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经典文化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传统经典文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传统经典文化

篇1

历史不应该是一块擦泪的手帕,更不应该是一块遮羞布。历史上存在过的,你否定也罢,肯定也罢,它都实实在在地浸润过这块大地。作为后来者,应该站在一定的高度,辩证地看待历史,采取扬弃的态度——继承优良、摈弃糟粕,也就是“批判地继承、弘扬”。

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似乎现在还争议不断。譬如读《三字经》《弟子规》等,有人认为是“毒害”,有人认为是“圣经”。愚以为这两种“极端”态度都是错误的。我们既不要把它们看成是万能的圣书,也不要过分夸大它们的负面作用。《三字经》《弟子规》所代表的文化经典,虽带有一些封建色彩,但大部分是关于为人处世方面的,只要我们能以清醒的头脑吸收其精华,不乏是一种可以保持人道德的“健康营养品”,绝不会是毒害人的“垃圾食品”。

有点文化功底和历史知识的人应该都知道,像《论语》《中庸》《孟子》出自礼崩乐坏的春秋战国时代,《三字经》出自内忧外患的南宋,从中可以看出,当一个社会秩序失范时,急需要精神上的提升品。我们今天的社会,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人们物质生活不断富裕,生活水平日益提高,然屡屡发生的诚信危机、自私自利、道德滑坡等乱象,人们恐慌、迷茫,大家在反思: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深受传统文化浸润的华夏大地历史上曾是世界上最富裕最辉煌的国度,传统文化对今天的中国还有没有重新学习的意义?近几年出现推崇读《三字经》《弟子规》《论语》《孟子》等传统经典的热潮,也可以说是希望回到传统文化中,寻找文化的根基和道德的依托。

现在,举国上下都在提倡对青少年进行经典文化教育。作为教师,不应该在该不该让孩子读的问题上犹疑不决,徘徊不前,而应该思考怎么教孩子读。时下,我们大部分中小学教师自身传统文化素养不足,传授时功底不够,在教学中既不能到位地解释经典的内涵,又不能结合时代现状去批判地阅读。再者,在教学方法上也值得探讨,如何让孩子在心理上产生对传统文化的悦纳?因此,我觉得作为一名语文教师,首先应该自己投入经典文化的阅读中去,提高自己传统文化素养。

篇2

中国的每一个家庭都有自己的家训、家规、家风,良好的家风对社会而言,就是一种道德的力量。家风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诵经典树家风主题的演讲稿,供大家参考学习。

诵经典树家风主题的演讲稿1

中华民族素有“礼仪之邦”之称,向来重视家教。历史上见诸典籍的家训并非鲜见,为后人称颂的也很多。而“不成文”,也是我国家规家训的一大特点,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一些家风家训中的精华融入新的道德建设中,许多脍炙人口的家训,已经是“家家之训”,形成家家之风。

家风是一个家庭在世代传承中形成的一种较为稳定的道德规范、传统习惯、为人之道、生活作风和生活方式的总和,它首先体现的是道德的力量。注重家风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众多志士仁人的立家之本。从古至今,颜之推《颜氏家训》、诸葛亮《诫子书》、周怡《勉谕儿辈》、朱子《治家格言》、《家书》、《傅雷家书》等等都在民间广为流传,闪烁着良好家风的思想光芒。历史上的“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等等,同样展现着良好的家风。“非淡澹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常将有日思无日、莫待无时思有时”“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等教子中的古训至今为世人尊崇。好的家风不但对自己有利、对子女和家人有利,也逐步影响着大众的道德水平与社会的风气。

家风作为一种无形的力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原生家庭中。原生家庭家风好,这个人就会茁壮成长;原生家庭不重视家风建设,这个人在成长中就会走弯路。好的家风会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如:良好的道德氛围、健康的思想氛围、积极的情感氛围、认真的学习氛围、节俭的生活氛围等等。正是这种氛围,造就了一个个身心健康的.人、有作为的人乃至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人。可以说,好家风打造了儿童成长的好摇篮。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婚姻家庭领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恋爱观上的拜金主义、婚姻中的草结草离、家教中的过分溺爱、孝亲中的漠视老人,甚至一些有名望和社会地位的人由于不重视家风建设致使自己尤其是子女走上了犯罪道路,教训是沉痛的。它从反面证实了家风建设的重要性。

家风建设的关键在家长。家长首先要成为家风建设的有心人,才能有意识地创立自己的好家风、延续自己的好家风,使整个家庭与子女受益。各级领导干部尤其要带头搞好家风建设,带头教育好子女。人们习惯于上行下效,领导干部的好家风会对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加快改革步伐、努力实现中国梦的新形势下重提家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建设影响着社会建设,好的家风会带动好的社会风气。所以,好家风就是一种正能量。我们要从每个家庭做起,让家家有个好家风、家家培育文明人。如此坚持下去,社会的正风正气就会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明程度就会进一步提高。

诵经典树家风主题的演讲稿2

无论大家、小家都有一定的家风家训。“国有国法,校有校规,家有家风。”是人们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那么你了解家风吗?“家风”又称门风,指的是家庭或家族世代相传的风尚、生活作风,也即一个家庭当中的风气。家风是给家中后人树立的价值准则。家风也是对家族的传承,能为民族的发展起到影响。

家风尤为重要,为什么今天我会提起家风呢?因为我要给大家说说我的家风。我家的家风是什么呢?一起走进我的好家风我来传作文当中吧!

尊敬师长、尊老爱幼、勤俭节约。这简单的十二个字却包含着意义重大。爸爸妈妈自我年幼时就一直教育我背会这十二个字,从他们身上我也领悟到字里的含义了。这也让我不由自主地想起《三字经》里的“融四岁能让梨”这句话。

现在我带大家一起回忆前年的中秋节,爸妈带我去看望姑奶。到了姑奶家我主动向长辈们问好。这时姑爷递过来一盘水果,让我爸爸妈妈和我吃水果,我正准备拿起最大的给姑爷吃。手刚伸向最大的那个梨。“等会,我考考你再拿”姑爷说道。“好的,您考吧!”我心想吃个水果还考我呢。“这一盘梨你要吃的话你拿哪个?”我还是接着拿起那个最大的递给姑爷说:“您是长辈,最大的给您吃!我吃最小的。”姑爷用力地点点头。

“油条出锅了,小心烫,看看十二楼奶奶在家没。轻点敲门孩子,爷爷心脏不好……”奶奶最爱吃妈妈炸的油条,每次炸完油条我都会都会第一时间给他们送去。“叮铃铃、叮铃铃……”“快去开门,看看谁这早就敲门”我赶紧地跑去开门。还没等我说话,爷爷就走了。一边走一边说,赶紧吃完去上学!接过热乎乎的粽子心里好暖暖的(告诉大家一个秘密十二楼奶奶只是邻居家的奶奶哦)那天中午到午饭时间了,肚子却没有饿。大家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下面我来说说勤俭节约,妈妈同事经常给我拿一些衣服,刚开始我嫌弃旧衣服不穿。妈妈对我说:“妈妈单位阿姨特意给你留的,衣服是姐姐的,也没有坏,扔了浪费。作为学生要懂得勤俭节约。每人浪费一点点,地球上的资源不都白白的浪费掉了吗?”听到“浪费”二字。顿时我明白了。“妈妈这衣服我太小了,把这件衣服给老家的彤彤小妹吧”妈妈马上同意了。

在日常生活中,买菜的袋子妈妈都会留起来,等哪天需要了好再次使用。我也不甘示弱捡到一些桶并留存起来,等到冬天妈妈腌酸菜时,它们就派上用场了。

爸爸常教育我们做人的道理,他教我要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饭前便后洗手、好的学习习惯、自己的事情自己要学会独立完成。经常有人跟我妈妈取经,说我自立、自主、懂事……我要说一切来源于上辈的教导。就像家里的家用电器在现在生活中必不可少,食物同样也是不可缺少的。那家风呢?更是必不可少的。家族的传承;家风,民族的发展;好家风,我来传;好家风,传天下!

诵经典树家风主题的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今天我旗下讲话的题目是传承良好家风促学风。

千年前,吴越钱氏奠定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千年繁华,也留下了以《钱氏家训》为代表的钱王文化宝贵财富。《钱氏家训》不仅是钱氏后人的行为准则,更是我们共同的“传家宝”。

一个人相当于一棵树,一个家庭就是几棵树。通过家庭的带动,能够影响周边的家庭,形成森林,形成一个大气候,从而影响整个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因此,临安开展好家风建设,就是以家风为抓手,大力挖掘、弘扬、传承《钱氏家训》等传统文化精髓,并以家风带乡风、促作风、树新风,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个体的行动中、植入群众的心灵里。

在好家风建设中,临安注重家庭,确立爱国爱乡、遵纪守法两项“基本标准”和诚实守信等八个“倡导方向”,近两年推选出近8000余户“好家风”家庭,举办100多场“好家风”家庭褒奖礼,凝聚起千家万户向善的力量;临安注重家教,组织“好家风”进万家村村宣讲活动,以身边的“好家风”事例生动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家风家训伴我成长”活动,学生和家长一起立家训、晒家训、传家风,让家风成为孩子成长的阳光雨露;以“诚信、敬业”为主题开展“好家风”进农家乐、进电子商务活动,让“好家风”产生口碑效应,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从而培育千家万户向好的风尚。

篇3

[关键词]中华传经典诵读;文化价值;途径

[中图分类号]G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2)5-0145-02

1 前 言

经典的文学创作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精华,中华传经典不仅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根基,同时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神养料。中华传经典诵读是我们延续上千年的优良教育传,尤其是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是完全不能被忽视的。近几年来,经典诵读的浪潮在逐渐涌现出来,特别是出现了很多有关青少年诵读经典文学作品的事件,进而也产生了很多的争论,逐渐朝着“读经现象”发展。正当中华传经典诵读在全国开展很激烈的时候,中学语文却出现了对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不平衡的现象出现。其中有些中学非常重视中华传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同时学校也开发出了很多有关经典诵读的课程,建立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教育体系;相反,有些中学却忽略了中华传经典的教育价值和文学价值,只是在语文教学中略微涉及一点有关中华传经典的内容,但是,还没有形成一个系;还有一部分中学根本就不学习中华传经典诵读的内容。由此看来,中华传经典和语文教育是不可分割的。本文主要从提升语文素养、凝聚精气神以及发扬传文化阐述了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并具体提出了一些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2 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文化价值

2.1 可以提升语文素养

(1)可以大量积累文化知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内容也比较独特,在日常生活的任何一个领域都有可能涉及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有很多,例如:建筑、饮食、服装、文学、舞蹈等。教师在语文课堂上讲解中国传文化,如果只讲解一些观念文化,而缺少具体的文化成果的讲解,那么教师并没有全面的将中国传文化介绍给学生,更不要说提高学生学习中华传文化的兴趣了。不管我们生活在什么样时代,积累文化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人们大量诵读中华传经典,可以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开阔视野。例如:中国的传节日文化不仅代表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且也和我们现代人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传节日都具有独特的来源。例如:春节是新一年的第一天,代表着做任何事情都顺利,有一个好的开端。正月十五是元宵佳节,是新的一年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人们每年都有赏灯、猜灯谜的习俗。清明节不仅仅是一个节日,同时也是一个节气,清明节正值春天,万物复苏,人们在这一天要插柳、放风筝等。八月十五中秋节,人们要赏月和吃月饼,代表着一家人团圆、幸福美满。

(2)扩展阅读视野范围。提高人们的文学修养,是和语言文字所蕴涵的文化素养转变为人们自身的文化修养是分不开的,然而文化修养的提高就是需要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这在语文教学中叫做阅读教学。现如今,大多数中小学教师都在努力研究提升学生们阅读能力的方法,但是,大量的阅读是提高语文修养的一个重要环节,而现如今,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却存在很大的危机,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网络技术逐渐代替了传的读书看报形式,人们逐渐在怀疑阅读的意义,特别是对经典阅读的程度大大的下降了。中学生应该大量吸收各类知识和信息,但是,由于他们学习的科目较多,学习时间紧张,相对阅读的时间就很少,这使得他们将阅读的内容仅仅局限在了课本和考试的材料中,阅读面较小,不能开阔阅读视野,这样将直接阻碍语文素养的提高。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化的时代,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有很多,例如,网络、电视、光碟等,是一个发展比较好的趋势,同时也是文化多元化的内在要求。然而,中华传的经典作品也是学生阅读的主要来源。任何一个国家都有各自的经典作品,同样,阅读这些经典作品也是不可缺少的环节。中华传经典诵读不仅具有文化价值,而且还有一定的教育价值,同时也能扩展阅读视野范围,在头脑中积累大量的知识,尤其对于提升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3)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对于中学生来说,语言表达的逻辑性和层次性越来越受到教师的重视,不仅要将表达的内容表达完全,而且还要带有一定的情感,解决语言干瘪的问题。经常诵读是让学生在头脑中快速储存各种材料和知识的最有效的途径。中华传经典内容丰富多彩,覆盖了很多领域的信息。如果经常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将文字背后作者的思想感情熟记在头脑中。经过不断的积累,很多经典语句慢慢的内化语感。如:古代的经典诗歌,尽管和现代相隔的距离较远,但是,我们可以经过想象,领略作者真实抒发的情感,从而不会阻碍现代人的阅读。

2.2 凝聚精气神

(1)有利于培养强烈的责任感。一个人身体里是不能缺少强烈的责任感的,在中国传文化中,主要宣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精神。体验生活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在真实的生活中领悟自身存在的世界,建立自己的精神家园。而另一种途径就是从书籍中学到,和他们进行交谈,从而走进他们构造的精神家园。古时候的英雄和文学圣人的事迹都已经成为历史,但是,他们精神的传递却从没有停止过。我们在阅读每一本经典作品时,作品所蕴涵的精神和情感都会融入到读者的心里。由此看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强烈责任感,是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个人所必不可少的东西。

(2)有助于培养旷达的精神。现代社会中,社会的环境在不断的发生变化,人们对理想的追求也有所不同。高考是每个学生都要面临的一道坎,高考考的不仅仅是知识和分数,而且还是考察学生的心理素质。现在有很多学生承受不了高考带来的压力而出现了轻生的现象,真是让人汗颜。其实高考只是人生的一个小小转折点,如果因为一个简单的考试就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那么人生漫长的路有很多都是我们所意想不到的困难我们又该怎么面对呢?由此看来,保持乐观旷达的精神才能让人们在巨大的困难和挫折面前找到心灵归宿,让生命充满无限活力。

2.3 传承和发扬中华传文化

(1)增强学生对传文化的认识。每个人都是传文化的继承人,但是近几年由于传文化经典出现了断层,结果使上千年的传文化之经典渐渐地从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分离出来了。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在学校中听不到学生东渡诵读经典名句的声音。学生对中华传的经典作品不加了解,那么更没有办法理解其内在的真正含义和价值。现如今,文化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青少年更加喜爱西方的文化,他们在沉迷于西方国家文化的同时也逐渐将中华传的经典忘掉了。例如:青年朋友喜欢圣诞节超过了春节,外国的情人节是情侣之间送玫瑰花和巧克力来表达各自的情意的,他们却忘了中国的情人节也蕴涵着一个非常浪漫的故事,甚至有些青年人连端午节、中秋节是哪天都不清楚。因此,学生要大量诵读中华传的经典,从而增强学生对传文化的认识。

(2)可以向世界传播中华文化。现如今,我们又重新提到经典诵读,而且将中华传经典诵读归纳到教育体系中,从而构建了传文化和现代文化沟通的桥梁。通过经典的无穷力量,将民族文化血脉注入到青少年的心里,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展示出中华文化无穷的魅力。

3 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3.1 构建宽广的诵读平台

学校可以开展中华传经典诗歌朗诵比赛。通过对优秀作品的朗诵,用比赛的形式激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活动当中来。比赛获奖只是表面形式,而真正的目的是为学生创造更多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的机会,让学生的阅读视野扩大,同时也有利于提高他们口语表达能力。也可以建立开放式的图书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阅读一些中华传经典的作品。

3.2 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

鼓励学生多诵读中华传的经典作品,最终目的是为了继承中华传的经典文化,从而进一步提高语文综合修养。所以,中学生读经典作品不能只是一味的追求诵读的数量而不求诵读的质量,而是要将诵读发展成为学生学习的兴趣。学校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增加文化涵养。因为文化涵养可以让人的内心变得更加强大,不只是表现在人头脑中储存能量多少,同时人的语言和行为也能表现出一个人的文化涵养。所以,开发具有特色的课程,不管是用什么形式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注重增强学生的文化涵养。

3.3 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中华传经典诵读和历史内容结合在一起。我们在诵读中华传经典时,往往不清楚其历史背景,只有站在历史的角度上才能真正读懂文字所要表达的真正情感。所以,在诵读中华传经典作品时将语文课本上的知识和历史知识相结合,打破学科间学习的障碍,从而扩展学生的视野。

4 结 论

总体说来,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称之为经典的艺术作品,不仅代表着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而且在这些优秀作品中还蕴涵着中华民族的传美德和伟大的精神。我们在欣赏和学习这些优秀的作品时,不仅可以提高我们的文学素养,而且也可以更加深入的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学知识,同时也能增加我们的爱国情感,陶冶情操、树立远大的志向。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诵读中华传经典的文化价值,并找到一些开展中华传经典诵读的有效途径。

参考文献:

[1]于守海,韩娇.经典诵读与人文教育[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2]宁殿霞,张青丽.开展经典诵读提升综合素质[J].新西部(下旬刊),2011(2).

[3]陈雨曦.从经典诵读活动看大学生对传文化的缺失及其对策[J].科技信息,2010(10).

篇4

关键词:经典文化;医学生;职业道德;人文精神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0-0045-03

近年来,我国一直提倡科学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归根结底都是以人类的发展为中心。就医学的领域来讲就是“以病人为中心,实现医患关系的良性发展”。这就要求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除了具备高超的医学技术,还须具有较高水平的人文素养,不仅能治疗病患的伤痛,还需要给病人以外的人文关怀。作为未来继承医疗事业的接班人,医学生在学习期间就应该树立起良好的职业道德,培养浓厚的人文素养,这样在医院实际诊疗时就能处理好医患关系,营造良好的就医环境[1]。

一、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内涵

1.职业道德。(1)职业道德内涵。所谓职业道德,就是劳动者在参与职业活动的过程中要遵守职业标准以及行为规范标准,是一般社会道德在职业中的具体要求,是能够妥善处理职业与职业之间、职业内部、职业和社会之间关系的依据。职业道德不仅可以折射出本人的形象还可以影响整个企业、公司的形象。因此,职业道德具备以下特点:适用一定的工作范围;所包含的内容相对具体、稳定,短时期内不会发生变化;同时具有多样性与专业性两种特质。(2)医生的职业道德。与其他的职业道德相比,医生的职业道德更具特殊性,因为医生在每一次的诊疗中都掌握着病人的健康与生死。医生的职业道德要求医生要时刻以病人为中心,设身处地地为病人解除疼痛;关心爱护每位病患,不能区别对待,不泄露病人的隐私;文明礼貌,同情关心病人;廉洁奉公,不收取病人的红包等。不断钻研与创新,提高自身的医术与诊疗水平,正确处理同事的之间的关系,形成良性的学习竞争关系等[2]。不论时代怎样发展,医生的基本职业道德都不会改变。

2.人文精神的内涵。人文精神是在人类对自我关怀下形成的,一般表现为对人格、价值的追求,并且能够对人类历史文明长河所流传下来的各种文化现象都能高度地重视,是对全面人格的不断创新。人文精神其实也是指在人类的思想与意识、思维方式与思维习惯、心理活动中包含的人文主义倾向。人文精神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感性方面,追求广义上的人道主义,以实现人格上的需要与追求;第二,理性方面,对真理的不懈追求,是广义上的科学精神;第三,超现实方面,人对生活的追求不再局限于满足人自身的需要,还要追求生活的意义。

二、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必要性

1.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是医学教育永远的课题。不论是我国的医学的灵魂人物还是西方的医学的引领者,都充分意识到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中国自古就有“医乃仁术”的说法,西方医学的奠基人曾说过“医学不分男女,不分贵贱,要为病人着想的”的医学理论,就可以看出医生是具备良好的医学技术,同时还兼具较高的道德素养和人文关怀。在1988年讨论制定的《爱丁堡宣言》中也对医生做出了具体的要求:“病人理应指望把医生培养成一个专心的倾听者、仔细的观察者、敏锐的交谈者和有效的临床医师,而不是满足于仅仅治疗某些疾病。”医学的模式发生了转变,医学教育是必须根据实际的需要做出改变,不仅仅局限于培养医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培养他们的人文素养[3]。

2.医学教育的特殊性。医学教育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医学的发展。而医学同其他的职业不同,要面向的是饱经病痛折磨的病人,医生要比其他的职业更注重去关怀每个病患,提高和培养职业道德。这样才能在每一次的诊疗中严格要求自己,在救治病人的同时,也能给予人文关怀。

3.医患关系紧张。近年来,医患关系经常出现紧张的局面,医患纠纷事件经常被曝光出来,且医患纠纷事件的频率、次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伤害都有一个上升的趋势。医患关系越来越紧张,据有关部门调查与统计,在医患暴力事件中68%是为了寻找宣泄口或为了索赔,剩余的32%则是来自社会仇医心理,而恶性的医患事件原因30%是因为患者的死亡,剩余的则是由于其他患者非死亡事件。其中大多是行为上的冲突,有的甚至对医务人员的生命安全造成了威胁[4]。究其原因,除了非人为因素导致病人死亡,大多都是医患双方互不信任,未能及时沟通而导致的,因此要求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就要不断强化自己的职业技能,培养起良好的职业道德与文化素养。在面对病人时,不但可以通过优秀的专业技能进行及时的治疗,也能与病人展开良好的沟通,减少医患之间的摩擦,避免出现医患恶性暴力事件。

三、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现状及原因

1.当代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现状。现在进入医学院的学生,深受应试教育与传统教学的影响,目前大多数高中进行文理分科,医学院的学生大多是理科生,在人文素养方面的知识比较欠缺。由于现代社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的独生子女家庭和一些急功近利的学生等现象,导致大部分的医学生心态比较浮躁,职业道德和人文素养都较差。大部分的学生都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与人文关怀精神,有的人甚至不能回答历史中各个朝代的名称,不关心时政与周边的变化,有的学生甚至缺乏基本的道德观念。是因为缺乏人文素养与精神,导致这部分学生在课外常常会觉得空虚、无聊,生活乏味无趣,不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也有的学生经常阅读各类武侠、言情小说,观看电视影片,对于世界著名的作家、作曲家一问三不知,只顾追求一时的刺激与享受[5]。

2.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缺乏的原因。造成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素养缺乏的原因是比较多,但是究其根本,一般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在教学上不够重视。在医学院的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医学技术与技巧上的教学,在课堂教学或者实践练习中更加侧重对专业技能的练习与探讨,而忽略了和学生进行思想上的交流,不注重对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培养,所以一部分的医学生在成为医生后,虽然有高明的医术,但是却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在诊疗过程中不断受挫。(2)教学环境淡化了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因为在学校学习中是借鉴理论的医学案例,没有进行实际操作,学生一开始会害怕然后慢慢转变为麻木甚至冷漠,在学习过程中丧失了作为医生对病患的关怀。

医学生培养起人文精神对提高职业道德也有着很大的影响,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对医生展开救治工作十分重要,因次要积极地寻找方法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6]。

四、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有效途径

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经过五千年的沉淀,萃取精华,在应用于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时有着积极意义。

1.儒家的“仁爱”思想。儒家的主要思想就是“仁”,孔子诠释它为“仁者爱人”,孟子将其发扬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孔子也有“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观点,把它们运用到现代社会中就是宽厚仁爱,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培养医生的仁爱之心,以及舍己救人的精神,而且对医者的评价就是“医乃仁术”,医生的职业道德就要求医生能够尊重患者,并且以患者为主,一切从患者的利益出发,尽量减少病人的疼痛与费用。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应该加强职业道德与人文素养,渐渐养成良好的诊疗习惯。在以后真正参与到医疗工作时,及时地运用高超的医学技术,做好与患者的沟通工作,不仅有利于病人的痊愈也能避免医疗事故的发生。

2.忧患意识以及爱国精神。在传统文化中,具有忧患意识与爱国情怀,例如孟子提出的“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以及清朝的学者顾炎武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观点都是出于对祖国山河的热爱而发出的感慨,还有文天祥、陆游等爱国诗人所传达出的忧国忧民精神都值得我们学习。爱国主义是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具备的品格,当代的大学生更要培养爱国的精神,在平时的日常生活中就应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3.促进医学生和谐发展。中国的传统经典文化特别注重对个人的道德修养,注重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促使人们养成自强不息,不断完善自身的品格。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就是不断地通过反省完善自己,传统当中的一些文化素养同样适用于现代医学教育,以及对医学生的培养,学生能通过对自己每天行为的反省,可以明确自己每天在实践中有哪些不足、缺点,可以不断地完善医学技术,不断地提高职业道德的认知,医学生自身的发展也能全面地提高,而不是仅仅局限于专业技能的提高。

4.优秀的医学典籍的指导作用。虽然中医在很多方面不如西医,不能及时地发现和诊断病症,尤其是心脑血管等潜伏期比较长的疾病,但是在很多方面,中医的医学典籍仍旧有值得借鉴的地方。《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大医精诚》、《金匮要略》等医学论著,书中不知讲述了医学知识,同时还包含了大量朴素的道德文化。例如在《黄帝内经》中就强调“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突出了在中医治疗中将“人”放到了最高的位置,真正诠释了“医者父母心”的概念,这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也很有帮助。《大医精诚》一文出自唐朝“药王”孙思邈,是我国医学中重要的著作,也是学习医学的必读之作,它被誉为是“东方的希波克拉底誓言”。它明确地说明了作为一名优秀的医生,不光要有精湛的医疗技术,还要拥有良好的医德,每个医生都应秉承“大医精诚之心”。这篇文章广为流传,影响深远,直到现在,我国不少的中医院校将它作为学生的医学誓言。经常朗读背诵这些医学经典著作,不仅可以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更高的审美水平,还能够让医生更好地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全心全意地为患者服务。

五、如何通过中国传统经典文化培养医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

认识到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的重要性,就要在日常的医学教学中不断渗透传统经典文化,对培养医学生的职业道德和人文精神产生积极影响。具体举措为:

1.让学生在有条件的情况下阅读、背诵经典的医学书籍,不但可以培养学生的美感,还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医疗事业的发展、深入了解病理,在实际进行救治时就不会拘泥于西医的技术,而可以灵活结合中西医技术,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病痛。

2.教师在教学的时候尽量能够引入我国传统经典文化,引导学生思考,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成熟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在诊疗时,能够记住自己作为医生的职责,救死扶伤,任劳任怨。

3.学校不仅要组织多样化的课外生活,也应该重视去积极推广实施,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文化生活,也能帮助学生更加积极地参加社会活动,拓宽学生的视野。

结束语:

当代的医学生的专业水平比起以前的学生,是借助于现代化的科技发展的原因,水平更高,对于专业知识的掌握更加牢固。但是也由于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和不断变化,使得医学生在人文素质和职业道德上有所欠缺。通过加强对医学生宣讲传统经典文化,使学生能够提高自身的人文精神,更加重视对待医学事件,也能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念,在以后的医学事业中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参考文献:

[1]王莹雪,刘红霞.文学经典教育:提升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途径[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3,(3).

[2]中国医师协会.在全国部分省市调查“医闹”的分析报告[J].中国卫生产业,2007,(2):57-59.

[3]贾晓莉,周洪柱,赵越,等.2003年-2012年全国医院场所暴力伤医情况调查研究[J].中国医院,2014,18(3):1-3.

[4]温长路.医以术为精――再谈《黄帝内经》中的医德思想[J].中国中医药报,2006-10-11(5).

篇5

关键词:传统文化;教育教学;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04-0116

作家王安忆在复旦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典礼上致辞:“我希望你们不要过于追求效率,效率总是以目的论的,事实上,我们都是处在过程中,这是生活的本质。”生命过程本身就有价值,我们在追求效率的同时,应享受过程之美。

众所周知,教育影响着一个国家的未来。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正在被重新发现,传统文化的涌动,正在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党的十以来,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而要传承与重建传统文化,教育责无旁贷。下面,笔者谈谈自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看法:

一、什么是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这一概念,有很多种解释,但笔者最认同的是中国传统文化是诗性文化这一解读。西方民族对人类做出的最大贡献是在科学方面,而中华民族最独特的创造则是诗学,这代表了两种不同文化生命的发育与生产方式。古人说“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古代圣贤特别强调“诗教”和“乐教”,中华民族的最高智慧在中国诗学里,中国诗性文化其实拥有五种知识谱系。

在政治上,“诗歌之道与政通”,从周代的“观民风”开始,诗歌是古代君主了解社会现实的渠道之一。在实用方面,诗性文化的主要特色是“实用理性”,涉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处理现实问题的利器。在审美观念上,魏晋南北朝之后,固有的审美功能得到了再次的提升。由此可见,通过诗歌的学习运用,古代中华民族不仅和西方人一样解决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而且还可以说是以一种更高级、更优雅、更文明的方式,实现三者的统一。

二、如何营造传统文化教育氛围

弘扬传统文化,要以今天的主流价值观为基准,既要入乎其内,又要出乎其外。只有社会、学校、家庭多方联动,形成合力,才能营造传统文化的教育氛围。

1. 营造社会教育氛围

大力宣传节日文化内涵。例如,利用刚刚过去的清明节,通过祭祖、扫墓等对逝去祖先的祭奠活动,来传承中国传统孝文化及对生命的认识。让学生珍惜生命,表达关爱,孝敬长辈;提高生命质量,加强健康锻炼,从而促进生命与文化的共生。

2. 高度重视母语教育

公民素养决定了一个国家的未来命运,而优质的母语素养则奠定了公民的人文底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报告《学习――内在的财富》中首次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处,而贯穿其中的生命线是掌握语用规范,洋溢生命活力的母语。因此,母语教育应是贯穿教育的生命线。母语教育要在学生心田种下文化创造的希望之种,让每个公民从热爱母语到享受母语,再到创新母语,从而让民族文化的薪火长盛,永续辉煌。

3. 加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全民教育

这要求国家通过多种方式,助推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让爱国成为青少年的人生习惯,用中国梦引领人生梦,以家国情怀养正人格品行,从而让爱国的种子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萌发。

4. 要营造学校教育氛围

(1)学校教育应高度重视语文教育

重视语文教育,培养一批优秀的语文教师。通过强化读书,来涵养灵气,充实底蕴;通过强化思考,跳出语文看语文;通过强化专业实践,为教师的未来发展奠基。

(2)要重构语文教育

语文教育传承、发展文化,从根本上讲是一种意义建构。因此,我们必须清醒的认识到语文教育要从民族文化的陶杯里汲取最丰富的营养,滋养自己,丰厚自己;语文教育要有家园情怀、民族复兴的责任担当;语文教育要把根源深深地扎在民族文化的土壤里,追求并形成民族风格、民族品质,带着“乡情”走向世界。

5. 坚守德育教育阵地

学校可适当利用《弟子规》《三字经》《曾国潘家书》以及古代名人立志的故事,熏陶感染学生,让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6. 要营造家庭教育氛围

这几句话想必人人耳熟能详:“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荀季和,有义方,教八子,名俱扬”“子不教,父之过”。古代启蒙教材《三字经》中的这些语言,为我们道出了自古以来人们对家庭教育地位的界定。让我们明白,家庭教育中父母的重要性与不可取代的。可面对目前家庭教育的现状,让人忧心忡忡,有如下问题亟待解决。

(1)隔代教育、留守儿童问题。

现如今,很多农村父母双方或一方到外地打工,把学生留守在家乡让祖辈照料和教育,以为只要为学生提供物质支持,学生安全有人看,吃得饱穿得暖就没有问题了。殊不知,隔代教育对留守儿童成长存在不利影响。粗暴打骂多,教养方式不佳;只注重健康安全,活动交往少;与祖辈更亲,与父母关系差。这些表现,为学生终身发展埋下的是精神地雷。可见,隔代教育、留守儿童问题的严重性。

(2)尽快结束“小皇帝”“小公主”式的教育方式。

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三十多年来,不少独生子女家庭“四二一”式的结构,致使家庭教育重心更加下移。因此,父母要教会学生如何做子女。北大女博士王帆在北京卫视《我是演说家》节目中《做一个怎样的子女》短短10分钟的演讲,感动了无数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这句话让不少人落泪。不可否认,亲子关系的非平衡性是我国从古至今的恒定规律,无论经历多少社会变化,家庭生活中的物质和服务流向总是指向未来的一代。儿女是父母的希望、是寄托、是财产、是生命的延续。这种“下一代为重”的代际传递模式,就社会整体而言有其存在的合理性。然而,这种代际交换关系的严重倾斜,无疑是对父母权益的侵害,也将成为家庭和谐、社会发展的巨大障碍。所以,“做一个怎样的子女”是未来社会亟需解决的的现实问题,怎样做好子女应是人生的必修课。当然,在这个课堂上,教育绝不能缺席。

三、学校教育教学中各学科如何渗透传统文化教育

目前,中国教育的应试化倾向并未改变,素质教育在不少地区推行还有阻力,特别是高中教育教学。高考是指挥棒,它可以引领各学科教学目标。

1. 让高考发挥指挥棒作用

语文课可以通过从优秀文学作品中,选取能够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试题材料,引导学生热爱祖国;政治试题可以通过社会生活中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的典型事迹,提高学生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能力,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历史试题可以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指引学生感悟中华文明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教育教学中各学科对传统文化教育的渗透

语文、政治等学科可渗透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传承中的爱国主义、民族精神等人文精神的理解,培养学生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进行思考、体悟的能力;历史学科可渗透对中华文明长期历史进程中的事实观点、思想思潮的理解和判断等;地理学科可渗透对乡土意识、环境等理念的掌握。

数学和理科综合等科目,可从司马光砸缸、曹冲称象等故事中让学生领会其中的科技原理;也可将四大发明、勾股定理、圆周率等所代表的中国古代科技文明,作为提升学生民族自豪感的教育内容,体现中国传统科技文明对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贡献。

四、传统文化教育应防止两大误区

1. 传统文化教育应警惕泥古倾向

近年来,民间出现了大量的读经班,有的家庭教育把《弟子规》《三字经》的价值提高到无以复加的程度,有的用一些极端的、超乎常理的办法来弘扬“孝道”,甚至有些教育机构还让学生学习毫无意义的繁文缛节。这些现象,将会使年轻一代无所适从,甚至导致价值观的错乱。

2. 顶层设计要助推教育教学改革

篇6

关键词:幼儿园;经典文化;民族精神;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14-0006-01

“少年强则国强”,培养民族精神应从幼儿抓起。因此,要尝试在幼儿园开展传承民族经典文化的实践,针对孩子天性就喜欢“诗、乐、舞、画”的身心特点,精心选择经典文化教材、用心营造经典文化校园、潜心实践经典文化传承途径,让孩子们“诵经典诗文、听经典名曲、赏经典名作、看经典动画”,让经典文化如呼吸般存在于孩子们的生活中,从而潜移默化地将民族文化之根植入幼儿心灵。

一、创设优雅的班级经典文化环境

教师要积极营造一种互动式的,具有浓郁民族艺术特色的课堂氛围,让幼儿感受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脉络相连的关系。学生跨入班级,迎面扑来的是门廊挂满各种韵味的中国结、中国伞等民族艺术挂饰;班级活动室布置别具一格,以剪纸为特色的教室洋溢着剪纸的灵动隽美,却不乏童趣;以民族舞蹈为特色的班级,表演区陈列着各种各样的民族服饰、配件;以古诗为特色的班级,“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专栏启迪着孩子的心智。

二、将民族经典文化融入主题课程中

(1)以古诗为主线诠释的经典主题。教师要尝试把经典古诗挖掘得更深,探索经典、诠释经典的诗意主题。选择可以进行拓展的优秀古诗词为主线生成主题,并把古诗词划分为诗词植物、诗词动物、诗词四季、诗词山水等类别。例如,以结合时间或季节为基准,选择描写四季的诗词如《山行》《春晓》等,描写植物的如《青松》《》等,并围绕其精选适合孩子年龄特点的经典文学和艺术内容,将其淋漓尽致地进行诠释与拓展。

(2)以民族日、传统饮食为主线的经典主题。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本国本土文化内涵,是民族精神传承的重要形式。各种传统节日能给孩子带来感性的影响,教师可以春节、端午节、重阳节、七夕节等为主题,为每个传统节日设计丰富的活动内容,让孩子们深切地感受中华民族特有的传统文化。如端午节主题中可以设计和奶奶一起包粽子,并加入新的时代气息,让传统与时尚结合。

(3)以适宜的本土文化资源为主线的经典主题。民族经典文化纳入教学中应尽量减少认知的传输,而熟悉的生活与文化习惯,生活的社区、乡土,随父母踏青旅游的直接经验,对不同地域的感受与照片记录的回忆则是幼儿对乡土印象的开始。取材于孩子熟悉的乡土景点与各种民间文化的资源,最能结合孩子们成长的经验,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从而产生具有深厚意义的乡土认同感与文化价值。

(4)糅合到多个领域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既要完成现有的主题活动,又要注重经典文化的融合,尽量把民族文化巧妙地融入到现有的课程教育中,要根据幼儿发展水平适时地调整和补充民族艺术教育内容。比如,在“花”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华名花及名曲《茉莉花》欣赏、童谣《赶花会》等融合进去;在“纸”的主题中,可以把中国书法、《蔡伦造纸》加入其中;主题“正月里”“大中国”“中国兵器”等都可以充实进传统优秀的民族文化内容,使幼儿在多元化的教育碰撞中更加喜欢经典文化。

三、开拓多形态的民族经典文化教育活动途径

(1)集体教学中的经典文化教育。教学中要定时根据安排的内容进行集体教学,对无以借鉴的课题进行反复研究、实践。例如,古诗、剪纸等内容的教学,教师可在大、中、小班展开层次目标制定的研讨,如剪纸“蝴蝶”确定了小班以欣赏简单的剪纸作品为主,辅以剪直线要求,中班需要图案的辅助,大班可以自由剪制。古诗教学时,教师们可以采用画面欣赏、游戏诵读、音画相承等多种形式开展教学。例如,在古诗《春江晓景》教学中,让孩子和着《梁祝》美妙的乐曲像蝴蝶一样翩翩飞舞,在《渔舟唱晚》乐曲渲染下听诗想画。美妙的乐曲旋律,宛如甜美的蜜,把幼儿一点点引入古诗的意境中,使幼儿的理解达到最大化。

(2)一日活动中的经典文化教育。一日活动中处处蕴藏着民族经典文化教育的契机,如入园、离园时安排值周老师和礼仪小朋友守候在园门口,与大家彬彬有礼地鞠躬问早、道再见,让师生们沐浴在“泛爱众、而亲仁”的春风中,传承中华礼仪的精神;早晨、下午各十余分钟的琅琅读书声与德音雅乐交相呼应,构成了书香乐美的画卷;午饭后、离园前的中华民间故事与经典动画欣赏,让孩子们回顾了中华名人美德、欣赏了优秀的水墨动画;早操更是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窗口,在热血沸腾的《中国功夫》音乐中做武术操,培养幼儿阳刚之气和积极向上的精神。

四、结束语

五千年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经典文学、音乐、美术,更是中华文化的艺术奇葩,它们构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特色和审美观,形成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经典文化的沐浴中,孩子们的思想得到了陶冶和发展。传承民族文化任重而道远,幼儿教育工作者还需要继续努力探索。

参考文献:

[1]叶奕翔.大众文化视域下的“国学热”[J].中州学刊,2014(07).

篇7

关键词: 公共图书馆 经典阅读 社会责任 推广实践

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将我国推入了竞争的社会。在竞争的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生活压力也不断加大,人们很难有时间、精力进行传统的经典阅读。在有限的休息时间内,人们更多地留恋于电视、电影及互联网等文化快餐中。这些文化快餐所具有的声光电等特点对于人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由此带来的愉悦远远大于传统经典阅读给人的感受。与此同时,传统的经典作品已大多被改编为电视、电影及网络作品广为传播。经典作品中的情节、人物形象等内容被直观呈现在读者面前。传统的经典阅读带给人们的丰富的感悟与想象逐渐丧失,蕴含在传统经典阅读之中的生命与精髓不复存在。对于传统经典阅读的认识,以及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取的原著精神各不相同,有的甚至严重亵渎了传统经典与传统文化,使得传统经典阅读的质量和品味大打折扣。在这种情况下,怎样引导人们重返经典阅读,引导人们重返精神家园就成为当今时代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公共图书馆作为传统阅读的重要阵地,在引导人们重返经典阅读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必须加强经典阅读推广的思考和研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引领开启经典阅读的新时代。

一、引导人们进行经典阅读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责任

1.经典是人们文化的重要启蒙。

经典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千百年来人类文化的集大成者。通过阅读经典,不但可以感受人类永恒的思想感情,掌握事物之间普遍的规律,而且可以获取真理,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类文化的启蒙对于人的精神价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重视阅读和学习经典名著,引导人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于传承民族文化,培养人们的高尚品行与智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2.传承文化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

公共图书馆典蕴藏大量的经典作品,是传统文化物化的中心,承载提供公共阅读的重要功能。继承并传递传统文化,对公众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是公共图书馆的重要使命,而承载人类优秀文化成果的经典作品,其本身就蕴含继承与发展人类知识的功能,这种功能与公共图书馆所拥有的使命相吻合。为完成这一重要使命,公共图书馆必须大力加强和文化、教育及信息相关的工作,收集大量具有专业性和权威性的独特经典作品,吸引公众前来阅读,成为倡导经典阅读的中坚力量。

3.引导人们进行经典阅读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责任。

提供经典著作,引领人们阅读名著不但是公共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责任,而且是公共图书馆发展自我,获取社会大众认同的重要标志。公共图书馆必须创新管理理念,建立引领人们进行经典阅读的服务体制,加强资源建设,改变服务方式,努力拓展自身的引领功能,对于激发公共图书馆的活力,提高管理人员水平,完成自己的社会责任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公共图书馆经典阅读推广的实践

在市场经济对人们的思想和灵魂强烈冲击的情况下,怎样进行经典阅读推广,通过经典阅读安抚人们躁动的灵魂,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公共图书馆必须切实解决的问题。公共图书馆必须认真分析公众经典阅读推广的现状,整合并重新定位服务机构,将经典阅读纳入公共图书馆的常规服务项目,在充分发挥公共图书馆专业优势的基础上,联合并调动社会力量,有序有效地进行经典阅读推广。

1.认真进行市场调研,调整经典资源结构。

为进行经典阅读推广,引领公众重拾经典,公共图书馆必须认真展开市场调研,按照不同类别的人群对经典阅读的需求和特点,对经典资源结构进行重新调整,打造适合公众阅读的经典资源结构。认真分析当下书店中各类经典图书的销售量,掌握公众阅读经典的状况,适当购进各类经典图书,为公共图书馆推广经典阅读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为方便公众选读,除在经典图书资源配置方面采取有效措施外,公共图书馆还要努力分析不同类别人群阅读的心理特点,站在读者的角度进行考虑,适当调整公共图书馆的图书排架,将优秀的经典著作摆放在醒目的位置,让这些优秀的经典著作优先进入公众的视野。配置专题经典图书书架,按照不同的主题内容进行经典阅读推广。例如,可以建立“读史专区”、“小说专区”、“诗歌专区”等不同的经典图书专区,并在专区内安排布置各种版本的相对应的经典作品,以及经典作品的解读类文本,推荐给不同层次的读者进行阅读。

2.整合定位服务工作,提供常规经典阅读推广服务。

作为历史悠久的文献搜集、整理及利用的单位,公共图书馆和经典阅读之间存在自然的联系。公共图书馆所具有的公益性与开放决定了其在经典阅读推广这一浩大工程中的倡导、组织和实践地位。因此,公共图书馆必须认真分析自身服务特点,重新整合与定位传统服务工作,将经典阅读推广作为常规服务项目进行推介,为公众提供经典阅读服务。作为一项长期性的服务项目,公共图书馆要将常规经典阅读推广服务常态化,定期举办各种经典阅读推广和各种类型的传统文化活动,举办经典阅读讲座、征文比赛等活动,不断提高经典阅读推广的质量。

加大自我宣传力度,吸引并鼓励公众走进公共图书馆,在向公众宣传介绍公共图书馆文化功能的过程中,帮助公众使用公共图书馆内的各种设施,提供贴心的服务,为公众阅读经典,领会经典,运用经典提供有利条件。

3.培养公众阅读经典的兴趣。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在物质文化不断繁荣的同时,公众的思想也逐渐物欲化,金钱与时尚已经成为大多数人们追求的目标。在有限的休闲时间内,大多数人宁可参加体育活动,或者在其他无聊的生活中度过,也不愿安安静静地阅读一本经典著作,去思考人生、直面人生面对的诸多问题。目前大多数读者的阅读,基本是休闲性的,或带有一定的功利性目的阅读。面对这种情况,加大经典阅读推广力度,让人们重返经典,阅读经典,必须努力培养公众阅读经典的兴趣。为此,公共图书馆必须积极创造适合公众进行经典阅读的舒适条件,营造经典阅读的氛围,努力推介经典阅读书目,从而不断培养公众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例如,在工作中,针对不同的读者量身打造适合自身进行经典阅读的个人阅读计划,对读者在实现经典阅读计划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悉心的指导,帮助其解决。并对读者阅读经典的情况进行评估,通过评估不断修正读者的阅读方向,避免读者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走弯路。在阅读经典的过程中,公共图书馆要切实引导读者树立反复阅读经典著作的观念,让他们真正认识到经典著作是必须进行反复阅读的著作。对于同一本经典著作,每进行一次阅读就是一堂生动的教育课、一场精神的洗礼。为培养公众阅读经典的兴趣,公共图书馆应指导读者阅读,要让他们知道读什么、怎样读,还要让他们知道怎样阅读才能达到“悦读”的境界,提高自己阅读经典著作的兴趣,激发公众深层次阅读的积极性。

4.大力加强和社会各界的联系。

公共图书馆在经典阅读推广的过程中,必须加强与社会各界的联系,加强与经典阅读推广相关机构之间的合作,取长补短,协作共赢,将经典阅读推广落到实处。经典阅读推广需要大量的资金,需要公共图书馆加强和出版社与书商的合作,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获取出版界或者书商的帮助。积极组织各种读书活动,如,公共图书馆和出版社、书商联合举办新书展、获奖图书展,优秀经典图书评比、公益折价图书、图书捐赠等。通过这些活动,一方面可以架起公共图书馆、出版社、书商和普通读者之间的桥梁,形成良好的经典阅读风气,另一方面可以帮助出版社或者书商推介图书,实现图书馆和出版社、书商之间的双赢。

5.创新经典阅读推广方式。

创新经典阅读推广方式利用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创新与经典阅读推广相关的服务项目,拓展服务范围,提高服务水平。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从互联网上获取信息已经成为公众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尽管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作为获取信息最重要的方式——阅读并没有发生改变。借助互联网推广经典阅读,实现实体经典阅读和虚拟经典阅读推广相结合,是顺应时展的阅读方式。公共图书馆必须加强经典作品的数字化资源建设,不断提升网络经典作品的数量和质量,为互联网经典阅读推广创造条件。网络经典阅读作为成本较低的阅读方式,是现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是公共图书馆维护信息与知识公平获取的非常重要的途径,也是充分显示公共图书馆网络服务能力的重要方式,应把网络成为经典阅读推广的重要媒介。通过网络平台等现代技术手段进行经典阅读推广,是公共图书馆将经典阅读推广和现代技术相结合的重要的有效方式。

总之,随着改革开放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公共图书馆作为思想教育的主要阵地,必须努力创造条件,改变服务方式,培养公众的经典阅读意识,不断创新推广经典阅读的工作思路,充分发挥思想教育主要阵地的作用,将经典阅读推广工作进行到底。

参考文献:

[1]吴红权,樊蓓蓓.论体育院校图书馆的特色化建设[J].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08,06(03).

[2]张海江.公共图书馆如何构建阅读推广服务体系——以吴江市图书馆为例[J].云南图书馆,2012,01.

[3]郑章飞.图书馆阅读推广理论与实践研究述略[J].图书馆论坛,2010,30(06).

[4]肖永英,陈永娴.阅读推广计划——深圳市社区图书馆的发展机遇[J].图书情报工作,2006,08.

[5]李青,王坚方.市民社会背景下的全民阅读与图书馆助[J].图书馆论坛,2007,04.

[6]胡蓉.图书馆如何推动经典阅读的开展[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01.

篇8

建构国学经典学习序列

中化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极其灿烂。在先烈东小学,经典诵读作为中华经典文化教育的关键一环,开展得风生水起。通过诵读各有特色、各具魅力的国学经典,学生们犹如品尝着一桌桌思想的盛宴,逐渐在诵读、感悟中喜欢上厚重的中华传统文化。

当然,国学经典种类繁多,让少年儿童诵读所有经典是不现实的,所以选择适合不同阶段的少年儿童学习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基于此,先烈东小学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知特点,按照循序渐进、盈科而进的学习原则,通过精心遴选,建构起阶梯式国学经典学习序列。一是蒙学阶段:一年级诵读《弟子规》《三字经》,二年级诵读《千字文》《笠翁对韵》(选)。二是四书阶段:三年级诵读《论语》(选)、《大学》(选),四年级诵读《中庸》(选)、《孟子》(选)。三是子、史、集阶段:五年级诵读《老子》(选)、《庄子》(选),六年级诵读《史记》(选)、《历代散文选》(选)。学校的这个经典诵读序列安排从经典自身的价值、地位与影响出发,选择的都是文本价值巨大、历代公认的经典。如《三字经》《千字文》是蒙学的代表,《论语》《孟子》是儒家经典,《老子》《庄子》则是道家的经典。同时,所选诵读文本内容在当下也具有重要意义,适合今天的儿童学习,如蒙学读物有利于儿童识字、了解常识、培养行为规范,“四书”能够引导学生初步接触儒家思想和文化,“老庄”“史鉴”能丰富学生对传统历史文化的了解,帮助学生初步思考世界与人生。

探索经典诵读教学模式

在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教育研讨与实践活动中,先烈东小学探索出了一套符合孩子成长规律、适合学校特色的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即:故事激趣──初读经典───理解经典───背诵原文───情境表演───模仿创作。

故事激趣:每一个经典背后都有一个或几个故事,用好这些故事,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初读经典:学生的兴趣被激发后,教师相机出示学生所要学习的内容,让学生初步学习经典,对经典有一个整体认识,同时通过初读知道哪些内容自己能读懂,哪些内容自己不能理解,这样,便于下一环节有的放矢地学习。

理解经典:在学生初步读了经典后,通过师生、生生互动全面理解经典的内容并领悟其中的道理。

背诵原文:诵一诵,背一背,多种感官的参与,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原文,提升阅读鉴赏能力。

情境表演:把经典诵读教材中的内容编成一个个小故事、小情景并表演出来,能更好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学生从中还能展开丰富的联想,激发学生的求新、求异思维。

模仿创作:在学生学习了经典原文,对其形式、意境、构思等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再加以适当的点拨、诱导,触发学生的灵感,鼓励学生对经典进行改写、仿写等。

随着经典诵读课堂教学模式的不断探索与升华,先烈东小学还开辟了慎思笃行的国学经典学习蹊径,比如:摸索出了化整为零法、集中教学法等经典诵读教学方法,总结出了有声诵读法 、尝试回忆法、有效提示法、切磋共进法、交际运用法、想象再创法等经典诵读教学技巧。

形成经典诵读教育范式

教育作为立德树人的文化大业,关键在于通过教育实践引领学生幸福成长。经典诗文文质兼美,意蕴深远,益于立人立德。先烈东小学在经典诵读活动中,通过师生共读、亲子共读,让经典诵读形成全覆盖、立体式、普及化的辐射影响,教师得以成人养德,学生得以蒙以养正,还通过小手拉大手活动增进家庭辛福、社区和谐。

1.师生共读,童蒙养正。

教育之要,首推教师。要让学生诵读经典,教师自己就应该率先垂范品读经典,用优秀传统经典文化提升自己的学识、丰富自己的素养。有鉴于此,先烈东小学积极传承传统文化,营造书香校园,让读书成为了教师的一种基本生活方式。

诵读经典,重在学以致用,贵在生活中践行。为此,在先烈东小学,新生入学即读《弟子规》,学圣贤教诲,奠做人根基,让经典诵读成为别具一格的新生入学文化仪式;一年级新生每周都开设一节经典诵读课,甚至有一个经典诵读特色班,一周四节诵读课,学生比着、赛着背;每周一的晨会中,专设“快乐诵读”环节;每学期组织一次“诵读经典汇报会”,等等。在诵读活动中,孩子们反复熟读,有效背诵,达到了潜移默化提升素养的效果: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喜爱与日俱增,更重要的是,他们还学会了礼貌待人,学会了谦让,学会了互助……

学校还以古诗文诵读为抓手,先后开展形式多样的经典诵读活动,为师生提供展示诵读国学经典的舞台。例如:2009年,学校承办的天河区庆祝建队节六十周年活动现场上,全校师生共同表演吟诵节目《经典诗文共欣赏,你方咏罢我登场》,得到了与会人员的高度好评;2009年,以“读经典美文,育少年君子”为主题开展中队活动,学生各展其能,或读、或吟、或唱,以不同的形式诵读经典;2012年,以“队旗飘飘缅先烈 诵读声声祭英魂”为主题,赴广州十九路军淞沪抗日阵亡将士陵园开展清明祭奠先烈活动,少先队员们通过诵读一首首感人肺腑、热血沸腾的经典爱国诗文,缅怀先烈英灵,等等。

2.亲子共读,养心弘道。

外界环境的持续浸染对于小学生诵读和理解国学经典具有重要的作用。所以,不仅要在校园里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更要把经典诵读活动与学生的家庭甚至社区生活结合起来。先烈东小学校以亲子共吟经典、社区经典诵读等活动为媒介,加强家校沟通,把经典的种子播撒于孩子的心,让其感染家长,带动社区走进经典的圣堂。

篇9

承接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健全人格健全学生的人格与构建学生精神文化这时传统经典教育的目标之一。中华传统经典作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精华,其是中华文化血脉与道德理念的载体,是五千年文化的浓缩,凝集了古代圣贤对于人生、世界的体验与思考,蕴含了道德准则以及精神品质,就算在现在也发挥其价值与意义。坚持实施,可以使得学生耳濡目染,在交往过程中注意言行举止,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净化心灵。

二、在语文教育中经典诵读的实施

1.建立校园人文环境,铸造书香校园学校作为学生与教师共同学习生活的场所,好的校园环境有助于学生的发展。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让学生能够时刻感受到经典的魅力。①从精神文化方面建设校园书香气息学校的灵魂与核心可以说是精神文化,其能够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首先,学校可以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形成一种读书氛围,力图举办“读书节”活动,鞭策学生诵读经典,再将诵读成果进行交流与展现;又比如举办主题为“中华传统经典”的辩论赛,这样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个性化诵读的效果。再者,倡导与发扬古典文化气息的校训,这最能体现学校的精神风貌,让学生可以经典中找到指路明灯。②从物质环境方面建设校园人文气息学校可以在教室、饭堂、宿舍、校道等悬挂或张贴相关的经典名句名言,让经典随处可见,在什么时候都可铭记于心,在潜移默化的环境中感受传统文化,。学校也可开放、拓大建设图书馆,让学生可以翱翔在书籍的海洋中,扩宽学生诵读的视野。除此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校园的广播播放通俗易懂的经典诗词,例如王菲演唱的《幽兰操》、《明月几时有》等。用流行歌曲的方式传播中华传统经典,除了激发学生兴趣外,还能达到背诵的预期。

2.整合经典诵读的资源中华传统经典是历史长河中的珍宝,不能独立出来单方面教学,而是要适当结合丰富的教学资源,使得诵读变成一种生动、立体的教学活动。

3.充分利用语文课本这一教学资源课本教材作为语文教育最基本的载体,里面含有大量的经典诵读篇章,这样才能充分利用课本教材是中学语文教育中最关键的环节。首先,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的魅力。中学语文课本里所收录的古诗词、文言文都是具有不同风格与体裁,文辞优美,语言简练,富有韵律感与节奏感,具有强诵读性。学生可以从诵读中,发觉经典作品的魅力,感悟经典的美;其次,要从多角度领悟经典。“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学生对于经典的领悟也是各有千秋。如果教师一味用乏味的语言、标准的答案去解说经典,这样自然会约束了学生的想象与思维能力。因此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在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敢于说出自己的简介,这样思维碰撞、互相学习,才会有进步的空间。

三、结题

篇10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课 宽度 深度 精度 长度 广度

[中图分类号] G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2-007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传统文化的普及和复兴必会带来人际关系的和谐、社会的长治久安,可持续发展的平稳实现。被称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教师,上好每周一节的中华传统文化课,传播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为此,我以自己在“端州区中小学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优质课”评比中获特等奖的《节选》这堂课为例,进行探索。我认为,上好中华传统文化课必须关注“五个度”。

一、扩展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宽度

教育心理学研究指出:在儿童的记忆库中,丰富的语言材料储备是理解和运用语言的必要条件,也是提高思维能力和智能水平的基础。所以,教师不能为了教而教,而要“授人以渔”。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读,去感受经典,去积累语言材料,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以举一反三,迁移到其他经典读物的学习上。

在《中庸》的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对所学内容进行“读准确―读通顺―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理解―创意背诵―铭记于心”的识记,让学生领略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应有的魅力。除了教会高学段的学生学习古文的方法,我们还让学生积累了关于“勤奋好学”的成语,拓展了关于读书的名言。因为中华传统文化教学不像语文课,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都有更大的自由度,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畅游于知识的海洋中,和学生一起讲经典故事,遇到节奏与内容很美的句子,可以指导学生进行诵读表演……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学习经典的方法,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拓宽了他们的语文学习知识面,增强了他们对语言文字的感受能力,让一节中华传统文化课的宽度得以扩展,达到了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璀璨文化的目的。

二、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精度

教师在引导学生诵读经典的同时,还要提高中华传统文化课堂讲授的精确度。

首先,教师在课前要用心准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愉快、宽松的诵读氛围,让学生爱听、愿念、肯读。如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班级文化建设中,教师把学生写的读后感、创作的经典配画、设计的阅读卡张贴在班级的文化墙上……教室里的每一个角落,无不是书香盎然,国蕴飘香,从视觉上激发了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当然,教师也必需积淀深厚的中华传统文化底蕴,正所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师只有对经典了如指掌,如数家珍,才能在讲课的过程中引经据典,顺手拈来,上好中华传统文化课。

其次,教师在课堂上要精心策划。心理学研究表明:六到十二岁是人一生中记忆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十三岁达到记忆力最高峰。根据这一心理特点,我们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应采取不同的课堂策略:对于中、低年级的学生,我们倡导不求甚解的素读、素背,旨在通过多种多样活泼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反复读经典,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目的;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我们则可以在他们熟读的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环节,让学生在大致了解内容的同时,选取关键点进行切入、拓展,联系生活的实际事例,让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经典中的精髓,使中华传统文化的课堂教育与学生生活世界紧密相连。

准确把握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精度,使其难易适中,教师才能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上左右逢源。

三、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深度

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理解力从一到十三岁呈缓慢上升态势,十三岁后方有长足发展,十八岁后渐趋成熟。想要五年级的小学生一下子把晦涩难懂的《中庸》真正读明白,领悟其精华是不可能的,“读经典,悟道理”靠单纯的说教也是行不通的。因此,教师必须以情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经典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推进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深度。

在《中庸》的课堂中,我通过让学生感受今天身边施行“仁爱”的行为和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地理解经典等环节,让经典潜移默化地走进学生的内心。学生与几千年前的圣贤直面相对,加深了认识和理解,并把经典运用到实践中去指导自己的行为。每上完一节课,教师都应布置一个任务,让学生去践行经典,一个星期,一节课,一个实践任务,让学生在经典中受益,在经典中成长,从而真正做到“自悟、明理、导行”。

四、增加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长度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的结晶,是世界文化的奇葩。它作为文化传承的载体,滋养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也在潜移默化中促使了中华民族特征的形成。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能只靠每周的一节课,教师要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每周一节的中华传统文化课只能为学生打开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扇窗,要让学生学习经典文化的热情不减,教师在课堂上就要想方设法激发学生阅读经典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经典的乐趣,还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学生课后自觉阅读经典,并形成长久有效的监督机制。

在《中庸》的课堂背诵环节中,我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进行有创意地背诵,学生兴趣盎然,有的背出了自己的理解,有的把经典创作成歌曲唱出来……给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了现代的活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学生身上得以传承和创新。我顺势把精挑细选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奖给学生,学生读经典的热情与兴趣得到了充分激发,学生在课堂内外必定手捧经典,读得津津有味,并形成时时都是读经典之时,处处都是学经典之地的良好态势。我还让学生制定了自己阅读经典的目标、班级目标,定期开展读书笔记、经典配画、阅读卡、“书香家庭”等评比活动,在家长会上请来学校的行政领导颁发证书。这样,中华传统文化课就走出了每周只有一节课的桎梏,延伸到课外,增加了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长度。

五、拓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广度

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靠文字记载的书面材料,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仁、义、礼、智、信、忠、孝、琴、棋、书、画……三百六十行无不蕴涵着中华传统文化的精华。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教学中,教师免不了与学生一起谈古论今、激扬文字,要想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没有教师的身体力行是不行的。正如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人只能由人来建树。”这种影响力,只能用教师自身的人文精神去滋润、去涵养、去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品位。

教师可以根据自身的特长,在中华传统文化课堂上,有技巧地引入中华传统文化中琴、棋、书、画、武术等方面的内容,积极拓宽中华传统文化课堂的广度。如我根据自身的优势,通常会在课堂的结尾,即席挥毫写出整堂课所学的经典的精髓,把这份毛笔书法作品赠予学生,同时寄予学生厚望,还利用现代多媒体平台播放一些名家古诗文让学生诵读。这样,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学习就不仅限于书中记载的文字,还能不留痕迹地在其他领域获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