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技巧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配音技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配音技巧

篇1

关键词:电视专题片;配音技巧

1 对电视专题片配音前,必须充分熟悉并理解解说词

在电视专题片的环境下,里面的声音呈现立体交叉的特点,配音所起到的作用就是对电视专题片的内容进行阐述和说明,引导观众深入到电视专题片中去,跟随解说员的配音了解电视专题片叙述的内容。由于电视专题片具有很强的指导性和典型性,因此其内容的选择也必定突出了某个领域的特点。对于电视专题片中所涉及的内容,观众事先没有准备,全靠跟随配音和解说进行了解,这就对配音解说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为了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电视专题片的内容,做好配音解说工作,从引导观众的角度出发,解说员要在配音之前,对电视专题片的内容进行充分的了解,并熟读解说词,最好能将自己的思维融入到解说词中,做到对解说词烂熟于心。有些时候,我们对于解说词也要提出自己的修改意见,比如有些时候解说词过于书面化,不利于口语表达,在配音的过程中,会让观众觉得很生硬,为此,我们要对解说词进行适当的修改,保持其口语化,更容易被观众所接受。因此,从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方面来说,在对电视专题片配音之前,充分熟悉并理解解说词是十分必要的,是提高电视专题片的重要手段之一。

2 做好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必须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

对于电视专题片的播音员而言,要想做好电视专题片的配音工作,必须要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这主要是因为,电视专题片涉及的领域比较丰富,天文地理、古今中外、自然风光、人物风貌等无所不包,要想做好电视专题片的配音工作,就必须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不求精细深入,但求在广度上有所涉猎。因此,作为电视专题片的播音员来说,必须要不断地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对各领域的知识都要进行一定的了解,只有知识丰富了,知识面拓展了,才能在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过程中完美地表达出预期的效果,带给观众更美的享受。由此可见,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对于电视专题片的播音员来说十分重要。

从实际的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来说,对于播音员是有较高要求的,不但要求播音员具备优美的声音和一定的专业素质,还要求播音员具有丰富的阅历和知识。目前许多优秀的电视专题片播音员都具备这种优良的素质,例如央视著名主持人任志红、中传大学的李易等,在电视专题片的解说工作中都十分出色。他们凭借极其专业的播音水平,和自身丰富的阅历和知识,带给我们更多优秀的电视专题片。由此可见,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更多在于播音员自身的水平。

3 对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时,需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

在电视专题片中,播音员的声音能够带给观众的不只是对电视内容的解说,也将自己的情绪和精神状态带给了观众,通过播音员优美的声音,观众也仿佛看到了播音员在配音的时候所呈现出的精神状态和表情手势等。对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属于播音员的隐形劳动,播音员所能呈现给观众仅仅是优美的声音,但是通过这种声音播音员也将自己的精神状态传递给了观众。所以,从这一点来说,在对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的时候,播音员必须要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要用饱满的热情和良好的精神状态来为观众进行配音,使观众能够感受到播音员的这种热情。在电视专题片的配音过程中,我们一直强调播音员要具备一定的配音技巧,笔者以为,播音员在配音的时候具备良好的精神状态就是最佳的技巧。所以,播音员在对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的时候既不能松懈,也不能过于紧张,要保持适度的紧张感,使自己处于良好的精神状态之下,心中要满怀对观众的使命感,将话筒作为配音对象,保证准确的完成配音任务,带给观众美的享受。所以,播音员良好的精神状态,是电视专题片配音的实用技巧之一。

4 具备较强的配音基本功,是做好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的基本保障

对于播音员来讲,具备较强的配音基本功是其基本素质之一,也是衡量一个播音员是否称职的关键。对于负责给电视专题片进行配音工作的播音员而言,具备较强的配音基本功可以使自己更加胜任这份工作,也可以更好地完成配音任务。其实所谓的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技巧,就是要在配音过程中发挥播音员的长处,使配音成为电视专题片的一个亮点。因此,播音员必须苦练基本功,通过扎实的基本功和饱满的热情,为观众奉献一个又一个精彩的电视专题片。目前,播音员的配音基本功已经成为了电视专题片配音工作的基本保障,为电视专题片的配音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所以,我们在探讨电视专题片配音技巧的时候,要更多地从播音员自身角度出发,不仅要求播音员善于驾驭稿件、善于驾驭自己、善于驾驭精神,还要对工作性质的认识,对稿件掌握的程度,语言表达的功底和镇静、机敏的应变能力等诸多方面全面把握。有了这些方面的综合修炼,就能帮助播音员在话筒前运用自由,驰骋自如,获得成功,使电视专题片在播音员的再度创作下珠联璧合、光彩大增,取得良好的传播效果,达到专题片创作者的意图。

参考文献:

[1] 于文华.电视专题片配音技巧漫谈[J].播音与主持,2011(5).

篇2

1、紧扣市场流行趋势――流行色的运用

这里的市场流行趋势是指每年由全球流行色专家和权威机构公布的下一年度或下一季的色彩流行预测。这个被公布的色彩称为流行色。流行色产生于市场消费之中,一般是前一年度中销售率最高的色彩和最受欢迎的色彩为基础重新组织流行色谱,然后在放入下一年度中进行检验,从中再找出流行主色。

与社会上流行的事物一样,流行色是以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为背景的具有时代特征的社会心理的产物,它是某个时期内人们对某几种色彩产生共同美感的心理反映。它随着时代潮流和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与当时的社会情形、社会风尚相协调,具有新颖、时髦、刺激的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市场有积极的导向作用。

虽然流行色很大程度是针对服装设计孕育而生的,但是我们知道,服装色彩的改变体现在面料色彩,面料色彩变化,必然会引起其它与面料相关行业对色彩的流行追求。印花本身就是在面料上进行的一种工艺,再加上色彩流行是根据消费市场的行情而决定的,与印花设计需要满足消费市场有着相似之处,所以设计者在配色中使用流行色也是紧扣流行趋势。

2、围绕表现主题进行配色

印花图案设计与单纯的图案设计不同,在设计前就要明确其设计所针对的消费人群和目的,根据这个人群的共同特征和喜好确定设计主题,然后围绕这个主题进行后续的设计工作。

比如以表现关怀、愉悦、爱心为设计主题,那么可选择暖色调和中性色调的搭配,可选择几个带光泽变化的红色,和具有质感的焦糖色,温暖而不透明,显得自然柔和,舒适柔软细腻。如表现活力、融合、自由,可选用中绿、提耳紫、铁锈棕红、蓝铜矿色、铅笔心、淀蓝和浅姜黄,微妙的光泽变化会给人精致的感受。如图形的主题以表现中国风为主题,那么色彩就可以选用中国红、朴素的靛蓝、鹅黄、棕色等,或借鉴中国画里的色彩搭配,都不失为好的配色方法。

3、以满足消费心理进行配色

印花设计本来就是一门实用艺术。它的最终目的是设计出成品投放到市场上进行销售。所以满足消费者的消费心理是配色的成功之道。

不同的人群对色彩的喜好是不同的。儿童活泼、好动,一般喜欢较鲜艳,明度高的色彩;成人成熟、干练,喜欢较沉稳的颜色;大多年轻女性充满梦幻和浪漫,则对粉色系的色彩有较强的偏好。凡是纯度高、亮度强的色彩,知觉度就高,给人活泼、开朗积极向上、兴奋的感觉。如果一副画面上的配色偏向暖色,便有兴奋和积极的倾向;相反,如果色彩既不鲜艳,又不明朗给人的知觉度就低,而一副画面中的配色偏向冷色,就会有沉静甚至是消极的感觉。

不同的地域对色彩的需求不同。城市与农村,南方与北方,高纬度地区与低纬度地区都各自有不同的配色要求。那么在设计前就必须了解产品所针对的地区的色彩喜好,需要设计者自己去采集资料或从各地的销售状况来分析地域的色彩偏好。

要注意不同国家、民族的人在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文化下,会对色彩产生不同的联想及情感共鸣,从而形成一定地域、人群内色彩共通的象征性。举例来说,黄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种高贵的色彩,而在阿拉伯国家则不受欢迎,因为黄色会使他们联想到不毛之地的沙漠;绿色在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里是最受欢迎的颜色,因为绿色象征生命之色,可是绿色在有些西方国家里却含有嫉妒的意思。所以设计师在配色过程中应充分了解其中的利弊,才能设计出消费者满意的作品。

在不同的季节消费者也需要不同色彩。在炎热的日子里,选用清新淡雅、冷色调为主的高明度的色彩搭配,会给人清凉之感;在寒冷的季节里,选用浓烈、暖色调为主的低明度的色彩搭配,有温馨暖和之感;在万物复苏的季节里,选用具有生命与活力的高明度绿色调、黄色调、红色调的色彩搭配,则会振奋精神;在收获的黄金季节里,选用具有丰收象征的黄色调和暖色调为主,对比色调作点缀的色彩搭配,则有丰收、富有之感。

4、保持色彩的视觉平衡

由于印花设计一般都是二方连续或四方连续,在依靠颜色自身的强弱、轻重、冷暖等取得构图上平衡的同时,要避免某一种或某一种类色彩的过分集中。印花设计中色块的搭配应相对均匀,一般不要有戏剧性的大起大落。而连成一线的色路和孤立的色彩都是不适合的,色彩之间应保有一定的呼应关系。要避免色彩的“各自为政”和相互对抗,以画面的协调,统一为最终的目地。在这里我们就要运用一种被称为“借色”的方法。该方法将同种色彩分别以大小不同的面积出现在不同的形态里,让不同的色彩相互穿插、相互衬托,这样就能使有限的几套色彩发挥无限的作用,使图案感觉物象丰富、色彩丰富,画面达到平衡。

在注意色彩的分布达到视觉平衡的同时,还要注意做到主花宜亮,配花宜暗;近的明,远的暗;受光的明,背光的暗;先主花,后配花;先主调,后对比。

5、结语

印花设计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于一体,配色的技巧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副印花作品的品质。一件好的印花设计作品应具备风格新颖,排列灵活,造型饱满,色彩明朗,层次分明,主题突出,宾主呼应等特点。那么抓住时尚流行色,从中找到适合销售对象、销售地区的色彩,不失为一种好的色彩搭配法。除此之外,经典的色彩搭配也不应被设计者忽略。因为经典的色彩搭配是经过时间的磨练沉积下来的,有广泛的消费群体。受生产工艺和成本的制约,设计者在配色的过程牢记“少套多色”的配色方法。可借鉴多种绘画表现技法,辅助设计出符合其主题的色彩感觉。

参考文献:

[1]崔唯.纺织品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4.

[2]龚建培.现代家用纺织品的设计与开发[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8.

[3]钱永宁.四色配色印艺图典[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

篇3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它通过声音来反映自然现象、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情感。要带领幼儿走进音乐,感受音乐之美,首先要培养他们倾听的习惯与能力。可以借助音乐作品中的声音形象,培养幼儿敏锐的感觉和细微的辨别能力,通过对音响的感知,走进音乐的王国,培养音乐审美能力。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对幼儿进行倾听训练,激发他们爱听、乐听、会听的情感欲望。一是带领幼儿欣赏儿童歌曲,充分体验人声的美,比如《祝你生日快乐》、《找朋友》、《摇篮曲》等,这些歌曲歌词浅显易懂,唱的都是幼儿身边的事,能够激发他们倾听的兴趣;二是带领幼儿欣赏一些描摹性的、形象鲜明的乐曲,感受乐曲的情绪和音乐形象,体验音符的美,比如《玩具兵进行曲》、《小狗圆舞曲》、《音乐童话曲》等等;三是欣赏中外著名的音乐作品或其中的片段,如《月光》(班得瑞)、《野蜂飞舞》(里姆斯基·克萨克夫)等。同时,来自于自然界的美妙声响,如水滴声、雨声、雷声、风的呼啸声、知了的鸣叫声,都可以成为幼儿欣赏的源泉。

歌唱是音乐教学中感受、体验审美情感的直接手段。古人云“丝不如竹,竹不如肉”。德国音乐理论家舒巴尔特指出:“人声是自然的原音,而自然的所有其它声音,只是这个原音遥远的回声。人的喉咙是创作的第一个最纯洁的,最卓越的乐器。”歌唱可以使幼儿全身心的投入,可以培养他们的乐感和美感,丰富他们的音乐审美能力,终生保持他们对音乐的热忱。在歌唱活动中,要让幼儿初步体验歌唱的快乐,学习基本歌唱技能,初步理解和表现简单儿童歌曲形象、内容和情感。演唱形式除全班齐唱外还可使用接唱、轮唱等方式。歌曲内容不能太难,主要是为了让幼儿充分体验到歌唱的乐趣,从而激发演唱歌曲的兴趣。为达到审美的目的,在歌唱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幼儿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准确的咬字、吐字,恰当的运用气息,让幼儿清晰、准确地用歌声表现内容并富于感染力的表达情感。

韵律活动泛指所有伴随音乐进行的身体艺术表现活动,主要分为创造性律动和集体舞蹈两种类型。韵律活动的开展在于引导幼儿通过动作来感受音乐的节奏美,从而能有效地培养与发展幼儿的节奏感。当幼儿随着音乐模仿或创造性地做出各种有节奏而富有形象的动作时,能很好地促进幼儿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的发展。而且在韵律活动中的各项身体律动要求能帮助幼儿学会如何协调身体各部分之间,身体与音乐之间,身体与其它人之间,身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重在音乐伴随下引导幼儿随着音乐做相应的动作,用动作解释听到的音乐。在韵律活动中,教师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引导幼儿积极参与活动并随着音乐动起来;二是激发幼儿进行大胆思考,通过身体动作有节奏地将其对音乐的感受表现出来;三是运用幼儿自己在运动中吸取的素材,指导他们创编一些优美的动作。

音乐游戏主要指在音乐的伴随、指挥下做游戏,既要保持游戏的情趣性,又要发挥游戏的音乐特点。通过音乐游戏活动,使幼儿真正得到艺术享受,感受艺术的魅力,培养幼儿对音乐的爱好和兴趣,发展其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游戏的内容包括:以歌舞为主的歌舞游戏;带情节和角色表演的表演性游戏,通过听声音与音乐并作出快速反应的听辨游戏等。音乐游戏活动的设计首先要注意律动性,用活动激发幼儿的形体动作,让幼儿在活动中自然地动起来,让肢体和思维相应地都活跃起来;其次,音乐游戏活动要注意情趣性,音乐、动作、活动要能激发幼儿的兴趣,使其产生审美的体验和审美的情感;再次,每个游戏的动作,都要启发幼儿自己创编,提高他们的音乐感受力和创造力。

[1]柴月芳.如何引导幼儿感受音乐表现音乐[J].宁夏教育

篇4

一、把握音乐特征,凸现学科本位音乐性

音乐这门独特的语言,文字无法阐述清楚,只有听觉上的理解和体验,才是真正的认识。所以,音乐学科教学的主要特征是通过对学生听觉能力的培养,如听赏的兴趣、听赏的体验等达到对学生内在品质的熏陶,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如三年级《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欣赏教学,关于蒙古长调的特点,文字上会这样阐述:歌腔舒展、节奏自由、高亢奔放,字少腔长,但这些文字无法概括它内在旋律中饱含的蒙古气质。因此,我们就要追求只可意会的听觉感悟,这需要教师选用一些优秀的长调音乐:《牧歌》、《母亲》等,然后找到切入点:长音、颤音(波折音)和力度起伏等,再通过听、唱、动等音乐活动越来越深入地体验。

二、精选音乐内容,体现学科教学人文性

音乐作品必须根据少年儿童的年龄、心理特征和接受能力认真选择,做到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由具体到抽象,由有情节到无情节,可以让学生欣赏带有表现性的儿童歌曲和生动有趣的有故事情节的短小器乐曲,也可以让学生欣赏音乐形象鲜明的器乐曲,还可以让学生听一些难度大的童声合唱曲,甚至听一些成人的声乐曲等等。

1.选择流行音乐融合到课堂。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牧歌》时,为了让学生对内蒙古大草原有一个直观的了解,我们选择了学生喜欢的由腾格尔演唱的流行歌曲《天堂》,一下子把学生带进“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美丽的大草原境界,引起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

2.选择经典音乐作品拓宽课堂。经典的作品可以提高学生内在的文化修养,突出表现音乐中深刻的文化内涵。如欣赏民族器乐曲《春江花月夜》时,设计让学生欣赏琵琶独奏曲《浔阳月夜》,感受春江花月夜的意境,通过对琵琶独奏曲旋律美感的分析,感受中国民族音乐独有的韵味。在西方古典音乐作品欣赏教学中,可以通过同类型题材的作品补充或同作曲家作品的扩展欣赏,让学生感受艺术表现的多样性和丰富性。

3.选择民族或原生态的作品铺垫课堂。原生态的音响资料可以让学生对民族音乐作品有直接的接触。如在欣赏小提琴独奏曲《牧歌》时,为了让学生对蒙古音乐的特征有充分的了解,我们选择了让学生聆听蒙古马头琴演奏的原创音乐,感受内蒙长调所表现的淋漓尽致对感情的倾诉。

4.选择音像俱佳的声像作品丰富课堂。音乐是听觉的艺术,要让学生对音乐有敏锐的感觉,必须宽泛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欣赏,让学生在享受、体验美的同时能得到审美量的满足,从而辨析审视音乐风格,让孩子们自由的徜徉在音乐美的天堂。如在欣赏教学《孤独的牧羊人》时,为了让学生分享、体验电影音乐的魅力所在,在教学上安排了让学生观看电影版本的木偶剧表演,精彩绝伦的音乐和表演使学生对音乐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保持长久的想象和回忆,产生了多种感官的刺激。

三、丰富音乐形式,体现学科教学审美性

1.教学形式能直指音乐教学的要素。因为教学的元素是音乐,音乐教学中所有的活动必须是紧紧围绕音乐展开,引导学生关注音乐本身。如在《G大调弦乐小夜曲》欣赏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整体地感受这两条旋律的不同特点,体味它们的不同美感,教师弹琴,男生起立唱有力的第一旋律,女生坐着唱柔美的第二旋律,时而分开唱时而同时唱,同时唱则产生复调的效果。男、女生分别唱第一、二旋律,出现了强烈的对比效果。有分有合的歌唱,使学生对这两条旋律的组合有了一定的整体感受,并在美感的呈现中,内心充满愉悦。

2.教学形式能使学生获得丰富的音乐体验。音乐课一定要紧紧抓住音乐作品的音乐语言,突出音乐教学的“音乐味”,引导学生在感知音乐作品表现什么的基础上,深入到音乐作品内部,揣摩作品的表情达意功能,领会作者运用音乐语言的匠心。如在《爱在人间》一课教学时,教师安排了一个“为世界和平许愿”的环节,观看世界上贫困地区儿童生活及其环境的图片,播放悲伤的音乐,并以语言讲述的方式、问答的方式营造一种特殊的氛围,最后,师生一起在歌声中许愿,播放《让世界充满爱》,学生安静地聆听音乐许愿,最后加上肢体动作,一起放飞愿望,在音乐中自然的结束本课。把音乐和图片综合,营造出融视、听、感、触为一体的环境氛围,尤其在听觉上,学生的情感从表现歌曲的喜一下子进入到音乐和图片带来的悲,学生内心的情感自发自然地形成,并把这份情感和爱从自己延伸到世界,把爱升华。

3.教学形式能动静交替促进学生听觉的转化。“动”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活跃状态。比如,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踊跃发言和激烈地讨论等。“静”是指课堂教学活动的一种相对安静的状态。例如,学生静心听赏音乐和静静思考等。一节音乐课若一直处于动态,学生疲于应付,缺乏教师适时和适当的引导,缺少学生听赏和思考的过程,就会造成教学形式的表面热闹现象,但对音乐教学本质的要素――音乐听觉能力的培养可能效果不佳。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中难以深入到音乐的本质,当然其音乐的思维能力、音乐的想象力的培养也就无从谈起了。但若一节音乐课自始至终沉浸在静寂的气氛中,那么也不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和音乐教学的特点,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则会失去学习的积极性,其教学效果必定不够明显。因此,动静交替是音乐课堂教学的重要形式。通过动静交替,引导学生在自己创造的音响中亲自体验与感受其形式美、内容美,延伸其情感,使学生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享受到美的愉悦、情感的陶冶。

猫和狗的战争

福建省安溪县第六小学四年四班 林伟强

一天, 狮王病了,动物王国里所有的臣民都带着礼物来探望狮王,只有小花猫没有来。

狮王并没发觉小花猫的缺席,可讨厌的癞皮狗却趁机在狮王面前说起了小花猫的坏话:“尊敬的大王,小花猫恨不得您早点死。”狮王生气极了。

癞皮狗来到小花猫的家里,说明了来意。小花猫却说:“我先睡一觉,醒了再去。”癞皮狗回到王宫,在狮王面前添油加醋地又说了小花猫的许多坏话。

狮王暴跳如雷地说:“我一定撕破他的脸。”小花猫终于来了。狮王非常生气地说:“大胆的小花猫,你竟敢诅咒我死,你是活得不耐烦了吧!”

小花猫猜到是癞皮狗说了自己的坏话的,便对大王说:“大王恕罪啊,大王是有所不知啊!我来晚了是为大王去找偏方去了。”

篇5

关键词:高中数学 创新能力 创新思维 途径

中学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主动且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学生学习数学的情感因素,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活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训练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思维重要意义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和经济高速发展,时代和国民呼唤着教育的创新。开发人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提高创新素质有着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能力。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和任务,运用一切已知的信息,从多角度、多侧面开拓思维。从而获得新颖的、独创的、高品位思维成果的思维活动。

二、培养高中学生数学创新力的措施

(一)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引发创新意识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这要求老师在导入新课时,精心设计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积极主动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在精心设计的问题情景中积极探索,体验每一步求和过程,感受成功喜悦,进一步激发思维创新。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思考可以使人将注意力放在所感兴趣的问题,从而获得创造的成功。有些学生对数学学习没有兴趣,甚至对数学产生厌烦情绪,这就容易导致学习效率低,数学成绩差。这时教师应对学生取得的哪怕是一点点微小的进步和成功,进行鼓励与表扬,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滋味,认为学好数学并不困难,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这样就使学生的“苦学”变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二)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思维创造力

新课程理念下数学问题解决教学以数学问题为中心,为学生提供了一个探究、创新的环境和机会。问题解决的活动过程往往呈现螺旋发展的态势,原有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新的问题情境,为进一步的学习又提供了契机。所谓“螺旋递进式”的问题模式,也就是根据问题解决活动的发展态势,由问题引入知识,再由知识产生问题,通过进一步解决问题再产生新的发现,或者引起对前面问题的质疑,倒回来重新思考,因此把它看成是一个螺旋式的逐渐递进的过程。可见,这种问题模式重视以问题驱动教学,不仅要在新课导入部分创设问题情境,而且把数学问题贯穿于课堂始终,通过不断引发新的数学问题,使解决问题与提出问题携手并进,这样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层层深入的探索精神。

(三)培养直觉思维,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直觉思维是对事物的一种迅速的识别、理解和判断。它没有经过明显的中间推理过程,但它是数学发现中的关键因素,是逻辑的飞跃和升华。它具有直接性、猜想性、和不可解释性的特点。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积极鼓励学生大胆的猜测,大胆的假设,展开合理的想象,并即时记下思考过程中一些偶然出现的新异的念头,再通过综合收敛对每一种想法一一进行验证,从而发现和创造。比如数学教学中通过教俱的直观演示,或通过对某一“数学形式”从其“形”的结构上观察发现规律,或通过直接观察几何图形,从中发现所隐含的数学关系,从而对这一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印象。

(四)培养学生良好习惯为创造力的持续提升提供可靠保证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改变以例题、示范、讲解为主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就是说,在数学活动中,教师仅仅是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主动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才是其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持续提升的坚强保证。现行教材中只有公式定理的结论和推导过程,缺少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参与概念的建立过程,使学生理解概念的来龙去脉,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引导学生参与公式、定理的发现过程,以达到开发智力和能力,提高创造思维的品质,增强创造力的目的。

(五)培养发散思维,促进创造思维的发展

篇6

一、现时配音大赛的弊端

现时配音大赛主要体现的是行为主义的理念。行为主义认为学习语言就是形成语言习惯,学习者通过模仿、记忆和强化习得语言,因此学生应该在创造中习得属于他们自己的英语。可是英语配音大赛并没有提供让学生自己创造英语的机会。

配音大赛仅仅要求学生进行机械记忆,而这种学习方法在人类认知学习中处于最低级的阶段。真正的有效学习应该建立在高级别的认知过程当中,因此,有必要把配音大赛向理解、使用和建立关联等高级别的认知学习方面推进。

让学生用英文为英文电影配音是没有现实意义的。真实的观众喜欢的是原版的英语电影,有谁愿意退而求其次看由中国人配音的英语电影呢?因此,这样的配音大赛缺乏真实的观众欣赏。没有真实的观众,学生参加配音大赛的作品只局限于比赛,比赛完了,没有学生能主动地再模仿电影进行配音,这样的比赛并没有从根本上调动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

配音大赛强调的是结果,而学生在准备配音大赛中所经历的学习过程却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样的比赛跟布鲁纳的建构主义理论是相悖的。教师把大赛的任务直接布置给学生,在整个准备过程中,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适当的指导和帮助,因此,学生只能“摸着石头过河”。这种只关注结果不关注过程的比赛只能是昙花一现,它不仅没有给予学生充足的英语学习机会,而且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一定的打击。因为最后获胜的队伍只有那么几支,大部分没有获胜的学生既没有荣誉,也没有发现自己在准备过程中的收获,更没有他人肯定他们的付出过程。

二、如何改革

要让配音大赛这个传统的英语活动符合学生学习英语的特点,就必须进行改革。首先让英语配音大赛更具现实意义,把中国的电影配音成英语,那么大部分外国人,包括不会阅读的外国人都能欣赏,这样的配音大赛就有了真正的观众,有了真正的现实意义。这样的改革还有以下四大好处。

为学生提供语言输出的机会。当学生需要运用所学知识为中国电影配音时,这就是一个有意义的输出。当遇到他们不能翻译的东西时,他们就会注意到自己学习的漏洞,可以及时补救。在这个输出的过程中,他们也在检验着自己对英语运用的假设,通过不断的探讨和试误,能不断更新自己使用英语的假设,使自己的中间语(interlanguage)更接近目标语。有意义的输出还能使他们对英语学习进行反思,使自己不断进步。

电影能为语言学习提供真实的语境。通过为中文电影配音,学生能把自己所学的英语知识融入到电影的对话当中,而且这种交流是很真实的生活对话。当学生参与电影配音时,他们已经把自己代入了电影的角色,用英语进行自然的沟通和交流。下次当他们真的有机会跟外国人交流时,他们会更容易获取曾在电影配音中运用过的知识。

为中文电影配上英语台词,其实就是为学生提供运用英语的机会。在运用的过程中,学生甚至能对知识进行系统归纳,建立关联,这在认知学习当中是处于高层次的。这样的配音大赛就起到了锻炼学习思维、提升学生的学习认知层次的作用。

当学生把中文电影配音成英文时,他们其实在进行发现式学习,通过比较分析母语与英语的异同,加深对英语知识的理解。学生通过自己的比较和发现,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除此以外,学生还通过小组内的讨论与合作,进行合作式、分享式的相互学习,他们共同发现规律,运用规律,并化作语感。

三、建立英语配音俱乐部

英语配音俱乐部是以任务型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为活动主体,辅以教师的指引和帮助的英语学习型俱乐部。从任务设置来看,俱乐部负责教师可以根据Willis(1996)的任务型教学框架进行活动设计(如图)。首先挑选一个学生感兴趣的电影桥段,对内容进行引入,可以适当地让学生对所需的单词或短语进行头脑风暴,为配音做好准备。接着,尽量让学生用英语商讨如何完成这个任务。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一起为电影配音,把自己的配音成果展现给俱乐部的其他成员看。在成果展现阶段,学生可以相互借鉴,相互评价。最后,他们用英语总结完成这次任务的方法,以及他们的发现,还有在比较别人与自己作品后的反思。在language-focus阶段,教师可以对学生的作品以及完成的过程给予重温和分析,让学生练习在配音过程中出现的单词、短语、句子与结构。教师还可以专门开设一些讲座为学生介绍英语配音的技巧,例如如何声情并茂地展现作品,如何使英语台词的翻译与电影角色的口型匹配一致等。教师也可以让演绎比较成功的小组介绍经验。

在英语配音俱乐部,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活动,有利于合作学习的开展。另外,学生的学习过程受老师的指引和监控,遇到困难还可以得到老师或合作伙伴的帮助。学校的外教最好能成为俱乐部的顾问,让学生及时获得最地道的翻译和资讯,对英语的口语表达就会有更多的了解。这正体现了Lev Vygotsky的“脚手架”理论,帮助学习者从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建构新知识,但是,在这一建构过程中学习者不能单独完成,必须在别人的帮助下才能建构起比原有知识更高一层的知识。

篇7

因为受家庭氛围的影响,我从小在媒体的环境里长大,经常陪父亲去录音棚,听他和同事吊嗓子、练习和保护他们的声音、校对稿子等等,从小也就了解了配音的一些技巧和秘密。

后来我发现每个国家的播音、配音行业从业人员也略有不同。有的主持人早上喝一杯橙汁加生鸡蛋,有的不喜欢早上录音等。不过大部分的人都是录音之前不喝酒也不吃东西。

对我来说,配音方面国外和中国最大的区别就是在国外比较喜欢少一点用配音,喜欢让画面“说话”或者说“呼吸”,配音的内容一定要少而且短。配音和字幕有时不同步是因为国外一些国家包括美国的观众不喜欢看字幕。

我在中国也做配音的工作。最近五年以来,我开始为中央文化交流中心做西班牙语配音的工作。片子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通过“黑脸琵鹭、中国器乐、象棋、家在漓江”等等这些题材的纪录片,我接触了很多中国事情。

刚开始在中国做配音工作时发现,跟国外的工作还是有区别的。就是说,录音师的母语并不是那些要配音、录音的语言。不过通过几次的合作我发现,录音师徐先生的耳朵不仅仅能听到最关键的问题,而且对语气和发音的错误也能非常敏锐地马上挑出,他就是因为有经验所以能负责这个工作的人物。他平时经常提醒我和其他配音工作人员关于地名和人名的标准发音。

篇8

如何选择广告播音的声音呢?是不是愈漂亮的声音就愈好呢?其实广告播音中的声音选择,音质美不美只是一个方面,与广告的内容主题画面相和谐,并且有独特的个性,才应是广告播音声音选择的标准和追求的境界。广告声音选择的好,会给广告商家增添色彩,达到预期的效果。反之,选择声音不适,也就使这条广告黯然失色,起不到一定的效果。例如,目前电视上经常出现的“大宝”日用品广告,选择不同类型人物声音、形象,真情、朴素的表达“要想皮肤好,早晚用大宝”,形象生动,贴近生活,自然而然这条广告深入人心,家喻户晓,达到广告产品的宣传目的。播音员在广告播音的声音选择上一定要遵循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主题风格为基础

每一条广播电视广告都有着不同的风格,或故事型、或抒情型、或标题型,每个播音员的音质和风格都各不相同,各有特点,因此,播音员声音的选择使用也要遵循广告创意这个大的框架,否则,会形成声音和画面,声音和主题内容两张皮的现象。

在我国广播电视广告空前发展初期,虽然当时的广告设计缺乏艺术性,制作水平比较低,但仍有一些优秀的电视广告,特别是言简意赅,朴素、贴切的配音,至今令人难忘。想必很多人还记得中美史克“肠虫清”的广告吧。

画面:一个戴眼镜,穿白大褂儿的中年男性医务工作者拿着一盒驱虫药在向观众介绍,其创作主题是通过一个主治医生,向广大消费者推荐一种驱虫药。

画外音:驱虫请选用肠虫清,两片,中美史克。

广告播音是选择了一个与画面相吻合的中年知识男性的声音,配音与画面相当贴切,而且主体鲜明。这个广告不仅增强了广告的真实性,也增加了可信性。“两片”――在老百姓中妇孺皆知,至今成为了驱虫药的代名词。

二、还原生活

广告播音是一门艺术,通过声音艺术的再现广告主题,是一个艺术创作过程,所以艺术化和角色化是对广告播音的基本要求。播音员在创作过程中应在突出主题的基础上,运用不同的用声技巧,如通过对共鸣腔、气息、难咬字方法,语流走势等技巧的不同运用,艺术地体现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们的声音形象。

一直热播的广告之一“雕牌”洗衣皂就是一个成功的例子。这个广告的配音是一位中年女性的声音,如胡同里大妈的声音,发音标准,生活味十足,但又没有市井气,易被人们接受,这个广告的配音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形象生动,感染力强

广播电视广告播音既区别于朴素的新闻播音,也区别于煽情的专题播音,需要恰当的声音形象的塑造。因为声音是有形象之分的,通过声音,我们不仅可以感觉对方的年龄、性别、职业、相貌,还可以感觉到其性格、思想、情感态度。声音本身为我们预留了无尽的想象空间,在广告中良好的配音会给受众带来巨大的冲击力和感染力。

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个印象,对于一个好的食品电视广告,你不用看画面,单听播音员的声音就足以产生食欲,引起很强的诱惑;一个很好的高贵的化妆品广告,你也可以通过柔和的声音想到那细腻、柔滑的肌肤,让人产生购买的欲望。

另外,目前也有很多电视广告为了追求外音画面的贴切,有意请广告中的演员自己来配音,明显的出现,无论是形象还是声音,都为广告自身平添了不少色彩和感染力。避免了配音与画面不相称的弊病。

四、揭示内涵,展示形象

篇9

“因配音而出彩”,既指季冠霖所配音的角色,也指季冠霖的职业生涯。不久前,热心的网友将季冠霖配音的多部热播剧精彩段落成短片,人们才惊讶地发现,《神雕侠侣》《倚天屠龙记》《宫锁心玉》等热播剧中都有她的声音。时而轻柔,时而高亢,时而清亮,时而低哑,嗓音的拿捏令人惊叹。

配音需要真功夫

“余音绕梁三日不绝”过去用来形容雅乐,现在也可以拿来形容一个女子的声音。在微博的强大推销功能面前,大家终于知道,在甄嬛、小乔、东方不败的背后,原来隐藏着同一个人——那就是为众多影视剧主角配音的季冠霖。从林志玲、刘亦菲、林心如到范冰冰、孙俪、陈乔恩,当今一线大牌演员,无不被她“代言”过。

出彩,更多时用于台前的角儿。配音这种幕后工作,注定是要为他人作嫁衣。配得好了,是角色的光彩;配得不好,砸自己的饭碗。过去若干年,很多我们熟悉的好声音就停留在声音层面,而配音者我们不曾关注。

如今,有了微博,有了网络短片,这样的“幕后奇才”终于有了出彩的机会。谈到意外走红,季冠霖笑着说:“就是多了好多记者的采访。湖南卫视的《天天向上》也邀请我录节目了。”

出身京剧世家的季冠霖毕业于天津师范大学播音主持专业。上大学时误打误撞进入播音行业,毕业后到北京做起配音工作。可能不少人都觉得,只要嗓音好、普通话标准就能当配音演员,实际却并非如此简单。

配音是一个技术活儿,不光要将声音调整到和演员很像,还能超越表演的本身,修补角色上的缺憾,还原人物的“魂”。虽然观众看不见,但配音演员付出的感情心力却一点儿都不比演员本人少。

季冠霖举例说:“像甄嬛的角色,看上去处变不惊,内心活动却非常复杂。常常一边撕心裂肺的哭,一边又必须保持头脑清醒以随时转换情绪,同时眼睛还要兼顾台词和演员嘴型。”《甄嬛传》有几场重头戏都是哭戏,比如甄嬛流产、果郡王死、皇帝驾崩,配音时是不能流眼泪的,否则就会声音失控,但是还要发出哭腔来。季冠霖说:“孙俪演得好,台词功力到位,配音时我也很有感觉,十几天配音极费心力,但非常痛快。”

北京影视制作人段东涛说,有时候配音演员甚至比明星更难找,“好的配音演员不仅要声音有很强的可塑性,而且还要能够表现出感情。有时候甚至一个演员演得不是很好,但一个非常有吸引力的声音也能力挽狂澜,让人们喜欢上这个角色。”

从学业到事业,优秀的嗓音条件,一次又一次地改变着季冠霖的命运,让她的人生充满了各种可能,赋予丰富多彩的内容。通过不断学习,季冠霖拥有了越来越多的爱好,也让自己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出彩背后的付出

在常人的想象中,配音演员置身光鲜亮丽的影视圈,能抢先看到热门影视剧,能为明星配音,新鲜又有趣。而配音演员的真实工作却并不像外人所想的那样精彩、有趣,甚至可以说是相当单调枯燥的。

为了保证配音效果,所以录音棚都是相对封闭、狭小的,没有空调,冬冷夏热。朝九晚五的工作时间对于配音演员更是一种奢望,配音工作一般都是从中午12点开工到晚上的12点才结束。剧组之所以这样安排一方面是为了避免早晚的交通高峰期,另一方面就是剧组只需管一顿晚饭,而且经常是简单的盒饭。

配音这活儿绝对是掺不了水的“真功夫”。要想配好音,需要长期的训练积累,不管语感也好,节奏把握也罢,还有表演技巧,只有到了一定程度,才知道声音到底该怎么处理。

黄渤曾经说过,在表演上或许可以偷奸耍滑,可以耍些小聪明,就算没上过太多电影理论课,戏拍多了也能增强了解,但语言功夫不练是绝对不行的。

对季冠霖来说,长期配音,时间一长很容易被大家听腻。因此就需要不停地去学习和尝试改变声线。比如在给林志玲配《赤壁》中的小乔一角时,她就尽量往林志玲的声线靠,给孙俪配音时,就往孙俪的声线上靠。网友评价“完全听不出来是同一条声线。”

“观众没有听出演员是配音,把自己隐藏起来,那才是让我感到幸福的事。”这位“80后”配音演员这样总结自己的工作,“越是好的配音演员,越会把自己隐藏起来。对一名优秀的配音演员来说,他们需要为角色添彩,却不能让观众感到突兀和不适。”

在一些影视剧拍摄中,有些演员不背台词,甚至仅仅动嘴“1、2、3、4”地数数,这就给后期配音演员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甚至对不上口型。“当我配得特别好时,观众会觉得是同期演员的原声;一旦让观众听出是配音的,那就说明配得很差。在配音行业里,每个人都必须要有强大的内心,因为工作进行时是没有表扬的,只有‘重录’和‘通过’。”季冠霖说。

当记者问季冠霖如何能演绎不同的声音,而且还最大限度贴近演员本人的音色,她解释到,能够变换高低、粗细不同的音色是一个配音演员的基本功。配音演员在配音时,能够听到演员本人的同期声,然后调整自己的音色。

季冠霖的声音可塑性非常强,不光能调整到和演员声音很像,还能超越表演的本身,修补角色上的缺憾。正是因为她的这个特点,林心如、安以轩等演员都点名请她为自己配音。

终成配音“一姐”

有人羡慕季冠霖的成功,感叹她生在了好时代,有这样的机会可以在幕后获得“出彩”的机会。

这出彩,自然有天赋的恩赐,苦练也是不可或缺的。季冠霖说,“入行前在家对着电视练,再把电视声音关掉练,如果没有2000-4000集的训练量,应该说你是不会配音的。虽然这个行业的大门是对每一个人敞开的,但没人会给你一天的时间去录1000遍来录好,情绪对不对、嘴型能不能对上,这个行业是有控制地去表达情绪,这就是说的悟性。”

谈起自己配音工作,季冠霖称更像是一个裁缝。她觉得,好的配音导演会根据配音演员年龄、性格安排角色,但最终的决定权在影视剧导演和制片人手里。如果导演选对了声音,效果一定很好,如果被安排在不适合自己的角色上或者演员表演本就有问题的情况下,配音演员只能尽力克服困难。

季冠霖说:“在录音室里,我们要按照导演的要求为声音赋予表情。比如,在画面里某个演员的表演方式很淡定,面部表情不太丰富,但导演需要角色的感觉是夸张的,这时候,我们就要让声音夸张起来。”除了要配合演员的表演和导演的要求,有时候制片人、副导演和配音导演对角色理解不同,就会要求配音演员一遍一遍地尝试不同的表达方式。遇到这种情况,季冠霖说:“这个时候,只要有人提出了不同意见,我们就得重新配一遍,直到所有人都满意为止。”

谈起这位大学师姐,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杨滢满是敬意:“师姐的出彩我们一点都不意外。上大学时我就很崇拜她,那时她是朗诵艺术团的团长,身材纤瘦,长发飘飘。学生时代她的专业就很牛,下至三岁小孩,上至八十岁老太,张嘴就来、转换自如,这就是实力。”

篇10

关键词: 小学高年级 学习兴趣 英语运用能力

英语趣配音是由杭州菲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的一个专门用来学习英语的软件。在这个APP中会储存并更新美剧、动漫、歌曲等视频资料,让人们可以通过给这些视频资料配音的方式学习英语。小学高年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习阶段,它是小学教育与初级中学教育的衔接点,面临小升初的压力。因此,培养小学高年级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他们运用英语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了解英语趣配音这个学习软件之后,我校将其引入,并且已经在高年级的教学中实践一年,取得重大的教学成果。下面我们从几个方面谈谈英语趣配音对我校高年级学生学习英语的影响。

一、提高了高年级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在刚刚接触英语学习的时候,由于好奇、新鲜等心理,对英语学习抱有比较大的兴趣,但是也会因为老师采用单一的教学方式及学习难度越来越大,渐渐丧失对英语的学习兴趣。英语趣配音中储存大量的英语视频资料,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合适的影像、音乐等资料,采用配音的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可以直观地感受这些视频资源,身临其境,学习电影中的电影台词,努力理解并记忆这些台词中的英语知识,以帮助高年级的学生在轻松有趣的氛围中学习英语,极大地激发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我校每个星期都会利用英语趣配音展开英语教学活动,我们发现这些学生在进行配音时的热情十分高涨,是在一种注意力高度集中但毫无压力的心理环境下进行的学习,学习效率非常高。我们班里有一位学生,平时在课堂上十分懒散,甚至有些抵触英语学习。但是自从展开英语趣配音的活动之后,他就积极参与英语学习,并且对这种配音学习方式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学习状态也由之前的应付变成主动参与。

二、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现在学生在学习英语时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哑巴英语”,就是学生只会学,不会说。造成这个问题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老师把教学重点放在英语语法上面,要求学生准确掌握这些语法知识。这就使得小学生死记硬背这些知识点,但是无法做到灵活使用。高年级学生已经掌握一定的语法知识,他们的学习重点要转向如何在实际生活中使用这些英语知识。英语趣配音中的视频资料基本都是原声电影,里面包含的英语知识是“原汁原味”的。高年级的学生在看这些视频资料时,尝试模仿这些英语对白,可以让他们了解美国人是如何在生活中使用这些语法知识的。学生通过模仿,会不断地纠正自己的口语发音及口语语法,从而让他们学会英语语言口语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使用英语表达所思所想,提高他们的口语能力。另外,原声电影中会经常出现一些惯用语或者俗语,学生通过配音可以学到更地道的英语知识。我班的学生自从通过英语趣配音学习英语之后,就对“说英语”展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不仅在课堂上说英语,还会在生活中说英语,尤其喜欢说这些英语俗语和惯用语。

三、全面提高高年级学生的英语视听说能力

英语趣配音是通过给英语视频资源配音的方式学习英语,这些英语视频资源包含影像、声音等,学生是通过看英语、听英语、说英语的综合方式来学习英语的。高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英语能力,他们可以在老师的帮助下为电影完成配音。我在利用英语趣配音进行教学时,会采用下面几个步骤:首先,学生要观看这些视频资料,了解这些影像所包含的各种信息。其次,学生要听这些电影的原声是如何说英语的,包括音调的升降、单词如何发音、如何断句等。最后,学生通过前面两个步骤的积累,尝试为这些影像资料配音。在配音过程中,他们会下意识地模仿原声电影的发音、语调等,这可以帮助高年级学生的发音更地道,老师会对配音中出现问题的学生进行及时的指导与纠正。我之前利用学生非常熟悉的《怪物史莱克》,让学生对其进行配音。学生们在课堂上表现出了空前的热情,在整个配音过程中模仿这部电影的台词发音,还会根据不同的情境调整自己的语气。在整个配音过程中,充分调动视听说各方面的能力。

总而言之,英语趣配音的出现,为英语课程教学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营养,提高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实现发音“本土化”,让学生的视听说能力得到全面发展,让学生真正爱上英语。实践证明,这对于他们学习英语非常有帮助。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