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保护产业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5: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环境保护产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环境保护政策环的实施不仅具有生态效应,还兼具经济效应,环境保护政策的环境效应己被众多学者研究,但是较少有学者对环境保护政策的经济效应进行全面解读。经济的核心是产业,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力度和影响方向尚未有之学者进行深入研究。本文试图梳理出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影响的相关研究,为进一步深入考察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的影响奠定基础。
二、环境保护政策文献综述
环境问题一直是西方经济理论研究与发展的重要部分,古典经济学、新古典经济学都对其进行了大量研究。古典经济学家关注资源的稀缺性,新古典经济学家更加注重资源的利用效率。外部性是环境问题的理论基础,环境的外部性是人类活动中不可避免的现象,多表现为外部不经济,而却作用时间比一般的外部性要长远。庇古最早用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分析了环境污染问题,认为环境污染引起了社会成本与死人成本的差异,最后通过政府干预征收庇古税的方式将外部性内在化解决污染问题。科斯将外部性与产权关联在一起,试图通过明晰产权来解决市场中存在的外部性。以后的学者多少建立在庇古和科斯的理论基础上通过市场手段或者环境管理的手段提供相应的环境保护政策。尼克・汉利对基于价格的税费和补贴政策,责任的违约金、保证金和押金返还制度,可交易排污许可制度等环境保护手段进行了分析,并对对这些措施的发挥和制约因素进行了探讨。巴利・菲尔德和玛莎・菲尔德重点阐述了命令和控制、收费和补贴、可转让排污许可政策,对其优缺点进行了分析。
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对环境保护政策展开研究:
对国外环境保护政策的研究。乐波(2007)回顾了欧盟环境保护政策的发展历程,剖析了欧盟实施环境保护政策的原因,阐述了欧盟农业环境保护的具体做法以及带来的相应效应,为我国在农业环境保护工作方面相关制度建设和保护手段提供借鉴。杜志华(2010)从欧盟消费者保护政策和环境保护政策两个方面着手,对比分析了两者的具体政策,指出了两个政策间在发展方向、价值追求理念和实施方法手段方面的对立点,并从政策目标、个机构组织职能方面提出解决冲突矛盾点的一体化建议,主张在坚持可持续消费和生态公民的理念下重构消费者保护政策,将对环境保护的关注纳入到欧盟消费者保护政策之中。刘海燕(2010)从法学的角度探析了澳大利亚联邦工党的环境保护政策。刘添瑞(2012)从价格激励和约束的角度,分析了美国在经济转型中一系列典型的环境保护政策(排污权交易、减排交易体系等),探讨了解决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权问题中初始价格和交易价格的相关政策,并为广东省建设生态文明和进行节能减排指明了方向和可行路径,同时提出打造环境保护投融资平台的建议。
对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具体研究。李松(1998)梳理了我国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中间二十多年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在这个阶段我国的环境保护初步形成了以环境管理政策、经济政策、环境技术政策、环境产业政策等为主导的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在环境管理政策方面主要是形成了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污染者负担”和强化环境管理三大政策。在经济政策方面主要形成了排污费政策,环境保护投入政策,绿色信贷政策等。聂国卿(2003)论述了有关环境政策选择的基本理论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如何更有效地解决我国问题的对策与思路。孔志峰,高小萍(2010)从分配的角度来考察我国环境保护政策的类型,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类型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对环境污染进行限制的环境保护政策,这类环境保护政策主要有排污费、征税等工具,提高企业或者个人环境污染这种负外部的成本,抑制污染行为的产生;另一类是扶持型的环境保护政策,这类政策主要包括生态补偿、税费退还、绿色信贷等工具,试图通过这种扶持方式降低企业或者个人进行环境保护的私人成本,鼓励节约资源节约、保护环境友的良好行为。李欣(2012)总结了国内解决环境问题采取的各种措施,环境法规、环境管制、税收手段、收费手段、财政手段等,并研究了各种手段存在的问题。
根据以上学者的研究,可以将环境保护政策划分为行政手段和财政手段两大类。行政手段包括环境规制、环境法规等,经济手段主要有财政手段、排污费手段、补偿手段、信贷手段等,其中财政手段主要包括税收手段和财政支出手段。
三、产业结构相关理论研究
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渊源于古典政治经济学创始人威廉配第。威廉・配第首次发现了世界各国的经济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不同国家的居民收入水平也存在差异,而产生这种不同和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各国产业结构的差异。重农学派创始人魁奈在其著作《经济表》中划分了工业与农业。配第和魁奈的研究是现代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的思想源头。对现代经济学产业结构理论影响最大的成果主要包括刘易斯提出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赫希曼提出的“不平衡”增长学说、罗斯托创造的主导产业扩散效应理论以及经济成长阶段理论、霍夫曼提出的霍夫曼比例及霍夫曼工业化经验法则。后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的演进,产业结构与经济的关系以及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上。
国内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大部分集中对产业结构演进的相关研究。刘伟(1992)我国的产业结构演变同西方国家的不同,演变较为缓慢,且就业结构与产值结构的变动呈现出明显的的不相关性。陈晓涛(2007)对世界各个国家包括中国的产业演进历程做了分析研究,并对我国产业发展提供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在投入产出方面廖婧琳(2011)使用SDA产业结构分析方法,根据2002年、2005年和2007年的投入产出表作为分析基础,找出了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因素以及产业产出增长差异的原因。韩颖,倪树茜(2011)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对数平均迪氏指数分解法相结合,构建产业结构调整影响因素新模型,将其用于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影响因素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第一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不断下降;第二产业比重不断增加,原因在于技术水平;第三产业比例也不断增加,但主要原因在于消费和投资的拉动。
在产业结构变动研究方面蔡建明(2006)在经济中产业结构调整往往受到市场和政府干预两个方面的作用。财政支出结构是财政各支出项目之间的比例关系。财政资本性支出所形成的资金供给是影响产业结构最直接的因素,财政资本性支出不足,将会制约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财政的科技投入也会对产业结构产生影响。产业结构变动的产生的效应研究。主要集中于产业结构变动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刘伟,2002;干春晖等,2011)、能源消费效应(史丹,1999)、就业效应(蒲艳萍,2008)、生态环境效应(邬娜等,2013)。
四、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
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几乎空白,大多数学者将研究重心放在了环保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存进上。解振华(2002)分析了我国环境保护政策促进环境保护产业发展的影响机制。原毅军,耿殿贺(2010)分析了环境政策在政府、排污企业、环保企业三者中的传导机制,并构建了三者之间的博弈模型,主要考察了环境政策中排污费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赵云皓等(2014)深入剖析了我国各阶段不同环境政策对环保产业的作用机理,把环境政策划分为环保产业需求型政策、环保产业供给型政策和环保产业规范型政策,将环境政策对环保产业发展的作用力度分为强、中、弱、无四个等级,分别支出了在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政策的作用力度。
还有部分学者考察了环境保护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但主要还是从环境角度着手。周欢(2009)使用环境保护强度指标来衡量环境保护产业政策,从废气、废水、废渣三个方面构建了ERS产业结构评价体系,通过产业污染排放的变化来考察环境保护政策对工业各细分产业污染排放变化的影响。李瑾(2009)研究了环境政策对技术变迁的作用机制,环境政策常常希望通过激发具有生态效率的技术的研发和推广,促进整个社会生态环境的改善。环境技术变迁的实现路径有以下三种:一是完全由市场引导的技术变迁;二是完全由政府提高的满足公共服务要求的技术进步;三是初期以政策扶持为主,后期逐渐发挥市场的调动作用。同时总结归纳了环境政策模型中的技术变迁,并以案例分析法研究了环境政策对技术扩散和研发的作用。
国内学者对环境保护政策影响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非常少,目前主要集中在碳税和环境规制对产业升级和调整的影响。王磊(2012)研究了征收碳税对产业升级的影响,对碳税背景下产业结构升级的路径进行了梳理。原毅军,谢荣辉(2014)考察了正式环境规制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
五、总结
篇2
伊川县位于河南省西部,属洛阳市辖县,该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境内的黄河支流伊河纵贯南北,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具有农业生产的优越自然条件。全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81万亩左右,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口的增长以及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工业、农业、生活等污染较为严重,对农业生产建设产生不良影响。如何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减少和杜绝污染,生产安全优质的农产品,是当前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第一,工业“三废”对农业生产环境造成的污染。一是工业废气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以2011年为例,伊川县工业废气排放,二氧化硫排放量为3.8万吨,粉尘的排放量为0.35万吨。另外还有砖瓦和焊剂行业排放的氟化物等,严重影响农作物生产,造成农作物大面积减产。二氧化硫形成酸雨,直接或间接对农作物生长造成危害,粉尘飘落农作物,影响农作物的呼吸作用和光合作用。二是工业废水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受地理位置和气候的影响,伊川有十年九旱之称,特别是旱季,农业生产污灌现象严重。据统计,从2009年到2011年,伊川农业生产用水,大部分是工业废水。因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有害物质,个别还含有汞、铬等重金属,利用工业废水进行农业生产,造成有毒有害物质在作物中聚集,严重影响作物的安全和质量。三是工业废渣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当前,由于技术等各种原因,大量工业废渣得不到有效处理。以伊川县电厂为例,目前,每年产生粉煤灰150余万吨,近年来,虽不断加大粉煤灰综合利用力度,但仍有大量堆存,堆存过程中雨水冲刷、渗漏等影响企业周边的农业生产。
第二,生活污染对农业生产环境的影响。一是生活污水排放量不断增加。这些生活污水一部分排入河渠,影响农业生产,另一部分则被部分农民为减少农业生产费用,对农作物进行污灌,以伊川区域为例,2009~2011年间,年生活污水排放量由6000吨增加到1万吨,其中有相当一部分被居民进行污灌。二是生活垃圾污染。在生活垃圾中,除去有机物外,还有大量塑料、电池等污染环境的物质,近年来,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完善,一般县级城市都建立了污水处理厂和垃圾处理场,但对农村村庄的生活污水和垃圾的处理还基本是空白,在城市周边和农村周围,随处可见农田被垃圾包围,农作物质量很难得到保障。
二、当前农业生产环境保护存在的问题
第一,农业生产地缺乏保护规划。经对全县农田调查,全县农田70%缺乏周边环境规划和必要的保护措施。
第二,缺乏农作物生产的质量标准。特别是传统的主要农作物小麦、玉米、红薯等的生产,没有统一的质量标准,生产过程中,主要靠农民自身按照传统模式进行生产,造成对农田环境缺少必要的监控。
第三,农业市场体系不健全。在农产品市场上,质量安全信息是不对称的,生产者对此具有完全信息,而消费者具有部分信息或完全无信息。在没有外力干预的市场机制作用下,消费者仅仅凭借观察在很大程度上无法确定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假定在农产品市场上存在两种类型的产品:一是质量安全性较好的农产品;二是质量安全性较差的农产品。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市场体系不健全,造成逆向选择不仅可能加剧农产品质量和价格的下降,还可能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质量安全性好的农产品被挤出市场,从而最终导致市场的退化和“柠檬市场”的出现。
第四,部门管理不协调。环保、农业部门各自为战,部分工作协调不力,信息沟通不到位。如农田周边建成污染企业,环保部门清楚其排放的污染物,但不知道对农作物的影响,而农业部门不清楚企业排放污染物的情况。具体到企业污染对农作物的影响最终都不明白,粮食质量到底如何,谁也说不清楚。
第五,基层组织不健全。当前,农村普遍缺少粮食生产安全管理机构和检测机构,农业生产安全缺乏必要的管理和监控。
第六,群众环保意识不足。调查中发现,在农村,群众对农业生产的安全认识不够,求量不求质的问题相当普遍。
三、解决农村农业生产环境污染的措施
第一,切实制定农业生产环境保护规划,划定农业产地保护区,明确标准、目标和措施。
第二,严格控制工业污染。农业环境污染的治理不是农业部门可以单独解决的,需政府各部门尤其是环保部门协同作战、综合整治,才能扭转环境污染严重局面。一是加大治理力度,控制污染物排放。对已有的工业“三废”排放企业要从严清理整顿。对国家明令禁止的小炼铁、小炼油、小造纸等“十五小”企业要坚决取缔,防止其死灰复燃。对属于国家限期淘汰的落后生产工艺、技术、设备要限期停产,绝不手软。要采取政策、管理等方面的手段,引导和支持企业清洁生产,对“三废”进行回收利用,延伸产业链条,从根本上减少污染。二是提高准入门槛,减少污染项目。环保部门要把好市场准入关,采取环保一票否决制,坚决拒绝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项目,坚决拒绝污染总量超过总量指标的项目,坚决拒绝工艺落后已属于淘汰的项目。实行环境容量控制,对接近或超出环境容量的地方不再审批污染较大的建设项目。三是转变增长方式,发展循环经济。传统的工业增长模式是以环境的巨大牺牲为代价的,循环经济可以把环保和发展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资源不断循环利用,对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要彻底转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增长方式,全面推行循环经济模式,按生态工业方式组织生产。
第三,加强农业污染的控制。一是推广病虫综合防治技术和科学施肥技术,要大力推广无公害综合防治新技术,提倡使用新型高效低毒农药进行化学防治,使用杀虫灯、防虫网等器械进行物理防治或采用生物防治,以减少农药的污染。要大力开展农药“减量增效”工作,更新农药品种剂型,推广新型喷药器械,提高药效,减少污染。大力普及测土配方等科学施肥技术,推广使用专用肥、复混肥、生物肥、沼气肥等新型肥料,以满足无公害化蔬菜的生产要求。二是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按照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把传统农业和现代农业技术相结合,充分利用当地自然资源的优势,因地制宜规划、设计和组织实施综合农业体系。它以发展大农业为出发点,按照整体协调的原则,实行农、林、牧、副、渔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并使各业相互支持、相得益彰,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物质能量的多层次利用和良性循环,从而实现农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绿色食品生产和有机食品生产,提高农业产品效益。三是以创建环境优美的小城镇和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大力开展新农村建设。根据生态创建要求,一要推广新能源技术,减少农村生活污染。大力开展沼气利用,对农村生活污水和禽畜粪便进行处理,减少农村环境污染。二要对农村生活垃圾要集中起来妥善处理,不能随意丢弃于房前屋后、田头路边,对电池等危险性垃圾要实施回收政策,以免严重污染农田生产环境。
第四,加强基层能力建设。成立专门的机构和检测机构,充实基层环保队伍和农技队伍,从人员上保证农业生产环境安全。
篇3
在美国开发中西部进程中,有两个大规模集中开发的时期:一是1860-1890年,这一时期开发西部的主要动力来源于皮货贸易、土地投机以及奴隶主庄园的扩张。二是1930-1970年,在大规模开发时期内,美国联邦政府陆续出台了有关中、西部开发的法律和政策,极大地加快了美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开发的速度。
19世纪中叶,美国联邦政府为了鼓励西部农业开发者,除制定了灵活多样的土地开发政策外,还陆续颁发了《沙漠土地法》、《鼓励西部植树法》等法律。以法律和政策的形式明确了只要在西部地区植树、种草或修筑灌溉沟渠达到一定面积和一定时间,就可以免费或低价获得一定面积的土地。这些法律和政策的实施,促进了美国西部的土地开垦和农业的发展。从1836年到1985年,美国中西部新开垦的耕地面积为2.45亿英亩,相当于原有耕地面积(1.6亿英亩)的1.53倍。随着耕地的增加,粮食产量倍增;玉米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1061.3万t,增加到1989年的1亿9120万t,增加了约17倍;小麦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389.5万t,增加到1989年的5540.7万t,增加了14.2倍;大豆由1934~1938年期间的平均每年23.3万t,增加到1989年的5244万t,增加了224倍。使美国成为世界主要的粮食出口国;美国主要畜产品的平均年产量:1961~1965年期间,肉类335.28万t,牛奶1139.9万t,鸡蛋78.4万t。到了1989年,肉类(不含鸡肉)、牛奶、鸡蛋的平均年产量,分别增加到1818.9万t、6543.2万t、397.4万t,分别比1961~1965年期间增加4.43倍、4.74倍、4.07倍。
但是,大规模的垦荒活动,在中、西部开发初期,一些农场主为了获得更加丰厚的农牧业利润,对那里进行了掠夺式的开发,使该地区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遭到破坏,土地荒漠化加剧,生态失去平衡。
2 农业生产与资源、生态环境问题
在美国,由于农业的开发而引起的资源、生态、环境问题,如,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生态系统失衡,等等。
下面讨论在美国由于农业开发引起的土壤侵蚀、水资源枯竭、盐害、水质污染4个方面的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
2.1土壤侵蚀
美国联邦农业部的最新调查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农业生产力低下的土壤侵蚀面积达6900万英亩,约占耕地总面积3亿4500万英亩的20%。土壤侵蚀主要发生在:长期不断地种植较单一的农作物的耕地,即不实行轮作、不实行休耕的农地,机械化大农场。此外,美国政府以往的农产品价格扶持政策、增加农户收入的各项优惠政策,导致农户以垦荒的途径扩大种植面积,增加农产品产量,维持较高水平的收入。
由于对土地、水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由于受风和水的侵蚀,美国全国的农地每年土壤流失量高达27亿-31亿t;造成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面积达1亿1800万英亩。
2.2一些主要农业生产地区水资源枯竭
根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统计资料:1949年美国可灌溉耕地面积为2500万英亩,到了1978年则增加到了5000万英亩,稍后减少到了现在的4500万英亩,其中包括容易发生水土流失的1200万英亩可灌溉耕地和1340万英亩地下水位下降的耕地,分布在北部平原、南部平原、丘陵地区、太平洋沿岸的17个州;例如,西部的加利福尼亚州中央的溪谷地区,地下水位的降低,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重问题。另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1980-1984年,有1400万英亩的可灌溉耕地的地下水位每年下降0.5~5.0英尺。
2.3盐害
美国西部的干旱地区,是“灌溉农业区”,引起盐害的危险性极高。在这里不但有钠盐,还有钙盐、镁盐等各种盐类。加利福尼亚州受盐害最严重,加州的中部及南部帝国峡谷等主要农业区,降水极少,在那里若不进行灌溉,进行农业生产是不可能的。那里灌溉用水的水源是:地下水、圣礼河水、科罗拉多河水。因为科罗拉多河水含盐,加州中部、南部地区的土壤也含盐,所以,用含盐的水灌溉农田导致了耕地表面盐分过度积累,农作物因受盐害而枯死,耕地也逐渐变成了荒漠。现在,对此采取的对策是:用自动撒水器撒大量的水来希释盐分,使盐分流入地下。但是,这样做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时间一长,地下水盐分含量增高,当盐分含量高的地下水位上升到农作物的根系部位时,就会导致农作物枯死;或用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灌溉农田使农作物枯死。为解决这些问题,也曾采用抽水机抽取地下水的方法,来降低地下水位。但是,盐分较高的水,向何处排放?这一问题至今没有得到解决。例如,为降低地下水位,曾将盐分较高的地下水排放到Gustafson野生动物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发生了水鸟和水生植物受害事件,如水生动、植物生长畸形,以水生动物为食的水鸟因吃了这里的畸形动物也生长畸形,水鸟不下蛋,或生了蛋也孵不出小鸟。由于发生了这类事件,排水处于被禁止状态。如果在今后的10年中,这里仍禁止排放地下水,随着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位的上升,将有100万英亩的耕作,因盐害而充耕,变为荒漠。到目前为止,含盐分较高的地下水的排放问题仍没有找到令人满意的解决办法。
2.4水质污染
由于农业开发、生产活动而引起的水质污染,是众多损害大而且涉及范围广的生态环境破坏问题之一。水质污染主要是由于农业生产活动而产生的地表土流失,这些流失的地表土沉积在湖底或河底,恶化有关动植物的生存环境;此外,美国的农民为扩大耕作面积,将湿地转化为农田,也使那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就农业生产而言,大量使用氮和磷随地表水流失到河流及湖泊中,使河水及湖水产生富营养化问题,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负面影响;杀虫剂会使水生动、植物产生畸形,乃至死亡。据美国联邦农业部的调查资料显示:在美国,流入河流湖泊地表水的水质污染物约有50%来自农业生产活动,主要是由土壤侵蚀、水土流失造成的。其中有50%-70%为氮和磷,主要来源于耕地上的化肥与围栏育肥方式所聚集的家畜粪便。水质污染不仅使地表水质恶化,而且对地下水资源的水质也有重大影响。如果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学物质一旦污染了地下水,就会污染整个地下水水脉。地下水质污染,危及着农业生产地区人口总数的97%,占美国总人口50%的居民健康。因为,这些居民要饮用地下水,所以水污染问题的严重性是不言而喻的。
3 美国的农业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对策
面对农业生产、开发资源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美国联邦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开始注重与农业生产、开发相关的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旨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护耕地、水等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的法规和长期计划,特别是联邦政府1985年制定的“农地保护计划”,大规模地实施退耕还草、退耕植树、或休耕;到1990
年共将1亿1800万英亩的农地纳入,发挥了巨大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3.1农业立法与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美国联邦政府于1985年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主要内容是:①为提高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出口,政府对农民支付农产品出口补助金;②为减少农产品库存积压,扩大农户对农产品市场的选择权(交易条件、方式等);③通过实施农地保护计划(CRP),贯彻对农地进行保护的方针。此外,该法还包含了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条款、草地保护、沼泽地保护等条款,制定这些条款的目标是:持续地提高农业生产的劳动生产率,保护土地和水等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为实现该目标,政府制定了长期性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计划,即与该法相辅相成。
1990年美国联邦政府再次修订了农业法。修订后的农业法的目标是:通过实施农地、水等资源的保护及水质改善、湿地的生态环境系统保护、食品安全性保障对策,以保证农业生产力的持续提高,保证向消费者供给“绿色”的农产品。为实现上述目标,在农业法中还增添了关于“持续农业”和推行新的耕作方法的条款。
修订后的《农业法》,沿袭了食品安全保障法的方针,增加了对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该法的主要政策目标是:市场理论的应用;提高美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是农地、水资源)。该法由9项条款组成,有关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条款是第2项和第7项。
3.2农地保护计划
就其内容来看,可以说是荒漠化防治计划。其主要内容是:针对农业生产给土地、水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带来的破坏,在容易发生荒漠化的地区,实行有计划的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及休耕(如种植以改良土壤为目的的豆科植物等),即在美国联邦农业部的监督下,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行为期10年的休耕或永久性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同时,作为补偿,由联邦农业部每年向该计划的参加者(农户),支付一定数量的补助金(按每英亩一定的单价乘以退耕、休耕地面积的方法计算,并被称为地租,下同):联邦农业部退耕还草或退耕还林的农民支付树木和草的种植费用总额一半的补助金(一次性的补助)。
农地保护计划的主要目的是,减少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农地土壤侵蚀量,防止荒漠化蔓延。除此之外,还有以下五个较具体的目的:①通过农地保护计划的实施,长期保持美国农业的食品及天然纤维的生产能力;②减少由农业生产而产生的环境污染物质的数量;③改善水资源质量;④保护野生动、植物;⑤通过减少农作物种植面积的方法,抑制农产品生产过剩,通过总量控制来保证农户增加收入(稳定和提高农产品价格)。
根据联邦政府统计,1989年联邦农业部对大约6300万英亩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每年减少土壤侵蚀量达8亿t;到1990年,联邦农业部对容易发生土壤侵蚀的1亿1800万英亩耕地,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
在美国,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管理,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常常会遇到阻力。例如,是参加会减少收入的农地保护计划(CRP)、还是维持以前那种较大耕作面积的农业生产活动之间进行选择时,农民更偏好后者。
在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区域内,如果农户不参加农地保护计划,则取消该农户享受政府扶持及参加联邦农业部“农产品计划”的资格。
到了1996年,最初实施农地保护计划的耕地(休耕、退耕还草、退耕还林)已经过了10年的保护期,也就是说已经失去了向农业部领取地租的资格,一部分休耕的农地可以从新进行农作物种植了。但是,拥有这些耕地的主人,必须严格遵守1985年及1990年修改后的农业法中有关农地保护的条款来耕作。否则,他们将不得不同农业部的“农产品计划”说“再见”了。那些退耕还草、退耕还林的农地,则永久地退出农作物的生产。
3.3防止水质污染对策
1987年美国颁布并实施的《水质法》、《水质净化法》,根据该法的规定,各地方(州)政府有义务每年向联邦政府报告关于缓解农业水源水质污染问题的对策及成果。1988年美国联邦农业部公布了“土壤、水资源保护全国计划”及“区域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并通过该计划的落实,管理着全国22个区域性水资源水质净化计划的实施。现在看来,全国各地的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实践证明,上述各项法律和计划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4耕作方法的资源、环境保护对策
3.4.1 可持续农业
所谓“可持续农业”,一般是指“能够持续地利用资源进行农业再生产或能够进行资源的再利用,把农药、化学废料的投入量控制在必要的最小限度,在实现资源与生态环境保护、生产安全农产品(食品)的同时,保持较高水平的农业生产力和收益性的耕作方式及其农业管理体系。”
实现可持续农业的手段是:①改革现行的农业种植、养殖体系中不利于农地、水等资源保护的部分;②采用病虫害综合防治方式;③促进家畜粪尿等农家有机肥料及豆科植物等绿肥的利用;④实施保护农地、水资源的保护性耕作方式;⑤采用种植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复合经营模式。
通过上述手段来防止土壤侵蚀、荒漠化蔓延、水资源水质污染的目的,并且在保护农地、水等自然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农业生产,提供安全的(卫生的)农产品。
3.4.2关于“保护性耕作方法”
集约型持续单作经营方式农业,容易发生土壤侵蚀,导致农药使用量的不断增加、水质污染。
篇4
关键词:林业生产;生态环境;建设;思路
中图分类号: F326.20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5.20.060
林业生产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为人们生产活动提供重要的林木产品,同时它在环境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林业生产水平的提高,对于我国社会文明发展有重要意义,社会生活以及环境建设都离不开林业的发展,为此,本文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进行分析。
1 目前林业生产中存在的基本问题
1.1 林业覆盖率下降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对林木产品的需求量也在不断上升,这就导致了我国林业生产面积的覆盖率下降。近年来,根据林业局相关的调查结果显示,全国的森林资源覆盖率持续下降,这主要是因为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大了对森林资源的砍伐数量,这样不仅影响林业的生产,同时也会对地球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影响[1]。
1.2 林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如今,林业部门为了满足环境要求,局部地区森林面积有所扩大,但是在森林质量方面却存在一定问题。植树造林是林业生产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气候条件以及地质条件等方面的原因,阻碍了森林资源的有效增长。气候条件不断恶化,给林业生产带来了一系列问题,造成森林退化比较严重,林业生产方面存在的问题不仅会引发环境问题,还会阻碍林业产业的快速发展。
2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之间的联系
2.1 林业能提高空气质量
在一些重工业基地大气污染比较严重,大气污染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阻碍社会环境保护进程。不同的林业植物会对大气环境起到保护作用,减少大气污染物,有益人类健康。
2.2 林业能改善全球变暖问题
全球变暖主要是因为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过高,进而产生温室效应,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林业可以减缓全球变暖的进程,森林资源可以贮存大量的二氧化碳。与此同时,林木在生长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光合作用对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吸收,改善空气质量,降低温室效应的危害,所以,林业与生态环境建设有密切关系。
2.3 林业能保持水土治理沙漠化
林业的生产可以从根本上预防和治理土地沙漠化和水土流失。在传统的林业生产过程中人们只注重林木的自身价值,对林木进行砍伐,这样就会导致土地荒漠化,因此,林业部门在生产的过程中要注重大环境建设,从根本上发挥林业生产在环境保护中的作用[2]。
3 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对策
3.1 加大对植树造林的投入力度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森林覆盖率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提高,在生态环境建设方面发挥了作用。因此,在未来的林业生产中,林业部门要加大对植树造林的投入力度,林业部门可以开展一系列活动,增强社会公众对林业生产的认识,减少森林资源的不合理利用。林业部门要根据政府相关法律部门建立相应的林业管理制度,从而提升林业的生产质量水平,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利保障。
3.2 城市工业园建设与园林建设相结合
城市工业园的发展目的是改善人们生活条件,如果把园林建设融入到其中,能够从根本上改善城市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在城市工业园建设过程中,林业部门在进行园林建设过程中,合理利用每一块土地,利用林业生产推进社会生态环境建设的进程。
3.3 要增强监督检查力度
在林业生产过程中,政府以及林业部门要增强对林业资源使用效率的监督检查力度,这样可以提高森林资源的使用效率,从而促进林业生产的快速发展。林业部门在提升监督力度方面,可以和公安部门进行配合,制定相关的法律制度,对于破坏森林资源的不良行为给予处罚。林业生产部门要根据自身的发展情况,与当地相关机构进行协作做好交流工作,为林业生产工作制定出良好的管理制度,确保林业生产稳步发展,为我国的生态环境建设以及经济建设奠定有利条件[3]。
3.4 提高国民素质,促进林业生产发展
林业生产在促进我国人口、经济、社会、环境以及资源协调发展方面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林业产业在我国社会发展中属于一种公益事业,所以在林业生产的过程中,林业的相关管理部门要提升自身素质,稳固林业产业在经济社会中的发展地位[4]。同时,要提高国民素质,呼吁人民群众保护林业生产,合理开发利用森林资源。比如,林业部门可以组织保护森林资源的相关活动,让人民群众参与其中,从自己身边小事做起,减少对一次性筷子的使用,这样不仅可以促进林业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有利于促进生态环境建设。
4 结语
林业生产对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以及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要重视对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协调发展,提高人们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为人们创造良好的绿色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小云.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研究[J].农家科技(下旬刊),2015(06):178.
[2]刘卫清.分析林业生产与生态环境建设的有效策略[J].大科技,2015(19):278-279.
篇5
关键词:盐化工产业;盐资源分布;环境保护;环境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XOl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74(201t)01-0012-02
盐化工产业不仅仅提供了“三酸两碱”中的纯碱、烧碱以及盐酸,还可向下游延伸生产甲烷氯化物、PVC、TDI/MDI、环氧丙烷等多种的重要基础化工原料,及众多精细的专用化学品,是带动其他的行业发展的基础的原材料。然而,盐化工业又是一个易污染行业,该行业生产技术方案和工艺流程繁杂且多变,生产过程产生的“三废”数量大、成分多。随着环境法规日渐完善及社会公众对于环境意识提高,盐化工企业需面对的环境问题日益的增多,因而应管理好盐化工产业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1
我国盐化工产业的发展
1.1 盐化工定义
盐是NaCl(氯化钠)的俗称。盐在工业上用途很广,是化学工业最基本的原料之一,被誉为“化学工业之母”。工业用盐大部分用于生产纯碱、烧碱、氯气、盐酸、金属钠等。碱和盐酸广泛用于化工、纺织、造纸、肥皂、染料、冶金、陶瓷、玻璃、医药等部门。氯气可直接用于漂白、消毒,也可用于制造漂白粉、毒气及无机化合物,还可用于制造各种有机氯化合物及有机化合物中间体,如合成树脂、香料、除草剂、防腐剂、灭火剂等,也用于合成盐酸,提取溴和碘。金属钠可用作制取复杂有机化合物的催化剂,提取稀有元素的还原剂,制造抗磨合金和充钠蒸气灯泡等。在钢铁工业中用熔融食盐和食盐水进行钢料的回火和淬火,作铸造的型砂粘接剂。在有色冶金工业中用于炼铜、电解金属镁。盐在农业上可用于选种、施肥等,增加作物产量。在畜牧业上盐是牲畜生长和防治病所必需的。盐也是渔业、食品加工和贮藏、水处理、国防和国家储备必不可少的物质,又是换取外汇的重要出口产品。利用盐水溶液冰点降低的原理,盐还可用来溶化道路上的冰雪,减少交通事故。盐又是合成革、人造纤维、塑料、农药等行业的基本原料。据统计,工业和农业中应用的盐及其衍生物约有15000种之多。以盐做催化剂的新用途是盐和开发新能源相结合。而盐化工也逐渐向专用化学品和精细化工领域渗透。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盐的应用范围愈来愈广,新的用途将不断出现,下游产业发展空间将不断增大,盐化工产业具备如此广阔的盐资源当之无愧地成为与石油、天然气并驾齐驱的项目引擎之一。
1.2 我国盐资源概况
1.2.1 盐的分类在我国,根据来源和生产方法可分为三类:以海水为原料晒制而得的盐叫作“海盐”;开采现代盐湖矿加工制得的盐叫作“湖盐”:开采地下天然卤水或古代岩盐矿床加工制得的盐则称“井矿盐”,我国井矿盐工艺以钻井水溶汲取卤水,进而真空蒸发结晶生产高品质盐为主,因此又称“真空盐”。
按照产品形式又分为固体盐和液体盐,我国以固体盐为主,液体盐主要指汲取的天然地下卤水或注水溶解地下岩盐矿床而得到的卤水,目前我国液体盐的比例不足10%,但国外发达国家较高,如美国达到51%。
1.2.2资源分布我国1995年探明盐矿储量3824亿吨,资源量在6.2万亿吨以上。我国盐资源非常丰富,开采历史悠久。盐的品种主要有海盐、湖盐和井盐,其中海盐约占全国原盐总产量的70%,井盐+湖盐+岩盐约占30%n基本分布状况是:东部海盐、中部及西南部井矿盐、西北部湖盐。
1.3 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近年盐业行业效益起伏较大,为避免产能严重过剩。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2006年《制盐工业结构调整指导意见》。受沿海地区各类园区和工业等项目建设发展的影响,北方海盐区的盐田面积逐年萎缩,海盐产能增幅和所占比例逐渐降低,产能进一步增加的潜力不大。而井矿盐资源丰富且分布广,技术成熟,投资门槛不高,因此近年井矿盐产能增幅较快,在全国盐总产量中的比例逐年提高。目前规划建设的制盐产能(主要是井矿盐)超过1000万t/a,盐业产能的增长可以满足下游行业的需求。
目前,我国已初步形成以纯碱和氯碱为龙头,下游产品开发并存的盐化工产业格局。产业链基本上是“卤盐两碱精细化工”,其产品可谓枝繁叶茂。在纯碱、烧喊、氯气、氢气等基础化学品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加工,就可获得制药、日化等化工中间体以及精细化工产品。例如有机氯系列的环氧丙烷、环氧氯丙烷、氯乙酸、氯丁橡胶、ADC发泡剂,无机氯系列的氯化铵、氯酸盐,氢气系列的双氧水、催化加氢精细化工产品等。盐化工产业发展趋势是:延长现有产业链,向高附加值精细化工产品方向寻求突破。
2 盐化工产业对环境的影响
近年,我国盐化工业发展较为迅速,规模逐渐壮大。2007年,中盐公司已在湖南、山西、新疆、江西等地建立了盐化工企业,各省纷纷将盐化工的项目列入到“十一五”规划中。随着盐化工企业规模不断的壮大,其面临的污染的形势也越发的严竣。
我国工业总体上的污染较为严重,各种废弃物逐年增加。盐化工企业能源资源的消耗高且污染物种类多。
盐田制盐的过程中,海水纳入、制卤等一系列工序的渗漏现象严重。同时会影响地下水水质,对环境有较大的影响。盐对于设备以及构筑物有腐蚀与磨损,原盐长时间的堆存易在盐堆的表面及堆底产生结块,特别是真空盐与洗盐的堆存结块更加严重。
盐矿的开采现在普遍采用的是盐矿钻井水采法,在其运输过程中的泄漏是造成水污染和环境土壤污染的重要原因,不合理大面积的开采盐矿,会使地面沉陷而冒卤,使得地面建筑及各种设施遭到破坏,甚至造成生态灾难。
井矿盐生产的过程带来的污染问题主要有:第一是原料中的卤水的在预处理过程中产生的未回收的化学品:第二是在蒸发的终止过程排放出来的有多种有毒化学成分的母液;第三是在生产过程和为了保证生产正常的运行而对于系统进行恢复性的作业所排出的废水。
在原盐加工业过程中,各个制碱厂选的原盐不一样,这样就使得盐泥也不相同。在国外多数的氯碱的企业选用较为优质盐或者洗涤盐做为原料,这样就使得产生的盐混比较的少,可以作为钙塑的添加剂,同时也可以做为钙镁肥料、水泥的生产原料等。现在氯碱行业所产生的废渣主要分为:炉渣、粉煤灰、钡渣、盐泥及化工废渣等。
3 盐化工产业在环境保护方面相应对策
一般企业认为对于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是一种单纯的支出。然而环境成本管理不但能够带来经济方面的效益,更能够创造环境效益及社会效益。只有全方位的去分析企业环境管理所带来的各种效益,才能够把环境成本管理的工作做的更好。
3.1 从经济效益上分析
经济效益指的是盐化工业在通过环境治理与保护,降低成本,达到增加收入的目的,进一步提高企业的价 值。按目前经济效益是否能够以货币来量化,可以将经济效益分之为直接经济效益及间接经济效益。
3.1.1 直接经济效益分析直接经济效益指的是目前能够直接用于货币量化的效益。然而盐化工企业和其他企业都一样,环境成本管理的驱动力是获得更多的经济效益。而这些经济效益,不仅包括了伴随企业环保带来的资源、节约的能源成本,排污费,环境治理的咨询服务的收入,企业开发设计的环保产品收八,环境保护的低利率贷款利息率,境诉讼的赔偿金的减免,政府补贴等等方面,以增加公司价值和企业利润为标志。而且这些效益都和企业环境成本的支出紧密的相关在一起关系,既可作为环境方面成本支出的抵减数来进行分析;甚至可作为企业环境收入方面的增加。
3.1.2 间接经济效益分析
(1) 可以消除绿色贸易壁垒。如果盐化工企业能够建立较为完整的环境威本管理体系,并且实施IsO 14000认证,就能有效的避免绿色贸易壁垒,从而增强盐化工产品的国际的竞争力,从而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 可以降低环境风险。企业利益与环境风险的关系倍受关注。保险机构经过多次因环境灾难而导致的巨额赔偿之后,保险机构在制定保险政策时则把企业的环境风险列入了重要的考虑因素。
3.2 环境效益分析
盐化工企业的环境效益主要体现在:工艺废气、氯碱工业排出的大量的废水、锅炉窑炉尾气燃烧废气、氯化氢、有机氯化物及氨氧化物削减量等等。苦卤排放的降低对于土质的破坏的减轻等;盐泥的排放量减少;上面所提及到废弃物的减少都可以改善环境,而且可以达到营造一个清洁卫生的盐化工产业公司环境。
3.3 社会效益分析
盐化工企业环境管理的社会效益一般包括顾客对于产品的环境影响满意度,环境纠纷的数量的减少,媒体的关注程度及社区的影响力等。好的环境形象,是可以得到社会公众、政府及媒体对于企业的好评,随后消费者也更加吉睐环境管理好的公司的产品以及服务。将提高企业的社会效益作为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重要方式之一。
4 结语
目前由于盐化工行业的工艺流程、生产技术方案繁杂多变,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成分较多。而且数量较大。随着环境相关法规的日渐完善及社会公众的环境意识一断的增强,盐化工产业作为一个易污染的行业,其环境问题也日益增多,所以盐化工业从环境方面的影响来进行评价,并且总结相关的理论体系是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陈伟雄.我国盐化工发展现状及趋势[J].化工科技市场,2005.(8)
[2]梁利辉.曾凡英盐化工企业环境成本管理面临的问题及其管理体系的构建[J].业务技术,2009,(1)
篇6
根据大会的安排,我就全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环境保护、矿产资源管理等工作讲两方面的意见。
回顾过去的__年,我县的新型工业化、环境保护、矿产资源开发管理等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__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任务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县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等各项工作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的各项工作十分重要,我们要牢固树立“一日无为、三日不安”的紧迫感和“民不富心不安、县不富心不甘”的使命感,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奋力拼搏,着力开创各项工作的新局面。
按照县委经济工作会议要求,今年全县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党的十精神为指导,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产业转型发展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着力发展大产业,构筑大园区,培植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具体目标是:全县工业增加值增长20%;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20%;万元规模工业增加值能耗比下降4.5%;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5%;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30%;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提高3%;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骨干企业个数增长10%;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工业增加值增长28%以上;全面完成省市各项目标任务。要实现今年的奋斗目标,必须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1.要加快园区基础设施建设。要进一步完善园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的建设,坚持用城镇化、生态化建设的理念来指导园区开发建设。积极探索园区基础设施、公用设施及标准厂房的市场化开发运作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力争在三年内完成园区建设投融资5亿元以上。要集中力量抓好园区内水、电、路、通讯、排污等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加快建设园区供水厂、污水处理厂、工业大道三期等基础配套设施的建设,致力提高园区的承载能力。
2.要加大园区产业集聚力度。以建设百亿产业园区为目标,大力推进园区产业优化布局,引导全县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链条延伸、企业向集团推进。努力抓好一批重大产业化项目,精心培育一批创新型龙头企业,引导形成一批新兴产业集群。重点发展两个“园中园”——晟泰生态产业园和新型金属材料研发生产基地。特别是要进一步深化与中南大学的合作关系,整合矿产优势资源,培育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矿产企业向高科技、高效益、高水平方向发展,努力把矿产精深加工产业打造成为百亿产业,真正把工业园区打造成为我县工业发展的“领头羊”、“聚集地”。
3.要优化园区发展环境。进一步抓好《__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优化产业园区发展环境的意见》(郴政发〔__〕7号)文件的贯彻落实,完善园区行政审批权。继续加大园区“宁静日”、“同城一家检查”、集中年检年审和收费一步制等制度,最大限度减轻企业负担,不断优化园区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环境,为园区营造集中精力谋发展、干事业的良好氛围。
1.继续保持高压态势,整顿规范矿业秩序。加强动态巡查。进一步完善各级巡查机构和网络,确保非法采矿活动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制止、第一时间处理。加大打击力度,对非法矿点按照“六个不留”的要求及时整治、取缔和关闭到位;对违规采选矿,责令停产整顿。强化联合执法。常规整治以乡镇、县联合执法大队、国土执法大队为主,集中整治由县整规领导小组牵头,组织纪委、公安、国土、环保、经信等相关部门实行联合执法,集中整治。严格责任考核和责任追究。对责任落实不力、造成工作贻误或失误的责任人和当事人实行责任追究。坚持集中会审制度。继续坚持完善每月对矿山企业电力及民用爆炸物品供应集中会审制度,从源头上把住违法违规的开采行为,规范矿业开发秩序,促进安全生产。
2.全面完成资源整合,实现矿山复工复产。今年务必要完成小垣钨矿区的资源整合,完成大坪铁矿区资源整合的扫尾工作。要抓住鑫矿公司引进辰州矿业参与资源整合的契机,尽快启动矿山资源评估工作。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强与有关资料编制单位、上级主管部门的衔接,加快茶山脚钨矿、小垣钨矿区和大坪铁矿的证照办理速度,为矿山办理或延登相关证照提供帮助和服务,力促矿山尽快复工复产。同时,要全力支持集益乡对面排铜钼矿采选项目年内实现投产。
3.引导矿产精深加工,推动矿业转型升级。要切实引导企业进行精深加工。按照扶优扶强和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战略投资者、精深加工企业集中的原则,全力扶持中湘钨业等企业发展钨、钼等矿产品精深加工,延长产品线和产业链。按照大矿区、大集团、大产业的思路,引导战略投资者联合和吸收县内矿产品冶炼、加工、经营企业。通过资产重组组建股份制现代矿山企业,实现勘查、开采、加工、物流一体
化,增强我县矿产品市场竞争力,推动我县矿产业的转型升级。4.切实加强隐患排查,防止地质灾害发生。突出抓好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全面落实汛期值班、险情巡查和灾情速报制度,完善地质灾害应急机制。加大地质灾害防治宣传力度,强化群众的防灾、自救、互救意识。积极向上争取__钨矿矿山地质环境治理三期项目和岭秀乡三合村长垅组滑坡治理项目。
1.着力抓好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严格落实节能降耗目标责任制,强化激励约束机制和问责制度,抓好重点耗能企业监管和重大新建项目能评等制度的实施,着力推进重点行业、重点流域的污染整治,依法淘汰落后产能。全力推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建设,大力发展企业内部循环经济,构筑完善的工业园区和产业集群的循环经济产业链,拓展资源综合利用领域,提升区域承载项目的环境容量。积极推进工业经济的绿色发展,开展“绿色企业”、“庭院企业”创建活动,提升企业的综合发展环境。
2.着力抓好污染减排,整治环境污染。环保部门要对照省市下达的减排任务,认真核实各污染源基本情况,将减排任务分配减排到各乡镇、各企业,县政府将严格按照各乡镇、重点企业减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督查考核,加大考核问责力度,对因工作不力没有完成减排任务的,实行“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继续开展环保专项整治行动,对重金属、化工、冶炼等环境污染行为,坚决予以整治;对各种环境违法行为,要加大执法处罚力度;要认真抓好重金属污染治理工作,加强对涉重金属行业企业的排查和治理工作,组织实施好井坡矿区重金属污染治理工程,彻底消除龙虎洞饮用水水源的污染源头。
3.着力抓好连片整治,加强环境保护。切实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向上争项目争资金,力争把我县土桥、大坪等2个乡镇挤入__年全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乡镇推进项目,努力争取上级专项治理资金;严格按照省、市要求落实项目建设,推进全县农村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积极引进推广生态养殖技术,加快农村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建设,增强农村污染防治能力,切实改善农村环境。
篇7
现将国家环保局环科*号文“关于转发《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转发给你们,请结合我省制定的《福建省环保产业市场管理暂行办法》,认真遵照执行。并重申如下:
一、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是实现我省环境保护目标的重要技术和物质手段,各级环保部门都必须依法加强对辖区内环保产业市场实施统一监督管理,促进环境治理和环境建设。
二、认真执行国家有关发展环保产业的经济、技术政策,有计划、有重点地扶持环保产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在开展环境影响评价、实行建设项目“三同时”和限期治理、验收环保工程、安排环保贷款或环保补助金时,都要优先采用国家和省推荐的环保最佳实用技术,国家和省认定、认可的环保产品,选择有相应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担环境影响评价或环境工程设计等。
三、必须采取有效措施,逐步建立全省统一、开放、规范有序和公平竞争的环保产业市场,反对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保护主义,严厉打击环保产业市场的“假、冒、伪、劣”产品和工程。
四、严格执行关于环保产品认定和环境工程设计资格审查权限。省级以下各级环保部门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环保产品认定(或认可),审可或认定环境工程设计资格。
五、充分发挥各级环保产业协会的市场中介作用,使环保产业协会成为联系环保产业与政府之间、环保产业与用户之间的桥梁,并协助环保部门加强对环保产业市场的管理。
各地过去与两个“暂行办法”不符的规定,应立即废止,并将两个“暂行办法”的执行情况,及时向我局报告。
附:国家环境保护局《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一九九七年五月二十八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保局,国务院有关部委:
为了规范环保产业的产品市场,我局制订了《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为使环保产品认定工作顺利进行,现对具体实施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特做如下通知:
一、自本文之日起,今年的环保产品认定工作即正式启动,各地可向国家环保局推荐申请认定的环保产品。
二、环保产品认定工作,今后作为一项连续性的工作,不再以年度划分进行,将以滚动发展的方式,成熟一批产品一批,以加快产品认定的进度。
三、国家级环保产品认定范围,目前仍以去年的产品目录为限,暂不扩大。
四、我局将根据情况不定期公布产品认定目录,从认定目录公布之日起,对认定目录内的产品,地方环保局不得再行认定。
附: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一九九七年四月十六日
附件:
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提高环境保护投资效益,充分发挥污染防治设施的作用,规范环保产品市场,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环保产品认定是环保产品认定机构依据本办法规定的程序,对申报认定的环保产品进行检验和审查,对符合产品标准和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的产品,颁发环境保护产品认定证书的活动。
第三条本办法所称环保产品是指用于防治环境污染和保护生态环境的设备、环境监测专用仪器及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药剂、材料。包括:
(一)治理水污染的产品;
(二)治理空气污染的产品;
(三)处理处置固体废物的产品;
(四)控制噪声与震动的产品;
(五)防护放射性与电磁波污染的产品;
(六)与环境保护相关的药剂和材料;
(七)环境监测专用仪器、设备;
(八)其它环保产品。
第四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销售的环保产品,应按本办法规定的程序进行认定。
第二章认定权限及职责
第五条环保产品认定分为国家级认定和省级认定。国家级环保产品认定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省级环保产品认定由省级环境保护局负责,省级以下各级环境保护局不得以任何形式进行环保产品认定。
第六条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制定环保产品认定的管理规章、指导协调、监督、管理全国环保产品认定工作;审查、批准并颁发国家级环境保护产品认定证书。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局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环保产品认定工作的监督管理;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申报国家级认定的环保产品的推荐;负责审查、批准并颁发省级环保产品认定证书。
第三章认定的条件和程序
第八条国家环境保护局根据情况不定期环保产品认定目录,凡列入国家认定目录的环保产品必须经国家级认定;省级环保部门可以对国家认定目录外的环保产品进行认定。
第九条申请国家级环保产品认定的单位(以下简称申请认定单位)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
(二)有齐备的生产条件和必要的检测手段;
(三)有健全的企业质量管理体系;
(四)生产过程满足环境保护要求;
第十条申请国家级认定的环保产品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一)属于环保产品认定范围;
(二)符合环境保护产品认定技术要求;
(三)能正常批量生产,各项技术指标稳定,符合产品标准;
(四)不属于限制使用或即将淘汰的产品。
第十一条申报国家级认定的程序为:
一、申请国家级认定单位,应向所在地省级环保部门领取并填报《环境保护产品认定申请书》(附件一)一式三份,并提交下列资料:
(一)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核发的有效营业执照复印件;
(二)申请认定的产品的现行标准的复印件;
(三)申请认定的产品的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专利证书或其他有关证书、证件的复印件;
(四)申请认定产品的用户名录;
(五)国家环境保护局认可的环保产品检验机构出具的一年内的产品检验报告。
二、省级环保部门对申请国家级认定单位提交的资料进行预审,对申请资料齐备并符合要求的,提出推荐意见后,报送国家环境保护局。
三、国家环境保护局按《环境保护产品申请认定单位检查表》(附件一),组织有关单位对申请认定单位进行检查,对省级环保部门推荐上报的环保产品进行评审。
对评审通过的产品,国家环境保护局予以公布,并颁发国家级环境保护产品认定证书。
第十二条省级环保产品认定的条件和程序,各省级环保部门可参照本章的规定,自行制定。
第四章认定证书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三条获得认定证书的单位(以下简称获证单位)不得涂改、滥用、转让认定证书;
获证单位,在证书有效期内,可以在产品包装、说明书及广告宣传中使用认定证书。
第十四条认定证书的有效期为三年。获证单位可在认定证书期满前三个月,向省级环保部门提出延期申请。
国家级认定产品的延期申请,由省级环保部门签署意见后报国家环境保护局。国家环境保护局组织对延期申请进行复审,复审合格的,国家环境保护局换发新的认定证书。
省级认定产品的复审由省级环保部门组织进行。
第十五条认定证书超过有效期或者其他原因获证单位需要重新申请认定时,其程序与初次申请认定程序相同。
第十六条获证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发证的环保部门中止使用认定证书,并责令限期改正:
(一)不能保证获证产品符合产品标准和环境保护技术要求的;
(二)转让认定证书的。
第十七条获证单位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由发证的环保部门收回认定证书:
(一)在中止使用认定证书期限内,不能按要求改正的;
(二)涂改、滥用认定证书或弄虚作假,伪造文件、资料的;
(三)不再生产获得认定的环保产品或产品型号、规格发生变更的;
(四)使用新的注册商标或产品名称的。
第五章认定产品的使用和管理
第十八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按国家有关规定,对获得认定的环保产品在本行政区域内的使用进行日常监督管理。
第十九条获得认定的环保产品,在全国范围内使用,各地环境保护局不得以登记或其他名义收取费用。
第二十条在新、扩、改建项目的污染防治和其他污染防治工程中,以及环境监测中,必须使用获得认定的产品;尚未开展认定或有特殊规定的产品除外。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不按上述规定办理的项目一律不予审批和验收。
第二十一条对获得认定的环保产品,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不得特别推荐或限定使用某一家企业生产的产品。
第二十二条获证产品的生产单位应搞好产品使用后的各项服务,对达不到污染治理工程要求或产品质量承诺的,产品生产单位应负责产品改进、更换,或赔偿相应的经济损失。否则,将中止使用或吊销产品认定证书。
第二十三条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在本行政区域使用获得认定的环保产品的情况进行跟踪监督检查,产品出现质量问题时应责令产品生产单位采取措施,并向认定该产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
第二十四条用户对获得认定的产品在使用中出现质量问题,可直接向产品生产单位反映,并提出改进更换的要求,产品生产单位拒不承担其责任的,亦可向当地或认定该产品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投诉。
第六章认定管理机构和检验机构
第二十五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按本办法规定的职权范围各司其职,做好环保产品认定的监督管理工作,对超出职权范围或的环保行政主管部门,由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提出通报批评、责令改正。
第二十六条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环保产品认定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本办法的规定,坚持公平、公开、科学的原则,认真履行职责。对违反本办法、、者,应调离其工作岗位,造成严重不良影响或其他损失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
第二十七条环保产品认定的产品检验由认定管理机构认可的检验机构承担,检验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坚持科学、准确、真实的原则,按照规定的检验方法、内容和范围进行检验。
第二十八条检验机构不得乱收费或向产品送检单位提出超出其职权范围以外的任何要求。检验机构有侵害产品送检单位的合法权益时,产品送检单位可以向环保产品认定管理机构投诉。
第二十九条检验机构因管理不善,或工作失误,造成检验结论不当或错误的;泄露认定产品的技术秘密,非法占有申请单位技术成果的,视其情节轻重,由认定机构责令限期整改或取消认定检验资格,并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第七章附则
第三十条环保产品认定收费,参照国家物价局、财政部[*]价费字56号《产品质量认证收费管理试行办法》执行。
第三十一条本办法的解释由国家环境保护局负责。本办法的具体监督实施由科技标准司负责。
篇8
1、贯彻执行国家和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研究拟定并监督执行环境保护方面的地方性法规、规章;受县政府委托对重大经济和技术政策、发展规划以及重大经济开发计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2、制定全县环境保护规划,组织拟定和监督实施重点区域污染防治规划和生态保护规划;组织编制全县环境功能规划;参与编制全县可持续性发展纲要。
3、对全县大气、水土、土壤、噪声、固体废物、有毒化学品以及机动车等污染防治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负责核安全、辐射环境、放射性废物的管理及污染防治的监管。
4、监督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活动、重要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破坏恢复工作;监督检查各种类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环境保护工作;监督检查生物多样性保护、野生动植物保护、湿地环境保护工作;向县政府提出新建省市级自然保护区的建议和新建设各类县级自然保护区的审批建议;监督管理自然保护区。
5、指导和协调解决区域内的重大环境问题;调查处理重大环境污染事故和生态破坏事件,协调乡镇环境污染纠纷;组织和协调全县重点水污染防治工作;负责环境监理和环境保护行政稽查,组织开展全县环境保护执法检查活动;
6、贯彻执行环境保护国家标准;审核城市总体规划中的环境保护内容;组织编报全县环境质量报告书,环境状况公报,定期城市环境质量状况。
7、组织实施各项环境管理制度,按规定审定开发建设活动环境影响报告书;指导城乡环境综合整治,负责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乡镇企业环境保护,指导全县生态示范区建设和生态农业建设。
8、组织环境保护科技发展、重大科学研究和技术示范工程;管理全县环境管理体系和环境标志认证;建立和组织实施环境保护资认可制度;参与环境保护产业、发展规划制定工作,指导和推动环境保护产业发展。
9、负责环境监测、统计、信息工作;制定环境监测制度和规范;组织建设和管理县环境监测网络及全县环境信息网;组织对全县环境质量监督和污染源监督性监测;组织指导和协调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公众和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
10、管理全县环境保护国际合作和利用外资项目,组织参加国家批准的环境保护国际条约县内履行活动。
篇9
传统林业和现代林业一直都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近些年来社会发展加快、人口快速增长、物质需要成倍增长,导致自然界的森林资源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在提倡可持续发展的今天,传统林业也必须进行调整和改变,不能持续先发展后治理的老办法,必须要坚持经济和生态环境共同和谐可持续发展。同时,现代林业建立在标准林的基础上,应注重林业生态环境保护,试图在林业生态发展和林业经济发展中找到平衡,使社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走上又好又快的道路。现从以下几方面简单论述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1保护林业生态环境的意义
1.1现实意义
在我国社会和国民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我国生态环境呈几何速度恶化,自然生态系统被污染和严重过度索取,大量自然资源都面临着短缺和后续乏力,其中林业资源也是其中之一。按常理来说,作为可再生资源的林业,只要统筹科学、开发合理,是可以持续为我国经济建设做出贡献的。但是,我国森林产业的现实状况是:森林生态系统退化速度比建设速度快,局部好转,总体恶化,林业生态环境建设的本文由收集整理主体缺位、供体错位,载体即林地和林木发展跟不上经济发展需求。林业生态环境恶化造成了每年数百亿的经济损失,传统的林业经济模式已经无法适用于现代社会经济发展,改变势在必行。
林业主要以森林为主要资源,森林是一种复杂的复合生态体系,是地球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是人类氧气的制造者和二氧化碳的净化器,也是生态链中重要的一环。
林业是所有生态建设的主体,同时其又可以是规模巨大的生态经济循环系统,林业生产的物质产品绝大部分都是可降解再生的绿色能源,在节能减排目标中具有不可估量、不能替代的重大意义和作用。林业又是生态文化的源泉。必须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树立正确的森林经营理念,体现在人与环境、资源与生态、经济与自然的协调和统一的发展,通过科学、政策、技术和不断进步的管理措施,通过不断地适应寻找到适合我国社会自身发展情况的道路,以期达到林业资源的多方面发展、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1.2经济意义
森林是大陆生态系统的主要环节,也是林业经济的最重要载体。培育健康的森林生态系统是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的最主要目标。完整平衡的森林生态系统不仅能够持续提供生态效益也能持续提供经济效益。被破坏的退化的森林不仅在物质生产能力上明显衰退,森林的其他效益功能也必然相应减少。我国现有森林生产力只相当于其潜在生产力的1/3,这是国内林业产业界内的共识,因此恢复、开发和提高森林生产力的可能性是存在的,也是必要的。此外,林业生态环境可以支持复合经济体系的发展,可以帮助建设和发展多样化的经济结构,在成熟健康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完备的林业生态体系和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是共生的,如果片面强调任何一方面的效益,都会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失去推动力与生命力。因此,完全可以在建设功能性完整的林业生态体系的同时,形成以林业资源为依托、以商品林基地为龙头、以林业商品产业和绿色旅游产业为一体的林业产业体系,建设如木材、林果、花卉、草坪等产品的深加工产业,逐步形成比较发达、系统和绿色的林业产业。
2林业生态保护建设发展的亮点
一是发挥林业的经济功能。生态优先并非不考虑经济功能,只有发挥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才有物质基础;应分清国
家对天然林和人工林管理的政策界线,切实保护天然林资源,按照森林经营的技术要求合理利用人工林;遵循林木生长的自然规律,科学合理地采伐利用,让林业在发挥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二是提高林农的积极性。林业产权制度改革后,林业部门划定采伐区域、数额,企业与林农实现“订单林业”,减少了企业的灰色支出,使林农
直接受益,可有效提高森林加工企业和林农植树造林的积极性。三是建立林业要素市场。林业要素市场建成后,通过林权有序、规范流转,可以盘活林木林地资产,解决森林资源经营周期长、效益兑现慢、生产风险大的问题,提高林农的生产积极性,促进林业规模经营、集约经营。通过林权证抵贷款,解决林农发展林业资金不足的问题,促进了社会闲散资金与银行资金流向林业,加快推进林业产业化进程。
3保护林业生态环境产生的新经济建设点和经济增长点
传统林业只将注意力集中在森林所能提供的最主要资源——木材上面,但是林业资源可以提供远比木材更多的产 品,能够对经济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以下是3种主要经济增长形式。
3.1促进森林旅游业的发展
森林旅游业的发展是林业生态环境最主要的贡献。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日常生活中的休闲娱乐也开始日益重视,森林旅游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也是扩大内需、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途径,并且正在我国迅速生成和增长。完善的森林资源是森林旅游的基础,森林旅游业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可以发展出主要如森林公园、交通运输、餐饮、商贸、旅行社、娱乐等多种依托森林资源的经济体。此外,还可发展各种层次的辅助服务机构和组织,这些都是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多方支点。
3.2促进林业副产品产业的开发
林业资源除了能够提供木材之外还能提供很多林副产品,如动物、林果、花卉、次生动植物资源。根据不同地区的林业资源特色,可以建立不同的副产品产业,最主要的有野生动物资源产业、林果深化加工产业、次生动植物开发产业等。深化开发林业资源的副产品可以为经济建设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机遇。
3.3使林业生态环境保护形成产业
篇10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加大了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力度,这虽然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但同时也给人类的生存环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节能环保产业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主要包括节能、资源循环利用和环境保护三个领域的技术装备、产品和服务等,是国家加快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新兴产业之一。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已经成为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和“新常态”经济下的必然选择。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制约使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增长点。提升节能环保技术与装备水平,是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途径。
1、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现状
多年以来,我国政府将节能环保产业视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支柱,从法律、法规、政策、财政及税收等方面加以引导和激励,促进了节能环保产业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环保产业最初起源于1973年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起步阶段,90年代初步发展阶段,特别是 1996年环保产业被正式列入国家计划以后,我国环保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7年我国完成了《节约能源法》的修订,并相继颁布了公共机构节能条例、民用建筑节能条例及其他国家/地方节能法配套法规等。2014年完成了《环境保护法》的修订工作。2008年制定了《循环经济促进法》。同时,国务院还陆续出台了《国务院关于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指导意见》等系列文件,制订了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等“十二五”发展规划,了《国家重点节能技术推广目录》及《国家重点节能低碳技术推广目录》。
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环保产业己形成包括环境保护产品、资源循环利用、环境保护服务、洁净产品等领域的体系,门类基本齐全,总体上己具有相当经济规模,为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和技术保障。到2004年底,全国国有及年收入2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环保产业从业单位约1 2万个,从业人员近160万人,收入总额约4570亿元。
2、我国环保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环保产业发展很快,但总体而言,尚不能完全适应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需要。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
2.1 缺乏有效的宏观管理
环保产业是一项典型的受政策支配的产业,对国家政策和宏观管理有很强的依赖性。但是现阶段,我国环保产业发展缺少总体规划的指导,处于相对盲目的发展状态;由于政府政策和宏观管理的缺位,环保产业标准体系一时难以建立起来;缺乏专项鼓励和扶持措施,不能有效地调动企业投资环保的积极性;环保设备低水平的重复建设现象没有得到有效的抑制和疏导;产业管理体制没有理顺,管理分散难以取得统一管理的效果。从而使环保企业竞争表面化,没有形成深层次真正的竞争,这也是环保产品始终上不了台阶,大量粗制滥造的设备流放市场的原因,严重阻碍了环保产业市场的发育。
2.2 环保法律法规不健全,执法不严
近几年,国家出台和修订了一大批环保法律和法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环保方面的母法《环境保护法》是在20世纪80年代修订后实施的,至今己有19年的历史,这19年我国的经济、技术和环境状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法律中的有些条款早己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环保产业的法律体系尚未建成。另外,目前一些污染物排放标准和相关经济政策也有不适合国情的情况,有的太严,有的太松,需要尽快修改完善。
3、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目标
“十三五”时期,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提高技术装备、产品、服务水平为重点,加强宏观指导,完善政策机制,加大资金投入,突出自主创新,培育规范市场,增强产业竞争力,促进节能环保产业成为新兴支柱产业,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4、促进我国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
我国环保产业的发展路径应由政府的正确引导、合理的环保产业市场化与成熟的环保产业自身这三个方面构成。针对节能环保产业持续快速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加快完善产业发展政策,是确保发挥节能环保产业成长为新的支柱产业的必然选择。系统梳理并完善制度体系,激发产业发展动力。通过完善节能环保产业法律法规体系,强化监管促进提升执行效果,建立后评估机制强化政策落实;加快理顺节能环保产业管理体制,提高管理水平,凝聚动力加快产业发展;完善节能环保产业统计制度,准确掌控产业发展走势,为产业发展提供决策支撑。完善市场化机制,促进产业持续发展。加快完善环境服务价格形成机制,推广环境绩效合同服务;环保产业要从污染物的末端治理向前、后两个方向延伸服务,持续创新市场化服务模式;创新税收制度,发挥鼓励型税收政策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发挥惩罚型税收政策对高能耗企业扩大节能环保需求的引导作用;规范市场环境,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5、结语
我国的环保产业是伴随着环境保护事业的发展而逐步发展起来的。近年来,环境保护产业在我国年增长速度都保持在15%以上,大大高于同期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我国政府现己将环保产业列入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如果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分析和解决制约环保产业发展的因素,正确的选择环保产业发展路径,相信这个21世纪的朝阳产业将更好的为治理污染、改善生态环境提供技术支持和物质基础,它将会成为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环境污染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