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范文

时间:2023-10-12 18:02: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对自然环境的保护

篇1

关键词:道路交通;自然环境;影响;保护

中图分类号:U41文献标识码: A

自然生态系统在没有干扰或少干扰时,会保持自己的生态平衡,需要的是生态系统的生产力,越来越多的生产活动对生态系统平衡产生着威胁。在交通工程的建设中,在进行建设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环境的保护和生态系统的平衡。在必要的情况下,往往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自然生态系统进行人工改造,为人类生产服务,当然在改造生态系统,建立有利于人类生态系统的同时,必须遵守自然规律,按照生态平衡系统的规律办事,及时调整保护措施。

1、道路交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道路交通对环境的主要影响有空气污染、噪声污染;水、土壤和地面的污染以及道路对周围景观的影响。除此之外,还必须考虑道路交通对动植物界、人文环境以及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如社区之间被割裂和交通对其它道路使用者的影响等。

1.1、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

道路及其相应的基础设施需要土地,这些土地永不能再作其它用途,加之其它工程的用地,使得可耕种的土地越来越少。此外,由于修建道路和其它附属工程消耗了大量的建筑材料,而在建筑材料的开采过程中又不注意环境的保护,破坏了原有的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对人们的生活和环境保护造成一定的影响。

1.2、造成水土流失

道路建设一般需要动用大量的土石方,并且周边取材。出于经济方面的考虑,绝大部分木材、水泥、沙、泥土、石等只能来自周边地区,取土修筑路堤,开挖山丘形成路堑,这都将破坏土体的自然平衡,引起边坡失稳,水土流失。在局部地区还会造成气候条件的恶劣化趋势,严重的会造成泥石流。

1.3、空气污染

空气污染包括汽车在道路上行驶的过程中所排放的氮氧化物(NO)、一氧化碳(CO)、挥发性有机化合物、二氧化碳(CO2)等。这些废气使得全球气候变暖,破坏大气的臭氧层,对人类的生活和健康以及其它动植物的生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1.4、噪声污染

噪声过大会危害人的身体健康,使人烦燥不安,干扰睡眠,增加紧迫感,工作中分散注意力,特别在居民区振动还会破坏建筑物。

1.5、对人类和其它动植物原有生存环境的影响

由于公路的修建,改变了原有的农田灌溉水网和系统,改变了人类和其它野生动物的出行线路,社区之间被割裂,破坏了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长环境,导致人们生活习性的改变和某些物种的枯竭等。

2、道路交通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措施

2.1、对地表水的减缓措施

在自然保护区内不允许设置施工营地。所以施工过程中对地表水体的影响主要是在桥涵基础施工过程中对河底的扰动产生大量泥沙对地表水的影响,以及水土流失对地表水的影响。涉水桥墩桩基施工全部采用钻孔灌注桩,承台施工采用筑岛围堰钢护筒进行开挖浇注,以减少施工悬浮泥沙产生,打桩钻孔泥浆的需循环使用,防止溢流入河。

2.2、交通噪声防治措施

对公路附近的学校,工厂和其他单位,根据具体情况采取噪声防治措施,如修建高围墙、设置声屏障、临路两侧密集植树绿化、建筑物设置双层窗或封闭外走廊等;附近有学校的路段两端设置禁止鸣笛标志;加强交通管理,在公路主要出入口设置噪声监控站,禁止噪声过大的车辆上路。

2.3、防治大气污染

路边植树绿化,根据当地气候和土壤特点,在靠近公路两侧,特别是环境敏感区附近密植乔木、灌木,这样既可净化吸收车辆尾气中的污染物,衰减大气中的总悬浮微粒,又可起到美化环境、降低噪声以及改善公路路域景观的作用。严格执行车辆排放检验制度,利用收费站对汽车排放状况进行抽查,限制尾气排放严重超标的车辆上路。

2.4、防治水土流失

保护区内不设置取土场及弃渣场,而公路完工后路面及边坡也已经硬化处理、临时占地也进行了植被恢复,所以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施工期,主要是通过减少土石方的挖填、加强表层土壤临时堆放区的维护以及做好公路边坡、排水、绿化工程减少水土流失。主要集中在路基工程区和桥涵工程区:(1)路基工程区路基工程区内,根据主体工程设计,布设了护坡工程、排水工程以及防护林带。护坡工程包括路堤、边坡采取的三维植被网防护、骨架植草防护、坡面植草防护;排水工程包括道路两侧浆砌片石边沟、土质边沟、浆砌片石截水沟、浆砌片石排水沟;道路两侧布设了防护林带。(2)桥涵工程区桥涵基础挖产生的弃渣临时堆置,由于桥涵于公路沿线分散布设,其单项工程开挖量较少,故弃料结合路基施工集中堆置在路基开挖堆置区,除用于桥涵基础回填,多余弃料运到路基两侧的临时堆置区,通过压实并添加遮盖物降低水土流失量,待路基工程完工后,与路基开挖弃渣同时运到取土场进行水土流失防治。

2.5、动物保护措施

在公路建设中应注意保护好生物,特别是野生动物。保护陆生生物的措施包括:一是设置动物标志、减速行驶、设置灯光反射装置与保护栅栏;二是设置动物通道、用隧道或桥梁取代大开挖或高路基、植树造林。保护水生生物的措施包括:一是在跨越河流或湖泊水体时,尽量采用桥涵跨过,减少使用堆填式的路基结构;二是尽可能地减少现有河流水体的改道;三是加强水域路段的路堤防护,防止土壤侵蚀引起水质污染及河道淤塞;四是涵洞设计中应考虑水生生物迁徙回游的需要,在必要的场合,应设置消力墩来降低水流流速,以便鱼类能逆流回游,涵洞底部标高应低于河床标高。

2.6、融合公路选线与自然环境

想要实现公路选线和自然环境的相互和谐,就应在道路建设过程中处理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关系:第一,认真处理好人文环境和交通路线的关系,也就是说,在建设交通道路时应处理好公路选线与重要纪念地、重要遗址以及文物保护区的关系,通常应切实保护和最终人文环境,尽可能减少对其的破坏或拆除;第二,认真处理好自然生态环境和交通路线的管理,也就是在说,在选择线路时,不应对所经过地区的动物栖息地、水源地、湿地保护区、森林保护区、旅游风景区造成重大影响;第三,认真处理好社会环境和交通线路的关系,也就是处理好道路选线与群众居住地、大型基础建设项目、城镇规划的关系。为此,在不增加工程量、达到技术标准的基础上,应适当改善技术指标,不追求脱离地形条件的高标准,也不轻易采用技术标准规定的最小值。

2.7、处理好路基防护、排水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由于路基施工的开挖填筑破坏土壤植被,大量的土石将产生新的水土流失源,如处理不当则会造成路基冲蚀、边坡坍塌、河沟水库淤积、农田被掩埋和泥石流等。设计时应结合地形、地质、水文条件及土壤的抗侵蚀性能、是否适合植物生长,岩石的风化程度、节理的发育程度等综合分析,可考虑采用植物防护、浆砌或干砌护坡、护面墙、挡土墙、浆砌或混凝土框格护坡、岩石锚杆加固等措施。同时,由于车辆的行驶,路面上有粉尘、油污或其它车辆渗漏至路面上的有害物质,经雨水冲洗后均汇入路基排水系统内。因此,设计中排水系统不得排入饮用水源地和养殖水域,保证互不干扰。

结束语

总之,在建设道路交通时,施工单位必须充分考虑周围的自然环境,并采取有效措施,尽可能减少道路对自然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时,应在满通需求的基础上,保护好道路周边的自然环境,使二者相互协调。

参考文献:

[1]刘宏伟.道路交通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与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2,06:66+68.

[2]李仙虎.道路交通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及保护[J].山西交通科技,1998,02:49-51.

[3]张敏.成都道路交通对城市环境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6.

篇2

关键词:体育运动;环境保护;娱乐休闲;城市中的体育运动

由于人类的不合理活动使现在的自然环境受到了很大的危害,人们不得不把自然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抬上一个重要的台阶,也不得不去面对,所以,生态环境的保护成为了人类当下最为紧迫的需要解决的问题。环境作为人类生活、居住的地方,是人类生存最基本的条件。但是,在人类的不断发展下,越来越多的工业污染及人类不合理活动,使得自然环境越来越恶化,目前环境的恶化已经严重威胁到了人类的生存,所以现在对这种环境恶化的制止,成为了人们重中之重的问题。

1.自然灾害的形成

自然环境被破坏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非人为破坏,比如说火山、地震、海啸这一类的自然灾害,这样的自然灾害属于大自然的自身的变化,也叫第一环境问题;一种是有人类活动引起的自然环境问题,比如说工业生产排放的废气、废水,对周边环境的污染,类似这样的由人类造成的自然变化情况,也可以说是第二环境问题[1]。在体育活动中,以自然环境作为场地,这种引起的环境问题在研究中被称为体育活动作为加害者的环境问题,像这一类的环境问题,是学者及研究人员研究的重点对象,因为体育活动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环境危害是不可预估的,所以不能小看这个问题。

2.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

体育运动对自然环境造成危害主要包括(1)体育活动中对自然场地使用过程中引起的破坏;(2)体育运动时,废弃物的丢弃造成对自然环境的危害;(3)还有因对自然的采集引起的破坏。现在用自然环境做运动场地越来越受到人们对喜爱,所以很多的体育运动都以自然环境作为活动场地,然而却没有明确的规定对这种情况做一个限制,眼看着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一种商业化的活动,更多的像高尔夫球场、足球场这些需要大型自然场地的活动涌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但这些场地的过度使用及开采,使自然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让一些原本就勉强维持的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在这些需要大型场地的体育活动中,其实不同运动的参与者,对环境保护的态度是不一样的,有些更加商业化的体育运动,往往把“利”放在第一位,而忽视了自然环境的保护,造成更大的危害。但也有一些对保护环境持有积极态度的体育运动参与者,这种参与者在商业活动中往往是更倾向于自然的,他们对自然怀有更亲近的心态。

体育运动在当今社会备受人们的推崇,认为这是一种快乐积极的生活方式,可以让人们的身体更加健康,只是他们忽视了在体育运动过程中,他们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压力和危害,这样就只会让他们的生活环境更加恶劣,从而更影响他们的健康,这样忽视自然保护的锻炼,反而是害了人类本身[2]。

3.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和谐相处的对策

现在的奥运会正是体现了体育运动与环境保护的和谐相处及发展,在建立一个绿色运动的局面,保证体育运动在不破坏自然的前提下发展,这就需要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高科技发展的支持,即是政府对环境保护的支持。人类的生活与自然环境是密切相关的,要做到保护环境就必须增强人类体育运动的环境保护意识,这也是眼下非常关键的一个问题。

结语

环境问题是人类造成的,那体育运动中的环境问题肯定也不例外。目前,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在对体育运动所引发的环境问题制定相应的措施和对策,但这种研究始终不能总结出全部危害,所以研究人员们还必须持之以恒研究下去,加强对环境保护的重视。(作者单位: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东胜区未成年人综合实践活动基地)

参考文献

篇3

1、背景及意义

国外有学者研究提出:在环境总体污染中与建筑行业有关的环境污染所占比例为35%,包括空气污染、光污染、电磁污染等,建筑行业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逐渐加剧。建筑设计与施工必须深入到整个建筑生命周期中考察、评估建筑能耗状况及其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建立全面能源观。在我国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8%,木材占42%,水泥占68%,每年新建工程产生垃圾约5000万吨。近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水平的发展,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大大提高,使得更多的天然自然转化为人化自然,人们在征服自然,利用自然取得巨大的成果。同时,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的破坏也达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目前全球存在的人与自然的问题:人口问题(人的自身问题)、资源问题(自然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人与自然关系问题)相当突出。建筑行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影响对于整个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2、建筑设计与施工的过程控制措施

2.1设计过程中的控制

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特点[2],利用可持续发展思想的设计方法或技术,用“可持续”的眼光对传统的设计理念重新审视,并将这一理念融入现代建筑设计的各个环节,从总体上把握建筑工程项目的资源节约和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特别要注重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融入绿色建筑的设计理念,把节约资源、合理利用资源、实现资源循环高效利用和改善环境,努力贯穿于工程项目设计之中。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应结合周边建筑及原生态自然环境的影响,并根据目前原生态自然环境特点,在优化原生态环境方面,应采取以下一些措施:(1)实施封育营造工程,保护扩大森林资源;(2)实施能源替代工程,在各项建设中采取节能、无污染方案:(3)加强野生动植物保护;(4)加强环境美化,实现环境自身美感。因此,在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和准则中纳入环境和资源准则,使建筑产品成为一个与原生态自然环境相和谐的绿色建筑。

2.2施工过程中的控制

做好新建建筑周边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状况的调查,对于保护好原生态自然资源环境,节约资源,保持建筑与环境的和谐尤为重要。首先,根据调查情况,对在施工过程中可能造成环境破坏的施工工序和内在因素进行分析,建立环境因素列表,如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地污染、植被破坏、噪声等,并对可能造成的破坏程度要进行全面评估,其次要根据环境因素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案——环境施工控制设计[3],制定环境因素治理的规章、137|137建筑设计与施工对原生态自然环境保护的研究文:袁维坤(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目标及实施的责任人和实施细则,严格对实施环境管理方案的专项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并实时进行修正。

2.2.1资源使用与污染控制

施工中使用的资源应按照设计方案计划使用,超出设计的变更设计,需要增加使用的资源应申请批准。资源的使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遵守相关法律。应最大限度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保护周边的原生态自然环境。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排放指标应限定在国家规定的标准之内。使用污染物的处理技术,如使用水源净化和污水处理技术。严格控制建筑垃圾,建立复合利用模式对建筑垃圾进行有效回收处理。

2.2.2规范管理

应严格执行施工技术交底制度,其中包括资源和环境保护措施的交底。交底制度不仅针对施工企业的员工,还包括施工协作方、材料供应商及其他施工相关方。严格执行工程监理制度,工程监理还应当监控施工企业合理使用资源和环境保护的职责,以保证施工企业的资源环境保障措施有效执行。实施资源和环境监测控制,要以资源优化配置的思想为指导,建立实施监测、决策支持和反馈控制的技术管理系统,来达到资源优化配置和环境保护的目的。

2.3日常运行中的措施

2.3.1加强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

加强对施工企业员工环境保护意识的教育,建立资源短缺的忧患意识,转变自然资源是廉价、可以任意挥霍的观念。当施工地点在远离城镇时,社会监督更为薄弱,容易忽略对资源环境保护的要求,施工企业员工资源环境保护意识就更为重要。

2.3.2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要求对环境保护各个环节的有力控制,必须有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从而使建筑施工中环保工作规范有效。现在许多建筑企业取得了ISO9000系列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也可参照ISO14000系列的环境管理体系,建立标准化环境管理体制,并且可以将质量管理体系和环境管理体系统一起来。

3、政府的保障措施

3.1基础设施规划

以区域为系统,进行资源和环境保护应用系统分析,对城市基础设施、工业民用建筑、铁路、公路、水利等进行科学规划,以保证人民生活需求和经济建设为前提,以维护生态平衡为基础,以国内生产总值、资源使用量和污染量为三个最重要的指标,逐步建立区域建设规划方案,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尽量减少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破坏,有目的和重点的保护好原生态自然环境。

3.2建立绿色建筑评价体制

在建筑工程评价体系中,可引入资源环境因素,建立绿色建筑评价。资源环境因素统一到传统评价中,对建筑项目的经济社会效益与资源环境做出综合评定。在建筑工程立项审批过程中,根据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完成对项目的综合评价。在立项过程中,对各类资源和环境影响状况要进行严格评审,对各类资源的使用和对环境可能产生的建筑垃圾、噪音、废气、废水等排放必须有相应规范和解决措施,加强对原生态自然资源利用的综合评价。在招标过程中,应明确资源环境保护方面的要求,并对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资源环境问题在招标文件中予以明确指出,明晰对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规定,明确规定预留专项费用,用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

3.3政府政策支持

建立激励机制,鼓励科研机构和建筑单位研发环境保护的新工艺和新方法,以富有资源来替代短缺资源,通过新型建筑材料取代污染环境大的旧材料。通过科技创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提倡建立绿色生态建筑。在绿色建筑方面,给与相应企业予如税收、审批等政策优惠,促进加快绿色建筑的发展步伐,充分发挥宏观调控作用,必要时改变部分资源的价格,以调控建筑企业资源的供给与需求,改善资源配置,为绿色建筑更快发展铺平道路。

3.4法律制度支持

我国对于建筑行业本身存在的环境问题,缺乏完整的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进行规范。国家颁布的《建筑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等法规,仅是对现有污染问题的有规定,缺乏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的具体规定。在法律法规中,部分条文不够明确,责任无明确界定,造成法律虚化,因而相关法律法规制度的完善工作势在必行,使建筑行业的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有法可依。

3.5社会监督职能

首先,在建筑方面加强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要求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即政府联合媒体、资源环境监测部门、资源环境志愿者和公民等对建筑工程的设计与施工进行环境保护方面的监督,并对监督信息及时反馈和公开。其次,要加大项目的后期审核控制。这种审核不仅是对经济效益的审核,还应对建筑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进行审核,其目的是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需要保护好环境,即绿色建筑思想,同时也为今后的立项、审核和评价积累数据和提供依据。

篇4

关键词:生态旅游 自然 可持续发展

生态旅游兴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其最初的含义是指到自然中去旅游,并保护自然环境不受损害。随着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发展渗透,生态旅游逐步吸收了可持续发展思想,成为一个富有涵义的概念。九十年代传入我国后,在中国掀起了一股生态旅游热潮,一方面给旅游地乃至整个旅游业经济的发展带来勃勃生机,另一方面也引发和加剧了一系列环境、社会问题,可见作为可持续旅游发展方向的生态旅游本身也存在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对生态旅游实质的认识

1.生态旅游提倡尊重自然环境。生态旅游是这样一种旅游方式,尊重自然的异质性。它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强调对自然环境的保护,要求旅游者约束自己的行为以保护自然环境,以欣赏、探索和认识大自然为目的,对自然环境、生态平衡具有较高的责任感,同时要求旅游从业者开展工作必须围绕自然环境的保护而进行,不能为了获得经济效益而牺牲生态资源。

2.享受自然是生态旅游的目的之一。科技化进程的负面影响是人们对自然环境的索取和掠夺,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森林资源迅速减少、空气污染、生态平衡等自然环境的恶化。人们期待能更多地享受自然环境的美,于是以亲近自然和享受自然为主的生态旅游倍受青睐。生态旅游与近代旅游业产生以来的各种类型的自然山水旅游的根本不同之处,正在于对享受自然观念的转换。

3.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旅游。生态旅游的核心是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它强调当代人与后代人享受旅游资源机会均等,当代人不能以牺牲和破坏旅游资源为代价,而剥夺后人本应享有同等旅游资源的机会。它要求人们从长远的角度进行旅游资源的开发,确保旅游话动的开展不会超越旅游接待地区目前和未来的接待能力。

二、我国生态旅游存在的问题

1.生态旅游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在生态旅游发展过程中,由于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以及人们环保意识的缺乏,造成了旅游活动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诸如旅游活动对地质地貌、植被、动物、土壤、水体和大气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危害。有些旅游活动如狩猎、垂钓等影响了野生动物的生存环境,导致野生动物生存环境缩小,生物多样性受到破坏。

2.生态旅游对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可能导致当地物价上涨,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如旅游业的发展会增大对房地产的需求,使建筑成本增加和土地价格上涨。另外由于旅游业的高敏感度和高脆弱性,如果过分依赖旅游业,将会导致当地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

3.生态旅游对社会环境的负面影响。生态旅游在发展过程中虽然可以促进生态旅游地社会进步,但同时也会对当地社会产生一些不利影响。如旅游者的过多涌入会导致当地居民生活方式的改变,而且有可能使一些传统文化消失。

三、可持续发展思想

国际学术界一度认为可持续性包括: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方面,生态可持续性指维持健康的自然过程,保护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和功能,维护自然资源基础和环境;经济可持续性指保证稳定的增长,尤其是迅速提商发展中国家的人均收入;社会可持续性指长期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保证资源和收入的公平分配。

四、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分析

1.加强生态旅游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生态旅游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旅游活动和环境保护应该是互相促进的,而不是相互矛盾的。加强旅游环境保护知识的宣传,提高人们的旅游环境保护意识,向全体游人、旅游从业人员和区附近居民宣传旅游环境保护知识。

2.做好生态旅游区环境规划。生态旅游环境问题的产生、旅游区环境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经济活动的不当造成的,因此需要制定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预见性的旅游环境规划。用于组织、管理经济、旅游及其它破坏旅游环境的活动,来解决发展生产、扩大旅游规模与景点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使其协调一致,以保证经济发展和旅游活动持续稳定地进行、防止生态旅游区环境的破坏。

3.加强资源保护,充分挖掘原生态价值。风景区旅游开发应该遵循“越是自然才越是人类的、越是原生的才越是有价值的、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的原则,充分利用风景区景点原始性、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等明显优势,展现奇、特、野、原始的风貌;充分利用其人文旅游资源稀有性、历史久远性的优势,展现景区独特之处,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

4. 认真制汀生态旅游的规划。良好的旅游环境是旅游业的基础,是旅游业能持续发展的前提,开发旅游资源的目的.是为了美化景观,促进人类与环境有机整合。使大自然和文化更好地为人民生活服务,为旅游事业服务,做到永续利用,长盛不衰。旅游开发应注意以下几点:(1)统一规划,科学布局.适度发展在新建旅游区.应首先规划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做到净化,美化环境与项目建设同步进行,并注意保护的区域内地形地貌和自然植物,规划建设中须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结构的严密性和生态功能积极性特征。防止“只取不还”,“只用不护’的掠夺性开发,重视开发保护结合,统一规划、科学布局。(2)注意适度开发,控制接待人数要限制环境容最界限,对于一些重点的保护景区,必须防止太多的游人进入.即使是一段旅游区,也应严格控制超容量吸引游人,以免资源和环境的过量损失。

总之,生态旅游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一个大自然的游乐场,而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旅游资源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是生态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最大特点。用旅游保护生态,以生态促进旅游,将是生态旅游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结合。

参考文献:

[1]彭希喜.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时策研究.国际市场,1998,33

[2]张建平.生态旅游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3.

[3][美]温斯顿・赫斯本兹,林恩・C.哈里森.国际旅游规划案例分析[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4.

篇5

【关键词】可持续发展成本人文生态成本微观企业文化

发展永远是人类社会不变的主题.可持续发展也已经突破地域和时空的限制,从最初的区域性问题演变成全球性问题,由暂时性问题演变成长远问题。

在研究可持续发展问题上可持续发展成本不可避免.而且是研究的重点。陈明坤教授指出可持续发展成本是指在社会经济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因环境遭到破坏而产生的环境成本.包括人为破坏资源而付出的代价;或因环境差异而产生的差异成本,包括资源的不合理利用而产生的差异损失;或因制度、观念差异而形成的一种特殊成本。这种特殊成本就是指人文生态成本。

根据可持续发展所考虑的主体不同,可持续发展可分为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次。微观可持续发展指局部、个体的可持续发展,如企业、乡镇等;中观可持续发展指区域、行业、集团的可持续发展,或省市、集团企业范围内的可持续发展:宏观可持续发展是指国家整体的可持续发展,也可延伸为全球性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在这里我们考虑微观的可持续发展成本.既是企业中的可持续发展成本。微观可持续发展成本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的可持续发展成本.是指企业为防止其经营活动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所付出的预防成本,以及为恢复已被破坏的自然环境所付出的补偿成本。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成本不仅包括对自然环境造成破坏所付出的成本,还包括对企业人文环境破坏所付出的成本。因此,从广义上来说,可持续发展成本包括自然环境生态成本和企业人文生态成本两个方面。

一、自然环境生态成本

自然环境生态成本是可持续发展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主要包括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自然环境的保护成本和自然环境的恢复成本等。

自然资源的使用或浪费成本。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对自然资源的耗用或使用是必然的,耗用的成本就是自然资源的使用成本。自然资源是一种稀缺性的资源.虽然有些资源可以再生或可以替代,但由于受到人们利用方式的局限,其使用效率不高,造成的自然资源的浪费成本也包括在内。

自然环境的保护成本。为了获得自然资源就必须保护自然环境不被破坏,这需要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来加以保护,这就产生了自然环境的保护成本。环境保护成本包括环境预防成本、环境维持成本、环境发展成本。

自然环境的恢复成本。自然环境的恢复成本是指为恢复被污染、被破坏的自然资源的本来用途和自然环境的本来面目所耗费的各项支出。由于长期以来人类对自然资源、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环境质量不断下降.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企业在自然环境污染和破坏方面的防治和恢复支出也逐步增大。

二、人文生态成本

人文生态成本不同于自然环境生态成本.却也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影响。它主要包括人力资源成本、企业文化成本、地区差异成本等。

人力资源成本。Schultz于1960年第一次提出并解释了“人力资本”的概念。他指出人力的取得要付出代价,是需要消耗资源的。人力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是可再生资源.人力资源成本的形成过程分为养育成本、培养成本、维持成本三个部分。简单点说就是企业员工的生活、教育、再教育等方面的成本。企业文化成本。企业文化是指在企业管理领域内产生的一种特殊的文化倾向.它以无形的“软约束”力量构成企业有效运行的内在驱动力。企业文化的重要性决定企业必须考虑塑造良好企业文化所发生的成本。

另外还包括企业文化被破坏所要的修复的成本。像之前的三鹿集团就因为三聚氰胺事件被迫破产告终.现在双汇集团也因瘦肉精事件面临文化困境.公开销毁火腿肠产品是一种补偿方式.这种补偿成本发生了,但是效果却不见得够好,只能说明计量考察企业文化成本在可持续发展成本中的重中之重。地区差异成本。这是与企业有关的企业外部的人文生态成本,各地区资源状况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水平等差别,以及各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价值观念、传统文化的差别,使得企业要关注地区差异带来的成本。如跨地区投资生产带来的风险成本,投资前的调研成本和投资失败的成本。

篇6

保护环境措施

(1)防治由生产和生活活动引起的环境污染,包括防治工业生产排放的“三废”(废水、废气、废 三废渣)、粉尘、放射性物质以及产生的噪声、振动、恶臭和电磁微波辐射,交通运输活动产生的有害气体、液体、噪声,海上船舶运输排出的污染物,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使用的有毒有害化学品,城镇生活排放的烟尘、污水和垃圾等造成的污染;

(2)防止由建设和开发活动引起的环境破坏,包括防止由大型水利工程、铁路、公路干线、大型港口码头、机场和大型工业项目等工程建设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和破坏,农垦和围湖造田活动、海上油田、海岸带和沼泽地的开发、森林和矿产资源的开发对环境的破坏和影响,新工业区、新城镇的设置和建设等对环境的破坏、污染和影响;

(3)保护有特殊价值的自然环境,包括对珍稀物种及其生活环境、特殊的自然发展史遗迹、地质现象、地貌景观等提供有效的保护。另外,城乡规划,控制水土流失和沙漠化、植树造林、控制人口的增长和分布、合理配置生产力等,也都属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环境保护已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同行动和主要任务之一。中国则把环境保护宣布为中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并制定和颁布了一系列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以保证这一基本国策的贯彻执行。

保护环境的意义

保护环境保护就是研究和防止由于人类生活、生产建设活动使自然环境恶化,进而寻求控制、治理和消除各类因素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并努力改善环境、美化环境、保护环境,使它更好的适应人类生活和工作需要。换句话说,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如果没有地球这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人类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环境的标语

1)节水为荣——随时关上水龙头,别让水白流。 节约用水

2)监护水源——保护水源就是保护自己的生命

3)一水多用——不浪费资源,让水重复使用 4)阻止滴漏——检查维修水龙头

5)慎用清洁剂——尽量用肥皂,减少水污染

6)关心大气质量——别忘了你时刻都在呼吸

7)随手关灯——省一度电,少一份污染

8)少用电器——为减缓地球温暖化出一把力 9)减用空调——降低能源消耗

10)支持绿色照明——人人都用节能灯 11)利用可再生资源—别等到能源耗竭的那一天

12)做“公交族”——以乘坐公共交通车为荣

13)当“自行车英雄”——保护大气,始于足下

14)减少尾汽排放——开车人的责任

15)用无铅汽油——开车人的选择

16)使用再生纸——减少森林砍伐

17)替代贺年卡——减轻地球负担

18)节粮新时尚——让节俭变成荣耀

19)控制噪声污染——让我们互相监督 保护土地

20)维护安宁环境——让我们从自己做起

21)认“环境标志”——选购绿色食品

22)用无氟制品——保护臭氧层

23)选无磷洗衣粉——保护江河湖泊

24)买环保电池——防止汞镉污染

25)选绿色包装——减少垃圾灾难

26)认绿色食品标志——保障自身健康

27)买无公害食品——维护生态环境

28)少用一次性制品——节约地球资源

29)自备购物袋——少用塑料袋

30)自备餐盒——减少白色污染

31)少用一次性筷子——别让森林变木屑

32)旧物巧利用——让有限的资源延长寿命

33)交流捐赠多余物品——闲置浪费,捐赠光荣

34)回收废塑料——开发“第二油田”

35)回收废电池——防止悲剧重演

36)回收废纸——再造林木资源

37)回收生物垃圾——再生绿色肥料 领养树——做绿林卫士

38)推动垃圾分类回收——举手之劳战胜垃圾公害

39)拒食野生动物——改变不良的饮食习惯

40)拒用野生动植物制品——别让濒危生命死在你手里

41)不猎捕和饲养野生动物——保护有脆弱的生物链

42)制止偷猎和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行使你神圣的权利

43)做动物的朋友——善待生命,与万物共存

44)不买珍稀木材用具——别摧毁热带雨林

45)植树护林——与荒漠作斗争

篇7

    厦门开发的体育旅游项目主要是以自然资源为依托的,形成以滨海体育旅游为主要特色,包括海湾体育旅游、海上体育旅游、海岸体育旅游和山体体育旅游四大类型体育旅游开发对旅游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由表2可知,体育旅游的规划与开发会对厦门的自然环境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影响主体有建设活动中的码头、酒店宾馆、道路和景区等工程,由此制约着水资源、森林资源、土地资源、海岸景观等自然生态影响受体,不同体育旅游项目对旅游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存在差异。海湾体育旅游环境影响分析通过对五缘湾、香山避风坞、东坑湾、杏林湾等主要海湾体育旅游环境的实地勘察和相关经营者、专家的咨询访谈发现,海湾体育旅游不同项目的开发对旅游环境带来了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其中以游艇、帆船旅游对旅游环境的负面影响最大。随着2009年厦门市发改委将游艇产业列为重点扶持发展产业,游艇业在厦门迅猛发展,其中以香山国际游艇俱乐部、五缘湾帆船基地、中澳游艇俱乐部为代表。由于游艇俱乐部的建设规模大、填海面积大的特点,其建设活动会对海湾的滩涂、水生生态等生态环境造成破坏。在旅游过程中,游艇、帆船所产生的废水、噪声和“滴、漏”产生的油污都会对海洋的水环境、声环境和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带来直接的负面影响。海上体育旅游环境影响分析海上体育旅游所需的基础设施主要是码头,而厦门已拥有设施比较完善的码头,给海上体育旅游开发提供了良好的基础设施,减少了海上体育旅游建设活动中对旅游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海上体育旅游对旅游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来自体育旅游项目活动。摩托艇、快艇、潜水等借助现代技术为主的旅游项目,对海洋的水质、海底生物和海面环境产生污染比较严重,主要是在旅游的过程中机器所产生的污水、油污和游客产生的生活垃圾。龙舟、滑水、海钓等以人力为主的旅游项目,对海洋水质和生物的负面影响小,游客随意丢弃的生活垃圾给海面的环境卫生造成一定的影响。海岸体育旅游环境影响分析海岸体育旅游在组织活动中对旅游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首先,体育旅游场所设施建设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厦门虽然是滨海城市,但是其沙滩资源极为短缺,导致目前厦门海岸沙滩大部份为人工沙滩,而人工沙滩的造建,将会对海岸的地形地貌、海岸防护林等造成破坏。第二,游客在参与体育活动或者参观体育赛事过程中乱扔饮料罐、塑料袋等垃圾对海岸环境和景观产生污染。第三,游客在进行海滨游泳所生产的废水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大海,对海域的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其中厦大白城滨海浴场、曾厝安滨海浴场、鼓浪屿滨海浴场等浴场已造成严重的水环境污染。第四,在旅游节假日,交通工具如旅游大巴、小轿车等排放含有有毒有害气体和随意的停放汽车,严重影响了旅游景区的空气环境和生态景观环境。山体体育旅游环境影响分析通过对大帽山体育公园、小坪山野山谷户外旅游基地等旅游环境进行现场调查发现,经营者大兴土木、盲目建设对土地资源、自然景观、森林等资源要素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如,在野山谷户外运动旅游的开发过程中,大面积的森林砍伐、地表的挖掘使原有茂密的森林变成“秃顶”;溪水的截流导致下流的河段干涸非常严重,给生态环境带来了破坏。景区内的酒店、宾馆和度假村等设施运营产生的废水和生活污水,没有经过处理直接排入自然环境,对景区周边的环境卫生造成污染。山体体育旅游的项目主要是以探险、刺激类为主,如登山、攀岩、漂流、滑草、户外拓展、野外生存等,这些项目的开展是以森林植被作为资源依托,必须对地貌进行挖掘、砍伐树木、溪水截流,势必会对原有自然生态系统造成破坏。游客在旅游过程中乱折树木,乱丢垃圾等也会给森林景观和环境卫生带来负面影响。

    体育旅游自然环境保护措施

    加强相关职能部门的通力协作,建立健全相应环境保护的法规和监督体系体育旅游业作为产业关联性很强的产业,它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其他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特别是旅游部门、海洋渔业部门、森林部门、交通部门等。体育旅游开发的整体规划方案须通过相关职能部门严格审核、探讨、修改,确保规划内容的科学性,避免盲目、重复的建设和无序竞争给自然环境带来的破坏。通过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和监督体系,对项目开发建设整个过程、旅游目的地的日常经营,不分时段地进行各项环境指标体系的监测与评估,对违反环境保护条例的企业给予严惩,维护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从业人员、公众对环境友好的认知和自觉性加大对环境保护宣传的力度,对旅游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起到推动作用。首先,应该充分发挥电视、广播、报刊新闻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宣传力度,提升从业人员、公众对环境友好认知。其次,加强对旅游者旅游前、中、后全程的环境保护宣传。同时,在旅游目的地建设一些风趣的环境保护宣传语,时刻提醒旅游者爱护环境。加大财政投入,建设完善的卫生基础设施,创建景区良好的卫生形象通过对观音山、五缘湾帆船基地滨海浴场等几个旅游目的地现场调查发现,景区卫生基础建设不完善,环卫工人不足,导致景区环境卫生污染严重。相关部门应该加大财政投入,增设环卫工人岗位,实施分区负责制,建立相应的奖惩制度,提高工人工作的积极性;建设完善的排污基础设施,使污染物经过处理再排入大自然;建设一批别具特色的垃圾桶,引起游客的注意,增加垃圾桶的数量,合理摆放,方便游客。

篇8

建筑设计工作除了要设计出建筑物本身的优美形态以外,还要确保所设计的配套设施、生态绿地系统能够保持城市生态环境的平衡,改善城市的面貌,使城市变得更加美丽。其中,绿化设计是建筑设计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只有做好绿化设计的工作,才能创造出舒适、优美、健康的居住环境,才能满足人们生活的需要,才能保护好城市的生态。同时,在确保建筑具有环保性能的基础上,还要设计出建筑的艺术美,将环保与艺术结合起来。由此可见,建筑设计中的生态环境艺术是建筑设计师必须要仔细考虑的问题,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建筑作品的过程中必须要牢固树立起保护城市环境的观念。

2环境保护观念下的建筑设计思路

2.1保护自然和利用自然建筑活动是人类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在建筑活动的过程中会消耗很多物质和能量,会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果在建筑活动中,没有保护好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就会导致自然环境的恶化,进而影响到人类的生活。因此,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设计思路必须要从保护自然环境,改善环境质量,合理利用资源等层面出发,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破坏,在充分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保护好自然环境。

2.2利用可再生资源建筑物的整个寿命过程都在消耗着自然资源,然而自然资源存在着循环性和有限性的特点。有些资源是可再生资源,比如水资源、生物资源、气候资源等,但是更多的资源是不可再生资源,用一点少一点,比如矿产资源、石油、天然气等。建筑设计师在充分考虑建筑作品与环境关系的基础上,还要合理设计建筑物在寿命过程中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充分利用可再生资源,减少对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以此降低建筑活动对生态系统造成的压力和影响。

2.3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生态建筑的设计理念,强调的是人与环境的和谐关系,强调建筑与环境的有机结合。人类在创建居住小环境的同时,必须要处理好自然要素与建筑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必须要将保护环境、保护生态系统放在设计工作的首位。生态建筑对科学技术的要求很高,是一项综合性特别强的系统工程,要求最大限度的回归自然。不论在使用何种建筑技术,都必须达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目的。

3建筑设计与环境艺术的关系

建筑是自然环境的一部分,理应顺从自然环境的发展规律。建筑物的不可移动性决定了它必须要在服从环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布局,才能保证建筑物的稳定性。绿化是营造建筑外部空间环境必不可少的工作,绿化工作所使用的绿色植物具有鲜明的季节性变化特点,能够增加建筑外部空间的美感。同时,绿色植物容易修剪,可以营造出绿化空间的不同形象。自然植物不同的生长环境,以及民族文化喜好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的自然植物景观呈现出很大的差异。建筑与周边环境的结合情况,是人与自然的关系和谐与否的表现。优秀的建筑物不仅能够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地域景观。随着社会科技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变得越来越简单,这使得很多人的生活方式和审美取向渐趋同化。建筑风格也是如此,很多城市建筑物的风格雷同,显得毫无新鲜感。建筑作为城市形象的主要组成部分,不同风格的建筑物能够造就城市独特的艺术形象。

从美学角度来讲,在营造建筑艺术性的时候,必须要对周边环境进行深度剖析,使建筑融于周边环境,用周边环境衬托出建筑的艺术美。建筑设计工作会受到城市的规划布局以及周边建筑物的影响。在建筑设计的过程中,建筑设计师设计新建筑的整体轮廓时,必须要做到与已有建筑相呼应,色彩处理要与环境的格调相协调。在建筑的外观上,给人的感觉要舒适,降低建筑对人们的压迫感。

4结束语

篇9

关键词:公路路线设计,环境保护,环境

中图分类号:U412.36

在公路的路线选择过程中,首先应考虑路线的基本走向,结合当地建筑物,城市布局以及自然环境等因素选择路线的基本走向。在所有的路线方案中经过对比,优化,比较选择最为合理的公路路线方案。在公路路线设计的过程中,我们应该注重公路与环境的协调发展,尽量减少对周围环境的破坏,因此,我们首先应该了解公路路线设计中应该注意的环境问题,如下所示。

一、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

1、合理利用土地资源

在公路的规划和设计阶段,设计人员就应该对公路沿线的土地资源进行充分的调查了解,运用合理的开局思路并结合当地的发展规划想法,选择最适宜的公路路线位置。比如,在地势相对平缓的平原地区,就应该去选择荒地、滩涂等荒芜区布线,尽量不去占用农田、果树、森林区域;在山地地区,可以在荒岭、干沟等贫瘠地区布线,尽力不去破坏植被覆盖的林地。

2、保护水资源

在进行公路路线规划时,必须加强对水资源的保护。首先不能占用居民的饮用水源;灌溉、水库、鱼塘等水源尽量不要占用,万不得已必须经过,可以采用绿化等方式减少对水质的污染;对温泉、瀑布、矿泉等有保健、经济、旅游价值的水源布线时必须避让;对自然水系,在不改变水流方向、水面大小的情况下进行公路桥梁的设计,对公路排水设计也要注意不要让废水对自然水系产生污染。

3、路线设计标高的合理布局

路基的高度一定要高于公路周边的各种交叉道路的高度,尤其是在农业灌溉区域和天然水系区域,为了防止今后出现道路积水或者水对路基的冲刷,路基高度必须高于原地面标高,在防排水的设计上也要进行针对性的设计与布局,在做到水的合理排放同时还不影响当地的生产生活。

4、路线设计走向的优化

在公路路线设计时,尽可能的避免公路穿越城镇,要避开教育区域、医疗区域、旅游区域、文化古迹区域以及存在军事设施的区域,还要避开地质不良区域,在路线选择上尽可能做到不破坏自然环境。

5、公路绿化的设计

公路绿化的防护作用主要体现在可以加固路基稳定、保护边坡稳定、保持水土不流失;绿化还有很重要的环保作用,它可以吸附道路上的尘埃净化空气、减弱噪声对周围的影响、涵养地下水源;它还可以降低司机的驾驶疲劳、美化公路的环境等。在进行道路建设时,利用绿化可以使建设时的废土在边坡防护上得到有效利用。

6、公路的防护工程设计

公路的防护工程主要是为了防止或降低路基、路面的病害,增加行车安全系数,也是为了能在节约土地资源的基础上去保护环境。比如,做好路基的防固和挡墙建设,那么公路在山区的路段就是一个保障水土保持的利民工程,可以阻挡山体滑坡造成大的危害,可以对洪水进行因势利导,可有效抑制洪水泛滥。

二、公路路线的选择对周边自然环境的影响

1、占用耕地及居民建筑

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建设的路段不可能都是荒芜区,这就会对一些耕地、农田、果园等造成破坏,有的地区由于公路路线的需要,还要拆迁一些生产、生活设施。这就会影响到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尤其是拆除的民用建筑,还要对这些失去住所的居民想办法进行安置、补偿。在建设中,必然会因施工等原因对当地的自然环境造成破坏和影响。

2、破坏生态环境和自然平衡

公路的建设可能会破坏原有的生物种群的活动空间,会使他们因为环境的影响而迁徙,破坏当地原有的生物链条;公路的通行也会因为各种环境的变化而造成原有生物种群的变化,破坏当地的自然平衡,比如车灯的影响就会使喜光性的昆虫类增多,噪音的影响就会使喜静的动物远离等。

3、对城镇布局的影响

由于公路在施工时会不可避免的经过很多一些城镇、村庄等,这有可能会将原有城镇居民分布格局打乱,影响到居民今后在信息传递、物品交流、人际交往等方面的生产生活。

4、破坏植被造成水土流失

修建公路、累积土方、铺设路基必然需要大量的土石方,修建公路都是就近原则采取原料,那么必然会在挖掘土石方时对原有植被造成破坏,之后短期内不能恢复,尤其是山区,遇到暴雨天必然会造成水土流失。

5、对环境造成污染

公路建设中产生的噪音、废水、固废等都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公路通车后,大量的车辆行驶也会产生废气、噪音等对环境造成污染。

三、公路路线设计中对环境保护的设计方法

1、设计前认真收集有关设计的资料

在公路路线设计中,涉及到的环境方面设计很多,在设计前要详细收集公路沿线的各方面资料,在设计时既考虑公路周边的经济情况也要将环境保护设计到公路建设的方案中,之后,找相关专家进行项目的论证,尤其是环境保护部分一定要认真对待,正确决策。

2、线形设计要做到路与自然的融合

线形设计是公路设计重要组成部分,线形一旦确定就不能轻易修改,这就要求在线形设计时,既要满足公路运输功能的要求,也要注意保护现有的自然环境,在进行公路路线线形设计时,要依据当地的自然地形和地理特征,利用现有的地形地貌,减少工程施工时的破坏,将整个公路的线形与公路周围环境风格相一致,是公路与自然环境有机融合,浑然一体。

3、对道路进行绿化设计

为了避免司机长时间驾驶的旅途疲劳,减少道路事故的发生,在公路线路设计时尽量不要一直是过长的直线线形,这可以采用绿化的效果来进行视觉上的“截断” ,利用树的种类、树的不同造型调整司机的视觉,采用波浪、曲线等树型减轻司机的疲劳等。

4、设计时要进行综合合理布局

在设计时利用原有地质地貌的古树、风景等增加公路的观赏性,对建设后的桥梁、隧道等进行美化增加公路的艺术性,在公路两侧新建一些自然景观建筑,减弱因修建公路造成的自然景观破坏。

四、结语

总之,公路建设对经济发展有利,环境保护对居民生活有好处,尤其是现在人们给予了公路建设更多的关注,对公路设计中环境的问题要求也很高。所以在进行公路路线设计时,必须解决好公路路线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问题,在设计、建设好公路的同时也要创造和谐的公路运行自然环境,做到对自然环境的少破坏、多维护。

参考文献:

[1]田禹.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几点问题[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2)

[2]王丽娟.浅谈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环境问题[J].科技致富向导,2012(12)

[3]章羿.小议公路路线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2)

[4]邓松.论述公路路线设计及应注意的环境问题[J].中国科技博览,2010(02)

篇10

关键词:小城镇规划,特色,地域环境,地域性

中图分类号:F292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小城镇是“农村之首,城市之尾”,建设与发展是农村城镇化与城乡一体化的重点。城镇特色建设在中国城镇化进程中起到关键的作用,是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具体体现,对指导城镇发展建设意义重大。然而,由于中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城镇数量大幅攀升,小城镇的传统风貌和地域特色逐渐湮灭在城镇建设浪潮,出现了“千城一面”和“特色缺失”等现象。在这种背景下,保护和彰显小城镇的特色在城镇规划中显得尤为必要和迫切。

2小城镇特色缺失的原因分析

2.1规划定位混乱、管理滞后

随着小城镇在国家发展中重要性的显现,许多小城镇追赶城镇化这趟经济快车,盲目扩大城镇规模,城镇建设质量良荞不齐。规划设计单位往往为了完成生产任务,对小城镇的现状分析不透彻,规划定位不明确,空间结构设计不合理,结果造成规划粗制滥造[2];规划管理滞后无序,用地类型严重混杂,产业和居住用地功能互相干扰,城镇空间发展无序化严重,更别提城镇特色了。

2.2忽视城镇生态保护

在中国小城镇急剧发展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对自然环境开发强度过大、对景观资源保护力度不够等问题,“小保护、大开发”的掠夺性建设态势愈演愈烈,严重破坏了城镇的自然景观资源。正所谓“好土生好林,老林护好土”,保护小城镇生态自然景观资源,不仅是保护整个地区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资源,同时也是保护小城镇的地方特色。

2.3简单套用规划模式

城镇特色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是在对一个城镇的自然环境、文化底蕴深入了解的基础上,持续经营的结果。然而,我国小城镇建设普遍存在“盲目攀比”和“一阵风”现象,很多小城镇的特色营造还停留在简单的沿用建筑形式和建筑风格上;城镇特色往往简化成建筑形式和各种符号的运用这一层面,地域文化的精髓没有被好好挖掘和探究,以致出现“千城一面”的尴尬局面。

3小城镇特色与地域环境的关系

地域环境由自然环境因素与社会人文因素共同构成,小城镇特色也与地域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同时相关。

3.1小城镇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首先,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系等形成的地域自然环境要素对小城镇的建设与发展影响较大,这些因素直接或间接影响城镇功能定位、布局结构和空间形态。其次,自然景观的利用是构成城镇特色的重要因素。河岸、海湾、湖泊、山丘、地脊、谷线、旷地、风景地等自然景观都可以作为城镇定位、定界、主题立意的根据。济南的“一城山色半城荷”,就是让城市拥抱着大明湖,常熟的“十里青山半入城”就是让虞山渗入城市之中。

3.2小城镇特色与社会人文环境的关系

一个城镇地域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城镇中最吸引人的“活”的部分。人的行为特点、习俗、生产生活方式,是历史、自然条件、经济、民族性等多方面因素的结果,而其外在表现,则是丰富多彩的城镇生活。如湘西凤凰古城中,色彩斑斓的苗族服饰,渔船上悠扬的苗族民歌,街道中制作姜糖的扑鼻的香味等等无不体现出古镇悠久的地域文化特色。

而作为地域文化结晶的地域建筑,是地域文化在物质环境和空间形态上的具体表现。它不仅满足了社会的物质功能要求,更体了人们热闹的意识观念、伦理道德、审美清趣、生活行为方式和社会心理需求等精神需求,反映了隐含于其中的深层次的地域文化内涵,造就了建筑的地域特色。

4地域环境理念下的小城镇特色规划

4.1注重区域协调,明确城镇定位

小城镇的发展不能只着眼于自身的发展,还要从区域协调出发,并结合城镇体系规划,分析小城镇和周边的资源、基础设施条件、产业布局状况、居民点分布、大型基本建设项目等的关系,从而明确小城镇的职能和分工,确定小城镇的主要功能和性质、发展战略、发展目标等。

4.2与自然相融合,强化特色

在规划小城镇时应与自然环境要素相融合。巧妙利用环境,通过对比、夸张、协调等手法,如采用显山露水、在制高点设标志物、对景点等方式,或直接将城镇布置在环境中,将环境作为城镇内部的功能部分,表现出不同地域环境下小城镇规划的多样性,才能真正做到与自然环境和谐、共生。

4.3规划道路网络,形成特色主线。

小城镇布局模式应因地制宜,对环境的利用中最重要的原则是尊重地形地貌,特别是在路网上应当依山就势,与河网水系相溶,既节省投资,又产生特色;同时还应从镇区路网格局的历史演变中探索其用地特点,反对人为的选择,如“山区方格网”、“平原自由式”。

4.4规划建筑风格,特色与实用相结合

一个时代的建筑是一段历史的缩影,传统建筑风格就是小城镇特色的直观体现。在建设规划中,要考虑建筑风格的连续性,注重特点与实用相结合(如满足庭院经济和农业生产的要求),在体量、色彩、高度、建材上,应提出明确的要求,但传统的生活方式必然被现代生活方式所代替,地方材料加现代化的室内设施是小城镇建筑的必然取向。

4.5传承历史文脉,保护特色文化

我国的小城镇大多由历史悠久、地域文化突出的集镇演变而来,留有或多或少的文物古迹,数千年历史遗存的古城墙、古建筑、古文物以及风土人情等构成了小城镇各自特有的历史文化环境。保护利用好文物古迹、历史地段,从中找到串联过去、今天和未来的发展线索,去创造小城镇文化,这才是小城镇特色的最高境界。

4.6保护生态环境,实现城镇特色可持续发展

小城镇生态环境质量高低,决定了小城镇未来发展潜力的大小,只有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小城镇,才能实现城镇特色的持续演变,否则将失去生命力。这就要求小城镇规划中集中布置工业小区,发展无污染工业,建设高效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小城镇发展。

5结语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文化趋同性日益严重,地域特色面临缺失。小城镇固有的人文生态更容易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更容易在城镇化的浪潮中湮没。我们有责任也有义务在小城镇规划中再现和延续地域文化,使小城镇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在规划中,小城镇特色应当从区域环境中去判断,从自然生态中去发现,从历史长河中去感悟,从建筑实体中去表现,彰显出属于小城镇自身的特色。

参考文献

[1] 梁洁,胡志华,小城镇特色塑造和规划应对―以江苏省半城镇规划为例[J],上海城市规划 ,20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