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教育方向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2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儿童教育方向,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发展方向;新形势
一、我国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现状
其一,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共存。校外教育与学校教育两种教学体系各有优势,因此在我国当前的教学体制中,学校美术教育与校外美术教育是共存的。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来说,美术教育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体系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学校美术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提升美术综合素养,但是其以美术的基础教学为主,教师教学的内容比较固定,培养学生的方法也较为相似。这导致我国一些学校的美术教育相对单调,有天赋的学生难以得到重点培养。而校外美术教育的存在则可以很好地弥补学校美术教育的不足。在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可以得到较为全面、细致的美术教育。同时,校外美术教育也热衷于实行个性化的美术教育,根据不同儿童的情况制定不同的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儿童的发展及其美术素质的提升。随着人们对儿童美术教育观念的变化,人们越来越信任校外美术教育,这使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起来。在我国教学体制改革还未完成的阶段,校外教育是对现有学校教育的补充,因此校外教育有着旺盛的市场需求,这也就造成了我国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共存的现状。
其二,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虽然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正在快速发展,但很多校外儿童教育机构在成立时没有足够的师资力量。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部分教师虽然具备较高的美术素养,但在教学方面缺乏经验,导致在进行教学的时候难免有些捉襟见肘。此外,部分校外教育机构教师的课堂教学缺乏新意,其在进行教学的时候仅仅将大量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导致学生的创新意识受到压制。因此,当前我国的教学改革要以改变原有的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要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课堂教学。但一些实力不强的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还是要以传统的教学为主,教师要对学生提出更加严格的要求,以达到教学目的。由于我国的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刚刚起步,我国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美术教育资源方面还相对薄弱。同时,部分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为了赚取利润盲目扩大招生,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还有一些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美术教师缺乏与时俱进的教学方法,即使绘画水平较高,但教学创新能力难以满足学生需要。当前部分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发展过于迅速,忽视了自身建设和优化。这导致部分校外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学设备简陋,教学质量也难以达到相应的标准,这对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市场的发展是一个巨大的阻碍。
二、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发展方向
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在我国美术教学体系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相比于学校美术教育而言,校外美术教育可以为我国培养更多的专业型艺术人才。所以,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应当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整合资源,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如此才能使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更好地发展。
其一,建立系统性教学机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没有固定的教材,虽然教师可以在教学课堂上给予学生最大限度的启发,这样的教学方式相对灵活,但不系统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知识体系的建立是十分不利的。因此,当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应当借鉴学校教育的优点,不断完善自身的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特点为学生定制不同的教材,并依据不同的教材制订教学大纲。这样教师在教学时可以系统性地教授学生相关的美术知识,同时又不会使课堂过于死板、缺乏灵活性。这样的教学体系可以让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教学兼具灵活性与系统性的特点,从而使校外儿童美术教育的质量得到快速提升。
其二,成绩好的学生与成绩一般的学生素质培养并重。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在培养学生时,不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绘画能力,还要注重提升学生的美术素质,其可以借鉴公办学校在这方面的经验,提升学生的美术鉴赏能力。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加入一些赏析内容,教会学生如何欣赏一幅画,从而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并且,教师应当对成绩好的学生采取个性化的教学方式,为他们制订更加贴切的教学计划,帮助他们充分发掘自身的潜力,提升美术专业素质。而对于成绩一般的学生,教师应当同样重视并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帮助他们提升绘画技巧。
其三,采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当前,我国部分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由于资金的缺乏,导致教学设备不能随时更新,教学设备简陋,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学生对美术的兴趣。相关部门应当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进行规范的管理,并鼓励公办学校与校外教育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做到教学资源的共享。同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应当充分认识到教学设备的重要性,通过借鉴公办学校的教学理念,不断引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提升教学质量。
三、结语
随着我国教学体系的不断发展,校外儿童美术教育与学校教育共存的现象还将长期存在。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应当抓住机遇,正视自身的不足,不断优化自身的教学体系,提升教学质量。同时,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机构还应当积极借鉴学校美术教育的优点,整合最优质的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美术教学服务。
参考文献:
[1]侥卉.试论当前形势下校外儿童美术教育方式的发展方向.中国校外教育,2011(2).
篇2
【关键词】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防病意识;疾病认识
doi:10.3969/j.issn.1004-7484(x).2013.06.643 文章编号:1004-7484(2013)-06-3387-02
儿童时期的心理健康教育可以及时的防止早期疾病的发生与发展,是儿童保健预防门诊工作的重要工作方法之一[1]。如今,我院采取对儿童及家长进行针对性的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增加了家长正确的对疾病健康教育认识,为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生长环境,有效地减少相关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笔者现将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对儿童及家长的防病意识的影响汇报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120例儿童进行分析讨论,其中男性78例,女性42例,年龄在1-12岁之间,平均年龄在(6.39±3.02)岁,随机平均分为两组,一组在给予常规的护理为对照组,另一组给予心理健康教育为观察组,比较两组儿童及家长的疾病认识程度以及防病意识。两组儿童的年龄、性别、生活环境以及家长的文化程度等一般情况进行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门诊疾病检查的方法;观察组采取有效地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具体如下:
组织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此方法对儿童及家长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直接有效,讲解孩子的成长发育的各种异常因素,并对异常的孩子进行针对性治疗措施。发放关于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小册子,告知家长正确的开发智力与护理的各项措施;讲解正确的婴儿喂养方式及孩子的正确教育方式。设立专门的电话回访,直接对孩子的健康问题给予正确的指导,并制定一对一的详细健康查体表,准确记录与存放,对于孩子的健康问题采取早发现早解决的手段。举办相关的儿童心理健康知识讲座,讲解有关常见疾病的预防及治疗措施。
1.3 评定标准 针对两组儿童及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两种调查问卷,其中一种关于常见疾病的认识程度,另一种是关于常见的防病意识,两种问卷满分100分,分数越高越好。
1.4 数据处理 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
2 结 果
两组儿童进行比较分析,其中观察组的儿童及家长的常见疾病认识程度以及常见的防病意识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
3 讨 论
3.1 新生儿时期对家长正确的心理健康教育:对于门诊的新生儿进行听力与NBNA的筛查[2],并教会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护理与照顾;指导在新生儿时期正确的母乳喂养,告知进行纯母乳喂养对孩子及母亲的优势,如母乳喂养不足,指导正确使用配奶;告知家长按时进行疫苗的接种,满六周后的新生儿,来院进行体格检查,使家长了解儿童的健康知识以及保健的意义。
3.2 婴儿6周后对家长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满六周后的婴儿,全面的对生长发育检查。并发放口服的维生素A、D,为了预防和减少佝偻病的发生;早产婴儿应在生后2周给予口服。建立健康档案,将每一次的检查结果与相应的早期预防措施做好记录并妥善存放,使家长了解孩子的健康状况与有关疾病的预防措施。指导家长正确的使用声音以及的教育方式,有利于孩子心理及性格的健康发育;指导家长针对孩子进行合理的训练,以增加孩子身体素质,提高对疾病的抵抗力。
3.3 婴儿3-12个月时对家长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3-12个月的婴儿,应采取常规的运动评估以及相关的五十二项检查,对于孩子的成长发育情况正确的了解,如果发现孩子发育情况出现障碍,应使用特殊的儿童健康评估方法进行检查,对于怀疑以及异常情况,应及时的给予早期的健康干预措施。
3.4 满1岁后对家长及孩子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针对满1周岁的孩子进行口腔检查,对于牙齿生长不良等问题早期发现早期处理。针对孩子的语言进行评估以及检查,及时发现孩子语言发育功能以及表达能力,如有缺陷及时早期进行心理开导,让孩子在生活中勇敢的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纠正孩子的不良心理问题,有效的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提供更有效的保障。
3.5 3-6岁时对孩子及家长的正确心理健康教育:此时期对于孩子及家长讲解某些常见的传染病的传染途径,关于预防常见的传染病的相关知识[3],使孩子养成正确的卫生习惯,可以减少或预防传染病的发生,此期还要加重对孩子讲解遵守纪律的重要性,避免发生意外伤害。
由上所述,对于儿童及家长给予有效地心理健康教育措施,可以有效的增加儿童及家长的防病意识,能够避免或减少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为儿童的生长健康能够提供有力的保障。
参考文献
[1] 程志明.探讨儿童保健在社区门诊的临床疗效[J].河南出版社,2011,10(15):33-40.
篇3
关键词:教育目标;改革途径;家长协助
“学习要从娃娃抓起。”人类在幼儿时期是形成个人品格和思维方式的最初阶段。尊重幼儿身心的发展以及适当开发幼儿思维能力是中国未来幼儿教育的首要教育改革方向。全面培养体、智、德、美各方协调发展为核心、以《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的目标和教育建议作为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方向。
一、确定改革后的幼儿教育目标
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一直都注重教育,尤其是对幼儿的教育更是放置在一个特别重要的地位。从2012年教育部出台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来看,对幼儿进行德智体美的全面培养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重要任务。这不但可以为幼儿后续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更能为树立良好品格埋下伏笔。
二、具体改革途径
搞好幼儿教育,就要改变传统的教育模式,不要把幼儿约束和控制起来。教师要根据《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目标,设定适应幼儿年龄特点的区角活动,在各个区角活动中,只需教师提供一些适应本班幼儿特点的材料,放手让幼儿进行区角活动,发展幼儿全方面的能力。例如:在美工区绘纸,孩子们可以通过其丰富的想象力绘制自己心中的图案;在阅读区,准备一些《3-6岁儿童发展指南》中关于五大领域目标书籍,并且是幼儿喜欢的绘本等。
三、需要家长协助
幼儿教育离不开家长教育,家长教育在幼儿教育中起到一定的作用。幼儿接触最多的是家长,从情感来说,人类最初的情感是在其幼儿时期形成的。假如在这个阶段只注重幼儿智力的开发而忽视对其的关心,只会出现消极的结果。所以在幼儿时期,父母一定要时刻注意培养幼儿正直的品格,为其树立一个好的榜样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通过对教育部颁发的《3~6岁儿童发展指南》的研究可以得出,幼儿园教育改革发展的大致方向和具体措施。更要注重对幼儿情感的形成,通过实际生活让幼儿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家校要积极合作与配合,时刻关注幼儿的心理、生理等变化,并及时与幼儿沟通,帮其解决疑惑,这样一定能让幼儿的身心得到健康成长。
篇4
关键词:对外汉语;转变教学;教学方式
1、对外汉语多元文化背景滋生留学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越来越大,汉语的学习热潮在许许多多的国家内蔓延。而汉语本身的复杂性和困难性,使得大多数学习汉语的人都望而却步。要想快速高效的学习一门语言,最好的方法就是身在一个人人都说这个语言的环境里学习它。所以大部分热爱汉语并热衷于学习汉语的人,都通过各种途径成为了一名留学生,留学热开始滋生。留学热是以汉语热为基础开始推进的,大多数热衷于汉语学习的外国学生纷纷来中国留学,才形成了留学热。留学热现象代表着中国的文化已经正式的走在了全球的前言,被全球的大部分人们所接受;并且也意味着我国在全球范围内已经拥有了相当高的国际影响力,使得汉语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深层次的传播。
2、对外汉语现有的教学方式定位及研究
2.1 留学生乃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对象
对外汉语教学在目标上的定位主要是由对外汉语教学的性质决定的,它是针对外国人的一门交叉性学科。对外汉语教学和外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共同点,但是也有自己独有的特点。对外汉语教学主要是由两属性和三要素组成:以汉语为主,以教学为用组成了两属性;而汉语作为学科的基本性质,是学科的第一要素;对外教学作为学科的应用属性,是学科的第二要素;而教学则是学科的第三要素。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定位经过了一系列的转变,从听读写到现在的汉语交际能力,其定位的对象主要是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学习者,在当下的具体体现就是广大的留学生。
2.2 对外汉语教学方式要以留学生为主
因为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定位对象是留学生,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方式也应该以留学生为主。对外汉语教学并不是我们的母语教学,它作为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不单单是培养留学生拥有简单的交际能力,它真正的目标就是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留学生尽管拥有不同的学习动机,但是他们用汉语进行交际的目的是一样,并且其交际的过程也是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下进行的。对外汉语教学方式应该以留学生为主,培养他们的语言能力、语用能力和文化能力,三者协调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进跨文化交际活动的高效快速展开。在教学方式上要针对外国留学生刚刚来到中国所产生的文化饥饿和文化休克,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此外,由于此时留学生的情感普遍比较敏感,所以教师应该把对留学生的关怀带到教学过程中去,使他们尽快的解决来自生活中的困难,建立师生信任。不仅如此,在其它教学方面也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到留学生,把他们放在第一位,进行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
3、对外汉语想取得突破性进展需转化教学方式
3.1 根据来华留学对象思维不同来研究教学
语言的教学工作需要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共同努力,但是把所学的语言当做交际的工具,却是学生单方面的事。具体来说,就是对外汉语教学跟国内的其它外语教学在对象上有很大的区别,学习汉语的留学生不但有其它外语教学所拥有的共性问题,而且还有其特殊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因为不同的留学生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风俗习惯,在思维方面也有很大的不同,使得教学方法不能一成不变的运用一种模式进行教学。例如,大部分来自东方的留学生,他们的在性格上比较的拘谨和内向,所以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学习一种陌生的语言,就使得他们在心理上存在着一定的压力。体现在汉语学习中,他们往往会有很多的顾虑,担心出错或者不好意思抢答问题等等,使得他们在课堂上并不是活跃;来自日本的留学生,他们都比较喜欢机械重复、独自默记和循序渐进的方式,因此在读和写方面明显的比欧美学生优秀,但也因为此,使得他们在口语和听力方面较弱。他们不够自信,不够胆大,而对于这样的学生,应该正确的利用他们在读写方面的优势来带动听说的能力,在符合语言学习规律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习水平;来自欧美等地方的留学生,由于他们自身语言的原因,使得他们在汉语发音方面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是由于其性格普遍喜欢竞争,且思维又敏捷,拥有很强的创新思维。这些都使得他们在课堂上积极的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用参与性和交流性的方式进行汉语的学习,并且通过反馈强化知识,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深化,以讨论的方式帮助自己理解和掌握知识。所以,他们在听力和口语方面进步很快,但在读写方面遇到了困难。基于此,教师应该采用一种特殊有效的方式帮助他们记住汉字,以提升他们的读写能力。由上述方面可以得知,在进行汉语学习时,欧美学生会因自己的思维走出了很多的捷径,而东方学生则因为其性格和认知方式,在某一个学习阶段会停留较长的时间,但他们迈入下一个阶段的步子则可能更大。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多掌握来华留学对象的不同思维,把来华留学生的特点和教师的教学方式有机的结合起来。应该从学生“怎么学”出发,进而研究教师应该“如何教”,把留学生的思维不同引起的不同特点充分的考虑起来,并且结合他们各自的母语和学习方式,深入了解每一个留学生的学习状态,科学有效的培养他们掌握汉语知识技能。
3.2 对外汉语教学内容需根据国际需求而定
随着中国在国际中的声望日益提高,学习汉语的外国人也越来越多,而且不同的国家对于汉语教学的内容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汉语教学在内容上的需求量增长速度非常快,并且规模巨大,范围也较为广泛,现有的对外汉语教学内容已经远远不能满足当下的需要。所以,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应该根据国际形势,定准需求,根据各个国家或地区不同层面、形式多样的需求,来增加和改进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不仅如此,随着社会的发展,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于对外汉语教学的需求也将会发生变化。以国际需求作为标准,来设定对外汉语的教学内容,可以使得对外汉语教学在内容上永远不会过时,并且能够解决当下的大部分问题,从而使得对外汉语教学永远总在需求的前沿。
4、结语
随着中国国力的强盛和汉语传递范围的增大,汉语学习在世界范围内必将拥有更多的学习热度,势必会滋生新一轮的留学热。而对外汉语学习力度的增加,使得其在教学方法也将有新的意义和内涵。作为一名对外汉语教学人员,在当下更应该对于对外汉语以对象不同而转变教学方式的核心内容进入深入了解,结合目前对外汉语学习的实际情况和留学对象的不同思维,设计出一个良好的教学方案,以适应教学对象的不同思维,推动对外汉语教学的发展。(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研究生院文学院)
参考文献
[1]袁恺杰.浅谈对外汉语教学方式多样性——以冰岛北极光孔子学院对外汉语教学为例[J].宁波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01:76-78.
[2]贺群.试对比分析对外汉语与少数民族汉语文化教学与研究[J].西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汉文),2001,04:112-116.
[3]俞约法,戚雨村.对外汉语教学论教材建设门外谈——兼评盛炎近著《语言教学原理》[J].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03:131-142.
篇5
[关键词] 《功夫熊猫2》中国文化 儿童教育寓教于乐素质教育
自2008年好莱坞电影《功夫熊猫》上映以来,引起了全球观众的热议和评论,导演詹妮弗接受《功夫熊猫2》的执导,2011年5月,《功夫熊猫2》在观众的热切期盼中再次席卷而来,憨态可掬的熊猫阿宝和他的盖世武侠朋友,带着他们的中国功夫和搞笑的功力为世界观众奉上了一份饕餮盛宴。东方文化在西方思维诠释下并没有失去其原本的味道和感觉,可见《功夫熊猫2》的创作团队也是下了一番功夫,才孕育了这部极具教育意义的动画电影佳作。[1]
一、《功夫熊猫2》所映射的儿童教育意义
儿童教育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儿童的身体和心理的成长都离不开科学而有效的儿童教育观念和方法,《功夫熊猫2》折射出关于儿童教育的方式方法和整体构型,是我们应当深思的。
(一)儿童教育与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相结合
儿童教育不能忽略掉儿童生活与成长的社会大环境,中国积淀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不能束之高阁,宝贵的中国传统文化与科学知识的传授齐头并进,这对培养儿童的社会认知、社会涵养,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都有着弥足重要的作用。《功夫熊猫2》在第一集的基础上增加了更多的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从画面、音乐等形式上升到情感层次,中国功夫的完美展示向世界宣告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深奥抽象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观念在天真烂漫的动画形式下被具体化为可爱的熊猫、老虎、孔雀等银幕形象,整个影片流程轻松诙谐,观众更容易接受,尤其是对知识掌握不全面、缺乏对世界的整体认知的少年儿童。
(二)儿童体育教育与精神教育相结合
《功夫熊猫2》以动画的形式对中国功夫进行刻画和展现,吸引了世界观众的眼球。中国功夫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体育学的精粹。中国功夫强健体魄、提高自身身体素质是显而易见的,在漫长的中国文化历史演进的过程中受到中国哲学、医学、美学等的相互渗透与融入,讲究内外兼修、形神合一的整体观。[2]《功夫熊猫2》中阿宝寻求内心平和找到了中国功夫的精髓最终打败了沈王便是身体与精神合为一体的最高境界。儿童的身体素质需要通过体育运动来不断加强,在对儿童进行体育教育的同时应与精神教育相结合,不能厚此薄彼。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儿童个人的身心健康,同时有利于增强团队意识和合作精神,乃至凝结国人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精神。
(三)儿童哲学与伦理教育相结合
《功夫熊猫2》中渗透了很多中国古代哲学的元素,道家文化、儒家文化等的大量融入使得影片鲜明艺术化而不失厚重质感。道家的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在道教的创造性哲学思想中熠熠生辉。儒家文化在国人心中的地位早已根深蒂固,追求仁义道德是儒家文化的核心。笨拙憨厚的熊猫阿宝不仅有超强的功夫,还有高尚的道德品质,这是正义战胜邪恶的最有力武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儿童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培养单靠科学知识的学习是远远不够的,哲学伦理教育与心理素质的教育有利于提高儿童认识问题、思考问题的能力,促进儿童内部思维和精神财富的积累。儿童伦理教育有助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儿童的道德认识,提高他们的道德水平,为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建立良好的道德生态环境,为儿童智力的发展和智慧的培养提供必要条件。
二、《功夫熊猫2》对中国儿童教育的启示
《功夫熊猫2》从画面到情感都凝结了深厚的东方文化底蕴,可爱憨厚的银幕形象和画面场景深受中国儿童的喜爱。尤其是阿宝寻找自己的爸爸妈妈的过程中对阿宝小时候的回忆,小阿宝的一颦一笑,一举手一投足,都透露着欲罢不能的可爱与天真,孩子在享受欢乐的同时又受到了教育,这是其他动画电影所不能及的,也引发了我们对中国儿童教育现在和未来的思考。
(一)儿童教育不单是知识的灌输,更是人文素养的培育
《功夫熊猫2》中的情感路线和人文关怀给我国儿童教育提供了一定启示。儿童情感教育和人文素养的发展是他们以后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顺应社会发展的有效手段。作为儿童教育的人文性价值取向,教育的人文精神表达的是人类教育对于人的自我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人文关怀和价值观照,由此而诠释着教育的终极目的是追求人的心灵与人格的完整、自由与和谐。[3]儿童教育也应本着对儿童天性的尊重与崇尚,挖掘儿童内心深处对知识的渴望和诉求,对自然和社会的好奇和感悟,对人类本身发展的认知和体会。人文化的儿童教育注重对儿童天性与心灵的关怀和释放,这是21世纪教育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的题中之义,是实现人文精神与科学文化相互融合的最佳路径。
(二)儿童教育应注重孩子天性,教育方式应寓教于乐
《功夫熊猫2》的制作充分考虑到了儿童观众群体的接受能力和偏好程度,憨态可掬的熊猫,机灵活泼的猴子,刁钻恶毒的沈王爷,聪明威风的虎妞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观众面前,整部影片基调轻松诙谐,让儿童沉浸在欢乐与开心的世界里,同时又感受到了中国丰厚的文化底蕴和情感教育。这是最符合儿童天性的教育方法,通过电影、电视等传播媒介改进教学方法,增强儿童教育教学的艺术性。创设愉快、合作的学习环境,自主、自愿的活动环境,友爱融洽的人际环境;建立以学校教育为主,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形成儿童教育的共同着力点,创造良好而愉快的儿童教育环境。[4]创设愉快的教学环境和轻松的教学模式是进行良好的儿童教育的有效手段,儿童教育的根本是传授知识技能和道德情感培养,“乐学”的目的最终还是要回归到文化知识与情感教育的落脚点,达到形式与内容统一。
(三)儿童教育是发展孩子个性的主体性教育,素质教育旨在解放儿童
解放儿童在现代教育理念中主要有两种表现:一是让没有受教育的儿童受教育,把儿童从蒙昧状态中解放出来;二是让受教育的儿童自由发展,把儿童从束缚状态中解放出来。这两种状态是我国当前儿童教育的重要使命和目标转向,也是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课题。[5]义务教育的普及和素质教育的推广尊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发展孩子个性和爱好,保障和维护儿童综合发展的自由和权利,是解放儿童,帮助儿童更好地走向成人和社会的有力助推器。儿童是一个国家最有朝气和活力的群体,是担负着国家富强和社会文明进步的后备军,儿童教育问题关乎着国家和民族的兴旺与衰亡,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和充满活力的主体性教育是改善我国当前儿童教育现状的重要手段。《功夫熊猫2》里的中国文化令人叹为观止,但是仍然阻止不了美式思维和西方文化在世界主流文化阵营中的地位。中国的教育改革道路是漫长的,美国的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全面塑造德、智、体、美、劳综合协调发展的新生力量,创建科学文化、人文关怀与情感交流共举的现代儿童教育模式。
课题项目
红河学院博硕课题——西南民间工艺的儿童教育价值研究,课题号:10BSS219;
云南省教育厅项目——民间工艺融入幼儿园课程的有效路径研究,课题号:2011Y291
红河学院质量工程建设项目——学前教育特色专业建设,项目号:ts201003;
参考文献
[1] 孙志逾,从《功夫熊猫》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意之旅,2010年第1卷。
[2] 王安琛,中国功夫,民族精神——《叶问》折射的民族精神,电影评介,2009年第4卷。
[3] 丁海东,论儿童教育的人文化,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5卷。
[4] [5]涂艳国,中国儿童教育30年,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年11月版。
作者简介
篇6
关键词:留守儿童教育;班主任工作
一,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要意义与紧迫性。
留守儿童:(chidren left at home pay the price Ofmigration),是指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农村生活学习的儿童。他们一般与自己的父母中的一人,或者与上辈亲人,甚至父母亲的其他亲戚、朋友一起生活。因为亲情的缺失,家庭教育的缺位,以及特俗的生活环境。与正常学生相比,在品德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发展、行为习惯,学习成绩等方面往往存在一些偏差。
近年来近年来,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引起中国社会各阶层的广泛关注,但同类课题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向,一是立法政策导向方面;比如全国政协十四次会议上,敬一丹等二十四名政协委员提交的《关于为农村留守儿童建立成长保障制度》的提案。二是社会学研究方面;如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者卢德平《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调查报告等。而将留守儿童问题研究与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相结合方面相对较少有人涉及。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与尝试很有必要。
二,留守儿童教育的诸多问题
留守儿童教育的问题表现为两方面:一是留守儿童因亲情缺乏和家庭教育缺失出现的思想心理及行为习惯偏差,二是由于经济社会的原因,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各方面对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认识不到位和工作的缺位。
在长期的教育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了解,我发现与正常儿童相比,留守儿童在品德养成、心理健康、人格发展、行为习惯等方面的发展存在不同程度的偏差。具体体现为品德方面缺乏上进、推卸逃避责任、自我中心、金钱至上;心理健康方面自卑自闭,性格孤僻;人格发展方面不愿与人交流,缺乏良好的与人沟通心态和方式;行为习惯方面做事拖沓,对自我要求不严格,学习习惯差;少数学生有上黑网吧,抽烟等不良嗜好;个别学生性格暴躁,易怒,容易与其他学生发生冲突,甚至出手伤人。这些偏差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的正确引导,将影响到留守儿童将来适应社会个体发展及个人与家庭幸福。
留守儿童家庭因为经济条件和家长素质等多方面原因,很多家长只能以谋生为首要目标,没有能力也不可能更多的考虑到留守儿童的教育与成长问题。很多家长满足于把孩子的生活丢给父母或亲戚,教育交给老师,自身忙于挣钱,且有意无意的用金钱至上的观念影响学生。乡村、社区对这一现象关注度不高更鲜有实际举措。
三,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班主任应将留守儿童教育问题作为班主任工作的重点。
综上述两点,作为留守儿童接受学校教育的直接教育者和管理者,重视并对留守儿童教育做切实的尝试,探索和研究。班主任责无旁贷,舍我其谁。
就实际情况而言,笔者所任班主任的大关县翠华镇中心完小,六十二名学生中留守儿童二十三名,占三分之一还强,而班级管理和养成教育中的问题很大一部分在留守儿童身上集中出现,具有很大的普遍性。所以,不管是仅限于做好一个班主任的本分也好,还是想在教育教学上做一些尝试也好。都必须研究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四,留守儿童教育中班主任的角色定位。
在留守儿童教育中,班主任即是教育的直接实施者,更是各方力量(学校、家庭、社区)的组织者和协调者。
五,班主任如何开展留守儿童教育工作。
留守儿童教育见仁见智,笔者认为,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与留守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形成和谐的互动,良好的沟通是教育成功的基础,而尊重与真诚是良好沟通的基础,教师欲做好留守儿童工作,必先赢得儿童、家长,临时监护人的信任,信任的前提正是尊重与真诚,教师首先摆正心态,以平等的心态与儿童、家长及监护人交流,万不可高高在上唯我独尊趾高气扬;同时教师必须抱有一颗真诚的心,让孩子感到老师可亲可敬;让家长感到:老师好,老师是为了我家孩子好;让临时监护人感到教师的满腔善意是为了和我共同分担,而不是兴师问罪推卸责任。否则,教师与学生家长监护人的交流可能各说各话装腔作势隔靴搔痒。
(二),因人而异因地制宜。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留守儿童的教育也是一样。留守儿童的个性,行为习惯,接受能力不同;家长的受教育程度,社会经验,处事风格不同;临时监护人的家庭经济条件,文化素养,与留守儿童的亲疏关系不同,造成教师面对的留守儿童个体情况千差万别。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必先了解研究掌握其各自不同的情况,以个性化的方式与之交流,才可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三),抓住时机趁势而上。所谓因风吹火着力不多,抓住有利的教育时机进行教育,必能取得良好效果。如新学期开始,重要节日,学生取得好成绩,问题学生转化进步明显的时候…..都是与儿童,家长,监护人交流的极好时机。
篇7
关键词:博物馆;建构主义学习观;青少年儿童教育
一、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中的作用
建主义学习观在受建构主义思潮影响所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教育观念,他追求学用一致的境界,重视协作、协商在学习中的重要性作用,采用高度自由的教育模式,强调以青少年儿童自身为中心开展教育活动。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观念,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出现不仅是传统教育观念的重要改革,也是新兴教育模式创造与实践的过程,而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开展,就是借鉴了建构主义学习新观念中的一些方法。云南省博物馆历史悠久,藏有很多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展品,受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影响,云南省博物馆也改变了传统教育活动中,对展品进行单一性讲解与介绍的形式,开展了多种形式与内容的教育模式。并在馆内建立了博物馆青少年儿童专区,并定期举办青少年儿童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儿童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提供了环境与机会,并提高了青少年儿童团结协作的能力,有助于青少年儿童多元观点的建立以及全面观察事物能力的培养,符合当今教育行业发展的主流思想。
二、建构主义学习观在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中的意义
1.学用一致,主张有意义学习
建构主义学习观,在教育的过程中,追求的是学用一致的境界,主张开展有意义的教学。基于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学的灵活性较强,由于博物馆地点的特殊性以及该教育模式的独特性,这种教学效果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很难实现,为在社会教育中却能够良好的开展与进行。该类活动通常都是以班级或家庭为单位展开,使青少年儿童之间能够相互交流,提供学习的情境,增加活动对青少年儿童的吸引力。例如:云南省博物馆在胜利七十周年之际,开展了“红色经典”系列的手工活动。云南省作为滇西抗日的主战场,的胜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拥有较为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云南省博物馆作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基底,针对青少年儿童开展“红色经典”系列手工活动使青少年儿童在缅怀为牺牲的革命先烈时,萌生出对先辈的仰慕之情。这种教育不同于课堂的书本式教育,青少年儿童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教育中,利用自身已有的知识结构逐渐的去同化并吸收新的知识,与课堂上的反复讲解、背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效果上来看,也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有利于课内与课外教学内容的相结合,促进教学资源的整合
2.社会协商,使合作备受重视
在建构主义学习观的视角下,学习并非单一的“教”或者“学”,要重视学习过程中的协商与合作,在学习环节中要注重相互之间的沟通。因此,在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活动的设计中,更多的融入了诸如:角色扮演、小组合作游戏等活动内容,尽可能的使每名青少年儿童都参与到博物馆的教育活动中来,为同龄人之间的协商与合作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通过对参观内容的探索与讨论,逐渐将问题引入更深的层次,不仅锻炼了青少年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与沟通能力,还促进了同龄人之间的交往与合作,这些都是传统课堂教学中所无法给予的。
3.自由选择,多种形式的教学内容
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要求青少年儿童在选择学习内容时采取自由式的选择方式,主张使用多种方式表征教学内容。无论是博物馆教学活动的主题、活动,都可以根据兴趣进行自由的选择与学习。例如:手工品制作、少数民族文字语言学习、瓷器彩绘等一系列的学习内容及活动,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激发青少年儿童的刺激反应,促进青少年儿童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学习。这种博物馆教学活动不同于通常意义上对展品的讲解,在建构注意学习观下的博物馆教育活动,为青少年儿童提供了更多的互动机会,属于一种双向教育形式,能够有效的提高青少年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为了实现建构主义学习观下的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活动,云南省博物馆在儿童展区正式开放的第一周,便推出了“新馆体验周”的活动,活动中涉及到“我会说泰语”、“东巴文学习”、“创意花卉”、金饰制作等十多项精彩的活动,通过多种活动与教育内容,丰富了青少年儿童的选择空间,提高了青少年儿童参与活动的兴趣,使青少年儿童在娱乐的过程中,获得了历史文化的传承。
4.理解建构,强调意识和控制
在传统的概念中,学习就是学生通过教师讲解与传授,从而获取知识的途径,学生只能通过被动的接受来获取新知识,无法对学习的内容进行有倾向性的选择。在建构主义学习观下,学习不再是被动获取知识的过程,而是主动构建知识,是根据自身的需要主动选择、加工和处理知识的过程。从教育方式上来看,传统的校园式教育具有明显的强制性,而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则是属于自发性的教育,青少年儿童有权利选择是否参加,不存在被迫参加的情况。因此,参与到博物馆教育活动中的青少年多数都是对其中的教育活动内容或某一部分教育活动内容感兴趣,这也在一定的意义上使学生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得到了有效的保障。在构建注意学习观的视角下,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活动中不存在真正的教育者与管理者,只存在知识的引导者与探讨者,青少年儿童通过在活动中对展品相关知识的不断探讨、调查与研究,逐渐理解相关知识的真正内涵。而且这种教育活动不涉及到考试,也极大程度上减轻了青少年儿童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心理压力,有助于其更好对相关知识进行理解与吸收。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已经施行的多年的教育体制改革制度,但教育制度依然不够完善,尤其在素质教育方面,还应该急需加强。建构主义学习观的出现,不仅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方向,而且还为博物馆青少年儿童教育的提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丰富了博物馆的教育活动形式,使博物馆在未来的教育活动开展中发挥出更好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学前教育理论;问题;发展
学前教育是我国基础教育的奠基阶段,是整个民族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自古就有,但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各种问题,从而影响了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和方向。因此,研究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未来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的方向,从而提升和完善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一、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现状
在古代的学前教育中,《周易》“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稚也,物稚不可不养也。”倡导重视早期教育。随着封建专制制度的发展,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教育家和一些先进的学前教育的理论和观点,如:的“儿童公育”思想。后来,一些先进的学者如陶行知、陈鹤琴积极学习西方的教育观念,并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开辟出了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从20世纪30年代至今,我国的学前教育理论大多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理论发展而来的,还存在诸多问题,发展现状并不乐观。
二、我国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
1.方法论的问题。在学前教育界,还存在忽视或者轻视理论发展的这种情况。这种对理论的反感,对于学前教育的理论和事业的发展,是十分有害的。一些学者认为研究学前教育就是研究幼儿园里的现实问题,这就忽视了幼儿园背后隐藏着的文化层面的研究,忽视了幼儿园背后的政治、经济等因素的研究,也忽视了历史层面的研究,这种忽视直接影响了学前教育的学科建设。2.古今的问题。认识“古”有利于认识“今”。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有许多理论和思想对今天的学前教育也起到支持的作用,例如,《周易》《礼记》中的重视早期教育的思想。虽然传统文化为当今的学前教育带来了许多正面积极的因素,但也存在许多负面因素是不可避免的。例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儿童读经运动,当然不可否认里面也有很多好的东西,但从教育学角度来看,儿童读经运动所宣传的“记忆”理论和“填牛”理论,弘扬的只是传统教育学中的糟粕,儿童读经运动将儿童单纯看作文化传递或文化上传宗接代的工具,因而儿童成了传统文化祭坛上的牺牲品。3.中西的问题。受到西方学前教育理论的影响,我国的学前教育得到了巨大的发展和改变,但是在吸收国外学前教育理论精华的同时,也吸收了一些糟粕,从而出现了许多不良的儿童教育思想,享乐主义和利己主义的观念也随即产生。4.发展方向的问题。儿童中心论是现代教育思想的内核,作为现代教育基本立场的儿童中心主义,应该是难以撼动的。然而,有许多教育学者总想把儿童期缩短,将成人的知识经验硬装进去,儿童最终深受其害。儿童中心论的立场,是儿童教育思想现代化过程中的主线和基本立场,如同自然科学一样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不接受这一立场,中国儿童教育理论研究就无法与人类的儿童教育思想宝库相对接,就无法从这一宝库中获得珍贵的思想资源。
三、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未来发展建议
1.古今融合,古为今用。我国古代的学前教育经历了漫长的发展给后人留下了许多优秀的思想。如贾谊的“及早教育”、朱熹的“儿童教育是基础”、陶行知的“强调儿童早期教育的必要性”等。因此,我们应该在学习和研究西方国家的学前教育思想和理论的同时,不能忘记我国古代优秀的教育家给我们留下的先进的文化和思想遗产。应当将古代的思想积极融合在现代的教育理论中,并将有利于我国儿童发展的理论加以运用,古今融合,古为今用。2.中外融合。当前,国外的学前教育理论,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前教育的发展是比较先进和深入的,值得我国的学者学习和借鉴。因此,我们应该在综合和了解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状之下,联系我国的学前教育发展的实际问题,积极学习和吸收国外先进的学前教育理论和教育思想。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吸取国外优秀的研究成果的时候,要避免照搬照抄、形式主义。应当将国外精华的部分与我国实际相对接,中外融合,形成本土化的学前教育。3.加强对学术研究的重视。我国学前教育在学术研究上是比较欠缺的,我们更多的是关注于实践结果的研究。然而我们应该认清的是,只有理论和学术研究成熟和完善起来,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才能推动学前教育的发展。因此,相关学者尤其是幼儿园的工作人员应当重视对理论的研究和学习,适当地将理论和实践积极衔接,从而更好地发展我国的学前教育事业。虽然我国学前教育理论的发展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也面临着许多的挑战和不足,但只要我们充分认识学前教育的重要性,积极学习古今中外优秀的学前教育思想,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就必将探索出更加完善、更加符合我国国情的本土化的学前教育理论。
作者:赖新丽 单位:黑龙江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参考文献:
[1]刘晓东.学前教育理论发展存在的问题与未来的路向[J].教育学报,2010.10
篇9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体系;建设困境;建设途径
作者:王东洋(郑州大学第五附属医院,河南郑州450000)
自闭症对于儿童成长来说有很大的阻碍性。在对自闭症进行教育和康复体系创建的过程中就应该重点关注儿童的早期教育,并从当前的教育状况出发,为儿童提供良好的康复条件。从本质出发,在进行教育和康复体系创建的过程中便应该结合当前的教育现状,积极借鉴国际经验。我们可以看出,教育和康复体系在治疗自闭症儿童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下文便重点阐释了我国自闭症儿童在进行教育和康复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并重点分析了建设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体系的重要途径。
1当前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体系建设的困境
(1)早期发现、诊断与康复不及时
自闭症儿童的病因不够明确,不能更好地进行治愈。在此情况下,只能够通过在早期进行干预,以此来改变其核心缺陷。经过我们详细的分析和研究得知,将近三分之一的自闭症儿童会产生一定的好转。但是,我国的家长在实际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并没有正确地认识到自闭症的教育和康复问题。忽视了孩子在早期的异常反应。这样,就会导致孩子错过了康复教育的最佳时期。同时,在还未形成完善的康复体系下,有一些家长即使发现了儿童出现了异常问题。但是往往会受到经济等条件因素的制约,不能更好地对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治疗[1]。
(2)康复人员专业水平低
自闭症儿童的核心缺陷存在一定的不同,便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儿童之间的个体差异。在我国的自闭症康复服务体系中,往往缺少相应的工作人员。在对儿童进行康复教育的过程中也仅仅依靠特殊教育教师的努力。同时,我国在内部并未创建完善的自闭症康复培训机制和体系。很多自闭症机构往往是以民办为主。这样,就会出现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低等问题。工作人员在缺乏专业的培训之后,就会难以掌握康复的具体方法[2]。
(3)康复服务与保障体系匮乏
当前,儿童自闭症的出现率在逐渐提升。但是,其却缺少一定的服务与康复保障机制。比如,实际的康复机构数量比较少,并展现出比较低的质量。儿童自闭症的康复问题往往需要家长承担。很多家庭会因为儿童自闭症的影响,降低了生活水平。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自闭症儿童在缺乏完善的康复服务和保障体系的情况下,就会严重影响家庭的平稳发展,也会阻碍社会文明的进步。因此,应该重点从法律建设和社会福利等层面为自闭症儿童提供康复条件和保障。
2建设我国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康复体系的途径
(1)加强自闭症相关知识的普及
在儿童早期,家长就应该认识到自闭症康复与教育的重要性和价值。在此情况下,便应该重点向大众普及自闭症相关知识。比如,可以通过电视、广播和报纸等媒介进行重点宣传。随之,也可以为人们提供自闭症知识讲座。邀请专家进行宣讲。还可以积极创办自闭症号召活动,通过网络和志愿者等平台积极组建宣传活动。在大学特殊教育专业内部还可以加强特殊教育的宣传力度,让自闭症儿童能够得到更早的发现[3]。
(2)构建多元化自闭症儿童安置方式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自闭症儿童安置方式还比较落后。在此情况下,便要创设自闭症儿童教育康复中心,并创建招收自闭症儿童的幼儿园等实验基地。随之,组织机构还应该创建行业发展标准,以此标准和规范为基础和前提。以此保证自闭症机构能够朝着规范化和良性的方向发展。同时,还应该实现自闭症机构的资源贡献,为自闭症儿童提供良好和合理的服务体系。另外,还需进行教育理念的深化,政府等部门应该给予充足的经费,并为全员参与教育提供良好的氛围。同时,还应该创建自闭症儿童就读班级,对教育工作人员进行重点培训和升级,以此提升自闭症康复和教育的效率。
(3)提高从业人员水平
篇10
关键词:流动儿童;社会工作;教育发展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在城市和乡村之间流动,越来越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进城市,流动人口呈家庭化出现是近几年来人口流动的一个突出特点,这些逐渐成长起来的第二代城市移民即城市流动儿童便出现了。伴随而来的问题是这些流动儿童应该享受的各项权利和义务却没有了保障,一时间他们仿佛成了这个社会的边缘人,享受不到本就属于他们的权利-接受平等的教育,越来越多流动儿童的未来关系着整个国家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因此,保障流动儿童接受平等教育成为了城市社会关注的问题。
一、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现状
(一)受教育基本情况
调查数据显示,通过我国对青少年义务教育的普及,我国城市流动儿童的义务教育基本得到普及适龄儿童入学率升高,城市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义务教育普及率没有太大差距,普及程度比较高。农民工子弟学校成为流动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途径,大多数父母选择让孩子在办学条件差、教学质量不高的民办学校学习。因此,流动儿童的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并且随着年龄增长与城市本地儿童受教育程度差距不断扩大,超过一半的流动儿童在初中毕业后放弃继续学习的机会。
(二)教育存在的问题和困境分析
流动儿童教育权的保护相对于城市儿童的弱势地位不言而喻。进城务工群体是城市里面的低收入群体,凭借他们自身的经济实力很难弥补和城市儿童教育水平的巨大差异。
1、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我国城乡学校教育水平差距较大,客观上拉开了流动儿童与城市本地儿童的差距。不少流动儿童在家乡念书中途跟随父母来到城市,有的跟随父母流连在各城市之间,城乡学校教育、不同的城市教育存在断层,来到城市学校就读后,他们很难适应新学习,严重影响了他们的正常学习,很难跟上班级进度,导致流动儿童成绩相比城市儿童相对偏低。进城务工流动人员工作的不稳定性和无序流动直接导致了流动儿童教育不能持续连贯进行。
2、教育政策、财政制约
流动儿童的学校教育是儿童成长、学习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我国目前的免费义务教育在城市实行就近入学的政策,而流动儿童跟随父母从农村来到城市,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他们无法享受到应有的免费受教育权利。公立学校数量有限使得城市流动儿童进入公立学校的机会非常少。即使有少数入读公立学校的机会,数额巨大的流动儿童的就学成本当地政府不愿承担,学校不愿买单,又因入读公立学校的各项赞助费对于流动儿童家庭相当高昂,这样便造成了流动儿童在城市学校入学难。
3、农民工子弟学校教学质量堪忧
作为城市流动儿童教育的主要承担者,民办子弟学校的教育质量却不容乐观。由于生源和经济水平的限制,农民工子弟学校多处于流动人口聚集的城乡结合处,校舍条件简陋,缺乏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和教育质量较差。师资力量不足,学校教师的素质普遍比较低,部分教师甚至没有取得教师资格证。相差甚远的教育质量,师资缺乏教学水平低,读书条件差,流动儿童教育不公平的待遇使他们输在了起跑线上。
4、家庭教育缺失
父母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接受来自父母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成长也有很大的影响,流动儿童的父母大多都是来自农村,自身的文化素质并不高没有家庭教育的意识,很多人认为孩子的教育只是学校和老师的责任。外来务工人员的聚集地往往缺少良好的文化气息,甚至有些还会出现行为失范,对流动儿童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流动儿童在文化差异、社会排斥后,在家庭也无法宣泄,不仅阻碍了流动儿童向城市社会融入也导致这一群体向问题儿童发展。
二、 社会工作专业干预
从微观层面介入流动儿童个人和家庭,综合运用社会工作专业的方法和技巧,对其进行在社会化、自助等方面的专业引导。进行客观、理性的自我评价。从中观层面,通过介入流动儿童生活的社区、学校进行了解,发现在流动儿童教育、成长方面存在的不足,通过开展小组工作、社区活动,调动各种资源为流动儿童的学习生活尽可能创造良好的环境。宏观层面来看,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政策倡导,教育者的角色,指出现存制度政策的弊端,可以利用社会工作行政手段进行干预。
(一)小组社会工作
在流动儿童中开展打工子弟励志成长主题的小组活动,针对解决这一群体中普遍存在的自卑心理。人本主义强调被尊重,在小组活动中,社工通过正面增能和模仿,鼓励积极行为,让组员受到他们正面行为的刺激,通过对榜样的观察和模仿改进自己的行为,产生学习新的符合文化的适应。在小组活动中,适当经常性的鼓励、称赞加强优秀行为出现,认识人际交往的重要性,学会与人沟通交流的方法和技巧。探讨在城市生活交往中遇到的问题并分析原因,寻找解决的方法。增强流动儿童的自信心,改善流动儿童在城市生活的人际关系,增强流动儿童的社会认同感,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生活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学校社会工作
在城市公立学校开展学校社会工作,社会工作者走进学校关注学生学习、成长环境。以社工的专业研究方法开展针对学生问题行为调查工作,通过在学校针对个别问题流动儿童开展个案工作和社工咨询帮助城市流动儿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纠正其偏差行为。在配合学校日常教学工作的同时,用社工的独特的专业理念和技巧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个案社会工作
流动儿童,边缘人的第二代这代人的社会角色、心理状态和价值系统不同于上一代他们的父母,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群体,群体边界和主导心态还不明确。在对这些流动儿童的调查中我们发现,他们对父母、对学校、对流动生活、对社会、对自己的态度也真是地反映了他们的内心世界,特殊的社会和家庭背景使得流动儿童比在城市或者农村生活的孩子经历的更多,相对更早熟。
社工将流动儿童作为开展服务工作的案主,走进流动儿童生活,帮助他们分析发现自身的特点。与城市本地儿童相比,这些来自农村的孩子大都比较懂事,更能理解父母在城市打工努力给他们创造生活学习环境的艰辛,流动家庭的孩子总有着不符合的责任和使命感。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学习的机会是来之不易的,他们受教育的权利被家庭的经济条件和社会能否给他们提供机会局限着,他们的教育选择权被剥夺了。
(四)社区社会工作
在NGO组织、社工服务站的帮助下,可以对服务对象提供各类促进流动儿童健康发展的社区服务资源。可以利用NGO组织发动社会力量在这里创办供流动儿童进行文化娱乐的场所,定期开展心理辅导,组织讲座、图书、图片电影展等各项活动,丰富流动儿童校外教育活动。
(五)家庭社会工作
针对流动儿童家庭教育意识普遍薄弱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流动人口尤其针对流动儿童父母开展培训班,开办家长学校。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与同龄的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更需要父母的关怀和引导。社会工作者走进流动家庭,不仅需要了解和掌握流动儿童基本家庭生活状况,更重要的是向父母宣传树立家庭教育意识,补充完善流动儿童应该接受的家庭教育。
三、结语
流动儿童教育是国家、整个社会关注的焦点,是全社会各方面共同影响的结果,教育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必须由来自社会各方的力量共同解决。作为社会工作者,助人自助,是我们的核心价值观。
参考文献:
[1]张琳.流动儿童的教育问题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7).
[2]苏肖.流动儿童受教育问题研究[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