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问题对策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食品安全问题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食品安全 存在问题 对策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食品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政府部门也加大了对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处理力度,食品安全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好转,但还存在着一些问题。食品安全问题不仅危害消费者的身体健康,而且还会对消费者的心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从而引发消费者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
一、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食品安全问题存在的现状
虽然我国的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加大,但是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出现。2003年的金华敌敌畏火腿事件、杭州的毒海带事件;2004年的陈化粮事件、阜阳的劣质奶粉事件;2005年的肯德基奥尔良烤翅、可比克薯条、雀巢奶粉等事件;2006年的大闸蟹、瘦肉精猪肉、红心鸭蛋、多宝鱼等事件;2008年的三聚氰胺奶粉、蛆虫柑橘、甲醛银鱼等事件;2010年的南京小龙虾事件,2011年的双汇瘦肉精猪肉、催熟芒果、上海染色馒头、万能牛肉膏等事件。这一系列的食品安全事件,影响着消费者的消费心理,在一定的程度上会引起对食品安全的不信任。食品安全涉及到农产品的从农田到餐桌的农产品的生产、农产品的加工、销售渠道等一系列的环节,这些环节中,农产品的生产环节污染最为严重,像双汇瘦肉精猪肉。据有关部门调查发现87%的人认为问题食品是由于不法个人和食品生产企业利益熏心造成。这也反映出农产品的加工环节也是产生问题食品的环节,食品生产企业对于问题食品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像阜阳的奶粉事件。通过对食品安全事件研究发现,传统食品也开始出现问题,像2001年的重庆市“毛发水”酱油事件,这些事件的时有发生,消费者的生命和健康得不到保证,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
2.问题食品产生的原因
2.1我国食品安全应急处理制度还有待完善
从近些年来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可以发现一旦出现安全事件,大多数是监管部门召集相关部门召开联席会议,部署相关部门工作分工、职责以及工作步骤。但是这种采取事后应急的处理办法已经不能解决不断出现的食品安全事件问题,公众对政府的高效处理食品安全事件的期望也很难满足。
2.2我国食品监管对出现问题食品的企业或个人处罚力度不够
我国对于一些企业和个人违反食品卫生安全的规定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的处罚力度还有待加大,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食品安全处罚的威慑力明显不够,西方发达国家对违法企业的处罚会使其倾家荡产。
2.3我国的食品法律法规、标准、认证体系、检测体系还有待完善
目前,我国食品监管方面的法律法规有几十部,例如,《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审查通则》、《食品卫生法》、《食品生产加工企业质量安全监督管理办法》、《动物防疫法》、《散装食品卫生管理规范》、《农药生产管理办法》、《生猪屠宰管理条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兽药管理条例》、《刑法》、两高的司法解释、国务院及各部委相继出台的规章等。我国的法律法规虽然数量较多,但条款相对分散、调整范围较窄,例如,《食品卫生法》没有体现从农田到餐桌的管理。另外还存在着不同的法律对于同一安全事件处理结果有着很大差别。
我国有关食品还缺少食品安全标准,有的食品标准还没有与国际接轨,我的食品标准较乱,标准间还存在着层次不清、交叉现象。制定权威、科学、统一的食品质量检测体系、质量安全标准、认证体系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基础,没有统一的食品安全标准会出现执法部门各自为政、分头执法的现象发生。食品监管的分头管理主要是指食品和药品监管部门、工商部门、农业部门等依据不同的标准对食品的各个环节进行监管。
2.4我国的食品安全监管人的素质有待提高
目前,我国食品卫生监督人员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很多,但是高素质人员总量不多,甚至出现有些地方严重缺乏,特别是基层的食品安全监督人员更是缺乏,这就会导致监督力度削弱,对于一些食品安全的技术性问题处理过于简单。
二、对我国食品安全存在的问题解决建议
1.加大对制假贩假的企业和个人处罚力度,对采用高新技术企业实行减税政策
国家要对一些为社会提供优质食品的企业和个人实施减税政策,对于违法的企业经营者加大惩罚力度,打击他们的提供问题食品的积极性。对于采用高新技术的食品生产企业要鼓励和支持技术和设备的引进,采取减税的政策,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
2.开展多种形式的食品安全宣传活动
要不定期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食品安全宣传活动,要使食品安全宣传进社区进校园,通过对食品安全的宣传使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食品安全意识有所增强。通过开展主题报道活动,营造全社会共同食品安全。
3.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的法律法规、检测体系,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
对于我国现有的食品法律法规要进行相应的完善,建立完善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助于提高我国食品安全水平。要加快食品安全相关法律法规、检测标准、质量标准的建设,通过法律行政干预手段来规范政府、企业以及中介结构的行为。中央和地方食品监督部门要加强协调,降低食品监管成本。各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之间要明确权责,进行合理分工,提高食品安全监管的工作效率和力度。
参考文献:
[1] 张远. 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 中国食物与营养,2005(9).
篇2
关键词:食;食品;问题;对策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品安全直接关系到国家的稳定与社会的发展,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但近年来,随着新技术的应用和发展,在丰富食品供给的品种及数量的同时,新的食品安全问题不断涌现,成为经济增长的副产品。食品安全质量监督,是我们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一项神圣而又十分艰巨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了存在的问题,同时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确保在质量技术监督部门的监督下,使消费者用到安全的食品。
一、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食品安全监管检测手册》中明确提出,国家公布的通过计量认证的即能向社会提供公正数据的产品质量检测机构仅仅176家,占全国食品检测机构的3.13%,远远不能满足日常食品监管的需要。
从我国食品监督检测机构的分布情况看,在北京、上海、吉林、云南等地,食品监督检测机构分布较多,在我国发达地区对食品的监督检验检测水平也较完善,仅一个地区就有十几个监督检测机构,基础设施重复投资现象较为严重,而高精尖的监督检验检测设备无钱购置,缺乏互补性。即使是在同一个地区也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情况。而省级、地市级食品监督检测机构设备相对先进,技术能力强,检测效率和水平相对较高,而县级检测机构设备老化,专业人才匮乏,直接导致开展的项目少,范围窄,检测水平低,检测的结果只能作为参考数据,缺乏法定性和权威性。
食品监督检验检测机构按检测方向分类可以看出,现行的检验检测机构的监管部门有质监、工商、卫生、农业等部门,由于分属于不同的监管部门,不同监管部门的食品监督检测机构往往按照本部门颁布的有关规定进行检验检测,造成检验结果比较独立,部门与部门之间缺乏良好的共享和互补机制。重复检验检测造成了检验资源的浪费,也给生产企业带来一定的负担。
二、完善食品监督检验工作是重点
检验检测作为食品安全控制和监督检查的途径和手段,直接影响到食品的质量和安全。随着食品安全标准的不断升级和食品工业的革新,急需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控制技术,建立起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安全检测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测能力。食品安全标准和监测体系的统一完整,将为我国大力发展食品市场准入制度和食品安全监管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目前,以《食品卫生法》为主导的食品安全法律法规体系已不能适应现代食品安全监管的需要,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食品等产品安全监督管理的特别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生产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的责任,强调和重申了监督管理部门间的协调配合,具有一定的可操控性,但仍不能满足现实的需要,食品安全监管法制化建是仍待加强。
加强食品安全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法规、行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等多层次法律体系建设,尽快纠正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不规范、不够严密的缺陷,加速建立食品安全按前监管法制体系,从食品安全的全程监控着眼,把标准和规程落实到食品产业链的每一个环节,努力消费食品安全监管中“无人管、无力管、无法管、不会管”等问题。
建立健全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提高食品声场企业入市门槛,制定食品质量市场准入标准,从源头上减少食品不安全隐患。按照从生产到销售的每一个环节都可相互追溯的原则,建立食品生产、经营登记制度。在食品安全监管的任一环节,一经发现食品未能达到质量承诺和安全标准,生产、经营商家应立即将该食品下架退市并召回所销售的食品,实行行业自律。尽快建立独立的、公正的、权威的食品安全公共实验室,为食品安全监管提供科学的、严谨的技术支撑,并通过建立警示制度,及时将食品安全问题的细细向社会公布。
三、“三抓”助推食品监督工作发展
1.抓源头,将食品质量安全第一道防线筑牢筑实。层层落实食品安全责任,涉及食品生产的企业每年都向县质监部门签定产品质量安全责任状和质量保证承诺书,公开承诺的内容包括:不使用非食品原料、不使用回收原料、不滥用添加剂、不生产假冒伪劣食品、不超出限制销售范围、不违反预包装限制要求等保证食品安全措施,同时明确监管员、协管员、信息员。并要求所有涉及食品生产的企业必须持证经营,实行严格的年审制度和定期培训制度。严格食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一是严格做好发证的服务工作。要坚持不随意降低标准,不搞地方保护,不照顾人情,达不到准入条件的绝不允许准入,确保发证质量,确保市场准入工作的严肃性、有效性和公正性。二是严格强制检验,落实企业责任。凡是获得市场准入的企业,出厂食品必须强制检验,检验合格的才能加贴QS标识;未经检验或者检验不合格的,一律不得出厂销售。对不执行强制检验的,要作为不良记录记录在案;情节严重的,要采取停产整顿、强制召回、吊销生产许可证等手段予以严肃处理,严格执行市场退出机制。三是严格后续监管。后续监管是食品监管工作中需要特别加强的一个关键环节。
2.抓环节,专项整治工作贯穿整个流程。对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特别是获证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实施巡查、回访、监督检查,强制检验,是专项整治检查的基本方式和监管措施。在专项整治期间,要加大对获证企业的整治检查力度,组织开展生产企业的整治检查,对生产企业原材料质量控制(包括进货记录、食品添加剂使用记录),关键工序质量控制,不合格品控制,产品检验控制,销售记录、安全卫生基本条件都要有具体要求,并对企业使用食品添加剂备案,委托加工备案等工作实施检查。小作坊监管是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整治的难点和重点,根据质检总局有关对小作坊状况再统计、再摸底,全面排查,将食品小作坊全部纳入监管的文件精神,对辖区内小作坊底数,已具备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小作坊数量和名单要进一步清理核实,督促具备卫生许可证和营业执照。对证照齐全,安全卫生基本条件不符合规定要求,从业者有意愿提高生产条件的小作坊,要进行积极服务指导,督促其对基本安全卫生条件进行改造,产品质量安全卫生基本条件达到要求的与其签订质量安全承诺书;对有证无照或有照无证(即证照不齐的)或安全卫生基本条件达不到要求的食品生产加工者,按规定建议有关部门予以查处或取缔。
篇3
关键词:食品安全;体系建设;监管
中图分类号:F40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12-00-01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在我国国民经济中,食品工业已成为第一大产业。全球及我国接连不断发生的恶性食品安全事故却引发了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高度关注,也促使各国政府重新审视这一已上升到国家公共安全高度的问题,各国纷纷加大了对本国食品安全的监管力度。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监管较发达国家而言,起步较缓、问题较多,造成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还是在于我国食品安全缺乏完整的保障体系。我认为,我国应从以下几点来促进食品安全水平的全面提高:
一、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及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和人们对食品安全问题认识的不断深化,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法律体系有些方面已经不能适应当今食品安全形势的发展需要,作为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对体系内其他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指导作用也有所降低。主要原因包括:
第一,《食品卫生法》等法律法规所调整的范围过于狭窄。食品安全问题本身涵盖了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法律应当反映出食品在这个过程中的整个生物链条,仅对食品生产经营阶段中发生的食品安全法律关系进行调整使得该法出现了较大的法律监管盲区,从而造成了政府部门对诸多问题的监管滞后和监管不力。
第二,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内容比较单薄,对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所导致的食品安全的新情况、新问题大多尚未涉及。和经济发达国家的食品安全法规相比,我国缺少一系列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制度。
第三,食品安全法律责任的规定不严、处罚太轻。以食品安全法律体系的核心《食品卫生法》为例,对违反该法规定,食品生产经营过程不符合卫生要求的,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可以处以五千元以下的罚款;拒不改正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吊销卫生许可证。食品卫生是食品安全最基本的要求,对违反卫生规定的当予重罚。然而根据该法,在一般违法情况下,除了责令改正和警告之外,五千元以下的罚款落在执法机关的自由裁量范围之内,且不说罚款的上限太低。类似的规定总和起来,执法不力也就难免了。
二、建立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食品的安全性评价就是评价食品中有关危害成份或者危害物质的毒性以及相应的风险程度,食品安全性评价在食品安全性研究、监控和管理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必须建立一套评价和降低食源性疾病暴发的新方法,同时加强对与食品有关的化学、微生物及新的食品相关技术等危险因素的评价,从而逐步建立我国自己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并在实践中加以不断完善。以新技术的安全评价为例,基因工程和辐照等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领域的引进,也对食品安全提出了特殊的挑战。某些新技术虽然会提高农业生产量,同时也可能使食品更安全,但若让广大消费者接受,必须对其应用和安全性进行评估,而且这种评估必须公开、透明,并采用国际上认可的方法。
我国应采取国际认可的手段,创建食品安全的评价标准,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评价体系。做法主要包括:及时而适宜地对食品安全事件开展危险性评价,以便为国际和国家标准以及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依据;在全国范围内搜集食源性疾病和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致病菌污染的数据资料;及时、迅速地获取来自其他国家的危险性评价资料;就食源性疾病、食品中有毒化学物质和致病菌的污染以及微生物学危险性评价技术及数据加强与其他国家之间的有效交流。
三、初步建立我国食品安全信用体系
信用在当今社会的作用越来越大,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它已成为企业的无形资本。食品安全不仅需要政府的监管,也需要政府在信用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运用市场规律,把食品企业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真正化为自己的自觉意识 一个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作为保障。通过制定食品安全信用法律法规,可以用国家的意志强制赋予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以相应的法律地位、确认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内各项制度的普遍法律效力、明示食品安全信用信息的权威性和指导作用。
在食品安全信用体系中,道德约束和法律建设是一对互补关系。道德和法律相比较,在食品安全的覆盖领域方面要比后者广泛得多,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呼唤人的良知、抨击丑恶现象,以群体的力量指引和迫使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自律。政府应在食品行业大力开展道德教育、进行社会舆论引导、进一步提高食品行业从业人员的道德标准,把对食品行业的道德评判同样纳入到食品安全诚信范围中去。
参考文献:
[1]科技部.我国食品安全态势调研报告[R].2003.
[2]〔美〕玛丽恩·内斯特尔. 食品政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3]〔美〕玛丽恩·内斯特尔. 食品安全[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4.
篇4
食品安全问题的现状
随着食品安全事件的不断曝光,我国民众对中国食品安全的信任度和认可度急剧下降,也影响到了部分公司的品牌效应和商品利润。近年来,两会最关注的民生问题还是食品安全,会议强调,能不能在食品安全上给老百姓一个满意的交代,是对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食品安全问题产生的原因
标准问题。与西方先进国家相比,我国对于食品安全规定的标准还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不但比较少,而且要求较低。在农产品方面,现国际一共公布了二千五百多种化学污染物质,而我国仅仅颁布了六十二项,各种化学物质随着我们平时吃的肉和菜类进入我们的身体,出现问题的概率大大提升,源头就是有害的,就算其他的过程再规整,规章制度再全面也只是徒劳。
生产者问题。现在很多企业都把经济利润放在首位,完全不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当回事,诚信缺失非常严重,没有企业文化的建设。没有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利用各种各样的化学污染物来生产食品从而达到减少成本的目的,甚至一些已经变质,应该被丢掉的食物都可以通过再加工让其重新回到市场,进入食物链,实在可恶。
监管者方面。对于监管制度,现我国还制定的不够完善和严格,虽然一些相应的法律已经制定,如《食品安全法》、《消费者权益保障法》等等,但是和发达国家比起来还是不够看。有关食品安全的个个部门职能重叠,造成很多事情很多部门都想管,但是正所谓三个和尚没水喝,结果最后的结果就是没有人来进行监督和管理。加之对于企业生产的食品抽查力度很低,往往就是砀鲂问剑有个过场。就好像以前在半山腰打劫的山匪一样,悠闲散漫,好吃懒做,交钱不杀。
消费者方面。现在我国很多国民还可谓是民智未开,自我保护意识和对食品的辨认能力还有待提高,不会利用法律的武器来保障自己的权益,国家出台的各种保障消费者权益的法律鲜有人问津。另外,消费者群体大多是普通的百姓,无法从食品包装袋上的有关信息还判断食品是否有害,也不可能掌握太多有关食品安全的相关知识。
食品安全问题的解决对策
面对如此多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只有抓住要害,对症下药,才能够合理有效的进行解决。
追溯根源。如果从根本上出了问题,那么做再多的事情也讲于事无补。所以,从根源上完善食品安全的标准,所有的食品都规定一个质量标准,根据制定的标准来进行生产,并且制定相应的考察技术,来考察进行食品生产的场所是否安全,生产出的农业产品是否优质可以供人们安全食用。
建立诚信体系。国家应该和国外一样制定一个专门与诚信有关的体系,就食品行业来说,一旦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就不可以再次在这个行业经营,也不允许被其他企业收购,加强企业文化的建设,提升企业的道德,让生产者都按照国家规定的标准进行生产及加工。
提升执法部门的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首先,针对很多部门职能重叠所出现的多龙治水问题,我认为应该适当削减一些部门,好让大家明确职能范围,分工明确,都有事可做;政府部门大多都是白天执法,但是生产企业一般都在晚上进行违法行为,所以应该确定明确的轮班制度,好让执法监督全天二十四小时无死角;在抽查方面,负责抽查的工作人员应该更加系统的学习有关食品安全的知识,对食品有一定的辨认能力,通过自己的感觉来寻找食品抽检而不是企业和商家送来的样品,让食品抽检不在流于形式;建立民众举报监督体制,接受来自人民群众的监督,这将会大大提升执法部门的效率。
篇5
1食品原料来源监管不力与对策
食品的生产与加工企业数量众多,规模参差不齐。受此影响,食品生产与加工原料表现出来源众多的具体形态。在种植的过程中,化肥和农药应用不恰当,农民为增加单位时间作物产量,有效提高经济收益、避免病虫害,超过标准量使用化肥及农药,使收获之后的农作物果实产品有害物质残余量严重超过规定用量。家禽及牲畜饲养过程中,为了有效减少家禽及牲畜感染疾病的几率或者大大缩短其出栏时间,从业者往往会以饲喂或者注射的方式使用药物,例如,生长激素类或者消炎抗菌类等等,从而使市场上流通的动物制品药物含量大量超标,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食品不安全问题、例如,用被工业废料破坏过的河水给农作物浇水或搅拌用于饲喂牲畜、家禽的饲料,又或者是给它们做饮用水使用,致使各种各样的重金属滞留在动植物体内。另一方面,来源于流通环节的食品生产或者加工原料的预前检查往往不是很严格,致使一些不安全的食品原料进入到食品深加工环节,最后又重新回归到产成品市场,直至消费者购买。因此,要规范食品原料的获取渠道,苛刻控制化学药物在食品原材料生产流通环节中的应用。要对食品原材料的获取过程要进行细致的检验检疫,保证食品的制作原材料的检验结果符合相应的卫生及安全法律规定,要大力监督广大农民的农作物种植操作过程,严格管制化学药品的不规范使用,并由食品卫生专业人士进行莅临指导,利用食品生产经营与流通行业内分享优质核心的资源和技术等有力条件,在充分保证增产增收前提的同时竭尽所能保障食品原材料来源的绝对可靠。国家要制定相关的有针对性有惩戒力度的政策方案,尤其要加大治理厂区所在地理区划的河水流域污染情况的力度,并词而行,不要在河水流域或者水源获取地污染严重的条件下,种植农作物或饲养牲畜及家禽,一定不要使用含有危险成分的饲料及违禁物品喂养牲畜、家禽,对药品的检验检疫力度要更加严格,对有害成分超标食品要坚决杜绝,坚决将其阻挡在餐桌之外。
2食品添加剂的不当使用及相应监管
食品生产者往往出于多种目的,例如:保持食品类生产产品外表美观且富于吸引力,入口感受良好有嚼劲,表征观察感受好,以及有效引触消费者的购买欲望。通常会超过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的规定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甚至一些被明令禁用于食品之中的化学物质,这些不法举动严重地逾越法律法规的底线,与社会主流群体提倡的绿色消费理念大相径庭。有企业为过分延长食品的保质期限,过量使用防腐剂(例如苯甲酸钠、山梨酸钾等),既使食品质量下降,又导致了食品安全问题。有些企业为节省成本,摈弃标准,使用假料劣料。或者完全不顾及社会后果[5]。规范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大力确保食品的绝对安全,加强食品生产加工模式的创新研发,坚决不使用违禁化学品,从众多角度出发建立监管机制、坚决彻底惩戒屡教屡犯的企业,绝不姑息养奸,法外开恩,以此实现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的目的。
3食品安全监督工作缺位及其对策
食品原材料获取、生产以及物流运输,批发零售等流程中都存在食品安全隐患,但相关部门的监管工作有所缺位,我国目前条件下相关法律法规建设有失完备,针对具体环节的相关标准缺乏细化。有很多从业者利用法律漏洞谋求私利,他们的不法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这些现象的另一个引致原因是有关部门的监管不力。第一,如果要充分增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强度,就要完善有关的法律和行业制度,将与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法规完备化、详尽化、专业化。应当将其完全覆盖到食品产业的全部流通环节。第二,增强监督管理工作力度,规避生产者为得取最优化利益而违规使用化学物质,化强食品安全检疫强度,提高测验技术水平,及时发现不安全食品,规避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要赋予消费者充分的相关权利,充分保障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要强化食品安全事故处理体制机制的完善性,切实维护食品消费者的利益诉求。
4结语
篇6
关键词:食品安全领域;监督管理体系;食品安全
一、我国现行食品安全管理法律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我国现行食品管理法律规范需要统一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并没有涉及到具体食品生产的步骤,而且对于某些特殊食品并没有相关规定,食品安全的标准和法律规范的制定上也存在不协调和系统缺陷。食品安全法律规范的内部也存在问题。例如:根据卫生部门的标准,黄花菜不属于“干菜”,上面不得有二氧化硫的残留,而根据卫生部门的标准,黄花菜属于“干菜”,上面可以有二氧化硫的残留。[1]所以,不同的法律规定之间存在的差别可能会导致同一种蔬菜在食品检测方面有不同的结果,面临不同的命运。所以,我国食品类法律规范需要进行统一整理,尽量避免法律交叉导致生产者法律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增加。
(二)我国食品监督管理体系职责不清
一直以来,我国食品安全法律体系实行多头管理,表面上看,各个部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实际上,一旦食品安全出了问题以后,各个部门就会相互推卸责任,导致“踢皮球”现象的发生。最终在问题没有被彻底查清楚的情况下,食品安全的责任承担也就不了了之。例如在牛奶领域,奶牛的养殖属于农业畜牧局管理,而牛奶的运输属于交通运输局管理,在市场上销售的牛奶的质量属于检验检疫局管理,牛奶的销售则属于工商局管理。一旦出了食品安全问题,各个部门经常推卸责任,导致问题不能很好查清查实,也就无法解决问题。
(三)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需要完善
虽然我国在《食品安全法》中确立了食品安全的预警机制,但是实际工作中存在很大问题。具体表现在:对于食品生产厂家缺乏督促机制,使得食品厂家缺乏压力;对于很多“三无”食品的监督管理存在漏洞;没有统一管理的平台,对违规厂家的主要负责人进行彻底追责。
二、完善我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建议
(一)理清食品安全领域的法律规范和部门职责
一直以来,我国法律存在各自为政的问题,虽然在大的原则上都遵从宪法,但是在专业性强的法律上经常各说各的,就好像刚才提到的卫生部门和农业部门的规定不一致一样。只有分清职责,理清头绪,做事情才能更加顺畅。如果能够将食品方面法律的规定专门统一到食品法领域,其它部门不再涉及,就能提高效率,降低执法成本。以后再查涉及黄花菜是不是“干菜”的问题时,只有一个声音在说话,而且人民群众在查阅食品法律领域规范的时候,寻找法律的内容更加简单便捷。[2]例如:各个部门推卸责任的问题在美国也经常出现,后来美国就专门立法,专门设立管理牛奶的部门,把所有涉及牛奶问题的相关权力全部交给专管部门来管理,包括奶牛的养殖,牛奶的生产、储存、运输、检验、销售,从而避免了相关部门推卸责任所带来的责任不清的问题。当然,权力统一不代表权力部门内部不推卸责任,所有权力的划分不是简单的“一刀切”,仍然任重道远。
(二)加大食品安全领域违法成本
在以前的处理模式中,食品安全问题的处理就是一般情况下罚款,严重的情况下判刑,非常简单,在一般情况下,违法成本非常低,所以如何从根源的上杜绝食品安全领域的违法犯罪需要从社会各个领域共同努力。在西方,信用领域涉及的范围很广,既包括个人的工资、税务、贷款、还包括交通、生产经营领域,非常全面,一旦在一个方面违法犯罪或者违约,一旦证实以后就会在信用体系的所有领域同时受到惩罚,例如不能坐公交车,不能坐火车,账户查封,不能贷款,不能从事生产经营等等,在这样严厉的情况下,失信者的生活和社会地位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所以,失信成本是非常大的,而且守约的成本相对很低,所以一个好的制度就是让失信的成本比守约的成本多得多,这样才能鼓励守信,打击失信。正像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提到的“虽然欲望可能促使他们做坏人,然而利益却会阻止他们这样做”。
(三)完善食品安全预警机制
我国应当利用大数据和云计算,随时更新食品安全领域的动态,而且能够和公司的其他领域,例如企业的发展状态、投融资情况、社会形象等领域结合起来,而不是只是看到食品检测的结果,就像盲人摸象,只看到了局部,不能顾及到整体,这样就可以综合分析企业的现状,分析企业的有可能在食品安全领域存在的问题,一方面可以监督企业,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企业化解风险,提高我国食品安全领域的预防控制的水平,而不是孤立的看问题。如果我国能够将企业的食品领域的问题与其他领域的现状联系起来,相信一定能够起到很好的预警效果及其督促效果。
三、结束语
保障人民群众在食品安全领域的问题的合法权益是权力部门的基本职责,只有从根源上着手,统一管理平台和管理手段,综合运用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先进手段,提高食品安全领域的预防控制水平,才能提前预测并化解风险,建设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造福子孙后代。
[参考文献]
[1]吴晓彤,王尔茂,主编.食品法律法规与标准[M].科学出版社,2010:219.
篇7
【关键词】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高校食堂食品安全关系到全校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关系到高校教学秩序的稳定,关系到高校的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完善,后勤社会化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高校食堂的基础条件、食品卫生安全状况均得到了改善。但在改革过程中形成的道德、技术、环境和消费观念等风险也使得高校食品安全风险加大。同时,原有的食品卫生安全理念及食品卫生安全管理的措施和方法已经不能满足现实需要。因此,正确审视目前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制订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以加强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对于保证高校食堂的食品卫生安全和师生身体健康,维护校园秩序的和谐与稳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的现状及问题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转变,大多数的高校后勤服务实行了社会化管理,高校食堂食品卫生的管理机制和经营机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这种改革虽然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在食品卫生安全方面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自身卫生管理制度不健全;食品加工流程布局不合理,交叉感染的现象较为严重;食堂建筑布局不合理,消毒保洁等卫生设施较少;食品的库存不安全,食品采购缺乏完整索证备查;从业人员的卫生法律意识淡薄,健康合格证的持有率低等。这表明高校食堂食品卫生安全管理工作存在着突出问题,一般表现为:
(一)高校食堂经营者过于注重利益的获取
在高校中,食堂一般采取的都是个人承包政策,将食堂的经营权限承包给个人或团体。这样一来,在食堂经营的过程中,承包者就会通过各种方式尽可能地压缩成本,盲目追求经济利益导致管理混乱、卫生堪忧。由于监管困难,且缺乏有效的制约措施,食堂承包人只考虑眼前利益,极少更新、添置设备和改善卫生条件。劳动法施行后,为了降低人工成本,一些食堂聘用文化层次较低、卫生意识淡薄的临时人员。由于员工工作强度大,薪酬待遇偏低,导致食堂从业人员流动性大、人员更换频繁。部分高校食堂新聘人员缺乏食品安全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有效培训,甚至未经培训就直接上岗。
(二)食品安全监管流于形式
在实际管理过程中,部分高校食堂管理人员对食品安全管理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管理理念落后。缺少企业化管理的经验,缺乏对管理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和细节引导,相关制度的执行流于形式,管理松懈。部分高校领导对食品安全工作重视不够。食品安全管理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职责不明确、分工不够细,没有层层落实到个人等问题,在食品的采购、储存、加工、垃圾排放等环节缺乏有效的监管。
(三)食品安全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不健全
尤其在食物中毒高发的季节,一旦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往往存在涉及人数多、发病快等特点,但由于很多高校缺乏有效的预警机制与应急机制,没有在事发前启动预警机制,事发后的应急机制很不到位,往往手忙脚乱,仓促应对,影响处置的效果。同时,在发生食品安全事件后,一些高校对于事件发生的原因、教训等方面反思不够,不能有效地防止食品安全事件的再次发生。
二、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机制的优化对策
引入新的管理理念,健全管理组织与制度,是高校解决食堂食品安全问题的必由之路。
(一)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组织
为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管理,预防学校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保护师生身体健康,须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食品安全领导小组,进行逐级明确分工,并签署《食品安全保障责任书》,对各层组织的人员配置采取公布岗位标准、自愿报名、群众推荐、组织批准、竞聘上岗的方式。采购供应部、质量监控部、各食堂的经理必须具备2年以上饮食工作经验、丰富的食品安全知识以及商品流通基本常识,有较强的食品安全意识。只有组织健全、分工明确、责任到人,食堂食品安全工作才有了组织保障。
(二)建立健全高校食堂食品安全管理制度
1.严格学校饮食经营准入制度
学校食堂经营部门要建立餐饮经营准入制度。全面审核投资方面的经营管理水平、技术水平、投资能力、资质信誉以及道德素质。从业人员的素质及健康状况并择优选定,坚决杜绝有其他不正之风发生。明确质量要求和处理处罚办法,严把卫生准入关。学校食堂在采购正常使用的主副食品时,必须要到合法的经营单位采购饮食物资。为了体现公平公正对大宗饮食物资要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制度。对零星饮食物资也要实行集中定点采购。选择的定点供货单位及采购品种应报学校后勤管理机构或饮食服务实体等有关部门备案。
2.加强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卫生管理制度建设
食品安全水平的提高需要卫生监督部门、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及消费者等各个方面的密切配合,尤其是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的自律至关重要。为提高全体人员食品安全意识和守法意识,以食品卫生监督量化评分为样本,制定食品安全领导小组工作制度和食物中毒事件应急工作预案,针对性地建立健全各项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操作规范,做到所有部门有制度、所有工序有规范、所有岗位有规定。
3.开展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
食品生产经营人员素质是保证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食品生产人员除应健康状况合格外,更重要的是必须具备相应的食品卫生知识、食品营养知识以及相关法律知识。为使食品从业人员自觉达到食品卫生的良好水平,每年安排食堂全体员工培训,邀请食品卫生专家和卫生监督人员为从业人员讲授食品卫生法规、食品安全基本常识,从思想上牢固树立食品安全意识。
4.全方位开展食品安全自身监查管理
学校食品安全工作责任重大,尤其在高校更为敏感。在制度上着重对各个工序间关连点的控制突出各个工序间关连点的制约关系。采用食品安全保障责任书的形式,分别与供应商、监控部、中心仓库、各伙食单位建立食品安全保障责任关联体系。对食品保管、领料、加工、销售各环节,明确责任和处理权限,列出高额的奖罚措施和责任追究程序,使各个部门、各个环节认真履行验收程序,把制约机制落在实处。健全的管理制度和严格的执行措施,为高校食堂食品安全构筑牢固防线。
参考文献:
[1]李怀,赵万里.中国食品安全规制问题及规制政策转变研究[J].首都经贸大学学报,2010(2).
[2]崔莹.浅谈加强学校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J].中国卫生产业,2012(2).
[3]王晓丹,徐桂花.高校食品安全问题刍议[J].中国食物与营养,2010(2).
篇8
关键词:
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剂;信息不对称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5502
由于食品与人类息息相关,关乎人们的健康和安全,由于近些年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在国际乃至国内都引发了不小的轰动,食品安全事件不断发生,所以,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引发了人们消费心理的不放心,造成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的恐惧,给社会造成恐慌。在国际食品行业中,食品质量受到了国际人们的质疑,不仅国际食品行业受到质疑,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同样也受到消费者的猜疑,我国的食品安全也不容乐观。
1信息不对称视域下食品添加剂使用中存在的问题
食品添加剂对食品产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使用食品添加剂也应有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近几年来,我国食品安全事件不断爆发,接连不断的曝光的苏丹红、孔雀绿、甲醛啤酒、阜阳奶粉事件、四川彭州青泡菜事件、广州毒酒事件、陈化粮事件、三鹿奶粉事件、“果冻”杀人事件、“瘦肉精”中毒事件、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毒猪油事件、“口水油”沸腾鱼事件、三聚氰胺、柠檬黄、工业用滑石粉、吊白块事件等等事件。如此多的事件,令人目瞪口呆,可见,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成了不可忽视的问题。我国由于使用食品添加剂所引发的事件时有发生,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违法行为。
1.1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
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指在食品生产加工过程中所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剂量超出了强制性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所规定能够使用的最大剂量。在食品加工过程中,如果食品添加剂能够按照国家规定的计量进行生产,那么我国的食品绝对是安全的,但是一些企业为了迎合市场的需要,为了谋求更大的利润,超限量的添加食品添加剂。超限量使用防腐剂、漂白剂、甜味剂、着色剂、面粉处理等。另外,还有因为技术不过关而产生的滥用问题。例如,为了使小麦粉看起来更白,在小麦粉中超量使用使过氧化苯甲酰;用于黄花菜加工、漂白、防腐、防霉,焦亚硫酸钠超标量。为了延长其保存期和降低成本,在一些乳饮料、果汁饮料、蜜饯中大量加入防腐剂(苯甲酸)和甜味剂(糖精钠、甜蜜素),人工合成色素等等。
1.2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
所谓超范围使用食品添加剂就是指“超出了强制性国家标准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标准所规定的某种食品中可以使用的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范围。”扩大使用食品添加剂的范围需要经卫生部审批同意,而不少食品加工者没有按要求进行申报,而是随意扩大使用范围。如,葡萄酒不不允许添加香精、甜味剂、色素等,但一些企业在酒精和水中加入香精、甜味剂、色素勾兑出劣质酒并冠以“山葡萄酒”的名称进行销售,以极低的成本牟取暴利。
1.3使用伪劣、过期的食品添加剂
我国已建立了一整套完善的食品添加剂安全性和监督管理评价制度,对各种列入国家标准的食品添加剂均进行了安全性评价。优质合格的食品添加剂在保质期内具有一定的功效,按照标准要求使用的食品添加剂可以提高食品的功能而不危害消费者的健康,但是,使用劣质的、过期的食品添加剂,不仅不能起到应有的功效,反而造成食品有毒有害,危害消费者的健康,损害人体功能,对老人、孕妇、儿童这种免疫力比较低的人群来说,具有相当大的危害。
1.4违法使用非食用原料作为食品添加剂
一些企业为达到提高产量和感官增效等目的,非法使用未经国家批准或被国家禁用的添加剂品种及以非食用化学物质代替食品添加剂。工业化学品不等于食品添加剂,近年来,国家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中,很多严格意义上说并不是使用食品添加剂,而是使用一些工业化学品,不管是轰动一时的苏丹红、浙江金华市查获加工的火腿使用“敌敌畏”,还是瘦肉精、孔雀绿等事件,这些都是非法使用工业化学品多引发的食品安全事件。国家质检总局明确规定,“苏丹红、吊白块、孔雀石绿、瘦肉精、工业用滑石粉等18种材料不得用作材料加工食品。”这些非法行为不但使食品添加剂行业在消费者心中的形象受到极大的冲击,而且损害人们的身体健康,破坏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对于这些非法使用的化学工业品,如果抓到,应该严厉处置。
1.5其他问题
产品标签的标注名称模糊不清,有的标注日期模糊不清,有的标注语言模糊不清,有的在产品部明显的地方用小字标注,有的即使标注了食品添加剂的类型或批号,却不标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有的商家为了迎合消费者的心理,弄虚作假,该标注食品添加剂的却不标注,使消费者误认为该产品不含有任何食品添加剂。更有甚者,一些产品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商家为了谋求利润,在商品上表明“本产品不含任何食品添加剂”等字样,欺骗、隐瞒消费者。这种行为的出现不仅引起消费者对食品添加剂的猜疑,而且也使食品添加剂成为媒体抨击的内容和关注的焦点。
2信息不对称视域下的食品添加剂安全对策
食品添加剂作为食品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既然我们已经无法真正远离它,那么我们就让他健康的发展,我们要最大限度的降低食品添加剂对我们的危害,减少食品安全的不稳定因素,提高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便提高和改善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2.1各职能部门应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
首先,职能部门的监管人员要提高自身的素质,做到不贪污、不受贿,及时学习有关食品添加剂的相关知识,熟悉相关法律法规,食品添加剂的检测手段,食品添加剂的准入制度,食品质量的监督检测。职能监督部门要把工作做到位,不能走马观花,走形式主义,只有监督部门把监督职能做到位,才能使消费者放心食用。同时,被监督企业也要做到自律,企业的自律是食品添加剂问题解决的根本。一些企业为了利润,法律意识淡薄,从而进行违规操作,一些企业不懂的食品添加剂的操作流程以及基本知识,进行违规操作,使食品添加剂得不到很好的监督而导致滥用。因此,职能部门有责任,有义务对企业进行食品添加剂知识的普及以及宣传有关食品添加剂的法律法规。
2.2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起步比较晚,我国有许多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制度赶不上食品添加剂的更新换代的速度,不能适应食品添加剂的发展。因为有关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不完善,所以也很难与国际接轨。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如果很难与国际,那么发展将会举步维艰。许多食品添加剂,在国际上认为是对人身体会造成一定的危害,国际上已经明令禁止,但是由于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卫生标准不完善,国际上命令禁止的食品添加剂,我国仍在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品种不断增加与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卫生标准相对滞后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这种矛盾,许多不法商家见空就钻,生产出一些对人身体有害的食品添加剂。因此政府部门作为人民的代表,应该尽快完善食品添加剂的标准体系。使对人身体有利的食品添加剂普遍试用,哪些危害人身体健康的食品添加剂应立刻淘汰。加强对食品添加剂的立法,对违法生产和使用食品添加剂的企业,进行严厉惩处。总之,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和销售关系到人民群众的饮食安全和身心健康,各职能部门应通力合作,是我国的食品添加剂尽快与国际接轨,是我国食品添加剂的市场向制度化、规范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2.3加大对科技的投入,寻求新型食品添加剂
多功能、无污染,天然营养的食品添加剂是食品添加剂的必然趋势,食品添加剂的生产部门应加大对食品添加剂品种的研发。通过技术创新,开发新型的绿色食品添加剂。开发新型的食品添加剂是对我国食品添加剂行业的一种考验,也会是我国食品添加的质量更上一个台阶。这种考验不仅需要商家对食品添加剂的资金投入,同时也需要科研人员的辛勤劳动。
2.4正确引导认识食品添加剂
加大对食品添加剂生产经营和使用安全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纸、网络和讲座等宣传方式,开展对食品添加剂的知识进行宣传,避免对食品添加剂的错误认识。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提高自己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增强安全意识,在购买时,提高自己对有害食品添加剂的辨别能力,自觉抵制有害食品添加剂的购买。政府、企业、消费者应通力合作,打造良好的食品安全环境。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新食品安全法;检验检疫机构;进出口企业;第三方机构;对策
0 引言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长期以来一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的问题之一,在此背景下,新食品安全法经过三次易稿,已于2015年10月1日正式实施。新食品安全法对旧法进行了大范围的补充和修改,使其覆盖面更广,阐述更深入,违法成本也更高。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一周年来,促进了食品贸易的健康发展,以安全性广受社会各界关注的奶粉为例,2016年上半年进口量同比增长18.54%[1]。然而,新食品安全法在保障食品安全的同时也对食品进出口相关各方提出了新的挑战,如果对新食品安全法学习不深入,理解不全面,势必在执行中产生偏差,无法适应食品安全监管模式转变的新常态。
1 检验检疫机构易进入“越位”和“失位”的误区
1.1 出口食品监管模式亟待调整
近年来,我国出口食品总体质量水平不断提升,基本未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风险。但旧食品安全法第六十八条规定,出口食品由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进行监督、抽检,海关凭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签发的通关证明放行。而新法第九十九条则要求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应当保证其出口食品符合进口国或地区的标准或者合同要求,明确规定了企业对其产品的主体责任。在此大背景下,如果检验检疫人员对新法的理解不到位,就很容易在履职中进入“越位”的误区。以出口食品检验为例,由于企业数量众多,产品种类繁杂,传统的抽样方式容易导致撒芝麻式的走过场、走流程,难以发现企业的质量安全隐患。在这过程中检验检疫机构无形中做了本应由企业质检员完成的工作,既充当了产品合格判定的“裁判员”,又充当了产品生产验收的“运动员”,混淆了企业的主体责任和官方的监管责任。这一监管模式不但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浪费了宝贵的行政资源,而且由于缺乏监管重点,导致无法抓住产生问题的源头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出口产品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隐患。
1.2 进口食品监管重心亟待转变
随着进口食品范围和数量的不断增加,检验检疫机构也面临着极大的挑战。虽然进口食品的监管已一改过去单一的口岸批批检验,取而代之的是风险分析、分类管理等新方法,但由于各地起步时间不一,食品安全监测与风险、危机预警的作用有限,尚不能对进口食品实施有效的监管。新食品安全法第九十五条规定境外发生的食品安全事件可能对我国境内造成影响,或者在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发现严重食品安全问题的,国家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及时采取风险预警或者控制措施。食品安全事故相关信息的监测与风险、危机预警有助于确保对事故的及时识别和有效应对,但目前该预警系统存在信息交流体系不完善,难以保证及时搜取到足够的信息,对于其他地区的食品安全信息获取也有滞后性;同时我国缺乏统一机构对食品安全方面的大量信息进行汇总。我国当前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体系仍然过多注重事件发生后的快速反应,扮演“消防员”的角色,而忽略了对事前的防范,不重视用于发掘突发事件苗头的监测和预警分析手段。
2 企业对新食品安全法重视不足,影响了其生存和发展
2.1 触碰法律红线或使企业面临更加严厉的处罚
与旧法相比,新食品安全法在总则中,明确规定了食品生产经营者对其产品的安全负责,即明确了企业的主体责任,并在之后的章节中对如何履行主体责任作了更加细化的要求,具体包括食品安全管理制度的健全、经营过程的风险控制及食品安全问题的自查和报告。但是,部分食品进出口企业,甚至是规模较大,经营时间较长的企业片面地认为企业长期以来能从小到大不断发展壮大,积累下来的经验准错不了,原先没有书面成文的安全管理体系也照样发展,并理所当然的认为只要把产品卖出去了,就算是“万事大吉”了,万一遇到问题,大不了就罚点钱。
诚然,经验可以让企业在经营中少走弯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而经验也是把双刃剑,因此吃亏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新食品安全法较旧法在民事赔偿、行政处罚乃至刑事处罚方面的力度明显加大,违法生产经营食品的最高可处罚金数额由原先货值的10倍大幅度提高至货值30倍,这一规定明显提高了企业的违法成本,企业可能仅仅因为一次抱有侥幸心理的违法行为而付出破产倒闭的代价,并可能由于被吊销食品生产许可证而导致行业禁入,而相关责任人员甚至面临被追究刑事责任的严重后果。
2.2 管理体系不完善或导致企业无法有效规避风险
随着食品产业的发展,从业企业日渐增多,但部分中小企业由于人员流动性大,同时抱着只顾眼前利益,急功近利的心态,错误的认为建立完善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并不能带来产品销量的增加和企业利润的增长,觉得这是一项无足轻重的工作,认为只要不是为了追求利润而故意违法就不会出什么大问题。新食品安全法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保证食品可追溯。但是,部分企业常常为了应付监管部门的检查而“临时抱佛脚”,做些不完整、无法有效溯源的书面记录,这样的做法不仅将影响其作为产品质量主体的责任担当,同时也给企业生存发展埋下隐患。由于不少食品的供应链涉及种植养殖、食品生产、流通以及最终消费等多个环节,而我国不同地区、不同产业的发展极为不平衡,供应链中的部分环节不可避免以小作坊等为主,存在从业者数量大,素质、道德参差不齐的现状,食品经营者在不知情的状态下发生食品安全问题的风险不容忽视。在此情况下,如果处罚所有食品安全问题时不问青红皂白地搞“一刀切”,势必导致对部分制度规范且经营诚信企业的不公平。因此,新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三十六条新增条款在充分考虑我国食品生产现状的情况下明确规定了食品经营者如果履行了进货查验等义务,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所采购的食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并能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免予处罚。不过,这条新规并不是所有企业的“免死金牌”,如果企业未能在日常经营中未雨绸缪,健全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并完善进出货查验记录,便无法在食品安全问题发生时理清供应链中各个生产环节的责任,准确追溯问题的相关责任方,从而证明其企业自身的行为满足豁免条款,规避相关责任和处罚。
供应链长是进口食品的重要特征,境外出口商和境外生产企业由于未在中国国境内注册登记并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我国的食品安全法对其并无直接的约束力,只能通过对国内的进口商进行规范从而达到监督管理的目的。新食品安全法第九十四条明确规定进口商应当建立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审核制度,审核不合格的,不得进口。发现进口食品不符合我国食品安全国家标准或者有证据证明可能危害人体健康的,进口商应当立即停止进口,并依法召回。然而,目前部分进口商对外商的要求却不明确,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部分进口商管理体系不完善,缺少严格的供货商审核制度;二、部分国人仍存在崇洋的心理,认为国外的食品质量肯定不会出问题;三、部分规模较小的进口商在与大型境外出口商和生产企业的贸易中处于弱势地位,缺少话语权;四、国内和国外的中间商层级较多,且变动较频繁,导致信息沟通不畅。然而,由于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食品安全标准存在部分不一致的地方,符合国外标准的食品未必能达到我国标准的要求,进口商如果对此情况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境外出口商、境外生产企业的制度进行审核,对其产品进行抽查检验,势必因进口产品被退运、销毁或召回而承担不必要的损失。
3 第三方机构的发展潜力与现状间存在矛盾
3.1 新食品安全法实施催生巨大的第三方服务市场
新食品安全法相比旧法更加强调企业对其生产经营产品的主体责任,例如新增条款第四十二条明确要求食品生产经营者建立食品安全追溯体系,并鼓励其采用信息化手段采集、留存生产经营信息。与传统的书面记录台账相比,信息化手段建立的追溯体系能更加快捷、有效的实现食品源头追溯的目的,例如目前比较成熟的超频射频识别技术,便可以在无人工干预的前提下实现从农场到消费者全流程对食品的追踪,有效解决了人为更改记录的漏洞,确保了溯源证据链的真实有效[2]。此外,新增条款第九十二条明确规定进口食品、食品添加剂应当按照检验检疫部门的要求随附合格证明材料,而产品质量、安全卫生相关的检测报告便是其中重要的合格证明材料。但对于绝大多数企业来说,目前的人才结构无法保证其能够独立完成,而政府部门的角色已不再是企业市场行为的直接参与者。同时,随着社会化分工越来越细,将主业之外的业务外包也是企业降低经营成本,提高效益的重要途径,这就给从事食品安全溯源、检测的相关第三方机构提供了巨大的市场。同时,第三方机构拥有专业化的工作人员和高效率的活动方式,是检验检疫机构在监管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源。
3.2 国内第三方机构的优势和局限性
国内第三方机构主要包括体制内机构和体制外机构,两者各有优劣势。我国体制内机构如政府部门下属的事业单位普遍具有熟悉国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优势,出具的报告也容易被相关的政府部门认可,但与以市场模式运作的第三方机构相比,用人体制受到行政管理的限制较多,在人才吸引、培养和激励方面存在一定的制约,普遍存在效率不高的问题。同时,由于体制内机构长期以来大多被动的接受政府机构规定的强制性检验检测业务,并通过政府背景获得部分市场委托检验检测业务,导致其市场开拓的经验和意识弱,缺乏善于市场营销、客户培育、维护的人才。此外,由于此类机构缺乏独立性,导致无法实现与政府的责任分离。相比于体制内机构,体制外机构人才管理机制灵活、效果高、营销服务意识强,同时又具有熟悉国内法律法规和政策的优势;但因缺乏官方背景而导致业务拓展的瓶颈。由于经费方面的原因,部分机构在实际运作中并不能保持绝对的中立[4],其报告是否具有偏向性值得思考。总体而言,我国第三方机构相比于国外起步较晚,规模和技术力量相对较弱,且国外知名的第三方机构已大量涌入并占据了较大的市场份额,这使得本就刚刚起步的国内第三方机构面临更大的挑战。此外,我国尚无在国际上具有较高知名度的第三方机构,其出具的报告在国际贸易中的认可度相对较低,也成为业务发展中的重要制约因素。
4 新食品安全法在食品进出口中存在问题的对策
新食品安全法修改的范围大、内容多,影响面广,重新调整的关系涉及检验检疫机构、进出口企业以及第三方机构等诸多部门。检验检疫机构只有在调整自身监管模式,转变监管重心的同时,切实加强对相关企业和第三方机构的宣传、引导和监督,才能形成推动食品安全的强大合力,具体对策包括以下方面。
4.1 准确“站位”,确保检验检疫工作“到位”而不“越位”
随着食品安全领域上位法―食品安全法的修订,检验检疫人员结合工作实践深入学习新法迫在眉睫,新旧法不同之处更需重点关注,否则按以往的经验办事,必然会发生差错。总理曾经针对政府部门强调“法无授权不可为”。在当前简政放权的大趋势下,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在准确理解法定职权范围的基础上,转变思维方式,变保姆式服务为落实企业主体责任,根据管理、诚信情况对不同的企业实施差异化管理,从而抓住问题的源头和关键,做到有的放矢,扮演好检验检疫机构作为进出口食品合格评判“裁判员”的角色,不做“运动员”,避免“越位”。同时,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及时根据新法转变监管重心,利用信息化技术,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系统,收集评估风险信息,并在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针对可能带来的食品安全隐患做出相应的处置,如风险警示,重新启动风险分析,调整监管方式等,切实将监管重心由事后“亡羊补牢”转移到事前防范[3],做到有的放矢,准确“站位”。当然,职权法定不意味着消极的执法,而对企业的困难不闻不问,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检验检疫机构应当加强对企业的普法宣传,并对法律法规的新增部分和疑难点进行必要的解读,提供适当的无偿咨询服务,但不应插手企业微观层面的具体行为。企业如有进一步的服务需求,可建议其自主寻找市场上具有资质的第三方机构,把检验检疫工作做“到位”。
4.2 坚持监管与引导并重,确保企业履行产品主体责任
新食品安全法实施以来,进出口食品企业违法违规的现象时有发生,检验检疫机构应对其性质进行区分,坚持监管与引导并重,做到宽严相济。对为谋求不正当利益多次违法违规,危害广大人民群众安全健康的恶劣行为,检验检疫部门应当严格按照新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严厉查处,或及时移交具有管理权限的相关部门。而对于大多数因对新法了解不足而产生轻微违法违规行为的企业,检验检疫机构则应将工作的侧重点放在宣传引导上,通过食品安全的相关普法培训,发放宣传材料等形式多样的方式,使其充分认识到在新法颁布实施,食品监管日渐趋严的大背景下,管理规范、品质有保障,品牌知名度高的企业的竞争优势将更加明显,并鼓励其走“以质取胜”的道路,使其由被动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甚至与监管部门玩“猫捉老鼠”把戏转变为主动按照相关规定完善企业溯源管理制度,加强对供货商审核,实现由“要我做”到“我要做”的本质转变,自觉履行其作为产品质量第一责任人应有的责任。
篇10
关键词:食品安全检测;质检问题;解决对策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食品安全直接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随着社会经济市场化的推进,国际贸易频繁化,食品质量安全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不少商家为了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增加低成本化学物质,有些商家甚至使用国家明令禁止的有毒物质,导致许多恶性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严重威胁了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甚至生命。这些现象的出现也反映了我国在食品安全检测体系中存在一些问题。为了保证食品安全,我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必须快速调整,解决在食品生产各个环节中可能出现影响食品安全质量的问题,加强质量检测和监督。本文总结了食品安全检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有关改善现状的对策和建议。
1食品安全检测环节存在的问题
食品检测体系是指执法机构、食品生产加工企业或第三方检测机构以国家现行食品安全标准及该类食品的行业标准为依据,用先进的科学技术作为工具,在科学的条件下对于食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和食品安全进行监测、鉴定、评价的技术体系。由此可知,食品质量是个多环节的系统工程,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食品的安全。下面主要论述食品安全检测中出现的问题。
1.1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落后
虽然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已经意识到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并且强调科研技术对食品安全的支撑作用,以及先进科学仪器设备对食品安全检测的重要性,但由于食品加工制造企业的资金问题或者为了私利,并没有引进先进的检测技术,而是仍延用陈旧的检测设备,致使无法进行有效的检测,无法保障食品的安全质量。检测机构也没有对新检测技术的研发投入更多多精力,所以导致目前我国的食品安全检测手段并不理想。
1.2食品安全检测标准体系不完备
首先,我国食品安全方面的法律体系还不健全,较外国相比惩罚力度不够,一些企业为了自己盈利不惜违反法律,并且我国现行的食品安全检测标准都是各类食品的行业标准,不仅不能涵盖所有食品行业,还缺乏相应的国家标准的支撑。同时,由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有的食品有两套执行标准,统一性较差,不能提高食品安全检测的操作性。同时现有的标准都比较落后,不能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没有起到保证食品的质量安全的作用[1]。
1.3食品检测机构的设置问题
食品检测工作要经历从原材料到批量生产加工再到人们餐桌,这是个历时长,且繁复的工作,应有完备的机构设置进行支撑。虽然如今我国逐步形成由多个部门对食品生产各个环节进行安全质量检测的系统雏形,但有的检测机构重复设置甚至有的机构只是简单的复制,造成监管责任不明确,并且浪费检测资源、资金和人力,影响了食品质量安全的检测技术的提升[2]。目前来看,我国政府对整个机构的各方面投入和管理还是欠缺的,距离完备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机构体系还有一段距离。
2食品安全质量检测的对策
2.1及时更新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和设备
目前,我国的食品加工产业中相关企业虽数量众多,但极为分散且都不具备相当规模,从业者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企业法人及管理者的自律意识和法律意识薄弱,因此政府应当在相应的统筹监督管理中加大经费投入,提高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机构的技术水平和人员素质,并且积极引入或自行创新发明新的可靠的检测设备,取代陈旧不达标的检测仪器,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安排尽量全面的检测项目,逐步完成全方位,高技术含量的食品安全质量检测体系。
2.2健全食品安全质量检测标准
国家食品安全部门应该加强对食品安全质量标准的重视,并且完善相应的检测和评价体系,从标准的完善来达到提升食品安全水平的目的。为了加强对食品生产每个环节的把控,全方位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应该制定统一的国家标准,对现行标准进行优化,并加以创新,适应时展的要求,有针对性并且覆盖食品加工生产各个环节,从而保证食品安全检测更加高效、高质。同时还要加大对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化的研究力度,加快食品认证体系的建设,从更多方面保证食品的安全质量。
2.3完善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建设
我国目前食品检测部门的设立要进行有效调整,撤除冗余的检测部门,实现部门管理的精优化,排出责任重叠导致办事效率低的问题,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提高部门检测水平。我们不仅要在现有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基础上合理整合,优化资源配置,还要鼓励第三方食品安全检测机构的发展,政府应该完善对其的监管政策,并适当放开其权限,提升其公信力,共同服务于人们和社会。
作者:王金梅 单位:赤峰市产品质量计量检测所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