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复护理措施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康复护理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康复护理措施

篇1

关键词:小儿脑瘫康复指导护理措施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9-0298-01

脑性瘫痪是指以在妊娠到新生儿期之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脑的非进行性病变为基础,形成永久的、但可以变化的运动和姿势异常。在我国其发生率为1.8‰~4‰,2012年5月至2013年5月期间,笔者针对我院70例小儿脑瘫患者的病例护理进行了回顾与分析。

1资料

70例脑瘫患儿中,年龄3~6个月23例,7~12个月28例,1~3岁16例,4~6岁3例;单纯痉挛型30例,不随意运动型18,肌张力低下型12,混合型7例,共济失调型3例;轻度14例,中重度56例。

疗效标准痊愈:瘫痪肢体功能基本恢复,与同龄儿的智力运动、言语等无差异;显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明显提高,生活能力大幅度提高;有效:瘫痪肢体功能部分恢复,智力有一定提高,生活能力有所改善;无效:症状与体征无改善。

2有效的康复护理

2.1对患儿家属进行心理指导。当得知自己的孩子患有脑瘫时,多数家长会有悲观情绪和恐惧心理,作为护理工作者,应多给他们一些关爱,帮助他们认识疾病,增加治疗信心,并向家长介绍脑瘫的发生、发展及预后知识,提高其康复意识,使之主动配合治疗。

2.2对患儿进行头部训练。对痉挛型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应将两手放在患儿头间的两侧,把颈部尽力向上拉,并用前臂将患儿的肩膀往下压,以增加压力,然后用手抓住患儿的前臂将其手抬高并向外转,拉坐起来,即可使其头部抬高且保持正位。

对徐动型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将其手臂拉直往内转而稍往下压,尽力使其手放松以慢慢将患儿拉坐起来,使头部保持抬高而向前。

对肌张力低下型患儿进行头部训练时,应用双手抓住患儿的肩膀,用大拇指顶在胸前,将肩膀往前给患儿较大的稳定性,协助将头抬起。

2.3对患儿进行四肢训练。将患儿的手臂抬高,伸直向外转,拳头张开,若患儿的拳头紧握,可以利用手臂伸直外转的方法使手腕和手指都自然伸直;将患儿的手掌平放,腕部向上屈,使手活动,即腕、肘、手一起伸直的方式。

如果患儿下肢呈僵直并夹紧状态时,要控制膝关节让患儿的双腿外转,两腿夹紧时可将髋关节弯起来,并旋转活动髋关节。活动时先将下肢往外转,足背屈,然后将脚趾拉直。

2.4对患儿进行日常生活训练。脑瘫儿进食最好选用边圆平浅较易握拿的汤匙,并帮患儿控制肩部,协助患儿的前臂外旋,大拇指根部往外转,将食物送入口中;患儿头颈常转向一侧,可将患儿的头转向另一侧并加以固定;对于后仰睡眠者可用布套将双肘套住,保持双肩向前,减少过分的踢动;俯卧睡姿的患儿,不要用枕头,将患儿的脸转向一侧。

2.5对患儿进行发音训练。教会患儿下颌控制法与呼吸控制法,学会用嘴和鼻子呼吸,训练患儿听力、视力、感觉、味觉等感官器官。如发现听力障碍者,应及早安装上助听器;有视力障碍者,应及时纠正。训练患儿模仿能力时,应带有表情和动作,使患儿感兴趣。

2.6对患儿的家庭指导。要求家长在家中完成布置的家庭训练任务,每天坚持两至三个小时,并针对患儿各个阶段布置不同的家庭训练任务,以达到最好疗效。

3康复结果

70名患儿达到显著疗效的有36例,有效的30例,无效的4例,总有效率94%。

篇2

[关键词]结直肠癌;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围手术期;并发症

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是一种针对手术患者所进行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模式,具有综合性、全面性及系统性等特点,能够有效减少因手术给患者带来的强烈应激刺激,可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快速促进患者术后康复[1-2]。随着现如今医疗护理模式的改进,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患者及家属对于护理服务的要求日益提高,因此综合康复护理措施也逐渐得到了广大医护人员的重视,也得到了患者的接受与认可[3-4]。而我院积极学习并总结了该护理模式的特点,在其基础上制定了完全符合我院当前护理条件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笔者对2014年1月—2016年10月间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予以相应干预,并与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进行对照比较,旨在进一步探讨综合康复护理措施的应用效果及实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选择上述时期本院收治的结直肠癌患者66例,入院后均行腹腔镜下结直肠癌根治术治疗,术后病理及肠镜等检查确诊为结直肠癌,均未行放化疗治疗;肿瘤无远处转移。患者年龄≥18岁,无严重精神疾病,本人或家属签署了知情同意书,院内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排除CT等检查确证病灶已转移者;急性病发作或者有影响手术治疗的慢性疾病者;肠梗阻或者肠穿孔者。将66例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各33例,2组性别、年龄、合并疾病、TNM分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具较高可比性。

1.2护理干预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传统常规围手术期干预。①术前给予常规宣教,在术前3d给予半流质,术前2d给予流质食物,术前肠道准备,可口服泻药、抗生素、灌肠清洁等,术前12h禁食、术前4h禁水;②术中注意补液,补液量约为2500mL,注意术中保暖;③术后患者恢复排气后,根据病情遵医嘱,可饮水,进流质,对于疼痛严重者可给予肌注镇痛药,术后患者排气可酌情拔除胃管,术后7d,若无吻合口瘘可拔除尿管及引流管,术后患者可根据情况适当在床上进行肢体活动。1.2.2干预组给予围手术期综合康复护理。①术前准备:向患者告知综合康复护理的具体计划,取得患者信任。积极与患者沟通,向其或家属发放宣教资料,进一步帮助患者了解疾病及护理流程,告知康复护理的重要性,帮助患者消除担忧、恐惧、焦虑等不良情绪,从而积极配合治疗与护理。做好肠道准备工作,术前12h需禁食。②术中干预:注意保暖,体温36.0~36.5℃为宜。③术后康复干预:在术后要密切注意患者生命体征,加强心肺功能的监测工作,给予患者吸氧,做好血糖、血糖饱和度、动脉血气及心电监测,密切注意患者的排气状况。积极做好术后心理护理,减少患者紧张焦虑的情绪,患者麻醉清醒6h后,护理人员帮助其调整,以半卧位15~20°为宜,注意2h换一次,从而缓解呼吸困难,也有利于腹腔与盆腔引流,降低切口缝合点的张力。对于出现意识障碍患者,可取平卧位,头稍偏向一侧,降低误吸率。此外要积极鼓励或者帮助患者进行早期的自主康复训练,在早期可进行翻身、坐起、伸髋或屈膝锻炼,逐渐到自行翻身或下床活动等,对于一些活动能力较弱的患者,为了预防深静脉血栓可使用压力治疗仪按摩腿部。术后还需注意输液管、引流管的引流通畅,对伤口要及时更换敷料,指导患者咳嗽锻炼,利用拍背、压迫气管或雾化吸入等方法刺激排痰。术后还可予以患者温和的中医康复干预,采取针灸穴位干预,选择不同的穴位如天枢、气海、足三里、中脘、巨虚、关元穴等,留针时间以30min为宜,1次/d,1周为1个疗程。患者转回病房,密切观察,待排气后并根据患者个人具体情况遵医嘱拔除胃管,若患者术后疼痛较重,可酌情使用止痛药,例如非甾体类的散利痛等。此外要密切关注患者排气情况,若术后72h无排气,可使用百普素600mL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若患者耐受好且已经排气,可在术后4d改为半流食,若仍未见排气需继续使用百普素营养支持,直至排气为止,要尽快恢复饮食,鼓励患者少量多餐,在患者可进食后,以中医理论为依据,参照药食同源之法指导患者多食用高蛋白、低钠盐、低脂及高热量的食物,要指导患者科学搭配药膳,辨证应用,例如对于气血亏虚者,要多食用补气之食材,如龙眼等,脾气亏虚者则可多食用莲子或山药等健脾益气的食材。此外,要积极酌情尝试下床活动锻炼等。

1.3观察指标

①观察2组胃管放置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及医疗费用。②统计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吻合口瘘、腹泻、腹胀、排尿困难等。③观察比较2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采取本院自制的满意度调查问卷调查,0~60分为不满意;60~80分为基本满意;80~100分为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为总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0.0进行统计学分析处理。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珋±s)进行统计描述,予以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手术及术后康复相关指标比较2组患者手术均顺利成功,无一例死亡。干预组患者胃管放置时间、腹腔引流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P均<0.05),医疗费用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见表2。2.2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对症治疗后均消失。见表3。2.32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干预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显3讨论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结直肠癌较为常见,随着人们饮食规律、生活作息的改变,其发病率呈递增趋势[5]。目前治疗仍旧以手术为主,而在围手术期,出现的强烈应激刺激会对机体的多器官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因此减少不良的应急刺激及手术创伤,促进患者术后康复一直是医护人员的关注重点[6]。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则属于一种全面系统的护理模式,强调以患者为中心,加强医护间的合作,提高护患关系,强化医护协作能力,从而提高护理服务质量[7]。且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提高医护人员的积极性,强化了以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优化了资源与流程,保障了医疗安全[8]。这种系统的模式也能帮助护理人员更加详细全面地掌握患者病情,更好地与医生进行沟通,抓住护理要点,并结合诊疗计划,充分全面实施干预,从而减少误差[9]。针对结直肠癌患者,在传统常规干预中,对于术前的肠道准备强调做充分处理,予以机械式的肠道准备处理,包括鼻胃管留置等,以清理肠道,为手术提供优质环境。但术前的肠道准备可能会加重患者的应激刺激,尤其是灌肠清理方式,很容易造成患者水电解质失调,甚至出现脱水,加大了麻醉低血压的风险[10-11];另外肠道准备也会破坏细菌平衡,会增加术后感染及吻合口瘘的概率。而相关研究显示,给予全面优化的肠道准备,未增加并发症发生率,且利于术后康复[12-13]。另外结直肠癌患者因手术后无法耐受疼痛或者担忧伤口破裂,传统干预不建议术后尽快下床活动;而相关研究也证实,给予综合康复护理,鼓励患者早期下床活动,积极恢复饮食,可缩短患者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也因此缩短了排气时间,进而首次进食时间也提前,通过早期活动、早期排气、早期进食从而促进了恢复,减少了输液量[14]。本研究采取的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包括术前宣教、心理干•6181•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ModernJournalofIntegratedTraditionalChineseandWesternMedicine2017Jun,26(16)预、优化的肠道准备,术中的麻醉、保温,术后的镇痛、早期活动及进食等,同时加入中医康复干预措施。结果显示,干预后干预组患者手术及术后的康复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充分证实了结直肠癌患者予以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减少并发症,缩短住院时间、排气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减少医疗费用,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说明综合康复护理措施是有效且安全的护理模式,可在实际临床中加以推广运用。

[参考文献]

[1]王立凤,解晨.快速康复外科在腹部手术患者围手术期护理中的应用[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4,20(22):2793-2795

[2]孔红艳.快速康复在老年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华护理教育,2014,11(2):93-95

[3]黄希,高萍.加速康复护理在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吉林医学,2011,32(24):5133-5134

[4]ChenZX,LiuAH,CenY.Fast-trackprogramvstraditionalcareinsurgeryforgastriccancer[J].WorldJGastroenterol,2014,20(2):578-583

[5]郭晓华,施正华,葛永盛.结直肠癌围手术期加速康复外科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J].结直肠外科,2011,17(5):286-288

[6]吴丽红,曹媛媛,黄益金,等.结直肠癌病人加速康复外科围手术期营养支持的护理[J].肠外与肠内营养,2011,18(5):319

[7]韩蓟.结肠癌患者围手术期实施快速康复护理的临床应用[J].黑龙江医药,2012,25(5):787-789

[8]LiK,LiJP,PengNH,etal.Fast-trackimprovespost-operativenu-tritionandoutcomesofcolorectalsurgery:asingle-centerprospec-tivetrialinChina[J].AsiaPacJClinNutr,2014,23(1):41-47

[9]叶丽群.快速康复护理对直肠癌切除术患者影响的临床研究[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2,25(15):1832-1833

[10]雷玉峰.快速康复外科护理措施在结直肠癌患者围术期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8):109-110

[11]张蕾.护理干预对直肠癌肠造口患者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1):115-116

[12]刘萍,杨之斌,程先硕,等.腹腔镜联合快速康复结直肠外科手术在老年人结直肠癌治疗中的近期疗效分析[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7):760-763

[13]王俊,周凯,傅平,等.加速康复外科在老年结直肠癌手术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0):2139-2140

篇3

【关键词】 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康复护理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内出血,绝大多数是由高血压伴发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骤然升高的时候发生,也称高血压性脑出血。出血特点多为单发,血肿呈块状。临床上以发病急、致残率和死亡率高及恢复慢为特征。致残和死亡原因主要为急性血肿的颅内占位及出血本身对脑及血管损害引起的一系列病理变化所致。因此及早以最小的损伤清除血肿是挽救病人生命和降低致残率的关键。近10余年来,随着微创手术治疗的发展普及,疗效不断提高,死亡率明显降低。简易立体定向微创置管脑内血肿吸引术是以最简捷的定位微创方式,术后制定科学的护理计划,在整体治疗中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 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适应证

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法,实现了血肿靶点的三维空间定位,使临床医生摆脱了笨重的头部定位架和不规则的简易定位方法,达到了借鉴和简化国外先进的立体定位技术的目的,适合我国国情及急诊救治。因微创置管吸引术具有可随地抢救治疗、效果好、简便易行、术时短、软管置入、手术微创、定位准确等诸多优点,能够有效地提高危重脑疝、高龄患者的生存质量,也能够治疗脑深部的小血肿,大幅度缩短患者术后疗程及发病至手术之间的时间。微创置管吸引术使得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领域得到了极大的扩张。

临床实践告诉我们,Ⅴ级(双瞳孔散大、四肢瘫、去脑强直、深昏迷)的早期患者,Ⅳ级(瞳孔不等大、偏瘫、半昏迷)、Ⅱ级(神志朦胧或神志嗜睡,伴有失语或偏瘫)的全部患者,只要没有患有血管畸形、动脉瘤及主要脏器严重衰竭,那么都可以采用微创置管吸引术治疗。

2 做好病人康复期健康指导工作

2.1 一般护理指导 首先,要做好气道和呼吸功能的监测与护理。鼓励患者多咳嗽,及时清除分泌物,定期查血气分析,保持呼吸道通畅,密切观察呼吸的深浅度、节律及频率,进行常规呼吸功能监测,保证有效给氧。给予呼吸机辅助通气,对那些呼吸不畅、咳嗽无力、痰多的患者应该在第一时间进行气管切开或者气管插管。其次,做好脑功能监护。及时对患者的颅内压、呕吐程度、头痛、瞳孔、意识进行监测,对意识障碍的程度进行有效的判定,改善缺氧状况,保持呼吸道通畅,使用降颅内压、脱水药物,保护脑组织。

2.2 饮食护理指导 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往往在术后很容易出现并发症,这些人群是我们重点护理对象。因此,应该增强这些患者的机体抵抗力,改善他们的营养状况。第一,辨证配膳,能化则安。食疗时应该根据患者特点,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在辨证基础上制膳、配方、立法,遵循辨证配餐的原则,食疗勿忘健脾,注意脾胃的运化功能。第二,不宜偏食,食后会养。每种食物都含有各自不同的营养充分,如果在食用的过程总是偏食或者过量,那么长此以往,必将会化火,或化热,酿成疾患。食后保养也是较为重要的,食后忌剧烈活动,忌思考,忌卧、尽可能地将食后胃痛胃胀减轻或者消除。第三,病人应当戒烟酒,不食用刺激性食物;少食多餐,一天分4-5顿饭,每顿切忌吃饱,因为这会增加病人的心脏负担,诱发心力衰竭。多喝开水,并多进食一些容易消化吸收和富含营养的清淡食物,如蔬菜、水果、鱼肉和瘦肉等。严禁进食吃动物内脏,少吃肥肉,更不能大量饮酒,以免血脂升高,血液黏稠度增加,加重心脏负担。此外,应适当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育活动,如慢跑、打太极拳、练气功、和做健身操等,以增强体质,增强心脏功能。

2.3 功能锻炼和运动指导 平衡训练,包括给予针灸治疗,坐位平衡和站位平衡。④肌力训练。康复训练每日训练2次,每次30分钟,针灸每日1次,每次20-30分钟。对照组只给药物治疗,任其自然恢复。同时,还可以进行床上功能训练,包括良肢位摆放,即抗痉挛的摆放。有仰卧位及患侧在下,健侧在上和患侧在上,健侧在下的侧卧位,被动运动,改变,肢体按摩,给予适当的心理治疗。

参考文献

[1] 唐灵芝.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与死因分析及护理[J].华夏医学,2002(05).

[2] 王桂蓉.脑立体定向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4(02).

[3] 张美芬.立体定向血肿排空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术后护理73例[J].实用护理杂志,2002(01).

篇4

【关键词】康复训练肢体偏瘫脑梗塞护理

脑梗塞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且老年人是该病的高发人群。该病主要特点是呈突然起病,致残率非常高,虽然随着现代医疗模式和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和发展,患者在经过抢救后存活率明显提高,但患者在抢救后会出现语言障碍、肢体瘫痪等功能障碍。本次研究对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应用康复训练模式护理的效果进行研究。现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7年10月-2013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出现肢体偏瘫的脑梗塞疾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平均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患者年龄48-85岁,平均年龄(63.8±1.5)岁;脑梗塞病史1-9年,平均病史(3.1±0.6)年;观察组患者中男性24例,女性16例;患者年龄46-84岁,平均年龄(63.9±1.4)岁;脑梗塞病史1-8年,平均病史(3.2±0.7)年。上述三项自然指标两组研究对象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可以进行比较分析。

1.2 纳入标准

① 患者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确实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内;④ 患者年龄在45-90岁之间;⑤ 患者整体情况良好不会有生命危险;⑥ 排除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的可能;⑦ 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

1.3 排除标准

① 患者没有明确的脑梗塞病史;② 肢体偏瘫症状不能够确定为脑梗塞所导致;③ 脑梗塞患病时间在10年以上;④ 患者年龄在45岁以下,或在90岁以上;⑤ 患者整体情况不佳随时可能有生命危险;⑥ 合并患有其他可导致肢体偏瘫疾病;⑦ 患者不愿参与本次研究。

1.4 方法

采用常规脑梗塞偏瘫护理模式对对照组患者实施护理;在常规护理模式基础上加用康复训练模式对观察组患者实施护理,主要措施包括:① 经常帮助患者改变;② 实施科学合理的肢体被动训练;③ 按照一定顺序实施肢体训练;④ 鼓励患者尽可能多的实施主动运动;⑤ 坐位训练;⑥ 站位训练;⑦ 步行训练[1]。

1.5 观察指标

选择两组患者的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肢体偏瘫恢复效果等指标进行对比研究。

1.6 治疗效果评价方法

显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显著改善,没有对恢复治疗造成任何影响;有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有所改善,恢复治疗略受到影响;无效:肢体功能障碍程度没有任何改善,恢复治疗方案的实施受到严重影响[2]。

1.7 数据处理

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处理数据,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s)形式表示,实施t检验,计数资料实施X2检验,P

2 结果

2.1 临床护理服务计划实施总时间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23.61±3.17)d,观察组患者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治疗计划共计实施(17.42±3.43)d。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2 脑梗塞护理服务满意度

对照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2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80%;观察组患者脑梗塞疾病治疗期间有39例对护理服务感到满意,满意度达到97.5%。该项观察指标各项数据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

2.3 肢体偏瘫恢复效果

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肢体偏瘫恢复效果比较[n/(%)]

组别 例数(n) 显效 有效 无效 有效率

对照组 40 10(25.0) 17(42.5) 13(32.5) 27(67.5)

观察组 40 14(35.0) 22(55.0) 4(10.0) 36(90.0)

P值

3 讨论

对脑梗塞肢体偏瘫疾病患者实施康复训练时的注意事项主要包括:(1)训练前告知训练内容,说明顺序、方法、目的、注意事项、配合要点;(2)训练时间不宜安排过长,根据耐受能力和恢复情况安排计划,保证循序渐进,不急于求成,保证患者不会出现劳累感和不适感,一旦过量训练,应立即降低训练量;(3)如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出汗等现象,应立即停止训练;(4)注意实施有效的保护措施,防止防跌倒和性低血压现象发生[3]。

参考文献

[1] 姜芸,齐海玲.老年人脑梗塞早期的康复护理体会[J].内蒙古中医药,2011,30(19):148.

篇5

[关键词]中医护理;面瘫;康复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7月~2018年4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面瘫患者128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男28例,女36例,年龄19~76岁,平均(46.34±7.28)岁。试验组男25例,女39例,年龄18~74岁,平均(45.17±6.59)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经静止检查、运动检查确诊;所有患者自愿加入本研究;该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面部外伤者;对艾灸过敏者;中途退出者。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办法,使用湿热毛巾对脸部热敷,每次敷15~20min,3次/d。使用红外线照射面部,灯头距离面部30~40cm,20min/次,2次/d。试验组采用中医特色护理方案,方法如下:①中药湿热敷。将马钱子、炒栀子、生姜、薄荷叶等中药置于布袋中,煎煮30min,取出布袋冷却至45℃~50℃,去除水分至半干,敷在患者面部,30min/次,2次/d;②穴位按摩。将手按于患者面部进行摩擦至面部发热,之后取穴阳白、承泣、迎香、地仓等,用拇指按压,每个穴位按压1min,2次/d[1];③面部艾灸。取艾条制成3cm小段,点燃,放入外部套有棉套的温灸盒中,冷却至不烫手后对患者面部施灸,取穴风池、太阳、下关,患者面部温热、发红后即可停止,艾灸时间约为20min;④耳穴贴压。使用75%的酒精对患者额、口、眼等结节反应点进行消毒,之后用玻璃探棒按压至形成小窝,将王不留行籽放于小窝内,并用胶带固定其位置,按压至患者出现麻痛感,每个穴位按压1min,3次/d。每天贴压一侧耳穴,隔日贴压另一侧;⑤康复指导。指导患者开展肌肉功能训练,以加快面部肌肉活动能力的恢复,训练包括:抬眉训练、闭眼训练、耸鼻训练、示齿训练、鼓腮训练等。每个动作重复10~20次,每天进行3次[2]。使用以上方法连续护理2个月。

1.3观察指标

使用面神经评定系统评估患者的面瘫程度,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状况,并进行以下标准的评级:显效-患者口角下垂、眼裂扩大、表情肌瘫痪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有效-患者口角下垂、眼裂扩大、表情肌瘫痪等临床症状有所好转,但依旧存在面部不对称、大笑时口角歪斜等症状;无效-患者的临床症状无改善[3]。总有效=显效+有效。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评估患者对护理效果的满意度,满分100分。十分满意90~100分;满意70~89分;不满意<70分。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用(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x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护理有效率对比

试验组护理有效率为93.75%,明显优于对照组的82.81%,P<0.05.

2.2两组护理满意度

试验组十分满意的人数有27例,满意人数有35例,护理满意度为96.88%。对照组十分满意的人数有17例,满意人数有28例,护理满意度为70.31%。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篇6

关键词:人性化护理;精神病康复患者;效果

精神病属于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由于大脑功能紊乱而导致患者产生思维、情感、感知异常的疾病[1]。治疗精神病患者属于一个漫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选取了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对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究,现将详细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月我院精神科收治的62例精神病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15~65岁,平均年龄(39.6±4.3)岁,病程1~15年。所有患者均经CCMD-3诊断标准予以确诊[2],皆排除严重肝肾功能疾病、脑部肿瘤者,未出现意识障碍者。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患者31例,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病程等方面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一定可比性。

1.2 护理方法

对照组31例患者在治疗期间实施常规护理,进行常规入院登记,并观察患者生命体征与临床表现症状,安排常规出院等。

观察组31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予以人性化护理,具体措施包括:

1.2.1 建立良好就医环境

要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清静、干净整洁、空气清新的温馨休养环境,保证室内的适宜温度与湿度;保证患者的睡眠规律,虚心接受患者意见,更换床上用品的软硬度,最大程度地满足患者的需求;室外活动场地增添运动设施,还可进行花草与树木种植,美化室外环境,适当增修走廊与休闲桌椅,开设健康教育园地,鼓励患者多开展户外活动,游戏等。

1.2.2 健康宣传教育

护理人员应定期对患者开展关于精神病相关医疗知识与健康知识的宣教,可以宣传精神病发生发展过程、治疗所需的药物和用法用量、用药会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内容。患者心情抑郁时要注意放松与集中注意训练,以便患者正确了解疾病,改善不良心理。还可向患者讲述相关成功实例或者邀请已好转的病友现身说法,增强患者治疗信心。

1.2.3 心理护理

积极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建立友好护患关系,以轻柔的话语安抚患者,促进患者缓解或消除焦虑感与抑郁情绪,用正确态度面对睡眠。护理人员要依据患者的职业背景与文化程度,有选择性地进行心理护理。培养患者利用心理调节法克制烦躁等不良情绪,主动寻求帮助。

1.2.4 非语言沟通辅助护理

用微笑迎接患者,用笑脸面对患者,能让患者具有轻松感[3]。采用相关示范动作对语言进行补充。与患者进行交流时,要巧妙运用手势等动作,注意与患者的眼神交流,让患者感受到安慰与亲切感。同时还要注意区分敏感患者,避免患者产生反感[4]。

1.3 评判标准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经护理后的康复效果。采用本院自制的护理工作满意调查问卷对患者护理质量满意度的调查,问卷包括基础护理满意度、健康宣教满意度、心理护理满意度、康复内容满意度等内容,每项总分为100分。非常满意为75分以上;满意为50~75分;一般为25~50分;不满意为25分以下。问卷由家属或患者自行填制,回收率为100%。

1.4 统计学方法

对上述两组患者各项记录数据进行分类和汇总处理,采取统计学软件SPSS19.0对上述汇总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采取率(%)表示,组间对比以P

2 结果

经过对两组患者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100%,对照组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总满意度为74.18%,观察组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表 1 两组患者对护理质量满意度的对比

3 讨论

多数精神病患者皆伴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其主要体现为患者出现异常行为动作、意识情感等[5]。由于精神病患者的治疗过程相对漫长,其精神活动日渐衰减,加上脱离社会环境的时间过长,患者的社会功能难以恢复,使得无法及时回归社会[6]。因此,如何增强精神病患者的生活质量,降低他们衰退的速度,成为精神科研究的重点[7]。

随着护理模式的不断改进与创新,临床上对于患者的精神需求越来越重视。人性化护理指的是以人为本,强调以患者为主体,重视人的价值、自由与发展的护理模式[8]。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护理理念,一切为患者着想,围绕患者展开护理。以尊重患者的人格与生命价值、保护患者个人隐私为中心,注重护理的个性化、全面性及创造性。其根本目标是为患者创造一个舒适的就医环境,让患者在生理与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实现临床护理的最优效果。

本次研究显示,观察组患者的问卷调查对各项的满意度均要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在精神病患者康复治疗过程中,加强人性化护理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不仅能够提升护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还能提高患者康复治疗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吴芳.探讨人性化护理在精神病康复治疗中的应用[J].大家健康(中旬版),2013,(9):107-108.

[2]王菊华.如何对精神病患者实施人性化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1,06(14):245-246.

[3]朱爱芳.人性化护理服务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的应用体会[J].中国伤残医学,2014,(2):258-258,259.

[4]付萍萍,王锋锐,傅文霞等.人性化护理在精神分裂症患者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3):138-139.

[5]蒋红.人性化心理护理在精神病患者住院治疗中的作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8):169-170.

[6]刘永艳.精神科人性化护理的实践与体会[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3):393-394.

篇7

[关键词] 慢性分裂症; 院内综合康复措施; 护理观察

[中图分类号] R74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12-146-01

慢性分裂症患者病程迁延,长期的住院生活,使他们的社会功能明显减退[1],淡漠、退缩、被动、懒散等阴性症状突出,生活自理能力日趋下降,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残疾”,很难重返社会。除疾病本身的因素外,环境因素也不可忽视。住院的慢性精神分裂患者,由于传统的管理模式影响,导致住院依赖更为明显,使他们的退缩行为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加重。这些患者经常被排斥在正常人之外,社交技能的缺陷未能得到恢复,从而限制了病人真正重返社会的机会和能力。单纯的药物治疗又往往难以纠正,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减轻他们的精神残疾,本文初步探讨了院内综合康复措施干预对慢性分裂症患者的康复作用。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入组40例患者均符合CCMD-3慢性分裂症诊断标准,连续住院2年以上,病情稳定,无严重躯体疾患及严重锥体外系反应。其中男性30例,女性10例,年龄38.47±5.40岁,病程15.82±6.34年。

1.2 方法 在药物维持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6个月的院内综合康复干预,院内综合康复措施包括:1)开放与封闭管理相结合,集体组织病人或分组组织病人外出活动;2)生活行为的康复训练:训练他们每天整理好个人卫生(包括床铺、衣着、洗漱等)及集体卫生(包括病室内外卫生、卫生保持等);3)学习行为的训练:每周举行1次多种类型的教育活动,如时事、科普、卫生常识等教育;4)社交技能的训练:采用行为矫正疗法提高患者的人际交往技能;5)娱乐活动:每天坚持让病人看电视、听音乐、学唱歌、下棋、打麻将等,调节患者情绪,增加对生活的兴趣;6)体育锻炼:定时组织患者跑步、散步、打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强化组织纪律,改善患者松散、懒惰情况;7)院内职业或工作康复:包括职业基本技能训练及工作技术学习或训练,让病人承担起一定的社会角色职能,使他们参与社会劳动;8)心理治疗,每周组织两次集体心理治疗,针对患者的共同问题给予解释,分析,指导,鼓励患者参加讨论,让患者明白应该努力解决那些问题,同时针对患者的具体问题给予个别心理治疗,以解决患者心理上的忧愁,焦虑和负担;9)个性化服务: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病人的人格和尊严,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以礼待人,以情教人,以爱心感人,让患者感受到生活在充满爱心的大家庭中[2]。

1.3 疗效评定 采用住院精神病人康复疗效评定量表(IPROS)[3]和护士用住院病人观察量表(NOSIE)30项版本[4]于干预前后分别进行评定,评定者为2名高年资护师,在评定前进行统一训练,可信度检验一致性相关系数r=0.861。

1.4 统计学分析 院内综合康复干预前后量表评分变化采用t检验。

2 结果 院内综合康复干预前后IPROS和NOSIE的比较:康复干预后IPROS总分,工疗情况、生活能力、社交能力、讲究卫生、关心和兴趣等因子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见表1;康复干预后NOSIE消极因素分明显降低、积极因素分明显增高,与康复干预前比较,两者差异有显著性,NOSIE-30项评分见表2。

3 讨论 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发现,慢性分裂症患者病程较长,情感淡漠,缺乏主诉能力,呆坐或卧床,生活懒散,他们的饮食、睡眠、卫生和安全需护理人员协助照顾,此类病人又往往因残留症状、意志缺乏、社会退缩等原因需长期住院。抗精神病药物虽能有效控制阳性症状群,但对慢性分裂人症的阴性症状群及社会功能缺损,认知症障碍无明显疗效。

目前,医务工作者,包括病人家属在内,常常只重视其“病人角色”而忽视其他角色,要求病人服从家人或医护人员的管束,无条件地接受各种治疗。其后果是在不同程度上免除了病人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主动行为减少而不合群;用药物无助于改变上述情况,使医护人员及家属不抱有治愈的希望而放弃治疗。精神康复的含义是对精神疾病所致的残疾进行康复,康复不仅是指训练残疾人使其适应周围的环境,而且也指调整残疾人周围的环境和社会条件以利于他们重返社会。康复的目的,不在于治愈某种疾病,而是提高病人的适应社会的能力,也就是提高他们的社会角色水平[5]。

通过来研究,我们体会到采取院内综合康复干预,通过讲解、典型示范、督促、培养和强化训练,模仿学习,增强自理能力,并采取相互检查、评比、奖励等措施给予鼓励,对提高慢性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能力、,生活能力、社会兴趣是有效的;另外,通过综合康复干预,患者的焦虑抑郁、缺乏活力、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也有改善。可见,对慢性分裂症患者进行综合康复治疗是必要的,它能积极调动患者的精神活动,激起患者的生活兴趣,树立有规律的生活制度和良好的卫生习惯,密切与周围人的关系,增强适应环境的能力,改变患者精神活动日益贫乏的状况,逐渐恢复患者的独立生活功能与社会功能,帮助患者重新认识自己,正确评估自己的工作和劳动能力,为患者回归社会提供了机会。

参考文献

[1] 王善澄主编.实用康复精神医学[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28.

[2] 李红英,王端文,钟声等.院内综合康复措施对慢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疗效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14:670-671.

[3] 卓大宏.中国康复医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97-982.

篇8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康复护理; 作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5)24-0090-02

doi:10.14033/ki.cfmr.2015.24.049

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急危重症,临床发生率与病死率高,它主要是因为各种因素影响,导致冠状动脉血流量骤然降低,并引发心肌急性缺血[1]。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时,患者会有非常强烈的疼痛感、濒死感,症状缓解后,还会有强烈的焦虑感出现。总之,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种对患者身体健康与心理健康都具有不良影响的疾病,会大幅度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探讨如何积极有效的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护理措施,促进患者治疗康复,就具有重要的作用意义[2]。笔者所在医院通过对3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取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6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所有患者根据《2010中华医学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经心肌酶和心电图等检查后确诊,排除合并其他严重脏器疾病与恶性病变者,且所有患者神智清醒正常,对本研究完全之情,自愿参与。按照随机分类表法分为常规护理组与早期康复护理组,每组30例,分组后常规护理组中男16例,女14例,年龄48~79岁,平均(63.8±4.4)岁。早期康复护理组中男

17例,女13例,年龄49~75岁,平均(63.5±4.7)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者年龄以及男女构成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两组患者予以完全相同的监护与治疗方案,然后根据分组,对常规护理组患者实施常规性的护理干预措施,例如对患者的饮食进行指导,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与治疗予以辅助等。对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一步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主要的方法内容如下:前3天,必须让患者严格的卧床,并对患者的饮食、更衣等日常事务予以辅助,帮助患者适当的进行卧床被动肢体活动,2次/d,每次活动时间10 min。并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告知其早期康复运动对其病情的益处,获得患者的配合。第4~5天,指导患者卧床进行上半身活动,做缓慢的深呼吸,2次/d,每次活动时间

3 min;每天可在有医护人员监护的情况下坐起3次,可坐着进食、洗漱、看书等,每次保持坐位20~30 min。第6~7天,患者可以自由坐起,并可以进行床边坐位活动,2次/d,每次10 min。第8~10天,患者可在有医护人员监护的情况下进行走动,但最好不要离床太远,2次/d,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每次走动5~10 min。

第11~12天,患者可在室内进行自由活动,2次/d,每次20 min。

第13~14天,可在有医护人员监护的情况下,让患者进行室外活动。

在早期康复护理的过程当中,必须对患者加以严密的监护,如果出现了下面的情况,必须要立即停止活动,或在以后的活动中降低活动强度:(1)心率达到或超过120次/min;(2)收缩压下降20 mm Hg或上升30 mm Hg;(3)心电图S-T段抬高2 mm或压低1 mm以及严重心律失常;(4)患者自觉疲劳过度,或出现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3]。

1.3 观察指标

在治疗与护理过程当中,分别对两组患者的不良症状发生情况进行观察,例如心绞痛、尿潴留、心悸、头晕、胸闷等,统计发生率。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评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的焦虑情绪越严重[4]。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经分组临床护理与观察后发现,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的心绞痛等不良症状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组,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13.33%,发作次数共计7次,不良症状发生率36.7%。常规护理组患者心绞痛发生率23.33%,发作次数共计12次,不良症状发生率56.67%。两组患者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早期康复护理组与常规护理组不良症状发生率对比 例(%)

组别 心绞痛 其他不良症状

早期康复护理组(n=30) 4(13.33) 11(36.67)

常规护理组(n=30) 7(23.33) 17(56.67)

字2值 4.52 4.48

P值

同时,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心理情况进行评分后发现,早期康复护理组患者的焦虑情绪明显比常规护理组更轻。早期康复护理组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为(45.2±2.8)分,常规护理组为(48.6±3.2)分,两组患者的焦虑自评量表得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6,P

3 讨论

如今,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越来越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健康与生命安全,因此探讨如何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有效临床护理的研究也逐渐增多,成为了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5]。

在常规护理模式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需要进行长时间的卧床休养,这会使一些患者出现抑郁、焦虑等不良心理情绪[6]。如果患者出现这些不良的心理情绪,就会导致交感神经功能亢进,致使患者体内血液的儿茶酚胺浓度增加,腺苷酸环化酶活性提升,钙离子内流加大,使患者心脏受承受的负担加大,这极有可能导致患者最终出现室颤以及心脏破裂等危险出现[7]。如果患者在发病后,长时间的卧床,减少了与外界的接触,活动量降低,就会使患者逐渐产生无力感以及抑郁、焦虑等情绪,这会加重患者的病情,给患者带来更大的危害[8]。早期康复护理可以让患者尽早的开始运动锻炼,使患者尽早离床,减少患者可能会产生的抑郁、焦虑等情绪,使患者不会觉得自己与社会脱轨,有利于患者的病情治疗与康复[9]。另一方面,早期的活动,还能够预防减少患者的并发症,例如四肢乏力、腹胀、尿潴留、便秘等[10]。

本文的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可进一步巩固治疗的有效性,降低患者心绞痛等不良症状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值得加强临床推广与实践。

参考文献

[1]高春红,胡晓琳.急性心肌梗死病人早期康复护理的研究进展[J].全科护理,2014,12(7):591-593.

[2]卜庆锋,刘杰,李法祥.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16):1495-1496.

[3]张依群.早期康复护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质量和对医护满意度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4,23(4):466-468.

[4]李凤琴.急性心肌梗死64例康复护理[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0,24(18):181-182.

[5]关鹤,杨旭,李敏,等.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心脏康复护理[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3,29(23):12-13.

[6]孙文悦,孙云乔.急性心肌梗死早期分级活动的康复护理探讨[J].吉林医学,2013,29(4):783-784.

[7]赵爱虹.早期康复护理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医药,2013,8(6):219-220.

[8]刘艳丽.康复护理干预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效果观察[J].河北医药,2013,42(2):307-308.

[9]李艳敏,牛敬雪.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的效果分析[J].武警医学,2013,24(4):340-342.

篇9

目的:探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收治入院的脑梗死患者32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康复护理干预,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脑梗死后遗症;综合康复;护理干预

脑梗死后遗症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主要临床表现有肢体麻木、失语、偏瘫等。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由于丧失了自理能力及生活功能,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及生活质量造成了一定影响。早期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对促进患者功能的恢复,降低致残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1]。为此,本文对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进行探讨分析,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

选取2012年8月-2015年8月收集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32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2~78岁,平均年龄(60.25±2.26)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49~78岁,平均年龄(62.24±2.35)岁,其中女:男比例为5:11。观察组男性患者年龄为53~75岁,平均年龄(61.25±2.45)岁,女性患者的年龄为55~82岁,平均年龄(62.27±2.78)岁,其中女:男比例为7:9。2组患者脑梗死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患者常规康复护理措施,密切监测患者的体温、呼吸、血压等常规指标,保证患者的呼吸通畅。观察组:给予患者综合康复护理干预:(1)心理护理:由于患者肢体功能受到障碍,导致患者的生活难以自理,患者常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护理人员通过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鼓励患者说出自身的需求及顾虑,对患者出现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告知患者康复成功的病例,缓解患者的不良情绪。(2)肢体语言功能护理:护理人员应定时对患者进行翻身、叩背,交替进行侧卧位,对患者的上肢进行伸展运动,下肢伸直运动;护理人员指导患者进行自主翻身运动,并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肢体按摩,协助患者进行肢体功能锻炼,从近端关节向远端关节锻炼,进行髋关节内收、伸展及膝关节的屈伸运动,锻炼时注意动作的轻柔;在患者意识清醒的情况下给予患者语言功能训练,协调患者的舌、唇、喉部及肌肉进行运动,通过采用听觉刺激训练,促使患者发音。(3)环境护理:保证病房内的环境卫生及空气清新,定期对病房进行打扫,将病情情况相似的患者安排在同一间病房,患者之间容易沟通,并且,能够互相鼓励,使患者的悲观及焦虑率情绪得到一定的缓解;护理人员可通过组织患者进行活动,分散患者的注意力,心情得到放松,使其保持乐观心态。观察2组患者护理后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情况。

1.3疗效标准

肢体运动:2级:肢体能够平行运动,但是不能离开床面,不能抵抗自身重力。3级:可离开床面,可克服地心引力,但是不能抵抗阻力。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经过综合康复护理后,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上下肢肌力恢复情况(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82.57±2.35)分,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为(68.57±2.16)分,观察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P<0.05)。

3讨论

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是康复科中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患者常表现为偏瘫、肢体麻木、失语等症状,导致患者生活不能自理。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不良情绪波动较大,易导致患者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情绪,对患者的疾病的康复造成一定的影响[2]。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措施主要以患者为中心,相关研究表明,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实施综合康复护理措施,可明显的促进患者脑部病灶组织的重组,能够有效的降低肢体功能障碍发生率[3]。通过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措施,采用语言、肢体动作等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需求,及时疏导患者心理问题,能够有效地消除患者的顾虑,减轻患者的心理负担,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态面对疾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通过对患者进行肢体功能干预护理,采用轻柔的按摩方式能够有效促进血液循环,调节患者神经反射功能,减少痉挛的发生,增加患者肢体韧带的灵活性,同时按摩可促进肌肉产生收缩、舒张能力,增强患者的肌张力,保持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降低关节变形及萎缩的发生率,缩短患者的康复时间,减少患者及家属的经济负担,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通过给予患者进行语言功能干预护理措施,训练患者发音,能够有效的刺激患者的听觉神经,诱导患者发音,有利于患者的康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4]。在综合康复干预措施中,不能操之过急,可根据患者的病情情况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及生活质量[5]。在本资料结果中,观察组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明显优于采用常规康复护理的对照组脑梗死后遗症患者的肢体运动情况及生活质量(P<0.05)。

综上所述,综合康复护理干预模式在脑梗死后遗症患者护理中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能够有效地促进机体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运用。

作者:徐康英 单位:江苏省高邮市人民医院康复科

[参考文献]

[1]杨霞.针对性康复护理对脑梗死后遗症期患者的疗效影响[J].吉林医学,2012,33(33):7374.

[2]冯艳华,王如然,丁文涛,等.中西医结合康复护理方案优化在脑梗死后遗症中的临床应用效果[J].中国心血管病研究,2015,13(7):636-639.

[3]张亚琴.脑梗死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的效果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24):137-139.

篇10

关键词:系统康复护理;肝癌;生活质量肝癌侵袭及转移能力强、病情进展快,其病死率仅次于胃癌、食管癌[1-2]。肝癌末期的症状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如何通过科学、有效的护理措施帮助患者提高其生活质量是临床护理急需解决的问题。我院自2011年将系统康复护理措施运用于肝癌终末期住院患者,提高了其生活质量,获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0月~2013年10月,在我院住院接受治疗的64例肝癌终末期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8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范围在58岁~79岁,平均年龄(62.7±3.5)岁;所有研究对象均诊断为原发性肝癌,有右上腹疼痛、皮肤瘙痒、乏力、发热和黄疸等症状。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2011年10月~2012年10月的32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1月~2013年10月的32例作为观察组。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采用不同病例的前后对照研究,与自身前后对照的研究设计方法。

1.2.1对照组在手术治疗及化疗的基础上,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具体包括发放治疗护理手册、简单的健康指导等。

1.2.2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系统康复护理,具体包括:①心理护理。给予心理疏导和情感支持,并通过讲解相关的疾病知识、治疗方法和尽可能满足患者需要等方式,来缓解患者的悲观心理,提高患者治疗依从性。②营养支持。指导患者清淡进食,每日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及热量,少食多餐;并给予营养支持,必要时还可通过肠外营养的方式对患者进行干预,以减轻患者因化疗所导致的营养不良情况。③疼痛护理。评估患者疼痛状况,对于疼痛难以忍受者,给予梯度止痛剂治疗:先给予服用低级别的止痛药物,再给予较高级别的止痛药服用;此外,在病房内增设盆景、播放轻音乐等方式,来分散肝癌终末期患者的注意力,缓解其疼痛症状。④舒适护理。肝癌终末期患者住院期间,应尽可能保持病房的清洁、安静和卫生,定期指导患者对口腔和皮肤等进行清洁。⑤其他:定期检查和清洗导管、避免发生感染[3]。

1.2.3资料收集采用诺丁汉生活质量评定量表[4-6]测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包括精力、疼痛、情绪反应、睡眠、社会孤独感和身体活动能力等6个纬度,总分0~100分。中文版重测信度0.76-0.84,Cronbach'sα系数为0.68-0.81,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4-6]。得分越高,表示生活质量越差;反之,则生活质量越高。

责任护士在两组患者入院时、出院前分别发放一次调查问卷,问卷内容为患者的一般人口学资料(性别、年龄等)、生活质量量表。入院时发放问卷35份,收回有效问卷3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91.4%。出院时发放问卷32份,收回有效问卷32份,问卷回收有效率为100%。

1.3统计方法采用SPSS16.0统计包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处理。其中计量正态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集中趋势,两组之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有统计学差异意义的判断依据。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表1显示,入院时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与6个纬度得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说明两组基线一致,具有可比性。

2.2 两组患者治疗护理前后的组内比较表2显示,两组的出院前的生活质量总分与6个纬度得分均分别低于入院时(P<0.05),说明患者经过常规护理、或者系统康复护理后都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3两组患者出院前生活质量与情绪的组间比较,评价干预效果表3显示,出院前观察组的生活质量总分与6个纬度得分均分别低于观察组(P<0.05),说明观察组的系统康复护理干预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其干预有效显著优于传统常规护理。

3 讨论

3.1肝癌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下降由于肝癌终末期的肿瘤细胞广泛增殖、组织浸润严重,导致临床实施的各种常规治疗、护理措施效果欠佳。患者长期承受疼痛、皮肤瘙痒、乏力、发热和黄疸等症状困扰;有些患者存在焦虑、抑郁、淡漠、丧失生活自信心、情绪暴躁、情绪波动剧烈等不良情绪体验,严重影响生活质量。本研究结果发现,入院时两组患者生活质量的6个纬度得分可以反映出两组患者均存在:精力下降、疼痛困扰、负面消极情绪、睡眠质量差、社会孤独感强烈、身体活动能力下降发等问题;两组患者入院时的生活质量总分在91.73±17.52、92.71±18.66,接近100分满分,说明入院前患者的生活质量水平极差,主要与患者家居期间缺乏医护人员的专业照护、患者及其家属缺乏自我护理能力、长期受上述症状困扰、住院费用昂贵等多种因素影响有关。

3.2康复护理能有效提高肝癌终末期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发现两组患者经一系列护理后,两组的生活质量得分下降,说明传统常规护理和系统康复护理均能有效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但是观察组改善的效果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方面,系统康复护理的效果显著优于传统常规护理。

本研究实施康复护理后出现上述干预效果,是因为对照组的传统常规护理只是发放治疗护理手册、出院前进行简单的健康指导,缺乏系统性,忽视个体化差异、忽视了患者的自我护理能力和心理需要。而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系统康复护理措施:增加了系统卫教、营养支持、疼痛评估与护理、舒适护理等综合康复干预措施,从生理、心理上满足患者的需求,使疼痛、睡眠、社交、身体活动能力和情绪等各个方面都得到显著改善。本研究的结果与文献一致,有研究发现给予肝癌终末期患者实施心理疏导、营养支持、疼痛护理等一系列康复护理措施,对于缓解患者疼痛、改善睡眠和提高治疗依从性等均具有显著干预效果、有重要意义[4]。康复护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从生理及心理上为患者提供全面、有效的护理,所以能够在患者的康复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7]。

4结论

本研究发现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给予肝癌终末期患者系统康复护理,能够增强患者精力、有效缓解疼痛、改善负性消极情绪、提高睡眠质量、减轻社交孤立感、提高身体活动能力,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素品.肝癌患者终末期的人文关怀护理体会[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2,6(24):114-115.

[2]吴晓安,陈建清,钟小红.终末期肝癌患者的治疗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0,25(6):627-628,631.

[3]言丽燕,龙佳佳.癌症术后康复护理研究进展[J].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2,15(3):66-68.

[4]周玲.康复护理对肝癌终末期患者生活质量及情绪的影响[J].中国康复,2013,28(3):197-198.

[5]万崇华,方积乾,张灿珍,等.肝癌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的制定与考评[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1998,7(3):170-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