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范文
时间:2023-10-12 17:35: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针织服装市场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如何应对?面对服装行业的再次洗牌,我们的机会点在哪里?“寒冬”下,店铺数量还能否扩张?一边是外销市场的急剧下滑,一边是内销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国服装制造业的出路到底在哪里?且看本期专题――中国服装制造业往左走,往右走?
2008年几乎每个行业都在谈论着同一个话题“美国次贷危机”。这场金融海啸不仅重击了美国,随即震荡了欧洲、亚洲这些我国服装出口的主要市场。面对缺少订单的抱怨,面对走品牌之路的困惑,中国的服装制造业未来到底该往哪个方向走?
服装制造业的危机
2008年服装制造业逝去了往日的辉煌,出口增幅从2006、2007年的十位数,下降到个位数。2009年的订单也并不乐观,2008年第104届广交会公布的数字首次出现意向签约缩水。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我国服装出口增幅的急速下滑?
(一) 出口服装价值链上游成本涨价,下游产品价格竞争优势削弱
制造环节:据美国Werner国际纺织权威统计,纺织服务业2008年在中国内地工资上涨达34%,沿海地区上涨达23%。2007-2008年原油价格暴涨不仅使化纤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时也增加了陆路运输成本;煤炭引发的电力成本上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负担;这些因素都导致了产品离岸价格(FOB价)的上升。
贸易环节:油价的上涨提高了海路运输成本和空运成本,如果说这些成本是全球贸易商都需要面对的现实,那么人民币对美元的升值,使得换汇成本提高,就是我国贸易商需要单独面对,且需增加的付出了,以上都使得我国出口产品对于采购环节的到岸价格(CIF价)相应上升。
采购环节:根据价格需求函数规律,价格升高,需求下降,采购商削减中国出口订单就成为必然。2008年1-11月中国服装出口已经由2006年同比增幅的28.2%,和2007年的22.2%,急跌至3.1%。
(二)中国服装制造业基地的转移是经济发展后国力增强的必然
根据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看,在发展中国家发展到发达国家的进程中,国际产业转移是必然规律,从世界加工厂的英国,到美国、日本,再到60-70年代的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台湾和香港,都曾经接过劳动密集型制造产业的接力棒。80年代后,这一接力棒传到了中国。相信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服装制造业也必将会逐渐完成这一交递过程。
但随着中国制造成本的提升,以及金融海啸的挤压,最近2-3年是否能加速完成转移还是个问号。虽然美国在中国的服装进口自2004年增幅已经开始回落,与此同时向越南、以色列进口增幅强劲,似乎转移的苗头已经开始,但制造业转移需要国家政局稳定,劳动力密集,同时要求要素资源价格低,交通便利,而印巴冲突、巴以交火、泰国政局的尘埃未定等无疑都会给国际产业转移蒙上阴影。
同时,中国对外出口的下降导致很多外贸服装制造企业面临窘境。失业的危机或许能使人力成本回落,原油价格的下跌、出口退税政策的出台也可减轻贸易环节的压力,但在中国消费者尚未达到全部富裕之前,服装制造业的转移是否能与美国次贷危机同步还要打上一个问号。但此时国内服装制造企业需要注意的是,盲目扩大产能,只会给企业带来后患。
(三)美国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震荡,导致多个国家需求下降
从2008年1-10月我国服装出口市场的统计来看,同比增幅除大洋洲有1.3%的增长外,亚洲增幅减少16%,欧洲增幅减少4.4%;非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同比分别为-29%,-11.8%和-5.4%。但整体市场需求趋势仍需在未来3-5年内才可探出底线,而在这之前采购商无疑都会谨慎订货,成衣制造企业订单的萎缩在未来也就不可避免。
日前中国政府通过对美元汇率的调整,使得人民币对美元连续两天跌停,就这一动作,最近,国外分析人士都在猜测中国政府可能会通过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的手段促进出口。但个人认为,如果中国服装出口的减量是由于美国金融风暴引发的各个市场需求回落的话,人民币贬值的做法则不一定能够起到促进服装出口的目的。
服装出口市场与商品分类分析
(一)出口市场分析
2008年服装制造业在一片订单难拿的声音中落幕,在尚不清楚各个公司2009年获得的订单到底差距多大时,先就2008年1-11月的同比数据来理性地分析一下各个市场存在的危险和机会。
首先,如图1所示,从2008年1-11月中国服装出口到各大洲的排序来看,一如以往,在不考虑美元汇率变化因素的情况下,其中亚洲出口订单以日本为主,香港次之。对日本服装出口额一直是保持上升趋势,只是份额在下降;香港更多的是做转口贸易,其2005年至2007年出口额的增长,在2008年回落至2005年的水平。分析原因,可能是需求减少,也可能是其转口贸易的功能在萎缩。
欧盟是对欧洲主要的出口对象,出口额2006年以来逐年上升,其所占份额也是逐年上涨,2008年欧盟二十七国占我国对欧洲出口比重达77.5%,比2006年增加了近22个百分点。
北美作为中国服装出口订单来源的第三大市场,其中美国所占比重超过80%。2008年1-11月我国对美国出口同比回落1.1%。
其次,图2是以2005年的数据为基数,2005-2008年1-11月各细分市场的变化情况。
由合计数据可见,2008年出口总体还是保持增长,但增幅急速回落;从细分市场来看,亚洲增幅回落;欧洲市场增幅依旧;北美市场下滑应该是导致增幅大幅放缓的主要影响因素,但美国的下滑仅1.1%,由此可见,更大的影响来源于北美市场的其他国家。
(二)服装出口商品结构分析
透过对欧盟二十七国和美国的服装出口商品结构分析,我们力求在出口中规避危险,迎接机会。
1)棉制服装
由图3至图6可见,无论是欧盟还是美国市场,棉制服装的价格趋于平稳,需求依然增加。
2)丝制服装
由图7至图10可以看出,我国丝织产品出口,美国市场大幅下滑,价格却有所上升,表明高品质丝绸制衣成为仅存的出口产品;而欧盟对丝制品、针织产品2008年下滑至接近2005年的市场份额,价格基本稳定,丝织、梭织产品在欧盟的市场需求和价格双双微幅上扬,值得关注。
3)毛制产品
对于毛制服装,美国市场价格小幅上扬,针织品需求有些许下降,梭织品2007年增幅较大,2008年趋于平稳;对于欧盟,毛制品价格趋于稳定,而需求旺盛。
4)化纤制品
参考图15至图18,可以看出,化纤制品在美国市场需求在2007年有所增加,2008年保持平稳,价格也基本稳定;而欧盟需求量则呈上升趋势,针织品价格微涨,梭织品价格稳定。
5)毛皮、皮革制品
仅以图19、图20对美国和欧盟毛皮革制品的趋势图进行说明(毛皮、皮革趋势类似)。
欧美市场自2006年以来,毛皮、皮革及毛皮革制品的需求量都呈迅速下降趋势,但价格却迅速上升,这也就意味着中国只有能生产此类高品质产品的企业才有生存的希望。
服装制造业出路何在
透过以上分析,对于中国服装制造企业的出路,从以下两方面进行探讨。
(一)外销市场仍存在机会点
对于单纯的出口服装制造企业,应思考两个问题,一是企业的产能是否与国外市场商品需求结构趋势相吻合;二是考虑客户市场开发的侧重点。
2005-2008年1-11月出口市场商品结构分析显示:
1) 对于加工针织服装的企业:
棉制针织服装需求还有上升,增长需求在欧洲;
丝制针织服装需求下滑;
毛制针织服装需求上升空间较棉制高,新增需求体现于欧洲市场;
化纤制针织服装需求增幅和棉制趋同,增长市场也在欧洲。
2) 对于加工梭织服装的企业:
棉制梭织服装有上升需求,新增市场在欧洲,美国市场略降;
丝制梭织服装市场需求总体下降,仅高品质丝绸制造有生存空间;
毛制梭制服装市场需求增量略高,新增市场在欧洲;
化纤制梭织服装增量不大,新增数量也在欧洲;
毛皮并皮革制服装需求下滑迅速,只有高品质产品能够有生存机会。
由以上分析,2009年,出口服装加工企业应密切关注各国政府针对金融危机的政策调整,同时密切关注市场变化,并在此基础上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此外还要核查企业的加工设备,审视员工的加工技能水平,及时进行企业的结构调整和市场调整,同时补充员工所需的技能培训,以与市场需求能力接轨,唯有此才能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环境中游刃有余。
对于制造业向周边国家的推移,2008年阿迪达斯、耐克新工厂的建设让我们看到了一些倾向,美国对越南订单的增长也显露出些许端倪。但如果这些国家的政局稳定性不能得到基本解决,采购商的订单和国际服装制造业新工厂的大投资规划都将成为泡影。反观国内企业也是一样,在目前的市场状况下,方向不明盲动的结果只能是泛化危险,最终加速制造业的转移,从而坐失良机。
(二) 企业转型的两条出路
1) 服装加工市场由外需转向内需
一方面,从国外发达国家的发展规律来看,在人均GDP达到5000美元后,服装业将会成为下一个高速发展的行业。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服装零售业的零售额增长率分别为:2004年18.7%,2005年19.6%,2006年19.2%,2007年28.7%,因此外需加工企业向内需市场转移有其发展空间。
另一方面,看似内需市场的品牌几乎都有自己稳定的供货商,但订单交期的不稳定和加工品质不均衡的问题依然存在。产品交期会直接影响到服装这个季节性很强的产品的销售业绩和库存问题,处置不当,将会引发现金流周转危机,最终威胁企业生存;其次,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服装品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升,企业需要把握好自己的产品品质,从而留住和发展自己的目标消费群体。目前,这些问题可以说是服装批零企业普遍渴望提高的方面。因此,外转内也有机会,并且后续几年服装制造企业间也会在竞争中迎来洗牌。但生产外销低档产品的企业如不改进自己的技术和设备,巨大的产能恐怕难以在国内市场释放。
2)倾力打造品牌,开发市场渠道,在价值链中肥水内流,获得低成本竞争优势
美国哈佛研究院著名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提出了三种基本竞争战略:总成本领先、差异化和目标集中。
首先,就总成本领先而言,我们知道,在产业价值链中,下游企业的采购价不仅包含上游企业的成本,还包含它的利润。服装制造业自己打造品牌的优势在于在总成本领先方面可以省略服装采购商为制造商提供的利润,获得总成本领先的竞争优势。但相对于发展了多年的批零企业来说,其劣势在于销售渠道和设计队伍匮乏。因此,转做品牌的企业需要在渠道以及人才的队伍搭建上下足功夫。
根据笔者的经验,经历过品牌创业阶段的职业经理人通常比只掌握成熟品牌运营的职业经理人更适合打造新品牌;“市场”设计师比“艺术”设计师更适合快速服装品牌的需求。此外,万不可忽视的是专业的服装数据分析师,他可以说是服装运营的战术指导顾问。
其次,就差异化而言,服装产品的差异化主要体现在设计、面料以及营销服务上,但就前两个方面而言,就我国目前的技术能力暂不足以构成竞争优势,因此可以在后者上进行深度挖掘,以形成差异化。
再次,目标集中。笔者曾与一位男装品牌的总经理交谈,当问及他的服装是给什么人穿时,其回答是18到65岁的男士。依此回答,这个品牌只能做很普通的款式,因为他要适应不同风格,不同年龄的男性消费者,也就因此失去了特点。同时,将自己挤入竞争最为激烈的服装批零大卖场,这种卖场难以表达品牌形象,更难以凝聚稳定的消费群体,要想脱颖而出可谓难上加难。
反观各个批发市场的企业,他们通常不做品牌梦,而是在踏踏实实地做“贴牌”加工,很多人正是在这里挖掘着第一桶金。
而外贸企业的优势是可以利用自己这些年来的资本积累打造品牌,因此做细分市场的品牌优势更容易体现。中国人口众多,任何一个专一的细分市场都很难被一个企业的产能所消化,专一为这个细分市场做好服务,竞争程度相对较低,品牌也就更易获得集中差异化优势。