来看,《课标》也明确指出:“音乐鉴赏模块的教学,无论采用何种形式或方法,都应坚持以聆听音乐为主的教学原则,倡导对音乐作品整体性的感知和体验……”所以我们有理由认为,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心应该是直接的“感性”情感体验,而非“理性”的元素和技法的解析。
那么我们是不是可以否定“理性”分析对学生的促进作用?回答当然是否定的。为了说明音乐鉴赏课“感性”和“理性”的正确关系,我们有必要弄清在欣赏音乐过程中“感性”和“理性”各自起到的作用。
三、“感性”、“理性”在欣赏中的作用
当一个欣赏者开始欣赏一部音乐作品时,首先感受到的是来自作品的声音,这种声音通过刺激欣赏者的听觉器官让欣赏者产生情感共鸣和联想,将自己的生活经验与音乐中的情感产生联系,并将自己投射到作品中。在这种共鸣想象联系的过程中,欣赏者便自然而然地享受着来自音乐作品的“美”。事实上欣赏者对音乐作品所传达的思想情感的认识就是如此的直接。比如,欣赏者感受到民歌《小白菜》的悲伤情怀时,是先想到其旋律的下行还是直接产生了这种悲伤情感?答案肯定是后者。也就是说欣赏者对作品的情感体验是内心联觉的直接感应,而不是技法、元素、结构的逻辑推理。中央音乐学院周海宏教授在《走进音乐世界》的讲座中也指出:“即使是专业音乐人士也不可能‘听懂’每一部音乐作品。”这也充分说明是否理解音乐作品的曲式结构、表现技法等要素对感悟乐曲内涵并没有直接的必然联系,音乐所要表达的内容是无法用音乐元素分析计算推导得出的。“内心联觉、直接感受”才是体会音乐美的最好方法。这种“感性”的音乐欣赏有助于学生完整地感受音乐的“美”,体验作品丰富的思想情感和精神内涵,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
那么在鉴赏过程中 “理性” 分析有什么好处呢?答案是:“理性”解释可以让学生在体验情感的基础上理解音乐语言的表达方式。在感受美的基础上懂得“产生美”的原因,领会“表现美”的技法。这种“理性”经验的不断积累,为部分学生希望向音乐专业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可能;因为无论是从事演奏、演唱、创作甚至理论研究的音乐人才都不可能仅通过“聆听、体验”音乐作品就能完成学习的,而是要通过大量的生理技能和理论技法的学习训练才能完成的,而对音乐作品的“理性”解析正是理论技法学习的一部分。从这一点来看,“理性”对于学生能够在音乐专业向纵深发展方面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感性”与“理性”在音乐鉴赏过程中其实都有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并不能简单地采用“非此即彼”的观念。但是这两种不同教学理念的受众面应该是有所区别的。“感性”倾向于“业余、兴趣、享受美”的学习目标。“理性”则倾向于“专业、系统、知识技能训练”的学习目标。两者相比,无论在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努力程度等方面后者均远高于前者。虽然不能否定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对欣赏水平的提升作用,但现行教材突出的“经典 + 典型”的设置思路造就了内容的“广、繁、难”特点,使得音乐课在学生音乐基础极其薄弱的情况下无法具体展开“理性”的专业学习,只适合“感性 ”的业余学习。而且《课标》也明确指出:普通高中音乐课的教学目标注重的是培养音乐爱好者,通过音乐培育心智积极健康的公民,而非音乐专业人才。所以高中音乐鉴赏课的重心还是应该落在“感性”的听赏方面;“理性”的分析应该作为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而非主要手段。当下我们一说到音乐鉴赏课就立刻想到要用曲式、旋律、节奏、力度、和声、音色、配器、调式调性等元素给学生展开教学的这一观点和做法值得反思。
四、再论“以音乐为本”的音乐课教学原则
为什么有那么多的教师会坚持认为:音乐鉴赏要从“理性”的音乐元素分析入手?原因有二:其一,文章前面所提到《课标》中要求的高中音乐鉴赏课的标准之一“认识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其二,专家学者针对高中音乐课指出“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不错,“以音乐为本”的确有强调通过音乐元素进行教学的理念,但那是针对中小学歌唱教学、演奏教学的普适性要求,即使是高中歌唱模块、演奏模块也可以通过音乐元素进行适当的分析、解释、引导。因为此时所演唱(或演奏)的音乐作品所涉及的音乐知识和技能往往是很基础性的,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但是鉴赏教学所涉及的音乐作品往往是多样的(有交响乐、协奏曲、钢琴曲、琵琶曲、歌剧、古曲……)、经典的、宏大的,甚至是艰深的。这些作品所涉及的音乐理论知识、创作技法、演奏、演唱技巧等跟演唱一首简单、朴实的歌曲,演奏一首小曲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决不能同日而语,也绝非是非专业教学所能胜任的。但遗憾的是就有那么多的教师以为抓住了以上两个理由,便不顾学生的具体学情,坚持认为:如果音乐课离开了音乐元素就不能称之为“音乐课”了。更有甚者指出:如果音乐课不从音乐元素的角度去讲解,只强调“感性”、“聆听”、“体验”的教法,那么任何一位教师都能上音乐课,就不需要有专业的音乐教师来授课了。但本人却不这么认为。首先,虽然本文的观点提出了高中音乐鉴赏课应该“感性”重于“理性”的观点。但并不否定“理性”学习在学生向专业发展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因为我们的教学不仅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普及型教育,同时也应该为有能力和兴趣在音乐专业上想进一步发展的学生提供更加专业的指导,这是《课标》中明确提出的“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发展”的教学理念。其次,高中音乐课的授课形式丰富多样,谁会否定教师的演唱、演奏、舞蹈等作为常规教学手段在音乐课中的作用呢?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来自学生的任何提问都有可能出现,教师如果没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支撑是不可能胜任音乐教学任务的。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须有“一桶水”,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再次,高中音乐鉴赏课“以音乐为本”教学指导原则的本意是要求教师在课堂上把重心放在对音乐作品“音响”的聆听上,而非“文字解说”的这一层面而言的。并不是说“以音乐为本”就一定要用音乐元素来解释任何一部音乐作品。说实话,就当下全国普通高中生的音乐基础和高考体制(音乐是非考试科目)而言,音乐课如果过分强调从音乐元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入手进行作品欣赏,那么音乐课和学生的心理需求、生活经验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大,“喜欢音乐,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会更加严重。
五、结 论
高中音乐鉴赏课应该“感性”重于“理性”,要立足于音乐文化和审美教育相结合,尽量简化知识与技能的认知框架,将“理性”的分析作为一种非主流的辅助手段,尽可能突出“感性聆听”,体验作品完整的美感,加强对作品精神内涵的感悟,努力为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而努力。
注 释:
①《应该如何处理音乐欣赏教学中聆听与讲解的关系》,《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3期“国培在线”。
②耶日·勃罗什凯维奇《肖邦的故事》,人民音乐出版社1982年版。
篇7
关键词:音乐为本、审美、音乐要素
音乐课要“以音乐为本,以育人为本”,这是由音乐课的课程性质决定的,是新课程音乐教学中的一个根本原则。音乐课的基本价值在于通过聆听音乐,表现音乐和音乐创造活动为主的审美活动,使学生充分体验蕴涵于音乐音响形式中的美和丰富的情感,以利于学生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在走上音乐教学岗位几年的时间里,我从对上音乐课一无所知到渐渐地总结探索出一些教学经验,渐渐地对音乐课有了一定的认识,对以音乐为本的教学原则有了一定的理解,对音乐课教学我做了各种尝试,如:在最初的音乐教学中,对于教材上欣赏的音乐作品,除了播放让学生聆听音乐作品外,我就努力地搜集与音乐作品有关的一些背景知识,如乐曲的作者、创作年代、创作意图以及表现怎样的情感等内容,渐渐地我发现这样讲学生对我所讲的内容完全没有兴趣,对教材上并不是流行音乐的鉴赏作品更是一听就打瞌睡。感觉课堂内容特别单调,单一,于是我就想办法充实我的课堂内容,后来运用了多媒体进行教学,搜集与音乐作品相关的图片、视频和文字,我发现我的课堂内容充实了很多,如在讲高中音乐鉴赏《京剧大师梅兰芳》这一课时,我先讲了京剧的发展历史、之后我搜集了很多京剧生、旦、净、丑的图片,搜集了很多脸谱的图片,在课堂上我给学生讲解了什么是生旦净丑,并让学生辨认这些角色,同时还讲述了脸谱艺术,并讲解了脸谱的颜色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之后又讲京剧的伴奏乐器,之后把这些都讲完之后,剩下15分钟时间我让学生欣赏京剧大师梅兰芳的《海岛冰轮初转腾》和《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稳睡》,一节课很充实的上下来了,学生也感觉学到了很多知识,但是有一位老教师听过我的课后说,就是感觉音乐太少了。诸如这样的例子太多了,每节音乐课我感觉我上成了有音乐做点缀的拼盘课。经过反思,我想想,我是音乐老师,音乐课到底我该怎么上,音乐课到底应该教会学生什么?直到后来重新认真看《高中音乐新课程标准》及在网上参加继续教育学习,我才意识到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的音乐课要以音乐为本,那么到底在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实现以音乐为本呢,我谈谈自己的一些浅显的体会:
音乐教师首先要树立以音乐为本的教学思想
音乐教师自己要对所鉴赏的作品非常熟悉,首先从听的数量上要达到一定的量,比如说第一单元《音乐与人生》中的选曲《草原放牧》,教师在上课前一定要多花时间在聆听音乐作品上,听到一段就能知道属于作品中的哪一部分。如果连我们教师都弄不清楚这首曲子的曲式结构,它的各部分的节奏变化等音乐要素,那我们就没办法以音乐为本,对音乐无可讲的内容,只能讲音乐以外的内容,脱离音乐为本。如果我们对曲子没有自己独特的见解的话,那么在让学生鉴赏的时候就不会有好的方法引导学生聆听作品,继而进行感受美、发现美和创造美的音乐活动了。所以我们教师要重视音乐作品本身。重视聆听音乐作品。教师备课要以音乐为本,教师备课要多次反复认真聆听音乐本身,而不是直接去搜集很多资料上对音乐的解说和说明。音乐教师自己要有对音乐真正的体会和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在课堂上与学生在情感上碰触和交流。牢固树立以音乐为本的教学思想。
要以音乐的情感感受为主
听音乐的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听赏,不需要特别的注意,是一种无需心理注意的一种反应,第二个层次:欣赏,主动地腾出相应的时间,独立地、有体验地获得心理感受。第三个层次;鉴赏,要通过特定的媒介、形式,要逐步的对作品的体验、鉴别、精神的活动融入,更深层次地进入音乐。
鉴赏模块对于普通高中的同学来说是最后一次系统地接受音乐教育的机会,这对培养一个合格的听众,培养一名合格的公民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合格的观众,舞台上的一切都是零,我们以音乐为本,挖掘音乐的本质,培养学生的能力。
音乐课音乐是本,从音乐课上放射出去的姊妹艺术,出去了还得回来。音乐鉴赏的最终目的是让高中的同学真正地走进音乐,用音乐陶冶人生,陶冶情操。
紧紧抓住音乐要素,深化音乐审美,提升音乐教学的音乐性
篇8
【摘 要】当代作家刘震云先生在谈到自己的创作心得时说:“一个创作者最大的痛苦并不是他写不出东西来,而是他写出来的东西总不是自己最想要的那些内容,于是他要不停地否定自己。”否定自己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与自己较量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他要反复地追问自己,艰难地分析自己的问题,不断寻求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我想老师备课的过程其实也是这样一个需要不断否定自己的过程。
关键词 教学;金鄂奖;反思
2013年全市“金鄂奖”高中教学竞赛课——这堂精心设计的、凝聚着备课组同仁心血和智慧的竞赛课失败了!
其实点评和以往的公开课一样,评委们仍然是谨慎地表达着自己的看法:“总的来说,这堂课还不错;首先教师的语态很好,普通话很标准,整个教学过程思路清楚,条理清晰,课件也做得很美”。然而我知道那些都是客气话,他们是在鼓励我,给我信心!
可是问题到底出在哪呢?我反思了一下,大概是以下几点:
一、备课
准备过程太过匆忙,设计不合理。在备课过程中没有认真的构思,而导致的结果就是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在各个教学环节和教学方法的设计上欠考虑,逻辑严密性不够。比如:竞赛课是统一命题,提前三天我才知道上课内容,高中音乐鉴赏湘版第二章第一节《优美与壮美》,首先在导入方面我用了一个最为简单的设计猜字谜,在这点我欠缺考虑,没有想到自己认为很简单的答案,学生们居然没有回答出来。导入是一堂课的开场白,是将学生由非学习状态转入本堂课学习的准备阶段,能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子聚拢起来,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为成功的教学奠定良好的基础。这点是我今后教学所要注意的地方。其次在教学设计上,我先出示了一个表格,从以下这几点来学习本堂课的内容,
我思索了许久才做此设计,最初的想法是觉得能一幕了然,就从这5点分析对比,现在的课改也是先让学生做导学案,教师在讲解,觉得自己顺应了课改的要求。但评委说,这像在上语文课。我反思了许久,长期以来,我们过多的关注音乐技能,技法的传授与训练,忽视了音乐艺术的审美特性,忽略了学生的兴趣爱好及音乐情感,一上来就以语文课的形式来上音乐课。应该更多的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让他们从心灵深处体会音乐,鉴赏音乐。
二、教学形式
这堂课我把重点内容放在了学生的基础知识技能训练上,缺少了与学生的互动,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好“动”的特点通过师生互动激发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引导他们加深对音乐的理解。在本堂课的设计中我设计了一处让学生参与的地方,通过《牧歌》和《检阅进行曲》画旋律线的形式比较两首曲目的不同。
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学生不太明白画旋律线的意思,没有跟着教师来。我没有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方法上有所不足。好的音乐鉴赏课,就该让学生动起来,这样才能真正的主体参与,真正的体现音乐课的学科特点。更好的激发学生强烈的情绪因素,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能力。
三、教学对象
由于是竞赛课,所以面对的不是自己学校所熟悉的学生,对所上课的学生不够了解。对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了不清楚,恰恰本课的教学内容有设计过多,造成了在课堂学习中难度过大,学习效果不好,没有达到教学目标,着很大程度都是我对学生估计过高所致。
还有,学生在课堂中过于胆小,表现的很拘谨,从这些学生回答问题的情况中就看出了他们的紧张程度,
每当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或多或少需要时间来思考问题,如果教师过于急迫想得到问题的答案,一旦学生没有回应,就自己把结论说出来,那么,学生也逐渐习惯于教师的“自问自答”,不再思考教师的问题,因为教师马上会给出结论,不需要学生来思考。这样就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教师不给学生时间思考问题,学生也逐渐懒得思考问题;反过来,学生不思考问题,对教师提的问题没有反应,教师也只得自己把有关问题的结论说出来,学生也因此越发没有自主思考的时间。可能他们对新老师也不了解。另外,我没有及时调节自己的情绪和教法。导致课堂过于沉闷。
篇9
一、激发学生产生研究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激发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动机,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能给学生创造一种最佳的心理状态,激励其学习的积极性、持续性、深入性和创造性。让学生在学校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环境中产生的对某一方面的兴趣爱好与课题研究结合起来,从“要我研究”变为“我要研究”,变任务为兴趣,从而提高研究的积极性和思维的活跃性。因为兴趣,学生在某些方面知识的积累,对有关信息进行关注,从而推动研究的深入进行。具体到音乐课研究性学习而言,注重选题的趣味性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在设计研究性学习课题时应该首先考虑并了解学生对音乐的哪个方面感,然后在学生感的方面来设计具体的课题。在我实施研究性课题“流行音乐的发展特点”的选题中我就充分利用学生爱好流行音乐的这一特点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如何确定研究性学习的主题
在我国研究性学习课题的选择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学生自己提出课题,教师提供参考意见;另一种是教师提出课题,学生自己选择参加,两种都实现了师生互动。在进行课题实施中我将两种选题方法分别对学生进行尝试。首先让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尝试,因为在学习前期,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刺激了学生的多种感官,使他们的心理、行为、情感发生影响,在学生的积极参与中,从你一言我一语中得到启发,并且不断思考产生的新问题,所以学生才能最终确定研究主题和方向,形成主动参与的行为。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和体验,能够饶有兴趣地提出自己想研究的课题,通过师生的共同商讨,最终由学生确定了研究性学习的课题。但是,经过一段时间研究性学习实验我觉得采取学生自己提出课题的形式效果不够理想。对于一些学生来说研究性学习是一个新的领域,对于学习的方法、方式、过程不是很熟悉,并且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有限也是一个不利因素。因此对于未接触过的学生,最初课题的提出最好由教师设定,希望通过教师第一次问题的提出,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学生在这种活动高中会主动参与,独立思考,积极探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样就会逐步培养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的学习发法,这也正是提倡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所在。
三、研究性学习的交流评价与成果展示阶段
研究性学习不仅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而且注重学习过程高中生间的交流、感受和体验。通过学生在研究学习过程中的表现,教师来考察学生在研究活动中从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所显示出的探究精神和能力,也要通过活动前后的比较和几次活动的比较来评价其发展状态。教师需要灵活掌握对学生的评价。研究性学习的评价可以采取教师评价与学生的自评、互评相结合,对小组的评价与对组内个人的评价相结合,对书面材料的评价与对学生口头报告、活动、展示的评价相结合等做法。教师还要指导学生写好研究日记,及时记载研究情况,真实记录个人体验。就这样,学生们在研究高中习,在交流中进步,闪烁出创造性思维的火花,探究兴趣越来越浓,超越了书本认知的层次。最后,在课题研究完成后,课题组应当写出课题研究报告作为成果的主要形式,学生通过撰写研究报告可以培养自己归纳、总结、概括、推理和论述能力,学会展示自己的工作和成果;总结和反思自己的研究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
四、组织研究与实践体验阶段
篇10
一、加强学习,提高认识,制定目标,实施计划
(一)学习中应抓重点、记纲要,积极调整观念,逐步提升认识。
在《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除掌握课程性质、课程的基本理念、模块内容和学分分配、课程目标等内容外,还要深刻地领会“音乐鉴赏模块的内容标准”。牢记“引导学生――参与音乐体验,鼓励学生――探究学习、发表独立见解,帮助学生建立起音乐与人生的密切关系,为终身学习音乐、享受音乐奠定基础”。普通高中《音乐学科教学指导意见》中又指出:“在信息量较大的鉴赏模块教学中需要教师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培养学生对音乐的联想与想象,鼓励学生,交流鉴赏心得与体会,要求上好每一课,确保教学质量。”通过学习,我们能加深对新课程的理解,积极调整观念,逐步提升认识。
(二)领会新课程教学的关键。
只有明确其目标意义,才能增强对新课程教学的信心,才能为新课程鉴赏模块的教学做好准备。要结合学校教学工作计划,制定出与之相符的音乐教学工作计划、鉴赏模块教学进度(计划)等,为新课程的实施做好时间和目标上的准备。
二、集体备课,听课互评,反思教研,促进教学
(一)课前集体备课。
首先要明确单元目标,细化课时目标;围绕目标,探究目标过程的实施;紧紧围绕教学的时效性,探讨教学的方式、方法。另外,集体备课,除确定中心发言人外,其他教师也要求发言,说出不同的观点、建议。备课中,教师应注意以下内容:
1.说出你所理解的教材思路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作品,目的用意所在,说出自己的思考和理解,对于不理解的地方也要提出来。例如:《音乐与人生》这一课,为什么把“草原英雄小姐妹”这一主题音乐和柴可夫斯基的“悲怆”放在同一课题中?从音乐中能感受到什么?音乐的语言又都有哪些特点?音乐用怎样的表现手段实现了情感的传达、体验……
2.说出预设学习目标和实践中的难点;要求教师站在学生学习的立场上,确立目标,应具体、易于操作,明确管法,要能体现出学生学习行为变化等,所定的目标教学起到导向、激励、调控的作用。希望教师能对音乐作品的人文内涵、情感意蕴、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等方面的目标做一些创新挖掘和提炼。
3.说出目标过程及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所谓目标过程,就是实现学生――目标学习的过程。即第一、第二、一切是学生实现哪一个目标的学习或者是为哪一个目标学习进行的铺垫,结合的又是哪一个音乐作品、哪一个问题实现的。采用的教学策略、方式方法是什么,是否体现出体验、比较、探究、使用的教学方法。是否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方式,能否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自主参与探索,等等,要有其针对性和可操作性,教师在每一环节的教学中所体现出的学生的学法过程是什么?
4.集体交流探讨,综合优势设计,确定课前教学目标和目标的学法过程。而这一切都需要经过课堂教学实践的检验,才能验证其可行性。
(二)课堂教学实践与听评课。
怎样教学才能打动学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怎样把学生学习目标变成一种情境、一种挑战、一种发现或有价值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并以此达到最佳学习效果呢?首先,针对不同班级的学生、不同的教学策略,发现学生兴趣与学习目标的结合点,努力营造最佳的教学秩序和教学氛围。其次,在教学及听评课中,重点关注以下几点:
1.所有的教学方法及策略,能否激活学生思维,能否让学生感兴趣,并逐步引向深层思考。
2.教师课堂的导语、连接语、证据、表情等,能否感染、激发学生的情感。
3.从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表现和回答问题中看是否抓住了音乐内容所在。
4.在教学中哪些方法是有效的,哪些方法是无效的。
5.要看老师在教学中,是否具有独创性,能够激活课堂教学,使音乐课堂真正成为生成、开放、发展的活动过程。这也是鉴赏模块教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6.课后要及时总结或交流。对教学目标实践中的可靠性及设计过高、过低等现象进行及时调整修正,提高教学,圆满完成教学任务。
(三)用反思性教研提高教学。
反思性教研,是对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方法等制定与实施的检测,更是对有效教学提出可行性和有效性的指导建议,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依据。在集体教研中,尤显重要性,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反思性教研应关注以下几点:
1.在教学过程中,你认为最佳的教学方法是什么?
2.在教学过程中,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是否有无效、低效或资源浪费的情况?是否需要有补充目标?教学过程中是否有新的生成目标?
3.对教学内容、容量有无增减、补充意见?
4.存在困难和问题是什么?
在教学实践中,经过集体反思性教研,使其对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明确,对教学策略、方法、学生心理、情感、意愿要求等有了更深刻的感悟,学习了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教学经验,并把反思中的收获转变成了教学行为并落到实处,形成了教学教研的宝贵资料。
三、考核评价、完善机制、关注学生、检验教学
随着教学的深入,考核评价是检验教学的关键一环。鉴于学校的考核办法,考虑音乐学科特点,具体考核如下:
(一)出勤考核:记录学生的缺课的原因、次数、学号、姓名。
(二)学习态度考核:通过学生在课堂中表现出的情感认知、价值取向、理解想象、实践运用及联想创新能力等进行评价。
(三)作业考核:由于音乐学科特点没有固定作业要求,但由于新课程以点带面,以小见大的深层性,课后的一些具有情感认知价值取向意义的拓展与探究题有时在课堂难以完成,若作为课后作业,是很好的教学延续。每半学期可留2―3次作业。另外,也可将校本教学所探究的内容留为作业。
(四)期末试卷考核:音乐鉴赏模块,除考核学生应知应会及具有独立见解的问题外,更应注重考核学生对音乐的听辨、比较、感悟与理解能力。因此在音乐试卷中,要设计好听音乐回答问题。试卷中所设计的听音乐回答问题,学生感到很新奇,答题很有兴致,90%同学达到80分(良好)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