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配音教程范文

时间:2023-10-12 18:02: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实用配音教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培养模式;自我培养;引导

1 大学生培养模式需转变

多年来,我国的教育部门一直在倡导素质教育,但现实中应试教育仍在大行其道。尽管中、小学教育一直在向着素质教育的方向进行改革,但从改革的实际效果来看,学生成绩仍是各中、小学校教育的重心之所在,所以有人说:中、小学是应试教育,大学才是真正的素质教育。[1]但是,如果仔细地思考一下,我们的大学教育又是否令人满意呢?

目前,我国的大学主要采用按专业制定学生培养方案,然后按照培养方案安排教学活动的学生培养模式。但现实反映出的更多情况是,这种模式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需要,高校并没有很好地实现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目标。例如,每年的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就是这样的一种情况。就业难问题不只是毕业生人数与就业岗位数量之间的矛盾的突出体现,其中也包含着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不能很好地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等因素。究其根源,是因为在这种培养模式中,学校只对学生是否完成了培养方案中规定的学习任务进行监督和检查,并往往以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进行评价的主要依据,至于学生除此之外还在做些什么并没有真正的给予重视。其实,重新审视这种培养模式,我们不难发现在它的身上或多或少的还保留着应试教育的痕迹。另外,不同的学生有着不同的特点,单一的培养方案也很难适合每一个学生。

要想培养出真正的素质高、能力强的大学生需要我们对现有的培养模式重新思考。其实,通过总结一些成功的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我们不难发现:大学生能否成才其关键还是在于学生是否有强烈的成才的愿望,心中是否为自己的未来制定了目标,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向着这个目标进行努力,即进行自我培养。

曾经有个会计系的学生在大学期间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学了大量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毕业时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成了某企业的软件工程师。我认为他是成功的,因为他将自己培养成了计算机方面的人才,并且受到了社会的肯定(找到了工作)。这样的例子在高校中并不罕见,这说明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模式可以为我们实现大学的人才培养指明一条道路。

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大学生的自我培养模式并不是对高校现有学生培养模式的替代,也不可能脱离现有模式而孤立进行。现有模式为学生的基础理论学习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平台,而自我培养模式则使学生的发展更具个性化,更能符合每个学生的特点。它是现有培养模式的重要补充、延伸、深化和扩展[2],但这种补充、延伸、深化和扩展对于高校的学生培养是十分必要的。因此,我国高校大学生的培养模式应该向着现有模式与学生自我培养模式相结合的新模式进行转变。

2 教师对大学生的自我培养进行引导的必要性

大学生的自我培养强调学生的主动性,但只依靠学生的单打独斗却是很难实现的,原因如下:

2.1 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的形成有难度

大学生进行自我培养的前提条件是学生要有自我培养的意识。思想决定行动,如果学生对自我培养并不认可或者没有意识到,那么自我培养的行动也就无从谈起。但是让学生自觉地形成这种意识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其一,一些学生在经历了高中“魔鬼般”的学习生活后,面对自由而宽松的大学生活便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并逐渐形成了惰性,变得得过且过,随遇而安,从不主动对自己的未来做任何规划。[1]要使这部分学生自觉地形成自我培养意识简直是不可能的。

其二,还有一些学生在思想上认同自我培养,但由于长期处于被动式教育,已经形成了为成绩而学的习惯。教师教什么,他们就学什么,努力地学习就为了在班中取得一个好的名次,其他的不多想。要想彻底地改变这部分学生的学习习惯,来自外界的帮助是必不可少的。

高校里的大部分学生属于上述两种情况。能够做到主动地意识到自我培养的重要性,并将其成功地用于指导自己的大学生活的学生还是少数。所以大学生自我培养意识的形成需要有教师的引导。

2.2 大学生进行自我培养的过程有难度

只有意识还不能保证自我培养的顺利进行,因为将意识落实到具体的行动上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于习惯于由教师安排好一切的学生来说就更是如此。其实很多拥有自我培养意识的学生,虽然在自我培养的道路上进行了不断的探索,但仍感无从下手,以至于大学毕业时还是感到前途茫茫。

“大一《彷徨》,大二《呐喊》,大三《伤逝》,大四《朝花夕拾》”,这句高校流行语正是对学生的这种艰难探索的过程真实而又生动的写照,因此教师还需要在学生进行自我培养的过程中给予他们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3 教师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培养

3.1 自我培养意识的引导

自我培养意识的引导是指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自我培养,开展自我培养的必要性,以及形成利用自我培养模式来规划整个大学生活的理念。

鉴于自我培养意识的形成不可一蹴而就,教师应该寻找一切有利的契机,不厌其烦地向学生宣传自我培养的理念。例如,新生入学时,教师应该在入学教育中向学生介绍大学生活的真实状况,并向他们讲明怎样才能过一个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让学生在进入大学校门的伊始就对大学生活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对自我培养理念有一个了解;在学生日常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向学生指出大学里的学习与以往的学习有所不同,不仅要有主动性,还要学会有目的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当然这个目的不再是成绩,而是自己日后的事业;每个学期末应该组织学生开一个总结会,让学生总结自己在这个学期里做了哪些有利于自身成长的事情,是否虚度了时光,制造危机感,以此来督促那些还没有自我培养意识的学生。

篇2

关键词:英语语音;情感因素;情感过滤假说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一、引言

语言是社会交际的工具,是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作为社会交际工具的语言首先是有声语言,它所传递的信息首先是通过语音系统表达出来的,所以语音是语言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正确、优美的语音有利于词汇和语法的学习,有利于听说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得体、达意、有效地进行感情、思想和文化等诸方面的交际。由此可见语音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对于我国许多英语学习者来说,语音不好一直是他们英语学习中的难题,常常因此而“羞于启齿”,严重影响了交际效果。笔者从多年的英语语音教学中发现,除了语言因素外,情感因素在语音学习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本文以美国学者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分析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障碍,并提出相应的策略,期望对英语语音的教学和学习有所帮助。

二、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的启示

根据美国学者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人们习得语言的唯一途径是通过获得可理解性的语言输入。有了合适的大量输入,并不等于学习者就可以学好目的语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还要受许多情感因素的影响。语言输入必须通过情感过滤才有可能变成语言“吸收”(intake)。克拉申认为影响习得语言的情感因素是:(1)动机。学习者的学习目的是否明确,直接影响学习效果。目的明确则动力大,进步快;反之,则收效甚微。2)自信心。自信,性格外向,乐于置身于不熟悉的学习环境,自我感觉良好的学习者在学习中进步较快;3)焦虑。焦虑感较强者,情感屏障高,获得的输入少;反之,则容易得到更多的输入。这就是著名的“情感过滤假说”(The 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根据克拉申的语言输入理论,外语教学应尽量向学生提供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学生习得语言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减少学生的忧虑和对犯错误恐惧的心理,使得语言输入更有效地为大脑吸收。同时注意情感因素对输入的过滤作用,使输入变成吸入,从而进入语言习得机制进行内化处理,最后习得语言知识,增强语言能力。这为我们解决学生语音学习中的情感问题提供了理论依据。

三、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分析

克拉申认为影响学习者语言习得的情感因素有三种:动机、自信心和焦虑。笔者在多年的语音教学中发现,学生在语音学习中对这三种情感因素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障碍,主要表现为:动机不强,惰于说;信心不足,羞于说;焦虑不安,惧于说。

3.1 动机不强,惰于说

动机产生于需要。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多方位的,因而对动机的界定也不相同。Robert Gardner & Wallace Lambert把二语学习动机分为融入型动机(integrative motivation)和工具型动机(instrumental motivation)两种,融入型动机是指学习者希望得到其它语言社团的认同,而工具型动机指二语学习者是受到实用的目的趋使,诸如升职、提高社会地位、满足教育需要等,他们认为融入型动机更有利于二语习得。(Gardner:1972:58) Robert Gardner同时认为动机包括四个方面:目的、学习的努力程度、达到学习目的的愿望以及学习态度。换言之,只有达到目的的愿望加上正确的态度与努力的行动结合在一起的时候,这才算是有了真正的动机。

在语音教学中,许多学生学习动机不强烈,学习目标不明确。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认为语音不重要,对英语学习满足于读写,练习语音没有太大的必要;(2)认为“乡音难改”,练好语音没有太大的可能;(3)语音课单调枯燥,上语音课没有多大的意思。持有这几种思想的学生,往往没有强烈的学习语音的动机和愿望,课上无精打采,只会被动地对待语音学习任务,甚至产生抵触情绪,不愿模仿,不愿朗读,甚至不愿开口,导致“聋哑英语”的产生。

3.2 信心不足,羞于说

自信心可理解为对自己和自己的能力所持有的充分的信赖之心。在英语学习方面,它体现为学习者对自己外语总的能力和学习外语能力的积极评价。自信心强的人大都相信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往往勇于表现自己,敢于回答,不怕出错。而自信心弱的人则极少应和课堂教学,会影响课堂气氛的融合,从而影响外语学习的效果。

根据笔者以往的教学经验,语音不好的学生,往往音素发不准、单词读不对、句子读不顺。由于害怕自尊心受伤害,他们通常不敢开口,从而形成了较强的情感障碍,并因此抑制了学习积极性。由于自己的不足和短处,他们总觉得自己天资不如人,甚至自暴自弃,结果导致学习行为退缩,效率低下,以致引起恶性循环。

3.3焦虑不安,惧于说

心理学家通常把焦虑定义为:“一种忧虑的心理状态,一种由某种事物或物体间接引起的含混的惧怕心理。”Horwitz等把外语焦虑定义为:“由于语言学习的独特性而产生的与课堂语言学习有关的,包括自我感知、信念、感觉以及行为的一种明显的情节。”Horwitz等人认为,外语课堂焦虑主要是由于学习者的交际焦虑、测试焦虑和负面评价的焦虑三方面综合作用所致。(Stern,1999:51)

焦虑分为促进性焦虑(facilitative anxiety)和退缩性焦虑(debilitative anxiety)。前者能提高学习动机,促进学习者用功学习,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是一种积极因素;后者会使学习者分散精力,逃避学习任务,是一种消极因素。

语音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课堂上教师通常点名让学生做朗读练习,容易让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焦虑会导致紧张和害怕,紧张和害怕反过来又分散注意力。这样用于思考和记忆的能量就相对减少,语音存储和输出的效果降低,从而进一步增加焦虑的可能性,而增加的焦虑反过来又会影响语音学习的效果。

四、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情感策略

4.1培养兴趣,激发动机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关于兴趣与学习之间的关系已有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的研究。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动力就是对学习材料产生兴趣。”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能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语音教学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是模仿和操练,同其他课程相比语音教学的本身是枯燥的。这就需要教师通过丰富教学内容、改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对语音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所要讲授的语音知识,设计多样的语音训练形式,如歌曲听唱、影视配音、读绕口令、角色扮演等,同时给学习者提供真实的语言模仿材料和语言接触环境。这些多层次、多维度的英语材料的输入会极大地刺激学习者的感官,使学习者对语音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逐步表现出对英语语音语调的欣赏,并能把自身情感移入语音学习中去,并由此产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极大地促进语音学习。

4.2 注重人文关怀,培养信心

在实践中,许多语音课的老师都把语言课上成了“纠音课”或“正音课”。上课的主要内容都花在纠正学生语音错误上。殊不知过多的纠正学生的错误,可能会大大打击学生的信心,从而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笔者认为“赏识教育”在英语语音的教学过程中应得到有效运用。教师对学习者的语音输出应该做到“多肯定、缓纠正;多鼓励、少批评”。对于学习者在语音中犯的错误,应采用比较宽容的态度,不要急于纠正错误,应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错误并尽可能自行纠正错误。这样才能使学生有信心展示自己的语音,不至于因怕犯错误而不敢开口。对于语音特别薄弱的学生,更要给予人文关怀。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并及时加以表扬,从而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不断增强他们对语音学习的信心。

4.3创造良好学习氛围,减少焦虑

传统语音教学中,教师通常采用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老师领读,学生跟读,然后点学生朗读,并当众纠错。学生都怕被点到名,点到后又怕犯错而被当众出丑,从而增加了学生语音学习中的焦虑情绪。

笔者认为语音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可采用合作学习的方式,努力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尽量把学习者的焦虑降到最低限度。语音的合作学习是指学习者通过对有声材料、文字以及一些练习策略的小组合作研究,从教师指导下的英语语音练习最终过渡到学生自由准确输出的学习过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成员之间可以互学互助,不仅可以鼓舞学生的自尊心,还可以增加学习者与学习者和学习者与教师之间的关系融洽度。

五、结语

语音好如英语学习者的门面,掌握正确标准的语音不仅有助于表达思想,达到实现流畅与自如地使用英语进行交际的目的,而且有助于听说读写等语言技能的形成。语音的好差

受语言因素的影响,同时情感因素也是不容忽略的。笔者结合自己语音教学经验,以克拉申的情感过滤假说为理论依据,分析了英语学习者在语音学习中的动机不强、信心不足、焦虑不安三个主要的情感障碍,最后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情感策略,期望能够对英语语音教学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 Freeman, Diane Larsen & Long, Michael H. An Introduction to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Research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 Gardner, R.C. & W. Lambert.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M]. Rowley Mass: Newbury House,1972.

[3] Krashen, S. 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4] Stern, H.H., Fundamental Concepts of Language Teaching [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Education Press, 1999.

[5] 彭宁红. 英语语音学习中的情感因素及情感策略[J]. 外国语文,2011(3)

[6] 刘宇. 英语语音教学中的情感障碍及其应对策略[J]. 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06(3).

[7] 汪文珍. 英语语音[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