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管理论文范文
时间:2023-04-07 05:40:4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企业内部管理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企业内部;内部控制;控制理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
Abstract:Asabusinessmanagementsystem''''sinsub-system---internalcontrol,producesfromituntilnow,hasexperiencedhasdevelopedandconsummatestwostages.Byitshistoricaldevelopment,maydiscoverthattheinternalcontroltheproductionandthedevelopmenthaveitsprofoundroot,namely:Economicalrootandsocialroot.
keyword:Inenterprise;Internalcontrol;Controltheory;Controlenvironment;Riskassessment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
(二)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三)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篇2
关键词:内部控制;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
一、内部控制产生与发展的历史回溯
20世纪4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实践与理论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突飞猛进的发展,内部控制完成了其主体内容的构建,其各项构成要素和控制措施也零星可见,散布于企业各项管理制度和实务中,但未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把内部控制当作管理的附属。1949年美国会计师协会的审计程序委员会在《内部控制,一种协调制度要素及其对管理当局和独立注册会计师的重要性》的特别报告中,承认内部控制超越了与财务部门直接相关的事项。1958年10月,该委员会的第29号审计程序公告《独立审计人员评价内部控制的范围》,对内部控制的定义重新进行了表述,将内部控制划分为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两类。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内部控制理论的研究又有了新的进展,西方学术界在对内部控制理论进行研究时,亦已认识到内部会计控制和内部管理控制的不可分割性和相互联系性,但重点逐步从一般含义向具体内容深化。这一变化的标志是1988年4月AICPA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规定从1990年1月起以文告取代1972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1号》。该公告的颁布和实施是内部控制理论研究的突破性成果,它首次以“内部控制结构”一词代替原有的“内部控制”。指出:“企业的内部控制结构包括为提供企业特定目标的合理保证而建立的各种政策和程序。”并明确解释了内部控制结构的三要素,即控制环境、会计制度、控制程序及它们的具体内容。20世纪90年代后,由美国会计学会、注册会计师协会、国际内部审计人员协会等组织参与的“发起组织委员会”(简称为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1996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审计准则公告第78号》,全面接受COSO报告的内容,并从1997年1月起取代1988年的《审计准则公告第55号》。公告中指出内部控制是由一个企业董事会、管理阶层和其他人员实现的过程。旨在为实现经营的效果和效率、财务报告的可靠性、符合适用的法律和法规等目标提供保证。将内部控制结构分为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监督5个要素。
纵观内部控制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轨迹,其理论和概念的演变就本质而言,可以分为两个阶段,即形成阶段和发展与完善阶段。20世纪80年代前,人们对内部控制的认识源于内部牵制的理论假设,这一阶段的特点为:在企业内部形成了比较系统的内部控制措施、程序和方法,基本上形成了业务处理程序化、业务分工标准化、企业员工间协作与制约制度化,以及与经营目标关联化的理论格局。另一方面,我们也可以发现这一理论在于以内部会计控制为主,重点集中在如何防弊纠错上,使内部控制在面对企业管理实际时显得过于消极和狭窄。鉴于此,20世纪80年代以后,受系统论、控制论等理论的影响,以及90年代信息产业和高风险行业兴起的冲击,学术界对内部控制的研究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具体表现为内部控制结构和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两种观点。虽然二者存在有一定的差异,但这一阶段的理论特点则反映了人们对内部控制研究重点的转移,即逐步从一般向具体深化,并将内部控制“要素化”,体现了内部控制源于管理阶层的经营方式与管理过程相结合的特点。
二、内部控制理论形成与发展的根源
(一)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理论是企业内部控制建立的方法论
20世纪40年代起,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生产技术的空前提高,其结果导致了生产迅速增长。一方面跨国公司大量涌现,形成了跨越地域的经济垄断集团;另一方面,由于企业规模扩大,内部职能部门增加,更需要从企业内部进行协调,以达到节约资源、防止差错和舞弊、提高经营效率等经营目标。因此,在客观上要求企业建立包括组织机构、业务程序等在内的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机制。而此时的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等自然科学的形成恰好为内部控制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支持。就控制论而言,它是一种研究由各种耦合元素组成的系统的调节和控制的一般规律的科学,尤其是以研究系统和经济过程如何发挥其功能、如何控制经济过程为目的的经济控制论,成为内部控制的理论依据之一。这是因为内部控制理论在研究每个具体组织的内部经营管理过程,研究每个单位如何发挥它们应有的管理功能及如何对管理过程进行有效调节和控制时所设立的自我调节、自我控制机制和控制的方法与手段,正是依照控制论的一般原理。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末的信息论也是内部控制的理论基础。从信息论的角度分析,控制实质上就是一个通过收集、筛选、加工、传输的信息反馈的过程,以指导物流和资金流,按预定目标运行的有效调控机制,其中信息是控制的源泉和依据。它的真实性、及时性是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之一。系统论的诞生,不仅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结出了累累硕果,而且给人带来了新的思想观念,引起了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依照这一理论观点,把企业当作一个由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若干要素组成的系统,而内部控制则是这一管理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二)委托理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按委托理论涉及的领域来分析,它主要研究企业内部的一种契约关系。在这种契约下,人根据委托人的委托,在其授权范围内,以人的名义进行相应的活动。从这一理论形成的现实背景可以看出,资本原始积累的完成,企业从个体业主形式转向合伙制,最后变成公司制形式,是委托———这一问题产生的源头;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资本高度聚集和经营职能的高度专业化为其产生创造了条件;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投资主体多元化,以及财产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是该理论最终形成的内在原因。从企业总体发展的趋势及实际运行的效果来看,公司制企业是一种最高的企业组织形式,即,投资人或股东将企业资产的经营活动权交由经营管理阶层承担,财产所有权和经营权,特别是它们与控制权的分离,使委托———关系存在成为必然。可见,企业作为一张由各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契约组织,是多种委托———关系的集合,为使企业持续稳定地发展下去,建立健全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是解决不利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内部机理。企业内部控制建设的实践也证实了委托理论是其发展和完善的内在根源。
(三)审计方法的改变和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增强是内部控制理论发展的推进器
在审计发展的初期,审计方法主要采取详细审查,详细检查企业全部会计凭证,计算复核所有账户余额,进行账证、账账核对。但随着企业规模的日益扩大,业务活动日趋繁杂,无疑于对传统的审计方法形成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抽样审计的方法便应运而生。抽样审计方法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日益增加的审计任务带来的难以进行详细审计的问题,但却带来了由于审计人员主观判断而形成的审计结论可信度下降的现实情况。另外,如前所述,在两权分离的情况下,企业净资产的拥有者(投资者和债权人)迫切要求企业管理阶层提供真实可靠的信息。为此,许多国家从法律法规的层面上来督促企业外部审计人员更加注重内部控制的审查,一系列案件的发生和有关法令的颁布,在增强审计人员法律责任的同时,也使企业注重自身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尽量避免注册会计师拒绝接受委托审计或提出保留性的审计意见。
(四)政府是内部控制发展的主要推动者
从内部控制发展的实际情况看,之所以如此迅速,除企业内部管理要求的一系列因素外,政府是推动其发展的一种主要外部力量。20世纪70至80年代,美国政府通过一系列措施推动内部控制的实施。如1977年的《反国外行贿法案》中规定了每个企业应建立内部控制制度;针对80年代美国出现的一些舞弊性财务报告和企业“突发”破产事件,招致了国会一些议员对财务报告制度提出了质疑,其中所关注之一,是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恰当性。为此,成立了“反对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该委员会的目标之一,就是增加内部控制标准和指南,其工作成果就是著名的COSO报告。从报告的内容来看,既对以往内部控制定义进行了修正,又为设计更广泛的内部控制系统提供了指南。我国政府于1996年12月,由财政部了《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和审计风险》,以及1997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颁布的《加强金融机构内部控制的指导原则》等一系列规定和通知,在推动企业加强内部控制建设实践的同时,也大大地推动了内部控制理论发展和完善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高建兵。委托关系与会计控制权浅论[J].财会月刊,2000(4)。
[2]马崇明,贾成。论现代企业内部控制理论与实务的发展与完善[J].当代财经,2000(12)。
[3]史金平。现代企业的委托[J].经济史,2000(2)。
[4]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论改进我国企业内部控制[J].会计研究,2000(9)。
[5]李风鸣,韩晓梅。内部控制理论的历史演进与未来展望[J].审计与经济研究,2001(7)。
[6]周晓蓉。我国内部控制理论与实践探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2(7)。
[7]吴水澎,陈汉文,邵贤弟。企业内部控制理论的发展与启示[J].会计研究,2003,5(2)。
篇3
我国烟草企业中的内部控制制度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主要是依靠着会计信息的及时反馈与监督。一些企业虽然建立了电算化会计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但是没有进行配套的落实措施,这种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在将手工会计系统转换成电算化系统的过程中,应当对电算化岗位进行相应的设置,例如:相关数据信息文件保密、数据运行、系统安全等相关系统安装与维护进行严格管理制度,但是在实行电算化会计系统的过程中,若出现未能真正落实到位出现问题后,容易影响电算化系统的实际运行效率以及数据信息的安全性。在电算化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中,由于缺少其他部门的配合。只有将内部控制与会计系统、企业中各个部门进行合理结合,才能够真正解决内部存在问题。
2形成内部问题的主要原因
企业的领导层对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不够。例如:企业领导层不能将相关人员进行有效的组织使其针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相应的修改,将工作中的不合理之处进行修改,并在第一时间内为与企业找到相适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在此之前应当对企业的岗位划分、所属权限、资金审批等情况进行考虑是否符合企业内电算化会计的相关要求;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落实的过程中,企业内部相关领导不能够进行合理的人员协调,影响内部重要部门所提供数据的真实性、完整性。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涉及的部门较多,只有各个部门进行配合才能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真正落实;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力度不到位也是原因之一,不能建立起有效的考核机制做到相对公平。
3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改进与措施
根据以上文章提到的关键点,企业内部人员应当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一定的改进,在进行会计内部控制制度改进时应当注意遵守以下原则;第一,实施改进计划时应当按照合法合理性原则进行改进,在建立与健全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工作的过程中必须要遵循国家所颁布的各项相关法律法规进行相应处理,根据企业内部情况与整体行业的发展状况制定符合企业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第二,进行改进是应当按照全面性原则进行改进,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工作中主要涉及到的就是财务管理的各个方面,这时相关专业人员应当为企业提供短期或长期的一种可以适应企业实际情况的战略方针,目的是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与行业整体常规管理保持一致。当对企业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时应当根据相关规定进行考虑;第三,进行改进是应当按照战略性原则进行改进,在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制定与完善后,要使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与整体行业的发展战略要求达到一致或同步,在一定程度上充分地将企业的成本效益、财务管理标准、会计信息、资源合理配置等各个方面纳入到会计内部控制制度的相关规定范围内,只有这样才能使企业在短时间内迅速适应这一制度。
4结语
篇4
(一)财务管理内涵
财务管理就是指在一定整体目标下,关于资产的购置(投资),资本的融通(筹资)和经营中现金流量(营运资金),以及利润分配的管理。在企业中开展财务管理工作的时候,主要包括以下内容:一是,现代化财务管理方法。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与市场需求,借助财务管理、信息管理等相关形式,重视企业经济的测算、平衡等,实现管理方法和企业需求的结合。二是,明确市场发展。一切目标、方法要通过市场运作来实现,市场是竞争地,优胜劣汰的地方。企业财务管理体系的运作要有的放矢,适应和驾驭千变万化的市场需求,以求得企业长足发展。三是,会计核算资料。企业会计资料与数据就是企业的发展史,这些资料与数据在经过分析、整理之后,具有很高的借鉴价值,为此,一定要保证会计资料与数据的真实性、准确性与完整性。四是,诚信机制。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一定要遵纪守法,严格按照规章制度执行工作,不断树立诚信、可靠的信誉,进而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二)企业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企业融资困难
在我国的相关法律制度中,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政策没有进行明确的规定,进而也就导致其在法律地位上不够明朗,缺少法律的保护。目前大部分银行等金融机构因为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基本上不会为中小企业的融资情况进行担保,即使有银行向企业贷款,一般也都是高风险的提高贷款利率的方式,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融资的成本。因为资金问题,导致企业必须在短期内达到一定的投资目标,这样也就无法进行长远的规划,缺少了科学的财务预测、决策、预算、分析等,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投资现象,致使企业容易出现一定的财务风险。
2.财务管理不到位,缺乏科学性
现阶段,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不到位的问题。其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其一,现金管理不当,存在着资金闲置或者不足的现象。大部分企业都认为,资金越多越好,导致很多资金都没有投入到生产当中,出现了严重的资金闲置浪费情况。部分企业资金使用缺乏计划性,导致大量购置不动产,造成正常经营所需资金不足,出现财务困境。其二,应收账款周转缓慢,资金回收难度大。很多企业都没有制定严格的赊销制度,缺乏对客户的资信调查与信用评价,没有制定一些有效的催收方案,导致很多应收账款无法兑现或者出现呆账的情况,造成资金紧张,制约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其三,存货控制不合理,导致资金呆滞。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没有对市场进行深入调查,存在着盲目生产的情况,进而出现了存货积压,占用了很多资金,影响了企业的正常经营,甚至出现停产情况。其四,重钱轻物,资产流失严重。很多企业管理者都忽视了原材料、固定资产等内容的管理,在发生问题的时候,无人追究,导致资产浪费严重。
3.财务管理人员素质有待提高
现阶段,普遍存在着财务管理人员专业知识不足的问题,同时缺乏忧患意识,没有对企业的规章制度予以重视,导致财务管理受到限制。除此之外,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经验有限,在工作中经常做出一些错误决策,进而对企业生产经营产生影响。
4.企业财务监管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完善
在企业财务管理中,不仅包括对资金钱财的管理,还有对货物服务的管理,如果只关注资金钱财管理,忽略货物服务管理,就会出现资金流失现象,导致企业发展受到阻碍。同时,在企业财务管理工作中,因为企业财务监管不到位,内控制度不完善,导致企业财务管理混乱,无法有效调动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制约了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三)企业财务管理问题的解决对策
1.健全金融市场,完善融资机构
为了确保投资者的合理利益,达成企业融资的多样化,合理降低企业融资的成本,企业领导以及管理层一定要对金融市场的规律进行充分的理解,进而从多方面展开融资。政府等有关部门一定要制定合理的金融机制,不断健全金融市场,增加多种金融产品以及企业融资范围,同时在企业债券方面也要给予一定的支持和帮助,进而促进企业金融的不断发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2.重视资金管理,强化财务控制
首先,将资金管理工作当成是企业制度的主要内容。因为资金使用周转涉及内容较多,和企业内部工作有着密切的联系,企业经营者一定要认识到用好、管好资金的重要性,并且重视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保证资金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做好企业财务管理工作。其次,提高企业资金利用率。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加强资金来源与运用的配合,如禁止用短期借款购买固定资产,避免出现资金周转困难;对资金收回与支付时间进行预测,如什么时候收回应收账款,什么时候进货等均要心中有数,实现收支平衡,避免出现资金拮据的现象;对资金进行合理分配,加强流动资金与固定资金的配合。再次,强化财产控制。建立与完善财产物资管理的内控制度,在采购与领用物资、销售及管理样品的时候,重视操作程序的设置,维护安全,堵住漏洞。财产记录与管理工作应分开进行,强化内部牵制,并且不可以将资产记录、管理、核对等工作交给一人完成。最后,强化对存货与应收账款的管理。近些年来,一些中小企业的资金短缺现象越来越严重,强化对存货与应收账款的管理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强化存货管理,尽量压缩过时的库存物资,减少资金呆滞,保证存货资金的最佳结构。强化应收账款管理,评定赊销客户信用,核对应收账款,完善管理制度,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落实。
3.强化财会队伍建设,提高财务人员素质
一直以来,中小企业“财务”与“会计”不分家,财务管理从属于会计工作,其内容也只是营运资金管理。随着财务管理核心地位的不断提升,此种情况逐渐转变。所以,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一定要注重财务预算与营运资金管理等工作,明确财务管理的核心地位,完善财务管理工作。为此,强化对财务人员的培训教育,增加财务人员的专业知识,构建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财会队伍,全面提高财务管理水平,促进财务管理工作的全面展开。
4.强化制度建设,完善财务管理体系
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一定要重视财会制度的建设,按照强制性、可操作性、针对性的原则,制定符合企业发展情况的财务管理制度,加强企业内部各部门的配合,完善预算编制、决算实施等工作,将财务管理工作和企业经济业务进行紧密结合,充分发挥财务管理工作的作用,确保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二、企业内部审计概述
(一)内部审计内涵
内部审计是财务管理的主要构成环节,属于监督机制。企业内部独立客观的监管活动均是由内部审计完成的,审计工作主要有专门审计机构与审计人员开展,其职责就是审查与评价企业经济活动,并且对企业内控进行监督,促进企业经济目标的达成。从规范化、系统化角度分析,内部审计主要就是结合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薄弱点制定有效对策,增加企业产出,提高企业利润。内部审计内容主要包括:一是,财务内控制度评审。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对财务内控制度予以评审,为审计工作提供依据,明确审计工作时间、范围、性质,促进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二是,经济效益、财务收支、经济责任审计。在对经济效益、财务收支、经济责任进行审计的时候,经济效益是核心内容,其次为财务收支与经济责任。三是,管理审计。只有提高企业竞争力,才可以促进企业的长远发展,充分发挥审计作用,而管理才是审计的关键所在。为此,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重视管理工作的开展,进行有效评定,促进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企业内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认识
针对中小企业来说,其经营规模有限,企业管理者主要负责日常事务,具有较强的主观性,内部审计工作对于企业来说,主要是由管理者提出、决策的。一旦管理者缺乏对内部审计的认识,就会导致审计工作无法落到实处,影响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限制了企业的长远发展。
2.内部审计机构缺乏独立性
在开展审计工作的时候,需要一定的独立性,其对审计职能有着一定的影响作用。一般而言,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均是由企业管理者决定,进而对内部审计重点、方向等产生了重大影响,同时对普通员工有着管制作用,限制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影响了审计效果,阻碍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3.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
现阶段,企业治理结构不完善,内控制度不健全,限制了企业内部工作的有效落实。针对中小企业而言,因为其发展前景、社会保障、薪资待遇等方面较差,无法有效吸引优秀人才,与大企业相比,发展较为落后,制约了企业内部审计人员工作的展开。同时,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缺乏专业、系统的学习培训,普遍存在着素质低、专业知识少、业务素质差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全面展开,无法有效发现企业发展的深层次问题,进而限制了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企业内控力度不强,会计基础工作不到位
很多企业为了节约成本,经常缩减财务人员,没有严格遵循不相容业务分离原则;在企业财务收支、成本核算、财务清查等工作,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制约了有关工作的全面落实;缺乏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视,导致没有设立专门的审计部门,尽管部分企业设立了审计部门,但也是其他部门的附属或者合并,没有充分发挥其作用,严重缺乏权威性与独立性。同时,很多企业经常忽视会计基础工作的开展,导致会计操作较为随意,缺乏有效的规章制度,制约了企业成本核算制度的建立与完善,阻碍了成本核算工作的全面展开,进一步影响了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
(三)企业内部审计问题的解决对策
1.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效果优劣,经常取决于企业管理层。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管理层一定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提高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认识,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创设良好的氛围,明确审计工作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工作的检查、评价、鉴证等作用,促进企业的快速、稳定发展。
2.建立与完善内部控制及内部审计制度
要想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落实,并且通过此项工作强化对企业内控的监督与管理,使其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就一定要合理配置审计机构,同时明确、规范机构内各项职责的分配制度,这样才可以取得良好的工作效果。针对中小企业而言,内部审计机构直接向董事会或者股东会报告,接受监事会的业务指导,通过双重负责形式,明确内部审计工作内容与范围,保证审计工作的顺利完成。首先,一定要在思想上重视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设置内部审计机构,并且确保其具有一定的权威性与独立性。其次,对内部审计职责、工作范围等予以规定,实现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发展;最后,强化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全面增强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知识与业务技能,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展开。
3.拓展内部审计职能,提高审计人员素质
在企业生产经营中,审计人员不仅是对财务领域的审查,还要加强对企业工作的审查与管理,将工作重心由“查错防弊”转移到企业管理、决策方面,促进企业的健康发展。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的时候,一定要重视审计人员角色的转变,由监督、检查角色转变为协助、服务角色,全面调动企业内部各部门的积极性,协调配合完成工作,拓展审计职能,提高工作效果。同时,一定要重视对审计人员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业务技能,培养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增强法制观念,抵制社会不良风气,提高审计工作效率,促进审计工作的全面落实,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4.改进内部审计方法,强化服务意识
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一定要重视审计机构的建立与完善,构建信息化的审计平台与体系,从审计程序、审计台账、联网审计等方面协助内部审计人员开展审计工作。同时,在实际工作中,改进事后审计方法,逐渐强化事前、事中审计,对重大项目的预算、合同等做好监督评价,及时有效反馈信息,对整个项目进行全面监督管理,降低企业经营风险。除此之外,一定要强化服务意识,逐渐向服务导向型、增值型审计转变,建立与完善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企业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在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中,一定要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合理的分析与评价,结合“股东利润最大化”的原则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实现发现型、监督型审计向服务导向型、增值型审计的转变。
三、结束语
篇5
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的企业在经济飞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在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风险也日渐加大。企业的内部控制是企业管理强有力的手段,是企业正常运营的重要保障,而企业的管理也离不开风险防范。只有加强企业的内部控制建设,增强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才能使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
二、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的现状
(一)缺乏健全的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对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作为企业的管理层来说,就要增强企业的内部控制意识。而现在很多企业的管理层都缺乏内部控制意识,某些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在对企业的内部控制的认识上有很大的局限性,企业的内部控制并不仅仅是企业制定的各种规章制度那么简单,不能把内部控制简单地认为就是加强对员工的管理。如果基于这种错误的意识,企业的管理者就无法形成科学健全的企业内部控制机制。久而久之,只会使企业的管理方式越来越落后,而只有企业科学合理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才会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
(二)企业员工缺乏风险控制意识
另外,风险控制意识对企业的管理者或者是员工都很重要,而很多企业的员工缺乏或者根本没有形成一定的风险控制观念,有些企业的员工会产生一种错误的认识,他们认为风险控制只是管理层所需做的事,和自身并没有关系。企业员工长期在这种错误观念的引导下,就会导致管理者在风险管理的过程中不能及时发现一些薄弱环节和亟需解决的问题,使得问题的积累越来越多,给企业的管理和发展带来很大的阻碍。
(三)有着相对混乱的内部控制环境
混乱的内部控制环境也是很多企业管理存在的问题,比如说企业的内部控制与其风险管理不能保持一致。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因为缺乏相应的风险防范而给企业造成严重损失事例时有发生,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企业没有将相应的风险防范方面的规章制度进行有效的执行。另外,企业的内部控制要想取得良好的效果,离不开有力的监督约束机制,而很多企业设立的企业监督机构,并不能使其功能得到全面的体现。某些企业的内部监督机构只是一个摆设,执行过程也很形式化。长此以往,企业额监管部门在行使具体的监督职能的时候就会显得非常吃力而且收效甚微。就目前来看,企业内部控制主观性很强也是一大问题,企业的内部控制主观性过强会使得企业无法形成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另外,现在很多企业内部没有一个健全的风险评估系统,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在对风险进行估量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具体的参考指标体系,依靠的仅仅是自身的经验,缺少相应的科学分析以及对应的量化分析,从而可能会导致对风险作出错误的评估,给企业的正常运营带来了不可估量的严重后果。最后,在一些企业里面,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或者企业和外部之间没有一个很好的沟通。这样就会使信息传达不流畅,企业在不能及时获取有用信息的情况下,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防范非常不利,从而对企业的发展起到阻碍作用。
三、完善企业内控和风险管理工作措施方法
(一)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
在提高企业工作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的同时也要对职工业务素质进行培训,使其业务能力有所提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生存和发展面临着非常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为了适应时展的需要,企业员工的业务能力以及相应的风险防范意识只有随企业的发展而不断提升,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所以,企业在对员工的素质进行培养时要注重提升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相应的职业技能。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企业必须要充分了解员工目前的现状,对员工进行培训,不断提高企业员工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职业技能,使其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企业员工的专业技能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促进企业自身的发展。
(二)以风险为导向构建内部控制机制
企业要以风险为导向做好内部控制监督机构的建设,有效的监督措施是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得以有效进行的必要手段。企业做好监督工作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以风险作为导向,做好企业的风险评估工作。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健全和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监督机构:首先要在增强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的同时确保审计的客观公正;其次是要把企业的审计方向逐渐从企业的财务审计转变为管理审计,以此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企业的内部控制水平。
(三)全面健全应对企业风险管理的制度
首先,企业要完善风险评估体,建立科学合理的风险评估机制。对企业的发展来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评估是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风险评估是企业实行内部控制的最主要依据,是企业实现完善的内部控制的一个重要的风向标。所以企业要一切从自身的实际出发,要本着全面性的原则,不断完善企业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在对风险进行评估之前,要制定好行之有效的抵御风险的具体措施,尽量把企业的损失降到最低。另外,还要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只有这样,企业才能做到把信息的收集、处理以及传递一步步落实规范。最后,企业要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内部控制管理工作,使得企业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得以顺利的进行。
四、结束语
篇6
风险,字面意思时随风而至的险情,表示出了其不确定性,变化性,危害性。正如风对应着静止的空气一样,风险是相对的;正如风向可预测一样,风险在一定范围内是可以预估的;正如风力也可为人控制为人所用一样,风险某些时候也是可以人为控制的。从风险学说进而衍生到风险管理,风险管理,顾名思义就是企业管理在面对企业平稳发展而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手段来规避风险的一种或某类行为。审计,审查同计算,是指通过对相关资料等搜集整理和分析之后所得的评估结论及报告,审计作为一门独立部门,其相关人员在专业知识方面是非常严格的。2004年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在《内部审计实务标准》修订版中定义内部审计为:“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和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
二、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的关系
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是相辅相成的,市场经济的蓬勃发展,企业所处的环境也是险象环生,因而需要更为专业有力的审计和风险管理团队来协助企业的管理层规避风险。它们已经成为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部分。一方面内部审计参与风险管理有助于审计部门发展势头更劲。内审部门在资金安全管理上责任重大,因而对企业的风险管理极其关注。内部审计在参与风险管理的过程中,根据本企业的文化及其发展策略等情况评估它在制定某策略上或在某时期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可以由此制定出相应的风险防御,风险降低,风险消除等可行措施,保证企业的损失减到最低,这样风险管理同内部审计在企业的安全工作中地位也有提高。另一方面,内部审计作为以审计为主的独立部门,不参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调控,因而具有更清晰的视角来观察企业潜在的风险,在有效针对企业运行的薄弱环节,对提出的改进措施进行新的评估认定等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风险管理由于审计在其工作过程中的介入,赋予了内部审计在企业中新的生命,也使企业的安全因素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三、如何协调和整合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管理
(一)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作为企业健康发展的中坚力量,建立一个合理的内部审计和风险管理体系对企业而言绝对是利大于弊的,这对企业能否具有竞争优势尤为重要。企业的内部审计管理体制的完善,风险管理的不断优化都可以是审计的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同时企业管理人员本身需要加强各部门的团结,使得企业经营得到更好的控制,进一步深化内部审计对企业风险管理的监督控制,保证各项风险管理措施得到有效的实施。
(二)建立风险导向审计的工作模式传统合规性审计采用的是“撒大网捕鱼式”作业流程,即一张大网抛出去,捕到什么是什么。其基本流程是:内控—问题—风险。风险导向内审要求采用“阻击手式”流程,即阻击手先瞄准一个重点,一击必中。其基本流程是:目标—事件—风险—内控。在传统合规性审计下,往往是到一大堆帐簿及交易资料、操作或管理记录中去寻找,看是否存在违背制度规定的问题;而在风险导向内审下,是先根据采集到的各种信息,识别并评估风险,找准重点,然后对重点进行追踪检查,看是否控制过度或缺乏控制。总而言之,合规性审计是查问题、提建议;而风险导向审计是查问题、查风险、查成因、查尽职、查整改、提建议。
(三)建立对审计人员内控审计效果或管理建议的考核制度内控出现问题,表明内审的监督职能未能充分发挥,内审为此承担责任有其合理性。但内控效果或建议的增值效果都很难评价。往往风险提示和管理建议都不是结果,其产生的影响才是结果。没有风险提示量或管理建议量,不论现场检查多少项目、时间持续多长,审计人员都无绩效(严重一些,反而可说其检查是在浪费资源。)
(四)加强对审计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合格的审计能力更需要具备较强的风险分析能力,除此之外还需涉猎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知识,在理论基础之外,实践能力也不能弱,在面对突况时需要冷静思考,迅速找出最优解决方案。
四、结论
篇7
企业内部控制是指企业为执行国家方针政策及本企业经营决策,实施既定目标,维护资产完整,保证财务收支合法性和会计信息真实性、正确性以及保障经济运作的有效性,而建立全方位过程控制体系、描述关键控制点和以流程形式直观表达企业生产经营业务全过程而形成的管理规范。通俗地讲,企业内部控制指的就是企业从确保自身经营活动的顺利展开即实现经营目标的目的出发,对内展开的约束性管理活动。通常情况下,企业内部控制目标主要包括资产完整及安全、企业发展战略及经营目标等(财务管理为其重要体现内容),主要目的是对企业管理制度予以建立健全,对管理方法予以完善并尽可能优化企业资产管理。
二、仓储管理的概念及目前存在的问题
仓储管理指的是对仓库及内部存储的物资展开有效管理的过程,其目的是对仓储资源予以有计划、有组织的协调、控制及利用。在供应链管理上仓储管理占据重要位置,其布局、人员配置及设施配备等一系列的规划和建设均可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企业供应链管理。通过高效、科学的仓储管理可对企业物流管理体系予以优化,促使企业的运营成本得到有效控制,并对供应及需求的关系加以有效调节。目前,我国仓储管理工作还存在着如下问题:
1.仓库数量较多、结构并不合理:
各行各业处于自身需要常会建立仓库,这就造成仓库数量较多且都集中于交通便利、经济繁荣的位置。大部分仓库中的制造工作不可逆,若有任何材料不符合要求或者缺少必要物料,则会直接影响生产工作,因此库存结构保持合理化在企业仓储管理中有重要意义,若结构合理化无法实现则会导致部分地区的仓储能力欠缺、部分地区的仓储剩余量大这一两极分化现象。而目前多地仓库存在物资严重积压、物资管理混乱、摆放位置混乱等,导致仓储效率受到严重影响。
2.仓储人才严重缺乏:
仓储行业的发展离不开具备专业技术的仓储人才及仓储管理人才,然而我国目前仓储人才储备十分欠缺,相关统计显示,我国近几年物流人才缺口高达150万,尤其是仓储管理人才的缺乏十分突出。
3.仓储发展不平衡,机械化、自动化发展欠缺:
大型企业仓库多引入了先进的搬运、装卸设备及高层货架仓库等,而仍存在众多企业实施人工操作,导致仓储发展极不平衡,这必然会对仓储行业运行的整体效率造成影响。
三、企业内部控制在仓储管理中的运用策略
我市某公司在仓储管理中即存在仓库结构不合理、人才欠缺、机械化发展不足等问题,为改善这些问题,其在仓储管理中引入了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经过一段时间实施后,仓储管理效率及利用效率均有明显提高,这说明在仓储管理中有效应用企业内部控制可取得良好的效果。笔者认为,企业内部控制的运用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1.保持记账员与保管员岗位分离:
在仓储管理中应明确不同岗位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及权限,确保记账员和保管员岗位分离并将责任落实到个人,建立仓储管理不同岗位相应管理制度,真正落实不相容岗位互相分离,互相监督并制约,防止出现舞弊事件或疏漏。
2.建立定期轮岗制度:
根据实际人员配备情况建立定期轮岗的制度,主要包括保管员和记账员的定期轮岗,符合条件的记账员及报关员必须在一定时间内轮岗,轮岗间隔时间以2-3年最佳,而在具体设置轮岗间隔时间时,应遵循风险控制、效益及成本控制等相匹配的原则。另外,还应对各岗位的职责与工作标准予以明确,以免工作中出现推诿扯皮等问题,同时还应展开有效的人员工作绩效量化考核。
3.建立定期盘点制度并严格执行:
在仓储管理中,定期盘点制度应作为管理制度的最基本制度之一,同时应要求相关工作人员对这一制度严格执行,从而对日常管理中积累的问题予以良好解决,并随时发现日常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疏漏,且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指导,能够为账实相符、账账相符、账卡相符等提供有力保障。
4.对现代信息技术加以利用:
企业需以各种存货的当前库存、采购周期为依据,并与企业的生产计划、经营计划及市场供求关系等予以结合,对现代化的信息技术予以充分利用,对存货采购数量及日期予以合理确定,时刻保证存货库存处于最佳的状态。
5.严格做好各环节工作:
对入库验收环节予以强化,并对验收标准、方法及程序予以进一步规范,仔细查验入库存货质量、数量及技术规格等,务必保证验收合格,方能准许办理入库。
6.组织仓储人员定期培训与交流:
通过展开定期培训和交流可以对员工存在的疑惑进行及时解答,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管理能力及业务水平,促使仓储管理整体水平显著提高。另外,还应将定期培训及交流纳入管理制度中,实现员工培训的制度化、规范化。
7.创造科学、合理的仓储人员考核制度:
在仓储管理中,应尽可能防止因管理不善或责任心欠缺造成的存货短缺、积压毁损现象,同时应建立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严格根据仓储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工作实际情况、工作成效等综合考评,通过合理的奖惩制度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四、结束语
篇8
1.1企业内部管理层次差别较大
随着我国房地产市场行业的快速发展,各类资本大量融入房地产市场,各类房地产企业数量激增,以至于房地产市场鱼龙混杂。随着我国近几年来对房地产市场调控力度的加大,逐渐引导房地产行业走向规范化,淘汰和重组了部分落后企业,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总体来讲,在行业发展中所遗留的问题还普遍存在于房地产市场中。具有一定实力的房地产企业立足自身综合实力基础之上,开始寻找新的发展方向,谋求长远发展。但部分房地产企业依据停留在原有管理层次,管理方法和管理策略都停滞不前,无法适应时展需要。
1.2财务管理机制薄弱
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财务管理机制薄弱问题还比较突出,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没有结合企业实际,建立完善的财务管理制度,现有的管理制度未有效落实;(2)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较低。房地产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工作仅仅停留在编制财务报表和记账等事物工作上,而财务预测、财务决策及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财务管理职能未合理运用,导致管理水平较低。(3)资金的使用和筹措缺乏计划,缺乏现金流量管理的经验,以至于经济效益较好时,能够选择的投资机会较多时,增加了企业风险控制的难度。
1.3预算管理不到位
部分房地产企业的员工在对预算编制时,存在较多错误认识,在编制预算、数据统计分析和编制财务报表时,仅仅当成简单的财务行为进行处理。认为预算管理和其他部分关系不大,以至于房地产项目管理、预算管理、决算管理效果不佳。部分房地产企业内部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组织体系,导致企业整体规划无法统一,以至于在落实预算考核及编制预算目标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房地产项目建设的开发阶段,对预算管理的重视度不够,同时认为企业发展战略和年度经营计划直接的关联性不大,而在预算执行阶段,无法确保机制的完备性,无法保障预算数据来源、数据量的及时性。在实施预算评价时,由于考核职责不明或考核力度不大,同时缺乏有效监督管理,导致预算评价效果不佳。
1.4缺乏有效的内部管理、监督机制
目前,内部审计时房地产企业内部控制及内部监督的主要手段。通过运用内部审计对内部控制实现再控制,从而提高内部管理水平。但是由于部分房地产企业并未建立完善的内部管理和监督机制,导致缺乏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即便设置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在实际运用中其审计职能缺失,无法对企业经营管理具有约束力。同时,由于我国缺乏COSO类似的组织来指导房地产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体系,基本上都依靠政府部门规定来减少内部管理制度,以至于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影响企业管理水平的提升。
2企业内部房地产管理策略
2.1完善内部管理体制
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机制的完善,和内部控制效率的提升,都无法离开整理的指导原则。当前,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需要遵循的原则主要有:(1)合法合理原则。我国的法律法规时企业管理行为的准绳,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规则制度和管理行为都要以法律为指导,都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2)坚持全面性的原则。在坚持合法合理性原则的前提之下,要将房地产企业内部的会计控制涵盖企业业务的各个方面,并且还要重点落实决策、实施、监督等环节,实现对企业经营及管理的整体控制,例如:对材料及设备的购入控制、对施工成本的有效控制等。(3)坚持谨慎性的原则。房地产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的关键是有效防范风险,而房地产企业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投资风险大,这就要求内部会计控制要谨慎地考虑、评估、分析企业在经营各环节会存在的各种风险,争取将风险值降到最低,以实现企业利益的最大化。(4)坚持灵活性的原则。企业的内部会计控制在坚持谨慎性原则的同时,还要根据具体的环境、实际需求、企业的经营战略等情况及时改变、调整或完善相关措施等。
2.2做好成本管理,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成本管理是企业财务管理活动中的重点,同时成本也是商品进行定价的重要基础,对于房地产来讲也是如此。做好企业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不仅对房地产商品价格产生重要影响,而且与企业经济效益有密切关系。房地产如何做好成本管理,可以从几下几方面入手:第一,科学制定成本的项目及范围,并对其实施有效控制;第二,要在企业财务部门设置出二级成本核算的单位,而且要实施成本责任制。此外,房地产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中,坚持统一管理、分级核算的原则也是很重要的,重视与各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及时落实财务部门所下发的财务目标,确保成本核算工作的准确性,建立起完善的激励机制。在经过了大量的实践表明,实施二级成本核算管理能够为企业提供更真实、有效的财务信息,为企业管理者进行决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2.3明确权责,规范管理
在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层面,首先应该形成自上而下、权责清晰的管理体系,明确管控模式和职能定位,通过有效的组织结构设计、清晰的责权体系、流畅的业务运作流程、科学的业绩评价体系,保证企业整体的组织运行效率与效果,增强企业在战略和运营层面的竞争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完善管理体系,适时进行调整以适应企业发展。
2.4奖惩有效,人治管理
激励机制是房地产企业内部管理的重点。建立完善、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极大的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能为企业带来更多效益。房地产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特点,制定科学考评办法,综合考虑制度管理和人治管理各方面的优缺点,以服务企业为目标,制定有效激励策略及绩效考核机制,以提高员工工作效率,确保管理水平的提升。
3结语
篇9
(一)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作用具有相互性
伴随着内部控制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全面预算管理也有了新的要求,它将逐步成为供电企业相关的管理者加强内部控制的一种形式,通过预算将管理系统整合,从而实现管理层对企业的全面控制,同时还能够对职业经理人和投资者之间问题得到有效的解决。除此之外,预算通过其管理的具体化和科学化,也会使得企业内部的控制手段和策略进一步完善,使得企业内部控制的水平得以提高。能否顺利的实施预算与企业内部控制的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预算的编制通常都是以风险评估作为前提,在执行的过程中又会牵涉到经营活动,这对于能够很好地执行内部控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为此,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在作用上具有相互性。
(二)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目标具有一致性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今社会,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都已成为提高企业内部风险管理能力、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以及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的有效手段。预算管理指的是通过预算将供电企业的各个环节紧密的联系起来,将战略目标具体化、量化,从而使得目标的完成有足够的保证。通过预算,各个部门利益、责任及任务都有了明确的安排。更有利于内部各部门的控制和监督,使得企业目标得以实现。内部控制指的是通过科学的规章和制度安排,使得企业内部的部门得到很好的监督和控制,保证企业财务信息的真实性、资产的安全性以及经营管理的合理性等,从而使得经营效率提高,战略目标得以实现。
二、预算管理对加强供电企业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一)为供电企业内部评估提供参考依据
内部评估能够使得供电企业内控制度有效的进行,对于企业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预算管理能够为供电企业的内部评估提供参考依据,由此来看,它对于加强内部控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预算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它与企业的各个方面都有着密切的关系,需要全体员工参与。在预算管理的推行过程当中,要依据实际的与预算进行必要的对比分析,结合实际情况,及时的发现问题并且给与解决,从而达到内部控制检查与监督的目的。
(二)降低供电企业的非经营性风险
预算管理能够使得风险得以降低主要是由于在日常工作中,企业利用预算管理能够制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实现各项工作运行的计划性、条理性,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企业的内部风险降低。对促进企业的良性发展以及企业内部各组织今后的绩效考核都有着重要作用。
(三)能够加强内部组织之间的沟通
预算与企业的管理控制和财务控制等方面有着紧密的关系,它不只是涉及到某一部门的有关工作,而是需要众多部门之间的沟通才能够得以实现。在供电企业内部,预算能够为内部控制提供人员基础,在企业生产经营中企业员工的素质对于控制目标的完成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供电企业而言,通过预算管理对内部控制,不仅仅能够保证生产经营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也能够使得企业内部各个组织之间的沟通得到进一步的加强。
三、预算管理在供电企业内部控制中的应用
(一)对预算管理审计进行强化,使得内部控制的监督作用得以发挥
供电企业可以将审计部门纳入到预算管理的体系之中,从而使其参与预算管理的活动中,更好的发挥内部控制的相关作用。审计部门对预算的各个流程的相应执行情况都要定期的进行检查,对需要改进的地方及时进行有效的解决,从而使得预算管理得以较好的发挥。对于预算管理程序的履行情况以及领导的越权行为,内部审计部门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充分的发挥其监督作用。
(二)对预算管理体制进行健全,使得内部控制的环境更加完善
在企业构建内部控制体系当中,内部控制的环境是一种基础,而预算管理对于构建内部控制环境具有积极的作用。为此,供电企业应该健全预算管理体制,通过预算编制、执行、调整、考核等内容保障企业内部控制的实施和执行。尤其是管理层,对于内部控制环境的构建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将预算管理的执行得到真正的落实,在供电企业内部树立内部控制的意识,很好的执行内部控制的规章制度,从而为内部控制奠定基础。
(三)将预算管理融入到供电企业的内部控制体系之中
供电企业应该将预算管理融入到内部控制体系之中,从而使得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能够更紧密的相融合,使得内部控制的效率得以提高。首先供电企业应该以预算管理的流程作为基础构建企业的内部控制流程,实现企业经营管理环节的覆盖;其次,通过预算管理将供电企业内部各个部门的管理责任得到确实的落实,同时还要将其管理目标和责任明确,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必要的编制、执行以及考核等,使得内部控制能够更加具体科学的执行。为此,在对供电企业内部控制进行构建的流程中,应该以预算管理作为基础,将预算管理与内部控制的流程相融合,进而使得内部控制能够更加科学合理的完成。
(四)对供电企业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为完善内部控制奠定组织基础
在经济全球化这一大背景之下,供电企业要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优化,对内部的部门和机构的设置进行完善,这样才能够为预算管理和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提供良好的基础。供电企业首先要明晰公司的地位和性质,以市场化为指导,才有一些现代化的制度对企业的结构进行完善和改革。除此之外,还应该改善企业的股权结构、引入外部投资者以及促进企业股权多元化,从而能够提高企业的活力,使得经营管理的效率达到提高。在构建内部控制体系时,通过对内部治理结构的优化,可以使得内部控制执行的效率得以提升。
四、结束语
篇10
关键词:企业管理;沟通;家长制;企业文化
一、企业内部管理沟通存在的问题
我国企业正在不断发展,但是仍旧存在一些问题。据相关数据表明,在我国企业发展过程中,最困难的现象就是企业内部管理沟通问题。而且由于不善于沟通还为企业带来了很多错误,究其主要原因是在现代企业发展的过程中会出现一定的偏差和认识上的不足。
1、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直存在家长制
我国在过去就一直沿袭着家长制的模式,这一点在当今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据调查资料显示,企业中的每一个员工都希望在企业活动中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哪怕是口头表扬也能激发他们的斗志。在企业中出现很明显的等级差异,虽然表面上看不到,但是一旦投入到实际工作中就变得显而易见了。每一个员工要按照领导的相关规定来进行工作,从来不敢有半分逾越,因为他们自身的封建意识已经根深蒂固,长期以来他们总是在考虑这如何做才能升职加薪,最终依靠的就是自己的上司。虽然领导真的没有这么考虑过,但是由于每一个人所处位置的不同,所以员工的这种思想已经无法打破。在工作中他们不敢和领导直接进行交流,所以使得领导对下级的沟通一直处于单向沟通的情况,最终出现有事不敢问、有话不敢说的情况,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
2、企业忽视管理沟通的意义
据调查研究表明,现在还有很多企业完全不把管理沟通当成一回事。他们忽视了沟通在整个企业中的重要作用,把一切重点都放在如何追求更大的发展目标上。由于企业的领导对于沟通管理不重视严重影响企业员工沟通的积极性,管理者在工作中从来不去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也不要求员工去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为员工是整个企业工作的一线人员,所以很多外在的问题,他们会很容易发现,但是由于企业内部忽视沟通行为,直接造成员工,对于工作中遇到的事情从不反应,消极应对,领导也形同虚设。这种不良的企业管理长此以往发展下去,最终就会影响企业的发展规划。
3、企业层级复杂出现信息失真的情况
在企业沟通中主要涉及到三种,一是上下级沟通;二是评级之间的沟通;三是企业内部交叉沟通。企业的内部会根据自身建设需要建立很多执行部门,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制约工作,但是机构过于复杂而且层次也比较多,所以当面对问题时为了解决方便都会直接采取上下级沟通的方式。最终信息都会从最高层通过层层传递最终到达最底层,使得企业内部信息出现失真的情况。信息的传递效率不断减缓,使得信息失去了使用的准确性以及执行性的功能,这就像是在大人手中完全正确的消息通过层层传播最终到孩子的手里开始出现七零八落的情况一样,为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限制。
二、如何解决企业内部管理沟通存在的问题
1、保证企业文化的开放性
企业文化就像是人们常常谈到的上下五千年一样,是一种蕴含着企业中的传统、规范、管理以及价值的综合整体。企业内部加强管理和沟通交流,能够更加促进企业文化的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为了保证企业内部有一个良好的沟通氛围,企业首先要打造一个平等的企业文化,这样才会使企业内部的沟通变得公正以及开放。企业的领导起着绝对的导向作用,会影响员工的意识和思维,所以作为领导,首先要重视企业内部的管理沟通,能够谦虚接受来自外界的意见和建议,有一个真正开放的思想意识。在进行沟通时不要表现出自己的优越性,要对员工进行最为公正的评价。建立平等的人事制度,为员工之间的沟通真正建立一个展现的平台。
2、创造良好的沟通环境
在企业内部一直存在着严重的等级差异,所以才会出现上下级沟通的情况。对于现展的企业来说,建立一个能够双向互动的内部沟通环境十分重要。这种环境的建立将直接给员工一个自由沟通的自然环境,有利于企业内部人员之间相互坦诚并信赖。这样企业内部所有员工都可以各抒己见,不用为了更好地迎合上级而限制了自身的话语权,对于企业的发展百利而无一害。首先要创立一个良好的沟通机制,为了保证能够及时收到意见,也避免了员工之间存在的尴尬问题,可以通过电子邮件、私人聚会等形式来展开沟通渠道,这样能够真正让员工从办公室的束缚中走出来,还不会局限员工自身意识,最终实现沟通想要达到的目的。
3、向员工大力宣传沟通意识
很多企业的员工只知道整日埋首于工作之中,严重缺乏沟通意识,所以对员工加强沟通意识的宣传十分重要。首先企业要调动员工沟通的积极性,为员工制定相应目标,可以建立考核机制或是奖惩制度,这样才能加强员工自身意识建设情况。每一个员工通过企业制定的目标找到自己的位置,从而完成工作目标,使员工的待遇变得更加的合理,同时保证了员工与领导者之间的有效果沟通。可以为员工加强内部沟通活动,例如举办老乡会、部门会以及各种兴趣会,企业中的员工在活动中进行轻松的交流,同时也能增加相互之间的合作机会,这样不但增强了员工的沟通意识,还保证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结语:
由上文我们可以看出,在我国的很多企业中都存在着沟通不善的问题,严重影响企业的发展进度,所以当今企业要改善内部沟通管理的要求十分迫切。保证企业的开放为员工建立一个良好的沟通平台,让他们真正能够自抒己见,可以有效促进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晓丹.浅析企业管理沟通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2(07)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企业偿债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