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范文

时间:2023-10-12 18: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注重食品安全的意义

篇1

被告:中信宁波进出口公司(以下简称宁波公司),住所地在宁波市江东北路29号。

被告:扬州荣光电池总厂(以下简称荣光厂),住所地在扬州市南通东路140号。

原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分公司于1988年11月26日更名为上海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继又于1995年11月24日更名为上海轻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1989年5月3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中国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分公司将“IDEAL”(理想)注册商标(注册号为303422)转让给上海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上海市轻工业品进出口公司又于1996年3月28日经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核准转让给原告上海轻工国际(集团)有限公司,有效期限至2007年11月19日止。1996年3月14日,上海轻工公司就该“IDEAL”注册商标的使用权、生产权、销售权与荣光厂签订了一份商标借用协议书。该协议约定:上海轻工公司同意将“IDEAL”商标已注册的15类干电池商品的生产权无偿借给荣光厂;借用期限从1996年1月1日始至1996年12月31日止,为期一年;荣光厂在任何时候无权将该商标有偿或无偿转借给任何第三者;凡是使用上海轻工公司商标的商品,只能供上海轻工公司出口,不能供任何第三者出口,等等。同日,上海轻工公司就“IDEAL”注册商标许可荣光厂在指定的干电池商品范围内使用,与荣光厂又签订了一份商标借用协议书补充条款。该条款约定:荣光厂被许可生产标有“IDEAL”商标的出口产品,除上海轻工公司可收购出口外,不能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向第三方供货;该补充条款的有效期与商标借用协议书等同。协议签订后,上海轻工公司与荣光厂就该两份协议书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局申请备案和向当地工商局备查。该协议到期后,上海轻工公司口头许可该协议自动延期。荣光厂生产的“IDEAL”牌电池上未注明荣光厂的厂名和其产地,产地只注明中国上海。

1996年10月至1997年6月,宁波公司与荣光厂在未经商标权人上海轻工公司的许可情况下,就购买“IDEAL”电池多次签订产品购销合同,宁波公司在荣光厂处所购买“IDEAL”外销电池共计3400箱(每箱为24打,每打为12节)。宁波公司购买后共出口“IDEAL”电池2600箱,获利共计人民币47903.61元。1997年7月16日,南京海关根据宁波公司的报关资料进行现场查验时,发现宁波公司以一般贸易方式申报出口800箱,即19200打,总价值为16512美元的电池配件实际为“IDEAL”牌电池,经南京海关查阅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资料,发现“IDEAL”牌电池商标是上海轻工公司的注册商标,已申请知识产权海关保护备案,宁波公司的行为已构成侵犯上海轻工公司的商标专用权。1997年10月5日,南京海关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知识产权海关保护条例》第二十三条之规定,决定没收宁波公司的该批侵权货物19200打电池。1997年10月20日,上海轻工公司以宁波公司、荣光厂共同侵犯其商标权为由,诉至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

原告上海轻工公司诉称:“IDEAL”牌电池在南美地区声誉甚佳。被告宁波公司指名求购被告荣光厂只供我公司的“IDEAL”牌电池,并以低价销售到南美,严重冲击了我公司正常的销售市场,造成我公司巨大损失。两被告的行为明显地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由于被告宁波公司的行为,致使我公司1996年12月11日签订的96LH??6812合同无法执行,时隔数月后不得不削价出售该合同项下电池。被告荣光厂是我公司“IDEAL”牌电池的定点生产厂,我公司与其签有“IDEAL”注册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对该厂有多方面的约束。荣光厂的行为是显然违约。请求法院依法判令被告立即停止侵权、消除影响、公开在浙江日报等报刊上赔礼道歉;判令宁波公司赔偿我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45万元,荣光厂赔偿损失96000元。

被告宁波公司答辩称:本公司在1997年7月被南京海关告知“IDEAL”牌电池商标是上海轻工公司的注册商标之前,根本不知道南美客户求购的荣光厂生产的外销电池系原告注册商标,更不清楚荣光厂只是原告的定点生产厂,且他们双方还有商标使用许可合同。荣光厂从未向我公司介绍过其生产的外销电池用的是原告的注册商标。因此,对于初涉电池外销业务的我公司不可能从主观上去应知荣光厂专业生产的电池是使用了他人的注册商标。鉴于此,我公司经销荣光厂产品的行为,并不存在明知或应知是侵犯了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的事实。我公司因南美客户的求购,一共陆续销售了三个20尺集装箱的荣光厂外销电池产品,其中涉及1996年的只有11月份一个集装箱。但这个1996年11月份的外销集装箱与原告提到的1996年12月11日签订的96LH?6812合同无法执行并无任何因果关系。综上所述,原告对我公司的指控和索赔缺乏事实根据及法律依据,请求法院依法驳回原告对我公司的诉讼请求。

被告荣光厂答辩称:我厂系原告定点生产“理想”牌电池厂家,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使得“理想”牌电池在外销市场有一定声誉,且较畅销。1996年底,由于市场的变化原因,原告方要货量下降,加之内销启动缓慢,使我厂库存的内销“理想”牌电池积压有所增加,我厂为了启动销售,采取尽可能拓宽内销市场方式,减少库存量。1996年11月,因宁波公司向我厂求购“理想”牌电池,我厂当即回复:“理想”牌电池是上海轻工公司的注册商标,我厂无权作外销,如果坚持购买该品牌电池,我厂只能卖内销“理想”牌电池给宁波公司。但宁波公司提出只要我厂提供货源以内销形式供货,卖到什么地方与我厂无关,无需我厂提供商检,并表示出了问题由其负责。在这种情况下,我厂才同意与宁波公司成交。在该批电池被南京海关扣押后,宁波公司在承认自己有一定责任的同时,要求我厂能够赔偿其被扣押电池一半的损失,我厂当然不能接受。我厂认为对由此引发的商标侵权纠纷主要责任不在我方。但从对原告负责这一点出发,我厂由于未能坚持审慎的态度和与原告事前达成的有关约定,忽略了对方这样做可能形成的后果,特此向原告表示深深的歉意并将吸取这一教训。为了珍惜和巩固我厂和原告业已存在的友好合作关系,我厂特向原告方提出和解,恳请原告应允我方的请求。

「审判

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经审理认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条关于“经商标局核准注册的商标为注册商标,商标注册人享有商标专用权,受法律保护”的规定,原告上海轻工公司所享有的“IDEAL”牌商标的注册手续完备并符合法律规定,应予保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第三十八条第一款第三项关于“给他人的注册商标专用权造成其他损害的,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细则》第四十一条第一款第一项“经销明知或者应知是侵犯他人注册商标专用权商品的,属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的规定,被告荣光厂系上海轻工公司生产“IDEAL”牌电池的定点生产厂家,双方签有“IDEAL”牌电池的商标使用权、生产权、销售权商标借用协议书及补充条款,荣光厂明知自己仅有生产权,无权将上海轻工公司许可其生产标有“IDEAL”牌电池的外销产品向第三方供货,却擅自向宁波公司供“IDEAL”牌外销电池共计3400箱,荣光厂的销售行为构成了对上海轻工公司所享有的“IDEAL”注册商标的侵权。1993年10月5日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公布的《关于在收购出口产品中加强商标管理的通知》规定,“(1)外贸公司为出口而收购(或销售等)生产企业的产品时,要严格检查产品所用商标是否属该企业所有,以注册证为依据。对滥用他人商标的企业产品不得收购(或)出口。(2)生产企业用于产品上的商标属商标注册人许可使用的,但在使用许可合同未规定生产企业有销售权或只规定有内销权的,外贸公司不得收购(或)出口其产品”。宁波公司理应根据电池上印有的“中国上海”字样查明商标权利人,并征得其同意出口使用,然却私下从荣光厂购买“IDEAL”牌电池,并采用规避法律行为以电池配件的名义向南京海关申报出口,其行为亦明显构成了对上海轻工公司的商标侵权。据此,该院于1998年8月11日判决如下:

一、被告宁波公司、荣光厂立即停止对原告上海轻工公司所享有的“IDEAL”注册商标的侵权。

二、被告宁波公司赔偿原告上海轻工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47903.61元,被告荣光厂赔偿原告上海轻工公司经济损失人民币19584元。

三、被告宁波公司、荣光厂在本判决生效之日起30日内在浙江日报上向上海轻工公司登报赔礼道歉。

一审判决后,原、被告均未上诉。

「评析

本案是一起商标侵权纠纷。正确处理本案在于审查如下四个问题:

一、审查本案所涉及的商标是否属于受法律保护我国对商标权取得采用注册原则和申请在先原则。企业应当及时办理商标注册申请,以取得商标专用权,求得国家法律保护。不注册就不能受到保护,甚至丧失取得商标专用权的机会,失掉已经开拓的商品销售市场。商标注册标志着商标专用权的产生。商标一经注册,即为注册商标,注册人便享有商标专用权,受国家法律保护。经查,本案原告所享有的“IDEAL”牌商标是注册商标,该商标应受国家法律保护。

二、审查本案被告荣光厂是否有权将标有“IDEAL”注册商标的电池产品销售给被告宁波公司经查,被告荣光厂系上海轻工公司生产“IDEAL”牌电池的定点生产厂家,双方协议约定:上海轻工公司同意将“IDEAL”商标已注册的15类干电池商品的生产权无偿借给荣光厂;借用期限从1996年1月1日始至1996年12月31日止,为期一年;荣光厂在任何时候无权将该商标有偿或无偿转借给任何第三者;凡是使用上海轻工公司商标的商品,只能供上海轻工公司出口,不能供任何第三者出口,等等。补充条款约定:荣光厂被许可生产标有“IDEAL”商标的出口产品,除上海轻工公司可收购出口外,不能以任何方式或理由向第三方供货,等等。该协议及补充条款符合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属有效协议,应受法律保护,上述协议及补充条款行为对双方均有约束力。根据上述约定,荣光厂显然不具有将标有“IDEAL”注册商标的电池产品销售给被告宁波公司的权利。

三、荣光厂将标有“IDEAL”注册商标的电池产品销售给被告宁波公司的行为,侵犯了原告何种权利?是违约还是侵权?

篇2

关键词 食品安全 可追溯系统 应用前景 企业战略选择

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定义是一种有效的保证食品质量安全的系统方法和手段,通过这一系统能对问题产品快速定位并准确隔离,最后实施快速召回,降低质量安全的风险,保护公众健康。本文从应用前景研究视角,探索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推广与现实意义。

一、国内外理论研究状

(一)国外理论研究状况

国外对食品安全问题重视较早,因此食品可追溯技术的理论也较为丰富,研究也较为全面。认知和支付意愿是影响该体系推广的重要原因,理论研究显示不同的消费者对食品可追溯体系的认知有概念的差异。社会最优供给的可追溯食品所额外增加的成本与生产者出于收益考虑所能够承担的额外成本间存在着差异。

(二)国内理论研究状况

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研究起步较晚,理论也较少。国内很多学者也借鉴国外的研究方式,对国内的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了研究。为了百姓饮食安全,国家积极鼓励建立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然而,我国食品可追溯开展较晚,普及面较窄,现在还处于初期摸索阶段,食品安全观念落后,生产规模小,技术兼容性差,操作成本高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限制了食品安全追溯系统的推广和建立。

二、我国的食品安全现状

近几年,我国食品安全状况令人担忧,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很多食品暴露出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和安全隐患,给消费者带来了很大的伤害。究其根本原因不外乎以下两个方面:

(一)食品企业与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严重不对称

在食品市场上,很多食品企业法律意识淡薄、不注重食品安全、无视消费者的健康,致使消费者对有害食品在并不知情的情况下实施购买行为。部分生产单位申报安全证书时,一般能较好地执行相关的食品安全标准,但是在获得证书后,在利益驱使下,往往会生产低质量的产品。信息不对称,使得劣质产品驱逐优质产品,进而占领整个市场。

(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完善、内容比较单薄,无法满足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

我国的食品安全法较为笼统,不具体明确,责任主体也不明确,有些条款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市场经济体系的需要,也不能应对新的食品安全问题。

三、消费者食品安全可追溯的态度

(一)食品安全性是影响消费者的主要因素

随着人们收入的增加,人们的饮食不再仅仅关注温饱问题,而更多的是安全健康问题。食品的价格不再是影响人们消费的主要因素,食品是否安全则是人们首要考虑的。

(二)消费者的支付意愿

支付意愿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愿意为某种消费支付的资金,可追溯商品的价格会随着成本的上升而上涨,由此可能会导致消费者剩余的减少。食品可追溯系统为消费者提供生产地和加工流程等信息,监控食品生产过程与流向,成为食品供应链系统中各个主体信息交流的重要工具,由此被认为是从根本上预防食品安全风险的主要工具之一。

四、企业战略选择

(一)食品安全问题对企业影响

食品企业的形象最主要的就是安全,一旦食品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就会在消费者心目中产生很大的阴影,影响企业的销售量,品牌价值和股票的价格,甚至致使企业倒闭破产。

(二)食品企业建立追溯体系的理论依据

我们知道市场的一个重要缺陷就是信息不对称。在食品供应链中,生产者、加工者、销售者、消费者之间由于客观的原因必然有着信息不对称,这严重损害消费者和生产高质量食品企业的利益。食品安全可追溯技术很好地解决了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从而实现企业的差异化战略和品牌战略。

(三)企业的长远利益分析

(1)实现企业差异化战略。食品是生活必需品,弹性小、替代品多。因此,食品企业要想在食品行业长远发展,不仅要满足消费者基本要求,还要有着创意,有着自己特色,争取有利的竞争优势地位。因此,企业应用新的科技实现差异化是企业实现长远发展的较好途径。可追溯体系能成功传递消费者所需的各种信息,满足消费者安全需要,实现产品特性、实现差异化。(2)提高产品的安全性与质量控制能力。近年来,人们对食品的质量安全也在发生改变,正由量到质的飞跃。因此,食品企业要长远发展,就必须注重食品的安全问题。而食品可追溯体系正好符合这个质量控制的总体思路,它可以保证食品的安全性,食品万一发生安全问题时,能第一时间追溯到问题责任方,最大程度减少损失和召回成本。(3)提高供应链管理效率。食品可追溯体系为食品生产商、加工商、物流商和销售商等构建了一个信息平台,通过这个信息平台,各个企业能了解到各个环节的信息。这些信息不单为消费者提供,也为食品企业提供了了解产品的渠道,各个厂商不但能清楚了解本环节的信息,还能清楚了解供应链上其他环节的信息,他们能更有计划的安排生产,生产更有市场的产品,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减少产品库存,所以必能使企业利润最大化。

五、对政府建议

第一,支持建立个民间的食品安全基金,这部分资金可以用于支持企业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一旦企业出现食品安全问题,基金就减少该企业的基金收益,减少的部分用于奖励给安全性好的食品企业。第二,使用有安全等级的企业标识,各类食品企业名字后面必须加上等级标识,由权威机构对国内的食品企业做好食品安全等级评级,安全系数最高的企业定为A级,然后依次是B、C、D、E。该标识随着企业的安全性而改变,每年对食品企业做一次食品安全等级评估,若企业的产品出现食品安全事故,其安全等级会相应下降,有利于加强企业的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重视。第三,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对出现安全问题的企业严惩不贷。借鉴国外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价制度、应急处理机制、信用制度和信息制度,做好安全事故的预防和处理。加大处罚力度,明确责任主体,依法从重从严惩罚。

六、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信息可追溯系统的建立和相关政策的推出,我国国内食品安全发展要求,顺应国际发展潮流,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有着较好的前景。我们企业要走出去开拓海外市场,也必须广泛的建立起信息可追溯体系。然后,随着智能信息技术的进步,企业建立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成本不断地下降,便宜且方便的追溯方式将成为居民生活的一部分。综合上述探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能够为消费者、食品企业、国家带来很大效益,将会在食品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拥有极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单位为贵州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201310657038),国家级,项目编号:贵大国创字(2013)002,项目负责人:裴伟康(1991―),男,本科,研究方向:金融学。]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食品安全 食品质量 法律监管

中图分类号:DF052

文献标识码:A

一、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现状

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采取的是多部门联合监管的形式。各个部门相互配合。而法律法规方面,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中涉及食品安全的有《食品卫生法》、《 产品质量法》等近20部法律,有 《农药管理条例》、《兽药管理条例》 等近40部相关行政法规,有《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食品广告管理办法》 等近150 部规章,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构建起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的基本法律框架。

二、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一)法律体系内部不协调。

2009 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及配套实施法规和规章遵循的原则是食品安全原则,而在《食品安全法》出台之前的其余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的制定和实施中遵循的原则是仅仅注重食品卫生或者是片面的食品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的。因此,形成了我国现行两套相互交叉的食品安全法律、标准、检测、监测等保障体系。①两部法律对标准体系、检测体系、标识、市场抽查及处理等方面的法律规定具有不同程度的重叠和交叉。

(二)专家治理模式独立性差。

《食品安全法》第二十三条规定:“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应当经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审查通过。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审评委员会由医学、农业、食品、营养等方面的专家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的代表组成。”表明我国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和食品安全标准制定过程中引入了专家治理系统,吸纳了专家参与技术问题的研究及相关制度的程序环节,但行政主导的特征依然明显。②法律明文规定在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中,专家委员会由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组织,在食品安全评审委员会由专家和国务院有部门代表组成,这就使得整个评估或者评审都掌握在行政部门的手中。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工作诸多细节仍是掌握在有部门利益的行政机关手中,对于专家意见到底是决定性意见还是参考意见都没有明确规定,其本身具有不合理之处。

三、我国食品安全法律监管制度的完善

(一)完善食品安全的定义,扩充食品安全法的保护范围。

我国《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九条规定“食品安全,指食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对人体健康不造成任何急性、亚急性或者慢性危害”。食品应当要保障人的生存权和发展权,第九十九条的规定并没有反映食品安全的全部内涵。我国的食品安全法意识到了食品安全中的卫生安全、质量安全、数量安全、营养安全,而对于生物安全和可持续性安全的认识不深刻。食品安全既包括物有所值,也包括应具有的营养成分。食品安全不仅要无毒、无害,符合应当有的营养要求,而且应当不存在任何掺假掺杂或非法添加任何添加剂,即使这些掺假掺杂物品与添加剂对人体健康没有任何危害,只要是法律没有规定允许添加,都属于非法的。

(二)增强专家治理系统的独立性。

我国食品安全法律规制在一定时间食品安全工作的推进依靠的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食品安全法》颁布之后建立了专家治理系统,希望专家治理系统改变这个恶性循环,建立风险的预防规制体制,但这个专家治理系统存在最大的问题就是受行政主体主导,缺少独立性。笔者认为结合我国特点,至少要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1)保证专家治理系统的的政治独立性,这要求该系统除去行政化色彩。(2)法律要赋予专家治理系统食品安全规制过程中的跨机构的管辖权,能够及时跟据风险评估和标准评审情况及时调整资源配置的情况。(3)增加公众参与和监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监督权,及时公布专家治理系统的工作进程和结果,保证透明化。

(三)进一步完善我国食品召回制度。

目前我国食品召回管理部门职责不清,食品召回法规体系不完善, 导致对缺陷食品管理的低效与无序。目前的食品召回实际上只停留在工商局和销售者或生产者之间关于禁止销售某种食品的浅表层面, 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完整的食品召回体系。首先,应该加强对企业食品召回方面的宣传, 使他们认识到如果食品质量问题首先被政府、舆论或消费者发现,企业丧失主动召回机会, 才是损害企业声誉、信用和利益的事情。对被企业召回的不安全食品必须有相应的配套措施, 尤其对食品召回后的出路必须有明确的规定, 避免不安全食品经过厂家 “回炉”后再次流入市场, 应根据不同情况在执法部门的现场监督下进行销毁或作其它无害化处理。 同时, 建立健全与食品召回制度密切相关的各项机制, 如食品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食品安全风险评价机制、 食品安全信用机制及食品安全信息机制等。

(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2010专业)

注释:

①徐景和.食品安全综合监督探索研究.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9 年版,第136 页.

②张芳.论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修正.东方法学.2009年第 2期.

参考文献:

[1]曹斐.市场安全与法律规制.中外法学.2009年第2期.

篇4

关键词: 高校食品安全 学生监督员 校园食品安全环境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招生规模不断扩大,在校师生人数显著增加,高校成为食品安全事故的高发地带。目前,各地政府与高校都在积极研究和采取相应的监管措施,以确保学校食品安全。然而现有食品安全监管制度强调政府职能部门作为监管主体,监管方式单一,忽视其他主体(学生团体、学生个体等)的能动性和监管手段的多元化,否定师生在维护自身食品安全中的选择权利[1][2]。本文尝试建设一支高校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员队伍,作为政府监管的补充力量,学生监督员将对创建良好的校园食品安全环境发挥重要作用。

1.国内外高校食品安全现状

近年来,世界各国不断爆发食品安全事件,因食源性疾病而患病甚至死亡人数数不胜数,学校食物中毒事件频频发生,给学生及整个社会造成极大的影响[3]。以下是国内外最近发生的几起高校食品安全案例。

日本是世界上食品安全管理最严格的国家之一,具有比较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制,但食物中毒事件仍时有发生。2013年11月,日本斡裣匾凰大学发生集体食物中毒事件,造成教职工和学生146人中毒,相关人员从学生和烹调人员的粪便中检测出“诺如”病毒。2013年4月埃及某高校大学城发生食物中毒事件,造成500余名学生中毒。我国高校食品安全现状不容乐观,2013年第三季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通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网络直报系统共收到全国食物中毒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61起,中毒1969人,死亡46人,其中学生食物中毒事件10起,中毒人数697人,与2012年同期相比,学生食物中毒事件的报告数增加1起,中毒人数增加1.9%,这不得不让卫生监督部门和学校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4]。另外,2013年4月和11月,在江西陕西两省的多所高校相继发生了学生在食堂用餐出现食物中毒的事件。诸如此类事件的发生,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流行病学等医学原因与时空特征,又有深刻的社会原因和深层次的监管制度因素[5]。

2.加强高校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员队伍建设的必要性

2.1当前高校食品安全监管存在诸多问题。

2.1.1从监管的主体来说,主要是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整个监管过程都由政府部门来操作,属于典型的政府垄断型管制模式。主体结构单一,监管什么、怎样监管、监管到何种程度等都由政府这个单一的监管主体确定[6]。针对高校层出不穷的食品安全事件,单一主体的政府垄断型监管模式已不能保证政府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的切实履行,必须引入协商对话机制,让学校师生等利益相关方充分参与监督,实现监管主体的多元化,形成政府、学校、利益团体共同监管的局面,以较好地弥补政府能力的不足。

2.1.2从监管对象来说,高校内的小吃街、小卖部等市场准入的门槛较低,很多流动性加工食品质量难以得到保证,另外一些不法商家冒着机会主义风险,在高额的经济利益诱导下,向高校师生提供假冒伪劣或质量低廉的食品,影响师生的身体健康或导致食物中毒事件发生。

2.2学生权益诉求渠道不畅。

学生作为高校的主要群体,特定的年龄范围决定其生活不受约束,饮食随意性大,很多学生喜欢早餐、晚餐在校内或校外的临时摊点、小卖部解决,很大程度上导致食品安全风险。一旦购买到假冒伪劣食品或发生食物中毒,现有的社会监督体制将导致学生的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探索实施高校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员队伍建设,建立快捷的食品安全问题反映渠道,让普通学生群体实现自我的利益追求。

3.加强高校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员队伍建设的对策

3.1建章立制,促进监督工作规范化进行。

规范学生监督员监督工作,关键是建立健全制度,严格管理。此外还要着眼于队伍的长远发展和监督员工面临的形势任务要求,不断修订完善现有的规章制度,突出制度建设的思想性、规范性、严肃性和可操作性,为建设高素质监督员队伍,高标准履行高校食品安全监管工作职能,提供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3.2加强联系沟通,促进工作职能的发挥。

学生监督员是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的“眼睛”和“耳朵”,是连接师生群众与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桥梁和纽带。学生监督员应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多种方式与师生加强沟通,调动师生参与学校食品安全监督的积极性,及时了解师生对学校食品安全现状的态度,听取不同意见,掌握学校食品安全的最新动态,更好地发挥工作职能。

3.3加强培训学习,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目前,中国食品监管水平突出表现为双低:一是食品监管队伍整体水平低,远不能适应保证食品安全的形势和任务要求;二是食品安全检验检测水平较低[7]。为了监督员队伍整体水平和业务能力,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应制定相关的培训手册和学纲,聘请食品行业专家为学生监督员团体作专题报告;学生监督员应采取集中学习和自我学习相结合的方式,并在内部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学习,从而增长自身的食品安全知识,更好地履行工作职责。

3.4广泛宣传,扩大群众监督工作的影响。

切实加大宣传力度,一方面学校要通过课堂向学生宣传卫生法规和卫生常识,使学生了解预防食物中毒的知识,如购买著有“QS”标志的食品,不要购买卫生条件差的流动摊贩现做现卖的食品等。另一方面学生监督员要在认真做好监督工作的同时,注重食品安全监督的宣传造势。在校园内明显位置通过设立固定广告牌匾、永久性宣传橱窗、宣传栏或通过网络平台等形式广泛宣传动员,夯实群众监督工作基础,吸引更多师生参加监督工作,努力形成人人都是监督员的良好氛围。

4.加强高校食品安全学生监督员队伍建设的意义

在当前复杂的高校食品安全环境下,加强学生监督员队伍建设,具有不同于政府监管、学校管理的现实意义。

4.1完善现有的食品安全监管模式。

高校食品安全监管不能只依赖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行政管理部门,必须改革源于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以行政监管为主的安全监管模式,学习世界上先进的监管理念和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群体的监督力量,带动广大学生关心食品安全、监督食品安全,构建我国高校食品安全监管新模式,实现对食品安全的全方位监管[8]。

4.2增加政府和学校责任,制约监督渎职行为。

学生力量参与高校食品安全监督体系,不仅是对高校食品安全的监督,更能从食品安全监督上反映政府职能部门和学校行政管理部门的工作作风,不难发现,很多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背后无不站有一批失职、渎职的监管者,他们中的一些人或出于政绩及部门“公益”考虑,法律责任意识淡薄,监管不力。因此,学生直接或间接的实质参与,社会监督的到位,是避免公权力监管失灵或被滥用的基本保障。

4.3有利于获取最新食品安全信息。

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是食品安全监管体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有利于食品安全管理透明化、公开化及提高消费者信任。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是食品安全事故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学生是高校食品的主要消费者,几乎每天都要与食品接触,最了解食品安全方面的最新信息,从而成为食品安全信息的最主要来源途径。

4.4有利于畅通学生利益诉求。

当学生遇到食品安全问题时,他们对食品安全监督有一种本能的欲望和冲动,这种强烈的利益诉求蕴含着食品安全监督中最积极、最坚定的力量,监督员队伍的建立使学生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基层学生对高校食品安全现状的态度,更好地促进和提升高校食品安全水平。

参考文献:

[1]陈飞全.高校食品安全管理机制改革初探[J].科技信息,2010,(32):442-444.

[2]段立波.论建立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有效机制[J].科技信息,2012,(20):87-89.

[3]丁莹,钟耀广,王锡昌等.借鉴国外经验构筑我国学校食品安全防线[J].食品工业科技,2012,(2):43-45.

[4]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2013年第三季度全国食物中毒事件情况的通报[EB/OL].http:///yjb/s3585/201310/87f423a18980418582c292f29f7e3145.shtml.

[5]陈珂.G大学学生食物中毒事件分析[D].郑州:郑州大学,2012.

[6]耿弘,童星.从单一主体到多元参与――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管制模式及其转型[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3):97-100.

篇5

1.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在教学中,教师根据目前最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结合化学学科的特点,巧设悬念,诱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例如,在《合成材料》这一节里,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同学们很喜欢喝珍珠奶茶,那么在喝珍珠奶茶时,同学们将吃下什么物质,知道吗?然后向学生解释,其实,珍珠奶茶中,既没有奶,也没有茶,更没有珍珠。浓郁的奶香来自于奶精,奶精使奶茶变得香浓源自于奶精中一种名为“植脂末”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中含有砷、铅、铜等有害物质,长期摄入,可增加患冠心病、肿瘤、哮喘等疾病的几率,幼儿更会变得智力低下。弹性十足的“珍珠”是在木薯淀粉中添加人工合成的高分子材料,这些高分子材料是什么,说白了就是塑料,所以,大家吃“珍珠”就等于在吃塑料。讲到这里,学生已经很想了解塑料到底是什么物质了,然后再引入新课,学生兴趣盎然,教师讲课的效果定会事半功倍。将食品安全知识教育寓于化学教学中,通过食品安全教育来引导学生理性消费,既培养学生食品安全意识和科学态度,又能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享受学习化学的乐趣。

2.在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学科优势

新课程改革后,高中化学课程的理念之一就是从学生已有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关注人类面临的与化学相关的社会问题,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参与意识和决策能力。这就要求化学教师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创造性地开发生活中的课程资源,使化学课程更加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可见,在高中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不仅能充分体现新课程的基本理念,而且能使学生拥有一定的食品安全素养,加强自我保护能力,从而将食品安全的风险降到最低,而高中化学课程中相关的素材也使我们在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成为可能。我国中学化学课程中含有大量与食品相关的化学知识,高中化学新课标中“化学与健康”是“化学与生活”选修模块的三个主题之一。为此在化学教学中,将有关食品安全的素材与化学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渗透食品安全教育具有学科优势。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教育,既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对保护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在中学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教育的途径

1.以典型的课例为载体,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教材是学生获得食品安全知识的主要来源,充分利用好教材,选择恰当的课例就是要将食品安全知识与课堂教学内容有机结合,所选择的课例要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力求贴近学生生活,以学生实际生活中鲜活的事例作为学习情境,来渗透食品安全教育。例如,在讲述“食品添加剂”时,让学生了解常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功能,介绍食品加工过程中会用到形形的添加剂,本来这是国家许可的,但是部分企业或个体经营者在生产中超标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违法使用有毒、有害物质。介绍生活中曝光的主要食品安全事件。生产者:(1)用硫磺熏制生姜、银耳、胡萝卜等降低成本,追求利润。(2)用烧碱、双氧水、甲醛、吊白粉泡制海参、鲍鱼等水产品。(3)黑心豆腐窝点内苍蝇乱飞,到处是污水,有的豆腐中加入了国家禁用的四环素作防腐剂。(4)大量使用增白剂制作馒头,外观虽好看,长期食用极易使人体致畸、致癌。(5)病死的猪肉肉色发紫;凉皮、凉粉等食物大肠杆菌严重超标等。生活中的食品安全事件让学生触目惊心,学生明显地提高了自我保护意识。将食品化学知识与教材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动机,提高学习效果。

2.借用突发的食品安全事件、社会热点渗透食品安全知识

食品安全教育应注重从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教学中联系社会热点食品安全事件,如苏丹红、大头娃娃、甲醛啤酒、瘦肉精、孔雀石绿浸泡鲜鱼等事件。适当巧妙地把它们引入课堂教学,从事件存在的问题引出化学学习的内容,进行食品安全教育,这对激发学生的兴趣、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有显著的作用。例如,我国部分省市发生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致死多人,在讲述“常用消毒剂”的知识时,可介绍SARS事件中使用的高效消毒剂过氧乙酸的性质和使用方法。在“甲醛”的教学中以此为教学背景,适时创设问题情境,展开讨论,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死这么多人?”“为什么会有毒?“”我们将会怎么办?”让学生带着诸多疑问,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教学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渗透食品安全教育

课外实践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通过调查、访问、网上查询、讲座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探究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是进行食品安全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化学课外实验也是常用的有效手段,如进行“食盐中碘含量”的检测,“劣质奶粉中蛋白质含量”的检测,陈化粮(含黄曲霉毒素)的鉴别等,使学生了解食品与健康的关系,掌握鉴别常见食品的正确方法。在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学生在获得化学知识的同时又受到科学方法的训练,在探究过程中不仅可以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开展“食话实说”专题讨论,让学生畅所欲言,运用化学视角分析生活中出现的毒大米、毒火腿、毒香肠、毒药品、毒酒、毒肉、毒奶粉、毒包装等蕴含的化学知识,在讨论中了解绿色食品、有机食品、无公害食品、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通过讨论,做出评价和感想,让学生在讨论中明白有毒食品对身体的危害,树立食品安全意识,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为自己的食物系好“安全带”。有毒食品严重威胁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这与少数食品企业利欲熏心不无关系,面对金钱和诚信,他们只重私利,信用缺失。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学生成为关爱生命的人,对自己对社会负责任的人,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世界观,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

三、开展校本教研,形成具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校本课程

教师在化学教学活动中要积极开展与食品安全有关的教研活动,依据化学学科特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以食品安全为主要内容,从研究物质的性质出发,使学生了解各类物质可能引发食品安全的原因、造成的危害以及减少危害造成损失的方法措施等,与日常中学化学教学充分融合,在此基础上形成有化学学科特色的食品安全教育课程。如在生活中的化学选修课中,编制“常见食品添加剂及其危害”“常见水源污染及其预防”等专题教育,“路边摊小吃对中学生的影响”介绍路边摊小吃的制作流程、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卫生状况等,让学生关注饮食卫生与饮食习惯,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

四、结语

篇6

关键词:农村 食品安全 食品安全监管

中图分类号:F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336(2015)02-0045-02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生存下去的重要支柱,所以食品安全问题是大家尤为关心的,特别是在近几年频频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都得到了政府以及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关注和重视。尽管我国在食品及食品安全方面已经出台了相关的法律,但是食品问题还是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尤其是农村地区,地处偏远,设备落后,大量黑心店家的存在,政府相关部门对食品安全监管的监督力度不够等不可控原因,都使得农村地区的消费者对食品安全问题忧心忡忡。

所谓食品安全监管的概念是,国家职能部门对食品生产、流通企业的食品安全行使监督管理的职能。具体是负责食品生产加工、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的日常监管;实施生产许可、强制检验等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查处生产、制造不合格食品及其它质量违法行为。而近期频频曝出的食品安全问题,让消费者和政府部门对食品安全及其监管提高了关注度,也暴露出了我国食品安全监管方面存在着不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食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等环节采取监管措施,加强整治力度,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

1 背景及意义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生活的质量也要求的越来越严格,而食品与人类生存下去是息息相关的,自然引起广泛重视,尤其是染色馒头、地沟油等在日常的饮食中出现频率较高的食品被曝出,消费者对食品的态度不再是基于信赖原理而轻视甚至忽视了。鸡、鸭、猪等动物的肉都是餐桌上的寻常菜,中国的人口基数大,需求量也多,相对来说饲养量、供应量与需求量是存在较大差距的,所以有很多现在我们听闻的生长素、变异鸡、注水猪肉等名词,还有在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添加的着色剂、防腐剂、塑料、亚硝酸盐等化学产品,这些都是对人体有害的物质,但是市场上却比比皆是。近期热门的“辣条”,其生产过程的卫生环境,工人的操作流程都骇人听闻。当今的国际贸易往来日益频繁,经济发展迅猛,进出口食品的数量和种类不断增加,食品安全问题时有发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都产生了巨大 威胁,对我国在国际食品市场上的声誉有很大的消极影响。

食品安全监管出现的问题日益严重,且农村处于劣势地位,更应得到普遍的重视。原因是农村地区地理位置比较偏远,人口比较分散,法律意识不强,交通不太便利,监管不到位,所以其食品安全监管更有难度,也容易被忽视。虽然现在对农村的关注度大大提高,2014年国家食药监总局也提出要以保障农村食品消费安全为基点,采取四项措施加强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但效果却是不太明显。

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国,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意义不言而喻。加强农村的食品安全监管有利于市场秩序得以维持,有利于保障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有利于统筹城乡规划,有利于新农村的建设,有利于提高农村地区居民的自身保护意识。在当今食品安全问题猖獗的情况下,加强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监管显然是迫在眉睫的。

2 食品安全现状

2.1 消费者存在的问题

第一,自我保护意识差。农村地区没有正规的菜市场或者大型超市让居民购买食品,存在的较多的是个体工商户或者无合法经营资质的小商小贩、小作坊等,水果、蔬菜、水产、肉类等等家庭普遍需要的食品都是他们涉猎的范围。有的是游街串巷,有的是固定摊位,以多种方式出现在消费者的视野中。即使知道一些商家、店铺是不存在资质的,或者经营的产品是不合格的,更多的消费者选择的是不购买,自己不食用,而非举报揭发。

第二,注重身体健康的意识不高,贪图便宜。有些消费者觉得吃一些没有什么事情,长年都是在那些摊位上购买,身体状况并没有太多变化,“不干不净,吃了没病”的错误观念根深蒂固。而且去正规的超市购买,路途遥远,消耗的时间长,成本高,因为新鲜程度问题,不可能一次购买许多,那么周边的摊位显然是适合的选择,

2.2 生产者、加工者等主体存在的问题

在食品流入市场前,要经过几个步骤,生产、加工、运输等等一系列的程序,而这些环节对食品的安全质量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稍有差池,食品安全就难以保障。也因为中间程序复杂,才让不法分子有了可乘之机。

第一,缺乏社会责任感。例如给鸡打激素,一只鸡可以长多个翅膀;为了保障食品的新鲜和色泽,添加防腐剂、着色剂等化学物质;为了降低成本,赚取更多利润,对工人的身体健康情况和工作环境降低要求甚至没有要求;等等。

第二,违法成本低,利润高。在巨大的利益面前,经受不住诱惑,添加些许禁止产品,就可以大大提高利润,而农村地区的食品流通在一定条件下是自由的,甚至没有经过质量、卫生等方面的检查,已经流入市场,所以农村地区的食品安全存在重大隐患,那么出现的“注水猪肉”、“地沟油”、“染色馒头”等广大农村群众普遍接受或使用的食品,严重威胁着农村地区群众的身体健康。一些商家抓住有些消费者即使知道不安全也不举报的心理,在农村地区的食品市场上肆无忌惮地制假造假。

2.3 相关政府部门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食品安全监管采取的是分段监管为主,品种监管为辅的监管模式,监管主体多,责任区分难,所以产生问题解决不及时。

第一,人员不充足,监管难度大。《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5条第1款规定:“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统一负责、领导、组织、协调本行政区域的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建立健全食品安全全程监督管理的工作机制;统一领导、指挥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对工作;完善、落实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责任制,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进行评议、考核。”根据对此法条的解读,县级人民政府显然是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管理机构的领导机关。县级下辖的乡、镇很少有对食品专门的监管机构,即使有监管机构,其检查设备也是较为落后的,人员配备于农村地区而言也是显然不足的。农村地区并非整齐划一的,而是因当地的地形地貌选择居住区域,所以有些地区分布较为分散,那么对食品安全监管部门的人员来说,监管力度大,监管范围广,监管对象多且分散,人员较少增加监管难度。

第二,监管主体多,责任划分困难。我国对外公布的涉及食品安全监管的部门有10多个,显然监管机构是充裕的,但是食品安全问题却层出不穷。多个监管主体也是造成此现象的原因之一。因为监管主体多,都觉得在职责范围之内,但是具体范围又不清楚。所以会出现“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情况。

第三,责任互相推诿,监管不到位。在食品安全的情况下,各个部门都是监管主体,但是出现问题,需要追究责任时,每个部门又都互相推诿,不想承担责任,认为问题的出现不在所监管的范围之内,导致有些环节缺乏政府部门的监管而让不法分子钻空子,农村地区的广大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遭受威胁。2.4食品安全法律体系不健全,普法范围小

我国目前没有形成相应的法律体系,与食品安全监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不完整,致使食品安全监管出现很多监管交叉地带甚至空白地带。在食品事故中责任人的处罚力度相对较小,违法成本低,但是收益却很高,所以铤而走险。农村地区的漏洞显现的则更为明显,首先是农村地区群众的法律意识淡薄,法律普及程度差,对法律尤其是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了解甚少,不知法不懂法的情况显而易见。因而消费者很难做到维护和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

3 应对措施

3.1 提高公众参与程度

食品作为人类生存的基础保障,其安全度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健康的身体是不能用金钱衡量的。在面对不法商贩生产、加工、销售有安全问题的食品,“三无”食品,或者有沿街叫卖的商贩时,公众应及时揭发举报,拨打当地食品监管部门的电话或者亲自制止,等等,降低无经营资质的贩数量,减少食品的安全隐患。日常生活中在正规、合法的个体工商户经营的店铺中购买食品,关注生产日期、保质期等相关信息,不为贪图便宜而购买无质量保障的散装食品和存在安全隐患的食品。充分利用身边的资源,比如网络、电话等,对有损于食品安全的行为多多曝光、举报,让不法商贩的生存空间大大减少。

3.2 加强食品安全教育

我国对食品安全方面的教育和宣传大多比较零散,多是文章、电视节目等方式,普通公众的关注度普遍较低,那么农村群众的接触可能性则更低,所以下乡宣传,在学校宣传都不失为好方法。学生对新鲜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对学生普及食品安全方面的知识,不仅可以从小培养他们对食品安全关注的意识,还可以通过他们向家长普及,引起学生家长的关注,达到全民教育的效果。深入到乡下,给当地群众宣传食品安全的重要性,用广播、流动车宣传车的方式,科普食品安全的意义,既生动想象又效果明显,达到农村群众了解食品安全相关知识的目的。

3.3 完善监管体制,加强追责机制

为避免“八个部门管不好一头猪”的现象出现,应该对监管部门的职责明确划分。当部门之间出现职能重复的情况时,发生食品安全问题,互相推诿而无法划分责任,按共同责任来确定责任的承担,并追究各负责人的责任,达到积极作为的效果,降低甚至杜绝不作为的现象。

在乡镇一级扩充监管人员数量,配置方便高效的监测设备和巡逻设施,覆盖网络监测平台,加强农村的监管力度,使乡镇有能力对所在区域的食品进行抽检,规范农村的集市市场。农村地区的群众可以通过网络举报不合法、不正规的摊点,净化食品市场。

3.4 完善奖励机制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第十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生产经营中违反本法的行为,有权向有关部门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2011年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下发指导意见:“地方政府要设立食品安全举报奖励专项资金”。针对农村消费者消极举报,法律意识淡薄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奖励措施,积极鼓励消费者揭发举报不法分子的行为。他们可以通过短信、电话、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参与其中,不仅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而且能有力打击损害食品安全市场的不法分子。前提是奖励制度和资金运用必须公开、透明,程序必须正当、合法。

3.5 加大违法成本,严惩不法分子

对因检查、举报属实等发现的违法店铺应予以严惩,罚款的金额应参照同类食品行业的合法经营者利润,处以3倍、4倍甚至更多,具有惩罚性,对不予改正的按日连续处罚。对食品安全行业“失信”的企业加入食品行业的“黑名单”,限制或禁止其再次进入食品市场,营造良好的食品安全氛围。

参考文献

[1]颜美雪.《论我国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完善》.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3年,

[2]马利国.《农村食品安全监管研究――以临安地区为例》.硕士学位论文,浙江农林大学,2013年,

[3]周游,赵学刚.“论我国食品安全公众参与的法律制度构建”.载《管理现代化》,2011年第4期.

[4]倪楠.“农村食品安全监管主体研究”.载《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

[5]郗芙蓉,崔洋.“农村食品安全法律制度构建的难点与路径”.载《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第4期.

篇7

【关键词】食品检测 技术 发展

前言:

在我国人们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的趋势下,食品安全问题作为直接影响人们身体健康的问题,一度成为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随着科技在当下信息时代的不断进步以及创新发展,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更为复杂的食品原料加工手段。然而,在不同食品加工厂使用不同加工工艺对其所生产食品进行一系列加工时,常常可能会引进少量的不确定因子,这些因子在极大程度上是会对人们身体健康造成损伤的。常见的危害因子就包括有有害微生物、农药残留物、生物体内毒素、受过污染的重金属以及对身体有害的各种食品添加剂等。近些年来,各地经常出现由苏丹红、瘦肉精、地沟油、三聚氰胺以及化学火锅等引发出的一系列食品安全事故,这不但严重地影响到了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而且还引起了国家的高度紧张和重视。

一、当前我国食品检测的涵义

如今,我国食品检测的内容、深度及广度都有了飞跃性的巨大进步。因为在进行过通常食品毒素查验之后,还必须添加对某一种食品所含营养物质、化学成分、菌类或微生物群落等进行相关的检查与评定它在覆盖范围方面要比之前更广更大,除了把对不同食品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的性质纳入分析之外,还有对其所含添加剂、辅料及其他物质的检测和分析。当下,我国食品检测同时引入了更安全以及绿色环保的各种内涵及意义,所以对其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同时,我国食品检测在内容上不断地拓展深入,在方法上不断探索创新,在结果上不断追求准确,在评价上不断权威化。

二、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

随着我国食品行业的不断发展,食品安全问题成为威肋、人民群众生命的重要问题。所以如果要最大程度地保证我国食品行业的安全问题,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就不得不持续发展和提升。而我们知道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往往有相对复杂的内容,并且食品在分类标准上也多种多样,这使得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可按其检测内容进行分类。

1.食品毒素的安全检测

食品中所含的有害物质,即毒素将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会造成巨大伤害,由此可见食品毒素的安全检测必然会成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的首要内容。毒素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如下:检测技术类型越来越多,毒素的安全检测可以利用传统的物理化学方法,对食品中是否含有某种毒素物质加以研究;当前许多检测仪器均可使用高新技术来对某一毒素的化学构成进行深入有效的分析,且检测的类型也是不断在丰富化;二是毒素检测技术不但能够做到定性分析,而且还可做定量分析,来对毒素的含量做出计算等,这推动了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发展。

2.食品污染的安全检测

目前,由于人们不注重保护生态环境,导致了很多水土污染现象的出现,一些食品由于受到污染,很可能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而食品污染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为:一是检测范围正在不断扩大,食品污染的安全检测技术不仅包含对菌种、细菌数量等的检测,而且由于一些污水对土地的污染,一些重金属也被列为了重要的检测内容,可以看出食品污染安全检测技术的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二是食品污染的安全检测技术也在持续提高,安全检测技术正在逐渐采用自动化的检测设备,进一步提高了食品安全的检测效率,节省更多的人力物力,为我国食品安全检测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

3.食品药物残留的安全检测

在一些蔬菜和水果等食品中,往往会包含一定的农药和化肥等的残留,而且一些动物也会在生长过程中食用生长激素,人们食用这些蔬菜和动物之后,会对人体产生一定的危害。因此,针对食品药物残留的安全检测必不可少。该类安全检测技术的发展现状主要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食品安全的定量检测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由于一些水果和蔬菜在生长过程中必须使用农药,但是过多的农药残留会对人体造成危害,因此,定量检测技术可以明确农药残留的含量,确保农药残留在安全值以下的蔬菜水果进入市场,这样能够在兼顾人体安全和蔬菜的正常生长需要的条件下,更好地进行食品安全的检测工作;二是药物残留安全检测技术的类型在不断增多,检测技术使用方便、检测时间短、检测技术类型多样成为了重要特征,其中酶抑制技术、仪器分析技术等安全检测技术已经被广泛使用,同时检测方法更加简单、有效,能够在短时间内获得检测结果,提高食品安全检测工作的效率。

4.其他食品的安全检测

眼下,食品安全问题广受关注,因此各种其他检测食品安全的方法也被逐渐开发。一些使用简单、方便携带的检测技术也被广泛运用,如:一些防腐剂的快速检测方法、红色素的检测方法等等;同时,一些改进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能够使得检测结果更加精确,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中。

三、我国食品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

1、中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食品安全检测已经实施过许多方案包括各种先进的预防措施,各种有效的检测方法,然而,目前仍然存在的问题就是检测方法不到位,不能精确到位地检测出各种安全隐患的存在。另外食品检测的方法太少,面对各种类型的食品检测显得比较自目和被动,没有建立起一套完善的检测机制对食品进行检测。还有就是在对食品安全质量进行系统化地分析时,小能对其实行全面的控制难以建立完善的检测机制。

2、我国未来食品检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在现代科技的持续发展与进步中,我国相关部门在做食品检测时,运用过许多种世界领先的手段,并且相应的设备和检测仪器也将会越来越复杂化与丰富化。正因如此,在未来的技术检测中,对既快速安全、效率又达到一定程度的方法的选取就成为了发展的关键性问题。针对当前我国经济形势,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已经开始走向科技化,各个流程都会走向便捷。

结语:

总而言之,加强国家法制、增强全民的法治意识、维护人们的饮食人权,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方面的工作将再会上一个台阶,取得更大的成绩。

【参考文献】

[1]魏姜勉,鲁珍.我国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的现状及展望[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7).

篇8

【关键词】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效果评价

[ABSTRACT] Objective During Olympic sailing was holding in Qingdao, the food supply and traceability system (FSTS) implemented.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results of the enforcement of the system from the angle of hygiology. Methods A comparison was made in terms of the food and its rawmaterial eligible rates between adopting traditional food safety pattern of the first (i.e.2006 international regatta) and the second trail matchFSTS(i.e. 2007 international regatta); as well as between the second trail match and 2008 regatta. Results The differences of food and its rawmaterial eligibility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trail match was dramatically (χ2=4.06-8.66,P0.05). Conclusion The FSTS adopts the measures of wholecourse quality control, subsection responsibilities and stepbystep traceability, which effectively improves the quality and safety of food and its raw materials.The generalization of FS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Qingdao sailing and will be in similar grand activities as well.

[KEY WORDS] Olympic sailing; Food safety; Traceability system; Result evaluation

2008年8月,举世瞩目的第29届奥运会在北京成功举办,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承办的一次最大规模的国际活动,青岛市承办了此次奥运会帆船比赛(奥帆赛)项目。为确保奥帆赛期间各国运动员和各类客户群的食品安全,青岛市卫生监督以及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在奥帆赛及其测试赛期间,实施了奥运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从赛事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保障运行情况看,这种追溯体系达到了预期目的。本文从卫生学角度对该体系实施情况和奥帆赛卫生保障效果进行了科学分析、评价。现报告如下。

1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施方法

1.1 管理组织架构

奥帆赛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工作由青岛市奥帆委和“菜篮子”工程建设领导小组共同领导,下设奥运食品工程工作办公室、专家工作组、专家委员会等负责具体工作。奥帆赛食品安全专家工作组由市奥帆委、经贸委、卫生局、工商局、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质监局等部门专家组成,下设安全保障组、供应调度组、综合监督组。

1.2 奥帆赛食品备案基地和供应企业的遴选与基本要求

奥帆赛食品供应安全保障实行企业、产品等级备案制度,只有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供应企业和符合相关安全卫生要求的食品,并经过奥帆赛食品供应监督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登记备案后,才能获得奥帆赛食品供应资质。经过评审、遴选,奥帆赛食品备案种植基地备案单位共计15家,养殖基地备案单位14家,食品备案加工企业27家。奥帆赛食品备案供应企业应当对所备案的食品及其原料的质量安全负责,必须按照有关规定和标准进行生产经营,确保食品质量安全卫生。奥帆赛及其测试赛餐饮服务运营商、指定接待单位,应使用奥帆赛食品备案供应企业生产经营的备案食品及其原料。

1.3 奥帆赛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实施流程

奥帆赛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共包括3个环节:生产环节,由生产企业的监管部门农委、畜牧、海洋渔业部门负责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流通环节,由质检、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局负责该环节的食品安全监管工作;消费环节,卫生监督部门负责奥帆中心以及各签约酒店的现场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卫生安全监管。

奥帆赛及其第二次测试赛期间,食品安全监管各环节均安排监管人员驻点保障,负责监督基地和企业按《青岛奥帆赛食品安全保障规范》管理和生产。产品出厂(园)前,由农委、畜牧、海洋渔业3个单位负责检查产品合格证、检测报告等是否有效。在确认货证相符后,签发《奥帆赛食品供应交接单》(1式3份),将交接单黏附在车内食品包装箱的显著位置,用专用铅封封车(所有车厢门都必须铅封),并电话告知驻接收单位专家组和保障指挥专家中心车号、铅封号和预计到达时间。驻接收单位专家组(卫生部门)、安检组(公安部门)和餐饮单位共同查看铅封完好情况,开启铅封,持车厢内的交接单逐一检查检测报告、货品种类、数量和食品完好情况。货证相符后,专家组和餐饮单位在交接单上签字,由接收方转入专用食品原料库。指定餐饮服务商要提前24 h将每日所需食品原料的品种、数量和到货时间告知备案基地和企业。见图1。

图1 奥帆赛食品供应流程及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示意图

2 资料采集与研究方法

本文3次帆船赛举办的规模相似,举办时间均在8月份。奥帆赛第一次测试赛即2006年国际帆船赛,未启用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采用传统食品安全保障模式;奥帆赛第二次测试赛即2007年国际帆船赛期间,启动了奥运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在此基础上,2008年奥帆赛正式运行了该体系。收集2006、2007、2008年3年帆船赛期间食品卫生监督部门对供应赛事的各类主要食品和食品原料采样及检验结果。对实施该体系前后即第一次测试赛和第二次测试赛,以及实施该体系后第二次测试赛和奥帆赛食品和食品原料采样合格率分别进行比较分析。

同时,在2007年测试赛和2008年奥帆赛期间还采用了ATP快检方法即三磷酸腺苷荧光微生物检测法,对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餐具、工具、手等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进行了检测。ATP法是利用所有活细胞都含有ATP,采用荧光法,对被检测样品中酵母、真菌或细菌等多种微生物的数量进行快速定量分析[1]。该法操作简单,结果快捷直观,可有效减少现场加工的食品及工具容器微生物污染危险性。2006年因为经验、技术和设备条件以及人力不足等因素,现场ATP检测工作未开展。收集2007年测试赛、2008年奥帆赛ATP监测次数、合格率,对两次赛事的ATP检测情况进行对比分析。

3 结 果

3.1 奥帆赛及其两次测试赛食品原材料采样检验合格率比较

本文3次比赛期间主要食品和食品原料检验情况见表1、2。从表1、2可以看出,2007年测试赛实施可追溯体系后,主要食品原料检验合格率较未实施该体系的2006年测试赛有明显提高(χ2=4.06~8.66,P0.05)。说明该体系按照全程监控、分段监管、逐级追溯的保障模式,有效提高了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合格率,提高了奥帆赛期间运动员及各类客户群食品安全性。

3.2 奥帆赛及其第二次测试赛ATP检测合格率比较

2007年测试赛共计开展现场ATP检测336次,检测合格率61.94%。2008年奥帆赛前卫生监督部门补充购置了ATP现场检测仪器,奥帆赛期间在场馆及签约酒店内广泛使用,赛时共检测样品597份,合格率86.6%,较2007年检测合格率明显提高(χ2=56.04,P

表2 2007年测试赛与2008年奥帆赛主要食品原料检验情况对照表食物类别2007年测试赛总份数合格不合格2008年奥帆赛总份数合格不合格χ2P乳类16151651-0.42熟食503416171521.710.19糕点927121615382.250.13调味品30300330--豆制品1055660-0.06酱腌菜1110114140-0.44蛋类1512318180-0.08果蔬64217152-0.23

4 讨 论

4.1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实现了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控,有效提高食品供应的安全性

研究结果证明,该体系按照全程监控、分段监管、逐级追溯的保障模式,有效提高了食品和食品原料的合格率,提高了奥帆赛期间运动员及各类客户群食品安全性。该体系注重食品供应和监管链条的连续性和可追溯性,注重食品生产、配送、消费全过程的安全和监控,重点加强关键环节的监管,通过一系列措施如建立了食品备案基地和供应企业遴选工作方案,制订备案单位和监管环节交接审核的工作原则和流程,要求赛时所有进入帆船中心食品及原料全部专用车辆运输,专用铅封封车,随车附带具有上位部门有效签字和有关证单的交接单据,并对赛事专供食品及其原料使用统一的专用标签加以识别等,有效地控制各类食品来源、数量和食品安全。目前,我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大多采用的是传统的卫生监管模式,即只是注重卫生,而不是食品安全;注重开业前卫生达标,而非注重生产的全过程;只是按规定检查项目,而不是判别潜在的危害因素;没有建立关键点控制制度;大多数采取临时性突击检查,重视事后处理。传统的食品安全控制流程一般建立在“集中”检查、最终产品的测试等方面寻找潜在的危害,人力资源耗费大,而不是以连续预防为主,采取纠正与防止再发生等措施[2]。该体系克服了传统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缺点,有力确保了奥帆赛食品安全。

4.2 各环节分工明确,职责清楚,食品安全相关责任部门分工合作

该体系将各类食品整条供应链分成3个主要环节,即种养殖基地环节、配送中心环节、奥帆基地环节,实现了整个供应链生产、加工、运输、配送、销售各部门的紧密配合。农委、畜牧、海洋渔业、质监、工商、出入境检验检疫、卫生、公安等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相关职能部门在奥帆赛食品安全保障中的责任分工明确,按照分段监管、分段追溯的方式实现食品安全全程控制,便于在各环节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保证在每个环节能够进行标准、真实、准确的信息标识,并能够将这些信息安全、快速地传递给下一个环节,使得对食品及原料的全程跟踪追溯成为可能。

4.3 节省人力资源,做到重点环节重点监控

由于2008年奥帆赛食品安全监管各部门分工进一步明确,食品安全检测工作关口前移,在2008年奥帆赛期间,农药残留、亚硝酸盐、甲醛三项的检测及新增的兽药残留检测均放在食品原料进入奥帆场馆之前由前端监管部门完成,大大减轻了奥帆场馆内餐饮加工供餐环节的食品安全保障压力,减少了现场卫生监管人员的工作量和食品安全风险,使现场卫生监管人员有充分时间和精力加强对餐饮加工和供餐环节的重点环节监控,例如,加大了对重点环节如现场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餐具、工具、手等ATP快检,实践证明,该项检测有效地帮助现场卫生保障人员迅速直观地了解食品加工和供餐环节餐具、工具、手等表面微生物污染情况,有效减少了现场加工的食品及工具、容器微生物污染危险性。从整个赛事期间卫生保障工作开展情况看,该项检测大大提高了现场食品卫生监管工作的针对性,确保了卫生保障工作有的放矢,对食品安全保障工作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3]。

4.4 存在问题及建议

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我市在政府干预下,首次成功地实施食品保障可追溯体系。从赛事食品供应和食品安全保障运行情况及保障效果看,该体系的实施确保了奥帆赛期间的食品安全,是可追溯体系的成功运行案例。但在运行中尚有以下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4.4.1 体系信息化程度较低 因技术方面原因,奥帆赛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尚未能使用统一电子标签。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需要在供应链的每个环节进行标识,建立可追溯的标签,但这无疑会给参与企业带来成本的增加,也会对企业的市场竞争带来不利的影响[4]。提示提供可追溯技术支持的企业和机构,要加强技术研究,提供更加便利、成本更低的可追溯技术支持,才能推动其广泛应用。

4.4.2 食品花样受限 开幕式、闭幕式就餐人员多,食品加工量大,往往需要在食谱之外增加新品种,因该食品或原料不属于备案基地企业生产品种,有时造成食品花样受限。提示应加大对食品生产企业大规模规范化建设。

4.4.3 有关标准体系不健全 在保障过程中,我国食品安全的相关标准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一是标准滞后、缺失、交叉重复、甚至相互矛盾等问题,这既不利于有关部门的监管,也不利于食品企业的生产经营。在商品、物流、信息化的软硬件设施等方面,也存在相关标准不统一、形式多样等问题。二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问题,主要是我国的相关标准与国际标准不一致,或者是对于国际标准有规定的,我国尚未建立相关标准。提示需尽快建立既符合我国食品行业发展现状,又与国际标准接轨的食品生产、加工标准体系,为食品生产、加工提供指导,为食品监管提供依据。

4.5 展望

奥帆赛食品供应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是由市政府干预,各部门相互合作的成功案例,该体系的运行不仅保障了奥帆赛食品安全,同时,其成功运行无疑也为我市企业实施可追溯以及今后我市类似的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工作提供值得借鉴的经验。本着“着眼奥运,惠及百姓”的原则,城市食品安全功能将更加完善,广大市民也将受益无穷。

食品安全既关系到民众的生命健康,也关系到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经济安全。实施食品安全的可追溯,不仅是出于保障民众健康和经济健康的需要,同时也是应对国际贸易要求的必然选择[5]。从国际发展状况来看,实施可追溯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现实需求,也代表了当前和未来食品安全保障措施的发展趋势[8]。我国目前实施可追溯体系,还存在食品生产企业规模小、信息化程度低、食品供应链的协调难度大、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完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有待改善、全社会对可追溯体系的了解不够等方面不利因素,但实施可追溯体系,进一步实现食品安全是大势所趋。在今后食品安全监管,特别是重大活动卫生保障工作中,应当大力加强食品供应与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的制度化建设,在完善制度基础上,进一步理顺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提供实施可追溯的体制保障;完善相关的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农产品等食品生产基地建设,优化食品供应链;推动物流配送中心建设,实现供应链高效管理;充分发挥现代流通方式在实施可追溯中的作用;加强相关知识的宣传,建立实施可追溯的社会基础。

参考文献

[1]赵冬云. 快速检测食品中微生物方法的进展[J]. 实用医技杂志, 2007,16(8):257.

[2]潘志,徐顺清,杨明亮. 我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卫生监督保障的现状和分级管理的初步研究[J]. 医学与社会, 2005,18(11):6061.

[3]那娜,徐沛龙,刘颖,等. 2007青岛国际帆船赛食品卫生保障工作回顾分析[J]. 现代预防医学, 2008,35(21):42564259.

篇9

传统食品是一种以师承经验型技艺支撑的加工食品。许多传统食品世代相传,长期为一定的人群习惯食用,具有“习惯成自然”的天然可接受性而拥有广泛市场。在某些环境里,传统食品甚至可成为支撑中国的饮食文化的物质代表,因此传统食品安全的监管亦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传统食品监管的特点

饮食习惯是历史的偶然,“它传达着或表象着从任意的价值观或不可解释的中引出的信息”。在很多时代下,食物是信仰体系的组成部分,这些食物往往可以以传统食品为代表象征。正是由于传统所具有的历史文化因素,而使得其在食品安全的监管过程中呈现出相应的工作特点:

(一)尊重文化习俗,强调卫生标准

传统食品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亮点,但是缺少定性和定量的各项技术判定指标给食品安全带来巨大风险。我国1993年颁布的《产品质量法》中第二十六条指明:生产者所生产的产品质量应当不存在危及人身、财产安全的不合理的危险。而在实际生活中,判定“质量不合格”并不等于“不安全”,而“质量合格”也不等同于“安全”。这种矛盾在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中,是惯常的情况。

鉴于传统食品的文化属性突出,民间对此类产品的消费多受文化情感因素的影响,对于食品的生产状况多持“宽容”态度,甚至有“不干不净吃了没病”、“老一辈人都这么吃过来的也没发生什么问题”的思维惯例。而在监管工作上,食品安全的监管重心在于食品质量的安全监管上,而这种安全的前提是:食品的卫生必须对人体健康不会造成负面影响。因此,在传统食品的监管中,质量安全的监管往往落脚于食品卫生质量的保证上,传统食品安全的监管的基点切入就是食品安全的卫生标准的保障上。

(二)区分工艺水准,注重生产标准

传统食品是以师承经验型的技艺支撑的加工食品。因此,产品质量不仅受控于生产原料的质量情况,制作者制作技艺的高低也直接影响产品质量的优劣。在现代食品生产工业化发展的进程中,传统食品行业也势必要朝规模化工业生产发展,这使得彼时师徒传承的制作技艺必须逐步转向标准化的生产工艺,并逐步量化为可普及创新的制作规程。因此,在传统食品的安全监管中,不但在原料食材质量上有严格的理化指标判定标准,在生产工艺的技术上也应有明晰的规范界定,而此类管理必须依赖已有明确的工艺制作规程或生产标准的前提之上。

二、传统食品监管的标准困境

标准化法规定: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标准属于强制性标准。因此,具有法律属性的强制性标准一经颁布,则必须贯彻执行。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制定的工业产品的安全,卫生要求的地方标准,在本行政区域内是强制性标准。尽管我国食品类国家标准有1700余项,其中强制性标准有370余项。但是食品行业标准空门、重叠、矛盾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行政监管执法的有效性。

(一)标准内容的不完备

随着食品生产规模的大幅扩张,社会对食品安全技术标准需求快速增长,生产经营者常常因没有明确标准而苦恼,传统食品的标准空白尤其突出,例如“老酸奶”等一些传统食品均无国家标准的相关内容支持,现存的食品标准体系无法为监督执法工作提供有力有效的执法依据

(二)已有标准的内容尚不够科学

不同的生产者对食品标准的使用成分和技术数值的分歧巨大,尤其是在人为划分种类之后,鉴于不同成分的调配和工艺的区别,这种争执更为激烈。我国白酒行业此类问题尤为突出,显然,这意味着现存的食品标准存在着诸多需要进一步明确的地方,同时,标准的不明确性也直接影响了监管结果的判定。

(三)标准体系仍然存在混乱情况

尽管《食品安全法》已经规定“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卫生部业已对现行近5000项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以及行业标准强制性质内容进行清理,但以目前情况而言,一类产品有多种或多个标准、多类产品采取同一个标准等情况仍未有解决,此类问题对食品安全监管的选择性困扰在短期内将无法根除。

(四)标准和监管法规制定不配套

许多标准和法规都由监管部门自己制定,制定部门往往从一己部门利益考虑,不考虑与其他标准和法规的衔接和配套,经常造成标准的重叠和矛盾,而造成监督执法口径不一致的情况。因此,就存在执法层面的内容错位现象。尽管有食品卫生标准,由于行政权限的划分,食品生产监管由质监部门承担,而两者使用的监督标准不同,则监管方式和内容,乃至最终结果均有较大的差异。

三、监管标准之困的出路建议

(一)标准法典化

法律、法规和标准是食品安全的重要保证。由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TO)共同成立的食品法典委员会(CAC)对世界食品供给的质量和安全有着巨大的影响。世界贸易组织在其两项协定(SPS,即卫生与植物检疫协定;TBT,即贸易技术壁垒协定)中都明确了食品法典标准的准绳作用,且已成为各国食品专家、制造商、政府官员和消费者在考虑食品有关事宜的最终参考依据。早在2009年,CAC已制定了8000多个国际食品标准、3274个农药残留限量、1005个食品添加剂的安全评估。

显然,中国的食品标准在行政监管的执行性上未被赋予相应的强制力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其使用地位常常屈于规章之下。在已有规章和标准相左的情况下,多数执行部门往往选择部门规章优先。也正是这种不规范的定位,使得标准在监管过程中长期处于一种“用了也白用”的尴尬境况。食品标准法典化,即将食品安全标准提升至与法律法规等同的法律地位。标准法典化要求标准不仅要内容完善,体系完整,更需要将其监管参照的强制性充分体现,在内容的制定上要求有更为审慎的态度和严谨地编写水平。

(二)完善监管法律体系

国际标准和发达国家的标准都是推荐性标准,属于自愿采用的范畴。因此,各国对涉及到安全、卫生等方面的要求都是以法规的形式加以规定,强制执行,尤以美国、欧盟、日本对农产品和食品的安全及卫生要求最为严格,涉及食品的技术法规均在200个以上。

法律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执法基准,但是在特定的时期内,法律制度必然存在漏洞,其发展演变始终处于“发现―完善―发现”的循环链条中。因此,法律的市场约束始终都是滞后的,诸多市场突发因素是法律无法一言概之的。因而,大部分的法律条款只做原则性定性而不做执行性的详细解释。实际上,在基层监管执行层面,一线执法现场的情况变化多端,执法管理的手法需要执法人员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处理办法,而执法手段的界限必须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之内。当法律界定范围不明晰的情况下,执法主体的自由裁量权将无限放大,一方面可导致了行政执法的权力滥用,另一方面也可能令执法者对边缘性问题无从下手。由于对职业风险的防范,大部分执法者对于法律界定空白处都持以避让态度,从而形成执法监管真空,造成了法律强制力的“脱节”。法律界定了基准,但是发挥法律的强制力需要有完整的权力传承体系。这种法律强制权的传承续接则依赖于各级各部门的相关法规、规章的及时跟进与补充。

参考文献:

1 佚名,那些关乎餐桌安危的条条框框―漫谈中国食品标准,品质.文化,2011年7期,56-59

2 阮赞林,鼎力齐心 提高食品安全水平―食品安全标准与消费者权利保护,质量与标准化,2012年3期,10-12

3 张卫兵,基层食品安全标准工作情况简介,中国卫生标准管理,2011年2卷2期,32-34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监管;信息化建设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9093

1食品安全监管相关法律法规分析

食品是人生活的基本需求,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公众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进而影响到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稳定。三聚氰胺“毒奶粉”、苏丹红事件、农药中毒、鼠药中毒、亚硝酸盐中毒、地沟油不断刺激着人们关于食品安全的敏感神经,食品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重大民生问题。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食品安全问题,近几年,我国密集出台了《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工作规范》《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计划(国抽)实施方案》《食品召回管理办法》《食品安全抽样检验管理办法》、2015年10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立法的形式将食品安全问题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等,总体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算比较完备,但是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处罚标准不统一。对于同样的惩罚内容,法律法规的规定应该是一致的,而实际中对于同一内容的处罚标准却存在不统一现象,这就给执法部门带来麻烦,比如遇到罚没的时候,究竟以哪个法为准,就不清楚了,而且有的时候相关企业的当事人可以用此法对抗彼法,这就给法院的裁判带来困难。

其次,对监督执法人员处罚过轻。从近几年发生的食品安全事故可以看出,存在政府地方保护主义因素和有关行政部门失职渎职、部门牟利等问题,比如有些行政执法机关是为罚而罚,监督管理的目的存在问题,不是促使食品安全企业关注、提高产品质量而是谋利。另外,食品安全法对行政执法人员渎职行为处分较轻,可能导致执法人员不作为现象,比如通过媒体曝光食品安全事件之后,最终仅看到对造假人员和企业负责人如何处理的刑事处罚,却鲜见到对失职渎职的行政执法人员给予处罚的事例。

2食品安全监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食品监管主体不统一

在我国对于食品生产、销售、餐饮服务的监督管理,其主体主要有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管理部门、食品药品监管部门,部门之间采取分领域、分专业、分段式监管模式。随着市场总量的扩大、市场主体的增多、市场行为的日益复杂,使得跨领域、跨专业、跨部门的监管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多头监管、各主体职责不清,进而导致面对某些问题的推诿扯皮现象,不仅浪费了监管资源,还不利于市场的发展。比如沈阳出现的毒豆芽问题,工商说豆芽属于农产品,应该归农委管;农委说豆芽是农产品的初级加工品,应该归质监部门管。另外,比如地沟油问题,也涉及多个部门。

22注重监管的形式,忽视监管的效果

首先,过去的食品监管经常采用“拉网式”检查方式,每个主管机构每年都层层组织一些“专项整治”活动,在这种监管中非常重视一个可衡量的指标就是对生产经营企业的现场检查覆盖率,到了基层这种专项整治活动往往变成要求百分比覆盖,在“全覆盖”的重压之下,基层监管部门、监管人员往往疲于应对,只得挨家挨户去“蜻蜓点水”,对所有企业走“过堂”,其监管效果也就可想而知。

其次,是事后救火式的大排查。对食品的监管目前更多的是事后查处、被动救火式监管,无法做到防患于未然,主要表现:在媒体曝光了食品质量安全问题后,进行的从上到下、各部门均参与其中的层层大排查,所以这种大排查在许多时候只是一种姿态,其实际意义是值得商榷的。现实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在大排查中很多小饭店关门的现象,等过了排查阶段饭店再开门,因此,这就失去了监督检查的意义。此外,食品安全事件的性质是复杂的,其中一些问题并不会给食用(使用)者带来实际危害,而兴师动众的排查活动带来的社会恐慌及其他负面影响,对食品药品监管乃至市场的发展是无益的。

23监管机构缺乏先进的监测方式和监测手段

目前食品检验的指标主要包括食品的一般成分分析、微量元素分析、农药残留分析、兽药残留分析、霉菌毒素分析、食品添加剂分析和其他有害物质的分析等。食品检测除了常规的分析方法外,主要采用仪器分析方法,主要包括分光光度法、原子荧光光谱法、电化学法、原子吸收光谱法、气相色谱法、高效液相色谱法等,这些检测方法存在的一个共同问题是,政府部门抽查部分食品,委托给检测机构检测,然后检测结果,消费者查询检测结果,是一个按照顺序条块分割进行的过程,导致检测结果时效性差,数据是分散在包括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企业、公众等各个环节中的,不能形成完整的风险评估和安全预警系统,不能更好地服务老百姓。

3对策

31统一相关法律法规中的惩罚标准

要对产品质量法、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侵权责任法中关于惩罚性条款进行重新梳理,使之统一化。在举证方面要强化并落实举证责任倒置,这样才能使消费者有积极性参与到食品质量的监督管理中,从而形成监管部门-社会-消费者共同监管的局面。

32统一监管主体

如成立市场监管局,由原来的质量技术监督局、工商管理部门、食药分段监管变成由市场监管局统一监管,厘清各部门的职能范围,减少监管盲区,避免交叉管理时出现互相推诿,各部门之间来回“踢皮球”的现象。另外,需要明确各部门及监管人员的责任,增加对地方政府负责人和监管人员的问责。

33强化食品安全的全过程监管

首先,加强事前监管。要规范准入标准,应针对不同的食品生产范围,制定不同的准入标准,把好入门关。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应注意把握适当原则,标注不是越高越好,是要符合实际,要紧密结合不同产品的风险程度设定,在关键的毒性指标上必须要严格,另外在执行的时候要确保不折不扣地执行,而不是制定高标准,在执行中实行弹性执行。

其次,加大事中监管。要不定期进行检查,而且是抽查,在抽查中要真正体现“随机”原则,即检查哪家企业,必须在检查活动成行前的最后时刻才确定,以便能够看到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的真实状态;一旦抽中哪家企业,就不要因为任何主客观原因而变更,这样就能够避免人情因素的干扰;在z查结束时要留下书面意见,指出存在问题和整改要求。需要注意的是检查的目的是促进企业切实关注、提高生产质量,所以要对整改情况进行持续跟踪。

最后,事后监管要依法严惩违法者。要让所有的企业都清楚,如果被发现存在制假售假及其他违反相关规范的行为,就必须承担法律责任,而且违法成本要大于改进成本,从而对食品生产经营企业形成威慑力。

34设计和搭建食品安全在线检测智能管理云平台

利用云计算云存储等技术,建立高效的在线快速智能云平台,以检测资源的物联网整合社会检测资源为补充,将原先分散在政府部门、检测机构、企业、公众等各个环节的数据汇聚起来,消除条块分割,完善覆盖面宽、时效性强的食品安全抽检、信息收集、信息、安全预警的网络系统已经成为必然。该平台主要利用在线胶体金检测仪自动读取食品快速检测试剂盒对食品实行在线筛查,开展食品安全管理云平台系统。该系统集成应用食品检测试剂、数据采集读取仪器、食品安全管理模式云平台,完成项目的系统集成,从而实现食品快速实时检测、结果监控及实时预警等一站式服务功能。

食品安全在线快速智能检测云平台的建立将食品安全监管部门、食品的生产和销售企业、食品安全检测设备的生产企业、食品安全检测试剂的生产企业以及公众黏合在一起。这样才能将“市场抽检、媒体曝光、事后打击”的事后管理转变为主动排查、预防为主的监管。

35加强食品安全监测部门的信息化建设

2011年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11年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的通知》(〔2011〕12号),指出“着力提升企业食品安全管理能力”。信息化建设可以成为加强食品监督执法工作的一种有效方法,也可以提升食品监督执法工作水平。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结合食品监督执法工作实际需要,积极推进食品监督执法信息平台建设,打造“互联网+食品监督执法”新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援《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解读与适用[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张成程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对策分析[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0(5).

[3]臧立新我国食品安全监管问题及对策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