移动通信基本知识范文
时间:2023-10-12 18:02:1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移动通信基本知识,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由于高职高专生基础比本科生要差些,按照以上的实验设备与内容来开设现代移动通信实验课,及高职高专的“现代移动通信”的教材开设这一门课程,教学效果不佳。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高职高专教材考虑到学生基础和理解能力较差的特点来编写,所以教材一般只是阐述现代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技术,包括:①主要概述了移动通信的概念、发展历程、特点、组成、分类、工作方式、多址方式以及编码与调制技术。②移动信道中的电波传播及干扰,主要讲述天线的基本知识、电波传播特性以及传播的路径损耗预测、移动信道的特征、分集接收技术以及噪声与干扰、组网技术。③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讲述GSM系统的组成、特点、编号计划、传输信道的种类和帧结构、系统的接续和移动性、安全性管理、支持的业务以及GPRS系统。④CDMA移动通信系统,主要讲述码分多址在CDMA网络中的实现过程、系统的特点、网络结构和提供的服务、IS-95CDMA信道结构、移动性管理、呼叫处理和功率控制。⑤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介绍系统的特点、结构、网络。实现3G的关键技术、三种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没有详细的技术原理内容的介绍,这与实验的理论出现了脱节。
(2)实验课主要内容是学生在实验老师的指导下动手做实验。在学生动手做实验之前,老师必须先讲解实验原理与及内容,并做一次演示。老师讲解清楚实验原理所须时间超出一半的课时,这样就体现不出以学生动手做实验为主了。学生也没有耐心讲解繁琐的原理,做完实验不会写实验报告,不知道做实验的意义。
(3)使学生产生应付心理,实验课变得多余,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是教师所不愿意接受的结果。
针对以上问题,做出以下的教学改革方案:
(1)本课程理论课教案的编写改革,按本院校本专业的学生的基础和理解能力,主要介绍:①概述移动通信的概念、特点、组成、分类、工作方式工作原理、多址方式工作原理、组网技术。②GSM数字移动通信系统,讲述GSM系统的组成、特点、编号计划、GSM系统的接续和移动性管理、安全性管理、支持的业务以及GPRS系统。③CDMA移动通信系统,讲述码分多址在CDMA网络中的实现过程、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网络结构和提供的服务。④三代移动通信系统,介绍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的特点、系统组成结构、网络演进策略、实现3G的关键技术、三种技术标准(WCDMA、CDMA2000、TD-SCDMA)。⑤介绍LTE技术及我国的通信产业。
(2)实验内容与教学方式的改革:按照理论课知识另编实验题目个数及内容,实验项目数适当的减少,内容发生变化不再按照实验箱的实验教材教学,实行实地考察的方式或者联系日常生活所常见的通信知识开展实验教学。
移动通信的发展迅猛,从1978年第一代模拟蜂窝移动通信系统诞生至今,新技术不断涌现,更新换代飞快。昨天还是3G时代,今天就已经是4G时代了,而GSM已经是过时的技术。经过实践,从学生对通信行业的渴望求知的心理出发准备教学内容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质量的一种非常有效的途径。学生最关心的是什么是通信专业,移动通信到底是什么,做什么,学了基础理论有什么用,自己能做什么,就业方向,令学生明白学习《现代移动通信》这门课程的意义。这样《现代移动通信技术》课程不再是枯燥乏味的移动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术,移动通信系统。
篇2
【关键词】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教学改革
0引言
近年来,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异常迅速,移动通信在日常生活中的地位显著提高,从20年前大款用来谈生意的大哥大,到10年前城市里开始普及的方便通讯用具,再到现在不论城镇乡村大批中青年甚至老年人都已经离不开的万能信息平台,移动通信已经成为人们工作和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中国庞大用户群的潜力已经几乎挖掘完毕,而围绕着这些用户,运营商之间的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随着移动通信标准的更新和移动通信网络的大规模建设,提高移动通信网络质量和性能成为移动运营商增强竞争力的杀手锏,如何高效且经济地满足用户对移动通信网络建设和维护的需求,已经成为三大运营商急需重视的问题,移动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工作变得更加炙手可热。“无线通信网络优化与优化”这门课程的设立,正是为了响应通信领域对具备移动通信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无线通信网络规划是根据蜂窝移动通信网络的特性以及需求,设定相应的工程参数和无线资源参数,并在满足一定信号覆盖、系统容量和业务质量要求的前提下,使网络的工程成本降到最低。移动通信网络优化是通过对现已运行的移动通信网络进行业务数据分析、测试数据采集、参数分析、硬件检查等手段,找出影响无线网络质量的原因,并且通过参数的修改、网络结构的调整、设备配置的调整和采取某些技术手段,确保系统高质量地运行,使现有网络资源获得最佳效益,以最经济的投入获得最大的收益。而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这门课程主要是为了培训移动通信规划与优化工程人员而设立的,是一门涵盖知识面广且相当复杂的专业课;并且需要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相结合:首先从移动通信网络的基本原理开始,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和熟悉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基本流程,使学生们从理论上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与目标,在此之外再尽量从工程的角度,结合案例分析,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方法与理论去解决实际网络运行中出现的各种故障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我院从数年前就开始开设此门课程,也与企业进行过一些培养合作,在教学过程中遇到过许多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做了一些改进。从学生的成绩、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反馈来看,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问题归纳
在移动通信理论知识的学习和网络规划与优化案例的分析过程中,教师和学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很多问题存在着普遍性。下面将对这些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为后续教学方法的研究奠定基础。
1.1课程知识面覆盖内容太广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具有较强的专业性,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多而细,且较为复杂。学生首先需要掌握无线通信网络的架构和组成、天线原理和结构、电波传播模型、频率分配、干扰控制等等,然后才能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具体步骤进行学习。在理论学习中学生会遭遇铺天盖地的知识点、缩写词、概念、公式等内容,对学生来说难免枯燥,也给教学带来了许多困难。对于本课程来说,长篇大论地教授理论知识似乎不可避免,这样往往会让学生产生对立情绪,教学效果堪忧。理想情况下,先重点讲解移动通信网络的理论基础,然后一步步介绍实际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操作,会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基础,在学习系统的理论知识之后再进行实践,可以更顺利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技术。然而实际情况下,如此多的内容需要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比如我校该门课程的学时数仅为32学时,理论知识学习时间有限,还要留出足够的时间来讲解案例和实际操作,这样教师不得不把大量内容以“填鸭”的方式灌输给学生,容易使学生失去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和动力。
1.2课程内容更新速度太快
移动通信技术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不仅仅是3G、4G的技术在飞速发展完善,5G技术也已经提上日程。移动通信技术课程教材的建设往往跟不上技术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根据当前通信网络的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网络规划与优化实际操作的改变来修改教学内容。旧的通信技术逐渐被淘汰或改进,新的无线传输思想和概念不断出现,并应用到新的系统中。在教学中需要使学生对现有移动通信系统及未来的发展方向有较为系统和全面的认识,从而对网络规划与优化操作的变化能够从原理上进行理解和掌握,因此我们的教学内容必须及时更新,适应技术的发展,否则难以使学生学以致用,也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影响教学质量。但如果不断更新教材,对教师来说是比较沉重的负担,因为每次更新教材教师都需要花较多的时间去阅读和掌握,然后再重新编写教案和讲稿等等。另外,受限于教材的编写和出版周期,即使经常更新教材,也需要我们在教学中不断自行修改和补充,这也进一步增加了教学的内容和难度。
1.3授课对象对移动通信基础知识的掌握有所不足
在过去与网络规划与优化相关的教学论文中,经常会提到这门课程由于应用性极强且涉及大网络做背景,需求一定的实验和实践操作,才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而我们由于与企业进行合作,课程的对象不仅仅是本科生,也面向企业员工。过去的文献指出,对一般高校学生来说,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的问题:学校受限于资金和场地等原因难以提供相应的实验和实践环境,多采用传统的课堂讲授的方式,学生能接受的只有与网络优化相关的一些原理性的方法、流程和算法知识,如果面临实际的网络操作就无从下手。针对这些问题,过去的文章中提出了一些有效改革手段,类似的手段我们也有所采用。另一方面,据我们所知,企业员工也存在着理论和实践脱节问题,只不过和高校学生处于完全相反的方向。从我们对合作企业的了解来看,实际从事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的员工中有相当一部分并没有系统学习过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对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需求较高,要求熟练掌握信号与系统、通信原理的基本知识,还要能用一定的电磁波、微波理论基础来分析电磁波传播特性。此外,相对有线传输方式,无线信号传输需要从时域和频域的不同方面分析和理解信道、信号的特性。无线信号传输过程中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采用的数学模型更加复杂,这样就会有较为繁琐的数学公式推导,要求学生有足够的数学功底。学生必须先打好上述的这些基础,再去学习通信技术的一系列基础知识,才能达到对移动通信完全彻底的掌握。许多员工原本并没有这方面的专业知识,或是对专业知识掌握不牢,主要是从实践中学习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步骤、要点等,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导致事倍功半。对于这样的人员来说,如果从头开始对移动通信网络的基础知识进行系统的补充,则需要消耗较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专门培训,比较难以实现。
2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课程教学的几点思考
基于上述归纳的问题,本文针对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教学提出几点改进意见。
2.1明确授课目的,改变授课重点
本课程的目的有两个方面:一是,为企业预培养合格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二是,为企业员工补充必要的无线通信基础知识。这两个方面看似有所区别,实际上存在着完全相同的核心。作为企业,必定会对新员工进行实际工作内容的培训,以及让老员工带领新员工尽快熟悉操作。因此对高校来说,在教学过程中做到让学生在较大程度上掌握对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实际操作过程并不是必需的,但如果让学生通过本科课程牢牢掌握无线通信基础知识和网络规划与优化原理,这样的学生能够轻易理解每一个操作步骤的意义,因此可以预见能够在企业顺利完成培训。另一方面,对企业员工开课的目的是给他们补充移动通信网络的专业基础知识,而实际操作对他们来说也早已熟悉。因此,与着重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环节的常见教学改革方向相反,我们做出对基础理论教学环节进行着重加强的决定。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在实验、实践方面的教学,毕竟本课程注重的是实用性,并且单纯的理论教学会让学生感觉本课程是一门生涩枯燥毫无用处的课程。为了对这方面进行兼顾,我们选择将日常网络规划与优化工作中遇到的一些的实例进行拆分,把拆分后的适当部分加入到相应的理论知识点中作为例题,这样既可以让学生对实际操作有一定的了解,避免理论脱离实际;又可以为理论教学添加必要的缓冲和总结,避免枯燥的理论教学。而这种做法的难点在于对实例的选择和拆分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花费较多的精力去解决,但好处在一劳永逸:一旦完成这方面的例题准备,哪怕通信技术再更新,也只需要在同一层次和方向上找类似的实例进行同样的拆分。在此之外,我们也会请企业教师进行数个课时的授课,主要是在讲解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流程之后带给学生更多实例,这些实例的复杂程度比理论教学中遇到的更高。
2.2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
由于本课程覆盖范围太大,知识点太多,且授课时间有限,需要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改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授课时间,以传授更多实用信息。首先,尽可能避免把上课时间浪费在教授过时的或者已经学习过的知识上。例如,在目前的课程内容中一般会安排天线原理、电波传播模型等章节作为基础知识进行教授,然而这些章节的知识点在微波与天线以及通信原理等前期课程中都有所涉及。因此,授课时要注意避免知识上的重复,对已经学习过的内容只需要进行简单回顾即可,着重强调各章节之间的联系,把教学重点放在学生比较不熟悉的领域,例如覆盖、容量等等。然后,减少对掌握网络规划与优化具体操作来说没有实际帮助的教学内容。例如公式推导过程,作为本科教材,经常会习惯性地将从已知公式推导得出新公式的过程放进课程中。这样对学生来说固然容易加深理解,但对以实际应用作为目的的本课程来说其实意义不大。本课程的公式多且复杂,一一讲解其来历会占用太多时间,作为学生也很难全程都集中精力听讲,更何况很多公式都是从经验公式推导而来,并没有太多的理论意义。此外,根据对企业员工的调研,大多数此类公式只需要掌握其意义和用法即可,而且一些在本科期间学习过这方面课程的员工早已忘记公式的来历,但并不影响他们的工作。
2.3承前启后,兼顾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
目前运营商所服务的移动通信网络是从2G到4G同时存在的,并且已经开始考虑5G网络,因此我们的教学不仅需要兼顾历代通信系统,还需要对它们之间的联系进行承前启后的分析讲解。不同世代的移动通信系统之间有着非常多的异同,一一讲解需要太多的时间,但因为课时的关系,我们需要在重点考虑网络规划与优化的层面上适当选择相关的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对其余内容只能一笔带过。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实质是移动通信向更快数据传输、更好服务的不断发展。历代的移动通信技术都离不开蜂窝网络的基本架构,虽然技术细节存在很多不同,但网络规划和优化就是针对构成蜂窝网络架构的每一个节点进行的,在这方面可以说是万变不离其宗。因此我们把蜂窝网络、天线选择、频率分配、覆盖和干扰分析等学习任一代移动通信技术都不可缺少的基础内容在前半部分的课程中进行讲解,然后在讲解技术方案和通信标准这些存在代差的内容时,才对各代移动通信系统加以区分。把重心放在对于经典移动通信系统的介绍,通过对不同系统的学习去更好地理解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更进一步地体会不同系统对于系统容量,位置更新方式,鉴权方式,越区切换策略,信道的分配和使用等方面的处理,并且,更重要的,网络规划和优化方面的异同。
3结束语
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的教学不仅需要教师随着通信标准的变化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还要求教师能够培养出适应这种变化的网络规划与优化人才。本文总结归纳了无线通信网络规划与优化在教学中出现的一些常见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三点改进建议。这些改进要求任课教师相当程度的投入,因此最好是能够组织编写一部专门的教材,我们已经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相信能对这门课程的教学起到足够的帮助。
【参考文献】
[1]李汶周.浅议高职无线网络优化课程的教学改革[J].卷宗,2014(8).
[2]余晓玫.移动通信课程教学改革初探[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5(6).
[3]蒋锐.4G时代的《移动通信系统》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江苏第二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2015(3).
篇3
办学模式创新
通过企业合作办学,构建通讯技术课程体系,建立“双师型”师资队伍和完善的校内外实验实训基地,使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有机结合,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
1完善通讯技术专业课程体系
在通信工程专业本科理论教学中,把企业面向市场运作的前沿技术和通信工程基础理论教学结合,构建与当前通信技术发展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及配套教材,完成大学阶段的专业教育与企业岗位需求知识背景的无缝对接.把电路理论与应用、计算机技术、信号与系统、电磁场理论、数字系统与逻辑设计、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等通讯工程基础理论作为学生应掌握的基础知识,使学生掌握通信领域内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掌握光波与无线及多媒体等通信技术,掌握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分析与设计方法,具有设计、开发、调测、应用通信系统和通信网的基本能力,了解通信系统和通信网建设的基本方针、政策和法规的同时,有选择地把中国移动的TD-SCDMA技术,中国电信的CD-MA2000技术,中国联通的WCDMA技术、中兴或华为等通讯设备制造商用于3G设备的结构、使用、维护等知识编入专业教材,使毕业生进入单位就能熟悉3G通信相关理论知识,熟悉通信设备的使用与维护;同时选择性开设“数据通信”、“GSM移动通信”、“3G网络规划与优化”等课程.
2组建“双师型”教师队伍
把企业中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能从事教学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学校专业教师队伍融合,将企业人员和高校教师融合,教学活动和企业培训活动融合,组建一支“双师型”的师资团队.“双师型”师资团队由系内专业教师及部分来自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和行业培训师组成.这些来自企业的一线技术人员及专业讲师,具有丰富的专业技术知识和工程维护经验,能够结合通信行业人才在技术领域培养的规律,以及行业从业人员需掌握的技术方向,在传授学生理论知识的同时手把手的指导学生实践操作.在达到提高学生专业技能的同时,重点培养学生的综合理论素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职业素质.本培养模式的师资队伍既能从事教学与研究工作,又能在通信企业中参与工程项目的实际运作.
3建设高水平实验室
以与移动运营商的网络通信设备一致的行业主流设备作为实验平台,以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面向通信行业的实用型人才培养”的实验教学体系.即由学校提供场地房屋、3G运营商与设备制造商提供设备,建立DSP实验室、程控交换实验室、移动终端实验平台、现代通信技术实验室、光纤通信综合实验室、3G通讯实验室、工程实训室等实验室,学校、3G运营商及3G设备制造商三方协作编辑实验教材,进行计算机网络、光纤通信、数字信号处理、程控交换、通信原理、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单片机原理、网络通信软件设计原理、通信仿真、移动通信等课程的实验教学,建立学生自学实验教材、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教师示范实验后学生再进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训练学生自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生进入实践教学打好基础.
4完善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在合作企业成立“通信工程专业实习实训基地”,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针对学生的实践项目和实际动手能力进行企业化训练,实现从原理验证性实验过渡到以掌握实际工程技术为目标的技能训练,使学生毕业后具有较强的操作和应用能力,成为能够从事通信设备制造、通信工程和系统运营等第一线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比如企业开放移动网及接入网宽带通信机房,提供移动网和各种接入模式的宽带设备供学生观摩操作.在企业氛围中,学生可以学习企业员工之间团结协作、积极进取等优秀文化价值理念,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学生应用所学知识、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组织领导、团队协作等综合素质得到提高.
办学质量保证体系创新
为了准确的评判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结合3G移动通信工程课程的特殊性,打破传统的考核模式,力求对学生的理论学习、动手能力、创新意识等有一个更加全面和准确的评价,在教学过程中构建合理的效果考核测评指标,对教学过程中学生的理论成绩、实验成绩、实践成绩以及教师的教学效果做出恰当的评价.采用理论和实验、实践考试分离的考核办法对学生每个阶段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同时教师应做好分阶段成绩评定,包括理论课程成绩、实验课程成绩、实践课程成绩.在理论教学阶段,建立统一授课、分组分级辅导、门门过关的教学质量保证模式,对理论教学,采取统一授课,学生根据自己的每门课程的学习情况申请进入不同组和级别的辅导,教师根据学生的申请、分组分级别的对学生进行辅导,保证学生理论教学阶段理论课程门门优良.在实验教学阶段,采用多次实验、多次考试,成绩优良的教学质量保证体系.对实验教学,实施学生自学实验教材、提出方案、教师示范、学生实验、教师验收等系列过程,最后进行实验考试,保证学生实验教学成效.在实践教学阶段,建立对学生进行实践题目的审查、工作量评定、质量跟踪、答辩等几个主要环节评定与考核的教学质量保证模式,要求学生的实践题目必须满足工作量与质量、答辩顺利通过的教学要求.
篇4
关键词:物联网;高职;建设思路;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TP3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2)35-8464-02
2009年8月7日,国务院总理来到中科院无锡高新传感网工程技术研发中心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后,“物联网”这一概念在中国迅速走红。各地相继成立了各种与物联网有关的组织,目前在中国,物联网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战略。
物联网是通过RFID、无线传感器、GPS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通讯和信息交换,以实现智能化识别、监控、定位、管理的一种网络。简单地说,物联网是指把世界上所有的物体都联接到互联网上,形成“物联网”。
1 物联网技术
目前,物联网公认为有三个层次,最底层是感知层,这里的感知主要就是指系统信息的采集,包括把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一维、二维条码、传感器、红外感应器、GPS等信息传感装置自动采集到与物品相关的信息;第二层是网络层,它是物联网的网络传输平台,建立在现有的移动通讯网、互联网和其他专网的基础上,将从底层获取的数据传输出去;最上面则是应用层,将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完成物联网的“收集―传输―处理”三个步骤。
2 专业方向与课程体系
从技术上来分析,物联网所涉及的核心技术有传感器技术、RFID技术、无线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等, 这些技术覆盖面广,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来说不可能全部涉及,要有专业的定位。从物联网的主要应用来看物联网专业至少可以有以下几个方向:
2.1物联网工程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物联网产业,服务区域与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物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物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物联网组网方案拟定及物联网组建能力;物联网工程施工组织及实施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物联网管理与维护及保障网络系统安全运行的能力;网络系统运行维护(监控、故障排除、网络系统优化和升级)能力;物联网应用能力;物联网应用系统管理与维护能力;物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能力。
3)主干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网页设计与制作、电子技术、数据库设计、嵌入式技术、编程与应用、综合布线、C#程序设计等
4)核心课程: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RFID技术、短距离无线数据通信、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物联网规划与组建等。
2.2 智能建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产业,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具有智能建筑楼宇智能化必备的专业理论知识,良好的团队协作和创新精神,较强实践操作技能,掌握楼宇智能化产品营销运作、楼宇智能化设备的生产与维修、楼宇智能工程的设计与施工等方面技术,具备楼宇智能工程行业生产、服务、技术、管理等职业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智能建筑及小区物业设备管理能力;智能建筑行业电气方面的安装、施工、管理和监理能力;建筑智能产品的生产、销售及售后服务能力;建筑智能系统的调试、维护维修、设备更新能力;建筑智能化系统相关产品研制开发的能力等。
3)主干课程:电子电路技术、楼宇自动化技术、AutoCAD工程制图、现代空调制冷与测控技术、建筑楼宇节能过程控制技术、PLC编程技术、综合安防监控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智能楼宇组态软件设计与应用、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网络通信技术等
2.3车联网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汽车行业,培养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与创新精神,掌握车联网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车联网组建、管理、维护、应用,车联网设备营销与技术支持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车联网系统管理能力;卫星定位系统应用能力;信号收集与利用能力,车联网系统配置能力;车联网系统监管处理能力;网络设备配置与调试能力。
3)主干课程:网络通信技术、车载技术、交通导航与信息服务、蓝牙技术、智能轨道交通管理、无线网络技术、微波技术等。
4)核心课程:M2M技术应用、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GPS定位技术/北斗定位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云语言信息技术、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2.4智能农业方向
1)培养目标:面向农业生产单位培养具有扎实的智能农业管理专业理论基础知识、较强的实践能力、良好的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创新能力和奉献精神,掌握智能农业管理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农业信息获取及处理、农业专家系统、农业系统模拟、农业决策支持系统、农业物联网网络技术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2)专业核心能力:信息存储和处理能力、通讯系统应用能力、WSN网络应用能力、地理信息系统GIS应用能力、全球定位系统GPS应用能力,遥感技术应用能力等。
3)主干课程:精准农业管理、地理地质信息应用技术、生态环境监测与治理、设施农业智能化管理、精细化农业管理、种子储藏加工与种子管理、WSN现代农业应用、灌溉技术等。
4)核心课程:物联网技术导论、RFID技术与高频技术、传感器与无线传感器网络技术、无线网络技术、网络设备配置调试与管理、短距离无线通信技术、3G移动通信技术等。
3 总结
物联网专业的方向与课程体系的建设要依靠区域的物联网产业,这样才能为专业发展提供行业背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建设,同样也需要大量物联网人才支持。一个专业的建设与发展,需要很多硬件或软件的条件,只有因地制宜,与时俱进,制定出合理的专业方向和课程体系才能培养出更多的物联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电磁辐射;环境质量;污染源;防治对策
环境污染可分为物质流污染和能量流污染两大类。物质流污染物进入环境使大气、水的质量变坏,并进而影响到土壤和食品。能量流污染同样会使环境质量变坏,并进而影响到人体健康。电磁辐射是一种重要的能量流污染。电磁辐射按其来源可分为天然和人工两大类。现在环境中的电磁辐射主要来自人工辐射,天然辐射相对人工电磁辐射可以忽略不计。人工电磁辐射来自广播、电视、雷达发射设施、通信系统、电牵引系统、电器与电子设备及电磁能在工业、科学、医疗中的应用设备。
1电磁辐射影响环境质量的主要污染源
1.1通信系统
随着移动电话用户的增多,移动通信公司必然要建设更多的移动通信发射基站来扩大容量。移动通信基站的建设要求一定的高度,但是城市中的高层建筑物必定是有限的,随着高层建筑物顶部的空间被全部占用,越来越多的基站建在了5、6层高的居民楼顶上。再由于高层空间和选址的限制,有的建筑物上同时建有三家移动通信公司的基站。在泰州市就发现有的建筑物顶上同时建有联通公司、移动通信公司和世纪公司(CDMA)的基站。有的虽然没有建在同一个建筑物上,但是距离也很近,这必然要增加环境中的电磁辐射水平。虽然基站的发射功率并不大,一般只有十几瓦,但是基站的分布密度大,而且是24h连续发射的,有的基站距居民很近,所以移动通信基站对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以泰州市联通移动通信公司为例,泰州市行政区域内共有基站399个,分布在市区的有144个,其中距居民不超过50m的就有38个,据联通公司上报的材料中得知,最近,有的基站就建在居民楼群中,已经引起了当地居民的关注。
1.2 声音、广播、电视发射系统由于接收机(无论是声音还是电视)的数量十分庞大,一个大城市中可能超过千万台。如果采取提高接收机灵敏度(像移动通信那样)的方法保证信号接收,从总体上看是十分不经济的。此外,由于电磁环境中的电磁噪声广泛存在,而声音广播与电视广播的接收带宽又都较宽(如调频广播带宽200kHz,我国PAL―D彩色电视广播带宽6.5MHz),如接收机灵敏度过高,很容易使信噪比降低,影响信号质量。所以在广播中都是采用高发射功率、低接收灵敏度的方案。例如,对于彩色电视接收机,在75Q阻抗输入条件下,图像通道噪波限制灵敏度:VHF频段250IxV,UHF频段350IxV;短波调幅广播接收机为一二百微伏;调频广播接收机为数十微伏(而移动通信接收机的灵敏度高达1IxV左右)。由于以上原因,广播发射机的功率都很大。对于中波、短波声音广播发射台,由于考虑到占地面积大,要求周围无高大建筑,以及电磁环境问题,所以多设置在城市郊区,周围人口密度不大。同时,由于中、短波广播的服务范围很大,也不存在把发射天线设置在市内的需要。由于发射天线所处之地,地广人稀,所以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对电磁环境的污染不是主要问题。同样原因,短波通信发射台也与短波广播发射台情况类似。中波一般不用于干线通信。调频声音广播的频段87.5~108MHz,我国电视广播的频率为共分为5个频段。由于在这些频段里,电磁波主要以空间波的形式呈直线传播,并且受高楼等建筑物的遮挡或反射。所以如要求服务范围较大,并且不偏向城市的某一部分,则必需提高发射天线塔的高度,而且天线塔的位置也应选在城市的较中心地区。这些位置周围往往人口稠密,加上发射功率较大,这使得调频、电视发射塔成为城市居民与电磁环境工作者关心的焦点之一。
1.3高压输(变)电系统
由于现在许多高压输电线路已经采用地缆形式,所以这里主要讨论高压变电系统。随着城市的发展建设,许多以前远离居民区的变电站已经被居民楼包围,再由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种家用电器基本普及,这必然要造成城市用电量的增加,在城市中就要增加高压变电站的建设。而且随着送电压的增加,所造成的工频电磁场强和电磁干扰也越来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我国电力部门已决定,220kV与110kV变电站将逐渐由城市的郊区转移到市区,以降低配电线路的损耗。500kV超高压线路建设规模正在不断扩大,超高压线路正逐渐成为电力系统的主干网络,基于我国人口众多,且人口和负荷都比较集中的国情,500kV线路进入城市近郊的人口密集区已不可避免。以泰州市为例,今年就要在市区新建220kV变电站5座。在郊区新建500kV变电站2座。高压变电站产生电磁辐射主要有电晕放电、绝缘子放电电磁噪声及其周围产生的工频电场。
2电磁辐射环境的防治对策
为了既能合理、有效地使用电磁辐射,又能保护环境,人们在产生或伴有电磁辐射的项目建设过程中应该采取预防为主的政策,建议在城市电磁辐射环境保护中应做好以下工作:
2.1产生或伴有电磁辐射项目建设单位应做好辐射的防护工作。建设单位在达到电磁辐射环境保护标准的前提下,应遵循“可合理达到尽量低”的原则,在建设地点的选择时应考虑尽量远离居民区,在建设工艺和仪器设备的选择等方面尽量减少电磁辐射的产生。
2.2进行有关电磁辐射基本知识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的宣传工作,使公众正确对待电磁辐射,既使公众认识到电磁辐射在人们日常生活、工作中所起的作用,又使公众能科学、有效地防护电磁辐射,避免公众对电磁辐射产生不必要的误解和恐慌。
2.3严格执行政策法规。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的政策法规是对各类电磁辐射源进行有效管理的前提。环境保护管理部门应严格遵守和执行《电磁辐射防护规定》和《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认真履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审批手续,对污染严重、工艺设备落后、资源浪费和生态破坏严重的电磁辐射建设项目与设备,要禁止建设或者购置。
2.4电磁辐射控制技术的应用。应用控制电磁辐射的技术措施是防治电磁辐射污染的重要途径。(1)电磁屏蔽技术。电磁屏蔽技术的应用之一就是对高频电磁场的屏蔽,而且在抗干扰辐射方面,屏蔽是最好的措施。(2)高频接地。高频接地的作用是将屏蔽体(或屏蔽部件)内由于感应生成的射频电流迅速导入大地,使屏蔽体(或屏蔽部件)本身不致再成为射频的二次辐射源,从而保证屏蔽作用的高效率。(3)滤波技术。滤波是抑制电磁干扰的最有效手段之一。线路滤波的作用就是要保证有信号通过,并阻截无用信号通过。(4)植物绿化。一些树木对电磁能量有吸收作用,在电磁场区,大面积种植树木,增加电波在媒介中的传播衰减,从而防止人体受电磁辐射的影响。(5)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材料。在建筑、交通、包装、衣着等很多方面,避免使用增强电磁辐射的材料如金属材料,它会增强电磁辐射作用,因此要合理使用电磁辐射防护材料,利用其对电磁辐射的吸收或反射特性,可大大衰减电磁场场强。
结束语
伴随着电磁技术带给我们巨大收益的同时,电磁辐射也充斥着我们的空间,破坏了良好的电磁生态环境,构成现代社会新的“隐形杀手”。因此对其研究分析,并提出防治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课程;课程目标;工作任务;学习任务;技能型应用人才
工学结合从思想萌芽到最终成型经历了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最早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初:1903年英国桑的兰德技术学院实施“三明治”教育模式;1906年美国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尝试一种“合作教育”的教育模式。2000年世界合作教育协会将合作教育改为“与工作相结合的学习”。
工学结合课程的核心特征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学习结合成一体的课程;促进学生认知能力发展和建立职业认同感相结合;科学性和实用性相结合,符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遵循技术、社会规范相结合;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概括成一句话就是在工学结合的课程中,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达到“学会工作”的目的。
工学结合模式在中等职业教育中引起了热议,并逐步推广和创新。《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规定“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各地教育局、学校纷纷制定实施和规范“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我校实行的是 “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是由校内学习(2.5年)和顶岗实习(0.5年)两个阶段组成。为保证在校学习期间学生专业能力的发展和工作经验的同时,注重职业素养的培养,以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生的校外顶岗实习做好必要的准备,使学生更加适合工作岗位需求。学校的课程必须先行改革,开发工学结合的课程,以保证“2.5+0.5”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顺利实施,笔者参与了电子与信息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在理论与实践层面都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一、对工学结合课程的认识与理解
工学结合课程是一种建立在整体化职业分析基础上,以“设计导向”为指导思想进行开发,以“行动导向”为主要实施方式,以综合职业能力为培养目标,以学生为主体,在提高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高度关注关键能力,特别是职业素养的形成性培养的现代职业教育课程模式。其“工学结合”特征表现在:
1.课程构成系统化
从课程结构上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课程结构构成既有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知识类课程了,也有获得工作过程知识的校内模拟实训类课程,更有获取真实工作经验的实践类课程,其中,以第二和第三类课程为主,从而构建一个“知识―技能―经验―能力”四位一体的课程系统,使学习者经历又“模拟训练到真实实践”的学习过程,实践“由技能到能力”、“由知识到经验”的升华,最终实现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
2.课程目标综合化
工学结合课程的课程目标是“显性”目标和“隐性”目标兼有的综合性目标。“显性”目标是“学会工作”,通过对工作过程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使学生能够完成既定的“学习与工作任务”。
3.课程内容一体化
工学结合课程的内容源自于真实工作,经教学化处理后,其特点是将专业理论知识、专业技能、劳动组织要素、工作要求、职业素养规范等内容一完整工作过程为主线进行整合,形成一体,以学习任务为载体呈现。
4.教学组织工作化
工学结合课程是“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必须在“工作过程系统化”中而不是“学科系统”中实施教学,教学组织过程融入“完整工作过程”的大框架中,学习过程与工作过程高度统一,学习过程即工作过程,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同时考虑学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的反思。
5.学习环境真实化
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环境包含职业情景、职业工作内容、职业标准和职业规范等内涵。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习环境与真实的职业环境相比,应该具有“形神兼备”的特点。
6.学业评价职业化
工学结合课程的学业评价是以“职业人”作为定位焦点,对学习者进行“职业化的评价”,而非仅仅是“专业化的评价”。在评价内容上,对知识、技能等专业能力进行评价的同时,更注重职业态度、职业意识、职业行为等职业素养进行综合评价;在评价标准上,“职业标准”与“专业标准”相结合;在评价功能上,以诊断、激励的发展性评价为核心功能。
三、电子专业工学结合课程开发
我校电子专业包含了四个专业:数字媒体技术应用专业(数字视频DV拍摄与制作专业技能方向)、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专业、汽车电子技术应用专业、地图制作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这四个专业首先进行整体化专业分析,确定各专业典型工作任务,经过学习化处理后,确定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它们与其他课程组成了本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如图1所示是“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体系。
图1 数字媒体应用技术专业的课程结构
这四个专业的课程开发主要从确定核心课程目标、进行工作任务分析、选择课程内容、开发学习任务和学习任务排序等方面进行。
1.分解课程体系总体目标,确定每门核心课程的目标
根据“学会操作,学会工作,学会学习,学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层次,我校有侧重地将其分解在各门课程的目标中,比如,“通信系统工程安装与维护专业”培养目标:面向通信与网络应用领域,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身心健康,具有与本专业相适应的文化水平和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和合作沟通能力,了解相关企业生产过程、质量标准、组织情况,能在劳动生产工作中解决综合性的专业问题,具备较强的实际工作能力。熟悉常用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的使用、测试,初步具备相应的分析和维修能力,能够胜任手机等维修服务行业的专业人员;熟悉相关网络配置和维护过程,具备通信网络组网与维护能力,能够胜任中小企业网络搭建与应用的专业人员。本专业确定了5门工学结合课程:通信网络设备组网、网络布线与端接、对讲机装配与调试、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和网络管理。这5门专业核心课程中,目标设置完全按照学会操作,学会工作,学会学习三个层次展开,即包括专业能力目标,同时也包括能力目标,并将关键能力的形成性培养渗透在专业能力的培养培养过程中。如“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这门核心课程中,我们设置的课程目标是:
(1)熟悉手机的基本电路组成、基本工作原理、基本参数指标和基本检修思路和方法(“知识”的目标);
(2)能熟练测试手机的基本参数指标并进行分析判别;
(3)懂得测试仪器的安全操作及元器件的吹焊;(上列(2)、(3)点为“学会操作”的目标);
(4) 能对手机常见的软硬件故障进行分析与检修;
(5)能通过国标中的工艺要求和质量标准对工作成果进行检验和评价;
(6)能通过查阅和多渠道收集相关技术资料完成工作任务(上列(4)、(5)、(6)点为“学会工作”的目标);
(7)在学习/工作过程中,能按照仪器操作规程作业,保护小组人身和设备的安全,按时、按质、按量完成测试任务的责任意识;具有互助协作的团队精神和遵守纪律、钻研业务、精益求精的敬业精神(“职业素养”的目标)。
2.分析工作任务,确定学习内容
(1)工作任务分析
由我校理论教师、具有较丰富企业行业工作经验的实训指导老师和企业专家组成“课程开发小组”,对相关专业的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过程、工作目标、职业素养要求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为学习任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建设、教学实施组织的确定提供基础。如“影视节目制作”工作任务分析结果为:
工作描述:影视节目制作小组领取任务后,根据制作方提出的节目要求,在指定的时间内,以保质量、报进度、高效率、经济的方式,对工作任务精心策划,按照要求编写脚本、拍摄素材、制作节目,撰写解说词,保证影视节目的播出。
职业能力和岗位方向:使学生具备从事影视制作专业所必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成为影视节目制作、影视编辑方面的从业员,可从事广告前期、后期制作,演出公司摄影师、电视台技术员、单位宣传部门等工作岗位。
(2)根据课程目标选择学习内容。以工作任务分析为基础,从每门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目标出发,在实际的工作任务中,以“具有学习价值”和 “内容完整性”为原则,选择工作任务,通过归类整合,组后形成了学习任务。
(3)开发学习任务,包括确定每一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和对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化处理
首先确定每一个学习任务的学习目标。学习目标的制定主要是对课程目标精心细化,结合具体工作和学习内容,以工作流程为主线,从知识、技能、工作要求、职业素养、职业行为能力等设置更加具体的目标;其次,对工作任务进行学习化处理。以工作任务为基础,增加学习环节,补充和整合相关内容。学习任务的教学过程基本按照实际工作流程展开,并在实际工作流程的基础上增加“学习准备”、“学习计划”,“评价反馈”等教学环节,同时,在“显性”工作内容的基础上,寻找出较为 “隐性”的工作过程知识、劳动组织要素、职业素养要求等学习内容,在各学习环节中加以补充整合,形成了包含“基础理论知识、专业技能、规范标准、劳动组织要素、职业素养要求”等学习内容的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学习任务”。
3.结合职业能力发展规律,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对其进行排序
我们依照“从简单到复杂,懂单一到综合,懂到核心,从封闭到开放“的基本原则,遵循职业人的成长规律,呈现不同的专业结构特性,分别对学习任务进行排序。“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这门核心课程中,5个学习任务的排序结果如表2所示:
表2 “移动通信终端设备维修”学习任务排序结果
开放式的任务,学生面对故障现象,充分运用所掌握得知识和技能,分析故障原因,排除故障
四、工学结合课程开发的反思和展望
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将职业工作作为一个整体化的行为过程进行分析,将于职业相关的经验、知识和技能在结构上系统化,让学生获得综合的职业能力。因此,工学结合课程建设要根据市场需求和企业对从业人员的要求,对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行重新定位,对课程内容的安排、教学组织的方式、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同时,还要建设相适应的教材、师资队伍、教学场所、实训设备等。
在实证研究的过程中,我校充分认识到工作于学习的结合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所产生的作用,目前,电子专业的课程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电子专业课程改革的进程。通过加强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完善教学环境;通过加强校企合作,广泛收集源于企业的学习素材,完善教学资源;进一步深化实证研究,探索符合工序结合课程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孟源北.中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实践模式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篇7
一、无线网络维护工作的划分
按照工作性质不同,可将无线网络维护工作划分为两部分:基础维护和网络优化。
(1)基础维护是指按照移动通信网络维护规程,周期性地对无线网络主设备及其配套设备所进行的日常维护和巡视检查,主要目的是通过日常维护及早发现设备问题,排除故障,确保设备完好。
(2)网络优化是在设备完好的基础上,论文借助于测试工具和分析软件通过诸如站址、载频配置、天线高度、中继的配备以及BSC数据库的设置等网络参数的调整,达到最佳的组合,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高层次的维护工作。
二、基础维护是无线网络维护工作的根基
任何设备从开通的第一天起,就受到各种各样环境因素的影响。对移动通信设备来讲,影响设备正常工作的因素可分为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外部因素有电力、传输、机房的温度、湿度、灰尘、以及水、火、雷、盗等;内部因素有设备本身元器件的老化、软件故障和参数设置等,诸多因素使得暴露或潜伏的故障伴随着设备的运行。基础维护工作不仅需要排除已发故障,还要排除潜在的隐患,做好故障的预防工作。可见,基础维护是维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1、基础维护是设备完好的根本保证
根据工作的性质分类,基础维护可分为清网排障和日常维护。 清网排障是指集中处理网上问题,主要是因工程建设及网络割接遗留的问题,更新设备档案资料,为日常维护和网络优化服务。
工程施工会改变网络参数,而工程规划又未必能充分体现不断变化的网络环境;模块的缺损、软硬件版本之间不兼容和无线规划的细微问题,均会影响网络通信质量。因此需要在工程或网络重大变更之后,及时清网排障,合理调整网络参数,并健全设备档案资料。
日常维护是指按照每种设备不同的检测项目和周期进行巡视检查,改善设备运行环境,以及时发现隐患,抢修设备的过程。只有加强日常维护,才能及时发现问题,缩短故障时间,避免重大的通信事故发生,有效地保持设备完好。
2、基础维护是网络优化的基础
任何网络优化工作必须以设备完好为基础,因为网络参数的调整必须符合网络实际情况,在设备完好率不理想的情况下所做的网络优化调整,即便能使各项网络指标达到较高水平,网络服务质量取得较大改善;但是,在排除了设备故障,完好率提高以后,精心调整的参数不能符合网络现状,所做的优化工作将前功尽弃。
3、基础维护是保持网络优化成果的重要环节
通过网络优化,各项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网络服务质量自然大大改善,如果设备完好得不到保证,优化成效又会失败。市区基站网络指标非常依赖于设备的完好。所以,良好的优化成果必须以良好的基础维护为保障,才能尽善尽美地提供一个高质量的无线网络络。
三、网络优化是提高网络服务质量的关键
是增强网络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1、网络优化的范畴
网络优化是高层次的维护工作,是通过采用新技术手段以及优化工具对网络参数合理调整,从而提高网络质量的维护工作。由于网络优化工作的技术层次较高,要求优化人员不仅具备网络优化的基本知识,还要对网络本身有深入了解,并借助于测试仪器和分析软件。
2、网络优化是基础维护工作的升华。
基础维护做的好,可确保设备完好率;但要提高网络质量,必须要优化网络参数,即进行网络优化。只有搞好网络优化才能使基础维护的成效得以充分体现。维护为经营服务,经营为用户服务,维护的最终目标是为网上用户提供高质量的网络服务,而只有通过网络优化才能实现维护的最终目标,维护工作才有实际的意义。
3、网络优化是持续性的工作
因为影响网络质量的因素不是一成不变的,网络优化应随着网络参数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进行。
(1)各地区的地物、地貌是不断变化,特别是近几年来,经济蓬勃发展,城市高楼大厦不断涌现,改变了无线信号的传播环境,可能会出现新的盲区以及来自系统内部的干扰。而且话务的分布也在改变,在原来没有的话务或话务较小的地区会出现更高的话务需求,需要及时调整载频以吸收话务量。
(2)工程建设会严重改变网络参数,尽管工程规划做的尽善尽美,但规划人员很难将参数调整到最佳状态,不可避免地造成干扰和话务的不均衡,这就需要网络优化来解决。
(3)无线网络软、硬件版本的升级也会改变部分BSC数据库中的参数,也需要调整参数设置,实施网络优化。
因此,网络优化非一朝一夕,而是长期、持久、艰巨的维护工作。简单地说,只要网络运营一天,就需要进行网络优化。
篇8
自我院计算机通信专业开始招生以来,通过走访一些主要城市的用人单位,并通过信件和网络,对企业和毕业生进行了社会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企事业单位对计算机通信专业人才的需求体现在:
(1)面向各通信产业类企业,如从事通信行业软件开发,从事通信产品、设备生产制造,从事网络产品、网络设备生产制造的各类企业;
(2)面向从事通信工程建设,从事计算机通信网络系统组建的各企业事业单位;
(3)面向直接从事各类通信基础工程建设的电信企业;
(4)面向各电信运营商;
(5)面向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计算机、通信设备、网络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等。
调查结果表明:用人单位要求毕业生有较高的思想品质和道德修养,能爱岗敬业,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团结协作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相关专业能力与就业岗位见表1。
2 课程设置原则
1.1 根据需求进行课程设置
根据社会需求和计算机通信技术的发展,以计算机、通信技术为主线,设置课程体系框架。
1.2 树立以能力培养为重点的培养方案
强化实践教学、突出动手能力是我们实践教学体系的宗旨,将校内通信实验室、计算机实验室、校外实训基地相结合,构建实践教学应用平台,将实践教学分为基础实验、专业实训、现场实习三部分,使其形成一个完整体系。
1.3 优化教学内容,主动面向企业
将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与人才需求和生产实际结合,做到“一增、二减、三补”。
“增”是增加本专业教材中没有而实际生产中大量应用的内容。
“减”是在不影响教学计划完成的前提下,删减教材中有但理论性较强,生产实际中没有或用不上的内容。
“补”是根据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多层次的特点,补充教材中没有而实际生产中需要的有关专业知识。
1.4 优化教学过程,突出能力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以务实的态度,强化实践教学,突出能力培养。程序设计类课程在理论教学和上机时数应达到1∶1,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完成一定的作品。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工程制图等课程采取边讲边练的方式,接入网技术和计算机组网技术要求学生能理论联系实际完成局域网、园区网等网络的设置。
1.5 优化教学手段,加强多媒体教学
从传统的“黑板+粉笔”到“计算机+大屏幕”,已不再满足教学的需要。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积极探索“网络化教学平台”。以讲授为主的课程在多功能教室上课比较适宜,教师可以调度网上的各种资源授课,学生课后也可利用网上资源学习。而对于一些应用性强的课程,精讲多练、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受到普遍推崇。网络教学平台上丰富的教学资源与工具软件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环境。
1.6 优化教学检测机制
改革考试方法和成绩评定方法,从过去强调理论考核转变为加强现场考核和职业资格考核。理论考核重视对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考核。技能考核重视实际能力的考核。对一些操作性较强的专业课,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际操作考试。鼓励学生参加技术证书和全国计算机水平考试,拓宽就业门路。
1.7 提高知识技能的适应面、加强综合业务素质培养
通过建立合理的教学体系,加强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知识技能的适应面得到提高、综合业务素质得到加强,使学生不光掌握IT部门,电信、网通、移动、联通企业的基本业务知识和实践技能,还具有较强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营销能力、综合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能适应我国未来通信行业经营的需要,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1.8注重业务拓展能力及自学能力的培养
我院计算机通信专业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及创新能力,为其接受终身教育奠定基础,学生能在学校教学的基础上自觉接受新的知识,吸取最佳解决问题的方法,并能紧跟计算机通信专业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使学生毕业后能适应信息时代科技日益发展的需要,具有较强的业务拓展能力和接受继续教育的素质。
3 计算机通信课程设置解决方案
计算机通信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文化课为基础,专业课为主体,以技能培养为重点”,从知识、素质和能力三个方面,制定符合本专业学生特点的、满足企业、通信运营商岗位群需求的、多培养目标的教学计划。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岗位合标的目标,强化能力培养。
计算机通信专业课程设置如图1所示。
该课程体系体现了如下特点:
(1) 宽口径的基础课体系
提高学生政治思想水平的“两课”和英语贯彻始终,打好坚实的人文社科基础。高等数学、工程数学为学生打下良好的自然科学基础。计算机应用基础、电子技术课程,以启迪思维为主,内容涵盖面较大,拓宽学生的视野和思路。
(2) 突出程序设计能力培养的软件应用类课程
软件应用类课程包括C语言程序设计、VB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网页制作、图像处理、工程制图、数据库原理及应用等。该类课程以算法驱动、案例驱动为主,采取项目训练方式,集体讨论、相互引导、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程序设计能力和应用能力。
(3) 突出动手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硬件技术基础、综合布线、计算机组网技术、宽带接入网等。该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强化实验教学,学生必须自已完成一个实际系统的设计和实现(如装配一台微机、组建一个局域网、配置路由器、划分VLAN)。
(4) 突出专业知识能力培养的专业课程
该类课程包括数据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网、网络安全与管理、交换技术等,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了解最新的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的发展。
(5) 突出行业特色和职业教育特色
篇9
Research on the Teaching of the Basic Course of Computer Application in University Based on Mobile Terminal
ZHANG Qian-qing,FAN Wei
(School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Engineering, Lianyungang Campu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Lianyungang 222006, China)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university computer application foundation teaching, combined with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advantages of this new type of micro class teaching resources, mobile learning platform convenience, interactivity and openness of the new learning mode, put forward the teaching design mode of the mobile terminal application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 in university based on innovative education mode,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wechat; university computer; foundation; mobile learning
1 背景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校非计算机类学生开设的一门计算机课程,本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利用计算机为未来工作和学习服务的技能。移动学习是一种新的学习模式,它结合了移动终端的计算能力和无线网络传输的能力[1]。学生通过各种移动终端,利于WIFI等无线网络来进行学习。微课程作为一种新的课程形式,形成了一种新的教学环境,以其短小精悍,针对性强等的优势受到教育界的青睐。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并充分利用零碎时间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移动学习与微课的结合目前教育模式改革的趋势[2]。
2 微课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可行性
微课多通过短小、精悍的微小视频为载体,记录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围绕某个知识点而展开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3],微视频短小精悍,时间一般为10分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其次学习内容主题突出,设计合理,简单而完整,微课以微视频为主要实现手段,使讲授内容碎片化、点状化,和传统的课程中错综复杂的教学内容相比更加精简。最后微课基于网络,可以在线播放观看,也可灵活方便地将其保存到移动设备,有助于网络的传播与使用。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采用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相结合的教学方式,理论部分是由理论课教师的讲授完成,实验部分是通过实验课实践操作完成。由于课时有限,仅靠课堂让学生完全消化吸收,是相当有难度的。而把某些基础的、重要的知识点制作微课,学生通过手机APP终端学习平台,利用课余零散时间来进行学习 由学生课前根据自身水平自主学习,减少学生间差异,课上这些内容将不再重复,教师在使用微课讲授计算机基础知识时,应立足该学科的基础框架,并结合微课教学的基本特点,充分发挥学生在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在线学习的兴趣,让学生们进行互动探讨,从而不断提高微课教学的实际效果。
3 基于移动终端的“计算机应用基础”微课平台设计的必要性
3.1 智能手机学生拥有量大,使用频繁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功能已从一般的通信工具转变为学生日常学习、群体社交、娱乐游戏及网络购物等活动的重要媒介,移?拥难?习资源的编排对学生吸引力更强,学习内容的及时更新,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移动学习环境可以让学生随时随地的学习,只要想学,就可以打开移动平台进行自由学习。
3.2 移动技术的优势
移动学习平台是一个集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无线网络通讯技术等应用的数字学习平台。Android 操作系统是一种基于Linux 内核、具有丰富的软硬件资源,支持各种网络协议,具有开源、免费等特点,成为目前最流行的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随着4G、WiFi等技术的迅猛发展,移动通信技术与云计算技术迅速卷席全球,为基于移动终端的教育发展提供了技术与物质准备。学生利用移动终端可以搜集大量学习资源,根据自身情况安排学习进度。移动终端平台开发功能对学生学习的浏览记录、播放记录、书签、注释等功能及时保存学习的记录,让学习者很清楚地知道自己的学习进度和问题所在,随时随地续学或复习,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为此,使用移动终端可以有效地使用碎片时间,对于碎片化的学习,移动学习比传统的网络课程更具优势。微课的短小精悍、针对性的特点,以及使用零散的时间,随时随地的移动学习正好完美结合。把微课从网络课程推广到移动终端是教育模式的创新,将有利于微课的推广普及。
4 基于移动平台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微课系统设计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APP 客户端包括用户登录,通知公告,课程概况(课程简介、课程大纲、参考文献),师资力量,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历史沿革、理论课程设计、试验课程设计、理论课程内容) ,教学资源( 电子课件、教学录像) ,课外阅读,在线考试,教学评价,信息反馈等。
后台管理采用 B/S结构,管理员和老师通过浏览器访问教学资源平台管理功能,后台管理主要包括用户管理( 用户查询、添加用户、删除用户、禁用用户、报名审核) ,系统管理( 操作员管理、角色权限管理) ,教师队伍管理,教学资源管理,消息推送,内容,信息查询统计等。
5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微课资源建设
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内容采用任务驱动形式设计,每节微课内容都围绕一个具体任务来讲解知识点,因此要提供微课内容中使用的所有素材,使学生能够在观看微课时同步操作。对于每个微课视频,还提供相应练习题及配套素材,使学生能通过练习进一步掌握知识点内容。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在各个章节布置开放性练习,要求学生将已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结合,设计、完成一些作品。例如搜集一组实验数据,使用Excel进行分析,制作分析图表,并将分析结果制作成演示文稿。使学生学会将计算?C技术应用到所学专业中,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提高学生应用能力。
微课视频及相关资源要给学生使用,需要一个微课教学平台。平台除了起作用之外,还需要监控学生的学习过程,以方便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分析统计。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微课视频及相关课程资源在已有的校内计算机自主学习平台中,学生登录学习平台后,可以根据需求选择观看要学习的微课视频,下载相应的微课资源包,完成课程配套练习。
篇10
不同的收入期望,会直接影响我们对专业的选择。有些专业的毕业生总体薪资待遇情况比较理想,但优势并不十分明显;而有些专业就业后薪资待遇呈两极分化,做得出色能拿高薪,做得不好甚至会被迫转行。当然,还有一些专业需要“熬出头”;毕业之初待遇一般,但坚持下去,成为这个领域的能手,待遇就非常可观。总而言之,薪资待遇是我们挑大学、选专业时的重要参考项。
一、平均月薪最高的专业
据统计,我国最新一届本科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2690元,硕士毕业生平均签约月薪为4778元。月薪最高的本科专业为能源动力类,中外合资、外资、独资企业签约薪水高过国有企业。从专业来看,当前签约月薪最高的硕士毕业生专业类为电子信息科学类(5780元),签约月薪最高的本科专业类为能源动力类(3544元),高职高专则为语言文化类(2752元)。
北京青年压力管理服务中心的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显示,目前大学生求职心态更为现实,本科学历人群中愿意接受零月薪的比例达到20%,与去年的1.2%相比大幅攀升。一方面,可见大学毕业生面临着巨大的就业竞争;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大学生普遍摆正了心态,将着眼点放在三五年之后甚至更长远的未来,而不去过分计较刚毕业、还没有太多实践经验时的报酬。
本科生从事的各职业中,外语类专业、工学类技术职业收入最高,但从整个专业大类而言,工学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的平均月薪不敌经济学专业。
调查数据显示,大学生的就业期待地与实际工作地点存在较大反差,毕业前大多数毕业生的就业期待都是留在直辖市和副省级城市就业,愿意留在区县就业的大学本科生仅3成左右。
但在毕业半年以后再来看,大学生就业主要集中在地级及以下城市。有52%的一般本科学生都在这里工作,而“211”本科院校的毕业生也达到44%之多。大城市虽然就业机会多,但是求职竞争也非常激烈,与其一直堵在大城市找工作,不如多在中小城市寻找就业机会。
从本科专业大类来看,经济和工学类以及管理类专业的毕业生收入最高,超过了学习小语种的毕业生。
从行业来看,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和运用,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相关行业的收入也水涨船高。在行业就业的毕业生半年后实际月收入水平也是同类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在本科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半年后实际月收入较高的还有金融、保险、房地产业,电信及电子信息服务业;高职高专毕业生就业的行业中,半年后实际月收入较高的还有金融、保险、房地产业,建筑业。
从性别来看,无论是本科还是高职高专毕业生,毕业前的月收入期待、半年后的实际月收入和雇主愿意提供的最高月收入,这三项指标都是男性高于女性。这种现象在高职高专中更为突出。当然,这是行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现象,具体到每个人,还是要看自己的功底、努力程度以及职业规划。
志愿导航
法语专业
专业链接:接受相应语听、说、读、写、译等方面的训练,掌握一定的科研方法,培养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工作的业务水平及较好的素质和较强的能力。
就业走向:能在外事、经贸、文化、新闻出版、教育、科研、旅游等部门从事翻译、研究、教学、管理等工作。
院校推荐: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大连外语学院、南开大学、四川外语大学、天津外国语大学。
信息安全专业
专业链接:本专业是计算机、通信、数学、物理、法律、管理等学科的交叉学科,主要研究确保信息安全的科学与技术。
就业走向:毕业后从事计算机、通信、电子商务、电子政务、电子金融等领域的信息安全维护工作。
院校推荐:西安电子科技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武汉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南京邮电大学。
药物制剂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掌握物理化学、药物化学、药用高分子材料学等基本知识;培养药物制剂的研究与开发的能力。
就业走向: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
院校推荐:沈阳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广东药学院、甘肃中医学院。
志愿导航
医疗技术美容专业
专业链接:在传统医学的基础上,学习现代美容科技,掌握相关理论和护理方法。
就业走向:在医院、美容院和美容机构,担任美容师、培训师、美容导师或相关产品的销售人员。
院校推荐:辽宁卫生职业技术学校、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重庆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湖南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移动通信技术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移动通信技术基础理论,掌握电话机、传真机等在内的通信工程安装、管理和维护。
就业走向:可从事移动通信公司的设备研发与调试、移动通信业得运营,相关产品得检修和营销等工作。
院校推荐: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陕西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南宁信息工程职业技术学校、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
旅游日语专业
专业链接:除了学习日语、旅游业务相关知识外,还要学习团队管理、业务联络等技能。
就业走向:考取相关证书,可到旅游公司从事导游或旅游管理工作,也可当老师或翻译。
院校推荐: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西安涉外旅游职业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安徽国际商务职业学院。
空中乘务专业
专业链接:立足民航业和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以服务为宗旨,以校企合作为途径,以国际合作为特色,培养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较强岗位实践能力、岗位专业综合服务能力及岗位应变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从事客舱服务、民航地面服务、旅游酒店及其他管理服务等工作的高技能人才。
就业走向:毕业后可从事国内外航空公司的空乘服务、地勤服务及民航商务等工作。
院校推荐:西安航空技术高等专科学校、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郑州空中乘务专业学校、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导游专业
专业链接:学习旅游概论、旅游管理、饭店管理、初级会计学、中外民俗等专业课程,进行旅游知识讲解和导游员等岗位实习,从而具备相关工作的入行基础。
就业走向:可在全国各大旅行社、旅游企业、景区景点、国家军事博物馆工作。
院校推荐: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上海师范大学旅游学院、阜新高等专科学校、辽宁省交通高等专科学校、四川旅游学校。
二、月薪增长最快的专业
调查显示,本科和高职高专薪资最低的均为医学和医药卫生大类。这是否说明包括医学类在内的目前“低收入”专业的就业前景不佳呢?其实不尽然。尽管医学目前月薪偏低,但其发展潜力却很大。在月薪增长最快的前10位专业中,医学类占据半壁江山。其中中药学、药物制剂专业增长最快,增长率为46.5%。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移动营销策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