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范文

时间:2023-10-13 16:54: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

篇1

摘 要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在高校校园中已经非常普及,“教体结合”的改革在体育专业院校运行的非常顺利,同时对学校群众体育及全民健身也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文章通过对学院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访问及研究,了解到学院开展的体育竞赛与课堂体育教学的相互融合对学院群众体育活动的影响,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提供可利用的建议。经调查、分析发现,学院学生参加课外体育活动是多样化的,各体育俱乐部的成立也促进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关键词 竞技体育 学校体育 融合 群众体育

群众性体育活动历来被认为是学校体育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无论是学校举行的田径运动会,趣味运动会,各球类项目、操类项目等的比赛,各体育项目的俱乐部成立等等,都是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相互融合的体现,也是学校体育课程由课内向课外延伸和补充的最佳展现,这些都为群众体育工作的顺利开展和群众体育在高校中的长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另外,群众性体育活动也是反应学校体育工作成绩、学生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是体现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途径,是学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集中展示。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职院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实行效果,对学生参与课外体育锻炼,发展高职院校群众体育活动,做好群众体育工作是否有一定积极的影响,需要何种资源条件,影响因素等都需要进行调查和研究。

一、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融合

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从“结合”到“融合”经历了漫长的改革,近年来,“教体结合”的方式在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运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对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相关运动项目的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从而激发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在体育课堂中组织相关竞赛,比如篮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等项目都可以在课堂组织教学比赛,并融入相关裁判知识,不仅丰富了课堂内容,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了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学院体育发展现状

学院力争广东省高职院校的排头兵,无论是在办学特色,还是在教学管理以及学生课程设置方面都经过严谨的过滤与审核,并一直坚持“以生为本、以质立校、学工并举、崇尚实用”的办学理念,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认真实施“特色化、本土化、智库化发展工程”,扎实推进“文化强校”建设。学院由最开始的建校500人,到现在万人的规模,各项学科的发展目标都在不断的深化、细化,体育发展的目标也逐渐达到顶层设计。学院体育工作者为完成学院办学目标,在体育工作方面加倍努力,无论是在体育教学、体育竞赛,还是在课外体育活动等方面都做了很多的工作,为学院建设“文化强校”提供了最好的保障。

(一)学院体育课程项目开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来,体育与健康课程由最开始的篮球、足球、健美操仅三项运动项目可供学生选择,到现在又增加了武术、乒乓球、瑜伽、排球、羽毛球、网球六个选项,一共九个选项可供学生选择的体育项目,不仅满足了学院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使得学生有更多的选择,从而提高了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二)学院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现状

为满足学院学生课外体育锻炼、激发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学院成立了篮球俱乐部、足球俱乐部、健美操俱乐部等,这些俱乐部的成立为学院体育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并且使学生的行为角色由被动向主动转移。

学生在体育俱乐部组织的活动、竞赛中担任了策划、组织、服务、裁判等不同的角色,在角色转移中增加了自我学习和自我锻炼的机会,这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学院俱乐部由学生进行管理,设置管理机构及管理机制,组织活动、竞赛都能得到学院的支持与鼓励,体育教师起到辅导和引导的作用,使得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的井然有序,对学院的群众体育工作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学院体育竞赛的发展现状

学院自建校以来,一年一次的田径运动会举行的井井有条,学生参加的人数也逐年增加,积极性越来越高;运动会中涉及的项目也逐渐增加。学院运动会最大的特色就是学院领导、教师与学生一同参加,师生同乐,共同锻炼,享受体育的乐趣,享受集体锻炼的快乐。

学院成立田径队和篮球队,并参加广东省的相关比赛,每次都能取得优秀的成绩。特别是2013年12月田径队参加广东省大学生田径锦标赛,由九名队员参加比赛,取得了团体前八的好成绩,为学院挣得了荣誉。这一荣誉对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起到了一定的促进和激发作用,为学院体育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奠定了雄厚的基础。

学院篮球队的成立不仅为学院每年一次并且持续近一年的“学院杯”篮球赛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而且对学院整体的篮球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创建出了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三、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情况调查与分析

以上是本人对学院2012级、2013级固定在校生参与体育锻炼情况的随机调查,根据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学院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大致情况,即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总体较高。

通过表1的数据只能得出学生参与体育锻炼是否积极,并不能了解到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影响因素,所以,本人对参与调查的学生进行随机访问,并一一记录下来与其他教师进行讨论,了解到他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动机及不愿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动机:(1)喜欢运动;(2)锻炼身体,劳逸结合;(3)减肥,塑造良好的体型;(4)为参加学校相关比赛而锻炼,比如田径运动会、篮球赛等;(5)看到田径队、篮球队和健美操队为学院挣得荣誉,也希望自己能参与,为班级争光添彩,并且提高自己;(6)受到老师的感染,在上体育课中觉得很快乐,老师的情绪和教学魅力带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不喜欢参与体育锻炼的因素:(1)不喜欢运动,觉得很累,或者是喜欢运动但是找不到同伴;(2)喜欢的运动学校没有,或者同学之间没有水平高的,提不起兴趣;(3)学校的场地、资源不够,想去打球没有场地,特别是女生不愿意与男生在同一片场地上打球;(4)自卑,觉得自己什么体育项目都做不好,不好意思。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通过调查、数据分析以及访问与讨论,了解到学院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主要来自于学院体育俱乐部组织和开展的各项比赛,学院体育俱乐部发展规模的壮大,不仅带动学生参与体育锻炼,而且推动学院群众体育工作的发展,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更顺利地进行奠定了不可忽略的基础。

(二)建议

为学院群众体育工作发展的更快、更好、走的更远,为解决学院学生想运动、运动难的问题,可以从学院的体育教学资源入手,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建设与管理,多开展趣味性的体育运动竞赛,将体育教学与竞技体育在学院更好的融合;有针对性的进行开展体育教学项目,考虑到有身体或心理缺陷的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困难,并给予解决;开设某些学生和教师能同时参加的、有益于身心健康的运动项目,例如太极拳、八段锦、五禽戏等保健类的项目,不仅能让学生与教师锻炼身体,而且能让学生了解到中国国粹――武术的博大精深之文化,让学生在运动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个人的认知能力,提高个人的综合素质、综合能力,为学院创造符合社会需要的全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 张敏.试论竞技体育与学校体育的关系[J].体育时空・上半月.2012(6).

[2] 钱耀庭,等.学校体育学[M].体育学院通用教材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篇2

关键词: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 关系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90(2008)01-0067-04

Abstract:By using the method of document and log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recalls the existing theories about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 and based on the theories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argues to a tentative abou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The main purpose is to provide a new angle of view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ports and mass sports.

Key words:sports; mass sports; relationship

多年来,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的研究一直没有中断过,并形成“普及与提高说”和“相对独立说”两种观点。对这一关系命题的研究,实际上已超出了学术范畴,成为一个敏感的具有政治内涵的问题,从一定意义上讲,我国体育事业基本发展方针的确立、演变都是伴随着对两者关系理解的深入而产生的。研究服从于现实需要,为政策寻找理论依据。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演化成一场争论,在这场争论中因大环境的需要而最终“普及提高说”占了明显优势,“相对独立说”则形单影只,我认为更好的作法是允许不同声音的存在,而这种存在有利于理论的完善。正确的作法是通过科学的求证,理性的认识彼此间的异同,,完善二者关系的认识。不应成为一种政策的解读工具,客观的看,离开对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理论的梳理,而孤立地探讨两者之间的协调发展,是不能真正实现协调发展的。同时,如何构建两者之间的合理关系,也是随着奥运会后我国体育改革与发展所面临的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1 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内涵

“理论――指概念、原理的体系,是系统化了的理性知识。具有全面性、逻辑性和系统性的特征。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既由社会实践决定,又有自身的相对独立性。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离开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科学的理论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产生并经过社会实践的检验和证明的理论,是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性的正确反映。”[1]由此可见,各个学科的基础理论是该学科存在和发展的根本概念、原理体系。而作为构成理论的首位基本要素――概念,在构建各个学科过程中的重要地位也就不言而喻。关于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问题是一个基础理论问题,理性认识二者间的关系,首先要正确理解其内涵。

竞技体育也称为竞技运动,与英文中的sport相对应,是人类为发挥自身潜力,以他人或自然障碍物为挑战对象,以体验娱乐丰富文化生活为目的,以训练和竞赛为主要手段的一种身体娱乐文化。[1]竞争性是竞技体育区别与其他身体活动的基本特征。此外,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比,还具有两个突出特点,一是追求既定的功利目标;二是具有标准化的竞争规则和裁判手段。竞技体育之所以存在,是因为竞技体育对于社会的稳定发挥特有功能,如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根据水平的高低,竞技体育可以分为高级竞技体育和初级竞技体育。本文讨论的即是高水平竞技体育。

群众体育也称大众体育,是指人们在余暇时间里自愿参加的,以健身、健美、医疗、消遣、娱乐和社交为目的的内容广泛、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2]活动目的的非竞争性、活动形式的灵活性、参与主体广泛以及参与时间业余性是群众体育活动的基本特点。其中,非竞争性是群众体育区别于竞技体育的根本特征。群众体育具有五个基本要素,一是活动参与者;二是体育活动组织;三是体育活动设施;四是体育活动方法;五是活动内容。[3]从功能来看,群众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功能。

所谓关系就是事物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4]一方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结构和功能上具有相通的方面,都属于身体活动范畴;另一方面,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在结构和功能上也存在明显差别,突出表现为是否强调竞争性。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关系研究,实质上就是对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状态的梳理。

2 既有理论

2.1 “提高普及”说

“提高普及说”是唯物辩证法在体育工作中的具体体现。[5]是对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所提出的“普及和提高相结合”的文艺理论原则的借用。[6]是体育事业实行全民制,由国家包办,遵循与执行党和国家指令,服务于社会主义“赶超型”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直接产物。“提高普及说”首先将体育事业看作是由提高和普及两部分构成的有机整体,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谓提高就是“培养少数优秀运动队伍”;所谓普及就是“开展群众性业余体育运动”。[6]其次,认为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从普及转化为提高,一是需要参加活动的人多,二是需要群众的技术水平也比较高;[7]而从提高转化为普及,则需要通过竞赛的吸引和发挥高水平运动员的表演、宣传、组织和指导方面的功能和作用。[6]最后,“提高普及说”将体育事业发展看作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过程。[7]

“提高普及说”从哲学辩证法的高度指出了“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对建国后一段时期内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体制在我国的确立,社会结构发生巨变的社会背景下,“提高普及说”理论的普遍性与体育事业特殊性、复杂性之间的矛盾开始突显,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首先,对竞技体育功能理解存在偏差。将竞技体育纳入社会主义“赶超型”现代化发展战略,由国家包办,负责经费开支,不进行经济核算。一方面,导致体育事业竞技化,即蕴涵着将“提高指导下的普及”朝着以高水平竞技运动的提高指导低水平竞技运动的普及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国家包办下的竞技体育纳入政治体系,将竞技体育作为一种公共产品,由政府负责提供和管理,也破坏了竞技体育按照娱乐规律而自发组织和发展的条件。其次,“提高普及说”还蕴涵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片面的“线性关系”理解,即认为提高必然带动普及、普及必然促进提高的片面认识。在普及与提高的辩证关系中,普及是基础,是前提,没有普及就难以实现提高,提高是普及的必然结果。事实上,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应该是两个不同的“子系统”,具有各自的普及与提高的任务,而且各自受到不同社会经济环境及人体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如年龄体质特征、参与方式与时间、手段项目、场地设施条件、组织形式、资金来源、运作与管理体制和机制、供给方式等,因此,提高普及说的“线性关系”假设实质上是不存在的。

上世纪八十年代,原国家体委提出体育事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后发展成为“各类体育协调发展”战略。所谓协调是指“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是相互推动、协同共进的,发展比例是适当的”。[8]但是,由于“协调发展”首先表明体育事业是由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这两大部分组成的有机整体。[8]只是在提高普及想结合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发展比例”问题。而在现行体制下,确定两者之间的“发展比例”,仍然无法摆脱“两个战略并重”还是“竞技体育先导超前”的战略选择和争论,无法从根本改变体育事业“一手硬,一手软”的局面。因此,“协调发展”实质上是“提高普及说”的逻辑发展和新的表现形式。

2.2 “相对独立说”

“相对独立说”以上世纪七十年代提出的“真义体育”思想为逻辑起点,是关于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的另一种观点,实质上是对我国体育事业竞技化,特别是学校体育竞技化的理论反思。这一观点首先肯定“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sports)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9]认为体育(PE)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本质上是增强体质的教育。[10]而“竞技体育”(sports)作为“一种具有规则性、竞技性或挑战性、娱乐性以及不确定性的身体活动”[10],本质上是一种娱乐活动。因此,体育与竞技应各按其自身的规律发展,而现有体制下提高运动水平和普及群众体育、增强人民体质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实践中只能重一方面而轻另一方面。

“真义体育观”确立的群众体育增强体质的一元价值标准,对于扭转用以竞技运动取代体育的倾向,摆正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唤起人们对提高全民体质重要性的认识,无疑具有积极作用。同时,对体育价值和目标泛化、全能化以及无序现象的价值整合具有指导意义。但是,也有学者指出“真义体育”将体育与智育、德育、美育相并列,事实上是对教育的分解,现实中不可能单独实施“纯粹”的以体为本的“体育”。[10]同时,“相对独立说”过分突出和强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二元对立性而否认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认为现行体制下增强体质与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二者必居其一,无法回避,无法调和,也是不恰当的。事实上,竞技运动具有政治、经济、教育以及带动群众体育普及等一系列潜功能,因而,有条件地通过国家管理的形式,发挥竞技体育潜在功能和价值,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并非不可取。

3 互补关系

任海在《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一文中,从体育分化角度提出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互补关系”学说。认为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是体育高度分化的结果,两者同质异形、相互依存、功能互补。互补关系存在的理论基础在于,两者具有相同的手段――身体活动和相同的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并通过四个方面体现出来,(一)体育发展的互补;(二)体育需要的互补;(三)体育教育的互补(四)体育道德的互补。[11]

互补关系着重讨论了高水平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的联系。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但是,这一学说也存在着一定的理论局限性。(一)认为大众体育开展的越广泛,竞技体育的观众市场就越大是不恰当的。事实上竞技体育的观众可以分为两类,一类与实质性体育人口相对应,即经常参加体育活动,又观看竞技体育比赛的人口;一类与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相对应,即不参加体育活动而仅仅作为竞技体育比赛观众的人口。大众体育的广泛开展,从实质性体育人口的角度扩大了竞技体育的观众市场,而对非实质性体育人口的影响并不大。(二)缺乏从整体上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仅仅是对两者相互联系特征的概括和总结。

4 相互取予关系

4.1 现实基础及其理论渊源

改革开放后,我国经济、社会结构的巨变,体育事业管理体制的转变,[12]以及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举办,对我国体育事业改革与发展带来深远影响,突出表现为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高度分化。这要求我们从具体的理论出发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问题做出回答。

结构功能主义(structural functionalism)是从结构与功能以及二者相互联系出发,深入分析和广泛探讨有关社会系统的基本理论。[13]所谓结构就是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相互稳定的关系,是内在于系统的客观存在,它只有而且必然地通过一定的功能表现出来。所谓功能就是系统与外界环境的相互关系中所表现出来的作用。系统各部分结构与功能的关系是相对的,可变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又会反过来决定结构。从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视角来考察体育现象,体育乃是由一定的结构和功能规定着的社会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从体育系统内部来看,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又是体育系统中的子系统。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具有各自相对独立的结构,对维护社会大系统的稳定发挥一定的功能。

3.2 主要观点

“相互取予”首先强调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体育子系统中的两个不同的子系统,按照各自的规律运行和发展是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结构特征以及现代社会组织高度分化的现状和特点――即由承担多种功能的单一组织向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组织的转化――所决定的。从活动主体的构成来看,竞技体育由竞技者(两人以上)、组织者以及观众三因素统合而成;而群众体育则由个体单独或活动者与指导者构成。[14]从活动的具体要求来看。两者在活动时间、地点、对象、体力消耗、动机等方面以及组织的设计、规范程度等方面都存在明显差别。见表1和表2。

从组织状况来看,在国家-市场-社会的三元模式构架中,竞技体育组织主要分布于国家和市场两类组织中,与国家相对应的是举国体制下形成的主要提供公共性竞技体育产品的具有政府性质的组织体系;与市场相对应的是利润导向下形成主要提供私人竞技体育产品的营利性竞技体育俱乐部组织。而群众体育则普遍存在于国家、市场以及社会三类组织中,与社会相对应的各类民间组织是具体开展和实施群众体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

从功能来看,群众体育具有健身功能、娱乐功能、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功能。而竞技体育具有娱乐功能、教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等。但是,两者在功能辐射的范围和以及作用的人群上有明显的差别。

从制约因素来看。群众体育的发展更多受到闲暇时间、生活水平、观念意识、场地设施等因素制约;[2]而竞技体育发展更多受到遗传、选材、训练水平、体育管理体制、竞技体育训练管理水平以及竞技运动科研水平等因素制约。

其次,在承认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差别的同时,也肯定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相互融合的可能性,表现为在两个系统邻近环境的“相互取予“特征。这是由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身体活动的共性或相通性、以及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子系统的开放性所决定的。

竞技体育作为一种竞争性身体活动,它的基本功能是娱乐。但是,通过与其他社会子系统的相互作用,往往表现出相应的潜在功能。如对外改善国际关系,对内维护政治统一和民族团结以及促进社会稳定的政治功能;娱乐产业经济功能;促进人全面、协调、完善发展以及人的社会化的教育功能,以及独特的竞技体育礼仪庆典文化与道德规范文化整合功能。同样,群众体育除具有 “增强体质”的基本功能之外,还具有康复、娱乐、教育、消遣、交往以及提高企业人力资本等潜在功能。因此,竞技体育子系统与群众体育子系统在按照各自规律运行和发展的前提下,两者相互融合的邻近环境必然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取予的关系。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群众体育可以在组织方式、场地设施以及活动的内容方法等方面吸收竞技体育的内容。由于群众体育具有活动方式灵活性、组织设计开放性等结构性特点。因此,任何有益于强身、健心和乐群的活动手段和组织方式都可以被群众体育批判的继承和发扬。也就是说,竞技体育作为一种身体活动的方式,可以在群众体育中适当运用,但只能作为手段,不能当成目的。(二)易于被群众体育领域广泛采用和吸收的运动项目的水平的提高,可以在运动价值观念和态度层面上给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影响。(三)被群众体育领域广泛采用的竞技体育活动项目的普及,又为该项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了观众市场,从而促进该项竞技体育项目的繁荣和发展。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首先是体育系统中两个结构和功能各不相同的子系统,两者具有各自的提高和普及的目标和任务。其次,在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系统邻近环境,存在着功能上的“相互取予”的关系。

4 结语

“提高普及说”从发展趋势和方向上指出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关系特征,这一观点将体育事业发展看作一个否定之否定,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具体表现为普及、提高、再普及、再提高的过程。[7]“提高普及说”蕴涵了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之间片面的“线性关系”理解,即认为提高必然带动普及、普及必然促进提高的片面认识。而“相对独立说”则着重从是否具有增强体质的教育功能角度阐述了两个系统的相互独立关系,但是“相对独立说”过分突出和强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的二元对立性而否认了两者融合的可能性。上述两种观点代表了不同历史时期人们对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的认知水平。并对不同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具有一定理论指导意义。但随着社会结构的巨变,两种观点都表现出一定的理论局限性。因此,笔者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视角出发,在对上述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关系理论继承基础上,提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相互取予”的关系理论框架。“相互取予”就是肯定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是体育系统中两个相互独立是子系统,同时认为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邻近的部分存在着功能的“相互取予”关系。

参考文献:

[1] 邵生林, 刘玉梅.竞技运动的本质属性[J].体育,1997, (2):19.

[2] 卢元镇. 体育社会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6):248.

[3] 李建国等.社会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

[4] 现代汉语词典.

[5] 栾开封等. 关于我国体育和体育工作的哲学思考[J].体育文史,1999, (4).

[6] 熊晓正等.从普及与提高相结合到各类体育协调发展[J].21世纪的中国体育,1998, (16).

[7] 陈融.建国以来认识和处理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关系的历史启示―价值追求与代价意识[J].体育文史,1999, (3):11.

[8] 舒有谟, 宋秋元.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协调发展的思考[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1997, (4):69.

[9] 王学峰.真义体育思想对中国体育发展的贡献[J].体育学刊,2004, (4):7.

[10]

陈融.试析真义体育观、大体育观的特征与分歧[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 (4):1.

[11]任海.论大众体育与高水平竞技运动的相互关系[J].体育文化导刊,2005, (3):11.

[12]谭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7):416.

[13]刘润忠.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天津社会科学,2005, (5):52.

[14]韩丹.论SPORT不是体育[J].体育学刊,1996, (3):45.

篇3

群众体育工作是我党体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提高国家的竞技体育实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笔者将个人从事群众体育工作时遇到的实际问题归纳为需正确处理的十个关系。

这十个关系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群众体育两者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是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普及性和提高的关系;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是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群众体育工作部门与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是指导、服务和相互配合的关系;群众体育工作部门与训练单位是密切配合、相互支持的关系;群众体育工作部门与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中心是管和办的关系;群众体育工作部门与行业体育协会是业务指导关系;群众体育工作部门与教育、文化部门是有分有合、各有侧重的关系;群众体育工作部门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社会各界是相互帮助、共同提高的关系;体育总会与单项运动协会、体育俱乐部是业务指导和管理的关系。笔者厘清“十大关系”,并指出其重要性,力图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有效的参考。

摘自《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4.1~2

篇4

群众体育是指在人们群众中广泛开展的日常的和大众参与的体育活动,以增强人民群众的体质、丰富社会生活以及个人生活为主要目标,旨在提高人们的生存、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体育以它自己独有的魅力和特点正在逐步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群众体育的大众化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群众体育参与的普遍性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对体育的兴趣也在逐步的增加。体育活动在社会中的普及程度也会越来越高,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数也越来越多,尽管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目的不尽相同。

1 增强体质和促进心理健康的需要。社会飞速发展中,物质的刺激。金钱的诱惑,生存的压力或多或少的使一些当代人陷入了亚健康状态,再加上因生活节奏太快而缺少身体锻炼,生活饮食的不规律。在“文明病”的困扰下,迫使一部分人加入体育锻炼中去,成为体育人口的组成部分。

2 心理宣泄的需要。“缺少社会支持,孤独感也会导致疾病”。随着网络的出现。人们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悄然的发生着改变,有些人宁愿坐在电脑面前聊天而不愿意走出去社交,把自己封闭在虚拟的空间里,变得越来越压抑,虽然有时表面上看来周旋在热闹的人群中,实际上内心却异常孤独,苦恼不已,参加体育活动可以使心理的压力得以宣泄,让自己的注意力得以转移,有利于大脑活动的调节,促进心理健康。

3 休闲娱乐,丰富业余文化生活的需要。平淡不变的生活,不仅无助于健康还叫人觉得乏味,一些人开始把空暇的时间与休闲娱乐的体育活动结合起来,呼朋引伴地或钓鱼或散步,或爬山或攀岩,或旅游或探险等,极大的丰富了自己的业余生活。

4 社会交往的需要。体育锻炼是增进人与人接触的最好方式,在体育活动中可以找到志趣相投的知己。尤其在具体的比赛中,往往通过一个眼神。一个手势,一种表情就可以了解伙伴的意图,从而从中体验成功与挫折,欢乐与痛苦的丰富感情,并在活动中不知不觉的形成一种安全感和自信心。

二、群众体育活动内容的丰富性

中国是一个拥有着辽阔边疆的领土和56个民族的大国,同时也拥有着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如赛龙舟、扭秧歌、泼水节等,都聚集着大量的观众和参与者。2008是中国的奥运年,许多的社区为迎奥运也分别举办了好多的健身活动,并喊出了“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的口号,郑州市就曾在2007年举办了“迎奥运河南省千万妇女健身活动展示大赛”,像这样的大型活动比比皆是,全国人民上下都表现出了巨大的运动热情并积极投身其中。

除了大型活动外,一些小型的具有竞技体育性质的活动也受到了青年人的热捧:街头三人篮球赛。街舞,健美操,攀岩,蹦极。

旅游是一种时尚的体育活动方式,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家庭开始出游,形成了“家庭体育”。老年人更是闲暇呼朋引伴的打打麻将,三五成群的散散步,或到社区广场上喊上几嗓子,娱己娱人。群众体育活动以内容的丰富多彩吸引着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

三、群众体育活动形式的多样性

如果说竞技体育追求的目标是“更高、更快、更强”,那么群众体育追求的则是“强身健体与娱乐”。如果说竞技体育是娱人的话,那么群众体育则追求的是娱己。与竞技体育相比。群众体育活动的方式就要灵活得多。只要广大群众具备一定的体育知识。就可以以个人身体,年龄、爱好以及实际情况中选择合适的运动方式,个人活动,小组赛,班级赛,社区赛等。还可以根据体育活动的地域为标准,展开城市体育,小镇体育,农村体育;以参加体育活动者的年龄分为中老年体育、青少年体育、婴幼儿体育;以体育项目为标准现代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以参加体育的单元分为家庭体育、社区体育、学校体育。灵活多样的体育活动形式以开放的姿态吸纳着更多的体育人口。推动着群众体育的健康阳光的发展。

四、群众体育活动场地的广阔性

群众体育不像竞技体育那样对活动场地有着严格的要求,它可以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开展活动。社区广场,农村的田间,学校的操场、秀丽的山川。广襄的大海等都可以是群众体育涉足的活动场地。具有广阔性和灵活性,方便群众从事体育锻炼。

篇5

[关键词] 镇江市扬中电器;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竞争力

区域品牌与产业集群存在着密切的互动关系,二者相互作用,共同形成强大的磁场效应,吸引更多的资金、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进一步促进强大区域经济体的产生。

产业集群可以提高企业的生产率,获得交易成本、外部经济和创新等方面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发展初期,区域优势效益提升显着,产业集群发展到了一定阶段,随着区域经济效益的提高,区域品牌效应凸现,提升区域品牌就势在必行了。因此,区域品牌建立在产业集群基础之上,与产业集群有着紧密联系。

纵观国内外产业集群的发展,但凡有一定影响力的集群品牌,首先表现在它产业规模大,在同行业中占相当的市场份额。镇江地区处于长三角的发达地区,其中以扬中电器为例。扬中市的电器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秦山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广场、人民大会堂等重要设施的改造。通过对扬中市电器代表产业,如大全集团,南自通华电器公司,江苏迪克集团等,以及当地统计局的实地调研,采用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收集材料,在此基础上,对扬中电器企业产业集群进行评价,并针对其问题提出相关对策。

一、扬中市工程电气集群分析

(一)区域品牌市场能力

1.集群市场占有能力。扬中市的工程电气产业经过25年的发展,产品从无到有,产业从小到大、档次从低到高,呈现出健康的发展态势。根据扬中市统计局的数据,扬中拥有工程电气企业500-600家,产品包括高中低压开关柜、电力变压器、配电箱、母线槽、电力电缆等系列近千个品种。这些产品广泛应用于三峡工程、秦山核电站等国家重点工程和******广场、人民大会堂等重要设施的改造。

2.集群持久发展能力。集群内部现拥有中国名牌称号的企业有2家,拥有驰名商标称号的企业有4家,江苏省着名商标23件,高新技术企业共32家。在调研过程中,通过对三家有一定代表性企业负责人的访谈,我们了解到,目前扬中工程电气在全国范围内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在某些特定产品的投标会上,例如,桥架,绝大部分投标人来自扬中。然而,正是由于集群内部竞争激烈导致出现了部分企业运用不当手段,用过低价、不合格产品以次充好,一定程度影响到了集群的品牌声誉。当然,大部分企业的优质产品保证了集群整体的健康稳定发展。

3.集群企业规模。扬中市大大小小从事工程电气的企业共有500-600家,其中具有领头作用的亿元企业约有40家,到目前为止,大部分为民营企业,暂无上市公司,预计在2015年将会有5家公司上市。

中国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2009年11月16日在京揭晓第十届中国电气工业100强榜单,扬中市5家企业入围百强。其中,大全集团有限公司位列第4位,比上年提升一位,并连续被评为最具竞争力企业,中电电气集团公司列第24位,南自通华电气集团列43位,华鹏集团公司列第52位,华厦电气实业集团列第88位。

(二)区域品牌管理能力

1.品牌定位能力。扬中电气作为扬中的支柱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经过30年的发展,在国内已经确立了明显的技术和规模优势。有最开始的“老三件”,桥架、母线、开关柜,以及现在的智能电器、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扬中市根据市场需求划分自己的生产力,充分的应对市场变化。

2.品牌传播能力。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扬中市有1万多人从事推销工作,正是凭借如此丰富的“销售员”资源而推动了全市经济的蓬勃发展。据说,“销售员经济”成为了扬中发展史上的时代标签。扬中依靠这种“销售员经济”,有效扩大了市场份额,并迅速崛起于全国输配电行业。直到现在,扬中市工程电气的销售网络遍布全国各个角落,一些大型企业甚至把销售触角伸到了国外,例如,南自通华的产品远销美国、德国、澳大利亚、东南亚等地。

3.品牌运作能力。面对金融危机等恶劣市场条件,扬中市工程电气企业依托科研院所,向电厂电器、船用电器、铁路电器、核电以及新能源电器五大领域全面挺进:大全集团、中电电气集团、南自通华等规模企业主动嫁接电厂、铁路、核电站、光伏发电等国家重点工程项目,与电厂配套的脱硫除灰系统、输送系统已逐步实现产业化,配电控制、发电系统开关柜等船用电器多数已取代国外进口;大全集团牵引直流开关设备、中电集团牵引变压器等铁路建设配套设备初具规模,已形成市场效应;银佳集团、天源华威、兆伏新能源等企业在风力发电、核电开关设备、光伏逆变器、变流器等产品上延伸开发,一批市场新品相继问世,抢占了市场发展先机。同时,作为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全国最大的工程电器工业原料市场,国家电缆桥架标准化分技术委员会、母线槽标准化工作站,通过国家实验室认可的国内低压电器检验站,国家级电力电器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均先后在扬中市集聚。

(三)区域品牌发展能力

1.品牌创新能力。目前,集群内部建立了3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家院士专家工作站。经过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有32家,国家级重点新产品70多项,已经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含量高、专业化配套强、协作紧密的产业链。2008年集群内部研发投入占GDP的1.89%,2009年已超过预计的1.91%,而江苏省13市研发投入的平均水平为2%,发达国家更是达到了4%,整体数据表明,研发投入较平均水平偏低。

通过对部分企业负责人的采访可知,在集群内部大型企业较注重自主研发,例如,南自通华每年研发投入8000万元,现拥有专利数量90件。它们的主要研发方式为自主研发,结合高校研究。而中小型企业则基本没有自己的专利,以贴牌生产为主导,但随着行业内部的竞争愈来愈激烈,中小型企业也在政府的扶持下投入部分资金,开始启动自己的研发项目。

2.人力资源能力。扬中岛虽然是长江流域第二大岛,但是相对周边的大型城市,并没有较大的能够留人才的优势,这种现象不仅仅存在于扬中,镇江市也不例外。镇江市政府针对这种现象开展“331计划”,即镇江市引进培育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三年(2008-2010年)行动计划。计划三年内每年引进10个领军人才团队和30名左右领军人才,到2010年引进培育30个领军人才团队和100名领军人才。扬中市政府同样也认真落实贯彻实施该项计划,目前计划进行情况良好。

扬中市的大全集团、南自通华、华鹏等都有自己的研发基地和相当比例的研发人员。大全集团拥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级电气检测站,科技研发人员600余人,博士、硕士以上高级专业技术人员110多人,科技开发能力和技术装备水平已居于国内同行业前列,在国家863计划项目以及一系列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上取得多项成果,每年有近10项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问世,累计申报各类专利250多项。同时大全在招揽人才方面也有自己的特色,大全的“大”,就是人才第一;大全的“全”,就是人才为王在扬中市不仅是大全,在南自通华它们也有自己的方式,比如以高薪、住房等来吸引人才和防止人才流失。

二、扬中电气产业集群品牌力的问题及产生原因

(一)品牌意识淡薄

扬中市的电气产业虽然大大小小五、六百家,扬中也因此获得中国工程电器岛的美名,但是在走访中我们发现大部分企业在树立集群品牌意识方面很欠缺。如调研中我们了解到南自通华电气公司明确表示和大全集团没有合作,只存在竞争。据分析,扬中电气产业集群发展现状还不够成熟,刚开始只考虑到自身利益,为了扩大企业范围而一心只想增加销售量,并且为了打出自己企业的品牌,而不愿与同类企业进行合作。

(二)恶性竞争

低于成本价的恶性竞争、人才抢夺、恶性举报等不良竞争也严重影响集群的健康发展。为了抢占更多市场,很多企业甚至用低于成本的价格进行交易,用高薪互相挖角人才。这种行为是十分不理智的,既阻碍同类企业的良好发展,同时也有损自身利益

(三)网络信息不健全

中国工程电气网,应因地制宜的结合扬中、扬中电气品牌、扬中电气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合理安排栏目。网页更新速度很慢,浏览者不能及时的获取所需信息,感觉处于一个空架子状态,网站的整体布局小气,没有行业门户的特色,其知名度、点击率不是很高。和浙江的一些大型产业集群相比,这方面显得相当不足。一些企业以为及时更新网站会泄露自己的商业信息,殊不知将自己封闭在一个狭小的空间,反而抑制了企业的发展。

(四)缺少研发专利技术和人才

虽然在一些大型企业有设立一些院士工作站,但数量还是相对来说较少的。一些企业还在使用挂名生产,只注重生产,而不注重开发。加上许多周边的大学生以及专业技术人才都想往着名的产业跻身,导致现在扬中电气企业缺少自己的专利技术和人才。

三、提升扬中电气产业集群品牌竞争力的策略

(一)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自主品牌,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力

着力抓好品牌创建,大力发展品牌经济,由成本优势向品牌优势、由制造产品向创造品牌转变,重点围绕主导产业——工程电器和新兴产业(新能源)强化关键部件的自主研发,注重自主知识产权的专利技术和自主品牌,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力。规模企业要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与配套企业组建战略联盟,形成与区域性共享品牌为纽带的专业协作体系,加快工程电器产业园区的集约开发。争取较多的创建国家级品牌,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二)做好企业规划,加强竞争意识

首先,各个企业要做好规划。要分析与竞争对手相比的优势与劣势,了解目标客户的背景和需求特点。其次,要将自己的优势与目标客户的需求相联系。最后若不能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则需要做的是提高自身能力,而不是盲目地去抢对手的客户。

(三)及时更新网络信息,加强交流与学习

加快更新网络信息,及时获取第一手的资讯;调整网站部局,突出扬中工程电器岛的特色;集群内各个企业之间加强交流与学习;政府发挥好纽带作用,比如可以定期开展企业交流与合作交流大会,对优秀企业进行表扬。

(四)加强与高校合作,大力开发专利技术和引进人才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扶持企业重大研发机构建设,引导企业从一般企业研发走向自主创新,鼓励企业在工程电器领域创成一批国家级品牌。加强企业与高校的合作,以促进新兴技术的研发。对中小型研发力量不足的企业要逐步引向依托专利技术型的发展道路上去。另外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大力引进高学历高素质有创新意识的人才,结合‘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和镇江市‘331计划’等人才项目,搭建企业与高端人才、项目的对接平台。对实现产业化且投产达效的高层次人才团队给予一次性创业基金奖励。此外,面对当今社会中很严重的结构性失业的情况,可以适当的开展一些针对性的培训,或者开设专门的职业技校,在解决自身问题的同时也缓解了社会压力。

四、结束语

当前,镇江扬中市电气产业集群面临着大好机遇。只要认清自身存在问题,加强品牌意识和合作意识,健全网络信息,加大研发科研技术和人才,一定可以形成家喻户晓的扬中电器品牌,从而带动整个地区的品牌竞争力。

[参 考 文 献]

[1]李光斗.品牌竞争力[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10

胡大立,谌飞龙,吴群.企业品牌与区域品牌的互动[J].经济管理,2006(5)

篇6

关键词:体育;竞技;行政机构改革;读后感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07)04-0017-02

《体育学刊》2007年第1期刊登了特约记者古柏2001年4月10日对我国最后一任国家体委主任、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第一任国家体育总局局长伍绍祖的采访记,题目是《20世纪最后十年中国体育改革回顾――伍绍祖同志采访记》。我对古柏同志秉笔直书的谈话记录(经伍绍祖亲自审阅过),读之再三,感慨万千。这篇谈话记录中有两个问题印象特别深刻。

(1)伍绍祖阐明了体育的总目标和根本任务,批判了体育就是“拿金牌”的观点。

有人认为,体育就是搞金牌的,和人民体质没有关系。伍绍祖否定了这个观点;有人说,体育是多目标的、多任务的,难分主次。伍绍祖说,必须明确,体育的总目标是增强人民体质,基本任务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体质关系到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设置体育部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提高人民体质,而不是拿金牌。”“党和政府办体育事业的根本目的是要解决全民族的身体素质。”并强调:“这个问题是我在90年代初期才搞清楚的,但现在许多同志,包括体育总局的一些同志,还只是想着拿金牌。”可以看出,伍绍祖讲的体育不要以夺金牌为目的,但他没有否定竞技体育夺金牌。

(2)伍绍祖以极大的勇气和胆识承认自己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群众体育没有搞好”。

伍绍祖坦言:自己“11年多来在体委工作中最大的失误是群众体育没有搞好。”“对中国人的体质不如日本人而感到痛苦”。说这个话,不仅要认识深刻,更要有很大的勇气和胆识。

他讲:“我们群众体育叫得多,做得少。对的指示,只重视‘发展体育运动’,而没有真正重视‘增强人民体质’。”“体委只抓金牌,不抓体质,是本末倒置,形而上学的。”又讲:“日本人现在对成绩无所谓,1992年奥运会上他们只拿了3块金牌,没有多少人发表相反的意见。”

伍绍祖同志的这篇答记者问,实事求是地总结了11年多来体委工作的功过得失,不抹煞成绩,也不文过饰非。中心问题是围绕着提出的、被《宪法》肯定的“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做文章,不仅对以往的工作作了回顾,还总结了经验教训,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关于增强人民体质的重要性,确实是关系到国家的兴旺、民族的强盛和人民的根本利益,.是13亿多中国人的大事,这是贯彻“以人为本”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怎么讲,也不会是夸大其词,言过其实的。

关于增强人民体质的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解决,挂一漏万,讲两点看法。

第一,体育和竞技的行政机构要进行重大改革。

伍绍祖讲:“既要搞群众体育,又要搞竞技体育,两者工作思路和方式方法大不相同,甚至大相径庭。”此话十分正确。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虽有联系,但这是两个不同质的概念,目的、任务、对象、原则、评价标准都有所不同;虽然都可以运动为手段,但方法(锻炼方法与训练方法)有所不同。在身体锻炼中,儿童、青少年、成年人的要求与方法有所不同;不同的竞技项目,要求和训练方法也有所不同。何况体育的普及和提高与竞技的普及和提高也有不同。这种不同,就决定了在行政领导机构体制上也应有所不同。

伍绍祖讲:“体育总局不只是为了金牌的,拿金牌是低一层次的事,是协会管的事。”“体育总局是管增强人民体质的,是实现增强人民体质任务的。”现在看来,无论是谁当国家体育总局的领导,要一手抓体育(群众体育),一手抓竞技(竞技体育),两手都要硬,而且把人民体质的事放在首位,但把全部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入“增强人民体质”,肯定是不可能的。作为国家体育事业总管的体育总局,也不可能将竞技的事业完全放手让协会去管。所以,我认为,伍绍祖的顾虑是好的,但未必能实现,故而认识上解决了问题还不行,还要在行政领导体制上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以我之见,国家管理体育(群众体育)和竞技(竞技体育)的行政机构应该分开,体育局专管体育,以体育的规律来管理体育;奥林匹克中心专管竞技,以竞技的规律来管理竞技。两个机构同属国务院领导,职责分明,并成立党组,以加强党的思想领导与组织领导。人力、财力、物力也作相应的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相得益彰,比翼齐飞,体育(群众体育)与竞技(竞技体育)双丰收。若仍由体育总局统一管理,势必顾此失彼。重竞技,轻体育;重金牌,轻体质,的局面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变。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解决谁当体育总局局长的问题,而是应该在管理体制上进行彻底改革,此项工作,现在就要开始作好准备,待北京2008年奥运会之后,有计划、有步骤的从上到下逐步推行。

第二,增强人民体质,单靠体育行政部门不行,必须要有教育、卫生等部门的密切配合。

影响人的体质的原因很多、很复杂,有缺乏身体锻炼和锻炼(训练)不当的,也有受遗传、环境、疾病、营养、劳逸等多种因素影响的,体育行政部门一家既不能全包,也包不了。因此,必须有教育、卫生、环保等部门的密切配合才能奏效。目前影响青少年体质最主要的因素是课业负担过重,不要说缺乏锻炼身体的时间,就是连必要的睡眠时间也严重不足,更谈不到休闲玩乐。西方国家的学生基本没有家庭作业,而我国是做不完的课外作业和复习检测题,不仅是体力负担重,精神负担也重,近视眼发病率居高不下,神经衰弱也时有发生,这怎么能使体质增强呢?在睡眠不足和没有休息的情况下,再去锻炼身体,对健康有损无益。以往体质问题未能得到有关部门应有的重视,这不仅是体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失误,更是教育行政部门工作的失误。

篇7

【关键词】后奥运时期 群众体育 发展对策

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不断深入和落实,河南省的群众体育事业也取得较大的发展,人民体质得到了提高。但是目前我们也应清楚地看到,河南省群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与新形势下的发展要求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如何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快速提高河南省群众体育的整体发展水平、唤起河南省全民健身运动的热潮,是目前河南省体育社会工作者面临解决的一个新课题。

河南省群众体育现状的回顾与发展

河南省群众体育的发展一直具有良好的传统和坚实的基础,在改革开放以后也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进步。

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是发展体育的基础。随着河南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尤其是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工作开展以来,河南省体育场地设施大有改善。2004年颁布的《河南省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以奖代补的办法》,更加有效地提高了河南省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速度。大量体育彩票公益金的投入,也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河南农村体育设施的现状,有力地推动河南省全民健身活动的深入开展。

2007年是河南省积极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第二阶段(2005-2010)工作任务的重要一年,提高全省体育人口的数量成为本阶段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在一系列群众活动的推动下,河南体育人口不断增加,仅“省直三八妇女健身周”和“省直体育健身活动日”,参加人数就超过了10万人。 “月月有活动,阶段有,常年不断线”,是河南省全民健身的显著特点。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临近期间,河南省体育部门抓住北京奥运会促进群众体育快速发展这一历史机遇,大力开展全省群众体育活动,把全民健身引向了更深入、更广泛的发展空间,不仅为北京奥运会营造了浓郁的氛围,也把我省的群众体育活动推向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更是对河南省的全民健身活动的开展起到了一个推波助澜的作用。我省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上勇于拼搏,再创辉煌,让河南的父老乡亲分享了体育发展的成果和骄傲。在河南近1亿人口中,农民占大多数,并且是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较低的部分。因而,以农民问题为核心的“三农”问题,成为全面建设河南小康社会的核心和难点。河南省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也是如此。现实说明,目前我省农村体育发展水平缓慢和农民体质健康状况落后已经成为全面建设河南小康社会中相当突出的问题。后奥运时代群众体育发展面临的困境与挑战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极大地增强了我国人民群众的健身意识,也促进了全民健身运动的广泛开展。但长期以来,河南省体育工作者更多地把注意力投向了竞技体育中,对群众体育的关注更多地侧重于政策的指导,缺乏对影响群众体育发展本质上的、深层次的探究。这在很大程度上阻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

陈旧、偏颇的体育观念影响着群众体育的发展,农村体育是工作难点。长期以来,河南省农村教育普及率较低,体育健身意识发展普遍不成熟,一部分农民对体育的理解和认识仅停留在竞技运动的层面上,缺乏自觉投身与参与;另一些农民则错误地认为从事农业生产的体力劳动者不需要体育锻炼,日常的田间劳作就可以达到强身健体的作用。这些观念直接影响着农村体育事业的发展。于此同时,我们长期以来都在强调城市文化对农村的导向与表率作用,忽视了农村文化对城市文化形成的基础作用。

群众体育管理体制不够健全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一直沿袭计划经济下的管理模式,认为群众体育是单纯的公益事业,只能由政府来提供和包办,不重视发挥市场主体在开展群众体育方面的实际作用,这一方面造成了政府单一的供给能力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参与性健身需求的矛盾日益突出;另一方面也制约了群众体育健身娱乐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目前我国县以下的行政机构中管理体育的部门很少,河南省也不例外,负责群众体育工作的人员大多属兼职,且管理者缺乏专业知识和相应的培训,基层群众体育的公共事务管理工作,全部由县体育局或合署的行政机构承担。这种管理现状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群众体育的发展。

逐步完善群众体育发展中的政策法规是发展群众体育的关键。河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制定体育政策法规应广泛地涉及城乡各地和各类人群,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尽管河南省体育法制建设在近几年来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随着体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和体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群众体育的法规建设相对滞后已是不争的事实。针对群众体育领域中出现的许多新问题、新矛盾,河南省制定群众体育的政策法规缺乏明确的法律依据和行之有效的法律手段。与西方等国实行的“体育自治、政府协助”的管理方式相比,河南省体育领域的行政干预现象还很严重,必须尽快立法规制,改变这种现状。

后北京奥运时代群众体育的发展对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唤起了国人极大的体育热情,掀起了全民健身的热潮。奥运会后,群众对体育健身的热情和积极性将会进一步增强,对体育的需求也会要求更高。这就要求我省体育工作者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推动河南群众体育事业发展再上新台阶。

领会全面建设小康、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涵,确立群众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明确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宏伟目标,提出要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体育是社会主义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因此,我们要顺应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牢牢确立群众体育优先发展战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通过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来提高河南省全民健康素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既是河南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群众体育工作的客观需要,也是以人为本,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对群众体育的本质要求。

把握群众体育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城乡体育的发展。河南省过去受经济和社会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参加体育活动人群呈现出老年人、青少年多,中年人少的两头大中间小的“哑铃状”。近年来,随着河南省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和物质文化生活的进一步提高,参加体育活动人员的年龄已逐步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健身条件的要求已越来越科学化。客观情况的变化要求改变政府一家办体育的状况,而转向以政府为主导、各种社会力量协办体育的态势。这也要求河南省群众体育发展要在全面、协调上下工夫,统筹兼顾城乡、区域之间、不同人群之间的利益和需求,建立健全政府统筹协调、体育部门具体管理、其它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各方面共同兴办和支持、全民积极参与的群众体育管理发展机制。

抓好活动、组织、场地、宣传四个重要环节,开创群众体育发展新局面。在活动的组织上,要以人为本,继续抓好“五个千万人群”的活动,在全民健身月期间集中组织开展群众基础广泛、喜闻乐见、不同形式和规模的健身活动。同时要继续大力实施中原品牌带动战略,以点带面,多点并举,推动群众体育活动的全面发展。

在组织网络建设上,更加明确政府履行社会公共服务,提高人民健康素质的职能,充分发挥工会、妇联、学校、农村村委会等群体组织和基层文化体育组织的作用,加强对各类体育健身活动站(点)的规范管理,发挥学校体育组织管理人才的优势,建立健全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与培训机构,同时要积极构建群众体质监督网络,定期开展群众体质测定工作。

在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上,要注意发挥区域优势,统筹城乡发展,重点扶持老区、贫困地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要充分利用好体育彩票公益金,多主体、多渠道投资兴建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积极整合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同时要发挥农村学校作为农村体育资源聚集地的作用,加快新时期河南农村体育的发展建设。

在舆论宣传上,要加强传播媒介的宣传力度、广度、提高认识,更新观念;积极营造体育锻炼氛围、不断强化中原农民的健身意识。

结 语

篇8

(一)全县文化艺术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以文艺座谈会精神为指导,坚持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促进全县文化艺术创作极大繁荣;广播电视有效宣传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优化,到“十三五”末基本建成上下联动、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普遍惠及;文化惠民工程稳中求进,争质保量。

(二)体育实力增强。各类政策资金向农村倾斜;社会办体育领域更加广泛;更加注重群众体育发展,各类群众体育竞赛活动丰富多彩;全民健身各项工作成绩进入全市先进行列;竞技体育在全市排位进入前列;不断优化体育竞技项目结构,提高竞争力;提高体育竞赛组织能力;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

(三)文化产业提档升级。形成初具规模的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进一步提升;优势产业保持发展;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不断显现;鼓励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二、大健康产业“十三五”工作重点

(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文体广电基础设施实现合理布局。筹建文体广电活动中心,占地面积50亩,拟投资0.36亿元,以满足广大群众体育锻炼、文化活动的需求。

2、争取资金为60个行政村修建农村健身广场,并为100余个行政村配发健身路径,争取在2020年实现健身路径全县覆盖率达100%。

3、争取上级资金修建一个标准化足球场,建设一个集篮球、排球、乒乓球等为一体的综合性体育馆,以满足基层群众体育活动的要求。

4、争取资金修建临清古城遗址保护项目,2016年下半年做出保护规划。

(二)社会文化事业。

1、大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扶持民间文化组织,提升群众参与度,繁荣业余创作,力争有作品获省、市级奖项。

2、打造区域化图书馆联盟,实现资源共享,建设数字化图书馆,普及图书自助借阅,健全图书馆服务网络。

3、实施好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工程,保质保量完成“一月一村一场公益电影”的目标任务。

4、提升农家书屋工程效率,建立以基层群众为主的选书机制,更新一批适应农业生产和留守儿童需要的书籍,探索提高书屋综合效能的办法。

(三)体育事业。

1、加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群众组织配合、各类协会互补的全民健身组织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组织网络,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队伍。增加经常参加体育人口,提升经常参加体育活动人口所占比例。

篇9

[关键词]体育强国;高校体育;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4)03 — 0162 — 02

同志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总结表彰大会上提出“我国要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的战略思想”。〔1〕由此,我们国家开始致力于体育强国的建设,体育科学的专家学者们也纷纷对此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体育综合发展水平的评价,主要表现在竞技体育的国际竞争力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水平。〔2〕学校体育是群众体育的原动力,学校体育承担着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的重任,少年强则国家强。〔3〕高等学校体育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应发挥出自己的独特优势,担当起时代赋予的重任,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并向社会开放;加快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

1.体育强国与学校体育

体育强国是对一个国家体育发展能力和竞技水平的综合体现,是指群众体育体育发展普及的程度,竞技体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水平,学校体育的完善程度,体育产业的发达程度。〔4〕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具体体现。学校体育的竞技水平、完善程度和群众体育的发展是体育强国的基础,体育强国的基础又表现在学校体育人才强国和体育教育强国两个方面。学校体育应该承担体育强国排头兵的重任,因为每名青少年都要接受系统的学校体育教育,学校体育教育的成败,直接关系到我国体育人群的素质,关系到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关系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发展,关系到世界体育先进文化思想的传播。

2.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优势分析

2.1精英人才的优势

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主力军,学生是祖国未来发展的栋梁,是学校体育建设的生力军,这些精英人才将是实现体育强国、实现中国梦的基石。高等学校是体育专家学者的摇篮,这里聚集着众多的体育教育的精英人才,充分发挥他们的体育专业知识和技能,激发他们投身体育教育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修养和综合素质,并带动和影响身边的人群参与科学的体育健身,达到为体育强国培育适应性强的体育人才的目标。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是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方法,养成参与体育活动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树立终身体育观的重要阶段。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中国高速发展的建设者,是体育强国的践行者。他们的体质健康状况,参与体育锻炼的程度,实现终身体育的能力,对身边人群的积极影响,是确保体育强国早日实现的基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大学生智力水平较高,对体质健康状况有正确的认识,对健康知识和科学健身的方法掌握较快。通过高校的体育教育使大学生们都成为体育人群,都成为社会体育的指导者,都成为科学健身的引领者,将是高校体育教育强国的重要任务。竞技体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应是竞教相结合,利用高校优质的体育人才资源,提高竞技体育人才的人文素质,这既能提高竞技体育的软实力,也能为实现体育强国提供保障,即能弘扬奥运精神,又能贯彻科学发展观,竞教相结合的推进,已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

2.2体育场地、器材的优势

体育场馆和体育器材是学校体育的基本保障。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和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能有效激发学生的体育参与度。在我国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大环境下,高等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相对较完善,投入的经费相对较多。这对大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体育活动,培养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养成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习惯是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激发了大学生参与体育学习的热情和体育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个性和自身的特长,挖掘了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潜能。完善的体育场地设施是培养多方面高校竞技人才的基础,为大学生的竞技训练提供了全方位的平台。

2.3完善的体育教育体系的优势

高等学校具有完善的的体育教育体系,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以接受系统的体育教育,对体育学习形成正确的认识,掌握科学健身的理论和实践方法,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体育教育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思想,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掌握科学健身能力为终极目标,体育与竞技相结合,达到增强体质,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要以基础知识、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的学习为基础,着眼于学生终身体育的需要,为群众体育奠定基础;学校体育应具有自身创新的能力、世界性和民族性的特点,为体育强国培养竞技体育和民生体育人才。

3.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发展途径

学校体育是体育强国竞技人才的资源库,学校体育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培育出竞技体育品德兼备的人才,储备高水平的竞技体育人力资源;学校体育还是建设体育强国的助推器,学校体育已由“应试教育”走进“素质教育”推动体育必修课与课外体育、体育文化活动相结合,形成了体育课内外一体化的教学体系。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已经进行了有效的融合与发展。高等学校体育强国的发展途径应为:

3.1加强科学健身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

我们都知道运动健身的重要性,学校体育应普及科学的健身知识教育,发挥体育健身育人的功能,促进广大学生健康发展。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使广大的青年学生了解自己的身体发育水平,对自己的健康状况有一个正确的评价,掌握科学健身知识和技能,能自觉锻炼身体,提高体质健康水平,最终实现终身体育。大学生面临就业等多重压力,心理负担较重,最终达到身体和心理健康的最终目标。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教育应系统的进行体育卫生保健知识、体育欣赏、体育文化、体育健身理论等等科学健身知识的教育,使学生明确大学体育的目的,积极参与到科学健身之中。在学校体育教学中还要注重学生顽强拼搏、积极向上、团结友爱、民族自豪感等的培养,从而提高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使大学生走向是会后,始终保持拼搏进取、乐观向上的良好精神面貌。

3.2培养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

在体育强国的建设中,我国体育工作的重点已经有重点发展竞技体育转移到重点发展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建设之中,重点发展民生体育。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的建设是体育强国的基础。〔5〕社会体育指导员是促进和实施全民健身、终身体育的引领者。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在群众体育中进行组织管理、锻炼指导、技能传授的体育专业类人才人员,是建设体育强国的一支强有力队伍。高等学校聚集了我国的精英人才,他们的生活习惯将对身边的人群具有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大学生在校期间接受了系统的体育教育,享有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等条件,加上积极先进的思想觉悟,他们必将成为体育强国的建设者和实现者。培养大学生服务社会体育的意识和能力,把他们培养成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使他们走向社会后成为优秀的社会体育的实践者和引领者,是实现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基础。

3.3加大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并向社会开放

要加快体育强国的进程,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体育强国,必须要高度重视体育场地的设施建设,丰富竞技体育项目,改善体育设施,促进体育改革的创新。体育设施的建设是学校体育的关键环节,良好的体育设施是确保高等教育培养健康体魄合格人才的基础。现阶段,我国群众体育场地、器材的匮乏,严重制约体育强国的发展。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应在保障体育教育教学任务完成的基础上,尽量提高场地设施的使用率。可以利用空余时间,面向学生,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学校优质的体育场地设施资源对社会的开放,可以解决现阶段社会体育场地设施紧缺的问题。使更多的人群加入到科学健身的行列,接受高等学校校园文化的熏陶,最终实现体育强国这一根本目标。

3.4加快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

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是以体育资源为载体,以社会主义体育制度为框架,构建多元化、全方位的融合互动,相互交流探索,共同提高资源共享。学校体育是社会体育的缩影,是学校综合实力和影响力的侧面反映,时时体现社会体育发展的状况和出现的问题。首先加快体育人才的融合发展,学校体育拥有大批知识丰富,竞技能力强的教师队伍。社会体育拥有大批有经验,掌握新兴体育竞技项目的体育指导员。这些高素质体育人才的融合,可以有效发挥其拓宽知识结构、挖掘创新能力,为体育强国培育适应性强的体育人才;其次促进体育设施的融合发展,学校体育场地、器材设施,除了上课教学、训练使用,其余时间(周末及假期)都被闲置。社会群众体育则都是在街道、社区、公园等非正规的体育材场所进行体育锻炼。将体育设施合理地融合配置,提高了其使用效率,实现了资源共享,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发展;加强体育观念、体育文化的融合发展,学校体育树立“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而社会体育具有灵活性、自主性和趣味性。二者的融合,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即促进了体育事业的发展,又发挥了体育的价值和功能。学校体育具有竞教相结合的体育学习氛围,社会体育拥有趣味性强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活动,学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文化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和相互制约的,将它们融合在一起,即拓展了知识、锻炼了身体、提高了技能,又促进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体育强国奠定基础。

体育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与学校体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是密不可分的,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强健体魄的复合型人才,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高质量完成,必将提升群众体育健身的科学性、竞技体育发展的可持续性,有效地增加我国的体育人口,进而进一步加快体育强国建设的步伐。

〔参 考 文 献〕

〔1〕.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董翠香,茹佳,季浏.体育强国视阈下中国学校体育发展方式探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1):88-92.

〔3〕王庆环.学校体育 圆中华民族一个强国梦〔N〕.光明日报,2008-08-20.

篇10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深入开展群众体育活动,进一步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竞技体育运动水平,积极备战市十五届运动会,着力培养*籍优秀后备人才;精心办好县七届运动会;加快体育产业发展,大力培育体育市场,积极探索体育场馆市场化运营的新思路,求实创新,全面推动*体育事业发展。总的目标是:围绕打好市运、办好县运的目标,切实做好一些工作。

二、群众体育以人为本,管理要有新内容,提高群众健身科学化。

一抓活动开展。县级安排重大群众体育赛事*左右,同时,加强指导社会各层面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体育活动,组织开展好富有特色的群众体育活动。明年将举办第三届社区运动会,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月活动。

二抓设施建设。继续抓好体育设施的建设,建设全民健身路径50条及门球场、篮球场等努力改善群众健身条件。

三抓网络组织。加强体育总会各个单项协会社团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发挥协会社团在体育竞赛、培养裁判队伍、指导全民健身等方面的作用,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提高协会社团在组织体育活动、体育竞赛执法、指导体育锻炼的能力。加强村(社区)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和骨干培训。村和社区体育组织实现“全覆盖”,做到村村都有兼职人员组织体育活动,抓好社会晨晚练队伍管理,并加强指导。

四抓体育强镇(乡)的争创工作。积极指导西店镇、长街镇创建省体育强镇。

三、竞技体育管理要有新举措,提高运动水平

一抓参赛。明年的重点是打好市十五届运动会的仗。在项目的选择、人员的挑选等方面我们将积极与各业训点(学校)加强联系,做好参赛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取得好成绩。

二抓办赛。明年一是举办县第七届运动会。在项目设置、资格审查等方面作出努力,使赛事能办得热烈、隆重精彩;三是承办中韩跆拳道比赛,这将成为我县首次承办国际级赛事;三是承办中日韩u12足球邀请赛暨全省u12足球比赛;四是承办市第十五届运动会有关项目比赛;五是配合开游节举办有关体育赛事。

四、体育市场。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与公共服务,加大体育产业的宏观管理和服务力度。

一抓市场管理。强化体育市场,转变体育市场的管理方式,研究中介组织在体育产业发展中如何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