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范文

时间:2023-10-12 18:0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幼儿教育的认识与理解

篇1

【关键词】家长参与;幼儿教育;家园共育

作为幼儿最为宝贵的教育资源,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家长对幼儿园的支持与配合既能调动幼儿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培养亲子之间的感情。因此,研究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及做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一、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必要性

家长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也是孩子最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家长的行为习惯、文化素养、思想品质时刻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因此家长积极参与幼儿教育是非常必要的。幼儿园的课程和活动可以给幼儿提供生活及学习上的经验,家长则可以给幼儿提供日常生活中的正确指引与示范,若两者相互配合,幼儿教育会取得更好的效果。此外,家长只有多参与幼儿园的课程和活动,才能更透彻地理解幼儿园的教育模式和管理制度,同时给予幼儿园无形的支持和帮助,充分体现出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特殊价值和意义。

二、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有效路径

1.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课程。许多家长对幼儿园课程的认识比较浅薄,仍然停留在为小学铺垫的思想上,并没有充分理解幼儿教育的意义,因而需要多开展活动以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课程,让家长意识到幼儿教育应时时刻刻进行。幼儿园在家长开放日那天,可以举行家长互动交流活动,在公告栏上展示幼儿园的建设项目、教育模式、管理制度以及教学效果,鼓励家长加入到幼儿教育的建设当中。其次,教师应积极向家长汇报幼儿的教育情况,并指导家长掌握一些有利于幼儿健康成长的家庭教育方法,家长也可以提出相应的问题和建议以供教师参考和借鉴。再次,幼儿园可以组织开展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亲子活动,并让家长观看孩子们的日常生活,使他们感受到孩子言行习惯上的变化,进而充分意识到幼儿教育的重要性。此外,幼儿园还可以提供座谈会、网上论坛等多种途径,引导家长理性深入地认识幼儿课程。2.鼓励家长参与幼儿课程建设。如今,多数家长都能比较积极地配合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幼儿园也应该对这些家长给予鼓励和表扬,让家长知道自己的支持和配合对孩子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幼儿园的课程除了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以外,更重要的是让幼儿把这种兴趣带回家里跟家长一起分享,这样能够大大增加幼儿教育的效果。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多想一想应当如何吸引幼儿的注意力,提高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游戏课程中,不能让幼儿玩得太过尽兴,要鼓励他们回家后继续跟家长玩下去,从而调动家长对幼儿课程建设的兴趣。另外,教师可以给幼儿布置适量的家庭作业,让家长协助孩子一同完成,该作业可以根据家长的情况来设定,以确保家长的充分参与。3.完善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相关制度。每个幼儿园都应该建立一套适合自身发展的教育管理制度,在制度的制定过程中需要召开会议来征求家长们的意见,共同完成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方案的制定与完善。在会议过程中,家长代表和教师可以相互交流讨论,提出各自的看法,并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以及家长平时参与幼儿教育的情况来进行意见定夺,确定制度的具体内容。该制度的内容应包含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时间、模式及开展内容等,让家长清楚地知道活动的时间和过程,掌握相应的操作方法,使得家长参与幼儿课程变得有章可依。此外,邀请家长参与方案的制定,除了体现幼儿园公平公开的管理原则外,更重要的是让家长树立起决策者的意识,以身作则,积极地投入到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以及监督管理工作之中,慢慢养成参与习惯,促进幼儿园教育建设持续稳定地发展。4.积极开展家园互动评价活动。幼儿园与家长的互动评价有助于调动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积极性,也有利于给幼儿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和活动环境。一方面,幼儿园教师可以通过走访的方式全面了解幼儿及其家庭情况,看到孩子在家中的真实表现,进而有针对性地向家长提出一些教育意见,指导一些教育方法,帮助家长解决孩子的家庭教育问题,在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同时,增强家长对教师的信任程度,进一步巩固家长和教师的友好互动关系。另一方面,幼儿园要鼓励家长对幼儿园的教育工作进行评价和反馈,这就需要幼儿园为家长提供更多讨论和评价的机会,如利用经验交流会、辩论会等途径让家长说出自己的想法,帮助幼儿园不断改进教育模式和方法。

三、结语

随着现代幼儿教育理念的普及,许多幼儿园都已经意识到了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但不少家长对幼儿教育的认识仍然较为浅薄,不愿参与幼儿教育活动,影响了幼儿的健康成长。对此,幼儿园需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幼儿课程,鼓励家长参与幼儿课程建设,完善家长参与幼儿教育的相关制度,积极开展家园互动评价活动,共同为幼儿打造一个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作者:孙艺苓 单位:上海市嘉定区宝翔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江雁冰,邵小佩.让家长参与幼儿教育-来自英国保教质量报告的启示[J].教育实践与研究:幼教版(C),2015(1).

篇2

根据对诗意化的理解,笔者把固化了的理性思维、唯科学主义;脱离生活情趣,按事先预设好的路径、“范式”、框架进行逻辑演绎;按照利益最大化原则,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刻板地贯彻某种理念,灌输某种知识,或者掌握某种技能,而缺乏轻松、愉快的环境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刻意把认识对象与我自体分离开来进行观察、测量、研究的活动都认为是“反诗意化”的。就幼儿教育而言,“反诗意化”的活动让幼儿产生“累”“疲倦”“逆反”“厌恶”“淡漠”“被迫”等多种不良情绪;通常这些活动主要分布在国家的幼儿教育行政控制、家庭教育、幼儿园教育以及各种针对幼儿设计的教育之中,其中幼儿园教育方面主要表现在,学校的教育理念、道德塑造、教育管理、教学活动、研究活动、幼儿保育等各个层面。

1.政府层面的“强大的外力”推进

近十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幼儿教育的发展,颁发了一系列文件,提出了未来10年幼儿教育发展的宏伟目标和幼儿教育标准化建设的诸多措施。例如,《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计划》、《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但是,从一系列文件中可以看出,政府的工作仍然仅仅停留在入园难、入学率等方面,还是式的命令式的宣言,主要是基于社会经济发展的逻辑来平衡幼儿教育的发展。政府总是强调教育要为社会服务,却忽略了社会如何为教育提供更好的服务。政府是执行者,往往把教育理论、信仰、观念进行实体化建构———贯彻落实。把所谓“顶层设计”向下落实到实践;把崇尚唯理性、崇尚根据说、信仰、经验等等综合实体扩展至幼儿园微观环境、幼儿个体、教师个体的自由教育情境时,原有的生态和结果必将遭到破坏。

2.家庭层面的功利需求

现在家长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极其重视幼儿教育,普遍把幼儿教育拔高,把幼儿教育理解为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比如唱歌、演讲、跳舞、绘画、下棋、讲故事、认识汉字、认识英语单词、认识数字并会计算、会弹钢琴、读古书经典、习武等等五花八门的内容。林林总总的内容也在各种培训班、民办幼儿园中大行其道,成了他们招生的资本和竞争优势。幼儿所掌握的知识、技能成了家长相互攀比的资本和衡量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潜在标准。此种功利逻辑本质上是忽视幼儿生命成长的存在,忽略幼儿生命和生活体验的存在,是违背自由生长逻辑的。

3.幼儿园研究与教学的“泛技术性”崇拜

不可否认,幼儿教育科学化大大推进了教育理性化进程,目前幼儿教育科学化已经成为发展共识。但是科学化的前提是把幼儿对象化,即把幼儿作为研究对象,不是主体,所以幼儿研究和整个教育方式中都采用疏远幼儿的方式。“它在本质上是不关心人的,特别是对处于整体性中活生生的人性,它是不关心的。”长期以来,我们总认为教育是一种进步运动,历时性向未来推展,今天的教育现实是教育史长河中的最高阶段,并且还会向未来发展,它始终处于永不停息地向前流变过程中。我们所坚持与固守的教育观是极端的信奉唯理主义建构论的观念,认为教育、人的发展都是被另外的“前者”“家长”“专家”设计的结果。有学者指出“一些科学化的教育论文只看见各种推演的公式和符号,貌似深奥复杂,但说的是浅显道理甚至是常识,论文干瘪瘪的,没有液汁;教育论文本就应该是有血有肉的,充满思想和情感的。”

4.幼儿道德教育外在物理化推演

模式化的生活设计、成人化的生活构想、竞争化的生活方式、抽象化的生活样态使学生背离了美好生活的生存状态。幼儿道德教育不是从儿童内部品质出发,不是内涵化了的个人品质和人文素养,而是外在的社会交往规约。把道德理解为伦理,是一种外在的一条条约束的规则,毫无生机和活泼性。遵守道德是一个物理过程———按规矩办,而不是一个心理过程。当远离了人群和惩罚,道德问题就集中爆发出来了。从儿童的天性中我们可以看到从未见过的善良、纯洁、无邪与朴实,就“像一颗散落的种子,远离人类的尘世。”而理性指的仅仅是使外部原则在人内心内化,并以之来修改自我的一套行使控制功能的“操作原则”。理性的这种规制功效保证了“好孩子”的形成,“好孩子”也发挥着理性的这种宰制功效。

二、反诗意化之缘由

教育经历了混沌的自然发展———理性的现代化建构———后现代的逆袭三个阶段。混沌自然发展阶段不知道需要什么教育;理性现代化建构阶段则顶层设计、强势推进、目标明确;后现代逆袭阶段否定宏大,解构整体,回归自然进程。中国作为后发国家教育一般跟随国家整体社会经济发展步伐,教育现代化正处于方兴未艾的疯狂阶段,幼儿教育,具有显著的数字刷新、宏远规划、顶层设计、技术崇拜、标准化建设、规范化管理、强力控制等特征。诗意化教育的提出,明显是不合时宜的,也不可能成为主流观点。显然,幼儿教育的反诗意化问题究其本质而言一定是现代性文明方式的结果。幼儿教育诗意缺乏在于幼儿教师的诗意、浪漫化情感的抑制。

1.专业的社会压制

教师的权威性即职业的专业性是否得到社会的承认主要是专业知识、专业自、专业伦理三个因素能否得到有效发挥。然而当下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是教师专业知识严重被学科知识所贬抑,许多人都认为教师知识足够丰富就可以了,至于以缄默知识为主体的教育学、心理学、教学技能等方面的专业知识是可以忽略的。二是我国学校基本实行科层管理,行政决定一切,教师普遍无专业自,无法按自己的方式教学,领导要求怎么教学就怎么教学,教学规范是外推式的,这严重影响教师的专业执教。三是教师伦理不是教师实践智慧和个人品质的外展,而是社会外在的、舆论式强迫的一道道规则和命令组合系统,从而使教师陷入了伦理困境。教师的专业得不到顺利发展就会产生职业不自信,从而对自我生命意义的认识也逐渐脱离健康成长的轨道,甚至对自我生命轻视,致使教师自我潜在的职业忧患意识呈现出现实生命沉沦、疲倦、烦恼状态。这些问题在幼儿教师中更为突出,幼儿教师地位低、职称晋升难、待遇低、学历低、男性少、队伍不稳定等特点不仅意味着幼儿教师专业资质得不到保证和缺乏专业性权利,专业实践常常遭遇外部行政命令、社会家长等方面的干预。比如行政部门经常要求幼儿教师要承担大量烦琐的记载、摘抄、报告等文字工作,配合完成对外的招生宣传和收费任务,有的幼儿教师时常被抽调去参加政府组织的舞蹈、唱歌比赛,甚至被抽调去行政部门搞接待等活动;也有家长建议在幼儿园安装监控设备以监视教师行动;很多幼儿教师身心俱疲,幼儿教师似乎是谁都可以去做的职业,专业性得不到认可。

2.行业的标准规制

(1)幼儿教师培养目标标准化。

一是着眼国家长远的教育功能和人才培育要求;二是以幼儿自身条件为基准的身体发展;三是解决幼儿的不良行为和习惯,引领品德发展;四是引导幼儿思考问题,促进其认知发展。

(2)幼儿教师能力评价标准化。

一是懂得幼儿身心发展规律;二是把握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三是能够观察幼儿行为并作出正确的诊断和评估;四是具有和幼儿互动沟通的知识与能力;五是具有设计幼儿教育环境刺激的社会能力;六是具有与社会尤其是家长、教育主管领导的沟通能力;七是组织和开发教育资源尤其是园本课程、潜在课程的能力。

(3)幼儿教师教学行为标准化。

教学的任何一个细节都必须规范实施,如现代性典型教育家马卡连柯曾经这样告诫师范教育一样:“高等师范学校应当用其他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教师。如怎样站、怎样坐、怎样从桌子旁边的椅子上站起来、怎样提高声调、怎样笑和怎样看等等,如果没有这些技巧,那就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3.思维的形式化限制

有关幼儿教育的研究,必须深刻认识幼儿,深入研究幼儿,才可能做出专业的判断,才可能教育好儿童。儿童发展所受的相关刺激的制约因素、必须进行微观的因子分析、相关分析,做出量和质的结论。这是目前国际幼儿教师教育最为重视也是学术研究最为迫切的需要。认知方法(是什么,内涵与外延)———理解方法(历史、背景和意义)———应用方法(定义域与技巧)———研究方法(根据与改进),从而形成一条准科学的思维路径。从研究成果表达方式上看,教育研究有文学性与科学性两种基本的表达方式。当下,由于科学性表达过于追求理性思辨或实证说明,忽视了人的个体生活体验,日益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也直接导致教育研究出现了一种以叙事研究为代表的文学性表达,它试图挣脱教育学的概念框架与理论谱系的束缚,直接把教育研究指向教育活动的现场与个体的切身体验。有关幼儿教学方面,幼儿教师需要更加规范工作。把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学以致用。建立标准化反思系统,软件化运行,填表式嵌入和拓展,做到可评估、可参阅、可借鉴、可促进。

三、回归诗意化特质

新世纪以来,受后现代主义哲学影响,整个教育界都意识到了寻求境域性、真实体验感的重大意义,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品德教育等学科的地位仍然是重要的,以统计概率论为基础的追求宏大规律性的教育科学化情结得到了一定的释放。基础教育界,在教育理念、研究方法、课程设计、课堂教学等多个层面也兴起了一场规模空前的改革运动。一些幼儿教育者尝试使用叙事、日记、随笔、版画、漫画、微片等情感丰润的方式来诗意化幼儿教育。以某些幼儿、幼儿教师、幼儿园为个案的情景式问题呈现,境遇式教育遭遇,更加凸显了微弱的个体的现实教育境况。从在台上的宏大理论的宣讲到进入幼儿园、进入课堂、进入社区、进入家庭去考察幼儿的生活路径和聆听他们的生命述说,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的学术和教育理路不断清晰。但是这种后现代哲学指引下的研究和教育方式,仍不是学术界的主流,还缺乏自觉性,常被那些宣扬宏大理论的专家斥责为“小儿科”“非主流”。笔者认为要走出现代性教育科学化藩篱,使诗意化幼儿教育成为一种教师自觉。研究专家和一线教师都必须从生命、人性的高度再认识儿童以及反思与解构当下幼儿教育研究、教学、管理范式。

1.再认识儿童———诗意存在的继续

对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认识是幼儿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前提,并且这也是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长期所关注的焦点。我们这里提出的对儿童再认识,显然不是科学规律、心理发展层面的认识,而是哲学意蕴上的“幼儿存在”精神指向和生命意义的再认识。幼儿不是一个抽象的、现成的、给定的实在,而是一个变动的、开放的、发展的、可能性、延展性个体。在各种活动中,体现自己的性格、情绪、认知和意志,表现出独特的气质特征。各种心理指数的发展,既面向活动本身,又最终体现一种终极的生命意义。幼儿教师、家长、各种幼儿教育组织和管理部门,对儿童的认识是一种“外在式”的推定、估计。对儿童的认识离开了儿童自身,离开了他们神秘的心灵家园,此种认识不是本真的,是一种“评价”。正如刘铁芳教授所言:“儿童总是以想象的方式建构世界与自我之间的生动联系,不断地唤起儿童对周围事物的想象,以丰盈年少个体生命内涵的基本路径。儿童与自然的交往中的游戏与劳作以及对自然事物的想象,构成一个人与自然之亲缘性的原型,开启个人通往自然之生命向度;儿童之间、儿童与成人之间的游戏与交往构成个人与他人交往之原型,儿童时期与人交往的丰富性奠定一个人向他人敞开的生命之维;儿童时期的童谣、故事、阅读、民俗、仪式等具有文化意味的生命体验,构成一个人向历史与文化世界开启的生命原型。”

2.“后常规”———幼儿教育“前范式”解

库恩与波普对“范式”都有深入的研究,是对科学研究本身理性化的启蒙与反思。科学、理性、形式逻辑、数学演绎确实是现代文明的精髓,用“理性”武装了人们的头脑,极大地促进了人们的认识和社会物质财富的丰盈。科学、理性的威力得以完全呈现和推进,依靠的是科学研究者即“学术共同体”缄默的“范式”承认,一旦范式稳定存在便成了“常规”。当然,范式、常规不仅仅表现在科学研究领域,在组织管理、课程教学设计等方面都存在着。就幼儿教育而言,幼儿教育的课程教学体系、教育方法、管理组织、研究设计基本上都概念化、模式化了,有着清晰的操作流程即“常规”。范式是“学术共同体”“管理共同体”等潜在承认的,即同行默认。但是,常规遭遇了“诗意”的困境,一切常规化,诗意便荡然无存。库恩的范式理论使人们研究和管理模式化,思维清晰化,评价标准化,找出了专业与非专业的边界,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学术大生产、组织大发展、圈内的沟通交流从而有了可能。但是,对非专业人士、圈外人士、跨界人士、艺术人士、浪漫主义者、创作者、灵魂存在者、原本主义者却是巨大的桎梏。“后常规”的概念是英国科学与社会联合会主席拉维兹博士在上个世纪末提出的。他说:“科学共同体不像库恩描写的那样平静、单调,‘常规’对跨界成员来说缺乏规范性的力量。”“后常规”在于破解前范式的习惯势力、固定结构和关系。用无序、混沌、模糊、灵感、顿悟、感觉、直觉、创生来获得科学研究和管理的新思维和新力量。

四、结语

篇3

一、没有必要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吗?

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值得倡导与落实。然而现实中,当前仍有不少人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为此,在具体论述如何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之前有必要先澄清是否有必要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这一前提性问题。盘点起来,当前认为没有必要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之观点主要有“不合时宜说”和“替代说”两种。

(一)目前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不合时宜吗?

现实中有不少人都认为,当前幼儿教育需要关注与研究的问题很多,如幼儿教育公平问题、幼儿教育制度建设问题……这些才是目前幼儿教育亟待研究的问题,而幼儿教育史研究虽然必要,但现阶段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尚不合时宜。初看起来,“不合时宜”说似乎很有道理,毕竟现阶段幼儿教育还有很多根本性、关键性问题亟待研究,而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貌似真的不合时宜。其实,进行史学研究常常会遭遇是否合时宜这一困惑,就连科学史之父的萨顿都曾质疑过自己对科学进行史学研究是否合时宜,其在《科学史和新人文主义》一书中曾如此这般问自己:“为什么要考察过去?为什么不让过去的事过去算了?为了前进,甚至只是为了生存,有那么多要做的事,有那么多实际问题需要立刻得到解决。”[1]是啊,现在有那么多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为何要追溯过去呢?对此,或许有人会说:“未来模糊不清,现在沉重不堪;只有毫无生气的、完结了的过去才适合于思考。那些观察它的人活得比它长久——他们是它的产物及其征服者。因此,人们对历史的关注不足为奇。渴望了解过去发生了什么,以及渴望理解历史的进程,这些是人类共同的特征。”[2]然而,“关注过去是一种普遍的人类特性,这或许是真实的,但是这并没有解决问题”[3]。那么我们为何要关注那些离我们如此悠远的过去呢?事实上,“不管进入历史的事实多么悠远,实际上它总是涉及现今需求和形势的历史,那些事实在当前形势下不断震颤”[4]。“只有借助现在,我们才能理解过去,也只有借助过去,我们才能充分地理解现在。使人们理解过去的社会,使人们增加掌握现在社会的能力,这就是历史的双重作用。”[5]具体来说,“历史虽然已经过去,但却不会完全消逝,它还以潜在的形式存在于我们周围;如果了解了中国教育史,再看当今的教育问题,就会意识到在现实社会中随处都能看到历史的影子,而且有些还在起作用。历史经验和教训对我们具有现实意义,这并不是说历史经验可以简单地移植或套用到现在,但认识到有些问题并非今日所独有,当有助于观察和理解现实问题”[6]。“通过对过去教育问题的研究,有助于思考和解决当代教育问题;有助于为现实教育改革的决策提供服务;有助于阐明现在和将来教育发展的可能趋势;有助于认识现存的不同文化背景下教育的特点和相互影响的重要性。”[7]这也就是为什么人们常说:“教育史是教育理论的源泉,这是无可争议的。”[8]由此可见,幼儿教育史研究不管是对当前幼儿教育的理论建构还是现实践行都是十分重要、宝贵的,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非但不是不合时宜,反而是非常迫切和需要的。

(二)历史研究和学前教育史研究可以替代幼儿教育史研究吗?

具体来说,关于历史研究是否可以替代幼儿教育史研究这一问题有以下两种情况:一是历史研究能否直接替代幼儿教育史研究,二是基于史学视角来审视幼儿教育是否可以替代幼儿教育史研究。对于前一个问题很好回答,我们都知道历史学是很少关注幼儿教育这些“小问题”的。实际上,不仅不关注似乎还有些不屑关注。纵使有极为少数的历史学家在其言谈著作中涉及那么一点点幼儿教育的问题与思考,那也仅仅只是基于个人经验或感觉的随意之谈,是十分不充分、不成系统的,故企图用历史研究替代幼儿教育史研究是行不通的。既然历史研究不能直接替代幼儿教育史研究,那么基于史学视角来审视幼儿教育能否替代幼儿教育史研究呢?对此,我们说这是不合适的,同时也是存在很大隐患的。幼儿教育与历史的联姻并非一种“1+1=2”的机械凑合,更不是把现行占统治地位或主流的史学理论看作是一种“既成的”、先于幼儿教育活动的存在,一种具有普遍性、绝对性的原则应用于幼儿教育活动的结果。倘若诉诸史学视角审视幼儿教育,则史学是以外在于幼儿教育的状态进驻幼儿教育的,史学不是作为“幼儿教育问题”而出场,而是“为了”幼儿教育而被邀的,史学前来是为了“启蒙”幼儿教育,而不是“分享”。史学是高居于幼儿教育之上的,先知般的诱导者。这种高姿态割裂了与幼儿教育的血脉相连,史学的立场是空置的,导致人们容易采用一种“理论-应用”的思维模式来看这个问题,将历史视为高高在上的、完美的理论,而幼儿教育仅仅只是历史学的应用之域。幼儿教育史研究其实是幼儿教育和历史研究的有机组合,而不仅仅是基于历史来审视、考量幼儿教育的,历史高高在上,幼儿教育匍匐在地,如此以后,幼儿教育史研究将丧失其教育学立场,这是很糟糕的,不仅异化了幼儿教育史研究,同时亦异化了幼儿教育。综上可见,历史研究不可替代幼儿教育史研究。那么,学前教育史研究可以替代幼儿教育史研究吗?对此我们的回答依然是否定的。虽然目前学前教育史体系较为完善,但当前学前教育史大多关注的是学前教育制度、学前教育思想这些较为宏大的话语体系,虽然其间已有关涉幼儿的,但毕竟还是很少、很不系统的,可以说幼儿教育史仅仅只是个脚注而已,故学前教育史研究依然替代不了幼儿教育史研究。

二、如何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工作?

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不仅必要而且必须,那么我们该如何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呢?这既是务实之举又是当务之急。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是个系统工程,限于篇幅在此将不系统阐述,仅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初步展开。

(一)明确幼儿教育史研究之研究对象

明确研究对象是开展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倘若没有正确且明确的研究对象,就算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研究也往往事倍功半、徒劳无益,甚至非但无益反而有害。故在一定程度上,我们可以说,对于一项研究来说,生死攸关的一个问题就是要明确自己的研究对象。那么幼儿教育史研究之研究对象是什么呢?关于幼儿教育史研究对象这一问题,似乎无须多问,甚至有些明知故问,幼儿教育史研究研究什么?顾名思义肯定是研究历史上的幼儿教育问题了。这固然没错,但倘若就这么将幼儿教育史研究对象界定为历史上的幼儿教育,则不免简单、抽象。问题是研究的对象,但还仅仅只是一个抽象的结论而已。为此,我们有必要进一步追问幼儿教育史研究到底都研究历史上幼儿教育的哪些问题。唯有如此具体的思考,方能把抽象的结论具体化,从而较为精准地回答幼儿教育史研究对象这一问题。一般来说,幼儿教育史研究主要研究历史上幼儿教育的事实性问题和价值性问题。具体来说,所谓历史上幼儿教育的事实性问题主要是指历史上幼儿教育的缘起、发展、演变以及性质样态等客观性问题,如幼儿教育是如何缘起的,其又是如何发展演变的,每个时期阶段的幼儿教育又有什么性质等等。而历史上幼儿教育的价值性问题主要关涉历史上诸种幼儿教育价值主张的竞争、排序问题,通过对历史上幼儿教育价值问题的关照,人们将能更为透彻地了解和把握历史上对幼儿教育所秉持的价值观。在此有必要强调的是,上述两类问题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常常纠缠着共存于幼儿教育问题中的,只是为了分析的方便,我们常常将其区分开来介绍而已。

(二)澄明幼儿教育史研究之研究价值

事物的价值是实然存在的,但价值的发掘与发挥却仰赖于人们主观上对其的了解与认识。并且,对于事物价值的描述,既是对其客观存在的一种事实性揭示与显露,同时亦是对现实中该价值彰显的一种可能性敞开与导向。“教育史研究的功用或价值是教育史学科的关键问题。它既涉及教育史研究作为一个专门学术领域存在的必要性与合理性,同时也关系到对教育史研究的目的、任务的认识,关系到对具体的研究方向和问题的确定、选择,关系到教育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基本方向。”[9]此外,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具有一种‘求价意志’(WilltoValue),是一种‘价值’动物。人类的任何活动都打上了价值的烙印。从理论上说,人类不会去从事那些自己认为没有价值的事情。这也就意味着,人类对自己所从事活动的价值认识得越清晰、越深刻,就越能够克服种种困难,追求并最终实现活动的目的。“追求价值作为人们活动的一般目的,它直接规定和影响着活动的性质和方向。”[10]“价值对于活动的意义和力量还在于它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意志、情感,即强烈的活动意识。正确的和正义的价值目标反映在人的意识中,便产生了人们对价值目标的信念和渴求,强烈的渴求便形成意志、情感,使人们在活动中表现出极大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这是人们进行任何有目的的活动都不可缺少的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这种动力的保持与丧失,不仅对活动的持续进行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在关键时刻决定着活动的成败。”[11]教育史研究价值历来存在求真与致用之争,实质上,求真与致用二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是可以统一且必须统一的。幼儿教育史研究既要求真又要致用,求真是致用之前提与基础,但求真往往以致用为旨归。所以在幼儿教育史研究中,我们要树立求真达于致用的幼儿教育史研究价值观。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主要是通过中外幼儿生活,地位和价值认识的变迁,幼儿教育发展过程的展示和幼儿生活场景的再现,幼儿教育规律的揭示和把握以及幼儿教育思想的演进,揭示出中外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幼儿教育的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为现实中国幼儿教育理论建构和实践提供历史资料和启示。

(三)在坚守叙事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幼儿教育问题研究

任何一门科学要想成为真正的科学,除了必须十分明确并坚持它的研究对象外,还必须采取科学的研究方法,两方面缺一不可。只讲方法而不讲对象,就可能南辕北辙,相去愈远;只讲对象而不讲究方法,就无异于海市蜃楼,望洋兴叹!那么我们该采取什么研究方法来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呢?“叙事原是历史著作最早形式中的常用模式之一(如修昔底德、波里比乌斯、李维、塔西佗的著作)。”[12]“叙事乃历史本身所固有的。”[13]“所有历史都有不可化约的叙事元素”[14]。叙事研究是历史研究的主要方法。而“长期以来,受史学传统的影响,教育史研究主要是叙事研究。叙事研究被看作教育史研究的基本功和主要的研究方法”[15]。那么教育史中是如何开展叙事研究的呢?所谓的叙事研究主要强调教育史研究要如实地描述过去的教育实践,尽可能全面、客观、详尽地将教育史叙事清楚。事件是怎么缘起、发展的,又是如何结束的。可以说叙事研究是比较重视教育事件的分期、时段以及发展演变的。公允地说,叙事研究之于教育史研究是十分必要、重要的,教育史研究的求真价值也主要源于叙事研究。但这种研究方式在效力于求真的同时无益于致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致用。为此,教育史研究方法有必要进一步丰富与创新,恰如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张斌贤教授强调的那样:“教育史学科要不断地发挥它的固有的社会作用。在研究方法上,也应当不断改革和创新,与时代共同发展”[16]。为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积极诉诸问题研究来开展教育史研究。这里提出通过问题研究来开展教育史研究绝非随意,其也有学理上的考量与因循。比如在历史学研究中,法国年鉴派学者(主要以费弗尔和布洛克为代表)就提出:“传统史学只是叙述历史上发生的事情,这种史学毫无益处。‘历史只有从叙述的变为解释的,它才能成为一种科学’”。因此,他们认为“历史学家必须提出问题,必须用对问题的分析来取代对事实的平铺直叙”。[17]当然,这里提出要在教育史研究中积极开展问题研究并不是说不要先前的叙事研究了,对叙事研究简单否定、扬弃了,而是说我们要在坚守叙事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教育史的问题研究,以期对彰显教育史研究的致用价值有所裨益。故在幼儿教育史研究中,我们要在坚守叙事研究这一传统教育史研究方法的基础上积极开展幼儿教育史问题研究。

(四)现实中开展幼儿教育史研究工作需要注意的常见问题

篇4

【关键词】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发展

进入21世纪的十年来,我国经济不断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国家的发展越来越依靠于人才,重视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早期教育的问题。广大家长已经不再是仅仅要求孩子在幼儿园中得到全面的照顾,而是迫切希望孩子能受到良好的早期教育。

在新的幼儿教育要求下,我们的幼儿教育者要不断地创新幼儿教育的工作方式,提升工作能力,正确认识教育案例并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是一条最直接、最科学的途径。

一、教育案例发展及认识

案例和案例研究是个泊来品,最早被运用于哈佛法学院,后来依次被运用于哈佛医学院、商学院和教育学院。20世纪初,案例研究思想就已经使西方的教师教育得益匪浅。跨入新世纪后,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入尤其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案例的价值已经愈来愈为我们所认识,案例及案例研究已经渐渐成为我国教育理论与实践领域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对于案例的定义,各国学者对其的理解各不相同,劳伦斯将案例定义为一个复杂情景的记录;汉森则愿意把案例说成是对真实事件的描写,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且富有启发性;理查特却认为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的故事。我国学者顾泠沅认为,“案例是指包含有某些决策或问题的教学故事,这些故事反映了典型的教学思考力水平”。[1]综合各家之言,现阶段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案例的定义是在真实的教育教学情境中发生的典型事件,是围绕事件而展开的故事,是对事件的描述。所以用三个词语可以来简单归纳教育案例:事件、故事与描述。针对以上定义,我们来具体讲一讲一个教育案例应该具备哪些特点:

1、真实性:教育案例讲述的是已经完成的教育事件,表现的是真实事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绝不可以是杜撰出来的虚假的事件。

2、故事性:教育案例重新关注教师自己的亲身经历,不仅把自己摆进去,也要把幼儿摆进去,而且把写作的对象从知识事件转换为人的事件,是人与知识打交道或人与人打交道时发生的某个故事。

3、价值性:教育案例描述的故事内蕴丰富,具有教育研究价值。一个案例,无论其事件的大小,都应当蕴涵丰富,能引起大家的思考和争论,给人许多十分有益的启示。[2]

因此,只有具备了以上三个特点的教育案例,才是一个合格的教育案例,只有理解了什么是合格的教育案例,才能真正地通过教育案例的研究得到促进教学的效果。

二、教育案例研究的认识

教育案例研究,是指教师把平时在教育教学中发生的事件以案例的形式予以呈现,通过分析、研究、探讨的一系列思维加工过程,促成问题的解决和成功经验分享的研究方法。具体而言,就是教师以课堂教学、班级管理、幼儿教育、人际交往等方面遇到的问题作为研究内容,通过查阅有关文献资料、访谈、观察等方法收集数据,进行全面、深人、细致的分析研究,形成含有问题及问题解决方法的案例,再通过研究及探讨,获得教育的新经验,概括教育的新方法,启迪教育的新思想,提升教育的新理念。教育案例研究的实质是对教育事件现象的解释,是对已有教育实践的理性开掘和理论解释。

同样的,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理解,教育案例研究也具有几个重要的特点:

1、案例研究是质化研究的一种方法,研究者在研究开始之前一般没有理论假设,而是带着研究问题,直接从原始资料中归纳出概念和命题,然后再上升到理论,从中寻找带有一般性的教育规律。

2、案例研究强调在自然情境中收集第一手资料,完全体现研究的开放性。这就要求研究者走向田野,走入活动和课堂,走近教师和幼儿,通过实地考察、亲身体验、访谈交流等,了解在“自然、真实的情境”中到底发生了什么事、为什么会发生、产生了什么后果以及当事人对此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在甄别和筛选资料时,要做到客观、中立、真实地再现事实,不能有某种期待和偏向。

3、对资料的分析以归纳法为主。案例研究要求研究者花费大量的时间去收集各方面的资料,而事前并不考虑哪些资料是重要的、哪些资料是无关紧要的、哪些资料将是研究假设的佐证等问题,研究的结论是随资料的收集而逐步明朗化的。案例研究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动态过程,在整个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逐步归纳概括出一般概念,从而获得对研究现象的深刻认识,并从中建构理论。[3]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说,案例研究是自然的,它是真实的教育教学工作与思维研究相结合的结果,可以用于解决教育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典型问题,通过观察与反思、合作与交流,以求调整与改进现有的教育教学行为,对教师的时间做出指导;案例研究是开放的,案例提供的是真实事件,同样的事件在不同的教学情境下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析结果,在相同的背景下因为参与者的着重点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分析,就是说允许每一个人对案例的分析、研究和解释有其独到的见解。

三、教育案例研究的在幼儿教育工作中开展的意义

基于目前社会对幼儿教育要求不断提升的形势和教师自身专业成长的需要,幼儿教师开展教育案例研究有很大的必要性。一方面,现阶段,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幼儿教育的新的发展要求,给广大幼儿教师提出了重大的机遇和挑战,它需要教师进行角色转型,通过在实践中的不断研究,更新教育教学观念、调整认知与能力结构、提高分析与解决日常教育过程中不断出现的新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于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来说,在教师的本体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达到一定基础后,实践性知识对于进一步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这类知识的获得,因为其特有的个体性、情境性、开放性和探索性特征,要求教师通过自我实践的反思、研究和训练才能拥有。具体地说,教师进行教育案例研究有以下作用:

1、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清晰地了解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对于在教学过程所产生的教学方法,可以做到及时的记录和整理,时间一长,那么则为案例分析积累了很多好的素材;同时,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问题,教师能及时记录,提出自己的见解,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这些见解和方法则是我们常常无法利用的隐性知识,如此则促进了教师隐性知识的显性化。

2、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更深刻认识到自己工作中的重点和难点。案例研究可以促使教师对平时工作中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做有意识地探索,及时梳理出工作中的问题并加以澄清。这样的方式无论是对自己今后开展工作还是对其他老师判断工作的重、难点都有极大的帮助。

3、通过案例研究,教师间可以加强沟通,彼此帮助,分享经验,共同发展;并且有利于幼儿教师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具体的教育行为之中。通过交流,教师一方面能从案例中发现自身的不足以便不断改进,另一方面,也会在不知不觉中提升自己的能力,获取更多的直面教育教学实践的研究经验。

4、通过案例研究,教师可以进一步增强自己的研究能力和观察能力,更易于寻找到基于自己实践之上的理论假设,还可能总结出一些新的教育理论。另外,教师的教育案例可以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的宝贵资料,为理论到实践架起了一座桥梁,从而可以避免目前理论界关于教育研究从理论到理论的弊端,进而可以克服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之间的距离,以利于幼儿教育的整体发展。

5、案例研究是一个从发现问题到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一过程使得教师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及自我探索的学习能力的同时,他们培养了更坚定的意志以及更强的求知欲,这样他们将可以萌发出更多的想法,达到案例的不断创新,而这一点,将帮助教师突破瓶颈通向教师专业发展更高的境界。[4-5]

总之,每一个幼儿园教师都应当明确教育案例研究对于促进幼儿教育发展的价值,切忌为写而写,更不能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总之,只有认真开展教育案例研究工作,促进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才可以进一步的提高幼儿教育的质量,满足社会对幼儿教育的要求。

四、如何开展教育案例研究

在充分的理解了教育案例与教育案例研究的定义,并且能充分的认识到教育案例的价值后,我们来探讨一下如何能够很好地完成教育案例研究。

(一)、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思路是把教学过程中真实发生的情景和处理后所受到的效果如实记录下来,构成案例的主题、背景及问题,然后围绕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或者提出新的教学理念,最终形成教育案例。总的来说,教育案例研究的撰写要经过以下四个阶段。

1、前期准备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了解当前教育改革的方向以及当前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自己在教育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相关的调研以及老师之间的研讨初步确定案例的研究目标、研究任务和案例的体例、类型、结构等。

2、收集材料阶段收集充分的案例材料是教育案例研究的基础,在做好了相关的前期准备工作后,研究者可以通过观察、访谈、调察以及查阅文献资料的方法来捕捉最真实的案例材料。

3、分析研究阶段该阶段要求研究者围绕案例材料作多角度、全方位的解读。它可以是教师个体对案例材料的反思,也可以采用集体讨论(如教研活动)的方法共同研究。研究时尤其要注意对教育活动作整体的考察和深层次的分析,以对资料进行理性的分析,从中探索造成某种特殊状况的原因。理论分析阶段可采用两种不同的方式展开:一是主观--客观分析,从主客观两方面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二是现状--过程--背景分析,从现状分析追溯其形成发展过程,并讨论过程和现状的动态的因果关系,进一步分析过程发生的背景因素,从而挖掘出收集材料的真正价值。必要时案例研究还可以进行文献分析,即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从过去和现在的有关研究成果中受到启发,从中找到支持自己案例研究的理论依据,以增强案例分析的说服力。该阶段最好采用集体研讨的方式,以求能形成一份有价值的案例。[5-6]

4、形成案例阶段。在对案例作多角度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可按一定的结构进行表达,形成教育案例。

(二)、教育案例撰写的基本要素一般由主题、背景、案例问题、情境与细节描述、教育结果以及思考与讨论六个部分组成。各部分的主要要点包括:[7]

1、主题:本案例的核心,到底想反映什么问题,应该从最有收获及能引人思考的角度确定主题。

2、背景:案例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基本情况,如也可描述存在哪些问题以及研究方法。

3、案例问题:是指能够阐述案例的主题,揭示困惑,链接有关理论,启发读者的反思的问题。

4、情境与细节描述:环绕主题,对原始材料进行筛选,剪裁情节,有针对性地描写特定的内容,把能突出问题的细节写清楚,做到引人思考。描述的形式可以是真实教育及生活过程中的对话,也可以是一个引人思考的故事。案例描述不能杜撰,它应来源于教师曾经面对的问题及真实的教学经验,总之要保证案例描述能够围绕主题并凸显出问题的关键。

5、教育结果:教育措施的课堂效果,包括幼儿的和自己的感受等。

6、思考与讨论:主要是运用教育理论对案例作多角度的分析解读,回归到教育基础理论层面,是教育案例研究成败的关键。

在具体撰写教育案例时,其结构可以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事实描述+点评”、“全程描述+反思"”、“问题+描述+点评”等。但不管采用何种形式,都必须要做到“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求真务实、小中见大”。需要指出的是,案例研究从发现研究问题到解释研究的发现,并不是那么步骤分明、循序渐进的,而是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过程。其研究步骤可非常操作化地表述为: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拟定计划--搜集资料--分析资料--批判与修正--试行与检验--搜集资料……撰写案例研究报告。

五、教育案例研究与幼儿教育发展

在幼儿素质教育日益得到大家的重视的背景下,在社会对幼儿教育提出更高的期望时,我们幼儿教育发展应当着重于幼儿生长发育的年龄特征,着重于家庭和社会对幼儿成长发展的影响,然而这些正是我们幼儿教育的空缺所在,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促进幼儿教育的发展,能达到社会对幼儿教育以及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期望,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并且重视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对于我们幼儿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水平的提升以及幼儿教育的发展所起到的举足轻重的作用,认真的开展教育案例研究,以求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

要提高教育案例研究的实效,我们每一名一线教师在案例材料的收集以及更好的教育理念的提炼上具有更好的环境,因此我们一线幼儿教师就应当利用这一条件,更好的开展教育案例分析工作,努力理解教育案例及案例分析,按照案例分析的要求来认真挖掘出教育过程中对幼儿教育的快速发展有促进的案例,完成研究,以提炼出更多的教育理论及方式方法。

希望每一个一线教育者能够努力做到以下几个方面:首先需要教育者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辩能力,善于在实际工作中捕捉各种有效信息、获取案例素材,并从素材中发现问题并把握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有一定的教育理论素养,只有联系教育理论对发现问题不断进行思辩和探讨,才能揭示问题的本质。相信大家在重视案例分析并且努力提升个人的洞察思辨力及教育理论素养后,对于幼儿教育的发展将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蔡守龙.走向教育案例研究_兼论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区的教育科研[Z].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2]顾明娟.浅谈教育案例和教育案例的研究[Z].教育理论.2011

[3]黄娟娟.教育案例与案例研究_案例教学[Z].学前教育研究.2003

[4]唐协辉.教育案例研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Z].教师之友.2005

[5]洪飞.教育案例研究_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Z].革新实践.2004

篇5

我国教育部颁布的文件对幼儿教育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幼儿教育与幼儿的认知能力一致,在幼儿教育过程中,要尊重儿童的个性,全面发展儿童的综合素质,让儿童健康成长。在幼儿教育中,游戏是学习的基础,幼儿做游戏的过程中,能够促进幼儿的综合发展,有利于幼儿的身心健康和保证幼儿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但是,现阶段我国幼儿教育,在“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早教环境下,载幼儿越早获得知识对儿童发展越好的错误思想引导下,忽视了游戏在教育中起到的重要意义,对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了影响。幼儿教师和家长需要彻底改变“游戏无用”这一思想观念,通过适合的幼儿游戏,使幼儿健康快乐成长。

一、 儿童游戏的作用

幼儿的思维在游戏过程中,非常活跃,在这种思维状态下,儿童的智力和身体素质能够得到提高。例如,在看图识字游戏过程中,幼儿可以长时间保持对游戏的热情,对识字充满兴趣,儿童在游戏中,不仅认识了汉字,而且能够激发想象力,提出很多关于文字或者关于图片的有趣问题。

二、游戏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幼儿认识世界和周边事物大多是通过游戏,这一方式与青少年及成年人认识世界的方法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可见,游戏对于幼儿的重要性。对幼儿来说,游戏不单纯是我们理解的玩耍娱乐的方式,也是儿童学习的启发点和锻炼能力和适应生活的方式。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幼儿教师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在玩中探索世界。

(一)游戏与科学知识有效结合

当幼儿教师过早进行理论教学时,儿童不仅在上课过程中感到枯燥无味,也不能理解教师所讲内容,幼儿水平知识提高。游戏和科学知识的结合,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习,提升教学效率,更能激发幼儿对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师教儿童数学知识时,为了能够快速牢固掌握10以内的数字,可以采用“小鲤鱼闯关”的游戏,教师将幼儿分成几个小组对问题进行抢答,答对的小组可以获得小红花奖励,幼儿在游戏中为了取得小红花,积极踊跃回答问题,在游戏当中,儿童不仅能够保持极高的热情,而且会培养团队合作能力。将游戏与科学结合起来,幼儿教师能够将枯燥的科学文化知识学习变成有趣的小游戏,会取得很好的效果。

(二)游戏与健康活动的整合

体育锻炼对于人成长有重要的意义,同样,在幼儿发育阶段进行体育锻炼至关重要。但是方式单一的体育锻炼无法吸引幼儿,引导不当,还会让幼儿从小就对体育锻炼产生抵触心理,严重影响幼儿的健康成长。将游戏和体育锻炼结合在一起,不仅可以激发幼儿参加健康活动的兴趣和主观能动性,而且能够让他们身体得到锻炼。例如在“小马过桥”、“兔宝宝跳绳”等趣味儿童游戏中,他们积极踊跃参加,锻炼热情高涨。

(三)游戏与文章进行整合

幼儿可以轻松接受具体事物,但是几乎不具备接受抽象事物的能力,因此,文化教学一直是幼儿教育的难点,幼儿教师在讲述故事时,幼儿不能理解,在讲述故事时采用游戏事半功倍。例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课文的学习可以通过组织幼儿演绎模仿,积极参与到学习中,可以对故事有全面的理解,加深对故事的记忆。

(四)游戏培养儿童良好的生活习惯

良好的生活习惯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表现。在幼儿教育中,培养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有着多种多样的方式,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游戏教学是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幼儿能够接受这一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在歌唱游戏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加强幼儿的健康意识。幼儿在吟唱歌曲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将良好的生活习惯牢记在心,培养幼儿歌唱能力,锻炼幼儿记忆能力。

三、儿童游戏运用方式

(一)游戏部分引入法

教师让游戏充当调动学习气氛的工具,激发学习热情,并能强化幼儿对知识的理解,让幼儿更加了解所学的科学知识,扩大知识面。

篇6

关键词:故事教学;幼儿教育;重要性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201-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7.04.128

随着素质教育实施的不断深入,社会对于素质教育的关注度也越来越高。在幼儿教育中,怎样培养幼儿的综合素质,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成为了教育教学面临的重要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应该针对幼儿的实际情况,应用故事开展教学,从而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更加有效地接受教育。故事教学有效满足了幼儿的好奇心,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从而充分锻炼幼儿的综合能力,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 开展故事教学,培养幼儿对词语的理解能力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应用故事开展教学活动要求教师应该注重利用故事来培养幼儿的词语理解能力,从而使幼儿的综合能力得到提升。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幼儿面临学习的最大问题就是受到年龄和认知能力的限制,掌握词汇量比较少,所以难以对一些问题或事情进行更加有效的理解。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故事的时候尽可能使用幼儿可以听懂的语言,通过故事的趣味性,有效激发幼儿学习的注意力和兴趣,使幼儿有听故事的欲望,从而使幼儿在故事中学习更多的知识,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例如,在给幼儿讲《小蝌蚪找妈妈》故事的时候,教师应该注重使用一些简单的语言来进行知识的讲解,进而提高故事教学的有效性。教师在讲解这个故事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视频来展示小蝌蚪找妈妈的过程,从而使幼儿对故事有更加形象化的认识。通过这种生动的表现形式,幼儿的综合理解能力得到了提升。

二、 应用故事教学,充分锻炼幼儿的语言应用能力

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利用故事开展教学活动,除了要让幼儿能够在听故事的过程中锻炼对词语的理解能力外,还应该注重培养幼儿讲故事的能力。通过这种教学互动方式,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了充分的锻炼。例如,教师在开展故事教学的时候,可以通过反复叙述的方式,强化幼儿的记忆和理解,然后引导幼儿给其他小朋友讲述这个故事。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辅助的方式,使幼儿对于故事中的任务和情景有更好的掌握,帮助幼儿更加有效地梳理故事的内容。教师在引导幼儿回忆故事情节的时候,应该尽可能以肢体语言为主。通过口头语言与肢体语言的共同作用,幼儿更好地锻炼理解能力,从而能够更加有效地掌握语言的应用能力。培养幼儿讲述故事的能力,可以使幼儿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提升自身的自信心,从而更加有效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有效提升自身的综合能力。

三、 开展故事教学,锻炼幼儿的表现力和模仿能力

在幼儿教育中开展故事教学,教师除了让幼儿进行复述故事,对故事内容有基本的了解之外,还应该注重锻炼幼儿的表现力,使其能够在复述的过程中展现出自己的模仿能力,更加生动地进行故事复述。在故事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培养幼儿良好的语音语调,使其能够以更加生动的方式来表现故事。一般来说,幼儿在模仿的时候会比较注重模仿家长和教师。所以,教师在讲述故事的时候可以利用丰富的动作表现力给幼儿进行有效的示范,从而有效保证故事教学的有效性,使幼儿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鼓励和支持幼儿进行表演,并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其能够在语言和动作中融入自身的情感,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 利用故事教学,充分锻炼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开展故事教学主要针对的是幼儿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的特点。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幼儿的个性特点,结合适当的故事情节,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对故事进行拓展改编,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教师在讲解故事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加强引导,使幼儿跟随教师的思想进行问题的探索,从而充分锻炼自身的想象能力和创造力。例如,在讲解《猴子捞月亮》的时候,教师可以让幼儿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为故事编写一个更加富有展现力的结尾。通过这样的方式,幼儿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故事情景中,更好地探索故事,从而达到拓展思维、锻炼创造力的目的。

五、 科学开展故事教学,培养幼儿良好习惯和素养

在幼儿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用故事开展教学,应该注重开展故事教学的科学性,选取一些构思合理、科学严谨的故事。通过讲述优良传统的故事,率先垂范的故事以及养成良好习惯的故事,引导幼儿培养良好的习惯和素养,促进自身的综合发展。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讲解《小猫钓鱼》的故事。通过教师讲解故事,幼儿认识到,做什么事情都需要一心一意,只有这样,才能够把事情做好。所以,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应该集中注意力,避免被其他的事所打扰。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培养幼儿良好的学习习惯,使其综合素养得到有效的提升。教师在故事教学过程中,应该注重选择适当的故事,使幼儿既能够掌握更多的知识,又能够得到更加有效的锻炼。

六、结语

综上所述,想要切实提高素质教育的效率,就需要从幼儿教育抓起。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开展有效的故事教学,可以有效激发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的积极性,使其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在故事教学中,学习故事的过程可以增强幼儿的理解能力,使其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有效的锻炼。同时,教师可以增强幼儿的情感体验,使幼儿更加积极主动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教师讲解经典故事,可以有效培养幼儿的习惯和道德品质,提高其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 黄惠碧.浅谈教育实践中幼儿故事教学与提升幼儿口语能力的结合[J].科技资讯,2015(15):179.

[2] 张亚平. 幼儿园教学中如何运用故事进行有效教学[J].内蒙古教育(职教版),2015(10):32.

篇7

【关键词】幼儿教育;生活教育;实现路径

幼儿所能获得的经验一般都是在生活中积累的,引导幼儿把生活中有利于成长的经验应用到学习中,能够更好地帮助幼儿学习成长。新时代背景下,知识的作用越来越大,人们都开始重视幼儿教育。在我国,幼儿教育主要依托幼儿园完成,因此,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必须受到重视。

一、幼儿生活教育之于幼儿教育的重要性

对于幼儿来说,接受文化知识的教育尚早,他们还没有系统地接受抽象知识的能力,因此需要结合幼儿的特点,用更形象的方法教育幼儿,生活教育不失为一种较为适宜的教育方式。幼儿生活教育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幼儿生活教育是基于幼儿生理和心理发展特点产生的教育模式。生活教育就是把生活与教育结合在一起,改善传统幼儿教育中“生活”和“教育”分离的特征[1]。将教育回归生活也是我国课程改革背景下所推崇的理念,符合幼儿特点。幼儿尚且处在生理和心理发展期,先从生理发展来讲,幼儿的脑神经正处在快速发育时期,而神经系统的发育还不成熟,无法对某一事物保持长久的注意力[2]。因此,很难对幼儿进行系统教育,而生活是幼儿接触多的,因此生活教育较为适应幼儿生理特点。从心理发展来讲,幼儿这个时候对实际存在的事物比较有兴趣,生活教育正好符合这点。二是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必然途径。传统的教育模式只注重孩子最终的学习成果,忽略了孩子的学习过程,不利于幼儿健康成长。俗语说,生活处处有学问,在生活中对幼儿进行教育,无疑是一条明智之路。从生活中发现知识,才是幼儿教育要走的路。幼儿时期是孩子形成认知的重要阶段,此时,大多孩子都喜欢问各种问题,因此在生活教育中引导孩子提问题,带领孩子在生活中寻找答案,这样的教学方式才更加符合幼儿教育。因此,生活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必经之路。

二、当前幼儿生活教育的现状

在当前的幼儿教育中主要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是教育理念太过老套,二是幼儿课程设置不合理。就教育理念来讲,源于传统的教育思想的影响,很多家长和教师仍然只看重孩子学习成果,只关注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其成长过程。一味地认为教育就是给孩子灌输知识,并不在乎孩子是否理解自己学的知识的用途,这样就会导致幼儿从小就对学习出现抵触情绪,对教育非常不利。还有很多人认为孩子从小学再开始教育也不迟,从而忽略幼儿教育,这点主要体现在农村地区。这两种理念都是不利于幼儿教育的,正确的做法应该是重视幼儿教育并且要采取合理的方式进行教学。就课程设置来讲,在传统的教育理念的影响下,很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存在着“小学化”的特点。顾名思义,就是在幼儿教育课程中过早的添加本来属于小学才学习的内容[3]。学习本身就应该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幼儿在刚开始接受教育时期很难接受学校的学习模式,需要长时间的适应才能接受在课堂上学习知识。过早地教授幼儿小学的文化知识,只会让幼儿排斥学习,不利于身心发展。除了课程“小学化”之外,很多幼儿园的课程设置缺少生活元素,依旧认为生活教育应该归为家庭教育,学校只是用来学习的。正是这种错误认知影响力幼儿的发展,应当完善课程设置,给幼儿选择可接受范围内的知识进行教学,并且要坚持生活和教育统一的理念,这样才能使幼儿学会活学活用的道理。

三、如何实现幼儿教育生活化

幼儿生活教育是一种综合性的教育,首先是正确认识生活教育,确立将幼儿教育生活化的教育理念,然后在幼儿课程中融入生活化的内容,这样才能提高幼儿学习兴趣,帮助孩子快乐成长。具体的实现路径如下。1.结合幼儿兴趣进行生活教育。幼儿的兴趣其实很简单,大部分幼儿最喜欢的活动就是游戏,因此,在幼儿教育中可以利用游戏活动来帮助幼儿学习知识技能。比如说小孩子往往都比较喜欢小动物,教师可以利用这个特点,采取看图识动物的方法来引导幼儿正确认识动物,或者播放一些动物的叫声来给孩子听,可以让他们模仿,通过这些活动让幼儿认识到动物是人类的朋友,同时能够让幼儿更有爱心,学会保护动物。再比如说可以组织孩子一起给布娃娃穿衣服,这样可以让幼儿学会穿衣技能。在带领幼儿玩玩具时,可以告诉幼儿,玩具玩累了也要回家休息的,引导幼儿整理玩具,这样就培养了幼儿的整理技能。游戏中同样可以学到知识,这一点幼儿园要重视起来。2.打破传统课堂模式,营造轻松的学习环境。幼儿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可能轻松接受乏味枯燥的书本知识学习,同样,无聊的课堂也不能引起幼儿的兴趣,因此,教师要在课堂中打破常规,给幼儿提供轻松像日常生活一样的环境。这样一来可以调动孩子的学习兴趣,二来能够让孩子快乐的学习。比如说孩子往往都对父母做出美味的菜好奇,教师可以在课堂上辅导幼儿进行“做菜”的活动,给孩子发放玩具刀、玩具蔬菜、玩具盘子、玩具锅等,让孩子亲自做一道“美味的菜”。这样不仅让孩子认识到了各种蔬菜以及做菜工具,还体会到了做菜的乐趣。而且还能在这样活动中引导孩子认识到父母日常做菜的艰辛,便于幼儿的感恩教育。3.在日常生活中选取教育时机在幼儿生活中,具备着很多的教育机会,抓住生活上的教育,也能为幼儿课堂教育做好基础。比如说,在幼儿吃午饭时,教育他们吃饭前要先洗手,吃饭的时候要专心吃饭,不能跟伙伴打闹。教育他们拿到盛饭的阿姨给的饭要学会说谢谢。在领取老师发放的物品时可以教育他们讲究秩序排队领取,不能争抢。幼儿园内的清洁工也经常出现在幼儿的生活中,在清洁工打扫时,可以让孩子观察他们打扫,从而让他们认识到清洁工的辛苦,教育他们要注意保持环境卫生,不随地乱丢垃圾。

综上所述,幼儿教育在教育中举足轻重,应该受到重视。然而当前的幼儿教育还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去解决,将生活教育融入幼儿教育之外就是一个较好的解决办法,幼儿园应该重视幼儿教育的生活化,从而确保幼儿科学成长。

作者:刘久花 单位:江苏省扬州市高邮市送桥镇郭集幼儿园

【参考文献】

[1]冯珺.幼儿生活教育的探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5(6):121-122.

篇8

关键词:幼儿教育 幼儿语言 方法

一、幼儿语言教育――开启幼儿智力发展

语言是一种表意性符号,它通过一定规律的音律与书写规则来表达世界万事万物。幼儿语言能力的掌握是从零开始的,从最早发出的单音节开始,然后通过幼儿的语言教育扩展到词汇和句子。幼儿最初的语言反射只是一种生理性的回馈,通过与他人的交流逐渐理解整句话直至掌握。同时,语言教育也是一种习得性教育,长期的积累,潜移默化的理解最终才能取得语言教育的突破。使幼儿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得以认识世界、理解世界,使语言教育扩大了幼儿的眼界与知识面,相应也提高了幼儿的联想能力与表达能力。

幼儿时期的幼儿处于一生中语言发展的黄金时期,一般来说,具备一定语言素质就可以正确运用语言。同时,语言能力是幼儿人际交往能力、阅读理解能力与书面表达能力的基础。正确理解与运用语言是生存的必需,也是个人发展的前提。对于幼儿来说,语言教育不仅代表了其智力发展的程度,也反映了幼儿思维与逻辑能力的发展。幼儿教育中,语言教育是智力开发的前提,更是幼儿学习的关键工具。知识与信息通过语言能力输入幼儿大脑,幼儿通过语言表达能力来实现与外界的交流,可以说幼儿语言教育是幼儿教育的基础,更是幼儿教育的侧重点。

二、幼儿语言教育――建设与内容的选择

(一)心理氛围的建设

就幼儿教育而言,越是宽松的教育氛围越能放松幼儿的心情,幼儿才能乐于表达,敢于表达。幼儿教师在进行语言教育时,不要怕幼儿说错话,更不要给幼儿制订讲话的规矩,如哪些话可以说,哪些话不可以说。要知道,幼儿时期的孩子还不知道规则为何物,讲错话是常事,童真童趣也来源于此。很多时候幼儿教师一听幼儿说错了话,马上就打断甚至喝止,不让幼儿把话说完。实际上,这样的方法非常不可取,幼儿教师应该让幼儿完整地把话说完,把要表达的意思表达清楚之后再表态。之后再教幼儿怎么样把话说对,怎么样说话才适合。这样教育才能让幼儿保持语言表达的积极性,教师的倾听才能让幼儿感觉到尊重与平等。轻松而安全的心理氛围是培养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要基础,教师在交流时要明白幼儿间的差异性,一视同仁的同时因材施教,让师生间、幼儿间能平等交流,各有发展。特别是对于特殊情况的幼儿,还要给予特定的帮助,以达到幼儿语言教育的平等性。

(二)教室环境的建设

幼儿的心理自有其特点,爱鲜艳色彩,喜欢卡通漫画人物,对于新鲜事物好奇,喜欢探索。这些都是幼儿语言教育应关注的地方,做好教室环境的建设就在于关注幼儿此阶段的心理特点。幼儿园在进行建设时,对于幼儿常处的空间,教室设施等地方应进行精心的设定,吸引幼儿主动去看,主动去发现,进而引起幼儿提问与对话的兴趣。传统幼儿教育,考虑到幼儿的安全问题,墙壁会布置得很高,各类动画环境与人物也离幼儿很远,以幼儿的身高来说,不仅要仰视,甚至只能看清其轮廓。实际上,幼儿教室的周边环境是引导幼儿语言交流的最佳场所,要利用多彩的壁画,各类小评分框,卡通人物小对话来引起幼儿说话的兴趣,让它们与幼儿视线平齐,让幼儿与墙壁达成互动关系。

(三)语言教育内容的选择

幼儿语言教育并不是什么都说,什么都聊。语言学习是幼儿学习的重头戏,其教学内容的选择直接影响幼儿的未来发展。一般来说,幼儿语言教育内容都来自于幼儿学习生活,选择的范围要广泛,内容深度则要保持浅显易懂。对于小班的幼儿,一般的语言教育内容是谈谈自己的家庭,妈妈怎么样,爸爸怎么样,还可以把自己家人最爱说的话模仿出来;对于中班的幼儿,就可以适当表达其个人兴趣,如小手可以做什么,看了什么好笑的电视,喜欢哪些动漫人物等等;对于大班的幼儿,则可以引进生活中实际的应用,如进行买菜买票的实景演练,互相间讲讲生活中遇到的数字,还可以教幼儿开始认钱,知道钱的作用等等。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都有其阶段性特点,在进行语言教育选择时,一定要适当、适时。

三、幼儿语言教育――游戏与创新

游戏是幼儿最重要的智力开发,幼儿最爱的也是游戏。通过游戏幼儿得以认识世界,知道规则的用处,并理解与体验生活的各种情景。幼儿很多语言素材都来自于游戏指令,幼儿在游戏中的交流不仅意味着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主见,同时也代表着幼儿交际能力的提升。游戏由于其自身的特点,对于幼儿有着天生的吸引力,幼儿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应着重与引入交流类游戏,鼓励幼儿在游戏中交流。除了适当的引导外,幼儿教师不应成为幼儿游戏的关注点,幼儿教师的作用应该是激发幼儿说出更多的话。当幼儿在游戏中产生意见不统一时,教师不要给出答案,更不要替幼儿做决定,而是要让幼儿相互去商量,去交流,最终通过幼儿自己的语言能力来得出一个解决方案。

幼儿语言教育中的创新在于幼儿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小组讨论来进行幼儿语言能力培养。如举行小小演讲赛,只要求每个幼儿上台讲一两句关于主题的话即可。如介绍自己的父母,“我的妈妈今年多少岁了,我最喜欢她哪一方面”。就这样简单几句话来开启幼儿当众说话的勇气。还可以利用小组讨论模式让幼儿相互间就一个主题聊天,教师只去问一下最终讨论的结果。如讨论各小组的名字,分享对同一件事的看法等等。

篇9

一、幼儿教育活动对决定了操作材料的使用

幼儿教育活动有着特殊的性质,它是教师工作顺利开展的前提。幼儿教育需要考虑多方面的问题,例如制定怎样的教育目标,选择何种教育方式等。他们心理上还处于天真状态,离不开教师的积极引导,领孩子们认识和发现世界都需要在老师的带领下完成。

幼儿教育活动与教学材料是相互联系的,从本质上来说,教育活动决定了教学材料的选择。教学操作材料的选择对开展教育活动产生了很大影响,例如,幼儿教师可以通过《老鹰捉小鸡》的游戏来锻炼学生的敏捷性和身体的协调性,活动中有小鸡、老鹰、鸡妈妈三个角色,学生能够在躲避“老鹰”的过程中得到身体上的锻炼,同时也达到对其灵敏度和协调性进行训练的目的。

幼儿园在教育操作材料的选择上必须以教育活动方式为前提,让其充分发挥作用,服务于教育活动,这样才能顺利实现顺利目标。

二、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操作材料为基础

幼儿教育的操作材料在教育活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让幼儿在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基本的知识框架,教育操作材料的选择开展教育活动的基础,幼儿操作材料的基础性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它们分别是:

1、操作材料实现了高效的教育活动模式。幼儿教育的教学操作材料对教育活动起着重要作用,它的可操作性很强,如果教育课程中遇到难以解释的抽象性问题,教师可以将操作材料运用到教学中,由此来保证幼儿课堂的正常进行。操作材料是教育活动得以开展的保障,也是一种良好的教育手段。

幼儿的语言教育非常重要,语言教育要从孩子小的时候开始进行是最有效果的,幼儿园的语言教育可以通过《苹果树》将语言技巧教授给孩子,老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各种苹果图片和一些道具,教师可以对照图片和道具给孩子们进行讲解,让他们了解和亲近大自然,聆听自然的语言,同时可以很好的锻炼孩子的开口能力。幼儿教育的操作材料方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让他们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幼儿课程的教育主要是让他们学会某种能力,例如使用筷子、剪刀等,让学生在操作中既能收获乐趣,又能学到知识,让幼儿智力得到开发,推进幼儿课堂有效进行。

2、操作材料丰富了幼儿教育活动。幼儿是教育对象中比较特殊的一个群体,他们还不懂学习的概念,更多的是把心思放在一些直观、形象的具体实物上,幼儿教育活动要从幼儿的思维角度出发,以他们能够适应的方式来进行教育,只有这样,教育活动才具有意义。

操作材料为幼儿提供了一个思考的空间,在这种教育模式下,他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开发创造力。有教师曾经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开展了《石头坊》活动,在活动过程中,幼儿会接触到很多不同颜色、不同形状的石头和橡皮泥,教师会在这个过程中会针对石头的颜色、形状给幼儿进行讲解,还会以橡皮泥为原料捏出各种动物或人的造型,幼儿通过自己用橡皮泥塑造动植物形象,有利于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开发。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对表现优秀的孩子给予奖励,以此来鼓励其他幼儿,使教育活动的开展更顺利。

3、操作材料具有可操作性。操作材料的可操作性是幼儿在快乐中学习的重要条件,例如幼儿在家无法使用剪刀等工具,他们对剪刀完全没有认识,在幼儿园中,教师可以教孩子们如何使用剪刀,让他们尝试剪出各种花或其他物品的形象,在这过程中,有的物品可能比较难剪,不过幼儿有很强的求知欲,他们会主动向老师请教。采用这种趣味性的教学方式来完成教学活动,孩子们能够从中学到的知识更多,有利于帮助他们学会打理自己的生活,学会使用一些简单的生活工具,培养独立意识。

4、操作材料为幼儿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轻松的学习环境。幼儿教育中对孩子表达能力的培养非常关键,表达不仅仅是通俗的语言教育,更重要的在于使幼儿学会对看到的现象进行简单的语言描述,例如老师可以借助一片树叶为工具,使树叶从高处落下,让孩子们对这个场景进行一个叙述,把树叶落下时的形态、树叶的颜色等用语言的方式呈现出来,这有利于培养幼儿的语言组织能力。

篇10

关键词: 幼儿教育 民族文化 独立意识

一、发挥民族文化活动项目的促进作用

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要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结合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有效实施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教学活动,以本民族传统文化项目为重点,结合教学大纲要求,在有一定的参与群体和认识程度的基础上开展民族传统文化项目教学活动,可以较好地推动该项目的发展,有利于激发幼儿学习民族文化的兴趣,有利于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与发展。在此基础上,结合民族传统和幼儿的实际情况,进一步开发和拓展新的民族文化活动项目。民族传统文化中蕴含着很多游戏成分,具有集趣味性、娱乐性、健身性于一体的功能,教师要充分发挥民族传统文化教学的优势。通过独具民族特色的文化活动的教学,能够培养幼儿独立自强的意志和奋发进取的精神。教师要特别注意,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教学的创新意识,包括先进的活动器材装备、严密的操作规程,其中最重要的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建设。因为,民族文化用品的技术装备再先进,要靠人操作实践;技术要求再严密,要靠人执行。在这个过程中,人的素质决定一切。在开展民族文化活动项目过程中,培养幼儿积极活动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和模仿的热情是一项打基础的工作。幼儿园教师一定在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在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发现活动器材使用安全和游戏教学设计中的民族文化特点,找准主要症结,制定有效措施;通过新器材,提高幼儿的活动兴趣,丰富游戏活动内容,提升幼儿的综合素质。

二、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新型教育环境

在民族文化精神的激励下,借助多媒体技术营造新型教育环境,使数字化教学方式成为增强幼儿教育教学效果的新型手段,积极发挥幼儿的艺术想象力,提高实践能力,有效培养幼儿自强自立的精神。借助现代多媒体技术营造新型教育环境,更加方便快捷地将传统教学方法解决不了的难题给予解决,进一步为孩子们创设奇特的学习与实践情境。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应具有良好的调节能力,随机应变的能力,往往表现在善于正确处理一些随机、突发事件上,自身应变能力高的教师,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遇事沉着、冷静,处理事情果断、准确,而不是紧张和莽撞从事,在客观条件发生变化,按照预定的教学方法、方式难以实现教学目标时,能够急中生智,临场得出新的方案,较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的这种应变能力可直接影响幼儿,有利于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在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努力解决问题,培养孩子们克服困难的习惯,本身就是增强应变能力和独立意识的过程。数字化信息技术有利于把图、文、色按照奇特的设想融于理想的载体,把民族文化中的宝贵资源通过动态化的形象演示告诉孩子们。教师以民族文化精神的闪光点为支撑创作更好的适宜幼儿身心健康成长的教学课件,充分发挥数字化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具体教学过程中,把一切教学难题解决,变抽象为直观,更加有利于实现幼儿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形象化与趣味化优势。幼儿教育要立足民族文化精神,大胆创新,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发展幼儿的创新思维,提高幼儿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完成传统教学实践中无法完成的教育教学任务。

三、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幼儿自强自立精神

幼儿园教师在按照教学大纲执行教学任务时,自身素质一定要强,业务水平高,给孩子们一个雷厉风行的印象,教学内容能当班做完的,不推到下一班,能尽快做完的,不拖沓作完,在扎实课程教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工夫下在培养孩子们的自强自立精神和促进综合素质发展方面。让那些爱耍小聪明的、爱偷懒的孩子看到一个身体力行的楷模,这是幼儿教师一种责任,因为孩子们的模仿心理很强,可以有效教育那些碰到问题往往选择逃避的孩子,帮助他们培养解决生活、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积极处理的信心和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深入,添加活动器材就成为幼儿教育教学的重要问题,需要教师首先掌握对新器材的操作,有熟练的作业情况和最直接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应变能力,继而培养幼儿越来越善于发现问题,越来越能够及时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认识水平,在幼儿教育实践锻炼过程中逐渐提高工作标准,使责任意识和调节自我的力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对重点活动项目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信息灵、反应快,实时掌控事态,迅速采取有效教学行动。基础是一砖一石垒起来的,安全实施幼儿教育教学的经验也是日积月累形成的。通过举办各种观摩课或集中授课的培训方式,使幼儿教师提高认识,深入学习和研究民族传统文化活动项目的教学方法,真正做到把民族传统文化项目开展起来并发扬下去。教学过程中要以极大的信心,增强孩子们的凝聚力,因为只有团结才能保证兴旺发展。教师要积极与大家交流思想,遇到问题要积极沟通,充分了解情况,增进理解和支持,多换位思考,要以诚相待,同舟共济,团结奋进,营造一个充满生机活力、拼搏奋进的高效团队。其次沟通能力是一个幼儿教师良好的职业素质、较强的专业知识、丰富的经验阅历等的综合体现。沟通是一种技巧,有利于协调师生间、学生间的良好关系,有利于培养团结奋进、积极向上的凝聚力和向心力,需要有意识地进行培养训练,从而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充分理解、认知和协同。拥有良好的沟通意识和沟通能力,在完成幼儿教育教学工作的过程中一定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结语

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游戏活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族智慧、民族精神和民族性格的集中体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幼儿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充分运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优势,发挥以幼儿园为载体的教学资源优势,强化民族传统文化活动的精神文化影响力,发挥民族精神对幼儿教育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在教学实践中培养幼儿的独立意识,为实现中国梦和民族伟大复兴培养有用人才,奠定精神文化基础。

参考文献:

[1]宋智灵.培养幼儿独立性之我见[J].当代教育科学,200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