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艺和茶道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5: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茶艺和茶道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茶艺和茶道的关系

篇1

关键词:中西医结合;消化道溃疡

中图分类号:R573.1 文献标识码:B文献编号:1671-4954(2010)11-803-02

Doi:10.3969/j.issn.1671-4954.2010.11.021

消化道溃疡是临床常见病,溃疡性病变主要发生在胃和十二指肠,具有慢性和复发性的特点。是临床慢性上腹部疼痛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幽门螺旋杆菌对胃和十二指肠黏膜的侵蚀和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对上消化道黏膜屏障的损害是导致溃疡发生的两个重要因素[1];此外,饮酒,精神紧张及胆汁返流等因素也对消化道溃疡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对于此病的治疗,西医中的内科多采用质子泵抑制剂、胃黏膜保护剂和抗幽门螺旋杆菌抗生素进行“三联”治疗;外科则采用胃部分切除术或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等方法,对患者损伤较大,且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后有一定的复发率,患者及其家属不易接受;而中医则倾向于用中药组方,穴位埋线等方法进行治疗。以上方法各有千秋,又各有不足之处。为观察和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消化道溃疡的效果,自2006年3月至2009年7月,将来我院就诊的上消化道溃疡患者共118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证明,中西医结合治疗可取的相对较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自2006年3月至2009年7月,将来我院就诊的上消化道溃疡患者共118例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为治疗组,包括62例,男37例,女25例,年龄28~61岁,平均41.5岁,病程从4月~12年不等。另一组为对照组,包括56例,男30例,女26例;年龄26~60岁,平均40.6岁,病程4月~12年。两组患者年龄组成、病程长短、身体状况等情况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阳性者,前两周给予根治幽门螺杆菌治疗:口服洛赛克0.02 g,每天两次;阿莫西林50 mg,每天三次;两周后到第六周给予雷尼替丁150 mg,每天两次。对于幽门螺旋杆菌阴性者,前两周给予奥美拉唑0.02 g,每天两次; 两周后至第六周给予雷尼替丁150mg,每天两次。治疗组:在服用以上西药的基础上,加服中药组方。包括党参15 g,炒白术10 g,茯苓15 g,白芨15 g,乌贼骨20 g,延胡索10 g,川楝子10 g,山楂15g。虚寒者,减黄连加砂仁、吴茱萸;肝胃不和者,加柴胡疏肝散;肝胆火甚者,加柴胡、黄芩;肠腑湿热者,加木香。以上中药加水煎服,每天服一剂。以半月为一个疗程,连续观察4个疗程。

2 结果

观察方法和评定指标: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病症疗效诊断标准》,痊愈:症状全部消失,胃镜探查溃疡消失;好转:症状部分消失,胃镜探查溃疡部分愈合;无效:症状未改善或加重,胃镜探查溃疡未愈合或加重[2]。所有患者治疗、随访时间应超过8个月。如治疗后不久出现症状好转,但8个月内症状一直有所反复,则判定为无效。

治疗组:62例患者中,痊愈57例(91.9%),好转5例(8.1%),无效0例(0%);对照组56例患者中,痊愈46例(82.1%),好转8例(14.3%),无效2例(3.6%)

3 讨论

产生上消化道溃疡的原因很多,由于现代医学对幽门螺旋杆菌与胃和十二指肠溃疡关系的研究和西医根治幽门螺杆菌后上消化道溃疡治疗效果改善,复发率减少,很多人一味倾向于单纯的西药治疗上消化道溃疡,而忽略了中医中药的存在[3]。中医认为:对于上消化道溃疡,脾胃虚弱为其内在因素,饮食不节、情志所伤、劳逸过度为其诱发因素。脾胃素虚,加之以上诸因素致气机不畅,郁滞胃脘,升降失常是本病的基本病机。这种辨证施治的疾病治疗观存在着很多合理性,也被事实证明是行之有效的一种疾病治疗方法。已经有研究证明,中药中的理中愈疡汤有抑制胃酸分泌和保护胃肠道黏膜、清除Hp的作用,可明显缓解单纯西药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并降低其复发率[4]。故在临床实践中,应充分重视中医药作用,采取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治疗消化道溃疡,从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朱,林文国.102例消化性溃疡治疗的临床分析[J].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5):1975-1996.

[2]赵修想,赖声正.中西医结合治疗上消化道溃疡96例临床观察[J].湖南中医杂志,2008,24(4):15-17.

篇2

[摘要] 目的:观察免疫增强剂配合抗生素联合用于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05例,随机分为三组,丙种球蛋白组、胸腺肽组、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常规抗生素抗感染、对症治疗;丙种球蛋白组患儿除常规抗生素抗感染、对症治疗外,给予丙种球蛋白静脉滴注;胸腺肽组患儿在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治疗。结果:治疗后,丙种球蛋白组和胸腺肽组感染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感染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非常显著(P<0.01)。治疗后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次数,丙种球蛋白和胸腺肽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丙种球蛋白和胸腺肽组与对照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在抗生素抗感染、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免疫增强剂(丙种球蛋白或胸腺肽),其疗效优于单纯抗生素。

[关键词] 反复呼吸道感染;免疫增强剂;抗生素;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25.6[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7210(2008)03(c)-059-02

A therapy of immunoenhancer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to children repeatedly respiratory infection

YANG Li-jun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 of Haizhu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Guangzhou 510240,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antibiotics combined with immunoenhancer on children with repeatedly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RRTI). Methods:105 children with RRTI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gammaglobulin group, thymic peptide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he children in control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antibiotics; those in gammaglobulin group were used with gammaglobulin, those in thymic peptide group were treated with thymic peptide, combined with antibiotics. Results:The frequency and persistence time of RRTI in gammaglobulin and thymic peptide group were less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5, P<0.01).Children in gammaglobulin and thymic peptide group got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0.01).Conclusion:The effect of antibiotics combined with immunoenhancer on children with RRTI is better than antibiotics only .

[Key words] Repeatedly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 Immunoenhancer; Antibiotics; Children

反复呼吸道感染(RRTI)为儿科常见疾病,约占门诊病人的30%,它不仅影响患儿的生长发育和智力发育,也严重影响患儿的身心健康。因此,如何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是儿科医师必须面临的问题。儿童时期免疫功能随年龄增长逐渐完善,但抵抗各种病原体感染的能力尚不成熟,是部分小儿易患RRTI的重要原因之一,所以在抗生素抗感染治疗基础上,适当使用免疫增强剂改善患儿免疫功能,对防治小儿RRTI有一定作用。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105例,其中,男56例,女49例,年龄1.5~6.5岁,平均3.7岁。病程(12.8±5.7)个月。所有病例均符合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制定为RRI的诊断标准[1]。患儿随机分为三组,丙种球蛋白组35例,胸腺肽组35例,对照组35例。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儿常规抗生素抗感染、对症治疗。丙种球蛋白组患儿除常规抗生素抗感染、对症治疗外,给予丙种球蛋白(华兰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批准文号:国药准字 S10970032),静脉滴注,300~400 mg/(kg・次),每周1次,共用3次[2]。胸腺肽组患儿在常规抗感染、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胸腺肽治疗,胸腺肽每日1次,1支/次,共5次,为1个疗程。与去年同期作比较,观察呼吸道感染次数、持续时间。

1.3疗效判断标准

显效:服药后仅有1次呼吸道感染;有效:服药后2次以下呼吸道感染;好转:病情减轻;无效:无改善。总有效率=显效率+有效率。

1.4统计学方法

数据使用SPSS14.0进行统计学分析,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治疗前后三组患儿呼吸道感染情况(表1)

与治疗前比较,a P<0.05,b P<0.01;与对照组比较,c P<0.05,d P<0.01

由表1可知,治疗后,对照组仅感染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P<0.05),而感染次数没有减少(P>0.05);丙种球蛋白组和胸腺肽组感染次数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5),感染持续时间较治疗前缩短非常显著(P<0.01)。治疗后患儿的呼吸道感染次数,丙种球蛋白和胸腺肽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感染持续时间也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

2.2治疗后三组患儿疗效情况(表2)

治疗后丙种球蛋白和胸腺肽组与对照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在抗生素抗感染的基础上使用丙种球蛋白或胸腺肽治疗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其疗效优于单纯抗生素组。

3讨论

近期研究发现,RRTI患儿病因除病原体感染外,免疫功能均较低下,约25 % RRTI患儿存在免疫球蛋白G(IgG)亚类缺陷[3]。有的病因明确,如缺铁、缺锌、缺维生素A等;有的病因则不明确。资料表明,IgG亚类缺陷患儿主要是由于T细胞功能失调所致,如患儿T细胞CD4/CD8比值下降,T细胞增殖功能下降,其分泌的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水平低下。RRTI也是原发性免疫缺陷病,如常见变异型免疫缺陷病(CVID)等和继发性免疫缺陷病,如肾病综合征等的主要临床表现[4]。

免疫增强剂并不能直接作用于细菌或病毒体,而是通过增强非特异性或特异性的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功能,促使机体自主地清除细菌或病毒[5]。近年来,用免疫增强剂改善免疫功能已成为防治呼吸系统感染性疾病的重要手段。

RRTI静注丙种球蛋白可长期每月用200~400 mg/kg,替补治疗原发性低丙种球蛋白血症或IgG亚类缺陷症;也可短期应用,提高继发性抗体免疫缺陷患者的血清IgG水平,补充多种抗体,防治感染或控制已发生的感染,阻止感染-免疫-感染的恶性循环,减少RRTI的发生,但价格昂贵。胸腺肽是由动物(小牛或猪)胸腺组织提取的多肽物质,参与机体细胞免疫反应,诱导T淋巴细胞的分化成熟,放大T细胞对抗原的反应,调节T细胞各亚群的平衡,还对白细胞介素、干扰素、集落刺激因子等的生物合成起调节作用,临床用于原发或继发免疫缺陷病的辅助治疗[7~8]。

本组患儿资料显示,我们应用抗感染、对症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免疫增强剂(丙种球蛋白或胸腺肽),患儿呼吸道感染次数明显减少,每次感染的持续时间也明显缩短,其疗效优于单纯抗生素,且无不良反应,值得临床进一步观察。免疫增强剂联合抗生素是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最重要的手段之一。

[参考文献]

[1]全国小儿呼吸道疾病学术会议纪要.反复呼吸道感染的诊断标准[J].中华儿科杂志,1988,26(1):40.

[2]蒋利萍. 免疫调节剂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价值[J].中国实用儿科杂志,1998,13(4):209-210.

[3]段若竹,吴剑波.免疫增强剂的研究应用及展望[J].国外医学抗生素分册,2006,27(2):54-57.

[4]Karcher J, Dyckhoff G. Antitumor vaccination in patient with head and neck squamous cell carcinomas with autologous virus-modified tumor cells[J]. Cancer Res, 2004, 64(21) : 8057.

[5]Szeimies RM, Gerritsen MJ. Imiquimod 5% cream for the treatment of actinic keratosis: results from a phase Ⅲ, randomized, double-blind, vehicle-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 with histology[J]. J Am Acad Dermatol,2004,514 :547.

[6]张廷熹.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免疫治疗[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 21(4):198-200.

[7]卫红梅.转移因子口服液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的疗效探讨[J].交通医学,2004,18(6):724.

[8]范亚可,梁华,蔡红,等.免疫调节剂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综合探讨[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1,3(1):70-72.

篇3

茶道、茶艺、茶文化没有身份的差别,但如果需要,可以用它们来强调你所要表达的项目。如果将喝茶这回事画成相同圆心的2个大小不同圈圈,里面的圈圈是喝茶的家内事,包含了茶道与茶艺,外面的圈圈除了包含里面的圈圈外,还包括了喝茶的家外事,如种茶、制茶、卖茶、茶史、茶教育等等。内圈的喝茶,如果要强调有形的部分,如喝茶的动作与茶器,那就用“茶艺”来表述,如果还要强调无形的部分,如思想、审美等,则用“茶道”,如果没有太明显的用意,则“茶道”与“茶艺”视为同义词。这时的“茶艺”不能将之解释为“茶艺表演的艺术”。有次我们提到要将茶道提升到“艺术”的境界,有人反对,深入理解后,才知道他是将茶艺局限在艺术性的表演上。有人在研讨会上说中国没有“茶道”,争论到后来才发现他所理解的茶道也是要有表演形式的。

茶道的核心在“茶”,也就是包括了泡茶、品饮、奉茶、茶器与品茗环境在内的广义“茶”,而广义“茶”的核心在“茶汤”。茶汤这件“媒体”给我们直接传递了茶的香气、颜色与滋味,我们享用了它们,而且还可以借着它们游走于审美、思想与精神的境界。这期间还喝进了水分、养分、愉悦等与身体健康有关的物质。茶汤的意义还可以扩展到茶的外观与浸泡过后舒展开来的叶底。

与茶汤同时演出的是泡茶的动作,还有奉茶与品饮,这些肢体语言与人际关系正可显现茶道借演员表现的风格、礼仪与伦常,这些也是茶道的内涵。这时的舞台是茶具、茶席与周遭的品茗环境,它们协助主人表达所要的茶道意境。

人们要凭借着什么来表现上述的茶道内涵呢?茶法与茶会。茶法是各种不同场合所需要的泡茶方法,如小壶茶法、盖碗茶法、浓缩茶法、大桶茶法、含叶茶法、旅行茶法、抹茶法、冷泡茶法、泡沫茶法、煮茶法等。茶会是各种茶道的表现方式。如个人独饮、茶席式茶会、流水席茶会、流觞式茶会、环列式茶会、仪轨式茶会等。

篇4

时下说的茶艺,意思较为狭窄,无一致的说法,也不很严谨,但是,国际权威茶人对茶艺所下的定义还是大致相同的。比如马来西亚的邱如财先生提出:茶艺是“泡好一壶茶的技巧和享受一杯茶的艺术”,包括“修身养生的课题”和“建立宁静与反省的心灵”;香港的叶惠民先生认为,“中国的茶艺糅合了中国人的特性,如中庸、德俭、明伦、谦和等内涵”;台湾的周渝先生说得更进一步:“茶艺馆的兴起与成功……是摸索出自己的社会角色,在滚滚红尘中辟出一方绿洲净土,以茶作为大自然向人类召唤的使节,让宁静安详又有情致的传统美感意识在小小的环境中复苏。”等等。中国茶艺在享受口福的同时强调宁静自省,由此可见一斑。

台湾茶艺的道具包括煮水器、茶船、茶洗、茶夹、紫砂茶壶或瓷质盖碗、公道壶、闻香杯。一般来说,紫砂壶适宜冲泡乌龙茶等发酵或半发酵茶,瓷质茶具多用于泡绿茶等未发酵茶。泡茶前,壶杯等饮具须用开水先烫一遍,泡茶时,第一泡茶汤倒入闻香杯,再斟落各茶杯中,让茶客捧杯轻搓轻闻,之后弃而不饮,叫“开香”。第二泡开始饮用,所泡之茶汤须先倒入公道杯,然后绕圈斟给排成圈状的小杯,以使茶的浓淡均匀。茶客观赏上述表演后,即可闻香品茶,每啜一口,先以舌头探其味,再以喉底感其韵,几口之后,两颊生香,回甘无穷。享受茶艺,可让人心境闲雅,飘逸而有生气。

日本的茶道草创于镰仓(相当于我国的南宋至明代中期)时代。十五世纪,有位叫利休的茶道大师,从中国茶艺中提炼出“和、敬、清、寂”四字,作为日本茶道的精神支点,希望通过饮茶进行自我反省,沟通思想,去掉内心的尘垢和介蒂,并为此开设了窄小而清贫的茶室。

茶道的繁文缛节甚多,不同的流派做法上也有区别。茶道标准的茶室有四张榻榻米,最多可容纳5人。要办茶道,主人须以某主题向客人发请帖,然后洒扫茶室,供上素花。日本人喝的主要是绿茶,分玉绿茶、煎茶和番茶3种。玉绿茶从生长到收成都不经阳光照晒,茶末(茶道用的是茶末)绿得微微发蓝,有幽幽的感觉。以玉绿茶的茶道为例,道具很简单,竹木做的梢托和浇水壳,古老而粗糙的茶碗,竹刷子和枣红色的立椭形茶盅。泡出来的茶,有浓郁的玉米香和特殊的甘涩味,茶过喉头,便觉畅滑幽森,如林莽沐雨之感。泡茶时,用茶筅搅拌至起沫,然后将茶碗转两圈半,碗的花纹朝向客人,请客人饮用;客人接过茶碗,也要转两圈半,以示回礼,然后观茶色闻茶香,称赞一番后才开始饮用。茶道还包括对室内外字画、插花、茶具的鉴赏。茶道结束后,客人须向主人行礼道谢,主人须亲自送客出门。整个过程充满谦诚自戒,互敬互爱精神。这一切,又都体现在泡茶、敬茶过程中那种圆熟轻巧的动作,固有的程式,以及茶具、茶室雅淡宁静的氛围中。它的精义,是企图通过繁琐的仪式调节人与人的关系。据说日本学习茶道礼仪的人,全国竟有一千万之多。

篇5

小孙在新加坡留学期间,课余时间在茶馆里打工,深感茶道之高深。于是暑假期间回到北京,专程到东方国艺国际茶文化交流中心“充电”,经过几个月的培训,又返回新加坡。她开始对周围的人“吹”自己会中国茶,并在大学里表演、讲课,教身边的人学习茶道。小孙的茶道表演不仅让同学和老师对她刮目相看,而且“捎带着”挣够了她的留学费用。

在东方国艺总部,一位准备近期回到日本的女士对笔者说:“你们在茶的故乡,这么好的条件,没有学习茶道太可惜了。”

茶文化跨越国界

中国是茶的故乡,中国是茶文化的发源地。茶道,一定是源于中国,原汁原味的。东方国艺的熊志惠女士介绍时这样说。

唐代陆羽的《茶经》是世界第一部茶书,也就成了茶源自于中国最早的记录与凭证。据说,唐朝时,日本寺院的和尚来到中国,开始学习茶道,而后带回茶的种子和中国的茶文化并加以繁衍。而英国人喜爱喝茶的习惯,则传说是当年中国的红茶在厦门港易,带到荷兰,又转给欧洲某个国家的公主,公主很喜欢喝中国的红茶。后来公主嫁给了英国的王子,将茶带到了英国的皇室,于是英国皇室开始从中国进口茶叶。英国皇室的“楷模”作用推动了英国人喝茶的习俗,并讲究起喝茶的“繁文缛节”来:英国人早上起床,习惯空着肚子喝茶,并命名为“床茶”;上午8时还要喝一次“晨茶”;午饭后,还有一次“午后茶”;而到了下午4点半左右,就是饮“下午茶”的时间;到了晚饭后他们还要喝一次“晚饭茶”。

喝茶,就要懂茶。熊女士介绍说,做茶道和茶艺师最初级的也要知道中国有多少茶类、各类茶有什么特点?学会基本的、规范化的泡茶:一种是表演型的,一种是实用型的。根据茶的绿、红、黄、白、黑五种分类,又根据不同产地形成各自特点,掌握不同的茶叶、不同的水温、不同的时间、茶与水的不同比例等等,才能把茶泡得好。比如乌龙茶是部分发酵茶,其中产自福建武夷山的水仙,属于乌龙茶的一个种类。这样的茶与水的比例是1:20,即1克茶20毫升水,就它而言,第一泡的时间是40秒。而乌龙茶中的铁观音,第一泡就要50秒。

解渴是茶的基本功能,但是,饥渴的时候往往难以喝出好茶的味道。茶是需要品的,好茶好水好环境好音乐好朋友,是品茶人刻意营造出来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品的茶绝对是不一样的。茶,既可以大杯解渴式地喝,还可以小杯一个人独饮,静静地感受茶的魅力;既可以两人或三五知己斗茶,朋友聚会沟通;又可以用于会议招待、商务洽谈的场所。

喝茶本是很个人、即得即失的东西,每个人都有他自己对茶的独特喜爱和喝茶习惯,如泰国人喜欢饮冰茶,在热气腾腾的一杯热茶中放入一些冰块;埃及人则喜欢饮甜茶,茶中放入许多白糖,同时备一杯供稀释茶水用的生冷水。品茶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它可以修生养德,有利于人的心态平衡;可以放松身心,缓解压力;亦可品味文化,提高生活品质。

但是,茶又是一种媒介和载体,可以把方方面面的人联系在一起,客人到家、朋友来访都先敬一杯茶。以茶待客、以茶代酒,“清茶一杯也醉人”。以茶会友是茶文化最广泛的社会功能之一。和酒相比,茶的功能更广、也更雅一些。酒桌上的合同不一定是理性的,但茶桌上的合同一定是理性化的结果。

难怪世界著名科技史家李约瑟博士,将中国茶叶作为中国四大发明(火药、造纸、指南针和印刷术)之后,对人类的第五个重大贡献。

熊女士说,现在有一种全民学茶的趋势,它不分职业、不分职位、不分年龄,反映了在市场经济下人们希望能够多掌握一项技能,而这种技能又和当代人所追求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茶道、茶艺就恰恰符合了市场和人们的这种需求。

茶艺师有国家标准

在学习茶艺的人中,有不少专程从日本、韩国来的人,他们组合成专门的“茶文化学习团”,来到北京进行至少一周的学习,也有的是全家几口人一起来的。一些出国留学的中国学生,在国外总是遇到别人问他们有关茶的各种问题,答不上来的就觉得很尴尬,有心者则出国前就把掌握茶道列入到国外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先学为快。

学习茶艺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按照我国制定的茶艺师职业标准,将茶艺师定义为“在茶艺馆、茶室、宾馆等场所专职从事茶饮艺术服务的人员”,并分初级(国家职业资格五级)、中级(国家职业资格四级)、高级(国家职业资格三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二级)、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一级)五个等级。初中毕业文化程度为基本起点,并根据这一岗位的特性,要求其“具有一定的语言表达能力,一定的人际交往能力、形体知觉能力,较敏锐的嗅觉、色觉和味觉,有一定的美学鉴赏能力”。

当然,仅有这些还只是个基本条件,还要经过初级不少于160标准学时,中级不少于140标准学时,高级不少于120标准学时,技师、高级技师不少于100标准学时的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训。基础知识方面包括:茶文化基本知识,如:中国用茶的源流、饮茶方法的演变、茶文化的精神、中外饮茶风俗等;茶叶知识,包括茶树基本知识、茶叶种类、名茶及其它产地、茶叶品质鉴别知识、茶叶保管方法等;茶具知识,如茶具的种类及产地、瓷器茶具、紫砂茶具、其它茶具等;品茗用水,如品茶与用水的关系、品茗用水的分类、品茗用水的选择方法;还有茶艺基本知识,包括品饮要义、冲泡技巧、茶点选配;以及科学饮茶、食品与茶叶营养卫生和相关的法律、法规常识等。而技能方面,则涵盖了礼仪、接待、茶艺准备、茶艺演示、茶事服务和销售等。

篇6

关键词:茶艺教学 中职学生 养智 养性 育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08(b)-0243-02

中职学生这个群体,在传统学习中可以说是处于“失败者”的地位,他们在成长过程中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在知识水平、理解能力和行为习惯上,一部分中职学生和其他初中毕业生不在同一个层次,由于他们缺少对成功的体验,因而没有自信心。更有一些学生,往往有着多种性格上的缺陷或情感上的缺失。这样的学生,在一些优良品质方面往往逊于同龄的中学的学生,比如责任心、进取心、团队协作能力等。因此,中职学校不能只强调职业技能的教育,学校在教书的同时,还肩负着更为重要的育人责任。

目前,一些中职学校开设了茶艺课,尝试改变美育活动的传统方法,将茶艺技能的培养作为培养学生美育的活动之一,让学生在茶艺这一传统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下,增加他们的人文素养,催生学生主动去追求美好的事物,进而体现为帮助学生找回自信,激发他们去树立正确的人生理念,积极追求更有价值的人生。时下的校园,各种主流、非主流文化盛行,很多学生对传统茶文化知识知之甚少;对于习惯了喝可乐和雪碧的年轻人,无从了解茶对人体的健康与保健作用;更没有途径去感知茶文化的社会功能以及茶与人的道德培养的关系等。以茶艺为载体的茶艺课的开设,即可以传承我国传统的茶文化,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情操。

1 茶艺教学有助于中职学生增长文化知识,提升文化修养

一个人的文化修养是需要通过时间去沉淀的,文化素养的提升是多方面的。虽然中职生文化课成绩不太好,但并不代表他们的文化修养的培养到此结束。文化是多方面的,在一个人最青春年华之时,赋予一定的文化熏陶,这将是一个人终身的精神财富。现在的大部分中职学生人生阅历浅,他们对新生事物充满好奇,勇于接受最新的知识,好胜心、参与感都很强。同时他们思维活跃,感知新事物的能力有时超过了老师,但提起传统文化,因为理解的欠缺使得他们觉得落后,不愿意接触。茶的故乡是中国,数千年的饮茶历史,茶由药用到食用,由茶艺到精邃高深的茶道,茶文化和其他传统文化一样源远流长。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一个脱俗近雅的人,其中有一条途径,那就是从茶文化入门。这是一门理论联系实际、与传统文化密切相关的富有艺术性和哲理性的课程,中职学校开设这门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修养、培养他们高雅的情趣是大有裨益的。

茶文化课所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茶这一古老植物的起源及发展历史、茶的分类、原产地及生产工艺、茶名的起源、茶的成分及保健功能、茶的储存及鉴评、如何合理选茶、科学泡茶、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饮茶习俗以及茶艺、茶道等知识。通过这些知识的讲解和学习,学生们的反应是原来茶真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另外,在茶文化拓展方面,学生可以欣赏到一些茶诗、茶联、茶画,这些以茶为内容的人文知识既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又提升了他们的人文素养。同时,结合六大茶类冲泡技艺的茶艺实践教学,学生不但可以学到很多礼仪知识,还能在传统音乐的伴奏中泡茶、欣赏茶舞,品味香茗,在提升学生兴趣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中国的茶文化知识,底蕴深厚,内容丰富,其中还涉及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著名典故、丰富的诗词、茶书著作等,这些都为学生们掌握和提高其历史与人文知识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最为实用的是:和年轻人喜爱的可口可乐比起来,茶叶里的营养成分非常丰富,如茶氨酸、咖啡因、茶多酚、矿物质元素、维生素等,这些都是人体不可缺少的营养成分,并且它们还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茶能解渴生津,提神益思,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是低脂肪、低热能的天然饮料。中职的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选择茶做为饮料,对其身体的健康是十分有益的。茶具有的完美的保健功能和药用价值已经被现代医学研究成果所证明。通过对茶文化课程的学习,学生基本上都了解和掌握了这些知识,比如:茶叶当中最主要的多酚类物质能减少辐射造成的伤害;茶叶中的咖啡因可以提神益思、消除疲劳;茶叶当中的维生素类、胡萝卜素、叶黄素等可明目,缓解视疲劳等等。课堂的教学实践同样说明,没有学生会拒绝这么实用的知识。当我带领学生欣赏中央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一片树叶的故事》时,学生们才发现,体现生活情趣的不只有咖啡,还有我们的国饮―茶,喝茶也不应该仅是老年人的嗜好,年轻人也应该去选择更为健康的饮料。

可以说,茶是集文、史、哲、艺术、美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中国茶艺是既简便又容易普及的艺术,同时又蕴含着优美而又精致的智慧。在校园里开展茶文化教育,开展多种茶文化活动,让学生沐浴在“茶”的滋润里,不仅有利于增长知识, 提高学生的知识修养,也能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这样的“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必将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启迪学生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实践操作的能力,帮助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2 茶艺活动富有生活情趣和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性情的培养

茶艺是“茶”和“艺”的有机结合。它将日常饮茶中冲、泡、饮的技巧引向艺术化,以茶为媒体,引导人去与自然沟通,在品味中去感悟人生,完善自我。茶艺中的“艺”字,传达的信息就是整个茶事过程处处体现出一种灵性和美感。

比如在乌龙茶的冲泡教学中,“恭请上座―焚香安神―丝竹和鸣―叶嘉酬宾―孟臣静心―高山流水―乌龙入宫―芳草回春―分承香露―悬壶高冲―春风拂面―涤尽凡尘―内外养身―若琛听泉―游山玩水―关公巡城―韩信点兵―敬奉香茗―三龙护鼎―细闻幽香―鉴赏汤色―品啜甘露”等流程,每一个动作都自然、流畅、优美,每一个环节都款款有序,彬彬有礼。学生们在课堂上学习、掌握了完整的茶艺操作,不仅学习了技能,还训练了他们良好的仪容仪表、规范了常见的礼仪和他们的用语习惯,逐步提升了个人素养。

学习中国茶道,有助于发扬茶道的“和谐”精神,使人与人之间增进团结,和谐相处。茶艺表演常作为一种集体活动形式,是培养中职学生集体意识的良好途径。茶艺表演的和谐来自全体队员的团结、合作。在我校每年的技能大赛开幕式上学生都会参加表演,二十几名学生在长期合作的基础上达到了感觉与心灵的默契,表演中自觉地融合到集体中,不知不觉地和整个队伍团结一致,团结合作和集体意识也在其中得到培养。

茶艺审美不同于一般的艺术审美,它是一种高度综合的生活艺术,和主要靠耳朵欣赏的音乐以及主要靠眼睛欣赏的书法、绘画及工艺品不同,茶艺是一种全方位的审美。每一次茶事活动,从茶品、茶具、道具、茶席、音乐、服饰等方面都作用于人的全部审美器官,幽美的环境、精致的器皿、悠扬的音乐、动人的解说以及醉人的茶香,无不使人产生愉悦的直觉感受。学生在这样美的感染下会萌生对理想、信念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对于促进中职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茶艺的作用不言而喻。

3 茶道是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能够帮助完善学生的品德

中国茶文化的核心理念是清、静、和、雅。这是中国传统的茶道精神与时代精神的结合,所以说茶道是体现时代精神的一种载体。

中职的学生,大部分学习自控能力较差却又有强烈的逆反心理,有的学习意志薄弱,不能围绕一个目标作长期的坚持不懈的努力,有的浅尝则止,有的半途而废;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人生理想和奋斗目标,没有追求,过分的利己主义。因此,加强中职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培养他们具备优秀的品质,提升提高他(她)们的综合素质已是迫在眉睫的工作。

茶圣陆羽在《茶经・一之源》中指出:“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唐末刘贞亮在《茶十德》中更指出:“以茶利礼仁,以茶可雅志(心),以茶可行道”。著名茶文化专家陈香白教授认为:“中国茶道,就是通过茶事过程引导个体走向完成品德修养以实现全人类和谐安乐之道。”这些基本精神就是饮茶的道德要求,亦称为茶德。可见,满足单纯的生理需要的解渴只是茶的最基本的功能,对于品饮者来说德的要求是根本。饮茶在怡情、养心的同时,也被当做励志、养德的一种手段。

茶文化涉及了社会的各个方面,大到哲学、伦理,小到道德、人文各个方面,通过品茗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品味人生,达到精神的享受和人格的锻炼。由此说来,做为历史文化与大众文化的一部分,茶文化也理应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茶文化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领悟到其中深厚的文化内涵,既获得身心的滋润,又受到传统的文化熏陶,即可提高自身修养,又可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因此,茶文化是当今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人格的理想的载体。

4 结语

当今校园里的文化学习已不仅限于书本知识,学生的知识领域正在逐步丰富、逐步扩展。在中职校园里开展中华茶文化课程的学习,茶艺教师不仅只传授茶艺表演,更要关注茶艺的内涵与学生的成长。通过茶艺的教学让职校这一群特殊体徜徉在中国茶文化的海洋中,让细腻温润、内涵丰富的茶文化之“灵泉”感其心,震其心,拂去其浮华之气,提升其内涵修养。

当然,提升中职学生的综合素质,陶冶他们的个人性情,促进他们身心的健康发展,茶文化的学习是不可能完全替代政治思想教育和其他的艺术形式,但茶文化及各种茶事活动寓教于乐,它在潜移默化中陶冶和教育学生,可起到与道德教化相辅相成的作用

我们希望学生能够记住:茶是不会让人失望的,选择了茶,就选择了健康和快乐的生活方式,同时也传承了传统文化。正所谓“一壶之容,大矣;一壶之味,醇矣;一壶之韵,久矣”。通过茶文化的学习来净化学生的心灵,培养学生的性情,提升学生的素质。以茶养智,以茶养性,以茶育德,引导他们用品茶的心境品味人生。

参考文献

[1] 张绍民.茶经的人生智慧[M].贵州人民出版社,2011.

[2] 池宗宪.一杯茶的生活哲学[M].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5.

[3] 郑春英.茶艺概论[Z].教育部规划教材, 2006.

篇7

关键词:茶艺 个人修养 关系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5(a)-0236-01

茶的历史十分悠久。它发乎神龙,闻于周公,兴于唐朝,盛在宋代,是风靡世界的三大无酒精饮料之一。中国人常常把茶作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如俗话说的"柴米油盐酱醋茶"、“琴棋书画诗歌茶”。 人们视茶为生活的享受、健康的饮料、友谊的纽带。可见,茶在人们日常生活中所占据的地位是不可小觑的,对人的内在修养也有一定的影响。人们在品饮过程中,自觉不自觉地继承和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并通过茶艺实现高尚的人格和精神境界。

茶作为一种饮料从被我们祖先发现、利用,历经了数千年的生命历程,经历了药用、食用和饮用三个相承启的阶段,满足了人们的生理需求。而茶真正走入人们的精神世界,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经历了汉魏六朝、隋唐五代、宋元、明清、当代五个时期。汉魏六朝是中华茶文化的酝酿时期,而唐代是中华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中国茶道的最初的表现形式就是形成于中唐的煎茶道,陆羽《茶经》的问世,奠定了中国古典茶学的基本构架,创建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茶学体系,标志着唐代茶文化的形成。随后宋代的点茶法、明代的泡茶法更是把茶文化赋予了更多的精神内涵,中国的茶文化相继出现了第二和第三个高峰。

“茶艺”一词最早是中国台湾茶人在70年代后期提出的,现已被海峡两岸茶文化界所认同、接受。从狭义上讲,茶艺是一种泡茶和品茗艺术,是人们在泡茶、喝茶的过程中,经过长期的实践,总结和摸索出来的一套泡茶技艺;从广义上讲,茶艺是指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茶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人们将泡茶、喝茶行为与琴棋书画、文学艺术相结合所形成的从物质到精神全面满足的一种形式。茶艺的具体内容有技艺、礼法和道。“技艺”是指茶艺的技巧和工艺。“礼法”是指礼仪和规范。“道”是指一种修行,一种生活道路、方向,是人生哲理。技艺、礼法属于形式部分,道属于精神部分。茶艺的特点一是以哲理为先。中国茶艺最讲究的是道法自然,即与自然相契合,物我两忘。发自内心;崇尚简静,即以简为德,心静如水。二是以审美为重。中国茶艺之美包括环境美、水质美、器具美、艺术美。三是以个性为要。中国茶艺讲究意境,百花齐放。四是以实用为佳。茶最终是用来喝的,是生理的需要。

品茶表达于艺术形式,感受于精神意境。品饮茶过程可以领悟到茶艺的精髓:茶艺之道—— “和”。和睦相处,和好,以茶联谊;茶艺之德—— “礼”。尊敬长辈,敬重他人,以茶为礼;茶艺之韵—— “雅”。雅志,雅量,雅观,以茶修养;茶艺之本—— “纯”。茶性之纯,茶主之纯心,化茶友之净纯。因此,茶艺传达的和、礼、雅、纯的茶道精神理念。茶艺的艺术形式创造精神意境,实现个人的内在修养,即品德修养。这是茶艺的主要目的。

「和敬雅明是内在艺术修养的重要内容。「和是茶艺的最基本精神,也是人生追求的最重要起步。饮茶场合和睦相处,和谒可亲,是人与茶内在美合二为一的具体表现。「敬为礼貌的突出表现,也是茶艺精神的重要内涵。以茶表敬意,既能尊重他人又能获得他人尊重,是茶融入社会历久不衰的重要原由,是茶给人内在美。「雅是饮茶的艺术形式融贯于人文素养的结果。「雅的茶艺形式不仅修养人的外在美,更是修养人的内在美。「明是主观意识认识客观世界,理解、明白了客观世界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之间既有矛盾,又相融相通的道理,由此形成较高艺术层次的处事能力。回顾历史,佛家钟情于茶,道家热衷于茶,文人墨客离不开茶,为什么?说明品茶活动内涵丰富,充满人生哲理。这正是茶的神乎奇神。从以上可见,茶艺与个人的艺术修养有密切的关系。饮茶、艺术地品茶是个人艺术修养的一种有效途径。茶艺的整个过程,同样是艺术的体现。品茶过程有节奏地一步接一步地开展,动作优美,形式艺术化地完成。可见,茶艺过程正是个人的行为艺术修炼过程。

茶艺姿态与行为修养。茶艺所表现出来的艺术姿态,包括几个方面。

(1)个人的坐姿、走姿,要显得文雅、端庄、稳重,大方得体。

(2)茶艺操作技艺显得高雅、文明、卫生,为高尚的艺术姿态,并且彬彬有礼。如执拿茶具、冲点、斟茶等。

(3)品茶的礼貌,接茶要三个手指文雅地端杯,细闻幽香,慢慢地品尝滋味,何等高尚。

所有这些,都直接地体现个人的行为修养,是艺术的修养、艺术的追求。

中国经历了几千年,中国文化也发展了几千年了。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就以其独特的韵味吸引海内外的各界人士。茶文化就是其中重要的一支,极具特色,如何正确认识和理解茶文化所蕴含的丰富知识,世界各国都把研究茶文化作为一项重要的课题,当然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一项很好的佐证。

参考文献

篇8

静思冥想法

这是解除心理疲劳的一种有效手段。一个人可在心烦意乱时,独坐在光线柔和、温度适宜、环境安静的房间里,双目微闭,深吸气后再慢慢呼出,反复几次,让放松的情感传遍身体各部。然后,运用想象让自己处身于一个令人愉快的自然环境中,尽量体验想象环境中的美好,如海风轻拂、鸟语花香……使自己从声音、颜色、气味各方面体验出舒适。然后再慢慢睁开眼睛。

聊天健脑法

聊天既是一项裨益身心健康的快乐活动,又是获得美好心情的一种有效而愉快的手段。在节假日茶余饭后,亲朋好友相聚。合家团圆,吹吹“山海经”,侃侃家常话,无疑是做了一次趣味盎然的脑力保健操。使大脑在和谐氛围里得到一次“健美锻炼”。聊天还能消除积郁,忘却愁苦,使人得到快乐,而乐能恰情,乐能使人长寿。

精神胜利法

人际交往并非处处都阳光灿烂。总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不愉快的事,要尽量学会从光明面看问题,要善于为自己找“下台梯子”,要多看到自己的优点。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注意力转移到使自己愉快、轻松的方面,使自己变得心安理得,乐观开朗。

治身养神法

三国时蜀丞相诸葛亮有句名言:“夫治国犹于治身,治身之道,务在养神,治国之道,务在举贤。”举贤能安邦兴国,养神可益寿延年。诸葛亮把治身与治国相提,养神与举贤并论,足见养神之重要。中医认为,神为一身之主宰。统帅五脏六腑。神是人体生命活力的总括,对心身健康关系重大。我国古代医家和思想家在养生益寿的认识与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并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淮南子・原道训》中说:“夫精神气志者,静而日充者以壮,躁而日耗者以老。”《内经》曰:“得神者昌,失神者亡。”可见神的充耗关系到人的壮和老:神的得失又关系到人的昌与亡。“神清意平,百节皆宁”,养神是养生之本。

情志调节法

七情可以致病,同样也可以治病。情志疗法便是利用这一原理来调节情绪以达到治病的目的。这一疗法主要运用五行学说,依据五行相胜的制约关系,形成的悲胜怒,怒胜思,思胜恐,恐胜喜,喜胜悲的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有通过提高患者的认识能力。明白过激情志致病的道理,以达到治疗或预防情志疾病的抑情顺理法:有运用激情和应激情况下所导致的生理、病理改变,以收到治疗之效的激情刺激法:还有运用情绪的两极性治疗情志疾病的相反情志疗法等。

言语开导法

该方法源自《灵枢・师传篇》:“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这里告、语、导、开”便是言语开导的基本要领。

移精变气法

该方法属于中医祝由疗法。《素问?移精变气论》中说:“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即通过语言、行为、舞蹈等祝由形式,调动病人的积极因素,转移其对局部痛苦的注意,改变其恶性循环,从而形成良好的精神内守状态,移易精气,变利血气,以调动人体本能的力量来达到治疗疾病的作用。静坐澄心法

某些疾病可以通过改变环境,用静坐澄心的方法,坚持不懈地达到另一境界,以使疾病自然痊愈。《友渔斋医话》记载了这样一个案例:“前明道林蒋先生偶抱疾病,岁乙亥病益甚,哕血几不起。先生乃弃医药,借寓道林一室,只以一力自随。闭目迭足,默坐澄心,常达昼夜,不就席。一日忽香津满颊,一片虚白,炯炯见前,猛然有省之间,而沉疴已霍然去体。”

平气养生法

古代不少诗人深得其旨,陆游的“人安病自除”,白居易的“心是自医生”说的都是养心为要,要防止产生心病。朱熹的“心平气自和”,王静庄的“心宽出少年”都告诉我们,养心就是保持心态的宽和与平稳,一个人只要心不老,他将会永远年轻。

篇9

误区一:品牌定位导向误区

茶在古代是“开门七件事”之一,是生活的必须品。但是,现代的茶产业、茶品牌的定位和导向却是奢侈品。随着奢侈品的定位,资源、人工、包装物和投资回报预期都水涨船高。原本喝得到的好茶一下子喝不起了,而原本不想喝的,等级较差的茶变得更难喝了;有喝茶习惯的少喝或不喝了,没喝茶习惯的开始改变消费习惯,寻找合适的替代品满足需求。茶消费习惯开始两级分化,开始回过头来作用在茶企经营定位、品牌营销定位和渠道定位上。

事实上,以“立顿”为代表的快消品牌和遍地开花的散茶市场,把中国新生代的茶企逼上了梁山,两级分化是不可避免的。千百年来中国的六大茶类,此消彼长从来没有一统天下者。因此,中国有名茶无名牌,有地域性品牌无国茶品牌便不足为奇了。更何况中国有56个独立文化属性的民族,以及独特的地理人文和多纬度的生存环境。

多元化的文化决定了多元化的消费习惯,多元化的消费习惯决定了多元化地域性品牌的发展之路。因此现代的品牌定位导向,应该是在保留优秀的茶文化同时,让茶回到必需品、回到百姓的生活中来。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通过创新打造真正的国茶品牌。

误区二:茶文化营销应用误区

当下的茶人中,说茶艺者(台湾)、茶文化者(大陆)居多,论茶道者寡!倒是那些源自中国的日本茶道、韩国茶道、英国茶道在发扬发展。而当代的中国茶人不论是茶农、茶贩、茶商、茶客、茶专家、茶大师们,在急于功成利就的大纲指导下,未立业、立功、立德却纷纷开始立言。于是百家争鸣茶说泛滥成灾,业内人士莫衷一是各执一说,业外人士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于是言者有意,听者无心;言者自言,听者自听。至此,中国茶道因多助而失道,因多言而失言。更有甚者将中国茶道等同于茶艺,又将茶艺等同于茶文化。于是茶文化等同于仿古装修、装饰,等同于茶艺表演和文化名人也就不足为奇了。由此茶文化在营销应用中的失败,在品牌传播中、应用中的不尽如人意也就有答案了。

误区三:渠道和模式误区

篇10

茶艺,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并在茶艺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与茶艺相关的表演活动,即茶艺表演。在茶艺表演中,由于茶艺表演主要是以手势和面部表情为主,因此,茶艺表演就有了较强的肢体语言表达的形体美学特征。因此,本文通过分析茶艺表演中的动作,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以及情境结合的肢体语言,进一步探讨这些肢体语言的审美,从而为茶艺表演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前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生活质量,追求精神上的享受。而茶道作为人们日常休闲的主要方式,也越来越多的开始注重观赏性,发展成为了当下受人欢迎的茶艺。茶艺发展的aa时间较短,产生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台湾,并在新世纪出传入我国。茶艺表演主要是通过各种茶叶冲泡技艺的形象演示,科学地、生活化地、艺术地展示泡饮过程,使人们在精心营造的优雅环境氛围中,得到美的享受和情操的熏陶。可见,茶艺表演是伴随着人们喝茶、品茶等过程而产生的一种高雅活动。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茶艺表演作为茶艺的衍生物,其特点是通过有限的肢体活动来展现出丰富的意蕴美。因此,本文从分析茶艺表演中肢体语言分析入手,进而探讨其审美特征。

1 茶艺表演中的动静结合的肢体语言及其审美

茶艺表演中的动静结合的肢体语言,是贯穿整个茶艺表演过程中最为显著和典型的审美特征。而且,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动作与心态也是审美的最主要方面之一。这是因为,茶艺表演中茶艺师的心态与动作直接关系着整个茶艺表演的质量以及审美风格。其中,茶艺师自身的动作熟练度以及自身的经历、阅历、心态等因素,也是表现茶艺师茶艺功夫的主要评价和审美标准。如在表演安溪铁观音的茶艺,在第一道程序“入茶境”中,茶艺师必须清水净手、端正易容,在背景音乐的引导下,以平静祥和的心态进入茶境中。更为关键的是,茶艺师在表演过程中,必须面带危险。到了第六道程序时,尤其是在展示“凤凰三点头”时,茶艺师的动作肢体语言,轻柔和缓,心情祥和宁静,从而也使得观赏者处于一种安静祥和的状态。最后,在利用“鲤鱼翻身”的手法,将茶汤倒入闻香杯,三根手指作成雀首状,以表达祝福之意[1]。可见,在整个过程中,茶艺师的表演虽然都是由肢体语言构成,但是每一个动作的细节以及茶艺师所展现出来的心态,都能够为观赏者带来美的享受。

2 茶艺表演中虚实结合的肢体语言及其审美

茶艺表演之所以能够受到社会人士的欢迎,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虚实结合的肢体语言。所谓茶艺师虚实肢体语言的结合,其主要是指茶艺师通过很多实质性的肢体语言来表达富有意蕴的情感。最为明显的一个例子就是在观赏者在鉴赏过程中注重茶艺师每一个动作细节。如上文提到的“凤凰三点头”,其动作要领是茶艺师手提水壶高冲低斟三次,但是,这个肢体语言所要表达的寓意则是茶艺师对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此外,还有“游山玩水”,主要是茶艺师将茶壶底沿茶盘边缘旋转一圈,目的是是括去壶底里的水,防止滴入杯中[2]。但是,这样的肢体语言却能够丰富茶艺表演的内容,使观赏者能够欣赏到茶艺师所赋予汉字词汇、历史名词等新的现代意蕴,从而使观赏者保持好奇的心理状态,提高观赏者的心理期待。

3 茶艺表演中情境结合的肢体语言及其审美

情境结合,不仅是茶艺师丰富和发展自身茶艺表演特色的主要方面,也是茶艺师表现自身创造力的关键方面之一。在茶艺表演中,茶艺师不仅要表现出自身的仪态美,如站立、行走、就坐、手势和面部表情等,也要体现出自身的内在气质,传递出自身的情感表达。更为关键的一点是,茶艺师的仪态的优美、舒缓,不仅是观赏者审美的主要方面,同时也是茶艺师表达自身精神面貌、气质以及素质的重要方面。而且,茶艺师往往会通过对情境的营造,如焚香、插花、点茶以及挂画等,来保证茶艺师能够实现内心与外界的融合和交流,从而为观赏者带来更好的审美体验。如在《江南碧螺春茶艺表演》中,在冲泡碧螺春,水温要求为八十度,因此,在冲泡时,就不能直接盖上壶盖,必须敞一会壶盖,而在此时,由于水温较高,水汽在壶口因为自然降温,形成壶口蒸汽氤氲的状态,而富有创意的茶艺师遂将这个步骤命名为“玉壶含烟”[3]。可见,情境结合的茶艺表演,能够赋予茶艺师更多的创意空间,从而丰富茶艺表演的内涵,甚至能带给观赏者不一样的审美体验。

结语

综上所述,茶艺表演作为当先较受欢迎的表演方式之一,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同时也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意蕴。茶艺表演的肢体语言表达,不仅仅是茶艺表演美的表现,更是我国博大精深文化的体现。在茶艺表演中,肢体语言的情与意的融合,把茶道文化的“精、雅、礼、和”理念和精神表现的淋漓尽致,更为可贵的一点是,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礼”与“和”的观念更是影响了我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因此,在欣赏茶艺过程中,不仅能够体会茶文化的独特内涵,也能够展现出中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可见,本文论述的茶艺表演的肢体语言与审美,不仅能够成为欣赏茶艺表演的标准,更能够指导茶艺创作者进行创作。

参考文献

[1]宋晓维.试论茶艺表演中背景音乐的选择[J].广东茶业,2013,03:3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