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5: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篇1

关键词:电磁辐射.防治措施,建议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general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monitoring and specific environmental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environment monitoring in the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ollution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management and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are analyzed, and puts forward related Suggestions.

Keywords: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 Prevention and control measures, the proposal

中图分类号:O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我国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通信工具、计算机和家用电器等都进入我们的生活,我们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方便舒适的同时,也受到恶化的电磁环境给健康带来的威胁,经研究证实,电磁辐射污染已成为废气、废水、固体废物、噪声污染后的又一新型污染源,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1 电磁辐射概述

1.1 电磁辐射背景及研究现状

一直以来,我国电磁技术随着科技技术的发展因而广泛应用于节能、通讯、制造、医药、科研、农业、军事等多个领域,而且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作为一种新技术、新资源,电磁技术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诸多领域的革新与发展。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电磁辐射污染,其影响和危害日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1.2 电磁辐射污染的主要危害

随着电磁技术的广泛应用,环境中的电磁辐射越来越强,高强度的电磁辐射已经达到直接威胁健康的程度,由此引发的矛盾和纠纷也时有发生。电磁辐射污染产生的危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人体健康。电磁辐射可对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造血系统产生影响;二是电磁干扰。电磁辐射会对电子设备、仪器仪表产生干扰,导致设备性能降低,严重时还会引发事故;三是燃爆隐患。电磁辐射能造成易燃易爆物品的燃烧、爆炸。

1.3 电磁辐射环境状况

目前人们所处的电磁环境状况主要表现在4 个方面:一是通信基站所使用的大功率电磁波发射系统对周围电磁环境的影响;二是广播电视发射系统对周围区域的电磁环境影响;三是高压电力系统的布设造成的电磁污染;四是日常电子设备的接触、利用带来的电磁环境污染。

2 一般电磁辐射环境的监测

一般电磁辐射环境是指在较大范围内由各种电磁辐射源,通过各种传播途径造成的电磁辐射背景值。一般电磁辐射环境的监测可以参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方法》(HJ/T10.21996),将某一区域按一定的标准划分为网格,监测点取网格的中心位置,再考虑建筑物、树木等屏蔽影响,对部分网格监测点作适当调整。具体的监测工作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与方法》(HJ/T10.21996)进行。由于环境中辐射体频率主要在超短波频段,采用电场强度为评价指标,依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选取评价标准。一般环境的电磁辐射污染状况反映了一个区域在某个时间段电磁辐射环境的背景水平,可以从电磁辐射环境质量、电磁辐射分布规律、污染区域电磁辐射环境特点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分析研究,以此评价一个区域一般电磁辐射环境状况。

3 特定电磁辐射环境的监测

特定电磁辐射环境是指在特定范围内由相对固定的电磁辐射源造成的电磁辐射背景值。电磁辐射源是引起电磁辐射污染的源头,分析、研究特定电磁辐射环境,对电磁辐射源进行调查统计是环境监测工作的前提。采取污染源普查的方式,对国家规定的规模以上的电磁辐射源进行基础性的全面调查,初步掌握电磁辐射源的种类、数量、规模等基本信息,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有效依据。

3.1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3.1.1 移动通信基站工作原理

移动通信是利用射频发射设备和控制器通过收发台与网内移动用户进行无线通信的。无线通信是由基站接收及发射一定频率范围内的电磁波实现的。基站主要通过发射天线改变周围电磁辐射环境。

3.1.2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的监测

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监测工作主要包括监测仪器、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监测技术要点等内容,按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与方法》(HJ/T10.21996),以《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的规范要求为质量标准。主要对基站机房、地面塔、楼上塔、增高架等处进行监测,依据国家《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的标准,所监测的电磁强度值应满足<5.4 V/m 的要求。

3.2 广播电视系统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3.2.1 广播电视系统工作原理

广播电视发送设备主要组成部分是发射机和发射天线,基本原理是用将传送的信号经调制器去控制由高频振荡器产生的高频电流,然后将已调制的高频电流放大到一定电频并送到天线上,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出去。

3.2.2 广播电视系统电磁辐射环境监测

广播电视发射设备的电磁辐射监测条件及监测方法参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和标准》(HJ/T10.31996)和《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与方法》(HJ/T10.21996),对周围地面点、塔上工作环境、周围敏感点三个方面布点进行电磁辐射环境监测。依据国家标准《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所监测的电磁强度值应满足<5.4 V/m 的要求。

3.3 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监测

3.3.1 高压电力系统工作原理

高压电力系统主要通过高压输变电工程影响环境,主要包括高压架空送电线路和高压变电站,具有电场、磁场和电晕三种电磁场特性。高压电力系统的电磁污染主要表现在由电晕放电和绝缘子放电引起的无线电干扰和热效应、非热效应两种生物学效应。

3.3.2 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监测

高压电力系统的电磁辐射监测工作参照《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与方法》(HJ / T10.21996)。同时,根据不同的电压等级,选取不同的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为标准。高压电力系统电磁环境监测指标分别为综合工频电场强度和磁场强度,所监测的值应满足技术规范的要求。

4 电磁辐射污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 由于人们对电磁辐射污染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或环保意识不强, 对环保部门的管理不予配合。

(2) 无完备的监测仪器对电磁辐射污染源和环境中的电磁污染水平进行监督监测, 不能及时为环保管理部门提供科学的管理依据; 同时也不能对产生电磁辐射的产品进行监督性检测。

(3) 通讯台站布局无科学规划, 仅考虑覆盖使用范围而不考虑环保要求及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并且只在无线电管理委员会备案申请, 而不到环保部门申报登记。

5 电磁辐射污染的防治对策及建议

为加强电磁辐射污染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提出下列防治建议:

(1) 加强环境管理。

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18 号令电磁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办法、GB8702- 88 电磁辐射环境防护规定等相关的法规, 除加强对现有电磁辐射污染源的管理外, 对新建、扩建的电磁设备严格按环境管理程序进行申报、登记、环境评价和验收。

(2) 开展电磁辐射污染环境监测。

尽快购置监测仪器, 在我省电磁辐射污染源调查的基础上, 开展电磁辐射污染源及城市区域电磁辐射环境的监测, 确定重点电磁辐射污染源, 掌握环境电磁辐射容量, 为环境管理提供依据。

(3) 科学布局、减少污染。

由于城市中各有关行业都建有专用的通讯、广播电视发射设备, 不少处于人口稠密区, 产生的电磁辐射对周围人群健康具潜在危害, 也易造成电迅障碍, 尤其是机场通讯干扰将给飞行安全带来极大影响。因此应在环境电磁辐射监测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规划通讯、广播电视发射台站布局, 防止电磁辐射污染; 对重点污染源要有计划地搬迁, 不能搬迁的应采取有效防治措施, 如安装屏蔽装置等。

(4) 制定产品电磁辐射限值标准加强产品检测。

制定有关产品电磁辐射污染限值标准, 如频率高的手机、微波炉等产品, 并对产生电磁辐射的产品和用品进行检测, 防止超标产品的生产、进口及使用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5) 加强宣传教育提高防范能力。

篇2

关键词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110kV输电线路

中图分类号 TM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6)160-0201-02

现在我国的电网建设规模正处于不断的扩大与蓬勃发展的阶段,与此同时建设的交流输变电线路工程所产生的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波及的范围也越来越广,随着人们对于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大家对于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的关注也越来越多,以至于目前有关交流输变电线路电磁环境影响的投诉问题也越来越多[1]。而对于交流输变电线路周围环境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进行准确的监测,是处理输变电线路电磁辐射相关投诉问题的关键所在,同时也是落实输变电工程相关的环境保护审批手续的必备条件[2]。本文以某110kV典型高压输电线路为例,对交流输变电工程周围工频电磁场的监测与评价进行了讨论。

1 110kV输电线路概况

本文讨论的110kV输电线路全长18.39km,为单回路架设线路,整个架空线路沿线共有1处环境敏感目标。线路衰减断面设在110kV输电线路46#~47#线路东侧,线高13.6m。线路衰减断面监测布点示意图见图1。

2 电磁辐射的特点

本文涉及的电磁辐射主要指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能量以电磁波的形式在空间传播的现象,也可以理解为能量以电磁波形式有源的发射到空间的现象[3]。而有规则地运动的电荷载流的导体(本文主要指输变电线路)周围会产生着磁场[4]。

3 电磁环境监测

3.1 电磁辐射测量的一般性要求

在正常运行工况下,监测输变电线路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时,工频电场与工频磁场的监测点位的选择应该遵循以下要求:首先要选取地势平坦的位置;其次,没有其他的电力线路的影响;再次,没有广播线路与通信线路的干扰;最后,在远离树木等遮挡的空旷地点。

监测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时,监测设备的仪表应当按要求架设在距离地面大概1m~2m高度的位置并且保持水平,通常情况下选取1.5m。

3.2 监测点位的布设、监测内容与频次

对于输变电线路的工频电场和磁场监测选点应遵循以下要求:监测点位应在导线档距中央弧垂最低位置,并且选取的点位应在的导线横截面方向上。本次输变电线路为单回送电线路,监测点位应以弧垂最低点的中相导线相对于地面的投影点作为监测点位起点,同时要注意监测点位应当均匀的分布在所要监测的方向上。对于输变电线路下的工频电场和工频磁场的监测,一般监测至距离边导线对地投影外50m处或衰减至本底不再变化即可。

3.3 监测标准

按照《工频电场测量》GB/T12720-1991、《交流输变电工程电磁环境监测方法(试行)》HJ 681-2013、《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J/T 10.2-1996及《高压架空送电线、变电站工频电场和磁场测量方法》DL/T 988-2005中有关要求进行监测。《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指,公众曝露控制限值为工频电场度4000V/m,工频磁感应强度100μT。

3.4 本项目监测选取的仪器

工频电场、磁感应强度监测仪器采用EFA-300型工频场强仪。

3.5 监测期间的工况情况

监测时间段内,本项目110kV线路工程处于正常运行的条件下。监测工况符合国家相关的竣工验收监测条件。本项目涉及的110kV输变线工程运行工况的负荷情况详见下表1。

4 监测结果分析

按照监测规范和技术要求进行监测,线路环境敏感目标及衰减断面处的工频场强监测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110kV线路环境敏感目标及衰减断面处的工频电场强度的范围为14.2V/m~264.7V/ m,工频磁感应强度的范围为17.9nT~170.4nT,低于《500kV超高压送变电工程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技术规范》(HJ/T24-1998)中规定相关限值(即工频电场强度4kV/m和工频磁感应强度0.1mT的标准限值),也小于考核标准《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8702-2014)中规定的公众曝露控制限值(电场强度4kV/m和磁感应强度100μT(即0.1mT))。由此可以得出本次涉及的110kV线路在工程建成后,电磁辐射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很小,不会对居民生活及身体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5 结论

110kV输电线路的电磁辐射水平远远低于国家规定的推荐标准限值,对本工程项目周边的电磁环境造成的影响可以忽略。从辐射环境保护的这一角度分析,该项目的运行是安全可行的。

参考文献

[1]唐宝贤.输变电工程环境逐年增多专家建议建立电磁环境公共信息机制[N].中国环境报,2008-12-01(3).

[2]宋伟力,等.浅析交流输变电工程周围工频电磁场测量[J].绿色科技,2013(6):303-304.

篇3

[关键词]环境监测

中图分类号:T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323-01

一、环境监测的作用

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基础,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的依据,是污染治理、环境科学研究、规划和管理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是环境保护的“耳目”。环境保护离不开环境监测。

环境监测以环境为对象,运用物理的、化学的和生物的技术手段,对其中的污染物及其有关的组成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和系统的综合分析,以探索研究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

环境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综合系统,人们只有获取大量的环境信息,了解污染物的产生过程和原因,掌握污染物的数量和变化规律,才能制定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规划和环境管理目标,完善各类环境标准、规章制度,使环境管理逐步实现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浓度控制向总量控制转变,而这些定量化的环境信息,只有通过环境监测才能得到。

环境监测业务的主业包括环境质量监测、污染源监督性监测、应急监测、执法监测、减排监测、重大环境专项调查与监测工作等。其工作的目标可以说是要实现“三个说得清”:即真正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环境质量现状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

要说清污染源,为环境环保工作控制污染源头、抓好污染防治,为执法监督等依法行政行为提供基础和依据,应提高监测数据的有效性、代表性,要在孤立的、单次的监测数据中找到排污规律,要依托污染源在线系统,准确核定在线监控数据的有效性、建立在线监控数据库并进行深入分析。

客观科学反映环境质量、说清环境质量问题,是科学评价环境管理工作的实际效果,实施各项环境决策的前提和基础,也体现环保工作保障人本民生的要求。

二、环境监测的目的

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准确、及时、全面地反映环境质量现状及发展趋势,为环境管理、污染源控制、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

(1)根据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主要是通过提供环境质量现状数据,判断是否符合环境质量标准。也可以通过环境监测评价污染治理的实际效果;

(2)根据环境污染物的时空分布特点,追踪、寻找污染源,为实施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3)收集环境本底值,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容量、实施总量控制、目标管理、预测预报环境质量供科学数据;

(4)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制定、修订环境法规、环境标准、环境规划提供科学依据和服务;

(5)揭示新的环境问题,确定新的污染因素,为环境科学研究提供科学数据。

三、环境监测的分类

环境监测可按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分类,也可按专业部门分类。以下按监测目的分:

(1)监视性监测(常规监测或例行监测)

是指对指定的有关项目进行定期的、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污染物浓度、排放总量、污染趋势等)和环境质量监测(所在地区的空气、水质、噪声、固体废物等)。

(2)特定项目监测(特例监测或应急监测)

根据特定的目的可分为以下四种: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和咨询服务监测。

(3)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研究性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以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的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按监测对象分类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与生态因子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病原体、病毒、寄生虫等)监测等。

四、环境监测的特点

(1)综合性 环境监测的综合性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水体(江、河、湖、海及地下水)、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客体,只有对这些客体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对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综合分析时,需涉及该地区的自然和社会各个方面情况,因此,必须综合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

(2)连续性 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只有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揭示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因此,监测网络、监测点位的选择一定要有科学性,而且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

(3)追踪性 环境监测包括监测目的的确定、监测计划的制定、采样、样品运送和保存、实验室测定到数据整理等过程,是一个复杂的、有联系的系统,任何一步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特别是区域性的大型监测,由于参加人员众多、实验室和仪器的不同,必然会产生技术和管理水平上的不同。为使监测结果具有一定的准确性,并使数据具有可比性、代表性和完整性,需有一个量值追踪体系予以监督。

五、环境监测及监测仪器发展趋势

篇4

【关键词】电气设备;电磁辐射;环境影响

1.变电站的电磁污染

现代电力网的电磁效应主要通过电场、磁场和电晕三种形式发生的。

1.1电场特性

载流输电线在周围空间产生电场,有如下特性:①场强度与输电线相对于大地的电压成正比;②场中的导电物体(建筑物、树林等)会使电场严重畸变,从而产生一定的屏蔽;③三相交流输电排列方式不同,电场强度不同(导线水平排列,场强影响范围最大;正三角排列次之;倒三角排列时最小)。提高输电线架设高度、可减少地面强度。

1.2磁场特性

磁场强度的大小与电流大小有关,与电压无关;50 Hz 或 60 Hz 的磁场能很容易穿透大多数物体(建筑物或人),且不受这些物体的干扰。从理论上讲,由于三相变流输电线中各相电流的有效值相等,相位互差 120°,所以在距输电线较远外产生的磁场相互抵消,近似为零。一般重点研究电场。

1.3电晕特性

当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超过空气击穿强度时,就产生电晕放电。这时,导线表面的电场强度一般达到 30kV/cm 以上,只有高压输电线路导线表面才有如此巨大的电场强度,因此,电晕放电多发生在高压输电线路上。电晕放电首先受线路自身状况的影响,例如,电压越高,电晕放电就越强;导线直径越大,电晕放电就越弱;导线表面光洁度越高,放电也就越弱。其次,电晕放电还与环境因素有关,空气污染越严重,电晕放电就越强;相对空气湿度越大,风速越大,电晕放电就越强。在降雨、降雪时,电晕放电加剧。在环境空气质量较差的天气条件恶劣时,电晕放电总是比较强烈。

2.变电站电磁辐射对环境影响的研究

2.1测量方式

监测标准按《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H3lT 10.2-1996)执行。在送变电设施正常工作时间内进行测量,每测点连续测5 次,每次测量时间大于 15s,读取稳定状态的最大值。若指针摆动较大,适当延长测量时间。

2.2测量布点

站内布点在主控室操作人员的工作位置,测量部位距地面 1.5m。站外布点在围墙四周 0、10m、20m、30m、40m、50m。测量每个距地面 1.5m 处测点电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和磁场强度的垂直分量和水平分量。对评价范围内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进行定量分析评价,以及电磁辐射防护措施进行论证。对变电站及线路周围的居民区、学校、机关、重要建筑物等环境敏感点,以及变电站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本次研究监测了深圳南京某 500kV 变电站。

2.3检测结果分析

通过对南京某500kV 变电站环境电磁辐射测量,根据测试结果可以看出,所有测点的磁场强度均能满足标准要求。

2.4变电站电磁辐射影响评价

测量结果反映了被测变电站及线路的电磁辐射现状,包括工程电磁辐射的影响,也包括其他辐射及自然本地的影响。南京某 500kV 变电站,该变电站周围的地形相对较为平坦,排除输电线下方的测量值,墙外10m处测得得最大电场强度为3.91kV/m。50m 范围内均小于 4kV/m,磁场强度最大值为 0.0013mT;电磁场随距离呈下降趋势。变电站的电场强度基本随距离的增加而下降,磁场强度的环境影响甚微。

3.变电站电磁辐射的防护措施

当今,电力网电压等级不断提高,电磁污染潜在危害亦越来越受到重视。高压和超高压电力网的电磁污染防护措施主要有:

3.1对人体影响的减缓措施

为避免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应从输变设计和劳动保护两方面采取措施。例如,提高导线对地的高度,双回路导线逆相布置,高低压导线分层架设等措施,会获得降低地面强度的效果。在运行中对工作人员采取局部屏蔽与限制工作时间等防护措施,以减少电磁辐射对人体的影响。

3.2对通信线路干扰的消除措施

对通信线路的影响有静电感应和电磁应两方面。输电线路正常运行时,在邻近的与其平行的通讯线路产生感应电荷。感应电荷与输电电压成正比,还与通讯线路与输电线路的距离及相互位置有关。同样,输电线路的交变磁场也会在邻近的平行通讯线路上产生互感电压,其大小与电流强度和邻近的平行通信线路的长度成正比。计算与实测表明,在正常情况下距输电线 50m以内,电场影响较大,是干扰正常通讯的主要因素,而磁场影响很小。当间距增大,电场影响显著下降,到 100m 之外时,磁场影响是主要因素。而电场影响可忽略不计。当通讯线上的感应电压超过弱电设备绝缘的击穿电压时,就可能损害设备和人身安全。

3.3对无线电与电视的干扰

输电线对无线电与电视的干扰主要是指电晕放电引起的干扰。一般在大于 200m 处,干扰电场可以忽略不计。无线电杂音的强度受天气影响较大,一般只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电网才会对距它很近且信号很弱的无线电与电视产生干扰。为了避免架空电力线对通信线的干扰,设计时应从导线选择和连接等方面考虑,无论是单导线还是分裂导线,均应使导线半径或等值半径等于或大于引起电晕的半径。

4.结论

从变电站周围的电磁场强度的分布来看,变电站所处地形大多为坡地。地处城区的变电站周围人口密集,高大建筑物参差不齐,地面场强分布不均匀,但从规律上看,场强随远离变电站的距离增加呈下降趋势。在线监测说明超高压变电站设施在正常运行时,周围无进出线区域的电磁辐射小于环保评价标准,不会对操作人员和公众的健康造成危害。在有线路进出较多的区域,其下方受高压输电线的影响,电场强度有超标现象,但超标点周围无人员居住。

【参考文献】

[1]郭伟强.当前电力规划工作的思考[J].农村电气化,2001,(1):ll-12.

篇5

关键词:信号覆盖 电磁辐射 GIS 基站选址

0 引言

随着我国移动通信事业的快速发展,移动通信技术广泛渗透到社会各行各业,人们对于移动通信的依赖日益加剧,对通信速度、质量、安全性等要求越来越高。为满足社会需要,我国电信运营商无一例外的选择增站扩容,以数量的增加来扩充网络容量,达到无缝隙覆盖的目标。但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中,移动通信基站的选址和建设遇到了诸多难题:一方面,移动通信基站未列入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建设中遇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阻力和压力;另一方面,三大电信运营商之间没有建立有效的共站共享机制,造成基站重复建设,增加了经营成本。移动通信基站是典型的无线电台站,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无线电管理条例》规定必须办理设台手续。一旦取得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发的电台执照,意味着建设的基站具有了合法身份。从长远来看基站的选址和建设不单纯是运营商的事情,更需要无线电管理部门积极介入,为基站规划好在城市中的“安身立命”之处。

1 移动通信基站选址遇到的问题

1.1 城市规划中待遇不公平

移动通信基站在城市规划中仍然未被列入重点内容,与传统的供电、供水、燃气、有线电视等公共基础设施相比,地位明显“卑微”。如供电等基础设施被列入市政建设的一部分,机房、管线等基础资源在主体工程中给予预留。移动通信基站却只能自己找地方建设或租用机房、缴纳一定的费用。

1.2 坊间议论和社会压力大

随着社会公众越来越多的关注电磁辐射,基站由于“身材高大”“相貌奇特”,容易引发人们对于电磁辐射的“遐想”。一些宏基站或直放站在选址的时候,遭遇到来自业主或者居民的反对,个别发生居民聚众强拆基站的事件,更有甚者电信运营公司因基站建设被居民告上法庭,最终无法建设,影响了区域内的通信质量。

1.3 基站的“相貌”影响了城市的“容貌”

我国大部分城市的移动通信基站因未采取“景观化”等美化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城市的“容貌”。特别是因为基站发射天线个头大、造型差等设计缺陷更容易引发公众对电磁辐射的担忧和恐惧。

2 移动通信基站建设的两大关键词——覆盖和辐射

移动通信基站在建站中遇到诸多问题,电信运营商要破解这些问题,关键在于两点:一个是信号的覆盖问题;一个是基站的辐射问题。

2.1 信号的覆盖

所谓基站信号的覆盖,实际上指的是移动台(或终端)能够实现与基站应答的最大距离。由于基站发射天线具有方向性,所以在一个扇区内,以主瓣的覆盖作为衡量基站覆盖大小的标准。基站信号从发出到移动台收到,在空间传播时产生损耗,发射机与接收机之间的传播路径非常复杂,具有很大的随机性。通过大量的实验和统计,一般把无线信号的衰减分为路径损耗、阴影衰落、多径衰落三类。一个典型的路径损耗模型中,在接收点信号功率可以表示为:

(1)

式中S(r)是接收点信号功率,C是一个常数,r是基站与移动台之间的距离,a是基本的路径损耗因子(一般为2),b是附加路径损耗因子(其取值范围在2~6之间),S(t)是信号发射功率,参数g是路径损耗间断点,一般可以表示为g=(4HtHm)/λc,其中Ht是基站天线的高度,Hm是移动台天线的高度,λc是载波频率的波长。

通过以上公式可以知道,基站信号的覆盖范围除与自身发射功率、基站高度及天线增益有关以外,最大的影响在于空间的传播损耗。对于在城市中建设基站来说,只有选取合适的传播损耗预测模型来计算无线路径的传播损耗,才能达到网络投资最节省、干扰程度最小的目的。

常用的无线电波传播模型有Okumura-Hat模型、COST231-Hata模型、CCIR模型、COST231-WIM模型、SPM模型。本文认为在城市中选取SPM模型来计算路径损耗比较切合实际。其计算公式为:

(2)其中,K1为衰减常量,K2为距离衰减因子,K3为基站天线高度相关因子,K4为绕射损耗相关因子,K5为基站天线高度及距离相关因子,K6为移动台天线高度相关因子,K7为地物类型因子,LDiffraction为绕射损耗,fClutter为地貌的平均加权损耗。

SPM模型应用时需配合准确的数字地图信息,若给出当地地物类型的地貌损耗因子,就能更加准确的预测电波传播特性,因而适用于所有地物、地貌情况下的无线网络规划。

2.2 基站的辐射

基站的辐射一般来自三个方面:发射机的电磁泄露、发射天线的主波束、杂散或谐波以及高频电缆接头处的信号泄露。

2.2.1 辐射的相关标准

根据《电磁辐射防护规定》(GB8702-88)规定:公众照射在1d 24h内,环境电磁辐射场的参数在任意连续6min内的平均值应满足小于0.4W/m2的要求,即40μW/cm2。

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评价方法与标准》(HJ/T10.3-1996) 规定:公众总的受照射剂量包括各种电磁辐射对其影响的总和,即包括拟建设施可能或已经造成的影响,还包括已有背景电磁辐射的影响。在评价时,对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审批的大型项目可取GB8702-88中功率密度限值的1/2,即20μW/cm2。其他项目则取功率密度限值的1/5作为评价标准,即8μW/cm2。

根据《环境电磁波卫生标准》(GB9175-88),将环境分为两级区域,即一级安全区和二级中间区。一级安全区:指在该环境电磁波强度下长期居住、生活、工作的一切人群均不会受到任何影响的区域,新建、改建或扩建电台、电视台和雷达等发射天线,在其居民覆盖区内,必须达到一级标准,对于微波(300MHz~300GHz)应小于10μW/cm2。

2.2.2 基站辐射的实例分析

本文以城市中2G基站为例,一般2G基站单载频发射功率为10~20W,根据《辐射环境保护管理导则 电磁辐射监测仪器和方法》( HJ/T10.2-1996),远场轴向功率密度 S 的计算公式:

式中:S—功率密度(W/m2)

P—天线发射功率(W)

G—天线增益(倍数)

r—天线与测试点之间的轴向距离(m)

若基站发射功率为20W,天线增益为15dBi,正对天线主瓣方向不同距离下的电磁辐射强度如下图所示:

通过理论计算得出的数据可以看出,在25米的距离,电磁辐射强度就小于8μW/cm2,完全可以达到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要求的人体可接受辐射标准。在实际的应用环境中,若考虑建筑物、树木、天气等造成的遮挡、衰落等因素,辐射的强度会更小。特别是对于宏基站来说,一般天线挂高在35米以上,根据勾股定理简单的推算,即便是站在信号主瓣最强的地面上某个区域,辐射值也远远小于标准限值。因此,人们对电磁辐射的“恐惧”无需过度,只要选址合理、建站合规并采取相应的技术措施控制发射功率和杂散辐射,基站的辐射就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

3 基于GIS的基站选址方案设计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特定的空间信息系统,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描述整个或部分地球表面(包括大气层在内)与空间和地理分布信息有关的数据的空间信息系统。

3.1方案提出的背景

作为无线电管理部门来说,在基站审批工作中,主要是审核电信运营商报送的基站技术资料表,通过审查及时发现报送材料中不合格项,例如基站的型号是否经过国家无线电管理部门核准、基站的地理坐标通过电子地图核实时是否设在了河(海)中或者道路的中间等常规错误。对于基站信号能否有效覆盖特定区域或者学校、医院、居民小区等敏感地区是否存在较强电磁辐射等情况无法事前掌握。基于这些问题,设计一款能够让无线电管理部门在审批基站过程中实现事前预判、事中监管、事后可查的直观化选址系统非常必要。

3.2 方案总体结构

基于GIS基站选址系统主要是用来存储基站源数据,并对拟建站的信号覆盖和电磁辐射进行计算,并最终通过地图将结果显示出来。在该系统的结构中,涉及到几种数据的积累,需要与相关的数据库联接或者对数据进行输入。对于无线电管理部门,可以通过日常无线电监测积累其他无线电台站对移动通信频段的影响,并通过分析监测数据,逐步存入数据库中,以增加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系统的各部分关系如下图:

3.3系统的功能实现

将无线电管理部门掌握的日常无线电监测数据库和频率台站数据库与GIS系统数据库进行链接,在选址点分析计算时,充分考虑无线电台站、非无线电台站、地形地貌对信号的影响,通过系统模型计算将结果呈现在MapInfo地图上。显示时可设计为不同的颜色或层次来区别覆盖和辐射的计算情况。

3.4 方案应用展望

目前,大多数无线电管理部门在审批基站时仍以行政管理手段为主,在基站的选址上可以说电信运营商具有决定权。基于GIS的基站选址系统是一种比较方便易操作的技术监管手段,它带给无线电管理部门的不仅是监管的技能,从某种意义上更是服务的改进和提升。

4 结束语

随着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广泛应用和第四代移动通信的逐步试点,城市中基站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无线电管理的任务将越来越繁重。本文在分析基站信号覆盖和电磁辐射的基础上,提出的基于GIS基站选址系统方案,对于无线电管理部门来说或许是一种可行的理论借鉴。

参考文献:

[1]徐蓉蓉,吴海成,傅文中.移动通信基站建设新思路[J].2009.11,72

篇6

关键词:环境监测、现状、发展战略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前言

环境监测在环境保护工作中是一项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而环境监测数据又是上一级环境监测部门相关数据的基础和来源。环境监测数据是否准确,将对环境管理的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

二、环境监测概述

1.环境监测的概念

环境监测就是指运用物理、化学、生物等现代科学技术方法,间断地或连续地对环境化学污染物及物理和生物污染等因素进行现场的监测和测定。通过对影响环境质量因素的各类指标进行确定,对环境质量以及环境受污染程度进行确定,并能够对整体变化的趋势进行预测和分析。环境监测工作就是要保证能够对环境质量以及污染源的现状和趋势进行及时、正确以及全面的反应,对区域的环境状况变化进行预警,进而为环境保护、环境规划、污染控制提供科学的数据、理论依据。

2.环境监测的内容及分类

(1)按照监测目的划分

首先是监视性监测(例行监测、常规监测)

包括对污染源的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的进展。这是监测工作中量最大面最广的工作。

其次是特定目的监测(特例监测、应急监测)

主要有污染事故监测、纠纷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以及咨询服务监测四种。

再其次是研究性监测(科研监测)

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监测,是通过监测了解污染机理、弄清污染物的迁移变化规律、研究环境受到污染的程度,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和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预防监测)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2)按照监测介质或对象划分

可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放射性监测、热监测、光监测等。

三、我国环境检测发展的现状

1.环境检测质量管理控制模式单一

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控制起步比较晚,因此存在管理制度和管理模式结构单一的现象,质量管理控制缺乏有效性。这种情况也导致监测工作人员缺少自我监督意识,缺乏对质量监测管理体系的整体性认识。要想完善体系结构的全面性,必须整合优势资源和相关信息,革新单一的管理模式,实现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有效提高环境监测管理质量。

2. 基层监测能力相对薄弱

目前,大部分地区环境监测站的设施建设水平跟不上,特别是落后地区县级监测站条件落后。由于资金短缺,导致化学药品试剂质量无法满足分析化验需要,监测仪器设备缺乏或更新不足,分析化验用房等严重不足,给环境监测的正常进行带来一定难度。

3. 环境监测数据缺乏真实性

一方面,由于监测部门管理松散和工作态度不端正等原因,致使监测数据缺乏准确性;另一方面,由于监测数据涉及企业利益、减排任务、考核成绩等指标,直接与经济和政府政绩相关,质量报告必须经环保局甚至当地政府审核后方可上报,由此出现部分领导为了政绩和考核名次擅自篡改环境监测数据的情况。

4. 信息化建设滞后

信息化不断发展,环境保护领域环境监测的相应软硬件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但由于某些监测管理部门重视程度不够、资金不足、技术人员短缺等原因,真正意义上的环境监测信息化运行功能并未完善,信息化管理潜在作用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

5. 人才缺乏,人员结构不合理

由于监测对象的复杂性和多样性,决定环境监测本身的复杂性。因此,监测质量管理人员应由具备一定监测分析技术和管理工作经验的人员担任, 但因为人员不足或培训不及时, 相应的岗位质管人员还不能完全胜任。另外,由于环境监测部门工作条件和性质相对比较艰苦,留不住高层次人才,岗位人员流动频繁,影响环境监测的质量。

四、中国环境监测发展战略探析

1. 建立健全的环境监测管理制度

环境监测工作应该严格按照《环境监测管理办法》执行,当按照数据准确、代表性强、方法科学、传输及时的要求,建设先进的环境监测体系,为全面反映环境质量状况和变化趋势,及时跟踪污染源变化情况,准确预警各类环境突发事件等环境管理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各级环境监测部门应该加强检查和抽测,严肃处理监测过程中弄虚作假、谎报数据、修改数据等失职读职行为。加强对环境监测工作的监督管理,支持监侧过程中的各种技术创新行为,加强环境监测与其他各项环保政策的合作。

2.不断创新环境监测技术

科学技术不断的进步和发展,使得各种新的技术不断地应用于环境监测中。环境监测鼓励各级监测部门在监测工作中采用新设备、新技术、新方法,需要注意的是,在使用新技术、新方法之前要经过验证后方可使用。仪器创新是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方面,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环境监测中使用的仪器相对落后,监测仪器不足及老化现象时有发生。目前,我国环境监测仪器多为中小企业生产的中低档仪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监测仪器寿命、降低监测仪器的制造成本、保证其使用性能,是环境监测技术创新的一个主要方面。环境监测的技术方法创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实现动态监测,动态监测可以掌握各种污染物的变化动态及趋势;二是提高预警应急监测能力;三是单纯的地面环境监测与遥感环境监测相结合;四是现场快速分析技术和连续自动化技术讲得到广泛应用;五是生态监测技术的研究将进一步加强。

3.建立完善的国家级监测网络

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应包括环境各要素监测业务网络(包括环境空气、地表水、地下水、噪声、土壤、固体废弃物等监测网络),环境管理监测网络(包括国家、省、市、县四级监测网络)以及监测信息网络(包括在线监控、数据报告、数据传输等)。构建国家级环境监测网络,有助于环境监测工作向着全面化、精确化、制度化方向发展,另一方面监测网络的构建能够更好的掌握环境质量情况,对于及时发现环境问题、积极治理环境污染、保证环境质量状况起着积极作用。

4.加强环境监测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

环境监测管理工作需要有专业的人才和先进的技术作为保证,因此,加强环境监测管理人才队伍的建设是十分重要的。首先就是要加大对环境监测人才队伍的培养,增加对专业人才的培养经费,确保我国环境监测管理工作达到预期目标。其次,增加环境监测管理人才的学习机会,让这些人才队伍能够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适应环境监测管理工作的需求。

5.创新质量管理体系,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

要解决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地区的环境污染问题,改善环境和保持当地可持续性发展,需要创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环境监测事关经济可持续发展,要从实际出发,多种举措并举,全面带动环境监测管理工作。在改革发展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中要进一步明确环境监测各岗位上的职责,加强质量监督和考核。要以严谨的态度投入工作,确保数据监测的真实性和可靠性。

判断监测范围的环境危害是环境监测的重要任务,监测需要依据危害的大小作出判断。对危险信号的预警是监测工作效率的重要体现。要健全和完善环境监测预警系统,根据危害等级做好预警等级分类。工作中要善于及时发现问题,及时作出预测警报,为做出处理方案,采取正确治理措施提供第一时间的依据。

五、结语

就目前来讲,环境保护早已不仅仅是我国的问题,而是全球性的问题,根据时代的进步和改革开放的稳步发展,环境的监测已经成为维护环境的关键一环,我们要意识到环境监测的重要性,将有关资源科学分配,使环保事业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奚海明 李霞:《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的现状分析及措施》,《环境科学与技术》, 2009年06期

[2] 李莉:《如何加强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工作》,《北方环境》, 2011年11期

篇7

关键词:环境监测工作;探讨

中图分类号:X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环境质量普遍下降,环境监测范围不断增宽和监测类型与数量不断增多,且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不断增强、关注环境问题不断深入,环境监测的质量问题受到更多人的重视。

1 环境监测目的与原则

1.1环境监测目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居住环境要求随着提高,环境监测是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来保障人们的健康、保护环境为目标。通过环境监测,能准确及时的全面发现环境质量变化,为环境管理、污染治理、环境规划等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监测可从以下4方面分析:(1)根据污染分布情况,查找、判断污染来源,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控制污染源提高依据;(2)据国家环境质量标准,评价环境质量问题;(3)为指定环境法规、标准等综合服务提供环境管理依据;(4)为研究环境容量,收集检测数据资料,实施总量目标管理控制、预测环境质量提供数据和积累监测资料。

1.2 环境监测原则

(1)监测项目应执行国家与地方环保的有关法规、标准、规范,综合运用好经济及相关政策为评价监测资料;(2)据监测项目的要求,了解清楚监测区域分布现状、污染点源、收集原始资料、因地制宜地制定监测方案,并进行技术实施可行论证;(3)监测网络系统确定,其监测点位选择一定要具有准确性与代表性;(4)规范监测行为,以科学依据、开拓创新,注重现状、有序监测,严格按确定的技术路线、频次、分析方法、实验测定到数据整理等全过程质量控制;(5)针对监测列项要求,提出监测评价报告内容应具有科学性、真实性、可操作性,并进行专家评审确认。

2 环境监测程序与处理方法

2.1环境监测程序

按照环境监测的程序先进行实地调研制订方案化布点采集样品运送保存分析测试数据处理综合评价提出方案专家评审上报材料等。环境监测整个过程进行中要按照质量保证体系的技术规范、规定为知道进行。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管理规定》、《环境监测技术规范》、等,确保监测结果准确;从监测信息技术角度可分为:监测环境信息的获取传送解析综合4个过程进行,才能更全面、准确的分析监测数据、才能对环境质量及变化趋势做出正确的评价。

2.2 环境监测处理方法

目前我国环境样品污染物成份、形态结构采用的办法为化学分析法和仪器分析法:常用的化学分析法有重量法、容量分析法两种,例如:重量法可测定油类、降尘、硫酸盐等;容量分析法应用在碱度、溶解氧、硫化物、化学需氧量的测定;仪器分析法是物理学为基础的办法,近年来,我国应用于环境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的测量,例:分光光度法经常用于金属、无机飞金属的测定,气相色谱法常用于有机物的测定,对于污染物状态和结构的分析常用紫外光谱、红外光谱、质谱等技术分析。

3 环境监测的特点与分类

3.1特点

一是监测的综合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监测手段包括化学、物理、生物、物理化学、生物化学及生物物理等一切可以表征环境质量的方法;(2)监测对象包括空气、气体、土壤、固体废物、生物等进行综合分析,才能确切描述环境质量状况;(3)应结合该地区自然和社会等方面情况来进行监测数据的统计处理及综合分析,为此,得进行全面考虑才能正确阐明数据的内涵。二是监测的连续性:由于环境污染具有时空性等特点,因此,进行监测时要做到坚持长期测定,才能从大量的数据中发现其变化规律,预测其变化趋势,数据越多,周期越长,预测的准确度就越高,一旦监测点位的代表性得到确认,必须长期坚持监测。三是监测的追踪性:监测全过程,是一项复杂而相互联系的整体,每一步出现差错都将影响最终数据的质量。

3.2 分类

一是按监测的内容可划分为:(1)常规监测是对指定项目进行定期、长时间的监测,以确定环境质量及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的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保工作的进展:监视性监测包括对污染源的监督监测和环境质量监测,服务于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监理二个方面;(2)应急监测,据特定目的,它包括以下几种监测:污染事故监测、仲裁监测、考核验证监测、咨询服务监测等;(3)科研监测是针对特定目的科学研究而进行的高层次的监测,如环境本底的监测及研究:有毒有害物质对从业人员的影响研究:主要为监测工作本身服务的科研工作的监测,如统一方法、标准分析方法的研究,标准物质研制等,这类研究往往要求多学科合作进行。

二是按监测的介质对象可划分为:水质监测、空气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监测、噪声和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卫生监测等。这些都是环境监测的具体内容。环境监测可按其监测目的或监测介质对象进行分类,也可按专门部门进行分类,如气象监测、卫生监测和资源监测等。

4 环境监测技术及发展趋势

目前监测技术主要包括采样技术、测试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三个方面,其中测试技术最为基础,任务是对环境样品中污染物的组成进行鉴定和测试,并研究在一定历史时期和一定空间内的环境质量的性质、组成和结构。主要监测技术内容包括:大气环境监测、水环境监测、土壤环境监测、固体废弃物监测、环境生物监测、环境放射性监测和环境噪声监测等。

监测技术总体发展趋势概括起来以下6个方面: (1)人工采样、实验分析,数据统计为主,向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为主的监测方向发展; (2)由监测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方向发展;(3)由小范围领域监测向全方位领域监测的方向发展;(4)由单纯的地面监测向与遥感监测相结合的方向发展;(5)监测仪器将向高质量、多功能、集成化、自动化、系统化和智能化的方面发展;(6)监测仪器性能向物理、化学、生物、电子、光学等技术综合应用的高技术领域发展。

新监测技术发展,如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ICP—AES)普遍采用,联用仪如GC—Ms、GC—AAS、ICP—MS。发展动向方面,遥感技术广为采用,监测技术连续自动化、分析技术联用,污染物状态分析技术,分析方法标准化,数据传送和处理自动化。区域大气、水质监测系统已实现自动化。对于较大范围内监测网络及点位的研究、监测分析方法的标准化、连续自动监测系统、数据传送和处理的计算机化的研究、应用也是发展很快。

5 结束语

环境保护在目前我国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环境监测也从最初的工业污染到各类生态环境监测,由环境监测点污染到区域性的发展过程,其包括影响环境质量的污染因子,延伸到生物监测和生态监测。此外:环境监测仪将发展把实验室转为现场趋势,向数据直读,实时监测、连续监测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郑全枝. 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途径[J]. 中国环境管理,2008,(03).

[2] 欧 林. 浅谈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基本因素[J]. 经营管理者, 2010,(18).

[3] 谢国晖. 浅谈环境监测中的不确定度评估[J]. 科技资讯, 2011,(02).

[4] 郭晓明,徐晓平,郭偲.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管理全面提升环境检测新格局[J].中国科技纵横.2010,(24).

篇8

关键词:环境监测;质量控制;措施

中图分类号:X8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社会,经济发展取得显著成果。与此同时,人们意识到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应该注意环境保护,应该以环境的承载能力为依托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策略已深入人心。环境监测在保护环境方面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依据,人们通过对这些数据的科学分析,采取切实可行的方法做好预防环境恶化和环境治理的工作。

1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环境监测工作通过测定某项污染物的数值,从而来确定环境质量(污染程度)及其变化趋势。该工作的开展,为确定环境质量、污染源状况、评价控制措施效果、衡量环境标准实施情况和环境保护工作进展等后续工作奠定了数据基础,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指导作用。环境监测工作由采样工作、测试工作、数据处理工作三部分组成,其内容按监测对象可分为:污水监测、大气监测、噪声监测、土壤监测、固体废物监测、生物污染监测、放射性污染监测、振动监测、电磁辐射监测、热监测、光监测以及卫生监测等。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校准和检验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的颁布,质量管理被引入到环境监测领域。通过环境监测,可全面、及时、准确地掌握人类活动对环境影响的水平、效应及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环境保护工作。在环境监测的各项工作中,监测质量是其开展工作的中心点和基本点。因此,不断探索提高环境监测质量的有效途径和操作方法,是保障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实现环境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环节。

2影响环境监测质量的因素

2.1 未引起人们的足够重视对于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要性,人们还没有形成足够的认识。目前,相比较人们在室内进行的环境监测工作,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还没有得到有效开展。人们处在未对室外的环境监测工作重要性的阶段上,表现在没有投入必需的人力和物力资源。尤其是在那些牺牲环境来发展经济的地域,这种现象更为普遍。这些环保部门没有配套的监测仪器和具有专业能力的工作人员,无法开展有效的环境监测工作,更无法保证监测的数据质量。因此,在这种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和落后的人力和物力配置的情况下,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无法得到进一步的开展。

2.2 管理制度不健全当前的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的工作中存在着管理制度不健全的现象,这种滞后的管理制度无法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脚步,也不能为解决当前的环境问题贡献力量。由于不健全的管理制度的存在,环境监测技术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资源优势得不到发挥,从而制约了环境监测这一领域的发展。在环境监测工作中,滞后的管理制度表现在:政绩考核不明确、责任制未充分体现、数据审核不严密、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强等。①工作人员采样的样品质量不高在环境监测的过程中,工作人员缺乏专业素质,如在收集样品时,不添加保存剂,不能保证样品的稳定性。而且,他们在采集样品时找不到具有代表性的样品。他们采集的样品大多数不太符合标准,代表性不强,对获得精确的数据产生消极的影响,无法对人们提出有效的治理方法提供帮助。②监测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当前,国家环保部门对环境监测质量的管理程序、职责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规定,使环境质量监测和控制工作日益制度化。大多采用上级对下级部门的监测质量进行评估和政绩考核,在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技术人员和精密仪器的帮助下,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得到进一步开展。但是,在一般的环境监测工作中,这一标准很难实现。具有环境监测工作能力并不代表具有较高的工作水平,因此,这种考核结果无法保证其精确性和代表性,说明质量控制制度不完善。

2.3 分析测试工作在分析工作中,实验方法较落后、设备仪器未校准、化学试剂纯度不够、实验时的环境因素等均会造成分析结果产生误差。在选择某种污染物的分析方法时,应注重该种方法的检出限、实验误差率,如果选取了错误的分析方法,将会直接导致错误的监测结果。在分析工作中,对试剂的纯度、稳定性等要求均较高。某些具有强氧化性的物质容易被空气中的还原物还原;某些化学物质的溶液容易吸收空气中的CO:而变质:此外,配置化学试剂的实验用水也会影响到监测质量的好坏。定期进行仪器的校准和检查。加强对原始记录、监测报告记录内容完整性、数据有效性的检查等都是十分必要的。

3解决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的措施3.1 提高对环境监测工作的重视程度想要做好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社会全体成员都应该树立对环境保护意识,提高对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的重视。环境监测工作人员要有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的意识,在具体的工作中,要严格按照各种标准,积极有效地工作,收集环境监测的数据,尽力保证其准确性和有效性。凭借获得的精确数据,工作人员应努力提出保护环境的有效措施,使社会全体成员对环境监测工作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呼吁他们更多地支持环境监测工作。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并给予人力帮助。通过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大引起各界人士对环境监测工作的关注,进而在行动上多支持其发展,促使环境监测工作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3.2 完善环境监测的管理制度环境监测工作要想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就要有一个完善的管理制度。一个完善科学的管理体系在环境监测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能保证监测的质量,而且降低人力和物力资源的浪费。在工作中,要明确责任制,做到岗位和职责的对应,加大对工作人员的审核和对其工作的评价,规范职责和规范义务相统一;采用科学的方法加大对工作环节的指导,以质量手册和记录、工作指导书等形式指导各工作部门顺利进行;增强工作人员的自我管理意识,不断学习新的管理体系,并和具体实践相结合,保证各个监测环节高效率的进行,提高工作质量。工作人员需在考核合格后,才能从事环境监测实践工作。要不断加大专业培训,提高其专业素质,使他们有合格的专业能力从事环境监测的具体实践。除了具有超强的专业素质,工作人员还要有敬业精神,饱含热情地投入到环境监测工作。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树立责任感意识,尽职尽责的把监测工作做好。工作人员在采集样品时,要严格把关,严格按照标准执行,尽量把误差降到最小。在采集样品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工作人员要加大质量控制,并详细的记录具体情况。同时,在环境监测工作中,要加强质量控制。不同的环境实验站可以进行实验对比,对比数据间的误差。还可以邀请权威的评审专家对数据进行评审。因此,实验站要根据《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评审准则》建立符合实际的质量控制体系。

3.3 加大对环境监测工作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环境监测和质量控制工作顺利进行需要一定的人力和物力投入,然而,一些实验站缺乏足量的专业工作人员和运作资金,无法有效的开展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在人力上,政府应该培养有超强技术素养的专业人员,为环境监测工作提高人力保障。在物力上,为能够准确的数据分析,提高环境监测工作所必需的仪器,并给予资金支持,保障环境监测质量控制工作有效开展,使之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4结束语

总之:环境监测的工作关系到环境质量分析、污染源调查、污染事故界定及污染纠纷仲裁等多个方面,是环境管理的重要基础,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监测技术和精度要求的不断提升,对于环境监测质量的要求也日益提高。通过上述措施,可使监测工作在全过程的质量控制下,科学、合理、有序地进行,从而使得环境监测能力适应时代需求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1]李守春,于凤,陈国美.关于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体系建设的几点建议[J].中国计量,2007,10.

[2]戴欢.环境监测质量控制问题与对策探索[J].中国科技博览,2010.

[3]彭刚华,梁富生,夏新.环境监测质量管理现状及发展对策初探[J].中国环境监测,2006,2.

篇9

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环境监督管理,提高科学决策水平,实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年规划纲要》确定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的目标,国务院决定于2008年初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下面,我向大家传达国家和省关于污染源普查工作部署精神,介绍我市污染源普查工作进展情况,明确下一步的工作安排和要求。

一、国家和省关于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部署精神

*年10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的通知》(国发[*]36号),决定于*年第4季度至2009年期间进行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方案》([*]37号),为指导普查工作确定了纲领性文件。*年10月9日国务院508令颁布施行《全国污染源普查条例》,将污染源普查纳入法律规范,为普查提供法的强制力保障。*年9月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广东省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粤府办[*]72号),确定了我省污染源普查的具体要求。《条例》和《方案》明确规定了全国污染源普查的指导思想、目的和意义,普查的总体任务,普查对象、范围、内容和方法,普查时点和实施步骤,普查的组织实施,普查经费的保障。特别是《条例》还设定了对不依法履行普查职责、在普查中弄虚作假等违法行为的法律责任追究。可见虽然是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但是政策依据充分、完善。由于这次会议印发了《条例》和《方案》,所以在此我着重介绍七方面内容,没有讲到的,请大家自己学习文件。

(一)开展污染源普查的背景,也就是为什么要开展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国家环保总局主管污染源普查工作的王玉庆副局长用了两句话来概括,一句话是“污染源底数不清”:原来环境统计的范围远远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现状,农业污染源是个空白,生活污染源基本上也是空白,没有纳入环境统计;另一句话是“已经影响工作”;影响到对我国环境形势的判断,影响到环境规划、环境政策的制定,甚至影响到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影响到环保任务的完成和环保目标的实现。基于此背景,国务院决定全面开展对我国现有污染源的清查和统计,并将此次普查确定为当务之急必须开展的一项“重大的国情调查”和“全面掌握我国环境状况的重要手段”。

(二)污染源普查的目的和意义。国务院普查《通知》指出这次国家举全国之力开展污染源大普查,目的是全面掌握各类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情况,了解主要污染物的产生、排放和处理情况,建立健全重点污染源档案、污染信息数据库和环境统计平台,为制定社会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政策、规划提供依据。可以说,这次污染源普查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一项环保基础工作或者重大工程,更是对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对研究制定社会经济发展战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污染源普查的对象和范围。按照普查《条例》和《方案》规定,污染源普查的对象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所有排放污染物的工业源、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工业源主要普查《国民经济行业分类》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外39个行业中的工业污染源。农业源主要普查第一产业中的种植业使用肥料、农药和农膜污染及禽畜养殖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生活源主要普查第三产业中有污染物排放的单位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染,并包含了对机动车污染、民用核技术利用和大型电磁辐射设施污染普查。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普查范围是城镇污水处理厂、生活垃圾处理厂(场)、危险废物处置厂、工业区集中污水处理厂等。需要普查的污染物主要是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放射源和放射性污染物、以及农药、鱼药中所含的34种污染物质。

(四)污染源普查的实施步骤。这次污染源普查采取“先行试点、再全面普查”的方式,共分三个阶段进行。第一,准备阶段(*.10—*.12):成立机构,落实经费,开展宣传,进行组织动员;制订普查方案和各类技术规范,编制普查表,开发相应的软件和数据库;组织普查试点(我省的珠海市被国家列为试点);开展普查培训;清查并建立普查对象名录。第二,全面普查阶段(2008.1—2008.12):以*年12月31日为普查的标准时点,对排污企业和单位*年度的污染物排放情况进行清查,组织填报普查表,完成审核录入工作,建立污染源档案。地市级在5月底前向省级报送普查数据并接受省级审核验收。省级于7月底前向国家报送本地区污染源普查数据,国家在下半年基本完成全国污染源普查数据的审核和汇总。第三,总结阶段(2009.1—2009.7):建立全国污染源数据库,上报和普查数据,开发利用普查成果,总结验收普查工作。

(五)污染源普查的方法。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必要时采用抽样调查方法,并按照“现场监测与物料衡算及排污系数计算相结合,技术手段与统计手段相结合,国家指导、地方调查和企业自报相结合”的三条原则确定普查的技术路线。

(六)污染源普查的组织形式。本次污染源普查按照全国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地方分级负责、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国务院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和实施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国家环保总局,负责普查工作的业务指导和督促检查。国务院要求地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设立本行政区域内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统一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实施本地区污染源普查工作。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和村(居)民委员会应当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并认真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普查中,可以在街道办事处、乡镇政府、居民委员会、有关教育单位聘用部分普查员。国务院强调,普查工作要在国务院普查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加强部门分工协作。环保部门牵头会同有关部门开展污染源普查工作,负责拟定普查方案,制定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试点和培训,进行污染源监测,对普查数据进行汇总、分析和结果,组织普查工作验收。领导小组其他成员单位参与编制和审议方案,并按照部门职责分工,指导和督促检查本系统下级污染源普查工作,推动本系统参与普查,协调落实相关事项。

(七)污染源普查经费如何解决和使用问题。普查《条例》和《方案》均规定:普查所需经费由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负担。各级人民政府均应将污染源普查所需经费列入相应年度的财政预算,按时拨付,确保到位。其中地方经费按任务分工由各级财政部门安排,用于各地普查方案制定,组织动员、培训,入户调查与现场监测,设备购置,数据录入、校核、加工,检查验收和总结、表彰等。省级财政对财政较困难的市(地)县所需普查经费给予支持。

这次污染源普查是我国第一次全面开展的环境状况的调查,国家和省高度重视,国务院专门成立了以曾培炎副总理为组长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曾副总理亲自主持会议审议普查方案,并就全国普查工作做部署;我省也成立了以林木声副省长为组长,15个相关部门的领导任副组长或成员的省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木声副省长于9月14日在全省污染减排工作会议上也就污染源普查工作做了专门部署。由于这次污染源普查涉及范围广,参与部门多,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工作任务重,时间要求紧,国家和省领导都强调指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讲政治高度重视普查工作,抓紧做好前期准备,在普查中要创新方法、有序推进、严格纪律、保证质量,要克服一切困难,确保按期、高质完成普查任务。

二、我市污染源普查工作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

(一)污染源普查准备工作基本按计划进行。

按照国家和省的部署,我市于今年4月着手污染源普查的前期准备,目前各项准备工作正在紧锣密鼓的进行中,总的看主要有以下四方面进展:

1、成立机构,落实人员,为普查提供组织保障。

市政府成立了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由林梃副市长任组长,市环保、统计、宣传、经贸、公安、财政、国土资源、建设、城管、农业、卫生、海洋渔业、信息产业、工商、广播电视台、警备区后勤部16个单位领导为成员,统一领导和负责我市污染源普查的宣传、组织、实施和验收工作。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以下简称市普查办)设在市环保局,由市环保局牵头,市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派员组成。市普查办设立了综合技术、农业、监测、宣传四个组,负责拟订市污染源普查方案及其实施细则、制订有关技术规范、组织普查培训、开展监测和验收、筹备相关会议、汇总和分析普查数据,并按规定普查相关信息。各区、县污染源普查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正在搭建之中。各级普查办基本落实了办公场地,环保部门抽调的专职人员已经到位开展工作,其它成员单位指派人员正在落实之中。

2、编制方案,明确分工,确保普查有序开展。

市府办于11月7日印发了《*市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实施方案》(汕府办[*]358号),明确了本次普查的目标、任务、实施步骤、部门分工、组织实施与保障,为普查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依据。特别是在部门分工方面,《方案》按照省要求,结合我市实际予以细化,建立起符合国家、省要求的环保牵头、各部门分工协作的组织方式。《方案》规定:环保部门具体负责工业源、生活源和危险废物处置厂的普查;农业局负责农业污染源普查;海洋渔业局负责水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公安局负责机动车排气污染的普查;广播电视台负责广播;电视发射设施的污染源普查;警备区后勤部负责组织军队、武警部队所属单位污染源和环保设施普查;工商、经贸、国土资源、城管、卫生、无线电管理办公室负责在职责范围内配合、协助环保部门做好相关污染源普查工作;宣传部门负责组织协调新闻单位做好普查宣传及新闻会工作。各方的共同参与,将有力的保障我市污染源普查的实效。市委宣传部和市环保局近期也联合印发了我市污染源普查的宣传工作方案,并着手组织实施,做好宣传发动工作,营造普查的舆论氛围。

3、启动技术准备工作,为全面普查打好基础。

一是开展普查监测。市环保局按照国家、省要求于今年4月起启动了重点污染源现场监测,至今各级环保监测部门对我市85家重点工业污染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进行了连续三个季度的普查监测,建立起普查监测台帐和数据库。二是积极组织开展污染源清查工作。污染源清查是普查的必需前提,是以本行政区域内现有的基本单位名录为基础,按照普查的具体范围对污染源进行逐一核实清查,以确定需要纳入普查的单位名录。市普查办于11月1日下发了开展污染源普查清查工作的通知,要求各级普查办组织协调乡镇政府、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对我市近4万家单位(不包括农业源)进行拉网式入户清查,并逐一登记造册,确定是否需要列入普查及是详细普查还是简要普查。目前清查工作正在紧张开展。三是派员参加国家、省组织的污染源普查业务培训,为我市培训和选聘普查工作人员做好准备。

4、多方申请资金,落实普查经费。

根据国家和省对普查经费保障的要求,市污普办多渠道筹集资金,向省环保局和市财政局分别报送了请示,争取省环保局补助一部分、市财政解决一部分。目前市政府常务会议已经确定拨付部分资金作为市污普办*年普查工作经费,我局将积极争取省环保局对我市和所辖县及实行县级体制管理的区拨付一定的经费补助。

(二)存在问题。

这次全国污染源普查是一项规模宏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时间十分紧迫、任务十分艰巨、工作难度很大。一是涉及范围广。这次普查范围不仅是工业源,还包括农业源、生活源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涉及国民经济三大产业,其中工业污染源普查涵盖了第二产业中除建筑业以外的39个行业中所有产业活动单位;农业污染源普查涵盖了农业、畜牧业和渔业。二是普查任务重。以工业源普查为例,普查的内容包括企业的基本登记信息及其它相关情况、原材料消耗情况、生产产品情况、产生污染的设施情况、各类污染物产生、治理、排放、综合利用情况、污染物排放监测情况等等,普查内容多、任务细、工作量大。而农业源和生活源都是第一次普查,缺乏经验。三是技术要求高。指标体系非常复杂,据初步统计,普查表约有100多张,普查指标有1000多个,指标之间关联度高,平衡关系复杂,对普查登记、审核、质量控制的技术要求也很高。四是普查的协调工作面广、量大。需要各级政府统一组织,各级环保、统计、农业、工商、卫生、公安、建设、城管、财政、经贸、海洋渔业、信息产业、宣传、广播电视台、军队等部门协作与配合。据初步估算,全市约需抽调和聘请约1600多名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参与普查工作。参与部门之多、组织协调工作量之大,都是以往任何一次污染源普查所没有的。五是普查培训难度大。普查对象不仅涉及行业广,性质复杂多样,其现场监测数据、物料衡算、排放强度法计算的数据与日常环境统计和审核测算的数据可能会有差别,要准确获取污染源普查所需数据,对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素质要求较高,不但要求普查机构工作人员组织协调能力强,统计调查业务精通,而且要求担任普查登记任务的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具有丰富的社会工作经验,掌握一定的环境统计、监测与核算业务知识,给普查培训增加了难度。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对近1600多名普查人员分类别、分层次进行培训,难度非常大。六是普查准备期短。以往的历次大型普查,从国务院做出决定到普查人员登记,一般都有两年左右的时间,从人力、财力、物力和宣传等各方面做好充分准备。而这次污染源普查只有一年的准备时间,如果从今天动员会开始算只有1个多月的准备时间,可见时间非常紧迫。七是经费不足。省至今没有安排补助资金,经费需要靠各级政府想办法解决。而基层由于经费限制,环境统计和监测设备条件差,手段跟不上,能力较薄弱,在一些方面缺乏对普查工作的有力支撑。而当前我市染源普查工作虽然取得一定进展,但是总的看问题不少,特别是现在整个普查的推动还停留在靠环保一个部门在唱独角戏,各区县、各相关部门都还没有动起来,工作进展达不到国家、省的要求,形势非常严峻,这也是本次会议需要大家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对污染源普查工作重视不够,认识尚未到位。

尽管国务院和省政府都召开了部署会议和印发了普查工作方案,我市也于三个月前成立了领导和办事机构并于近期出台了实施方案,市普查办也召开了几次工作会议就污染源普查工作做了专门部署和提出了要求,但是各区县行动还不够快,有的区到现在还未成立普查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至今没有一个区县制定出普查方案,各区县普查经费都还没有落实。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组织机构和相应经费,工作就谈不上开展。从中也可以看出,不少区县对这次污染源普查工作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这与对污染源普查工作的重要意义认识模糊不无关系。

2、普查时间紧,等、靠、要思想比较突出。

按照国务院的要求,普查的标准时点是*年12月31日,2008年1月1日起开始全面实施普查,省要求我们在明年5月底上报全市普查数据,也就是说所有普查的前期工作包括方案制定,经费申请,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选聘,污染源清查,培训等工作都要在年底之前完成,而普查的报表填报、数据审核、录入、汇总、上报等工作要在明年5月底前完成,时间非常紧迫。有些区、县,没有充分认识到污染源普查对加强自身环保工作的积极意义,总是在等国家、省、市的布置和安排,等上级给予经费补助以后才开展,这种思想使得前期准备工作相对滞后,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明年的正式普查工作的开展。

3、工作任务重,分工负责和协作机制尚未建立。

本次污染源普查涉及工业、农业、生活污染和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四大类,要查清污染源的数量、行业和地区分布,主要污染物种类及其排放量、排放去向,污染治理设施运行状况和污染治理水平等情况。据初步统计,涉及被清查的对象接近四万家,全市要选聘一千多名普查员进行培训,逐家逐户调查,填写普查表,内容繁多,要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完成,任务非常艰巨。对于这样一个系统工程,要保证普查任务完成质量,必须科学分解任务,建立各部门以及相关人员的分工负责和协作机制,才能有条不紊的推进工作。当前我市的污染源普查领导小组虽已将相关部门全部纳入,但工作还主要是环保部门在做,还没有得到各成员单位的有力支持和配合,全市上下也还缺乏良好的舆论氛围。特别有些乡镇、街道办和居委会还不知道自己依法赋有组织社会力量参与并做好普查工作的法定职能,对正在开展的污染源清查工作推诿搪塞,影响了工作的整体进度。

4、技术要求高,基层能力严重滞后。

污染源普查比起其它的普查来,技术要求要高得多,它具体到每个污染物的排放量等多达几百个技术指标,而污染物的排放量要经过监测得到,涉及到十多项技术规范,我们普查人员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环保知识水平和较强的工作能力,农业源普查还需要一定的农畜牧业和渔业知识,每个普查人员都必须经过普查培训,才有可能胜任普查工作。本来基层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就比较缺乏,加上有些部门从自身工作利益出发考虑,不舍得让高素质的人员外流,目前基层普查机构工作人员的素质不能满足普查工作的需要,急待提高。此外,普查监测是整个污染源普查的重要环节,然而目前各区、县环境监测站装备陈旧落后、监测仪器缺乏、监测经费和监测技术人员严重不足,这种情况已严重影响到普查监测工作的展开。

三、下一步的工作要求

目前距离2008年1月1日的全面普查只有一个多月的时间,而我市污染源普查的前期筹备工作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希望各级政府、各有关部门一定要充分认识这次污染源普查的艰巨性和复杂性,以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态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把污染源普查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不折不扣的地抓紧抓好。现在时间渐近年尾,各地各部门工作尤其繁重。但污染源普查是既定的大事、急事,没有退路可言,没有条件可讲,必须合理安排,统筹兼顾。会后希望各级各有关部门紧急动员起来,齐心协力,全力以赴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

(一)抓紧出台方案,健全机构,落实经费。

各区县务必在11月底前制定出普查工作方案,建立健全普查领导和工作机构,并落实普查办的工作人员全部到岗到位。区县普查办要抓紧测定普查经费额度,编制普查经费申请方案报送本级财政。除南澳县外,潮阳、潮南、澄海三个实行县级体制管理的区,要积极主动向省普查办争取普查经费支持,市普查办对此事将给予帮助和支持。各区县必须在12月上旬前落实今年的普查工作经费。

(二)积极配合,通力协作,按期保质完成污染源清查和普查员培训。

根据省普查办要求,我市必须在11月底前上报污染源清查底册,也就是说要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对近4万家单位的入户核查,工作量相当大。但是任务是死的,时间是刚性的,没有价钱可讲,到时间哪个地方完不成任务,拖了全省后腿,就要被追究责任。为此,各相关部门,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和居委会,一定要按照各级普查办的统一部署,积极参与、通力协作、认真做好污染源入户清查和登记造册工作,确保按期上报数据。12月底前我市还必须完成对近1600名的普查工作人员的选聘和培训,上星期五市普查办已派员参加国家统一培训,我市培训计划在12月中旬前开展,准备采取由市普查办统一组织培训形式,届时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协助推荐符合条件的人担任普查员、协助做好培训的相关组织事宜,特别是各乡镇政府、街道办、居委会要广泛动员和组织社会力量参与普查。

(三)认真贯彻普查方案,有序推进普查工作。

2008年1月1日至5月31日是全面普查阶段,各区县政府、各相关部门要按照普查方案的统一部署,在市普查办的统一指导下,组织填报污染源普查报表,审核、录入、校验污染源数据,建立本地区污染源数据库。市政府将在5月中旬对各区、县和各相关部门的普查工作进行检查验收,验收不合格的必须整改,直到通过验收。2008年6月至2009年7月期间,要完成普查后续工作,主要是接受省普查办对我市污染源普查工作验收,进一步修正全市污染源普查数据,完成全市普查工作报告与技术报告,编制普查成果开发课题目录,开发利用普查成果。这里要强调的是普查结果的公布是自上而下的,国家先公布,省公布市,市公布区、县。为此,在市统一公布前,各区、县,各相关部门不得擅自对外公布普查数据。

(四)大力开展宣传动员,为普查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目前虽然我市已印发普查宣传方案,但是普查的宣传工作还没有全面展开。本次动员大会后,宣传部门和各级普查办要赶快行动起来,充分利用电台、电视台和报刊等宣传媒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普查宣传;要根据普查的不同阶段,突出宣传重点,把宣传动员工作贯穿污染源普查工作的始终。通过宣传使普查对象和社会公众明确污染源普查的目的、意义以及自身的权利和义务,积极参与并认真配合做好污染源普查工作。

(五)要严肃普查工作纪律,确保普查依法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