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的总结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5:2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的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环境保护的总结

篇1

一、创建工作进展情况

根据甘肃省城市卫生检查评比标准及《平凉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工作总体方案》的要求,我们在认真学习、领会精神的基础上,经过自上而下,又从下而上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了《平凉市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宣传与健康教育工作实施方案》,成立了宣传与健康教育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了宣传、卫生、社保、教育、社区等部门的责任领导,明确了市健教所全体人员指导、督查面上的工作责任人。根据工作需要制定了宣传与健教工作行时历。将总体方案中健康教育网络、社区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教育、医院健康教育、行业健康教育、大众传媒健康教育、控烟健康教育等几个方面,逐项提出了落实措施和实施步骤,明确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靠实了工作责任,确保了各项创建任务的落实。七、八、九月份以来,我们严格按照创建标准,查漏补缺,落实措施,加快了创建进度,通过自查验收,自查评分为17.5分。

二、主要做法与成效

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大大促进了健康教育深入开展,在我市开展的创建卫生城市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市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领导重视,加快健教网络建设。自创建卫生城市活动开展以来,我市各级领导非常重视健康教育工作,成立市、区健康教育所、专门机构配备了专业人员,市政府、市卫生局、爱卫会多次召开健教工作专题会议讨论健康教育,制定了健康教育长远规划。经常检查、指导健康教育工作。

2、社区健教进一步加强,市民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近年来以创建卫生城市为契机,把提高市民的卫生意识放到了社区。办事处、社区各单位都建立了健教领导机构,配备了专兼职工作人员,工作有计划,据不完全统计,社区开展健教宣传14次,受教育23000人(次),发放宣传资料37500份,悬挂健教创建横幅56幅,有宣传阵地10个,举办专栏68期,

3、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向正规化系统化转变。市教育局为抓好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建立领导机构,召开了市直学校及崆峒区教育局动员会,市教育局、市卫生局、市监督所、市健教所领导分别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拉开了创卫学校健康教育的序幕,加大了健教工作力度,为了使健康教育工作落到实处,责任到人。市教育局与区教育局、市直各学校,签定了责任书,靠实了工作,并先后2次对学校健康教育进行了督查。市区教育局对学校健康教育评价进行了通报,按原国家教委“教育行政部门健康教育评价表”,对城区各学校进行了评估、汇总。各项指标中选项为“A”的学校分别达到80%,中、小学健康教育开课率达100%,有教案、计划和总结,各项档案资料齐全。

4、医院健康教育向多元化发展。创建卫生城市以来,医院健康教育有长足发展,改变过去重治轻防的被动局面。一是门诊、住院部有宣传阵地,市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为省级培训地基,对医务人员进行健康教育培训,对住院病人进行入、住、出院全程健康教育。近年来共举办宣传专栏72次,对医务人员进行健教培训14期,2000人(次);住院病人健康教育7200人:开办“孕妇学校”173次,受教育孕妇800人(次),在社区开展健教宣传12次,发放资料7.5万份,义诊、咨询人数25000(次)。

5、行业健教有了新的突破。按照省级卫生城市标准对行业健教工作提出了针对行业特点,对职工进行相关职业卫生教育,环保教育、安全生产教育、女工保健教育,这项工作先后在市区的新世纪商厦、新世纪超市、世纪金鼎商厦、红峰厂、虹光厂、146队、崆峒水泥厂、平凉电厂等企业开展,逐步向全市所有企业推广,近年来培训职工2900人(次)。

6、大众传媒健康教育先行,创卫工作掀。充分发挥了新闻媒体在创建卫生城市中的先锋作用。

①平凉日报、平凉市、区电视台、平凉电台等新闻媒体对创建宣传进行全程报道,对开展创建省级卫生城市大造宣传舆论活动,大造声势,使创卫工作家喻户晓,人人皆知。有力地促进创卫活动的开展;②市健教所通过市政府信息办从移动电话发送创卫信息,提高市民对创卫的知晓率;③市健教所对新闻单位提供录相带20盘,录音带8盘,各种健教稿件98件(篇),有力地保证了有传播材料播放,促进了亿万农民健康促进行动的开展;④近年来市区新闻媒体共播出亿万农民健教专题节目684节(次)。

7、控烟健康教育法制化。1998年区政府印发了《关于在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决定》和《平凉市创建无烟草广告城市承诺报告》,把控烟工作推向了法制化轨道。

①市工商局、烟草局消除了市区范围内烟草广告。②市、区健教所和卫生有关单位结合世界无烟日向群众普及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教育活动18次,发放控烟的宣传资料10.5万份,受教育16万人(次),发放控烟、禁烟标语240张。③市电视台、平凉日报积极配合进行控烟宣传报道。④各学校非常重视控烟工作,开展了无吸烟学校、单位的评选活动,已有无吸烟先进单位25个。⑤车站、影剧院等公共场所设立了禁烟标志,并实行戒烟。

通过以上情况总结,可以看出,宣传与健康教育工作在创建省级卫生城市活动中做了一定的工作,但还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行业健康教育企业只重视经济效益,不重视健康教育。

2、中央、省驻平单位,地方督导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篇2

关键词: 农作物 秸秆 综合利用 技术措施

早在1999年,为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问题,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就了《秸秆焚烧和综合利用管理办法》,同时在农业部等部门统一组织下,各级农机部门大力推广秸秆还田技术、青贮氨化技术、秸秆加工颗粒饲料技术等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均取得了较好效果,保护了生态环境。

1.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1.1利用秸秆的肥料价值,推广其还田技术。

农作物秸秆还田是补充和平衡土壤养分,改良土壤的有效方法,是高产田建设的基本措施之一。

目前,秸秆还田技术包括:①秸秆覆盖或粉碎直接还田技术,适用于玉米、小麦产区。②利用高温发酵原理进行秸秆堆沤还田技术。③利用催腐剂快速腐熟秸秆还田技术。④将农作物秸秆加入一定比例的水和微生物菌种、催化剂等原料发酵的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

1.2利用秸秆的饲料价值,发展饲养业。

可以把秸秆做成饲料,喂养牛、马、羊等大牲畜。把秸秆做成饲料主要包括通过青贮、微贮、揉搓、丝化、压块等处理方式,把秸秆转化为适合喂养牲畜的饲料。把秸秆放到储藏窖中进行封闭的发酵处理,经过一系列的物理、化学的发酵过程,秸秆变成有机饲料,营养丰富,尤其适合大牲畜的喂养。大牲畜的粪便还能用做肥料,经过这样的循环,使得秸秆变废为宝,净化了环境,也有了经济效益。

1.3利用秸秆的燃料价值,改善农村能源环境。

农作物秸秆能源转化的主要方式是秸秆气化。秸秆气化就是以秸秆为主要原料,经微生物发酵作用生产沼气和有机肥料的技术。该技术充分利用稻草、玉米等秸秆原料,有效解决了沼气推广过程中原料不足的问题,秸秆气化的目标是建立农村生活用集中供气系统。

农作物秸秆能源转化技术除了秸秆沼气(生物气化)外,还有秸秆固化成型燃料、秸秆热解气化、直燃发电和秸秆干馏等方式。

2.提高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水平需采取的措施和建议

2.1加强组织领导。

秸秆的综合利用问题是一个重要问题,因为这一是关系到环境污染问题,二是关系到经济效益问题。关于环境污染问题,每到秋季农户收割季节,田间地头、农村县、乡、村三级地区都在大量自己焚烧秸秆,弄得乌烟瘴气、烟气熏天,给人们的生命健康造成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尤其是在大气循环不利的天气条件下,雾霾天气持续存在,几天、几星期甚至几月的污染环境,人们对此深恶痛绝。因此,各级政府部门一定要行动起来,加强管理,指导农户科学合理地处理秸秆,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利用秸秆的好的措施和方案。在此过程中,要责任到人,分片分户管理,和职能部门人员的业绩挂钩,实行问责制,“督促千次不如问责一次”,只有落实到人,才有可能解决这个问题。

2.2学习国内外先进技术,加强技术研发和推广。

在秸秆利用方面,一定要学习新的技术和方法,掌握国内外先进技术。通过交流访问等方式走出去,到发达国家看一看、学一学。学技术原理,同时要购买一些先进设备、化学原料、药品甚至是一些益生菌苗等。引进一些先进设备、生产流水线及机械设备,并对基层服务组织进行培训、引导,使他们尽快熟悉并使用这些先进的技术,转化秸秆的使用价值,产生经济效益,同时保护环境,避免环境污染的发生。建立一批具有代表性的农作物秸秆加工企业,以便逐步形成区域化、专业化和产业化的格局。

2.3加强宣传教育,增加农民环保意识。

通过各种形式,大力宣传秸秆综合利用对促进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农民增收等方面的重要意义,采取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贴近生活的形式,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舆论引导和监督作用。大力普及相关知识和技术,宣传国家有关政策、法规,树立一些好的典型,在技术上指导群众,要起到模范带头作用,让农民得到经济上的甜头。

参考文献:

[1]曹稳根,高贵珍,方雪梅,钱玉梅,张兴桃,段红,王海潮.我国农作物秸秆资源及其利用现状[J].宿州学院学报,2007,06:110-112,126.

[2]朱立志,冯伟,邱君.秸秆产业的国外经验与中国的发展路径[J].世界农业,2013,03:114-117.

[3]杨战宏,师惠叶.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新技术的现状及建议[J].农业工程,2013,02:38-39.

[4]孙建鸿,石祖梁.我国乡镇秸秆资源化利用案例比较分析[J].农业工程技术(新能源产业),2014,11:14-21.

[5]郭玄,佟启玉.黑龙江垦区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评估报告[J].现代化农业,2015,02:42-44.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问题;对策

一、前言

1.研究的背景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进步,越来越多的人都关注经济发展,这也使得他们忽视了对环境的保护。而且,经济的发展促使企业的生产也在不断的扩大经营,这就加大了破坏生态环境的力度,从而使得生态环境无法满足人民生活以及发展的需要。又因为生态环境对于人类的生活也具有重要的影响,一旦生态环境遭到了破坏,不仅无法为动物提供和谐美丽的家园,同时也破坏了人类身心健康发展。尤其是在企业高速发展时,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这就破坏了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开展本文研究的目的就是希望通过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研究,找出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存在的问题,并且通过及时的解决存在的问题,进一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这也是为了给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更加美丽的家园,同时也是为了我国可持续发展建设。对经济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的研究也可以促进让人们更加重视环境保护,并且也让企业认识到自己的发展不能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从而促进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相协调。

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1.对动物和人类

生态环境保护可以为动物和人类提供一个和谐美丽的生活家园,这也可以促进人民身心健康。和谐美丽的环境不仅可以愉悦身心,同时也可以激起人民对它的保护欲。美丽的环境需要大家共同创造,也需要大家共同维持。生态环境的保护可以更好的促进环境的建设,并且可以让动物能够拥有一个干净的生态环境已供它们生活下去。而且,地球是人类的家园,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地球的寿命,从而给人类提供一个更好的生活以及精神归宿。

2.对社会

企业在发展中有可能会向河里排放污水,或者是砍伐树木,也有可能会向空气中排放污染物,这样一来就会使得企业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为代价来进行经济发展。如果企业一味地破坏生态环境,那么就会使得社会经济发展也受到了破坏,也会打破大自然的平衡。所以,这也需要国家制定生态环境保护制度,让企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能注意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这样企业可以认识到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责任,并且尽全力去补救企业对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这不仅仅是对社会的负责,也是对人类的负责。

三、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

1.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由于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无法更好的完善。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如果企业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那么他们就会你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企业的经济,这样就严重损坏社会效益。而且,又因为人们缺乏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在平时的生活过程中不会对生态环境加以保护,这样也不利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当然,这样也不利于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建设与完善。

2.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由于缺乏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这也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不合理。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专业性,那么他就无法根据生态环境保护知识进行合理的规划,并且对突发状况也无法更好的解决,这就严重的影响了生态环境保护的发展。与此同时,由于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缺乏素质和责任心,这会使得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缺乏工作热情和细心,并且不会全身心地投入到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建设,这样就给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制度的完善带来阻碍作用,这样也就自己阻碍了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建设。

四、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1.增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

要想更好地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就需要增强企业和人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我国生态环境部门可以通过宣传、游行、讲解等方式来让更多的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我国的生态环境部门还可以通过开展生态环境保护课程的方式来增强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良好的意识是行动的前提,只有具备了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才能激发人们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欲望,从而付诸于行动,以此来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

2.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

要想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的可持续发展,那就需要培养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生态环境部门在聘请生态环境保护人员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具有专业性知识的人员,并且对于在岗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进行专业性知识的培训。并且通过绩效考核制度、奖惩制度、激励制度来激发生态环境保护人员专业性课程的培训热情。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可以更好地促进生态环境保护制度都完善,同时,专业的生态环境保护人员还可以根据现存的问题进行及时的解决,从而促进生态环境保护。

五、总结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企业和人民都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这就不利于我国可持续发展。所以,要想保护生态环境,为人类提供一个干净而舒适的生活环境,那就需要能够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当然这也是促进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虽然我国生态环境保护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我国的有关人士还在不断地探索与完善,这对于我国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庆礼.中国生态环境现状可是续发展[M].生态环境资源管理,1995.

[2]林迎星.可是续发展中国生态环境发展的一个现实话题[M].世界生态环境研究,2000.

[3]赵景柱.可持续发展概念的系统分析[M].生态学报,1999.

[4]徐中民.可持续发展定量指标体系的分类和评价[M].西北师范大学学报,2000.

篇4

为了贯彻全国、全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精神,以切实改善环境质量为目的,实现对市政府、对国家环保总局的承诺,进一步加强我公司环境保护工作,实现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按照《环境保护法》地方政府对辖区环境保护工作负总责的要求,本着“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制订环保责任书,由生产车间负责人与单位签订。

员工工作期间,公司提供必要的服务:

一、 公司提供环境保护咨询服务,及时传达上级有关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及会议精神,作好环境保护监督工作。

二、 公司负责组织环境保护的培训教育工作,努力提高全体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检查落实有关环境保护的硬件设施,如建设和完善企业环境污染治理设施。

三、 公司制定与环境保护相适应的规章制度,提供必要的资金等保证规章制度的正常运行。

车间负责人在职期间应该作好以下工作:

一、 车间负责人必须认真执行上级和公司制定的环境保护规章制度,落实责任,提高员工的环境保护意识,对本部门的环保等全面负责。

二、 积极参加公司的各项环境保护活动、会议和环境检查。定期作出环境方面的检查计划,发现问题及时向公司领导汇报,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事态扩大。

三、 加强对环境的监测,对有关化学品必须有专人负责看管、使用,按照规定存放,作好记录。

四、 负责组织新员工、复工、换工种人员的环境保护教育,指引、教育工人遵守安全操作规程和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作到“三不伤害”(即不伤害他人、不伤害自己、不被人伤害)

五、 严禁玩忽职守,对工作不负责,发现问题视情节轻重,除经济外,

严重的直接追究相关刑事责任。

年终公司对车间(部门)按照相关条款进行检查、考核、评比、总结。一年中对在环境保护方面有突出表现的部门(员工)进行表彰奖励;存在问题的部门(员工)则取消有关奖励。

以上责任状一式贰份,有效期一年,双方各执壹份。

篇5

关键词:旅游环境保护;旅游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对策

中图分类号:D922.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5-0191-03

一、研究综述

(一)旅游环境保护研究综述

旅游环境保护的相关研究主要针对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设施建设及游客行为等问题展开。李健(2006)、赵慧丽(2010)分别针对旅游环境承载力、农村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草原生态旅游的开发在生态环境领域展开研究。姜明星(2012)、陈娟(2011)分别针对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旅游水域环境、海岛旅游开发在旅游资源领域进行了研究。黄家玲(2011)、范钧(2014)分别针对旅游者生态意识、游客环境责任行为的影响因素、构建游客管理体系三方面展开研究。陈觉(2013)、Hielke(2007)分别针对景区前后台环境污染问题、景区交通设施的影响、旅游区饭店设施的环境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旅游法律法规研究综述

旅游法律法规的相关研究主要体现在资源保护法、旅游立法、法规内容及执行效能几个方面。章尚正(2010)对于如何完善旅游资源环境保护法进行了探讨。刘海洋(2005)、张补宏(2008)分别针对立法缺失、立法创新及立法体系的构建展开研究。彭荣胜(2012)、牛婷(2010)分别针对法规内容不完备、法律责任规定不具体等问题展开研究。胡抚生(2012)对地方水资源法规执行效能、旅游综合执法的体制机制及面临的问题进行了研究。

(三)总结评论

综上所述,在旅游法律法规领域的研究多从立法模式、法规内容及执行效能等角度展开,把旅游法规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分析,未能将旅游环境保护法规分离出来研究。本文将把这两个独立的领域结合,从旅游环境保护视角出发来探讨旅游法律法规在环保法规内容及执法与监督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据此展开对策研究。

二、不同位阶法律法规关于旅游环境保护规定的现状

《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海洋环境保护法》四部高位阶法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都接近50%,对旅游设施、资源及游客的规定较多。各条例关于环境保护规定所占比重较少,四川和北京对旅游资源保护的规定较多,浙江省侧重于旅游设施的环境保护,各地方性法规对旅游者的环保行为及活动做出的规定偏少。由此可见,不同区域对旅游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是有差别的,国家级法规和地方法规在旅游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三、不同位阶法律法规关于旅游环境保护规定存在的问题

(一)旅游环境保护法规内容较为单薄、指导性和操作性不强

在旅游产业范围内,国家级法规及地方性法规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相对较少。《旅游法》《城市规划法》《自然保护区条例》及《绿色饭店标准》等关于环境保护的规定总体比重较小。其中各省旅游条例关于环境保护的内容分别只占7%左右。各部法律法规关于旅游资源、设施的规定较多,关于旅游者的活动行为规定处于淡化状态。其中《旅游法》在旅游设施、资源及旅游者三方面的环境保护规定总和约为7%,其中环保设施要求占1.8%,资源保护和游客行为规范分别为2.7%左右。由此可见,《旅游法》在环境保护方面的规定不能够有效凸显环境保护在旅游发展中的重要地位。

(二)旅游法规内容与时代脱节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很多全新的情况对旅游环境设施、资源保护等法律的执行提出挑战。一是新兴旅游产品的出现,例如“智慧旅游、低碳旅游”的兴起等一些新项目建设及管理成为环境保护的重要内容,但是相关景区条例却缺少与之对应的条款。针对这种执法“瓶颈”政府部门还没有对相关景区制定相应的法律条款。二是新技术的出现,如《水污染防治法》虽然已经对水资源环保设施做出详尽的规定,但是已应用于世的新技术设备和产品却与相关条款不协调,从而导致一些地方或景区的环境污染加重。法规滞后性会带来负面的联动效应,在执法过程中造成无法可依的现象。

(三)地方法规与国家级法规缺乏有效衔接

我国已建立一个完整的法律体系,国家级法规在内容上不可能对各个行业规范面面俱到,也不可能要求每个行业建立相应的法律体系。因此,各地方政府部门需要在国家出台的相关法规基础上做好地方法规的调整与完善,使之与高位阶法有效衔接。《旅游法》作为旅游产业的高位阶法,提出了对旅游环境依法保护的原则和总体要求,对各旅游法规之间的衔接做出原则性规定,指导各地方法规的修订与完善。然而,在地方性法规中,除《云南省旅游条例》针对《旅游法》做出修订并与之衔接外,其他省市尚没有对各地方旅游条例进行修订以适应旅游法。

四、完善旅游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对策

(一)增加旅游环境保护法规内容

旅游法并没有涉猎过多的旅游资源保护,而是将低位阶法没有涉猎的、有旅游特点的问题进行规范,同时环境保护领域的法律一样可以适用于旅游资源的保护。然而众多低位阶法淡化环境保护的情况普遍存在,对于这些法律规定淡化环境保护的情况,相关环保部门和旅游部门需要重新审视由国家到地方的各级法规关于环境保护的相关条款,适当地增加和调整法律法规内容或制定新的法规政策,强调环境保护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二)旅游环境保护法规内容应与时俱进

作为旅游立法机构,应依据旅游行业的动态性,适时出台新的旅游法规,修订已颁布的旅游法规,有效地克服法律的滞后性。相关旅游法规需增加“低碳旅游、智慧旅游”等内容,强化对旅游环境的保护。针对发展低碳旅游、智慧旅游的景区,主管部门应当联合环保部门共同协商制定专门的法规或者在原有法规基础上增加相关环境保护内容。随着旅游的发展,游客更加倾向于乡村游、古镇游,因此旅游部门应当对法规进行更新、调整,克服“重城不重乡”倾向。

(三)加强地方性法规与国家级法规的衔接

不同位阶相关法规之间有效的衔接是实施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的必要条件。例如法律规定风景名胜区和文物景观的管理权分别归属于建设部门和文物部门,如果《旅游法》规定风景名胜区的管理权归属于旅游部门,必然引起与现行法律的冲突。《云南省旅游条例》作为《旅游法》实施后首部与之衔接的地方性旅游法规,对于上位法没有明确规定的,设置了相应的法律责任,强化了法规的可操作性。各地方旅游主管部门有义务对本地方法规进行修订,使高位阶法与低位阶法在内容有效对接,从而实现地方法规对国家级法规的技术支持。

五、结论

为了更好地落实对地文、水域、生物、和人文景观等旅游资源环境的保护,本文通过对我国旅游法律法规中关于资源保护、设施建设及游客行为等相关条款的研究梳理,认为旅游法律法规在相关环境保护内容及执行与监督方面仍存在一定的不足。国家或地方有关部门在旅游法规环境保护内容方面应该加大环境保护内容的比重,及时更新相关条款,突出地方环境保护特色,增强法规强制性,提高高位阶法与低位阶法的衔接度。完善相关旅游法律法规,把旅游环境保护工作纳入法制化轨道,使旅游环境保护由末端治理转化为源头控制,从而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健,钟永德,等.国内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2006,(9):141-146.

[2] 赵慧丽.黄山市黄山区农村发展旅游业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博弈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21):511-513.

[3] 姜明星.旅游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研究[J].生态环境保护,2012,(4):94-95.

[4] 陈娟,王风维,刘阳.中国海岛旅游开发中的环境问题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35):58-60.

[5] 黄家玲,徐红罡.基于社会属性和旅游经历的旅游者生态意识研究――以海南旅游者为例[J].旅游科学,2011,(25):46-54.

[6] 范钧,邱宏亮,吴雪飞.旅游地意象地方依恋与旅游者环境责任行为――以浙江省旅游度假区为例[J].旅游学刊,2014,(29):55-66.

[7] 陈觉,罗湘琦.前后台结构视角下的旅游区环境问题研究[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3,(11):53-62.

[8] Hielke D.Regnerus’Raoul Beunen’Catharinus F.Jaarsma.Recreational traffic management:The relations between research and im-plementation[J].Transport Policy,2007,(14):258-267.

[9] 章尚正,童伟.论地方旅游资源保护法规的贡献与完善[J].滁州学院学报,2010,(12):1-5.

[10] 刘海洋.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中的法律调整[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4):49-51.

[11] 张补宏.构建和完善我国旅游立法体系的若干探讨[J].广东商学院学报,2008,(6):73-77.

[12] 彭荣胜.旅游产业发展与生物多样性保护协调发展路径研究[J].理论与改革,2012,(1):149-151.

[13] 胡抚生.旅游综合执法的发展及体制机制研究[J].中国商贸,2012,(6):146-147.

篇6

根据省市相关文件精神,为隆重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当前环保工作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提高全县各族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我局在六·五世界环境日期间,紧紧围绕“传播低碳知识、倡导绿色生活”这一主题组织开展了系列宣传教育活动,现将宣传活动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精心组织

我局把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活动当作全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的重点,对此次宣传活动高度重视,局领导亲自参与,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会议,成立了“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工作领导小组”,并专题研究活动方案,把工作落实到个人,做到早计划、早安排。

二、形势多样,广泛宣传

为扩大宣传面,我局选在人流量较大的街天开展六·五宣传活动,6月4日上午我局在城南路农贸市场门口开展宣传活动,我局在家的工作人员共12人全部参加活动,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环保宣传,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一)张贴环保宣传标语

为加强六·五世界环境日宣传造势,我局在宣传地点张贴了一条环保宣传标语,努力营造浓厚的环境保护宣传氛围。

(二)设立环保法律咨询台

我局在宣传点设立了一个环保法律咨询台,共有10余人次进行咨询。我局工作人员均针对不同问题进行认真解答,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疑难问题。

(三)展出环保宣传展板、发放环保宣传资料

在此次宣传活动中,我局从污染防治、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开展宣传,大力推广太阳能、节能灯等新技术、新材料,促进垃圾的分类回收处理,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尤其是农村居民的节能环保意识,努力践行可持续发展之路。共展出宣传展板7块,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发放环保袋100个,公众参与人数达1000余人,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四)认真组织开展“禁噪”工作,确保中高考顺利进行

篇7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学 环境保护教育 意义 途径

高中地理是高中时期的一门重要课程,高中地理的教学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一定的地理知识去应对即将到来的高考,也是为了能够给学生树立一些正确的观念,比如说保护环境、节约用水。很多老师早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都会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但也有一些老师还没有意识到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和途径,那么,到底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渗透环境保护教育有什么样的意义呢?老师又该怎样在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呢?我想来谈一谈我的看法。

一、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意义

1.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们都知道现在全球环境都在朝着不好的方向发展,高中地理课本上的全球变暖、土地荒漠化、厄尔尼诺现象都是环境恶化的表现,在这个时代,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让每个人都可以为环保事业贡献一份力量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其实是时代的要求,也是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要求,现在提倡可持续发展就要求我们要在发展的过程中注意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2.是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的主要途径

高中时期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重要时期,也是帮助学生养成好的生活习惯,高中的地理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开展环保教育可以给学生普及环境保护的基本理论知识,让学生对环境保护有基本的了解,也让学生意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从而积极地投入到环境保护教育中来,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参与到环境保护的实践活动中,比如说,在植树节号召学生一起植树造林。

3.是帮助学生提高地理成绩的重要途径

《环境保护》是高中地理的一门选修课程,这门课程的学习也关乎学生的学习成绩,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本书上的知识点,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给学生普及一些知识,老师在讲到工业废水的排放使得水生植物和鱼类死亡的时候就可以告诉学生环境的污染和防治措施,帮助学生掌握地理知识,提高地理成绩。

二、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主要途径

1.通过一些环境活动来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发现一个现象,给学生灌输很多的理论知识是没有用的,必须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理论知识,在高中地理环境保护教学过程中,要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实践活动,可以是一些问卷调查活动,也可以是实地考察,还可以动手操作,这些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对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说,老师在教学《环境污染和防治》这一节的内容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做一个实地考察,就考察一条污染很严重的河流的相关情况,内容包括这条河流污染前后的对比状况、河流的污染源、河流污染后产生的影响、怎样改变河流污染的现状等等,让学生通过这个实地考察认识到河流污染的原因和危害,从而采取相关的行为防止河流污染。

2.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渗透环境保护教育

提问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式,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也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老师可以给学生提出一些具有思考性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收集各种资料,来解答这些问题,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学生学习了很多的理论知识,扩大了自己的知识面,也开阔了自己的眼界,而且老师提问后学生自己收集资料解答问题的过程也是一个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主学习能力,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

3.让学生参与到环保活动中来

进行环保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并将这种环保意识化为保护环境的具体行为,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注意号召学生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力的小事来保护环境,比如说,让学生不要随手乱扔垃圾,一定要把垃圾扔进垃圾箱内,而且还要注意对垃圾的分类,遇到一些危害环境的行为也要敢于制止,在看到有人在旅游景点到处乱写乱画的时候,要劝服他们,老师也要在班级开展一些环境保护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谈一谈自己关于保护环境的感想,还可以开展一些环境保护主题的讲座,告诉学生一些环境保护的相关情况。

结束语

在高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是提高学生的地理成绩、帮助学生树立环境保护意识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老师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注重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进行环境保护教育,让学生从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

【参考文献】

[1] 郭红萍. 在高中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保护教育的探讨[J]. 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02.

篇8

王挺(1994―),男,浙江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研究方向:科学教育。

徐菁菁(1993―),女,浙江人温州人,浙江师范大学生化学院,研究方向:生物科学。

摘 要:近年来,连续不断的雾霾天气让民众叫苦不迭,然而人们在欢度佳节时燃放烟花爆竹产生的PM2.5及其他污染与雾霾相叠加,会产生更加重的污染。本文通过分析总结了现今传统民俗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的问题和矛盾,并探究如何平衡传统年俗与环境保护的一系列措施。

关键词:烟花爆竹;PM2.5;影响;措施

中图分类号:DF4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3)07-0000-01

一、背景

近年来,空气质量状况每况愈下。特别是长时间、大范围的雾霾天气污染使公众将环保问题再一次推到了风口浪尖上。虽然春节燃放烟花爆竹是千百年来的传统习俗,但是燃放所产生的PM2.5对本就不堪重负的环境来说更是雪上加霜。因此,在传统民俗与环境保护相冲突的情况下,积极寻找平衡两者的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立足当前大气环境现状,结合相关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各界的激烈讨论,我们进行了本次调研活动。

二、春节燃放烟花爆竹与环境保护的现状分析

(一)春节燃放烟花爆竹的地位及影响

燃放烟花爆竹作为一项民俗文化,传承近千年之久,必然有其深刻的内涵。其一, 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包含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基础。首先,爆竹声具有辞旧迎新的意义。其次,爆竹具有庆贺的意义。另外在传统文化意义上爆竹声表达了人民对新一年家庭成员身体健康、万事如意的美好期待。其二,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有着深厚的民族心理基础。

(二)燃放烟花爆竹中存在的问题

其一是环境问题,春节期间大量、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导致pm2.5持续爆表会使空气质量急剧恶化。此外,燃放烟花爆竹还会产生的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二氧化氮等有毒气体。其二是噪声问题,高强度的噪音对患有脑血管、心脏病等疾病的病人来说的危害十分严重[1]。其三是安全隐患,燃放烟花爆竹很容易引起火灾和伤人事故,建筑越来越高,人口相对密集,高空烟花等的燃放极易引发火灾,直接危害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其四是垃圾遗留问题,燃放烟花爆竹还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

(三)人们对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不够

虽然调查发现有关环境保护的讨论已然对对公众选择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还不够普遍和深刻。从调查结果看一部分人还缺乏相应的社会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此外,其它的社会力量也没有很好地承担起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而平时政府相关部门存在好大喜功,注重经济忽略环保的现象,在关于保护环境的相关政策的执法力度不够严格。而且学校等相关社会机构并未及时深入贯彻环保知识。

(四)非法烟花仍在销售,先进的环保烟花技术难以推广

烟花专营企业在保护城市环境的过程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烟花专营企业更重视功利,忽略了劣质烟花爆竹的燃放对环境的破坏。另外,由于环保型的烟花的声、光、烟等效果比不上传统的内筒型组合烟花,不受消费者的认可等原因也阻碍了环保烟花技术的推广和发展。

三、传统年俗与环境保护的平衡方法调查建议

(一)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建立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政府应通过一系列改革以完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

(1)各地完成在本辖区内环境空气质量检测能力建设方案

(2)加大保障资金投入,将环境空气质量检测能力建设和运行保障费用纳入各级公共财政预算

(3)加强培训,制定监测人才培养计划,为科学检测环境空气质量提供人才保障

(4)定期评估和考核,向社会公布实施情况。各地应加强监督检查,建立项目实施定期调度机制,及时掌握情况,严格考核验收。

同时,要以建设先进的环境空气质量监测预警体系为目标,整合国家大气背景监测网、农村监测网、酸沉降监测网、沙尘天气对大气环境影响监测网、温室气体试验监测等信息资源,增加监测指标,建立健全统一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点位管理制度,完善空气质量评价技术方法与信息机制。从而建成布局合理、覆盖全面、功能齐全、指标完整、运行高效的国家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网络。

(二)公开环境信息,引导公众行为

政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做好环境信息公开工作:

(1)通过专业气象台向公众“烟花爆竹燃放气象指数”,并在有雾霾等污染的天气里建议市民减少燃放烟花爆竹;

(2)通过微博、短信等多种手段,实时节日期间的空气质量信息;

(3)利用政府信息公开网站进行信息公开;

(4)积极回复解决群众关于空气质量的问题及投诉;

(5)建立“禁放鞭炮自律联盟”,利用社会的力量来引导公民行动;

当公众真正了解了环境的现实状况,也就有了主动参与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识。以此来建立起政府主动公开环境信息,引导公众行为,百姓积极参与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三)完善“禁放令”或加收燃放税

一方面,政府可以考虑对“禁放令”进行完善,从而达到“禁”与“放”之间的一个结合点――有组织限放,将原来的全面禁止调整为指定地点、指定时间的限制燃放 ,同时完善增强监督执法力度。另一方面,政府可以通过加收烟花爆竹的燃放税,以此减少消费者烟花购买量,间接达到减少城市烟花燃放的目的。

(四)积极推广环保烟花,降低其成本

若要从根本上平衡传统年俗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燃放环保类型的烟花势在必行。据报告显示,近年来科学家已经研究出了不少包括“冷光烟花、无土烟花”在内的环保烟花[2]。政府在大力推广它的同时也应该引导鼓励环保烟花生产厂家进行新环保材料的研发,以降低制作成本。只有研发与推广都做到位了,传统年俗与环境才能同时被保护。

(五)筹备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俗活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民俗传统不胜枚举,其中不乏有更环保的民俗活动例如舞狮、庙会、花灯、祈福等。因此政府可以加大对民俗庆典活动的资金投入,支持民间技艺的传承,大力宣传与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民俗活动。这样不仅可以使群众的在放弃燃放烟花爆竹的同时,收获到同燃放是一样的喜悦,还可以发扬民俗传统,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

四、总结

一边是民意千年传统民俗的表达,一边是十里“霾伏”持续笼罩神州大地,在两者产生矛盾时,我们必须积极处理两者关系,发挥环保科技优势,加强社会监督、提高思想素质使“鱼”与“熊掌”兼得。只有当政府尽职,社会尽力,企业尽责,个人尽心之时,才能使两者达到平衡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知识目标:

1.知道乐音和噪声的区别.

2.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能力目标:

将课堂上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生产生活中的现象分析,锻炼学生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

从环境保护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包括三部分内容:(1)噪声和它的形成;(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3)怎样减弱噪声.

教材首先指出,噪音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四大公害,点明了本节课教学的核心是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保护意识.随后教材从物理学角度出发阐明了噪声的形成,再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说明了什么声音属于噪声;紧接着指出声音的强弱可以用分贝来表示后,文中列出表格,通过大量数据及各种分贝声音下人的生理或心理反映作依据,阐明了噪声对人的危害,同时也说明了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教材针对听到声音的条件,提出了减弱噪声的三条途径.教材最后的“想想议议”,目的是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改造自己的环境.

本节的重点是从环保角度出发,突出噪声的危害和怎样减弱噪声,联系实际,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教法建议

1)教学大纲对本节知识点的要求较低,而这节教材的知识点虽少,但涉及到的是现今社会的敏感话题,是现实生活中正在面对的问题.所以,对于本节知识的讲解决不能照本宣科,必须联系实际.课前可让学生调查和查找一些本地、本校周围的环境、位置和当地政府的一些规定和采取的措施等.

2)本节的重点是使学生掌握减弱噪声的几个途径.在这个知识的讲解过程中,应与第一节教材中相应知识相连系.例如:在第一节中,我们讲到人耳听到声音所经过的物理过程是:

声源的振动介质(空气)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①②③

联系这个物理过程,带领学生总结出可以从三个途径减弱噪音污染:声源处、传播过程中或人耳处.最后让学生参与进来,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自己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3)根据本课内容,将本课作为阅读、讨论课比较适合.但一定要有充分的准备,拟出阅读提纲.

教学设计示例

示例1:

教学重点: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提高学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难点:知道噪声的危害和减弱噪声的途径

教具:录音机、录制好的磁带

教法:学生阅读讨论

教学过程:

(一)新课引入

用录音机放一首学生中流行的歌曲,在演唱进行一半的时候逐渐有了杂音,最后只有建筑工地的敲击声或用户装修房屋时的电锯声.

学生指明这是噪声.

点明课题:我们这节课将学习有关噪声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阅读提纲:

1.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2.优美的歌曲一定是乐音吗?(举例说明)

3.从环境保护的角度看什么是噪声?

4.上课时间教室里和教室周围有无噪声?如果有噪声,这些噪声的来源?

5.你知道城市噪声的来源主要有哪些?

6.噪声的等级用什么计量?

7.你知道噪声对人的身体有哪些危害?(除影响听觉外的其它危害你还知道什么?)

8.你认为应怎样减弱噪声?

9.你知道我国各级政府部门在控制噪声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有哪些规定?

10.你对学校环境改善有哪些建议?

学生阅读后,进行讨论,讨论中不限于课文中已提到的事例.

(三)小结

1.噪声应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认识.

2.噪声的等级划分——分贝.

3.噪声是当今社会的四大公害之一,有损人们的身心健康.

4.减弱噪声的途径

示例2:

(一)新课引入

教师提问引入:作为学生,我们经常有这样的感受“当课堂纪律很好时,我们会对老师所讲的知识的理解和记忆都较为深刻;但是当某一节课由于某种原因而导致课堂纪律较乱时,这节课的听讲效果也就特别差,好象对老师讲过的知识没有什么印象”这是为什么呢?

引出:安静的环境容易使人注意力集中;吵闹的环境(噪音)分散人的注意力,由学生的切身体会引入

(二)新课教学

一、噪声

举出不同事例

(1)工地机器的轰鸣声、混凝土搅拌机的轰隆声

(2)在音乐厅听音乐

(3)入睡时有人放声歌唱

问题:上述声音是否是噪声?噪声如何界定?

指出:噪声应从物理学和环境保护两个角度来认识.

二、噪声的等级和危害

指导学生读表:书第40页(或用投影仪打出)

一些声音的分贝数和人的感觉

常闻声

贝数(dB)

感觉

微风吹动树叶沙沙声

耳语

10

20

极静

静夜

室内一般说话声

30

50

安静

大声说话

嘈杂的闹市

70

90

较吵闹

电锯

110

很吵闹

响雷

螺旋桨飞机起飞

120

130

鼓膜震痛

喷气式飞机起飞

火箭、导弹发射

140

150

无法忍受

通过阅读表格,让学生感受到:噪声是个我们人人必须面对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回给人类造成很大的危害.对学生进行环保意识及社会公德意识的必要的教育,保护环境要从自身做起.

教师指出:在现代化都市中,噪声污染与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等都是当代社会的重大公害,减弱噪音污染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三、噪声的控制

与第一节教材中相应知识相连系:

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学习过关于人耳听到声音所经过的物理过程:

声源的振动介质(空气)的振动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①②③

联系这个物理过程,教师指导学生分析:从声源的振动发出声音,到鼓膜的振动引起神经反应听到声音.

问题:针对上述人听到声音的过程,可以从几个环节减弱噪声?

总结出可以从三条途径减弱噪音污染.并分别举出事例:安装消音器或隔音罩;植树造林(重点讲解其优越性);带耳塞等.

学生参与:举出生活中不同的噪声并提出减弱噪声的方案.

请同学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四)总结、扩展

教师应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加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提高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和对社会的责任感.

对于程度较好的学生,应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社会调查,完成一份调查报告.

(五)布置作业:

阅读课文,完成书后练习,提出环境保护的建议.

板书设计

探究活动

1)【课题】噪声污染对人体听觉危害的调查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通过对不同作业环境下人群的健康调查,及查阅资料,写出噪声污染对人体听觉危害的调查报告.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分析材料并得出一些结论;写出论文;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2、和其他成员交流.

2)【课题】社区(或学校)噪声污染调查

【组织形式】个人或自由结组

【活动目的】

调查社区(或学校)中噪声污染的情况和已采取的防治措施,提出进一步防止噪声的建议.

【活动流程】

制订计划;查阅和收集相关的材料;社会调查;综合分析材料;写出调查报告;与其他组交流.

【备注】

1、网上查找的资料要有学习的过程记录.

篇10

关键词:矿区;环境保护;综合开发

中图分类号: U492.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矿区环境现状

我国矿区的生态环境受破坏的程度越来越严重,尤其在工矿污染方面尤为突出,对矿区饮用水,土地和空气等造成极大的影响。据统计,矿山开采每年排放85%的固体废物,采矿地区每年排放到外界的废水、废液在全国工业污染水排放量的10%以上。不仅如此,全国采矿造成土地伤害也十分严重。据统计,其破坏的面积约1.4×106-2.0×106hm2,其中包含了因采矿而弃置和浪费的民用耕地。总结起来,采矿地区对环境破坏的类型主要划分为对资源的破坏,对地质灾害的破坏。

在矿区中,对资源的破坏常见的。采矿生产后的废渣由于得不到很好的解决,或者采矿企业为谋暴利不愿花本钱处理,就把废渣堆放在其他土地,占用了其他的土地资源。对植被资源的破坏,为了方便开采矿产,砍伐周围各种树木,把废渣等置于草坪,践踏植被,使植被数量大大减少。对地下水质造成污染,采矿时不仅浪费大量水资源,而且对饮用水也造成较大污染,一些矿区没有任何排污设备,废物污水常流入矿区区民饮用水渠道中,使饮用水质量得不到保证,危害矿区附近区民的生命健康。由于矿产地区一经采矿后,就会发生地形地貌的变化,对当地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都会产生极大的变化,破坏景观。其次是产生地质灾害。历年来媒体报道的矿井坍塌,山体滑坡,地面出现裂缝等一系列灾害问题几乎都与采矿行业挂钩。一方面,是施工安全问题的欠缺,另一方面矿区采矿时忽视了采矿时可能会给当地造成的环境地质灾害。概括起来,我国矿区在环境方面暴露问题仍然较多,尤其废水、废气、废渣的排放,稍微在监管时放松,就会出现污染江河湖泊,污染地下饮用水,破坏土地和植被资源的情况。所以,加强监管工作,做好矿区环境保护工作已经是迫切需要。

二、环境保护策略

根据以上矿区环境保护状况,制订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对矿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1.加强宣传教育,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在思想上对环境保护不够重视,对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方面不足,导致我国矿区近年来常常出现问题。矿区保护好环境,走可持续发展战略,就应该先做好思想宣传工作,让领导管理阶层和矿区群众深刻地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认识到在发展矿产事业的时候是和矿区环境保护分不开的。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各种资源和能耗不断增大,采矿业因而也迅速发展,但是,由于追求发展速度和经济效益,却忽视了环境的保护。矿区环境污染不断增大。因此,遏制对矿产资源的盲目开发,禁止人们在矿区乱采滥挖,加强对矿区的环境治理工作,努力降低对环境污染的程度,有计划地开采资源,使资源开发、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互协调,和谐发展。

我国一些矿产地区经济仍然比较落后,矿产企业开发谋取经济利益的同时不理会当地经济发展,所以一些矿区附近的群众仍然生活困苦。所以一些地区的政府和群众,为了摆脱贫困生活,不考虑环境保护因素,盲目给企业开发,让其对矿产资源掠夺式开发,造成环境破坏却得不到治理。我们知道,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对污染也有一定的自净能力,但是由于开发过度,污染严重,不仅破坏了生态环境的恢复能力,还导致不可逆转的局势。所以,管理层领导提高对环境保护的认识,高瞻远瞩,明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并加强对群众环保知识的教育,让他们眼光看得更远,引导他们,科学合理地对待矿产资源,使矿产业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健康、良好地发展。

2.采用环保科学技术来对矿产资源实行开发,不仅能提高生产效率,还能减少对矿区环境的污染,改善矿区植被、空气、土地和水质资源等状况。有利于环境保护的矿产资源开发技术有:①加固地下采空区综合利用技术;②充填采空区技术;③空层注浆技术;④条带开采技术;⑤煤层地下气化技术;⑥钻孔溶解开采技术;⑦原位浸出开采技术; ⑧无尾矿称赞选矿技术;⑨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处置技术;⑩矿区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技术。

三、环境保护下的综合开发

在环境保护下进行综合开发,是平衡环境保护和矿区资源开发的一项措施,也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的要求。

1.建立综合评价制度

一味讲求开发,忽略环境保护,必然得不尝试,建立一套综合生态因素的开发评价制度,能使矿产的开发有章可循。通过评价制度,提出矿产业对矿产区资源开发程度、大气污染、水质污染、植被破环程度等一系列的防治措施,落实责任制度,加大只为谋取经济利益而破坏生态企业或个人的处罚力度。

2.资源整合,优化布局

资源整合,优化采矿区的结构和分布,在节省资源的同时也发挥更大的资源优势。譬如,合理利用空间,减少对土地资源的占用,减少对植被的损害,对采矿合理预算,进行优化调整,提高回收率和循环利用率,是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得到最大化。

3.废物交换

所谓的废物交换,就是利用一个行业或者一个企业的弃置原料,把它们转变成另一个行业或者企业的原料,通过现代新科学技术,对废弃物重新利用,在各行业之间得到充分利用,避免浪费。这种废物交换的方式非常适合运用到矿产企业。矿产业可以通过建立废物信息处理系统,实现废物在企业行业间实现优化整合,得到利用。如一些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可能是另一些工业的原料,而其他行业的一些废置物恰好是矿产业的需要,那么他们之间就可以相互协调,综合利用,减少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结束语

上文主要通过概述我国矿区环境保护现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环境保护问题,并提出了针对矿区环境保护的一些策略。在策略中,矿产业今后的发展,一方面要注意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不能只一味追求经济效益,不能先污染后治理。另一方面,要实行综合开发,不能像过去一样只是片面地对矿产资源进行开取和利用,而应科学合理的追求更大效益。总而言之,矿产区的综合开发、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必须要相互协调,不可顾此失彼,有所偏颇,这样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杜明军.创新矿产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模式的战略思考[J].矿产保护与利用.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