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5: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城乡供水一体化实施方案

篇1

关键词:农村供水;城市化;以人为本

水,生命之源,人类生存的基础,获得安全饮水,人的基本需求,基本人权。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无度开采和生存环境的破环日益严重,作为人类生命之源的水,也未幸免于难,水质型缺水,已经成为世界性难题,生存条件和生活环境较差的农村居民的饮水问题更为突出,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农村供水模式。作为经济社会较发达的浙江省,近几年在农村推广的城市化供水模式,值得借鉴和学习。

1 概述

据2002年底浙江省饮用水调查,浙江省农村自来水受益人口2369万,自来水普及率65.4%,其中饮用基本安全和安全的人口为1748万,占农村人口的48.3%,列全国前列,但尚有1200多万农村人口未喝上自来水,其中约有1000万人受污染水,高氟水等不安全水的影响,有 110万分布在山区和海岛的 农村人口饮水困难[1]。在饮用自来水的农村人口中,又有400多万饮用水存在不安全因素。浙江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2003年―2007年要全面实施“五大百亿”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是其中“百亿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的重要内容。

1.1 浙江省经济社会概况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经济快速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13.1%,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02年,全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670亿元、人均GDP值达1.68万元人均GDP值达1.68万元,财政总收入1167亿元,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2100元和4940元。

1.2千万农民饮用水工程建设标准

根据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和水利部农村水利司《农村生活饮用水安全评价指标》,结合浙江省实际情况,确定千万农民饮用水实施方案的工程建设标准为:1、水质指标2、水量指标3、方便度指标4、保证率指标

1.3农村供水的现状和特点

1.3.1 农村供水的现状

农村型供水大致有四种情况:一、利用地下水;二、利用水库水,加简单处理;三、自来水总表制供水;四、乡镇小水厂供水;前两种供水模式由于地下水位的降低及水库水污染严重,大多已被淘汰。

1.3.2农村供水的特点

农村供水的现状,决定了农村供水具有以下特点:一是供水具有随意性。二是供水的不稳定性。三是供水设施管理缺乏系统性。四是供水缺乏前瞻性。

1.4城市化供水模式的概念和特点

(1)城市化供水模式,即由供水企业投资建设管网(新建小区由投资方委托供水企业建设),安装用户计量表,供水企业负责管网的运行管理,保障供水安全,同用户签订供用水合同,直接向用户收取水费的供水模式。

(2)因水资源的特有性质,决定了城市化供水模式有别于其它商品的市场运作模式,有其固有的特点。

(3)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即对农村的供水方式有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变,表现为供水模式由农村模式向城市模式的转化及城市供水模式的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2 推进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必要性

2.1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农村建设,既要抓好思想引导,又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任务,营造资源配置的公平环境。总理指出要“懂得穷人的经济学”,因此政府要把解决贫困问题作为重要任务[2]。

2.2 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的重要体现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要“统筹城乡社会发展”, 统筹城乡社会发展,其直接指向是解决“三农”问题,这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当前,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二元化结构尚未突破,城乡差距、地域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

3 推进城市化模式供水存在的问题

3.1 各方意识形态的认识

(1)各级政府部门

各级政府部门作为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主导,应加强对供用双方的引导,鼓励社会各方的参与,必将加速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进程。然而,有部分政府部门,部分领导干部,对此重视不够,安于现状,怕找麻烦,不能进行积极有效的引导,不能进行全面系统的宣传,进行遇事能拖就拖,能推则推。

(2)供水企业

受农村用水习惯及用水特点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建成使用后,每收费周期内,计量水表度数较少,短期内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加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供水企业的投资收益低,甚或亏损,因此部分供水企业对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不够热心,不够关注,不够主动,没有制定系统的规划,没有详尽的实施方案,等、靠、要思想严重。也有部分供水企业,将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过程化整为零,一年的任务几年完成,既完成了政府的任务,又减少对自身的影响。

(3)农村用户

农村用户作为农村城市化模式供水的受益主体,然而在认识方面也存在不足。一是部分农户对政府推进的城市化供水模式有抵触情绪,对原有供水设施和供水水质的不安全性认识不够,无理阻拦工程建设,造成工程的延期或管网的变更。二是部分农户缺乏大局观念,往往在管网建设中破坏整体规划布局,造成工程费用的增加。

3.2 资金来源

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建设资金主要有三个来源:一是政府部门或相关社会单位的拨款或支持资金;二是供水企业的自筹资金;三是农村用户筹集的建设资金;重要资金来源是供水企业的自筹资金。

3.3 工程建设及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设计阶段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般管径较小,管线较长,构筑设施较简单,投资较少,技术含量相对较低,设计报酬较低,因此设计部门在设计前往往缺乏必要的可行性论证。

(2)施工建设阶段

农村供水工程建设,一般项目实施周期较长,项目产出低,施工条件较差,施工过程需协调部位较多,因此施工单位不够重视,疏于管理。

(3)运行管理阶段

受农村用水习惯及用水特点的影响,农村供水工程交付使用后,每收费周期内,计量水表度数较少,短期内水司难以收回投资成本,加上管理人员的工资支出,水司的投资收益大大降低,甚或亏损,因此水司疏于对农村供水设施的管理。

4 结束语

稳步推进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改革,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统筹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要体现。各级政府部门要统筹规划,高度重视,制订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建立健全多元投融机制。工程建设狠抓质量,巧妙布局。运营管理提供优质高效服务,确保农村供水安全可靠。在社会各方共同努力下,将农村供水城市化模式的推进切实落在实处,为推进新农村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夯实基础,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篇2

水安排,严格执行水库控制运行计划。顺应天时、地利,取得了安全供水增量增价,水库发电效益显著提高,灌区二项工程节水效益明显提升,供水能力明显增强的良好局面。

一、争优创先创新发展

水库管理处党支部,拥有正式党员名,预备党员人。过去的一年,库党支部凭着一股韧劲,真抓实干、开拓创新、奋力拼搏,出色完成局交办的各项管理任务,完成水库年初制定的各项目标。全年共完成全年供水万吨,发电量万度。安排农业用水万立方米。组建精干人员,确保万亩林场安全防火。争取电站改造、河道水环境治理、水库与灌区维修养护各项补助经费,及时完成各项建设任务。开创的党建工作与经营业务的双丰双收。

二、适应新形势真抓实干

2010年我库积极参与水价调整核算,实现供水电子遥测计量,大坝水库安全供水实时电脑监控,安排专项经费,实施库面保洁工作常态化、责任化。承担原引水管道供水同时,配合水厂扩建工程,积极落实城市年供水量万吨的综合调度方案研究,确保城市供水,兼顾农业与近库村的生活用水供给。上旺水库划归我库管理后,水库管理处研究制定两库连调供水方案的实施计划,灌区用水管理向科学调度、一体化管理的工作目标迈进。以农综开发与千万亩十亿方节水灌溉为平台的灌区节水配套工程建设全面铺开,目前已完成节水干渠衬砌加固工程千米,建设目标任务完成过半,在建设过程中,落实局制定的水利惠民、水利富民的各项政策,克服各种困难,精心组织、科学管理,得到沿线群众的好评与支持。

篇3

1.1科学规划,认真实施

为了保证工程建设能够开好头、起好步,2007年齐河县从摸清全县饮水状况的条件入手,积极打破城区、乡镇行政区域界线,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形式多样、讲求效益”的原则,对全县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进行统一规划。在科学规划的前提下,对每一项农村饮水安全项目认真编报项目建设实施方案。近年来,为进一步提高群众饮水满意度,齐河县组织技术人员,对每一个水源地的供水能力进行勘探和测算,并以水厂所在地为供水中心,科学编制18个供水站管网衔接、改造、升级项目建设施工方案,为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的高标准实施起到积极作用。

1.2严把质量,创建精品

一是严把水源关。只有勘察开采优质深层地下水为供水水源,才是符合齐河实际的最优方案。根据全县村庄的缺水状况,齐河县把解决水源问题作为工程建设的关键。2008年以来,齐河县聘请省、市找水专家开采出400m以下的岩溶水。目前,齐河县几大水源地单井涌水量均在200m3/h以上。二是严把水质关。在供水工程的建设中,对完工的每一眼水源井,都要由省市水质监测部门对水样进行严格地化验,各项指标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以后,方可投入使用,在源头上保障了供水质量。三是严把施工关。按照“公平、公开、公正”的原则,对施工队伍、施工设备材料和工程监理进行公开招投标,严把工程施工各个环节。

1.3创新模式,整体推进

供水工程建成后,齐河县实行企业化经营,建立“公司+协会”的管理模式。企业化经营以来,水厂内的供水设施由供水公司进行管理,水厂外的供水管道和附属设施由各乡镇成立的供水协会进行管护和维修。供水公司按照目标化管理的要求,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合理设置岗位、配备管理人员。按照出厂水表计量向供水协会收取水费,水价由县物价、财政、水务部门组织供水管理单位和受益群众代表,采取听证会的方式核定。供水协会建立以聘用制为基础的用人制度,通过公开竞争方式选拔既有工作经验又有群众威信,责任心强的人员进入协会,搞好供水管线巡查、供水设施维修、村外及入户水表的抄读、水费收取等工作。

2建议

当前,齐河县农村饮水安全还存在着信息化水平低、水厂升级改造慢,水质监测能力不足以及供水应急能力建设滞后等问题。此外,随着农村地区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前饮水安全建设的首要任务。齐河县农村饮水安全工作将紧紧围绕“农村供水城市化、城乡供水一体化”的供水目标,按照“巩固提升、配套完善”的总体思路,通过抓好延伸、提档和配套,不断提升供水水质,提高供水保证率。

2.1加快水利信息化工程建设

目前,全县农村供水信息化水平仍然较低,水池水位、进厂流量、出厂流量、出厂压力、水质等信息的监控水平低。同时,对各供水管网,特别是村头结点的信息化建设滞后。应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信息化建设,通过安装GPS远程定位监控系统,对所辖水源地的井泵以及管网内水的流量、压力、水质等指标进行实时监控,建设覆盖全县的信息监测采集站网,建立信息共享的数据中心,全面实施“金水工程”。通过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提升农村供水的现代化水平。

2.2加大生活饮用水水质检测力度

2012年,建设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全国城镇供水设施改造与建设‘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明确提出“十二五”的重点任务是,实现所有城镇水厂都应建设水质化验室,并至少具备新标准要求的10项日常检测指标的检测能力,以满足水质控制和水质管理的要求。目前,全县“五大”水厂水质监测工作依然靠县卫生防疫站的设备进行水质监测,水质检验检测设施远远没有达到国家规定的建设规模和标准要求。各供水水厂应当建立健全水质检测制度,尽快建设水质化验室,并配备专业检验人员和仪器设备,负责供水水质的日常检验工作。

2.3积极实施供水管网升级改造

齐河县一些农村供水管网特别是村内、村外的供水管线经过长期运行,管网“跑、冒、滴、漏”现象十分突出。同时,有些入户水表存在着精度低、计量不准确等问题。从2014年起,齐河县将按照“全面覆盖、同网同价、优质可靠、保障需求”的供水思路和“统一规划、分步实施、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的工作步骤,进行一户一表改造、管线提升改造、水厂改造扩建,着力解决当前齐河县部分农村存在的自来水漏损严重、管网维护不规范、村级经济负担过重、水质水压不稳定等突出问题。

2.4制定农村饮水安全应急管理机制

应加强农村集中供水备用水源工程建设,以优质地下水富集区为中心,新建、扩建一批水源工程。供水单位应当制定农村公共供水安全应急预案,并报县级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因工程施工、维修等确需停止供水时,供水单位应当提前48h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发生自然灾害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而不能提前通知的,应当在组织抢修的同时,及时通知用水单位和个人;因环境污染或者其他突发事件造成水质污染的,供水单位应当立即停止供水,并适时启动供水安全应急预案。

2.5加强节水型社会建设

篇4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及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牢牢把握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继续围绕强基础、重民生、促增收,从建设世界城市的高度,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村发展基础,努力推动农民就业增收,农村环境改善,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二)工作目标

到20__年底,全市所有村庄规划基本实现全覆盖,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基本完善,未硬化的街坊路实现硬化,已破损的路面得到修复;村内因地制宜进行绿化美化;10年以上老化供水管网得到改造,基本实现一户一表;处于全市重要地表水源地规划内的村庄和市级民俗旅游村庄生活污水实现无害化处理;农户垃圾实行源头分类;村内建设卫生公厕,没有达到无害化要求的户厕得到改造;基础设施长效运行管护机制进一步完善。

(三)20__年度建设任务

1.总体任务。根据《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__年)》的总体任务,结合任务完成情况,确定20__年任务。20__年,计划新编900余个村庄规划,实现村庄规划全覆盖;完成剩余1400余个村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其中硬化街坊路2813万平方米,街坊路两侧绿化1050万平方米,改造老化供水管网4868公里,安装水表26万个,在160个村庄实施污水处理工程,为89个乡镇农户配齐垃圾源头分类桶(袋),为71个乡镇配置垃圾分类收集运输车,在66个平原乡镇建设垃圾资源再利用处理设施,在24个边远山区乡镇建设小型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改造户厕19.3万座,建设农村公厕3157座。

2.分区县任务。具体任务见附表。根据《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__年)》的总体任务以及四年任务两年完成的要求,结合区县村庄数量、农业人口规模确定了各区县-20__年的建设任务,减去各区县工程建设完成部分,计算得出20__年的工程建设任务。由于个别区县实施的工程建设任务超过当年下达的任务,经与区县沟通,结合区县农村实际需求,确定了20__年建设任务。

二、村庄规划编制和工程建设标准

村庄规划编制要依据《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农村村庄规划编制组织管理的通知》(京新农办函〔〕8号)附件中“北京市重点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和成果要求”、“北京市一般村村庄规划编制工作方法和成果要求”的规定进行编制,并经过区县政府审批。

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相关标准和管理办法组织施工,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施工安全。其中街坊路硬化、污水处理、户厕改造、公厕建设等工程建设依据《北京市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规划(-20__年)》中“五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参照标准(试行)进行建设;新农村街坊路绿化依据《北京市新农村建设街坊路绿化工程管理办法(试行)》(首绿办字〔〕7号)进行组织安排;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依据《关于统筹做好新农村供排水工程建设的通知》(京水务农〔〕97号)进行组织建设;垃圾源头分类依据《北京市农村地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工作指导意见》进行组织实施。

三、资金安排

(一)总投资

根据20__年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及相关投资标准进行测算,20__年计划投入规划编制费、工程建设费、工程监理费、管理和不可预见费67亿元。其中规划编制费1.1亿元,工程建设费61亿元,工程组织及监理费1.8亿元(根据相关标准,工程监理费按工程建设费用的3%计提),管理和不可预见费3.1亿元(根据相关标准,管理费按工程建设费用的0.1%计提,不可预见费按工程建设费用的5%计提)。

(二)投资来源

20__年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仍通过市政府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区县配套资金和贷款融资等途径解决。其中市政府转移支付资金21.9亿元,即规划编制费用1.55亿元、街坊路硬化7.883亿元、老化供水管网改造和一户一表4.867亿元、污水处理2.745亿元、垃圾处理1.18亿元、户厕改造0.95亿元、公厕建设1.896亿元,绿化0.83亿元;区县根据工程建设费用的1/3进行配套,工程监理费、管理和不可预见费等由区县财政统筹安排,区县财政需安排资金25.2亿元;在市政府转移支付、区县财政安排部分建设资金后,仍有19.9亿元的资金缺口,区县可按照的方式通过向银行贷款进行解决,贷款本息可在以后年度的转移支付资金中进行安排。

四、工作保障措施

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农村道路、绿化、供排水、垃圾处理、厕所改造等多项具体工程,包括从地下到地上,从规划到建设的全过程,具有工程量大、覆盖面广、涉及部门多、受益人口众的特点。而且,今年的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还是市级重点投资项目和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这就要求市、区各级部门要千方百计、全力以赴的组织安排好此项工程,创新体制机制,确保高水平、高质量、高效率的完成各项建设任务,确保农民在工程建设中就业增收,确保政府投资发挥最大效益。

(一)创新和完善组织管理体系

,各区县经过调整、完善,都建立了领导组织领导机构,形成了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的工作体制和分工明确、运转高效的组织推进机制。20__年,各区县、各部门要从建设世界城市、夯实农村基础、推进农村城镇化、促进科学发展的高度,深化对新农村“五项基础

设施”建设的认识,把握发展机遇,进一步完善组织机构,切实加强领导。要充分发挥各部门、各乡镇的作用,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五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二)创新和完善责任机制

市新农办会同市各相关部门,负责制定“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标准、检查评估办法,确定工程建设总体任务并下达市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作,负责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与考核评估;郊区各区县政府为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实施主体,负责“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立项、审批,工程的组织实施、检查验收、资金拨付和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市级重点工程管理要求,各区县“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组织实施单位(区县相关部门)要及时与市建委签定阳光工程责任书,明确主体责任,加强工程施工组织管理。

(三)创新和完善项目审批和农民参与机制

各区县要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列为本区县重点投资建设项目,纳入政府审批绿色通道,加快项目审批。要进一步创新和完善“五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招投标制度,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拓宽农民参与机制。要把农民参与建设作为一项硬任务、硬指标,凡是当地农民能干的,应当让农民去干,把当地农民的参与程度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标准,并列为考核的内容,切实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

(四)创新和完善监督考核机制

一是创新和完善台帐备案制度。各区县新农办要按照市新农办下达的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会同区县各相关部门制定本区县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组织实施方案和任务台账,明确本年度拟实施的村庄名单、具体工程建设任务、各项工程的组织实施主体、工程进度安排和投资计划。并于20__年3月15日前,将本区县20__年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组织实施方案及任务台账报市新农办备案,作为市各相关部门检查评估各区县工作的依据。

二是创新和完善月报告和月通报制度。为掌握各区县“五项基础设施”工程建设进度,及时进行调度和协调解决工程推进中出现的问题,请各区县新农办指定专人从20__年3月份开始,每月25日向市新农办上报本区县《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进展情况统计表》,同时,将项目组织实施中总结的经验及出现的问题一并上报。市新农办从20__年3月底开始根据区县进度每月以《新农村简报(特刊)》的形式进行通报。

三是创新和完善检查评估制度。市新农办会同市各相关部门根据区县工程任务完成情况通过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随机抽查与重点督查相结合等多种方式,加强对“五项基础设施”建设的检查力度。对措施有力,工程又好又快的区县予以表彰鼓励;对工程组织推进过程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进行推广示范;对措施不力,工程进度缓慢的单位要督促整改。计划于20__年7月和10月份别组织一次“五项基础设施”建设检查评估活动,并将检查情况作为年终奖励的重要依据。

(五)创新和完善资金保障机制

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资金属于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各区县要切实加强资金的使用,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同时,各区县要按比例将配套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并根据财力情况对缺口资金进行贷款融资,并根据项目进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财政、审计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五项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

(六)创新和完善长效运行机制

,郊区1700个村庄完成了新农村“五项基础设施”建设,20__年,还将有1400余个村庄实施“五项”工程,到20__年底,全市郊区农村街坊路、供排水、垃圾、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任务将全面完成。然而,完成工程建设只是完善农村基础设施的一部分,管好用好已建的设施才是关键。因此,各区县要加快研究、制定和完善农村基础设施长效运行机制,保证设施有人管、运行有制度、资金有保障。市相关部门要根据各自职能,指导并协助区县搞好专业管理人员的培训,提高管护水平。

20__年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实施方案

为进一步夯实北京农村发展基础,推进农村新能源、新环境和新生活建设,20__年继续在北京郊区实施“让农村亮起来、让农民暖起来、让农业资源循环起来”(以下简称“三起来”)工程建设。按照市委市政府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以及科学有序地安排新农村“三起来”年度工程建设的要求,确保“三起来”工程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市委十届七次全会及市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会议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按照率先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根本要求,以创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新农村为目标,从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入手,加快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扎实推进新农村、新能源、新环境和新生活建设以及与之相配套的管理和服务,进一步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民收入和生活质量,为加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做出新的贡献。

二、建设原则

(一)规划先行,稳步推进。发挥规划的引导作用,按规划安排建设项目。在工程推进中,根据技术成熟程度、资源禀赋和农民需求以及村庄的自身特点,因地制宜,有计划、按标准分类推进,实现集约、节约、环保、安全建设。

(二)两级统筹,鼓励创新。“三起来”工程建设实行市区(县)两级统筹:市新农办协调相关部门全面统筹各项工作;区县政府是本区县实施工程建设的主体,在确保完成市规划的基础上,可自主选择符合建设方向且本地农民欢迎的建设项目。对区县创新且具有推广意义的项目、技术与模式市级给予奖励,并根据郊区农民需求将其充实进“三起来”工程。

(三)调动主体,惠及农民。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培养农民责任意识,各项工程的实施要制定相应惠农政策,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务工机会,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建管并举,完善机制。“三起来”工程建设要突出实效,建管同步,着眼于长效机制建设。在工程建成后,及时进行产权移交,明确管理主体,确立管护责任,健全管护制度,促进政府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促进“三起来”工程可持续发展。

三、建设目标

20__年“三起来”工程建设,主要以太阳能、生物质能利用为重点,加强农村沼气、生物质气化技术创新、管理维护和配套服务,年底前将现有“两气”工程存在的问题逐一解决,使已建成的“两气”工程全部实现安全、稳定、高效运转;以农宅改造和建设、公共浴室建设为重点,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新材料在农村的应用,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以治理养殖场环境、建设雨洪利用工程为重点,大力推进资源综合利用模式,不断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宜居指数;以加强运行管理,提高政府资金使用效率为重点,大力推进

管护机制创新,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基本实现农村“生态环境靓化、生活能源清洁化、人居环境舒适化”。四、建设内容

(一)“亮起来”工程

更换户用节能灯765.5万只;更换村内公共场所节能灯11680只;更换村内节能路灯45411盏;安装太阳能灯9700盏,重点解决偏远地区、农业产业园区以及未安装路灯的村庄,已有普通照明路灯的村庄原则上不再安装太阳能灯,主要以改造更换节能路灯为主。

(二)“暖起来”工程

建设太阳能公共浴室133处(未含市发改委待批项目200处);对16900户农民既有住房进行墙体保温改造,对4160户农民新建住房进行示范建设,开展多种节能技术综合利用;建设800户地热采暖示范工程。

(三)“循环起来”工程

科学利用成熟技术,以“一站多村、联村供气”的方式发展大中型沼气站8处,大型生物质气化站8处,对以前建设的“两气”工程进行技术攻关改造,解决焦油污染问题,完善服务体制,提高设备完好率和供气效率;新建生物质燃料成型加工厂3个;示范推广自动跟踪聚光太阳灶100台;推广户用沼气500户;建设雨洪利用工程150处;开展粪污治理工程和有机肥厂建设140处。

五、建设标准

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依据《北京市新农村“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20__年)》中的《北京市新农村“亮起来、暖起来、循环起来”工程建设参照标准(试行)》、《关于北京农村“两气”工程建设指导意见》进行建设,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六、保障措施

为确保“三起来”工程的顺利实施,各级政府部门要按照市委市政府对新农村建设的统一部署,采取有效措施,狠抓落实,不断创新,使郊区“三起来”工程建设取得实效。

(一)完善机构,加强领导

按照“部门联动、政策集成、资金聚焦、资源整合”工作机制,市级成立“三起来”工程建设推进领导小组,全面统筹“三起来”工程建设工作。区县政府也要完善相应组织机构,履行相应职责。

市新农办负责全市“三起来”工程建设规划实施的总体协调,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市建委、市科委、市市政管委、市农委、市水务局、市园林绿化局、市环保局、市农业局等市相关部门要相互配合,进一步完善信息沟通、资源共享、联合检查等工作制度,按照部门职责分工,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在规划统筹、标准制定、评估考核等方面做好衔接,形成工作合力。

区县新农办负责对本区县工程建设的综合协调、督促检查工作,要以工程规划为依据,结合农民实际需求,就年度计划任务、实施地点、建设内容、推进措施、实施进度、完成任务时间及相应配套政策进行科学规划、统筹安排。

(二)编制计划,明确任务

各区县新农办要按本实施方案要求,编制本区县20__年“三起来”工程建设实施方案和任务台账,明确本年度拟实施名单、具体工程建设任务、各项工程的组织实施主体、工程进度安排和投资计划。各区县在确保完成市政府规划任务的基础上,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增加自主建设内容,并于3月15日前将本区县实施方案及任务台账上报到市新农办备案,作为市各相关部门检查评估本年度“三起来”工作的依据。

(三)简化程序,农民参与

20__年“三起来”工程建设项目的审批全部下放到区县政府,特殊审批要求的除外。各区县政府要组织有关部门,完善审批程序,建立绿色通道,减化审批步骤,缩短审批时间,建立健全农民参与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凡是当地农民能干的,应当让农民去干,要把当地农民的参与程度作为项目审批的重要标准,并列入市对区县考核的重要内容,切实增加农民劳务性收入。

(四)落实资金,专款专用

按照市区财政体制改革方案,20__年“三起来”资金继续从三个渠道保障:一是市级专项转移支付资金,今年继续安排48581万元,其中:新农村建设专项资金(市农委)44581万元,雨洪利用工程资金(市水务局)4000万元,这部分资金专款专用。二是市相关部门安排年度专项资金,各区县根据市相关部门的要求进行申报。三是“三起来”工程维护运转费用以及各区县自主安排的项目,由区县财政自行统筹。各区县要设立专门账户管理,确保资金落实到位。

(五)健全制度,加强监管

按照月例会、月调度的工作机制,继续对“三起来”工程进行督导。一是继续执行检查通报制度。各区县要选定专人负责各项工程的任务落实和统计工作,从20__年3月份开始,每月25日前向市新农办上报当月“三起来”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市新农办每月对各区县工程进展情况全市进行排名通报,对进展缓慢、措施不力的区县重点进行督导。二是继续执行评估制度。20__年7月和10月份,市新农办分别组织一次“三起来”工程检查评估活动,并将检查情况作为年终评比奖励的重要依据。三是加强资金审计。各区县要切实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管,不得挤占、挪用和截留。同时,各区县要按比例将配套资金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按建设项目和工程进度及时、足额拨付到位。市财政、审计等部门要依法加强对“三起来”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使用的监督和审计。

篇5

以改革引入活水,盘活水利工程,以治理坚守水生态底线,闯出绿色发展新路,以建设破解贫困地区吃水、用水难题,助力全面小康……余庆正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加快转变,水利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推动着人和水美的“大美余庆”建设。

积极创新推进水务改革

推进水务一体化管理体制改革,是国家实施最严格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省委、省政府深化水利改革工作的重要任务,更是余庆深化水务改革的重要落点。

作为典型的山区农业县,水利建设深刻影响着余庆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为从根本上解决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工程性缺水问题突出,城乡用水供需矛盾加剧,城乡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滞后,农村小水电站设施陈旧老化等问题,余庆自2014年12月起,将城乡供排水、污水处理等涉水职能统一划归县水务部门管理,实现了从“多龙管水”向“一龙治水”的转变。同时,大胆实践创新l展战略,由县人民政府与贵州水投水务集团有限公司达成股份合作协议,于2015年10月16日成立贵州水投水务余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余庆水投”)。

“余庆水投是余庆水务改革的实施主体,其使命就是推动余庆水务一体化建设。”余庆水投董事长李定荣介绍,余庆水投与余庆县合作事项涉及余庆骨干水源工程建设、城乡水务一体化、城乡供排水设施建设及农村小水电能源开发等领域。

余庆水投成立以来,协调贵州省水利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为打鼓台水库解决了6000万元建设资金,保障了工程建设资金需求;建设总投资规模1.4亿元的县城污水处理二期工程及松烟、关兴、花山等6个乡镇8座污水处理厂,推进全县排水及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投入资金5000万元并接管县城供水二期工程建设,保障了工程建设快速推进;接管运营敖溪镇污水处理厂,协助推进全县7个电站的增效扩容改造,完成小龙河电站初步实施方案,并以70万元成功竞拍水能源开发权(50年);承接余庆县供水工程基金项目建设,即总投资4200万元的乡镇供水设施改造项目,目前已改造水厂4座,购置设备8套,新建输水管40公里,管网延伸改造45公里;推进余庆城乡供排水、污水处理及小水电等水务管理走向规范化、企业化;启动建设余庆水务大楼,推进余庆水务办公统一化、集中化、规范化、高效化。

“余庆水投的组建是余庆深入推进水利改革的重要一步。”余庆县水务局局长刘世昌介绍,“这将对工程建设资金筹集,骨干水源工程、供排水及农村小水电能源设施建设投融资,盘活余庆现有供排水及农村小水电能源涉水资产,降低政府供水公共服务资本和管理等产生积极意义。”

科学管理完善治水方略

余庆县境内水资源总量9.1亿立方米,有蓄水工程设施401处,总库容65.8231亿立方;有河流、溪沟总计67条,河道总长1059.9公里,水域面积60.33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1623.7平方公里的3.72%;湿地总面积198.98平方公里,占全县土地总面积1623.7平方公里的12.25%。得天独厚的水资源优势,是余庆县打造“梦幻余庆、高原水乡”水生态文明城市的基础,也向余庆水资源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为进一步强化水资源保护管理,余庆扎实开展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严格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及取水许可制度,目前已完成全县水资源综合规划工作和飞龙湖旅游景区规划水资源论证及全县11个城镇供水厂、13个水电站和3个桶装水厂水资源论证工作。2016年将完成全县水生态文明建设规划方案设计,该规划的实施将促进余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落实和江河湖库水系连通;推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高效利用和节约保护,建设节水防污型社会;加快水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和城乡水务一体化进程;加速余庆水利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向民生水利发展,最终实现余庆发展成为水生态平衡的城乡一体化县域。

依法治水提升管理水平

“近年来,余庆坚持依法治水,有效促进了水事秩序的健康发展,水事综合管理和行政综合执法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余庆县水务局办公室主任胡长江说。

2013年以来,余庆县逐步完善了《综合执法管理规定》《行政处罚案件集体讨论制度》《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案件审核制度》等10项制度,对推行综合执法后的行政审批、案件会审等作了详细规定,同时,结合“一表两单”工作,制定执法办案流程图,指导执法工作,为推进余庆水事管理和执法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此外,余庆县积极完善档案管理,进一步规范执法文书,建立详细的电子台帐系统,有效提高办公效率和执法档案管理;认真落实巡查制度,坚持每周定期巡查不少于1次,加强与水资、安监、国土、环保等部门的合作与信息共享,将水资源违法消灭在萌芽状态;以案学法,提高执法素质,并经常邀请单位聘请的律师现场指导,以提高执法人员的理论水平、处理正确性及办案速度;采取提前主动的水土保持管理方式,在新的建设项目未开工或一开工即向业主下发编报方案通知,宣传有关水土保持的政策法规;联合执法,综合治理,使一些多年来久治不愈的涉河“顽症”得到有效遏制和解决,收到了明显效果。

2013年以来,余庆累计立案查处涉河案件17件,水工程案13件,水土保持案46件;督促完善、审批水土保持方案100余件;征收水行政规费1181.56万元。

稳抓落实建设润泽民生

从大乌江镇出发,沿着险峻的山路往上,山顶散落着几十户人家的地方就是大山寨。六十多岁的邢兴华老人祖祖辈辈都住在这里,“以前我们吃水都是在房前屋后挖井或者到山脚下去担,后来年纪大了,担不动了。”大山寨地势较高,加上地下多溶洞,地表水的蓄存比较困难,全寨32户分散居住的农户饮水、用水困难问题严重,“现在好了,水管接到家里头,吃水方便,生活也好起来了。”

“大乌江镇全镇人口3.43万人,其中近两万人分散居住在山区,像大山寨这样的地方还有很多。”大乌江水利站站长宋正国向记者介绍。为解决农村用水困境,2016年,余庆县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工程涉及白泥镇、龙溪镇、大乌江镇等八镇一乡,计划投入资金1319.65万元,共39个项目,解决20580人(其中贫困人口2167人)的饮水问题。目前已完成项目31个,解决16781人饮水问题,完成总投资1134.2万元,工程进度达86%。

此外,余庆县连续5年获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自2012年以来,获得得中央资金4400万元,省级资金3400万元。实施小农水重点县和项目县以来,全县新增灌溉面积6800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64100亩,保护农田面积7600亩;治理山塘51口,防渗加固渠道185.78km,新建提水站18站,装机370千瓦,新建排涝渠6.2公里。

余庆县白泥镇春景村就是其中一个受益村。“从前每次下大雨,村里的农田就积涝,修建河渠是我们祖祖辈辈的愿望。”春景村主任余某告诉记者,这条穿越春景村的水渠2016年9月完工,“水渠修好了,农田不怕水浸,平时还能取水灌溉,现在我们响应政府号召,在全村种植茶叶近400亩,葡萄500来亩,好日子就要来了。”

篇6

年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县委1号文件精神的关键之年,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高防洪保安能力,对于加快“幸福”建设和推进“两个率先”具有重要的意义。为适应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现对年度冬春水利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为指导,按照水利现代化的要求,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防灾减灾能力、服务民生能力为目标,把农田水利和农村饮水安全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加强水利建设,强化水利管理,完善投入机制,深化水利改革,健全长效管护机制,推进城乡水利一体化,全面提升水利建设管理水平,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和保障。

二、目标任务

年度规划水利建设总土方670万立方米,其中:疏浚县级河道8条、76公里、188万立方米,疏浚乡级河道27条、115公里、206万立方米,疏浚村庄河道150条、176万立方米,加修圩堤50公里、50万立方米,整治三沟水系土方50万立方米;建造小沟级以上建筑物300座,其中:实施闸站建设“双百工程”,新建拆建、维修改造圩口闸115座、排灌站106座;实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2个。

三、工作重点

1.加大河道疏浚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农村水环境。

按照省市批准的《县-年农村河道疏浚整治规划》,结合今年干旱期间重要河道、重点河段暴露出来的突出问题,以及“三解三促”中群众提出需要解决的河道疏浚问题,统筹推进河道疏浚整治工作,将河道疏浚与圩堤加修、圩堤绿化、环境整治、土地复垦相结合,将村庄河塘整治与新农村建设以及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相结合,充分发挥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的综合效益。严格坚持质量标准,规范施工程序,采取“排水施工,见底验收”的施工方式,确保做到疏浚一条达标一条。

2.加大河道长效管护推进力度,切实巩固河道疏浚成果。

在高标准完成年度河道疏浚整治任务的同时,结合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通过开展“清洁河塘,绿化河岸”行动,对农村河道进行全面清理保洁,明确管护责任单位、责任人员、责任地段、管护资金,实施农村河道长效管护,巩固农村河道疏浚成果。

3.加强圩堤达标工程建设,提高联圩抗洪能力。

根据联圩规划,结合中小河流治理,加强圩堤达标建设,跨镇跨村的圩区联并工程,以镇办工程形式组织实施,全面形成联圩抗洪体系。上游地区防洪大堤堤顶高程达5米、顶宽达5米;一般圩堤堤顶高程达4.5米、顶宽达4米。中下游地区圩堤堤顶高程达4米、顶宽4米。集镇和居民点集中的堤段,确实无法加修圩堤的,通过联并大圩区或建防洪墙等措施,确保城乡安全度汛。

4.加快闸站工程建设,提高水利设施配套水平。

围绕城乡水利一体化的要求,继续实施闸站建设“双百工程”,等5个镇重点实施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新建拆建圩口闸52座、排灌站40座。九龙口、庆丰、开发区等3个镇区重点实施两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新建拆建圩口闸17座、排涝站11座。实施上冈镇闸站工程建设,新建拆建圩口5座、排涝站7座、灌溉泵站3座,重点解决南庄村排涝动力不足问题。整合国土、农业资源开发项目,新建拆建圩口闸29座、排涝站12座、灌溉泵站8座。针对今年干旱暴露出来的灌溉流量不足的问题,各镇区要超前谋划,筹集资金,在骨干河道上兴建灌溉站或结合已有项目建设灌排结合站。对超期服役的闸站,及时维修改造,维修改造圩口闸12座、排涝站25座。排涝动力严重不足的圩区,按照规划标准,在联圩后的骨干河口实施闸站联建工程。

5.加强县城防洪工程建设,提升服务经济发展水平。

按照修订完善的县城防洪规划,封闭沟,将镇南、中心、裕丰、建南、七里、单庄等6个圩区联并为一个大圩区。编制县城水系规划,适应城市发展需要,实施沟及盂兰河部分河段疏浚工程,进一步沟通内河水系,解决重点地区防洪排涝突出问题。

6.加快城乡供水一体化,提高民生水利建设水平。

在开发区、建阳镇镇区、上冈镇镇区初步实现区域供水的基础上,确保城南水厂尽快建成通水,提高区域供水水源保障能力。按照全县年基本实现区域供水的目标,完成农村供水一级管网建设,当年收购农村水厂40家,全面启动冈东、草堰口、钟庄社区及冈西、颜单、九龙口等镇改水工作。

四、主要措施

1.强化组织领导。为切实搞好我县水利建设工作,县政府成立县水利建设指挥部,由县长任总指挥,县委、县政府分管领导任副指挥,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各镇也要相应成立工作班子,形成“政府主导,部门配合,上下协作,齐抓共管”机制。

2.深入宣传发动。开辟“镇长话水利”专栏,充分利用报纸、电视、广播等新闻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造浓舆论氛围,使全县上下充分认清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充分调动基层干部群众大搞水利建设的积极性。对河道疏浚、圩堤加修、闸站工程配套、县城防洪工程建设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主动向群众公开,让群众了解,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水利、支持水利、大干水利的共识。

篇7

按照国务院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的文件精神,以及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制定的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指标的要求,XX年9月市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开展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活动的决定》、《关于批转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实施方案的通知》。市委、市政府于XX年9月14日,召开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动员大会,正式提出了2011年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自治区节水型城市; 2011年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国家节水型城市;2011年乌鲁木齐市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含农牧区),实现节水型乌鲁木齐的总体目标。

目前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按照国家发改委、水利部、建设部要求已全面开展,并取得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一定差距。现就有关工作情况汇报交流如下:

一、健全机构,加强保障

1981年乌鲁木齐市成立了计划节约用水办公室。在20余年的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了国家、自治区、市节约用水的政策和法规,开展了节水宣传、计划用水、节水检查、工业节水技改、水平衡测试等工作,我市的节水工作取得的一定的成效。XX年,市委、市政府,批准实施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同年4月16日国家水利部副部长张基尧和自治区党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刚为新成立的水务局挂牌剪彩。至此,乌鲁木齐市的水资源管理打破了城乡、部门间的界限,建立了城乡供水、节水一体化个管理体制,实现了城市与农村、地下水与地表水、水质与水量、供水与排水、用水与节水等涉水事务的统一管理。

二、加强领导 健全机构 制定方案分解目标

市委、市政府把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摆到了改善乌鲁木齐生态环境、人居环境、投资环境和建设“和谐乌鲁木齐”的战略高度,列入了市委、市政府,各区(县)政府及委、办、局的重要工作日程,成立了 “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水务局,节水办负责具体日常工作。部分区(县)也相应成立或完善了节水管理机构,成立了创建节水型城区领导小组,明确了管理职责,基本形成市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区(县)节水办——用水户三级创建节水型工作网络,为创建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形成了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有效的创建组织体系。

三、制定创建节水型工作制度,使创建工作制度化、规范化

结合我市实际,制订了《创建节水型城市宣传工作方案》、《关于加强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工作的通知》、《关于印发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各项标准的通知》等,把创建的各项工作细化、量化、具体化,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还使创建工作有目标、有检查,便于考核,为成功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强化宣传 提高认识 营造全民节水氛围

为进一步增强市民的节水意识,各区(县),委、局、办及相关部门进行多方联动,在每年的“3.22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城市节水宣传周”、和“世界环境日”等活动期间,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新闻媒介,以及节水服务下社区、悬挂节水横幅、设置节水咨询台、发放节水宣传手册(单)、播放节水宣传片、以节水为主题的板报巡展等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集中宣传,大力宣传节约用水和创建节水型社会(城市)的重要意义。此外还通过开展中小学校节水征文比赛、举办节水知识竞赛、节水知识大赛,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对全社会的节水知识和意识的普及教育,逐步形成政府引导、社会参与、各方配合、齐抓共建、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节水环境。

五、完善节水政策法规、标准,提高节水管理的规范性、科学性

我市目前出台了实施了《乌鲁木齐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乌鲁木齐市节约用水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等一系列法规。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根据《乌鲁木齐市城市总体规划》制定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乌鲁木齐市节约用水中长期规划》等专项规划,为我市今后的节水管理工作提供了科学、系统的依据。

六、加强创建人员的培训工作

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涉及节水工作的方方面面,是政策性、规范性很强的工作。通过培训使工作人员熟练掌握节水工作的各项法规政策、技术标准和具体做法,充分发挥创建工作人员作用,以适应节水工作的需要,担负起创建节水型工作的重任。为了保证我市的建设工作规范完整,全面了解各项创建指标。XX年制定《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培训工作实施方案》。根据《实施方案》举办5期培训,培训人员主要来自各区(县),委、局、办工作人员,用水单位管理人员,其中,第一期培训对象是各区(县)政府(包括街道办事处),委、局、办,参加人数126名;第二期对象是农牧区用水管理人员,参加人数30名;第三期培训对象是用水单位管理人员和部分街道办事处节水专干,参加人数250余名。内地培训班2期,参加人数共40余名。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了全市创建工作队伍的整体能力和工作水平。

七、制定用水定额,建立健全指标体系

1981年我市开始实施计划用水工作,初步制订了《生活用水定额》,对全市实行计划用水管理,超计划用水实行加价收费,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城市用水的供需矛盾。随着我市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的开展,先后制定了新的《乌鲁木齐市工业企业产品用水定额》和《乌鲁木齐市城市生活与公共用水定额》,已报请自治区、市有关部门批准。同时,定额标准的实施,企业可以对照标准、主动寻找差距,促进企业节水技术改造和加强内部管理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起到了较好的节水效果。

八、加大节水器具的更新改造力度

为从源头上做好节水工作,一是,对用水单位进行节水普查,并引导用水户使用节水型器具,宣传建设部颁布实施的《节水型生活用水标准》。二是,督促用水单位对非节水型座便器的配件进行改造、更换。三是,在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严格把关,对使用淘汰落后用水器具的不增加用水指标。四是,各区对辖区居民住户进行用水器具调查,督促制定了相应的改造计划。目前此项工作正在进行当中。 

九、各区(县)按照统一部署,开展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活动

为了及时掌握辖区创建单位工作的基本情况,区(县),街道办事处从抓好入户摸底调查入手,强化创建工作力度,组织人员对工业企业用水、生活用水器具、用水量等多项工作进行调查摸底,同时对街道办事处和辖区创建单位、社区、居民小区,进行经常性的督查指导。

区(县)政府,按照《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实施方案》和《乌鲁木齐市节水型企业(单位)、居民小区申报、考核验收、命名办法》的要求,开展了创建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活动,对辖区创建单位进行检查验收工作。天山区、沙区、新市区、头屯河区政府组建了由区(县)节水办、建设局、区目标办组成的验收组。水磨沟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产业开发组建了由建设局、街道办事处节水专(兼)工作人员组成的验收组、已于XX年9月底至12月底,分别对辖区创建单位进行验收,验收工作主要从创建单位节水宣传工作、节水日常管理工作,节水管理制度建设、节水管理档案建立等方面入手,同时对各单位各用水点、节水设施使用情况进行实地检查,最后将考核内容进行综合打分,综合得分在85分以上的成为区级节水型企业(单位)或社区(居民小区),通过考核验收共评出达到区级标准的单位有315家。

特别值得提到的是我市的沙区、新市区在创建节水型工作的同时,要求政府和街道办事处率先垂范,按照《建设节水型社会目标考核办法》进行了考核验收和综合评分,沙区考核达到优秀街道办事处有7家。新市区考核达到优秀街道办事处有10家。为今后创建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十、大力开展城市节水科学研究,以科技进步和新技术、新器具推动城市节水工作

为了认真落实《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实施方案》中涉及节水设施建设、科技节水等项目。编制完成了《乌鲁木齐市水资源综合规划》、《水务信息化大纲》,其中乌鲁木齐城市水资源实时监控与管理系统建设项目已经国家水利部审查通过,并予以一定资金支持。编制了《乌鲁木齐市节水规划》、《乌鲁木齐市农业节水规划》即将完稿。针对洗车行业用水和中水设施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正在进行调研和草拟相关管理办法。在制定规划和办法的同时,对全市工业用水单位进行了摸底调查和资料收集、整理工作,通过对数据、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XX年节水工程项目计划”;“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XX年—2011年节水工程项目计划”;调查汇总乌鲁木齐市特种行业用水设施及技术改造项目;配合自治区建设厅制定乌鲁木齐市XX年—2011年节水工程项目计划;配合市建委落实我市XX年节水示范工程资金;配合市科技局落实XX年5项节水科研项目及资金。完成5座城市中水回用示范工程建设。

十一、积极开展农业节水工作

我市农业用水利用率低,XX年我市农业用水占全市总用水量的62%。部分地区农田基本建设不配套、设备老化、利用率低,主要采用传统的漫灌方式,田间节水灌溉技术推广难度大,北郊大多为井灌区,渠系利用系数可达0.7左右,南郊板房沟、水西沟两乡的渠系利用系数仅为0.55左右,达坂城地区渠系配套更差,仅有干支两级渠道,亩灌溉定额高达1060立方米。我们针对农业用水现状和《实施方案》中涉及农业节水的各项指标,加强农业节水的管理。一是向各区(县)政府,农林水牧局、建设局发放国家、自治区有关建设节水型社会文件及“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文件材料。使农牧民对节水农业有了一个新的认识;二是对南郊、北郊、东山、达坂城农业区进行了斗渠调查,获取农业灌溉第一手资料,作为农业节水基准年的基数;三是按照建设节水型乌鲁木齐各项指标要求,对我市农业用水情况、农作物分布情况进行了普查,收集整理、汇总相关资料;四是开展对我市农业用水三级渠道分布情况、防渗设施、进行调查;五是对农业用水定额进行定点测试,并签订测试协议;六是农业节水灌溉示范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已完成,资金到位后此项工作可即时开展。七是制定农业节水宣传方案。为实现农业节水的工作目标奠定基础。 

为了保证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的顺利开展,完成市委、市政府确定的“建设节水乌鲁木齐工作目标”,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根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广泛发挥社会各界的力量,充分认识建设节水型社会(城市)工作的重要性,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清醒地分析和认识我市水资源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树立强烈的危机感、紧迫感和水患意识,要把这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统筹安排,综合部署。增强全民保护水资源,合理用水、节约用水的意识;二是,进一步加大节水宣传的力度,不断增强全社会的节水意识。通过宣传教育,形成全社会节水的整体合力;三是,努力开拓节水工作新局面。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强化国家有关节水技术政策和技术标准的执行力度,强制推广节水型用水器具。进一步加强节水工作的检查和节水器具销售市场的规范管理,新建的企业必须采用节水技术,新建、改建、扩建的公共和民用建筑,必须安装使用符合国家规定的节水装具,按照市政府的要求,力争2011年底以前,节水型器具普及率达到100%。四是,扩大 “节水型企业、单位、社区、居民小区”的覆盖面,在2011年达到国家规定的标准。五是,认真做好中水工程和污水资源化,加快实现再生水回用的步伐。六是,制定法规加强涉水行业的监管力度。

篇8

在一年一度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即将全面展开的金秋时节,市委、市政府决定在*区召开全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工作会议,正其副市长亲自出席并将作重要讲话,这既是对水利工作的重视和肯定,更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

根据会议安排,我就抓好今冬明春的水利建设,加快全市统筹城乡水利发展讲三点意见,供领导和同志们参考。

一、去冬今春水利建设回顾

去冬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人民全力开展抗御雨雪冰冻灾害和水利抗震救灾工作,取得了抗灾救灾的全面胜利。结合灾后重建,全市各级水利部门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和水利部与*市《共建全国统筹城乡水利发展与改革试验区合作备忘录》的精神,立足城乡统筹发展,积极调整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机制,加快推进以民生水利为重点的水利建设,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截至今年8月底,全市累计完成各类水利投资55.2亿元,同比增52.7%。

(一)城乡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稳步推进。解决城乡3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是全市20*年“民心工程”之一。我市各级水利部门始终将其作为水利工作的首要任务。结合雨雪冰冻和“5.12”地震灾后重建,以新农村建设试点村、重要集镇为重点,采取整乡整镇推进的方式,全市去冬今春共建成饮水安全工程1.56万处,解决了266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比去年同期翻了一番。*区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的新路子,取得了明显成效,今年内将率先在全市实现城乡饮水安全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两个“整区销号”。

(二)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再创佳绩。围绕2009年全部销号病险水库的总体目标,逐一倒排工程前期工作和整治计划,完成病险水库整治647座,是去年全年完成量的3倍,当年恢复工程蓄水超过1亿立方米。对因“5.12”地震灾害造成险情加重或新增隐患的7座中型、345座小型水库进行了紧急排险,目前应急处置措施已基本完成,年内将基本完成除险加固。*、长寿、*、万盛等10多个区县采取“先建后补”方式,20*年底将全面完成小(二)型病险水库的整治销号。23处县城堤防建设进展顺利,建成达标堤防11公里;开工建设了荣昌高峰、北碚静观、长寿葛兰等56处重点集镇堤防工程,加高加固堤防215公里,疏浚河道227公里。

(三)重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明显加快。鲤鱼塘水库枢纽工程顺利完工,并已下闸蓄水;“泽渝”一期工程中的*8座水库主体工程已基本完工;*提水工程有序推进,*提水工程已向大学城供水。

(四)农田水利建设进展良好。按照我市农业农村“1155”战略发展思路,重点推进了*、武隆、铜梁、璧山4个蔬菜基地县水利设施规划和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开展了*、*、*、*、*区中部、*东6个大灌区建设,新开工了小江大灌区和1个中型灌区。全市共修复水毁工程9487处,新建小型水源工程2.79万处,新增有效灌面41万亩,恢复改善灌面113万亩,新增节水灌面28.8万亩,建成旱涝保收烟田20万亩;新增防渗渠道1127公里,加高加固堤防186公里,清淤渠道13386公里,进一步改善了我市农业农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五)水生态环境建设成效显著。围绕“四沿”战略,进一步加快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水保项目、中央预算内水保项目和世行水保项目建设,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23平方公里,新增保护面积2000平方公里,编制完成了《*市水系森林工程建设规划》。开展了全市水能资源调查评价工作,对全市782座农村水电站开展了安全管理分类首次申报评定工作。全市22个区县的“十一五”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建设、8个县的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和9个区县的部分无电地区电力建设全面展开。土主、奉节公平、石柱沿溪3个污水处理厂竣工投产;荣昌污水处理厂基本建成,秀山、酉阳、綦江、双桥污水处理厂全面完成年度建设任务胜利在望。

在去冬今春的农田水利建设中,涌现出一些好做法、好典型、好经验,十分值得我们认真总结、借鉴和进一步发扬。

第一,加强领导,完善考核制度。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利工作,每年都将饮水安全、病险库整治和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列入“民心工程”,并纳入对各区县党政领导班子的年度综合目标考核内容。今年3月11日,市政府与水利部签订了《备忘录》,提出了我市统筹城乡水利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发展举措。各区县党委、政府都将重点水利工程、农村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整治、城镇防洪保安、水土保持、农村水电等民生水利建设作为重要工作,层层落实责任,建立考核制度。*建立了“一帮一”帮扶责任制和饮水安全项目受理“一站式”服务等制度。奉节县委、县政府把乡镇供水工程列为县上“10+1”目标任务。

第二,拓宽渠道,加大资金投入。为尽快改变水利基础薄弱的现状,加快民生水利建设,市委、市政府集中出台了8条特殊优惠政策。各区县党委、政府有效利用市场、行政“两只手”,采取政府信用贷款、土地储备、收费权质押、盘活存量优良资产等方式,为全市水利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资金保障。*、*县整合6个方面的涉农资金用于水利建设;*县统筹县财政、税务、国土、市政、金融等部门,多渠道整合、落实县级配套资金5200余万元,用于重点水利工程建设;*、江北两区仅20*年就分别落实农村人饮工程配套资金1000万元和700万元。

第三,创新机制,提高管理效益。一是进一步推行了以“竞标”为核心的水利投入激励机制。市对区县、区县对乡镇全面推行了“竞标”投入,真正体现“谁积极、支持谁”,进一步调动了全市上下大兴水利的积极性。二是建立并推行了“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新机制。打破过去“先建设、后管理”的常规,在人饮工程项目开工前,先行确定责任主体、供水水价,落实占地调整、群众筹资投劳额度,组建运行管理机构,再按照建设程序开展工程建设。黔江区创立的这一新机制已在全市全面推广,并得到了水利部的充分肯定,《人民日报》头版曾对此作了全面报道。三是建立并推行了“先建后补”、“民办公助”的新机制。市政府出台了“先建后补”、“以奖代补”等奖励政策,鼓励各区县在投资计划下达前,先行筹资、垫资,按照规划完成建设任务,市级按规定给予补助。今后,凡是保质、按时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安全建设任务的,市政府还将通过“以奖代补”的方式给予奖励。*、*等区县对组建了农民用水户协会、群众积极性高的村级饮水、小农水项目优先安排实施,完工验收合格后兑现补助资金的办法值得总结和推广。四是建立并推行了“三公示”制度。除渝中区外,39个区县对95%以上的项目在开工前进行了以建设内容、投资、工期、质量、水价、行政责任人、技术负责人、举报电话为主要内容的开工、竣工和违规违纪查处情况的“三公示”,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得到了受益群众的好评。五是广泛推行了饮水安全片区工作组制度。工作组积极承担起了饮水安全、乡镇供水、病险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建设现场的监督指导职能,为水利建设当好了服务员和指导员。

第四,深化改革,落实管护责任。一是尊重区县、依靠区县,下放项目审批管理权。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为使饮水安全、城市拓展区供水、乡镇堤防等工程规划、建设更加符合当地实际,更加有利于区县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和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突破条条框框的束缚,将规划、审批、验收权全部下放给区县,减少了审批环节,提高了办事效率。二是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强力推进。全市已完成定性、定编、定岗和落实运行管理经费的水管单位共1000余个,占总数的80%。30多个区县开展了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近900座水库领取了国有土地使用权证,水利工程确权的土地面积近20万亩。北碚、*、秀山等区县政府安排专项资金,率先完成了此项工作。同时,全市26座中型、561座小型水库完成了水价改革,巴南、璧山、荣昌、南川等区县工程水价已达到“成本+合理利润”的标准。三是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深入推进。全市95%的小型水利工程(近17万处)推行了产权、经营权改革,今年新建的小型水利设施95%以上都由区县政府颁发了产权证书。对部分河道、流域的采砂权进行了公开竞价拍卖。同时,全市有20多个区县组建了近1400个用水户协会,入会农户近15万户,管理灌溉面积近60万亩。四是水务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入。今年又有*、忠县、黔江水务局相继挂牌,目前全市已有29个区县成立了水务局,实现了涉水行政事务管理一体化。

二、今冬明春农田水利建设的工作思路和目标

(一)工作思路

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建设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统筹城乡水利发展总揽全局,以深入贯彻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及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水利发展的决定》精神为主线,按照《备忘录》“八个加快”的共建目标,突出民生、服务民生,重点实施饮水安全、病险水库整治、重点水源工程、城镇防洪保安、农田水利设施等民生水利工程,全面加快水利发展与改革。

(二)工作目标

——20*年内完成震损水库整治修复,2009年底全面完成小(一)型以上病险水库整治销号,小(二)型完成应急处理;

——年底前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和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镇村供水工程1000处,解决200万城乡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10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0万亩,分别新增旱涝保收烟田、菜田10万亩和2万亩。

——全面完成水库、塘堰、渠道清淤整治和提灌站维修;

——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30平方公里;

——全面完成重点水利工程建设年度目标任务;

——2009年完成水利投资65亿元。

三、强化措施,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今冬明春,全市农田水利建设着重要打牢“一个基础”,深化“三项改革”,搞好“五项建设”。

(一)打牢项目储备基础

当前,*水利面临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要按照正其副市长多次强调的“关于加强规划和前期工作、建立项目储备库”的指示精神,树立超前意识,着眼长远、科学谋划,扎实开展水利“十二五”规划工作,抓紧编制和细化未来五年的水利建设方案,为推动*水利更好更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一是抓紧完成病险水库整治的前期工作。全市进入中央专项规划的小(一)型以上病险水库共320座,现已核批220座,力争11月底前完成剩余100座的审批工作。二是按照市政府及全市水利(水务)半年工作会议要求,各区县饮水安全规划的修编和实施方案由各区县负责编制和审批。请各区县务必于11月底前完成2009年度饮水安全实施方案的编制和审批工作,并抄送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和市水利局。同时,完成2009-2*2年城乡饮水安全规划的修编、审批和报市政府、市级相关部门的备案工作。三是在10月底前完成綦江、*、巴南、北碚、永川、开县等区县堤防工程的审批工作。四是本月完成*玉滩水库的初设,确保主体工程全面开工。力争年内全面完成14座“泽渝”二期中型水库的前期工作。五是积极做好灌区拓展项目规划的准备工作。当前,小型农田水利项目逐渐成为中央投资重点,20*年我市争取这部分的中央投资达8000万元。请各区县将县级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以蔬菜、柑橘、烤烟等农业产业化项目为重点,集中连片、效益优先,力争明年6月底前完成。同时,要研究大、中型泵站技术改造和灌区末级渠系配套建设政策,拓展灌区建设领域,尽快适应国家资金投向的变化。

(二)深化“三项改革”

一是水管体制改革。要按照渝府发〔20*〕26号和渝办发〔20*〕189号文件精神,以“两费’落实和确权划界为重点,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加大力度,强化责任,确保在今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革任务。需要再次强调的是,水管体制改革是确保小型水利工程长治久安的根本,此项工作写入了市政府与水利部签订的《备忘录》,市委、市政府向水利部作了郑重承诺,这是一项刚性任务,国家将此项改革完成情况与*的水利投入挂钩。因此,希望各区县高度重视,加快进度,按期完成。

二是农田水利建管体制改革。要认真学习黔江等地的经验,遵循“先建机制,再建工程”的工作程序,在饮水安全项目规划、立项前,由受益群众按照“一事一议”的方式,明晰工程产权和经营权,按照“成本+合理利润”的原则核定水价,在此基础上组建经营机构,建立管护制度,落实管护人员,让人民群众喝上干净水、放心水。

三是水价改革。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是市场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扭转“以农补工”,解决工程管护、运行经费的重要途径,是吸引社会资本投入水利建设的重要基础。市物价局核批的26座向工业和城镇供水的中型水库原水水价,在今年内必须全面实施,其余工程的水价改革也请各区县政府给予大力支持,尽快启动。

(三)搞好“五项建设”

第一,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确保2009年全部销号。

一要加快建设进度。市委、市政府明确,2009年底完成全市156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目前,全市还有病险水库7*座,其中:小(一)型以上198座,小(二)型509座。我们要抓住今冬明春的有利时机,落实整治资金,加快工程建设进度,对在建以及尚未开工的水库,要逐一倒排开工和竣工时间表,逐月检查考核,在本月内启动已完成批复的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特别要强调的是,要加快“5.12”地震受损水库的应急修复,确保震损水库在年内全部消除安全隐患,杜绝类似山西尾矿库重大恶性安全事件的发生。

二要加强建设管理。要按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的有关规定,认真执行项目法人、招标投标、工程监理、“三公示”等四项制度;施工中的重大设计变更,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程序报批。

三要抓好运行维护。工程整治完成后,如何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工程效益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各地要以推进水管体制改革为突破口,落实管护人员和经费,不断提高运行管理和调度管理水平,增强应对各类灾害、调控水资源和保护水生态的能力,促进工程良性运行,充分发挥工程效益。

四要加强资金监管。按照市政府的安排,市、区县审计部门正在开展全市病险水库整治的审计工作,我们一定要高度重视,主动配合,边审边改,迎接国家审计署的审计。

第二,加快城乡饮水安全建设,尽早让群众喝上“放心水”、“安全水”。我们要坚定“2*2年基本解决全市饮水安全”的目标不动摇,加快实施已经下达计划的中央和市级饮水安全项目,确保当年任务当年完成。为保证供水水质和水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城乡饮水安全工程效益,我们要本着“实事求是、先易后难、整乡推进、效益优先”的原则,以中心场镇等人口聚集地为重点,集中人力、物力打造一大批跨村、跨乡镇的规模化、集中式供水工程,整乡、整镇推进城乡饮水安全工作。农村饮水工程要尽可能与城镇供水结合实施,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要全面执行规划建卡、招标投标、工程监理、合同管理、县级报账和“三公示”等“六制”,进一步规范材料、设备集中招标采购,严格选用通过质量认证的产品。全面推行施工单位公开招标制度,择优选择专业化施工队伍;对规模较小的分散式供水工程,采取打捆招标方式选择具备相应资质的施工单位。市饮水安全片区工作组要进一步强化对各地执行“三公示”和城乡饮水安全建设情况的巡回监督检查,定期对工程进度、质量和资金筹集、使用等情况进行通报。

第三,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要按照我市农业农村“1155”发展战略,加快推进小江、*区东部等7个大灌区和*、奉节等4个节水示范项目建设,力争璧南河大型灌区和通过水利部审批的8个大型灌区全部开工。按照“民办公助”的原则,把蔬菜、柑橘、烟田和其他农业产业园区的水利配套建设同农村人饮、水土保持、水系森林工程、小型水利设施、灌区建设等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如期完成33个中央和市级小型农田水利设施项目建设任务。切实加强粮食主产区和蔬菜、柑橘、烟田基地项目区水利建设,提高农业抗御洪涝干旱灾害能力,保障粮食安全,力促农民增收。

第四,加快重点水利工程建设,不断增强水利保障能力。基本建成开县鲤鱼塘水库、水位调节坝和*迎龙湖等“泽渝”一期中的9座水库,余下5座基本建成枢纽工程;2*0年秀山隘口建成枢纽,其余全部竣工;“泽渝”二期的*观音洞、万盛青山湖竣工投产,璧山三江水库建成枢纽工程;松溉长江提水工程通水至永川;加快酉阳金家坝、巫溪中梁、城口北屏等水电站及污水处理、供水工程建设;力争开工建设巴南观景口、丰都蒋家沟、黔江太极、南川北露沟、云阳梅峰、*三角凼等水库。同时,加快推进“九五”渠系建设,建成干、支渠150公里,基本完成城市拓展区工程31处,解决供水人口38万人。全面完工*、巴南等9个县城堤防工程并适时开展验收,继续推进黔江、南川等县城堤防建设;全面完工第二批43处乡镇堤防建设。

篇9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注重民生,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举措。紧密结合“三合一改”工作,统筹谋划、突出重点,整合资源、协调联动,集中连片、分步实施,着力改变农村地区的脏、乱、差现象,切实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农村可持续发展的突出环境问题,实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与农村环境保护良性互动,促进农村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发展道路。

二、工作目标

通过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使整治范围内农村饮用水水源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垃圾、畜禽养殖污染得到有效治理,面源污染得到明显缓解,村容村貌焕然一新,人居环境全面改善。具体指标为:

(一)自来水普及率≥90%,村民饮用水卫生合格率100%。

(二)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80%(污水集中处理模式),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率≥60%(污水分散处理模式)。

(三)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70%。

(四)畜禽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70%。

(五)户外道路硬化率≥90%。

(六)林木覆盖率≥35%。

(七)户用卫生厕所普及率≥80%。

(八)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50%。

(九)农村清洁能源普及率≥50%。

(十)有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

(十一)建立健全农村环境保护管理责任制,乡镇配备专职环保管理人员,行政村配备兼职环保管理人员。

(十二)村容村貌:村有卫生保洁人员,清扫保洁到位。柴草、杂物、畜粪等分类堆放整齐;无乱搭乱建、残墙断壁、乱涂乱画、乱堆乱放等现象。

(十三)群众满意度≥90%。

三、整治范围、整治重点和技术规范

(一)整治范围。以行政村为基本单元,对连片村庄统一综合整治。优先治理生态水系、主要河流沿岸、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总干渠(荥阳段)两侧、乡镇政府所在地、新农村建设示范村、风景名胜区等重点流域、区域,逐步在其他区域推进。

(二)整治重点。按照国家、省、对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主要支持内容,我市的整治重点为:

1.农村饮用水水源地保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排污口拆除、截污及隔离设施建设、标志设置等。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根据取水点位置、供水量、取水方式不同采取相应的污染防治措施。

2.农村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将城镇周边村庄纳入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系统,建设生活污水收集管网;规模较大的村庄建设集中污水处理设施;居住分散的村庄建设小型人工湿地、无(微)动力处理设施、氧化塘等分散式污水处理设施。推行“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集中处理”的城乡生活垃圾一体化处理模式。

3.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对畜禽养殖小区和畜禽散养密集区实施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废弃物综合利用,发展循环农业。重点加快固液分离、发展沼气、生产有机肥和无害化畜禽粪便还田等工程建设,强化畜禽养殖小区及畜禽散养密集区的污染治理,提高废弃物综合利用率。

(三)技术规范。按照《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政办〔〕56号)有关规定执行。

四、项目管理

(一)项目申报审批。按照《中央农村环保专项资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申报指南(试行)》(财建便函〔〕17号)和《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实施方案》(政办〔〕56号)的具体要求,坚持逐级上报、专家审核、层层筛选的原则,确定项目及投资额度。项目由荥阳市人民政府组织申报,经我市、市两级财政、环保部门初审,报省财政厅、环保厅审查,经省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报财政部、环保部备案。

(二)项目实施。项目经省财政厅、省环保厅同意后,我市环保局及时组织乡镇、街道编制项目实施方案,报市财政局、环保局初审,由市财政局、环保局报省财政厅、环保厅审查,我市环保局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逐级上报至省环保厅备案。项目一经批准,申报单位不得擅自调整、改变建设内容,不得降低目标要求、压缩投资规模。如确需调整的,须经我市、市两级财政、环保部门审核同意,报省财政厅、环保厅批准。

项目建设实行公开招标制和施工监理制。市环保局负责组织实施项目招标工作。项目招标要委托专业技术力量雄厚、信誉业绩良好、有专业资质的单位严格依法进行。市环保局具体负责项目招标的行政监督工作,对项目分标方案、招标公告、招标文件、评标结果公示等严格把关。项目设计、施工、监理单位应通过招标择优选定,应具有相应资质,严禁转让或违法分包。项目设计方案和施工图纸等文件应经市环保局审查,工程预算经市财政局审查。项目未经审查合格,不得开工建设。项目建设应严格按照设计文件组织实施,不得擅自改变建设标准、建设规模和建设内容。在项目实施15个工作日内,市环保局应将招投标文件、工程施工合同以及经市财政局审定的工程预算书、经市环保局审定的项目设计方案、施工图纸等材料报市环保局审查,市环保局在项目实施30个工作日内报省环保厅备案。市财政、环保部门将对项目进行指导、督促和考核验收,并在我市提出项目工程竣工验收申请1个月内组织相关部门及行业专家开展验收,市环保局在项目通过工程验收20个工作日内将工程竣工报告、项目决算书等报市财政局、环保局备案。

(三)实施进度。年度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应于2012年3月底前完成项目主体工程,6月底前通过上级部门考核验收。

(四)实行项目公示制。市财政、环保部门要及时在主要新闻媒体、本部门门户网站公布项目实施、资金使用及验收考核情况。乡镇、街道要会同村委会将项目建设内容和资金安排在村庄张榜公布。

(五)项目运行维护。为确保项目正常运行,切实发挥效益,避免出现“建而不用、建而不管”现象,各乡镇、街道应加强运行维护管理,建立相应的资金保障机制和责任机制,采取财政补助、市场化运营等方式,明确责任主体,保障运行经费,确保项目长期稳定正常运行。

五、资金管理

(一)专项资金来源。根据国家和省关于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工作总体部署,中央财政将在三年内向我省投入专项资金9亿元,其中年2.5亿元、2012年3亿元、2013年3.5亿元。中央和地方财政按1∶1的投入比例,省、市、县三级资金配套比例为3∶4∶3。我市已被确定为年度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示范城市之一,主要资金来源一是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专项资金支持,二是足额落实市及我市两级配套资金,三是市及我市两级财政按照“以奖促治”、“以奖代补”等政策规定落实奖补资金。另外,积极争取中央、省财政加大对我市农村沼气建设、畜禽养殖污染整治的资金投入力度。

整合涉农资金。市有关部门要紧密结合各自职责,在安排项目资金时优先支持农村环境整治片区,按照性质不变、渠道不乱、统筹安排、集中投入、各负其责的原则,将村庄道路、供水、排水、沼气、电力、通讯、绿化等设施建设资金向农村环境整治片区集中。市政府将按此要求集中使用各项涉农资金,集合部门优势,整合区域资源,扩大综合整治成果,真正形成规模效应。

(二)使用方向。按照突出重点、兼顾全局、点面结合、示范先行的原则,优先支持生态水系、主要河流和南水北调等重大工程实施区开展集中连片综合整治。鼓励支持经济基础条件好、辐射带动作用强、有一定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基础、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地方积极性高、资金配套有保障的地方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

(三)资金拨付程序。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实行报账制、核算制和分期分批拨付制。具体要求如下:

1.分期分批拨付制:市财政局根据施工合同约定和项目完成进度分期分批拨付项目资金,项目首批拨付资金不得超过资金总额度的30%,项目竣工验收前,拨付资金不得超过总额度的90%。

2.项目报帐制和核算制:由项目施工单位向乡镇政府提出报账申请,并附有效报账凭证;乡镇政府根据实施进度提出申报意见,经环保局审核,由市财政局核拨给施工单位。乡镇政府在项目通过验收15个工作日内对项目进行决算,报市环保局审查,并经市财政局审批后申请拨付项目尾款;市财政局在项目决算审批通过15个工作日内将项目尾款拨付给施工单位。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专项资金实行专帐核算。

(四)资金监管。市财政局会同市环保局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规定截留、挤占和挪用资金或有其他违规行为的,相应扣减或取消安排下年度资金,并按规定追究相关人员责任。专项资金使用情况要按政务公开的原则予以公示,并接受社会监督。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明确职责。我市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项目实行统一管理与分级管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市、乡、村三级管理体系。一是成立由市长任组长,市分管领导任常务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示范工作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工作的组织与协调。二是各相关乡镇、街道负责具体组织落实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承担项目申报、实施、管理及用地等各方面协调工作。成立由行政正职任组长,主管领导为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和涉及村委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乡镇、街道明确一名班子成员、村委明确一名村委会成员全面负责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工作,指定专人负责上报工作进度和有关材料。健全工作机制,将各项任务层层分解,落实到具体责任人,要切实做到责任明确、措施得力、考核到位,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市财政部门负责资金监管,并参与项目前期及建设等相关工作;市环保主管部门负责对所管各项目前期和建设进行监管,并参与项目资金监管工作。

(二)分工协作,统筹推进。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各有关部门之间要加强协调,整合资源,协同推进,务求实效。具体工作分工如下:

市水务局负责饮用水水源保护工作,市环保局、卫生局配合;

市环保局负责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工作,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

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负责农村生活垃圾处置工作,市环保局配合;

市环保局负责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市畜牧局、农业农村工作委员会配合;

市交通运输局负责道路整治工作,市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

市林业局负责乡镇绿化工作,市国土资源局配合;

市爱卫办负责农村改厕工作;

市农业农村工作委员负责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工作,市畜牧局、农机局配合;负责农村清洁能源普及工作,市科工委、发改委配合;负责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工作,市环保局配合;

市国土资源局负责农村地区矿山企业周边地质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市环保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配合;

各相关乡镇负责配备农村环保专、兼职管理人员和村容村貌整治等综合性工作。广泛发动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各界开展帮扶支援,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深入开展城乡共建、村企共建、军民共建、党政机关挂钩共建等活动,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的浓厚氛围。

篇10

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建设规划局的指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县纪委的监督支持,以及县属各部门、单位的配合下,建设系统全体干部职工团结一心、共同努力,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社会和谐发展为主线,以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企业服务年、项目推进年”活动等为载体,围绕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的总体目标,努力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完善城市功能,强化民生,提升队伍素质,使我县城乡规划建设工作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㈠规划体系进一步完善

以推进实施我县“二基地,一胜地”战略为目标,我局自开始致力加快完善城乡规划体系:为“启动年”,为“成果年”,、为“深化年”。,我局高度重视规划的“龙头”作用,积极推进“阳光规划”,倡导“务实规划”,进一步完善规划编制体系,拓宽规划编制领域,努力创特色、出亮点,全面推进我县城乡规划工作:《县县域总体规划(-2020年)》编制完成并上报省政府审批。《县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上报到市局并通过市局审查鉴定。县城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新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石卡下垟陈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县域道路交通规划、分区规划、县城建筑风格色彩景观规划等正在加紧编制。基本完成了46个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住房改造试点村的规划编制、审查、批复工作。通过努力,我县已经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城市规划体系。

㈡规划管理更趋规范

积极推行“阳光规划”。为着力推进城乡规划管理工作的公开、公正、廉洁、高效,不断加强城乡规划的民主决策和社会监督,逐步建立形成了结构合理、管理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阳光规划”体系,进一步提高城乡规划领域的依法行政水平和办事效率,确保城乡规划的顺利实施:制定了城乡规划委员会运行机制,筹备召开了五次城乡规划委员会办公室会议。严格执行城乡规划批前公告、批后公布、建设项目批前公告、批后公示和违法案件查处公示等制度,充分听取利害相关人意见,自觉接受社会监督。筹备召开了县城建设规划专家咨询会,听取省内外专家对县城建设规划工作的意见。起草了农房建设管理规定,管线工程规划管理暂行规定。

办事大厅建设规划窗口共受理各类办件2553件:其中产权类项目1751件、“一书三证”757件、施工许可证29件、道路挖掘审批11件、商品房预售许可5件,按时办结率100%,收费370.5万元。

积极推行“阳光执法”。为切实保障规划实施严肃性,监察大队不断加大了城建监察力度,严格执行建设项目跟踪监察责任制度、行政处罚案件集体审议制度和《县城乡违法建设案件处罚裁量标准》,将办事程序、处罚标准、处理结果和举报电话公示于众,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限制自由裁量权,逐步统一了处罚标准。全年共查处违法建筑案件60件,处罚违章面积32600㎡,处罚金额1882057元。

加强测绘管理。开展了永久性测量标志分类保护管理工作,完成全县61个标志点的普查、维(修)护、发证资料整理、宗地地籍图测绘等工作,预计在12月底完成各标志点的土地权属发证及验收工作。完成了《县卫星影像图》编制及“一县一图”工程建设(含县行政区域图与网络地图)。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数字”基础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建设实施方案和县规划管理信息系统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写工作,为全县各部门、企事业单位提供统一的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平,促进我县的信息化建设,预计在12月上旬通过专家评审。完成市级一座GPS连续运行参考站的土建工程,并积极配合省测绘局对国家级GNSS连续运行基准站的选址工作。加强了城乡建设的测绘保障工作,全年由测量队完成测量项目300多个,产值100多万元;完成新农村1:500地形图测绘约40个村,累计面积约5k㎡;并配合县城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及时完成了县城重点地段1:500地形图的修补测工作。

加强档案管理。一是认真做好建设项目竣工档案的接收审查工作,全年完成建设项目竣工资料接收审查16个单位、70幢工程资料。二是完成建设项目竣工档案编目、上架共计1571卷。三是做好局内各科室度所有档案的接收、分类、整理工作,共计整理档案1277卷,完成度局办文书归档共计443件。四是加强档案信息化建设,完成档案条目输入13600条。

㈢城乡建设快速推进

1、推进重点工程建设

污水工程。污水工程运行良好,1月至9月,污水处理厂共处理污水421.43万吨,日处理平均为1.54万吨,已达到设计负荷的77.2%,COD共削减1178.6吨。完成县城污水处理工程污水管网三标、四标段工程(包括环城南路、环城东路、月塘新路、药厂截污管网工程,全长3.3公里)建设任务。全面推进县城污水管网工程五标段工程(包括晨曦路、穿城中路、穿城南路、环城南路西延段以及2号泵站溢流管,全长4.28公里)建设,计划12月底前全面完成。

供水工程。完成通、管道和一期给水工程的施工图设计,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期工程初步设计,及县城管网改造工程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报告和初步设计。年底前计划将供水管道沿环城南路向西延伸至镇村(投资达650万元)、沿向南延伸至乡外宅村(投资达445万元),完成环城北路西延的供水管道工程(投资达650万元),解决沿线30多个村的饮用水问题,目前工程已完成施工图设计,等待资金进入招标,已争取到省建设厅补助资金400多万元。

镇供水工程正在加快推进建设。规划建设规模为2.00万m3/d,服务范围为镇镇区、周边的村庄及邻近的埠头镇镇区,服务人口10.25万人。净水厂位于镇大爿地村,工程总投资为2303.49万元,已于8月正式开工建设,争取在春节前通水。至10月底已完成净水厂厂区场地清理、平整及进厂道路路基建设;完成西一路的供水管道安装;完成主体工程施工图设计和审查;完成镇区供水管网的投标工作。

道路工程。实施完成了南段工程、环城南路改造工程、穿城南路改造工程、两岸整治工程、穿城北路与城北东路交叉口改造工程、环城西路与城北西路交叉口改造工程,县城道路面貌和通行能力大大改观。并计划年底前动工建设环城北路西延工程、三条背街小巷整治工程、民兵训练基地道路以及配套工程、环城西路和环城北路人行道改造工程等。

2、加强城市绿化、亮化工作

城区绿化总投资1500多万元,新增绿化面积15万平方米。全年5次对城区绿化进行了修整,累计修整绿化面积80多万平方米。实施完成了环城南路西延段两侧绿化带、绿化、现代工业园区绿化、环城北路绿化、工艺品城主道路绿化、穿城南路绿化和两岸整治绿化、6个规范化路口绿化和福应路行道树建设。实施了乔木进城工程,城区实施垂直绿化30多处,乔木进城7万多棵,完成市局下达指标的4.6倍。完成了泥鳅山公园公厕改造和三小边庆丰公园建设。完成了南峰公园山体滑坡处理工程和南峰公园路灯基础设施修复建设。正在实施艺城公园和南岸公园,面积分别为1.6万平方米和6000平方米,计划春节前完工。实施了建设东路道路排水工程、省耕路雨水管道工程、环城北路路灯工程、龙皇山路灯工程,并圆满完成春节亮化工程,获得了上级领导和市民的好评。

3、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

一是开展农村困难群众危旧房改造。根据省政府“强塘固房”工作要求,全面完成农村危旧房现状调查。完成农民建房需求调查。并坚持以人为本、为民解困的工作理念,积极推进300户农村困难家庭危旧房改造工作,确保年底前全面完成改造和补助资金发放。

二是推进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农民住房改造工作。制定了《关于推进新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加快农民住房改造建设的实施细则》;并基本完成了46个整治改造试点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审查、报批工作。

三是创新农房建筑形式,推进示范村建设。帮助示范村搞好村庄规划,创新农民建筑形式,免费提供各种建筑方案,并积极做好示范村建设指导工作。

㈣行业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

1、房地产业

房产企业管理:目前我县共有21家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中二级3家、三级8家、四级10家。今年共完成房地产业投资2.8亿元,总计开发面积7.6万平方米,核准预售建筑面积10.5万平方米,上缴国家税收5500多万元。继续加强了房地产市场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为促进我县房地产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打下基础。配合市局对我县的房地产市场进行专项整治,重点开展了中介市场的专项整治,同时开展了房产预售违规的专项检查,对检查发现的违规行为进行纠正,并对发现的不良苗头倾向及时予以制止。对我县2009-2011年的廉租住房保障规划进行了重新修偏。开展了我县房地产开发项目网上透明购房活动。完成了东方华庭等五个楼盘的物业验收及物业维修基金、保修金的收缴工作。

保障住房工作:制订并出了《县保障住房建设及管理方案》、《县经济适用住房货币化补贴制度实施细则》等。完成了今年廉租保障住房对象的调查、建档等工作。针对市政府对我县的考核任务,对我县的22000平方米经济适用房、1000平方米廉租住房、1000平方米的农民工公寓建设任务进行了分解落实,力争年内全部开工建设,完成考核任务。按要求与县财政局一起共归集廉租住房建设资金500余万元。

2、建筑业

建筑企业管理:我局积极引导企业进行资源整合,引进专业技术人才,引导企业拓展县外市场,积极扶持企业上资质,为建筑企业争取政策上的扶持。目前共有建筑企业16家:其中交通一级企业1家、正在申报一级的交通企业1家,市政一级企业2家、二级2家、三级1家,建筑二级企业6家(其中1家正在申报一级)、三级3家。1-9月建筑业总产值达27.9亿,税收入库1.03亿。

质量安全管理:通过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治理、落实黑名单制度和企业计分考核制度等,切实规范了企业建设行为,全年无重大质量安全事故发生。通过规范建筑业企业劳动用工制度,继续实行劳动保障金制度,有效解决劳资纠纷,保障建筑工人切身利益。

招投标工作:我局继续加大对建设工程招投标的监管力度,严格贯彻落实《市建设工程施工招标投标办法》等相关招投标制度,大力推行公开招投标制度,国有投资建设项目的公开招投标率达100%,20万以上公建项目均实行公开招投标,增强了交易透明度,维护了公共利益。

㈤队伍建设工作进一步加紧推进

加强作风建设。通过行风监督员座谈会、人大政协提议案办理三见面会议等,加强了与社会各届的沟通,虚心听取社会各届对本单位的意见建议,并落实整改。进一步推进实施“四通工作法”,深化落实建设项目审批“绿色通道”制度: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优化我县投资软环境,加强机关效能建设,着力打造服务型、亲和型、便民型机关,制订实施了《关于创新服务机制优化投资软环境的若干意见》,对建设项目实行“审批从快、管理从严、服务从优、验收从简”。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增强拒腐防变能力。一是以增强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为目标,完善学习制度。做到将政治理论学习与业务专业知识相结合,并将学习计划下发科室纳入年度考核。二是严格执行责任追究制度,确保政令畅通,努力构建惩防体系。着重对行政不作为、乱作为、执法不规范等妨碍政令畅通行为进行严肃查处。三是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制度,按照“全面落实、及时便民”的原则,创新审批模式,清理、简化各个审批环节。认真按照上级有关文件疏理行政许可内容,确保行政许可行为的合法性;不断完善规划审查例会制度,提高群众参与性与公开性;加强了城乡规划效能监察工作;加强了房地产市场和市政公用市场的监督制度落实。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通过一年来的努力,我县规划建设各项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城市功能面貌明显改观,但是,在内因和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建设规划工作离上级领导和广大群众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规划编制进度有待进一步加快;二是违章建设形势依然严峻,监察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监察模式亟待创新;三是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资金短缺、管理体制不顺等问题仍比较突出;四是城市建设中无序开发、分散建设现象仍有发生,不利于规划的有效实施。五是队伍凝聚力、战斗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理清思路,找准根源,认真对待,着力破解。

三、工作思路及工作重点

是继续贯彻落实统筹城乡规划建设、推进城市化、带动城乡一体化关键的一年,是城乡规划建设快速、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各项事业进步,完善和提升建设系统新形象的关键一年,做好明年的各项工作尤为意义重大。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建设规划局的部署,结合我局实际,提出如下工作思路和工作重点。

㈠工作指导思想

,我局将积极按照县委县政府和市建设规划局的工作部署,坚定克难信心,合力加快发展,继续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围绕“解放思想、着力创新,科学发展、服务大局,改善民生、促进和谐,依法行政、扎实工作”,深化完善城乡规划体系,加快旧城改造和新区开发步伐,加大城乡规划管理力度,发展建设产业,完善城市功能,提高城市品位,提升建设系统的整体形象,为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㈡建设规划工作总体思路

1、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城乡规划建设事业发展。在新的一年里,以科学的态度,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念,主动把建设工作融入到社会和经济发展之中,努力谋求更大的发展动力,发挥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是要立足于加快建设步伐,目前县城框架已经全面拉开,人民群众对城市建设的渴望不断提高。因此,作为建设规划部门必须要认真落实以人为本,树立科学发展理念,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以适应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要努力培育和发展建设产业和房地产业,推进县域经济增长,提高城市品位。二是建设工作要服务于统筹发展。城市规划是实现统筹发展的主要手段之一,要在有效的空间范围内,深化区块地域空间发展战略规划,促进县域的统筹全面协调发展。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实施城乡互连布局,提高区域基础设施共享性和规模效益,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要坚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的原则,运用规划手段,谋划好区块规划,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

2、树立全面的城市化观念,着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在新的一年里,要按照城乡一体化的要求,重新审视城市化的发展谋略。以城乡一体化为切入点,加快城市与农村的双向突破,向着城乡基础设施配置一体化、服务功能一体化、产业分工一体化、社会进步一体化和建设管理一体化,逐步实现城乡资源整合共享的目标。要加快推进中心城市建设,要突出城市功能的完善,发展特色的公共设施,提高城市品位,适应新的发展需要。要通过旧城改造、公园、雕塑、标志和创建卫生县城等载体,反映仙城独特风貌,打造人间的城市名片。

3、坚持改革创新,推行市场化运作方向,加快建设步伐。在新的一年里,继续坚持改革方向,加快建设事业市场化运作,促进建设事业发展。首先要观念创新,加大改革力度,一要进一步打破计划经济沿续下来的不适应发展要求的一些运作模式,二是要正视我县当前建设规划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如规划滞后、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还不太规范,管理机制与市场取向相脱节等因素,因此,要进一步解放思想,提高认识,从改革中创新,从创新中求发展。其次是加快机制创新,转变建设事业的运行机制。按照上级“管养分离、管干分离、作业分开”的原则,深入研究城市排污、排水和污水处理,以及园林绿化等运作方式,探索新路子,把绿化养护、市政养护、建筑测绘等推向市场。

4、坚持服务观点,切实为民办实事办好事,提升建设系统整体形象。建设事业与人民群众的衣、食、住、行息息相关,坚持为民服务,勤政廉政为民的工作导向,这对建设部门尤为重要,特别是当前,群众对城市发展的要求越来越高,更需要我们强化服务意识,改进服务措施,拓宽服务渠道,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水平。在新的一年里,一要继续抓好机关效能建设,进一步树立服务观念。把群众满意不满意作为建设规划、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诚心诚意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二要切实关注群众的热点、难点问题,把供水、排水、道路、绿化建设管理等热点问题作为重点,根据问题的轻重缓急,逐件抓落实,认真加以解决。三要切实转变作风,提高办事效率,力争为群众多办几件好事实事,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提升建设系统整体形象。

㈢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和总体思想,的工作重点为:

1、着力规划深化,切实完善城乡规划体系

城市的规划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地区经济综合实力的体现,一个城市要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规划是龙头是核心。首先,要深化规划研究,以县域总规和县城总规为指导,加快单元控规和各专项规划编制,快速实现控制性详细规划在县城范围的全覆盖,形成一套科学、系统、严密的规划体系。其次,在规划创特色上下功夫,做好城市形象研究,编制并执行好县城建筑风格、色彩景观规划,使建筑风貌和建筑色彩控制有章可循,逐步改善城市建筑景观。在规划编制过程中,要广泛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充分体现“科学、民主、阳光、效能、务实、廉洁”的精神,做到前期研究、后期论证与项目策划相衔接,为领导决策做好参谋。

主要规划任务有:一是启动编制二中以北周岩头区块单元控规、东门历史街区保护与控制规划、旧城区单元控规、分区规划;二是继续推进工业新城控规编制和行政中心建筑设计等。

2、着力推进建设,切实完善城市功能

要充分发挥城市建设在城乡互动发展中的龙头作用,牢固树立抓城市建设就是抓发展、优民生的意识,着力改善城市形象,提升城市人居环境,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提高城区车辆停放能力,促进县城建设和管理上新阶,不断提升县城品位。

在改革城市建设管理体制上下功夫。继续呼吁县政府创新城市建设理念,加强市场运作,彻底改变多头投入、多头建设、多头管理的局面。

在加快重点工程建设上下功夫。大力推进污水工程建设,延伸县城污水管网;加快、污水厂建设。继续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加快建设自来水厂。大力推进城市道路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道路通行能力、城区车辆停放能力,打通环城北路西延段,建设南五路、西三路中段,实施环城东路、城北路改造和两岸北段整治改造。

在为民办实事工程上下功夫。继续实施农村困难群众住房救助。继续抓好保障住房建设工作,在完成市政府对我县的考核任务前提下,做好保障对象的申请落实,将国家解决低收入住房困难对象的保障措施落实到位。

3、着力管理规范化,切实提升管理新水平

(1)切实加强规划管理,促进城市规范有序发展。

进一步推进实施“阳光规划”,通过实行城乡规划委员会审议制度,批前公示、批后公告制度等,扩大社会各界参与城乡规划的程度,促进城乡规划领域的利益协调,促进重大规划事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切实保障规划的权威性、严肃性和科学性,避免个人喜好替代民众偏好。严格执行好《县规划技术管理规定》、《容积率指标计算暂行规定》、《规划选址管理规定》、《规划批后管理规定》及规划条件研究制度、规划条件核实制度、建筑面积预测实测制度、城乡规划公示制度、城乡规划监督检查制度。

对违章建筑,坚持“先管后理”、“堵新理旧”的原则,坚持严管重罚与教育引导相结合、日常管理与突击整治相结合,规范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寻求行之有效的新型监察模式:规范执法上,切实加强监察队伍建设,继续推行阳光执法,统一处罚裁量标准,增强执法透明度。执法力度上,一是加大项目批后跟踪监督力度,将违法建设消灭在萌芽状态;二是加大综合执法力度,积极探索城建综合执法新模式,节约行政执法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三是加大巡查和拆除力度,特别是对重点易发区块和节假日期间坚持全候巡查,做到发现一处,拆除一处,绝不手软。监察模式上,探索建立各乡镇、街道、村委会、居委会共同参与城建监察的新型监察模式,建议县政府在违章查处上落实对各乡镇的责任考核,强化各乡镇政府违章处理主体意识。

(2)高度重视行业管理,扶持企业做强做大。

房地产业发展改变了城市面貌,完善了城市功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逐步成为我县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建筑业税收占地税总额的份额逐年增大。房地产业和建筑业对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很大贡献,作为该两个行业的主管部门,我们将继续在做好服务、扶优扶强上做好文章:

发挥我县房地产业后发优势,扬长避短,走出一条适合我县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的新路子。一要加强和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职能,主要是根据市场发展的要求,解决房地产市场发展中的问题,防止大起大落,实现房地产市场供求总量的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价格基本稳定。二要加强房地产项目的质量管理,开展住宅产业化工作,落实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在住宅建设中的应用,全面提高住房建设质量和水平。三要建立和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强化民生保障。四要营造良好的房地产投资市场,引导和扶持房地产企业做强做大。

支持建筑企业通过重组兼并等形式,扩大企业规模,提升企业资质,走集团化道路,鼓励扩展县外乃至省外、国外市场。出一系列和工业企业类似的优惠政策,给予税收奖励,在企业建造办公场所等方面给予支持。

4、着力服务提升,切实树立队伍新形象

进一步完善“阳光规划”体系,充实审批“绿色通道”范围,缩短办事时限。加强对城建服务热线的管理,畅通民情诉求渠道。落实首问责任制,切实增强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健全和落实《工作纪律考核奖惩办法》、《效能建设督察员工作制度》、《六条禁令》、《效能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将效能考核情况纳入年终考核,并与科室评先挂钩,努力通过制度来规范干部职工的日常行为。注重文明服务礼仪,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重视信息宣传工作,并加强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社会各界的沟通,扩大他们对城建工作的知情面,抵消因误解引起的对城建部门的不良情绪。设立工业园区城建分局,为企业建设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