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调研范文

时间:2023-10-12 18:02: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调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保护调研

篇1

关键词:环境保护 重要性 措施

一、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长春市环保局公布的报告显示,长春市2016年环境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空气优良天数291天,其中优55天,良236天,轻度污染以上天数75天,轻度污染以上天数中,五级重度污染以上天数6天。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18天,重度以上污染天数比上年减少44天。空气中主要污染物可吸入颗粒物(PM10)、细颗粒物(PM2.5)浓度均值分别为78微克/立方米、46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别下降了29微克/立方米、20微克/立方米。虽然空气污染较2015年有明显好转,但是轻度污染以上天数还是多达75天,轻度污染以上天数中,五级重度污染以上天数多达6天,显然空气污染还是非常的严重。今天,提起环境保护,几乎没有人会反对,但是真正做到自觉长久地保护环境、保护资源,还有许多工作在等待着我们去做。我认为首要的就是要在全民族树立起环保意识,具体地说就是树立资源意识,生存意识。要让大家都认识到,保护环境与资源和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不仅是关乎子孙后代的千秋大业,而且已经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今天的生存!只要我们从自己做起,从小事做起,大家共同努力,持之以恒,就一定能为社会、为自己留下一片碧水蓝天。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保护环境,认为保护环境关系到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和长远发展,是造福当代、惠及子孙的事业。多年来,中国政府将环境保护确立为一项基本国策,把可持续发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采取一系列措施加强环境保护。特别是近年来,中国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环境保护事业,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全面推进、重点突破,着力解决危害人民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坚持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进步,强化环境法治,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经过努力,在资源消耗和污染物产生量大幅度增加的情况下,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加剧的趋势减缓,部分流域污染治理初见成效,部分城市和地区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工业产品的污染排放强度有所下降,全社会环境保护意识进一步增强。

二、加强环境保护的措施

环境污染不仅威胁人类的健康和安全,还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所以,有关部门逐渐认识到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积极寻求各种环境保护方式。

1、健全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

(1)要抓紧制订有关土壤污染、化学物质污染、生态保护、遗传资源、生物安全、臭氧层保护、核安全、循环经济、环境损害赔偿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只有完善了相关的法律法规建设,才能够在环保工作中做到有据可依,才能为环保工作的开展提供可靠的制度保障。

(2)要加大对各类工业开发区的环境监管力度,对达不到环境质量要求的,要限期整改,工业废弃物是造成环境污染的重要因素,所以加强工业生产的管理和控制,可以有效的提高环境保护的工作质量。

(3)要完善对污染受害者的法律援助机制,研究建立环境民事和行政公诉制度,以通过法律形式对一些破坏环境的违法行为进行惩戒,达到警示的作用。

2、健全环境管理体制,完善环境监管制度

(1)建立健全“国家监察、地方监管、单位负责”的环境监管体制,加大国家对地方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执行环保法律法规情况的监察力度。

(2)要实现地方政府对本辖区环境质量负责,组织落实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任务,因为地方政府机构对于该辖区内的环境问题的掌握比较全面,所以更加适合开展环保专项治理工作。

3、建立环保机制,增加环保资金投入

(1)要加大政府环境保护投资力度,各级政府要将环境保护投入列入本级财政支出的重点内容并逐年增加,加大对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环保试点示范和环保监管能力建设的资金投入,确保环保行政管理、监察、监测、信息、宣教等行政和事业经费支出,只有资金和技术作保障,才能够顺利的开展各项环保工作和污染治理工作。

(2)要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城乡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和有关工作的投入,完善政府机制,多渠道筹集社会资金,鼓励各类所有制经济积极参与污染治理设施投资和运营,支持有条件的投资建设污染治理设施。

4、推动环境科技进步,加强环保队伍建设

(1)要强化环保科技基础平台建设,将重大环保科研项目优先列入国家科技计划,积极组织对重大关键和共性技术的科技攻关,重点组织对饮水安全、污水深度处理、资源循环利用、燃煤电厂脱硫脱硝、汽车尾气净化处理等重大环保技g的科研开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信息、生物、新材料等高技术在环保领域的应用,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推广先进适用的环保技术。

(2)要健全环境监察、监测和应急体系,规范环保人员管理,强化培训,提高素质,建设一支思想好、作风正、懂业务、会管理的环保队伍。

5、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6、增强全社会环境意识

篇2

近年来,随着县域经济的加快发展,__在以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过程中,已探索出一条加快科学发展,促进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之路,极大地增强了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势头,人民生活水平、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能力得到较大提高。当前,人民群众对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尤其是党的十提出:全党全国上下要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严峻形势,如何合理开发资源,有效保护环境,全面提升环境质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件头等大事。

(一)增强环保意识,树立良好的法制观念。加大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宣传及培训教育力度,提高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充分利用__县委政府网、__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环保法律法规,增强全民参与环境保护意识。县政府每年应至少召开一次全县环境保护工作大会,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着力宣传培训环保各项法律法规及制度。县环保部门要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对企业管理人员和环境执法人员进行法制教育及各项业务培训,提高企业企主及环境监管干部对资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水平,进一步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和依法行政能力。在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监管工作中,尤其是要加强对《宪法》、《矿产资源法》、《环境保护法》的学习了解。如我国《宪法》规定:国家保障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自然资源;《矿产资源法》规定:保障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禁止任何组织或者个人用任何手段侵占或者破坏矿产资源,使用人有管理、保护、合理利用的义务。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全县各级各部门及广大人民群众要增强环保意识,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自觉参与到全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中来,树立资源保护与节约集约利用意识,加强环境污染监督。环保部门要通过法律手段构建公众参与环保长效机制,建立环保法制宣传效果与行政问责制度,确保企业法人和公众环境保护法制意识的提高。

(二)优化产业布局,合理设置矿权。根据全县资源分布的区域特征、环境承载能力,大力发展能源经济、城市经济、生态经济和区域经济,优化区域产业布局,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从源头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大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严格执行产业政策和环保标准,淘汰一批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落后产能。严禁新上污染环境建设项目。按照生态建设产业化、产业发展生态化要求,大力发展优势特色经济,加快环保发展产业,大力推进节能、节地、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推动清洁生产。要发展生态经济,生态农业,全面提升产业经济水平;发展区域经济,打通交通大动脉、积极融入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圈;要发展城市经济,重点打造建设能源化工基地服务业中心,大力发展制造业、精细化工业,不断提升第三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始终坚持资源开发和环境保护并重,以改革创新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尽快将全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下大力气将经济砝码向低耗能、低污染产业转移,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产业转移,向旅游文化业、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转移。全县在新设置矿权和布局产业时,要强化规划,科学编制矿权设置方案,从源头上杜绝产业布局不合理问题。政府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对现有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不合理的企业,严格按照国家、省市资源开发整合意见相关要求,加快推进资源开发整合,实现资源重组改造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关闭一批高污染、高耗能企业,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集约化生产,努力实现产业布局和矿权设置合理目标。

总之,资源是人们生存的基础,环境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空间,环境是生存之基、发展之本,合理开发利用资源,有效保护环境是为人民谋利、为子孙造福。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和民心工程,我们一定要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科学发展为统领,开拓创新、真抓实干,为全力推进__县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篇3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必须符合生态环境演变的规律,必须合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必须体现环境保护自身特点与规律,必须遵循法治化建设的要求。由于国情和省情的差异性决定了环境保护道路的多样性,为此,××省的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要从国情、省情出发,要遵循生态演变规律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要把发挥政府的作用与市场机制的作用结合起来,把经济手段、法律手段、技术手段与行政手段有机结合起来。要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中把握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

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与框架构建

(一)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分类

从制度的属性来分,环境保护制度由正式制度和非正式约束制度组成。从制度的实施手段来分,环境保护制度分为强制性手段、选择性手段和教育手段3种。从制度的责任主体来看,环境保护制度主要包括针对政府环境管理主体的环境管理制度、针对企业环境治理主体的环境治理制度和针对公众环境监督主体的环境监督制度3类。

(二)环境管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完善环境管理体制

一是创立流域环境管理机构,增强环境管理的科学性、统一性。二是强化综合决策和协调体制,明确政府各部门的环境管理职能。三是延伸环保机构“触角”,完善基层环境管理体制。四是完善环境管理机关的内部行政体制。

2.完善环境保护制度供给机制

一是要切实发挥规划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二是要加快环境标准制订。三是要创新有效的环境政策。四是要不断完善××省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

3.完善自我约束机制

要全面推进依法行政,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有效履行地方政府的环境保护责任与义务。强化外部监管,加强环境监督管理约束机制建设,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政府环境管理的自我约束机制。

(三)环境治理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强制性制度建设

企业(排污者)大都是以追求经济效益为目的,而获取高额利润的有效途径就是降低生产成本。因此,要通过完善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制度,监督企业(排污者)依法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防止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对环境造成污染,并转嫁给社会或其他治理主体。从预防性强制制度来看,预防性制度管理理念要从浓度控制和末端控制向总量控制和全过程控制转变。从制止性强制制度来看,主要包括饮用水源环境保护制度、污染限期治理制度、污染强制淘汰制度、重点监管区制度等。

2.激励性制度建设

要按照“排污要成本,治污有效益”的原则,制订一套以环境经济政策为主、非正式约束制度为辅的激励机制。就目前而言,一是要通过设立环境污染整治专项资金,调动企业治污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要建立企业环境信用制度,对企业实行环保信用管理;三是要结合污染减排的形势,研究提出排污交易的制度,研究和建立绿色金融、环境责任保险、上市公司环境绩效评估制度,促进资本市场的绿色化进程,保障环境治理主体的“治污收益”;四是要完善排污收费制度,真正体现排污收费的经济杠杆作用等。非

正式约束制度是企业(排污者)自我规范环境行为的重要手段,积极推进企业清洁生产、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环境标志产品认证等制度。在完善非正式约束制度方面,还应注重企业环保社会责任制度建设,研究制定相应的社会责任标准,逐步建立企业环保社会责任认证体系,强化媒体监督功能,促进和激励企业确立社会责任的意识。

3.惩罚性制度建设

惩罚性制度应包括宏观的环境政策调控和微观的具体环境侵权行为的惩罚。要从宏观角度形成全社会推进节能减排行动的宏观调控政策,从微观角度打击违法企业(排污者)故意对他人或公共环境利益造成损害的环境侵权行为,解决“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问题,提高环境违法成本,有效防止企业环境成本外部化。

(四)环境监督主体的制度框架构建

1.公开性制度建设

环境信息公开是社会公众参与环境管理的重要前提,要将信息公开的途径、形式和程序做出详细规定,使社会公众参与既名正言顺又有章可循。

2.参与性制度建设

要进一步拓宽环境保护社会公众参与的渠道,建立健全社会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环保部门依法决定相结合的环境行政民主决策机制,完善环保部门的内部决策规则和行政决策程序。

3.监督性制度建设

要加强社会公众、民间环保组织和非政府组织监督性制度建设,对环境管理主体的不作为或作为显失公正的行为,对环境治理主体造成环境污染事故、危及环境安全等行为进行社会公众监督。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行与环境保护有关的非正式制度,完善有关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体系,特别是要进一步发挥媒体的作用,在全社会形成“保护和改善环境为荣,破坏和污染环境为耻”的良好氛围。

环境保护制度建设的四个重点

(一)加强和改进环保规划工作

要建立层次分明、功能清晰的规划体系,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确保规划的前瞻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一是统筹发展规划;二是实施空间区划;三是推进专项规划;四是制订区域规划。

(二)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与管理

要根据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修订权限,从××省的环境特征、产业特点和环保工作需要出发,制定符合现阶段经济社会实际和发展需要的环境质量、污染物排放地方标准及重点污染行业环境准入标准。主要包括:积极编制××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规划。提出××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的制定计划,建立项目库,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重点确定2009~2012年××省地方环境保护标准制修订目录。加强地方环境标准建设。一是环境质量标准建设;二是污染物排放标准建设;三是其他环境保护标准建设。

(三)完善和创新环保政策

1.制定和完善环境管理政策

一是要全面推行规划环评;二是科学实施总量控制制度;三是严格落实环境管理责任制;四是完善污染减排制度;五是加快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六是强化交接断面水质管理制度;七是继续推进重点监管区制度;八是积极推进社会公众参与制度。

2.改革和创新环境经济政策

一是健全完善生态补偿机制;二是探索建立排污总量指标的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三是规范和完善排污收费机制;四是建立和完善环境财税政策;五是探索完善绿色系列政策。

3.推进和落实环境技术政策

制定和完善污染防治技术政策,筛选适合××省的污染控制最佳可行技术,一批污染控制技术要求和工程技术规范;鼓励或限制发展的环境技术、装备目录。推行清洁生产审核,逐步健全鼓励企业持续开展清洁生产审核的引导机制。推广环境管理体系(iso14000)认证,加强引导环境标志产品认证。

(四)完善和强化环保法规体系

在国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框架下,通过立足××省省情与借鉴其他省份先进经验相结合,通过制定新法和修订现有法规规章相结合,进一步完善××省的环境保护地方法规规章体系。一是要重视环境法制基础和空白领域环保立法研究;二是多方法分层次推进人大环保立法工作;三是积极推进政府规章的制订。

环境保护制度实施的六大执行体系

(一)组织保障体系

要形成环境管理既统一监管又分工协作的部门协调机制,同时要建立健全责任分解,落实考核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要进一步完善区域协调机制,要进一步充实环保工作力量;要进一步明确局内各部门的制度建设任务,做到各负其责。

(二)监测预警体系

近期要重点建设和完善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系统、重点污染源在线监控系统、应急预警体系、环境监测监控平台等,做到数据准确、传输及时、方法科学;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污染物排放的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和及时响应各类环境突发事件,使环境管理形成主动、事前、预防、积极的环保工作新格局,确保环境安全。

(三)技术支持体系

必须大力发展环境科学技术,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从环境战略研究、环境政策和立法研究、环境应用科技和环境标准研究等方面,选择一些具有一定基础和优势、关系××省环境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集中力量率先突破。加快推进环保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创新研究团队和科技创新基地建设,以技术创新促进制度建设。整合资源,加强合作,充分发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的技术优势,成立由知名专家组成的××省环境保护制度体系建设智囊团,为××省环境规划、标准、政策和法规的制定修订工作提供技术咨询。

(四)设施支撑体系

要按照城乡统筹的要求,规划各类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和完善城乡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工业废水、工业危险废物、医疗废物、污泥等集中处理设施。加快推进城乡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和运行的一体化、标准化进程。

(五)执法监管体系

应重点针对××省环境执法面临的问题,加强环境执法队伍建设,提高执法人员素质和能力,健全完善环境执法监督体系,做到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力、高效运转,切实把环境保护纳入法治化轨道,维护环境保护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严格落实环境保护行政执法责任制,完善部门联合执法和重点环境案件移送督办机制,通过挂牌督办、事后督察、责任追究等措施,加大环境执法监察力度。

篇4

关键词:新媒体;著作权;侵权

目前,随着科技不断发展,QQ、博客、微博、飞信、微信、电子图书、数字电视等新兴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学习知识的主要渠道。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发展,全国网络侵权案件明显呈上升趋势,新媒体环境下的著作权侵权案件接连发生,如谷歌数字图书馆侵权事件、百度文库侵权事件等重大案件发人深思。研究解决新媒体环境下的著作权保护问题,有利于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激发著作权人的创作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利于促进文化大繁荣大发展。为此,课题组开展了关于新媒体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调查与研究,并提出了新媒体环境下加强著作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新媒体环境下著作权侵权现状

(一)影视作品网络侵权案件呈明显上升趋势

随着网络技术的进步,网络视频也迅速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网络视频在带给人们视觉盛宴的同时,影视网络侵权盗版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网络视频行业有序发展的一个毒瘤。2010年,上海市各级法院共受理一审网络著作权民事案件794件,其中涉及影视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案件566件,占一审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总数的71.3%。[1]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侵犯影视作品信息网络传播权的行为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方式:未经许可将影视作品直接上传到网站;未经许可为用户上传影视作品提供存储空间;网络搜索链接侵权;P2P软件侵权等[2]。目前,比较典型的影视网络侵权案件如下:乐视网指控CNTV涉嫌盗播其独家网络著作权剧《光荣大地》,并针对CNTV百度台、CNTV西柚台、CNTV主平台共3个平台共134部侵权影视剧完成了取证工作;CNTV反诉乐视网,指控乐视网侵权其独家版权内容《舌尖上的中国》并索赔80万;迅雷指控CNTV盗播其独家网络版权的两部电影。

(二)网络游戏著作权保护形势不容乐观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第3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至2012年6月底,我国网民数量达到5.38亿人,互联网普及率已经达到39.9%,其中网络游戏用户达到3.3亿人,占网民人数六成以上。调查显示,网络游戏不断发展壮大的同时,网络游戏著作权遭受侵犯的形势也较为严峻。例如,腾讯游戏被外挂侵权案、深圳市网域计算机网络有限公司指控上海摩力游数字娱乐有限公司旗下产品《宝贝坦克》剽窃其自主研发的《英雄岛》游戏角色形象的著作权侵权案、喜羊羊与灰太狼著作权人状告网游侵权案等。这些案件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犯罪不断创新手法,整体呈现出作案人员集团化、作案手段跨国化等趋势,各种侵权行为交织混杂,过去以公司形式出现的“外挂”、“私服”犯罪团伙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联系更为密切、行动更为隐蔽、人员更加分散的小型犯罪团伙;不法分子不断改变生存策略,出现使用境外服务器、核心人员在境外躲避等向境外转移的新趋势。

(三)网络文学作品侵权案件频发

目前,网络已经成为文学创作的一个主要平台,然而网络文学作品侵权案件呈现出愈来愈多的趋势,影响了网络文学的健康发展。调查显示,现今文学盗版网站的数量约为53万家,每年盗版市场利润约为50亿元。在众多的网络文学作品侵权案中,最具代表性的案件是盛大文学被侵权案。目前,盛大文学旗下的所有文学网站都遭受到了盗版网站的严重侵害。盛大文学旗下运营的起点中文网,在搜索引擎输入任何一个签约作品的名称,将得到约八百多万个结果,其中大部分搜索结果都指向盗版网站。

二、加强新媒体环境下著作权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一)加快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和《关于办理侵犯知识产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等法律法规,已经为保护新媒体著作权提供了法律框架,明确和细化了新媒体著作权侵权的界定及处罚标准,但应看到这些法律规定仍存在不完善之处。所以,应继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以适应实践的需要。例如,实践中在打击“外挂”、“私服”等网游侵权行为时,取证难、立法处罚偏轻的问题实际存在,为此应尽快提高电子取证的技术水平,通过立法加大对侵权者的民事责任、刑事责任追究,提高违法犯罪成本。因此,立法部门应尽快制定出更具针对性的法律法规,以利于更加准确地打击著作权侵权行为。

(二)加大监管力度

为进一步维护新媒体环境下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推动我国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相关职能部门应联合行动,加大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新媒体著作权侵权行为。第一,高度重视新媒体著作权行政执法工作。要加大新媒体著作权执法力度和司法保护力度;加大新媒体著作权维权援助平台建设力度;坚持创新驱动,强化新媒体著作权保护。第二,坚持开展“剑网行动”。要全面启动新媒体著作权执法维权专项行动,要做到统一目标、统一重点、统一原则、统一口号,集中检查、集中整治、集中宣传;大力查处、整治群体侵权、反复侵权行为;加大执法办案工作力度,积极办案,快速办案,严格办案,协作办案,扩大声势,增强实效。第三,大力加强维权援助举报投诉工作。要充分调动资源,加快设立新媒体著作权维权援助平台,建立健全新媒体著作权举报投诉奖励机制和举报投诉案件接收转交机制,加强举报投诉网络建设,加快建立新媒体著作权保护社会信用评价体系;加快建立高层次人才和重大项目新媒体著作权维权援助服务机制;提高维权援助举报投诉工作覆盖面,扩大影响,确保维权援助取得实效。(作者单位:石家庄铁道大学四方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一、体系的构建过程

信息和数据管理是研究院环境保护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做好对全院环境保护信息和数据的全要素、全过程管理,需以知识管理为指导思想,将大量独立且分散的环境保护信息进行整合、共享,实现研究院主管部门及各单位的协作、联动,进而提高管理效率,提升管理创新水平。1.总体思路研究院建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与协作体系的总体思路(见图1)是以国家和地方环境保护政策要求为纲领,以院级管理部门和院属各单位的使用需求为核心,通过合理的模块、表单设计,院属各单位的环境保护信息管理系统化、统一化、规范化。对于环境保护数据共享与协作体系的建立,首先要进行深入的政策调研和需求调研,在此基础上进行模块设计,然后对各个模块进行详细分析,并进一步开展各模块下的表单设计,编写形成体系设计方案报告,再根据用户的反馈意见不断地修正用户需求及修改体系设计方案。待设计方案定稿后,采用信息化的方式对体系进行终端实现,最后通过试运行应用于研究院各级环境保护管理工作之中。2.体系的建立一是政策调研。研究院各项环境保护工作主要依据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法规、规章等,各项政策要求为各项环境保护工作的纲领。以往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对于政策的把握主要依赖于各级环境保护管理人员对政策的掌握和理解程度,存在部分人员对政策要求获知不及时、理解不到位、执行尺度不一致等问题,所以通过对政策要求进行全面的梳理和分析,并通过后续表单的形式对要求进行固化,可以提高环境保护管理对标的统一性、规范性,方便用户对环境保护政策的理解和执行。二是需求调研。院级管理部门和院属各单位的使用需求是环境保护数据共享与协作体系设计的核心内容,对各单位的需求调研也是对多年环境保护管理知识和经验的梳理。在传统管理方式中,环境保护管理知识和经验主要存在于管理人员的头脑中,“管什么、怎么管”往往依据主观经验判断,有益的管理知识和经验往往只能发挥有限的作用,所以通过对各单位的需求进行调研、梳理、汇总,可以将分散的知识、经验集中起来转化为显性知识,并通过环境保护数据共享与协作体系平台实现知识、经验的流动和共享。三是模块设计。根据政策调研和需求调研的情况,将研究院环境保护工作的相关内容进行归纳、分类,设计相对独立的模块,每个模块根据需要下设若干不同子模块。模块设计的重点是将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等政策和环境保护管理工作需要相关的内容全部表达出来,并按照方便用户查找、检索、使用的原则对内容进行整合、分类,最终做到流程不遗漏、管理无断点。四是表单设计。表单设计是建立环境保护数据共享与协作体系的基础,其主要思路是紧密结合国家环境保护政策要求与研究院日常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需求,使环境保护管理工作做到有章可循,使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思路清晰、无疏漏。环境保护数据共享与协作体系表单主要包括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管理表单、废水污染源管理表单、危险废物管理表单等。五是编写完成设计方案。由于研究院下属单位较多、所在地域分散,涉及到的环境保护需求较为复杂,所以为了保证体系建成运行后能够满足各单位的使用需求,体系设计方案需要经历“几上几下”的意见收集和整理,即经过政策调研、需求调研、模块设计、表单设计后形成设计方案初稿,初稿形成后返回至各单位相关人员再次征求意见和建议,并进行需求修正,必要时需要经过几次意见反馈过程来不断修正使用需求,最终完成设计方案的编制。六是信息化终端设计、试运行及应用。研究院环境保护数据共享与协作体系最后要通过信息化终端上线运行,将知识管理思路通过信息化的方式最终体现。终端设计阶段需要根据知识类型和使用需求来灵活运用不同的信息化方法和工具;试运行阶段再次收集和整合使用意见,用户除了可对体系具体内容反馈意见和建议外,还可以对信息化实现方法进行反馈;应用阶段通过借助信息技术的支持,一方面实现以往知识积累的实时共享和高效流通,提高组织和个人的业务能力及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不断地衍生新知识并在组织内部及时扩散和应用,实现各部门、各单位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有序衔接和可持续发展。

二、体系实施及效果

篇6

本文首先梳理中央层面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的相关规定。其次以甘肃省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部分县为例,进行实地调研,结合实地调研所获数据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绩效进行分析。最后针对政策的梳理以及案例分析的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

财政部颁布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200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2011)和《2012年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2012)等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双重目标进行了规定,见表1。

N2Y543.jpg

由表1可见,虽然《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试点)办法》(2009)、《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2011)在基本原则、资金分配公式、资金使用用途、监督考评办法都体现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双重目标,但资金分配公式侧重于提高当地政府的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目标,监督考评则侧重于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尤其《2012年中央对地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仅在资金分配公式和资金使用用途方面体现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双重目标,而基本原则、监督考评只考虑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演变暴露出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相冲突这一事实的同时,也体现了政策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

二、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绩效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财政部根据《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2010)和《全国生态功能区划》(2008)等文件确定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县域名单。2011年《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县域生态环境质量考核办法》披露的451个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县中有279个属于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欠发达的西部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自然生态极端脆弱,开发与保护矛盾突出。甘肃省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在生态环境保护中的地位十分重要,关系着国家和地区的生态安全。该省有37个县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占西部地区享受此项转移支付所有县的13.3%。

甘肃省根据中央层面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制定了本省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办法,见表2。

N2Y544.jpg

表2的相关条款体现了与中央政策的一致。但由于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双重目标未对“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和“生态环境保护”规定其支出比例,因而在实施中产生“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目标挤出“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问题,不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作者对甘肃省部分县(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实施情况进行调研,通过对所得调研数据的计算与分析,证实了甘肃省部分县(区)对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存在双重目标难以兼顾的问题。具体见表3、表4和表5。

N2Y545.jpg

表3显示,自2009年该市获得转移支付资金始,便将资金用于基本公共服务和生态环境保护两个方面,但各区县将所获得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以2010年为例,C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付是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的7.6倍,B区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付是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的52倍,D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付是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的2倍,E县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支付是用于生态环境保护支出的3.7倍。

表4是该市2009年至2011年基本公共服务指标变化情况。自该市获得转移支付资金起,1区3县的学龄儿童净入学率均维持在100%。该市C县自2009年开始享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资金,2010、2011年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分别按照6.5%和6.8%的速率增加,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口比例、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口比例在2010、2011年均有上升,但上升缓慢。B区、D县和E县自2010年开始享受此项转移支付。B区2011年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相较于2010增加了23.7%,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口比例、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口比例相较2010年有所上升。D县2011年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以24%的速度上升,并于2011年建立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但是相较于其他基本公共服务指标,该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口比例在2011年下降了0.01%。E县2011年每万人口医院床位数、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人口比例较2010年上升,但是该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人口比例继续维持在2010年95.7%的水平。总体上调研区县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在上升。

对调研区县转移支付在提高基本公共服务目标方面的结果进行分析后,表5针对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保护情况进行考察。

N2Y546.jpg

由表5可见,该市一区三县获得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后,自然生态指标几乎没有变化。以B区为例,该区2010年获得转移支付以来,林地、草地和水域湿地的覆盖率、耕地和建设用地比例以及未利用地比例都没有发生变化。值得注意的是,该市一区三县环境状态指标变化较为明显。以C县为例,该县2010年SO[,2]的排放强度相较于2009年下降60%,但2011年又上升3%; COD排放强度2010年比2009年上升257.5%,2011年比2010年增长11.1%。总体上调研区县的生态环境保护质量没有得到改善。

三、小结

通过对中央政府和甘肃省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办法的基本内容和双重目标的梳理,以及对甘肃省部分县(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实施结果的绩效分析,可以看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的双重目标与绩效考核存在不协调的问题[1];实施过程中容易产生“改善民生”目标挤出“保护生态环境”目标的问题。

针对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政策实施结果不能充分实现保护生态环境目标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完善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资金分配和绩效考核的政策体系,并考虑相应的配套措施。

第一,需要提高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在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的转移支付,以保护生态环境作为转移支付的主要目标,并以此来划定双重目标的主次关系。同时针对县级政府在生态修复和生态建设中的资金需求给予配套的专项补助。

第二,改变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将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的绩效考核结果纳入地方政府的政绩考核评价体系中,提升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绩效考核的地位[2],以弱化当地政府提高本地经济收入、掠夺式开发的驱动力,引导当地政府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通过生态环境的保护而致富。

篇7

__县政府办口党委

__县环保局按照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领导小组的安排部署,立足当前工作,结合环保实际,着眼长远发展,积极主动、认真扎实地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取得了“认识上水平、工作出特色、践行见实效”的阶段性成果,全局各项工作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展示了新活力,开创了新局面。

一、加强组织领导,提高思想认识

3月28日,县委召开了全县第一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后,__县环保局行动快、安排早、抓得实,3月30日前就相继召开了党组会、局务会和学习实践活动动员大会,成立了领导小组、组建了办公室、综合服务组、督查协调组、宣传报道组等工作机构,制定了《实施方案》和《学习计划》,建立了领导分片包干联系制度,编发了学习资料和辅导报告,整个学习实践活动有组织、有计划、有检查地顺利开展,掀起了大学习、大调研、大讨论、大服务的热潮。从干部职工的心得体会、班子成员的调研报告和专题讨论的意见建议中,集中体现了全局上下对科学发展观的全面深入的理解。一是科学发展观是做好新形势下环保工作的思想武器。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情况,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外国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来的,其精神实质就是要把我国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此,环保工作扮演着主要的角色,肩负历史的使命,只有坚持科学发展观,环保事业才能健康的全面进步,只有自觉地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工作的始终,环保工作才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环保工作者应该成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衡量科学发展的重要标志就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为实现这一目标,环保工作被推上了发展的前沿和时代的舞台,赋予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的使命。环保工作者更应该当仁不让、做识时务、顾大局,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带头人,更应该尽职尽责、活学活用,勇当推动科学发展的促进派。三是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是一对互相制约,又相互促进的矛盾共同体,环保部门要用科学发展观的金钥匙来处理它们的关系,既要在围绕“发展第一要务”的服务上做文章,也要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又好又快发展上下功夫,真正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同步、同向和同赢。

二、讲求工作方法,丰富活动内容

县环保局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严格按照学习实践活动的安排要求,从自身工作实际出发,做到了履行程序到位,方法灵活机动,内容特色突出。一是学科学理论与学业务知识相结合。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县环保局在学习形式和学习内容上确保了学习实践活动的有序开展,科学地将每周的业务知识学习与学习实践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环保业务知识的集中学习融入到科学发展观理论学习的行动中去,加深了干部职工对科学发展观理论的通俗易懂地理解,同时以科学发展观理论作指导,促进干部职工对环保业务知识的深刻领会与掌握,使学习实践活动达到了两融合、两促进、两提高的效果。二是专题调研与综合调研相结合。在学习实践活动中,县环保局结合工作实际,具体确定了“加强矿山环境综合治理,推动我县矿产资源整合工作;强化环保监管职能,实现我县节能减排目标;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加快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优化服务,促进我县经济发展”等四个课题,每个局领导严格按照责任分工,带着调研课题,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企业,积极开展了“力促污染减排,改善环境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专题调研活动,广泛征求了社会各界对促进我县环保工作和学习实践活动的意见和建议。同时,经过专题调研成果交流、相互探讨后,对事关我县环保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又深入展开了综合调研。综合调研组先后深入到大坪、三星、延寿、马桥、外沙等23个乡镇,走访了大坪镇五桂村,三星镇西黄村、秀溪村,延寿乡留观村,马桥乡金宝村、石泉村,外沙乡外沙村等20余个乡村,调查走访人员达100余人,走访人员有乡镇党政领导、村支两委成员、县乡人

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农民代表、企业主等,形成了《我县环境保护的现状及对策》的调研论文,为推动我县社会经济和环境保护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三是把握重点内容与紧贴工作实际相结合。解放思想大讨论是学习实践活动的重点内容,县环保局紧扣科学发展主题,同时又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环保工作的各个方面,将综合治理矿山污染,推进污染减排、促进机关作风建设和优化环保执法等作为讨论主题,同时活跃讨论的形式,如召开了干部职工集中讨论大会,召集了部分乡镇领导、企业主进行讨论,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讨论,广泛收集了各方面的意见建议,增强了分析检查的针对性。三、把握总体要求,注重工作实效

篇8

关键词:道路环境;城市环境;公路绿化;环境保护;公路工程

公路及城市道路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支撑,近些年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离不开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开发,但是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带来巨大经济利益的同时,也给自然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伴随着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而导致的水土流失、沙尘暴、温室效应等问题越来越严重,由此在以生态经济发展的国家经济体建设理念下,对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在环境保护设计中既有相同之处又具有不同的特点,所以对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进行研究应将二者进行针对性的保护设计,以达到合理统筹、规范施工和专项治理的目的。

1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的定义

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是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体,在公路及城市道路的建设中综合考虑区域地理环境、自然环境等因素进行保护式开发,有利于促进生态平衡,提高道路的持久性和人类生存的可延续性。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就是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方案和技术手段,根据施工地区环境合理采用绿化树种、植被,从人类审美的角度将道路、人文与环境相融合,建设成为既具有公路及城市道路功能的道路,又能够让道路与环境浑然一体,保证道路建设不会对区域环境造成损坏。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建设主要分为三个阶段:一是调研阶段;二是设计阶段;三是施工阶段。在各阶段融入环境保护思想是公路科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之一。在调研阶段要充分了解道路建设规划的区域环境特点,通过大气、植被、水文、土壤等调研,让公路建设充分规避对环境的破坏;在设计阶段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案,将公路与环境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增强道路的作用,同时避免公路对环境的破坏;在施工阶段要加强对施工环境保护的意识,规范施工,减少施工过程中给环境造成的破坏。公路及城市道路是人类出行和生活的主体内容之一,所以对于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的保护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基础。

2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施工过程中主要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包括水土流失问题、自然人文景观失衡问题和边坡塌陷问题。其中公路道路工程施工中主要会造成水土的流失与边坡的塌陷,而城市道路工程的施工会对自然人文景观造成失衡。

2.1水土流失问题

道路施工过程中,要对道路的路基进行施工,此时如果施工的环境保护意识不强或者是防范措施不到位,则会导致松散的土方出现塌落的问题,尤其是在雨水的冲刷下很容易导致水土流失。在施工完成后,如果没有做好回填土的压实工作,则会严重影响道路的工程质量,道路的损坏不仅会给行车安全造成隐患,而且极易造成水土的流失,给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2.2自然人文景观失衡问题

城市道路的建设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为了保证道路建设的安全性会对障碍山体或者自然沟渠进行施工清理,而被清理的山体和被填平的沟渠会造成山体表层或者地下水的破坏,而影响道路周边植被的生长,由此造成整体生态的破坏,损害道路工程周边的环境。现代化城市生活离不开绿色景观的建设,而城市道路作为城市整体构成的主要部分,其绿化是关系到市民生活环境的关键,而因为修路方便人类出行而造成自然人文景观的破坏则不利于人类可持续发展。

2.3边坡坍塌问题

在复杂地理环境下的公路道路建设通常涉及到在陡峭的边坡,此时采用的是回填土加固的方式进行处理,而由于没有植被的覆盖,土地保水和排水功能缺失,极易导致边坡的坍塌。虽然目前一些边坡在设计上预留了排水孔和排水道,但是由于受重力的作用,采用水泥、回填土、石材加固的边坡会由于地球的运动而出现整体坍塌,给行车安全造成隐患。

3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措施

3.1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是民生工程,它关系到人们的出行与生活环境,所以在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中要提升建设的环保意识,采用整体评估、整体规划的方式将环境保护融入到道路的设计中,采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和施工标准,将道路施工与环境保护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做到统筹规划、分析道路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利弊关系,结合现有最新技术,在对环境最小破坏的前提下进行道路工程建设,同时要加强公路建设后期的绿化建设与维护,尽最大可能提升公路周边的环境保护。

3.2健全法规与施工规范

政府相关部门要加强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的规划审批,着重从生态环境、大气环境、社会环境、水环境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建立健全道路施工环保标准,通过签订施工环保责任书的方式,进行规范化、定量化、科学化的管理,保证施工过程能够按照设计标准进行。施工过程中对于施工材料的选用要严格把关,必须符合生态要求,避免对道路周边土地造成污染,严格规范施工取土来源,不可在道路就近取土,造成道路周边的水土流失。完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并以严格的执行力度对道路工程单位进行管理,确保道路工程施工的规范性。

3.3加强监督管理

供给及城市道路工程的使用要根据设计内容进行精心调配,充分利用路堑切方,减少施工过程中的临时用地占用,施工废土要妥善处理,避免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加强职能监督部门对公路施工质量的监督,同时融入环保部门对公路施工环境的监督,对于影响环境的施工和对环境已经造成的破坏的施工要严令整改,并对其进行严厉处理。道路施工单位内部也要建立工程环境监测部门,施工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严格执行环保标准,保证施工过程中不会因人为的破坏造成道路周边环境的污染。道路竣工后不仅要对道路质量进行监理审查,也要对道路环境进行审查,确保道路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破坏。

4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

4.1公路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

公路的建设以城市、乡镇的贯通为主要目的,建设中会对影响道路通行的山体和沟壑进行人工处理。而大规模的人工填方不仅会改变原有的山体地貌,而且对公路周边的植被造成严重的破坏。因公路建设导致的土地沙漠化、水土流失现象非常的严重,所以在进行公路道路工程建设中需要对道路工程环境进行保护。所采用的技术手段包括通过种植适宜植被巩固边坡、建设生态型公路、加强公路中央分隔绿化带的植被设计等。在复杂公路环境,尤其是山区公路的建设中,原有的边坡通常采用回填土加水泥固定,而由于地壳的活动,往往在短期内就会造成边坡的塌落,不仅给交通通行造成危险,而且对公路周边的环境造成破坏。所以在边坡设计中,考虑林草植被的固土作用,结合区域植被特点选择适合的植被树种进行人工栽植培养,使其能够起到稳定边坡的作用。公路的建设是在原有生态环境的基础上进行人工开拓,所以会对生态环境的整体协调性造成影响,所以在公路建设设计上,要因地制宜,尽可能地在施工中注意公路周边环境的原生态,公路施工结束后要不断加大公路周边的绿化建设,让公路与生态景观环境融为一体。公路中央的绿化隔离带不仅仅是为了区分左右通行车辆而设计的分割地带,它更主要的作用是为了给驾驶员创造良好的驾驶视觉,防止出现晕眩。同时隔离带的绿化树种的要以本土植被为主,选择生命力强、四季有绿、三季有花的树种,如乔木类、阔叶类等。

4.2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

城市道路工程是人们生活环境的重要组成,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环保、绿化等生活理念逐渐深入人心,在城市道路工程规划中,道路的功能性不仅仅局限于交通,而且对于改善生活环境有着重要的作用。所以在城市道路绿化方面要注重体现道路工程环保的功能性,不仅要求具有消除汽车尾气与噪音的功能,而且要与城市建筑融为一体,形成具有欣赏性的美观功能。城市道路是城市整体规划的一部分,通常城市道路多为沥青混凝土结构,行车道路与人行道路是以路台、隔栏、植被等分割。随着近几年城市大气污染、沙尘暴、城市噪音等问题的出现,城市绿化的重要性成为各级政府重点关注的对象。所以在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的设计上要发挥植被的重要作用,选择乔木、灌木等植被相结合,通过阔叶树种降低城市的噪音,抵抗风沙,降低污染。同时城市道路工程周边的植被要与道路相得益彰,起到美化道路的作用。在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设计中要综合考虑城市文化,通过道路工程周边的绿化凸显城市的特点,尤其是城市景区、景点等特色鲜明的区域道路,要采用具有人文特色的植物进行装饰,让游客快速融入到城市人文之中。在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的后期工作尤其重要,针对不同植被的特点进行定期杀虫、浇水,维护城市植物生态平衡。

5结语

公路和城市道路是人类发展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其给我们带来了通行便利的同时,也给自然的和谐造成了严重的压力,所以在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建设中,要将环境保护放到首位,通过科学的规划和严格的设计与施工使道路工程建设尽可能少地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让人类社会发展与自然平衡达到统一,共同建设和谐的生态环境。

作者:丁燕 谢莲湘 单位:中天路桥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李智平.浅谈公路及城市道路工程环境保护[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8).

篇9

【关键词】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策略;浅析

气象探测是气象业务的基础。气象探测资料必须在时间序列上具有连续性,才能对气候变化的反映要具有很好的代表性,而且气象要素具有准确性。准确、连续的气象探测资料能够反映出一定区域内气象要素的历史变化。气象探测环境(即探测站点周边环境)保持稳定是气象探测资料具有连续性、代表性、科学性的重要保证。气象探测环境被破坏,将影响气象探测数据的代表性,这一影响,在气候分析研究中称为气候资料序列非均一性影响。气候资料序列非均一性,直接影响到气候分析研究结论的准确性。在遭到破坏的气象探测环境中,采集到的气象数据,因不能准确反映该地区大气的真实状况,而降低科学研究的参考价值。气象探测站点对探测环境有明确的技术要求。2000年1月1日开始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明确规定“国家依法保护气象探测环境,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保护气象探测环境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按照法定标准划定气象探测环境的保护范围,并纳入城市规划或者村庄、集镇规划”、确因实施城市规划或者国家重点工程建设,需要迁移气象站的,应当报经气象主管部门批准。可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探测站点周边新建建筑逐渐增多,新出现的高大建筑物对风、日照、降水、地温、辐射等气象要素影响很大。

本人经多年的基层实践和调研,浅析现阶段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策略,以期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中起到抛砖引玉作用。

1.影响探测环境保护的几个因素

1.1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

土地价格上涨引导房价上涨,地面建筑势必向高层争取空间。气象探测站点周边500米范围普遍都是低层建筑或闲置地,土地开发价质高。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技术规范中,要求气象观测场周围不得有高大建筑或高大植物,也即要求气象站周边开阔、无遮挡物.相当于在城市中保留一块较为开阔区域。这样就要求气象局和相邻单位、居民都不得在气象探测环境周边的一定范围内新建较高房屋等建筑物,这势必与城乡发展和居民居住条件的改善产生冲突。

l.2在探测环境保护方面,中国气象局对气象部门内部提出了严格的要求

要求各级气象台站迁建以及周围新建、扩建、改建的部门内部建筑物之间无遮挡间距的水平视宽角应大于等于22.5度。根据调研:除了局、站分离或观测场高于台(站)所有建筑物的台(站)外,其它台(站)新建、扩建部门内部建筑物都将与探测环境保护产生冲突。

1.3 气象探测环境要求探测站点四周较为开阔,不得有高大的遮蔽物、障碍物

要符合气象探测保护要求.站址势必选择离城镇较远的小山头。然而,随着公共气象服务的扩展,办公场所距城镇较远一是影响公共气象服务的开展,二是增大台(站)办公成本(水、电、路、通讯维持成本、交通成本)。

2.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策略浅析

将所有气象台(站)按气象探测环境稳定性指标分为三类:第一类,20-30年内,周边气象探测环境不会有变化的台(台);第二类,10-20年内,周边气象探测环境不会有变化或变化较小或已造成较小影响的台(站);第三类,10年内,周边气象探测环境不可避免将受到影响或现已造成较大影响的台(站)。根据不同类型分别采用不同的保护策略。

2.1 第一类,人为影响因素小本文不作分析

2.2 第二类,采取现址重点保护策略

2.2.1 加大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法律宣传力度,让全社会特别是政府职能部门(规划、建设)及探测周边单位、民众认识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的重要性。通过地方“人大”组织《气象法》专项宣传、检查,相关单位向“人大”提交《气象法》专项检查书面报告的形式保护气象探测环境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2.2 调整气象探测环境执法策略。中国的国情、气象部门现行的“以条为主、条块结合”的重双计划、财务体制。决定我们的工作必须依托地方,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支持。在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执法时首先是要取得地方领导、职能部门的支持;其次是做到执法关口前移,即提前到建设规划部们进行探测环境保护备案、提前介入房屋报建审查、对建设单位提前告知。将事件处理在萌芽状态。对居民未经报批,私自建设者,要在政府的支持下,抓住典型案例加大执法力度。扩大气象部门的影响力。

2.2.3 进一步强化探测环境保护责任制。要明确区、市、县局在探测环境保护方面的责任,坚持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理,上下联动,协调一致,注意把握时机,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强检查力度,对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工作失职的人要严肃处理。

2.3第三类,尽早考虑迁站

如果在探测环境被破坏前,采取主动搬迁的策略,自然可以避免在破坏后的站址进行对比观测的无奈局面,气象探测数据准确性也有保证。

2.3.1 迁站选址应坚持四条原则:气象探测环境是否明显改善、气象探测环境是否具备长期保护的条件、办公生活条件是否能明显改善、迁建资金,原址保留是否有保证。

篇10

【关键词】实验教学;环保调研;环保教育;环保意识

【中图分类号】G235 【文章标识码】D 【文章编号】1326-3587(2013)03-0071-01

高中化学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步骤地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学生在学习化学知识的基础上,学会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化学资源,懂得运用化学知识和方法治理环境污。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应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在传授化学知识的同时,有意识地联系环境保护的知识,重点介绍大水体的污染及其防治措施,这样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认识绿色化学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人类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步树立珍惜资源、爱护环境、倡导绿色消费的新观念,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一、为培养高中学生的环保意识,化学教师要制定好环境保护教育教学目标

在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在学习中建立起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观念。

1、让学生了解化学对社会发展的作用,从化学的视角去认识传统的化学工业给环境带来的污染和危害,并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理解绿色化学的重要性,学会充分利用资源和能源,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生产出有利于环境保护的产品,会运用化学原理消除污染。

2、充分利用教材、网络和社区资源,参加社会实践,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环境污染带来的危害,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和紧迫感。

3、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人人有责”的环保意识,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的环境行为习惯,培养学生珍惜生命、爱护环境、关爱他人的人生价值观,增强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二、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

课堂教学固然是进行环保教育的重要一环。但课外活动形式多种多样,丰富多彩,所以还应在课外活动中进行环保教育。可以组织学生通过参观考察和社会调查(如参观造纸厂、水泥厂、化工厂,调查周边的水环境等),使学生了解周围环境污染原因及对策,在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同时,也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可出专栏,办展览和小报,聘请环保部门的专家来校作讲座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扩大环保教育的影响,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通过以上活动,使学生进一步了解环境与发展的关系,认识到环境保护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进一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环保法规和政策,认识到破坏环境是一种不道德行为,是一种违法行为。

三、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

化学实验教学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也要重视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有些化学实验会产生有害气体、有害废水等有害物质,对教室、实验室等造成污染,甚至影响到师生健康。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对每一个会对环境造成污染的实验,都要强调注意事项,讲解如何避免污染,让学生认识到每一个与环境有关的实验,都是一个很好的教材。环境保护无小事,环境保护从身边做起。

1、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要预先在集气瓶中装少量水或稀的氢氧化钠溶液,目的是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硫粉的用量要尽量的少,只要不影响到实验现象即可,若实验后还有硫没有燃烧完,要及时熄灭,不能让其持续燃烧,防止二氧化硫逸散到教室中造成污染。

2、做一氧化碳还氧化铜的实验,为防止一氧化碳对空气的污染,尾气不能直接排放,要用气球收集或直接点燃,并引导学生讨论是否还有更科学的处理方法?(用导管把尾气引到氧化铜下方点燃,既可防止污染,又可节约能源)

3、在做酸、碱与指示剂作用、酸、碱、盐之间的反应时,把其中的许多反应改成微型实验,改在点滴版上做,不仅节约了药品,同时也减少了废液的产生。对实验后的废液,要求统一倒在指定的地方,集中处理后再排放。

四、开展社区环保调研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参与意识

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运用社区资源,有效地开展与爱护环境、保护环境有关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环保参与意识,争当环保小卫士。

1、对学生进行环保教育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身边现象入手,积极开展与环境有关的社区调查活动,引导他们发现环境问题、展开探究、获取解决环境问题的知识和经验。让学生密切联系现实和社会生活,促进学生与生活的联系,增强学生对自然、社会的责任感。如:组织学生参观本地企业如造纸厂、合成氨厂的生产和废水处理性况;组织学生调查本地水域中水葫芦狂长的状况;组织学生调查当的环境污染情况,提出治理的初步意见;组织学生调查常见食品添加剂种类,讨论食品添加剂的作用和可能产生的不良影响。通过以上活动,可以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增强学生用所学化学知识解决环境污染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