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治疗方法

篇1

【关键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749.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8231(2011)05-0113-01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复发率、致残率很高的重型精神疾病。据有关资料显示,精神分裂症是一种与生物因素有关的精神疾病,与人脑神经系统生化病理相联系,目前治疗该病仍以药物治疗为主[1]。病人在接受治疗后,随着阳性精神症状的消失,自知力逐渐恢复,精神状况就会处于不稳定状态,极易出现悲观、抑郁等消极心理,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疗,将很可能再度面临复发的危机。在精神分裂症病人康复期阶段,药物治疗效果受到抑制,只有通过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才能达到最好的治疗效果[2]。

为此,作者对康复期的精神分裂病人进行了区别治疗,以下是作者对60例病人进行的为期3个月的治疗研究。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总结了2010年5月至2011年5月作者收治的60例精神分裂病人的临床观察记录,其中男34例,女26例,年龄在17~54岁之间,平均年龄32.6岁;未婚17例,已婚43例;病程2~13个月。入组标准:符合CCMD-3中有关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排除脑器质性及其他躯体疾病;在接受治疗后,阳性精神症状缓解或消失,自知力恢复或部分恢复,已被确认为进入了康复阶段[3]。

1.2方法:将60例精神分裂病人进行随机分组,确定对照组和治疗组病人的年龄、病型、病史等基本情况无差异,具有临床可比性。

两组均使用常规抗精神病类药物治疗,对照组采用一般护理,而观察组由一名心理治疗医师与若干护理人员组成,采用心理治疗和护理干预的方法。心理医师可以集中病人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也可以针对个别病人进行心理治疗,其目的是为了从心理上纠正病人的焦虑、妄想、幻觉等不良的精神思维,帮助他们树立正确人生观[4]。护理人员主要的工作是通过示范性指导、行为训练、特权强化等服务行为,为病人提供一个更利于康复治疗的环境。

统计方法采用t检验,所有资料用SPSS10.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2结果

观察两组精神病人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的护理观察量表(NORS)和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发现3个月后治疗组的各量表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性(P<0.05)。如表1:

表1两组观察内容统计比较(x±s)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迁延性精神疾病,它的终身患病率高达15%~20%。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致残率非常高,严重影响了病人的生存能力,同时给家庭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康复期是一个重要的阶段,如果医护人员能在这个阶段做好对病人的心理康复治疗,对病人的康复将有极大的帮助。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心理状况分析。首先,康复期病人已经恢复了一定的自知力,能够对一些事情做出理性的判断,当他们对疾病认识及预防常识了解不足时,会对自己的康复情况心存疑虑,从而导致过份的焦虑和恐惧[5]。其次,精神分裂病人的行为总会让家庭成员头痛和无耐,家庭干预势必会出现一些问题,从而导致病人的心理负担加重。第三,社会缺乏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认为它是一种不协调、病态的存在,总是避而远之,甚至冷眼相待。因此,当康复期病人具有一定的认知能力后,又再次受到外界各种环境的影响,再次导致病情复发。

分析了康复期精神分裂病人的心理状况以后,我们自然而然就清楚了药物治疗的局限性,只有通过心理辅助治疗,才能真正的缓解病人心理压力,恢复他们的社会功能、生活能力,交友能力等。通过对两组病例进行观察,作者得出的结论是3个月后治疗组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医护人员的心理治疗起到了良好的促进效果,在一定程度上纠正了病人的心理障碍,促使病人重获生存能力,减少了家庭和社会负担。

认知心理治疗作为精神分裂症康复期辅治疗,不能完全取代药物治疗,但通过系统的认知,心理治疗病人认识到自己的疾病才能主动服药,也只有做到这些才能使院外治疗维持时间延长,减少复发,提高整体的疗效[6]。精神分裂症康复期治疗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同时离不开病人家庭的心理支持,向病人提供家庭的情感温暖与理解,亦是促进病人康复期疗效不可忽视的心理问题。

参考文献

[1]郝伟.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87.

[2]李心天.医学心理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5-6.

[3]伍晓凡,刘立志.康复治疗对精神分裂症康复期病人的影响[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7(12):324-325.

[4]王欣然,贺国龙.社区护理对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影响[J].临床精神医学杂志,2005,15(1):9-12.

篇2

1治疗方法

42例患者早期经过Barthel氏指数ADL评定为中度障碍以上程度,给予综合康复治疗,包括:针灸、按摩、电脑中频以及综合上下肢功能训练(包括上肢功能、仰卧位到床边、坐位平衡、坐位转换、站立平衡、步行训练)

仰卧位:进行上肢伸展和上举练习,患侧下肢有一定的屈膝,适当的足外翻并接触床面,应保持下肢内收和骨盆向前及健侧旋转;如病人有肩痛,训练下肢时,将患侧上肢伸展位于体侧。

坐位:将健侧足放于患侧膝关节下,缓缓带动患肢至床边,健侧上肢肘部支撑床面坐起,初期需有外力辅助。

站位:由坐位站起时,双手交叉于胸前,重心前移,双足蹬地站起,由站位改坐位时,重心后移,双上肢放于体侧,速度不可过快。

行走:初期以被动运动为主。

康复综合训练是以人体功能全面恢复位最终目标,康复治疗不仅仅是促进偏瘫的康复,它还包括预防和治疗合并症,帮助心理康复,增进生活信念,指导家庭生活,改造房屋,促进工作的恢复等。

康复综合训练的原则不是增强肌力,而是改善模式,肌力增强训练对偏瘫患者是有害无益的:如果对中枢性瘫痪进行肌力训练患者除动员联带运动,联合反应,姿势反射等全部原始运动机构外,是不可能发挥很强的肌力的,实际上,我们常常见到许多偏瘫患者是按自己独创的方法或是在不在正确的指导下进行的,其结果是更加强化了原始的模式,且很难从中解脱出来,正确的恢复训练是根据正确的指导和刺激,以改善运动模式。

2注意事项

康复运动疗法的注意事项:当生命体征不平稳时不宜进行康复训练,训练中间出现以下情况时,应终止训练:

(1)训练中出现中等度呼吸困难,旋晕、恶心、心绞痛;

(2)训练中脉搏数超过140次/分以上;

(3)训练中一分钟出现10次以上的前期收缩活心动过速性、心律不齐、心动过缓;

(4)训练中收缩压升高40mmHg以上或舒张压升高20mmHg以上。

文献报道偏瘫患者如能按康复治疗的要求早期进行系统的训练,90%的患者可以恢复到能够步行,上肢的恢复较下肢困难,实用手的恢复20-30%,辅助手的恢复是30-40%。经过训练使用一侧上肢可以完成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动作。

篇3

康复治疗技术教学方法多媒体应用电化教学

康复治疗技术是康复技术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也是康复医疗的重要内容,是促进伤、病、残者身心功能恢复的重要措施。在我国传统康复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如气功、推拿、按摩等技术治疗瘫痪、麻木、肌肉关节孪缩等疾病在《黄帝内经》中就有记载。但是,现代康复治疗的兴起只是近百年的事,在我国现代康复治疗起步较晚,社会上需要大量的康复方面的专业人才,这也为我们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康复治疗技术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疗法、物理疗法、作业疗法、言语疗法、心理疗法、康复工程技术等,这么多种类的康复方法不能通过单一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理解和掌握,要运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丰富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有着形象而深刻的印象。

通过几年康复技术专业的教学实践,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方法应该紧随社会的发展,因为不同时期不同疾病的发病率也不同,所需要的康复手段也不同,教学方法也应随之改变,教学模式也应多样化。

一、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以实践教学方法为主

康复治疗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要多增加实践教学,用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和操作能力。康复治疗技术的实践教学又包括课堂实践与社会实践,尤其是社会实践非常重要。

实践教学是相对于课堂理论教学而言的,指在实验室、训练室等实践场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与做结合,手与脑并用,独立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以获得知识和技能,使其职业能力和各种综合素质得到发展的一种教学形式。在中职教育中,实践教学不是其他教学形式的辅助或附庸,而是具有自己独特功能与价值的相对独立的教学形式,是中职教育特色的一个主要体现,在中职教育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实践教学也是中职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措施与手段。

课堂实践主要是在学校的运动治疗室与器械训练大厅中进行,通过教师的详细讲解与演示让学生反复的练习,使学生们熟练的掌握康复治疗技术的基本操作手法和常用康复器械的使用方法,为社会实践打下良好的基础。

社会实践对于康复治疗技术专业的学生是最重要的教学方法。把学生带到康复医院或者医院的康复科,让学生把课堂学到的康复技术应用到临床中,提高学生们对康复技术的认识。例如:脑卒中患者在我国北方的康复主要针对的就是这样的患者群,脑卒中有典型的痉挛模式,这在课堂是无法讲授和演示的,必须让学生亲眼看到患者去操作才能体会到什么是痉挛模式。这样也能让学生更好的掌握课堂教学中所学的内容,也能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多增加多媒体教学

因为多媒体具有图、文、声并茂甚至有活动影像这样的特点,具有许多对于教育、教学过程来说是特别宝贵的特性与功能,这些特性与功能是其他媒体(例如幻灯、投影、电影、录音、录像、电视等)所不具备或是不完全具备的。因为康复是近些年新兴起的一门学科,有一部分学生对康复的理解和认识还不够,只凭借课堂的讲授是不能足以让学生们充分理解,所以在康复治疗技术理论教学过程中要多运用多媒体手段,让学生们的理解更深刻,也增加了学习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学是主要的手段。理论教学是相对比较枯燥的,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不太高,通过多媒体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可以使比较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和具体化,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使学生更容易的掌握所学理论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三、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要辅以电化教学

电化教学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用来表现教学内容,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声像用现代化教学媒体,并与传统教学媒体相结合,而不是把它抽象化。电化教材则是声像教材,是和控制教学信息,以实现教学目的的最优化。它是把客观事物具体化、形象化,使它的形、声、色直接作用利用各种现代化教学手段。体现教学目的,有利于加快学生感知和理解和体现教学价值的综合体系。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辅以电化教学和电化教材的应用,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学生的理解更加深刻,也能提高学生学习本门课程的兴趣。

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学也是主要手段,因为在康复治疗中有很多理疗设备,尤其是国外的一些先进的理疗设备,在学校是不可能有的。这样可以通过电化教学让学生了解理疗设备的用途和使用方法,提高学生对理疗的认识。

总之,在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实践教学、多媒体教学、电化教学是主要的教学方法,在这些教学方法中以实践为主,多媒体和电化教学为辅。多维化的教学方法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的内容。

如今康复治疗技术的发展非常迅猛,这就对我们的康复治疗技术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革新,为祖国康复治疗技术发展奉献一份力量,为社会提供优秀的康复人才。

篇4

【关键词】 人工髋关节

随着人工髋关节置换在我国逐渐普及,术后院内康复训练也引起足够重视,其方法也日渐完善,但对术后患者出院后院外功能康复训练的指导方法,尚缺少文献报道。为此,作者将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行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60例随机分两组进行对比研究,并根据研究结果整理出一套有益于促进康复训练效果的髋关节置换术后院外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为日后对该类病人推广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1 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4年6月~2006年5月在本院的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60例。男21例,女39例。年龄55~85岁,平均70.8岁。住院时间16~48 d,平均24.5 d。所有患者均为首次接受关节置换且为单髋置换,全髋置换18例,半髋置换42例。排除年龄55~85岁以外的患者或合并老年痴呆、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严重心肺疾患、肿瘤及精神病患者,不同意配合进行观察或家属本市外患者。骨水泥固定假体32例,非骨水泥固定假体28例。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采用病人出院日期先后顺序排列编号法,将60例行髋关节(全髋或半髋)置换术后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单号为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双号为对照组。

1.2.2 手术方法

本组手术均在静脉-吸入全身复合麻醉下进行,采用改良后外侧切口,术中证实假体稳定,术后X线片显示假体置入位置良好。

1.2.3 院外髋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方法

1.2.3.1 心理康复指导方法 由于本组病人多为老年人,心理承受能力较低,害怕关节脱位而不敢活动,心理压力很大,而有的患者性情急躁,不循序渐进地锻炼,容易出现意外而前功尽弃。上门访视的护士及时了解患者的情况,根据不同的心理原因和患者的病情、性格、文化程度、接受能力、家庭环境的不同,给予针对性的心理康复指导,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及时将术后的各项护理要点,特别是康复锻炼的方法和重要性,结合本科制定的锻炼图文小册向患者详细的说明,并了解患者是否按照制定的康复计划实施,是否取得了预期的康复效果,指导和协助完成锻炼,给予一定的支持和鼓励,树立其康复信心,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使其主观能动地参与机能康复的锻炼,正确、愉快的接受和配合各种康复训练。

1.2.3.2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方法 出院后至术后3个月内。(1)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 肌力和关节活动训练包括抬高臀部运动、腿伸直抬高运动、侧卧外展、俯卧后伸及屈髋关节、伸髋关节、髋关节外展,屈髋屈膝下蹲等运动的训练。具体锻炼方法是:收缩臀部肌肉或健肢支撑床做抬臀运动;主动或被动抬高患肢,并逐渐增加角度;侧卧位外展时将患肢与身体同时转为侧卧,并在两腿间夹一厚枕;站立位屈髋练习时,双手扶双拐健侧单腿站立,身体纵轴与地面保持垂直,患侧屈髋屈膝,屈髋以90°为;伸膝练习时,患侧下肢直腿抬高,加强股四头肌肌力;加强臀中肌肌力时,患侧髋关节外展以40°为限;上述锻炼时,患髋屈髋勿>90°,勿过度内收、内旋,预防假体脱位。应持续缓慢地进行,控制运动量,注意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渐增加训练时间及强度。活动后如果感到肌肉酸痛、僵硬,关节持续疼痛和肿胀,表明练习强度过大。(2)上下床指导 指导患者利用双上肢及健侧下肢的支撑自行上下床的方法并做动作演示。患者不能自行上下床时指导家属协助。下床时,患者先移至健侧床边,双手支撑床面,屈曲健肢,患肢保持伸直位,移动躯体至床沿,健侧先离床并使脚着地,患肢外展、屈髋

1.2.3.3 日常生活活动指导 指导患者建立健康的生活习惯,合理饮食,适当控制体重,减轻关节负重;注意保暖,注意预防和及时控制感染,补牙、拔牙前要用抗生素,任何手术前也要使用抗生素,以防细菌血运传播造成关节感染[1];避免不良姿势更衣(穿裤子时先患侧后健侧)、穿袜(伸髋屈膝进行)、穿鞋(穿无需系鞋带的鞋,鞋底宜用软胶,不穿高跟鞋或鞋底过滑的拖鞋)。日常生活不宜坐矮凳,坐低软的沙发,跪姿、盘腿坐等,除吃饭会客外,坐凳不宜超过30 min;还注意不要过度弯腰拾物,3个月内侧卧时应健肢在下两腿间夹枕头。日常活动可视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散步,骑车,跳舞,游泳等。爬山、爬楼梯、跑步有损于人工关节,建议不做或少做。对高龄老人,作者嘱其拄拐杖时尽量不单独活动,弃拐杖后外出时尽量使用手杖,这一方面是自我保护,另一方面是向周围人群作暗示,以防意外。

每次上门家访由住院时的责任护士负责收集资料并做好记录。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月由专人负责采用上门家访、电话随访、定时回院随访等方式指导功能康复训练一次,对照组不具体指导关节功能康复训练。指导组病人于出院后1周内通过电话随访了解病人回家后对出院时给予制定的康复训练计划的依从性情况以及康复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对病人或家属提出的问题通过电话能解决的就通过电话解决,不能解决的或由专人负责上门访视或回院随访给予示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的康复阶段、不同的困难给予针对性的指导。

1.3 置换髋关节功能评定标准

60例患者出院前日或当日均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评价每位患者出院时置换髋关节功能康复程度。包括疼痛、关节功能、关节活动度、畸形4个方面,总计100分,得分越高,髋关节功能越好。6个月后对两组病人重新使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法测定关节功能康复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0.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处理。两组病人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均数、标准差和t检验处理,并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

2 结 果

见表1。 表1 两组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Harris评分比较

3 讨 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肢体功能的恢复需要较长的康复训练知识及护理知识,出院后,康复时间长,护理问题多,因而常因护理知识缺乏造成患者肢体功能恢复不全或发生其他并发症。因此全髋关节置换术后恢复运动是必要和可能的,医生应同他们讨论参加运动的益处、风险及技巧,并针对每名患者具体情况推荐合适的运动[2]。功能锻炼应遵循个体化、渐进化、全面性三大原则[3],总结康复训练方法,主要体现在肌力训练、关节活动范围训练、负重与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训练4个方面,其中肌力训练是该手术后康复最重要的部分[4]。通过院外功能康复训练指导,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因人而异有效地解决患者出院后康复知识、技能以及并发症发生等护理支持不足的困扰,及时了解存在问题,针对患者制定相应的康复训练计划,使患者恢复体力,肌力增加,关节活动度扩大,术后并发症降低。而且髋关节置换术后的患者也得到连续的、系统的、全面性的康复训练指导,促进髋关节功能恢复,日常生活自理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恢复。从本研究来看,院外关节功能康复指导组和对照组在住院期间均得到专业护士较系统的功能康复训练指导,因此出院时髋关节的Harris评分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导组病人从出院日起每个月由专人负责通过定时随访、电话随访和家访等方式,评估病人的心理功能和机体功能的恢复情况,并给予相应的院外功能康复指导,而对照组未进行院外功能康复指导。6个月后重新对两组病人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显示,两组间Harris评分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手术疗效的好坏不但与手术技术优劣有关,还直接与手术前后的护理、康复指导、患者的积极参与有关,只把手术成功单纯寄托于手术技术,而不进行术后康复训练,则不能达到术后应有的疗效以及恢复患者应有的功能。患者的积极参与与患者的心理、社会支持系统有着密切的关系,社会支持系统到位与否直接影响患者的心理,影响患者的术后康复。张桂华等[5]的调查表明实施家庭康复指导可为患者及家属提供心理支持,消除患者出院后因信息中断在康复过程中所处的盲目状态,通过训练改善关节活动范围,增强患肢肌力,提高手术治疗效果和患者生活质量。童丽利等[6]的调查发现社会支持与患者的康复呈正相关性,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得到的社会支持越多,术后的康复也越快。在访视中发现本组少数患者术后在心理上一直认同“患者”这一角色,而不积极使自己成为一个健康人,认为只要手术成功,自然恢复髋关节功能。通过访视护士的心理疏导,家人、朋友的关心、爱护及支持,使患者感到时刻被关爱,养成了良好的健康行为,促进了心理康复及机体康复。因此,作者认为髋关节置换术后除加强肢体功能恢复外,心理康复也很重要,同时应充分调动患者的社会支持系统,给患者提供更多的社会支持,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李树贞,赵曦光.康复护理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281-287.

[2] 熊 伟,李 锋,夏仁云,等.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运动恢复的医患调查[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128-130.

[3] 吕厚山.人工关节外科学[M].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225-227.

[4] Belisa JA.Rehabiltation medicine[M].3rded.New York:Lippirr Cott.Raven Publisher,1998,1677-1693.

篇5

关键词:综合康复护理;脑卒中;生存质量

脑卒中是临床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主要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患者脑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及非创伤性的脑实质内出血,其急性期持续的时间一般为2-4周,在次期间,如护理不当,可对患者的预后造成影响。因此,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综合康复护理方法对脑卒中急性发作期患者进行护理,旨在分析综合护理在改善脑卒中患者生存质量的作用,本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研究选取了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于我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急性期患者50例,其中,男性患者36例,女性患者14例,年龄36~65岁,平均(51.25±4.28)岁。

1.2护理方法

①一般护理:患者入院后,密切观察患者的病情变化,包括体温、心律、脉搏等,给予心电监护,准确记录患者生命体征,对患者的意识、反射等进行观察,对病情较为危重的患者应该增加查房的时间和频率,予0.5h巡视病房1次,一级护理患者1h巡视病房1 次。如发现患者的病情出现异常情况,及时通知管床医生,并及时进行处理。

②呼吸道护理:由于脑卒中患者会出现呼吸抑制等情况,因此,对患者的呼吸道护理尤为重要,在护理过程中,嘱患者平卧位,并观察患者是否有痰,如患者呼吸道有痰,应及时吸引口鼻分泌物,并适当给予雾化吸入,保持呼吸道通畅,观察患者的氧饱和度,维持血氧饱和度达95%以上,如患者出现氧饱和度下降,可适当吸氧。

③用药护理:由于在脑卒中的急性发作期,大部分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在给患者用药的过程中,需严格核对患者的身份,以免错误用药后发生不良后果,严格的做到三查七对,在药物应用的过程中,密切观察是否出现液体渗出、皮肤坏死等情况,增加巡视次数,每半小时巡视1 次患者输液情况,一旦发现异常情况,及时更换另一条静脉重新输入。

④生活护理:如患者出现意识障碍,需给予患者加床护栏,以免发生坠床,对于瞻望的患者适当给予约束,如患者出现感觉障碍,应该避免高温或或冷刺激,防止烫伤或冻伤,保暖需用热水袋时应外包毛巾,每30 min查看更换一次部位。如患者出现运动障碍,嘱家属多陪伴,防止患者跌倒或受伤,如患者存在吞咽障碍,需在患者的床头准备吸引器,进餐前注意休息,应给予半流或糊状食物,少量多餐,防止误吸。进餐后抬高床头30 min~60 min,防止食物反流。如患者在进餐的过程中出现误吸,应及时清理患者口鼻中的分泌物,防止吸入性肺炎和窒息的发生,对不能进餐患者给予留置胃管,并做好留置胃管的护理。

⑤预防院内感染:由于院内患者较多,因此,应在最大程度上避免院内感染的发生,注意保持室内通风,床单干净整洁,在此基础上,对于留置导尿的患者,应每日用5%碘伏消毒尿道口2次,每日更换尿袋。做好患者的口腔护理,每日2

1.3观察指标

本研究采用Barthel指数[1]来反应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运用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 BREF. QOL[2]评定生活质量。

1.4统计分析方法

本研究选取SPSS19.0统计软件对本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其中,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结果以α=0.05为检验标准,以P

2.结果

2.1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后Barthel 指数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治疗前后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比较

2.2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本组患者治疗后患者生活质量评分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生活质量比较

3.护理体会

脑卒中的发病率约为200/10万[3],死亡率较高,且在存活的患者中,70%患者会很出现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4],严重的影响了患者的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5]。因此,在患者的治疗过程中,护理工作占据了重要的位置,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结果显示,本组50例患者中,治疗前后Barthel 指数、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治疗后均明显提升,提示,合理的护理有助于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对患者预后具有良好的推动作用。以往研究中也显示,良好的护理对患者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作用,与本研究结果一致[6]。

在本研究中,主要采用的综合护理方法包括一般护理、呼吸道护理、用药护理、生活护理、院内感染预防等几个方面,护理内容涵盖了患者生命体征、饮食、运动、用药等各个方面,全面的对患者进行护理,在最大的程度上预防了并发症的发生,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在脑卒中急性期患者治疗期间,不可忽略患者的护理工作,以提高临床效果和患者的恢复程度。

参考文献:

[1]诸毅晖. 康复评定学[M]. 上海: 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220-222, 268-270.

[2]梁翠萍,王欣淼,徐金秀,等. 脑卒中后抑郁与心理社会因素的关系研究[J].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05,13(4):470.

[3]王秀坤,黄旭明,石艺华,等.健康教育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J].吉林医学,2015,36(14):3172-3174.

[4]南登. 康复医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8:158.

篇6

【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非手术康复治疗;疗效

【中图分类号】R68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8-0444-01

腰椎间盘突出是临床上常见的多发病,主要表现出纤维环出现破裂、髓核突出不断的压迫或者刺激神经根、血管或者脊髓等引发腰痛症状并伴随坐骨神经疼痛等临床特点[1]。腰椎间盘突出极大的威胁着患者的身体健康,因而加强对其的康复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我院对腰椎间盘突出实施相应的非手术康复治疗,疗效显著,现作如下报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资料选自我院2012年2月-2014年2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68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中男性患者37例,女性患者31例,患者年龄在28岁-59岁之间,平均年龄(43.5±4.1)岁。将68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给予推拿疗法、运动功能训练以及腰椎牵引疗法等非手术康复治疗。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方法进行治疗,治疗药物为七叶皂苷钠。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再使用推拿疗法、运动功能训练以及腰椎牵引疗法进行非手术康复治疗,具体治疗方法如下:首先,推拿疗法。患者取俯卧位, 先采用掌滚法帮患者放松,患者放松以后采用腰部斜扳推拿方法对患者的腰部进行推拿,每侧各一次,最后再沿着坐骨神经以及腰骶疼痛部位行拍打、震颤以及按穴等手法[2]。其次,运动功能训练。让康复过程中让患者卧于硬床板之上,并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进行腹肌以及腰背的训练,主要包括俯卧抬腿以及仰卧抬胸、抬肩部等。再次,腰椎牵引疗法,让患者仰卧于腰椎牵引床之上,借助盆骨和胸部的对抗牵引来进行相关非手术康复治疗,牵引的力量在15kg-40kg之间,牵引的力量要根据患者的耐受程度以及体重等的不同而不同,牵引时间为30min,每持续牵引5min放松30s[3]。

1.3评定标准

治愈:腰腿疼痛的症状消失,活动自如,直腿抬高程度≥800,正常的工作学习不受影响;显效:腰腿疼痛的症状显著好转,能进行基本活动,直腿抬高程度在700-790之间,正常的工作学习基本不受影响;有效:腰腿疼痛的症状有所好转,直腿抬高程度在600-690之间,可进行较轻的工作;无效;直腿抬高程度在600以下,腰腿疼痛的症状较治疗之前无任何改善。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 18.0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分析与处理,一般资料用( X±s)表示,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χ2检验,在P

2.结果

经治疗,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4.12%,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2.35%,比较有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是导致腰腿疼痛主要的病因之一,同时也是临床上的常见病。目前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治疗主要采用非手术康复治疗手段,据相关调查,目前大约有80-90%的腰椎间盘突出患者通过非手术康复治疗以后已治愈或者病情有所好转。在进行腰椎间盘突出非手术康复治疗过程中,药物治疗是腰椎间盘突出的保守治疗方法之一七叶皂苷钠具有消除肿胀的功效,能够有效消除患者神经根的水肿现象。腰椎牵引疗法能够极大的减轻腰椎间盘的压力,有效的回纳、改变突出髓核与神经根的位置关系[4]。运动功能训练可以较好的提升患者的肌力,有效预防患者因卧床而出现肌力下降的症状。推拿疗法对提高脊椎稳定性以及腰椎间盘周围筋膜、肌肉的相关代偿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将这几种非手术康复治疗方法有效结合起来可以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帮助患者更快的恢复健康。

综上所述,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的过程中对非手术康复治疗方法进行科学、合理有效的应用,能够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缩短治疗时间,且安全性较高,操作简单,值得在腰椎间盘突出的康复治疗中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春兴.腰椎间盘突出症的非手术治疗的康复疗法研究[J].医学信息(下旬刊),2013,25(12):57-58.

[2]膝新,古丽梅.综合康复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7):182-183.

篇7

【摘要】 [目的]探讨在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练习在预防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中的作用。[方法]将133例肱骨髁上骨折患儿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术后采取骨科常规康复锻炼方法;肘外翻练习组术后除常规功能锻炼外同时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行肘外翻练习。[结果]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随访,平均1.5年,治疗效果:肘外翻练习组优良率91.2%,对照组优良率78.5%;肘外翻练习组肘内翻发生率7.4%,对照组肘内翻发生率20%,无论是优良率还是肘内翻发生率,2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

【关键词】 肱骨髁上骨折; 肘内翻; 康复

肱骨髁上骨折是最常见的儿童肘部骨折,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肘内翻是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见的并发症,它可以发生于任何治疗方法,根据近年国内外文献报道,如何降低肱骨髁上骨折后肘内翻的发生率至今对临床医生仍是个富有挑战性的难题[1]。近年来,作者对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性练习在降低肘内翻发生率中的作用进行了观察。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自2000年6月~2004年10月间在本院治疗的肱骨髁上骨折患儿133例作为研究对象。全部病例均为非开放性骨折,无血管、神经损伤,且均为尺偏型。2组患儿的一般情况、伤情及治疗方法等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肘外翻性练习组。

表1 2组患儿接受治疗方法比较(略)

注:*2组同项比较经卡方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卡方值:2.53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方法的选择

对所有病例均先试行手法复位,复位成功后使用石膏外固定或经皮穿针内固定后石膏外固定。若属难复型骨折不强求多次手法复位而改行切开复位双侧克氏针交叉内固定。若就诊较晚,肿胀严重局部皮肤条件较差的病例待3~5 d水泡吸收后再行整复固定。

2.2 操作要点

(1)伸直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屈曲90°~100°,屈曲型骨折复位后固定肘关节于半屈伸位40°~60°位置2周,以后逐渐将肘关节屈曲至90°。所有病例均前臂旋前位固定。要密切关注患儿末梢血运及感觉变化情况,高度警惕Volkmann缺血挛缩和神经损伤等不良后果;(2)穿入内侧克氏针时,应与肱骨干纵轴呈40°,向后倾斜10°以避免损伤桡神经。2克氏针应在骨折近端数毫米的中部,而不是在骨折处交叉,以获得坚强的固定。应遵循矫枉过正的原则,维持固定在轻度桡偏。

2.3 术后康复锻炼

对照组:第1阶段:石膏固定术后1~7 d,因骨折处尚不稳定,水肿较重,以握拳运动为主。第2阶段:8 d至拆除石膏前:骨折水肿已基本消退,如有必要,可更换石膏。可以进行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收以及小范围的旋转运动,以及腕关节的掌屈和背伸。第3阶段:拆除石膏后:以肘关节的屈伸锻炼为主,开始由住院医师或护士帮助患者行肘关节的被动屈伸,并指导家长进行正确的操作。避免用力的整复训练并鼓励患儿多进行主动锻炼,过多或强力的被动训练会使患儿产生恐惧以影响康复效果。伸屈活动应保持5~10次/ d,20~30下/次。

肘外翻练习组:第1及第2阶段康复锻炼与对照组相同,第3阶段除进行肘关节伸屈活动之外,还进行肘关节的外翻练习。方法:(1)在保持对肘关节的外翻性应力状态下伸屈肘关节;(2)在肘关节呈伸直位时间歇性的外翻肘关节,每次使肘关节在过度外翻位保持3~5 s,间断1~2 s后继续下一次练习,保持5~10次/ d,20~30下/次。应根据复查X线片仔细测量提携角和Baumann角变化,酌情加大或减少练习次数。

3 结果

评定标准:按Flynn评定标准[2],丢失提携角和丢失伸屈功能在0°~5°为优,6°~10°为良,11°~15°为可,>15°为差,所有病例都得到1~2年的随访(表2)。

表2 2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略)

肘外翻练习组优良率91.2%,对照组优良率78.5%;肘外翻练习组肘内翻发生率7.4%,对照组肘内翻发生率20%,无论是优良率还是肘内翻发生率,2组间都有显著性差异(P

4 讨论

4.1 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

目前闭合复位石膏(小夹板)外固定仍是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最常用的方法。该方法简便快捷,但复位成功率难以确定,复位后有再移位的可能。闭合复位经皮穿针内固定治疗儿童肱骨髁上骨折目前已被大家广泛采用,它可以使骨折端得到可靠的固定,但该方法会造成新的血管、神经损伤,遗留肘部畸形及肘关节功能障碍,在克氏针的配置方式和最佳入路上也存在争议。切开复位内固定因创伤大、并发症多,其手术适应证要严格把握。作者认为单纯石膏外固定只用于无移位或无明显移位的骨折,容易复位的移位骨折首先使用克氏针内固定,固定时要确保复位满意,避免固定在错误的位置上,至于开放手术,只用于难复性骨折。复位后前臂固定位置维持在旋前位时,外侧桡骨对肱骨的作用是压力,内侧尺骨对肱骨的作用是拉力,符合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的原则[3]。

4.2 肘内翻的发生机制

目前认为肘内翻是肱骨髁上骨折后由于肱骨远折端尺偏、尺嵌及内旋引起[4]。目前各种试图降低肘内翻的方法都是为了避免以上情况发生。首先公认为术中良好的复位和术后坚强的桡偏固定是预防肘内翻的关键,但即使完全达到解剖复位也会发生肘内翻,这是因为在骨折同时尺侧骨皮质受到挤压而塌陷,虽从骨折面来看呈解剖复位,但因塌陷而发生的尺偏倾斜并未得到纠正。因此有学者指出复位时应遵循桡侧嵌插、尺侧分离,矫枉过正成轻微桡偏的原则,以恢复骨折端的正常轴线作为判定复位优良的标准[3]。但另有学者认为在理论上要求采用矫枉过正以纠正相应的角度看似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很难达到要求[3]。作者也发现在实际操作中难以把握,尤其对于难复性骨折。徐英杰等同时提出为预防肘内翻的发生而将尺侧末端骨膜切断,复位至偏桡倾位再以钢针固定,对于尺侧骨皮质塌陷明显者,复位后尺侧骨折端遗留间隙较大者,采用截除部分桡侧骨折端骨质[4]。这种方法显然对组织的损伤较大,操作过程繁琐,并且手术中难以明确桡倾桡偏多少才能有效预防内翻,有可能造成肘外翻[6]。

4.3 康复锻炼的应用

综上所述,到目前为止仍然没有一种操作简便、并发症少的方案能完全有效的预防肘内翻的发生。并且以前的研究大都集中在治疗方法的改进上。而作者试图从术后的康复锻炼方法上取得突破。目前已公认由于尺侧骨皮质塌陷的发生,即使解剖复位也难以完全避免肘内翻的发生,作者赞同在闭合复位时遵循矫枉过正的原则,但实际操作中很难做到,手术治疗同样面临很多困难。作者认为应根据复查X线片所示尽可能较早的去除石膏,早日进行功能锻炼。在功能锻炼时,除常规的施行以恢复肘关节伸屈功能为目的的活动外,同样应进行肘外翻性练习,其根本出发点仍是为纠正尺侧骨皮质塌陷带来的影响,骨折端尺侧边缘的加压应力要比桡侧高出很多,肘外翻性练习能明显减轻这种差别。与手法复位时矫枉过正的方法相比,虽然从理论上看并未能产生持续性的使骨折桡偏的作用力,但显然产生的作用力更加可靠,并且避免手术治疗带来的诸多并发症。从作者的随访资料来看,接受传统康复锻炼方法的患儿肘内翻发生率为20%,除接受传统康复锻炼外另接受肘外翻练习的患儿肘内翻发生率为7.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总之,作者认为肱骨髁上骨折术后患儿在康复锻炼中采用肘外翻练习能有效降低肘内翻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陈述荣,陈昕.鼓励性功能性活动对小儿肱骨髁上骨折康复的影响[J].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9:304-306.

[2] Pirone AM,Graham HK,Krajbich JI.Management of displaced extentiontype supracondylar fracture of humerus in children[J].J Bone Joint Surg(Am),1988,70:641-650.

[3] 徐英杰,张根伟,张子元,等.210例小儿肱骨髁上骨折治疗方法改进的探讨[J].中华骨科杂志,1998,18:463-466.

[4] 郭跃明,王志远,邹勇根,等.肱骨髁上骨折并发肘内翻畸形病理形态学分析[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04,12:725-727.

篇8

【关键词】 康复治疗; 脑卒中; 偏瘫肢体; 预后影响

中图分类号 R74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24-0156-03

doi:10.14033/ki.cfmr.2016.24.089

在众多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当中,脑卒中属于致残类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一直以来拥有非常高的发病率、致残率以及死亡率。针对此情况,医学界很多学者指出将康复治疗方法应用到脑血管疾病当中非常有利于患者的康复,在日常生活功能以及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方面均有所帮助。尤其在近些年以来,脑卒中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其中青年群体占据了很大的比例。经过治疗后依然有大概74%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功能受损,严重影响到家庭生活的质量与社会的正常秩序[1]。显然,脑卒中疾病上升到一个新的关注高度,受到了全世界的普遍重视,是非常重要的公共卫生研究课题。所以,如何对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予以科学的康复治疗,以便达到降低其致残率、提升其功能恢复率、存活率的目的显得尤为关键,拥有很大的临床实践意义。本文将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而探究与分析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预后过程中受到康复治疗的影响情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2月-2016年2月收治的40例脑卒中肢体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全部患者都满足WHO规定的诊断标准。通过头颅CT和常规检查得以确诊,将全部患者分成康复组与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其中康复组男14例,女6例,平均年龄(63±8)岁,存在14例脑梗死患者,6例脑出血患者,14例左侧偏瘫,6例右侧偏瘫。对照组男13例,女7例,平均年龄(63±8)岁,存在16例脑梗死患者,4例脑出血患者,16例左侧偏瘫,4例右侧偏瘫。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病变情况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都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方案,涵盖了脑循环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糖血压稳定药物以及营养脑神经药物等。对照组的患者只实施自我锻炼康复。而康复组则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之上予以康复治疗方案。

1.2.1 合理设计良肢位 良肢位属于一类特殊的治疗,旨在预防及对抗痉挛方式的形成,达到对肩关节实施保护、帮助早期诱发产生分离的效果。通过结合患者需要治疗的部位,并根据人体器官生理特征进行合理的抗痉挛运用,进而在帮助患者恢复有关身体机能的同时,完成针对每一个患者的综合功能评定工作。需要注意的是由于仰卧易于使患者出现紧张性颈反射及迷路反射紊乱,甚至会构成患者骶尾部、外踝以及足跟部产生褥疮,所以尽可能规避选择该[2]。

1.2.2 康复治疗方法 主要利用Bobath技术与运动再学习相结合的治疗方法,并且联合其他类方法加以辅助训练。具体而言,涵盖了需根据患者各异姿势的反射能力与运动神经的发育次序而展开的翻身、坐位平衡、坐到站、站立平衡以及步行等各项内容,一次的康复训练时间以45~60 min最佳,坚持1次/d。作业康复训练(OT):主要含有以健侧带动患侧为主的磨沙板康复训练和从粗变细的插棒康复训练,一次训练时间在0.5~1 h最佳,坚持2次/d。在实际的康复治疗中可以引入日常生活能力(ADL)的训练,主要有家务、文娱活动、园林艺术及教育技能等方面的康复训练,同时对患者予以不同程度的心理安慰、鼓舞及调节[3]。

1.2.3 功能性电刺激(FES)治疗 功能性电刺激治疗使用了由北京金豪商贸有限公司制造的J48A型电脑中频治疗仪,并在患侧面肌肉起与止位置放置塑料极板,进行1次/d,25 min/次的治疗,将20次作为1个疗程[4]。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聘请专业的康复治疗医生在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瘫肢的运动功能运用Fugl-Meyer评分加以评定,运用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包括进食、洗澡、穿衣、大便控制、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内容[5]。

1.4 统计学处理

本研究所得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分析处理,正态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两组治疗前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均优于治疗前,且康复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中枢神经的功能可用性是很强的,部分神经元利用合适的条件环境能够实现再生。从现代医学中的康复理论中可知,神经肌肉反应能够通过康复训练达到对肌力增强的目的,并优化训练中肢体的协调,通过对潜在传导通路的引导,让患者脑部功能恢复,尤其对于血管疾病患者的康复尤为有益,起到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等病症的作用[6-7]。在进行运动训练的过程中,帮助患者的肢体肌张力获得平衡性,以或主动或被动的互动方式从中枢神经系统中获得本体和皮肤感应的冲动形式,进而使有关皮层脑血量增多,实现易化功能。利用中频脉冲电疗的方法对患者的相应肌肉与神经加以刺激,达到对肌张力降低、对患肢肌力增强的效果,并且规避了肌肉萎缩与关节僵直情况的发生。通过本次的分析和研究发现,针对治疗前后康复组与对照组患者在Fugl-Meyer评分及Barthel指数方面的对比,显示都得以完善,提示针对两组所运用的治疗方法均存在效果;通过两组之间的对比显示,相较于对照组,康复组在Fugl-Meyer评分和Barthel指数方面显著更高,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早在20世纪,关于神经系统类疾病,尤其对中枢神经受损为典型的运动功能异常类疾病的治疗方法便有所研究,医学界普遍认为采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的治疗方法所获得疗效是最为显著的,也就是康复训练治疗法,所以使其成为现今以来运用最频繁且有效的脑卒中疾病治疗技术。对于重组中枢神经的重要保障来说,进行合理的功能训练是非常关键的,也是必要的条件之一,通过重复多次的训练,使得运动技巧更为娴熟[8]。而有效运用神经肌肉促进技术和功能性电刺激等康复治疗方法,完全可以对患者的受损神经予以重塑。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的康复治疗,属于一项长久的锻炼计划,医生需要根据患者在不同阶段的病情变化特征予以合理的康复训练,如果具备足够的条件,患者需要定期去指定医院的康复科进行咨询和治疗,让整个康复训练更为系统化、规范化,便于增强治疗效果,恢复原有的生活质量,在尽可能节省医疗花费、避免伤残情况发生的同时,尽早帮助脑卒中偏瘫患者回归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当中。根据本次研究分析得出,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预后影响,康复治疗方案要优于自我锻炼康复。

参考文献

[1]常文明.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患者功能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物经济学,2014,21(9):40-41.

[2]张延红,赵晓丽,王东,等.早期综合康复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4,10(8):1564-1566.

[3]宋沛君.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影响[J].中外医学研究,2012,10(6):77-78.

[4]郑阿娟,杨瑛.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卒中患者偏瘫肢体功能的效果[J].国际护理学杂志,2013,32(12):2724-2726.

[5]苏舒曼.早期综合性康复护理干预对脑卒中偏瘫患者预后的影响[J].现代医药卫生,2013,20(4):3059-3060.

[6]马玉琼.系统化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J].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11,23(5):74-79.

[7] Gulseren A,Ozge K.Physical therapy modalities and rehabilitation techniques in the management of neuropathic pain[J].American Journal of Physical Medicine & Rehabilitation/Association of Academic Physiatrists,2014,31(7):933-942.

篇9

【关键词】 糖尿病足;溃疡;有效性;分析

糖尿病患者在周围血管病变、神经病变和微循环障碍等因素共同作用下可致踝关节以下部位发生溃疡临床上称之为糖尿病足溃疡[1]。糖尿病足溃疡常见于血糖长期控制不佳者[2],糖尿病患者中有15%的患者可并发足溃疡,而并发足溃疡的患者中约有85%的病人需要采用截肢治疗[3]。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它可加重和恶化糖尿病的病情,已成为糖尿病患者致残和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不仅治疗周期长而且医疗费用高、治疗效果差,所以采取有效的方法预防及治疗糖尿病足溃疡极为重要。本研究应用康复新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资料采集 收集2009年11月至2012年11月到来我院就医诊断糖尿病足溃疡并在我院进行治疗的患者46例,其中男:女为34:26,年龄66.54-69.24岁,两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差异,具有可比性。患者的入选标准:①患者智力正常,无精神类疾病。②能够积极配合医师的治疗。③对本研究的方法和目的了解并同意配合,签署知情同意书。④有详细的联系方式,能够及时复诊的患者。

1.2 研究方法 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将所有研究对象46人分为A、B两组,每组23人,A组患者选择接受医师的治疗方案:降血糖治疗+抗感染治疗+康复新液局部换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B组患者选择接受医师的治疗方案:降血糖治疗+抗感染治疗+采用常规敷料局部换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观察记录A、B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情况,待分析.疗效标准:依据溃疡创面愈合情况和自觉恢复情况制定评定标准,参照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2002年12月制定的有关标准拟效量化判断[2],显效:创面愈合80%以上,自觉症状不明显;有效:创面愈合40%-80%,自觉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治疗前后病变无改善或创面愈合

1.3 统计学分析 采用医学统计软件SPSS13.0对本研究中的A、B两组患者的治愈率进行统计学x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情况 A、B两组按不同方法治疗结束后,两组患者的治愈率情况整理成表,见表1。

由上表可知,对A组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率与B组治疗方案的有效率进行统计学x2检验,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

3 讨论

糖尿病足溃疡是糖尿病发展中一个比较严重的并发症状,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死、致残的重要原因之一[4],严重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在造成糖尿病足溃疡的众多原因中神经病变、血管缺血性病变、细菌感染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三大重要病因[5],传统的糖尿病足溃疡治疗方法(降血糖治疗+抗感染治疗+采用常规敷料局部换药)以降血糖、抗感染、局部换药为基本原则,这种传统的治疗方法对轻症糖尿病足溃疡有一定疗效,但对于重症糖尿病足溃疡则疗效甚微。

本研究将局部更换药物换为康复新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取得较好的疗效。由本研究结果可知,A组治疗方案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有效率优于B组治疗方案的有效率,两组之间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

综上所述,使用康复新液代常规药物联合降血糖、抗感染等治疗措施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病最终取得了良好的疗效,其治疗效果远远优于常规使用的治疗方式,因此,降血糖治疗+抗感染治疗+康复新液局部换药治疗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李喜涛,许文灿,林沐丽.简易封闭负压吸引治疗糖尿病足溃疡[J].中国临床研究,2012,25(10):975-976.

[2] 吴航.康复新液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糖尿病足溃疡35 例[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2):2640-2641.

[3] 汤娜.糖尿病足溃疡的治疗进展[J].实用糖尿病杂志,7(2):13-14.

篇10

【关键词】 体外冲击波; 肩周炎; 疼痛; 康复

doi:10.14033/ki.cfmr.2017.2.011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02-0022-02

肩周炎(periathritis)是临床常见的软组织慢性非特异性炎症,病因尚未十分明确,好发于中老年人,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及活动受限为特征,其治疗的关键是松解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粘连,缓解疼痛,恢复肩关节活动功能,本文采用体外冲击波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ESW)治疗肩周炎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2016年3月在东莞市第三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及骨科门诊明确诊断为肩周炎的患者52例(其中男27例,女25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6例。对照组,男12例,女14例,平均年龄(46.05±9.39)岁,治疗组,男15例,女11例,平均年龄(46.46±8.74)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1)符合中华医学会2005年的肩周炎诊断标准[1];(2)症状包括肩部疼痛、僵硬及关节活动障碍,如外展、上举动作、内收、背伸及旋转功能受限,在肩关节周围有固定压痛点;(3)肩部X线检查无特殊发现。

排除标准:(1)由颈椎病、痛性肌萎缩、神经系统疾病、冠心病导致的肩关节疼痛;(2)合并精神疾病;(3)凝血功能障碍;(4)孕妇、体内有起搏器患者;(5)严重的肝功能损害、肾功能损害的患者。

1.2 方法

(1)体外冲击波治疗方法:采用瑞士ELECTRO MEDICAL SYSTEMS S.A.生产的体外冲击波治疗仪,型号Swiss DolorClast(FT-174),以肩部压痛点为中心(如结节间沟、准喙突、肩峰下滑膜囊等部位),工作电压100~240 VAC 50/60 Hz,治疗压力为3~4 bar,冲击波频率5次/s,每处冲击波治疗次数为1000~1500次,根据患者疼痛程序和耐受力,适当调整治疗压力和冲击次数,每5天一次,共治疗3次。(2)常规康复治疗方法:以关节松动治疗为主,配合超短波、针灸、电疗等康复治疗。1次/d,5次为1个疗程,间隔2 d后再继续5次。

治疗组采用体外冲击波+常规康复治疗方法,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方法。以上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停用所有镇痛药物治疗,嘱患者平时进行自主关节活动度训练,借助软木、肩梯等器械或徒手进行摆臂运动、爬墙运动、外旋运动及拉环运动等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

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肩周炎疗效标准。治愈:肩部疼痛消失,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显效:肩部疼痛基本消失,肩关节功能基本恢复;好转:肩部疼痛减轻,肩关节功能有所改善,但仍有活邮芟蓿晃扌В褐⒆从胩逭骶无改善[2]。总有效=治愈+显效。肩周炎疼痛情况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进行评定。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患者感觉最痛、难以忍受。

1.4 统计学处理

所得数据应用SPSS 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体外冲击波治疗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疗效相比较,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治疗组的治愈率稍高于对照组,但疗效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镇痛效果

治疗前,治疗组与对照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治疗组与对照组疼痛均有缓解,两组的VAS评分与治疗前相对比,均有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肩周炎临床上又称“五十肩”、“凝冻肩”,是肩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的慢性非特异性炎症和退行性变,以肩关节周围疼痛及活动受限为特征的临床常见病。该病病因复杂,常见原因有肩袖损伤、肱二头肌腱炎、冈上肌腱炎、三角肌滑囊炎等,病变累及关节囊引起关节囊的炎症和粘连,肩关节外伤后亦中因炎性渗出及固定过久引起关节囊及其周围软组织粘连。虽然该病随着病情的发展,患者的疼痛及活动受限达到某种程度后便能够逐渐缓解,部分患者甚至可以完全恢复,但仍有患者的肩关节活动受到限制。尽管肩周炎具有一定的自愈性,但所需时间较长,且在这一段时间内,肩周炎患者需忍受较大的痛苦,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能力。

临床上常用的药物治疗方法有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局部痛点注射糖皮质激素封闭治疗及关节内注射透明质酸钠等,虽然这些方法有一定的效果,但是副作用也较为明显,且容易复发。常用的康复治疗手段有关节松动术、推拿按摩、关节活动度训练、针灸及物理治疗(如超声波、短波、超短波、中频电刺激、激光、磁疗、红外线等),这些方法都是在临床上常用且被证实有效,但是止痛效果仍不甚理想。

冲击波作为一种较为新型的物理治疗方法,应用于临床上疼痛的治疗已被大量的医学文献报道,并充分肯定了其安全性和有效性[4-6]。目前认为体外冲击波治疗肩周炎的机制是:利用液电、压电、电磁等作用产生的机械效应及空作效应,能量在肌肉、韧带等不同组织密度组织中转变,松解病变部位的软组织粘连,通过改善局部微循环,引起人体组织和细胞的变化而达到治疗作用[7-8]。已有研究证实冲击波还可减少背根神经节中与疼痛相关的P物质的表达,并可直接作用周围感觉神经末梢,阻止C神经纤维传导疼痛的反应,从而起到消炎止痛的效应[9-10]。

本研究通^对52例肩周炎患者治疗疗效对比,结果显示,两组的总有效率均为100%,治疗组的治愈率为69.23%,稍高于对照组的治愈率61.54%,但两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两组治疗方法均有临床疗效,但两组方法无显著性差异。在肩关节疼痛缓解程度方面,两组方法治疗前后VAS评分均有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肩周炎选用体外冲击波联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明显缓解肩周炎患者的疼痛程度,有利于患者的疾病恢复,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临床诊疗的指南(物理医学与康复分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34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00.

[3] Galasso O,Amelio E,Riccelli D A,et al.Short-term outcomes of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non-calcific tendinopathy of the supraspinatus:a double-blind, randomized,placebo-controlled trial[J].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2012,13(14):1-9.

[4] Kolk A,Yang K G A,Tamminga R,et al.Radial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otator cuff tendinitis[J].Bone Joint J,2013,95(11):1521-1526.

[5] Vahdatpour B,Taheri P,Zade A Z,et al.Efficacy of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in frozen should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2014,5(7):875.

[6] Louwerens J K G,Sierevelt I N,van Noort A,et al.Evidence for minimally invasive therapies in the management of chronic calcific tendinopathy of the rotator cuff: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Journal of Shoulder and Elbow Surgery,2014,23(8):1240-1249.

[7] Ioppolo F,Tattoli M,Di Sante L,et al.Clinical improvement and resorption of calcifications in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 after shock wave therapy at 6 months' follow-up: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J].Archives of Physical Medicine and Rehabilitation,2013,94(9):1699-1706.

[8] Verstraelen F U,Jansen L,Morrenhof J W.High-energy versus low-energy 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therapy for calcifying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which is superior?A meta-analysis[J].Clinical Orthopaedics and Related Research?,2014,472(9):2816-2825.

[9] Bannuru R R,Flavin N E,Vaysbrot E,et al.High-energy extracorporeal shock-wave therapy for treating chronic calcific tendinitis of the shoulder:a systematic review.[J].Annals of Internal Medicine,2014,160(8):542-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